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01,不明真相的觀眾該如何漫游
氣氛不錯,靜謐但有暗流,有帶威脅性的張力;特效很好;最后一組房間里的鏡頭拍和剪都非常漂亮。
但以上都不能抹掉最根本的癥結:不知所云。有評論搬出原著來詮釋本片,從能看到的只鱗片爪來說,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寓意,不過是撒點小嬌,值不得這樣大費周章地神神叨叨,此一;二,如果把電影拍得還需要原著來詮釋,是失敗,一個成熟的文本,必須依靠自己維系一個完整的世界,它必須是自足的;第三,故事講得很脫線,這一點最不可原諒,蒙太奇不是萬金油,盡管你在這塊地盤段位很高。
2 ) 在科學和啤酒都不能安撫的夜晚
“沒有證據證明智慧有利于生存,也許正相反,它是通向毀滅的捷徑,因為最頑強的生命都沒有智慧。但已經證明智慧能感受美,所以智慧的目的也許只是作為宇宙之美的見證者。必須渺小,才能感受宏大;必須脆弱,才能敬畏頑強;必須短命,才能感受永恒;必須能思考,以感受造物設計的精妙,又不能全知,以防一切在瞬間全透明。這就是智慧生命了,做這種見證者,神不行,只能是人??傆幸惶欤麄儠炎约捍嗳醯能|體裝進金屬種子,飛過所有荒涼和繁榮的世界,去感知那些神不能感知的東西,這也許真的是他們存在的目的。 ”
3 ) 《2001太空漫游》在斯坦利·庫布里克的作品序列里是什么水準和地位?
原標題《為什么2001電影里的黑方碑比例是1:4:9?》
在豆瓣發(fā)的廣播幾個閱讀量,所以蹭個話題,大家見諒。
一.一個聲學的猜想
假設黑方碑(也稱黑石碑,電影里的Monoliths,黑方碑不止一塊,為避免爭論就寫成黑方碑)所在的空間符合聲傳播的條件,那黑方碑的長寬高比例就關系到簡正波的截止頻率。
下面是推論和仿真。(多圖預警!)
不同的簡正波可能具有相同的特征頻率,如果空間的長寬高中任兩個成整數比(可約分),則將引起兩個或多個簡正波具有相同的截止頻率,稱為“簡并化”。這樣可能在某一頻率范圍內沒有簡正波的截止頻率,另一頻率范圍有較多簡正波的截止頻率,會造成簡正波的截止頻率分布不均勻。避免這種“簡并化”的方法就是空間的長寬高中任兩個不能成整數比(不可約分)。
二.起因
先聲明,不是找茬。簡單來說就是一張圖片引發(fā)的思考。
這本書大劉的簽字是“1:3:9,是力量最狂妄的顯示 劉慈欣”。
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劉對阿瑟.克拉克的《2001:A Space Odyssey》的Monolith(黑方碑)致敬。在《三體Ⅱ:黑暗森林》里有對水滴的描寫,提到黑方碑。
阿瑟.克拉克在他的科幻小說《2001:太空奧德賽》中描述了一個外星超級文明留在月球上的黑色方碑,考察者用普通尺子量方碑的三道邊,其長度比例是1∶3∶9,以后,不管用何種更精確的方式測量,窮盡了地球上測量技術的最高精度,方碑三邊的比例仍是精確的1∶3∶9,沒有任何誤差??死藢懙溃耗莻€文明以這種方式,狂妄地顯示了自己的力量。
這段話可以確定大劉的簽字“1:3:9,是力量最狂妄的顯示”是致敬阿瑟.克拉拉,但小說和電影里,無論以何種工具測量,將數字精確到多少位,黑方碑的長寬高比例都是精準的1:4:9?!?001:太空漫游》的出版時間與電影上映在同一年?!?001:太空漫游》的故事情節(jié)是由克拉克和庫布里克共同構思創(chuàng)作的。
為什么黑方碑長寬高比例是1:4:9,有哲學的解釋“被用在電影中的理查德·施特勞斯(RichardStrauss)的音樂《查拉圖斯特如是說》非常有聲調性:1,5,8……很講韻律,和音。而石碑的幾何結構是1,4,9。一的平方、二的平方、三的平方。施特勞斯的音樂作曲本身而言就代表著電影的三個階段:猿類、人類、超人……而在尼采的觀點中也有三階段的人類進化。”
電影里黑方碑是什么? 大家比較有共識的是:黑方碑是一種將純意識抽取出來的終極智慧的能量體。它脫離肉體而存在,并可以在宇宙中自由地穿行。黑方碑代表更高級的文明,第一次出現是在電影開頭,黑方碑出現在猿人洞穴前,一個猿人撿起一根動物骨架砸向地上的其他骨架,代表猿人學會使用工具,文明開始進化。這一段一直被奉為電影史上的經典。
Bowman駕駛發(fā)現號在接近終點木星的時候,黑方碑再一次出現在木星與木衛(wèi)二IO的中間。他乘坐分離艙試圖降落到黑石上面。(如果黑方碑是在太空中,太空不存在介質,聲波是無法傳播的,那第一章里的推理就不成立了。但在太空中光是可以傳播的,不知光學有沒有“簡正波”這個概念,歡迎討論。)
然后Bowman掉入了一個星際之門,經過五彩斑斕的墜落后他發(fā)現自己降落到了一個房間里,他的記憶和意識被慢慢剝離,等他完全脫離了肉體,黑方碑出現了。在最后,Bowman在變成星孩的后來還像能量一樣在宇宙中穿行,像大劉在《球狀閃電》的量子態(tài)般的存在。
在《2010》里黑方碑代表的高級文明還創(chuàng)造了木星的星系,像太陽系一樣,也啟蒙了在水中誕生的生命。黑方碑是代表高級智慧,能夠開啟生命的文明進化。但創(chuàng)造黑方碑的高級文明卻沒有現身,宇宙的神秘。就像《三體》中的三體人,直到宇宙的盡頭也沒有現身,智子、水滴是像黑方碑一樣的存在?!拔业囊磺凶髌范际菍Π⑸た死说淖玖拥哪7隆保P于劉慈欣對阿瑟.克拉克的致敬,我找到了出處。
三.一點聯(lián)想
“對于生命和文明在宇宙中的前景,任何想像都是軟弱無力的?!?/p>
大劉在《朝聞道》里寫更高級文明“排險者”在宇宙布防了預警系統(tǒng)。當有能力產生創(chuàng)世能級能量過程的文明出現時,預警系統(tǒng)會報警。
“這個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時間超過了預警閥值,已對宇宙表現出了充分的好奇,到此為止,已在不同的地點觀察到了十例這樣的超限事件,符合報警條件?!?排險者露出那毫無特點的微笑說:“這很難理解嗎?當生命意識到宇宙奧秘的存在時,距它最終解開這個奧秘只有一步之遙了?!笨吹饺藗內圆幻靼祝又f:“比如地球生命,用了四十多億年時間才第一次意識到宇宙奧秘的存在,但那一時刻距你們建成愛因斯坦赤道只有不到四十萬年時間,而這一進程最關鍵的加速期只有不到五百年時間。如果說那個原始人對宇宙的幾分鐘凝視是看到了一顆寶石,其后你們所謂的整個人類文明,不過是彎腰去拾它罷了。”
《2001》是黑方碑開啟了猿人的心智,學會使用工具,不再茹毛飲血,進而進化成人類文明,就是說人類文明的開啟是有外部力量介入的。但在大劉的《朝聞道》里與之對應的是“原始人很長時間好奇地仰望星空”,說明人類文明的開端是自發(fā)的,或者稱為人類整體的意識覺醒。
“真是不可思議,在這么荒涼的地方競會存在3C級文明!” 艦隊統(tǒng)帥感嘆說。 “是啊,無論是碳基聯(lián)邦,還是硅基帝國,其文明擴展和培植計劃都不包括這一區(qū)域,如果這是一個自己進化的文明,那可是一件很不尋常的事?!弊罡邎?zhí)政官說。
在《鄉(xiāng)村教師》里,人類文明也是孤獨進化的,沒有高級文明的培植。在《三體》中,宇宙是黑暗森林,人類還未參透宇宙文明社會的兩個公理,科學還沒到光速飛行、曲率驅動,就要面臨三體人侵略的危機?!靶≌f中希望總是存在的,更多關注的是,在極端的境遇到來之際,文明為了生存下去,如何擺脫道德的羈絆?!标P于現實的: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有四部(《2001》《2010》《2061》《3001》),最有影響的是第一部《2001:A Space Odyssey》;劉慈欣的《三體》有三部,最有影響的是第三部《死神永生》。
科幻小說最大的優(yōu)勢和魅力是描寫人和宇宙的關系。宇宙在科幻小說中,應該是和人同樣重要的主人公?!?001》的續(xù)集《2010》和《2061》之所以不太成功,很大的原因是作者把側重點轉向了描寫人類社會的種種關系,并破壞了在《2001》中建立起來的那種宇宙的神秘和空靈。
《三體》的前兩部也體現了這種努力。第一部描寫了文革的故事,在第二部中,在抗擊外星侵略的近未來,中國仍處于現在的社會體制之下。這些,都是試圖增加讀者的現實感,為科幻的想象找到一個現實的依托和平臺。也正因為如此,作者和出版商都對即將出版的《三體》的第三部失去了信心。因為隨著故事的發(fā)展,第三部不可能再與現實接軌,只能描寫遙遠的未來和更加遙遠的宇宙,而這些,被認為是中國讀者不感興趣的。于是作者和出版商達成了一致意見,認為既然第三部不太可能取得市場上的成功,就開脆拋棄科幻圈外的讀者,寫成一部很純的科幻小說,這也算是對身為鐵桿科幻迷的作者的一個安慰。于是,第三部成為科學幻想的狂歡,描寫了多維和二維世界、出現了人造的黑洞和小宇宙,故事在時間上一直到達宇宙末日。
在《三體》這樣的科幻小說描寫最糟的宇宙,是為了能有一個最好的地球。
在2000年的筆會上,楊平對我說,他從我的小說中感覺到強烈的“回鄉(xiāng)情結”,當時我不以為然,認為回鄉(xiāng)情結是最不可能在我的小說中出現的東西。但后來細想,對他真是欽佩之致。
生命、宇宙以及一切就是在矛盾激蕩中出現的吧。
最后扯得太遠,收不住尾了,實在把控不了這么宇宙生命深奧的話題!
向阿瑟.克拉克致敬,向大劉致敬!
4 ) 最偉大導演拍攝的最偉大影片
我開始照著Sol Stein的書學習寫小說的時候,Sol說了,寫作最難的在于要"show the story"(展現故事),而不是"tell the story"(講故事),也就是說,要讓文字產生畫面感,那是要下真功夫的。這讓我想起來小時候語文課上學過的老舍先生那篇描寫寫夏天熱的文章,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語文老師的評論,老師說,老舍牛啊,厲害啊,為什么?因為寫了半天熱,愣沒一個熱字兒!
與文字的缺乏畫面感想反,我想電影藝術比較難于表達的并不是影像,而是感覺、情緒和概念。
攝像機,歸根究底其實就是把照相機照出來的一張張照片連起來播放,開始沒聲音,后來加上了對話、背景音樂,今后說不定還能加上氣味——比如迪斯尼的4D電影中,畫面里下雨,觀眾身上就被撥水——這些都是對影像這種藝術形式的延伸。所以說,用電影來展現故事,那是根本,電影本來就是把一個個的細節(jié)呈現在觀眾眼前,"show the story"是本分。
所以呢,相對于文學藝術,電影"show the story"容易,但是要表達一種感覺,進而要闡述一種世界觀與哲學理念,那卻是相當不容易的。能把后兩者做好的,個人認為,那就是這種影像藝術中具有真功夫的大師。
說了這么多題外話,下面回到A Space Odyssey 2001。我為什么覺得庫布里克厲害,就是因為老庫不僅完美的闡述了人與宇宙,可知與未知這樣的一種關系和概念(這一部分的概念想必老庫有自己的完整理論體系),更厲害的是,他還用影像的藝術精確表達出了他對這種概念延展部分的模糊感覺。
下面具體分析一下我上面說的究竟什么意思。
A Space Odyssey 2001,我認為主體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人類的起源與發(fā)展;第二部分,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秩序的顛倒;最后,宇宙的真理。
貫穿這三部分的是那塊莫名其妙的黑色石碑。我開始看這部電影也覺得這個東西比較玄,這塊“無中生有”的石碑究竟想表達什么理念呢?后來偶然讀了一本書,叫作《月影》,里面也有一個類似的東西,只不過《月影》中是球體,不是方方正正的石碑。這個東西,可以理解為神對人的智慧啟迪,比如上帝顯靈托夢,比如佛教說的“棒喝”之類,也可以理解為“基因突變”,人突然變聰明了,類人猿突然就學會了使用工具變成了人(參考近期《國家地理》雜志,里面剛好有一個人類尋源的專題,談到了這個基因突變的問題,不過這又扯遠了)。不管什么原因,每次這個東西的出現,都代表了人類發(fā)展過程中的質變。至于如何理解,宗教也好,科學也好,甚至像《月影》中的隨機無目的論也好,這就看個人愿意如何理解了,有無限解說可能。
第二部分,具象的故事是人與飛船電腦爭奪控制權,內里隱含的,我個人理解是一種秩序的重新組合。那個空中小姐走著走著船艙就倒過來的經典鏡頭正是對這種秩序顛倒的象征。前一部分的人使用工具,并發(fā)生技術變革上的革命;而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突破了量變的極限從而演變?yōu)橘|變,工具開始征服人腦。
最后一部分,我個人的理解,電影講得是宇宙的真理。問題是,人類作為宇宙中的卑微一員,連自己依存的地球還沒完全弄明白,哪里達到了理解宇宙真理的程度!所以這一部分對這個概念的闡述,不是從四四六六講清楚的角度出發(fā),而是用一種可能,一種感覺,一種猜測的方式去試圖解釋,解釋的目的在于啟發(fā)性,而不是答案。不管是那個超長的“進入黑洞”鏡頭,還是后來宇航員進入另一個空間看見自己的未來,包括最后的生命循環(huán),都可能是所謂真理的一種表現,又可能什么都不是。
第一與第二部分邏輯體系明確,人的進化,秩序的顛覆,人與宇宙的關系等等這樣艱澀的抽象概念,我覺得老庫用電影,用這種具象的視覺藝術講述得無比清晰明了,條理通順,畫面干凈,多處使用幾何構圖;然后到了最后一部分,更把這種概念可能的外延這樣更加抽象的東西表現了出來,而且,這種表現與教書育人還不同,并不是在自己完全明白清楚的基礎上,如同老師教學生那樣我有一桶水,我給你講解一碗水那樣表現出來;他的偉大正在與在面對這種自己也無法回答的問題上,精確準確的表明了自己理解的部分,同時也展現了對不可知的敬畏,模糊的恰到好處,引人回味。
所以如果讓我評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導演,最厲害的電影,那我毫不猶豫的回答是拍攝了《2001太空之旅》的庫布里克。因為他不僅能夠用具象的藝術形式來表達一種抽象的哲學概念,而且還勇于站在一個幾乎危險的高度來表達對這種抽象哲學概念的分階段理解與猜測,這簡直就是電影界的愛因斯坦或者霍金。
5 ) it's space music
因為這部電影,NASA每天用來叫醒宇航員的音樂就是藍色多瑙河。
因為這部電影,盧卡斯拍攝了星球大戰(zhàn)系列。
因為這部電影,斯皮爾伯格做了導演。
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宇航員在踏上月球真實的土地后,說“JUST LIKE THAT MOVIE”
庫布里克采用的太空船和空間站設計,基本全部來自于NASA
當一位小學老師在教室里打開錄音機,放出藍色多瑙河時,孩子們說,“OH ,IT'S SPACE MUSIC. ”
6 ) 我看過的最棒的電影
第三遍看《2001太空漫游》,心潮澎湃,許久不能平靜。原來想等寒假看完《悲劇的誕生》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后再來寫《2001》的讀后感的,但是電影帶給我的許多的思考,如果我不寫出來,我一定無法安然入睡。想到的東西不寫出來,是很難受的。
對于這部《2001太空漫游》,用我能使用的最華麗的詞句來形容她的偉大,都是不為過的。我要寫我對這部電影的理解,也許你沒看懂,那就跟著我來理解這部偉大的電影吧;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觀點,那不妨換一個角度來看。
如果把這部電影歸于科幻片,我不認為是恰當的,更應該是一部帶有批判科學性質的哲學電影。
開頭一段《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不禁讓我想到,電影的主題是否和尼采的思想有所聯(lián)系呢,這也使我對整部電影用尼采的思想來解釋。
電影的開頭從古代的人猿開始,也就是進化之中早期的人類。就把猿人看成是人類吧!人類雖然收到野獸的襲擊,和同類爭奪僅有的水源。但是人類還是和周圍的動物和諧地相處。一件事情改變了人類的命運,無意中人類掌握了使用工具(也就是最原始的科學在這里誕生了),從此人類走向另一條道路,開始殺生吃肉,為了獲得利益不惜殺死同類,人類走向的正是科學、理性的道路。
沿著這條路,人類一直走到了21世紀,科學創(chuàng)造了強大的物質文明,使人類的生活發(fā)生巨大的變化,人類甚至能進行星球間的旅行!物質文明看上去如此的美麗,看看那巨大的航天器,就像《藍色多瑙河》一樣優(yōu)美,人類的杰作!
可是人類獲得幸福了嗎?人類的內心是否依然空虛?科學的理性,人類儼然成了科學的奴隸,人的身上看不到生命的光輝,有的只是機械的思考。
科學是拉近了人的距離,還是更遠了?主人公通過視頻電話與女兒溝通取代了面對面的交流,這是科學帶給我們的便利還是從我們奪走了什么?大自然賦予我們的食物,變成了一包包吸管吸食的飲料,享受食物的樂趣也被剝奪了。
這是一個對科學、理性無比信仰的時代,人類是在為科學服務,而不是為了人類的幸福。人類對電腦的信任甚至超過了人類,甚至人的生命都由計算機來控制,諷刺的這臺計算機的名字就叫HELL。這也為后來發(fā)生的事打下了伏筆。
人不是完美的,他所設計出來機器可能是完美的嗎?HELL表示這臺9000型的計算機有完美的記錄,錯誤只有可能發(fā)生在人類身上。兩位駕駛員表示出了對HELL的懷疑,立即遭到了HELL的懲罰,計算機代表的現代科學,關心的只是理性(任務的成敗),而不是人類本身。
主人公打敗了計算機。就像尼采說描述的人類發(fā)展的三個階段:駱駝,獅子,小孩。人類還是會從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的獅子,進化到當初出生時那最純真的形態(tài),一個輪回。
后來一段穿越時空的抽象畫面,就好象人類發(fā)展的道路。開始的直線,圖形,正是人類所處的科學世紀,雖然華麗,但是人類的內心卻無比的恐懼,心靈受到扭曲。這又是無法避免的,科學的發(fā)展就是在這個輪回中的獅子的環(huán)節(jié)。
隨后我們看到的不是宇宙,而是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一滴紅色在黑暗中散開。他的形狀是否像極了天文望遠鏡里的宇宙景觀呢?誰有知道我們的宇宙又是不是另一個世界的一個微小的部分,在另一個世界只是水里那紅色的一滴顏料呢?
人類進化的道路進行著,卻已經不是先前抽象的圖形了,我們看到山脈,各種各樣的山脈,道路異常險阻。藍色,綠色,黃色,紅色,色彩越來越明亮,似乎光明就在眼前……我們終于回到了原來的樣子。
人類終于對自身有了更深的認識,脫掉科學的外衣,還原成一個真正的人。終其一生,人類終于還是完成了這個輪回,雖然身體已經老去,心靈卻還原到那最純潔的嬰兒時期。
到此人類完成了這個偉大的輪回!
這也就是為什么插曲要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還有最后的嬰兒所暗示的含義,表示人類完成了精神上的進化。
至于那塊黑色的石碑,我的理解是代表科學和理性。他來來到人間,使人類獲得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也同樣背叛人類,讓人的靈魂空虛。
看完這部電影,信仰科學的你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對科學信仰進行重新思考,哪怕是一點點的懷疑和批判的態(tài)度來看當今時代的科學。
7 ) 電影和小說互釋的幾點
1、小說和電影是同時進行的,事實上,小說比電影晚了幾個月才完成。這部電影并非改編自劇本(庫布里克對劇本的嚴格要求和他較真的牛勁兒曾把小說作者克拉克搞得有點不耐煩,但是克拉克得感謝庫布里克,沒有他的錙銖必較和耐煩勁兒,克拉克的《2001》絕對坐不上硬科幻小說第一把交椅的位子,事實上,看一看克拉克的后續(xù)三部《2010》、《2061》、《3001》就會發(fā)現,這四部小說就像有人說的那樣,像在下樓梯一樣,一部不如一部,最后一部基本上已經淪落為一部十分平庸的二流科幻小說了)。
2、黑石板不是上帝,是暗喻引導進化的外部力量,這一點,庫布里克是忠于小說原意的。電影和小說總的來說,還是在進行同一內容的敘事,只是由于影像和文字表達方式本身的差別才導致小說和電影都在某些地方難以理解。說回來,電影和小說都是把人類放在大尺度時間和大尺度空間以及超越人類想象的外力作用下來探看人類的渺小,文明的被動,以及在人類明白自己的處境之后會怎樣反應,這一點讓這部電影超越了其他大部分科幻電影,但實際上并沒有超越那些優(yōu)秀的科幻小說(克拉克的《2001》之所以如此著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科學理論基礎十分扎實,他對人類文明的終極思考其實并不比其他科幻大家走得更遠)。其實,在小說中,黑石板不是黑色,而是透明的,并且變幻出無數幾何形狀和色彩,這種變幻的目的就在于吸引猿人的好奇心,引導他們思考,這種引導一直貫穿黑石板的整個意義。但是由于技術原因,或者也有其他一些原因的作用,庫布里克將透明石板換成了黑石板,這和原著小說中“飛向土星”而電影由于特技不能實現土星效果而只好飛向木星一樣,沒有什么神秘不可解的地方。(有趣的是,克拉克也許意識到庫布里克對他的意義,所以在后幾部太空漫游中,也把石板改成了黑色,也讓大衛(wèi)飛向了木星而不是土星)。
3、樓主說的這個問題,下面有人說有不同的解釋,其實沒有,那個在大房間里老死的人就是大衛(wèi)。(《2010威震太陽神》這部電影確實可以作為輔助材料來幫助大家理解,但是這部電影居然在N年之后把特技做到如此平庸的地步,實在讓人嘆氣)
4、電影最后的迷幻畫面,借助小說內容可以理解:小說中說,黑石板在大衛(wèi)靠近的時候,展開一個高維度缺口,大衛(wèi)就是掉進這個缺口里,對于這個技術成分,我不是工科,不太理解,但是感覺大約就是進入了蟲洞之類的地方,也有時間旅行或者至少近光速旅行的成分吧,這些在小說中有大段描寫,很迷幻,也很不知所云。所以對于電影中的迷幻畫面不用太糾結,庫布里克可能也是在盡自己所能來表現實際上無法通過影像表現的超維度旅行的場景,那么,影像讓人無法理解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完電影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去看一下小說,兩者其實互為補充,但毫無疑問都是杰作。
原帖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19298/?post=ok#last 8 ) 人類命運的沉思——2001太空漫游
《2001 Space Odyssey》(中譯為《2001太空漫游》)作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已經被人討論分析過無數次了。在此,我無意對劇本作者阿瑟·克拉克與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的本意進行詳細的解釋——在這樣一部幾乎完全開放給觀眾的影片面前,這種解釋完全是徒勞的。
在影片開始時,未開化的猿人以昆蟲和漿果為食,同時也是猛獸的食物。但是在神秘的黑石出現之后,一切都改變了:在影片最開始仰望星空的猿人接觸到了黑石,于是他獲得了使用工具的能力,以此獵殺其他動物。當他所在的種群都學會使用工具之后,他們通過對同類的殺戮奪回了被搶走的水源??裣仓械脑橙藢⒙就惖墓ぞ摺穷^擲向天空,而這根骨頭通過一個經典的蒙太奇鏡頭被一艘擁有同樣形狀的太空船所取代。
黑石的第二次出現是在月球上,此時人類已經擁有了進入太空的能力,茹毛飲血的猿人已經優(yōu)雅地食用著太空食品,但是太空艙中美國人與俄國人之間的虛偽寒暄,弗洛伊德博士在主持會議時的霸道專橫,依然使人們不得不聯(lián)想到為了水坑將骨棒砸到同類頭上的猿人——弗洛伊德博士在發(fā)現黑石時的動作與第一次面對黑石的猿人毫無不同更說明了這點。
木星之旅中,出發(fā)前輸入的程序導致電腦HAL9000崩潰,最終采取行動除掉船員——這一行動的結果是船長破壞了HAL的邏輯單元,也就是殺死了這臺有人性的電腦。此后,黑石于太空中無聲掠過,出現在船長面前。
黑石的出現帶來的是一段瑰麗不可方物的特效:夢幻般的光線從黑暗的宇宙中撲面而來,將船長帶入了不可思議的時空之中。而此后船長已經衰老,置身于一間洛可可風格的臥室之內,臨終的船長向黑石伸出手,并在黑石的幫助下成為一個太空嬰兒:不需要任何工具的幫助,他自由穿梭于宇宙空間,于宇宙俯視地球,電影結束。
整部電影幾乎沒有任何劇情與對白,就此而言,影片是完全開放給觀眾的——然而影片依然作出了誘導性的思考。
最引人注目的象征是黑石,黑石的四次出現對于影片完全是關鍵性的,每一次都帶來了巨大的轉折:在黑石的引導下猿人學會使用工具,也就是完成了由動物到人之間的飛躍;黑石在月球的出現導致人類進行木星之旅;黑石引導船長穿越宇宙空間;黑石幫助船長進化成為太空嬰兒。黑石是什么?這似乎是電影要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但是并未得到解答。事實上,這個問題也不需要得到解答?!?001 Space Odyssey》本質上是關于人的歷史以及未來的思考,黑石作為轉折的觸發(fā)者,可以解釋為上帝、超技術、基因突變、甚至是人類自身對進化的渴望。但是無論如何,在人類命運面前,這一關鍵只能被懸置,影片的根本在于人類的命運。
影片通過猿人開始,經歷人類,最終達到太空嬰兒,這一過程包含著影片根本的象征:尼采的超人學說。配樂采用理查德·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Richard Strauss《Also Spracht Zarathustra》)——此音樂是為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而作的,從這一角度可以理解人進化的結果是太空嬰兒:“超人”是 “智慧的兒童”。
在猿人時代,工具不僅僅帶來和平的勞作,更帶來了殺戮和競爭,從猿人手里的骨頭到太空飛船,甚至連HAL也不過是人化了的工具,而太空嬰兒恰好是不需要通過工具就能在宇宙中穿行的生命,這樣,尼采的超人學說就徹底走向了太空。而在此之后,究竟人類的命運將走向何方?是徹底超越還是永世輪回?電影并未給出確切的答案——這一切又重新開放給觀眾去創(chuàng)造。
現在這個年代沒人敢如此玩觀眾了。
那奄奄一息的機械生命執(zhí)意要為我唱一首雛菊,有那么幾秒溫柔得不像話。
反復睡著影響了我對此片邏輯的梳理和判斷……
原作作者克拉克:“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講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庫布里克弄錯了?!?/p>
首先你得忍者看完第一遍,覺得不知道在說什么;看了第二遍,覺得好像有點意思;看第三遍,知道原來這個電影講述的是多個主題啊,看第四遍,覺得好像看懂了點什么;看了第五遍,啊,真他媽太牛了!這可是1968年的東西!
既為舉世公認之經典,必有高深奧妙之內涵。若覺難以理解,不妨從自身找找原因。對超出自我認知水平的事物極端排斥已屬不智,再加以肆意的詆毀和謾罵只會將無知與庸俗進一步放大。更有甚者分明是嘩眾取寵,名為鄙視隨波逐流,實則借機標新立異,以此彰顯自己是如何的與眾不同。實乃跳梁小丑,貽笑大方。
2001太空漫游時,人與電腦互不信任,交流也是冷的。2014Interstellar人與電腦的互相信賴、配合與默契,不只讓人覺得萌萌的,還很溫暖安全。即使它選擇自我犧牲,你亦尊重。
對我,這是恐怖片,源自童年對星空的恐懼,關于人類的渺小。
史上最偉大的裝逼片,就連作者克拉克和導演斯坦利都看不懂劇情……不過這絲毫不影響它的偉大,首先在視覺上它領先了同一時代數十年不止,很多星際旅行片都沒有給我一種“星際旅行”的感覺,但這部有,關鍵就在于細節(jié)處理細致。還有就是,這部講述星際旅行的片子拍攝于1968年,而美國登月則在1969
中間還是睡著了幾次……不是我的菜吧……但不能否認這片子做得真精致,而且還是60年代拍的,太空站、宇航服、宇宙飛船,都經得起長時間的細看。我只能說不明覺厲了……
#庫布里克影展# 配樂、聲音、設計贊。三段結構也很妙。至于主題,除了人為機役外,第三段開頭黑石漂浮在太空,簡直就是iPhone廣告,然后進入微信APP畫面,然后人可以穿越時空宇宙但也迅速老去,最終在Deathbed上還伸出手指點向觸摸屏——這未來的宗教!
哲學命題的最佳敘事,形式上和貝拉塔爾的做作法相反,對細節(jié)的打磨使片子非常耐看,而且越看越迷人--細節(jié)的力量;我想象中只拍城市的楊德昌如果拍科幻題材就是這個樣,一定會將無數理性問題荒誕化升至哲學角度去建構世界。
這部是唯一一出讓我徹底游離出劇情,卻始終帶著濃厚興趣看完的電影,我相信庫布里克偏執(zhí)的工作態(tài)度操死了一批又一批特效制作人員
李安評價自己最愛5部電影之一時說: “我非常崇拜庫布里克,關于《2001太空漫游》我無法說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我當年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時,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種感覺就像吃了迷幻藥之后的幻覺經歷?!?今天在資料館大銀幕體驗,修復版讓這種幻覺變本加厲,滲入到每一根神經。
這部片子有三個特征:1)看不懂 2)無數的符號 3)必須熟讀尼采 4)六十年代能夠做出這樣的特效真的是驚天動地
TMD終于看完了。整整看了三年,打開四遍,有一種在看劇集的錯覺。太容易睡著的電影了。對于電影的寓意比喻太多人說過了,留在今天也是一個討論廣泛的課題,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并不覺得如何。倒是非常好奇它的視覺效果在當時沒有特效沒有cg vfx的時候,怎么做的。最后30分鐘的windows 98屏保畫面,和那些宇宙太空的慢鏡頭,感覺后世的科技廣告和電音屆,獨立音樂界,到今天還在模仿這樣的拍法。表妹問,這是什么電影?為什么半天都沒人說話沒人動。我們說:這是一部影史神作,我們在裝逼。
這不是照著劇本拍的,而是曲譜
《2001太空漫游》只獲得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而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都只是提名。所以說啊,奧斯卡也不是權威。
犧牲了部分敘事節(jié)奏,但構筑起來的完整世界讓人目瞪口呆。我覺得我要暴走了: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電影?。。∵@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電影?。?!它反科學反倫理?。。?!
敘事不夠宏大的前提下,節(jié)奏略顯緩慢。或許真應該以歌劇的心態(tài)來看,外行看熱鬧,只聽詠嘆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