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馮內古特在《泰坦的女妖》中寫到,“無盡的宇宙所給予的獎賞,只有三樣:空洞的英雄主義,匱乏的幽默感,和無意義的死亡。” 這在斯普特尼克發(fā)射之前就寫下的句子,透露出一種對人類探索的悲觀。當背負使命的宇航員終于置身于星光之中,他或許會失望地發(fā)現,宇宙中沒有為他準備任何新事物。他所面對的,還是頭盔玻璃上映照出來的自我,耳邊只有自己的心跳聲和呼吸聲,被周身宏大的孤獨感,和腦內不停歇的自我質詢所籠罩。
詹姆斯·格雷絕對是馮內古特宇宙觀的信徒。他對宇宙的奇觀不感興趣,也無意尋找創(chuàng)世神一樣的高級生命,甚至用影片中父親任務的失敗,直接否定了人類在宇宙中不孤獨這一假想。茫茫太空對他來說只是一面恢弘的背景板,或者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那些并不新鮮的掙扎和痛苦。
格雷非常善于探索人類和空間之間的關系,他將自己的主角放入一個陌生的場景,用環(huán)境的變化和意外的奇遇去推動他們認識和接受自我。他把移民女人放進她夢想中的美國,把一心求功名的軍人放入險象環(huán)生的南美叢林,而這一次,在無邊際的黑暗和星光之間,他放進去了一個最像他自己的男人。
《星際探索》的主角Roy是一位優(yōu)秀的宇航員。即使任務中遭遇意外跌落云端,他的心跳也從不超過80。這份Roy引以為豪的冷靜,和對航天工作狂熱的忠誠和熱情,都繼承自他的父親,一位多年前執(zhí)行任務時失蹤的航天英雄。然而他很快被當局告知,他那消失在海王星邊緣的父親沒有死,并且可能是目前整個宇宙內紊亂能量波的罪魁禍首。Roy被要求前往火星,向父親的飛船發(fā)送信息以得到具體定位。
從月球,到火星,再沿著漫漫太空到達海王星的星環(huán),這一趟旅途被分割成了幾段視覺盛宴,每一個停靠點都充滿未來世界的細節(jié)設計。曾掌鏡《星際穿越》和《敦刻爾克》的Hoyte van Hoytema,將他手中的宇宙鋪滿風格化的色彩,帶來一種沉穩(wěn)又令人窒息的美感。
這是一個太空旅行早已普及的時代,飛往月球的商用航班和月球基地的商鋪像是對《2001:太空漫游》的一次致敬,空姐微笑著告知毛毯枕頭套裝要125美元,DHL和Subway的招牌在人流頭頂緊挨著。而好笑的商業(yè)氣息籠罩的基地之外,是一片被月球海盜統(tǒng)治的荒野,鋪著冰冷的黑與白。在這樣的白色荒原之中,上演了一場月球表面的瘋狂麥克斯,追逐,槍戰(zhàn),緊張的類型片元素一個不落,卻因在真空而近乎無聲。
火星是人類最遠的一個外星軍事基地,地下被鐵銹紅所籠罩,荒涼的白柱間徘徊著一條狗。Comfort Room的墻上是幻化的大朵艷花和自欺欺人的自然風景,而基地之外,有的只是一片蒼黃。
色彩之外,《星際探索》也帶來了一些主觀視角下的太空體驗。翻轉著向地球急速墜落,呼吸粗重地與異形在艙內搏斗,穿越幽藍的小行星帶,雖然都不算新奇,但也都是太空電影沉浸式魅力的體現。
然而《星際探索》題眼中這場探索,并不是穿越星際的外部旅程。心跳不超過80的Roy,不只是對危險毫無感覺,他的麻木和疏離奪去了他對人類情感最基本的感知。他是冷漠的丈夫,低著頭一言不發(fā)地等著枕邊妻子的影子漸漸淡去;他是不合群的同事,看著同船其他宇航員玩樂而自己無法融入;而最內心深處,他是無所適從的兒子。
被父親缺席了整個童年的Roy,在成長過程中失去了人生的錨,不知自己從何而來,更不知道自己應該向哪里去。沒有人教過他如何生活,也沒有人教過他如何去愛,所以他只能日復一日堅守著父親教導的那些知識和準則,推開身邊一切表達善意的人,一身空洞的孤勇,向照片墻上父親的英姿看齊。
這解釋了為什么影片前半部分所有的沖突和危險都顯得缺乏緊張感,像是和觀眾刻意保持了冷淡的距離。我們和Roy之間有著一層隔閡,觀眾感受不到在跌落中翻騰的Roy的恐懼,感受不到他對同事的同理心,感受不到他面對威脅生命的危險時的求生意志,就算大特寫打到Pitt臉上的溝壑和睫毛上,也像是隔了一層毛玻璃在觀察這個人物。
但伴隨著他離旅程的終點越來越近,伴隨著一次次更新的心理測試和Pitt沉穩(wěn)的旁白,這層毛玻璃被慢慢砸開,Roy變得越來越像一個正常的人類。他的心跳開始加速,回憶的片段不斷閃回,他開始思念妻子,想起她含淚說出的“我也有自己的人生”,開始想起童年那件黃色外套,開始流淚,眩暈,反思和悔恨。
Brad Pitt在本片中奉獻了職業(yè)生涯最佳的表演之一。在小小的錄音室,Roy放棄念稿,講起和父親的往事,那些一起看的黑白電影,父親教的數學題。在一個情感疏離的男人人生第一次的剖析自我中,Pitt的一邊眉毛微微抖動著,克制和洶涌同時在臉上浮現,最終忍不住涌起熱淚。
而在這個過程中,父親對于Roy也不再只是一個空洞的英雄標簽,他漸漸從別人口中知道了父親的多重身份,他是個罪犯,是個瘋子,也是個忠誠的理想主義者。跨越了星際站在父親面前,Roy終于第一次釋懷了父親對自己和母親的傷害,也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作為一個人的他,而不是作為父親,丈夫,或者什么國家英雄??缭饺?,Roy終于完成了遲來的精神上的弒父,從此他是個與父母割裂的個體,獲得了第二次新生。
有網友戲言說,如果你不恨你的父親,那你看不懂《星際探索》。但理解Roy并不需要仇恨那么強烈的情感,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用父母的肯定來標定自己的價值,在互相傷害中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和相親,在逃避命運的路上,成為與父親或母親相同的人。
《星際探索》不是一部沒有遺憾的作品。它的短板很突出,節(jié)奏慢,格局小,沉悶無聊,作為科幻片也存在一些設定上的疏漏,注定會造成它口碑的兩極分化。從我個人的角度看來,比起導演的前作《迷失Z城》,《星際探索》最大的兩個缺點,是片段間缺乏統(tǒng)一,和幾乎放棄塑造女性角色。
《迷失Z城》在叢林和現實世界中有機穿梭,直到兩個世界無間融合,家里房子的外墻都長出茂密繁葉。但《星際探索》,雖然每一場戲都足夠有趣味,在整體感上還是缺少一種柔順的和諧?!睹允城》奉獻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妻子形象,獨立大方,溫柔能干,但《星際探索》中的兩個女性角色,Liv Tyler飾演的妻子在銀幕上時間不超過3分鐘,Ruth Negga飾演的火星高層,雖然在被拒絕參與任務后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凝視鏡頭,這個角色還是幾乎沒有在塑造上有過多努力。
但拋開這些缺點,《星際探索》是一部非常特別的太空電影。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后,他接受采訪時幾乎都在感謝工作人員,或是用科學術語正襟危坐地講著他的發(fā)現。作為在月球表面留下腳印的人,他只字不提自己在那里的感受,自己的情緒,不講在太空中回望地球會不會孤獨,或是無限的宇宙是否讓他想起家庭。《登月第一人》在一定程度上補全了這段缺失的對話,但《星際探索》更進一步,更奢侈地用一整個宇宙做背景來探討個人情緒和心理問題。這種特別,值得任何形式的褒獎。
當Roy回歸地球,終于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他,在最后一次心理測試中說:“我仍對未來一無所知,但我不再害怕。我與身邊的他人產生聯結,我與他們共同承受生活的負擔。”
“我會去生活,然后去愛?!?/p>
說實話這TM就是好幾個不同類型的故事湊起來的好嗎?這電影從最開始到最后我懷疑主題都TM變了,這片子邏輯上根本講不通啊,比如:
①既然地月火可以通信,你們TMD用得著把男主千里迢迢送到火星上去開語音直播嗎?
②既然總部已經知道他爹到底在那邊經歷了什么,那干嘛還拐彎抹角派他兒子去滅了他老爹?
③導演虧你想得出來讓男主爬下水道上火箭。
④火箭發(fā)射時候艙門打開了,我就不信火箭不會當場栽倒;
⑤火箭發(fā)射這里面的人都不受重力加速度影響的?
⑥月球上引力多少導演你沒看過登月視頻哪?月球基地上的人一個個步伐矯健的,不彈飛到太空里去了才怪呢。
⑦從火星到海王星就79天,你們有費這功夫的勁多少警察船不派去把那幫人捉回來了?
⑧早期計劃的飛船飛了幾十年,失聯十幾年,好吧,就算飛了十幾年然后躲到海王星上不走了,現在有技術3個月就飛到那,你不趕緊過去把人接回來重新發(fā)射最新技術的飛船?
⑨幾十年前搞得高深反物質動力技術飛船,飛tm十幾年到那位置,過了幾十年你們還過來過去發(fā)火箭干嘛?而且發(fā)火箭79天,反物質動力十幾年,當初你們決策者到底考慮了什么性價比下了用“反物質”做動力的決策?
10.當年看起來不怎么樣的“反物質”動力反倒是“放屁”挺牛的,直接把地球電磁場都吹爆了。以我原始人的頭腦想不清楚,這么一個牛B的科技要飛十幾年到那,現在又回到火箭技術飛他79天就能到。牛B科技放個屁影響整個地月火電磁場,那這火箭動力發(fā)射時候豈不是要把火星噴飛了?
11.到了海王星,你登陸艙都被小行星撞的沒法對接了?;貋頃r候您就舉個遮光板就回來了?感情登陸艙外皮用的鐵是小高爐里練出來的?。?/p>
12.進了利馬計劃飛船,你tm就剩一個穿舊毛衣老頭?而且男主在下面飄著,老頭從上面站著?導演你對引力再沒概念也好歹考慮一下邏輯吧。
13.兒子來了,取了數據,倆人要走,老爹突然就飛了?為嘛要飛???你想飛自己在那十幾年你不飛,非得這會兒拽著你兒子,然后還讓他放開,你自己飛。十幾年了你就等著飛給你兒子看一眼?。?/p>
14.到了海王星還遇到電磁攻擊呢,進去飛船就剩他老爹一個人了,然后他老爹告訴他電磁攻擊是他手下人搞得,他解決了他們?你知道你兒子要來才解決的?。磕銉鹤觼砹艘捕疾豢纯措姶殴粽ε?,被他老爹解決的人都TM在哪,拉著他老爹就GO HOME了?
15.發(fā)射電磁攻擊的是他老爹手下,現在都被他老爹解決了,他老爹也飛了。你干嘛還把那么牛B的科技飛船給核爆了?
16.這核爆都能把他飛船幾十天送回地球,我在想旁邊的海王星應該早TM被轟碎了吧。
17.你從返回艙里出來就贏得了大家的擁戴,英雄了?咋就英雄了呢?你tm在火箭發(fā)射時候害死一船的人都不管了?
18.最后,無論他上沒上到海王星火箭,人家都是要去拿核彈炸了利馬計劃飛船回來的,你去害死一船人不還是這結果嗎?就為讓你父子倆說兩句話就搭上這么多人的命?你算的過帳嗎?
還有很多邏輯上搞不通的地方,實在無力吐槽了,看哪兒哪兒不對勁。
這片子實在不能給更高分了。
最后的最后,再說一下。回憶整部影片,我實在找不出有任何正能量的東西能被表現出來。哪怕負能量?能量?……好吧,看來沒有向觀眾傳遞任何能量。
先說一句,昨天看的提前場??吹降?0分鐘的時候已經是???了,看到最后半小時的時候我氣笑了——就是那種“WTF is this”的荒誕感,結果坐我旁邊的妹子被最后布拉德皮特和他老爹的生離死別感動哭了……大概人與人的悲歡并不相通吧。首先我要跟達米安查澤雷道歉:我原本不太喜歡他,但是回過頭來看,《第一人》拍得牛逼!查澤雷牛逼!面癱臉高司令演得牛逼!接下來我大概會主要對比達米安查澤雷《第一人》諾蘭《星際穿越》維倫紐瓦《銀翼殺手2049》來談談,至于提前場最后環(huán)節(jié)幾位老師提到的2001,我應該不會提——您配鑰匙配幾把?您配么?您不配!
三個維度對比:科幻,視覺,主題。
從哪開始說起呢……這片子有種“槽點太多無從下手”的感覺。那先從科幻開始說起好了。首先我要在這里下一個判斷:這個導演實際上并不懂科幻。在這個片子里體現得很清楚,這片子也不是一個科幻片。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片子的整個科幻的worldbuilding缺少一種“整全性”。什么叫整全性?就是說片子里一切的科幻的元素,從劇情的,到視覺的,都是以同樣的邏輯建立起來,為同樣的一個主題所服務的。所有偉大的科幻片都具有這種worldbuilding的整全性,最近的最杰出的例子是《銀翼殺手:2049》;他其中所有的元素都是自洽的。順便說一句,我認為《星際穿越》在這種整全性上做得是很不足的;當然,這可以算是諾蘭的風格,他一向是要以自己的美學取向壓倒實然的邏輯延伸,這點在《敦刻爾克》體現得更加明顯。
具體到Ad Astra,你可以看出來,電影很明顯的是想一出是一出,只是隨機的把一些元素扔進電影里。一開始的所謂“電涌”,這個基本的麥高芬設定就很成問題:這東西在科學上合理性在哪里?為什么一個幾十年前的在遙遠的海王星的飛船會造成這么大的災害?你們?yōu)槭裁淳瓦@么確定這個所謂的“電涌”就是那個“利馬計劃”造成的嗎?“反物質”是什么鬼?好吧我們姑且認為這就是一個電影麥高芬,真實和邏輯無從追究,那么怎么到了電影的后半段,這個麥高芬就不見了?突然這個片子就轉向了父子關系,這個危機的解決就變成了父子關系的和解和破裂了?在影片開始設置一個巨大危機作為驅動力促使劇情的前進,這是類型片的慣用手法,但是這片子到后面明擺著就不是一個類型片而是一個文藝片,那么這個典型的科幻類型元素加在這里,只能是對電影的主題完整性造成巨大的撕裂。我今天聽了一個消息,說這個片子實際上2017年就拍完了,但是18年秋天試映觀眾普遍表示看不懂,??怂垢邔臃浅2粷M,直接搶了導演的最終剪輯權,大量補拍,最后才是現在這個版本。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倒是可以理解這個開頭了:因為這個所謂的“電涌”很可能在原始的版本里根本沒有,就是一個布拉德皮特探索內心的故事?,F在這個狀態(tài),很顯然是一部高成本特效片(還別說有布拉德皮特),??怂共豢赡芊攀肿寣а莞愠梢徊可裆襁哆兜奈乃囆睦砥?。然而,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個四不像的故事。
一個很大的整全性問題(當然大概普通觀眾看不出來),就是其中的太空航行的技術層次的問題。科幻片的worldbuilding需要在相應的技術層級上做出對應的視覺呈現;一部剛剛走出地球的太空片里的太空飛行器和一部銀河探索的太空片里的太空飛行器的設計很顯然會是完全兩樣的。這部電影里的太空飛行器的機械設定基本上原樣照搬了現實中的太空飛行器的視覺(因為這樣比較省錢?),但是卻呈現出了一個能夠輕松往來于整個太陽系的技術層級,而這個很顯然是非常迷惑的。為什么已經有地月定期商業(yè)航班了,載具仍然是火箭?為什么都有月火定期飛船了,載具還是火箭?為什么特么的從火星飛到海王星,載具還是火箭???
這只能說明導演對“技術層級”這件事沒有任何概念。片中所有的太空飛船的內部陳設,仍然是現在已經存在的空間站的設計,而完全沒有考慮到需要在太空中長期駐留的飛行器需要如何設計,以及其正確的呈現方式會是什么樣的。至于什么才是正確的,參考《火星救援》里的那艘地火飛船就行了。(那艘飛船基本原樣照搬了NASA的火星探索白皮書中的飛船構型;2001就更不用說了,絕對是標桿)電影本身就說了,從月球到火星需要17天,但是這艘飛船的內部設計,看得出任何能夠讓一船人在上面生活17天的設計嗎?更別說這艘飛船后面飛到海王星需要79天,那可是兩個半月,電影中展現出了任何能夠讓四個人在上面生活兩個半月的支持設施嗎?這可不是拍幾個布拉德皮特在零重力下漂浮的蒙太奇就能完成的。
接下來我要聊一下這個79天的問題。我十分懷疑導演對太陽系有多大毫無概念——人類歷史上只對海王星執(zhí)行過一次探測任務:旅行者2號,1977年發(fā)射,1989年抵達,途中旅行時間12年。地球與海王星的距離超過4光時。人類現有的技術能力顯然沒有任何可能發(fā)射出一艘前往海王星的載人飛船;實際上以NASA現有的估計,地-火載人飛船的航行時間為80-150天(考慮到地-火軌道相對位置),如果我們做出大量的假設性的技術突破,前往海王星的載人飛船也起碼是一個單程5-10年的任務。
當然,這是現實情況,電影本就是虛構。但是偏偏這在電影內部的邏輯也說不通——一開始的設定是布拉德皮特他爹前往海王星執(zhí)行生命探測任務,項目是三十年前啟動的,他爹已經失聯十幾年了——我這個時候一想說哦去海王星單程飛16年然后失聯了,那么遠也回不來挺合理的。實際上在電影中后段他爹的信息揭示是海王星太遠了他的船員思鄉(xiāng)心切發(fā)生叛亂他不得不鎮(zhèn)壓,這個片子最終的主題也是去展現遙遠的海王星星際探索的寂寥,然后你告訴我其實從火星飛到海王星也就79天?再加上從地球到火星的時間,從地球飛海王星也就三個月嘛!喵了個咪的在20世紀初,從上海坐輪船去洛杉磯花的時間是58天,也就遠三分之一而已,有什么好思鄉(xiāng)心切的?有什么好寂寥的?三十年了,你們就一次都沒肯派個飛船飛三個月去調查一下情況?而且地-火擺渡船輕輕松松就能當火-海擺渡船,這說明技術上大大的有余力嘛!我買張機票飛一趟三藩也能在Pier 39感受一下遙遠的故鄉(xiāng)的寂寥不是。那個蒙太奇剪的,布拉德皮特醒過來發(fā)現木星到了,睡過去,再醒過來發(fā)現土星到了,再睡過去;最后醒來的時候海王星到了。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在坐高鐵。
至于最后核彈放了一屁把布拉德皮特光速崩回地球這事我就不詳細展開了,那里我都看笑了。姑且不說在技術上如何可能,權當導演用蒙太奇把中間三個月時間都剪掉了吧。
從整個片子的結構來看,我覺得這個片子不拍成太空片,拍成一個“主角他爹去南極洲探險失蹤,兒子在美國海軍當兵然后去南極洲尋找他爹的痕跡”的主題,比太空更加合理和切題。特別是中間那個挪威飛船的故事完全可以無縫切換成在南極洲旁邊捕磷蝦的漁船(導演很顯然不明白軌道,加速,減速,和推進劑之間的關系,才寫出了“我們要不要停下來幫忙”這種臺詞,他把太空腦補成大洋了)。我之前沒看過詹姆斯·格雷的片,回來一搜,發(fā)現他之前拍的一部《迷失Z城》,媽的跟我的腦補基本一模一樣……于是《Ad Astra》其實就是把《迷失Z城》換個皮重拍一遍是么。
第二個維度,視覺。
電影開始的第一幕直接讓我愣住——黑底出紅色字幕,媽的這不是原樣照抄《銀翼殺手》么。后面的這片子被很多人稱贊的視覺上的元素,我其實是覺得:導演大概率是找了幾部最近幾年的科幻電影,然后把其中的很多畫面截下來,跟視覺指導說,看見沒我就要這種風格的。中間火星的場景基本模仿《銀翼殺手2049》,而且模仿得還很糟糕;牛蛙的藝術感覺可不是這個導演能比的。至于最后的那一幕,則顯然是照抄了《Gravity》。特別是最后的拉著繩子甩出去那一場,完全是《Gravity》里喬治克魯尼被甩出去的原景重現,況且導演還把阿方索卡隆在《Gravity》里犯的唯一一個軌道力學錯誤給照抄過來了:慣性系,慣性系,慣性系,喂!
接下來我想借著這個片子討論一下這幾年的太空片的一個攝影手法:其實也就是《星際穿越》和《第一人》。這兩部片子不約而同的用了同樣的手法來呈現出一種極端的太空飛行的寫實感:徹底拋棄所有的太空上帝視角鏡頭。
什么叫上帝視角鏡頭?我貼一張2001的圖就明白了:這就是上帝視角鏡頭。我們看電影的時候往往會忘記攝像機的存在,仿佛攝像機(也就是觀眾的眼睛)是一個隱形的上帝,漂浮在空中。在太空中這就存在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要拍攝一個簡單的,飛行器從屏幕左邊飛到屏幕右邊的鏡頭,那么攝像機本身的存在是在哪里呢?
當然,一般觀眾注意不到這些。但是諾蘭和達米安查澤雷是很敏銳的注意到這個問題。我不知道達米安查澤雷是如何與諾蘭交流或者受到了怎樣的啟發(fā),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星際穿越》和《第一人》中所有的太空鏡頭,都是以“飛行器上安裝的攝像機”的形式呈現的。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才打破這一規(guī)范。我記得《星際穿越》的上帝視角鏡頭只有飛船穿越木星和蟲洞,而《第一人》中則是從月球表面拍攝登月飛船降落。這有點類似于綠草當年拍《諜影重重》,用長焦鏡頭快速變焦模仿一種“遠處偷拍”的紀實感;而諾蘭和查澤雷用這種類監(jiān)控攝像機視角來展現出太空片的紀實感。
而Ad Astra里的太空鏡頭……只能讓人感覺到一種廉價的特效感?;鸺脑煨投寄D:直媛屎艿偷臉幼樱恢劣诨鹦堑膱鼍啊钦娴氖浅躲y翼2049》的車禍現場——為什么一個紅色星球的地下基地里的燈光要以紅色為主題?后面布拉德皮特從水里游到發(fā)射場是一種怎樣的迷惑行為?
第三個維度,主題。
這不是一個科幻片,我再重復一遍。從主題而言,這就是一個布拉德皮特探索內心,與父子關系和解的故事,你可以勉強把它當一個文藝片看。我剛剛走出電影院的時候琢磨的一件事情是為什么??怂箷巯菇o這個片子投了這么多錢,只要是稍微靠譜一點的制作人不都能看出這本子是個巨型車禍現場,肯定票房撲街么。后來聽人說是布拉德·皮特特別喜歡這個導演……好吧。這里的問題在于,你甚至不能用“文藝片”這個詞來給它辯解,說它不好看是不符合你對于所謂的“視效大片”的預期(“你不就是想要看一個動次打次的科幻“大片”么!文藝片怎么你了!”),因為論票房撲街和不賺錢,《銀翼殺手2049》珠玉在前,那是什么水平的作者性?論探索內心和探索太空的糾結和統(tǒng)合,《第一人》珠玉在前,那又是什么水平的作者性?
你可以看出??怂故钦娴暮芘Φ南胍堰@片子弄成一個類型片,奈何導演爛泥扶不上墻。中間去援救挪威籍飛船的部分莫名其妙前后都不挨著,但是手法完全是照著一個太空驚悚片的手法來拍的;后面搶奪飛船那一段拙劣至極的打斗,幾乎可以當做一個喜劇段落來看。但是福克斯啊??怂梗愕媒邮芙逃?。人家華納兄弟就光棍至極,豪擲兩億給牛蛙拍《銀翼2049》,隨便你拍,票房能賺錢算我輸。結果人牛蛙不負眾望果然拍了一個票房撲街的片子,但是那才是一個真正的高成本強視效的作者電影應該有的樣子——我認為它是21世紀之后最佳科幻片。怎么港,人家華納兄弟就是有情懷。
真的回到電影的主題,也就是布拉德皮特探索內心的故事來,那么我們能看到的是什么?是布拉德皮特從頭到尾絮絮叨叨的獨白,告訴觀眾他不爽,他想要逃離,他與他爹關系不好,因為他爹拋棄了他——導演你還記不記得電影的基本技法?Show, not tell. 整部電影下來你看不到為什么他和他爹關系不好,因為觀眾對他和他爹的前史一無所知。他的老婆同理。從電影一開始布拉德皮特就投入了一系列的行動當中,你完全看不到這些行動是如何能夠支持他的內心活動,只剩下他自己不停的叭叭叭“我感覺不好”“我為什么要在這里”“我不喜歡這里”,媽的這完全是我的內心戲好么。
這里我就要拿《第一人》來對比了。高司令演的“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同樣是跟他的家庭關系不好,承受巨大的孤獨,最后還是頂住壓力上了月球,那么他是怎么拍的?與老婆的吵架,女兒去世了,當試飛員在臨近空間軌道差點解體,做登月模擬器訓練的時候直接失事多虧反應快才活下來,同事則直接在模擬飛船里被燒死。你可以看出在這些巨大的危險和壓力下,高司令變得面無表情,最后要一步步的將自己抽離出來,變成一個沒有情緒的人,最終完成那個史無前例的任務。他的外在的危機和心理的危機是統(tǒng)合而互相促成的,你看到最后才能理解他的人物,以及他在月球表面做的那些事。而Ad Astra好了,所有角色全體工具人,包括布拉德皮特自己。所有的人物出現,說了臺詞,布置了任務,然后就消失了;最后就剩一點塑料父子情,你還不知道這個父子情是咋來的。
總的來說,如果這片子的預算是500萬刀,導演能夠把他的原始劇本實現,那么它最后的呈現沒準會在豆瓣上進一個“小眾科幻神作”的豆列什么的。但是現在這種哪都不挨著的狀態(tài),只能是一個巨型車禍現場。你沒法抱著任何預期去電影院看這部片——四不像。 論科幻片,它不能及格;論文藝片/家庭倫理劇,它也不能及格。
哦對了,可以這么宣傳:這片子是美國版《上海堡壘》。
"Per aspera ad astra"——through hardships to the stars.自古以來,人類便對遙遠的星空懷有無盡的美好向往,征服星空即代表征服未知的版圖,獲取智慧。然而求智的時代已經遠去,上一次大規(guī)模對太空轟轟烈烈的探索是還為了逃離冷戰(zhàn)的陰影,下一次呢?影片無所不在的商業(yè)化氣息似乎把答案和盤托出——“要是我父親知道了,他會把這里全部拆光”。
那么,為什么離開地球?
整部影片就此展開,所有的問題都落到羅伊一個人的身上,似乎全宇宙中只有他一個人負責“思考”。導演/編劇給了羅伊兩個特別的人物設定,一個是總是游離于外在視角的人,雖然目不轉睛,但眼睛永遠“on the exit”,他既像在執(zhí)行任務又像在表演,既專注于此刻又毫不在意,既十分投入又可隨時抽身,百分百聚精會神同時百分百靈魂出竅。(與納博科夫《眼睛》里主人公有著相似的設定)另一個設定是,羅伊的心跳從未超過每分鐘80次。這自然讓人想到《碧海藍天》里,潛水員恩佐可以不用氧氣瓶輕松潛入海底400英尺的深度,并長時間在水中停留,因為他可以用“大腦呼吸”。
除了人物設定特別,格雷這次似乎摒棄了之前新好萊塢式的寫作手法,轉而將目光投向法國新寓言派。順著有“臍帶”象征的綁帶,羅伊面臨無序的回憶造成的反復沖擊。從地球到月球,然后到火星、海王星,視野越開闊,焦點越內向。和往常格雷筆下的主人公一樣,作為兒子的羅伊必須在命運前做出選擇——未來自己是否與父親站在一邊。只是這一次,這種選擇更漫長,更具詩意,也更壯美。
寓言很美,但這部影片的goofs在imdb里得翻好幾頁,劇情錯誤,事實錯誤,邏輯錯誤,人物缺陷,地理問題多到數不過來。從地球上的移民,探討到太空移民,《星際》既是格雷拍攝類型的一次跨越,也是其空間層面的大邁進,但就個人觀影來看,這部片子要么就像以前一樣人物豐滿,要么就干脆更散文化一些,現在兩頭都有點不徹底,希望導演下一部更貼近自己以及他一直反復強調的“真實”。
24小時內刷了兩次《星際探索》 真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在陷入對自身存在的懷疑與對宇宙奧秘的迷惑之時,遇上了詹姆斯·格雷帶來的《星際探索》。自2013年以來,每年電影界都會遇見一部可載入史冊的科幻片,這一部則是今年的最佳代表。 本片完全是五年前那部商業(yè)巔峰《星際穿越》的反面,無論是從導演的主觀傾向還是影片的實際效果來說,這都注定是一部只有少數人能夠理解的作者電影。 影片對未來太空開拓前景的展望也大不同于其他幾部科幻佳作,這里沒有空間折越技術,沒有休眠技術。這些元素的缺失使得影片擁有了一種超越同類型片的對孤獨感的傳遞。這種孤獨感不同于人們廣義上理解的處在人類社會中的寂寞,相反,這是一種完全脫離現實世界、由深邃而恐怖的宇宙所帶來的對自我意義理解的逐漸扭曲。宇宙很大,太陽系很小,但即使是前往本星系行星帶的邊緣,漫長的時間與空無一物的景色,對每一個勇敢探索者的內心都是一種極大的摧殘。湯米·李·瓊斯飾演的父親,成為了先驅者探索團隊中唯一幸存下的成員,其強大的精神毅力來源于本身對人情世故的失感與對宇宙奧秘的執(zhí)念。布拉德·皮特飾演的兒子,雖然與父親最終走入了完全不一樣的結局,但同樣也重復了父親所經歷的幾乎一切心路歷程。很多人認為皮特一直活在片中父親的陰影下,最終完成了弒父獲得了新生,但實際上二者只是同途殊歸。父親的執(zhí)念早已無法動搖,就如同導演前作《迷失Z城》中那位執(zhí)著的理想主義探險家,只是這一次,主視角切換到了兒子的角色身上,但兩部電影相同的地方在于,父親與兒子的價值觀依舊是一體的,李·瓊斯最終的自我放逐,伴隨著皮特整部電影中唯一一次的放聲大喊,代表的是二者共同的“死亡”。父親已經替兒子死了一次,所以兒子才能真正地從絕望與虛無中走出來,從而擁抱他內心中獨有的對世俗生活的一點點情感留存,回到了家園。 影片選擇了三顆太陽系中獨特的星球,用三種不同的主題色,表達了主角層層遞進的三種不同的情緒。月球的灰象征著未明目標時的迷茫、火星的紅體現了主角心中的憤怒與焦慮。而最抓我心靈的,當屬最終海王星的藍,導演將最終的目的地放在這里,實在是天才之舉。海王星是已知行星帶的邊緣,是人類走出太陽系的第一站,然而這卻變成了一道打不破的壁壘,是人類理智崩潰的邊緣。海王星深邃的藍黑色,帶給人們的是一種冰冷的窒息感,孤獨而絕望。主角一路從地球旅行至此,就像是一場向著孤獨的流放,每往外走一步,就離那永恒的絕望更近一點。最終父子在這樣的地方相遇,一切的結果都毫不令人意外,這里就是意識的岔路口,你或是墜入永恒的虛無,或是回望短暫的光明。 《星際探索》并不是一部樂觀主義的人類贊歌,它的背景很大,但格局極小。全片幾乎都是布拉德·皮特一人的獨角戲,作為一部聚焦個人心路歷程的意識流電影,它會讓理解它的人震撼無比,同時也會讓不在這個體系中的人困倦難耐。它所呈現出的對人類探索星際的觀念是中立的,就如同皮特那段內心的獨白:這么多美麗的星球,壯麗的外表下居然沒有任何生命的跡象。宇宙實在是太大了,人們急于去探索科學無法證明的一切可能性,但往往只能看到黑暗中映襯的自己的臉。也許只是我們走得還不夠遠,可當下的成就與進步,對我們認知維度的拓展作用微乎其微。我們能做的只是讓DHL和賽百味開到月球上,同時帶去資源掠奪的紛爭。我們被宇宙禁錮在了這個小星系里,對家園和社會情感的依賴使我們無法撐住一場宇宙維度中如同原地踏步的旅行。當發(fā)覺了外面的世界只有虛無,痛苦與糾結后人們還是選擇回到現實,畢竟虛無是唯一永恒存在的東西,而稍縱即逝的五彩斑斕,才是這一生最應該抓緊時間珍惜的事物。 8.8分
《星際探索》無疑是今年最重磅的科幻大片,也是我期待已久的科幻作品。
聊《星際探索》之前,我想先讓大家知道,《星際探索》還入圍了今年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 影片能入圍充滿文藝氣息的老派歐洲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這說明《星際探索》不會像主流科幻動作片一樣,成為面對所有觀眾需求那種爆米花爽片,甚至可能還會有些意識流,也就是所謂的文藝范。
《星際探索》是一部太空歌劇類型的電影。 這里容我解釋一下“太空歌劇”的概念,“太空歌劇”是上世紀40年代發(fā)明出來的科幻流派,指的是對于龐大紛繁的宇宙,故事不必太過于拘謹物理常識,以傳奇冒險為主要目的,并從中能給觀眾啟發(fā)性。
《2001太空漫游》就是太空歌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外還有《銀翼殺手》,《普羅米修斯》等都泛屬太空歌劇框架內。 所以很多人在琢磨《星際探索》中不科學的設計邏輯,去研究他們太空過那么久吃什么等,這些都沒必要較真,因為《星際探索》就不是硬科幻。
相比較于主流動作科幻大片,《星際探索》更多的時間放在了主角的精神世界研究上,從而削弱了劇情本身的戲劇沖突的力量。 也正因為如此,影片評價存在著兩極,這么說好了,如果你帶著去看《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星際穿越》這樣的感覺去看《星際探索》,影片八成會讓你失望尤其是后半段。
但如果你從角色研究,從思考對話角度去審視這部作品,或許你能發(fā)現影片很多有趣的折射。
總的來說,我喜歡這部電影,哪怕影片確實存在著一些繞不開的質疑,接下來我們在不影響觀影前提下,微醺劇透解析,聊聊《星際探索》的美,還有它的美中不足。 影片的時間背景發(fā)生在未來,太空探索科技發(fā)展出了月球和火星基地。
布拉德皮特飾演的羅伊是一名有些自閉癥的宇航員,他的父親20年前參與尋找外星生命計劃,飛船一直航行到了海王星,是人類載人到達最遠的距離。
但遺憾的是,外星生命計劃多年前就已經失聯,宣告失敗,羅伊父親被譽為太空先驅英雄,羅伊也正是因為父親的原因,成了宇航員。 故事開始由太空發(fā)出的詭異電涌輻射展開,電涌波所到之處,都會造成電路損壞和電源驟停,危害是全球性的。
而發(fā)出電涌的位置,被查明是羅伊父親飛船所在的海王星位置,為了找到真相,羅伊被派遣秘密任務,從地球出發(fā),到月球發(fā)射基地,再前往火星基地想辦法聯系他的父親。 在這過程中,羅伊漸漸也找到了父親失聯的真相,他決定前往冥王星,親自找回自己父親。
《星際探索》從故事設定來看非常抓人,在沒解開父親失聯真相之前,整個構架都處在神秘的克蘇魯風格內,即角色對恐怖未知的存在進行深入探究,最終陷入瘋狂和毀滅性的災難。
克蘇魯風格一直都是科幻片題材的心頭好,因為探索未知和宇宙本身,就讓觀眾產生自然獵奇感。 因此在《星際探索》謎底沒解開之前,影片的沖突和節(jié)奏都控制得不錯,讓人有不斷往下看的欲望。
再加上影片請到了電影《她》和《星際穿越》的攝影師霍伊特.范.霍特瑪,更讓影片呈現出美輪美奐的太空畫面,我當時看的是IMAX,絕對是一種享受。 導演詹姆斯.格雷之前執(zhí)導的《迷失Z城》就能看出他擅長構建大背景事件,《兩個情人》也能看出導演可以細膩洞察角色的情感。
不過,在業(yè)界詹姆斯.格雷也有一個略帶諷刺的頭銜,就是他被調侃為專門為影評人拍片的導演,他比較熱門的幾部電影,在爛番茄上都存在著不小的審美隔離,專業(yè)評分和大眾評分有相當的差距。 《星際探索》目前看來也難逃這個魔咒,很多人在看完后,用虎頭蛇尾來總結這部電影。 那么影片結局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不怕劇透的可以接著往下看,或者先訂閱收藏起來。
羅伊在火星試圖聯絡父親后,秘密得知官方其實是要找到他父親的確切坐標,然后派載著核彈的飛船前去炸毀目標。 因為官方早就知道羅伊父親已經叛變,為了找到外星生命,羅伊父親不惜處死那些想要返回地球的同事,然后羅伊父親切斷了通訊,之后電涌輻射就發(fā)生了。
于是羅伊突破阻礙獨自前往海王星,找到了自己父親。 原來電涌輻射只是羅伊父親和同事爭斗時的一場意外事故,羅伊父親一直試著修好這電涌輻射發(fā)射器,但始終未果。
而羅伊父親切斷聯系的原因,是從始至終尋找外星生命的計劃,根本沒有找到外星生命,羅伊父親無法面對這個現實,選擇要一直找下去,直到找到為止,而他也承認,從來沒有關心和愛過自己的家庭。 結局就是這么一個結局,看到這里或許已經有一半人大跌眼鏡,因為影片所謂的第三幕決戰(zhàn)時刻,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好萊塢大片模式。
《星際探索》的結局,既沒有主角生死存亡關鍵時刻,也沒有史詩級別的酷炫動作大戲,有的只是父子倆多年關系的救贖,主角心結的釋懷。 這也是很多人覺得《星際探索》“虎頭蛇尾”的原因,畢竟影片前面故事背景的建構,還有劇情的鋪墊和冒險,都比結局來得更具力量,而結局卻最后落到了一個小格局上。
這就像觀眾情緒好不容易被影片推上云霄飛車的頂端,準備想第三幕來個一瀉千里的快感,結果云霄飛車突然變成了摩天輪緩緩下降到地面,估計觀眾打低分的原因就在于此。 不過,這也并不代表所有人,對于我來說,其實我挺認可影片這樣的結局,在觀看過程中,我就在心里默念,千萬不要最后發(fā)現是外星人綁架了羅伊父親,然后羅伊和外星人大決戰(zhàn)拯救世界套路。
結果結局確實讓我意外。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最后羅伊明白父親拋棄家庭的原因,是太過于執(zhí)迷于自己的太空事業(yè),太癡狂想讓找到外星生命。
最后羅伊對父親說,“你情愿尋找陌生的新事物,也不會關心身邊所愛的人”。這句話正是影片的主題。 導演曾經在訪談中提到過,《星際探索》想要表達給人們的觀念是宇宙是危險的,宇宙并不像很多影視作品中描述得充滿憧憬和未來,宇宙深處可能就是人類的終結。 如果說《星際探索》在前半段用商業(yè)片模式在運作,那么后半段則是強烈作者表達風格,后半段影片有很多讓人思考的獨白和對話,還有宇宙虛無縹緲和主角記憶的碎片交織在一起。
其實這些都是在表達人類一直都在尋找生命的答案,無限的太空可能會讓人類找到,也可能會讓人類一無所獲。 但無論如何,瀚海的宇宙終究無法滋養(yǎng)人類精神上的沙漠,人類精神的幸福感,唯有人類自己能給予。 就如羅伊前往海王星時,他離地球越遠,那種被無盡宇宙的控制包裹的孤獨感就更強,精神問題也越嚴重,或許渺小的人類,并沒有做好真正探索宇宙的準備。
而對于羅伊個人而言,他的自閉和孤獨,他的婚姻和生活陷入死寂,如同宇宙帶給人們的感受一般。
所以當羅伊知道父親在宇宙深處的某個角落時,羅伊就像發(fā)現了自己死寂生命的燈塔,拼了命要找到自己父親,想從中找到自己生命里的答案。這也是影片觸動我的地方。 雖然我給《星際探索》這么多的肯定,但也不得不承認,在敘事手法上,影片最后為了點化生命意義宏大的主題,確實沒有顧忌觀眾醞釀的情緒,導致結局顯得沖突力量不足。
《2001太空漫游》的結局不見得沖突很大,但整部電影都處在同一沖突節(jié)奏上,所以結局也不會顯得突兀。
而且《2001》的結局暗藏對人類的意義更深邃,黑立方體的人類奧秘從一開始就出現,全片對主題的貫穿十分通透,是《星際探索》沒法比的。 羅伊父子的關系,前面沒有任何鋪墊,在最后見面和別離上,也沒有起到共情共鳴的作用。
而《星際穿越》在前面花了不少篇幅去描述父女之間的感情,就是為了父女再次見面催淚用的。 影片中間的月球版“速度與激情”,還有前往火星途中的“異星覺醒”,也離影片表達的主題甚至是主線故事太遠,從而導致劇情有些斷裂感,這些都是影片無法忽視的問題。
最后,我給《星際探索》7分,喜歡科幻片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二刷后補充:
《星際探索》后勁真的很足,這幾天都在回味,NilsFrahm主旋律曲目《says》一直在循環(huán)。
這是一部會讓人探索自己內心的作品,我們追隨主角,離地球越遠,就越能探索到人們虛空的精神深淵,但探索,不一定能找到答案,盯著深邃的宇宙太久,是否會讓人喪失探索的真相。
主角終其一生想要成為父親希望成為的人,但幾乎缺席主角一生的父親,又是兒子心目中理想的燈塔嗎。
這部電影表面雖然放在無限瀚海的宇宙蒼穹,但探索的卻是缺少親情和愛的陪伴帶來的恐懼,如同寂靜的宇宙包括著渺小的人類,無聲且強大。
人類真的是宇宙孤獨的智慧生物嗎,是不幸還是萬幸。親情陪伴真的是完整人生的重要拼圖嗎,是外因還是主因。這些《星際探索》都沒給出真正的答案,而是像宇宙一樣暫時沒有給人任何回響,這或許是影片讓我著迷的地方。
喜歡這個片子,雖然沒太關心具體都講了啥…就覺得倆小時嗖地就過去了,我像是享受了一場冥想,所以準備在我的personal genre中加一個meditation film…發(fā)現這種飛向太空的片子中,老婆老公什么的都是最先讓步or被放棄,血緣變成一種desperate eternal connection;這大概是由人類和地球的關系決定的吧。雖然最后皮特說要to live to love,但怎么看都透著絕望…這樣在當下比較令人舒服?因為這樣感覺飛向宇宙是因為地球絕望了,而不是因為科技發(fā)展了。
為了爭奪資源,人們襲擊其它月球車;為了逃跑,人們導致巨涌席卷整個太陽系;為了息事寧人,人們企圖炸掉里面還有活人的飛船??萍几叨劝l(fā)達的年代,人類仍然沒有失去自私的天性。人類永遠在傷害同類,并且永遠不會吸取教訓。時代每天都在變化,不變的是人性。他們派克利福去探索宇宙,事后卻想卸磨殺驢;他們知道利馬計劃出現了問題,卻封鎖消息,不允許形象受損;他們利用羅伊聯系克利福,卻阻止他參與下一步行動,甚至把他蒙在鼓里,什么都不告訴他……克利福看透了這一切,他厭倦了人類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他要掙脫地球的引力,投向宇宙的懷抱。地球再也沒有值得留戀的東西,他屬于太空。一百年前,向往自由的人們逃離北上廣;一百年后,向往自由的人們逃離太陽系。他解開繩索,縱身一躍,像放縱不羈的大俠,像看破紅塵的禪師。
二刷,并沒有改觀太多。皮特的表演確實蠻真誠,但據說大段獨白的臺詞都是公司讓加的,覺得信息太少…最近太空片都在探討個人情感,人類的空虛在地球上已經解決不了么…但是上了太空依然沒有解決。配樂無功無過吧,不論如何太空片這樣拍真的太無聊了
《爸爸再愛我一次》,劇情和科幻設定都挺無腦的,節(jié)奏很催眠,靠皮特顏值強撐。與地球無異的月球和木星生活基地還算有點新鮮感,但那么遠跑一趟就為發(fā)條語音?他爹打算怎么一個人在外太空生活下去?學馬特達蒙種土豆都比這里更現實啊。
站在《地心引力》肩膀上,但此刻又實在覺得《地心引力》有點俗。但從某個方面,又把狹義航天電影沿著《地心引力》反方向做到了盡頭(足可見《地心引力》厲害到徹底奠定了新的航天電影語法)大概算是詹姆斯·格雷《史崔特先生》,也是近年這幾部太空片最大公約數,說是平庸的極致也不為過。
【B-】從片中幾場寥寥幾筆的場面戲看,詹姆斯格雷是完全有能力拍出一部特別又好看的類型片的——但他不想。太空題材往往讓人聯想起一些宏大而普世的內容,可格雷偏偏把觀眾所期待的這些都剔除了,轉而去代入一個孤獨者內心世界。在這個故事中,太空不再是提供冒險或奇觀的推動源,而是利用環(huán)境本身的“異,靜,幻”特質,讓其成為展示角色心境的場所,很難分清是這茫茫宇宙烘托了羅伊的孤獨,還是它其實就是羅伊內心世界被具象外化。很多人吹它的理由是影像好,確實不錯,但問題在于:你說這影像水平和作者性有真的高到《飛向太空》的地步,以至于可以因形式化的極致忽視文本薄弱嗎?顯然沒有。那就還是得看故事,可故事又真的太簡單和無趣。那么最后本片只能遺憾的成為,一個很像某種頂級藝術作品,實際上卻夾了生的瑕疵品。
完蛋,電影院里睡著了...從見到爹到炸掉爹期間都發(fā)生了啥(捂臉
嚴格說起來這是一個披著太空科幻片外衣的文藝片,基本上導演是把《迷失 Z城》又翻拍了一遍太空版……作為藝術電影,它具有迷人的魅力;作為科幻片,它是一個四處漏風的笊籬。
我的目標不是星辰大海,而是終結孤單。James Gray(又)醞釀了一場情感與救贖之旅。他擅長的窗框層次感的調度、濃厚的黑,這次找到一個微妙適合的所在——宇宙——鑲上他慣有的烏雲金邊。這個冒險其實像是主角說的I am pulled farther from the sun的諧音,這場之旅也是father to (from) son :父親船上的絕望感染像是伊卡利號,而自己則是一個人的索拉力星,但不是星球映射了內心,而是更主動的在他人(宇宙)作為反射物上追尋與認識自我。不如說像是潛入內心的宇宙(父子兩人疏離穩(wěn)定到非人的心),他發(fā)覺父親無止盡追尋的宇宙太過龐大美麗,而那裡愛與溫度太稀缺——比他以為自己低限需要的還稀缺。他在太陽系邊緣認識到極限,觸碰到邊界,才框限出他原來是人,折返出自己的疆域。
絕美克制的太空畫面,克蘇魯式的故事架構,依然沉穩(wěn)帥氣的布拉德皮特,極度舒適的文藝配樂和節(jié)奏,這些都是《星際探索》吸引我的魅力。很多人評價影片虎頭蛇尾,相反我覺得這是影片區(qū)別于傳統(tǒng)動作科幻片的品質,突出了太空歌劇風格,有人很喜歡,有人昏昏欲睡。影片表達意義在于每個人一生都在找尋自己生命的答案,無限的太空可能會讓你找到答案,但人類精神上的沙漠太空卻無法滋養(yǎng)。人類很偉大,人類很渺小。
閃回中前妻親吻后頸,Roy下意識地閃躲;海王星上Roy伸出手,父親下意識地退縮——看得起了一身雞皮疙瘩。即便是太空題材,格雷還是一如既往地古典,也一如既往地被低估。
男主是〇〇人嗎怎么會這么熱衷于給自己找爹,中年男人的daddy issues 會有任何人共情嗎?GROW UP BRO!
一上來一束華美的光斑,雕刻出來的儼然是一個宇宙,是在格雷的宇宙中,與太陽系眾星等同的是面孔,打在太空盔與綿長走廊上的強光與剪影,正如日月蝕一樣美麗又孤獨,有妥協的痕跡但還是穩(wěn)穩(wěn)地堅持抵達終點。
#Venezia 05 一段飛往星辰大海的遠征,最終卻是一部指向內心的求索之旅。雖然孤獨、返家、星際殖民等主題都是近年科幻電影中的高頻詞,然而文本的文學性和影像語言的詩意都讓整個觀影體驗沉浸感很強。月球一段的“太空瘋狂麥克斯”、太空艙猩猩的異形感等等,將不同空間賦予不同的色調和質感,每個sequence都各有高潮。雖然最后的落點讓我個人有點失望,但是承認人類的渺小、對孤獨的恐懼和暗藏瘋狂的潛質,或許是這個物種永遠無法尋覓到另一種智慧生命的局限性,或許是導演cynical一面的一種表達?
7分,不知為什么,進入太空之后,大家都變得哲學了。一個人的太空之旅,會更大放大孤獨感,尤其將個體放置于無盡宇宙當中,這也成為影片最大的魅力。不過,最種孤獨感和背后的冷,總覺得與這個尋父主題及父子關系不太搭,稍有點怪。相比還是更喜歡去年高斯林那部。當然,皮特還是帥的
還是比較平庸的。
一直在怨念詹姆斯·格雷導演上一部《迷失Z城》在國內上映的時候,被大規(guī)模的刪減,對于這種反類型的作者導演,刪減是最致命的傷害。這回終于在大銀幕上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星際探索》,每次看完格雷導演的電影,都想打五星,他的視聽語言就是電影,很有老派電影人的感覺,但他在劇作上一直是反好萊塢類型片的,想看故事的人永遠都不會在他的片子里爽到,有視聽潔癖的人又很容易高潮,這就是為什么法國影評人會對格雷這種作者電影情有獨鐘的原因,他是好萊塢的異類。這部新片在情緒的控制上跟《降臨》有的一拼,孤獨的情緒從電影的第一秒蔓延到最后一秒,以一個男人內心的自我剖析講他如何打開父親的心結,在看過眼前宇宙的虛無之后,有勇氣去面對過去逃避的身后的一切。不以情節(jié)見長,整體的故事節(jié)奏卻是沒得挑,可以用完美的藝術品來形容這部電影了!
星際穿越這種偽科幻,催生了降臨、星際探索之類的純商業(yè)而偽文青科幻片。其特點是,把人的感情放大到大于宇宙,缺乏基本的敬畏,用CG造出了一個毫無神秘色彩、到處都是人類情感、毫無想象力、沒有科學幻想可言的宇宙;其顯著特點是從頭到尾故弄玄虛氛圍配樂,讓正常人抑郁,讓抑郁癥不想活。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有銀翼殺手2049的視聽效果,但是不夠,好像想要表達深層含義但是又淺嘗輒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