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種族歧視
2004年犯罪劇情片,影片以多民族,多文化將相互交融的城市洛杉磯為背景,講述了由一起普普通通的撞車事故而引發(fā)的一些種族歧視問題的故事。
一個黑人電視導演和他的妻子,莫名其妙地因為莫須有的違章駕駛受到了白人警察的侮辱;看似該受到譴責的警察卻在最危急關(guān)頭挽救了那名曾遭他侮辱的黑人婦女;老實巴交的波斯商店店主,卻差點謀殺了有著刺青的墨西哥修鎖匠。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社會不公的受害者,有的消極待世,有的怨天尤人,有的冷漠對待身邊之人,有的則欺凌弱小,殊不知自己也成為了制造社會的不公的輪回的一分子,幸而每個人都有良知,今天的壞人明天也可以是好人,所以,還要懷有希望。
當我們在努力為自己這個種族證明時,我們總會有同胞在拖后腿。生活就像撞車,有因不一定有果。
2 ) 《沖撞》白人英雄,入選奧斯卡的速成秘訣
題記:
當瑞恩警官從快要爆炸的汽車里救出曾經(jīng)被他侮辱的有色人種的妻子時,白人拯救蒼生的美國好萊塢式豪邁再次勝利,這點上想在好萊塢混的導演絕對不可忘記。
――――卡夫卡·陸(KavkaLu)
[img]
http://www.moviexclusive.com/review/crash/poster.jpg[/img]
寒冷的冬夜,晚歸的人行進在夜色里,只要前行就會有各種的可能,這種可能性反映在銀幕上就成為一個套筒結(jié)構(gòu),你的故事連著別人的棋局。人生在世,正如西諺所說:退一步海闊天空,磕碰之間的寬容或許是最好的共存之道。
兩個分屬亞裔、南美裔的婦女因為交通事故的爭執(zhí)開始了這部電影復雜的敘事過程,這樣的方式有點像傳統(tǒng)的滑稽戲里的《13家打麻將》,在所有交叉的情緒失控之后找到一個和局的可能。
少數(shù)民族族群一直是美國敏感的神經(jīng),影片的前半部分是許多矛盾點的揭示:黑人對于被冷落的抱怨、阿拉伯裔人群帶來的不安、心理失衡的白人警官瑞恩粗暴對待有色人種夫妻、被洗劫一空的阿拉伯店鋪等突發(fā)事件,連續(xù)不斷的事故發(fā)生在八個不同的家庭,編導利用蒙太奇將他們串在一起,諸多的事件交織變成導演闡述族群問題的傳聲筒,數(shù)條線索像小溪奔涌在最后匯入寬恕的大海,事件的層層鋪墊最后達到電影高潮的手法一直為好萊塢慣用,也特別容易征服折中主義的奧斯卡評委們。
同樣,電影大段的關(guān)于公正的臺詞必然受到美國少數(shù)民族的首肯,在所有惺惺相惜的表面之后是美國政客選票的秀場,911之后,在一直緊繃的防恐形勢下,少數(shù)民族的安撫和相互溝通勢必成為穩(wěn)定重要的砝碼,而以電影灌輸和諧共處的訊息無疑是非常有效地途徑,美國主流電影有著強烈的教化作用,好萊塢的主流電影永遠和美國政治高度一致,任何和美國價值觀背道而馳的甭想得到奧斯卡的垂青,《慕尼黑》《晚安,好運》在今年奧斯卡上吃的就是題材的虧。
《沖撞》成為最佳影片最大的賣點就在于它有一個種族問題和諧性論的外殼,電影套筒式的繁復結(jié)構(gòu)其實是長篇肥皂劇慣用的吸引觀眾的手法,電視編劇出身的保羅·哈吉斯依靠打亂線性敘事再組接的方法把一部老生常談的種族題材電影變成了道義脫口秀,向主流價值觀靠攏成為好萊塢導演生存之本,這種媚俗直接導致了電影的情節(jié)編造感很深,無數(shù)的巧合里觀眾往往可以猜到結(jié)局,而充滿幽怨的音樂很容易引起觀眾對有色人種遭遇不公正待遇的的同情和共鳴,好萊塢總是能夠編圓一個故事。
《沖撞》的片名不僅指落山磯夜半的交通事故,它同時是指人與人之間恩怨摩擦造成的理性沖擊。人或許很難擺脫環(huán)境,可是人能在心靈的安慰之后發(fā)現(xiàn)和睦共處的途徑,燈火闌珊是落山磯的需要的是彼此的理解和靈魂的靠港。
對親人而言我們總會希望他們的平安,《沖撞》里給父親買槍防身的女兒,為女兒帶上護身符的父親和勸妻子息事寧人的丈夫都構(gòu)成了善意的支點,這個支點也讓他們在突發(fā)事件里能夠想到更遠,這就是電影所表述的寬恕主題。人無完人,不斷的巧合引起下一個碰撞點,悲歡離合之后就是彌補心靈創(chuàng)傷的過程,人們在訴求和指責里再次檢點自己的過責,直到彼此相互理解,所有的細節(jié)安排都向著種族和諧共處的主題,這非常符合主流當下美國的價值觀??犊愞o的臺詞為有色人群抒了一口怨氣。
因為是主題先行,訴求意愿的電影,演員發(fā)揮余地不大,劇情的設計也因為編織的戲劇性而減少了對于矛盾沖突的震撼力。瑞恩警官在導演煽情的音樂里必然走向和解,所有關(guān)于種族的話題都被導演詩意化處理了,在柔意的音樂里族群的歧見蕩然無存。當瑞恩警官從快要爆炸的汽車里救出曾經(jīng)被他侮辱的有色人種的妻子時,白人拯救蒼生的美國好萊塢式豪邁再次勝利,而這樣的拯救還出現(xiàn)在黑人編導情緒失控的段落和阿拉伯人殺鎖匠的段落,同時,黑人編導對黑人小混混的那番告別表明著黑色人種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的決心。
而在現(xiàn)實里,積怨太深造成的不信任往往讓簡單的摩擦演化成族群暴力,有時就是鴻溝不可調(diào)和。這是經(jīng)濟落差和教育問題所致。
《沖撞》以它流暢的編劇和一個寬恕和救贖主題贏得了所有渴望和諧和寬容人們的心,而我個人最喜歡的鏡頭是鎖匠為女兒帶上護身符場景,那是美國人的希望,也是世界的希望。
一個和善良與平安有關(guān)的念向,這是為人類祈禱著的天使,她出現(xiàn)在良心發(fā)現(xiàn)的一刻。
【附錄:影片資料】
《沖撞(Crash)》2005美國:
導演:保羅·哈吉斯 Paul Haggis
主演: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唐·錢德爾 Don Cheadle、馬特·狄隆 Matt Dillon
片長:115分鐘
獎項:第78屆(2005)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剪輯、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最佳歌曲獎
個人評價:藝術(shù)性2.5,欣賞性6(學剪輯的看看)
2006年3月17日 星期五 中午11時50分 云間 寒鴉精舍
獨立影評人:卡夫卡·陸(KavkaLu)
版權(quán)所有,請勿私自轉(zhuǎn)載
聯(lián)絡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郵箱: kavkalu1967@126.com
3 ) 好萊塢的人性探討
人性,一切都是關(guān)于人性。
善與惡,美與丑是如此難以捉摸。
那個剛剛羞辱了你的男子,你以為他不可饒恕,在死神與他的手之間,你甚至愿意趨于前者;而他,卻舍命拼死地把你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你原諒了他,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愛人。
當你從樓梯上摔下來,守在你身邊給你溫暖的不是你的愛人,而是那個你剛剛給了她難堪的女傭,你把她緊緊地擁抱,“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那個因自己肌膚的顏色而自卑到天不怕地不怕的搶車賊,電影結(jié)束時,卻從人販子手中把幾十個亞洲人解救出來,還他們以自由。
……
沒有絕對的善,亦沒有絕對的惡。只有那個小女孩,天使一般,一切都是美的,化惡為善……
那一場小雪,真美啊。所有的鏡頭都是那么冷靜,控制,戛然而止又意猶未盡。
影片的開頭(大意):
“你知道嗎,那是一種接觸的感覺。人與人,走在路上,彼此擦肩而過。而在洛杉磯,只有冰冷的玻璃窗,高樓,人們只有靠撞車,獲得那樣一種接觸的感覺”……
4 ) “世界警察”的自我反思
§1 影片的背景與警察的象征
影片的片名“Crash”(撞擊)已經(jīng)暗示了本片的“9·11”背景。美國一直以“世界警察”自居,本片中的警察在象征著霸權(quán)的美國(下文我將詳細論述)。在影片的開頭,一個亞裔婦女【聽片尾她丈夫說的那句話,他們應該是韓國人?!块_車撞了黑人警察格雷厄姆(Graham)的車,也是“9·11”故事的重演。在影片故事時序的最開始,槍支店的白人店主對著前來買槍的被他誤認為阿拉伯裔的伊朗裔父女說:“嘿,本·拉登!別在我這兒計劃你們的‘圣戰(zhàn)’!”【Yo, Osama! Plan a jihad on your own time.】,“我無知?難道是你們解放了我的國家我卻開著波音747撞進你們的小棚屋把你們的朋友燒成灰?”【I'm ignorant? You're liberating my country and I'm flying 747 s into your mud huts and incinerating your friends?】。
本片另一個背景是伊拉克戰(zhàn)爭。伊朗裔一家反復被認為是阿拉伯人【伊拉克是阿拉伯國家而伊朗不是,所以當他們的小店被洗劫后伊朗母親說“看他們寫了什么。他們以為我們是阿拉伯人。波斯人什么時候成為阿拉伯人了?”(Look what they wrote. They think we're Arab. When did Persian become Arab?)】,洗劫他們小店的人是仇恨阿拉伯人的,并且其背景故事【“多莉,那個人差點殺了你的母親?!保―orri, that man could've killed your mother.)】很可能也是因為美國人對阿拉伯人的仇恨造成的。伊朗父親對著鎖匠丹尼爾的小女兒開槍,雖然沒有造成傷害,但他的動機是有罪的。并且他雖然是種族歧視的受害者,同時也是種族歧視者。地方檢察官里克(Rick)要競選,于是他的所有公共行為都要迎合民意。他的車被黑人搶走后他急于保住選票【“我要么會失去黑人的選票,要么會失去‘法律公正性’的選票?!保↖'m either gonna lose the black vote or I'm gonna lose the law-and-order vote.)】,想找一張自己授予黑人獎章的照片,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自己將授獎的是個“叫薩達姆的伊拉克人”【That's real good, Bruce. I'm gonna pin a medal on an Iraqi named Saddam.】,哭笑不得,因為這樣反而可能會丟掉一些民眾的選票。
“從一般意義上講,警察是一個讓人服從的強力權(quán)威。但如果失去合法性的制約,他的為善和為惡都會讓人害怕。因為這是一種霸權(quán)?!保▍⒖嘉墨I[1])年輕的白人警官漢森(Officer Tom Hanson)一直是有良知的警察形象,但他開槍誤殺了格雷厄姆的弟弟。影片為此做了足夠的鋪墊,黑人鞋臟、衣服有破洞、搭車目的地無所謂并且嘲笑他準備掏兜好像拿槍,讓觀眾知道漢森開槍的動機僅是自衛(wèi),但結(jié)果黑人只是想拿圣徒克里斯托弗【這個形象很有意味,他是背負基督的圣徒,旅行者的守護神,但1969年他的名字被從羅馬天主教的歷法中去除,信仰他的也只剩少數(shù)人。】的雕像。正好像貧窮的伊拉克并沒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卻被美國以此為由用戰(zhàn)爭顛覆了政權(quán)。漢森僅僅在片尾一片火光中一臉沉重地走向觀眾,攝像機跟隨其運動表示對他的同情,但他并沒有得到救贖,喚起美國觀眾在觀影對伊拉克戰(zhàn)爭的復雜情感。
黑人警長格雷厄姆在影片一開始就說了謊【同伴問“你有煙么?”(You got a smoke?)“沒,我戒了?!保∟ah. I quit.)接下來的鏡頭他就點起了煙?!?,他后來(事實上是在片頭之前)說謊冤枉一位白人警官破壞了法律的公正性,但電影給出的解釋是他是為了自己的前程和自己的弟弟能夠不被法律制裁才做出這樣的選擇。他有一個吸毒并神志不清的母親【他回家探望母親時桌上有注射器,母親連續(xù)問了他兩次“找到你弟弟了么?”(Did you find your brother?)】,弟弟出走很可能被母親氣走【母親提到找弟弟時說“我做得很好……我真的做得很好。”(I was doin' good. I was... I was doin' real good.)】。他向女友隱瞞了自己這樣的家庭情況【從家中出來之后女友問“向你母親道歉了么?”(Did you apologize to your mother?)“她不在?!保⊿he wasn't there.)】說明他對自己的家庭的確有些自卑。在弟弟死去之后,他被母親責備是殺害弟弟的真正兇手【他向母親保證會抓出兇手,母親說“我已經(jīng)知道了。是你殺的。我讓你去找你弟弟,你卻說自己很忙。我們對你而言沒有價值了,是吧?”(Oh, I already know. You did. I asked you to find your brother, but you were busy. We weren't much good to you anymore, were we?)母親還誤把他給母親帶的零食認為是他弟弟帶的?!?。這正是美國政府尷尬處境的寫照,為了自己的家庭(美國民眾)而放棄正義,同時又因為蒙受了損失而被家人指責。
如果說漢森和格雷厄姆的結(jié)局反映了美國“世界警察”的困境,白人警官賴安(Officer John Ryan)則更多地反映了美國對自己行為的認可。演員馬特·狄龍(Matt Dillon)因此角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賴安受病痛困擾的父親頗有深意的背景故事【由他對HMO代理詹森小姐(Shaniqua Johnson)的陳述交代,他父親建立企業(yè)雇傭黑人員工并平等對待,反而被政府幫助少數(shù)民族的“肯定性運動”搞得失去了一切,不得不加入HMO醫(yī)療保險,該保險保費低廉卻對患者醫(yī)療服務設置重重限制,并寧可忍受病痛不愿找保險計劃外的醫(yī)生?!渴沟盟蔀橐粋€一貫的種族歧視者【由洛杉磯警局的黑人警官與漢森的對話可以看出,他的種族歧視并不是從與詹森小姐的不快開始的?!坎⑩C了黑人導演卡梅?。–ameron)的妻子克里斯廷(Christine),但就在第二天,克里斯廷卻因為寬容了他而得救,而且他拉動衣服蓋住她的腿,對她表示了尊重。在段落的結(jié)尾,賴安單膝跪在地上,仰角拍攝使得他的形象顯得神圣而莊重。同樣,卡梅隆本人與警方發(fā)生沖突也因為遇到了漢森而得救(當時情況下警方有權(quán)開槍將其擊斃)。這樣的設計正反映了美國人對自己行為的自信。
在漢森與賴安之間,賴安是強權(quán)的。漢森不想再與賴安搭檔,黑人長官(象征聯(lián)合國)要求漢森寫報告證明賴安是種族歧視者,但漢森選擇承認自己有放屁的毛病而不舉報賴安【與賴安分開后,漢森檢查汽車無線電的時候被同事嘲諷“21-L-23,從你的車里聽到奇怪的噪音。是不是你的麥克忘了關(guān)了?”(21-L-23, picking up strange noises from your car. 21-L, is your mike open by any chance?)黑人長官為了揭露賴安,給賴安重新安排了一個少數(shù)人種的搭檔,他用“amigo”這個來自西班牙語的詞稱呼賴安。】,正像其他國家對美國的霸權(quán)敢怒而不敢言。而賴安與之握手時將他一把拉過說的話【“等你多干幾年再說吧。你以為你知道自己是誰,嗯?其實你什么都不知道?!保╓ait till you've been doin' it a little longer. You think you know who you are, hmm? You have no idea.)】,如同美國對自以為正義的國家的不屑一顧。漢森后來犯的錯誤使這詛咒得到了應驗,更讓美國的觀眾獲得了心理上的微妙平衡。
本片在結(jié)構(gòu)上采取交叉蒙太奇的敘述方式(參考文獻[2])并渾然天成地安排好故事的時間和空間,以表達人物的情感(參考文獻[3])。在此我想特別指出,局部過度曝光的運用很好地透露了故事中角色之間的強弱。性騷擾一場雖然發(fā)生在夜間,但有賴安的鏡頭常常伴隨著警車車燈或手電的過度曝光的強光,而只有卡梅隆夫婦的鏡頭中光線就要弱得多,顯示出警察不可抗拒的強權(quán)力量。漢森救下卡梅隆一場,有警車的鏡頭,警車上都反射出極強的太陽光,而卡梅隆的車一直很暗淡。所以看起來是卡梅隆通過不與警察合作贏得了自己的“勇敢”【被猥褻之后妻子對他的懦弱很不滿:“還好。還有點血性。雖然來晚了,總比沒有強!”(That's good. A little anger. It's a bit late, but it's nice to see!)】,但事實上這是漢森說服他向警方強權(quán)妥協(xié)的過程,他為了保護車里的黑人小偷安東尼(Anthony)也被迫做出了妥協(xié),雖然嘴上依舊不依不饒【賴安說“我是想幫你啊。”(I'm trying to help you.)他卻答到“我沒要求你幫我,對吧?”(I didn't ask for your help, did I?)】,但隨后他還是按自己的方式接受了漢森的幫助。
頗有意味的一次過度曝光的出現(xiàn)是在里克的幕僚弗拉納根(Flanagan)【里克兩次遇事都讓別人去找弗拉那根,說明弗是他非常信任的智囊,弗也知道保護里克,為了不讓人知道誣陷是里克授意的甚至在他說服格雷厄姆的時候讓人通知里克晚些上樓?!恳蟾窭锥蚰冯[瞞真相的時候,背朝窗戶的弗拉那根一直被窗外射進的強光籠罩著,在對話中他一直是強勢的一方,而格雷厄姆的背景一直是深棕色的墻板。他第一次口出辱罵黑人的話語遭到了格雷厄姆的反感【格雷厄姆激動地說:“你剛說什么?”(What did you just say?)】,然而當他抬出了格雷厄姆弟弟的前科進行威脅,并再次說出同樣的侮辱性話語的時候,格雷厄姆平靜地承受了。接下來格雷厄姆與里克交流的時候,里克從電梯中走出,背景墻壁有強烈的反光,而此時格雷厄姆的背后也出現(xiàn)了玻璃透出的強光,說明他已經(jīng)被同化了,成為了強權(quán)中的一員【從上下文可以看出,里克想以此事件挽回自己在黑人選民中的威信,因此很早就提醒格雷厄姆有進展只對他一個人說,并不遺余力地誣陷白人警官?!?。
然而全片中最強烈的一次過度曝光發(fā)生在鎖匠的小女兒身上,在下一節(jié)中論述。
§2 和解:寬容、信任、歸屬與宗教
種族歧視是影片構(gòu)造沖突的切入點,并不是影片討論的核心。影片前一半所引出的問題被后一半戲劇性的巧合、人性的閃光等好萊塢式的方式解決。導演也澄清他影片的主旨并不是反映種族歧視問題【導演保羅·哈吉斯(Paul Haggis)自述:“我創(chuàng)作和拍攝這部電影的目的,就是要探尋有關(guān)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話題。我并無意去冒犯某些人或因此而挑起什么爭端,只是想通過這部電影來表達出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電影就是這樣一種奇妙的工具,它能夠讓你體味到陌生人的心路歷程。我希望觀眾們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后并不只是感知到我所指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推動民眾去分享你們的愛心?!薄?,電影中或明或暗地表現(xiàn)的林林總總的種族歧視問題也不完全是洛杉磯的現(xiàn)狀【黑人社區(qū)的知名社會活動家喬·??怂拐J為影片嚴重歪曲了洛杉磯種族關(guān)系的現(xiàn)狀,從而可能損害洛杉磯作為種族大熔爐的聲譽。哈吉斯認為:“不過,我們寫這些劇本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卻是真實的,只要是在社會中存在的現(xiàn)象,不管有多么骯臟和丑陋,我們都有責任把它寫出來?!薄浚疚牟挥懻撛撈从车姆N族歧視問題。正如影片開頭所說的那樣,這部電影是要討論關(guān)于溝通與感情的主題,“touch”(觸摸)【撞車之后,格雷厄姆喃喃地對著鏡頭,對著觀眾說:“這是觸摸的感覺。走在任何實實在在的城市,你明白么,實實在在的城市,你都會和別人擦肩而過,會有人和你撞個滿懷。在洛杉磯,沒人會碰到你。我們永遠把自己藏在玻璃和鋼鐵之后。我想我們都太懷念接觸的感覺了,才互相撞在一起來體會?!保↖t's the sense of touch. Any real city, you walk, you know? You brush past people. People bump into you. In L.A., nobody touches you. We're always behind this metal and glass. I think we miss that touch so much that we crash into each other just so we can feel something.)】。片頭字幕階段一對對虛化的車燈就是一個個孤獨而無法接觸的人。
影片后一半許多溫情的段落都有肢體接觸的鏡頭。檢察官的妻子吉恩(Jean)擁抱自己的女傭人瑪利亞(Maria),賴安從汽車中救出克里斯廷,賴安與父親抱頭痛哭,伊朗女兒多莉從父親手中接過槍,格雷厄姆雙手緊握弟弟的圣徒克里斯托佛小雕像貼到臉上等。影片結(jié)尾洛杉磯下起了雪(洛杉磯上次下雪是1989年)也是一種觸摸,撫慰著每一個劇中人和觀者的心。
好萊塢電影對美國現(xiàn)實的書寫歷來就是建構(gòu)性的,而不是再現(xiàn)性的。對于民族的沖撞,保羅·哈吉斯在本片中給出了他自己的和解方案。但他作為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者,“展示社會現(xiàn)實逼真而深刻, 解決現(xiàn)實矛盾則蒼白而幼稚?!保▍⒖嘉墨I[1])
吉恩得到了瑪利亞的幫助,而十年的好朋友卡羅爾(Carol)卻因為正在按摩而袖手不管,她的和解是寬容【她在電話里對卡羅爾說:“你一年內(nèi),好像是,換了六個管家?”(You go through, like, six housekeepers a year?)說明卡羅爾代表刻薄的性格?!俊?死锼雇@救也是因為寬容,不過是少數(shù)族裔對白人的寬容。賴安和偷車的安東尼通過拯救他人而獲得救贖,同時安東尼一直都懷有強烈的種族敵意,不愿坐公共汽車【他說公共汽車安裝窗戶是“為了羞辱那些被迫乘坐的人們”(To humiliate the people of color who are reduced to ridin' on 'em.)?!慷菜粗财囍邪矊幤胶偷纳贁?shù)族裔若有所思。
卡梅隆除了被指責不勇敢,還被指責不夠“黑”并與妻子的感情產(chǎn)生裂痕。影片對其一一進行了彌補,他通過和一群黑人青年一起往燃燒的汽車上扔木塊滿足了對自己黑人身份歸屬感的訴求,并在電話中對妻子說“我愛你”。
片中“鎖”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鎖匠丹尼爾(Daniel)不被吉恩信任也不被波斯老人法哈德(Farhad)信任,但他關(guān)于仙女和隱形斗篷的故事贏得了自己女兒的信任,使他因此而獲救。小女兒推開屋門(封閉的心門),在全片最為燦爛的光線下奔向父親,跳到父親的懷中,象征著信任和愛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強權(quán)(這個鏡頭是全片最亮的)。
緊握弟弟的圣徒克里斯托弗小雕像的格雷厄姆象征著宗教的救贖。讀不懂英文的法哈德結(jié)尾喃喃地說“她是我的天使”,這也是歸于宗教的和解。而事實上救他的是隨手買來空包彈的女兒【多莉一直都不支持父親買槍,片尾她拿出的子彈盒子上寫著“Blank”(空包彈)。】。和片中幾乎所有人物一樣,這同時也是歸于家庭之愛帶來的和解。
《撞車》以高明的敘事技巧成功地撫慰了在“9·11”和伊拉克戰(zhàn)爭傷害之下的美國觀眾,反映了美國社會中復雜的種族歧視問題,并用巧妙和感人的情節(jié)給出了好萊塢式的和解——雖然和解的方式?jīng)]有思想深度,但片中對美國“世界警察”形象的自我反思值得稱道,無怪乎獲得六項奧斯卡提名和包括最佳影片在內(nèi)的三項大獎。
參考文獻
[1] 王蘇生. 《撞車》:巧合與沖撞下的象征. 電影評介, 2006,(13)
[2] 張濤. 《撞車》——交叉蒙太奇的典范. 電影文學, 2006,(07)
[3] 顧春花. 論電影《撞車》的敘事策略. 電影評介, 2007,(05)
[4] 張斌. 斷裂、彌合與超越——《撞車》中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 唐都學刊, 2008,(01)
影片精讀論文,出成績了,終于敢把文章貼出來了^^ 為了嚴格控制正文的字數(shù)(事實上最后還是嚴重超標),本文的注釋加得非常夸張,所有講故事的文字全都注釋了,為了可以讓別人不跳來跳去地讀用方括號加在正文里了。
本文代表了我目前解讀電影的最高水準(憋了好幾天呢,呵呵),但我交完之后了解了一點時事,馬上就發(fā)現(xiàn)寫得太不深入了……我當時完全不知道文中提到的“復雜情感”有多么復雜——一連串的戰(zhàn)爭中,美國人對政府既同情又無奈。我對編劇拿捏感情的精到更加佩服了。
5 ) crash!!
CRASH!!
現(xiàn)在,我最不愿意做的事情便是說服他人。
陳映真指著那些新世代作家說,他們在小說里,只對著自己的肚臍喃喃自語。且不論小說如何如何,現(xiàn)實生活中和自己的肚臍說話似乎比看著別人的眼睛說話,要來的舒服多了,神經(jīng),因長期過度對一觸即發(fā)的個人偏見問題的隱忍上已然疲軟,沒有耳朵,沒有嘴巴,會是最適合的態(tài)勢嗎。真是太糟糕了,連溝通的能力都沒有,也不愿意有。現(xiàn)在,我最不愿意做的事便是說服他人。
-你以為你會成為什么,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什么也不是-{crash}
因為偏見,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意識不到這個,什么是偏見,我們僅能用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去識別這個世界的種種,你跟我說什么是偏見,我說,以偏概全就是偏見,作勢將這種以偏概全激化,更是偏見。{crash}大致可以分為政府高官一家、年輕巡邏警員、年長巡邏警員一家、警探一家、鎖匠一家、伊朗人一家、小黑孩(沒有惡意)、導演一家八條線,因為偏見,在一部分人眼里全人類只有黑白黃三種,又因為只看著自己的肚臍,陷在了自己的自尊與自卑當中,先于所有事情發(fā)生之前,便選擇用槍桿、用激烈的言詞、用污辱的動作武裝自己詆毀別人。我喜歡這部片,就在于他不用對立的方式思考問題的癥結(jié),這里沒有誰是強者就該驕矜恣縱,沒有誰是弱者就該自艾自憐,選擇承受的亦有不可抑制的一面,先發(fā)制人的因為偏見日深,感受到的威脅日多,恐懼也隨之增大,而白人與有色人種之間的對立確實存在,但在各色人種之中又有著這樣那樣的嫌隙,這是誰造成的,難道還要推委說:因為我們處在"被"歧視的位子上嗎,換了一個位置,我們依舊用自己曾經(jīng)遭受過的,讓別人痛苦的經(jīng)驗一回,偏見所帶來的遠遠不只是種族的沖突,她在人性上挖了一個洞,無端的擴大別人對自己的侵犯,威脅,一個好意也急于躲開,在退守的位置上,伸長觸角,一經(jīng)碰觸一躍便想咬住別人的咽喉。
-...在洛杉磯,沒有人碰觸得到你。我們永遠躲在金屬和玻璃背后,我想我們多么懷念那種觸碰touch的感覺,于是我們只能去撞擊crash彼此,只有這樣,才讓我們感覺到些什么。-{crash}
片末,洛杉磯下了一場久未下過的雪,導演給八條線上的每個人一個獨立的鏡頭,趨于平靜后它應該是溫暖的,我卻怎么看都感到一陣寂寞,也許人們都急于為自己找到一個位子,才會像現(xiàn)在這樣這么地孤寂。
6 ) 人性的閃亮
一般來說,安逸的生活會讓人遲鈍,會讓人只知道享受,所以會有“居安思?!边@個詞閃現(xiàn)出來警示我們。
同樣的道理,永遠的生活在天真的美好中,陶醉在幻想的完美中,也會不自覺的對現(xiàn)實的丑陋產(chǎn)生抗體??删芙^接受就能代表它不存在嗎?
前些天看到一句讓我心驚的話:無知者只是人的半成品。我突然瘋狂的想觸摸更多的真理了,不管它是善是惡,不管它是否殘酷的讓人心驚。我可不想當生命終結(jié)時,發(fā)現(xiàn)自己從來沒有完整的活過。
前些天看了一部讓我心驚的電影:撞車。我突然惶恐的不知所措了,因為我發(fā)現(xiàn)當自己真正站在善與惡的中間時,竟一度迷失了。人性的天平,究竟傾向哪一邊多一點呢?
看完影片我腦中浮現(xiàn)了另一部結(jié)構(gòu)手法極及其相似的電影――《木蘭花》,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既深受好評的《不羈夜》之后推出的又一部佳作。湯姆?克魯斯在本片中也奉獻了演繹生涯中最好的一次表演,為他贏得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的殊榮。如果要論區(qū)別,最顯著的就是《木蘭花》里有著很多超現(xiàn)實主義的表現(xiàn),而本片卻是實實在在的寫實路線。
這是一個多線索共同進行的故事,單單看導演有條不紊的把這個紛繁的故事巧妙的串連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力了。不過看過他的前一部編劇的作品《百萬寶貝》的人應該不會有絲毫的驚奇,因為《撞車》所帶來的震撼與思考,與《百萬寶貝》敲擊人心的痛楚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故事發(fā)生在洛杉磯——這個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
瑞恩,一個中年巡警,我可以看得出他臉上的焦慮和無奈,因為父親的疾病得不到合理得治療而在深夜無助得呻吟,因為那個黑人秘書一次次的無禮拒絕。這一切都讓我的心底泛上絲絲的同情和憐憫??蛇@些細微的感覺立即就被接踵而至的情景完全抹殺:瑞恩在晚上巡邏的時候,攔下一輛黑人夫婦駕駛的汽車,并因莫須有的原因?qū)ε窟M行強行搜身,當他的手在她身上上下?lián)釀拥臅r候,當女士和她怯懦的丈夫眼睛里都噙滿淚水的時候,我的心情已經(jīng)抽離震驚,轉(zhuǎn)向憤怒了。從見證他所作所為的年輕同事漢森當時疑惑和震驚的眼神中,我讀到了同樣的信息:眼前的這個警察,已經(jīng)因為他的劣跡,被我們本能的劃到了惡人的一邊。這是無可避免的,即使他面對父親時的眼神再無辜也無濟于事。
漢森出場時的凌然正氣已經(jīng)給了我們很大的好感,他因為這件事而主動要求調(diào)走的請求則更堅定了我們的看法,這才是我們心中那個正義的警察形象,這才是真正的善意的化身。臨走道別前,瑞恩握住漢森的手說了一句話:“等到你多干幾年吧!你以為你知道自己是誰嗎?你根本不知道。”
我不以為然,漢森同樣不以為然,一句威脅的話而已。當時我真的以為,那只是威脅而已。
遭到侵犯的黑人夫婦的生活產(chǎn)生了巨大的分歧,妻子無法忍受作為一個知名導演的丈夫在那一刻讓人絕望的怯懦,而丈夫也因為這件事使尊嚴遭到了巨大的打擊,這是作為一個男人最嚴重的尊嚴,這讓他覺得幾近崩潰。
一切沖突都是矛盾爆發(fā)的契機,體會到這一點就不難理解影片為什么叫“撞車”了,英文名crash直譯應該是沖撞,墜毀的意思。這里有個隱語,當那些存在于人生的矛盾積累到無法掩蓋時,它就會借著看似偶然的沖突肆意宣泄出來。
一對黑人小偷,整天滿口仁義道德,做的卻全是雞鳴狗盜的活。這次他們瞄準的對象,竟然是他們自己的同胞,一個黑人。不幸的是,這個黑人情緒低落,自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正沉浸在無邊的痛苦之中。沒錯,他正是那個導演。積聚在心口的痛苦無法排遣時,這兩個小偷卻來搶劫。這讓他找到了瘋狂的理由,他感到怒火中燒,他想爆發(fā),沖破一切怯懦和羞恥。他的失常的舉動嚇壞了小偷,也讓到場的警察感到威脅,還好,冷靜的漢森及時趕到了現(xiàn)場,只有他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黑人導演的沖動的情緒??刂屏爽F(xiàn)場,也就等于挽救了一條生命。黑人導演還沒有完全消除內(nèi)心無能的虛弱,他還含著淚不斷的重復:“你們到底要我做什么?”但漢森已經(jīng)因為成功的處理了這件事而隱隱感到自豪,因為他感覺到了自身背負的重大責任。更重要的是,比起瑞恩來,他是個好警察!
瑞恩巡邏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起車禍,車主奄奄一息車子瀕臨爆炸。他死命的鉆進車里要把受傷的車主救出來。可車主看到他的面孔時卻驚恐的拼命抵抗:“為什么是你,我不要是你?!”車主正是被他強行搜身的黑人導演的妻子!這時候瑞恩的反應卻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個已經(jīng)被我主觀的定義為壞人的警察不顧一切的在爆炸的一剎那把她從車里拉了出來,在爆炸的轟鳴聲中他把驚魂甫定驚惶失措的她緊緊摟在懷里。被人摻扶著漸漸遠去的黑人妻子轉(zhuǎn)過頭看了瑞恩,眼神里滿是復雜的感情:是感激,還是些許迷惑。那一刻,我也是同樣的感受,這到底是為什么,前后他的反差讓我感到無所適從,就好像剛剛認定的真理又被一個極有理由的論據(jù)給推翻了一般。然而,這只是剛剛開始。
下班歸家中的漢森,在路邊接了一個搭車的黑人―――那兩個打劫的黑人小偷之一,當然漢森并不知道這一點。黑人因為他的熱心而感激,卻沒想到因為打趣惹怒的漢森。漢森警告似的掏出手槍。車里發(fā)出了“砰”的一聲悶響。雖然我既不愿意看到這是事實,但它卻就這樣發(fā)生了。漢森不敢相信自己剛才做的一切,被他失手打死的黑人手里攥著的不是槍,只是一個小雕刻而已。他慌亂之極語無倫次,片刻之后把尸體扔到了車外并燒掉了車子。殊不知我的內(nèi)心也在這里劇烈的翻騰,這簡直是一種顛覆。這是那個正氣凌然的漢森嗎?是那個面對瑞恩的丑行要求調(diào)離的漢森嗎?是那個冷靜坦然臨危不懼的漢森嗎?難道人性的弱點都無一例外的會在極度恐懼和困難面前無限放大而顯的如此卑污齷齪嗎?如果瑞恩的反差僅是讓我無所適從的話,漢森的所為就讓我徹底迷失了,究竟什么才是對的,什么能是好的,什么又是人性呢?
這個故事中的人都無一例外的在進行著善與惡的角色轉(zhuǎn)換。
本來耿直的偵探因為想知道失蹤弟弟的下落而做了一次偽證,可當他最終找到弟弟時卻只是在路邊的一具尸體,那個被漢森失手殺死的小偷!
落魄的店鋪老板因為自己的疏忽使自己唯一的店鋪被洗劫一空。絕望的他拿起手槍去找與此事完全無關(guān)僅是因為與他發(fā)生了口角的鎖匠丹尼爾復仇。
地位顯赫的地區(qū)檢查官的妻子簡向來仇視黑人。在她意外跌落樓梯后卻發(fā)現(xiàn)她20年的好友只顧著玩樂,唯一留在身邊悉心照顧她的是她一直漠視的黑人保姆。
角色在不斷的變換著,內(nèi)心在不停的左右搖擺著,疑問在無限的放散擴大。難道沒有一些不會變的東西嗎?我知道沒有人能做到盡善或者盡惡,可在這之間,沒有一些信念會讓我感到平衡嗎?
深夜,鎖匠丹尼爾來到小女兒的房間。女兒的床上沒有人,丹尼爾撥開床單看了看床下,一雙純凈的眼睛看著他。
“你好嗎?”
“好”
“被什么東西嚇著了嗎?壁櫥里面沒有怪獸的,我討厭怪獸”
“我聽到了槍聲……”
“好吧,你知道嗎?我五歲的時候,仙女飛來我的房間。他給我一件隱身斗篷,子彈穿不透它的。仙女告訴我,當你的女兒5歲的時候就把這件斗篷傳給她?,F(xiàn)在,我就把它給你穿上!你想要嗎?”
女兒點點頭。
丹尼爾鄭重其事的把那件“隱形斗篷”穿在了女兒身上。
“現(xiàn)在你什么都不用怕了!”
女兒親了親爸爸,安心的睡了。臉上的笑容像天使一樣。
翌日,落魄的店鋪的老板找到了丹尼爾家,他的手上拿著一把槍,他的眼睛里冒出的是絕望的瘋狂的復仇的火焰。他用槍指著驚惶失措的丹尼爾,丹尼爾卻大叫著不讓屋里的小女兒出來。站在門口的小女兒看著眼前發(fā)生的一切,驚恐的說了一句話:天哪,爸爸沒穿隱身斗篷。接著,不顧一切的沖出了門外。就在她撲到爸爸身上的那一刻,槍聲響了。
讓我覺得心臟隨著狠狠的震動了一下。
曾經(jīng)讓我覺得無法接受的槍聲有很多次,《死亡詩社》里尼爾自殺的那聲槍響,《黑暗中的舞者》里莎瑪打傷警察的那聲槍響,本片里漢森失手打死黑人的那聲槍響。因為我知道槍聲緊接著意味著什么,雖然我極不希望它發(fā)生,但那種緊接而來的死亡的冗長卻每次都讓我窒息。
此刻,我屏著呼吸,等待著下一刻的窒息的感覺。
丹尼爾瘋狂了,他痛苦的吼叫。他的妻子痛不欲生。店鋪的老板面對著眼前這突如其來的一幕愣愣的不知如何是好,嘴角在顫動,卻無法說出話來。
“沒事了,爸爸。我會保護你的”這時候小女兒喃喃的話語像奇跡一樣的出現(xiàn)了,丹尼爾急切的翻開女兒的衣服,竟毫發(fā)無傷。我沒有等到讓我窒息的一刻,卻等來了讓我的淚水奪眶而出的一句話。
“這件斗篷真好!”女兒趴在爸爸肩上說道。
我無可抑止的哭了,完全無法抑止。我記得全場看到小女兒安然無恙這一幕時爆發(fā)的是一股善意和驚喜的笑聲,而在黑暗中我的淚水卻充盈了眼眶模糊了屏幕。這好像是男人的特性吧,不管什么時候都不能讓自己哭出來,再渴望流出的淚都要咽回肚子里去?!斑@件斗篷真好!”孩子無辜的純真的說出的這句話卻把我的堅持摧毀的無影無蹤。小女孩圣潔的像個天使,即使在黑洞洞的槍口面前。
不管他是否知道自己的子彈不是真的這件事,這已經(jīng)不重要了。此刻,店鋪老板緩緩的向自己的女兒訴說著今天發(fā)生的事,臉上充盈的是滿足和向往的笑容。
“你知道嗎?在她活過來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她是我的天使!”
我的心靜的沒有一絲波瀾。好像人人都在這部電影之中掙扎著,為自己內(nèi)心的潛規(guī)則掙扎,為自己的搖擺不定在掙扎,為自己的迷失而掙扎??蛇@一刻我卻出奇的清醒。
小女孩確實是個天使,是我們所有人的天使,她永遠站在所有人的心頭,讓那些幻想著極端人生的人,在經(jīng)歷挫折困苦后,回歸到人性的平衡中來。
7 ) 雷點很多的片
一直以來以為自己對電影處于主流認知狀態(tài),雖然覺得一些片子諸如avatar, inception不值得如此高的評價,但是我至少還是能理解它們的出彩之處。剛剛看了crash,驚奇的發(fā)現(xiàn)我的看法和居然和普羅大眾有如此大的差異。以致于我不得不寫點東西出來表達我的驚訝。
這部2006年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得主,如果只給我一個詞形容的話,就是矯情。
這么形容吧,這位導演還是電影學院在校生,到要交畢業(yè)作品的時候了呢,這哥們一合計,咱要整部立意深刻,結(jié)構(gòu)新穎的片子出來。啥立意能深刻呢,種族主義。啥結(jié)構(gòu)能新穎呢,若干條看似不想關(guān)的故事最后混成一條主線 (對pulp fiction赤果果的抄襲啊,不過對比它別的問題這個抄襲也不算什么了)。好了,有了立意和結(jié)構(gòu),哥自己就開始憑空拼湊情節(jié)了。咱要矛盾,要 impact嘛,好了,讓劇中每個人物都把自己的種族角色放大一千倍吧,任何摩擦的起源也都得因為種族,每段對話都要提到你歧視我我歧視你。咱要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嘛,那就讓劇中的每個人物都有無比敏感的性格,一點點小事就會反應過激整出一檔子事來。咱要催淚點觸動觀眾升華主題嘛,就有了拉丁老爸和五歲女兒的那兩段好萊塢三流電影中假得不能再假的煽情橋段。更甭提那么多做作的慢鏡頭。都說藝術(shù)高于生活,那起碼還得源于生活啊。這哥們應該不明白啥叫過猶不及吧?
想起一個笑話,老師布置小學生寫一篇體現(xiàn)社會主義好的作文,一學生寫到:現(xiàn)在商場里,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生活欣欣向榮的喜悅,瞧,那位大爺左手拎個電冰箱,右手抱個大彩電,笑呵呵地一路小跑。。。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此。
8 ) The fault, is not in our races, But in ourselves.
這個城市有這么多的汽車,撞車(Crash)是這樣的難以避免,這個城市又有這么多的種族,沖突(Crash)也是這樣的難以避免。
雙關(guān)的戲名,使得它難以準確地翻譯,而電影本身的主題,也讓人覺得一言難盡。
電影寫的不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發(fā)生在洛杉磯一天半內(nèi)的眾生相,人人在和不同的人發(fā)生沖突(Crash),那些卑微的人們之間的悲喜劇,有關(guān)種族,也無關(guān)種族。我們向別人發(fā)火,常常只是因為自己心里不爽,但在電影里的洛杉磯,這個一塊招牌砸下來,大概會砸中九個不同種族的人的地方,憤怒的炮火,擊中的往往就是不同種族的人??雌饋硎怯捎诜N族之間的偏見和沖突,但也許導火線是一些非常個人的原因?!绻銊倓傇诮稚媳粌蓚€黑人混混打劫,嚇了個半死,你在跟家人發(fā)泄怨氣,大罵該死的黑鬼都是賊的時候,會不會顧忌正在幫你換鎖的鎖匠是個黑人?但是,那些潛意識里的偏見,也許又使弱勢族群剛好成為槍口下的犧牲品,所謂柿子總揀軟的捏?!词鼓闶莻€自以為沒有種族偏見的好警察,深更半夜可以讓一個黑人小子搭你的便車,但當你們爭吵起來,他不顧你的警告,伸手到口袋里去掏東西的時候,你會不會以為他在拿槍而向他開槍?(如果那不是一個黑人,那么不要說這種情況不會發(fā)生,根本連架都不會吵起來。)
如果Crash的編劇兼導演接受采訪,會不會說,這部電影說的不是種族歧視,而是在探討人性呢?很多人都會認為它的主題是有關(guān)種族問題的,但是我認為,并不這樣簡單。消除歧視,種族平等的口號喊到現(xiàn)在,人人熟悉了那套政治正確的指引,現(xiàn)實生活中,卻是相當復雜的情況,不能以一句種族偏見掩蓋一切。就像電影開頭Graham警官說的那樣,在玻璃和金屬阻隔之下,我們久久沒有與別人擦身而過的經(jīng)歷了(大意)。其實,政治正確,也像是人們心靈上的玻璃與金屬,它保護著我們,小心翼翼地不受傷害,但也讓人失去了在沖撞與摩擦中互相理解的機會。只是,在利與弊之間,我們?nèi)绾尉駬衲??這個問題太難回答。
電影里的細節(jié),也做得相當細致,不過不是暗示和象征性的,而是情節(jié)性的,有些溫柔感人,有些尖銳反諷,也給觀眾留下不少的回味。但與《斷背山》的細節(jié)不同的是,《斷》的細節(jié)指向的是電影本身,給觀眾帶來的是對電影情節(jié)含義的再回味與再發(fā)現(xiàn),而Crash的情節(jié)、細節(jié)卻是讓觀眾去反思與思考的。所以看完《斷背山》,可能會為兩位男主角壓抑的愛戀不容于世而扼腕痛惜,偷偷嘆息自己的遺憾或者傷痛,會陷入影片而不能自拔。同時也期待,也許沒有了偏見之后,悲劇就不會發(fā)生。但是看完Crash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即使社會是在慢慢進步,但人生依然是如此無奈與復雜,大家都是平凡的人,好人出于自我保護,也會有不光彩的劣行,混蛋在感激或愧疚的一念之間,也會做出善舉,人們在沖突與摩擦中互相傷害,但同時也互相幫助與安慰。
看了不少的觀后,很多人覺得劇本的情節(jié)安排得巧妙,手法很獨特,但是,在我個人看來,編劇手法并沒有太多很新的東西,電影的深度其實在于前面所講到的帶給觀眾的思考。
查了一下資料,發(fā)現(xiàn)編劇及導演Paul Haggis是電視劇編導出身,可能正因如此,這部電影其實有著很多的電視劇痕跡。被兩個黑人小混混搶車之后,地區(qū)檢察官討論如何處理最完滿那一幕,我大笑之余一下子想起Spin City。在結(jié)構(gòu)上的多線索平行又互相交叉的手法,沒看過的也許覺得巧妙新奇,但在電視劇里已經(jīng)是屢見不鮮。尤其是,我看了那么多季的ER,這種結(jié)構(gòu)再熟悉不過了。看完后覺得,如果ER拍一部兩個鐘頭的電影版,也就是這個樣子吧。而且,ER拍到現(xiàn)在,急診室的醫(yī)生護士,也是那么族群復雜:出身富裕的白人,從底層奮斗上來的黑人,來自前南地區(qū)的,來自中國的,拉丁裔的,印度裔的,單身母親,女同性戀……加上來急診室的人也那么五花八門,對生死的思考,選擇的兩難,絲毫也不遜于Crash中安排的種族問題。而且,ER里面,以急診室作為舞臺,讓不同的人在這里相遇、離開,雖屬偶然,也總接受得過去。但Crash里安排這么多不同種族的人在一天半里面互相扯上關(guān)系,未免就過于巧合與刻意,尤其那兩位警官先生,與前一天被羞辱的那對夫婦再次相遇,還要是不再一起執(zhí)勤的情況下,那么戲劇性地一人遇上一個,真是中了彩票頭獎了。
當然,編劇安排種種的巧合,是想要造成一種人類的命運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效果。以前看過一些歐洲電影,也有類似的手法。像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Before the Rain(中文有譯作《山雨欲來》和《暴雨將至》的),它是三個故事先后發(fā)生而不是平行發(fā)展,但是和Crash相似,三個故事里的人物,也是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而且兩者都用了一個環(huán)形的結(jié)構(gòu),從某個時間點開始,然后倒敘,再回到開頭的時間點,而且它通過剪輯,造成了一種非常特別的時間循環(huán)效果。Crash和它還有一個很相近的細節(jié)處理,Before the Rain開頭從天氣悶熱,暴雨將至講起,而結(jié)尾回到開頭時間之后,則是醞釀已久的暴雨終于落下。而Crash在開頭不久,警官說到,像要下雪了,而臨近結(jié)尾,果然是雪花飄落。兩者異曲同工。但我覺得無論是環(huán)形結(jié)構(gòu)的效果,還是這種類似的安排,還是Before the Rain來得意味深長。
PS:Crash可能是到此為止,我在一部電影里面看到最多種族出場,聽到最多粗口的電影了。
PPS:題目來自《晚安,好運》里面引用過的一句莎士比亞:
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Julius Caesar, ActⅠ,SceneⅡ
小孩子那幕。
奇跡、正義和愛皆無處不在..先說缺點:收尾相對較一般,加入中國人稍有做作感,父親是糖尿病的警察的那條線,主軸上稍微有些交待不清,奧康納那條線也有些不夠力度..除開這些以外,通過各種犯罪來探討種族與隔膜并非新鮮事,但僅僅那雙隱形的天使的翅膀,僅僅那一組鏡頭和鋪墊就已經(jīng)值得五星的評價
敘事結(jié)構(gòu)很用心。不過這個主題總覺得太刻意和人為化了。
因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爆了美國之春的當下,遍地“美麗的風景線”,重新審視這部電影真是令人百感交集。種族歧視是美國的一道陳年爛瘡疤,幾百年來從未真正痊愈過,隔三差五就會重新被揭開,流出大量令人作嘔的膿水。電影讓《斷背山》與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不少人指責贏在政治正確,其實從技術(shù)層面來說,電影能通過如此綿密的網(wǎng)狀敘事相對全面的濃縮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xiàn)狀,且不顯得雜亂,實屬不易,只是一樣會被人指責編劇過于刻意,匠氣太重。尤其是結(jié)尾不少人都獲得了救贖,形成大量的人物弧光,更有粉飾太平之嫌。最為諷刺的是兩個一開始反對種族歧視的人卻最終釀成悲劇,在美國依然保有憲法第二修正案人人持槍的當下,亦會人人自危,只會陷入歧視循環(huán)的下降螺旋中不能自拔,至少從現(xiàn)在來看,這是一個被詛咒的死結(jié),而且似乎越來越緊...
3.5 出色的多線敘事和群戲表演 但還是為斷背山鳴不平 盡管隱形斗篷和車中救人的戲?qū)懙锰?可匠氣之筆還是太多 有意思的是群戲表演的表彰點落在了白人警察的飾演者身上 黑人導演的飾演者卻沒有提名 不過隔年就給了男主提名作補償 最后想說 最沒地位的還是亞裔
有點太假的感覺。
劇情錯綜復雜,幾乎就是當下美國族群問題混亂的注腳,致力于展示人性深處的非理性暴力宣泄和民族仇恨,素昧平生的人物毫無關(guān)聯(lián)卻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相影響,陷入了一個多米諾式的傷害怪圈。每個人在遭到其他民族人群的傷害后,會變得沖動、偏執(zhí)甚至惡毒,將痛苦轉(zhuǎn)嫁到另一個毫無關(guān)系的弱者,使憤怒就像撞車一樣引起連鎖反應。部分沖突和巧合情節(jié)設計較為生硬,但瑕不掩瑜,影片本身就是一部寓言式電影。
把一切和種族有關(guān)的問題提純、放大、羅列,然后開始生硬地說教...用力太狠,匠氣太重
如同一張白紙上的人物群像素描,對于有臉盲癥的我來說辨認角色實在是煎熬。幾場高空俯瞰的上帝視角審視著這個城市發(fā)生的一切,形形色色不同種族膚色語言的人在這里,上演著暴力與博愛、殺戮與救贖的反轉(zhuǎn)。最喜歡兩段,烈火中營救曾猥褻過的女人的警察,穿著隱形斗篷沖上去擋住槍口保護爸爸的女孩。
在美國生活后對片中的情節(jié)感受更深。我們知道種族歧視不好,知道自己也是所謂的“弱勢群體”,但當我們看到街上成群結(jié)隊的黑人,我們還是會感到害怕厭惡。我們明明做人都恪守準則,但還是有人對黃種人有偏見。當我們在努力為自己這個種族證明時,我們總會有同胞在拖后腿。生活就像撞車,有因不一定有果
當導演有些用力過度,當編劇非常稱職。如果我是評委也選它是最佳影片,不是因為最好看,而是因為最反映社會現(xiàn)實。
CRASH,不僅是撞車,更是種族、人性的沖撞。沉重地我只能一再一再嘆息。
劇本是殿堂級的,表演是忘本式的,《斷線》原來只是一部失敗的模仿作。電影客觀地把每個人的善惡均勻表現(xiàn)出來,于是當我們不再以非黑即白的心態(tài)去看待時,才發(fā)現(xiàn)這些人就是自己的影子。所有糾纏不清的痛楚真正迸發(fā)的時候,便能輝映人性中殘余的溫暖。
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電影.
偉大的作品。重看一遍的時候仍舊感動,沖入汽車中的男人,女人煙火中的回頭而落淚。為小女孩抱住父親,父親絕望的哭喊。這城市的華燈初上,雨中車燈,滾落的黑人男孩手中的木頭雕像。向一切的懷疑、爭吵、怯弱、愛。致敬。
表面上是在探討種族間的偏見與沖突(crash),本質(zhì)上是在講人性的和解與救贖(touch)。
【B】豆瓣標記的第一千零一部電影,拍的有點做作,有關(guān)種族歧視的主題挖的太膚淺,但是交叉剪輯的感染力實在是太強大。
我不喜歡里邊那股子盡管遮遮掩掩但仍然撲面而來的說教味兒。然后要說到多線程,說到多米諾,相比幾年前先看的《Babel》,這點勁兒,跟洗頭時碰到個不夠力的小妹一樣,她以為自己已經(jīng)很賣力了,可我腦袋上最癢的那塊地方一直沒撓到啊。
非常好。小女孩那段我掉淚了都。
踢貓的故事,人有負面情緒就不自覺的發(fā)泄給別人,無辜的人何其多,對黑人群體沒有好感,看看廣州那些黑人嘖嘖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