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_俄罗斯无码特级毛片_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_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黄页网站免费大全_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_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_99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 正在播放:布-HD

    科幻片/美國/2013
    當前位置:首頁 科幻片

    評分:
    0.0很差

    分類:科幻片美國2013

    主演:丹尼·特雷霍  埃里克·羅伯茨  瑞秋·布魯克·史密斯  賈斯汀·皮爾斯  羅伯特·米亞諾  ?

    導演:賈斯汀·皮爾斯?

    猜你喜歡

    • 正片

      天空的鐘聲

    • HD中字

      旅程終點

    • HD

      時間的皺折

    • HD中字

      魔法師的學徒

    • HD

      華氏451

    • HD中字

      絕對控制

    • HD

      炮火將至

    • HD

      超能奇才

     劇照

    布 劇照 NO.1布 劇照 NO.2布 劇照 NO.3布 劇照 NO.4布 劇照 NO.5布 劇照 NO.6布 劇照 NO.16布 劇照 NO.17布 劇照 NO.18布 劇照 NO.19布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父母雙雙遇害,而犯人又被無罪釋放,這一切都讓青年杰森·帕福德(凱勒·威利特 Kyler Willett 飾)遠離曾經(jīng)給予了誤傷信仰的教堂,轉(zhuǎn)而化身為周游聲色犬馬之間的浪蕩子。某天,原教堂的迪克曼神父(萊斯特·霍爾莫斯Lassiter Holmes 飾)找到杰森,此前神父的搭檔康納利神父(丹尼·特喬 Danny Trejo 飾)在一次驅(qū)魔儀式中慘遭殺害,而惡魔的力量正不斷強大,世界面臨被黑暗統(tǒng)治的危險。為了對抗即將到來的危機,迪克曼神父希望杰森能回歸教堂,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半信半疑的杰森回到教堂,并且得知專事與魔鬼抗爭的神秘組織驅(qū)魔圣教(Cloth)的存在。   在此之后,他將拿起各種強大的武器,與伙伴們并肩戰(zhàn)斗……

     長篇影評

     1 ) 一個腦殘粉的尋跡之旅

    其實不能算是影評了,從月升王國開始就是安德森的粉,到了布達佩斯大飯店變成了腦殘粉。 于是上周腦殘粉利用自己“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跑去了東德一趟,總算按照劇中提示把能找到的出現(xiàn)在劇中的地方都找了個遍并且整理出了對比照。

    其實當時溜達到這里的時候我沒認出這就是影片剛開始時那個墓園的外墻...當時純粹覺得很好看就拍下來了,墻外是個下坡,我的身高根本不可能拍出電影中的角度...所以...

    最迷人的Mendl's甜點店所在的小巷

    通往G?rlitz城中心的Untermarkt路上其實是Zero下山拿報紙的報刊亭所在大街,第二張照是我把報刊亭搞笑地P了上去方便對比...

    去女伯爵家的路上,其實是在Untermarkt后面的教堂側(cè)面的小路...教堂建在地勢最高的地方,沿著圍墻下去就是隔開德國和波蘭的河流。站在墻邊就望得到對岸的波蘭。

    這里其實是在Mendl's甜品店所在小巷末尾的拐角處,是一個小學的外墻,《朗讀者》也曾在這里取景。

    出了G?rlitz的主火車站之后的大街,后面鏡頭盡頭的建筑其實就是火車站XD

    德累斯頓茨溫格宮的主體部分,可惜在維修...

    德累斯頓王侯圖大街,非常非常壯美的一條街

    茨溫格宮內(nèi)的博物館,因為時間趕我沒進去,否則可以把律師被謀殺前走過的路都走一遍...

    其實這里就是報刊亭那條街的街尾,安德森還真懶,一條街拍了好幾條景,哈哈哈

    也是在Untermarkt廣場上的一條長廊

    這是最神妙的一個發(fā)現(xiàn),本來我拍了下面那張照片只是因為廣場邊上這個咖啡店的一扇窗很特色,粉粉的。后來我整理對比照截圖的時候,突然看到這一幀圖,趕緊回去翻照片,發(fā)現(xiàn)果然是一樣的!電影中的這個場景就在那個印度酒店經(jīng)理所在的拱門旁邊,有那么一截旋轉(zhuǎn)樓梯,靠著白色的塔樓,矗立在廣場一角。而

    這里就是Ratscafe對面的作為布達佩斯大飯店外景靈感之一的酒店,全部粉色,非??蓯?。好想在這里住一晚。下面兩張是大飯店主要內(nèi)景地G?rlitz城中心的百貨大樓,只可惜大樓現(xiàn)在閑置招租中,進不去,我只好在外面拍了兩張內(nèi)部招貼...可以看得出里面的確是跟大飯店里的樓梯構(gòu)造一致..

    其實回到德累斯頓后我還去了Mendl's甜點店的原型,位于德累斯頓新城區(qū)的Pfund's奶酪店。果然里面的布置全都一致,只是店內(nèi)不許拍照...所以沒能拍成。 只可惜了我一直以為Pfund's也是個甜點店,還期盼著去吃塊蛋糕,結(jié)果是家臭臭的奶酪店... G?rlitz是個非常美的小鎮(zhèn),推薦腦殘粉們?nèi)ビ斡[一下。東德古老城市的路燈都是電影中的煤油燈樣式,不得不說安德森非常善于挖掘老歐洲風情... 走在亮燈的夜晚大街上感覺很穿越。 另外東德移民不多,也并沒有滿大街新納粹,尤其德累斯頓本地人對游客司空見慣,甚至不會德語都不是大問題。如果你跟當?shù)厝酥v德語,他們會非常高興地跟你聊天,淳樸可愛。 準備下次再去的時候在G?rlitz住一晚,就住在那個粉紅色的B?rse Hotel.

     2 ) 昨日之王,古斯塔夫·茨威格先生(與電影無關(guān))

    茨威格位列我最愛作家榜已兩年多了??措娪皶r,就不由自主聯(lián)想起茨威格,我想,他也該是這樣一位喜歡吟誦詩歌的紳士(而且,沒人覺得茨威格中老年和Gustave長得神似嗎?尤其那撇小胡子)。結(jié)尾Zero說:To be frank, I think his world had vanished long before he ever entered it. But, I will say: he certainly sustained the illusion with a marvelous grace.當時我心中驚呼:這不就是昨日的世界么! 但我萬萬沒想到,電影結(jié)束后,竟然真的是: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 目瞪口呆。 我是在飛機上看的,自認為淚點不算很低,居然在滿艙旅客中止不住哭起來,大腦里始終是片尾Gustave和納粹扭打的畫面,Zero的聲音不斷回響:They shot him. They shot him. They shot him.還有茨威格遺書里的句子:抱歉,我這個性急的人要先你們而去了。 然后,我又再看了一遍《布達佩斯大飯店》——人生中首次把一部電影連續(xù)重復看兩遍。第一次是看Gustave,第二次是看茨威格。 兩年多時間里,我為茨威格寫下無數(shù)書評、隨筆、散文、詩歌,甚至冒著風險把他用作學校作文和征文大賽的題材。我盡自己一切拙劣的文字才能贊頌他;我為他貢獻自己庫存的全部溢美之辭仍嫌不夠,因為這所有溢美之辭還配不上他。 那我只好再度褒揚他:他是我所了解的,無論古往今來、現(xiàn)實虛構(gòu),最純潔、最優(yōu)雅、最高貴、最有尊嚴的人。他是快樂王子和無銜貴族。他是最接近圣人的凡人。昨日的國度早已消亡,他卻依然頭戴王冠?,F(xiàn)在他遠赴另一國度,在那里他將永遠被加冕。


    更新:三年前,申請夢校的文書寫了《昨日的世界》和《布達佩斯大飯店》。被錄取啦:-D

    現(xiàn)在是歷史專業(yè)的學生,下學期報的課程叫“1900的維也納與創(chuàng)造20世紀”。算是還愿吧!

     3 ) 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

    查理·卓別林說:“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布達佩斯大飯店》,看似是一場人間喜劇,實則內(nèi)質(zhì)充滿了點點的憂傷,當然不可否認,這部影片的觀影過程是愉悅的,但始終有種揮之不去的陰暗縈繞在心頭,好像是對美好易失的感慨,當片尾打出靈感來自茨威格時,終于明了這種憂戚的緣由。茨威格是一名猶太人,也是歐洲傳統(tǒng)文化的捍衛(wèi)者,受到那次納粹德國迫害,最后在巴西自殺而亡。這部影片其實刻畫的也是一部猶太人的流亡史。 在《布達佩斯大飯店》中,古斯塔夫兩次在火車上救下沒有身份的酒店門童Zero,電影里這句臺詞也是兩次出現(xiàn),“你看,在野蠻的屠宰場上,還是有些文明的微光在閃動,那就是人性所在。確實,那就是我們僅有的謙卑的溫和的方式”,但文明的微光并不能永恒照亮人性,第一次古斯塔夫遇到對自己友好的法西斯軍官,第二次他則被執(zhí)行隊毫無遲疑地槍殺。影片弱化處理了這個血腥場面,只是通過年老后的小門童的口述,仿佛一筆帶過,卻比直面更多了一層悲涼。兩次畫面的表現(xiàn)色彩也是不相同,彩色與黑白相對比,而同時那張由上一任軍官簽發(fā)的特別旅行通行證被撕毀,向觀眾展示了戰(zhàn)爭就是否定之前的一切,重新建立新秩序。軍官的人性之光熄滅了。
       影片用層層倒敘的方式,以三個時代,不同的敘事人,交相呼應(yīng)、頭尾相接地追述了人物及其所生活時代載體的故事,仿佛一條時間的河。影片中還講述門童Zero和女蛋糕師的愛情,他們并沒有像童話里那樣,波折過后,“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女人很早就死于疾病,而門童緬懷她至老。當片中的作家詢問老年門童“你愿意把自己所有的財產(chǎn)跟國家換一個不能盈利的殘破的酒店,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因為只有在這里你才能最接近古斯塔夫先生”時,老門童回答:“不是的,我只是為了懷念我的妻子阿嘉莎,因為我們曾在這里度過很美好的一段時光,雖然很短暫?!?愛情雖然短暫但卻刻骨銘心。

     4 ) 《布達佩斯大飯店》導讀——如果看不懂電影,或者看完第一篇影評還不過癮,就戳這里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酸菜魚樂園(id:Philosophichthy),可以考慮關(guān)注?

    《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電影看起來相當?shù)幕逎?,其中暗藏著相當多的隱喻。但是如果能稍微對當時的歷史有所了解,那么電影的理解會變得輕松一些,我們能更接近那個已經(jīng)逝去的舊大陸的輝煌。張雄老師在上歐洲史這門課的時候,多次提到法國的制度改革,并且稱贊法國每一次陷入谷底時都能及時通過改革重新強盛(路易十三、法國大革命、第三共和國等)。歐洲如今似乎也在振興——通過引領(lǐng)后現(xiàn)代思潮,目前暫時在思想上處于和其他大洲不太一樣的狀態(tài),不論是“環(huán)保少女”,還是難民危機的應(yīng)對,看起來這么說有些不可思議,但是似乎也是一次不錯的嘗試。首先我們翻到電影的最后,電影最后告訴我們,這部電影受到了斯蒂芬·茨威格的著作的啟發(fā),那么我們首先來審視一下茨威格的生平。


    第一節(jié):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出生于維也納,父親是一位猶太紡織品商人,母親是出身于意大利的猶太銀行家家庭。1904年畢業(yè)于維也納大學哲學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參加了反對民族主義和復仇主義的活動,認為“歐洲要有統(tǒng)一的精神”,他的思想是一種前后現(xiàn)代的歐洲主義思想——過一會我們會解釋這個我剛發(fā)明的概念。由于他是一名猶太人,他在1934年納粹掌權(quán)之后前往英國;1940年,由于納粹的威脅,他前往美國;同年八月,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移居巴西。在巴西,他對歐洲的局勢和人類的未來感到越來越沮喪,1942年,他和他的妻子雙雙吞服巴比妥酸鹽自殺。

    左為斯蒂芬·茨威格,右為《布達佩斯大飯店》中的作家形象,可以看出二者的相似

    在茨威格的成長環(huán)境當中,他所了解并支持的歐洲主義,實際上和奧地利帝國本身分不開——很明顯他不可能設(shè)想出一個歐盟,那么在二戰(zhàn)前最接近歐洲聯(lián)合的其實就是奧地利帝國。在他的代表作《象棋的故事》中,很明顯有一些詞句體現(xiàn)了他的這種思想:第六節(jié)中提到“您大概以為我現(xiàn)在要講那些忠于我們古老的奧地利的人都關(guān)在那里的集中營”,第五節(jié)中,主角講述自己的身世時告訴“我”他們家族和他本人和奧地利皇室以及教會之間的關(guān)系,比如他父親是天主教中央黨的議員,他的律師事務(wù)所的一位信使在收發(fā)信件時一不小心說了“陛下”。而這篇小說的另外一個人物,姑且算是“反面人物”,那個愚蠢、粗俗又古怪的象棋世界冠軍琴多維奇,他出生在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匈牙利交界處,文中談到人們第一次發(fā)現(xiàn)他的象棋天才時是這樣描述的:“雖然嚴格說來。這位新冠軍并非本城人士,可是本鄉(xiāng)本土的民族自豪感已經(jīng)激起。”在此之前我們需要看一看這個“古老的奧地利”到底指什么?!皧W地利帝國”作為正式的名稱出現(xiàn)在1804年。在此之前,也就是三十年戰(zhàn)爭之后,德意志各個邦國已經(jīng)處于事實上的分裂狀態(tài),由哈布斯堡家族成員擔任皇帝的神圣羅馬帝國已經(jīng)是一個空殼了,而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的崛起更加劇了這種狀況。1804年8月11日,在拿破侖加冕三個月之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成立奧地利帝國。兩年之后,拿破侖解散了神圣羅馬帝國,于是弗朗茨二世就成為了奧地利帝國的弗朗茨一世。這個奧地利帝國的基礎(chǔ)是原先的哈布斯堡君主國。而哈布斯堡君主國的統(tǒng)治基礎(chǔ)來源于十五世紀以來的土耳其的威脅。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等東歐民族受到奧地利的保護,抵抗土耳其的西進,而奧地利也樂于以斯拉夫人的國王自居。

    第二節(jié):十九世紀的漩渦

    奧地利對于德意志的統(tǒng)一并不熱心,在1815年拿破侖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的維也納會議上——在歷史意義上,一般以維也納會議作為十九世紀的開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作為十九世紀的結(jié)束——梅特涅本著歐洲均勢的原則,企圖保持法國的力量,發(fā)出了“自然疆界”的倡議,也就是將萊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領(lǐng)土割讓給法國,換取法國和俄國的對抗。在會議上,奧地利放棄了原先的比利時以及在德意志西南部分的領(lǐng)地,但是得到了薩爾茨堡、蒂羅爾等地,并且保留了原先占領(lǐng)的波蘭的土地,于是奧地利的中心開始向東移動,而且奧地利只有德語區(qū)、波西米亞和摩爾多瓦加入了新成立的接替神圣羅馬帝國的德意志聯(lián)邦。而梅特涅之所以持這一類主張,實際上是基于他的保守主義——事實上,保守主義和后現(xiàn)代思潮都反對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而茨威格的歐洲主義,我們很難揣測其中帶有多少的后現(xiàn)代色彩,但是其中肯定帶有保守主義的色彩。保守主義依舊認同古老的封君領(lǐng)地,也就是說不認為政府或者國家是本民族的代表,也不一定來自本民族,比如征服者威廉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們只是上帝派來治理這片土地的,他們是“超國家”的,也是“超民族”的。至于后現(xiàn)代思潮則從根源上批判民族這個概念,畢竟“一切共同體都來源于想象”,歐洲聯(lián)合的基礎(chǔ)就在于對民族國家的否定,大家都是“歐洲人”,就沒有什么“法國人”、“德國人”、“荷蘭人”之類的區(qū)分。推廣出去也很好理解,大家都是“人”,這也就是為什么歐洲左翼政治家愿意接納難民的思想根源(雖然默克爾是右翼政治家)。梅特涅的下屬弗雷德里?!じ挠谩兜燃壸h會制憲法和代議制憲法的區(qū)別》論述了梅特涅的思想主張,他將德意志聯(lián)邦的憲法解釋為中世紀封建等級制度的法規(guī),將議會解釋成三級會議那樣各個等級的代表,充分說明了什么是前后現(xiàn)代的歐洲主義的思想基礎(chǔ)——這一思想恰恰在維也納會議上得到了強調(diào),是十九世紀奧地利政治的基調(diào)——但是在民族主義狂飆的二十世紀,堅信這些理論的茨威格能感受到的只有幻滅和沮喪——這大概也是他自殺的原因之一。1848年革命雖然被絞殺,但是民族革命的思潮依舊在奔涌。即使封建勢力的代表擊垮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但是如果他們還想生存下去,也不得不朝向民族主義發(fā)展,與法國從下至上的革命不同,這類革命被稱為“白色革命”。在這場德意志統(tǒng)一的革命中,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方案,一種是“大德意志道路”,也就是由奧地利領(lǐng)導統(tǒng)一全德意志,另一種是“小德意志道路”,由普魯士領(lǐng)導建立不包含奧地利的德意志國家。而德國宰相俾斯麥正是“小德意志道路”的堅定擁護者。1866年普魯士挑起普奧戰(zhàn)爭,將奧地利的勢力排除出了德意志南部,并且普魯士獲得了建立一個美因河以北的北德意志聯(lián)邦的權(quán)力。而奧地利在這場戰(zhàn)爭之后被德意志剝離,不得不將重心徹底轉(zhuǎn)向東方。1867年2月,奧地利帝國改組成為雙元帝國奧匈帝國,設(shè)立兩套政府,一個國王的體制。而雙元體制在運作四十余年之后,由于民族獨立情緒的高漲受到了挑戰(zhàn),畢竟奧匈帝國有十余民族,但是只有雙元體制。斐迪南大公主張兼并塞爾維亞,并且將奧匈帝國擴展成奧地利、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三元體制。1908年之后,奧地利從土耳其奪得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個省,使這個設(shè)想有了實現(xiàn)的基礎(chǔ)。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到達薩拉熱窩考察這一計劃的可行性,但是由于他被暗殺,十九世紀結(jié)束了。

    第三節(jié):十九世紀的輝煌

    十九世紀是歐洲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在這個長達百年的和平時代里(當然這是跟其他世紀相對比的),歐洲的各項力量都達到了頂點,世界上沒有什么國家可以與歐洲五大強國(英國、德國、法國、俄國、奧地利)相抗衡,它們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社會、科技等領(lǐng)域處于絕對的優(yōu)勢。在這個時代,在理性的指導下,自由和民主成為了主導思想,從法國大革命以來的政治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教皇國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工業(yè)革命和殖民掠奪帶來的物質(zhì)基礎(chǔ)也讓歐洲前所未有地富足。但是很明顯,維也納體系只能有限地調(diào)和各國之間以及民族主義和保守派之間的矛盾,這一切都坐在火藥桶上,最終歐洲迎來了一戰(zhàn)。在文化方面,我們熟知的大多數(shù)科學家、畫家、哲學家、文學家都生活在這個時代,比如達爾文、魏爾肖、巴斯德、孟德爾、莫奈、梵高、高更、馬克思、黑格爾、馬克斯·韋伯、尼采、雨果、拜倫、巴爾扎克、莫泊桑、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而且文化開始從宮廷走向大眾,第一所面向公眾的博物館、歌劇院等相繼開張,看戲變成歐洲人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動。但是,有一些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尼采論述十九世紀的文化:“壓根兒不是真正的文化,只是一種關(guān)于文化的知識……,我們只不過是通過陌生的時代、習慣、藝術(shù)、哲學、宗教和知識把自己填滿和填得太滿的方式,把自己變成某種值得關(guān)注的東西,即能夠行走的百科全書……(而已)?!庇捎谡尉謩莸娜遮叿€(wěn)定,和平也讓文藝作品失去了大革命那樣的激情(除了拜倫和希臘獨立戰(zhàn)爭),大概讓文化顯得有些膚淺。

    如果說古斯塔夫·H也暗喻的是茨威格,那么這些老女人大概就是十九世紀(政治的不穩(wěn)定、浮華、高雅以及正在消逝)

    第四節(jié):二十世紀的毀滅

    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年,也就是電影發(fā)生的年代。因為茨威格于1942年自殺,所以我們這里也只談?wù)摰降诙问澜绱髴?zhà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象征著十九世紀的結(jié)束,同樣也是人類自我懷疑的開始——二戰(zhàn)之后,人就不懷疑了,畢竟人確實坐實了是徹頭徹尾的混蛋角色,特別是環(huán)境問題逐漸突出之后——人們是如何開始自我懷疑的呢?如果看過《1917》,大概會對這個觀點有所直觀的了解:在潮濕泥濘的戰(zhàn)壕里,不怕人的被人肉喂得肥肥的老鼠大膽地在人的腳底下鉆來鉆去,甚至敢于吃活人的肉,隔著幾十米就是鐵絲網(wǎng),而鐵絲網(wǎng)外面是無人區(qū),炮彈已經(jīng)把所有的泥土轟炸過一遍,四處都是爛泥、軍服的碎片和殘肢,空中是大群的蚊蠅嗡嗡作響,老鼠肆無忌憚地啃食著半腐爛的尸體,一名參加一戰(zhàn)的士兵是這么描述的:“我看到一些老鼠在死者的大衣下面竄動,巨大的老鼠,嘴邊掛著人的脂肪。當我們走向其中一具尸體時,我的心都緊張地跳了起來:只見他的頭盔翻了個滾,露出了一個沒有多少皮肉,眼睛被吞噬,皺巴巴的頭骨,而從頭骨的嘴中跳出了一只老鼠。”,而河流呢?在水流不通暢的地方堆積著大量的浮腫的尸體,烏鴉站在人頭上享受著最美味的佳肴——人的眼睛。在戰(zhàn)場上,無能的軍官面對敵人的絕對火力優(yōu)勢,用刺刀命令士兵用拿破侖時期的“線性戰(zhàn)術(shù)”向應(yīng)用了諾貝爾發(fā)明的無煙火藥的高效的機關(guān)槍行軍,唯一的掩護就是前方的尸體堆成的小山,更前方是一股黃綠色的氣體,而防毒面具根本不夠。當你目睹了這一切之后,你也會自然而然地懷疑起文藝復興以來的對人的描述,你會不自覺地質(zhì)疑那些崇高的詞句,就像《天上再見》里主角們售賣假紀念碑的行為。

    而一戰(zhàn)的結(jié)果也是前所未有的災難,死傷高達一千萬人,在法德邊境的拉鋸地帶,通常是全城全部覆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凡爾登,整座城市被完全夷為平地,而周邊的土地由于有過多未爆炸的炸彈,時至今日仍然被劃為無人區(qū)。但是在這場戰(zhàn)爭中,也有一些溫情的景象,比如1914年的圣誕節(jié),當時在法國和比利時前線,法國、德國和英國士兵同時放下武器,不顧長官的阻攔,一同走出戰(zhàn)壕慶祝圣誕節(jié),2005年的電影《圣誕快樂》就是講述這一史實的電影。電影的場景設(shè)定在比利時的伊珀爾(Ypres),而諷刺的是,在六個月之后,德軍在伊珀爾率先使用了氯氣作為化學武器——但是,即使是在大肆壓迫和平運動的1915年圣誕節(jié),仍然有士兵,堅持走出戰(zhàn)壕,唱起了圣誕夜的歌曲——他們很明白,他們這么做的結(jié)果就是被趕到條件更加艱苦的東線與沙俄軍隊作戰(zhàn)。

    到了二戰(zhàn),情況變得更壞,人已經(jīng)完全不能被叫作人。卓別林在《大獨裁者》中想象集中營類似于英國人用于關(guān)押印度政治犯的監(jiān)獄,犯人們每天就是在院子里繞圈走,而且犯人們還能一人一張床,甚至還有被子和床單。但是當蘇軍和美軍解放了集中營之后,世人才知道集中營中的恐怖場景——原來殺人也可以是一條流水線。這里是我寫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游記,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完全無法想象的世界。

    第五節(jié):布達佩斯大飯店

    在簡單介紹了歐洲十九世紀以來的背景知識之后,我們把目光返回《布達佩斯大飯店》本身。在了解了歷史知識之后,我們來看茨威格和這些背景之間的聯(lián)系。茨威格深深地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理論,因而在他的小說里,關(guān)于心理活動的刻畫相當詳細,而且十分動人——這種細膩的文風特別類似于十九世紀長期的和平帶來的敏感。更重要的是,茨威格的寫作手法相當?shù)鼐哂泄诺湮膶W家的風范,尤其是在細節(jié)的描述上,比如《夜色朦朧》的開頭基本上和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如出一轍,而整體情節(jié)的展開和營造出來的文學氛圍又極大地受到了古典主義如歌德等人的影響,創(chuàng)造出一種高貴而神秘的氣息,恰恰和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整體氛圍相合,而電影1小時32分鐘48秒的那句“他極為優(yōu)雅地維持了那個幻象”,大概就是用來描述這樣的文風的——以及茨威格本人對于十九世紀的留戀。

    接著我們從頭看起,《布達佩斯大飯店》為什么叫布達佩斯大飯店呢?這里面所有的地名都是虛構(gòu)的,只有“布達佩斯”是真實存在在世界上的,豆瓣有影評從片中軍警的制服認為這里比喻的是奧地利,我認為其實可以更明確一點,指的就是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畢竟一戰(zhàn)前在奧地利這個多民族國家里只有雙元體制,另一極是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至于飯店所在的朱波羅卡(Zubrowka),這是一個波蘭語的名字(?ubrówka,一個伏特加的牌子),暗喻了奧地利作為大量西斯拉夫人統(tǒng)治者的角色,而在影片開頭和最后,提到了“政委”、“國有化”,因此朱波羅卡多半隱喻的就是波蘭(也有可能是羅馬尼亞等東歐或南歐國家)。進入飯店,那個土耳其式的大浴室可能也有所象征,因為土耳其統(tǒng)治巴爾干半島的時間相當長,因而這一類浴室在東南歐也有存在,而這些土地后來幾乎全部被奧地利奪取了。

    時間回到1932年,出場的兩個角色是古斯塔夫·H和D夫人——如果說德米特里象征的是納粹黨或者希特勒——說實在話這么說其實看起來有點狹窄,D夫人應(yīng)該象征的就是十九世紀,她的兒子,德米特里,那么就是二十世紀了。二十世紀的開端,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當然是由十九世紀所孕育的——1884年,在俾斯麥的主持下,列強在柏林召開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這次會議實際上是俾斯麥審慎的非洲政策的縮影,而這次會議激起的帝國主義狂潮最終也將歐洲推入了一戰(zhàn)。而二十世紀以戰(zhàn)爭為開端,如前文所述,這次滅絕人性的戰(zhàn)爭把十九世紀的文明的遺產(chǎn)徹底摧毀——在繼續(xù)談?wù)摫R茨——也就是歐洲的這個家族之前,我們按時間順序繼續(xù)看,就可以看到古斯塔夫·H十分喜愛浪漫主義的詩篇,而浪漫主義,起源于十九世紀的德國,在法國大革命之后在法國也掀起了巨大的波瀾,比如雨果、德拉克洛瓦、籍里柯,浪漫主義對于理性的傳統(tǒng)構(gòu)成了一種顛覆,更多地以強烈的情感作為作品情感的驅(qū)動——而有趣的是,浪漫主義的一個重要題材是民族主義,之后的民族樂派也不乏浪漫主義的影響——這又是一個十九世紀孕育二十世紀的例子。而接下來,D夫人被暗殺在自己的房間,死因是番木鱉堿中毒。番木鱉堿,也就是馬錢子堿,即士的寧,這種藥物會導致中樞神經(jīng)失常,之后肌肉劇烈抽搐,窒息或精疲力竭而死。由于肌肉的抽搐,死者嘴角常常露出詭異的笑容——這時我們來看一張著名的照片:

    這是一戰(zhàn)期間最著名的一張照片,由于雙方士兵都掩藏在戰(zhàn)壕里,雙方在無法前進的情況下只能通過火炮遠距離轟擊。盡管炮擊很難炸到戰(zhàn)壕里的人,但是轟鳴的巨響和前線的心理壓力足以將一個心智健全的人逼瘋,現(xiàn)在我們知道這是PTSD。許多士兵出現(xiàn)的癥狀是炮彈一響就止不住地痛哭,比如1917里英軍陣地上那個話都說不出來的上尉,或者像圖中這樣歇斯底里地慘笑著,令人毛骨悚然——這就像番木鱉堿中毒一樣,中樞神經(jīng)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在開往盧茨的火車上,古斯塔夫·H談到他就是喜歡那樣的老婦人,片中使用的詞是“flavorful”,口感豐富的、古老的十九世紀啊。在路上遇到的那群士兵,或者說那場戰(zhàn)爭,和片尾在路上遇到的那場戰(zhàn)爭相比,可以很明顯地知道,第一次是一戰(zhàn),第二次是二戰(zhàn)。第一次遇到的士兵看起來比第二次遇到的士兵明顯更有“人”味,還聊了聊士兵的姓名的問題,而且第一次的遭遇的解決也相當?shù)丶澥?,是由一位舉止得體的同古斯塔夫相識的年輕軍官為他們解了圍,很明顯,那位軍官出身于小貴族家庭,言行舉止還帶有十九世紀的遺風。到了盧茨之后,管家和女傭說的是法語——而盧茨明顯是一個德語名字(扮演管家的演員是法國人,而法國人一向被認為擅長服務(wù)業(yè)),這和法語在幾個世紀以來都作為上流社會的語言不無關(guān)系,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英語和德語都沒有得到重視,宮廷里流行的都是法語,這一點,《戰(zhàn)爭與和平》的開頭就告訴我們了——但是這一切在民族主義興起之后就結(jié)束了。而盧茨莊園里操的仍然是法語,一個原因可能是這個,另一個原因可能是遺產(chǎn)的分割會議象征著巴黎和會——當然啰,在十九世紀死去之后,一戰(zhàn)也結(jié)束之后,自然進入了巴黎和會。巴黎和會的主要議程就是分割四大帝國的遺產(chǎn),也就是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古斯塔夫·H(茨威格)深愛的D夫人(奧地利帝國——考慮到前述的奧地利帝國和十九世紀的聯(lián)系,這么說也沒有什么不妥)已經(jīng)被殺死,曠日持久的遺產(chǎn)爭奪(巴黎和會長達六個月)正在拉開序幕。而D夫人遺囑的執(zhí)行者,象征法律的代理人科瓦茲,澤羅·穆斯塔法(零)當時認為他同時執(zhí)行D夫人的遺囑是巧合,但是如果他是布達佩斯大飯店(奧地利帝國的東方領(lǐng)土)的代理人,那么他是D夫人(奧地利帝國,或者十九世紀)的代理人也很正常。

    之后我們就看見了那幅畫,“Boy with Apple”,這幅畫的作者的名字是約翰·凡·霍蒂,很明顯這是一個荷蘭名字,根據(jù)電影中的截圖介紹,這個畫家生卒年是1613-1669,底下的簡介告訴我們他來自“低地國家”,那就是荷蘭無疑了。這幅畫的風格,很明顯屬于北歐文藝復興,和老彼得·勃魯蓋爾等一并歸于尼德蘭藝術(shù),我懷疑這幅畫的來源可能沒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僅僅是象征著歐洲的藝術(shù)遺產(chǎn)——令人想起茨威格的那篇《看不見的收藏》:二十世紀用經(jīng)濟蕭條以賤價奪去了人們家傳的珍藏。豆瓣對于這幅畫的考據(jù)有相當精彩的討論,貼在下面://www.douban.com/gallery/topic/12477///movie.douban.com/subject/11525673/questions/13119/?from=subject_questions。關(guān)于古斯塔夫用于替換“Boy with Apple”的那副畫之后在下文會再根據(jù)第一個鏈接提供的史實進行討論

    古斯塔夫和澤羅在火車上就這幅畫的處置進行了一番討論,豆瓣第一的影評認為從這里可以看出茨威格作為猶太人的屬性

    這幅畫的隱喻是要表達整個猶太民族精打細算,左右逢源,從耶路撒冷撒向全世界,逐漸繼承了歐洲的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這是他們應(yīng)得的……然而分秒之后,他又說,我考慮把這幅畫賣掉,這就是猶太民族的真實寫照,從《出埃及記》到《辛德勒的名單》,都表現(xiàn)出猶太民族太過于精明富有而遭到全世界排擠的苦難現(xiàn)實曾鍇

    當然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然而茨威格曾經(jīng)自述:“My mother and father were Jewish only through accident of birth”,而且他們家庭也不信仰猶太教,盡管茨威格沒有完全放棄自己作為猶太人的特質(zhì),但是還是對這一解釋造成了一定的打擊。我試著提出另外一種解釋,茨威格有一篇反戰(zhàn)作品《無形的壓力》:

    描寫大戰(zhàn)期間年輕的德國畫家費迪南和他的妻子鮑拉僑居在瑞士蘇黎世河畔的一個鄉(xiāng)村里。畫家接到領(lǐng)事館的通知,要求他立即回國,再度參加體檢,盡管他在國內(nèi)體檢時沒有通過,免服兵役。顯然這就意味著被征召入伍。畫家對這場野蠻的戰(zhàn)爭深惡痛絕,可是接到通知又不敢違抗命令,思想斗爭極為激烈。畫家身在國外,照理可對這項通知不予理睬,可是無形的壓力摧毀了他的意志,迫使他不顧愛妻的開導和勸阻,按時去領(lǐng)事館報到,按時收拾好行裝,按時前往車站,擺脫以自殺相威脅的妻子,像著了迷似的跳上火車,駛向德瑞邊境。張玉書

    古斯塔夫?qū)@幅畫的心理變化,可能正如這篇小說中那位畫家的心理一般,在壓力之下動搖,因為古斯塔夫認定他們一定會遭到德米特里和他的爪牙的追殺,過于危險,這種恐懼和壓力以及對和平的愛在他的心中交織,從而得出了這種矛盾的結(jié)果。當然還有一個細節(jié)或許證明第一種猜想更接近主創(chuàng)的想法,因為澤羅提到“不知道他從哪兒來,也不知道他的家人在哪兒”,在此大概更強調(diào)了他的猶太人身份——畢竟猶太人在歐洲流浪了兩千年了。

    從盧茨離開之后,古斯塔夫被陷害入獄,關(guān)鍵證人管家失蹤,德米特里派出打手喬普林尋找管家的下落,可以看到喬普林的戒指都是骷髏形狀的,不由得令人想起黨衛(wèi)軍的帽徽也是一個骷髏,那么德米特里(二十世紀,或者納粹黨)和喬普林(納粹黨徒,包括黨衛(wèi)軍)的象征關(guān)系就很明確了。對古斯塔夫提出控告的是D夫人的整個家族,如果和德米特里的象征以及巴黎和會的隱喻結(jié)合起來,這或許代表著民族主義已經(jīng)席卷全歐洲,各國的政治勢力都在迫害和平主義人士或者其他進步人士。另外,如果律師代表著法律和公正,那么“too honest”的管家可能就是秩序。

    接下來,鏡頭轉(zhuǎn)向澤羅和阿加莎——中間穿插了律師被殺的情節(jié),那么很明顯這就是法律已經(jīng)被納粹黨徒殺死——很多人以為納粹黨是被正經(jīng)民主選上的,但是其實完全不是。事實上在1933年,德國處于事實上的無政府狀態(tài),通貨膨脹達到了一美元兌換4.2萬億馬克,各路極右翼或者極左翼政黨持槍在街上火并劃底盤,一旦有對方黨派的人誤入其他黨派的底盤,那必然是暴打一頓。當年議會選舉之后,納粹黨實際上沒有達到組閣的界限,但是納粹黨徒持續(xù)進行暴動,連軍人出身的總理都無法鎮(zhèn)壓,逼迫興登堡總統(tǒng)授權(quán)希特勒組閣。組閣之后,納粹黨事實上在議會也不占上風,因為左派的社會民主黨和共產(chǎn)黨的議員數(shù)量大于納粹及其仆從黨,但是希特勒通過議會縱火案控制了議會——這真的是民主選舉和法制嗎?當然不是——回到電影,澤羅是否有所象征呢?說實話我不太清楚。但是在古斯塔夫越獄之后他有提到自己是從哪里來的,片中給出的地名是“Aq salim al-Jabat”,這是一個阿拉伯語的名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操阿拉伯語的地區(qū)大多屬于奧斯曼帝國,但是威爾遜提出了“民族自決”的原則,于是從敘利亞到阿拉伯半島,幾乎所有的酋長都掀起了叛亂的烽火,一時間整個中東都處于戰(zhàn)亂之中。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知道,在內(nèi)戰(zhàn)期間澤羅的整個村子都被燒毀,家人也全部葬身于戰(zhàn)火之中,他一個人逃了出來,還被叛軍審訊過,作為難民到達了歐洲——這是當時政局的一個縮影。之后澤羅是作為古斯塔夫的繼承者出現(xiàn)的——他也愛上了浪漫主義的詩歌。那么阿加莎又有什么象征呢?她臉上的那個墨西哥形狀的胎記的含義是什么?事實上,這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只能說,墨西哥可能象征著新大陸。茨威格在搬到巴西之后寫過一本贊揚巴西的書,在書中他認為巴西將擁有美好的未來,所以阿加莎有可能象征著充滿希望的新大陸,而澤羅,將浪漫主義的詩集(十九世紀的文化)介紹給了她。 古斯塔夫越獄的同時,德米特里發(fā)現(xiàn)了“Boy with Apple”被換成了另外一幅畫,在他下樓梯時,墻邊靠著一幅克里姆特的畫:

    就是這幅畫:

    而克里姆特在維也納藝術(shù)學院有一個叫席勒的學生,古斯塔夫在置換那副畫的時候換上去的畫就是仿照席勒的風格創(chuàng)作的。另外,歷史又有一個巧合,就是席勒被維也納藝術(shù)學院錄取的當年,藝術(shù)學院拒絕了希特勒的入學申請。

    第二天,在警察局,我們可以看見那名軍官背后的墻上的肖像畫,是興登堡元帥的肖像畫,但是他身上的那個徽章可以看出是盧茨莊園上的那只鷹,暗示了盧茨就是德國,布達佩斯大飯店就是奧地利。

    古斯塔夫?qū)ぴL到了管家的下落,他們坐著纜車來到了一座山頂上的修道院,在修道院的纜車站,可以看到,這個纜車站的名字叫“Sudeten Waltz”,“Sudeten”就是蘇臺德(Sudetenland略稱),而waltz是圓舞曲的意思,圓舞曲是起源于德國的一種農(nóng)民的舞蹈,而舞曲則早在十七世紀就在哈布斯堡的宮廷里被演奏了。蘇臺德地區(qū)的特殊性就在于這片土地在歷史上屬于波西米亞王國,但是擲出窗外事件之后捷克失去了它的獨立性,德語人群開始移居蘇臺德,導致奧匈帝國覆滅之后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現(xiàn)了一群具有分離傾向的德語人口,因此給了納粹黨口實進行了第一步的對外侵略。那么很明顯,這場發(fā)生在修道院的對“秩序”的謀殺就是在影射歷史書上的慕尼黑協(xié)定了。而之后在修道院澤羅把雪橇上的圣人推倒也有可能影射的正是揚·胡斯和擲出窗外事件。

    在澤羅殺死喬普林之后,二戰(zhàn)爆發(fā)了,在布達佩斯大飯店四處都懸掛了“ZZ”的旗幟,在歷史上,除了納粹黨有這樣的“納粹美學”之外,還沒有第二個政黨有如此的創(chuàng)造,意大利法西斯也沒有。德米特里戴著“ZZ”的袖章出現(xiàn)在了飯店,坐實了他的納粹黨身份——大資本和納粹黨合流是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就像克虜伯家族。1930年,小阿爾弗雷德·克虜伯就加入了納粹黨,在二戰(zhàn)期間,他的企業(yè)極力配合帝國的軍事戰(zhàn)略,同時奴役著來自東歐的十萬余名戰(zhàn)俘,逼迫他們?yōu)榈聡a(chǎn)武器——但諷刺的是,克虜伯家族是猶太人。

    在布達佩斯大飯店里展開的那場槍戰(zhàn),根據(jù)豆瓣影評的分析,象征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各國參戰(zhàn)順序以及不同的反應(yīng):

    最開始是德米特里沖上樓……這是一把PPK……PPK是二戰(zhàn)時最著名最先進的手槍……此型手槍主要配發(fā)給(德國)高級將領(lǐng)、非作戰(zhàn)參謀人員、禮賓、蓋世太保等……然后德米特里右邊出來一個人,手持毛瑟盒子炮……毛瑟盒子炮也稱為駁殼槍,一戰(zhàn)德國軍警制式裝備,后來被魯格P08取代,二戰(zhàn)時毛瑟主要出口給德國的盟國和仆從國……在西班牙內(nèi)戰(zhàn)中也大量使用……曾鍇
    接下來的三個人……第一個人端著一把夸張的長彈夾波波沙……就是在影射老毛子或者波蘭人……注意他的胡子,斯大林也留著這樣的胡子。然后是拿著一把左輪手槍的眼睛哥……二戰(zhàn)時只有英軍軍官使用左輪手槍。也出口給蘇聯(lián)和美國。二戰(zhàn)早期美軍的武器是英式的……還是看胡子,給張西奧多·羅斯福的照片。最后出場的長得像羅伯特德尼羅的家伙手握毛瑟1910或者毛瑟1934,該型號為毛瑟手槍袖珍版……意大利、西班牙也想有一杯羹。曾鍇

    最后,古斯塔夫洗刷罪名,那份多次出現(xiàn)的報紙也值得看一眼,這份報紙的名字叫“Trans-Alpine Yodel”,直譯是“跨阿爾卑斯約德爾”。約德爾是流行于阿爾卑斯山麓的特殊歌唱方法,最初是牧人用于呼喚牧群的。作為歌唱技法,最初產(chǎn)生于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區(qū),后來流行于瑞士、奧地利和德國南部——這是德語區(qū)特有的歌唱技術(shù)。

    在這次風波之后,澤羅和阿加莎結(jié)了婚,但是阿加莎和他們的孩子死于“普魯士流感”,在名字上,這影射了被稱為“西班牙流感”的1918大流感,但是從普魯士作為歐洲軍國主義的發(fā)源地這一點來看,恐怕這個名字還有一些政治上的含義,也就是有毒的思想對于歐洲的摧毀:“...in those days many millions died.”在被占領(lǐng)21天之后,朱波羅卡的獨立地位消失了,暗喻德軍進入奧地利之后兩天,德奧合并,奧地利不再是獨立國家。

    當天,古斯塔夫被納粹黨徒殺害,他在捍衛(wèi)人道主義的時候被匪徒悍然殺害,這是對茨威格的致敬,盡管茨威格不是被納粹殺害的,但是他堅持為了自己的良心而死的。他是一個堅持人性之美和人道主義的人,他在那個扭曲的亂世里,在馬來狂人的癲狂之中,堅持用優(yōu)美的語調(diào)和典雅的氣氛——當然還有浪漫主義懷有的強烈的愛,對人的愛,來抒寫這個對他來說已經(jīng)變得陌生的世界。

    在電影的最后,老去的澤羅對古斯塔夫作了一個總結(jié):“I think the world had vanished long before he entered it... He certainly sustained the illusion with a marvelous grace.”確實,茨威格的重要作品幾乎都產(chǎn)生于一戰(zhàn)之后,但是他的細膩的筆觸讓我們仿佛又能接觸到那個優(yōu)雅的和平世紀。在影片最后,那個作家離開布達佩斯大飯店之后去了南美養(yǎng)病,很長時間沒有回到歐洲,到這里故事又一次和茨威格的個人經(jīng)歷聯(lián)系在了一起。

    第六節(jié):余論

    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其他電影都有所不同,鏡頭的移動和取景也相當有獨特的風范。整部電影的臺詞實際上都是在講故事,所以會有“他突然停了下來”這一類的故事書里才有的臺詞。至于取景,實際上營造的是小說的氛圍,在讀小說的時候,我們的視角實際上是跟隨作者的視角的,而作者的視角是“人”的視角,它不可能像動作片那樣有上帝視角,它只能局限在人眼的范圍內(nèi),而且移動速度不可能特別快,畢竟人的頭的轉(zhuǎn)動速度沒有鳥那么快。適當?shù)拈L鏡頭又很符合人的觀感,但事實上這樣的拍攝方法在電影拍攝中反而不常見,所以會有一種略顯古怪的感覺。

    這大概,也是對二十世紀的一種叛逆吧,雖然電影技術(shù)出現(xiàn)在十九世紀,但是直到二十世紀電影才真正流行起來。電影的出現(xiàn)改變了故事的敘事方法,明顯地將敘事的速度加快。但是這部電影卻安排了四層結(jié)構(gòu):讀書的女子,作家的講述,澤羅的故事,以及最外層的我們。導演刻意將節(jié)奏放慢,營造出了那個春天的普拉特爾。

    本文首發(fā)于該樂園

     5 ) 優(yōu)雅與美的紳士品格

          閱讀《布達佩斯大飯店》是在旅途中!長徒飛行,很適合靜下心細細觀賞一部好影片。

          故事要從一位無名作家說起,為了專心創(chuàng)作,他來到了名為“布達佩斯”的飯店,它曾經(jīng)輝煌如今不復往昔。在這里,作家遇見了飯店的主人穆斯塔法,年老的穆斯塔法常沉浸在回憶裡,他看起來十分憂鬱、安靜、優(yōu)雅,讓人好奇想知道他人生故事!沒想到穆斯塔法主動邀請作家共進晚餐,席間,他向作家講述了這座飽經(jīng)風雨的大飯店的前世今生。

         難民出身的穆斯塔法,曾是酒店門房“Zero”,在他的回憶裡,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堪稱完美紳士的酒店經(jīng)理古斯塔夫先生也逐漸呈現(xiàn)出來,古斯塔夫先生有“貴族紳士”品行,對酒店管理細緻用心,他舉止優(yōu)雅,喜歡讀詩,迷人風趣,重視工作細節(jié)與原則,真誠的尊重他人,還有---用溫柔的愛安慰許多金髮年老有錢的寡婦!布達佩斯大飯店在他的經(jīng)營下,有著輝煌榮耀的歷史。古斯塔夫和年邁的D夫人情投意合,在D夫人去世后,在遺囑中將一副價值連城的名畫留給了古斯塔沃,這一舉動惹惱了她的兒子迪米特里,為爭奪遺產(chǎn),而陷害追殺古斯塔夫,古斯塔夫和Zero在戰(zhàn)爭時代背景與迪米特里追逐下,經(jīng)歷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盜竊、謀殺、越獄、出逃等事件。然而即使在他最狼狽的時候,古斯塔夫先生還要噴灑高級香水。這是一個象徵,代表堅持精致、優(yōu)雅與美的紳士品格,這是他至死也不放棄的人文精神。

         這部影片風格很獨特,彷佛是童話繪本,卻處處寓含生之哲學,也像是首適合吟詠讚嘆的長篇敘事歷史詩。影片敘事風格在雅趣幽默中寓含真實深沉的悲傷,生之歡愉與痛苦交織、人性的光明與陰影自然交錯在故事裡,很自然地表現(xiàn)出惆悵與悲傷,也彰顯出人性中珍貴的品質(zhì),沒有哭天喊地的搧情吶喊,節(jié)奏流暢如詩之朗誦,又如一頁頁翻閱繪本,沉醉在充滿美感的故事裡,沒有說盡的話卻能心領(lǐng)神會!我很喜歡這樣的敘事風格,沒有說什么大道理,只是將一個值得珍賞的人物活出來!在讀完故事時心裡有惆悵感嘆,也有歡喜溫暖。

    就像我們?nèi)プx歷史時,往昔那些在戰(zhàn)爭背景下的人生,其實人們真實生活是悲傷的、殘忍的、暴亂的、荒謬的、無奈的.....。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痛苦中,我們?nèi)砸獔猿质裁茨??才能懷抱真愛與希望、紳士與勇士的精神。我不去悲傷感嘆的說:「今日不如往昔,文明的紳士精神不復存在?!刮乙恢倍济靼?,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我心裡仍有對善的堅持、對真的追求、對美的熱愛,這些使我有超越苦難的力量。

     6 ) 一張寄往舊時歐洲的明信片

    《布達佩斯大飯店》不是我最喜歡的韋斯·安德森電影,但這并不妨礙它在電影院里奪目的觀影體驗。
      
    它具有韋氏電影的一切元素:移動長境、暖色調(diào)的艷麗布景、精致裝潢與服飾、冷幽默、一個了不起的焦點人物、一段或幾段令人驚艷的成長關(guān)系,還有永恒的Bill Murray。當然,迷你布景和對攝影光線的控制也依然賞心悅目,加上Randall Poster和Alexandre Desplat配樂,短短的一小時四十分簡直是一場童話體驗。
      
    故事圍繞著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神秘主人展開,回憶中嵌套回憶。難民出身的酒店禮賓員“零號”小孩,被一位堪稱完美舊紳士的酒店經(jīng)理古斯塔夫先生培訓,跟著他經(jīng)歷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盜竊、謀殺、越獄、出逃等事件,穿越炮火,見證了“貴族歐洲”的崩塌。說古斯塔夫先生是“完美舊紳士”,因為他對酒店管理一絲不茍,心細如發(fā),舉止優(yōu)雅,信守承諾,尊重所有人的人格和感受,卻頻頻和來酒店渡假的老太太們偷情。估計在貴族們的行為守則里,偷情是不算反人性降人格的,因為事關(guān)羅曼蒂克嘛。何況老太太們?nèi)狈﹃P(guān)愛,給予生命的最后浪漫甚至可以歸到高尚的抽屜里去吧,呵呵。
      
    不過所謂的情節(jié)并非重點,韋斯安德森電影最重要的特色是情緒的氣味。代表這氣味的有一個重要道具——古龍水 L’Air de Panache,意為“華麗香氛”。古斯塔夫先生噴灑大量的“華麗香氛”,這代表精致、浮華、優(yōu)雅的味道在他離去后也久久不散,哪怕在逃亡路上,敝衣爛履,骨子里的紳士派頭也絕不能丟。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紳士的味道呢?
      
    從古斯塔夫先生身上我們知道,一位紳士應(yīng)該:
      
    · 著裝一絲不茍,不逾矩,不慌亂,永遠井井有條。
    · 知書識禮,讀詩寫詩,哪怕坐牢。
    · 尊敬并追求美,對女士們發(fā)自衷心地珍愛。
    · 尊重真相,為錯誤的言論真誠致歉,不搞階級歧視。
    · 一諾千金。
    · 面對暴力與不公必須出手,寧死不屈。
      
    這L’Air de Panache的氣味充滿了整個屏幕,迷漫在電影從頭至尾的幽默冷笑話中,久久不散。那是戰(zhàn)前歐洲的人文精神家園。
      
    但無論怎樣總結(jié)都是不對的,因為L’Air de Panache是不能也不該被語言復述的,它是電影中不知疲倦的視覺細節(jié),是飯店粉紅色的嚴格對稱結(jié)構(gòu),是Mendl’s小蛋糕的華麗包裝,是嚴密而無所不在的酒店地下組織網(wǎng),是捷克溫泉鎮(zhèn)卡羅維發(fā)利的鹿雕像。它是韋斯·安德森回望歷史的眼睛,也是茨威格的逝去了的歐洲。L’Air de Panache就是布達佩斯大飯店。
      
    然而布達佩斯大飯店終于還是衰落了。
      
    但在L’Air de Panache的尾香里,還有Mendl’s的小蛋糕被留下了,在空落落的酒店餐廳里,在寂寞而又沉默的旅客中。還有音樂,瑞士、匈牙利和俄羅斯的鄉(xiāng)村音樂。
      
    這可真讓人無限惆悵,然而同時又輕輕歡喜著。
      
    于是我再一次衷心感嘆,能看到韋斯·安德森電影的人生總是幸運的。

     短評

    構(gòu)圖引起極度舒適。

    5分鐘前
    • 朝暮雪
    • 推薦

    四重時空與講述方式以及畫幅的迷人結(jié)構(gòu)【越靠近現(xiàn)在越狹窄間接】,主體故事全景描繪了歐洲戰(zhàn)前文化褪色的最后輝煌【禮數(shù),名畫,家族】,作為見證者的Zero【移民】對依然消失的“精神家園歐洲”的懷舊感,以及對老電影的表演方式和鏡頭運用的模仿致敬,加上費因斯的精妙表演與卡司,安德森邁入大師門檻

    6分鐘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薦

    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是游戲,是童話,還是一件藝術(shù)品,將作者化的美學風格、形式感和懷舊的主題完美融合!無論從故事、劇作、主題和美學,它的辨識度都只屬于自己,對于韋斯·安德森的粉絲,這是杰作!

    9分鐘前
    • 褻瀆電影
    • 力薦

    非常好。像一杯溫暖的熱可可,做得如此甜蜜卻又不輕佻,好多臺詞和段子都有所指涉,卻又渾然天成,不像在掉書袋。片尾看到對茨威格的致敬,眼淚都掉下來了。自從好多年前看了Visconti的《豹》之后,這是第二部讓我對“昨日的世界”充滿向往的電影。

    12分鐘前
    • 璣衡
    • 力薦

    四重講述空間,層層遞進,宛如俄羅斯套娃。依次揭開,掏出一個如萬花筒斑斕的昨日世界: 單線故事情節(jié)串起性格迥異的眾多出場人物。場景切換如同夢境接力?,F(xiàn)實與虛幻交織,嚴肅與荒誕同存,甜美和苦澀共生。整體觀感相當有趣又十分充實。最后必須咆哮一句,滿屏的演技帝甜得簡直人神共憤!

    13分鐘前
    • 鳥仔
    • 力薦

    未見過Wes如此有野心,將作者風與故事及內(nèi)涵融合得非常出色,一層層的敘事模式,畫面1:85進2:35再進4:3,大量電影語言,有搞笑有奇情有懷舊有懸疑有驚慄有黑色幽默最重要有那份人性真情,明明是喜劇但最後結(jié)尾一段傷感的況味揮之不去,目前Wes處理得最成熟,圓渾之作!

    15分鐘前
    • K
    • 力薦

    流光溢彩的精致畫面,如坐過山車般呼嘯生風的節(jié)奏,夸張的肢體語言竟然有向“摩登時代”致敬的意味??催@樣的電影就像做夢,就像面對五顏六色、充滿奇思幻想的糖果,讓人忍不住舔了又舔。如果有天韋斯·安德森返老還童,我想我也絲毫不會奇怪!

    19分鐘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薦

    打動我的是那位面對蛋糕切不下手的士兵。也許這是整部電影想要講述的核心。

    22分鐘前
    • 江聲走
    • 推薦

    一張寄往舊時歐洲的精致明信片,L’Air de Panache的味道充斥整個屏幕,冷幽默和由慢至快的節(jié)奏依舊,尾聲的高潮之后迷漫著令人惆悵的尾香。逝去的終將逝去,這童話式的一瞥令人難忘。

    26分鐘前
    • 艾小柯
    • 推薦

    他,還有她,就那樣離開了,昨日的世界也不復存在。

    27分鐘前
    • 木衛(wèi)二
    • 力薦

    刺激的色彩,獨特的人物,湍急的鏡頭運動起飛的節(jié)奏,停不下來的爽與贊。對于這樣的導演,不論多么細微的角色,演員都會愿意接受,因為最細微的角色,也有足夠的個性,讓觀眾記住。

    28分鐘前
    • 文文周
    • 推薦

    “微弱的文明之光,仍存留在這野蠻的屠場里,這就是人性?!薄S斯·安德森致敬斯蒂芬·茨威格,小清新的故事里注入了大歷史的情懷。

    32分鐘前
    • 柏林蒼穹下
    • 力薦

    “His world had vanished long before he ever entered it, but he certainly sustained the illusion with a remarkable grace.”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我就想拜倒在WA的劇本下了,這句話無比精準的概括了整個故事和男主的一生,寫的太美了。畫面也美,就像給眼睛吃Mendl's的點心

    34分鐘前
    • Iberian
    • 還行

    竟然是以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為靈感的哦

    38分鐘前
    • lee
    • 力薦

    原諒我從頭到尾都沒入戲........好吧我對Wes Anderson的確審美疲勞了........

    43分鐘前
    • 還行

    韋斯最高度風格化的電影,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鏡頭調(diào)度、色彩照明的掌控和微縮模型的精妙,并依然熱衷于演員如何出現(xiàn)在鏡頭前及走位;畫幅比也加強了片子的古典氛圍(古斯塔夫逃獄和零接頭那場戲最具30年代老片風骨)。盡管依舊是形式大于內(nèi)容,且比過去的作品少了深度與情感,但這就韋斯.安德森。

    47分鐘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薦

    每一幀畫面都如同一顆繽紛的奶油水果硬糖,色澤飽滿鮮艷誘人。至于電影所講的東西,了解寥寥屬實不懂。越獄逃亡部分才稍稍吸引了一點注意力,其余只是在看大咖們表演而已。最后不得不說拉爾夫的口音真的好難聽。處處可以看到這部片子的用心,服裝設(shè)計、場景設(shè)計、美工攝影都極為考究,展現(xiàn)出不凡魅力。

    51分鐘前
    • 西樓塵
    • 還行

    不感興趣,也沒怎么笑

    55分鐘前
    • 麥子
    • 還行

    依然還是韋斯-安德森標志性的復古色調(diào)、悅耳配樂,神經(jīng)兮兮的冷幽默。不像前作那么隨意松散,《大飯店》故事緊湊、層層剝繭,而且居然有點“重口味”。也許只有韋斯-安德森才能把一個混合謀殺、越獄、械斗的故事拍得那么喜感。

    59分鐘前
    • 唐小萬
    • 推薦

    《布達佩斯大飯店》,配得上太多贊美的詞匯,但是電影最后的十幾分鐘,我內(nèi)心感到了一股深刻卻難以名狀的悲傷,想了好久,也想不明白是為什么。走出電影院,感覺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似乎歷歷在目,卻又難以言說。

    1小時前
    • Dude
    • 力薦
    加載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