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這雖然是一部文人抗戰(zhàn)的電影,但《香港大營救》并沒有局限在筆桿子上,前期懸疑氛圍營造得十分出色,看得觀眾非常緊張。比如以葉偉強為首的東江游擊隊,剛混進香港時就顯得驚心動魄,首先是遭到日本人盤查,差點露出破綻。中間在用電報聯(lián)系的時候,又差點被截獲。而葉偉強在營救過程中精神也得到了升華,剛開始他加入東江游擊隊只是為了報仇,通過這些文人才知道什么叫風骨。尤其是最后的大逃亡,搞笑中夾雜著刺激??上Я撕竺婀?jié)奏拖沓,收尾突然。
雖是主旋律,但還是展現(xiàn)了香港的地域特色,梁俊一的男配也是活靈活現(xiàn)!一定可以入選最佳男配?。。。。。。。。。。。。。。。。。。。。。。。。。。。。。。。。。。。。。。。。。。。。。。。。。。。。。。。。。。。。。。。。。。。。。。。。。。。。。。。。。。。。。。。。。。。。。。。。。。。。。。。。。。。。。。。。。。。。。。。。。。。。。。。。。。。。。。。。。。。。。。。。。。。。。。。。。。。。。。。。。。。。。。。。。。。?!
整個一看電視的感覺,諜戰(zhàn)劇,抗日劇,
這類劇仿似市場的大白菜,誰都見過,誰都吃過,要出彩就得情節(jié)抓人,情感抓人,否則就容易落入平凡。
作為電影這種短劇應(yīng)有的張馳與扣人的力,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里未能呈現(xiàn)出來,開篇情景置換,節(jié)奏讓人有一種期待,期待什么時候劇情暴一下,但一直未能等到,影片過半就讓人有一種無味的觀影感受,如果作為在家里看電視一樣,棄劇是必然的結(jié)果,
事件本身的家仇國恨,民族大義在電影中未能表現(xiàn)出來,從而導(dǎo)致未能營造出出彩與觀眾共鳴的點,當作記錄片看還是不錯,給二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雅堂,先不論有人評論說他可能是個潛藏的地下黨,或者受黨指揮的進步人士,就算他與地下黨毫無關(guān)系,在這部劇中,他的人性是最真實的。文化屆人士也是普通人,沒有經(jīng)歷過流血犧牲的考驗和家破人亡的慘痛,就可以毅然舍身成仁,我覺得是不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做到的。雖然一開始為了生存,王雅堂選擇了妥協(xié)和合作,但我認為他僅僅只是為了生存,維持報紙的正常發(fā)行不僅是刊發(fā)日軍的消息,在那個資訊不發(fā)達的年代,報紙也給港島內(nèi)外的各界人士一個了解香港局勢的窗口。王雅堂并沒有直接出賣誰,也沒有利用自己和其他文化界人士的關(guān)系來主動幫助日軍去尋找他們,他的妥協(xié)在某種意義上是緩解了日軍在計劃受挫時的狂躁,讓鄒濤等人有了一點喘息的時間去設(shè)法離開香港。單就王雅堂的內(nèi)心來說,我覺得他不是沒有考慮過一死成就文人的氣節(jié),可能是怕死,也可能是有其他的考慮,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到最后的關(guān)頭,他毫無猶豫地選擇了犧牲自己,保全他人,這個時候我想他已經(jīng)把所有的顧慮放下,痛快地釋放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死亡是無聲的自白,他倒下的那一刻一定是幸福的,坦然的。這個形象塑造得真實,就在于體現(xiàn)了真實的人性。
2017年,許鞍華執(zhí)導(dǎo)的電影《明月幾時有》上映,牽出了一段塵封已久、鮮為人知的往事:抗日戰(zhàn)爭期間的“香港大營救”行動,以及“東江縱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2018年“五四”青年節(jié),由劉一君執(zhí)導(dǎo)的電影《香港大營救》登陸國內(nèi)影院,再次聚焦那段風云變幻、驚心動魂的歷史。
看電影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那段真實的歷史背景: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隨后日軍進攻香港,英軍投降,港島淪陷。為了實現(xiàn)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控制,日軍全城搜捕以鄒韜奮、茅盾為代表的文化精英。
在這一險要時刻,時任中共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直接領(lǐng)導(dǎo)廖承志及東江縱隊,針對滯留香港的數(shù)百位左翼文人、學者、作家、藝術(shù)家和社會活動家展開了秘密營救行動。
經(jīng)過近200天、足跡遍布全國11個省市、逾萬里的行程后,最終左翼文化精英們安全抵達后方。
曾親身經(jīng)歷這段歷史的作家茅盾稱之為“抗戰(zhàn)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這場“最偉大的搶救工作”近幾年里多次被搬上大銀幕:2015年李惠民、張廣鋒導(dǎo)演了《省港大營救》,2017年許鞍華導(dǎo)演了《明月幾時有》。
本片同樣取材于這段歷史,但刻畫了更多不同階層的人物,加入了更多動作和緊張懸疑元素。
影片中,營救工作發(fā)生在淪陷時期的香港,涉及日寇、軍統(tǒng)、中共地下黨、游擊隊員、各界文化人士、江湖梟雄……
既有多方勢力糾纏,又有宏大的場面切換;既有緊張懸疑的逃離過程,又有肝腸寸斷的兒女情長;既有關(guān)鍵時刻小人物的復(fù)雜心理轉(zhuǎn)變,又有淪陷下的香港蕓蕓眾生相。
01
節(jié)奏緊張,配角出彩
影片以日軍攻占香港開始,使用當時日軍入侵香港的珍貴影像資料,直接將觀眾帶入那一段沉痛的歷史里。
鏡頭一轉(zhuǎn),日軍下令全城搜捕各界文化人士,自此香港全城風聲鶴唳,文化屆身陷險境、人人自危,緊張的節(jié)奏、密集的鼓點貫穿全片,這也是本片的一大看點。
在節(jié)奏營造上,影片從始至終呈現(xiàn)出驚心動魄之感。為抓捕文化界人士,岸田、小島布下天羅地網(wǎng)、步步緊逼;為營救他們,男主角葉偉強、阿根喬裝潛入香港、展開生死救援。
因拒與日軍合作,華聲日報主編孟硯秋被槍殺,隨后牽連南華日報主編王雅堂被抓,眼看著整個文化屆就要被“一網(wǎng)打盡”……
葉偉強剛尋著日軍的頭號通緝犯鄒濤(歷史上的鄒韜奮),卻同時被盯梢的軍統(tǒng)特務(wù)發(fā)現(xiàn);排除千難萬險,葉偉強終于護送一隊文化人逃上通往惠州的小船,結(jié)果遇上日軍封港,所有船只不得出行,一行人再次遇險。
大家不得不喬裝打扮走陸路沖破重重關(guān)卡,最后關(guān)頭卻被岸田分隊趕到阻攔;槍林彈雨中一行人終于闖關(guān)成功,最后時刻男主角葉偉強卻中彈犧牲……每一刻都千鈞一發(fā),每一步都扣人心弦,每一處都絕境逢生。
在人物刻畫上,影片注重表現(xiàn)特殊歷史環(huán)境中呈現(xiàn)出來的復(fù)雜人性轉(zhuǎn)變過程。影片中的反派形象王雅堂令人印象深刻,在參加孟硯秋的追悼會后,他不幸被日軍抓獲。
面對日軍的合作要求,他不惜說出自己曾留學日本的經(jīng)歷、并通過一口流利地道的日語換取了日軍的信任得以保命。
隨后,在抓捕文人們的最后期限,日軍帶他前往陸路通關(guān)口指認混在難民隊伍里的文化屆人士。王雅堂并不想出賣同行,危急時刻,他不惜裝瘋賣傻、痛斥日軍來混淆日軍視線,最終成功保護同行們過關(guān),也使得自己命喪槍下。
王雅堂仰天含笑、尸躺街頭的畫面,用生命印證了自己的人格并不是那么卑賤,他背叛了國家卻沒有出賣同行。
影片對街頭混混、江湖梟雄的群像刻畫也非常到位,香港混混潘葆荃本是只看重利益的幫派人士,面對葉偉強救人的要求,他獅子大開口提出“一根金條一個人頭”的條件,但在救人的過程中,他逐步轉(zhuǎn)變。
受到鄒濤等人懷疑時,潘葆荃瞬間爆發(fā):“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人,我只是一個流氓,可是那天葉偉強賭我是中國人,中國人!”
一句“同為中國人”擲地有聲,他從開始只看重利益,變成不顧個人安危也要全力護送文化名人們撤離,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與游擊隊員們合力突圍,展現(xiàn)出了一個有情有義的生動“混混”。
但是影片也有不足,在對男主角葉偉強的人物塑造上,表現(xiàn)他的心路歷程和英勇無敵時較為飽滿,但是對他的技能展示猶如抗日神劇里的男主角一樣頗為夸張。
葉偉強身手敏捷、槍法奇準,飛檐走壁無所不能,斬殺日軍神不知鬼不覺,以兩把短駁殼槍、一人之力突出十人小分隊的日軍機關(guān)槍包圍圈,全程開掛、最后卻倒在前來接應(yīng)的同志們面前。同時,影片在刻畫一群文化人士時也稍顯臉譜化,遠不如混混們出彩。
影片里的部分臺詞在缺乏足夠的情感鋪陳時也稍顯生硬,葉偉強擺脫盯梢的軍統(tǒng)特務(wù)朱英時,對她說都是中國人不要這樣做,隨后朱英迅速轉(zhuǎn)變心理放棄抓捕鄒濤。
在團結(jié)文化人士準備逃出香港時,大家高喊“在一起”話劇腔滿滿,不較影片后面危難重重時、大家無奈下同意走陸路時的逐句表態(tài)“我同意”來得打動人心。
影片在細節(jié)處下足了功夫,通過大規(guī)模的場景搭建真實還原當時的香港市景。歷史上的營救路線有兩條,一條是水路,一條是陸路。影片真實還原了當時的營救路線,展現(xiàn)了曲折的逃難歷程,也體現(xiàn)了角色們的大無畏精神。
02
中國版“逃離德黑蘭”
而這樣一部艱辛的逃難電影也容易讓人想起《逃離德黑蘭》,雖然與《逃離德黑蘭》多有不同,但對比那場逃離,這場逃離的過程、意義也毫不遜色。
《逃離德黑蘭》的導(dǎo)演、主演是本·阿弗萊克,曾獲得了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它講述的是1979年伊朗革命后,美國大使館被占領(lǐng),50多名人質(zhì)被扣,只有6名工作人員暫時逃離,躲在加拿大大使家里;營救對象只有6名。
而《香港大營救》講的是1941年底香港淪陷后,大批左翼文化人、民主人士身陷險境;我黨的營救對象有800多名。
《逃離德黑蘭》的被救對象分別是商人、使館工作人員及家屬,而《香港大營救》的被救對象是鄒韜奮、茅盾、夏衍、鄒靜之、蔡楚生、王瑩等近現(xiàn)代文化史上著名人物。
《逃離德黑蘭》里被救對象可以通過正常飛機直接逃出,《香港大營救》里的整個營救工作歷時大半年、大部分通過陸路逃出。
《逃離德黑蘭》里,美國、加拿大、瑞士三國聯(lián)手,對抗伊朗革命衛(wèi)隊,《香港大營救》里是中共地下黨領(lǐng)導(dǎo)東江縱隊對抗駐港日本侵略軍。
《逃離德黑蘭》中主要是通過成立電影制片廠偽造電影拍攝項目,利用幾張加拿大護照幫助幾人成功逃脫,無一人傷亡;《香港大營救》里男主角葉偉強犧牲、助手阿根犧牲,而真實歷史中犧牲的人數(shù)則更多。
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曲折過程,同樣的英勇無畏,同樣的人性光輝。
追求自由與正義的人們,生死營救,爭分奪秒;冒著槍林彈雨,死不旋踵。向著正義勇往直前,即使倒下也是向著光明的方向?!断愀鄞鬆I救》正是講述這樣一個故事的電影。
-FIN -
※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首發(fā)于公號:小鮮電影
xiaoxianmovie
香港大營救是一件真實存在的事情
但是,這個事情怎么演繹,怎么編寫劇本
學問就大了
所以,這種電影都是現(xiàn)有原著,然后再改編
要么就得有個牛X的編劇,然后再拍
沒錯,說的就是同題材的電影《明月幾時有》
看《明月》還不覺得很優(yōu)秀,但是,凡事就怕有對比
有了這部《香港大營救》,我想,電影學院的老師都有教學內(nèi)容了,
直接比較《香港大營救》和《明月幾時有》就能湊成一節(jié)課
一部電影有多好?往往是另一部電影的襯托。
一部電影有多爛?爛的看過的人都覺得浪費時間,不值得為它多寫幾個字。
可惜了,本片的演員,上了賊船
這點破事 這種劇情 真是夠爛的了 和CHC的水滸系列一樣糟糕 完全沒有所謂大的感覺 看完就覺得是一件很小的事被人為放大一樣 說的想國魂一樣偉大 卻是一兩個特工?一兩個混混輕描淡寫簡簡單單就辦完了 這些泰斗們也是歷經(jīng)千辛磨難才逃回來的好嗎 尊重一下人家的苦難好不好 本來挺偉大的是 硬是給你們這幫人拍的小氣了
因為是電影,所以結(jié)局非要整這么一出聊表悲情是嗎?臉盲了半部片,終于認清了,結(jié)果人家領(lǐng)盒飯了...
顏丙燕好厲害;點映。
像是電視劇直接剪出來的
剪輯不好,邏輯混亂
相信一半就等于全信
無論是文化名人還是流氓混混,無論是梨園戲子還是軍統(tǒng)間諜,無論之前做什么,面對共同的敵人他們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中國人!
開頭節(jié)奏經(jīng)過剪輯處理后還比較出彩,結(jié)果后面實在拍得太爛,救不回來了。。。。
實在不忍心給兩星,但的確不夠高超。矛盾和人物刻畫不夠動人,過于簡單。但原本可以更有趣。電視劇演繹。許教授好討厭
只能說,有些題材還是要靠靠譜的港片導(dǎo)演才行。
這部片基本上和《明月幾時有》是一個題材,但是那個是文藝范,這個是蛋炒飯。這部片讓我想起了住在深圳的日子——江面巡邏船來時,那一句港普“趴下~”,讓我穿越回超載的小巴上。依然是抗日神劇1:10都打不死的節(jié)奏。成泰燊搭顏丙燕不錯,可惜來錯了片場。
線索并不明晰,主角人物并沒有立起來,然鐵骨錚錚,在亂世中,我們能依賴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我們自己獨有的民族身份,只要朝著光明方向,和同道人攜手并進,我們就能走到康莊大道。我們中華民族是個偉大的國家,國家的建設(shè)者正是我們自己。我們要為自己每天的行為負責,為自己做出的成就驕傲。
有顏丙燕,成泰燊這些人演這么一個主旋律電影,其實沒什么奇怪,不過。上映當天就能在愛奇藝看,但又沒有評分。那后臺應(yīng)該很硬啊,看來是在一次強調(diào),有現(xiàn)在的日子要多靠共產(chǎn)黨。表現(xiàn)一下人家當年是多么的重視文化人。
顏丙燕演技依然是拔尖的。。成泰燊的武戲有點跳。。。我真的高估了劇本和導(dǎo)演。。。一群文化人演的不如混混出彩,主旋律的臉譜化太嚴重。。。本來算是貢獻30塊為愛國電影做貢獻吧。。。結(jié)果回家一看上映當天出高清資源,真是mmp的操作啊~~~~隔壁捍衛(wèi)者不學一下?同樣是抗日國軍抗的網(wǎng)絡(luò)平臺都上不了?
1星給單位組織觀影。1星給文化人。
中規(guī)中矩吧。
這種公然偽造歷史的片子不看也罷!茅盾等人抗戰(zhàn)期間從香港赴廣州、重慶等地都是國統(tǒng)區(qū),誰對他們下過毛線格殺令??
香港淪陷,尋找鄒濤,就地正法?
電視電影的派頭。。。焦點在打斗就打得激烈點好看點嘛。。。
沒有明月幾時有文藝 電影拍出了電視劇感 反正沒感受出介紹中驚心動魄 跌宕起伏的感覺
劇情太弱,海報很丑,完全電視劇質(zhì)感,很多景別非常舞臺,配角臺詞很多話劇腔。對不起兩位主演,網(wǎng)絡(luò)電影居然院線和網(wǎng)絡(luò)同步上映,五月檔期也算是令人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