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當我坐在醫(yī)院的病床上,在一群年過花甲、古稀、耄耋的病友們此起彼伏的鼾聲中,靜靜地看完這部七個小時長的電視劇時,我的內(nèi)心充滿了無限感慨。除了自《鬼入侵》以來對Mike Flanagan編劇與導演能力的認可又上了一個臺階,我更多的是對這短短七集的高度熱愛。
前排長評給出了劇中諸多宗教意象的注解。我認為即使不知道耶穌魚、路西法、舊約、十二門徒等,也不妨礙感知本劇所傳遞的主要信息。
劇中的首要設定是存在一種類似于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的具有極強光敏感性的血液傳染病。但在劇中它更是被賦予了一種宛若神跡(to be chosen)的色彩,即被感染者會被restored到前半生的peak self,并擁有快速愈合能力和不死之軀,進而達到永生(eternity),即智能提取人的前半生的局部極大值。至于哪個時刻才是peak self,blood of God中攜帶的這種血液傳染病因子自有它的選取機制。當然,這個首要設定有個至關重要的前置設定,即一個個體人在生理層面上具備了將前半生按照God的某種標準以狀態(tài)集的形式(即下列曲線中每個點所代表的狀態(tài)集)store在機體中的功能。所以,年邁的Pruitt和Mildred再次年輕,Leeza從輪椅上站了起來,Riley則變回酗酒前的樣子。
這里所提及的God,并沒有特指Jesus,而是泛指所有能夠在世人面前展示神跡(miracle)、從而成為某些人的信仰之源的things,例如路西法。
本劇的著力點有兩個,一是宗教信仰的建立與崩塌,二是人的死亡與永生。男女之愛與血肉之親穿插其中,例如Pruitt神父為了愛人與愛女的永生故意傳播血液傳染病,例如Ed和Annie為了拯救孩子和別人英勇犧牲,又例如Riley使Erin眼見為實、相信所言而選擇自燃。但相比于宗教信仰和死亡與永生的探討,這些都次要了些。
宗教信仰的建立,始于神跡。Keane是一個格外生動的例子。在克里特島上,Joe和Keane的不受歡迎程度大抵相同。酗酒的Joe誤射致使Leeza下半身癱瘓,從此生活糜爛,身邊那條狂吠的狗Pike更是令人敬而遠之。Keane對圣經(jīng)爛熟于心,常能引經(jīng)據(jù)典,但她囫圇吞棗,只會機械搬運福音書的內(nèi)容。她總幻想著有一天會贏得God的認可,從而成為the chosen。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她便擅自打著God的名義(It’s like this particular brand of self-righteousness that is exclusive to a certain breed of religions),對克里特島上的一切指指點點,甚至頤指氣使。她不容納異見,不接受反駁,因為她堅信她在踐行God的主張,自視為God在塵世間的apostle。Leeza的寬恕使得沉積在Joe心底的郁結得以松解,戒酒會又讓Joe第一次控制住了酒癮。即使Joe在劇情的推進中早早領了盒飯,他仍可稱得上是走向了正道。Keane則全然相反。一生都浸潤在福音書熏陶中的Keane卻將傳播福音演繹成了霸權和專政,對to be the chosen的過分渴望使她過分崇拜神跡,誤入歧途,心甘情愿地走向地獄。與Joe相比,Keane顯然更悲劇化。結尾處Keane在沙灘上一邊痛哭一邊刨坑、企圖攫取日出前一線生機的畫面,我唯一能想到的形容詞,只有凄美。我不認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在Acts of the Apostles之前的Keane并不可恨,對to be the chosen著魔般的執(zhí)著使她眼里無法下沉,懸于半空,脫離群眾,她可憐至極。
事實上,許多年來,宗教信仰的傳播并沒有伴隨著神跡的顯現(xiàn),信徒群體的蔓延大都源于對God、對來世(eternal life)的個體化期待,這與Keane有著很大程度上的共通之處。而一旦現(xiàn)實與此的差距被揭開,宗教信仰的崩塌便發(fā)生在彈指之間,例如Riley。
從業(yè)于金融的Riley和作為醫(yī)生的Sarah的角色設計頗為相似。我無意討論科學與宗教的關系,但Sarah是無神論者,Riley入獄后先是摒棄了對天主教的信仰,在博覽各個宗教的經(jīng)文之后也變成無神論者。面對發(fā)生在Leeza身上的所謂神跡時,二人并不像教堂中的其他人一樣感恩God的恩賜,而是對背后的來龍去脈進行分析。Riley為說服Erin逃跑而選擇自燃與Sarah毅然拒絕Pruitt割腕滴血成為不死之軀的舉動,也說明二人對eternal life有著相同的認知。
永生的命題,既作為Pruitt神父歸來贖罪的前因,又作為克里特島居民追隨路西法的動機。本劇和電影The Man From The Earth一樣具有高度文學性,大段大段的臺詞值得反復品讀。舉個例子,Erin和Riley坐在沙發(fā)上那段關于死亡(What happens when we/you/I die)的討論,一個的描述具有高度浪漫化的科學性,另一個的言語間則透著喪女的淡淡哀傷。
Riley: I guess I just lived a moment at complete odds with the existence of a loving God. Erin: So what do you think? You think I’m delusional? Riley: No. Erin: You think I’m naive? Riley: No. I think we all want so badly for there to be a reason. For everything. And some justice, and some comfort when we die. Erin: Yeah, that’s where religion comes from. That’s the whole question. What happens when we die? Riley: What the fuck happens? Erin: So what do you think? What happens when we die, Riley? Riley: I don’t know. I don’t trust anyone who tells us they do, but I can speak for myself, I guess. Erin: Then speak for yourself. What happens when you die? Riley: When I die, my body stops functioning. Shut down. All at once, or gradually. My breathing stops. My heart stops beating. Clinical death. And a bit later, like, five whole minutes later, my brain cells start dying. But in the meantime, in between, maybe my brain releases a flood of DMT. It’s the psychedelic drug released when we dream. So, I dream. I dream bigger than I have ever dreamed before because it’s all of it. Just the last dump of DMT all at once. And my neurons are firing. And I’m seeing this firework display of memories and imagination. And I’m just tripping. I mean, really, tripping balls because my mind is rifling through the memories. You know, long and short-term, and the dreams mix with the memories, and it’s a curtain call. The dream to end all dreams. One last great dream as my mind empties the fucking missile silos and then I stop. My brain activity ceases and there is nothing left of me. No pain. No memory. No awareness that I ever was. No. That I ever hurt someone. That I ever killed someone. Everything is as it was before me. And the electricity disperses from my brain till it’s just dead tissue. Meat. Oblivion. And all of the other little things that make me up, they, the microbes and bacterium and the billion other little things that live on my eyelashes and in my hair and in my mouth and on my skin and in my gut and everywhere else, they just keep on living. And eating. And I’m serving a purpose. I’m feeding life. And I’m broken apart and all the littlest pieces of me are just recycled and I’m billions of other places. And my atoms are in plants and bugs and animals. And I’m like the stars that are in the sky. There was one moment and they just scattered across the goddamn cosmos. Riley: Your turn. What happens when you die? Erin: Speaking for myself? Riley: Speaking for yourself. Erin: No. Not for myself. I’m not the one that died today. She was never awake. When she came down into this little body, this just-forming little body, it was asleep. So all she ever knew was dreaming. She only ever dreamed. She didn’t even have a name. And then in her sleep, that perfect little spirit just lifted up. Because God didn’t send her to suffer through life on Earth. No. This one? This special little soul. God just sent her down here to sleep. Just a little nap. A quick dream. And then he called her back. He wanted her back. And so she went back. Same as she floated down, she rose up above the Earth. Past all the souls in the atmosphere and all the stars in the sky and then into a light. So bright. And then, for the first time, she starts to wake up. She’s wrapped in a feeling of love. Just pure, amazing love. Of course she is. She’s pure. She has never sinned. She never hurt a single living things, not even an ant. And she’s not alone. She’s home. There are people there. She doesn’t know it, but they’re her family. Her grandfather and her great-grandfather, and they love her. And they name her. And then when God reaches down and kisses her head, and the second he says her name, she grows up. In a blink. And she’s perfect. Her body as it would have been on her best day on Earth. Her perfect age. The peak of herself. And they tell her about her mom down here on Earth, and how I’ll be there soon enough. And she’s happy. And nothing but joy for all eternity. And she’s loved. And she isn’t alone. And that’s what we mean when we say Heaven. No mansions, no rivers of diamonds, or fluffy clouds or angel wings. You are loved. And you aren’t alone. That is God. That is Heaven. That’s why we endure all that we endure on this big, blue, sad rock. I’ll be there soon enough. And I’ll see my father. And my grandmother. And I’ll see my little girl, and she will be happy and safe. And I will be so glad to meet her. Riley: I really hope you’re right.
在與路西法搏斗之后,瀕死的Erin在現(xiàn)實與記憶的交織中對死亡和self發(fā)出的思考也同樣意味深長。
Riley: What happens? Erin: What? Riley: When we die. What happens? Erin: Yeah, what the fuck happens? Riley: So what do you think happens when we die, Erin? Erin: Speaking for myself? Riley: Speaking for yourself. Erin: Myself. My self. That’s the problem. That’s the problem with the whole thing. That word, “self”. That’s not the word. That’s not right. That isn’t. That isn’t. How did I forget that? When did I forget that? The body stops a cell at a time, but the brain keeps firing those neurons. Little lightning bolts, like fireworks inside, and I thought I’d despair or feel afraid, but I don’t feel any of that. None of it. Because I’m too busy. I’m too busy in this moment. Remembering. Of course. I remember that every atom in my body was forged in a star. This matter, this body is mostly just empty space after all, and solid matter? It’s just energy vibrating very slowly and there is no me. There never was. The electrons of my body mingle and dance with the electrons of the ground below me and the air I’m no longer breathing. And I remember there is no point where any of that ends and I begin. I remember I’m energy. Not memory. Not self. My name, my personality, my choices, all came after me. I was before them and I will be after, and everything else is pictures, picked up along the way. Fleeting little dreamless printed on the tissue of my dying brain. And I am the lightning that jumps between, I am the energy firing the neurons, and I’m returning. Just by remembering, I’m returning home. And it’s 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back into the ocean, of which it’s always been a part. All things… a part. All of us… a part. You, me and my little girl, and my mother and my father, everyone who’s ever been, every plant, every animal, every atom, every star, every galaxy, all of it. More galaxies in the universe than grains of sand on the beach. And that’s what we’re talking about when we say “God”. The one. The cosmos and its infinite dreams. We are the cosmos dreaming of itself. It’s simply a dream that I think is my life, every time. But I’ll forget this. I always do. I always forget my dreams. But now, in this split-second, in the moment I remember, the instant I remember, I comprehend everything at once. There is no time. There is no death. Life is a dream. It’s a wish. Made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and on into eternity. And I am all of it. I am everything. I am all. I am that I am.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那句I am that I am是某些(英文版)圣經(jīng)中當摩西問及Jesus的名字時他的回應,某些影評把這句話翻譯成“我思故我在”難免有點貽笑大方了。Erin在瀕死狀態(tài)下對死亡的思考與Riley在清醒狀態(tài)下對死亡的思考有著異曲同工的從容與平和。We are the cosmos dreaming of itself and It’s simply a dream that I think is my life這個比喻既瑰麗無比,又令人失落。總說時代的一粒塵埃落在一個人身上便是一座大山,但一個人對于時代這座大山來講又何嘗不是一粒塵埃?
我不由得想起Linkin Park那首One More Light以及蘇軾《赤壁賦》中的句子: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p>
Riley和Erin像是孿生人物,都曾是背井離鄉(xiāng)、跋山涉水、闖蕩江湖的年輕人,都是陷入困境而迫不得已逃回克里特島的idiots(Look at us, back where we started, the one place we swore we’d never end up),都是為了制止血液傳染病的蔓延而在克里特島上終結的生命。當然,腹中胎兒燃起了Erin對生活的希望,醉駕引發(fā)的自責則將Riley層層困住。四年牢獄之災過后,Riley仍不能與自己達成和解——
Erin: How are you? Riley: I don’t know. That’s kinda… That’s kinda the whole thing. I don’t know. I have no idea. I mean, in prison, it was easy. I had things to do, you know. Count the days, count down the sentence, eat, sleep, read. It’s all pretty carefully spelled out for you. Regimented. But here… Here, I have nothing. What, am I gonna get a job? Go to school? I have no money, no prospects, I just… I just exist now. That’s it. I have absolutely no purpose at all. I’m just sitting in my parents’ house, breathing, and serving no purpose to anyone whatsoever. I’m just… living. And that’s the worst part, because I shouldn’t be alive, Erin. So I don’t know. What I do here? I eat, sleep. Shit, I don’t know. Walk home now, eat dinner, wait out this fucking storm.
Joe: Does it ever get any different? For people like us? Riley: I don’t think so. Nothing around us changes. I mean, if we work really hard, then maybe we become different. Then maybe at least it feels different? I don’t know.
他的自責到了一種無以復加的地步。陽光直射前他噙著淚水說了兩遍I did my best,瀕死時腦海里浮現(xiàn)的是車禍中遇難者的音容笑貌。
海面上那團迎著朝陽熊熊燃燒的火焰,最終與Riley滿腹的苦楚一同化作灰燼,對他而言未嘗不是最好的選擇,畢竟他終于serve a purpose、讓Erin快逃了。
回顧Erin對What happens when we die的兩次回答,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轉變。前一次躺在沙發(fā)上的她還在幻想Heaven的歡聚時刻,后一次即將失血過多的她已經(jīng)開始抒發(fā)對宏大的生命起源史與渺小的生命個體的對比的感慨了。類似于Just by remembering, I’m returning home. And it’s 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back into the ocean, of which it’s always been a part這種臺詞儼然有電影Lucy那種探討理性與信仰之間的融合的痕跡了,因為在Erin對死亡最后的思考中,她仍帶著造物主的宗教情懷。
另外,我能理解某些人對來世的向往,比如Erin希望死后能在Heaven與已逝的女兒和親人們重聚。但對永生的追求就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圍,我只能簡單臆斷那是對死亡的恐懼。這些天我在病房里看到了形形色色的高壽的老人家極不舒適地躺在病床上,有的怨聲載道,有的神情漠然,不是因為兒女不孝,而是因為年事已高、機能退化、稍有不慎、疾病纏身。那一刻,我覺得人這輩子的長度是有限的這個設定是極好的。
我以為我會絕望或是害怕,但我并沒有感覺,完全沒有。因為我太忙了,這個時候我太忙了,我忙著回憶,我記起我身體里的每個原子,都來自于星辰。這副軀殼,這個身體,幾乎就是虛無的存在。哪里有什么固體的物質?只有能量在緩慢地震蕩,沒有我的存在,從來就沒有。我身體里的電子混合著,舞蹈著,與我身下土地的電子,還有我不再呼吸的空氣中的電子在一起。我記得,結束在哪里并不重要,我又重新開始了。我記得,我就是能量,沒有回憶,沒有自。我的名字,我的個性,我的選擇,都跟隨著我。我曾在它們之先,卻將會在它們之后,其它的一切都是圖畫,沿路被我撿起。轉瞬即逝的淺夢,印在我逐漸死亡的大腦組織上。
我就是在那之間跳躍的光,我就是點燃神經(jīng)元的能量,然后我就回來了,就憑借記憶,我回家了。就好像一滴水掉落回海洋,它一直就是海洋的一部分,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部分,所有的我們…都只是一部分。你,我 ,我的小姑娘,還有我的母親和父親,所有曾經(jīng)存在的人。每一株植物、每個動物、每個原子、每一顆星星、每一個星系,所有這些宇宙中的星系比海灘上的沙粒還要多。當我們說到“上帝” 說的就是這個那唯一的存在宇宙和它無限的夢境。我們就是宇宙的夢境,只是一個簡單的夢境。我每次都認為那是我的人生,但我會忘記的,我總是會忘記,我總是忘記我的夢境。但現(xiàn)在 在這電光火石之間,在我記起來的這一時刻,我記起來的這一瞬間,我一下子全然領悟。
沒有什么時間,也沒有什么死亡,生命就是一個夢境,是一個愿望,不斷地重復又重復,直到永恒。我就是這所有的一切,我就是一切。我是所有。我就是我。
在《午夜彌撒》的所有評論中,數(shù)量最多的就是在說這部劇“節(jié)奏太慢”,即便在我這種慢性子看來,也不得不說確實如此。影片中有著大篇幅的獨白與對白,長鏡頭也是一個接著一個。
當然這也怪我在看開始觀看之前并沒有對這部劇有基本的了解,只以為是一部如同《鬼入侵》一樣層層展開的恐怖劇集。帶著這樣的心態(tài),確實會該劇的節(jié)奏有所質疑。
但是拋開先入為主的期待,只針對《午夜彌撒》這部劇來說,不得不承認,它似乎很難被歸入到驚悚恐怖的類別中。私心來說,它更像一次迷蒙的通宵作畫,一場醉后的午夜夢境。
故事發(fā)生于一個只有一百多人的小島,島上的居民以漁業(yè)為生,數(shù)年前的一場漏油事故使得小島的經(jīng)濟急轉直下,就在這時,一位新來的年輕神父為整個小島注入了新的活力。
影片的大片獨白中,有對宗教的反思,有對死亡的探討,也有對救贖的渴望。
劇中人物的故事線也都非常清晰,有車禍肇事害死朋友的男主的救贖主線,有遭遇槍擊意外的女孩的“神跡”,有女主與原生家庭的糾纏與斗爭,也有輕輕帶過的穆斯林父子的對種族問題的抗爭。想在7集的體量中,將這些內(nèi)容講述得非常清晰動人本身并不容易,好在該劇最終做到了。
在所有的人物故事中,最打動我的,也是最讓我不適的故事,就是神父與米德瑞德的愛情線。
打動的點自不必說,在感恩節(jié)瘋狂的小鎮(zhèn)血洗夜中,重返青春的米德瑞德走回教堂,坐在剛剛從血泊中起身的神父身邊,握住他的手時,我心中的全劇高光對白出現(xiàn)了:
神父:“我年輕的時候在南美洲傳教,我站在一個很大的瀑布下面,瀑布那么大,那么重的水,那種水流的咆哮,蓋住了森林里所有其他的聲音,包括所有鳥類以及各種聲音。后來當我年紀大了,我想到死亡,每一秒鐘會有多少生物死亡,有人,有動物,有麻雀,如果那個瀑布中的每一滴水都代表一個死亡,我想‘那一定是上帝的感覺’。每天,每小時,每一刻,都有死亡的洪流,聲音那么大,在這種雷霆般死亡的咆哮聲中,他怎么能聽到我耳語般的禱告?當我看到我被賜予的東西,我想‘這就是結束,這就是那種咆哮的結束’,再也不會有死亡了。
但說實話,我成為什么樣子其實都沒有意義了,我只是為了你,是為了你,還有我們的女兒薩拉,所以我才會那樣做,這就是原因,我不想要你死,……我是說,我們的整個生命都浪費掉了,我一直在教堂里遠遠看著你,卻太過害怕,不敢走下來和你一起;太過害怕,不敢告訴我們的女兒真相。我不覺得這是罪惡,這才是重點,你也從不覺得這是罪惡,我們的女兒也不是罪孽”
米德瑞德:“我們當時能做什么呢?那時和現(xiàn)在不一樣”
神父:“我曾對自己說,那些難捱的夜晚,你離我那么近,躺在一個你理應陪伴的男人身邊。如果你來問我,我就會脫掉這身神父的衣服,然后和你一起離開。我愿意和你一起去世界上任何地方”
米德瑞德:“我絕對不會那樣做的,不會對你那樣做,不會對她那樣做,也不會對他那樣做。我不能毀掉四個人的生活,但那都過去了,我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過著各自的生活。她長大了,我們衰老了,就應該是這樣的啊。應該結束了”
神父:“對但是再有一次機會呢?現(xiàn)在我們可以組成一個家庭,你能想到比這更奇妙的神跡嗎?我是說,治愈盲眼,沒錯,或是分開海水,很好,但第二次機會呢?那才是真正的神跡”
《午夜彌撒》這種對白,我真的邊聽邊流淚。面對如此真誠的懺悔,誰能不被打動?是啊,治愈盲眼,分開紅海,都是非神跡所不能,可是只有第二次機會,才是真正的神跡。人生可能本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如果”,但如果,如果還有一次機會,哪怕希望渺茫,哪怕支付出靈魂,我也希望能同你一起逃過那些“早知如此絆人心”。但是不適的點也在這里,“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這種話難免推卸責任之嫌,就像一些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說:“我們不離婚都是因為你”,夫妻不離婚不是因為孩子,是因為自己的懦弱;神父必須把吸血鬼帶回小鎮(zhèn)也不是因為愛人,而是因為自己的貪心。惡事做盡后,對一個女人說:“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深得一些帝王自身能力不行禍害江山社稷,最后卻非說“紅顏禍水”的甩鍋親傳。
(很好 一個清醒的戀愛腦) 除此之外,影片中對于死亡的多次探討也非常精彩,凝結成一句話便是:塵歸塵,土歸土。誰也別想逃過死亡,誰也沒法擺脫重生輪回。“記住你本是原子,也終將歸為原子”。
And God said, Let the waters under the heaven be gathered together unto one place, and let the dry land appear: and it was so.
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f約 -- 創(chuàng)世記(Genesis) -- 第 1 章 第九節(jié)
克羅克特島,遠離大陸的海上孤島,百許眾,漸衰落。相對孤立隔絕的環(huán)境非常容易催生愚昧的行眾。神父的到來如同火種催生狂熱宗教崇拜。宗教界限的界定無非是人的認知來決定,然后就產(chǎn)生問題,非統(tǒng)一的標準又怎么能區(qū)分邪呢。某些教義只是過于極端的宗教崇拜罷了。
萊利見到伊琳后的一次對話
伊琳:你還好嗎?
萊利:不知道。整個狀態(tài)我不明白,完全沒有思路。我是說在監(jiān)獄里生活很容易,有事可做……可是在這里,我什么都沒有,沒有前途。我只是還活著,沒有目標,只是呼吸,不知道為什么而努力,只是這樣活著而已。最糟糕的是我不該還活著 伊琳……
其實萊利從沒有和自己和解過,監(jiān)獄里出來就像是斷線的風箏,毫無控制。每次睡覺前他都能看到事發(fā)當晚的情形。然后夢到海上孤舟,等待日出。
我甚至覺得萊利和被害女孩之間產(chǎn)生了些微妙的關系。每次看到女孩畫面,似乎不再感到驚悚而是有了種安慰恬靜的感覺,就像老友再見面的一種釋然。
But let all those that put their trust in thee rejoice: let them ever shout for joy, because thou defendest them: let them also that love thy name be joyful in thee.
凡投靠你的,愿他們喜樂,時常歡呼,因為你護庇他們。又愿那愛你名的人,都靠你歡欣?!f約 -- 詩篇(Psalms) -- 第 5 章 第十一節(jié)
信與不信,隔著藩墻,或許永無破日,或許彈指之間。miracle(神跡)——展現(xiàn)神的最有力直觀的方式。普通信眾往往期待神跡的發(fā)生,因為宗教的本質是尋求答案。
Leeza從輪椅上走下來的那刻,普通信眾徹底淪陷到狂熱的宗教情結。就此,一位新神出現(xiàn)。保羅神父的光芒將普照全島。
Every word of God is pure: he is a shield unto them that put their trust in him.
神的言語,句句都是煉凈的,投靠他的,他便作他們的盾牌?!f約 -- 箴言(Proverbs) -- 第 30 章第五節(jié) Favour is deceitful, and beauty is vain: but a woman that feareth the LORD, she shall be praised.
艷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贊?!f約 -- 箴言(Proverbs) -- 第 31 章 第三十節(jié)
信眾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虔誠。當無法解釋的事實擺在面前,人們選擇投靠宗教,相信神的指示。萊利作為理智者,首先做的就是質疑,認為其中一定是有原因可循,而非神跡。理智者和狂熱者的矛盾于是不可阻擋得形成。作為狂熱者代表的貝弗利,可謂狂熱到了瘋狂的程度,簡直不可理喻。她殘忍野蠻、無情又不講理。她可以熟背圣經(jīng),隨時引用其中數(shù)句,以此來作證自己。站在自以為高尚、神之庇護的角度批判他人,實則是對自己自私麻木的托詞,以為對上帝的無限度忠誠殊不知是道德的淪喪。但不可否認,她是全島最聰明敏銳的人。當她目睹神跡,看到普魯伊特教士年輕的照片,雖然照片模糊不可明辨,但她已經(jīng)洞察一切,接下來要做的就只有證明自己的想法——毒殺保羅神父。給保羅神父一個重生的機會,創(chuàng)造自認為的死后重生的耶和華。
Is it nothing to you, all ye that pass by? behold, and see if there be any sorrow like unto my sorrow, which is done unto me, wherewith the LORD hath afflicted me in the day of his fierce anger.
你們一切過路的人哪,這事你們不介意嗎。你們要觀看,有像這臨到我的痛苦沒有就是耶和華在他發(fā)烈怒的日子使我所受的苦?!f約 -- 耶利米哀歌(Lamentations) -- 第 1 章 第十二節(jié)
耶穌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上說:這是我的肉,為你們舍的。這是為救贖人類而犧牲的。吃基督的肉,喝基督的血。領受圣體,滋養(yǎng)靈性的生命,共融在復活的基督的體內(nèi),并與耶穌基督親密地結合。獲得永生。彌撒儀式的最后環(huán)節(jié)領受圣體由此而來。有趣的是吸血鬼(代表惡魔)同樣讓人吸食自己血液來獲得永生的能力,傳播群體。
關于死亡的一段對話
伊琳:我們死后會怎樣?
萊利:會發(fā)生什么?
伊琳:你怎么想?我們死后會發(fā)生什么,萊利?
萊利:我不知道,有人說他們知道,我不相信,不過...我可以說一下我死后……
伊琳:那就說,你死后會怎么樣?
萊利:我死以后,我的身體停止了運轉,停下了,是瞬間的,或者是逐漸的。呼吸停止,心臟不再跳動。醫(yī)學上的死亡。過了一會,大概五分鐘之后,我的大腦細胞開始死亡。但在同時,在...或許我的大腦釋放出一些二甲基甲酰胺(DMT),這是一種我們做夢時會釋放出的致幻物質,于是我開始做夢了。我的夢境從未如此宏大,因為它占據(jù)了一切,所有的這種物質(DMT)被全部釋放出來,我的神經(jīng)元在燃燒,我看到記憶和想象交織而成的絢爛景象,而我就如同嗑藥一樣,真的就如同嗑藥一樣,因為我的意識在回憶中漂流。長長短短的夢境,混雜著回憶的夢境,還有...就像是最后的謝幕,這個夢終結了所有的夢,最后宏大的夢,清空了我的意識,然后...我停下了。我的大腦活動停止了,什么都沒有剩下,沒有痛苦,沒有記憶,沒有曾經(jīng)存在過的感知,沒有曾經(jīng)傷害過別人...沒有曾經(jīng)害死過別人。所有的一切,都原樣的出現(xiàn)在我面前。 電流自我大腦中消散,直到它成為死去的組織,死去的肉體。徹底的湮滅。所有那些,組成我身體的小分子,它們,細菌,微生物和無數(shù)個其他的小分子,它們曾經(jīng)生活在我的睫毛上,我的頭發(fā)里,我口中和皮膚上,在我內(nèi)臟里,和所有其他的地方,它們還繼續(xù)活著,繼續(xù)蠶食。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我在滋養(yǎng)生命,我腐爛了,所有的碎片都進入了循環(huán),我成了無數(shù)個微小的存在。我的原子存在于植物中,甲蟲身上,動物身上,我就像天空中的星星,閃爍過一瞬間,消散在廣袤的宇宙里。該你說了。當你死后會怎么樣?
伊琳:說我自己?
萊利:說你自己。
伊琳:不,我不說我自己。
今天死去的不是我。
Blessed are the poor in spirit: for theirs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Blessed are they that mourn: for they shall be comforted.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Blessed are the meek: for they shall inherit the earth.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Blessed are they which do hunger and thirst after righteousness: for they shall be filled.
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Blessed are the merciful: for they shall obtain mercy.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Blessed are the pure in heart: for they shall see God.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Blessed are the peacemakers: for they shall be called the children of God.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Blessed are they which are persecuted for righteousness' sake: for theirs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新約 -- 馬太福音(Matthew) -- 第 5 章 第三-十章
透過萊利的視覺我們看到了絕美的宇宙氤氳,如同生命的脈動。一瞬間能夠創(chuàng)造一萬生命,也能夠湮滅萬物。
for out of it wast thou taken: for dust thou art, and unto dust shalt thou return.
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舊約 -- 創(chuàng)世記(Genesis) -- 第 3 章 第十九節(jié)
當你仰望星辰是否也曾想到,構成我們生命肉體靈魂的,曾經(jīng)也是那星塵中的塵埃。我們的肉體也終將化作塵埃構成新的生命……
萊利和伊琳對話
…… 伊琳:這個我無處可逃的地方要干什么? 伊琳:要告訴我你需要幫助? 伊琳:要讓我害怕? 伊琳:我沒法相信你要讓我書怕 伊琳:我不相信 伊琳:如果你真的想這樣 那 我曾被更糟糕的情況嚇到過,我不, 我不會再讓那種事發(fā)生了 我不害悺 不會怕你 親愛的 如果你病了 如果你需要幫助/我不害怕 我會給你你需要的幫助 我會和你一起做/不去評判不會恐懼 告訴我你需要什么 告訴我我們?yōu)槭裁匆獊磉@里 告訴我你想要什么
萊利:你說的我為什么 帶你來這里 帶你來這里不是為了嚇唬你 或讓你無處可逃 我?guī)銇磉@里是因為在這里我無處可逃
我沒有你堅強 從來都沒有 我想要做什么? 我想要你劃著這艘船去大陸 離開這個地方永遠不要回頭 但我知道你不會這樣做的 我知道你不會相信這一切除非你親眼看到 我想要你 逃走 但我相信你會劃船回去 盡力去救所有人 我很抱歉必須讓你看到 我愛你 伊琳格林恩 我這一生都在愛你 以某種方式愛你 伊琳:我也愛你 萊利:我盡力了 萊利:我盡力了
萊利終于與過去和解,在這個世界焚燒殆盡,在另一個世界面對日出。
萊利完成了自己的重生。
Preaching the kingdom of God, and teaching those things which concern the Lord Jesus Christ, with all confidence, no man forbidding him.
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并沒有人禁止?!录s -- 使徒行傳(Acts) -- 第 28 章 第三十一節(jié)
最后一場午夜彌撒,劇情隨之最高潮。信眾集體集體服毒赴死。普通信眾最易被非言蠱惑,在狂熱信徒的驅使下,理智、迷失混作一壇。
打開門,正如門一直敞開那樣,這樣才能傳播福音。信眾重生……
The grace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be with you all. Amen.
愿主耶穌的恩惠,常與眾圣徒同在。阿們。——新約 -- 啟示錄(Revelation) -- 第 22 章 第二十一節(jié)
伊琳最后的回憶
萊利:會發(fā)生什么
伊琳:什么?
萊利:等我們死去的時候,會發(fā)生什么?
伊琳:是啊,會發(fā)生什么?
萊利:所以你覺得我們死的時候,會發(fā)生什么呢,伊林?
伊琳:說我自己嗎?
萊利:說你自己。
伊琳:我自己,這就是問題所在,這就是一切問題的所在。
這個詞——自己。不應該是這個詞,這樣不對,不是的。我怎么會忘記呢?我是什么時候忘記的?身體中的細胞逐個死去,但大腦還在讓神經(jīng)元燃燒,就像發(fā)光的螺栓,像身體里的煙火。我以為我會絕望或是害怕,但我并沒有感覺,完全沒有,因為我太忙了。這個時候我太忙了,我忙著回憶,當然了,我記得我身體里每個原子,都來自星辰,這副軀殼、這個身體,幾乎就是虛無的存在。哪里有什么固體的物質?只有能量在緩慢地震蕩,沒有我的存在,從來就沒有。我身體里的電子混合著,舞蹈著,與我身下土地的電子,還有我不再呼吸的空氣中的電子在一起。我記得,結束在哪里并不重要,我又重新開始了。我記得,我就是能量,沒有回憶,沒有自我。我的名字,我的個性,我的選擇,都跟隨著我,我曾在它們之先,卻將會在它們之后。其他的一切都是畫面,沿路被我撿起,轉瞬即逝的淺夢,印在我逐漸死亡的大腦組織上,我就是在那之間跳躍的光,我就是點燃神經(jīng)元的能量,然后,我回來了。就憑借記憶,我回家了。就好像一滴水掉落回海洋,它一直就是海洋的一部分。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部分,所有的我們,都只是一部分。 你,我,我的小孩,還有我的母親和父親,所有曾經(jīng)存在的人,每一株植物,每個動物,每個原子,每一顆星星,每一個星系,所有這些。宇宙中的星系比海灘上的沙粒還要多,而“這些”就是我們說到“上帝”的時候,所指的。
那唯一的存在。
宇宙和它無限的夢境,我們就是宇宙的夢境,只是一個簡單的夢境,我每次都認為那是我的人生,但我會忘記的,我總是會忘記,我總是忘記我的夢境嗎,但現(xiàn)在,在這電光火石之間,在我記起來的這一刻,我記起來的這一瞬間,我一下子全然領悟。
沒有什么時間,也沒有什么死亡,生命就是一場夢境,是一個愿望,且不斷地重復又重復,直到永恒。
而我就是這所有的一切,我就是一切,是所有。
我就是“我”。
是和愛人擁抱,是和親人做最后的祈禱,還是狼狽的拒死……
結局只有一個。生命終將逝去。
一切的一切將在日出之時華麗殞滅。
兩倍速看完了英劇《Behind her eyes 》,只有7集,開始有點枯燥,靠床戲撐起,最后三層反轉,非常驚悚,人生毫無希望出身底層的癮君子和天生擁有一切的白富美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只有魔鬼才能幫他實現(xiàn)跨越。最喜歡宗教恐怖片的我也覺得《午夜彌撒》非常緩慢枯燥,需要細細品味,這是一部非常特別境界很高的恐怖片,神父大段的布道我看得津津有味,演員很棒,整部圣經(jīng)新舊約都在講【被選中】,一輩子侍奉上帝的80歲神父把魔鬼帶到人間,剛出獄的酒癮青年卻愿為了拯救世人犧牲自己,穆sl警長盡職盡責從容赴死,半生在教堂侍奉的女人邪惡之極,滿口仁義,看這部劇,我腦子里出現(xiàn)了曾經(jīng)打過交道的神父和認識的教徒的形象,這部劇在為他們立傳,在曠野里在教堂里,在哪里更容易收到試探?魔鬼為什么會選中你?難道上帝已遺棄你?【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復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
對白一(Episode 4):
伊琳:我們死后會怎樣?
萊利:會發(fā)生什么?
伊琳:你怎么想?我們死后會發(fā)生什么,萊利?
萊利:我不知道,有人說他們知道,我不相信,不過...我可以說一下我死后
伊琳:那就說一下吧,你死后會怎么樣?
萊利:我死了以后,我的身體停止了運轉,停下了,是瞬間的,或者是逐漸的。我的呼吸停止了,心臟不再跳動,(這是)醫(yī)學上的死亡。
過了一會,大概五分鐘之后,我的大腦細胞開始死亡。但在同時,在...或許我的大腦釋放出一些二甲基甲酰胺(DMT),這是一種我們做夢時會釋放出的致幻物質,于是我開始做夢了。 我的夢境從未如此宏大,因為它占據(jù)了一切,所有的這種物質(DMT)被全部釋放出來,我的神經(jīng)元在燃燒,我看到記憶和想象交織而成的絢爛景象,而我就如同嗑藥一樣(笑),真的就如同嗑藥一樣,因為我的意識在回憶中漂流(笑)。 長長短短的夢境,混雜著回憶的夢境,還有...就像是最后的謝幕,這個夢終結了所有的夢,最后宏大的夢,清空了我的意識,然后...(停頓)我停下了(I Stop)。 我的大腦活動停止了,什么都沒有剩下,沒有痛苦,沒有記憶,沒有曾經(jīng)存在過的感知,沒有曾經(jīng)傷害過別人...(哽咽)...沒有曾經(jīng)害死過別人。所有的一切,都原樣的出現(xiàn)在我面前。 電流自我大腦中消散,直到它成為死去的組織,死去的肉體。 徹底的湮滅。 所有那些,組成我身體的小分子,它們,細菌,微生物和無數(shù)個其他的小分子,它們曾經(jīng)生活在我的睫毛上,我的頭發(fā)里,我口中和皮膚上,在我內(nèi)臟里,和所有其他的地方,它們還繼續(xù)活著,繼續(xù)蠶食。 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我在滋養(yǎng)生命,我腐爛了,所有的碎片都進入了循環(huán),我成了無數(shù)個微小的存在。我的原子存在于植物中,甲蟲身上,動物身上,我就像天空中的星星,閃爍過一瞬間,消散在廣袤的宇宙里。 (深呼吸)該你說了。 當你死后會怎么樣?
伊琳:說我自己?
萊利:說你自己。
伊琳:不,我不說我自己。
今天死去的不是我。
對白二(Episode 7):
萊利:會發(fā)生什么
伊琳:(笑),什么?
萊利:等我們死去的時候,會發(fā)生什么?
伊琳:是啊,會發(fā)生什么?
萊利:所以你覺得我們死的時候,會發(fā)生什么呢,伊林?
伊琳:說我自己嗎?
萊利:說你自己。
伊琳:我自己,這就是問題所在,這就是一切問題的所在。
這個詞——自己。不應該是這個詞,這樣不對,不是的。
我怎么會忘記呢?我是什么時候忘記的?
身體中的細胞逐個死去,但大腦還在讓神經(jīng)元燃燒,就像發(fā)光的螺栓,像身體里的煙火。我以為我會絕望或是害怕,但我并沒有感覺,完全沒有,因為我太忙了。
這個時候我太忙了,我忙著回憶,當然了,我記得我身體里每個原子,都來自星辰,這副軀殼,這個身體,幾乎就是虛無的存在,哪里有什么固體的物質?只有能量在緩慢地震蕩,沒有我的存在,從來就沒有。
我身體里的電子混合著,舞蹈著,與我身下土地的電子,還有我不再呼吸的空氣中的電子在一起。
我記得,結束在哪里并不重要,我又重新開始了。
我記得,我就是能量,沒有回憶,沒有自我。
我的名字,我的個性,我的選擇,都跟隨著我,我曾在它們之先,卻將會在它們之后。其他的一切都是畫面,沿路被我撿起,轉瞬即逝的淺夢,印在我逐漸死亡的大腦組織上,我就是在那之間跳躍的光,我就是點燃神經(jīng)元的能量,然后,我回來了。
就憑借記憶,我回家了。
就好像一滴水掉落回海洋,它一直就是海洋的一部分。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部分,所有的我們,都只是一部分。
你,我,我的小孩,還有我的母親和父親,所有曾經(jīng)存在的人,每一株植物,每個動物,每個原子,每一顆星星,每一個星系,所有這些(都回來了)。
宇宙中的星系比海灘上的沙粒還要多,而“這些”就是我們說到“上帝”的時候,所指的。
那唯一的存在。
宇宙和它無限的夢境,我們就是宇宙的夢境,只是一個簡單的夢境,我每次都認為那是我的人生,但我會忘記的,我總是會忘記,我總是忘記我的夢境嗎,但現(xiàn)在,在這電光火石之間,在我記起來的這一刻,我記起來的這一瞬間,我一下子全然領悟。
沒有什么時間,也沒有什么死亡,生命就是一場夢境,是一個愿望,且不斷地重復又重復,直到永恒。
而我就是這所有的一切,我就是一切,是所有。
我就是“我”。
萊利:(微笑)。
注:本文是對照字幕組手動編輯,基本了保留原對話,括號內(nèi)容是為了閱讀起來更加方便。
非常非常Stephen King!
被短視頻喂壞審美的人、沒耐心的人會很煩覺得很冗長 ,但是,喜歡邪典恐怖電影和斯蒂芬?金的人會覺得很享受,那大段大段頗具哲學意義的臺詞,關于生與死,關于信仰和善惡的探討,這是藝術片??!
前兩集是比較緩慢但非常有意思的細節(jié)鋪墊。一旦看進去,從第三集開始節(jié)奏是停不下來的。
下面是我邊看邊記錄的復活之夜前每一集里有趣的細節(jié):
(本人atheist但是有穆斯林和基督教信徒好友)
—————以下有劇透————————
第一集,只在黑夜(午夜)出現(xiàn)的、眼睛會發(fā)光的高高的生物;男主對女主說自己是無神論者的原因(在監(jiān)獄里讀了所有宗教的書企圖尋找答案,包括圣經(jīng)古蘭道德經(jīng)等等,讀完反而啥都不信了)
第二集,穆斯林警長發(fā)現(xiàn)海灘上的死貓都沒血跡;市長卻建議警長今后參加周日的彌撒(伊斯蘭教是承襲制的,也就是說,一旦與穆斯林通婚或者父母是穆斯林,便只能信綠教,永遠不可脫離此教。進入其他教的教堂更是大忌諱。市長和之后修女BEV的行為是十分無知且不尊重人的,這兩個特質也是這個宗教狂熱的小島上很多村民的特質)。另外,Riley臥室的海報從X檔案(科幻題材電視劇)變成了《七宗罪》(和本劇一樣的宗教驚悚片);
第三集,小鎮(zhèn)上的人們突然奇跡般地越來越健康年輕,殘疾人能走路了,近視的不近視了,腰疼的也好了,老年癡呆半癱瘓的老嫗能認人爬樓梯了(期間還穿插著比如午夜看到窗外有東西啊,大家聽到窸窸窣窣的聲音啊等明顯的伏筆,特別是女醫(yī)生老媽在窗子外面看女兒的“父親”那里);
公共學校家長會上,有一場關于古蘭經(jīng)和圣經(jīng)的辯論(我的穆斯林朋友說這劇真做了功課,對古蘭經(jīng)來源、伊斯蘭起源的詮釋很正確)
面對穆斯林警長的質疑,在BEV嘴上說沒有要驅逐穆斯林但是每一個字都在反對異教;Father PAUL在人多的地方就難受咳血(應該是饞的餓的??);
最后是這一集最恐怖的一幕:穆斯林警長關燈后發(fā)現(xiàn)窗外驚現(xiàn)一雙藍色的眼睛和冷白皮的臉龐。
第四集,這一集Father Paul的死又復活,以及女主腹中嬰兒莫名其妙消失,這時候,我們得知了所謂的“奇跡”“天使”“圣水”到底是什么。女醫(yī)生的老年癡呆癥老媽不僅不癡呆貌似還越來越年輕貌美了。女醫(yī)生發(fā)現(xiàn)女主的血液在陽光下沸騰蒸發(fā)。
這一集可以聽到男女主關于“死亡”這一主題的探討。男主對死亡的解釋就是atheist的那樣,女主則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對死亡的看法。
而BEV勸說兩個教徒為father處理尸體的那大段的粉飾太平顛倒黑白的說辭,難道不是某些人洗腦大眾的說辭么??
第五集 Riley死前看到的畫面,幾乎就是他愛的女主描述的那樣……(我一開始以為導演是atheist,看到這里還挺吃驚)
警長婉拒女醫(yī)生調查教堂的要求時,那一大段關于穆斯林在美國生存的現(xiàn)狀的獨白也很值得人深思。同時也傳遞出了一個信息:人與人之間,永遠無法相互理解。人類總會因為不同的膚色、宗教等等原因而互相排擠。
第六集,看到這里的人有福了,好久沒看到拍得這么好的教堂殺戮戲了。
———————————————
網(wǎng)飛同期出的新劇有魷魚游戲,可在我眼中,這個劇比大逃殺mix彌留之國愛麗絲最后還稍稍爛尾的魷魚游戲有意思多了。
Bev這個角色很有意思。她簡直是Bible“神級”理解員?? “一番引經(jīng)據(jù)典,吹得天花亂墜”:
father對自己的嗜血有懷疑,她能從Bible找到理由洗腦father;
father吃了Joe,她也能從Bible 找到理由流腦father;
father的罪行被發(fā)現(xiàn)時,她用Bible洗腦殘疾小女孩的父母(市長夫妻)和島上唯一的電工,這保證了最后的復活之夜斷電斷網(wǎng)成功執(zhí)行;
所以,在一個封閉的島上,能通過把幾個人變年輕變美說成“神跡”再把所有人的惡行按照她的Bible解讀為“上帝的旨意”,那也不太難對吧。
更何況,故事開始前,她就把整個村子成功洗腦過一次了:
在她動員村民接受石油公司的錢,讓資本破壞這片海域并把這封口費說成“上帝的恩恩賜”時,整個村子的罪惡就已經(jīng)生根了。
面對金錢的誘惑,人們能以上帝之名找到破壞大自然的借口,那么面對血液的誘惑,他們當然也能為互相殘殺自圓其說。畢竟,“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嘛。
人類啊,總能為自己的惡行找到合理的說辭。
我好奇地查了一下,導演經(jīng)手過好幾個斯蒂芬金的書改編的電影項目,難怪整部劇有著濃濃的金大神的調調。而Bev這個角色,簡直是魔女嘉莉原著里Carrie的媽媽的化身。
而Carrie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people only get smarter...people don't get better,they just get smarter.When you get smarter you don't stop pulling the wings off flies, you just think of better reasons for doing it. “人們不會越變越好,而是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變得聰明不是說你不會欺凌弱小了,而是你學會給自己的這種行為找借口了?!?/span>
最后的最后,我還要贊嘆導演Mike對Father、女主和警長的死亡的處理,這也是我決定給這部劇五星的原因:
一個人,往往只有到了死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Father最后幡然醒悟,摘掉神父專屬的衣領,決定相信人性而不是所謂“神”;女主耗盡最后一絲力氣也要劃破所謂“天使”的翅膀;警長父子到了最后,忠于自己的信仰,抑制住自己的欲望,不傷害任何人,不與惡魔同流合污,這才是真英雄。
這是一部鋪墊豐滿、邏輯自洽、故事完整的宗教驚悚劇,個人覺得導演已經(jīng)超越自己的《鬼入侵》、《無聲夜》、《夢醒之前》(翻了翻豆瓣記錄,原來我早就喜歡這個導演的電影作品了啊),Mike絕對是恐怖片導演里最被低估大師。
《午夜彌撒》是一部由導演邁克·弗拉那根執(zhí)導的基督教題材的7集迷你劇。本劇對宗教與現(xiàn)代社會的矛盾、絕望與希望的辯證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哲學探討。
劇情簡介
小島教堂里年邁的神父在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路途中迷路并遭到了生著一對翅膀的神秘生物襲擊。飲下生物的血后神父重煥青春,相信拯救自己的是天使,自己穿過死亡成為了神的使徒。于是他把天使運回小島,打算把福音傳播給島上的信眾。回到島上,小鎮(zhèn)居民沒有認出恢復童顏的神父,神父布道比以往更加激進,并施展了神跡。他在圣杯里悄悄摻入少量天使的血,先后讓禁錮在輪椅上的少女重新行走,讓病入膏肓的老嫗恢復健康。人們開始崇拜神父,逐漸喪失理智,變的狂熱。然而神父每施展一次神跡就會變得虛弱,并且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對于鮮血不斷增長的渴望。一次神父失手誤傷了一個信徒,他竟然沒有對其進行急救,反而開始貪婪的吸血,逐漸喪失了負罪感。這一幕被狂熱信教的修女Beverly撞見。然而,他們并沒有認為這是邪惡的,反而認為沒有負罪感是因為來自神的意志。之后在修女和部分狂熱信徒的慫恿和支持下,神父和修女開始按個人意志歪曲經(jīng)義,誤導人群,激發(fā)狂熱,最后招致了整個小島的毀滅。
關鍵詞探討
盲目
在觀看過程里最大的困擾就是為什么神父和島上的居民會如此盲目,善惡不分,始終沒有對神跡和背后的力量產(chǎn)生過懷疑。不過仔細推敲后,發(fā)現(xiàn)還是在情理之中的。
先從神父開始說起。
神父的盲目是由對神的堅信和絕望的心理所造成的。
神父是一個虔誠的信徒和堅定的傳教士,但是他年輕時卻私通信眾育有私生女。這是對自己所獻身的圣壇的褻瀆,嚴重違背了教義和職業(yè)道德,身處俗世欲望和教義約束的矛盾中的神父注定內(nèi)心掙扎。首先,他為自己褻瀆神職而感到羞愧,為不能盡父親的責任而感到虧欠和愧疚。想斬斷塵緣盡心侍奉圣職卻又難抑制對妻女的牽掛,想照顧妻女又迫于社會輿論和神職要求而不得不把感情壓抑心中,同時為保護Sarah而對他們的關系守口如瓶。妻女于前而不敢認,圣殿在上而愧侍神。在強烈的負罪感下,神父選擇潛心研學經(jīng)書、虔誠侍奉圣職來為自己贖罪,把自己投入宗教之中希望藉此沖淡自己的痛苦,尋找解除痛苦的方法。斗轉星移,神父年歲已高,修行亦深,逐漸成為了島上德高望重的圣人。
神父虔誠的信仰指引他走上了朝圣的道路,也正是這種信仰成為了蒙住他眼睛的紗布。神父的信仰已經(jīng)到了一種迷信的程度。“圣經(jīng)里,迫害基督徒的掃羅作為一個罪人在接近大馬士革時被強光擊倒以致雙目失明,然而他收到了基督的啟示轉變了信仰,然后重見光明,成為了使徒保羅?!鄙窀甘侨绱藞孕攀ソ?jīng)里的故事,以至于把自己的經(jīng)歷和掃羅做類比,為自己的離奇經(jīng)歷附會地尋找符合的宗教解釋而不是科學辯證的來進行分析思考:此時的他已經(jīng)狂熱了。同時,神父把自己和罪人掃羅類比,這證明他心中存有強烈的負罪感,認為自己也是罪人。而掃羅最后得到了寬恕和救贖了,這反映出神父雖自知有罪,然而依然對獲救有著強烈的渴望。然而,如果是根據(jù)教義和但丁的神曲看,身居圣職還通奸這種行徑指定是要下地獄、不能得救的。這就意味著獲救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求和臆想。此時在神父的心中由不能獲救的絕望導致了自己可以獲救的臆想,并且這種臆想占據(jù)了神父的心智。因此在活下來且返老還童后,他把這作為對自己獲救的證明,并進一步進行自我催眠、自我欺騙,認為我是被選中的。如果他愿意自己是被選中的、是能夠獲救的、是上帝的使徒,那救了他的他肯定就愿意認為那是天使了。所以說,認為那玩意兒是天使其實是因為神父認定了自己是上帝的使徒。因此他就不用,或者說他就不愿意用科學來解釋分析,而用圣經(jīng)來附會說明。甚至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誤殺了Joe并喝干他的血之后卻沒有負罪感時,居然還用圣經(jīng)的典故來為自己開罪,甚而還給予這種瘆人的事情正義性和神圣性?;钕聛碇?,神父決定回到島上傳道,把天啟帶給島民。然而,這時候驅動他傳道的已經(jīng)不是教義本身,不是對神的贊美,而是自己渴求得救的臆想。神父傳教、施展神跡的目的除了傳授天啟,一定程度上也是為認為自己得救這件事尋找證明。
另一方面,神父的盲目還因為人類原始的對自身渺小的恐懼和對未知的恐懼。第一,神父當時是弱小的。假如神父年輕力壯、當時頭腦清楚、精神充沛,假如他還攜帶了充足的物資,假如當時面對風沙的不止他還有朝圣隊伍里的所有成員,他還會需要黑暗里的怪物的所謂援助嗎?遇到這種面目猙獰的怪物肯定就轉頭就跑,誰還會把這玩意兒當成天使???第二,天使的形象是未知的。假如萬物都是可知的,天使長啥樣圣經(jīng)里寫的畫的清清楚楚,人知道靈魂和死后去處的真相,那么神父就不會糾結洞穴里的怪物是天使還是惡魔,也就不會因此走上歧途了。在恐懼和絕望之中,人們愿意相信一切有可能拯救自己的事物:溺水的人會緊緊抱住急流中任何可以抓住的東西,失去平衡的人會竭力尋找支撐。對于神父來說,此時在將死絕望的湍流之中唯一可以抓住的就是惡魔的援助。生存的欲望壓倒了神父對善的追尋和對惡的背斥,最終使他飲下了惡魔的血,就此墮落。
從這里可以看到宗教信仰的一些特點,那就是我們愿意相信未知里是一種更高力量的存在,無論是上帝還是安拉。然而,這里也有令人迷惑不解的地方:為什么面對未知的更高力量,我們愿意相信他是善良的、是正義的、是仁愛的,而不是邪惡的、沮喪的、惡毒的呢?我想那就是希望。
希望
生產(chǎn)力欠發(fā)達的時代,正是自然崇拜產(chǎn)生且興盛的年代。人們?yōu)槭裁闯绨葑匀徊怀绨輨e的呢?因為對于當時科學技術落后的人類社會來說自然是莫測的、強大的乃至無敵的,活下去的本能使人示弱,因此人對自然有敬畏之心。可是,即便地震、海嘯、干旱帶來那么多傷亡損失,人為什么還愿意獻出家畜和糧食來敬奉自然呢?那是因為人們有生存的欲望,心中有希望:雖然摸不透老天的脾氣,但還是每年獻祭點牛羊吧,希望能夠討老天爺歡心,今年雨水能多一點。可見,人們的信仰其實都是帶有一點交換性質的,不過是不太清楚交換能不能達到目的、被賜予的是什么、誰賜予、怎樣賜予的這些問題罷了。然而,這些問題雖然沒有答案,但是存在于人們心中的是對答案美好的、積極的猜測、希望和向往。希望使人們堅定信仰。
希望這種東西本身出自于人生存的愿望,不需要什么證據(jù)和證明。雖然沒找到原本的臺詞,但我記得有一句,“信就行,不必尋找原因”。當希望需要依靠所謂肉眼可見的證據(jù)來證明時,那么希望就不再是希望,卻墮落為附會和愚昧了。島上居民普遍過著不如意的生活,他們的能力無力改變現(xiàn)狀,心中普遍渴望能有一股拯救自己于危難中的力量,于是他們大都虔誠信教。但是,他們所信仰的真的是上帝嗎?還是說,無論是誰,只要能夠幫助他們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的就是上帝、就為他們所信仰呢?他們信仰的是自己的欲望,而渴望在生活里尋找能夠證明愿望可以滿足的證據(jù)。這時基督教剛好是一個普適的、系統(tǒng)化的、有一定歷史積累的學說,適應了他們的需求。對宗教的虔誠不過是他們無窮欲望的外在表現(xiàn)和偽裝。于是,在不如意的生活里,因為他們愿意相信欲望能夠滿足,并且竭力使自己相信這件事(就像是催眠),生活里的一些小概率事件便和所謂神跡聯(lián)系了起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作用。不過,在劇中導演做了影視化的具象處理,比如輪椅少女站立行走、老人恢復神智、返老還童的醫(yī)學奇跡。妙的是,這些神跡在圣經(jīng)里都有類似的記載,例如耶穌使盲人復明。這時候,神跡、傳教和人們的自我催眠相互作用,視聽就被混淆,而一種瘋狂的、病態(tài)的狂熱和偏執(zhí)就產(chǎn)生了,形成了一種難以打破的屏障。這種屏障只有當遇到了毀滅性的標志性的例外事件時才能被打破,人們才會突然醒悟過來。這時候圣杯里傳遞的葡萄酒不是基督的血,而是瘋狂。這種瘋狂完全壓倒了人的理智,使人恢復到蒙昧狀態(tài)。當人愚昧的時候就很容易被利用,就意味著臣服和服從。
其實臣服是這種狂熱的必然結果。對更高力量的承認就以為對自身的貶低。為一個至高力量服務就意味著把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完全給出去,這時自由意志就被剝奪了,人就成了一個超然意志的容器,而服務的目的就是最后能夠回歸意志本源,即進入天堂和上帝同在?!咀ⅱ佟?/p>
如果人果真得到了上帝的召喚和啟示,即成為了上帝意旨的容器,其實也就是成為了上帝的代言人。這時個人的意志和上帝的旨意與圣經(jīng)的教義就是統(tǒng)一的、一致的。神父說的就是上帝說的,神父對圣經(jīng)的解釋就是上帝的原意。上帝的神通存在于不可見的經(jīng)文里,神父的神跡卻是近在眼前。神跡的震撼力占據(jù)了人們的感官,于是對上帝的崇拜就逐漸異變?yōu)閷ι窀傅膫€人崇拜。
《馬太福音》說,不要稱地上的任何一位為父,因為你們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父。對神的崇拜可以是宗教,而對人的崇拜就變成了邪教。神父和Beverly自認為代表神的旨意行事。當神父決定了自己是神的使者的時候,他就把決定的權利賦予了自己,實際上就把自己作為了人間的活神。從此人的善惡、事物的正邪不再是由神決定的,而取決于神父的判斷和他對圣經(jīng)的解讀。這就恰恰違背了圣經(jīng)要求。舊約里,先知以利亞與信奉偽神巴力的邪教斗法,并且最后用天罰將其摧毀。圣壇的捍衛(wèi)者反而成了瀆神者,牧羊人反而成了迷途的羔羊,這種合乎情理的荒誕就是這部劇的精彩之處。
先知是罕見的,而劇中的Beverly顯然不是先知,她完全沒有預料到船只和最后的庇護所會被燒毀。狂熱驅使下的人們由于神跡、傳教和自我催眠的多重作用,一路上追隨神父和Beverly的指示,然而此時Beverly的無知和庇護所的毀滅像炸雷般驚醒了眾人:原來他們一路追尋的并不是上帝的意旨,神父并不是先知。于是,神跡的誘惑、傳教的欺騙和自我催眠的形成的三重心理防線這時統(tǒng)統(tǒng)被擊潰,而這種病態(tài)的狂熱和偏執(zhí)形成的屏障就被瞬間打破。不能得救的絕望讓人們瞬間清醒過來;希望并不是靠外界施與和滿足的。
全劇主旨
一,本劇探究了宗教觀點和現(xiàn)代社會的矛盾。這個矛盾又可以細分為幾個矛盾。
首先是現(xiàn)代社會里神學觀下的認知矛盾,或者說未知和有知的矛盾??偟膩碇v,劇中篤信圣經(jīng)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用未知去驗證未知,并且用未知來作為領導。比如說,當輪椅女孩奇跡般的復原站立行走時,他們選擇用圣經(jīng)的經(jīng)文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而不是依托于有實驗、數(shù)據(jù)支撐的科學理論。當圣經(jīng)上的話以這些神跡的形式應驗后,他們就變得更加迷信圣經(jīng)的教義和神父的教誨,并把它們作為了指導行動的思想,接著變得盲從、愚昧和瘋狂。這就是第一個導演想表達的內(nèi)容,用未知去驗證未知,用未知來指導行動,只會倒向無知、愚昧和盲從。
其次是宗教與科學的矛盾。這一點和第一點有所重合,因此不加贅述。
然后是宗教和現(xiàn)代社會的制度和設施的矛盾。當司法公安法律制度與宗教發(fā)展產(chǎn)生矛盾時,在狂熱宗教信仰和信念的驅使下,宗教分子公然襲擊警察,嚴重擾亂了社會治安,沖擊著社會制度的穩(wěn)定性和人們對社會制度的信心。
接著是宗教和現(xiàn)代教育的矛盾。與宗教教育相結合的傳統(tǒng)教育很明顯已經(jīng)不適應現(xiàn)在這個多元化多樣化的社會。為防止由教育內(nèi)容不當可能招致的如種族歧視的社會問題,教育亟需把意識形態(tài)教育和中立的學科知識嚴格區(qū)別開,盡可能避免由于信仰立場不同而導致的不平等和進而引致的宗教對立和種族隔閡。
接著是宗教間的矛盾和沖突,同時也暗示著種族差異、歧視和不平等。在基督教占據(jù)主流的社會里,以伊斯蘭教為代表的異教是不占據(jù)生存優(yōu)勢的,而這種宗教間的不和諧直接影響著其信眾的生活。尤其當類似911那樣的帶有一定宗教色彩和種族意味的恐怖襲擊發(fā)生后,之前看似風平浪靜的宗教界和政治界馬上就會掀起駭浪驚濤。而生活在美國的穆斯林由于宗教上和民族上的聯(lián)系,非議、懷疑和中傷馬上會接踵而來,他們的家庭、事業(yè)都將遭到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宗教上的沖突和矛盾,無辜的少數(shù)族裔的生存壓力將進一步加大,而美國種族歧視的社會問題又要進一步加深。
最后是宗教信仰造成的倫理問題。劇中,由于宗教信仰上的分歧,警察父子產(chǎn)生矛盾和隔閡,甚至彼此怨恨。在這種情況下,宗教并沒有把人們的心聚在一起,反而給家庭造成了沒有必要的分裂。
二,絕望和希望的辯證關系。小鎮(zhèn)居民生活在一種繁復的沉悶的日子里,一種可以認為是絕望的情緒里。小鎮(zhèn)居民普遍營漁業(yè)為生,然而油輪泄漏污染海水嚴重影響了漁業(yè),居民生活壓力加大。輪椅女孩的父母花光積蓄四處求醫(yī)為女兒治病,然而康復無望且負債累累;男主深陷車禍的陰影里難以融入社會;Joe在誤傷女孩后處處遭人白眼,心懷愧疚和憤恨……在這種悲觀情緒的籠罩下,人們迫切需要傾訴和壓力的釋放,于是宗教就成為了他們寄托心愿和緩解壓力的對象。當神父施展神跡治好了女孩的雙腿,醫(yī)好了臥床的老嫗,長久的絕望陰影里似乎投進了一絲難遇的光線。而正如溺水的人那樣,這群不幸的人拼命想抓住這一絲希望,并竭力使自己相信抓住的確實是希望。然而,正是他們所抓住的這看似希望和保佑的東西造成了后來一系列不堪設想的恐怖后果,帶來了家園的毀滅和墮落。當人們目睹家園燃為灰燼,一切歸于塵土,此時幡然悔悟,徹底清醒,坦然迎接日出時的終結。由此雖性命不保,卻杜絕了更深的墮落和沉淪。
絕望會使人變的盲目。絕望之中人會喪失辨別能力,變得短視,病急亂投醫(yī),把一切看上去能夠救命的東西都當作是庇佑。然而,絕望的短視中所看到的零星的唯一的希望往往是有偽裝的,稍有不慎就會招致更深的絕望。
絕望又會使人變得清醒。拋棄了一切幻想,重新審視自身,小鎮(zhèn)居民們終于認清了所謂神跡的真面目,把自身從神的幻境和束縛里抽出來。最后小鎮(zhèn)雖然隕滅了,但居民們沒有繼續(xù)墮落,這給他們靈魂救贖帶來了希望,也給小島以外的世界帶來了希望。在這里,就像破釜沉舟一樣,絕望又孕育了真正的希望。
總結一下:被視作最后希望的稻草往往引致絕望,徹底的絕望使人清醒并帶來希望。真正的希望不是幻想從外界得來的;人最后只能靠自救,只有自己去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希望的條件,希望才會到來。
三,恐怖主義??植乐髁x不是任何一種特定宗教的特定產(chǎn)物。任何宗教都有可能因為神職人員和信眾的錯誤而滋生狂熱,進而演化成恐怖主義。這意味著曾經(jīng)被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利用的宗教也許確實應該被有所提防,但是不應就此被歧視和污名化。同時,那些尚未被恐怖主義染指的宗教也不應對內(nèi)部潛在的威脅和苗頭放松警惕??植啦皇悄撤N特定教義導致的,而是宗教里普遍用未知指導下的愚昧和盲從導致的,由個人身份的剝奪導致的。由于主客觀因素的相互作用,這種對所信仰的虔誠信念導致的狂熱就成了打著宗教旗號的恐怖主義。就像酒神的傳說,彭透斯的母親在對酒神的信仰里發(fā)狂,最后竟帶領婦女手刃了自己不敬神的兒子。這種接近獸性、喪失人性的瘋狂和貪婪才是真正的恐怖。每一次科技對=領域有了新的革新時,愿宗教體系的權威必然將受到挑戰(zhàn),有時不得不為適應現(xiàn)代文明而對教義進行調整。這就給原教旨主義的復興創(chuàng)造了新的契機
四,還有就是其他一些比較零碎的觀點表達。比如性善論和性惡論。那些本性就惡的人不會因為學寫了幾句經(jīng)文和教義就變成好人,而本性善良的人也不會由于喝了惡魔的血就泯滅人性。再比如教義要求和世俗欲望的沖突,科學的心理治療和宗教傳統(tǒng)的懺悔的矛盾,由宗教差別導致的民族矛盾,等等。
總之,午夜彌撒是一部優(yōu)秀的,富有哲理的電視劇。盡管導演在敘事節(jié)奏的掌控上還需加強,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對宗教哲學進行深入探討的、發(fā)人深省的好劇。
注釋:①這種對教民的PUA在中世紀這樣的黑暗的、人們感到無力的時代無疑是行之有效的,人們普遍把希望寄托在神上。然而隨著生產(chǎn)力和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變得更加有能力和自信,更加渴望去追求物質享受,這時貶低人抬高神的洗腦策略就遭到了挫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把得救和祭司的權利交還給教民,宗教隨著科學與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逐漸和世俗社會相適應。如今反對宗教受現(xiàn)代主義影響的原教旨主義也正在興起。對經(jīng)典的字面解讀和反現(xiàn)代主義、自由主義使得原教旨主義更加的激進和極端,對教義的堅持使得一部分人甚至變得迷信和反科學。
死亡是浪漫的,從來就沒有“我”的存在,不過都是宇宙的簡單的夢境罷了。"Remember we are dust and to dust we shall all return." (第五集的結尾最棒,最難受絕望,撕心裂肺,比第七集的沖擊力要大不少)
意識形態(tài)大旗能讓人盡情施惡而無感于個體罪孽,而每個人總有一天會被割去翅膀;就像史蒂芬金改寫了《卡拉馬佐夫兄弟》,又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改寫了《撒冷鎮(zhèn)》
有信仰的瘋比和無信仰的喪比齊聚一島,在一場偽宗教信仰復興的“狂歡”后各自覆滅。披著怪力亂神的外皮陰陽某教+探討人性,一反傳統(tǒng)的吸血鬼故事拍法是優(yōu)點。但我并不喜歡最后兩集,或者說我喜歡的東西都在前五集。有趣的是,不喜歡這劇的人說前面拖沓,我反對;喜歡這劇的人說后面感人,然而我不喜歡?!盁o論在哪都不合群”確實是我的日常了……如果一定要有自己的參與在里面,我的參與就到醉駕無神論者小哥存在的時刻為止 ——他是我全劇最喜歡的角色。Father Paul有種怪異的魅力……blood-sucking Nick Cave!《God in the House》也非常適合做這部劇的outro
七集的體量,把“塵歸塵,土歸土”寫得悲戚而高尚,很不容易了
一個男孩請他喜歡的女孩和他一起半夜出海劃船,一直劃到天亮。在海上他和她講了一個故事,講自己是如何被一只吸血鬼咬了。女孩問:你是想嚇我嗎?想讓我無路可逃?男孩說:不,我是想讓自己無路可逃。我知道我一直沒有你那么堅強。我想讓你親眼看見,你才會相信。我希望你能一直劃到大陸去,不要再回那個島,雖然我知道你一定會回去救所有人。他看著天上的星星,星星的光暈在他的眼睛里無比明亮和美好。天邊一點點亮起霞光,最后溫暖的陽光照在他臉龐上。這一刻,他看見女孩小時候的樣子,人生若只如初見,真美好。女孩伸出手去拉他,下一秒?yún)s發(fā)出撕心裂肺的哭聲,男孩在眼前燃成了灰燼。
看海報以為是部邪典血漿片;看前幾集以為是部話癆神棍片;看完發(fā)現(xiàn)是部主題深刻詩意優(yōu)美的神作 。對于人,最恐怖的無非是死亡,而這部劇集披著吸血鬼和宗教的外衣,以每一個“我”為本,認真地討論了死亡,并告訴觀眾該如何面對,因為“我們是宇宙的夢境” 。
午夜彌撒是這三個里我最喜歡的。部分原因是對吸血鬼題材長久的愛,沒想到的是利用它解構了信仰系統(tǒng),很驚喜又很合理?;浇淘S諾了宏大的永恒,但上帝已死,世界處在虛無時代啦;吸血鬼卻能以幾乎唾手可得的永生考驗你。我們存在主義廢物能做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在黑暗的水中央,等待日出,在晨光中燃燒自己向你證明世界已經(jīng)瘋了。最后一集(兩集 煽的有點超過,小扣一星。
要是抱著來看緊張刺激恐怖片可以直接退出去了,這部劇肯定不適合你。今年最喜歡的一部,鏡頭配樂演員臺詞絕對值9+,甚至覺得比團隊拍的其它作品更好。
9/10,純宗教和哲學劇,熬過前兩集之后第三集開始就很好看,第六集群魔亂舞,只要能看進去,內(nèi)核很值得細品,死亡與重生,神性與人性,信仰與執(zhí)念
人該不該有信仰?你信仰的是否就是你信仰的?從頭到尾都在讓人不斷反思,可能開啟了一種新類型片叫哲學恐怖(笑)整體節(jié)奏偏慢,劇情推進不是個典型的恐怖片。比起對鬼怪的恐懼,人們信仰的崩塌、對生命的放棄才是最深層次的心理恐怖??赡苁莻€疫情時代讓人活在當下,珍惜所有的教育宣傳片:哪有什么神拯救你?你命只由你!
我是沙礫,河流,森林與山川,是跳動的神經(jīng),流動的血液,躍動的原子。我飛過大海,翻過高山,走進黑夜,迎向朝陽,變成宇宙以及無邊際的夢。
我們來自星辰的嘆息,塵土是我們的歸處。從創(chuàng)世紀到啟示錄,七小時劇本涵蓋原初行至滅世的宗教寓言。Mike Flanagan自編自導的文本之厚重,嵌套之精巧,新世界與舊經(jīng)卷的概念召回映射,夢魘迎來日出。重獲光明,分開海水,第二次機會才是神跡?!妒ソ?jīng)》如詩亦如謎,宇宙天頂是無垠夢境的劇院穹窿,圣歌吟唱同獨白傾訴架出進入天堂的虹橋,唯有聯(lián)覺思想與情感的音樂可以超越語言形成和音走出塵世。多少邪惡假你之名行騙,多少華美會堂借你之手以群分謊言屠戮羔羊。天使一登場,撒旦就發(fā)笑。垂死重力不斷牽引我們墜向死亡黑水,徒勞劃槳無法抗衡潮汐的圈禁。Deucalion和Pyrrha的方舟駛出洪水火海,911陰影尚未驅散,午夜復蘇指控異教的鬼瞳正在你我之間睜眼,真正恐怖莫如人世。失去同理和良心的世界,德古拉將從廢墟升起。
??91%??75%(不是你喜歡的那種;弗拉納根,質量保證。)銀翼殺手的雨水、午夜彌撒的陽光,詩意地灑落,普渡,無論善惡。
“天使”出場時整部劇的表達已經(jīng)昭然若揭了:它是魔鬼也是天使,是飲血者也是供血者;可以對標的宗教也如是:是純潔的也是邪惡的,是希望也是絕望。大量密集的宗教與哲學的臺詞,文學性根基由前幾集緩慢扎穩(wěn),伴隨著片中的血漿,卻譜寫出彌留之際最浪漫的詩篇。宗教即是這個世界硬幣的兩面,可最終得以匯聚——死亡前親吻愛人,日出前結束一切,信仰/歸宿都在熊熊燃燒,重生之前必先毀滅。兩段關于死亡的談論,簡直美得要哭出來了。
可能是恐怖驚悚片導演中臺詞寫得最好的一位,又是一次關于宗教,信仰,向死而生的深入討論
沉穩(wěn)慢熱,恢宏磅礴。邪惡的天使,扮成神跡的引誘,把墮落當成飛升,把殺戮說成救贖。跪向真主的人因為信仰的不同和猶疑而得救,那些不進神門的人卻都被屠戮。最讓人動容的其實是那位醫(yī)生,寧做一個死去的人,也不當可能永生的鬼。那最后的小小方舟上留下的是世俗意義上的男孩女孩,還是宗教意義上的又一版本的亞當與夏娃呢?
需要用心去細品的好劇。這不是什么恐怖爽劇,而是討論人性與神性,死亡與救贖。如今的末法時期,宗教早已不是原本的樣子,如果上帝能展示神跡,魔鬼一樣也能,路西法模樣的天使就是如此利用人們的信仰,人性被曲解的教義所扭曲。宗教信仰的產(chǎn)生就是為了給人們指出生的意義,以及死亡時的安慰。當末日來臨,真正的信仰也給了人們面對死亡時的從容與救贖,一切的存在都是能量的震動,生命是宇宙中的夢境,死亡來臨的時候,將會以一個最宏大的夢來謝幕。眾人高唱著“Nearer My God To Thee”一起Dying in the sun。
導演還是喜歡做很久很久的鋪墊。感覺他要用一生來超越鬼入侵了。
劇情是真的摸,高潮是真的快,說話是真的多,畫面是真的美!
如果天使即是惡鬼、那么神跡也是詛咒,相信重生還是選擇救贖,最終殊途同歸。Hill House講家、Bly Manor講愛、這次Midnight Mass講信仰,多場主題深刻的辯論,強調象征、符號意義。比較起來尤其結局略不如The Haunting系列的感染力那么強。即便如此,美國恐怖故事的標桿仍然是Mike Flana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