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家庭與家族
葛城事件不是一個值得廣泛參考意見的作品。
現(xiàn)實中這樣的家族,這樣的殺人犯,總體還是相當相當少數(shù)的。
整部作品雖然選用了真實事件,卻在整體編排上卻選用其父做主角。
這背后沿入了監(jiān)督腳本的訴求觀,即因為這樣的父親,這樣的家庭,誕生了這樣的事情。
說真的,影片并不太優(yōu)秀。雖然有“子不教,父之過”這樣的古訓,然而每個人的成長軌跡都是完全不同的。影片中也未見父親對殺人魔有如何根源性的影響。
僅僅是影片中表現(xiàn)的,父親愛說大話,有控制欲,輕微暴力,母親過分寵愛自己,哥哥則穩(wěn)重優(yōu)秀。
我們實在難以想象僅僅如此的家庭,其次子能變成殺人魔。
這是影片缺乏說服力,在“高于生活”這條藝術路子上反而離開,跑偏了一點生活。
從主旨上說,電影有一些跑偏。我認為去研究電影背后的真實直事件與新聞,更有意義,價值。
總體來看,這本電影則拍的并不壞,還有許多細節(jié)可以摸索。
尤其是在家庭與家族,圍繞這兩者,影片提供了無數(shù)細節(jié)去推敲。
其中有一些很令我感慨。
飯桌
影片中,父親在飯桌上大發(fā)雷霆,他對著侍者發(fā)脾氣,“這家店我已經(jīng)來了二十年,無論有什么好事情發(fā)生,我一定帶上家人一起來這家店吃飯,慶祝?!?br>
其實我很羨慕。如我這般的80后,其實并沒有什么家庭主宰權(quán),在總體家族上更是幾無分量的一位。能做的也只有片中長子的陪笑,次子的默不作聲。
所以我至今沒有結(jié)婚,這種80后以及更以后的問題,是影響我的一個考量。
當然結(jié)婚了的更多,當他們婚后,發(fā)現(xiàn)家庭與家族之間的摩擦,感受到“婆媳關系”,感受到“結(jié)婚是兩個家庭之間的事”,更要命的是還感受到自己在新家庭中的角色與地位。
80后用結(jié)婚解決不了這些問題。當然所有人都面對問題,只是大小的區(qū)別。
在家庭與家族之間,既然無法做一葉以障之的主導人(男主),如果不能夠做到瀟灑相處,則你無論擺在哪一個位置都不見得好過。
長子
影片中的長子—保,戲份不多,卻很深刻。
我印象最深的是其參加面試時滿臉流汗那一場戲。
他之所以自盡,這是最關鍵的原因。
社會上對于有顯性殘疾的人群,關注度也好,幫助也好,都已經(jīng)相當?shù)土恕?br>但是如果并非非常大的身體殘疾,還是能夠做一些工作的。
那么相比起來,長子保其實是不是比殘疾人更加慘,然而卻幾乎收不到什么幫助呢。
我注意到影片中的刻畫,講真有震撼到我,讓我第一次了解為什么有的人沒法再工作了,可是他們看起來無比正常。
長子保在面試中汗如雨下,一句正常的話也說不出口,這心里疾病已經(jīng)非常非常嚴重。然而他回到家狀態(tài)都是好的。我不是醫(yī)生,完全不具備任何專業(yè)知識。但你不可能說這樣的人沒有病。
他的病在我看來,非常的嚴重,尤其是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設想。一個擔負起整個家庭的男人無法工作了,這負面影響太大了。另外就是大家對心理疾病的認知度不高,也許有些人還會講出,你有手有腳,你裝什么病啊。再者,即使認可這種病,心理上的疾病,治療起來是非常難,且容易經(jīng)常反復的。
長子保的整個戲份,都讓我胸悶。我以前太小看心理疾病,沒有想過其具有真正摧毀人整個人生的能力。而不是輕描淡寫的,抑郁嘛,不就是不開心嘛,這種話。其次,我們社會幾乎不具備能力去幫助心理疾病的人。
關于長子??梢苑治龅倪€有不少,新井浩文出色的演出,確實將這一人物入木三分。
次子的動機
2 ) 胡言亂語
第一次寫影評 因為確實感到比較震撼 有人認為影片無趣 這里自然不能和閱片無數(shù)的老司機比 以下也只是個人的的一點想法:看不少人都在譴責劇中父親 認為葛城清狂傲的個性和對孩子的錯誤教育方式造成整個悲劇 但天底下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女過更好的生活 就像葛城清年青時奮力構(gòu)建屬于自己的家庭一樣 這些我認為本不至于造成悲劇 因此不應把整個屎盆子全扣在他一人身上 劇中父母的婚姻矛盾、母親的溺愛、孩子們對壓力的承受力與好高騖遠的心態(tài)、社會對家庭的施壓等一系列因素都不容忽視 你若問我哪個是主要原因 我無法回答 這里也體現(xiàn)我個人理解能力的有限 但正如影片標題為事件 重在敘事 觀眾自可有萬千解讀 這本身也沒有什么問題 很多人不喜歡看日本的這種電影 認為只敘事而不講理 留下很多問題拋給觀眾 這也許受日本人思維方式的影響 體現(xiàn)兩國看待問題的差別 我們可以不喜歡 但以此來批評這類影片的好壞或?qū)а菽芰?表達浪費了時間不值觀看則略有欠妥 畢竟沒人把刀架在你脖子上逼你看
3 ) 家庭矛盾最后都集中在夫妻關系上
表明上看起來不和諧的父子關系,其實是不和諧的夫妻關系的變體,但是影片對不和諧的夫妻關系的描寫卻比較少,但僅從妻子拒絕丈夫的親密行為就已經(jīng)看到了全部。大兒子從小乖乖聽從父親的教導,滿足了父親的控制欲,但小兒子就不同了,由于母親的力量介入,使得他可以不必像哥哥那樣對父親絕對服從,這就給父親帶來了極大的焦慮,所以父親加倍的在他身上加重對他的控制,但最后帶來的卻是極端的反抗,在這一切都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絕望的父親也終于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無能,于是自滅但失敗了。不要做一個萬事聽話的順從者,說出你的真實想法,不需要歇斯底里很大聲,但一定要說出來,說假話客套話,真的害死人。
4 ) 狗屎般的人生,就是我!
猶豫了許久,最終還是決定寫下這篇影評,不僅僅是因為喜歡三浦友和,更重要的是因為劇中的少年阿稔(若葉龍也 飾)這個人物太像曾經(jīng)的自己和身邊的一些朋友了。
阿稔本來生活在溫暖的家庭里。母親對他溫柔寵溺,哥哥阿保(新井浩文 飾)也對他事事順從。然而,即使這樣,他還是被個性強硬的父親葛成清(三浦友和 飾)拿來和哥哥比,內(nèi)心的壓抑越積越深,直到足不出戶,拒絕交流。有一天,希望引起注意的阿稔傷害了只有四五歲的侄子,而獨斷專行的父親卻對他毫無辦法,依然選擇繼續(xù)無視他的存在。其后,一向聽話上進的阿保卻因無法妥善處理人際關系而走上了自殺的悲劇道路,徹底刺激了潛藏在阿稔內(nèi)心里的邪念和破壞力。于是阿稔帶著砍刀走上街頭,以15個無辜路人的生命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其實就故事和畫面而言,影片的前半段稍顯沉悶、平淡,尤其是阿保自殺前的場景多以固定鏡頭拍攝,風格略顯灰暗壓抑。但是阿稔被捕后對積極要求廢除死刑的女志愿者所說的話還是刺激到我。
他咆哮著說: “你要真的想找個意義,這個怎么樣?十幾二十歲都過得一塌糊涂的蠢貨,快到30的時候突然意識到人生完蛋了,然后發(fā)瘋了,嫉妒那些把人生過好的人,選擇了一條歪曲的自殺道路暴走了,這個動機,能被人接受吧?”
“不可思議地疾走著,毫無干勁,這樣狗屎的人生肯定不是我,是要別人負責的。面對逆境的勇氣一分一厘都沒有,想改變?nèi)松鷧s只能找借口,被人當作狗屎一樣。狗屎般的人生,就是我。”
以前每次看日本電影,都是想從中尋找向上的力量,而這一次卻沒想到它竟如此真實地為我的墮落找到了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
很多人都說存在即是合理,每個人都在問殺人動機,每個人都在追問意義,但無論是殺人動機還是人生意義,其實更多時候是沒有答案的。
回顧我25歲之前的人生,從小學升到研究生,一直在尋找自己人生的方向,卻也一直逃避生活的壓力。每次看著大城市里的璀璨燈火,一遍遍告訴自己要堅強,要活下去。但更多時候覺得自己是如此卑微,卑微到連自己的心情都無力改變。
曾經(jīng)問過朋友,如果最終我還是過著狗屎般的人生,該怎么辦?她說:“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跪著也要走完。我相信你,一定會過得很好的?!蹦菚r已到抑郁極限的我,聽到這句話之后仿佛又看到了一縷生之光。
當影片最后自殺未遂的葛城清安靜地走回餐廳,吃著未吃完的午飯,我也逐漸接受了面對人生如此軟弱的自己。也許人生真的沒有單純的意義可言,經(jīng)歷著,感受著,笑著哭著,就是全部的價值所在了吧。
5 ) 看了不舒服的電影
開頭真的很吸引人,老頭子的表演細膩,畫面又那么秾麗,反差極大。到了那個圣母出場就很不舒服了,之后每個人物的表現(xiàn)都讓人心里不舒服,又想知道為什么,尤其是圣母為什么要跟死刑犯結(jié)婚,拋棄自己的家人跑了跟人家做什么家人?之后一直快進一看字幕,真的佩服導演,沒有這點懸念,真心撐不到最后。
電影告訴我們每個邪惡的靈魂都有悲慘的童年變態(tài)的家人,可是那些鄰居客戶同事呢,助推了惡的滋長,她們他們不是惡人嗎?
而現(xiàn)實中的人和事,未必有這么明顯的善與惡,惡人背后未必找得到這么清晰的原因,可悲的是現(xiàn)實比電影可殘酷,我們不自知罷了。
6 ) 絕望的盡頭是黎明——觀《葛城事件》
一家四口,丈夫經(jīng)營著一家祖?zhèn)鞯男∥褰鸬?,妻子在家相夫教子;大兒子已婚,在一家公司做銷售,育有二子;小兒子雖然沒有工作,但是偶爾也是打打零工……這樣的家庭放在這個星球上比比皆是,樸素而不失溫馨,這也是電影《葛城事件》最初的人設。
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丈夫的剛愎蠻橫,脾氣暴躁與妻子寵愛,導致小兒子的內(nèi)向、自閉,大兒子職場受挫,丟了工作,卻不敢直面妻子,還要分心于家中父母的矛盾……似乎在不經(jīng)意間,一個美好的家庭慢慢滑向不可挽回的深淵……
戾氣一點一滴的積聚,好比溫水煮青蛙,使家庭慢慢地走向崩潰……
丈夫:脾氣暴躁,卻與家人缺乏溝通。一心想讓兩個兒子出人頭地,但是生活偏偏與他開了一個大玩笑,大兒子因職場受挫,想回來繼承家中的小五金店,卻不敢告訴他真相;小兒子一直被他視為廢物,更是妄談溝通;直至妻子的一句“從一開始就沒有喜歡過你”,懟得他懷疑人生……他一直希望打造的遮風避雨的家庭城堡瞬間變成豆腐渣工程!
妻子:與一個自己從未不喜歡過的人生活了大半輩子,本身就是一大悲劇,時不時的還要忍受一下丈夫的家庭暴力,大兒子的跳樓身亡與小兒子殺人求死,讓她心如死灰!
大兒子:滿懷家中的希望投身職場,到頭來卻是四處碰壁,甚至被辭退也不敢讓妻子、父親知曉,家中的妻子以及兩個嗷嗷待哺的兒子,他背負的壓力可想而知,父母間的矛盾,兄弟間的糾紛也需要他的分心。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危機,讓他喘口氣的工夫都沒有,最后只能以跳樓來解脫!
小兒子:一直在母親的寵愛中成長,導致了自己的內(nèi)向、自閉,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稀里糊涂地活到二十幾歲,到三十歲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生完蛋了”。他的父親甚至想殺死他,而他只能窩窩囊囊地活著,甚至連自殺的勇氣都沒有,最后只能以殺人的方式,讓法律來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在母親遭到父親家暴和小兒子搬到出租屋居住后,大兒子找到母親,三人一場關于“最后晚餐”的討論,表面平靜、淡然,但其內(nèi)對生活的厭倦也預示著家庭的破碎不可避免。直到父親在小兒子獲罪后,去到家附近的小酒吧喝酒時,老板娘的一句“不會再有人回那個家了”,將這個家庭的最終結(jié)局蓋棺定論。
或許這只是為了劇情的需要,將社會與家庭的問題無限放大后凝聚在了一個家庭之上,但是這何嘗又不是世間百態(tài)、社會人生的縮影,每個人、每個家庭,似乎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每個人也都有相似或者不同的故事,在現(xiàn)如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面前,或許大家都應該慢下來,重新校正自己的未來。
當丈夫搬遷新居時,在自己的的院子中種下了一棵柑橘樹,臉露微笑,希望自己的家庭也如這棵樹一樣,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卻不道,當柑橘樹碩果累累之時,已是物是人非,人去屋空。
西方家庭講求獨立,而東方家庭追求溫暖,到底是獨立好還是聚居于大家庭中感受溫暖好時時爭論不休,似乎小兒子能夠獨立一點,父親能夠溫柔一點,這出悲劇就能避免。而在筆者看來,這個問題似乎沒有好與不好的分別,只是在于適合不適合,或者說是,在與家庭成員充分溝通的情況下,在合適的時間做自己認為合適的事就好。
寫到這里,不禁想起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的夜與霧》《天水圍的日與夜》兩部電影,都是由平淡生活起始,一部最終滑向家破人亡的深淵,而另一部雖也日子平淡,但是總是能夠見到曙光。
或許在現(xiàn)實中的我們,也可試試時常放慢節(jié)奏,找尋生活中的自己,體味生活的滋味,生活中不僅僅只有責任與義務,更多則是需要溝通、交流,才能看到生活的美好。
7 ) 現(xiàn)實中的“葛城事件”
看到有電影節(jié)觀影后不明白女主是干嘛的,來解釋一下本片背景。
本片原案來自于導演赤堀雅秋率領的劇團THE SHAMPOO HAT在2013年4月公演的話劇《葛城事件》
故事本身取材于真實事件,過程當然是瞎編的
話劇版的父親葛城清一角由導演本人出演,母親是鈴木砂羽,順子是安藤聖,日比大介扮演長子,電影版中的長子新井浩文則出演了次子葛城稔。
話劇版和電影版的故事,側(cè)重點都有不同,在此不贅述,直接講原型。
【2001年6月8日于大阪府池田市發(fā)生的“附屬池田小事件”】
犯人宅間守(當時37歲)持刀具進入小學校園內(nèi),殺死8名兒童,另有包括教師在內(nèi)的15人負傷。
事后進行的調(diào)查和新聞追訪中指出,犯人的父親因祖上是下級武士出身,生涯抱有強烈的自尊心,十分頑固,亦曾對家人施以暴力;
母親不善家務育兒,對犯人說過“沒把你生下來就好了”,家務幾乎全由父親承擔,1989年開始(犯人25歲時)精神狀態(tài)每況愈下,后長期在精神病院療養(yǎng);
長子大犯人7歲,因(事件前已有一系列前科的)弟弟的存在造成心病,加上事業(yè)失敗于1999年3月刎頸自殺;
宅間守本人,從兒童時期開始既有被欺凌后轉(zhuǎn)而去欺凌更弱小的同學,燒死小動物等等行為;
小學時代對自衛(wèi)隊抱有強烈的憧憬,18歲加入航空自衛(wèi)隊,但只過了1年左右即因和離家出走的少女進行性交易被開除;
后輾轉(zhuǎn)十幾家公司各種不同職業(yè),都在不到半年的期間內(nèi)辭職/被解雇。
1984年在其當時供職的房地產(chǎn)管理公司下屬建筑內(nèi)以收租為名強行進入房間強奸一名女性,后假稱精神病入院,入院后從5樓跳下負重傷,并因此事被診斷為患有精神分裂癥;
1986~1989年在奈良少年刑務所服役;
1993年被雇傭為非常勤的地方公務員,擔任巴士司機,垃圾回收,小學用務員等工作,1999年4月因在小學教諭們飲用的茶水中放入安定被免職,但刑事責任因判定為“無責任能力”并未追究。案發(fā)前除初犯的強奸案外另有15起前科或“不起訴處分”的歷史。
因殺人事件被逮捕時,犯人仍在偽裝自己患有精神疾病,但兩次精神鑒定的結(jié)果都是“雖患有一定的人格障礙但并非精神分裂癥,不在責任減免范圍內(nèi)?!焙笠蚣俜幨论E被發(fā)現(xiàn)承認自己是裝病。
犯人僅在一審時表示本想成為下関事件的模仿犯,愿意為受害者償命。判決下達后隨即改口稱總比什么都沒說好,原打算指明批判4位遺族,既然被判定為有刑事責任能力說什么都是徒勞的。
公審時態(tài)度惡劣,瞪視受害者遺族及法官引發(fā)了旁聽席多人辱罵其“早點去死。”
死刑判決正式下達后,一名從事死刑廢止運動的女性通過書信與其相識,后獄中結(jié)婚,犯人將其自身的姓改為了女方的姓。(實際上因婚事被家族反對,該女性使用的也是脫離家庭后自行更改的姓氏)
2004年9月14日死刑執(zhí)行,影片終末順子告知其父的臺詞基本來自于當時的新聞報道。
最后的遺言僅留下對妻子的一句“謝謝”,從始至終未對被害者家庭有過任何謝罪表示。
另:犯人于1990年至1998年間曾四度結(jié)婚,離婚,獄中結(jié)婚的對象為第5任妻子。
除最終結(jié)婚的對象外,獄中還曾收到過愛知縣已婚女性的“愛的告白”,亦與對方有書信交流。
8 ) 論黑暗負能量老頭如何毀滅孩子老婆而致死不自知
事件的根源就在這個老頭,老頭的言語行為思想負能量溢出,可悲的是老頭做了錯事造成惡果卻仍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他走到哪就把黑暗帶到哪。溫暖有愛的家庭需溫柔有愛的女人組建,老頭打罵自己老婆如家常便飯,致其逃離。二兒子被老頭極盡之侮辱輕蔑猶如寇仇,致其隨母逃離。二兒子生活在黑暗的深淵中,沒有感受到愛,社會沒有給他愛,于是他砍殺路人報復社會
老頭就是深淵的源頭,整個一黑暗負能量集合體,打罵老婆致其逃離,侮辱二兒子對其如寇仇致其逃離,親手毀滅這個家而還不自知。二兒子不僅遭受親父的敵視和行為,從無感受到愛和社會幫助,還要被世人折辱,致其放火焚燒到砍殺路人對其而言無感。
《第三年的見異思遷》,相見恨晚。
最后晚餐鰻魚飯,回收煙頭多惆悵,男人的城堡和橘子樹,斷枝回頭吃碗面,最緊要開心——“如果我也殺三個人,你會和我結(jié)婚嗎?”孤獨一家四口,平白多出了同樣孤獨的媳婦,無解的慘
用殘酷的鏡語告訴你什么是“欲哭無淚”,葛城父子完全是一樣的人,都習慣于用粗暴行為推開周遭的糾纏,切斷與這個世界的聯(lián)系是他們滴血的愿望。
意料之中的家族悲劇,三浦友和暴戾則是始料未及。
人性泯滅昏暗無光
跟導演上一部《那夜的武士》基調(diào)一致,陰冷與壓抑從頭到尾澆灌全身,葛城一家的悲劇直指父權(quán)家庭的土崩瓦解,當然還有對當今日本社會的失望。雙線敘事的選擇利于展現(xiàn)悲劇一步步釀成的過程,不過田中麗奈這個人物作為外來視角卻沒帶出什么特別的意義,且部分橋段稍顯刻意。
太拖沓了,情節(jié)松散到讓人一直在犯困,想要學《兇惡》卻沒有足夠的導演功力,就是一個光有噱頭的流水賬。
7.1分,日本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結(jié)構(gòu)還是很相似的,只是最后走向了bad end而已。電影想反映的問題是好的,可惜兩個小時過于沉悶,缺少高潮劇情。父權(quán)家庭引發(fā)的悲劇也不是一件兩件了,至少我也是父權(quán)的受害者。
3.5,一系列的家庭小矛盾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家族解體的悲劇。有史以來最狂傲的三浦友和奉獻了影帝級的表演,但同時掩蓋了“田中麗奈”這個關鍵角色,這個角色比較像<兇惡>里的山田孝之,但本片中的塑造不夠飽滿,略有遺憾。此外,赤堀作品感覺還是過于舞臺劇化
描述犯罪者的形象,在罪案研究愛好者看來還是很一般。壓抑不是問題,問題是零碎和刻意。
不僅是島國家庭的不幸,更是我們每個人都曾或多或少遇過的家庭矛盾縮影。有些坎注定邁不過去,個體的追求與幸福無法從家庭中割裂。一個家庭中發(fā)號施令者的影響力可以大到如此程度,當身處一個病態(tài)而不自知的家庭,誰都無法安全逃生。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卻各有各的不幸。一部絕望到骨髓的佳作。
田中麗奈怎么殘成這樣了
無情的嘲諷了廢死人士,也通過一個日本傳統(tǒng)家庭作為社會的縮影,揭露了日本社會的無可救藥,中間看到一個想當政治家的草根在街頭呼喊,簡直是神來之筆,有希望嗎?更諷刺。無論是乖乖奮斗的大兒子,還是一事無成頹廢的二兒子,哪怕是成功筑建了自己城堡的威嚴家長,都已絕路。三浦的屁股依然很翹
風格跟山田孝之主演的《兇惡》非常相似,主旋律:深沉、壓抑、致郁;剖析一個家庭徹底淪陷的悲劇始末,只有一家之主的葛城清沒有發(fā)現(xiàn)不幸的源頭。普遍認為本片偏沉悶,這是生活之苦的極端一面,是人性惡劣的負面表現(xiàn)。所以,聽見有提前退場的觀眾抱怨:“這部片好變態(tài)哦”。
崩壞的家庭,無救的人生,一切都朝著最惡的事態(tài)發(fā)展。被洶涌的絕望滅頂。
難看的可以
生而不養(yǎng),乃家庭最大悲哀,父權(quán)式家庭暴力的沿襲導致整個家庭的分崩離析,甚至演變成社會事件;現(xiàn)代社會壓力之重,人性暗黑因素的不可測,同質(zhì)化作品太多,殊無亮點,整體沉悶平庸。
幾個場景空間成了幽閉和壓抑的代名詞,所謂的家已經(jīng)不復存在,每個人心懷芥蒂地活著,最終釀成慘劇。相對平淡,主角描寫并不是特別細致,僅靠演技維持
我就說一句 這個簡介 特么誰寫的 狗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