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當初選角的時候,兩位主角的第一人選是肖恩-康納利和米切爾-菲佛,很難想象如果真是如此,這部片子會變成什么模樣??导{利老先生雖然在銀幕上沒少干過殺人放火的勾當,但穿個背心去咬人還是有點過;而三十多歲的菲佛同學演一個童年受過心理創(chuàng)傷的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菜鳥學員?謝天謝地。
后來的事實證明,兩位備胎才是合適的人選。安東尼-霍普金斯在舞臺上滾爬的年頭不短,不過當時擱在美國還算不上太大牌,有賣力的空間和條件;朱迪-福斯特則是放下奧斯卡影后的身段主動求演,還專門飛了趟紐約向?qū)а荼硎驹缸宓孰S時候場——殊為難得。八卦一點的想法是:原著中這個角色的經(jīng)歷,對她而言多少有些感同身受的意思。
然后這兩人就上演了你來我往+智勇雙全+互惠互利+曖昧不清的對手戲,檔案和畫卷共舞,棍棒與子彈齊飛。不過,比起某些重口場景,關在防彈玻璃牢籠中的禿頂心理醫(yī)生和穿著劣等皮鞋的外省小鎮(zhèn)女生之間的復雜關系——研究對象+師生+父女+戰(zhàn)略合作盟友+情人——是重看這部片子的理由。
兩人本可以沒有什么交集,當初Crawford領導派福斯特同學去見見漢尼拔老師,大概也就是因為自己忙著追蹤野牛比爾,抓個以前有印象的學生去給自己的論文搜集點材料而已。誰知大隱隱于牢,加上漢尼拔同志關了八年沒見過異性,竟然一發(fā)而不可收,拖拖拉拉先后見了四次。何況漢老師面前的這位矮個子女生,盡管仍需磨礪,但絕對是可造之材:被臟話潑面卻神情自若,措詞低調(diào)合理,溫和中透著堅毅,有不俗的領悟能力,善于活學活用,反擊時冷靜且適度,而最關鍵的,她有向上爬的意愿。如果漢老師想離開這個鬼地方,擺脫那個其實更應該關在鐵欄桿這一邊的牢頭,去外面的廣闊天地看看風景,那么這個菜鳥學員絕對是最對路的交易對象。
第1次見面結束,漢老師做了兩件事:一是布置了難度適中的課外作業(yè),檢驗一下學生的智商和膽量,順帶也向福同學展示自己的能力——別看關在這三寸地界,老師我依然有給你上課的資本;二是在后來用唾沫星子淹死了隔壁那個膽敢對女生不敬的宅男,為福同學出了口惡氣。Crawford領導對此事件的判定輕描淡寫:漢尼拔同志純屬自娛自樂,福同學你不用多想——在變態(tài)面前,正常人的智商總顯得不夠高。
矮個女生交上來的作業(yè)基本可以打A,漢老師獎勵了一條毛巾,在滿意之余也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一張紅中打出去。然后發(fā)生了一樁扭轉乾坤的大事件:某高干的女兒被野牛比爾綁架,即將成為下一個犧牲品。交易的砝碼一下子就變得沉甸甸的,福斯特同學不失時機地跟進一張白板,她偽造參議員手書忽悠漢尼拔老師透點內(nèi)部信息,漢老師則順水推舟一石二鳥:既套了福斯特同學的童年傷痕,從而揪住了對方的辮子,又真真假假地放話給牢頭Chilton聽,這哥們還在上面戴個破耳機傻不拉及地搞什么監(jiān)聽,根本不知道自己馬上就會掉進漢老師埋的大坑。在這個世界上,誰又比誰傻多少。
于是搶功心切的牢頭先生一手安排了漢老師與高干媽媽在外地的見面,客觀上為漢尼拔同志展翅高飛提供了契機。在這種情況下,悵然若失的福斯特同學來見了漢老師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一面,所有的童年創(chuàng)傷和陰影在兩人的談話中展示無遺。
福同學并非下界來解救眾生的圣女,她甚至都還沒有完成拯救自己的基本任務。母親早逝,父親成為童年生活的全部,正因為如此,父親遭歹徒槍擊身亡,對她人生的沖擊是毀滅性的,即使長大成人,這條悠長的陰影卻始終籠罩在心頭。福同學寄居在農(nóng)場的時候,在一個陰冷的清晨,聽到待屠羔羊的哀鳴(原話like a child's voice),便不顧一切地抱起一頭奪路而逃,或許可以理解為:她把自己潛意識中孤苦無依的念頭投射到了羊羔身上,救羊羔其實是在救自己——當然也有可能是救父親,畢竟她的描述是“But he was so heavy.”,然后又重復一遍“He was so heavy.”。在第3次談話中福同學曾提到,她的父親遭槍擊后在病床上足足撐了一個多月才去世(“He was very strong.”),鈍刀子才折磨人,這種創(chuàng)傷越深,潛意識中進行拯救的意愿就越強烈。
因此,福斯特同學如此積極地拯救參議員的女兒,固然有爭上位的因素在,但更多地是在試圖進行自我修復。漢老師終于完整地厘清了福同學的心理疙瘩,作為回報,也把裝著重要提示的檔案材料交還給了該學生。當然他的心理可能也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畢竟在福斯特伸手取材料的時候,漢尼拔輕輕撫摸了一下她的手指(第四次見面開始漢尼拔調(diào)侃過“People will say we're in love.”)。
本片除了奧斯卡最佳男女主角獎,還拿了最佳影片的稱號,這似乎跟那幫白人男性老評委的保守派作風有些出入。不過片中在福斯特同學孤身涉險、最終拔槍干掉野牛比爾的時刻,外面的一束光線照進了黑屋,邊上有一面小小的美國國旗,或許可以看成是種隱喻。渲染恐怖氣氛、玩玩心理游戲是票房上的考慮,但把一些現(xiàn)實問題向公眾進行展示,才是本片積極的地方。誠然老美拍片有時給人以少見多怪唯恐天下不亂的感覺,但隱約想起《費城》里談到艾滋病和同性戀的問題、《死囚168小時》中探討過死刑的存與廢、《驚爆內(nèi)幕》里也有新聞業(yè)者的道德掙扎,再掃一遍我們這廂的銀幕,多少是有些慚愧。
因為專業(yè)英文課上有著好來塢二十多年資歷的老師要講這部片子,便買了碟重新看了一遍。以前一直是個電影欣賞者,現(xiàn)在念了電影研究生,得要求自己是個電影分析及實踐者。所以之前看過一遍但沒印象的片子等于沒看過,還有人說看一百部片子不如看一部片一百遍。從此做為把看電影當欣賞當消遣的娛樂性不再,拔到了電影藝術的研究與實踐之中的樂趣里也是挺好。
我想這是一部講“交換Exchange”和 “改變Change”的片子。在片中Dr. Lecter(Anthony Hopkins飾)在跟 Starling(Jodie Foster飾)提到要交換時的英文原文是“Quid pro quo”,我問了外文底深厚的堂弟Quid pro quo是什么意思?他說這是拉丁文,有something to something、做一件事用另外一件事來彌補的意思。在堂弟的語言中中文是第三語言,所以在考查了他的說法與片中中文翻譯后,我就定義成了Exchange和Change的片子。我們想要改變Change現(xiàn)狀,通常都得用些什么事物來交換Exchange。
Starling想要改變做惡夢的習慣,她得用童年的不好回憶來跟Lecter交換。
Lecter想要改變自己的牢房,他得用分析殺手Bill來跟Starling交換。
殺手Bill呢!?他想要改變自己,他用了殺人剝皮來跟魔鬼交換。
Lecter曾在Starling一頭霧水時對Starling說:她有破案的能力。我想是Lecter已經(jīng)看出Starling跟Bill一樣都有著童年的陰影及想要改變的愿望,編導則用了蛹變蝴蝶來比喻貫穿全片。
本片得了1991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女主角五項最重要的獎項,據(jù)說奧斯卡還是第一次把最佳影片搬給了這樣的驚悚類型片,另外Anthony Hopkins在片中出現(xiàn)也不超過30分鐘,也同樣造就了經(jīng)典。
Starling在半部片前經(jīng)歷著女性的弱勢(電梯里高大的FBI同事們、精神醫(yī)生的嘴皮、獨自拿千金頂開倉門,男人卻在旁袖手旁觀、在州警們面前的渺小、昆蟲博士的輕挑),但到片尾卻是靠她單獨破案解救人質(zhì),而此時她的男性長官Crawford卻犯下了誤判白忙一場,女性觀眾應該頗能認同。與此同時對Starling的男性認同也著墨不少,閃回的父親畫面帶出戀父心情,后從長官Crawford的理性邏輯和Dr.Lecter的感性互動中綜合的找到了她自己對男性形象的解決。Starling最后成功的“改變change”了,她不再聽到羔羊的慘叫。
片子在Starling找到Bill住處的高潮前,有段Crawford率隊攻堅、被綁議員女兒技誘Bill愛犬及Bill在變性畫妝門鈴響起的平行剪接相當好看,緊湊的安排把觀眾放到了快要知道結局但又不知發(fā)展為何的緊繃狀態(tài)之中。但在其中,我覺得導演犯了一個錯誤,不該讓觀眾從Crawford在飛機上拿著嫌犯的照片就知道他已誤判,此舉讓后面的攻堅和門鈴聲的平行剪接失去了懸疑性。個人覺得,實屬可惜。
你最害怕的是什么?食人與剝?nèi)似??綁架?身陷干涸的井底?解剖尸體?巨型昆蟲?在黑暗中迷路?被看不到的人追趕?失去他人的信任?從陰影里跳出的生靈?知道你隱私的人?門在背后被關上?砍頭?對性的曲解?還有矮小的女人和滿滿一電梯的高大男人站在一起?湯姆斯·哈利斯(原小說作者)有意要記錄下人類的所有驚慌與恐懼……而這需要我們極強的心理承受力。
同時這還是一部需要極為仔細觀看的電影,因為其中處處都蘊涵著懸疑與線索,在一不經(jīng)意間,就會錯過。還記得漢尼拔第一次和克萊麗絲見面時,曾把他監(jiān)獄墻上的畫說是佛羅倫薩“從貝爾維德勒望出去的杜奧莫”。而后來克萊麗絲發(fā)現(xiàn)野牛比爾就住在俄亥俄州的貝爾維德勒。漢尼拔在第一次見面時就把野牛的地址告訴了她!
漢尼拔,一頭令人恐怖的野獸!這是影片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的,無論是借人之口,還是由他親自執(zhí)行.當他剛一出場,就讓人異常清晰的感到他的邪惡。他靜靜地站在牢房中央,就那樣靜靜地站著,雙手垂下。可立刻有讓人覺得并不是在立正,而只是稍息著——像一頭肆機而動的野獸。他說話的聲音是那么傲慢,根本不屑于對尋常人運用他深奧的智慧,他的目光空虛而銳利,能夠看到人的心底。
他是一位博學家,也是一個連環(huán)殺手。因為他犯罪的特征是吃掉受害者身體的某一部分,固被稱為“Hannibal the Cannibal”但《沉沒的羔羊》所講述的卻是尋找另一個連環(huán)殺手“Buffalo Bill”的故事。而正因為沒有人能從漢尼拔的口中探知對查找野牛比爾有利的線索,才使FBI的上層想到派遣一個年輕的美女新手克萊麗絲去做調(diào)查。于是,美女與野獸就成了這個恐怖故事的中心。
當電影改編自為許多人所熟識的暢銷小說時,這部電影就會很難拍。導演喬納森·戴蒙無疑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他沒有因噎廢食,還是把握住了機會。在我前文提及的漢尼拔出場的第一幕中,如果演員的演技少遜一籌,或許我們看到的就將是一部失敗之作。但,那是偉大的安東尼·霍普金斯!這個英國人秉承了歐洲電影人的傳統(tǒng)風格,極其注重角色的內(nèi)在性。影片中很多霍普金斯演繹的瘋狂情節(jié)與段落被戴蒙所保留,使?jié)h尼拔的邪惡得以延續(xù)。
因此,不可避免的,朱笛·福斯特被霍普金斯搶去了不少光彩,但女探員克萊麗絲的勇敢與堅定依然是影片的核心。雖然她穿著的品味并不高雅,還試圖要掩飾她的西弗吉尼亞口音,更有那一直糾纏著她的夢與回憶,但她能夠鼓起所有的勇氣去面對,面對兇殘的殺手,面對自負的上司,面對身邊一雙雙輕視與好色的眼睛……面對自己。她竭盡全力要去拯救那個被比爾抓去的女孩,同時這也是為了將自己從噩夢中喚醒。而那個夢,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有。
這是一部杰出的電影,由一群杰出的人創(chuàng)造了它,并獲得了杰出的成就。它囊括了當年奧斯卡含金量最高的五項大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是承認,是肯定,是詮釋。在影史上值得我們再三回味的電影并不多,但無疑《沉默的羔羊》是其中之一。
史黛琳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女人,只有無知的人才會真正的單純。史黛琳的性格是復雜的,她理智聰明有野心,這是漢尼拔親口說的,她也懂得頗為圓滑的處理人際關系。這些特質(zhì)都是漢尼拔喜歡她的原因之一,漢尼拔說過他討厭粗魯無禮的人,而“禮節(jié)”“克制”這種東西恰恰是人類反動物本能壓抑馴化出來的。單純的人大都遵循自己的本性不經(jīng)過頭腦率直而為,史黛琳絕對不是那些人中的一員。相反地她似乎有點過于克己了,致使這個冷美人堅強的外表下不斷泄露出易碎的脆弱,為她增添了幾分惹人憐愛的美,但是除此之外你更可以強烈感受到一顆外冷內(nèi)熱的心以及處于弱勢也不會動搖的信念。
漢尼拔一向是個精神控制力絕佳的男人,似乎已經(jīng)超脫了一切人類劣根性的局限。他崇尚理性,智力,欣賞古典文學和音樂(還記得他被關在籠子里時背景的哥德堡變奏嗎,巴赫的音樂是公認最具理性的),想必他更加熱愛古典悲劇的壯美而非塵世生活的享樂之美。所以史黛琳無疑是他喜愛的典型形象:理智,堅強,整潔,自尊,敏感,而且因為童年的陰影或者她的天性使然具有濃厚的憂郁氣質(zhì)和隔離人群的孤獨之美,略帶神經(jīng)質(zhì)也很能討好一個精神科的醫(yī)生。所以漢尼拔對她應該是一見心動的。
然而,最終促使?jié)h尼拔愛上史黛琳的,無疑是那個“尖叫的羔羊”的故事,這個故事太過理想化與符號化以至于有了某種寓言的色彩。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對人類苦難的大愛,都使得史黛琳散發(fā)出一種圣潔殉道之美,也令漢尼拔對她的故事一再探尋并被深深震撼。漢尼拔一向?qū)Ψ治鋈诵氖镁欧€(wěn),而史黛琳恰恰是個例外。他曾猜測她興許是受過親戚的性虐待又或者想逃離窮困貧瘠的童年等等等等,無論哪種創(chuàng)傷終歸局限于她個人遭受的特定不幸命運。因噩運而自傷乃人之通性,即使合情合理終歸顯得有些膚淺,因為那仍然跳脫不出個人憂喪得失的范圍,而由此帶來的悲劇性都帶著特定經(jīng)歷的烙印。而真正深刻的悲劇性應是一種更普遍存在的,不依托于這種表象的,基于生命本源的戰(zhàn)栗。它需要拋開濫情式的自我宣泄,用一顆理智而樸實的靈魂來與之共鳴。
所以史黛琳的故事大大出乎漢尼拔的意料,她是看到了其它生靈遭受苦難,為它們悲痛,并舍棄一切去拯救它們,這種境界就罕有人可以達到了,夸張點說有種基督背負十字架的覺悟。所以漢尼拔會無限溫柔的長嘆一聲“謝謝你,史黛琳”我想他沒說出口的后半句應該是“謝謝你,史黛琳,你讓我對人類這種生物稍微恢復了一點點信心?!彼浴斑@個世界因為有你變得更加有趣了”。 兩人在片中僅有的一次身體接觸即是食指輕觸,讓人憶起米開朗基羅那幅著名的壁畫《創(chuàng)世紀》,上帝的手指點化了亞當,從此神與人的靈貫通了,片中這一段或許暗示了漢尼拔和史黛琳關系上微妙的轉變。
他們兩個人隔著鐵籠的對話是全劇中我最喜歡的部分,細膩的表演加上深沉的音樂感人至深。出現(xiàn)了很多極具象征意味的對白,史黛琳說過,最初她也想釋放那些羔羊,但是它們“卻不知道逃跑,只是困惑的站在那里,不愿意走”。這些羔羊和愚鈍的世人何其相似,即使被給予了肉體的自由仍然是自己心靈的囚徒,都說強者自救,圣者渡人,可大部分庸人卻不知道如何逃離人生的悲劇,甚至可悲到意識不到自己身在悲劇之中,只懷著一顆脆弱的心和徘徊的靈魂,不斷的游離于天國門外,不斷的沉溺于痛苦之中,不斷的在內(nèi)心發(fā)出垂死的尖叫。而這一切殘忍都被天地間一種更冷酷的沉默掩蓋著...就像“The Sound Of Silence”里唱的,當沉默變成了一種聲音,讓世人錯以為一切都是正常的,可撕開這層表象我們眼前又何嘗不是烈焰燃燒的地獄刑場?生之痛楚與生之沉重會毫無偏頗的降落在每一個人的頭頂,就像史黛琳說的“它們太重了”。
史黛琳小時候當真聽到了羔羊的“尖叫”么?我認為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僅限電影),時值冬夜,人人都在沉睡,屠夫們理應尚未開工,幾只柔弱小羊發(fā)出的哼叫怎么會大到驚醒屋里的史黛琳呢?為什么其他人恰恰聽不到這種聲音?所以這“尖叫”很可能是抽象出來的一種意向,是一種只在史黛琳心中存在的聲音,在她成人后更如夢魘一般,一次次回響。這就是影片運用的象征手法,片名都告訴我們了“羔羊一向是最沉默的動物”,而只有在史黛琳眼中它們因著受難而不斷求救和掙扎。這歸根結底是因為她有一顆與眾不同的洞悉世界的敏感之心。
數(shù)倍于常人的敏感加上數(shù)倍于常人的慈悲,史黛琳注定不會是一個快樂的人。漢尼拔的素描里,她一身白衣,懷抱羔羊,眼神看似溫柔卻散發(fā)出一種蒼涼堅毅的力量,那形象和圣母頗為相似。
其實若說起“強者”和“弱者”的話題,我們每一個人在自然和命運面前又何嘗不是一個“弱者”呢?而這個世界本身也許才是漢尼拔所說的那雙貪圖的雙眼。人帶著名為欲望的原罪降落世間,不知不覺間互相傾軋,形成一張無形而巨大的網(wǎng),每一個人既是惡行的施予者,也是惡行的受害者;既貪圖的窺視著也驚恐的逃避著;既是罪人,也是犧牲品,逃無可逃,避無可避。就像可憐的壞孩子比爾,就像那個在機場打量史黛琳的男人,就像那些目露輕蔑的男警察,就像你和我。
也許,在漢尼拔眼中人類都是可悲的蕓蕓眾生,為了自己的利益掙扎求生,卻逃不出命運的屠刀,最終都會被生活無情的吞噬,就像愚蠢驚恐的待宰羔羊一般,無知麻木可憐可悲。漢尼拔可以說一直在用一種冷酷的理智俯視人類,就像一個無情的神,神不知仁為何物,以萬物為芻狗,無法改變?nèi)祟惖谋瘎?,所以無動于衷。直到他遇到了史黛琳,這個因著天性的敏感洞悉人類的悲劇,卻哭泣著想要拯救哪怕一只羔羊的牧女,這個瘦小柔弱卻企圖用雙肩背負世間所有苦難的女孩。兩個人既有相似又有完全相反的一面。所以漢尼拔對史黛琳的愛既是惺惺相惜也是對于異己的美好靈魂的守護。
“勇敢的克拉麗斯,如果有一天你的羔羊停止了尖叫,你會來告訴我嗎?”如果這個世界真有一天能變成天國,即使冷酷的神也會有稍許動容吧?
這是一篇若干年前學生時代的作業(yè),有部分刪改。而且本人對于《沉默的羔羊》的攝影分析帶有許多比較強烈的個人感覺和想法,也許有很多地方有錯誤或者是片面或幼稚,各位看官在閱讀時請保留好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接觸沉默的羔羊還是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在校園的閉路電視臺上,那時候只是單純的看故事發(fā)展,然后自己沉浸在恐怖和懸疑的氣氛中大呼過癮。后來大約是一年后我買了一張《沉默的羔羊》的DVD后才開始真正的去品位這部作品。這部作品我每年都要看一到兩次,但是我不會感覺膩味,而且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新發(fā)現(xiàn)。
本片是根據(jù)美國暢銷偵探懸疑小說家托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他寫了一系列以變態(tài)吃人狂漢尼拔?萊特博士為主角的小說,按照出版順序分別為《紅龍》(Red Dragon),《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以及《漢尼拔》(Hannibal),而目前他的最新作品《漢尼拔前傳》(Hannibal Rising)也已經(jīng)出版,并且改編成了電影。
說到改編成電影,《沉默的羔羊》盡管是漢尼拔電影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托馬斯第一部被改編的小說應該是80年代末的《紅龍》,但是影片的名字卻叫《人獵》(Man Hunt),導演就是后來拍《盜火線》(Heat)的邁克爾? 曼 (Michael Mann),這部作品的成功程度并不亞于我們所熟知的漢尼拔系列。
回歸到我們所要分析的這部片,《沉默的羔羊》應該算是1991年美國最成功的電影了,到目前為止,它獲得了大小電影節(jié)里的三十一個獎項和二十九個提名,其中包括了1991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以及劇本改編獎。在本片的獲獎和提名資料中很可惜我并沒有發(fā)現(xiàn)攝影方面獲得過任何獎項和提名,但是這并不阻止我對本片在攝影上成就的欣賞。
其實我最早并沒有注意到本片在攝影上有任何出彩之處,后來在2006年春節(jié)期間我在重溫本片時,我卻發(fā)現(xiàn)本片在攝影上有有別于其他作品的地方,這也是為什么我選擇本片作為分析案例的原因之一。
首先,讓我來介紹一下本片的攝影指導。Tak Fujimoto (塔克? 藤本,原名為Takashi Fujimoto,藤本隆),日裔美國人,目前屬于好萊塢準一線的攝影指導,他出道的時候擔任了一些小制作的操機員和攝影指導,他正式步入事業(yè)正規(guī)應該是在1977年,當時他參加了《星球大戰(zhàn)四 - 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的拍攝,作為第二攝制組的攝像師。隨后他在好萊塢拍攝了不少電影,同時也拍攝了些電視劇,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jīng)驗。除了本片之外,他還擔任了《費城故事》(Philadelphia)的攝影指導,最近的新作品包括《第六感》(The Sixth Sense),《天兆》(Signs),《最終剪輯》(The Final Cut)和同是由本片導演喬納坦?迪梅(Jonathan Demme)所指導的重拍片《滿洲候選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下面將通過某場的鏡頭舉例來分析本片的攝影風格以及鏡頭內(nèi)所包含的深層意義以及鏡頭用意。
因為我曾經(jīng)讀過部分《沉默的羔羊》的小說,所以對主角克拉麗斯?史達琳的性格和背景有部分的了解。主角在生活中是一個刻苦的女孩子,她的父親是名警察,可是一次在執(zhí)行任務的時候被歹徒槍殺了,她心中便有了為了為父親報仇的念頭,同時也造就了她孤膽堅毅的性格。后來她通過努力學習,最終成為了FBI學院的一名學生,并且保持著優(yōu)秀的成績。本片的第一個鏡頭的起幅是森林中眾多落光樹葉的樹,隨后鏡頭從高出開始向下?lián)u,主角從遠景跑步入畫,一直從遠景跑到近景,一個長鏡頭。這樣一個節(jié)奏感覺比較緩慢的鏡頭在氣氛上是一個很好的營造,空曠而且寒冷的森林,都讓人感覺到不安。主角一個人在這樣的森林中跑步是角色性格或生活狀態(tài)的展現(xiàn):她很努力,但同時很孤獨,可是隨后卻將主角充滿了整個畫面,而節(jié)奏也忽然加快,給人又是堅毅的感覺,這很符合原著小說中對史達琳的描寫。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nèi)交代人物狀態(tài)和性格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可以使得觀眾更快的進入角色狀態(tài)。
在行為科學部內(nèi),影片呈現(xiàn)出了一個斯坦尼康跟拍的長鏡頭,主角滿身是汗的身著著FBI學院的校服不斷地與西裝革履的探員擦肩而過,在視覺上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在穿著上和狀態(tài)上的差異,突出明確了主角的身份,此外,這種強烈的視覺對比也制造了一種緊張或壓抑感,主角并不知道長官為什么要見她。
有調(diào)度的長鏡頭在本片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但在記憶中美國對長鏡頭卻不怎么感冒,我所唯一記得的愛玩長鏡頭的美國導演就是大導演德?帕拉瑪(Brian De Palma)了。
作為本片中相對比較重要的場景——漢尼拔博士所在的牢房,當主角第一次進入時,攝影師藤本使用了一個近乎360度原地旋轉的主觀鏡頭:此鏡頭起幅是三臺監(jiān)視器,分別是漢尼拔的牢籠;正在上樓梯的巴爾的摩精神病醫(yī)院的主管奇頓醫(yī)生以及漢尼拔牢籠外的走道。隨后是一名荷槍實彈的警衛(wèi)在檢查槍械,落幅則是一名告誡主角注意事項的工作人員。
關于這樣的主觀環(huán)視鏡頭在影片中還出現(xiàn)了兩次,一次是在FBI學院內(nèi)的搏擊課上,主角拿著防護墊,而其他人則戴著拳套站在周圍輪流擊打。教官不久后把主角叫出去,這時候再次出現(xiàn)了近乎360度的環(huán)視鏡頭,但這個鏡頭和上個鏡頭不同,在這個鏡頭里我們看到許多男性學員戴著拳套站在她周圍,而主角的女伴也戴著拳套站在一邊。我的感覺是導演與攝影師在有意識的突出主角的特殊性,與周圍其他學院的對比,一名女性學院卻承擔了一個本應該是男性學員的職責,這場戲的最后一個鏡頭是大全景,我們看到拿防護墊的女性學員只有主角一個。
還有一個鏡頭出現(xiàn)在村殯儀館驗尸的那場中,不過這個主觀環(huán)視鏡頭沒有前兩個鏡頭有那么大的旋轉幅度。這個鏡頭的拍攝對象是村里的警察,主要是表現(xiàn)那些男警官對一個女探員的神態(tài)反應。
從以上這三個鏡頭,我的感覺是,這種主觀環(huán)視鏡頭可以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nèi)通過設置設計來清楚的展現(xiàn)周圍環(huán)境甚至是場景外的事物,同時也可以表現(xiàn)周圍人的反應以及主觀者的內(nèi)心狀態(tài)。而主觀者的內(nèi)心狀態(tài)展現(xiàn)的前提是出現(xiàn)周圍環(huán)境的襯托。盡管這里所論述的主觀環(huán)視鏡頭,是一種大運動幅度的主觀鏡頭,但是個人認為這種鏡頭與普通的主觀鏡頭還是有許多不同的,一般的主觀鏡頭的鏡頭運動幅度不如這種主觀的環(huán)視鏡頭大,視野具有相當?shù)木窒扌?,在環(huán)境表現(xiàn)上就差了不少。而且在內(nèi)心狀態(tài)方面,一般的主觀鏡頭由于視野的局限性無法呈現(xiàn)周圍的環(huán)境,從而就無法反應主觀者的內(nèi)心狀態(tài)。另外一個關于大運動幅度的主觀鏡頭運用成功的例子就是由巖石?強森(Johnson the Rock)所演出的影片《毀滅戰(zhàn)士》(Doom)。
影片很多鏡頭的運用都是為了營造一種既懸念又可怕的氣氛,比如女主角第一次進入漢尼拔博士的牢房時和進入莫菲“小姐”所租的倉庫時所采取的是主觀鏡頭與第三人稱鏡頭不斷切換的方式。如果分析觀眾的心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觀眾有想看到所發(fā)生一切的欲望,如果看不到,他們會產(chǎn)生恐懼、緊張或者神秘感,這就是為什么往往在恐怖片或懸疑片當中,導演和攝影都會采取縮小畫面可見區(qū)域的方法來控制觀眾心理,如希區(qū)柯克的經(jīng)典影片《精神病患者》(Psycho)中最經(jīng)典的浴室殺人段落一樣,希區(qū)柯克(Hitchcock)在那個段落中運用了大量的大特寫來展現(xiàn)那場謀殺,觀眾所看到的都是整個謀殺過程中極小的一點,而無法看到謀殺過程的全貌。正如所述,這個方式也在影片最后高潮水牛比爾家中的追逐動作部分的得到了運用。我還注意到影片在水牛比爾第一次登場時,畫面控制在水牛比爾的眼睛部分,不僅達到了恐懼感和神秘感,同時也有一種壓迫感,符合場景所制造的氣氛。
物品也是攝影可以借用到的元素。我想起了在驗尸過程中女主角在往指紋刷上沾墨水的那段,鏡頭一開始是對準她的手部的,而后鏡頭向上搖,一直搖到一塊玻璃上,而玻璃映射出她的臉,她的表情看上去感到十分害怕。很多時候,借用周圍的物品來表達人物的心理是一個不錯的手段。這個鏡頭中鏡子是作為她內(nèi)心里的真實寫照而出現(xiàn)。關于鏡子在影視攝影中的攝影,我曾經(jīng)參加過一個學生聯(lián)合作業(yè),故事大概是說一個在租碟店工作的男孩子和一個在理發(fā)店工作的女孩子互相喜歡上了,可那女孩子卻被一個公司老總看上,那個公司老總經(jīng)常去光顧理發(fā)店,而因為現(xiàn)實的壓力,女孩子跟老板在一起了。那女孩子與老板的戲大部分是在理發(fā)店里的鏡子中呈現(xiàn)的,代表著他們不真實的情感。
這部電影大量的使用了長焦距鏡頭,本片的兩名主角都是學習心理學的,固然會在心里互相角力,這個時候的兩人的表情和神態(tài)都相當微妙,而兩名演員的表演功底完全可以將這些微妙的細節(jié)展現(xiàn)出來,任何一絲神情上的變化都可以說是代表著整個角色內(nèi)心的變化。
《沉默的羔羊》中大量的在漢尼拔和史達琳的對話過程中使用長焦距鏡頭所拍攝的人物大特寫,尤其是漢尼拔的大特寫更是擁有大部分比例。大特寫使人物占據(jù)畫面的主體,強調(diào)了人物同時又放大了所要突出的神態(tài)細節(jié)。使用長焦距鏡頭拍攝還可以還原人臉部的透視正確比例。
當主角第一次出現(xiàn)在圖書館外時,攝影師運用長焦距鏡頭進行拍攝,前景是正在接受記者訪問的巴爾的摩精神病醫(yī)院主管奇頓醫(yī)生,而后景是剛剛被奇頓醫(yī)生耍了的女主角。鏡頭開始前景是實的,景深很小,而后女主角入畫走近,焦點便對準了女主角,隨著女主角的出畫,焦點又實回到奇頓醫(yī)生上,這不僅是為了突出拍攝的主體對象,同時也給這個場景劃分了兩個表演區(qū)域,這兩個看似毫無關聯(lián)的表演區(qū)域其實是有關聯(lián)并且互相影響的,兩個人的關系很自然的通過這個鏡頭表現(xiàn)了出來。這個鏡頭啟發(fā)了我不少,我認識到關于通過焦點的變換也可以成為一種表現(xiàn)手法,表演區(qū)域的劃分可以不再通過構圖或者置景來劃分。
下面談一談關于《沉默的羔羊》中的其他部分。
關于光在本片的運用,其實不僅要達到提供足夠光度照明的作用,還得打得好看并且具有一定的內(nèi)涵,例如有時候單靠光就可以體現(xiàn)出一個人物的性格,單靠光也可以烘托氣氛甚至是敘事。
在機場漢尼拔與議員見面時,影片有意識的使用閃爍的警燈所閃出的燈光印在醫(yī)院和漢尼拔的臉上,一方面議員想體現(xiàn)一種權威和威嚴,但同時不斷閃爍的藍紅燈光又不斷的出現(xiàn)又消失,也反映出議員煩躁不安的心情。
再舉一個例子,當女主角和她的女伴知道漢尼拔逃跑的消息后,他們在屋內(nèi)只開了一盞臺燈,景深出一片黑,緊張、壓迫感和害怕感不言而喻,而當女主角認真分析了漢尼拔并不會找她報復后,下個鏡頭這間房就是滿屋透亮了,所以我認為在某些程度上光可以敘事。
但本片在光的方面有一個“多多少少的敗筆”,就是當警察進入關押漢尼拔的房間內(nèi)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一個同事被懸掛在鐵籠子上呈天使狀,可后面的燈卻很明顯是為了好看而打,完全忽略了正常的生活邏輯,顯得相當做作。
在IMDb中,本片拍在全球250佳片的第二十七位,可見其地位以及無論是在商業(yè)上的還是藝術上的成就。《沉默的羔羊》在我看來,攝影方面真的相當獨特,它融合了許多有深度和想法的鏡頭在里面,而作為一部商業(yè)電影,很難找到類似在各個方面都如此優(yōu)秀的影片。
===
那個稍微搜了些我所說的那些鏡頭的圖片,大家可以在
http://moviefilm.blogbus.com/logs/42635324.html看到配圖
近來閑來無事,又第n次重溫了這部經(jīng)典,真是好茶越品越濃,好片越看越觸動,越看越深刻!經(jīng)典是毋庸置疑的,經(jīng)典是經(jīng)的起時間的考驗的,經(jīng)典更不會被人們的口舌之爭而磨滅,他會逐漸突破地域與人種的差異,以完成其不朽的價值。
漢尼拔那深邃的眼神,優(yōu)雅的言談舉止,讓我感受到他紳士的外表下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同時也對他內(nèi)心世界產(chǎn)生無限的疑惑:他究竟在思考些什么?面對這樣一個喪心病狂,卻有著儒雅修養(yǎng)的醫(yī)生,面對安東尼霍普金斯所詮釋的這一角色,面對他用難以琢磨和形容的眼神打量并占有一個人所有外部特征時,我被他的演技和人物的魅力所吸引主了,不是百分的崇敬,而是萬分的畏懼與驚嘆!看著這樣一個一身潔凈囚服,背手娓娓而談的心里醫(yī)生,這一切對他來說是再好不過的偽裝了,然而那對世間的冷漠與對人性的批判以及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安詳卻都通過那一雙清高、不屑中夾雜著殘忍與憤世嫉俗的雙眸所流露,散發(fā)出犀利的眼神,仿佛能看穿一切,令人望而生畏。一個演員的偉大與成功,不是擁有華麗的外表、清涼的嗓音和魔鬼的身材,而是和其他人的媚俗相比,擁有無可置疑的震懾人心的內(nèi)涵與自信去征服觀眾,我相信,霍普金斯做到了!
斯達林的干練、執(zhí)著與勇敢,加上對過去生活的逃避,被朱迪福斯特完美的表現(xiàn)出來了,當然也就給人留下了至深的印象。面對與傳說中食人魔的第一次見面,面對老謀深算的漢尼拔對自己人性的透徹分析,她在緊張與恐懼中顫抖著,卻又極力表現(xiàn)出了一絲壓力下爆發(fā)出的鎮(zhèn)定與勇敢,并機智的去直面揭露和涉足對手人性上的弱點和心理上的病態(tài)。對峙中,漢尼拔看到的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眼神,也許隱約中感覺他所面對的是自己的身影,是另一個自己。
可以說,倘若斯達林在性格與心里上與漢尼拔沒有共同點,那么漢尼拔就會不屑與這樣一個初出茅廬的FBI,那么他們之間就不會產(chǎn)生如此令人膽寒而又怪異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是友誼。雙方在斗智中慢慢的探究對方的人性與心里,這同時也是兩個性格怪異的人了解自己的唯一手段了。
面對陰險、深邃、睿智的眼神,面對善良、疑惑、稚嫩的眼神,我同時看到了一絲迷茫與矛盾,對人性理解上的茫然,對自己內(nèi)心世界與離經(jīng)叛道的行為的矛盾辯解,他們對自身性格的了解都是那么的縹緲,這也許就是兩人吸引對方的共通點吧!
無論是漢尼拔還是斯達林,或是現(xiàn)實中的我們,所要面對的敵人只有一個,就是我們自己。漢尼拔選擇了逃避,任邪惡一點一點侵蝕并扭曲自己的心靈,他需要一個和自己類似的人物,去加以觀察并深思,以使自己脫離夢魘;斯達林選擇了面對,在陽光的沐浴下走向正義,但他需要一個反例來解釋并克服自己心中的不解與滋生的邪惡。
倘若沒有朱迪福斯特和安東尼霍普金斯的精彩表演,我們無從欣賞這樣精彩的電影并理解其真諦,更無法觸動自己那久已冷漠的心靈。感謝他們對人物做出的如此深刻與細致的詮釋,無論演員還是電影中的人物都會被我們銘記。
人應當有一種高貴品質(zhì),使他能夠脫離他那個時代的激情,兩位杰出的演員做到了,電影中善與惡的代表也做到了,希望我們也能夠做到!
Jodie Foster太美了天哪我都要心動了!
所謂經(jīng)典就是無論什么時候翻出來,都能讓人回味許久,值得反復琢磨研究。其實小說本身并沒有多么出彩,但安東尼·霍普金斯卻超一流的演技詮釋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铩铩铩铩?/p>
T-BAG出現(xiàn)之前,安東尼大叔一直是我的絕對偶像。
重溫經(jīng)典,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多少影片借鑒了它。。。很喜歡沉默的羔羊這個隱喻,雖然我也不確定它到底暗示了什么。。
面對陰險、深邃、睿智的眼神,面對善良、疑惑、稚嫩的眼神,我同時看到了一絲迷茫與矛盾,對人性理解上的茫然,對自己內(nèi)心世界與離經(jīng)叛道的行為的矛盾辯解,他們對自身性格的了解都是那么的縹緲,這也許就是兩人吸引對方的共通點吧!
二十年后再看,注意力已不在漢尼拔和福斯特身上。福斯特與她導師之間的關系倒吸引了我。沉默的羔羊,其實是女主本人,而導師恰好是壓抑她的那個人(影片中男權籠罩的心理暗示當然還有好幾處),他的偽善表現(xiàn)在三個地方,一是在葬禮時,他回避將案情告訴女主,后來又偽善地跟她解釋給自己洗白;二是在女主尋找線索時把電話打給導師,聽到他已經(jīng)動用特種部隊去抓人了,才知道導師根本沒把他掌握的案情進展跟她提及,也根本不信任她的意見;三是慶功會上,導師根本沒有為她感到驕傲,反而意興闌珊,提前離場了。這些細節(jié),強化了女主沉默的羔羊的身份,如果沒有漢尼拔的出現(xiàn),誰會在乎這樣“她”的感受,這也是整部影片成立的基礎。第一次探監(jiān)時,旁邊“獄友”還用精液猥褻她,可是誰曾想,第二天漢尼拔便弄死了他,成全了兩人的精神投靠。
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本的電影,影史只有三部,另外兩部是《一夜風流》和《飛越瘋人院》。
親愛的朱迪,當時我還不懂人為什么會有那麼深沉的夢魘……
漢尼拔努力的向克拉麗絲揭示社會的墮落,人性的虛偽,即便是中情局這種標榜正義的機構,也在與權勢作著險惡的勾結;平日里人模狗樣的上司、同事,私底下也在與金錢作著坑臟的交易;人們以友善示人,而以自私和懷疑自處。溫順而善良的羔羊從來得不到上帝的安撫。
案情嗲,克拉麗絲和兩位中年導師的曖昧更嗲。Scott Glenn演的這種清高消瘦性壓抑的冰山美人最誘人了,大部分觀眾均沉迷于以漢尼拔為中心的CP只有我覺得"隨便誰都好快推倒克勞福德呀"嗎
手指觸碰的鏡頭好美!
正是因為米國沒有鹵煮火燒和燴羊雜,就連爆肚、溜肥腸,醬爆肝尖,火爆腰花什么的都沒有,所以作為美食家的漢尼拔很尷尬,常常為了一份食材而絞盡腦汁,大費周章,其實。北京歡迎你,大可滿足你頓頓吃鹵煮的愿望。
2021SIFF NO.9 一些女權主義和酷兒元素:沒錢做變性手術的trans渴望化繭成蝶 從丑陋的buffalo蛻變?yōu)槊利惖呐?最后磨刀霍霍碾壓弱者 披上女人皮做的外衣 女警察努力扮演男性氣質(zhì)以適應工作環(huán)境 對抗自己內(nèi)心軟弱的lamb的啼叫 依然免不了周遭種種刁難 但她巧妙地化歧視為優(yōu)勢 破解了困局 兩種性倒錯的策略 前者被指認為“病態(tài)”需要被懲罰 后者則力求被理解、爭取合法化 而Hannibal將兩者統(tǒng)合起來 他證實了同一機體如何共存著文明、禮節(jié)的外殼與Cannibal的內(nèi)里 如利刃般刺破所謂理性社會 也開出了一劑解藥——“正視你的內(nèi)心”
如果漢尼拜爾教授不整天嘴上念叨著吃人,和他共進晚餐一定是世界上最迷人的事情?!铩铩铩铩?/p>
棒就一字,看完后記住那句話“勇敢的克拉麗斯,如果有一天你的羔羊停止了尖叫,你會來告訴我嗎?”
“頗具匠心地將恐怖片與偵探片結合成一體,采用希區(qū)柯克式的懸念手法和現(xiàn)代恐怖片的心理分析,將觀眾引入了象征性的潛意識的世界。警察為了捉一名殺人狂魔而不得不求助于另一名殺人狂魔,這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荒誕與諷刺意味。影片一直在尋找人類社會的恐怖之源,最后得出了一個“由于秩序本身的問題造成的,反過來危及秩序的犯罪病例”的結論,這使得影片具有了一定的社會意義?!?/p>
安東尼·霍普金斯的頂級表演~~
喜歡那場變態(tài)者在鏡前的獨舞,實話說這篇小說真是不怎么樣,但電影成就了奇跡。
變態(tài)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文化有姿勢的變態(tài)...
狼受重傷救下羊,約定三生訴衷腸。為愛流浪有歌唱,相互扶持去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