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沒有看預告,沒有做任何事先了解,進電影院看完了第一遍。
說實話,配樂、故事、氛圍的掌控都很不錯。是我喜歡的類型,不愧是京阿尼。
雖然覺得人物的情緒變化有時候挺突兀,完全沒有過渡的有些莫名其妙,但是也沒太放在心上,我是那種能理解你要表達的意思的話就會自動幫你自圓其說的類型,所以對于這種小缺陷完全不在意。
但是,正好收藏了網絡原版,因為廣電刪減的習慣,就當天在家開始了二次觀賞。吃驚的事情就發(fā)現了。
廣電剪掉了所有的重要的情緒過渡的部分!?。?!為什么黑長直突然開始討厭女主,為什么男主突然開始討厭女主,為什么女主完全沒有情緒宣泄,為什么突然摩天輪男主那么擔心,這些事情都是有小細節(jié)過渡的?。?!并不是莫名其妙來的!!!男主小時候的男生玩伴的戲份在成年后也被剪了個干凈??!雖然不是主線故事部分,但是也是男主內心想法的一個表現口,完全被刪也是太過分了,真這么不重要的話,小時候描寫那么多的用意不就沒了?。?!剪成這樣,就好像前面一直在一起的人突然不見了,卻誰都不在意好像那個人不存在一樣。故意鋪下了梗到最后卻完全棄之不管的尷尬?。?!
所以,如果你只是進電影院看過這個故事的話,拜托一定要上網看一下完整版。它可能還是有所不足(比如男主的性格不應該前后是這么個差別),但是它并沒有拋棄它自己辛苦埋下的梗。人物的心理情緒變化,也都有好好的做了表達。
我覺得將也其實跟小植很像,小植的性格很直接,在開始并不討厭西宮,對西宮也是友善的,但是因為差別對待,西宮又一副置身事外的官方笑臉,多少讓人覺得火大。轉校女生,又是小可憐,跟自己喜歡的男生小名還一樣,因此小植才會開始排擠西宮吧。因為跟大家不一樣所以可以不努力,被特別優(yōu)待,每次看到都是一副人畜無害的傻瓜一樣的笑臉,這樣的西宮多少也讓將也覺得火大。所以有個鏡頭,將也蹲在沙坑里對西宮說:你不再努力一點是不行的啊??上扇讼胍磉_的東西都沒有很好的傳遞給對方。
將也也許是想讓西宮更真實一點的表現出自己來,喜怒哀樂,而不是一個勁兒的傻傻微笑。西宮應該只是想要溫柔的對待和接受別人溫柔的對待,所以才會包裹起自己的情緒,結果是這樣子誰也無法真正的傳達出自己的聲音。聲之形,聲音的形式,想要傳達的自己的聲音該如何去表現。我的個人理解。
真誠希望大家能好好看一遍。
這部電影所想要表達的聲音。
其實劇情有些地方莫名其妙,將也和他們的伙伴們突然撕逼,原本欺負別人的小霸王變成了被欺負,被孤立的可憐蟲,而且連欺負的方式都和欺負別人一樣? 硝子突然就轉學了!
將也在自殺前一天見了硝子,他竟然為了她學了手語,也不在有之前小混混的模樣了!這是良心發(fā)現還是同是天涯淪落人??!被孤立的孤單,想著尋死,被媽媽哭鬧給制止了!
還有他們之間的相處看得我難受。為了緩和關系,制造相見機會,可結果傷害更大吧!
硝子的妹妹這個假小子還不錯??!
結局也是有些狗血!
近期在國內熱映的《聲之形》是一部和《你的名字》比肩的現象級動畫,不僅拿了一堆獎,還打破了京都動畫的票房紀錄。
新海誠還發(fā)推文盛贊這部作品:
“我看了《聲之形》試映,這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到處都充滿了認真細致的構思,畫和色彩還有情緒都呈現得很唯美。
文雅端正的演出是別人想模仿也模仿不來的。還有配音的各位也非常棒,我個人是被入野自由的表演嚇到了。我非常喜歡?!?/p>
值得在意的是,因為電影涉及霸凌和聽障題材,日本文科省決定要向中小學生推廣《聲之形》,目的是防止校園欺凌與自殺,以及普及對殘障人士的理解。
《聲之形》為什么能這么厲害?這得歸功于它背后的制作公司——京都動畫。
動漫迷們應該都聽這么一句話:“京阿尼出品,必屬精品”,京阿尼指的就是成立于1981年的京都動畫,從干外包工作起步,03年成立京都動畫開始獨立制作動畫。
幾年后憑借一部《涼宮春日的憂郁》名聲大噪,現象級的神作一部接一部,從《輕音少女》到《CLANNAD》,即使是不熟悉動漫的觀眾,可能也對這些作品有所耳聞。
除了高水準的動畫制作,京阿尼最擅長的是制作情感細膩的劇情,這使得京阿尼在校園青春戀愛題材的把控上保持著超高水準。
《聲之形》延續(xù)了以往作品的優(yōu)點,在演出和作畫上一如既往地給力,對細節(jié)的把握也非常到位,這使得整部作品看起來唯美浪漫,光是畫風就征服了觀眾。
拋開牛逼的背景加持不談,《聲之形》的題材也很特殊,女主角是聽障人士,并因此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這個設定使《聲之形》贏得了更廣泛的關注,關于青春期情感的題材在日劇和日漫中很常見,而欺凌和殘疾題材卻相對少很多。
看完之后,仔細想想,盛名之下的《聲之形》其實問題很多。
導演的野心不小,她想在電影里探討很多問題:聽障、校園霸凌、救贖、單親家庭等等,配合眾多關聯人物,試圖通過強大的制作實力將這些都塞到兩個小時的電影中。
導演想將所有內容都呈現出來,卻忽視了電影的劇情與立意,這是《聲之形》的硬傷所在。
影片中對欺凌的描寫,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日本真實的校園暴力狀況。
一般來說,普通人對霸凌的態(tài)度分幾個層次,影片一開始呈現的就是這個現狀,為了保護祖國稚嫩的花朵們,國內上映時刪掉了所有校園暴力的畫面。
男主和女二是霸凌的執(zhí)行者,他們直接對女主實施了暴力,比如拽下女主的助聽器玩游戲,將她用來交流的筆記本扔到水池里,在他們的帶動下其他人都開始排斥女主。
女三是一個戲份不重的參與者,她表面上看似和善,卻在背地里說女主壞話,暗中使壞。
更多同學都屬于旁觀者,如大部分普通人一樣,對眼前發(fā)生的校園暴力漠不關心。
女主受到排斥,一方面是因為身為聽障者,本來她和同學之間進行溝通就比較費力。
其次,老師想讓同學們每天花點時間來學手語,但大部分同學并不想學。
再加上女主在合唱團的表現拖了大家的后腿。時間一長,女主就成了一個破壞了集體和諧的異類。
另一方面,這也和女主的性格有關,身體的殘疾讓她有很深的自卑感,遇事只會習慣性道歉,把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攬。
這種過分的善良,男主無法理解,于是就愈發(fā)欺凌她。
這里有我最討厭的日式電影的套路,女主沒有做錯任何事卻把過錯歸給自己,欺凌者反倒一個個借口十足。
不管出于什么借口,傷害就是傷害,欺負人還有理了?
既然在普通學校遇到這么多麻煩,為什么女主一開始不去聾啞學校?
如果身邊都是和自己一樣的人,不就可以避免欺凌了嗎?
這里得提到女主的媽媽了,女主的媽媽是個性格強悍的母親,她對女主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女兒能通過努力成長為一個正常人。
讓女主去普通小學讀書也是媽媽的意思,這種期望基于母親對女兒的愛。遺憾的是,女主并沒有按照她的預想順利地成長。
女主確實很努力地想要融入新的學校,但是因為交流障礙和性格懦弱,這種努力并沒有讓她得到正常人一般的對待,反而遭受欺凌。
在女主喜歡上男主后,她試圖用正常人的方式跟男主表白,不僅被誤會反而被說“很怪”。
雖然男主是無心的,但是這種不斷努力又不斷遭受打擊的死循環(huán),讓她懷疑自己天生就是一個異類,所以在面對任何問題時,女主都只會責怪自己。
最終女主得出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論:自己的存在,會讓身邊的人遭受不幸。
在孩子們還很小的時候,霸凌也許不帶有惡意,這也是最可怕的地方。
那些欺凌者和圍觀者,或許并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但是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卻是殘酷而深刻的。
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氛圍造成的,在這個氛圍中沒有人是無罪的,每個人都是校園暴力的參與者。
當男主自己變成被霸凌者時,他才發(fā)現自己對女主犯下了多么深重的罪孽。
這個在世界上找不到容身之處的少年,愿意去試著彌補以前的錯,是一件很有勇氣的事。
導演也回饋了這種勇氣,男主在贖罪以及自我救贖之路中,漸漸接納了自己。
然而,影片的問題也就出在這里。
男主的問題解決了,但相對更嚴重的女主的問題卻被擱置了。
女主的根本問題在于聽障導致的嚴重自卑感,所以她才會說“我不喜歡我自己?!?/p>
電影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讓男主對女主說他需要她,給了女主一個繼續(xù)活下去的理由。但是這種依附于他人需要的生存意義,能一直持續(xù)下去嗎?
如果未來男主不再需要女主了,怎么辦?難道女主的價值就是被某人需要嗎?
我們不難看出,女主具備許多優(yōu)點,溫柔誠懇,努力聰慧。
為什么從頭到尾都沒有人告訴女主,她沒有做錯任何事,她是個好孩子,她應該從內心真正地喜歡自己,接納自己。
作為重要存在的女主角,這個角色塑造是失敗的,她的存在變成了推動劇情發(fā)展的一個道具。
當男主需要找到機會再和女主聯系上時,他就在手語班遇到了女主。當男主需要完成贖罪時,故事就安排女主自殺來讓他拯救。
影片對女主的內心的描述只有寥寥幾筆,使得觀眾對女主的印象只停留在溫柔和可憐。作為特殊群體中的一員,她的掙扎和突破,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設置這樣一個沒有個人意志的女主角助推男主角的自我救贖,其實是對“救贖”的一種誤解。
電影《瑞士軍刀男》就是一個很好的示范:男主漢克自幼喪母,性格孤僻,甚至被父親當成弱智。
不被社會接納的漢克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卻在自殺時遇見了一具會放屁會說話的尸體。
在尸體的幫助下他來到了一座海上孤島,和尸體在孤島上搭建了他們的小世界。
荒誕的情節(jié)暗示觀眾,尸體其實是漢克自我分裂出的內心鏡像,他對尸體一次次坦露心聲,其實是在和自己的內心和解。
故事的最后,漢克重新回歸人類社會,雖然現實依然殘酷,漢克依舊是人們眼中的怪咖,但是他已經能接受自己的缺陷,坦然面對眾人的嘲諷和質疑,不再受困于外界的束縛。
《瑞士軍刀男》看起來很魔幻,但是它訴說的道理卻是真實直白的:能否完成自我救贖,不應該期待別處的力量,所有的動力都來自你內心的沸騰。
回到《聲之形》,在一部聽障題材的電影中,制作組卻沒有給這個群體發(fā)聲的機會,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題材的不尊重。
《聲之形》的結局在畫面和BGM的烘托下確實挺催淚的,但是也很莫名其妙。
因為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欺凌都是洗不掉的黑點,而且大部分加害者根本沒有道歉,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錯。
在這種前提下,安排受害者和加害者強行和解,只是導演和制作組一廂情愿的美好罷了。
而從頭到尾受傷最深的女主,一直沒有任何人體諒她,這種日式浪漫化的和解很多人無法接受和理解。
尤其是通篇在給欺凌者找借口和理由,試圖給欺凌者一個行為正常化的解釋,似乎只要理由充足,行為的傷害就可以被原諒?我反手就是一個意大利炮!
導演在訪談中說,不想把校園暴力做的太過聳人聽聞,有意淡化了欺凌的惡果。
但是電影畢竟也是具有導向作用的,尤其是這樣一部面向日本中小學生推廣的特殊題材電影,更應該好好考慮電影上映后造成的社會影響。
如果能展現出這些特殊人群的生活狀況,剖析困境形成的原因,并試圖給出一些解決方案,可能比一部以 “欺凌”“聽障”為噱頭的青春娛樂片要有意義得多。
在面對嚴肅的社會題材,正視問題比逃避現實來得更為可貴。導演希望把校園暴力做的不那么聳人聽聞,卻忽視了這個問題本身的嚴重性。
電影一旦公映就會產生導向性,正視問題比淡化欺凌更能體現這種意義。
所以我們反倒是希望《聲之形》的氣氛能更真實些,畢竟浪漫化校園暴力這種做法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電影名為《聲之形》,遺憾的是我們沒能看到女主角內心聲音真正的形狀。
居然說可以和你的名字媲美我是很不理解。在我看來整部片子三觀都有問題。表面上是講校園暴力之后的人性回暖,但是我覺得作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實的校園暴力!而且電影后面那個黑頭發(fā)的女同學對聾啞同學的態(tài)度還是這么惡劣,放在我大中華,這種人簡直天誅地滅,結果呢,最后女主還和這些所有人都和好了,我表示非常詫異。個人感覺,除了男主之外,其他人根本就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最后的大團圓結局看得我想吐。關于校園暴力這個話題,比較能說服我的東野圭吾的《惡意》。
想必生活中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會產生:我存在真的好嗎?我消失的話會不會更好這樣逃避的想法(也許日本人更甚?)。無論是自發(fā)主動的,還是因為外界環(huán)境被動的,表現在想休學的,想換工作的,甚至想自盡的??戳诉@部電影之后,我的想法多多少少有些改變。 讓我感觸最深的場景是,男主和女主兩人都想自殺的場景。男主人公石田因為自己小學欺負聽覺障礙硝子,結果自己后來被曾經的朋友欺負,以致于從此沒有朋友,在還清了曾經母親替自己賠償的錢后,想要了結生命;女主人公硝子則是后來在石田幫助下,重新和曾經的小學同學交好,卻因為感覺自己的過錯而使石田重筑的圈子崩潰而試圖輕生。 雖然談不上強烈地想輕生,但自己也有過想從所處的場所里消失的想法,而且到現在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本人在日本讀研,發(fā)現讀書和曾經動畫里看的并不是一種生活。時常心生退意,偶爾也會產生自己這樣的人真的可以活下去嗎?這樣的想法。雖然知道父母會傷心,還是會有人在意自己的存在,但是那是無形的東西,沒有這樣的實感。 電影里,石田母親通過打算燒掉石田辛辛苦苦打工賺的錢,威脅他不許輕生,并說為了自殺而賺的錢,自己也不想用,來表現出對兒子這種想法的悲傷和憤怒。當石田下跪謝罪表示再也不敢后,母親喜極而泣。而,硝子打算跳樓的時候,石田奮不顧身救她的場景,早已不僅僅是為曾經過錯的贖罪,而是想支持她活下去,為她做自己所有能做的事情——從活下去開始。 我想很多人也一樣,常常因為生活的不順而產生想消失的心情。覺得自己消失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并不是這樣的,我不是想自大地指責道你給擔心你的人們添麻煩,亦或是說所有的人都應該堅強地面對,因為我并不能體會到所有人的痛苦。只是,但凡還有一個人關心你的話,我想也許還可以再考慮一下,換一個想法換一個思路,也許就會開朗呢?看到石田的母親,我也想起了辛勤工作供我留學的母親。只是因為我說我想去留學這么簡單的愿望。如果我這樣消失了,她會怎么樣呢?(這里參見更新) 道理大家想必都是明白的,只是這次電影給我更為深刻的感受。畢竟男女主角都產生想自殺的念頭的作品,應該不會很多。只是看到還有人在牽掛你,還有人在擔憂你,我覺得就不應該那么輕易地下決定。我慶幸自己在迷茫的時候,看了這部電影,堅定了哪怕事事不順心,慢慢來就好了,還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呢? 第一次在豆瓣寫影評,本來很擔心自己的胡言亂語會不會拉低了這高質量影評社區(qū)的層次,只是實在是想表達自己這份心情,若是能有人有所同感,已是萬幸。而如果有這樣煩惱的朋友,希望能夠看一下這部電影,也許會有新的看法。
2017.9.28的更新:
正值《聲之形》日本上映一周年,而中國本土也上映了三周。收到了很多讀者的評論和喜歡,我感到非常開心。原諒我不能一一回復,但我能感受到很多人和我有共鳴。
在此,我想分享一個和母上的Episode,有些類似于將也母親燒錢的那一段。
那是2016年的年底,正好是日本的年末休假,母親來日本看望我。為了帶母親領略日本的風情,某一天我?guī)赣H來到了日本某家居酒屋。
年末是忘年會的季節(jié),居酒屋比往常更熱鬧。店里的暗黃的燈光,嘈雜的談笑聲,都顯示著無比歡快的氣氛。
喝了點酒,臉色微紅的我,也比往常更加活躍,和母親聊起了一些平日不曾談起的話題。不知為何,就聊到了日本自殺率高的問題。
“他們一定是走投無路,實在想不開,才會選擇這樣一條道路吧?!蔽以噲D理性分析著自尋短見的原因,“我雖然不能體會他們的痛苦,但如果我也走到那一步,可能會和他們做出一樣的選擇。”
我當時只是順著熱鬧的氛圍,暢所欲言。完全無法預料到下一秒,母親神情的驟變。
母親的眼睛紅紅的,泛起了淚光,用低沉的聲音反問道:“是啊,那我還養(yǎng)你做什么呢?”
一瞬間,我便酒醒了。店里沉浸在熱鬧的氛圍里,不可能會有人在意一位角落里中年婦女突如其來的悲傷,除了我。我急忙試圖解釋自己沒有輕生的意思,只是表達一種看法而已。但我笨拙的話語,似乎沒有讓母親寬慰,場面一時陷入死一般的沉寂。
周圍熱鬧的氣氛,和說不出話的我,似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印象中,母親是一位既睿智又堅強的女性。
母親是睿智的。母親對我一切她認為可行的選擇,她都會無條件支持,比如日本留學。
母親是堅強的。在家里最困難的時期,為了讓我順利接受教育和成長,她承擔了太多。
在我面前,母親從未掉過一滴眼淚。哪怕是受了極大的委屈,她也總是在我面前保持笑顏。
這次,我竟然使堅強的母親流淚。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語言所擁有的份量,語言能帶來的傷害,是無法想象的??芍^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就像電影里,將也的母親威脅要燒掉錢來阻止將也的自殺。將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給至親的人帶來了多大的傷害。他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和話語的分量?!?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那我養(yǎng)你還干什么呢?”這句話,在我心里久久回蕩,數日不絕。
電影里用搞笑的方式,緩解了這一沉重的場景??涩F實并沒有那么簡單。沉默許久的母親開了口:“也不說什么了,還剩了點菜,吃菜吃菜?!蹦赣H始終是那么堅強,也許她知道我可能是無意這么說,只是無法控制感情,但最后還是用關懷我的方式,來終結這一沉重的氛圍。
我只能默默拿起筷子。我似乎無法說出更好的話,只能說:“嗯。我再也不說了……”
電影里,將也最后救硝子的場景。他在內心默默做出了許多承諾:“明天,一定要好好看著大家,聽大家的聲音……明天,一定……”這大概是人的某種想贖罪的心態(tài)吧。我也一樣,在那晚略顯沉默的歸途中,在內心默默許諾:“一定,不會再說這種話了;一定,不會再弄哭母親了……”
有些事你不做,有些話你不說,你永遠不會知道它的分量。它給至親的人帶來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v使再堅強的人,也會有內心最脆弱的一角吧。對于母親,那就是孩子吧。
至今,我的想法依然保持原狀。我依然覺得,我無法體會所有人的痛苦,所以不能責備他們想輕生的念頭。沒有絕對正確與錯誤的選擇,但于我個人,再也不會和母親這么說了。因為看到母親的反應,我覺得我的的確確還是有值得活著的理由。
希望曾經或者依然想消失的你,也能回頭看看吧。
當《你的名字》緊張揪心的氣氛還籠罩著9月的東京,《聲之形》悄然上映了。顯然在前者的對比下,它略顯平淡,但平淡不等于平凡。與誠哥寫意的小說風與之相反,京阿尼一貫的細膩對于神態(tài)動作上的刻畫太過出色。一個眼神,一個手勢,甚至是嘴角微微的顫抖都在推動著劇情的發(fā)展。今年最棒的兩部動畫!
小題大作的少年們,粗糙的畫面,沒有邏輯的劇情,滿滿的郭敬明式憂傷。之前說誠哥投機取巧……的確還是比這種作品好得多。
一鍋狗血
三星半。相似的靈魂總會彼此看見,這會讓他們走的不那么艱難。也許不是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樣伸手不見五指的成長,但也許也曾有一刻會質疑自己討厭自己,覺得無以為繼。不是每個人都能經歷大冒險,但能抬起頭生活的一刻已是贏得了與世界的一場戰(zhàn)役。不像焰火那樣稍縱即逝,你破殼而出的美麗永遠留存心底。
京阿尼“技術+藝術”水準越來越強,可惜故事散發(fā)了一股“一朵花”的矯情,缺少京阿尼以往的克制
霸凌主題。男女主角後半有點狗血了。但我最受不了的是強行讓"大家都變好朋友"這點。群戲刻畫有限還硬上大團圓,連假面女川井哭哭做紙鶴都算一份,好恐怖,太一廂情願吧。就不能寫認清有"能"與"不能"? 而男主霸凌受懲罰,認知錯誤想彌補。但一旁附和並火上加油的人就不算? 且反倒受害者要一直檢討自己?
格局很小,不過對青少年心理刻畫的非常細致,未成年時有些事、有些狀態(tài)給內心帶來的沖擊與隨之而生的恐懼感是真的很可怕。不足是動畫人設還是沒能擺脫套路,尤其是幾個戲份不多的配角,還是明顯感覺人設還是京阿尼的范式,很減分。
你的名字、在這世界的角落、聲之形代表了動畫的哪三種面向很有意思。而京阿尼的就算再精致再有藝術感,也還是屬于宅的。這種藝術感不同于新海誠對大眾友好的CG唯美,也不同于在這世界的角落的那種藝術片感覺,而始終帶有亞(宅)文化的味道(比如說場景和細節(jié)再寫實,也還是有一種深層次的fetish味道)
男主小時候欺負了女主,長成少年后開始自己的救贖,為女主又是學手語又是當暖男,卻不知道女主其實一直暗戀著他?!@么一等瑪麗蘇的劇情,給導演拍得形神散亂尋死覓活簡直瞎透了!(誰要看你關于“霸凌”的命題作文???專心拍一個主題好嗎??。?/p>
不是特別理解這個電影,兩星半
身為京都的觀眾,打從心底的幸福與感激。想像著各式各樣的困難,想像訊息的傳達與誤遞,由紙本到簡訊,即便各式各樣的形式,它們相同的本質,依然是迂迴、纏繞、曲折,使人步履蹣跚。電影由光點開始,慢慢放大後變成鯉魚的波紋,鯉(こい)與戀(こい),不那麼靈巧,卻像是祝福的一切。
校園凌霸的主題,特別是騎自行車穿越田野的橋段,還有空墜情結,還挺讓人想起巖井俊二《關于莉莉周的一切》的,但聲優(yōu)和配樂的表現,卻不時讓人想到渡邊信一郎的Baby Blue。如果人設能稍微寫實點的話。片頭曲The Who,那個異形借了雷射燈的樂隊。女性劇。父親符號的缺失。(9-19影院2nd)
畫面細節(jié)表現很足,聲優(yōu)演技也夠,早見不容易。不懂劇情!莫名其妙就圣母,莫名其妙就撕逼,莫名其妙就跳樓!當看到男主上一秒還昏迷不醒,下一秒就能拔掉所有儀器跑到公園找女主,我徹底崩潰。期待值已經很低了,但還是受不了兩個半小時狗血盛宴。唯一亮點永束小胖子很萌。
或許是我老了,真的無法體會這種做作敏感的“殘酷青春”。莫名其妙就傷害了孤立了和解了,一點點事情搞得要死要活,歸根結底還是太閑了還是沒上班。
本來看前半段還一度被觸動到了,但后半段走向直線下滑啊,高冷耍帥不斷闖禍的男主不就是現實中霸道總裁的化身嗎,一段純情的同學之戀竟演變成了一出瑪麗蘇狗血劇,部分情節(jié)竟然還有發(fā)展成多角戀的意圖和趨勢,劇情還拖那么長,唉,罷了罷了...最后,導演是戀腿狂人嗎,給這么多腿部特寫有何意義?
可能是太久沒看日本電影了 先是何者再是這部 都讓人覺得有點不必要的長 快到結局處的磨磨嘰嘰灑狗血一言難盡 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男主從四五層樓摔下來竟然沒半身不遂 忽然就醒了忽然就在大半夜沖到橋上和女主相會了…… 扭曲的故事扭曲的日本人 京阿尼再細膩也救不了這狗血三大盆的劇情
不知道比《君之名》好看到哪里去了
最常拍高中生活的動畫公司,最寵溺高中女生的山田尚子──日本還有什麼組合,能比他們更適合作一部告別校園的片子?沒有,肯定沒有?!杆址碌膫邸拐酥^也。
有這個時間我應該去二刷誠哥的……誒。
說這部片子比君の名は好看的...出來還我票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