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1.不及預期,但就我個人觀感,吊打過去十年所有漫威電影以及95%好萊塢商業(yè)類型片。
2.水下虛擬拍攝的效果劃時代,光影無與倫比,我看的cinity點映場但推薦IMAX,IMAX雖然只是2K,但畫幅帶來的沉浸感一定強于cinity的寬幅。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昨天為了踩點今天這家cinity影院看了阿凡達4k48幀重制版的重映,沉浸感由于寬幅,比我當年IMAX3D上的體驗差。
3.劇本有問題,但很好看。好看是因為這是典型卡梅隆式劇本,連綿不斷的小高潮(視聽體驗或情節(jié)張力)能一直勾著觀眾,不會覺得有明顯的尿點。
4.劇本的問題在于老卡寫劇本的時候已經提前規(guī)劃五部曲(現在2、3已經套拍完,第3部24年上映,4拍了部分)所以第2部的劇本特別像是美劇過渡集,敘事線很多,沒第一部純單線那么流暢。正反派介紹了一大堆新角色的同時幾乎所有角色的角色弧都在一個中間狀態(tài)。不像第一部那么完整,而且世界觀的展開都只露冰山一角,最讓我對續(xù)集感興趣的內容全都是提一嘴,但不鋪開。
5.第一部對我而言是一部有剩余surplus的作品,換言之,看第一部的過程中有那么幾個瞬間的體驗無法被還原為電影詩學或者(廣義)闡釋學的話語。當年走出IMAX廳看到街景的感覺是不如電影里真實。但第二部感覺就像一部很好看的杰作,你能看到潛力,但潛力沒有全部釋放。
6.霍納離世對配樂影響很大,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觀感,他助手操刀的這個配樂怎么說呢,就行活兒水準吧,比第一部配樂差太多。
7.期待第三部。
8.激光IMAX二刷感受,雖然亮度和分辨率比C廳差,但畫幅帶來的沉浸感極佳(可以讓我忽視亮度和分辨率的問題)個別瞬間有當年看第一部的感覺了。二刷觀感更好(尤其第二幕,這一段看IMAX不難察覺很多刻畫杰克二兒子和養(yǎng)女角色形象的視聽細節(jié),不僅僅是很多人口里的海洋生物紀錄片)但整體評價沒有變化,整部影片沒有達到當年那種震撼感。
9.關于劇情“bug”即海洋部落第三幕后半段突然“消失”的看法如下:
私以為這個所謂的硬傷完全可以在電影世界觀和劇情內部解釋。
注意看第三幕開始,杰克去通知海洋部落人類捕鯨船來犯那里,溫斯萊特演的海洋部落大祭司羅娜爾聽到杰克他們過來的第一反應是拿起手邊小刀擺出戰(zhàn)斗姿勢。雖然杰克和部落首領關系好,但羅娜爾對他們一直是懷疑態(tài)度。
第三幕最終大戰(zhàn)分三段,第一段對戰(zhàn)人類捕鯨船及其附屬部隊,杰克、海洋部落雙方合作。這時候海洋部落愿意出兵是因為因為海洋部落首領女兒被綁而且要給圖鯤報仇。另外,要注意海洋部落參戰(zhàn)并不是完全計劃好。一開始是上校挾人質讓杰克過來換,之所以突然開打是因為杰克二兒子洛阿克的圖鯤先對捕鯨船搞了突然襲擊,上校注意力轉移,杰克見機沖鋒,之后海洋部落才跟著沖。
第二段,捕鯨船部隊其實已經落敗,只有上校小隊要堅持殺杰克的任務,而上校聯系杰克的時候明確說讓杰克按之前說好的條件辦(也就是讓他一個人過去),之前第一段解救出的圖克又被綁,吉莉也被抓,杰克只好單刀赴會。
注意海洋部落也是從這一段開始“消失”(除了洛阿克的女朋友)。海洋部落和杰克原來的部落不一樣,不受杰克指揮,且組織度不如杰克部落。杰克原部落經過杰克用人類現代軍隊的方式組織、訓練,也有長期對人類斗爭經驗。而海洋部落沒有人類通訊設備也沒有杰克的組織和指揮,這次戰(zhàn)斗也完全是遭遇戰(zhàn)而非第一部那種雙方都有準備的戰(zhàn)役。實際上進入杰克一家和上校小隊對決那個劇情節(jié)點,人類捕鯨船帶著的戰(zhàn)力基本在都圖鯤、杰克一家和海洋部落的聯合打擊下覆滅了,而海洋部落公主也已經安全,海洋部落戰(zhàn)斗的目的已完成。
第三段是養(yǎng)女、養(yǎng)子和二兒子救父母及圖克。
理清這三段的發(fā)生順序就不難發(fā)現第三幕大戰(zhàn)就第一段牽涉海洋部落(他們要為圖鯤復仇,而且女兒被綁),后兩段完全杰克家務事(上校第二次只綁架吉莉和圖克而沒綁海洋部落首領女兒而是把她踢下去,估計已經察覺出來之前的行為刺激海洋部落)。
此外,提示一下日蝕鏡頭對天色變化的強調。
最后,個人懷疑(雖然不能完全肯定)海洋部落和杰克他們關系的嫌隙或者說張力在第三部會是一條重要敘事線。而第二部結尾海洋部落的“消失”就是以留白方式鋪墊。關于這一點,第二部里其實有很多暗示。比如,羅娜爾目睹吉莉操控生物能力的時候表情很復雜,而且臺詞一直表露出對杰克的不滿。要知道卡梅隆已完成五部曲的規(guī)劃,我懷疑第三部的第一幕杰克和海洋部落首領就會雙雙陣亡,然后由于沒有服眾的領導核心,納威人會圍繞洛阿克和吉莉在內部形成兩個陣營(本土派和混合派)。吉莉的特殊能力以及她和蜘蛛的緊密關系,可能讓土生土長的納威人不喜歡她,而娜緹莉和羅娜爾這集都有明顯的本土派傾向,可能會擁立洛阿克(看第二部發(fā)展洛阿克和首領女兒鐵定要聯姻)。第三部第二幕可能就是處理這個問題然后第三幕戰(zhàn)橋頭市。之后第四第五部才是人類和納威人的決戰(zhàn)。
如您正在用的是手機,煩請點擊微信版:
(排版比豆瓣更舒適,閱讀更清爽)
//mp.weixin.qq.com/s/MHTrMIZ2EyBr5p-kRgwLVw
我們知道,《阿凡達》第一部憑借其美輪美奐的特效徹底革新了3D電影的觀影體驗。但是其基本的故事架構并不新穎。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看作《與狼共舞》的外星版。即,一個觀察者為了解他者,選擇融入他者社會的故事。
所以《阿凡達》第一部可以視為地球人類學家杰克寫的(拍攝)一部關于納威人的(影視)民族志。
杰克像馬林諾夫斯基一樣,與部落民族同吃同住,學習他們的語言,甚至還更進一步:打扮成納威人的樣子(即阿凡達樣態(tài))。
他以格爾茨所倡導的“深描”方式觀察、描述了納威人的政治(酋長制)、經濟(生態(tài)方式)、親屬制度(通婚)、糾紛解決(借助吐魯克馬克多的權威)以及最重要的宗教儀式(艾娃神)。
最后,他還深刻控訴了那些激進的現代工業(yè)對自然的破壞。
這部民族志無疑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他也一度處于功成名就的地位,早早進入躺平狀態(tài)。
但是出版社(主創(chuàng)團隊)和讀者(觀眾)可能并不允許他提前退休。所以,十幾年后,已經步入中年的杰克被迫再度出山,被出版社要求再寫一部新的作品,而且要趕快寫。
杰克表示:
為什么過去十幾年都不催我,現在突然要我寫?
十幾年沒有作品了,想進入學術狀態(tài)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杰克還是想嘗試一下。他本想直接在第一部的基礎上實踐一下格拉克曼所倡導的“擴展個案”。
但沒想到如今的學術市場過于內卷,出版社已經明確表示:
第二部的民族志要換一個田野對象啦!
所以,無奈之下,拖家?guī)Э诘慕芸诉€是非常有勇氣地離開了自己的舒適圈,選擇了一個相對陌生的海洋部落。
對象確定了,結構怎么安排呢?
杰克大概有以下三個選項:
第一,按照第一部的結構,把海洋部落的政治、經濟、親屬制度、糾紛解決等描述一遍。
第二,從政治、經濟、親屬制度、糾紛解決這些議題中選一個,寫一部人類學分支領域的民族志,比如法律民族志。
第三,先不確定結構,先沉下心來,慢慢觀察,說不定會有什么有趣的發(fā)現。
在這三個選項中,第一個最容易,但沒有創(chuàng)新;第二個和第三個有創(chuàng)新,但是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且預期成果不明。
但無論如何,第一部結尾所提到的“對于現代工業(yè)的控訴”(向非法開采者宣戰(zhàn)),杰克是不準備寫了(所以他一直逃避“開戰(zhàn)”)。
雖然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是整個星球的第一法則,但是這個“納威人VS非法開采者”的模型第一部已經用過了,且已經深入人心了。
杰克覺得,既然寫了,還是得有所創(chuàng)新,不能重復過去。
但出版社對杰克說:
現在學術市場競爭太激烈了,你看,以前的那些采取外部視角的人,比如,第一部的大反派夸奇上?,F在也學習“主位視角”了,他也變成阿凡達了,你再不抓緊,說不定,他也要學習“深描”了……所以,你得趕快寫!你的后兩個方案太花時間,就按照第一部寫吧!
于是,杰克只能按照第一部的模式如法炮制,把海洋部落的方方面面塞入第一部的結構當中。而且因為時間太短,觀察地并不到位,很多章節(jié)描寫的還是留于表面。
此外,雖然海洋部落有其特有的地方性知識,但總體來看,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森林部落并無本質差異。所以,讀者感覺不到有太多的新意。
更為重要的是,自杰克這位人類學家進入納威星球以后,這些納威部落已經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全球化的進程(比如,很多部落酋長都會說外語了),已經不能再把他們描述成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狀態(tài)了。
所以,第二部在處理這一事實時邏輯并不通順。前一章還是納威人的世外桃源,下一章就變成了非法開采者的破壞。而最終章也不可避免地再次使用了第一部結尾所使用的模型——“納威人VS非法開采者”。讀起來,也有些索然無味。
當然,第二部寫的不好,除了出版社急于催稿、觀察不夠仔細等原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孩子的問題。
寫第一部時,杰克和愛人還是兩人世界;到第二部時,他已經成為了四個孩子的爸爸。他和妻子除了要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之外,還得負責孩子們的功課。他們表面上雖然說不雞娃,但實際上琴棋書畫、各種輔導班一個都不落。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杰克還能在短時間內寫出一部還算像樣的民族志,已經難能可貴了。
ps. 張經緯老師說:
如果就寫“育娃民族志”會不會更有意思?
簡單來說進行了一場大型熒幕祛魅,永久打消我心里那層因為看第一部的時候年紀還比較小所以附上了的nb科幻片濾鏡…剝掉昂貴的外皮什么都不是,隨處可見的科幻動作爛片罷了………………我知道人類對于地外生物的想象只能局限于跟自己類似,但是這甚至不是人類的同一性,只是你們歐美人的同一性啊!看到那么多編劇感到有點崩潰,好幾個人就編了這出來,已經懶到這種程度了嗎…
要說一個典中典的劇情橋段也就算了,但倘若你在這部片子的劇情梳理中回頭想想就會發(fā)現每一個橋段、人物弧光、羈絆、沖突點和轉折,都已經在無數的電影里出現過無數遍,比如說:一位gifted但為之困擾的年輕女性,為保護子女一自摸塔塔開的偉大母親、經典的男耕女織社會;兄弟互看不順眼之爭、小孩聚在一起必以身犯險、青春疼痛片男一跟男二不打不相識…幾乎有一種諷刺感,至于核心的環(huán)保主義要素一眼neta捕鯨船,再和諧共生類人生物還是得騎點什么東西,經典到像公益宣傳片啊!虧我還以為他們會對“自然有自己的意識”這個part做點什么文章……要感動落淚了,連外星人都是標準一家四口兒女雙全、而且會坐下來開家庭會議的嗎?男主和大女兒(對不起,名字記不住)交談的場景簡直跟我已經沒有聯系的爹跟年幼的我講話的語氣一模一樣,非要說他身為人類帶來了什么惡魔血統(tǒng)的話,想必是大男子主義吧。
還有那個時隱時現的人&阿凡達對抗的強度啊……全片都在拿槍互相突突,真有用的子彈只有一顆,打到大兒子身上了。關于科技和外星社會的設定甚至不服務于環(huán)保主義這個最大的立意,只是用來劇情殺,再殺,無限殺,腦內接口出故障可以是癲癇,捕鯨船能殺鯨也能被鯨輕易地掀了,前言不搭后語,所有對抗是啥結果都是導演編劇說了算,敷衍且隨意。后半段無聊到我開始腦內唱番劇主題曲。
又:真有什么私仇要解決的話,既然你們二位都已經做好決斗的覺悟了,為什么不一開始就1v1,卻非要卷進來這么多人呢?哦,原來是這個立意非要留到最后升華主旨啊,那沒事了。已經腦補到在那之后二兒子談女朋友結婚生子活成爸媽的模樣,某天驚覺上校死而復生,阿凡達第三部,堂堂登場!
視頻://www.bilibili.com/video/BV1A8411p7xq
本文有劇透。
首先給沒看過第一部的朋友簡單說說第二部和第一部的聯系。
第一部的反派之一是邁爾斯上校,最后杰克把他殺了。
第二部史蒂夫·朗回歸飾演邁爾斯上校,確切說是邁爾斯上校的克隆體。
蜘蛛是第二部的新角色,他是邁爾斯上校的兒子,嚴格地說他和邁爾斯上校的克隆體沒有關系。
所以假如他不救邁爾斯上校的克隆體,也沒什么。
第一部有個角色叫格蕾絲,
后來她死了,格蕾絲扮演者西格妮·韋弗在第二部飾演格蕾絲的女兒琪莉,西格妮·韋弗今年已經73歲了。
西格妮·韋弗還和卡神合作過《異形2》,大祭司扮演者凱特·溫斯萊特和卡神合作過《泰坦尼克號》。
電影沒有明確說格蕾絲是和誰生的琪莉,但蜘蛛等人猜測是和第一部的諾姆。
我覺得可能性更大的是愛娃。
杰克將格蕾絲連接到靈魂樹后,愛娃讓格蕾絲懷上了琪莉,格蕾絲和愛娃都是琪莉的母親。
如果琪莉是愛娃的女兒,這就解釋了她為什么這么特殊,為什么她和潘多拉星球有著強烈的聯系,并且可以控制星球上的動物。
她還說她能感受到愛娃,愛娃是她的一部分。
耶穌是圣母瑪利亞的兒子,而愛娃是納美人的神,因此琪莉就相當于耶穌,未來她可能會因為納美人或地球人的罪犧牲自己,然后再次和愛娃合而為一,就像格蕾絲那樣。
《終結者2》是公認的神作,因為它的視覺效果和劇本都很優(yōu)秀。
《終結者2》幾乎是一邊倒的好評,而《阿凡達1》是一部很有爭議的電影,因為它一方面視覺效果很超前,但另一方面它的劇本又稍顯普通,因此我個人認為《終結者2》是好于《阿凡達1》的。
視覺效果足夠優(yōu)秀的情況下,是可以彌補劇本的不足的(前提是劇本不能太爛),因此《阿凡達1》總體而言仍然褒大于貶。
而《阿凡達2》延續(xù)了第一部的優(yōu)點和缺點,視覺效果比第一部更好了,但劇本還是很普通,甚至比第一部還差一點。
這就導致《阿凡達2》沒什么特色了,因為這種特效好、劇情一般的好萊塢大片太多了。
好萊塢從來不缺這種電影,缺的是劇本牛逼、特效一般的電影,以及劇本、特效都很牛逼的電影。
當然,劇本、特效都很牛逼的電影太少了,大多數情況下特效和劇本都不可兼得。如果劇本和特效不可兼得,我會毫不猶豫地選劇本。
《阿凡達2》的主題是“家庭”,這個題材已經非常老套了,如果你能對這個老套的題材有所創(chuàng)新我也會買賬,只可惜《阿凡達2》沒什么創(chuàng)新,仍然走的是家庭產生隔閡,最后又重歸于好的路線,感覺像在看《速激》。
說到《速激》,之前傳聞范·迪塞爾也演了《阿凡達2》,但是《阿凡達2》并沒有他,他演的可能是《阿凡達3》。
杰克和兒子洛阿克這條線很生硬,感覺就像導演強行要杰克誤會兒子,結局又強行要父子和解。
和第一部一樣,《阿凡達2》的主線劇情也是地球人侵略納美人,影射美國人侵略印第安人,以及其它殖民者侵略原住民。
相對于地球人,納美人相當于是印第安人。
但單獨看納美人,他們又相當于是美國人,因為他們內部也存在種族歧視。
土生土長的納美人相當于美國白人,杰克相當于黑人、外地人或LGBT群體,因此杰克和他的孩子受到了歧視。
先說地球人侵略納美人這條線,第一部講的就是地球人侵略納美人,第二部又是講這個,又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這就讓人產生一種“兩部電影的劇情差不多”的感覺。
都是地球人侵略納美人,其中一個地球人選擇幫助納美人,第一部是杰克,第二部是蜘蛛,他們幫助納美人打敗了地球人。
再來說說納美人這條線,杰克一家受到了部落首領兒子奧農的歧視,他辱罵了杰克一家,于是洛阿克打了奧農。
結果洛阿克遭到奧農的報復,奧農騙他去捕魚,導致他被海洋生物追殺。
當你遇到垃圾人,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和他一般見識,因為如果你和他對著干,你想不到他會用多么卑鄙的手段來報復你。
很多電影都探討過這個問題,比如《無人區(qū)》和《荒蠻故事》的第三個故事,都是主角遇到了垃圾人,主角去罵垃圾人,這一行為激怒了垃圾人,從而把一件很小的事鬧大了。
從洛阿克打奧農,一直到奧農設局害洛阿克的劇情走向都是很合理的,但后面就不太合理了,奧農差點害死洛阿克,然而當部落首領批評奧農的時候,洛阿克卻說去礁外捕魚是他自己的主意,而奧農勸他別去。
他主動替差點害死自己的人背鍋,然后兩人就化敵為友了,這一轉變不太有說服力,過于理想化和童話。
的確,冤冤相報何時了,理性上洛阿克的正確做法就是放下仇恨,但要足夠成熟、足夠穩(wěn)重、足夠豁達的人才能做到去原諒差點害死自己的人,而洛阿克顯然不是這種性格。
洛阿克認識了一頭叫帕亞坎的鯤鯤,
鯤鯤是一種魚,它們的智商比人類高,他們精通哲學、數學、音樂、籃球,還創(chuàng)作了《雞你太美》等歌曲。
地球人殺害了它們,它們不去找地球人報仇,反而將同為受害者的帕亞坎驅逐出去了,因為他們認為不是地球人害死了鯤鯤,是帕亞坎害死了鯤鯤。
洛阿克把這件事的真相告訴了提蕾婭,而提蕾婭說:鯤鯤們認為每位成員都應該對同伴的生命負責。
說明鯤鯤知道這件事的真相,但它們的結論就是這件事是帕亞坎的錯。
它們智商那么高,卻不分對錯,顛倒黑白,還搞“受害者有罪論”,這就很矛盾。
洛阿克想要把真相告訴部落首領,帕亞坎是無辜的,但首領是一個很固執(zhí)的人,他不允許有不同的意見。
并不是洛阿克說出了他的想法,首領不聽,而是他壓根就不允許洛阿克說出他的想法。
當地球人殺了一頭鯤鯤后,納美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反擊。
杰克說如果他們反擊,就正中地球人下懷,然而這么簡單的道理納美人卻不懂,他們就是要去打地球人,就是要去送死。
我不是說他們應該什么都不做,我是說他們應該智取。
直到首領發(fā)話,他們才按照杰克的方法來,但他們只是在服從首領的命令,并不代表他們想通了。
第一部也是一樣的,杰克勸納美人逃跑,納美人非要和地球人正面對抗,結果傷亡慘重。
《阿凡達》系列的主角是納美人,反派是地球人,如果你想讓反派顯得強大,你就要讓主角的智商在線。
而《阿凡達》系列不是這樣的,而是通過對納美人降智,從而襯托出地球人的強大。
拍電影的正常思路是主角很聰明,敵人更聰明,主角費了很大工夫才打敗敵人。
而《阿凡達》系列是雖然地球人很蠢,但納美人更蠢,所以相比之下還是地球人更聰明點,所以他們就從“蠢貨”變成了“強大的敵人”。
我知道導演想把納美人拍得樸實,但樸實和愚蠢是兩回事。
導演想把納美人拍得樸實,但結果是你看完電影后對納美人的印象不是樸實,而是愚蠢。
況且納美人也并不樸實,比如奧農還想了個計謀差點害死洛阿克,他們在整同類上那么聰明,為什么不用來對付地球人?
可能有人會說,如果納美人很聰明的話,那他們不就和地球人沒區(qū)別了嗎?
愚蠢不一定代表樸實,反過來說聰明也不一定就陰險狡詐。
如果導演把納美人拍得聰明點,并不一定就會讓他們顯得陰險狡詐。
你是喜歡看《貓鼠游戲》《無間道》這種拼智商的電影呢,還是喜歡看不講究策略的無腦動作片呢?
正因為導演對納美人的設定既樸實又愚蠢,這就導致《阿凡達2》中他們沒法拼智商,只能來硬的,只能抱著冷兵器去和地球人的高科技裝備對抗。
因此如果你把《阿凡達2》的科幻元素去掉,它本質上就是一部你打我、我打你的動作片。
雖然納美人的設定就是土著,這就決定了他們不會很聰明,但杰克是地球人,因此導演可以讓杰克率領納美人用智慧打敗地球人,這就可以避免讓本片淪為空有特效、沒有劇情的普通好萊塢大片。
比如三體人的科技也領先地球人無數年,對三體人來說地球人就像是納美人那樣的土著人,但羅輯還是用智慧想到了拯救地球的方法,用智慧彌補了科技的差距。
《阿凡達1》的第三幕是很宏大的,
而《阿凡達2》的第三幕的場面和格局都太小,到最后甚至變?yōu)榱肆攘葞讉€納美人和一個地球人的阿凡達之間的戰(zhàn)斗,13年過去場面居然還變小了。
我不知道這是導演的本意,還是拍到最后經費不夠了。
雖然很難相信是因為經費不夠,但第三幕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的。
“阿凡達”這個單詞的原義是“化身”,具體是指地球人可以遠程控制人造的身體(由人類基因和納美人基因構成),這些身體就叫“阿凡達”。
“阿凡達”是《阿凡達1》的重要元素,比如殘疾人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再次走路,然而《阿凡達2》卻沒怎么探討它了。
一部叫《阿凡達2》的電影,卻和“阿凡達”沒有多大關系。
《阿凡達2》雖然有193分鐘,但對潘多拉星球世界觀的展現很有限,僅僅講述了一個部落,以及一種生物,并且對梅卡伊納部落、鯤鯤的探討也很淺。
我們只知道梅卡伊納部落擅長游泳,其它的我們一無所知。
電影只說了鯤鯤精通哲學、音樂、數學,但它們的具體體現是什么?電影沒說。
雖然納美人沒有高數,但他們總要計數吧。那么他們和地球人一樣也是用十進制嗎?
為什么在地球,世界各地的人不約而同地用十進制?
因為所有(正常的)地球人都是十根手指。
而納美人只有八根手指,所以他們歧視杰克一家。
因此納美人很可能不用十進制,而是用八進制。
鯤鯤也有數學,它們的構造和地球人、納美人更是截然不同,它們又是用幾進制?
核酸(DNA和RNA的總稱)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質之一,但納美人并不用核酸來編碼遺傳信息,因此他們的基因不是由DNA構成,并且他們不用RNA來引導蛋白質合成。
既然他們的構造和人類如此不同,這會導致什么?
既然他們沒有核酸,那他們管“做核酸”為做什么?
再比如大氣層,納美人這波在大氣層。
潘多拉星球的大氣成分和地球截然不同,成分為50%的氮氣、25%的氧氣、18%的二氧化碳、5.5%的氙氣、1%的硫化氫、0.5%的甲烷和氨氣。
潘多拉星球有25%的氧氣,所以可以燃燒。
這里的二氧化碳、硫化氫的濃度均高于人類的承受范圍,氨氣的濃度也差點超標,這就是為什么地球人需要戴氧氣面罩。
即便不考慮其它氣體,光是這里的氧氣濃度也不適合地球人生存,因為氧氣濃度高達25%,高于地球人能接受的19.5%~23.5%,長時間呼吸高濃度的氧氣會致死。
地球大氣只有21%的氧氣,而石炭紀(2億8600萬年前~3億6000萬年前)的氧氣含量為30%,潘多拉星球的氧氣含量(25%)介于地球石炭紀和現代之間,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潘多拉星球的動物明顯比地球大得多。
潘多拉星球是一顆氣態(tài)巨行星的衛(wèi)星,因此潘多拉星球很可能在它的恒星系的宜居帶之外,那它為什么會存在生命?
原因之一是地球大氣只有0.03%的二氧化碳,而潘多拉星球高達18%。
潮汐力和高達18%的二氧化碳會產生巨大的溫室效應,導致潘多拉星球變暖,從而具有了孕育生命的條件,并且表面存在大量的熱帶雨林。
二氧化碳含量過高導致地球人無法在潘多拉星球呼吸,但這恰好是潘多拉星球產生生命的原因,對人類來說是毒藥的東西,可能是外星人的生命之源。
我們視游戲、手機為毒藥,說不定某個星球的人必須天天打游戲、玩手機才能生存。
潘多拉星球的大氣成分截然不同,以及納美人可以在比地球濃度更高的二氧化碳、硫化氫、氨氣中呼吸,這會導致什么?
前面說的這些都是《阿凡達2》可以探討的問題,但是導演沒有這么做,浪費了這些設定。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角度可以探討潘多拉星球的世界觀。
《阿凡達1》中納美人的習俗、文化,到潘多拉星球的動物、植物、地理都很豐富,相比之下《阿凡達2》就顯得很單調。
如果你總感覺《阿凡達2》缺點什么,除了前面說的之外,第二個原因可能是納美人和地球人的比重不太協調。
總是講納美人也會顯得有些單調,適當地講講地球人也不一定是壞事。
比如地球人在潘多拉星球建了一座城市,橋頭市,導演可以通過橋頭市來探討地球人的科技多么先進,貧富差距多么大,從而和納美人形成鮮明的對比。
說不定這正是《阿凡達3》的內容之一。
地球人和納美人是兩個極端,《阿凡達2》發(fā)生在2170年,此時地球人科技太發(fā)達了,很可能會導致大部分人都受到剝削,甚至富人和窮人幾乎已經不是同一個物種了。
至于納美人,你說科技吧,他們幾乎沒有科技,你說他們平等吧,他們也會搞種族歧視,因此兩個極端都不好。
于是《阿凡達3》結局地球人在宇宙中發(fā)現了第三顆星球,代號V50,地球人在V50星球上看到了最完美的人類社會。
地球人在V50星球上再次發(fā)現奇珍異寶,準備入侵這顆星球,這時才發(fā)現V50星人比地球人先進好幾個級別。
V50星人團滅了地球人,并且還啟動了艦隊,準備去奴役地球,因為他們發(fā)現地球也恰好有一種他們沒有的東西,這個東西叫做KFC,《阿凡達4》就叫《阿凡達:KFC與V50》。
如果《阿凡達3》要講橋頭市,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呢?
《阿凡達2》中未來的人類可以將自己克隆,比如邁爾斯上校及其戰(zhàn)友都克隆了自己。
克隆不是多么高科技的東西,但他們還可以復制記憶,邁爾斯上校的克隆體擁有本體的全部記憶。
單憑克隆還不足以讓人永生,但再加上復制記憶的技術就可以了,因為你每活幾十年就可以把自己的記憶復制到新的人造身體上,就像換號一樣。
你還可以像邁爾斯上校那樣提前克隆自己,避免自己出現意外,即便發(fā)生意外也可以“復活”。
可能有人會說,復制記憶后新的身體和原來那個不是同一個人。
但既然他們都有復制記憶的技術了,早晚也可以復制思想、情感,從而實現永生。
目前人類的貧富差距雖然很大,但還在可接受范圍內,因為無論一個人再有錢,他一定會死,所以“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
但如果人類實現了復制記憶,有錢人就可以永生,他的財富就可以無限制地增長,這個世界不再是“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而會變成“富一百代,窮一百代”。
死亡,是避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終極防護措施。
但是現在這個終極防護措施不存在了,有錢人不會受到死亡的束縛,可以永生,可以在他無限的壽命中不斷擴大他的金錢帝國,成為類似于“神”的存在,而窮人都是他的奴隸。
最終地球會變成《贍養(yǎng)人類》描寫的那樣,一個星球由一個富人和二十億個窮人組成,這一個富人掌握著全世界99%的財富,其余二十億人掌握著全世界1%的財富。
整個星球都是這個富人的,其他人連呼吸和喝河水都要付錢。
因此深入探討“復制記憶”,很容易就可以拍出深度。
《阿凡達2》里有很多鯤鯤獵人,也就是小黑子,他們殺害鯤鯤并且提取“不老精髓”,“不老精髓”可以讓人更長壽,“寸金難買寸光陰”對他們不再適用。
因此《阿凡達3》可以探討當錢可以買到一切,甚至可以買到壽命的時候,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
兩部《阿凡達》都涉及到冬眠技術,冬眠技術表面上已經很老套了,其實細思極恐,以下是《三體》的原話:
如果能夠冬眠,很少有人愿意留在現在。
從社會學角度審視冬眠技術,人們發(fā)現同為生物學上的突破,與冬眠帶來的麻煩相比,克隆人真是微不足道。
后者的問題只是倫理上的,且只有基督教文化會感到頭痛;冬眠的隱患卻是現實的,并影響整個人類世界。
這項技術一旦產業(yè)化,將有一部分人去未來的天堂,其余的人只能在灰頭土臉的現實中為他們建設天堂。
但最令人擔憂的是未來最大的一個誘惑:永生。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人們相信永生在一到兩個世紀后肯定成為現實,那么那些現在就冬眠的幸運者就踏上了永生的第一個臺階。
這樣,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連死神都不公平了,其后果真的難以預料。
因此《阿凡達3》還可以探討冬眠技術對人類的影響。
地球人是侵略者,納美人是受害者,但總有幾個納美人會嫌棄自己太落后,向往地球人的生活,于是決定出賣同類,向地球人提供情報,換取在橋頭市做最低等的公民的資格。
他們沒有技術,沒有文化,只能在橋頭市做廉價勞動力,或以出賣身體為生,還會遭到地球人的歧視,他們卻自欺欺人:橋頭市的空氣是自由的、香甜的。
于是橋頭市出現了三個階級,有錢的地球人,貧窮的地球人,以及納美人。有錢人奴役窮人,窮人又奴役納美人,他們都有美好的未來。
《阿凡達》中的飛船叫“創(chuàng)業(yè)星號”,它需要5個半月的時間加速到0.7倍光速,以0.7倍光速行駛5.83年,然后用發(fā)動機和光帆減速5個半月,抵達距地球4.37光年的潘多拉星球,總共耗時6.75年。
由于飛船的速度高達0.7倍光速,導致產生了時間膨脹效應。
根據時間膨脹的公式可以算出外界過了6.75年,但對飛船上的人來說只過了5年多。
潘多拉星球(相當于月球)是波呂斐摩斯星(相當于地球)的第5顆衛(wèi)星,而波呂斐摩斯星(相當于地球)是半人馬座α星A(相當于太陽)的第4顆行星。
半人馬座α星A是半人馬座α星的三顆恒星的一顆,后者正是《三體》的原型,同時也是《流浪地球》中地球的目的地,成為了半人馬座α星的比鄰星的行星。
所以有個段子是三體人來到太陽系后,發(fā)現地球不見了,地球去了三體星系。
“創(chuàng)業(yè)星號”使用的是反物質引擎,即反氫和普通氫結合,湮滅并釋放大量的能量。
這一過程會產生一股股的尾氣,尾氣是白熾等離子體,比焊接電弧亮一百萬倍,長度超過30公里,《阿凡達2》飛船抵達潘多拉星球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這些尾氣。
因此《阿凡達3》還可以探討星際旅行,講講地球人想把KFC引進V50星球,卻導致V50星人為了得到KFC的秘方而入侵地球的故事。
我相信大部分觀眾都是沖著“科幻”去看的《阿凡達2》,都是為了看科技過度發(fā)達時產生的影響,以及潘多拉星球的世界觀,結果這部電影大部分都是在講家庭,并且在講家庭上也沒什么新意。
《阿凡達1》成本2.37億美元,《阿凡達2》成本更高,在3.5億~4億美元之間,是好萊塢歷史上最貴的電影之一,加上營銷就更多了。
花了這么多錢做特效,卻沒有花多少工夫打磨劇本,也沒有對電影中的科幻設定進行深入探討,這很可惜,也很本末倒置。
卡神過于沉迷技術,一味地追求視覺效果,劇本卻大不如前,最終形式大于內容。
形式上是突破,內涵卻空洞單薄。
表面上是進步,其實是一種退步。
視覺效果可以讓好片變得更好,但無法將爛片變成好片(不是指《阿凡達2》)。
卡神的巔峰之作不是《阿凡達1》,不是《終結者2》,而是《泰坦尼克號》,不是因為它有多么華麗的特效,而是因為它的文戲和故事讓人熱淚盈眶。
《終結者2》之所以是神作,首先是因為它的劇本,其次才是因為視覺效果。
《阿凡達1》就已經有點偏科了,《阿凡達2》就更偏科了,過于追求視覺效果,忽略了劇本。
《阿凡達2》仍然是一部中等偏上的電影,但它沒有達到卡神應有的水準。
《阿凡達2》這樣的電影已經有太多太多了,但是像《阿凡達1》《終結者1、2》《泰坦尼克號》這樣的電影,要很多年才會出現一部。
這個世界從不缺好萊塢大片,缺的是卡神這樣的好導演,或者說曾經的卡神。
我承認我對卡神有點苛刻了,但有句話叫:對你要求高,是因為你夠好。
作為卡神的粉絲,我當然可以無腦吹《阿凡達2》,但如果我這么做了,就是對卡神以前的作品不公平。
如果把電影比作考試,這就相當于最近幾年我們看到的考卷大多都只有60多分,甚至不到60分。
今天我們總算看到一張70分的,這在這幾年的確是個不錯的成績,但問題是這個考生是個學霸,他平時都是考95分的。
前幾天看完首映,我提了一嘴對《阿凡達:水之道》的壞人印象最深。
如今大家都看過電影了吧,不怕劇透,展開聊聊。
三場好戲
整個電影三小時里,最讓我凝神屏息激動不已的戲,一共三場。
第一場是飛船在潘多拉星軌道上減速,降落后機甲與士兵魚貫而出,登陸進攻。
隨后森林燃燒火海熊熊,場面恐怖而華麗,有卡梅隆舊作《終結者2》開頭未來戰(zhàn)場和薩拉·康納核爆夢境的壓迫感。
第二場是雇傭獵人捕獵圖鯤,眾獵手駕駛水上水下航行器,訓練有素各司其職。
從發(fā)現目標、追擊、跟蹤、圍堵、角力、捕獲,一通操作配合無間,節(jié)奏絲般順滑,堪為追逐戲教科書。
第三場是圖鯤大肆來襲,反派來不及組織起像樣的防御,紛紛被頂撞得船毀人亡。
這一場有壓倒性的巨獸毀滅快感,如果從獵人視角,恐慌氣氛爆棚,絕對是十年內最好看的海洋驚悚片橋段。
而巧的是,這三場高光戲中,出擊和求生的人類角色都是反派。
盡管影片中反派戲份絕沒有好人多,卡梅隆也無意讓反派更加出彩。
但他的電影里歷來最讓人投射代入的,就是那些擺弄裝備、以弱敵強的人類。
卡梅隆電影慣例
《終結者》兩個凡人大戰(zhàn)未來機械人,用各種自動武器、自制炸彈跟它死磕,還借助工廠的液壓機械。
《終結者2》的反派升級為液體金屬人,第一部的T-800被賦予人性,也裝備上霰彈槍、步槍、加特林和榴彈發(fā)射器。
《異形2》海軍陸戰(zhàn)隊對付一大群外星怪獸,于是重機槍手雷感應器裝甲車都不能少,雷普利開外骨骼單挑異形皇后名列影史名場面。
《真實的謊言》恐怖分子人多勢眾還綁架家人,阿諾開上戰(zhàn)斗機一舉扭轉局面,順帶貢獻“你被發(fā)射了”金句。
《深淵》科考隊棲生頂尖深潛設備抵御災難,《泰坦尼克號》更是同理,少了大船的庇佑,杰克和露絲活不到上演生離死別,船長和樂隊也沒有機會展示與船共存亡的勇氣。
總結卡梅隆過往的電影,往往把人類放在弱勢處境,炮制人與非人生物/大自然災難/人造物的斗爭,而人類最終在科技機械幫助下取得勝利/生存。
科技機械看似死物,凝聚的還是人類的文明智慧。因此看卡梅隆的電影,就是看人類以智勝強。
也因此,卡梅隆拍來最得心應手的,就是英雄在科技機械武裝下,換著場景不斷跟敵人過招,制造起伏疊嶂的張力。
哪怕一場戰(zhàn)斗幾十分鐘不停歇,也不會讓人疲憊,只會越來越興奮。這是他作為頂級動作片大師,藝術功力的體現。
例如他打響名聲的《終結者》,高潮是連續(xù)三波對戰(zhàn)。
第一波追逐以炸彈炸毀油罐車告終,第二波T800浴火站起追殺凱爾薩拉最后被炸成兩截,第三波爬行追逐中被薩拉用液壓機剿滅。
三波都開始于主角處于劣勢被追,都收束于主角巧妙反殺終結者,單拎出來作為高潮,都情緒完整。
但卡梅隆連用三次,讓終結者一次次命不絕,把戰(zhàn)斗不斷拉長到倍數級悲壯慘烈,讓觀眾跟主角分享拼至最后一格血的筋疲力盡,充分展現他的審美和掌控力。
成名后他更放肆,以巔峰之作《終結者2》為代表,整部戲兩個半小時,從頭到尾幾乎是一場接一場的更換大小交通工具和花樣武器的對抗。
而這些對抗也無一例外,發(fā)生在彌漫工業(yè)科技氛圍的環(huán)境——醫(yī)院電梯、機器人實驗室、高速公路、煉鋼廠,每一場正方都憑借致巧武器使用,以弱勝強。
自我顛覆
可到了2009年的《阿凡達》,上述卡氏慣例卻出現了偏移。
表面看,《阿凡達》也符合他經典的對抗格局,是人類與大自然(潘多拉星球)、與非人生物(納美人和各種飛禽走獸植被)的沖突。
人類在這里連呼吸都需要面罩,十足弱勢群體。非人一方的納美人明顯更強大,冷兵器可以擊落飛船,指揮獸群可沖擊槍炮機甲,還可與全球生靈聯網。
但與此同時,人類擔任的是破壞環(huán)境的反派,非人的一方反成了守護者和反抗者。
做個類比,這就像《終結者》變成人類刺殺康納,機械人前來保護他,或《異形2》軍隊掠奪資源,異形殊死保衛(wèi)家園。完全逆轉。
當然開闊下思路,《阿凡達1》勉強也可以解釋成卡氏模式的延續(xù)。
正方主角杰克不贊同以上校為代表的反派軍方,但身體殘疾無力正面對抗,只好借助高科技——阿凡達。
最后杰克駕馭阿凡達與上校單挑,也可以看成是人力+科技戰(zhàn)勝了怪獸(軍人體內的野心欲望),還能套入經典模式。
但到今年《阿凡達2》,連上述曲線解讀也無法成立了。
阿凡達作為第一部的核心技術非但沒什么進化,還被白菜化,反派上校一伙紛紛用上成了大藍人。
他們得不到大部隊支持,獨自潛入陌生叢林,追蹤目標,以寡敵眾,酷似《異形2》那群同行的處境。
而與此同時,影片真正的主角在干嘛呢?
在自家地盤家長里短,青少年打架陷害交朋友,父母操心兒女教育,家族間化解齟齬,為新寵物爭吵不休,都是些一地雞毛的日常糾紛。
這樣的局面下,明明是反派卻更像英雄就不奇怪了。因為從商業(yè)片、尤其是卡梅隆動作片的標準來看,這里頭壞人的戲天然就更抓人嘛。
至少在我看那場,主角學習水之道、博覽各種自然風光時,離場去釋放尿意的觀眾是最多的。
當壞人在拼命適應新科技、了解新環(huán)境、制定新戰(zhàn)略,好人卻在當《國家地理》的節(jié)目導游、在演“兒子去哪兒”的家庭綜藝。
而且壞人雖然開上了阿凡達,還不忘找一群人類臉孔的幫手。
這么演下去,觀眾會把情緒代入到哪一邊,恐怕都要成個問題了。
解決問題
卡梅隆當然也知道問題存在。
他解決用的是很原始的辦法,也許是唯一的方法,就是讓壞人多干點壞事,把同情分扳回來。
上校一伙擒住主角家人,捆綁、毆打、粗暴威脅,顯示他們并不憐憫弱小。
燒毀海洋部的房屋,槍殺圖鯤,對族人的哭嚎報以嘲弄,顯出他們冷血殘暴。
雇傭獵人頭子動不動學丁修來句“得加錢”,捕到圖鯤又示范抽取精華拋棄尸體,突出他們傷天害理唯利是圖。
總之,就是要讓這群人逾越商業(yè)片的道德底線,絕不被認作正面角色,絕不獲得觀眾的投射。
但偏偏他們又不是那么過火。除了交戰(zhàn),軍人獵人其實都對殺戮較為克制,頂多心狠手辣,絕沒有往泯滅人性的惡棍去塑造。
上校一伙相處時,無論討論任務還是插科打諢,都像一支親密靠譜的團隊,跟《異形2》那群正面形象的大兵幾乎沒區(qū)別。
而獵人首領也不是一味的卑鄙逐利之徒,其人不乏討喜的小個性,大難當前也有幾個頗為爺們兒的反應。
就像我上次說的,如此行為人設,放在《速度與激情》系列,隨便找個理由就能洗白,你看杰森·斯坦森那角色殺過一屋子警察都能。
因此部《阿凡達2》出現一種兩難——讓反派正常行動吧,一不留神就像正派,把他們往壞了塑造吧,又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用力。
這種糾結,當然不是卡梅隆不會寫角色,原因出在他創(chuàng)作上更根本的矛盾。
一方面,他卯足力氣想講一個批判資源掠奪、贊頌自然之美、呼吁保護環(huán)境的主題。
另一方面,他的手藝之花依然在那些掌握著科技機械的角色身上綻放。一到他們施展本領,場面就無法不神采煥發(fā),大搶土著們的風頭。
當年第一部遭軍事博主吐槽“未來軍隊戰(zhàn)斗這么落后”之類,也是同樣矛盾下的妥協產物。
并非卡梅隆軍事細節(jié)敷衍,而是主題先行,再用設定填坑,無法不留下槽點。
卡導演為何那樣
行文至此,終于能跟標題掛上鉤了。有很多人評價《阿凡達2》特效完美,情節(jié)老套。
其實情節(jié)老套從來不是問題。太多經典電影,情節(jié)單抽出來老套至極。而追求新奇創(chuàng)意的影片未必受待見。
一部電影的情節(jié)只要契合風格藝術,每件事都發(fā)生得順理成章,自然會讓人愉快投入,沒人會分心去想它是不是老套。
《阿凡達2》之所以讓人覺得老套,還是卡梅隆為了兼顧主題表達和手藝亮點,讓故事不可避免出現了別扭,盡管他竭力讓這種別扭降到了最低。
因此整個情節(jié)缺乏他以往那種渾然的完整性,角色的性格和行動并沒有一順到底的邏輯。
電影無法緊扣人心,自然會有人琢磨問題出在哪兒,然后很難不注意到——原來情節(jié)挺老套的——其實這根本不算什么致命短板。
我看有卡粉表示失望,說《終結者2》,《真實的謊言》那么強,卡梅隆寫劇本的水平退步了。
不是這樣的?!栋⒎策_2》對一些場景群戲的精準掌控,跟他盛年佳作比毫不遜色。
不是卡梅隆退步了,只是這不再是他最拿手的那種劇本了。
從2009年的《阿凡達》,卡梅隆就走出了帶給過他巨大聲望的創(chuàng)作舒適圈,跳進陌生的海域游弋。
他儼然化身《終結者》穿越過去的凱爾·里斯,儼然被《異形2》深入獸穴的雷普利附了身。
通過史無前例的小藍人系列,他也把自己逼入一個沒有優(yōu)勢的環(huán)境,艱難地應付挑戰(zhàn)。
所以也不難理解,他玩了命低把特效推向極限,即便早已遠超同時代同行,依然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原因何在。
因為那就是他掌中的科技武器,就是他鏡頭下那么多英雄賴以取勝的法寶。
《阿凡達》是潘多拉星與人類的戰(zhàn)爭,也是卡梅隆與自己的戰(zhàn)爭。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真正搞懂他為什么這么做,但有一點可以確定——
也許他不再拍那些熟悉的英雄了,但他還是這個時代的英雄。
看到評分我人都傻了。
我承認特效好,最頂級最驚艷的特效,然后就拍出來個這?這不是更過分嗎?
點進來一看,10萬人打出8.2分?????
你要問我掃黑行動和阿凡達二選一看哪個,我會推掃黑行動,因為掃黑行動能少浪費你一個多小時生命。
瓣人對這片子但凡有對今年任何一部國產片一半的要求這片子它都過不了6分。
明日戰(zhàn)記的劇情都比它make sense,拿熊出沒跟它比就是侮辱熊出沒。
邏輯不說bug了,幾乎就沒有通順過,還拍三個多小時,把我人看麻了。
能爛得這么驚天動地,真是……很哇塞,非常哇塞…………
怎么潘多拉星還有美式霸凌 哈哈哈哈
《阿凡達2》:從張家界到馬爾代夫
雖然比不過橫空出世的第一部,但必須承認卡神再一次用精彩的視效和豐富的情感元素告訴年輕一代觀眾和電影人你大爺終究還是你大爺,在密閉的N95和逼真的海洋效果雙重buff下有時真的會讓人不自覺的屏住呼吸。孩子是軟肋,這話是不是不久前才聽過。
提心吊膽地來看這等了十三年的《阿凡達2》,要是陽了就變成真正的電影發(fā)燒友了。
都準備星際殖民了,能不能把直升機駕駛艙玻璃換成防彈的?。。。。?!尼瑪,一箭一個。。。。。。
如此老套,卻又如此好看……神奇……
失望 故事情節(jié)糟糕的一塌糊涂,完全能預測,老套。角色集體沒有智商,只有自我感動。
我的膀胱里積滿了從劇本中擰出來的水
視效頂級,劇情piece of shit。邏輯bug就不說了,所謂的“關于家庭”be like:難溝通但具有絕對話語權的陽剛父親與愛惹麻煩的叛逆男寶矛盾頗多,父親甚至規(guī)定男寶跟他交流只能說yes sir;容易情緒激動但講話沒有人在聽的母親,看起來跟家人不熟,但與另一部落首領妻子初見時立馬暗暗較勁。經過種種,男寶與父親得到了成長,生死之際,男寶救出父親,父親說出“I see you”,兩人深情對望,沉浸在父慈子孝的幸福中,同時膽怯的養(yǎng)女化身神女/圣母,救出了被遺忘的母親。大家聚到父親身邊,聽這位家庭的主人說:“家人是我們的軟肋,也是我們的鎧甲?!弊罱炊嗔?020s的東西,今天看這部冷不防被老白男熏到了。在一個想象出來的外星社會依然父權文化深種,角色男女分明,老爹們真是土得嚇人??
迪斯尼可以上線新的游樂項目了。
海洋部落咋個打著打著人沒了。。。
就不提復刻泰坦尼克號了;巨獸追逐、生存學習……和第一部都搞起了太多復刻??我有和小妹一樣的疑惑,“我怎么又被綁在這了?”
電影品質堪稱頂級,但沒有了領先世界的震撼感。能夠在這樣一個漫威大行其道,華納索尼全部擺爛的時刻,看到這么一部用心制作的電影,絕對值得一顆五星,能夠讓我在三個小時里忘掉疫情和工作,那就值回票價了
在不穩(wěn)定環(huán)境里,每少生一個小孩,就少一個人質。
girls help girls,boys 坑死 boys
上一部砍樹,這一部炸魚。
你也想起了25年前的那條大船嗎
格局比第一部小。不如叫《阿凡達·愛鯤》
第一個小時:我們來講講《阿凡達2》的故事;第二個小時:給你們看看我的新技術;第三個小時:我曾經拍過一部片叫《泰坦尼克號》…
為大銀幕而生的視聽享受,海洋特效殺瘋了??仿〉沫h(huán)保主義無處不在,包括將1的所有角色回收再利用。劇情沒什么特別的,擺明了是給3鋪路,最意外的是觀感超像武俠片,把楊康楊過(上校父子)、郭靖黃蓉(薩利公婆)的設定代入竟然毫不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