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給自己的世界開扇窗
我們用怎樣的方法來了解、認(rèn)識周圍的世界?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與其他人的世界是一樣的嗎?電影《楚門的世界》(The Trueman Show)給人們構(gòu)造了這樣一個概念:一個人的看似十分開放,正常,無所拘束的世界,實際上也有可能是大大被局限以后的.這種局限可能會令人吃驚,但是在你識破它之前,卻幾乎覺察不到.
主人公Trueman從一出生起就被安置在這樣一種"局限"之中.在電影中,他的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被用作舞臺的布景:住所,辦公室,朋友,甚至是他的妻子和他頭頂上的天空!早上,洗漱的鏡子前的一系列動作構(gòu)成了Trueman的第一張Show;出門的招呼,朋友的客套,報亭中的細節(jié),都毫無例外的重復(fù)著.這樣幾個簡單的鏡頭,在Trueman的朋友的眼里,是一種表演,做作;在這個肥皂劇的導(dǎo)演的眼里,是一種真真假假的混雜;在肥皂劇的觀眾眼里,卻很有可能是無一例外的真實.但是,在Trueman自己眼里是什么樣子呢?在我們--電影觀眾的眼里,又是什么樣子呢?
這也就是在說,你的世界有沒有像Trueman一樣被束縛?這里面包含了兩方面的因素.其一,是觀看電影的技巧.電影為提示觀眾這個世界的非真實性,故意設(shè)置了許多的細節(jié).如攝影棚頂上掉下來一件奇怪的東西,被說成是直升飛機的故障.事實上我們在電影中沒有看到飛機的任何蹤影;"海濱日落"被描繪得美妙絕倫,從未踏出西海文的小城半步的Trueman甚至也玩弄起地球儀,準(zhǔn)備去菲濟去遠行等等.如果觀看者注意到電影導(dǎo)演故意設(shè)置的這些細節(jié),他會很快將"自己的世界"與"Trueman的世界"劃分開(因為一般情況下,觀看者總是隨著主人公的視角而動的).其二,便是因人而異的思維世界,也就是說,將自己的角色與人切換,換位思考的能力.會不會有這樣的人,及時沒有導(dǎo)演的上述暗示,也會迅速地將這種局限打破,意識到:Trueman的世界不是我眼中的世界,我應(yīng)該以自己的眼光去看電影中的每一個人物而不是Trueman的.可惜的是,我從一開始就被電影中的圈套所"俘虜"了,成了現(xiàn)實中的Trueman(在整個電影的前半部,我都以為這個電影是反映人與人之間猜疑之類主題的,在Trueman觸摸到"天空"的一瞬間,我才知道Trueman原來受到如此大的局限!)
當(dāng)然,電影中的情節(jié)是虛構(gòu)的,但類似的情節(jié)--一個人的半生的一切都在另一個人的控制之下,在現(xiàn)實世界中大概也不會發(fā)生.但是,不能否認(rèn)的是,類似的例子在思想領(lǐng)域存在的普遍性.由于思想觀念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又受其主觀因素的制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一旦一個人的思想被某一觀念或某一類的觀念所主宰(就像那個剛出生的嬰兒被一個蠻橫的導(dǎo)演盯上一樣),他周圍的一切便被刻上了這種觀念的印記(演員在Trueman的眼里成了家人,朋友,同事等等),從而構(gòu)建出一個完整的世界,一個Trueman的世界,難以沖破.在思想領(lǐng)域里,這些被稱為禁錮.
我又想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電影在前半部分嘎然而止,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并沒有被揭開,那么在電影觀看者的眼里,是否會產(chǎn)生兩種相反的觀點,甚至引發(fā)爭論?在電影《美麗心靈》中,納什的主觀意象也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造成他揮之不去的思想陰影,而這點好像并沒有被導(dǎo)演明確說明,或者
說,不像《楚門的世界》這樣明確的揭示,導(dǎo)致很多觀看者認(rèn)為,查爾斯等人都是存在的,還不停詢問他們最后的下落.
相同的世界,對立的答案.這就是真實的世界.
愿每個人都為自己的世界開扇窗.
2 ) “審判上帝”之《the TRUMAN Show》
《the TRUMAN Show》是典型的好萊塢商業(yè)片,無疑它屬于娛樂電影的范疇,但透過曲折離奇,荒誕滑稽的故事情節(jié),這部娛樂電影的主題其實十分嚴(yán)肅,值得玩味。
影片主要人物的個性設(shè)計是嚴(yán)格為闡發(fā)主題服務(wù)的。
編導(dǎo)從一名媒體制作人的概念延伸開去,賦予由Ed Harris飾演的Christof(“the TRUMAN Show”的編導(dǎo))一角無比的權(quán)威性。他創(chuàng)造了天地,日月星辰和“世間”萬物;同時他“高高地坐在大圓球上”,5000個攝影器使他足不出戶就可以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現(xiàn)代高科技則賦予他無所不能的魔力:輕按一下按鈕,就把黑夜變成白天,就能興風(fēng)作浪,發(fā)起閃電雷鳴。
Christof一角實際上反映了人心靈深處對未知的事物,對大自然,對自身未知的“命運”的莫可名狀的敬畏。未來總是無法預(yù)測,災(zāi)難總也避不開,厄運總是緊緊地纏繞著自己......面臨危難和迷茫之際,人們會本能地把求助的眼光投向“Christof”一類的事物,希望能得到救助。另一角度,Christof對Truman以及世間萬物都有真摯和深層的愛,他堅信自己為Truman提供了最好的機會:一種遠離塵世的正常生活;他希望人們接受現(xiàn)實,永遠生活在自己的保護之下,和他一起享受這個美麗小城里的美好生活。但他也會被激怒————當(dāng)Truman可能脫離自己的操縱時Christof不惜冒毀掉Truman的生命的風(fēng)險來鞏固自己的權(quán)威————Truman和他駕駛的“圣瑪利亞”號都被滔天巨浪吞沒,這和電影的題旨是完全契合的————這是古老的故事“諾亞方舟”的現(xiàn)代版本。
桃源島上以Meryl(Truman的妻子)和Marlon(Truman的好友)為代表的其他人物的象征意念比Truman本人更加值得評說:他們都是“知情者”,不但如此,他們同時也在協(xié)助Christof維護著桃源島的“秩序”,當(dāng)“異見者”闖入時,所有人都義無反顧地將他“繩之以法”。其中最值得玩味的一點是這些人對于自己在桃源島上的生活的定義。顯而易見,雖然和Truman同樣過著“被操縱的生活”,他們卻完全接受,也享受著這種生活。這種心理乍看之下合情合理因為他們是在扮演角色的“演員”,但實際上并非如此:《the TRUMAN Show》片頭有一段類似演員訪談的片段,看似只是對“the TRUMAN Show”這一“電視節(jié)目”的引子,實際上卻是對這種人生觀的注解————Meryl和Marlon的結(jié)論都是“the TRUMAN Show”是真實的生活,沒有私人生活和公眾生活之分......他們已經(jīng)把這種“被操縱的的生活”和“生活”的概念歸為一體,他們和Truman唯一的區(qū)別僅僅在于他們確切知道Christof的存在,并知道Christof站在他們的一邊,因此這種人生觀歸根到底源自他們心里對Christof的“堅定的信心”。并非他們樂于充當(dāng)木偶,而是他們明白只要Christof操縱著這一切,他們的未來即使無法預(yù)知也必定是無憂無慮的。他們相信,也樂于依靠“萬能的Christof”。換言之:“信靠”。
Jim Carrey將Truman一角表現(xiàn)得近乎完美無缺,他一貫夸張滑稽的銀幕形象以及天真浪漫的孩童氣質(zhì)使角色顯得十分自然和具說服力。
片中的Truman經(jīng)歷了一個從“渾然不覺”到“迷惑不解”到“恍然大悟”的過程,其中每一個轉(zhuǎn)折點的編排都意味深長。
第一個轉(zhuǎn)折點是“Truman的父親”突然再度出現(xiàn);Truman轉(zhuǎn)化的最大推動力則是他一直深切想念的Sylvia。盡管Sylvia作為Truman轉(zhuǎn)化的最主要動機多少帶有“性”的意味在里,但她仍然是影片中和權(quán)威對抗的最主要代表。尤其是和“Truman的父親”一角的相互映襯,使這兩個角色各自的象征意味都更加深遠————同樣是和體制對抗,這兩個角色卻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Truman的父親”一角客觀上啟發(fā)了Truman的“自我覺醒”,但他卻是主張臣服于權(quán)威的代表,他比Truman本身更為消極;處于另外一個極端的Sylvia則代表著人群中先知先覺的智者,也就是Truman所能達到的最積極面。
細品之下,人們會發(fā)現(xiàn)Sylvia一角也經(jīng)歷了從“順從”到“叛逆”的轉(zhuǎn)化過程,編導(dǎo)抓住了Sylvia一角的轉(zhuǎn)化來反襯其他人物“因身處桃源島中”導(dǎo)致麻木不仁的可悲性:當(dāng)她還是“the TRUMAN Show”的演員時,她畏懼權(quán)威,不敢和自己確實心儀卻被禁止談話的Truman交往,但在她離開桃源島之后她卻成為了拯救Truman的自由意志的斗士。
換言之,身處“桃源島”本身就使人迷茫,不明事理。
......
由于片名的強烈暗示性,《the TRUMAN Show》乍看之下只是一部針對在美國從1994年風(fēng)靡至今的“真人節(jié)目”的“應(yīng)景電影”,它的真正主題很容易被忽略和誤解,尤其是對于不具備“基督教文化背景”的人來說。許多關(guān)于本片的評論都如出一輒————影片深刻揭露了西方商業(yè)活動中惟利是圖、踐踏人權(quán)的丑惡行徑,對美國的道德、人情及世態(tài)的消極一面進行了有力的譏諷。。。云云,這實在是浪費了編導(dǎo)的一番用心良苦。不過對于世世代代浸泡在基督教文化背景的西方觀眾(本片的主要目標(biāo)觀眾)來說,把握電影的真正意念是沒有問題的————《the TRUMAN Show》的主題并不是“媒體”或者“商業(yè)行為”,而是統(tǒng)治西方社會數(shù)千年的“宗教”本身。
《the TRUMAN Show》當(dāng)然不是宗教題材電影,但在表述意念時自然而且巧妙地從圣經(jīng)中套取了形式和人物,嚴(yán)肅探討了“自由意志”和“精神家園”之間被世人普遍忽略的內(nèi)在矛盾。
所有角色的形象都明顯透射出圣經(jīng)人物的潛影:Christof儼然就是“Christ”或者“God”的代名詞;“桃源島”實際上就是“伊甸園”;Meryl,Marlon以及其他演員是“虔誠信徒”的化身;Truman在狂風(fēng)暴雨中向天空努吼“你要阻止我,你就必須殺了我!”那令人熱血沸騰的一幕令人聯(lián)想起《出埃及記》中那位向上帝面對面挑戰(zhàn)的偉大法老:英勇無畏的拉姆西斯大帝;Sylvia在桃源島上向Truman透露真相的情節(jié)完全對應(yīng)于伊甸園中的蛇和夏娃的故事————蛇對人說“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實你們就如同神般能辨善惡”,而上帝對人說了謊,說吃了就會死。上帝為什么撒謊?原因就和Christof希望Truman和他一起繼續(xù)留在桃源島上“享福”一樣。蛇有什么錯?她不過說了真話,但她卻被上帝詛咒,一如被Christof“強烈譴責(zé)”的Sylvia。
吃善惡果要被上帝詛咒,追求真相和追求自身完善是犯罪————伊甸園中的善惡規(guī)則和人間不一樣————謊言是美德,追求真理是犯罪。
所以,上帝希望人永遠不要明白善惡,是非,羞恥。
把靈魂交托于這樣的神,對尚處于迷茫狀態(tài)的人類來說還可以理解,但對于已經(jīng)經(jīng)歷啟蒙運動的人類來說,就顯得荒唐。
影片最后站在“出口”處的Truman當(dāng)然不可能再被Christof說服,返回桃源島,因為他已經(jīng)是個獨立的,不再受操縱的個體了。可是,在外界生活的Truman只是因為內(nèi)心有痛苦,需要慰籍,難道他就應(yīng)該重新返回桃源島,把自己的靈魂再次交給Christof?
豈不可笑?
眾所周知,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fā)展,基督教作為一種宗教,它的影響力已經(jīng)比中世紀(jì)時大為衰頹,但是,一來基督教作為一種文化,由于歷史原因早已廣泛滲透了歐美各國的民族文化中,成為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基石?!妒ソ?jīng)》故事在西方家喻戶曉,其人物的形象及言行精神早已潛移默化地沉淀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自覺不自覺地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行為;二來面對欲望的無限膨脹,社會的急劇變革,傳統(tǒng)價值體系的崩塌,越來越多的人們感覺自己需要一個“精神家園”,給心靈以寧靜和慰籍,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重新歸依宗教,信仰又重新蓬勃。
而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就是:人們要完全依靠上帝,不可倚靠自己的能力,在一切所做的事上都要信靠上帝,神必指引他們道路。(《圣經(jīng)》箴言第3章5-6節(jié))。
《the TRUMAN Show》表達了編導(dǎo)對人類自愿喪失自由意志的憂患意識,這種喪失由于難于覺察而且效應(yīng)正面而愈加沉重。這個宗教色彩濃郁的寓言為人們留下了充裕的思索空間————人們有必要再度重新探求宗教信仰對意識心靈的作用究竟何在?人類追求真理,反倒被“上帝”審判;人類追求自由,反倒被“上帝”摧毀......歷史上這種例證實在太多了,Truman只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證而已。顯然,編導(dǎo)并非宿命論者,影片的整體思想向“人定勝天”傾斜。提出一個例證,將其引向極端,充分展示其后果,從而將之否定。這一手法對突顯影片的警世意義大有助益。
影片的另一積極面是Truman向被操縱的命運宣戰(zhàn)的結(jié)果不僅奪回了自己的自由,而且干脆推翻了整個桃源島的存在意義,從而使桃源島上其他的所有人也就此擺脫被操縱的命運。其“潛臺詞”便是“一個微不足道卻先知先覺的個體就解放了全人類的自由意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Sylvia所代表的最積極一面在Truman身上得到了延伸,某種意義上也是《the TRUMAN Show》的編導(dǎo)對這部電影所可能引發(fā)的思潮和效應(yīng)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的寫照。
借助一個近乎戲謔的故事,《the TRUMAN Show》把上帝直接推上了審判臺————這是一首人類自由意志的偉大頌歌。盡管它歸根到底只是一部娛樂性電影,無法非常嚴(yán)謹(jǐn),但《the TRUMAN Show》仍然成功超越其娛樂性進入了更嚴(yán)肅的創(chuàng)作領(lǐng)域,成為一個警世寓言的完美表意載體。笑中帶淚之余,我相信人們不會忘記蘊涵其中的深刻意念。
影片中的觀眾都在為Truman最終離開桃源島而歡呼,這于我們是否有所啟示?
2007.4.17
3 ) 之后的世界
楚門離開攝影棚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實在再好猜不過:接受記者采訪。然后參加脫口秀,出書,起訴導(dǎo)演和制片公司, 被反訴……最后也許有幸能隱姓埋名改頭換面退隱江湖,也許會成為什么公益活動的形象大使,也許一時鬼迷心竅投身娛樂圈,就成了個終生掙扎的五流小演員,還每天都會被所有(前)觀眾問候“楚門,你的智齒/便秘/痔瘡/腳氣如何了?”
這就是男版的娜拉離開玩偶之家后,所必須面對的我們世界的規(guī)則。
諷刺的就是:離開虛偽的桃花源之后,他卻再也不會——至少很長時間之內(nèi)不會有——“真實的”、“普通的”人生。沒有人對楚門說“歡迎來到真實世界”。有人問“為什么這么好的電影不拍續(xù)集”,我回帖說“已經(jīng)拍了,而且連拍三部,主演是基努?里維斯”,但看完之后仔細想想,還是尼奧要幸運得多。
對錫安來說,尼奧是救世主,而對我們的世界來說,楚門只是一個謝幕了的男主角。
懷疑世界的真實性這種事情,相信每一個衣食無憂智力正常的青少年都干過——就像尼奧的船長(名字忘了)說過,“我們很少解放成年人”,到了楚門這把年紀(jì),因為亡父的突然出現(xiàn)才開始懷疑身邊的一切,實在只好說他太遲鈍。
當(dāng)他掙扎,彷徨,困惑,甚至想要沖出攝影棚,觀眾都支持他。他們在為投射在他身上的他們自己的生活欲望喝彩,這無可厚非。但楚門并不是一個角色,一個演員——他們卻常常忘了這件事(甚至他們也許還會興致勃勃的參與投票,決定楚門下周是升職還是失業(yè),離婚還是金婚。)
所以楚門謝幕之后,保安大叔們馬上去尋找下一個節(jié)目;所以招待小姐們會像面對其他任何八點檔一樣評論著“他為什么不跟她一起走?”“他媽媽生病了,而他又那么孝順”。
——媽媽生病是假生病,但楚門不去斐濟是真不去。他不是工作與生活分得清清楚楚的演員,結(jié)束了這周的拍攝之后,愛旅游愛沖浪愛吸毒愛泡吧愛一夜情愛干什么都可以。
最大的贏家還是導(dǎo)演。他其實一點都不希望得知真相之后的楚門留下來,他只是在為他的杰作創(chuàng)造一個完美的故事高潮與結(jié)局——想想吧,這部世界第一的真人秀,要一個會看劇本會背臺詞會拉贊助會問導(dǎo)演“我演的怎么樣?”的主角做什么?倒不如挑選新的主角,比如一男一女,一黑一白,從出生開始直播,讓觀眾期待他們會不會在攝影棚的微型人海中發(fā)現(xiàn)彼此乃至發(fā)現(xiàn)真相……養(yǎng)成游戲不就是這么玩的么?既然不能讀檔,干脆重新開始——他甚至可以干脆選五個主角,逐漸長大、發(fā)現(xiàn)世界的虛偽,然后組成五人戰(zhàn)隊,十幾二十年之后,必將有個更賣座的結(jié)局。
至于楚門,就算他再想回去,攝影棚也不再需要他。他已經(jīng)是假的了。
————————————————————————————
寫稿時提到了七八年前就聽說過但一直忘了看的《楚門的世界》,于是找來看了。而我寫的那篇稿,則其實是在拿這片子對比手冢治蟲的《陌生人》——一個比這部電影要早得多的“真人秀”的故事。
我很有興趣知道這電影的主創(chuàng)們看過那篇漫畫沒。
4 ) 西蒙妮 vs 楚門的世界
在好不容易的一個休假的下午,看完了西蒙妮(S1m0ne )。之后,我就不由自主地把這兩個片子做了一個小小比較,而其時,我還不知道任何西蒙妮(S1m0ne )的任何背景資料。呵呵,今天上dvd完全手冊一查才發(fā)現(xiàn),《西蒙妮》的導(dǎo)演兼編劇和《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編劇其實是同一人,安德魯·尼科。
這兩部片子的區(qū)別在于,楚門里卻只有一個人被欺騙,所有的人都知道真相,而在西蒙妮里,只有一個人了解真相,所有的人都被欺騙了。好象后者的氣勢更大一些,畢竟騙一個人是可能的,騙全世界是困難的,不過阿爾帕西諾在西蒙妮里說了,騙十萬人比騙一個人容易得多,嘿嘿,maybe it's ture。兩者最大的共同點在于,他們都在尋找一個真實與虛假的界限。
楚門和西蒙還有一個想象的地方在于,楚門里的金凱利一改往日無厘頭的作風(fēng),變得稍微正經(jīng)起來,而西蒙里,阿爾帕西諾更是一改往日的酷樣,頭發(fā)蓬亂,一副落破狀,兩者都讓我根本不敢認(rèn)。
在大學(xué)時候看楚門的時候,用的是15寸的破電腦,卻給了我深深的震撼,關(guān)于人關(guān)于世界,甚至懷疑自己的世界是不是也這樣被另外一個虛擬的空間所包圍著,那種落寞是心底深處的。
而看西蒙妮的時候,只覺得是輕喜劇,很新奇于其中帕西諾的新形象,故事情節(jié)覺得有些拖沓,畢竟這些年來,我們一直為這樣的故事所包圍,比如駭客帝國等等。不過看完以后,也擔(dān)心,自己最愛的影星是不是也是這樣泡制出來的?呵呵,潘多拉的盒子一旦被打開,我們都得面對真實與虛假的考驗。
in any case ,這兩個片子都是很好的片子,值得推薦。
5 ) 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楚門,true man。
觀眾以為他們在看一場真人秀,可那個楚門是真正的自己嗎?
他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牽線木偶,那個不可一世的天才導(dǎo)演,以上帝的姿態(tài),為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虛假的世界,完美的虛假。但是當(dāng)那個封閉的所謂的世外桃源的真相被楚門洞悉,控制木偶的線,斷了。他選擇了抗?fàn)?,選擇了新的人生,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就算生命的軌跡被安排,就算生存在無數(shù)攝影儀的夾縫中,就算一切都是假的,包括親情,友情,愛情;正如楚門所說,你不可能在我的腦中裝攝影儀。在這個科技和媒體的觸角無法到達的地方,蘊藏著可以沖破一切束縛和阻礙的力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部電影是一則荒誕無稽的人生寓言,是一部發(fā)人深省的黑色喜劇。楚門是生活在完美世界里的籠中鳥。而是事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楚門的影子,我們想去追求屬于我們自己的生活,想到夢中的“裴濟”去,但現(xiàn)實總是有太多的阻礙,我們被迫選擇無奈的退縮。
就像向往飛翔的鳥兒,被折斷了羽翼。
是繼續(xù)毫無意義的安逸生活,還是鼓起勇氣,挑戰(zhàn)人生?
是把殘酷的現(xiàn)實當(dāng)作借口,還是把它踩在腳下?
是甘心被人擺布,還是活出自己?
對于這一切,我們還有選擇的權(quán)利。
別人永遠無法監(jiān)視和控制我們的思想,正是這種思想決定著人生的方向。要想活出精彩,活出意義,就要有去自己開辟人生的勇氣和力量,不做任何人的附庸,活出自己。
而除了現(xiàn)實的壓力,有些時候是我們自己的思想在阻攔自己,比如軟弱,比如畏懼,比如害怕吃苦。
楚門在找到那個封閉世界的出口時,他就站在了選擇的十字路口:
向左,是沒有自由卻安逸無比的生活,繼續(xù)飾演楚門,
向右,是未知、黑暗卻令人向往的世界,可以做自己的世界。
在這個時候,基斯督所創(chuàng)造的阻礙已經(jīng)不存在了,唯一可以阻礙楚門的就是他自己的思想,而基斯督也試圖去利用這一點,他勸誡楚門外面的世界同樣充滿欺詐和虛偽。楚門還是勝利了,他轉(zhuǎn)身,邁向那道漆黑的門,從虛假通向真實。去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他說了無數(shù)遍的臺詞,在這一刻,承載了多少的悲哀和欣喜。
觀眾在欣賞這場所謂的真人秀時,有把楚門當(dāng)作一個true man嗎?楚門就像動物園里被圍觀的猴子,人們表面上喜歡他,內(nèi)心卻沒有給予他應(yīng)有的尊重。他只是一個玩物而已。但是當(dāng)他站在門口,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當(dāng)他逃離那個世界,所有人為他激動和喝彩。 也許只有在這個時刻,他們才把他當(dāng)作一個真正的人。
這種發(fā)自心底的尊重與認(rèn)同源于他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選擇活出真正的自己。
做真正的自己,或許一切都會變得未知,但是我們還是愿意活在這種未知里,因為至少它是真實的。正是不可預(yù)知、不可名狀的前路讓人生有了意義和美麗。
6 ) 楚門的世界
整部電影創(chuàng)意十足,震撼人心,像一則現(xiàn)代烏托邦式的寓言。看完電影,我不禁想起《娛樂至死》這部傳播學(xué)經(jīng)典書目: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共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xiàn),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資料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其結(jié)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為了娛樂,為了名利,電視公司能夠剝奪一個人最基本的權(quán)利;為了滿足自己的偷窺欲,公眾能夠把一個活生生的人當(dāng)做小丑來看待,與電視公司狼狽為奸,如此病態(tài)的社會讓人窒息,讓人恐懼。但是回想一下,我們不也是一個個楚門嗎?也許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人都在演戲,你是一個困在別人設(shè)計中的“籠中鳥”,但對自由的追尋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就應(yīng)放下的信念。由彼及己,引發(fā)思考正是經(jīng)典電影的魅力所在。
借鑒,不妥請私信刪。
7 ) 走得出桃源島,走不出真實的荒漠
一、主題分析
“我們看戲,看厭了看厭了虛偽的表情,看厭了花巧的特技;楚門的世界,可以說是假的,楚門本人卻半點不假。這節(jié)目沒有劇本,沒有提場,未必是杰作,但如假包換。是真實的生活。”桃源島的設(shè)計者和總監(jiān)基斯督在影片之首的獨白意味深長。
法國哲學(xué)家鮑德里亞說,我們所有的真實,實際上都是擬真。在擬真中,真實被從非真實中重新調(diào)制出來,產(chǎn)生出比真實更真的超真實,而這種超真實,“是從母體、記憶庫的指揮倉中產(chǎn)生的,有了這些,真實就可以次第生產(chǎn)出來”[1]。而在《楚門的世界》里,這一理論可以有兩種維度的解讀。
首先對于楚門這一人物而言。他出生,成長,生活并且從未離開的桃源島,實際上就是一個由擬真產(chǎn)生出來的超真實。楚門生活在看似幸福的家庭,美麗的妻子美露,慈祥的母親;好友馬龍情同手足,鄰里和睦友善,有著一份清閑的文書工作。影片中沒有刻意展現(xiàn)情感的愛恨糾葛,工作的勾心斗角,或者是人生的大起大落。在這個世界里,楚門是一個普通人,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也有著自己簡簡單單的快樂和遺憾。他的一生,都生活在一個巨大的“超真實”的桃源島里。在見到西爾維亞之前,他從未懷疑過這個真實;而只要踏出桃源島一步,他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真實是多么虛假。為什么從前的他從未想過走出去呢?影片過半后,基斯督道破真相,父親死在大海的劇情,就是為了在向往成為麥哲倫一樣的探險家的小楚門,畏懼大海,制造出他的童年的心理陰影。大海真的可怕嗎?對于經(jīng)過這一事件的楚門來說,可怕成為了真實。桃源島是真實的世界嗎?對于被無數(shù)人無數(shù)次灌輸其為“地球上最棒的地方”的楚門來說,桃源島就是真實的世界?;苟街笓]著、創(chuàng)造著楚門的記憶,把非真實變了超真實。正如鮑德里亞對現(xiàn)代社會真實現(xiàn)狀的描述——我們所有的真實,實際上都是擬真。在擬真中產(chǎn)生出來的真實,他稱之為“超真實”;而且這個“超真實”更致命之處在于:比真實還要真實。
第二個維度落在了楚門真人秀的觀眾們,甚至這部電影本身的觀眾身上。鮑德里亞曾經(jīng)舉出主題公園的例子來解釋超真實產(chǎn)生的過程,公園中是電影里虛構(gòu)的景象,人們的日常生活了無新意,需要在這個被制造出來的幻境中體驗神奇。也許我們會覺得處于明處的主題公園不算什么,但是,鮑德里亞進一步的推論卻令人震驚,他認(rèn)為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影視作品和媒介建構(gòu)起來的。楚門真人秀正是一個活脫脫的例子,這部風(fēng)靡全世界的電視節(jié)目,每周7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播出,觀眾甚至?xí)樗幻卟恍?。其中的一個極端,就是那位一直泡在浴缸中的中年男人。對他而言,楚門真人秀也許構(gòu)成了他真實生活的全部。楚門的世界,給它的觀眾們生產(chǎn)了一個巨大的幻象,這里近乎完美,鄰里講信修睦,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正如影片中基斯督所說,“桃源島就是世界本來的樣子”。這樣的世界,無疑令人沉迷。其實與楚門真人秀類似的是,影視劇無論構(gòu)建了怎樣的世界,亂世,末世,虛構(gòu)世界,大概都是一個高于現(xiàn)實世界,去除了現(xiàn)實中并不光鮮的、瑣碎日常的世界。而實際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光鮮的東西,被投射在了影視劇上,然后通過廣告等方式的反向輸送,再次來到現(xiàn)實生活,并成為支配人們的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劇中甚至劇外的廣告,是影視建構(gòu)并支配生活的重要橋梁。在影片中,植入其中的廣告比比皆是,比如每天楚門來到報亭之前,總有一個人在買《狗迷雜志》,與雙胞胎大爺打招呼中突然被推到貼著“凱撒雞”等廣告的海報墻,妻子美露、朋友馬龍聊天中“插播”的不自然的廣告詞……鮑德里亞說,“如果說我們是在產(chǎn)品中消費產(chǎn)品,我們在廣告中,則是消費它的意義”。[2]他的意思是,被消費的,永遠不是廣告中的商品,而是廣告的理念,因此廣告本身反而成為了消費品。讓我們想想觀眾們所看到的廣告,馬龍說“啤酒,本該如此”,楚門無意中喝的莫可可的鏡頭擺在片頭花絮的右上角……同一品牌啤酒的標(biāo)志,出現(xiàn)在酒吧的吧臺(94’35”);楚門手中同款的杯子,握在了一位女性觀眾的手中(94’39”)。
作為觀眾,無疑是最該厭惡廣告的,它每次在劇中出現(xiàn)都是那么滑稽可笑。然而,為什么劇中的明星們所消費的品牌最后還是來到了觀眾手中呢?因為廣告本身并不能控制我們的意圖,它所針對的是我們無意識的欲望。廣告,是消費社會中制造欲望的武器。這種有了更高知名度的品牌的啤酒和可可本身并不見得會比其他品牌更加高級,更有檔次,然而在電視中喝啤酒還有可可的人確實人人欲求成為的對象。消費它們的是紅透世界的楚門真人秀的大明星——這才造成了人們的競相追逐。而當(dāng)楚門走出桃源島,觀眾們轉(zhuǎn)向其他節(jié)目,忘記楚門的時候,楚門不再是明星了,楚門喝的可可還會出現(xiàn)在人們的手中嗎?而這個問題,不只是電影中才有的問題,更是現(xiàn)實社會的矛盾。鮑德里亞的思考是,如今這樣一個“消費社會”的存在,到底是真實的,還是一個被影視,廣告等等媒介制造出來的巨大幻象?人們的喜好,作出的選擇,究竟是他/她自己的選擇,還是身處這個幻象之中,在其所控制之下作出的選擇?
影片的結(jié)尾,看透桃源島之虛假的楚門選擇離開這里?;苟接幸欢文腿藢の锻炝糁裕骸巴饷娴氖澜?,跟我給你的世界一樣的虛假,有一樣的謊言,一樣的欺騙?!彼f的他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正是前文所述的超真實存在的兩個維度。一個是桃源島的世界,基斯督以擬真塑造出來的超真實,對于局外人而言,這里無疑是虛假的,只有置身其中被植入記憶的楚門,才會信以為真。而外面已經(jīng)成為一個“消費社會”的世界,與其說是真實的,不如說已經(jīng)變成了更加巨大的幻象。鮑德里亞的語境中,擬真的過程其實已經(jīng)沒有了參照性的表象,擬真的背后頁沒有所謂的現(xiàn)實,所以,無論是楚門秀,還是楚門秀之外的世界,所構(gòu)建的超真實,是比真實還要真實的偽真實。
那么我們一直要尋找的真實何在?楚門問:“是不是一切都是假的?”基斯督的回答是:“你是真的,所以才會有那么多人看你”。楚門秀一直所聲稱的真實,其實只在楚門——在這個一直被欺騙的真人秀的主角身上,他的情感體驗是真的,他失去初戀的痛苦是真的,他對這個世界的懷疑是真的,這些真實的東西,無論是桃源島還是外面的世界,都阻止不了。外面的世界,不知道是否更為真實,抑或有更多的遮蔽,它誘導(dǎo)人陷入更大的幻象,這時候就不再會有人告訴楚門這一切都是假的了。當(dāng)真實不再存在,當(dāng)消費世界制造商品來控制人們的時候,如何消解它們對我們的支配,最重要的一點楚門已經(jīng)擁有了——作為主體的自覺性。
二、鏡頭語言分析
本片鏡頭語言的最大特點在于“混合鏡頭”的運用,即電影導(dǎo)演的客觀敘事鏡頭與基斯督的偷拍鏡頭的混合,兩者界限模糊,共同推進敘事,使得電影不具有偽紀(jì)錄片式的粗糙質(zhì)感,而顯得圓潤流暢,觀感上與一般的好萊塢商業(yè)大片幾無二致。比如,影片開頭上班一段,楚門推開門打招呼時畫面周圍的黑圈顯示這來自基斯督的偷拍,而鄰居一家三口打招呼的畫面沒有黑圈,是來自楚門的主觀視點鏡頭。而后,楚門上班一路受到到汽車收音機內(nèi)攝像頭、書報亭攝像頭以及魚眼鏡頭(與雙胞胎的對話)的偷拍,都是來自基斯督;楚門上班時,與同事的對話是典型的過肩鏡頭,撕紙的鏡頭來自楚門主觀視點,而其中受到辦公桌角遮擋的鏡頭則表示他始終未逃離基斯督的視線。
這兩種鏡頭的混合,一方面表現(xiàn)形式是上文提到的兩種鏡頭的交叉剪輯,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為基斯督的偷拍實際具有考究、穩(wěn)定的機位和構(gòu)圖,而不像《科洛弗檔案》等偽紀(jì)錄片那樣追求手提攝影機畫面搖晃的“真實感”。邊框黑影、遮擋物、攝像頭扭動的吱吱聲響——這些與其說是偷拍行為的實際重現(xiàn),不如是為了提示電影觀眾“上帝”基斯督的在場,是對楚門命運掌控的象征。例如,楚門被穿防輻射服的基斯督手下圍捕時,金屬遮擋覆蓋了1/3畫面,體現(xiàn)暴力機器的控制達到空前高度。另外,鏡框中的楚門這一元素的多次出現(xiàn),也與偷拍畫面的陰影異曲同工,同時暗示了他被囚禁的處境。
對電視廣告的諷刺則構(gòu)成了本片重要的喜劇元素之一。在妻子美露和朋友達倫的“植入廣告”中,演員一反電影常規(guī)(不能看鏡頭),突然望向鏡頭并推進鏡頭,演說廣告詞。這一戲仿電視廣告的場面調(diào)度方法讓觀眾從被隱藏攝影機構(gòu)造的“真實幻覺”中醒悟,形成急劇反差,構(gòu)成滑稽與荒誕性所在。
電影中,楚門秀的觀眾不僅僅是觀看者。出現(xiàn)觀眾的段落中,導(dǎo)演將視點放置在電視機之上,將觀看者反轉(zhuǎn)為被看對象,使導(dǎo)演的批判矛頭不僅單單指向這場鬧劇的始作俑者基斯督,更指向?qū)嶋H已不知不覺地被消費社會所掌控的電視觀眾。
另一個重要的鏡頭元素是面部特寫。電影在拍攝基斯督時運用了大量面部特寫,配上演員不茍言笑的表演,突出人物性格之冷酷,給人以強烈的壓迫感。另外,熟睡中的楚門的臉部特寫,表現(xiàn)出對最隱私靜謐的獨處時刻——睡眠的近距離端詳,這一隱私侵犯的畫面能夠引起觀眾共鳴,也因此被收入海報。電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橋段之一是結(jié)尾楚門與基斯督的對話,基斯督在暴力無法阻止楚門以后,慈父般地勸說他。然而此時基斯督壓迫性的面部特寫和楚門在低位的近景俯拍刻畫了這一完全不平等的關(guān)系。而楚門“早安,午安,晚安”的謝幕,則粉碎了基斯督塑造的“真實”的假象——這不是如假包換的“真人秀”,這只是一出囚籠中的荒誕劇。
寫于2013.11
[1] (美)凱爾納編,鮑德里亞:批判性的讀本[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第128頁-第129頁
[2] (法)布希亞著,林志明譯,物體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203頁
楚門最后走出小島時,有一個聲音說其實外面才是最可怕的。我想到了現(xiàn)在中國的體制內(nèi)的工作,一成不變。但是確少有人敢于離開,其實我覺得離開是解脫也是一種冒險吧。人的一生也有很多的路可以選擇,有人選擇安穩(wěn),有人選擇冒險去追逐!我們每個人只能決定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其他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
“如果再也不能見到你,祝你早安,午安和晚安?!?/p>
每個人都向往自由而不僅僅是安定
這是一部每個中國人和每名中國同志都應(yīng)該看的電影,我們就是無數(shù)的楚門,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的命運被操控在他人手中,大多數(shù)人還并沒有發(fā)現(xiàn),更多的人發(fā)現(xiàn)了也無力掙脫。心靈的頓悟是人生的必修課,你不去選擇它,它就會左右你?!叭松鐟?,戲如人生”
他用別人的相片拼湊出她的樣子, 在這個虛假的,冷漠無情的世界里只有這份思念是唯一的真實
那個導(dǎo)演好惡心,那群觀眾更惡心,反烏托邦就是要反這班偷窺成狂的上帝。自由的意志是不能任人擺布的,如果我是楚門,但愿你永遠不要讓我發(fā)現(xiàn)真相,不然我將詛咒你們所有人——FUCK OFF, SCREW YOU ALL!
#繼續(xù)補看250#劇本創(chuàng)意很贊,懷疑這根本不是電影,而是生命終結(jié)時的徹悟;走向所謂真實世界,雖也有謊言有傷害,但殘酷的真實總好過虛假的美滿;智勇者追求真理,膽怯者茍安于世,庸碌者永不察覺。
不止一次的懷疑所有人都在演戲,而我卻蒙在鼓里
最諷刺的難道不是電視旁的所謂觀眾么?導(dǎo)演老頭子都比他們真情實感多了 觀眾為了他落淚歡呼擊掌又如何 之前卻從未想過讓他離開 之后也只是換了一個節(jié)目頻道罷了
打開這道門,即便現(xiàn)實再最骯臟也請讓我自己感受!關(guān)掉你的鏡頭,即使現(xiàn)實再無奈你也必須自己體驗!
安德魯·尼科爾總能帶來這種概念特別好的本子
就算是已經(jīng)完全知道劇情走向也還是被震撼被感動。就算你能攝影我的一切也無法在我腦內(nèi)安裝攝影機。
換句話說,他的生活就是真實的生活,如果什么也沒出現(xiàn)什么也沒發(fā)現(xiàn)。再換句話說,所有的配角被迫清醒地站在這個虛擬的邊緣,吃喝拉撒24小時待命,意識到此刻的高潮被以億計算的人類消費著,除此之外生活的區(qū)別只是沒有攝像頭對著,不用去區(qū)分真或假。精神病和真實一線之隔。堅持到底你就贏了。
當(dāng)你望著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回望你。楚門之外的世界,又會有怎么樣的窺探?最怕的是,我們永遠無法求證自己身處在哪個世界。
要想阻擋我 只有殺我
Good morning, and in case I don't see ya,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and good night!
我是不是也在楚門的世界活著?
年輕時候的金凱瑞真TMD 帥。尤其一頭柔順的頭發(fā)。
原來植入廣告那都是人家美國人玩剩下的玩意兒……
還記得第一次看完后的震撼。從一出生就在全世界關(guān)注下,父母朋友親人甚至所有30年的人生軌跡都在設(shè)定中的楚門,在逐漸剝開疑團揭露殘酷真相后,他有勇氣走出這個巨大的牢籠,而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楚門,都在某種程度上被設(shè)定被限制被禁錮,又有幾個會尋找自由掙脫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