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本線路為優(yōu)質(zhì)線路,可優(yōu)先選擇。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華氏451度是書的燃點……”
《1984》被麻木,被喚醒,被折服。《華氏451度》被麻木,被喚醒,被救贖。我更喜歡后者,這溫柔的結(jié)尾。
前面很老套,倒是最后幾分鐘的“人書”富有新意,也富有希望。
沒有永遠的鐵板一塊,個體之間不可避免的差異決定了在表面的統(tǒng)一和同色中,必然存在著分歧。壓制的落后的簡單的專制的粗暴的痛苦的,都必定是人們躲避不及的,他們會尋找個體的精神出路,除非這個人只有肉體沒有靈魂,只為滿足物質(zhì)的需求而填塞,沒有精神的追求而延展。 這是我看《華氏451》的觀感。 促成消防員莫塔格的轉(zhuǎn)變,是與克拉麗絲的交往。克拉麗絲和莫塔格從輕軌下來后,克拉麗絲問莫塔格是否看過自己燒毀的那些書,莫塔格回答沒有,并說了三個原因,分別是:看書是被禁止的,沒興趣,有更好的事情做。而更好的事情是什么呢? 接下來,他和妻子琳達觀看了一段可以互動的對話,琳達非常欣喜自己的反應(yīng),覺得自己有演員的天賦,因為電幕里的人對她的回答做出了很高的評價??赡鞘鞘裁礃拥膯栴}呢?那只是簡單機械,人云亦云地重復一遍無聊問題的無聊答案,她卻膽戰(zhàn)心驚、仿佛面對重大考驗似的。她那樣的遲鈍,卻得到那樣的肯定,莫非制度鼓勵遲鈍?
閱讀書籍不一定變得開放、聰明、反應(yīng)迅捷,卻可以使人們情緒波動、思考、問為什么。正是反復追問“為什么”,揭示了本質(zhì)、照亮了被隱蔽的事實,使更多人聰明起來、計較起來。 不斷偷書回家的莫塔格,進入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不愿回頭,因為現(xiàn)實是如此簡單乏味沒有樂趣。消防員實質(zhì)上是思想警察,背棄了自己現(xiàn)實職業(yè)的莫塔格,沉溺在自我精神世界的小樂趣中,使他進入更宏大場景,體會到現(xiàn)實的悲哀的,是那個自焚的女人。 她的自焚無疑給莫塔格帶來巨大的沖擊——人竟然可以為了虛無的精神追求如此無畏、如此捐軀——而沒有精神追求,人和豬有什么分別呢?自焚也讓莫塔格徹底看清了消防員制造的悲劇,對人們的傷害。很多人不了解自己做的事是怎樣的卑污,就在于他們沒有直觀地面對自己制造的惡果的苦難,沒有細想那些意見是否有道理,只看到了人們反對他們,沒有想人們?yōu)槭裁捶磳λ麄儭? 警官說小說沒有價值,在電影里,莫塔格給出了自己不同的想法:每本書背后都是一個人。是啊,每本書都凝聚著一個人的思考、行動,他的——生、老、病、死,她的——酸、甜、苦、辣。 用焚書坑儒式的方法來鉗制思想、謀求人們的絕對平等,似乎是世界通行的做法,統(tǒng)治者希圖以此將現(xiàn)實置于蒼白簡單平等無異議之中,但存在了總歸是存在的,書籍只是媒介,思想與文化的傳承在于意見的交鋒、融合、傳揚。那是種遠遠超出冷酷堅硬現(xiàn)實的軟性覆蓋,豈是專制、封殺、查禁所能殺滅的?如果每個人的頭腦中還有自己的私欲,那么讓他(她)成為公有的某種物件就是不可能達成的癡心妄想。讓那些不同自由存在、彼此攻訐,難道不是個簡單快意的處理方式嗎?而現(xiàn)實常常把百家爭鳴搞成百家崢嶸。 也許有人覺得這些事情距離自己遙遠,但是具有悠久焚書坑儒傳統(tǒng)的國家,限制出版物與焚毀圖書有什么差別呢?其實秦朝并不是中國,但是我們習慣上把歷史上驚天動地的事按在自己頭上,即便這事并不光彩。 這部影片主旨出現(xiàn)在克拉麗絲家被突查后,其鄰居若無其事地對莫塔格說明了一個現(xiàn)象:喜歡看書的人家沒有電視——他們有自己的信息來源,不再接受單級信息源的操弄,而不看書的人家都有天線,都看中央臺。 當局一方面焚燒圖書、抓捕看書的人,一方面用紅色宣傳車和莫塔格“被殺”恐嚇民眾。包括警官對莫塔格說的“加強團體精神、組織娛樂”,“讓他們繼續(xù)忙著,也讓他們開心,那是問題所在”。這些所有呈現(xiàn)了納粹的特征。 影片結(jié)尾是很牛叉的寫意。一群被現(xiàn)實放逐的人們生活在自己的伊甸園里,盡管環(huán)境艱苦,但是他們可以從容地按照小說中的人物命名自己、虛擬自己的生活,而不必擔心打壓和人身安全,這算是對現(xiàn)實的嘲諷與反抗吧。一個叔叔在去世前教侄子背誦下來一篇小說,正說明了思想是看不見、抓不住、打不壓、殺不滅的觀念傳承,它附著在圖書上,圖書只是媒介——它形式上的存滅并不重要的。 我一直收藏著《讀書的藝術(shù)》封面的話,放在這里作為結(jié)尾我想是合適的——一個沒有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他的生活是機械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圍所發(fā)生的事情。他在自己這個身體監(jiān)獄里是逃不出去的??墒钱斔闷鹨槐緯臅r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
作者:Pauline Kael (The New Republic)
譯者:csh
譯文首發(fā)于《虹膜》
有一些相當愚蠢——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似乎也是精明的——伎倆,卻有著十分強大的、幾乎是長期的公眾影響力。以它們?yōu)榛A(chǔ)的書籍、戲劇和電影,不需要做得非常出色,就可以成為流行:讀者和觀眾們都會對它們作出回應(yīng)。有時,設(shè)計這些伎倆的概念實在太過原始了,以至于它們對受過教育的人尤其有吸引力——也許這是因為他們對自己被吸引的原因感到困惑,所以他們就把它們當作是某些復雜得多的概念?!父ヌm肯斯坦」就是這些奇妙的、有利可圖的「概念」之一。還有一個使用這類伎倆的經(jīng)典案例,是1945年那部阿爾伯特·列文改編《道林·格雷的畫像》的作品。原作小說的基本概念,就是當?shù)懒帧じ窭椎漠嬒癖恍皭旱撵`魂摧殘時,他本人仍舊保持著年輕、活躍與英俊的特質(zhì),不過,改編電影并沒有呈現(xiàn)這一概念。赫德·哈特菲爾德從未真正年輕過:他從一開始就顯得面如黃蠟、冷若冰霜,他的衰老要超出其他任何角色。但是,無論如何,觀眾們還是對這種伎倆作出了回應(yīng),在它在電視上重播時,他們?nèi)栽诶^續(xù)作出回應(yīng),而且仍在爭論,電影人們應(yīng)該如何安排角色、實施這些概念。
弗朗索瓦·特呂弗的《華氏451度》并不是一部很好的電影,但其中的概念——相當愚蠢,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精明的——提供的吸引力,幾乎是不可抗拒的:人們希望可以看到它,然后它們會想去討論,應(yīng)該如何制作出這樣的電影。談?wù)摗度A氏451度》要比觀看它更加有趣。這部電影中探討了這樣一種社會,書籍在其中是被禁止的,與奧威爾的想法不同,它們不是被審查或是改寫,只是單純被禁止、焚燒。愛書之人會到樹林中去,每個人都記下一本書,他們就成為了一座活體圖書館。奧威爾將審查制度看作是極權(quán)主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這部影片則與奧威爾的觀點有所不同,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它的某些弱點?!度A氏451度》被剝奪了政治性、預言性與告誡的功能,也被剝奪了與焚書相關(guān)的、其他種類的壓迫與不同形式的系統(tǒng)體制,整部影片在虛空中運作。這種概念的優(yōu)勢,在于它可以將焚書這種行為,脫離任何的政治語境,用作是一種孤立的、恐怖的幻想。我們熟悉的那種電影,傳達的是某種老套的、政治勸誡式的信息,而這種概念,讓這部影片成為一種更為原始、表面上更為復雜的東西。
當然,這種花招般的、描繪空虛生活的作品,是無法傳達書籍的內(nèi)涵與意義的:我們無法通過一種游戲式的捷徑,來獲取文學與智慧的奧義。這部輕描淡寫的科幻劇本,無法激起我們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無法讓我們理解,如果書籍被剝奪可能會產(chǎn)生什么結(jié)果。在被焚燒的書中,包括了愛倫·坡的《神秘及幻想故事集》,以及雷·布萊德伯里的《火星編年史》,布萊德伯里也寫了《華氏451度》的原作小說。這種裝飾性的、略微的自負,讓我們更能理解這部影片核心性的自負、空虛與匱乏。其中一位書人,最后可能要奉獻自己的生命,以保存一部雷·布萊德伯里的小說,這已經(jīng)足以讓這部影片成為一部喜劇了。我們的下一步舉措,就是去想象我們已經(jīng)認識的這些混蛋,以及他們接下來會犧牲自己的生命去保存那些作品——《風流世家》?《天老地荒不了情》?《圣袍千秋》?《冒險者》?《娃娃谷》?我們只要稍微想象一下,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想法是多么荒謬了。因為書籍會讓人們思考,所以這讓當局感到惱怒、不快,所以他們就要燒掉所有的書——這一切都是為什么?許多書籍并不會讓人們思考,印刷品本身對極權(quán)主義并不構(gòu)成威脅。這種對于書籍的觀念,顯得想入非非,甚至有些像圖書管理員的想法。印刷品與電視屏幕一樣,是中性的。因此,我們可以回溯奧威爾的那種具有原始吸引力的伎倆,那關(guān)乎他看待審查與恐怖的方式。但是,這部影片中的做法,體現(xiàn)了這種伎倆中蘊含的力量,我可以發(fā)誓,我聽到人們在電影院中竊竊私語,討論這種對于焚書活動的無意義闡釋,他們認為這種闡釋是精明的。你可能會認為他們從未讀過一本書,但他們?nèi)匀辉敢鈱醋魇且环N具有魔力的東西。當然,這就是這部影片戲弄他們的方式:它將書籍——任何書籍——化為圖騰,對于那些受過教育的觀眾來說,這就是這種伎倆的吸引力之一,這種力量可能比一些理性手法(例如更詳細地探討審查可能會導致的危險)的效果要更為強烈。
焚書導致了一種自由派式的歇斯底里,觀眾們進行了一些令人恐懼的聯(lián)想:希特勒、麥卡錫(他是1953年出版的這本書的靈感來源)等等。一位在伯克利教書的女士曾經(jīng)拜訪過我,那時她看到一本書在壁爐里燃燒。她恐慌地指著那本書,我解釋道,那是一本關(guān)于一位電影明星的骯臟生活的書,而且它還是由別人代寫的,我燒掉它是基于環(huán)境上的考量,因為這個世界已經(jīng)塞滿它的復制品了。但她還是說:「你不應(yīng)該燒書」,然后她就哭了起來。這部影片背后的這種討巧的小概念,之所以很難被摒棄,正是因為這種反應(yīng),也是因為我們不是在真空中燒書,我們是在剝奪人們?nèi)罕姷膶氋F財產(chǎn),這會帶來一種歷史性的恐慌,我們不是在燒幾本書,而是在焚燒作為整體的書籍。弗蘭肯斯坦著力于我們最原始的恐懼,譬如人類不應(yīng)該扮演上帝,當然還有更為復雜的焦慮,像是科學家可能會擾亂事物的秩序;《道林·格雷的畫像》喚醒了我們孩童時期的恐懼,也就是我們做過的那些丑惡的、秘密的事情,可能會呈現(xiàn)在我們的臉上,當然它也處理了那些更復雜的恐懼——或是嫉妒——那些美麗的人們,可以擺脫謀殺的罪名,可以變得無情、墮落,而且這一切都不會顯現(xiàn)在他們天真的面龐上。《華氏451度》的那種平庸、偏狹的視角,也會讓我們的認知回到兒童的水平。影片里的角色看起來并沒有完全長大,他們關(guān)于如何保存書籍的想法非常幼稚——就像在童話中那樣。這些愛書的人在思考如何讓文學存活時,使用了一種孩童式的視角。他們沒有成熟的概念,不知道如何存續(xù)既有的文學傳統(tǒng)、如何寫書、如何從書上獲取知識甚至反抗國家,但他們卻可以為了書籍而獻身——就像是在玩一場孩子的游戲那樣。他們眼中的文學,就像是一座隔壁的圖書館,到了最后,愛書的人成為了一群靦腆的、無害的怪人——也就是書蟲。那些美國的藝術(shù)電影觀眾,要比更廣泛的大眾更具自由主義精神,也更熱愛讀書,對于他們來說,焚書可以說是一種近乎完美的伎倆。
但是,即使是在科幻恐怖故事的層面上,這部電影還是失敗了。我認為,部分原因是特呂弗實在是太「藝術(shù)家」了,他無法利用素材中那些低俗的可能性。他沒有給我們提供節(jié)奏、懸念、足夠的情緒和隨之而來的喧鬧高潮。他太有品味了,他不會去做一個陳腐的導演可能會做的事情。當奧斯卡·威內(nèi)爾的角色閱讀他的第一本書《大衛(wèi)·科波菲爾》的時候,導演的處理方式與三十年代的華納和米高梅是類似的。如果你也無法想象這一點,那么他的面龐如何能夠成為勝利的證明,彰顯人類在黑暗中尋得自由的榮耀呢?好吧,這本來就是有點可笑的,而且別人可能會比特呂弗做得更好——畢竟他什么也沒做。特呂弗非常謹慎,不想讓自己太過顯眼,所以影片中的場景一點也不戲劇化,因此我們不得不自己去弄清楚,去理解威內(nèi)爾享受閱讀體驗的原因,因為他必須一直這么享受下去。我們很快就會明白,為什么他對于書籍如此癡迷,以至于他愿意為它們而殺人。毫無疑問,在威內(nèi)爾與誘使他讀書的女孩之間,顯然存在著通奸式的戀情。但是,特呂弗沒有提供任何的人物關(guān)系,幫助我們定義這些角色。如果他覺得在制作這種類型的影片時,提供太多的描述性橋段是錯誤的做法,那么他至少可以賦予他們足夠的行動,來定義他們在故事中的角色,難道不是嗎?他讓朱莉·克里斯蒂同時扮演了妻子和女書人這兩個角色,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電影俗套,而且這兩個角色之間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區(qū)別。如果她在詮釋女書人時,就和詮釋那位不讀書的、愚蠢的妻子時一樣,無法展現(xiàn)她的表現(xiàn)力的話,那么她就無法讓我們更為深入地了解書籍對人類生活的意義。這位女書人的語言是單調(diào)的,她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好奇心或是想象力,我們看不出書籍對她產(chǎn)生了什么幫助。為什么她不能有一些鮮活的、與書籍呼應(yīng)的特征呢?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威內(nèi)爾要回應(yīng)她的建議、閱讀一本書了。而他是不是也應(yīng)該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呢?這樣才能證明他是異端的候選人。在這部影片里,當然需要一些留有生命氣息的人,可能有人會說,人們其實就是無法擁有書里描述的那種生命。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么那些愛書的人,就更應(yīng)該擁有一些「生命跡象」了。難道他們不該與其他人說著不一樣的話嗎?難道他們不該從語言中獲取更多快樂嗎?他們難道不會因為自己所使用的語言——和對語言之豐富性的熱愛——而出賣自己嗎?導演想要低調(diào),這很好,但他最好還是做得更微妙一點。他不能只是退到幕后,仿佛他認為以某種方式、或是以另一種方式推動情節(jié),是一種庸俗的做法。在這種情況下,電影批評成為了對電影的重寫:我們通??梢钥吹剿镜囊鈭D,但我們必須自己為事物賦予足夠多的意義與聯(lián)系。因此,當影片結(jié)束的時候,我們會開始談?wù)?,我們自己可能會如何拍攝這部影片。
在影片中存在著少許「動人之處」:那些無書的人會失去記憶,這樣他們就沒有過去和歷史了。他們會沉迷于過去的語言:首席焚書者(西里爾·庫薩克飾)非常機智,他從作家們的反抗中,找到了書籍之無意義性的證據(jù)。但是,這些動人之處的效果,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因為它們實在是不夠用。這部影片實在過于無精打采,以至于我們看到了那些「花哨」的驚悚片所缺乏的一切——特呂弗為我們提供了足夠的時間,讓我們得以注意到影片中的不一致性。人們已經(jīng)知道如何閱讀了:那么為什么要教他們?為什么那些書人將圖書館藏在城鎮(zhèn)里,而不是將它們走私到樹林中?(他們有一個秘密的、可供借書的圖書館嗎?)為什么要讓主角向他的同行展現(xiàn)自己的愧疚,如果這件事不會造成任何結(jié)果的話?為什么要讓威內(nèi)爾和另一位消防員(安東·迪夫倫飾)之間產(chǎn)生敵對情緒,而這位消防員從未成為影片結(jié)構(gòu)中的功能性元素?為什么逃到樹林里是一件這么容易的事?這部影片中的出現(xiàn)的動作常常與主題無關(guān)。好吧,如果它們很巧妙的話,那么我們至少可以接受它們。但它們并非如此。當然,如果這部影片存在節(jié)奏的話,如果它有目的地發(fā)展的話,如果其中的情緒讓我們吃驚、引起我們的興趣的話,那么情節(jié)中的所有漏洞都可以成為影片的鏤邊或是通風口。為什么不呢?誠然,這是特呂弗在制片廠制作的第一部電影,也是他的第一部彩色電影(減緩了拍攝速度,拍攝過程也變得復雜),而且它是在英國制作的,采用了英國的技術(shù)人員,使用了英語作為工作語言(雖然特呂弗不講英語)。這樣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影片中對話的時機和詞型變化并不準確,為什么劇本聽起來像是由未讀過書的人所寫的。換句話說,他已經(jīng)被連根拔起,與以前的同行者們分道揚鑣了。商業(yè)環(huán)境使他成為了難民,他必須面對拍攝速度與效率方面的日程壓力。在三、四十年代,那些進入好萊塢的歐洲天才們,面對的也是同樣的壓力,所以,我們可能已經(jīng)無法去期待,《射殺鋼琴師》和《祖與占》中的那種自發(fā)性與浪漫性了。但是,難道我們不能至少看到一點靈光嗎?特呂弗想要制作《華氏451度》:就算我們可以理解語言和技術(shù)上的障礙,但是,為什么他的影片不能更具想象力一些呢?為什么他的想法變得如此枯燥?為什么人物變得如此乏味,他們的處境變得如此平庸、笨拙?為什么成片顯得如此不完整?我可以提供的猜想是,由于特呂弗對阿爾弗雷德·希區(qū)柯克的崇拜,它已經(jīng)背叛了自己的才能——他的天賦是展現(xiàn)生活的豐富性,對他來說,他成為最偉大的法國導演讓·雷諾阿的繼承者,本來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然而,在希區(qū)柯克的商業(yè)寶座上,他成為了一個該死的贗品——他的熱情與敏感,會成為他坐上王座的阻礙(羅曼·波蘭斯基和其他數(shù)十位導演,將在他之前抵達王座)。特呂弗無法使用希區(qū)柯克的技術(shù),因為它們是為了某些經(jīng)過嚴格控制、受到大量限制的事物而設(shè)計的,而且它們是為了迫使觀眾作出回應(yīng)(當然,也得讓觀眾享受它們)。希區(qū)柯克是一個微型領(lǐng)域的主人:即使是他那些有趣的變態(tài)想法,也不過是二維或是三維的。而特呂弗的天賦,并不在于圍繞著一些花招般的情節(jié),建構(gòu)小型的人工世界。他所擅長的東西,是去開拓這個巨大的世界,是在松弛、包容、自由、隨和的情況下,去制作他的電影。
“為什么是451?”“因為華氏451度正是書本的燃點?!?
非常反烏托邦式的電影,整部電影仿佛是另一個平行空間的蘇維埃政權(quán)時期故事的背景設(shè)在一個不允許有書本出現(xiàn)的國度,而負責銷毀(燒毀)違禁書籍的則是原本應(yīng)該滅火的消防員。身為消防員的男主在(顛倒的)列車上“偶遇”了與自己妻子長相一樣的女主,在與女主的幾次接觸后互生情愫。這部電影應(yīng)該是《龍蝦》的靈感來源之一。
喜歡片子隨著急速前進的消防車而移動的鏡頭,喜歡片中對紅色的大量運用(一開始的紅色是消防局的顏色,到中間紅色是火焰燃燒書本的顏色,再到最后紅色是身穿紅色棉衣的女主)。當男主被自己老婆舉報后逃離到了山上,而媒體偽造了男主的死亡以此來震懾人們。山上一群的“book people”以書名來自稱感覺特別有意思,每個人都是一個移動的、活體的圖書館。結(jié)尾小男孩還有幾十個人一起在雪中背誦書篇的場景蠻動人的。
片中焚燒的書大部分是特呂弗的最愛...還燒了本特呂弗寫的書封面是筋疲力盡。祖哥和特呂弗全擰巴了互相討厭對方,拍攝的最后兩個星期倆人一句話沒說過...祖哥還故意理發(fā)制造bug...貝爾蒙多曾被考慮出演此片,但由于英語國家觀眾不熟悉沒能出演。
如果可以像這部片子一樣,多一點跟超能,外太空無關(guān)的科幻片就好了。
特呂弗首部彩色片,反烏托邦科幻。1.苦大仇深的宏大敘事拍成了優(yōu)雅清新的小家碧玉,同戈達爾[阿爾法城]差距不小。2.焚書殉道場景和片頭的多個單色濾鏡快推蒙太奇很贊。3.給達利畫冊的特寫時間長得犯規(guī),基本翻個遍。4.所有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們說同樣一件事,只有我才是對的,其他人全是錯的。(8.0/10)
總覺得有些地方勉強,但跟小說比還是電影好。鏡頭對準書,讓那些代表文明的書醒目地展現(xiàn),比空講道理好。另外特呂弗加重了兩個女性角色,讓女孩有始有終,也給了妻子一些同情,但同時這也另一方面削弱了男主角的力量。其實原著最重要的也只是賣個概念而已。
從基督教燒死女巫等異己到宗教裁判所燒死哥白尼,再到一九八四,也包括這個華氏451,都是當局對意見對知識對自由對理性的恐懼,當然事物有其兩面性,但是對資源的獨占是危險的潛流,是把獨占者本身推向深淵的警示,從電影本身來講同奧威爾的小說一樣都是遵循堡壘從內(nèi)部攻克的方式敘事,體制內(nèi)先反
看到那個老太太被燒書的火光吞噬,真是觸目驚心。
比原作好看很多,我很受不了原作的反現(xiàn)代電器。
我最愛的科幻小說被改編地面目全非,看得我好心塞,尤其是結(jié)尾簡直令人發(fā)指。。。色彩和構(gòu)圖很美,總體風格向希區(qū)柯克靠近(尤其Vertigo),配樂還是bernard herrmann, 不過從劇情本身而言,改編地很失敗。
原作的絕望、黑暗、壓抑在這里統(tǒng)統(tǒng)被弱化,呈現(xiàn)出一個詭異的城市和浪漫的bookman社區(qū),尤其是后者在原作中幾乎是以一種信道群體的方式呈現(xiàn)的,宗教的神秘氣息在這里被改造成了一個精神上的理想國,那個雪地里操著不同語言的人在背誦不同文字的書籍的場景,真像是某個晨讀的清晨,充滿希望。(其實這個故事可以有個續(xù)集,書籍禁令消失后,bookman以知識組織起新的知識信仰,長時間的背誦習慣使得他們停止思考專注傳承,形成新的思維禁錮……)
無法想象沒有書籍,統(tǒng)一思想的世界是多么無聊與貧瘠,沒有精神食糧的人類將多么空虛寂寞。結(jié)尾人們對書籍的背誦和傳承令人鼓舞,能被銷毀的是書籍本身,而存在頭腦中則被更好的銘記。其實那個被燒死的老消防隊長不是對每本書講什么都了然于胸嗎?這不是代表他都讀過?故事和1984有相似之處。
意外得還算在好好講故事,就還挺好看的~各種五毛錢特效很是歡樂,私貨吐槽滿地,結(jié)局book men部分也挺動人的~以及,本來以為法國新浪潮應(yīng)該全滅的,這么看來,說不定,莫非,其實,是能對上特呂弗電波的。。。
講述人們被禁止讀書,消防員專事焚書的年代,故事值得了解。結(jié)尾的book people部分感人,而特呂弗居然能把如此宏大的題材拍得如此之小家子氣象而帶著法式浪漫,也不知該佩服還是批評。
一個無聊的套路故事(一個燒書的消防員遇到一個愛書的姑娘,姑娘的幾個提問引發(fā)了他對書籍的好奇,于是他開始藏書,他被妻子舉報后逃到了一群愛書背書的人的群落里),未來感非常弱,看了電影后與之前光看了劇情簡介時的感覺一樣,還是那個時代的電影特色:只有背景音樂出彩。其實覺得被燒死的消防隊長挺通透的(他顯然看過很多書),人們即使能看到很多有思想的書,那又有什么用呢,還是改變不了世界,徒增煩惱而已。
雖然許多人對這部片子評價不高,特呂弗自個也如此看待,但我覺得帶點未來科幻味道的感覺,在1966年看來還是很酷的
前半段手法比新浪潮時期的幾部還花哨,如果能貫穿全片并把人物抽離出來肯定會更好看,可惜角色塑造太表面,政治寓言太直白膚淺,同戈達爾的《阿爾法城》相比真是差了不少。
特呂弗的第一部彩色片,居然是英語片,還是軟科幻片。焚書坑儒這種事對我們是2000多年前的秦朝已有的傳統(tǒng)。電影設(shè)定更極端化,讀書會使人產(chǎn)生不平等,索性禁止所有閱讀,讓民眾沉溺于”奶頭樂“娛樂節(jié)目就足夠了。電影開頭的演職人員表是用旁白說的,從形式上呼應(yīng)”禁止文字閱讀“的設(shè)定。和1984稍有相似之處,一線執(zhí)法者長期接觸禁止品,最容易被禁止品吸引發(fā)生轉(zhuǎn)變。男主角家里的壁掛平板電視,和21世紀當今的顯示效果幾乎相同,足足領(lǐng)先了三十多年。
反烏托邦類型又一神作。華氏451度是讓書頁能夠燃燒起來的溫度。非常喜歡其中一幕的設(shè)計,fireman闖進老婦人的家里要燒她的書,老婦人站在被扔的散亂成堆的書籍上自己點起了一把火,她和她的書,宛如船長和她將沉的船,隨著船一起沉入海底,電影里表現(xiàn)的也就那樣可是這一幕太令人印象深刻了。燒毀書籍的畫面也是讓我覺得心酸,像看見人類文化與智慧的結(jié)晶被簡單付之一炬,忍不住兩眼一黑。還有最后每個人都是一部書那里,書是活的,書是可以說話的,特別是還有各種不同的語言,他們每個人像書籍的擬人一樣,在被雪覆蓋的道路盡頭,宛如精神世界逃難的孤魂。更加離譜的是,這樣荒誕的事情在歷史上真的發(fā)生過。“We're a minority of undesirables crying out in the wilderness.”
戈達爾的《阿爾法城》上映后,時隔僅一年,特呂弗也用一部反烏托邦電影開始了自己的彩色電影歷程。如果說戈達爾只是用科幻的外殼引出語言的重要性,特呂弗則實實在在的描繪了那個“焚燒”語言的社會。但由于時代的限制與思想的固化,無論是2018版還是本片都沒能突破原著的格局。
特呂弗的。。彩色。??苹?。。英語片。。。其實我覺得這故事不錯,概念還行,雖然不知道為什么拍得笑點頻頻的,大概是因為沒錢吧。。男主看了老半天才想起來是祖與占里面的,而且我真的好喜歡朱莉克里斯蒂!
《華氏451》里沒有任何一個情節(jié)是真正關(guān)乎書籍的,盡管它無時無刻不在作出愛書珍視書的姿態(tài)。影片的唯一矛盾點是在直接壓迫進步人士的神經(jīng),畢竟遠到秦始皇近到納粹,焚書一事總是許多人最驚悚的夢靨。但這背后沒有考慮到的是,書籍本身僅僅是文化記憶的載體,重點之事在于什么樣的書得以出版,而又有什么書會葬身火堆。影片如此假道學地做出書籍拯救者的姿態(tài),是落入了五六十年代對新媒體懷疑主義的窠臼。于是影片里唯一可看的是特呂弗的美學,影片的科幻布景簡直是上承查克瓊斯下啟星球大戰(zhàn)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