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父母怎么找到女孩尸體的?
兩個警察走了那么久都沒有找到,他們怎么一下就找到了?并且很塊就帶尸體返回家中旅社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2 ) 什么時候有種影片類型叫禁片了?
很多人都在說:“這也算禁片?”“又一部無聊的禁片?!?br>
很納悶,什么時候禁片也成為一種影片類型了?
正如同所謂的地下漫畫或者獨立漫畫一樣,很多人的注意力還是在“地下”“獨立”等字眼上的。
《殺人不分左右》正好和前一陣看的《校園風(fēng)云1984》可以進行類比,或者說后者繼承了前者的內(nèi)核,并且融會了《戰(zhàn)士幫》和其他的一些經(jīng)典b級片的橋段甚至聲效(橋下斗毆那段完全向戰(zhàn)士幫致敬,另最近的《僵尸脫衣舞娘》中也有向戰(zhàn)士幫的致敬,三個手指上套上啤酒瓶,發(fā)出清脆聲音并且說“l(fā)ittle warrio”之類的),而前一陣梅爾吉普森的《啟示》的結(jié)構(gòu)也和前面所述兩片如出一轍,大片塑造的硬核b級片。
繼續(xù)類比《殺人部分左右》和《校園風(fēng)云1984》(哈哈,有的朋友因為發(fā)現(xiàn)后者內(nèi)容不像封面那樣madmax就覺得很失望)
前者的基調(diào)是70年代朋克浪潮開始之前的西皮時代,迷幻劑和不帶胸罩的花童(死了的女主角便是)比比皆是,而片子里面的矛盾實也是中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之間的矛盾,就像,那幫有錢的小開看完周杰倫演唱會又裝逼去mao看大金屬一樣。而在花絮中描繪的原劇本似乎更迎合所謂的禁片標準,包括劇照中的一些鏡頭在片子中也沒有具備專業(yè)精神的表現(xiàn)。但是有的卻也是已經(jīng)足夠了,咬斷得兒什么的,還有電鋸,湖面浮尸,就像西皮版的拉菲爾前派油畫一樣。本片的主題曲也一如應(yīng)有的acide rock。其實當聽到片頭曲的時候,大爺就濕了!
后者基調(diào)是朋克流行的84年,一派《成長的煩惱》和《力王》的混合體,punk果兒,戰(zhàn)禿,凱迪拉克,毒品;同樣的最后教師變成殺手,將punk五人組逐一消滅。(我一直期待能有個搖滾高校式的結(jié)局,尤其是丫彈鋼琴的時候),最后學(xué)校變獵場,學(xué)校樂隊演奏過程中,逐一擊u殺,電鋸車窗,汽油,千金頂上面的汽車,最后全景天窗絞殺。都他媽死了。唉……那好吧。主題曲《我是未來》,看名字你就能了解,對吧。
拿西皮開刀,拿punk開刀,也正是因此導(dǎo)致了電有影散場后的強奸案,流行文化嘛,有人覺得這么干才是瀟灑,真西皮真朋克。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人物前史潛史俱全,最后就死了,沒有悲劇氣氛營造得主觀意圖,但真是太好了。
兩個片子都不做作,b片精神和《延髓地獄》或者寺山修斯之類異色文藝以及《豚鼠》之類的純獵奇向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作為作者游走之間有時也令人困惑。
可能是因為喜歡正如同1笑點低了一般容易被感染,每當看到經(jīng)典橋段便激動,正如同郭德剛每場演出中細小的不同,或者同樣劇目的話劇有人樂意場場都看,就喜歡那一絲的靈氣與即興。
在重申一遍,真沒有禁片這種影片類型,要是哪個導(dǎo)演說:“我就是奔著拍禁片去的”我想,這肯定是個中國導(dǎo)演。
3 ) 暴力與問題
暴力到底能不能解決問題?當然能,爲什麼不能。我不是推崇暴力,但我們到了應(yīng)該正視暴力的時候了。我承認暴力不能解決一切問題,那並不是暴力的缺點,因為任何東西包括法律也無法解決一切問題。每個方法都有最佳的使用對象,就如每個瓶蓋都有一個對應(yīng)的瓶子。
我不要把暴力放上神壇,只想把它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它應(yīng)當和法律、道德、宗教、欺騙、愚弄等等詞語放在一起——它們在特定條件下都不過是一種方法。暴力本身不必自慚形穢。
每個民族都有復(fù)仇說,中國漢代的復(fù)仇之風(fēng)亦很盛,最後導(dǎo)致國家都得讓步,亦即法律讓位於私相仇殺。至於九世復(fù)仇,那又是漫長的故事了。復(fù)仇觀念應(yīng)當早於法律而存在,因它的作用即在於扮演後來法律所扮演的那個角色,維護秩序,保持對破壞秩序的慾望的震懾。復(fù)仇之所以漸衰,並不是因為復(fù)仇之心的消失,而是法律的健全可以讓人在沒有風(fēng)險的情況下復(fù)仇。既然復(fù)仇沒有消失,只是暫時由健全的法律代理,那麼,一旦法律功能滯後或者竟無法發(fā)揮作用是,復(fù)仇就會死灰復(fù)燃。
復(fù)仇傳統(tǒng)和法律就其理念和精神而言當然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但在這里竟有一個交集,因為這交集是人性最難以擺脫的地方,所以交得干脆,交得讓人突然間有許多迷茫。
人性中有天然的要求平等和正義的需求,無論任何制度,任何社會,這種需求永遠是那麼熱烈,那麼雄勁,無法阻擋。面對社會不公,法律失衡,人們心底的力量就會噴薄而出,報仇風(fēng)行,法制被踩在腳下,成為狗屎。法律不是狗屎,人們踩的是披著法律外衣的狗屎,而狗屎就是狗屎。法律沒了,社會就會崩潰。
這崩潰是無法挽回的。
補充下,崩潰和暴力一樣,只是個中性的詞,並不意味著悲劇什麼的。
4 ) 《臟臟的湖水》
這部電影不知道為什么會成為所謂的“禁片”,我是沒看出來它哪里有值得被封禁的地方。劇情一般,也不血腥也不變態(tài),連吃屎、喝尿、“群P”這些鏡頭都沒有。電影里的兩個年輕的女孩子都不好看,壞蛋那方的女主演也不好看,最好看最性感的是那個最后英勇用嘴切“雞雞”的熟女。電影里有一個壞蛋一方的男主演做夢的環(huán)節(jié),他夢見那對給他住處的夫婦半夜給他們做懲罰性的注射。如果這個夢成真的話,這部電影倒會非常有意思??上?dǎo)演最后讓這對夫婦很沒勁兒的只是簡簡單單的復(fù)仇了而已。電影里的兩個警察真遜,完全是酒囊飯袋。
2010年5月31日
5 ) 作為禁片,你有點弱。
這部被網(wǎng)路列為世界十大禁片之一的<殺人不分左右>是1972年美國導(dǎo)演Wes Craven(執(zhí)導(dǎo)過<半夜鬼上床><驚聲尖叫><赤眼玄機>等片)的處女作與成名作,電影海報故意弄的像刑案剪報一樣,連電影的開頭就開門見山告知觀眾:「此為真人真事,為保護倖存者更新劇中人物姓名?!沟娪邦A(yù)告片卻一直標明:「這只是一部電影!這只是一部電影!」。是真是假也無所謂,總之這種故事題材還挺吸引我。
本片敘述年輕女孩Mari在生日前夕告別父母出門後,與一名女性好友到城市聽音樂會,音樂會開始前她們找毒販買大麻,並跟隨毒犯上了賊窩,一眾毒犯(共三男一女)便將她們非法禁錮,然後被帶到郊外,先姦後殺。毒犯們犯案後還施施然投宿於郊外一住宅,豈知住宅的主人正是Mari的父母。父母悉知他們的女兒Mari被害後以暴制暴,設(shè)陷阱把他們一網(wǎng)打盡。困獸殺戮一觸即發(fā),殺人不分左右。
這部電影在當時來說算是相當?shù)捏@世駭俗!影片開始就看到Mari裸體沐浴的腥羶畫面,而1976年<魔女嘉莉>的開場也如此仿照。本片賣的是寫實,片中故事可能出現(xiàn)在每個家庭中,孩子背著父母在外作壞事而惹禍上身,重者死於非命,實在令人省思!當Mari父母正慶高采烈準備心愛女兒生日派對時,殊不知做錯事的女兒正被毒犯們百般凌虐。導(dǎo)演將兩邊不協(xié)調(diào)的畫面不斷的交錯,形成了一種大大的諷刺!
是怎麼樣的凌虐法讓本片成為禁片?毒販除了強姦外,還強迫女孩們脫掉衣服互摸彼此身體,毒販們則在旁叫好~真的是很變態(tài)!中途少女們有短暫的逃脫,但終究還是難逃魔掌。話說本片的配樂很不搭,明明是緊張的追殺卻配上輕快的配樂,彷彿是看一齣黑色喜劇。父母復(fù)仇的手段也堪稱奇特。老媽為了幫愛女報仇,犧牲自己誘騙其中一名毒犯,並幫他口交還咬斷他生殖器;老爹則是像電影<小鬼當家>在家中設(shè)置機關(guān)陷阱,最後來個電鋸大屠殺(比1974年<德州電鋸殺人狂>還要早)。等到四名毒犯被這對老夫老妻"解決"後,辦事不力又兩光的警察才破門而入~完!
本片可堪稱恐怖片經(jīng)典作品,殺人戲的拍攝手法對與創(chuàng)意,為後來其他許多恐怖片所採用或是效倣,如<德州電鋸殺人狂><魔女嘉莉><十三號星期五>等。重拍版<左邊最後那棟房子>美國已於2009年3月13日上映。
6 ) 轉(zhuǎn):對禁片的思考之《殺人不分左右》
這里所指的禁片,一般都是包含諷喻社會、人類的用意的。之所以被禁,不外乎三個原因:過多的色情渲染(虐戀、畸戀、不倫戀等),血腥的暴力場景(兇殺、酷刑等)以及夸張的到了驚世駭俗地步的電影手法(舞臺效果、對白、動作、道具等)。屬于第一種情況的主要是《卡里古拉》、《感官世界》、《地獄解剖》等;第二種情形的主要有《殺人不分左右》、《我唾棄你的墳?zāi)埂?、《不可撤銷》等;第三類的相對而言比較富有戲劇效果,代表影片是《魔法圣嬰》、《下水道人魚》、《索多瑪120天》等。
電影《殺人不分左右》是美國在1972年拍攝的一部恐怖片,影片不長。由于各國進行了不同的刪節(jié),其時長從64分鐘到84分鐘不等。對白是英語和法語。故事的情節(jié)是:瑪麗是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女兒,家里雖然不富裕,可也過得幸福美滿?,旣惗畾q生日前夜,她偕同好友菲利斯外出逛街。正值青春期的她們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兩人途中萌生了購買大麻來吸食的念頭。她們發(fā)現(xiàn)了街頭做毒品交易的幾個賣家,進了那伙人的門才發(fā)現(xiàn)遭到了蓄意策劃好的綁架。第二天,四個罪犯挾持她們來到郊外的叢林里,對她們肆意侮辱、打罵。菲利斯想出了逃跑的一步險棋,她把其中三人引開,瑪麗也苦口婆心勸說留下的一個青年人放她一條生路。菲利斯沒命地跑,慌不擇路之中陷入了三人的包圍圈,被惱羞成怒的罪犯亂刀捅死?,旣愐苍谔由飞媳悔s回的三人重新抓住,在受到野蠻的強奸之后被槍殺。四人倉皇逃到一戶人家借宿,誰知正是瑪麗的家?,旣惛改敢娕畠壕梦礆w,十分焦急,已經(jīng)報了案。在款待四個人時候,瑪麗母親在整理四個人衣物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他們殘留的殺害瑪麗的蛛絲馬跡。經(jīng)過隔墻探聽,瑪麗父母在湖畔找到了女兒的尸體。悲憤之下,夫婦倆將三人灌醉并分開(那個青年人因為目睹過槍殺場面,精神失常自殺),再用更加殘忍的手段逐個殺死兇手。等到警方趕來,發(fā)現(xiàn)瑪麗父母面對著做好的生日蛋糕,默默垂淚……
影片英文名是“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翻譯成“殺人不分左右”著實有些露骨。就如同把“卡里古拉”翻譯成“羅馬帝國艷情史”一樣,都是電影發(fā)行商為了吸引眼球、增加銷售量而有意制造的噱頭。英文片名在電影中指的是瑪麗居住的房屋的位置,在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上具有一定作用。故事就圍繞著瑪麗的居所一帶展開,她與菲利斯日常嬉戲的地點、綁架者殺害她的地點都離瑪麗的家不遠。值得一提的是,以方位作為片名,客觀上有增加緊張氣氛的意味。
美國歷經(jīng)了兩百年的憲治,國內(nèi)治安情況應(yīng)該遠較發(fā)展中國家為好。要不然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也不會輕易選擇在這么一個偏僻的地方安家落戶,而且還在大道上豎起寫有家庭住址的郵箱告示路人。孰知歹徒恰恰就是利用了君子國般的疏于防備,堂而皇之地綁架安分守己者,并在周圍人的眼皮底下進行著犯罪活動,直至殺害當事人,這不能不說是社會制度的漏洞造成的悲劇。那么受害者一點過失都沒有嗎?顯然不是。很明顯,正是吸食大麻的沖動使得兩個可憐的女孩深陷地獄,無法向外界求援,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造成這一切的除了她們的獵奇心理,越戰(zhàn)遺留給美國青年的頹廢思想也不可忽視。1964年全面爆發(fā),1973年停止的越戰(zhàn)給整整一代美國人烙下了難以抹去的心靈創(chuàng)傷。1972年的時候,戰(zhàn)事已基本平息,可是回國的美國士兵播撒的傷痕種子卻是遍地開花。多少青年開始吸食大麻,在吞云吐霧中消沉、墮落。從影片的景致特點和對話語言來看,兩個女孩生活在美加邊境,算是受此思潮比較輕的,舉動尚且如此,整個美國民眾所體現(xiàn)出的精神狀態(tài)之差可想而知。
另外,警方在接手案件后的毛手毛腳以及在去犯罪現(xiàn)場途中受到意想不到的捉弄,也凸顯出了普通美國人固有的風(fēng)趣幽默。流浪漢、貨車司機對警方工作的冷漠乃至與惡意的玩笑與嘲弄,不外乎給影片帶來了幾分喜劇效果,也無疑是在人命關(guān)天的案件火上澆油。配著詼諧輕松的音樂,觀眾表面上有忍俊不禁的體味,內(nèi)心卻是為女孩們捏一把汗。需要指出的是,該藝術(shù)手法使用并不十分得當,影片風(fēng)格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被打破了。是否該歸結(jié)于當時嬉皮士的盛行導(dǎo)致的市民普遍的追奇求異心態(tài),暫且擱置不議。
影片還著重探討了人性的善惡。那個看守瑪麗的年輕人其實并不想與那三個歹徒為伍,只是要為他們開車,才稀里糊涂上了賊船。他在瑪麗懇求下,同意她逃離現(xiàn)場,并想和她一起走開。在看到瑪麗被害后,他神志恍惚,在睡覺時凈說胡話,最終忍受不了心靈上的折磨開槍自盡,了卻這份痛苦。三個歹徒雖然十惡不赦,不過當奸污了瑪麗,看到瑪麗痛不欲生走向湖泊時候,凄婉的背景音樂響起,三人不約而同地沉默不語,緊握著匕首的手也不由自主垂了下來,兇殘的眼光透出一絲不易覺察的柔和。如是幾個特寫乃電影的閃光點,它盡管對事情的發(fā)展無所影響(幾分鐘后,罪犯還是向沒在湖中心的瑪麗舉起了手槍),卻營造出一種舒緩的氣氛,讓觀眾有短暫的思索時間。性善論和性惡論是中國古代儒家爭論的一個辯題,西方人自然對儒學(xué)知之甚少,然并不妨礙他們在電影里不自覺地摻雜如此理性的光彩。新近出品的南非影片《黑幫暴徒》也有類似的關(guān)于人性的探索,可互為參照。
這部電影裸露的鏡頭不是很多,兩三處而已。據(jù)官方說法,被禁的緣由很大程度上是場景的極度真實性,幾乎達到了紀錄片的水準。女孩從踏入罪犯的屋子,經(jīng)過了掙扎反抗——人格受辱——策劃逃跑——不幸被捉——慘遭殺害的幾部曲,這簡直就是一樁案情原原本本的重現(xiàn)!女孩無助的哭喊、罪犯得意的獰笑、受害人父母撕心裂肺的神情,連同滿是鮮血的匕首、肚破腸流的尸體,給人以視覺上的強烈震撼。但看看如今的好萊塢大片,不管是《恐怖蠟像館》、《裸體切割》,或者是《電鋸驚魂》、《斷頭谷》,其血肉橫飛的程度、采用的特技效果都超過了蒙昧階段的《殺人不分左右》,這就很讓人懷疑它遭禁別有內(nèi)幕隱情,畢竟,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們心里想的要比電影情節(jié)復(fù)雜得多。不管怎么說,《殺人不分左右》作為早期恐怖電影的代表,必定會在影壇留下它的特殊位置,無論是美是丑、是善是惡。
2002年,在電影《殺人不分左右》殺青三十周年之際,原來的導(dǎo)演故地重游,攝制了一部介紹影片拍攝過程以及花絮的紀錄片《這只是一部電影》,邀請原班人馬出演,為這部對后來的恐怖片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電影正名,此乃閑話了。筆者衷心祝愿扮演瑪麗的桑德拉·凱塞爾女士和扮演菲利斯的露茜·格蘭瑟姆女士后半生生活美滿,也希望此類人間慘劇永遠絕跡,永遠。
7 ) 電影微評:魔屋
5.5分。完全搞不清楚在說點什么,或者說故事的整體設(shè)計就莫名其妙,前后矛盾。好不容易偷偷跑出來了,竟然還有心思去設(shè)計什么陷阱??直接拿把斧頭到床邊一斧子不就完事兒了么~太會唧唧歪歪了。和2009年的翻拍完全不能比。不太能理解本片為何能列名十大禁片,相比如今點恐怖片,只能說觀眾的口味變重了好多哦~~
沒有期待中的好,不過那個年代,就不計較了……
雖然很爛,還是想看新版
這么一感覺貌似是新版的比較不錯....
有時候禁片不一定是畫面多么暴力,尺寸多么直接,更可怕的是影片的意識形態(tài),總是將人性的惡毫無顧忌的無限放大,甚至那正是觀眾想要看到的。很多禁片也都是因為道德和價值觀上的扭曲被禁,其實這種骨子里的變態(tài)往往也是最恐怖的,當然本片的程度只能算是叛逆罷了?!铩铩?/p>
5.5分。完全搞不清楚在說點什么,或者說故事的整體設(shè)計就莫名其妙,前后矛盾。好不容易偷偷跑出來了,竟然還有心思去設(shè)計什么陷阱??直接拿把斧頭到床邊一斧子不就完事兒了么~太會唧唧歪歪了。不太能理解本片為何能列名十大禁片,相比如今點恐怖片,只能說觀眾的口味變重了好多~~
下面那些傳劇照的sb,你們能不能別他媽瞎傳,2009版和1972版的都tm分不清么,年代都分不清。竟然忍不住去了這些sb的頁面看了一下,到底是哪種人。
B級片元素和藝術(shù)呈現(xiàn)信手拈來——毫不在乎的「善惡價值觀」模糊,和主題毫無相關(guān)的配樂,粗糙的剪輯和表演,在「德州電鋸」的母題籠罩下,一切生命的存在價值都被無視,當人類成為兒戲也代表著價值觀的破滅,從這個意義上說也算是某種亞文化思潮的一脈相承。
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殘忍的真實。以至于你在觀看時要不斷提醒自己:這只是一部電影!這只是一部電影!其中的特技為后來其它許多恐怖片所采用或是效仿。作為一部30多年前的電影,它對于后來美國恐怖電影的走向有深遠影響?!﹄y下載到的,本片和《我唾棄你的墳?zāi)埂芬粯釉?1世紀都有被翻拍。
自己的孩子慘遭蹂躪殺害,父母愛子之心燃起復(fù)仇之火,把兇手燒得體無完膚。
http://www.denofgeek.com/movies/14465/interview-wes-craven-on-last-house-on-the-left
這哪里是恐怖片啊,連驚悚片都算不上,算是黑色幽默吧。比起新版來說,老版明顯不給力。PS:平淡成這樣還禁片?真幽默。
抄襲經(jīng)典片《處女泉》也能做到這么失敗,真不容易。
恐怖喜劇片。最變態(tài)的是配樂。兩口子的復(fù)仇方式太古怪了。我生怕電鋸沒電了。
此類的始作俑者 后來的跟風(fēng)濫作例如Chaos(2005)
我說兩句: 禁片這種東西,都是網(wǎng)上閑人們瞎比玩兒出來的,根本沒有得到什么肯定,世界上本就沒有什么禁不禁的,換個場合,換個角度,看問題你會更全面,你也會拋開標簽、影評的阻礙,想上升哲學(xué)高度,先別人云亦云
又看了幾遍,毅然改成5星,Wes Craven太棒了
太過粗糙,有些血腥鏡頭甚至藏藏捏捏地,配樂很嬉皮士,與殺人快感相結(jié)合倒是一種另類感受,韋斯克雷文的處女作,還是很有想法的,但奈何限于年代和預(yù)算的不足,被稱為“禁片”之一的殺人不分左右還是很失望
其實這種劇情很不錯,只是限于年代的原因表現(xiàn)力略遜一籌,我期待的是更刺激的畫面,不過已經(jīng)算很不錯了。
70年代范兒。片里的暴行現(xiàn)在看來不過爾爾,當時卻是很受爭議,配樂很獨特,這都是片子的經(jīng)典之處。鏡頭感很不錯,有些粗糙,卻很生動,今年出了重拍版,還會把罪行放在美麗的小樹林里嗎?原來此片是根據(jù)《處女泉》改編的,那可是大師片啊,啥時候找找處女泉看看
A factual account of a true story? Highly doubt that. The shooting of the movie seemed to completely take its time, with most of the scene quite careless and meaningless. Maybe the most notable element in this film is the casual way of depicting the horrible crime sce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