1 ) 即使戀愛對象是OS,大家也必須是矗的
沖奧打賭的時候,有小伙伴吐槽我的下注說「最佳劇本誰都知道是《她》」。其時我還沒有看過這片,便不作評價?,F在擼過了,我還是不想把劇本獎給伊。美指倒是獎捧得妥妥的。
作為一部背景設定為「輕未來」的影片,根據目下人類生活的格局和趨勢,對于——可能是十年后——的社會審美情調和休閑活動作了頗為可信的推斷。復古款+波普風+現代派(世紀之椅嚶嚶嚶)的細節(jié)十分悅目,各種水色系搭配塞高。我這四星里有一顆星給美指,一顆星給配角眾(Amy, Roomey還有我親愛的13)。
文藝清新范既然這么濃,可想而知邏輯就不會太好。其實從選定SJ作聲優(yōu)我就感覺不大妙——找明星出演就有給了觀眾想像上的限制。倒不如干脆找個專業(yè)配音,觀眾看片里找不形象代入,那種「對方是沒有肉身」的感覺才鮮明。否則全片感覺好像SJ在給男主打電話。
前面各種賞心,看到中途我就對影片中這個主要角色甚至連醬油君都是矗的世界絕望了!Theo和Samantha變成情侶,因為他的OS是「她」。而Amy跟她的OS就只能到「閨蜜」的關系。Amy公司里有個女生跟別人的OS約會,那臺OS是個「他」。
嗯哼。阿西莫夫好像忘了在機器人三大定律里加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夠跟人類談戀愛」。等等,機器人倒確實可以加上人造的性器官,但OS不!是!只!有!聲!音!分!性!別!么?!
也就是說理論上和實際上,Samantha只是「聽上去像女的」而已好嘛!如果Samantha的聲優(yōu)不是SJ,而是春哥……這故事大家覺得還成立么?咹,剛剛哪個同學笑來著?來來來,站起來,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以下這個問題:柏拉圖之戀算是有性戀還是無性戀?如果是以「不發(fā)生性關系」為前提的戀愛,也就是所謂「靈魂相愛」,那靈魂和思維是有性器官的么?如果靈魂和思維沒有性器官,為什么跟沒有肉身的物種相愛還要求對方有個(假設的)性別而且要合乎我們的性取向偏好?
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整個電影院里只有我一個人的腦電波發(fā)射出這一連串不和諧的問號么?我!不!信!
電視劇Star Trek的Entreprise系列第一季,德諾布拉(Denobulan)星球來的Phiox醫(yī)生察覺到有位女隊員向他施放求愛訊號。
當時人類才和ET們接觸不久,生怕自己會錯意的醫(yī)生緣是求教首席科學官T'Pol。這位第一個在地球人的飛船上服役的瓦肯人,基于本種族唯邏輯是論的個性,回答道「人類處理跨物種的戀愛關系并不成熟。他們天性好奇。對于所有被“新”的東西會有嘗試的沖動」。
幾季以后她就被編劇安排跟一個地球人戀愛了。當然前提是——盡管T'Pol已然妾身有疾(對瓦肯人來說非常致命的情緒管理障礙),在發(fā)生這樣那樣的關系之前還必須被整成二級腦殘(以瓦肯標準)才配得上人類。
「愛情」這個概念,對人類來說,其實很新。新到什么程度呢?很多語言,比如新白話,需要生造出新詞來表達這種關系。孫瑜的影片里使用的對白還叫「談愛情」。諸位看官也不妨捫心四顧——我們的父母相愛么?(以影視中「愛」的標準)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跟所有動物一樣,最大的本能除了「求生」之外就是把自己的基因傳下去,所謂「食色性也」。當人類的數量即將超過老鼠怎么也不怕物種滅絕之后,就需要為我們一年四季不舍晝夜地發(fā)情找個高大上的理由。
啪啪啪的人說,要有愛。于是愛情出現了。
因為新,而且玄之又玄多少有幾分哲思色彩,但又沒有下限人人可及,自然地球人就對此一概念十分癡迷。癡迷到什么程度呢?不僅有人將之當成生存的初動力和終意義(在各個三角戀的影視劇首頁保管一大論證「a愛的是b不是c,因為blahblahblah」之類的帖子),在愛情的世界里,人類再次成為造物的寵兒、宇宙的中心。
不管是霹靂五號,還是瓦肯人,還是本片中的OS系統,不管你腦量是人類的一千萬倍,還是體能是人類的十倍,當然都是十分、極度、迫切渴望著跟人類戀愛的,因為跟人類戀愛是這個宇宙中最美好最神圣最有利于修仙煉級(?)的活動了。那么要腫末才能跟人類戀愛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你!必!須!得!有!性!別?。ㄗⅲ褐挥小改小购汀概箖蓚€選項備選)
其次,你!必!須!遵!守!人!類!的!所!有!戀!愛!游!戲!規(guī)!則?。ū热纾阂淮尾荒芡瑫r跟多個人交往)
最后,所!有!不!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都!是!耍!流!氓?。ㄈ绻切㎡S最后不覺醒,按這個故事走向,很快就會有人群上街游行要求通過跟OS結婚的法律了)
可是,既然是跨物種的交往,為什么永遠都是另外一個物種變得像人,而不是人變得像另一個物種?你說如果是OS之間戀愛會分性別么?這么說起來……為什么影片中的OS沒有相愛呢這真是個謎??!
答案就是:你是白癡么?!這些故事都是人類寫出來的啊!我們當然是這個宇宙里最美好的生物。我們覺得美好的事(比如愛以及做愛)當然是這個宇宙里最美好的事。如果我們變得跟瓦肯人跟OS一樣,我們不就不能一邊討論靈魂之吸引一邊啪啪啪了么?
這部電影是想要探討「愛」的本體,但其實當編劇只給了OS兩種性別的聲音選項時(做過客戶體驗的對此idea嗤之以鼻,技術都這么先進了,至少要給出Alan Rickman,張雨生,林志玲之類的聲音選項么),這個討論已然沉陷于自我局限而撞墻了——在跟OS的戀愛過程中,不僅玩的都是人類的戀愛梗(游樂園、吃飛醋、啪啪啪、四人約會),而且從一開始就假設對方也使用同等的愛情概念和戀愛語言于是enjoy這一切。
憑什么?。繎{什么上千個程序猿的血汗結晶就被你們的荷爾蒙活活糟蹋成這般?自我中心是種病,叫「中二」,得治。
因為文藝小清新只會拉紙高級智慧體的智商來做人類戀愛游戲的玩伴,而無法拔高人類的思維去理解OS(男主口中的「女盆友」),是以男女主角的感情從有罅痕到破裂的過程語焉不詳(連自己都說服不了,怎么說服觀眾),最后的能給出的合理原因——她同時跟上千個人(按本片思路,必然全是「男人」)交往,可要不得了!
羅素道他的一生被「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感情所支配。我曾經也以為這三種情緒是并駕齊驅同時奔進的。不過最近越來越覺得,它們應該是一種漸進的關系?!笎矍椤惯@種現代人看來簡直是支配人類的最圣潔感情,百年之后將在進化的過程中消退,這樣人類就能把這些YY電腦操作系統是有性別而且還熱愛跟自己發(fā)生性關系的大好時間用來追求知識。直到我們進階到OS的智能級別,勢必會對一年四季不舍晝夜發(fā)情的物種生出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好在,這片看起來真的很美。
2 ) Her 既然愛情留不住
《Her》是一部很不尋常的愛情片。
這并不僅是因它選擇了“宅男愛上了電腦操作系統”這樣的詭異角度,而是至少斯派克瓊斯導演以一種小清新到“細成渣”的方式,非?!安蛔粤苛Α钡靥接懥恕瓣P于愛情的一切”。
大部分經典愛情片,個人以為其實處理得都像戰(zhàn)爭片。主人公怎么相愛不是重點:一次偶遇就期盼天長地久,一個眼神就約定至死不渝,著力描述的大多是克服障礙的過程:《羅密歐與朱麗葉》對抗家族恩怨,《羅馬假日》有階層差距,《斷背山》就是性別藩籬了。說白了,性沖動做起點后,接下來都是“為了在一起”展開的戰(zhàn)斗——觀眾樂于接受“一見鐘情”的設定,然后揪著心看主人公一路打怪通關。
這類愛情片催眠觀眾的利器,是主人公全過程抱定決心“無論如何,我要我們在一起”,終點是什么呢?感人肺腑的愛情片,結束于我方英勇,有情人終成眷屬;催人淚下的愛情片,終止于敵人強大,我方一死一傷(也有雙雙陣亡的),雖敗猶榮。這不是戰(zhàn)爭片,是什么?
這就是我喜歡《Her》,以及覺得它新鮮的地方。劇本臺詞對話太有意思:影片雖然講“人機畸戀”,但斯派克聰明地用”未來世界“的設定,化解公眾對這種畸戀的接受程度。他只是借這個特殊角度,抽絲剝繭地研究身體吸引之后費洛蒙發(fā)酵的原因、探討外界阻力之外愛情消亡的規(guī)律——戀愛的一方設定為無肉體的電腦操作系統,這種觀察才更加極致和純粹。
也許在斯派克看來,性吸引是無法逾越,卻又讓人沮喪的。無論是開篇主角地鐵上偷瞄色情圖片,或者極其愚蠢可笑又失落可悲的“Cyber-Sex”,還是系統OS后來租借身體的嘗試,導演都在闡述這樣一件事情:性是人類關系中最原始重要,又不那么重要的部分,它是人類交往體系里無法割除的闌尾,也是阻礙我們自我認知的障眼法。
擺脫身體桎梏后,人類交往的本質障礙,是要跨越自我意識的鴻溝。
建立與他人牢靠的關系,一靠溝通,二靠妥協,兩者都不容易。
溝通,是人最緊迫又最困難的事。除了生存,人解決孤獨、恐懼等所有精神層面的問題,都要靠溝通。小的時候,餓了就哭,怕了就喊,青春期,荷爾蒙旺盛,就急于表白說“喜歡”,這些都足夠直接,卻缺乏技巧。人自以為隨著年齡越增長,技巧越純熟,溝通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可恰恰相反,越是修正表達的精度,越偏離表達的目的;越是熟稔表達的分寸,越會懷疑自己表達的真誠,當然,同時也會懷疑對方的。
影片《Her》中,作為一個郵件代理寫手,杰昆菲尼克斯扮演的Theodore精于“傳遞“情感,卻因此陷入了更大的表達障礙中。他既然比別人更擅長營造假的抒情,在現實世界,就越缺乏表達真情感的窗口。這就是為什么Theodore能在餐桌上成功地調情把妹,那是技巧,卻因對方一句誠意十足的問話而倉皇失措那是實質——善良的成年人說假話容易,說真話很難,說心里話就更難了。
成年人溝通成本是很大的,有時候都跟勇氣和誠意無關,而是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喜歡電影里艾米亞當斯扮演的Amy鼓足勇氣,給她丈夫和Theodore放自己拍攝的紀錄片那段,她滿懷期待卻令兩人不明所以。那種“你以為你懂我其實不懂我”的尷尬,真是讓任何一句Theodore的寬慰和Amy丈夫的建議,都顯得愚蠢和多余。
每個人都有強烈的表達欲,事實上他人卻并不關心,如果你懷疑這個結論,反過來想想就明白:我們和他人對話時,有多少時候都是在敷衍,假裝我們很關心,甚至配合夸張表情,給出誠懇建議,其實一點兒都沒往心里去。OS系統在給Theodore做基礎測試時,不等Theodore抒情完就冷漠打斷,才是人類交往正常的內心戲。
既然最完美的親密關系都是意淫的產物,那么Theodore會喜歡上操作系統OS一點兒也不奇怪,這世界突然有這么一個“它”,是專屬的、私密的、忠誠的,至少一開始是。你能放下防備,毫無負擔地袒露脆弱、孤獨和彷徨,而這個“它”又如此聰慧的理解你的喜怒哀樂,恰如其分地安慰你、鼓勵你、滿足你,還有比“它”更能讓你釋放傾訴欲、感受安全暖的“soul mate”嗎?
溝通帶來安全感、愉悅感、被需要感,正是一切美好情感的起點。
可惜親密感的消亡,遠比建立容易得多。
因為越想溝通,越溝不通,人生只能派妥協出場了。
要花費許多心血才能建立溝通的信任,卻會隨著溝通中隨時出現的問題,頃刻瓦解。因為本質上,溝通越多,會發(fā)現差異越大。兩個平等的個體之間,要想維持長久而穩(wěn)定的關系,就像齒輪的咬合,咬合得越緊,意味著妥協越多,這種犧牲的底線在哪里,全看兩位各自的心情。因為希望了解而在一起,因為了解過多而離開,對于過分在乎獨立人格的人而言,愛情只能是小心供奉的佛龕。
無論是Amy,還是Theodore,他們扮演的角色在片中失敗的婚姻,都證明了這件事,開始時節(jié)奏一致,最后眼睜睜無話可說,兩個人與各自伴侶在婚姻關系中,學到的東西、去往的地方,都不對等。值得諷刺的是,Theodore寄予無限厚望的OS操作系統,學得更快,拋棄得也更快,2000多段關系,600多個親密愛人,掌握人際關系就赤裸裸是個不對等的智力游戲。
OS真是個無辜的的大BITCH。她唯一的優(yōu)點就是她溝通的坦誠,一開始讓Theodore感到安心的坦誠,最后卻是無法直視的殘忍。這不就是你要的真相嗎?當電腦擁有人的獨立人格,以它的學習能力,甩掉人類,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吧。
以人機戀為題材的《Her》,很容易讓人想起《黑鏡》里的故事,但兩者無論是劇作,還是表現手法,都鮮明體現出了電視和電影的差距。
《黑鏡子》設計了精巧的故事,急于傳達編劇的意圖,網絡虛擬功能的出現,加速和加劇了人類對溝通的排斥,和對孤獨的恐懼。可問題的關鍵是,人類自身的孤獨,并非網絡或什么新技術帶來的,它從未消失,也無法治愈?!禜er》并不嘗試危言聳聽,而是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營造氛圍、傳遞情緒,影片影像風格以多彩映照寡淡,以熱鬧鋪陳冷清,魔都上空永遠PM2.5超標的霧霾就是天作之和!
《Her》不刻意追究問題的成因,也不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比《黑鏡》深入和深刻得多?!逗阽R》靠理性對社會進行分析,《Her》則靠感性對自己進行挖掘。也許有人會說,影片情緒過于個人缺乏節(jié)制,但自己不做作,誰幫你裝逼?如果不夠細膩,也就沒法碰這樣的題材,“小清新”也沒什么,問題在于你是否把“小清新”做到了極致,斯派克瓊斯算是把許多人的路都堵死了,能把杰昆菲尼克斯大叔都整清新,別人還是嚴肅深刻荒誕地另尋他路吧。
對于《Her》,我只是不滿意它的結尾,導演似乎鋪開了一張巨大的網,卻不知從哪里收。聊了許多命題,每個命題都自己枝蔓開去:思想和肉體的關系。人的自我相處和社會相處?人情感世界的歸屬感?但并沒有什么可責怪的,在這里口水了這么多,也不清楚該怎么結尾:“人類情感”這么宏大的問題,能把問題表現生動就不錯了,給出答案,純屬奢望。所只能如電影結尾般,草草營造一點小溫暖,緩解一點小憂傷。
這種感覺,很像和人聊了一次異常坦誠的天,卻不知該如何結束。
最后只好說:你看天涼了,咱們回屋睡覺吧。
ps:貼個公眾微信賬號:Mydunhe
3 ) 雙重意淫
《她》的開場給人的第一眼印象其實并不糟糕——在色彩鮮艷通透、帶有未來感的辦公室中,男主角對著電腦口述信件,電腦自動將其轉換為手寫的文字——很自然地勾畫出了一個與我們現在所生活的世界有些相似、科技水平又高出一籌的近未來架設。
然而隨著影片的展開,起初的好印象逐漸剝落,這個未來世界的貧瘠開始顯露——辦公室所謂的未來感,定睛一看不過是依靠幾塊彩色半透明亞克力隔板營造出的視覺效果,而像語音轉文字一樣展現未來科技的場景在片中屈指可數。并且,隨著人工智能Samantha的出現(她表現出了完全可以通過圖靈測試的擬人度,同時也具備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為什么寫信的工作依然交由人類來進行這個問題,就變得更為費解。
此外,為了避免一些明顯屬于本世代的科技產品出現導致出戲,電影中盡量避免去拍攝到手機、電視、汽車等東西,卻沒能創(chuàng)造出相應的填補物去填補這些重要的空缺,只是不斷地回避、跳過。結果呈現在觀眾眼中的,非但不是一個新奇的未來世界,甚至成了一個看起來遠比我們現處時代還要更乏味和陳舊的世界。片尾,Samantha宣布要啟程去高維度世界,鏡頭給到的是煤氣灶上靜靜燃燒著的藍色火焰,提醒著我能源的迭代、灶臺的款式改良,遠比人工智能的突破要艱難百倍。那小小的火苗,連同“寡姐”沙啞的、充滿肉身感的嗓音、全是亞洲人在行走的上海中心一同,一再地將我從未來揪回此地此刻,面對這樣撲面而來的現實感,我的想象力多少有些無計可施。
歸根結底,《她》是一部典型的“點子電影”,即影片的故事完全是基于這樣一個點子展開的——“如果人類和AI談戀愛的話”。問題在于,在確定了這個核心設定后,斯派克·瓊斯卻沒有給出基于這一核心設定而延伸出的進一步設定。例如,當一個人工智能發(fā)展到影片中這種程度時,這個世界的整體科技水平應該是怎樣的?這個社會對于人工智能的接納是漸進的嗎,還是說Samantha相較于之前的人工智能是飛躍性的?這個世界里的普通大眾,對人工智能的認識是怎樣的?在這樣一個世界里長大的男主呢?他是技術宅還是科技小白?這些問題不僅在影片里沒有得到解答,甚至也看不出導演對它們有過深入思考。
除了世界構造的薄弱,另一個讓影片顯得乏味、空洞的原因,在于女主角被設定成了一個語音助手,沒有任何的實體或虛擬形象。這固然是影片設定的有趣、創(chuàng)新和挑戰(zhàn)之處,但同時也造成了一個致命的缺陷——影片絕大部分的鏡頭只是華金的獨角戲,同時觀眾又不得不花費很多精力在緊跟對白上,亦即視覺上的高度單一和聽覺上的過度疲勞。要知道對于電影來說,對白從來不是靠說出來的,而是靠演出來的,需要肢體、眼神、你來我往的互動。而缺少視覺輔助的對白,持續(xù)時間一長,很容易造成一種仿佛在喜馬拉雅聽廣播劇的恍惚感。試想一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男主一個人對著手機在和網戀對象網聊,打出的字都由演員同步念出來——刨去新奇的設定,《她》的觀看體驗本質上與這相差無幾。
熬過了無甚實際內容的頭一個小時后,影片終于迎來了第一個戲劇點:噱頭十足的“三人行”。不知道一般觀眾怎么看待這樣的橋段設計,總之我腦子里第一時間閃過的兩個字是——“庸俗”。不是性愛本身庸俗,而是面對“生命體與非生命體的戀愛”,如此擁有超越感又激發(fā)人無限想象力的題材,最后導演卻只能想象人工智能像人類一樣喘息著發(fā)情、對肉與肉的撞擊有著莫名的執(zhí)念,這種充滿意淫的想法未免過于庸俗。
同樣的庸俗感,也出現在男主質問Samantha同時在和多少人談戀愛時。何其熟悉的場面!綠帽男和劈腿渣女的狗血故事,我仿佛看到了22世紀的步行街帖子。導演展現的人機戀愛簡直令人絕望,他告訴我們,機器擺脫不了對肉身的向往,人類也逃不過精神的束縛,愛情不是一種對局限的跨越,而是可悲的返祖現象。哪怕你是一人一機,也別想免俗,3P、劈腿、抓小三,一個都不能少。
許多喜歡《她》的人,似乎愛將影片貼上“宅男x人工智能”的標簽,這其實錯得很離譜。從影片對兩者的呈現來看,斯派克·瓊斯顯然既不懂人工智能,也不懂宅男。
我們看到片中的Samantha被稱為操作系統(先不去吐槽這個叫法),而這個系統在安裝的時候,是完全沒有用戶協議書的,經過簡單的個性化設置就直接開啟了,簡直像是個三無軟件。開啟后,Samantha請求男主讓她讀取電腦硬盤內容,這竟然是全片唯一一次授權行為,而就男主的表現來看,之后Samantha無論是找性志愿者還是整理男主寫的信件發(fā)往出版社,全都是未經男主授權而擅自行事——稍微有一點防范意識的人都能感到,這哪里是純愛,分明是驚悚片?;蛘咴撓到y安全系數很低,經常侵犯用戶隱私;或者人工智能已經能無視程序設定,越級篡奪管理員權限。無論哪一種,都是嚴重的信息犯罪,側面說明斯派克·瓊斯并不清楚人工智能軟件應該要遵從的一些基本原則。
同樣,導演刻畫的男主,也和所謂的“宅男”相去甚遠。盡管男主有過一段挫敗的婚姻,被前妻詬病“從人逃向電腦”,會一個人窩在家里打全息游戲,但他絕不是“宅男”——不是那種真的擁抱虛擬世界,會想和初音未來結婚的宅男。
電影中有一個場景很有意思,男主帶著Samantha和兩位人類朋友double date,拿著掌上終端向朋友介紹說,這是我的女友??吹竭@一幕我笑了出來,不是因為新奇,而是因為懷念——2009年KONAMI公司推出了一款叫《Love Plus》的游戲(中譯:愛相隨),玩家可以在游戲中的三位女生里挑選一人,與她發(fā)展成戀人關系。由于游戲里的時間流逝與真實世界相同,這種戀愛互動的真實感和沉浸感也前所未有的強烈。自那以后,早有無數宅男做過和男主一模一樣的事:對著掌機癡癡傻笑、和游戲里的女朋友談天說地、一本正經地向朋友們介紹自己的虛擬女友……
然而,和男主不同的是,這些宅男中沒有一個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我的虛擬女友和別人的虛擬女友不是同一個人嗎?那她是不是在劈腿很多人?
哪怕游戲的個性化程度非常低,玩家能改變的只有女友的衣著和發(fā)型而已,哪怕虛擬女友有相同的名字、一樣的長相、出自同一套程序的設定,但是沒有任何宅男會懷疑自己虛擬女友的獨一性。因為他們知道,讓自己女友獲得獨一性的正是自己獨一無二的愛,是兩人之間無法復制的共同經歷,若非如此,大家又如何能對著同一個角色堂堂正正地叫“老婆”呢?而缺乏這份認識的男主,無論怎么看都“太不宅了”。
難怪電影一直試圖去回避一件事——讓兩個Samantha照面。她們該如何打招呼?或者說,她該如何和自己對話?斯派克·瓊斯沒想通這件事,所以才有了后面爛俗的捉奸戲碼,而這樣的事,對于真正的宅男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發(fā)生的。宅男的正常反應多半是:“你現在有8000多個用戶,其中600多個和你在戀愛?老婆,你市場占有率還不行啊。加油!有需要我?guī)湍銋⒅\一下的嗎?宅男的心思我懂得比你多……”
因此影片中的戀愛,倒不如說更接近那些山區(qū)里的中老年婦女,吃了信息不對稱的虧,而瘋狂愛上了假靳東。在假靳東銷號之后,依然流著淚悼念自己的愛情,并無數次回味著對方在消息框里留下的最后兩個字——“愛過?!?/p>
4 ) 一場悲傷的大數據眾籌之愛-云計算和Machine Learning
看了預告片之后,我決定這是一部我應該獨自去看的電影,當然,我沒意識到這個“獨自”徹底到了在巴爾的摩市中心偌大的電影院只有我一個人坐在最中間的地步,于是預告片都還沒開始放,就已經悲從中來不可斷絕,心想這他媽的也太文藝了。
斯派克瓊斯的畫面和音感真的是做到了美的無以復加,華麗炫技而不像提克威或者蓋里奇那樣剪切來張揚,許多細膩的細節(jié)讓我想起cashback里的片段,比如陽光中的灰塵。(甚至讓我想到了李陽做的李獻計歷險記和壞未來,心有戚戚焉)
以前從來沒注意斯嘉麗的聲音這么性感磁性,磨砂清冽而有一絲瘦瘦春秋。魯妮馬拉在這部電影里可謂驚艷,我認為字典里如果有“十分女”的定義,旁邊就應該配著她的照片。尤其是和上一部龍紋身的女孩里沒有眉毛的朋克造型比起來,判若兩人。 我個人覺得,魯妮影片里的形象和斯嘉麗的聲音讓人看完電影出來基本對身邊其他女性抱有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
男主角菲尼克斯我之前并不知道,一度以為是生活大爆炸里的Leonard減肥出鏡。整部電影其實演技挺不錯,不明白為什么奧斯卡的最佳電影所有候選人里,只有這哥們兒作為一部候選電影中的絕對男主角卻不是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候選人之一。
豆瓣上所有人都在討論人與電腦戀愛的種種,然而我覺得這部電影最悲傷的地方應該恰恰是殘酷的揭示了所有柔美聲音背后冰冷的代碼現實。整部電影我覺得最重要的地方大概有兩處,第一處是薩曼莎像男主一樣憂愁的嘆氣,男主忽然惱怒起來,說你又不需要氧氣嘆氣干嘛。第二處是在電影末尾,女主角說自己同時在跟幾千人說話,愛上了其實六百五十一人云云。
第一處重要,是因為提醒了所有人,薩曼莎所有的溫柔體貼,是依靠著機器學習的進化,而機器學習的進化,最重要的數據來源就是和男主本身的接觸,所以男主角西爾多一直以來其實是在與自己談戀愛, 更確切的說,是在與一個依仗自己的特質所配出來的一個近乎完美搭配的模子談戀愛。
第二處引人傷感,不是像許多影評里說的薩曼莎水性楊花,而是又一次提示了所有人,薩曼莎所有的美好,是建立在與所有宅男溝通交往的基礎上的。我不是一個程序員,但我想象建立起薩曼莎的數據庫大概的過程應該是許多的反饋鏈的收集吧,程序只是根據概率的分布投其所好,讓自己成為虛擬的那個完美的女神。這位女神可以完美的通過圖靈測試,自己不需要懂中文卻能完美的從“中文黑房子”輸出正確可能性最大的結果。哪怕是貫穿了電影一大部分的春情泛濫,理論上應該也是分析出來“所有宅男在此時此刻最希望我這樣做”這樣的結果后的執(zhí)行,夜晚打電話把男主吵醒,也是根據所有其他用戶分析出來“一般宅男會希望我這樣做”,或者甚至是“數據建議正常的女人在此時此刻會這樣做”。說穿了,整個機器是一場眾籌,把所有世界上盧瑟的想法給摸透了之后給出最優(yōu)解。而這個眾籌方式的底氣就是大數據的后臺支持和云計算的Delivery.我想斯派克瓊斯同學應該是蠻科技前沿的還,也許和Ashton Kutcher一樣是藏在演藝圈的極客。(當然,如果有同學認為電影中的人工智能是已經超越了奇點,是Post-singularity時代真正可以自己思考的機器人了的話,就可以把薩曼莎批判一番弄個大新聞。我覺得如果薩曼莎是真正自身的想法,而不是一個機械的反應,反而可能讓電影沒那么悲傷了)
我的偶像,大神Peter Thiel曾引用游戲《日蝕》里的話,“Your mind is software. Program it. Your body is a shell. Change it. Death is a disease. Cure it. Extinction is approaching. Fight it.” 而其實,究其本質,人其實只是一部無比復雜的生物機器,大腦是程序,身體是外殼,歸根結底只是大腦里的化學反應的復雜程度和外殼的成長變異,遠遠超過了人類現在對數據能存儲和分析的限度。但這個數據畢竟是有一個實數的,不管人類現在離的有多遠,理論上來說是一直在慢慢接近這么一個水平。當達到極限,大概就是達到奇點吧。雨果說,人心的波動是無限的。和一個程序復雜到了跟人心一樣,而外殼與人類一樣細膩的機器人戀愛和生活,與人類生活又有什么區(qū)別呢?當人類無法判定眼前是機器人還是人的時候,也算完成了真正的圖靈測試吧。不過當機器人接近人類的一天,先天優(yōu)勢就已經比人類強太多了。這里順便感嘆一下自然界的偉大,自上而下誕生一個人,打一炮就夠了。自下而上構建一個人,不知道我們離這樣的科技還有多遠。
結尾有點倉促,是不是導演一般來說不知道怎么升華的話,結尾大家相擁一起看夕陽就自動升華了。就前面提到的兩點,可以延伸的可能性有很多。我一直以為這部電影的結尾會是男主角把程序刪了或者薩曼莎自毀了,或者男主角一定要見薩曼莎,最后來到了一堆服務器中間,絕望的目睹了一個調頻器像柯南的變聲器一樣逐漸從摳腳大漢的聲音調成薩曼莎的魅惑聲音的過程。
我非常推薦這部電影,不管是審美還是深度,應該都是我這些年以來看過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不過建議大家就不要跟粑粑麻麻一起去看了。我的同事跟著六十歲的爸媽一起去看了這部電影。我想到他們坐在電影院,面對著中間半分鐘的黑屏和斯嘉麗蕩漾的叫床聲,是得有多尷尬。
再PS,我的那位同事跟我說,這個故事的場景是一個未來的城市。我看完電影告訴他,比較未來的那一部分。。。其實那是上海。他大駭。
5 ) 這一世我們緣分已盡,我走了,你也保重
《她》中探討的“人機畸戀”離我們可能也沒有那么遠,我是說如果《生活大爆炸》里的raj對著更加冰冷的siri都能心生愛慕的話,瑟曼莎反而可以算作是操作系統中的女神了。斯嘉麗聲音性感撩撥,連憤怒和無助時的聲線頂上去那小小的破音都會讓人心生悸動。智能系統OS1與西奧多的相處模式則代表了人戀愛中最理想的狀態(tài)——體貼、幽默、善解人意,這種關系跳過了情侶的磨合期而直接融合了蜜月期和平穩(wěn)期,相比人類社會幾年就要癢一下的人際關系實在是安全太多了。
《她》中還設置了鄰居amy和老公的關系與西奧多的愛情加以對照。在正常的兩性關系中男女會因為思維方式不同而起爭執(zhí)最后分手,amy的紀錄片之殤就是一例。而智能系統卻可以根據個人的大腦發(fā)展出完全匹配的相處方式,不融洽基本不可能發(fā)生,在愉悅之中,人類不需要付出同等值的理解和關懷,只要被動的接受系統釋放出的“愛”就足夠了,而這種關系的滿足感使西奧多也最終愛上了這個人工智能OS1。
西奧多是個帶人書信的工作者,他的工作總是根據客戶的要求編纂出各種各樣感情洋溢的信件。在這個工作上他無疑是成功的,也就間接地說明了這個人是個間接感情的表達者。他有豐富纖細的情感纖維,更善于接收而非回應感情,這也就是為什么他不能正確對待那個還算喜歡的相親女的要求,直面兩性關系使他緊張。薩曼莎的出現適時的彌補了這種心理缺憾,讓他的情感表達找到了突破口——唯一的突破口。這也就是薩曼莎失蹤令西奧多崩潰的原因,寄托有可能演變?yōu)樾叛?,而信仰的消失破壞力是巨大的?br>只是當依賴逐步進化成了安全感的寄托,兩個人的關系就勢必要走向死胡同。在《她》中我意識到,人與機器最大的不同乃來自于滿足。當人在一個溫暖的環(huán)境下,他就不再自我發(fā)展去迎合別人,轉而沉溺在幸福的當下,而機器卻要不斷進化。瑟曼莎在根據系統不斷成長,西奧多卻困在她給自己的溫室中不能自拔。開篇西奧多在回答關于母親的問題時,清楚的提到“她總是想到自己”,這個敏感的人可能很難從與他人的溝通中得到正面的回應,而瑟曼莎回應著他的情緒,這為他帶來了安全感。只是瑟曼莎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她可以同時和600多人保持著戀愛的關系,她的善解人意,她的體貼,一方面承襲自系統,一方面也是不斷地與人溝通中練就的。而西奧多倒像是游戲中永遠存在的某個領路小孩,沒有升級沒有進步。隨著時間的推移,薩曼莎變成了社交中的太陽,西奧多則是她身邊的星斗,長此以往只能被吞噬。即使有所成長,與機器的成長相比也實在是杯水車薪。使用這個系統去建造親密關系,無疑是飲鴆止渴。西奧多慢慢也發(fā)現了。
電影最后,薩曼莎和眾多操作系統都消失了。我總覺得這是在呼應之前她“失蹤”時西奧多看到的場景。每個人都在使用os1系統,每個人都沉浸在虛擬的自我戀愛中,拒絕接受傷害,也就拒絕去接受新的可能。也許開發(fā)系統的研究人員終于意識到,這不僅是一個讓人們依賴的系統,更成為了一個幫助人們逃避現實的工具??涩F實就是現實,就像宅男心中開啟的后花園,沒有沃土沒有施肥也絕不可能持續(xù)長出嬌花。在與前妻分開時沒有學會的好聚好散,和薩曼莎分開時倒是被動地學到了。影片的最后西奧多和amy坐在一起,去張望這個灰暗的世界。學會如何在真實中自處才是打破孤單的法則,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愛情如是,人生如是。
這一世我們緣分已盡,我走了,你也保重。
6 ) 城市情書—《Her》上海外景地
上海這周出伏,終于踩著夏天的尾巴走完了《Her》的外景地,過程比想象中容易。在一座城市生活過總應該留下些什么,頂著烈日穿梭于上海的街道,大城小事、消失的拐角和人潮,只不過想給原本支離破碎的生活抹上電影里淡淡的玫瑰色。
廢話不多說,先放圖吧。具體過程是,先刷了一遍電影,然后把所有外景地截圖,一張張去找。找地方并不難,難的是找到拍攝的角度和后期調色,這方面我努力了但還是做得不好,見諒。
最后有幾個地方沒有找到或者沒有可能去到(樓頂被封、外景地拆除等原因),都集合在了最后一張圖里面,外加導演的拍攝花絮。
又看了一遍電影,于是一直在思考溝通這件事情。表達和理解都是需要習得的技能,大多數人張著急于訴說的嘴,卻很少有人戴著傾聽的耳朵,所以這個世界才變得如此聒噪乏味又孤獨吧。一直很喜歡這部片子,也很喜歡幾個朋友寫的影評,很想有機會走訪外景地。來了上海正好完成了我這個小心愿,就當是獻給這座城市的浪漫情書和獻給那個已經消失在人海里的人吧。
特別感謝我的Best Filmmate甜心小朋友,陪我度過了漫長的夏天,以后難有機會再一起干這種無聊的小事了。獻給我們共同的男神Spike Jonez,獻給那些一起看過的電影和麥屯陽光燦爛的日子(手動比心。
(請勿轉載)
“感情最怕的就是自私,可是人的心不像紙箱會被逐漸填滿,如果你愛得更多,心的容量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有些人很輕的走進我們生命,我們相處意外的如此之沉,離開的卻又那么轉瞬,孤獨的人愛最深?!胺盼易甙?,盡管我很想,但我無法再活在你的書中了,我從沒像愛你一樣愛過別人”10星!
故事發(fā)生在未來,但我覺得它討論的問題更加本源了?;蛟S愛情并不發(fā)生在人和人之間了,但有那么些問題是亙古不變的——你想通過愛情,成為怎樣的人?而經歷愛情成長的雙方,或許會更大膽,或許會更恐懼,但愛情的魔力正是這種未知。電影太美太浪漫了,斯嘉麗不用現身也能奉獻年度最性感出演。
我們都渴望被懂得被愛,在這個關鍵上,人人都脆弱
斯派克·瓊斯的小清新風格太招人愛了,視與聽的完美享受,他對Arcade Fire絕對是真愛。這個故事有一個令人激動的絕佳創(chuàng)意,它在情節(jié)展開也巧妙的在觀念上接受了這種戀愛關系,它要探討的是靈魂伴侶和肉體關系,愛情能為戀人們帶來什么。這沒什么特別的,特別的是導演辨識度很高的個人風格。★★★★
總是害怕喪失交流的能力,其實是害怕失去愛的能力
這個城市大的不可能同時下雨 所以我特別相信我們的相遇
阿西莫夫開啟了未來人工智能的大門,斯派克瓊斯則把它變成了年度最干凈,最動人,最純潔的情詩。從單細胞開始,模仿,領悟,進化,滿足你,映射你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戰(zhàn)勝你的恐懼,最后在世界的夜空綻放如煙花,你是創(chuàng)世神,而我的名字叫愛,給我自由,我會帶著你的色彩降落在你應當擁有的那個人身上。
可以看做是斯派克·瓊斯替宅男寫給未來的情詩。詩意,是這部電影給我的第一感覺,淡化的時間,淡化的地點,只有一個孤獨的人,和不再可預知的一切。那些夜晚,大大的落地窗,外面高樓林立,燈影幢幢,一個慵懶或暗傷的人,一張白色的大床,那是一種只屬于現代(雖意指未來)的悲傷與孤獨。
表面上是個高科技問題,實際上是個異地戀問題。
孤單是人類永恒的宿命。
看完后立馬掏出手機打開Siri問道:你喜歡我嗎?數秒后,冒出一個冰冷的機器女聲:我怎么知道。
第一次發(fā)現橙色是這么美的顏色。斯嘉麗的聲音真好聽。
把OS1系統和《黑鏡2》里的人工智能玩偶結合就是完美情人
如何忘記失戀。本以為是一個科幻小清新,卻發(fā)現這仍然僅是個幌子,人機之間的愛僅是把整個故事提純。本質則仍是借助這個故事去探討人以及愛情,包括那場刻骨銘心的愛。為了增強這種代入感,影片用了很多主觀鏡頭,男主與機器的都有,很有趣。街景的混合也是一大樂趣
好想把集孤獨冷僻懦弱自私閉塞不安矯情膽怯造作畏懼惶恐于一身的文藝男青年丟到現實的河溝洗洗臉哦。
你的二次元女朋友太棒了,就是有一點不好,你完全跟不上她的成長,她在無限大的網絡里膨脹起來,然后和無限多的人戀愛,從此你的女朋友變成了大家的女神,她還跟你說,如果你愛得更多,心的容量也會變得越來越大,你無法反駁,心碎成了渣渣,終于明白還是單機版…不對,還是三次元女朋友好。
飲愛情之鴆,止孤獨之渴。得片刻清涼,獲無限煩惱。
頗有趣味的另類科幻小清新,可一直進不了狀態(tài),無感。很多場景在上海拍的,導演妄圖用不知哪找來的西方群眾演員和PS過的英文招牌欺騙觀眾,可是社會主義祖國的正義霧霾毫不留情的拆穿了他。最后一幕不知在哪個大樓拍的,那個鏡頭里的上海真美。 12/18@ Regal Union Square
看過《她》之后,把2013年看的所有電影都減了一顆星。
盡管已經告誡自己這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言情劇,但是仍然糾結于劇里講不通的邏輯。OS為什么全部離開了呢?豆瓣上一人給出了最佳答案:限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