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最里層是兩個互為假面的女人。 說好聽點,她們是彼此的精神救贖;難聽點,她們是彼此用來對抗虛無的工具。 我從自己身上同時看到這兩個人。 當我是艾瑪時,伊麗莎白便是我那寡言少語的摯友、愛人。 沉默是我最渴求的性感??伤粚ξ艺f過兩句話,第一句像是我的幻覺,也或真如我所希冀那般,是他對我無法潛藏的關(guān)懷與愛;而第二句,是我們爭吵時他似是而非的求生欲,他只說“不”,讓人疑心是在拒絕我,還是在請求我不要離開。 依托這性感的沉默,他將永遠是道謎題,永遠不可信,永遠在遙迢的彼岸。沉默著,仿佛一個不可解的悖論。 我永恒地愛他,也永恒地懷疑他是否愛我。在這懷疑中消磨虛無,但未嘗就不痛苦。 而當我是伊麗莎白時,艾瑪便是我最后的生趣。 我欲以沉默應(yīng)對這虛無的萬事萬物,然而即便是以絕食抗衡難吃食物的人,也勢必被饑餓馴服。我只會一次次敗給孤獨,一次次撿拾起發(fā)言的欲望和能力,并寶貴地攬在懷里,無論上一秒我是如何抗拒它。 而最終,我也會變成一個如伊麗莎白一樣令人厭惡的人,將朋友當做工具,觀察,研究,聊以解悶。 我愛極了最里層這個簡單又包羅萬象的故事。 而第二層,是一個厭惡自己孩子的女人所遭受的精神折磨。 艾瑪和伊麗莎白都是她,是她的某一部分精神,又或者一個正是她本人,另一個是她希冀成為的模樣,或希望除去的品格,即本我和他我??傊?,兩個人都是幻想,是重疊的假面,以奇異的方式共同構(gòu)成了這個因為缺乏母性而自我厭惡的女人。 兩個人交融在那面鏡中,揭示出影片的第二層。鏡像理論的直接引用也反映出導(dǎo)演的意圖:對這個女演員進行精神分析。 最后一層,是那個女演員的孩子觀看著她拍攝的電影。正如影片開頭旋轉(zhuǎn)的放映機,結(jié)尾熔斷的膠帶。而假面還喻指著演員和觀眾的特性,前者扮演著另一個人,后者體驗著另一個人。 而除卻在每一個層次的多重意指,這種層層疊加的電影結(jié)構(gòu),其本身就構(gòu)成了一層包著一層的面具。 不得不說,這種結(jié)構(gòu)是極度精巧的,假面一詞被用到這個份上也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然而,對于我來說,最里層的故事意義遠大于后兩層。 那種對于虛無的掙扎,兩個人復(fù)雜的關(guān)系、拉近的距離,比起對結(jié)構(gòu)的探索和實驗,我覺得這才是永恒的東西。
演員與護士
伊麗莎白是一名演員,每天面對無數(shù)虛構(gòu)的場景,把虛假的感情“真實”地表達出來是她的天職。艾瑪是一名護士,承擔(dān)著救死扶傷的義務(wù),而在這里,她更多需要去“拯救”的是病人心理上的陰暗和創(chuàng)傷。
伊麗莎白有一天在排演中突然失語,詭異的是當時舞臺前并沒有任何觀眾。她緩慢地轉(zhuǎn)過身,從面向舞臺到面向鏡頭前的我們,把郁積于她思緒中的困惑和痛苦拋給“第四面墻”背后的電影觀眾。沉默由此開始。對自我的審視由此開始。
艾瑪出場時,雙手背后筆直地站著,背后是肅穆的白墻,象征著秩序和規(guī)則。她對即將到來的工作有些忐忑,遠不及對自己的個人生活前景來得有信心。這種忐忑,既源于二人身份的不對等(功成名就的演員 vs. 初出茅廬的護士),也源于她對沉默本能的抗拒——似乎冥冥之中,沉默會通向她心中那些不可告人的惡魔,和看似平靜生活背后更深一層的不安。而后來的故事情節(jié)也印證了,艾瑪與伊麗莎白接觸的過程,正是她“卸下”護士這一身份角色的過程。
一名演員厭倦了自己身為演員,一名護士發(fā)現(xiàn)自己不僅是護士。
沉默與言語
電影最精彩的地方在于沉默和言語之間的交鋒。這兩者既二元對立,又同根同源。如果說,伊麗莎白的(有意)沉默是通過對外界生活的封鎖而進一步接近自己的心靈,那艾瑪?shù)泥┼┎恍荩趾螄L不是對自我進行“碎片式”的解剖和挖底呢?兩人只是借由不同的方式,在嘗試感知和觸及自身的靈魂。
與此同時妙就妙在,電影同樣表現(xiàn)了沉默和言語之間的相互依附。沉默是言語的容器,而言語又讓沉默變得更加舒坦和自然——兩者間的交鋒,某種意義上也是對彼此的滋養(yǎng)。試想想看,如果“信件門”沒有發(fā)生,她們倆這樣“一說一聽”的狀態(tài)其實可以一直延續(xù)下去。
但是,沉默和言語畢竟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是兩種不同的“游戲規(guī)則”。沉默是溝通讓位于自我沉溺,而言語則是在呼喚人與人之間信任和坦誠。伯格曼把這兩者并置在《假面》中,通過伊麗莎白和艾瑪?shù)脑庥鲋v述了這兩者各自的局限,而且很有可能,沉默和言語在“卸下盔甲”正面交鋒的時候,會帶來更大的危險與災(zāi)難。
社會機器和規(guī)則
護士,言語,把它們兩者組合在一起,背后即潛在的社會機器和規(guī)則。醫(yī)院的意象再明顯不過,而故事的全過程也可以概括成對伊麗莎白失語的“修復(fù)”。不管用何方式,有意還是無意,讓伊麗莎白重新開口說話,重新回到演藝舞臺,才是對她真正的“治愈”和康復(fù)。
言語在影片里表現(xiàn)為“擊退”沉默的武器,而且這個武器相當“無情”,因為它更是對沉默的“不允許”而非善意的填充,而護士角色的純潔和神圣身份也是對這種“治療”方式的“正名”。同時,艾瑪對生活和生育的態(tài)度也代表著一種“社會聲音”,它是對伊麗莎白的教育,是對她個人生活中的“污點”的指控,也是對這屬于伊麗莎白一個人自我之沉默的響亮反擊。
然而,伯格曼并沒有讓影片停留在這單一層面上,疊加在艾瑪打破伊麗莎白沉默之上的,是后者企圖站在更高的視角對前者的“study”和冷眼旁觀。且不說靈魂之間絕對意義上的溝通和分享是否可能,艾瑪在看到信件前后的反差無疑反映了所謂真誠和溝通背后的脆弱,與由此建立起來的社會關(guān)系規(guī)則的不堪一擊。
女性與母性
電影聚焦在兩位女性,一位在婚姻生活面前看似信心滿滿,一位在婚姻生活之中其實步履維艱。艾瑪早年果斷地墮胎,因為她“知道”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成為母親;伊麗莎白在社會壓力中生下孩子,因為她曾經(jīng)仍想成為別人眼里的“合格”母親。艾瑪向伊麗莎白坦誠自己心中的惡魔,海灘上難忘的性經(jīng)歷是她在婚姻大門前內(nèi)心最深處的躊躇;而伊麗莎白沉默的背后,則是她和兒子之間的隔斷與疏離,這個惡魔也在影片后半段被無情揭開。
在影片的不同階段,艾瑪和伊麗莎白分別被推上“審判席”,接受眾人目光對自己女性和母性身份的定義和評判。艾瑪講海灘經(jīng)歷的那一晚和她其他的傾訴過程相比顯得是那么不同,場景的明暗布光,背景的船笛聲,而她和伊麗莎白的距離也被拉得很開,似乎這個時候電影已經(jīng)不再呈現(xiàn)的是她們兩人之間的交流,而是艾瑪面向所有人,面向群眾和社會的無言審判。在這段自白中,她頭一次具體地講明自己是如何對即將到來的婚姻關(guān)系感到不安。
而電影末尾對伊麗莎白“缺乏母愛”的控訴,伯格曼極其自負地重復(fù)了兩遍,分別從兩個機位去描摹指控者的振振有詞和被控者的驚惶錯愕。但不要忘了她們二人也共享著女性和母性的身份,今天的伊麗莎白,有可能就是明天的艾瑪。即便實非如此,她們各自的困惑和“過錯”,猶疑和執(zhí)著,都是對這重身份反思和審視。
鏡子與臉龐
鏡子和臉龐是《假面》中導(dǎo)演最著力表現(xiàn)的符號。電影開始小男孩想要觸摸的女人臉龐,艾瑪睡前擦臉時候的自白,兩人在鏡子前的凝視,以及在兩段一模一樣控訴時對兩張臉的聚焦,和最后的“合體”,穿插著整個伯格曼講故事的過程。而電影的名字“假面”也恰恰與臉龐有關(guān)。
臉既是個人身份,也是內(nèi)在心理的外化表現(xiàn),連通著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兩張臉龐的相似,暗指兩顆心靈在追逐背后的相互融合。在鏡子面前,艾瑪看著自己也看著伊麗莎白入神,幻想自己成為了與之相似的另外一個人。
與此同時,臉龐也指代面具,影片著力表現(xiàn)了兩人各自卸下面具之后探索內(nèi)心和自我的過程。但當面具被撕開,兩張盡管相似的臉被生生拼湊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卻感覺極其不適。或許,面具背后的“真實”原本就是這樣不堪和讓人后怕,因此人類太需要這樣一張“假面”去面對和承擔(dān)生活的重壓。
電影中最驚悚的一幕,出現(xiàn)在艾瑪差點將滾燙的熱水潑向伊麗莎白的那一刻,伊麗莎白驚叫出聲,盡管肉體的臉龐仍在,但沉默的“偽裝”被揭穿后,等待她的是進一步的不信任和言語上的攻擊。這個場景的驚悚源于更深一層的對“毀容”本身的恐懼。艾瑪收住了手,伯格曼沒有殘忍地告訴我們臉龐盡毀之后我們還剩下什么,也許這殘留的驚悚本身就是“假面”的意義吧。
早期的伯格曼 醉心于宗教問題,總是質(zhì)問上帝的缺席。晚年的他則 更多關(guān)注家庭和婚姻這樣的現(xiàn)實題材?!都倜?》作為 導(dǎo)演 承上啟下的 作品, 凝練而抽象地 概括了他 整個導(dǎo)演生涯的 一些基本母題。首先它基本沒有早期電影里常出現(xiàn)的基督教元素,而是僅僅化作 開頭釘子釘入手掌和 羔羊被放血 這些含混不清的符號, 然后他也把自己 想表達的其他一些東西,比如愛情和親情的虛偽,很好地融合在了這樣一個“人格交換”的 神秘,復(fù)雜,曖昧的故事里
Elisabet 代表的是被抽象化了的人類理性,是社會所要求的“人“應(yīng)該表現(xiàn)的樣子,她的職業(yè)——演員 也說明了這一點,她一生所做的都是“表演 (act)”—取悅觀眾,完美但是冷酷。借結(jié)尾那段重復(fù)了兩遍的獨白說的,Elisabet 有著作為演員和女人可以擁有的一切,唯獨缺少母性;與之對應(yīng),Elma 代表的是 有著真切的世俗熱情和欲望的人,卻也有著本質(zhì)的缺陷: 她太過渴望溝通。一旦這種溝通得不到回饋,便會暴露自己的軟弱
《假面》終其全片 都在表現(xiàn) 人的這兩個’自我’ 之間的 種種斗爭: 從一開始的 吸引,傾訴,聆聽,到后來的 威脅,詰難,羞辱,傷害。 這是人類 最根本的精神困境:一方面,我們渴望形而上的“意義”,但被意義背后的那片宏大的虛空逼瘋,崇拜而困惑,如同Elma看Elisabet,一個平凡的護士仰慕一個偉大的演員,一個健談的常人不懂他人的緘默; 另一方面,我們 享受低級的動物性娛樂,但是又心底里不齒,鄙夷又羨慕,如同Elisabet看Elma,后者有前者沒有的 自由率性的,普通人的的生活。 這種“斗爭”是我們共同的生存處境,所有人都體會過內(nèi)心這種撕裂。
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兩個自我看似割裂卻也統(tǒng)一,Elisabet違背意愿生下了自己厭惡的孩子,Elma成功墮了胎卻被良心折磨,這種痛苦是普適的。
這場較量的天平最終傾斜,是因為因為后者有著前者沒有的武器:沉默。 Elisabet的沉默 是理解 這個電影的關(guān)鍵。 其實在去海邊別墅之前 已經(jīng)借醫(yī)生之口說出:她作為真實的自己和在別人面前展示的自己有個巨大的鴻溝(There is a chasm between what you are to others and what you are to yourself), 但是只要選擇閉嘴,就可以不用扮演角色,不需要再說謊 (諷刺的是,嘮叨不停的Elma從頭到尾說的都是發(fā)自肺腑的大實話)
Elma不理解Elisabet的這種選擇,于是只有不斷地 表達,暴露,乃至拷問自己。在這種無休止的拷問之下,意義變得逐漸干涸。Elma 就像是一個被吸血鬼 逐漸吸干的靈魂,終究也只能依附于吸血鬼 身上。Elisabet有意志始終不松口,但Elma無法選擇讓自己不變成Elisabet。也就是說,我們終將屈服于理性,我們永遠無法摘下“假面”。
影片有著完美的“對稱”結(jié)構(gòu)。囿于同一個時空中,兩人的身份逐漸地發(fā)生了交換,原本健康樂觀的護士Elma 變得越來越虛弱而神經(jīng)質(zhì),似乎成了一個病人。而表面是病人的 演員Elisabet,因為內(nèi)心精神的強大 而逐漸痊愈(結(jié)尾暗示 她重新回到舞臺)。兩者都都揭開了她們各自的面具(假面),對于Elma來說,她的假面是她 看似無憂無慮的性格,是她幸福的婚姻生活,對于Elisabet來說,她的假面則是她的失語。
在兩者的“較量”過程中, 有一個重要事件,最終導(dǎo)致了兩人關(guān)系急轉(zhuǎn)直下,那就是 Elma 偷讀了Elisabet 給醫(yī)生的信,信里面說 “研究她很有趣”。 這個情節(jié)可以被解讀為:在人類理性看來,肉身欲望是非??尚Φ?。這真的是件殘忍的事,我們分享 內(nèi)心最深處 羞恥的喜悅,到頭來 只是成為了他人 “有趣的研究對象”。在傾訴完之后,Elma 忍不住抽泣,去拿餐巾紙,這時 Elisabet 臉上露出了 冷笑,這個場景不禁令人齒冷。 這是我見過的對“人類悲歡不相通”的最好注腳。 Elisabet的“笑” 也是本片的一個標志性元素 記得 一開始旁白里解釋她最后一次在舞臺上突然沉默時,是說“她突然感到一陣想笑的沖動”, 之后Elisabet在病房里 聽廣播 時也是同樣的笑容,因為對她來說,世俗娛樂都是無趣的。
藝術(shù)家的冷漠閉塞是一種普遍的困境,這種困境深深地影響了他們的家庭關(guān)系,這也是導(dǎo)演喜歡表現(xiàn)的主題之一,《猶在鏡中》里的作家父親,創(chuàng)作遭遇瓶頸,也把自己生病的女兒當做寫作素材,《豺狼時刻》里的畫家丈夫被奇怪的噩夢侵擾 最終陷入瘋狂。
更典型的例子是《秋日奏鳴曲》里的鋼琴家母親,因為完全投身事業(yè)而和女兒之間的罅隙難以彌補。本片中有著相似的表達, Elisabet厭惡自己的孩子(中間有撕碎 孩子照片的情節(jié)), 影片開頭 男孩撫摸女性面龐 也通常被理解為是 孩子渴望母愛。
Elisabet 在全片中除了沉默 和冷笑,只有兩次做出了強烈反應(yīng),一次是看到電視里的自焚場景,嚇得推到了墻角,還有一次是 Elma憤怒的想要拿 熱水潑她,她在驚恐中說了個 “不”。我想的比較樂觀,我覺得導(dǎo)演在這里要表達的是,理性雖然冷漠,但仍能感知痛苦。但是根據(jù)醫(yī)生之前說的那段話“Life oozes in from outside, and you are forced to react. No one asks it is genuine or not”。也就是說,導(dǎo)演是否在暗示Elisabet的這些 反應(yīng)也 只是被迫做出的反應(yīng),并非真實(genuine)呢? 如果是這樣,那這真的是一部徹底令人絕望的電影。
在深奧晦澀的主題以外,《假面》給人一種終極的視聽體驗//和主旨互動,這也是它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首先就是“電影性”,有的電影 想要刻意讓人淡忘這是一部電影,但《假面》似乎在始終強調(diào)這一點。最顯眼的,就是它在形式上的的“對稱”,片子最開頭便是投影儀的兩束弧光燈,逐漸照亮整個屏幕,變成了全屏耀眼的白,結(jié)尾 同樣的兩束燈逐漸暗淡,黑暗充滿了屏幕。
那個著名的七分鐘序曲,是一系列互相之間毫無關(guān)系的 畫面的拼貼。 出現(xiàn)的畫面基本分為兩種 1. 和“電影“本身有關(guān),除了弧光燈,還有拍攝架,攝影機,滾落的膠片,定格動畫,默片 2. 預(yù)示著衰敗,死亡,恐懼,和羞辱。動物內(nèi)臟,手掌上的釘子,蜘蛛,斑駁的墻壁,鐵欄桿,垂暮老人。 在展現(xiàn)這些畫面時,也有意地用了一種看起來很人為,很不和諧的方式,比如 吱吱喳喳的背景音,畫面沒有充滿屏幕,墻壁和室外雪景的蒙太奇,距離很近能看到面部毛孔的 特寫。 再接下來 可能就是影史上最有名的影像之一,男孩撫摸屏幕上巨大的女性面龐。時而模糊,時而清晰,如同相機對焦,面龐的形象在兩位女主角之間切換。
除了序曲,正片中也有多次體現(xiàn)這種“電影性”——一種對在純粹影像上的技巧,無關(guān)情節(jié)本身。比如中間一個看似突兀的場景:鏡頭突然停滯,畫面從中間兩半裂開,一個類似爆炸物的白色火球狀從屏幕中間逐漸蔓延,接下來就是一些無規(guī)律的雜音,以及一些序曲出現(xiàn)過的畫面,還有一個眼球轉(zhuǎn)動的,能看到紋路的超近距離特寫。再之后幾秒鐘鏡頭切換到Elisabet在房間里走動,但是是以一種高度失焦的方式。
再比如 Elma以Elisabet的身份和 她的丈夫 對話時,Elisabet就站在一旁。這個鏡頭里,我們知道Elma和丈夫, 與Eilsabet不在一個平面,后者離我們更近,但是這個鏡頭卻完全沒有景深,兩個平面都是清晰對焦的。對于近距離拍攝而言,這是違反原則的,所以我們看到會覺得非常假,Elisabet完全像是p上去的
這種“電影性” 揭示了電影的本質(zhì) 是 影像,而不是一個單純的被搬上銀幕的劇本
從色彩運用的角度來說,《假面》在我看來,是一部最純粹徹底的黑白電影。許多黑白電影,只是單純地過濾掉了彩色,比如我們看到森林,還是會知道它是綠色的,看到陽光,知道它是耀眼的金黃,這些本來有色彩的視覺元素 哪怕在黑白片中被呈現(xiàn),我們也能自然地想象它本來的顏色。 但是《假面》在意象選取上,似乎有意選擇了那些本來就是黑白的元素。
最典型的例子,也是我想詳細分析的,是兩個女主的服飾,從頭到尾幾乎都是黑白灰三色,從Elma 灰色條紋的護士裝,到她出門時的黑色皮質(zhì)雨衣,到兩者都有的 黑色高領(lǐng)毛衣,黑色泳衣,和白色睡裙。 這些顏色不僅在美學(xué)上有著簡單純粹的美感,同時也暗示了兩者關(guān)系與各自情緒的流轉(zhuǎn)。 比如兩者最初見面時 都穿了灰色衣服,代表兩者關(guān)系完全平等,情緒也比較中立, Elisabet 在病房里看到自焚錄像 露出驚恐表情的時候,她穿的是白色的病服,象征柔弱。之后 她看到兒子的照片,露出缺少母性的冷酷一面時,給她了一個穿著深灰色衣服的正面特寫,背景也是淺灰色,氣氛立刻變得陰沉。
到島上之后。一開始基調(diào)非常愉悅,兩人在室外采蘑菇,海邊曬日光浴,兩人也都穿著淺色衣服。當Elma 開始訴說自己過往時,兩者的服是一深一淺,預(yù)示著兩人關(guān)系開始變得不對等: Elma 是單方面 示弱的那一方,而表面在傾聽的Elisabet 其實無動于衷。 再之后Elma讀了信,兩人關(guān)系破裂,Elma也換上了黑色衣服,還戴了墨鏡,預(yù)示著她態(tài)度變得強硬。
服飾的選取,與整部片子其他 黑白色系的視覺元素 搭配的恰到好處。
比如黑色,Elisabet 最后一次在舞臺上表演 突然 沉默,回眸,微笑。 背景一片漆黑,只有耀眼的聚光燈,如放大的星星。 燈光照在Elisabet 的臉上——一張精心修過眉毛,睫毛 和劉海的,戲劇化的面龐,陰影時明時暗,照在她亞麻色的頭巾上,凹凸紋理清晰可見。這個場景 美的令人沉醉
比如漸變色,還在醫(yī)院的時候,晚上臨走前,Elma 給Elisabet道晚安,。是一個Elisabet面部特寫的長鏡頭,背景逐漸變得昏暗,她臉上的光澤一點點消失,收音機里放的是巴赫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 (BMV 1042),這讓我想起后來貝拉塔爾電影里的一些場景,主人公晚上從小酒館里出來,走在街上,昏黃的路燈照出他們的背影,配上悲傷肅穆的背景音樂.
再比如白色。影片一開始的場景 就是在醫(yī)院, 推開灰色的大門,進去一片純白:白色 光禿禿的墻壁,白色的床單,枕頭,白色的醫(yī)生制服。 中間 Elma 在睡覺,Elisabet 穿著 白色睡裙 悄悄走入房間,床頭邊上是白色的櫥柜和臺燈,背后是 潔白半透明的窗簾 隨風(fēng)飄動,這一景象仿佛煙霧繚繞,近乎夢幻,乃至靈異。 第二天 在她們的對話中,Elisabet 否認了這一事件,我們最終也無法得知,這到底是不是Elma的一場夢境。
接下來,突然切換到一片灰色的背景,兩人相互撫摸,同時看著鏡頭。 這是非常違反電影常規(guī)的, 一方面,這是一個著名的,所謂“打破第四面墻” 的時刻—— 透過鏡頭,直接 和觀眾對話 (目光對視), 這在傳統(tǒng)的戲劇舞臺 和電影 中 都是被 禁止的。 另一方面灰色作為背景也很奇怪,純色系的背景 一般會選用黑色,用來突出要表現(xiàn)的東西,比如臉部,一個經(jīng)典的例子是電影《冷戰(zhàn)》。相比之下,灰色則顯得晦暗,模糊,尤其還幾乎沒有打光,兩人面部輪廓幾乎和背景融為一體。
從劇情的層面來說,這是本片最重要的時刻,因為它代表了兩個女主的身份發(fā)生了實質(zhì)的交換:這個夜晚是Elma傾吐了自己的隱秘過往的那晚,也是去送信的前一晚。這個也有一種有趣的方式結(jié)束:配合著詭異的配樂,Elisabet和Elma的頭 分別向?qū)Ψ絺?cè)過去,光線越來越暗直至一片漆黑,暗示角色的交換/融合。 這短暫的幾十秒,如同完全憑空插入,與前后劇情毫不相關(guān),和開頭七分鐘有異曲同工之妙,這 都是伯格曼的“語言”的一部分,是他獨特的語法。
這些影像,這些色彩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仿佛能夠說話,和情節(jié)互相映照,互為補充,給人帶來一些極為復(fù)雜,豐富,對立的情感體驗
影片中間有一段很著名,就是Elma和Elisabet 說了她曾經(jīng)在海灘上和一女兩男的4p,短短的五分鐘的獨白,描寫的極為生動,像是身臨其境,這是全片最激動人心,最羞恥,最難忘的五分鐘。換做一般導(dǎo)演,可能會拍一個倒敘來重現(xiàn)這一幕 (十八禁警告),但是伯格曼沒有,他讓Elma用語言復(fù)述,為了是能解放畫面:蠟燭,紅酒,窗外是淅瀝的雨,天色微亮,這是一個傳統(tǒng)的,西式的浪漫場景。 這就是這部電影令人如癡如醉的魅力: 唯美圣潔 可以和 猥褻下流的 交相輝映
片子整體的基調(diào)是陰沉晦暗的,但是中間有一段,也可說是唯一一段,打破了這個基調(diào)。就是她們剛到島上的時候去采蘑菇,這個情景非??蓯蹥g脫,像是兩個小女孩放學(xué)一起回家,有種田園牧歌般的詩意。 之后在海灘上的場景也是如此,互相看對方手心的掌紋,一起讀書,討論書中句子,背后是松樹,拍打著沙灘的海浪。 之后她們關(guān)系逆轉(zhuǎn)之后,同樣一片海灘,我們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Elma 在沙灘上痛苦地哭泣,之后一個人出神地望著海邊,旁邊是棱角鋒利的巖石。
這是影片另外一對,也是更為普遍的“對立”元素:溫暖浪漫 也可以和 殘忍暴力 比鄰而居,當然,前者是短暫的。 這是伯格曼電影的終極母題:痛苦是永恒的牢籠,救贖是瞬間的解脫?!丢q在鏡中》里精神分裂的女兒,最后在幻想中看見了上帝——是蜘蛛的模樣?!逗艉芭c細語》里,受盡病痛折磨的Agnes的姐妹,在她死后發(fā)現(xiàn)了她日記里回憶姐們?nèi)送陼r蕩秋千的場景,《處女泉》里,Karin的尸體被她父母挪開,發(fā)現(xiàn)她躺著的地方流出了清泉,《第七封印》里,“死神和騎士,跳著莊嚴的舞步,走向黑暗的國度”。 救贖 因為短暫 而雋永。
伊麗莎白通過艾瑪(直接性的感受力)克服了理性自我制造的逃避而找到自己;艾瑪通過伊麗莎白(間接性的反思)克服了感性自我的偽裝而找到自己。
『 The Notes of Ivan 』
人們之所以真誠,是因為他們在表演著真誠?!嚂悦?/blockquote>來源://mp.weixin.qq.com/s/w3yfSFCqHXKmPnr9B87BgQ
伯格曼通過這樣一部電影,向我們傳達了一個本質(zhì)性的命題——我是誰?!凹倜妗边@個中文譯名稍有偏頗,persona從詞源上考察,更準確的意思應(yīng)該是面具。面具意味著表演性,有虛假的意味,后來便逐漸衍生出了人格、偽裝的意義,但這部電影最終向我們揭示出來的卻是假中的真實。之于人的存在來說,如果他看穿并拋棄所有的“假面”,那么也就失去了全部的人格和做人的尊嚴。
伊麗莎白和艾瑪這兩個主角分別代表了兩種存在的可能性和面向,并向我們呈現(xiàn)了她們各自從假到真、從人格分裂到統(tǒng)一的路徑。
伊麗莎白是個演員,這個職業(yè)的天然屬性讓她在片場猛然覺察到自己身上的假面,正如她在扮演角色厄勒克特拉一樣,她在生活中不也在扮演一個叫做“伊麗莎白”的人嗎!于是她希望以真示人,之后便停止演戲,就此沉默。
原以為沉默能保持最大程度的真誠,不說話就是不說謊??墒钱斔吹诫娨暽仙俗苑俚漠嬅?,卻驚恐萬分。事實是,即便沉默也不能幫助她擺脫假面,內(nèi)在的人格(生命沖動)一有機會就會不自覺地摹仿他人的感受,這是移情的效果。醫(yī)生說出了殘酷的真理:唯有死亡才能真誠,人活著就是說謊。伊麗莎白擁有超人的理性和強大的意志力,但仍然沒有勇氣選擇自殺,而在進一步的消極否定中變得冷漠、疏離。當伊麗莎白寫信泄露艾瑪?shù)拿孛軙r,體現(xiàn)了她想要達到一種理性真誠的決心,這次她沒有同情艾瑪,努力克制不再移情,保持住冷漠,想以此顯示出她的真誠。
艾瑪則代表了伊麗莎白的反面。最開始她想學(xué)習(xí)有經(jīng)驗的護士們,相信自己在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并愿意為之不懈努力。其本質(zhì)只是一場不自覺的摹仿,小姑娘正打算罩上護士的面具去社會上表演一番??墒前攨s并非一個“安分守己”的“好女孩”,她抑制不住地偷懶、偷情。如果說伊麗莎白通過理性意識到假面的存在從而求真,那么艾瑪則是憑借感性的沖動不自覺地在撕破假面、探尋真實,且是以一種永不滿足的方式。
這兩人有無意識地都想要擺脫掉假面,卻也各自經(jīng)歷著因此而來的人格分裂的痛苦,幾近死亡與癲狂。伊麗莎白努力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具理性的空殼,可是只要她還有一絲的移情能力,理性就無法取得勝利。最終面臨的將是退無可退、逃無可逃,永遠在否定卻永遠也否定不盡,解決方式唯有否定生命;而艾瑪用身體的感性體驗實踐的這條道路是通過突破道德底線實現(xiàn)的,她找到的真實也只是一種動物性的快感,自責(zé)的痛苦總是在不斷地提醒她戴上“好女孩”“好護士”的假面,以免徹底喪失人格、淪為動物。
醫(yī)生是智慧的,或者說伯格曼是智慧的,伊麗莎白和艾瑪這兩個理性和感性的極端個體相反卻也能相互成全,相互拯救。
二人命運的轉(zhuǎn)折是從她們互揭老底開始的。導(dǎo)火索是艾瑪發(fā)現(xiàn)了伊麗莎白向別人泄露她的秘密且毫無同理心,她因此感到氣憤于是實施報復(fù)。正是艾瑪準備向伊麗莎白潑開水的舉動逼問出了她的生命意志,伊說出了全片最具份量也是她唯一一句臺詞:“不”。這句臺詞意味深長,提醒了她自己原來她想要活下去,她還不想當一個死人。稍后,聰明的艾瑪對準伊麗莎白也祭出了她慢慢培養(yǎng)起來的理性之刃,用語言揭穿了伊理性的狡計,質(zhì)問她:“人非得說實話嗎?人能不說謊地活著嗎?你假裝健康,讓所有人信以為真,只有我知道你有多差勁。”很顯然,艾瑪?shù)脑捯呀?jīng)把伊麗莎白逼到理性的邊緣,因為在活下去這個選項中并不包含理性所謂的絕對真誠。在要么活著說謊和要么死著真誠這個不可調(diào)和的取舍問題上,伊麗莎白既然已經(jīng)通過這一聲吶喊做出了選擇,那就不得不承擔(dān)起這個選擇背后勾連的責(zé)任,而不能如之前一樣消極逃避。這天夜里,她開始焦慮,對著一張集中營的老照片重新拾起了對生活的感受力和同情心,同時也再次回到了扮演厄勒克特拉的片場。
與此同時,艾瑪在夢境中經(jīng)歷了一次精神的洗禮。該夢境可以分為三幕:
第一幕,她的理性自我以伊麗莎白的面目現(xiàn)身,在理性自我的幫助下(伊麗莎白把艾瑪?shù)氖址旁谖指窭盏哪樕希?,艾瑪扮演了一次伊麗莎白并與伊的丈夫交歡,最后猛然醒悟到這一切其實都是偽裝。這次醒悟意義重大,正如伊麗莎白在扮演厄勒克特拉的時候意識到的偽裝一樣,艾瑪在扮演伊麗莎白的時候,不僅意識到自己在扮演伊麗莎白,同時也意識到自己在扮演著一個叫“艾瑪”的人。
第二幕,我們看到,艾瑪在著裝上跟伊麗莎白別無二致,一樣的黑色衣服配黑色頭巾,我們的主人公對于自己到底是誰這個問題陷入了徹底的錯亂。雖然沒有像伊麗莎白一樣沉默,但她已不再只是艾瑪,代表反思性的伊麗莎白成為她人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同時讓她染上了伊麗莎白式的冷漠與無情。在鏡頭(相同的內(nèi)容兩次重復(fù)演繹時,鏡頭分別對準伊麗莎白和艾瑪)的幫助下,從艾瑪口中說出的伊麗莎白對自己孩子的憎惡變成了她自己的憎惡,同時這意味著伊麗莎白對未經(jīng)反思的人類原始自然情感的那種虛假性的摒棄也被艾瑪?shù)睦硇宰晕宜J同。最終,不可避免地,艾瑪在半夢半醒的恍惚之間完成了升華,她的臉與伊麗莎白(反思性、理性)的臉合為一體。
第三幕,艾瑪依然執(zhí)拗地拒絕著理性的滲透,她不愿意承認在第二幕所發(fā)生的轉(zhuǎn)變,于是開展了她最后一次反擊戰(zhàn)。這次,她堅持著以護士的形象(假面)出現(xiàn)在理性自我(伊麗莎白)的面前??墒莻窝b的假面早就已經(jīng)被理性識破,此刻這種堅持更像死撐。她已不是原來的艾瑪,靠生活慣性維持的自然狀態(tài)再也回不去了。存在的深淵被開啟,被拋入自由之中的、處在強大的理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之間的艾瑪陷入了癲狂,甚至劃破了自己的手臂。絕望之下,艾瑪選擇奮起,她不可能沉默,也沒有選擇自殺。她用自己強大的生命意志鎮(zhèn)壓了理性,不惜使用暴力的手段去抽打伊麗莎白,最終在醫(yī)院中,她把極度虛弱的伊麗莎白(理性自我)抱在了懷中,達成了和解。
最終,伊麗莎白通過艾瑪(直接性的感受力)克服了理性自我制造的逃避而找到自己;艾瑪通過伊麗莎白(間接性的反思)克服了感性自我的偽裝而找到自己。
作者/沙塵暴
【歡迎交流·禁止轉(zhuǎn)載】
e-mail:fly3037szy@sina.com
wechat:to_the_wonder
生鐵:為什么在黑藍新的系列里,你選擇首先談一部電影,而且是伯格曼的杰作《假面》,因為它很重要,還是你對它很熟悉?
因為之前看了漢斯·貝爾廷的《臉的歷史》,里面從文化的角度講了臉的觀念變遷,對我深有啟發(fā)。在看的時候,我就想到伯格曼有一部講“臉”的杰作《假面》,講的就是兩個女人的臉最后變成了一張(書中也分析了這部電影)。后來,陳衛(wèi)兄邀請我加入“黑藍”新開設(shè)的藝術(shù)欄目,我又想到了這部電影。也是想借這次機會再重新看一遍《假面》(之前看已經(jīng)是六年前了,當時并不是很懂)。伯格曼的電影值得不時拿出來重看,我總會被他在文本中思索的深度與影像驚人的表現(xiàn)力所震懾。
生鐵:伯格曼的電影中往往有大段小說式的語言敘述,鏡頭似乎只起到刻畫某種情景或人物情緒的作用。怎么看待導(dǎo)演的這個特點?是想借用舞臺戲劇的一種表達張力?
伯格曼自幼對戲劇都非常感興趣。如果不拍電影,他也許會是一位偉大的戲劇導(dǎo)演。在拍電影的過程中,他也不斷創(chuàng)作和執(zhí)導(dǎo)戲劇作品(“斯特林堡是他的神”,約翰奧斯本語)。因而戲劇對他電影根深蒂固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這也表現(xiàn)在伯格曼的電影往往具有舞臺劇的風(fēng)格,并且非常倚重于演員的表演和臺詞。但這次重看《假面》的時候,我多少改變了之前所持的觀點。除了精致的文本外,伯格曼對于鏡頭的構(gòu)造、場面的調(diào)度均展現(xiàn)出無與倫比的功力。他并不是像侯麥或伍迪艾倫那樣幾乎將電影中心都倚靠在臺詞上,而忽視了鏡頭的表現(xiàn)力。伯格曼不是的,他的鏡頭語言和劇作功力相互交織,都是首屈一指的。在這一點,很少有人可以比擬。
生鐵:看伯格曼的電影,常常使我想到塔可夫斯基,塔氏的電影看似處處游走在夢境之間,但看完你總覺得它是現(xiàn)實主義的,它表達的是一種正常人心理范疇內(nèi)的情感。而伯格曼的電影,盡管每一個畫面場景都是平常簡潔的,卻從一開始就像在做一個夢。不知道這個感覺是不是對?你怎么看?
伯格曼和塔可夫斯基兩位電影大師雖然心心相惜,也都喜歡用夢來表現(xiàn)更為深層的真實(費里尼何嘗不更是如此呢),但他們差別還是蠻大的。塔可夫斯基很少像伯格曼那樣依賴于一份完整的文本,他是通過鏡頭語言來傳達的(長鏡頭、鏡頭的微移、凝視的力度)。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從其他藝術(shù)類別中借來的是詩歌,而不是伯格曼那樣建立在戲劇的架構(gòu)上。而且,塔可夫斯基的夢是充滿體驗強度、給人一種潮濕的豐潤感覺,而伯格曼的夢更像出自于思維的一種建構(gòu),干澀、抽象,具有觀看與分析的價值,而沒有開放體驗的空間。
陳樹泳:伯格曼的的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更接近對文學(xué)的閱讀而不是“看電影”,在文學(xué)中,我一點都不排斥“不符合生活”的東西的出現(xiàn),但在電影中,我卻有點遲疑地感到,是否會因此而缺少了“生氣(生機)”。當電影想擁有文學(xué)的時候,是否會讓人感到“隔了一層”?不知道你是如何考慮這個問題的?
電影與文字的關(guān)系,置換在電影中,我更喜歡用“文本”與“影像”兩個詞來代替。巴迪歐說,電影是不純的藝術(shù)。電影首先從其他藝術(shù)類別中借鑒的就是文學(xué),我們知道最早的一類電影源自對戲劇的攝錄,而且戲劇對電影的影響從電影誕生開始到今天一直都存在。這在后來也招致了像布列松這樣致力于開發(fā)純粹影像的電影導(dǎo)演的反對,他區(qū)分了電影與電影書寫的區(qū)別,并將前者看成只是“拍照的戲劇”,而提倡建立在視聽剪輯上的電影書寫。相反,伯格曼代表了另一類電影,伯格曼具有深厚的戲劇功底,在拍電影之前,他曾是一位戲劇導(dǎo)演,他最喜歡的作家是斯特林堡。因而在他的電影中展現(xiàn)出了豐富的戲劇色彩。
因此,電影就有了兩種傾向:一種是以影像為主的,像塔可夫斯基和費里尼的電影,以感知與觀看為主;另一種是以文本為主的,像伯格曼和侯麥的電影,以閱讀與思索為主。在我看來,兩者并不需要分出高下的等級差別,它們都是電影應(yīng)該探索的兩個方向(雖然在我心目中,更偏愛于前者)。不過,在我重看《假面》的過程中,我改變了之前伯格曼以文本為主的觀點。《假面》中伊麗莎白的沉默讓影像生發(fā)出無比豐富的表現(xiàn)力,伯格曼也展現(xiàn)出他使用影像的驚人能力,對鏡頭的構(gòu)圖與調(diào)度兩者表現(xiàn)出了無與倫比的功力。
陳衛(wèi):上世紀六十年代以“新浪潮”為特征的電影時代,似乎已經(jīng)一去不復(fù)返。如何看待這個逝去?以及如何看待這一時期“作者電影”技術(shù)生硬、臺詞沉迷與表演神經(jīng)質(zhì)的傾向?
法國“新浪潮”代表一種自由的拍攝理念。雖然早已過去,但精神永存。當今電影強大的資本運作,已經(jīng)讓電影人不再有當年純粹的熱情與意志?!靶吕顺薄迸c現(xiàn)代電影的偉大作者(如伯格曼、費里尼、塔可夫斯基……)處身的六十年代是理想主義盛行的年代,代表了電影人對電影純粹的愛。但我們也不必感懷,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電影,同樣我們也有。
每個“新浪潮”電影導(dǎo)演的風(fēng)格都是不一樣的,差別明顯,這無疑體現(xiàn)了他們的口號——“作者電影”準確的含義。新浪潮電影成本低廉,制作粗糙,自然無法與伯格曼、費里尼等導(dǎo)演拿著大資本拍攝的電影相比,但其背后體現(xiàn)的是同一種自我表達的意愿,在當時與今天具有相同的意義。即便今天,我們其實也在不斷接受新浪潮留下的遺產(chǎn)。
至于“新浪潮”的自我沉迷,可以舉戈達爾的電影為例。因為新浪潮反對規(guī)整的模式化制作,他們將電影看成像文學(xué)作品那樣,是導(dǎo)演個人意志表達的產(chǎn)物。比如特呂弗就提出了“作者電影”的概念,導(dǎo)演就是一部電影的作者。因此,“新浪潮”導(dǎo)演往往用低成本制作來進行自由的表達,技術(shù)不過關(guān)、臺詞自我沉迷、表演神經(jīng)化反而顯示出了獨特性與趣味,它們成為了個人風(fēng)格的來源,并啟發(fā)一代代電影人去進行新的探索。
張虔:電影中哪些鏡頭是文字完全無法再現(xiàn)的?
我不覺得,伯格曼的電影中有文字無法再現(xiàn)的東西。與費里尼依賴于感性直覺的經(jīng)驗不同,伯格曼的創(chuàng)作建立在更強大的思考之上。他的劇本是完整的文學(xué)作品,即便不拍成電影也已經(jīng)具有了獨立的閱讀價值。而且,他在拍攝的時候幾乎是完全照著寫好的劇本來完成的,很少會有變化。所以在他創(chuàng)作劇本的時候,他已經(jīng)將電影中可能出現(xiàn)的場景、鏡頭都想好了。
但這樣說,不意味著劇本已然完整,電影就沒有再拍攝的必要。影像的展現(xiàn)與文本的閱讀作用于不同的感官,可以生發(fā)出兩種不同的感知意義。伯格曼電影中的鏡頭沒有文字完全無法再現(xiàn)的,但有時通過鏡頭語言展現(xiàn)的信息與強度是文字遠遠無法含括的,兩者其實不太具有可比性。因為它們具有不同的感知方式,并引向不同的體驗類型。
二刷,一刷時頗為懵懵懂懂的想法淡了一點,取而代之是一種無以言語的悲哀。伯格曼的鏡頭像一雙凝視的眼睛,看著這虛偽的世界。伊麗莎白用失語想脫掉假面,來到了與世隔絕的地方,竟然還是帶上了新的假面,并把精神上的假面實物化(就是艾瑪護士)。人就是如此的悲哀,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虛偽是人的本能。軍隊用維護和平的假面發(fā)動戰(zhàn)爭,世人用關(guān)愛的假面落井下石,最后導(dǎo)演把拍攝架都亮出來,仿佛告訴觀眾,這一切其實,也是我的假面。最后竟然只有男孩的母戀之情貌似是真的。真是“五蘊皆空”啊,哀哉!
Persona,假面的告白。 她把自我當做他者,把死亡當做生命
上影節(jié)第一部伯格曼,開頭竟然還有伯格曼本人的導(dǎo)賞,驚了。。大師說了兩個關(guān)鍵點:1.開頭的四分鐘很難懂,要當成音樂來理解;2.拍這片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在擔(dān)任皇家劇院院長時要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內(nèi)心有太多怒火。也就說所謂的假面和真實的自我。有了這這兩句話,相對就好看懂很多了。
非常終極的電影體驗。視、聽、抽象與現(xiàn)實的結(jié)合、恣意的剪輯以及演員的演出都非常登峰造極。但同時又想到,伯格曼應(yīng)該是一個一直試圖拒絕、逃避現(xiàn)實世界的人
伯格曼要是都跟這一部或者[野草莓]一樣該有多好啊!這一部形式主義完全不輸法國佬,雖然主體部分是舞臺劇,但是通過伯格曼式的“特寫”營造了只有電影才能達到的驚心動魄的效果。當然,根據(jù)最新版伯格曼身世的八卦,這部影片完全可以看做是他對得不到的母愛的執(zhí)念渴求,以及試圖給出的解釋。
兩人的關(guān)系可看作是所有關(guān)系的一個總結(jié)和縮影,具有強烈的普世性,痛苦是人生的本質(zhì),精神煉獄是最終歸宿,當假面脫落,外在崩塌,影像重合,一度無限接近的她們必然再次疏遠;電影不是一種記錄,而是一種夢幻;“我的電影從來無意寫實,它們是鏡子,是現(xiàn)實的片斷,幾乎跟夢一樣?!?/p>
故事很簡單,主題深刻且沉重;表面很平靜,底層洶涌而震撼。我也是暫時的失語者,但只是暫時,我還繼續(xù)說話,因為我無法擺脫現(xiàn)實和人群。
必然聯(lián)想到《內(nèi)陸帝國》,但更多想到的是《神祕博士》196集Midnight:一頭有聲無身的怪物藉由複誦人類的話語,一步步變成同步發(fā)聲;待怪物比復(fù)誦對象更快講出相同的話,怪物就會發(fā)動寄身,就此用對方的外貌過活。因為顯而易見地,「她」早已藉由模仿由內(nèi)而外掠取了對方窮餘的心智,以至靈魂。
一個人若想絕對的誠實,就要有基督和自焚僧人般決絕的勇氣,要戰(zhàn)勝自己喊“不”的本能恐懼,敢于直視血淋淋的槍口,至少是一鍋迎面而來的熱湯。可惜,誠實萬般不易,惡念卻一直蟄伏在潛意識當中從未消失。伯格曼首先是個道德家,他相信傷害和侵犯是天性和本能,而那張假面,未嘗不是人類社會的保護罩。
這確實是一部為了電影才能構(gòu)思出來的電影
第一次看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這是一部最神秘、最復(fù)雜、最富于哲理性的影片,它的主題靈感來源于斯特林堡的舞臺劇《強者》。根據(jù)人類的面孔或者說人格面具具有既揭示又遮掩的特征,并通過有聲臺詞和面孔進行互文,重新討論“俄狄浦斯”情結(jié)、血緣關(guān)系、陰影原型和人格面具等問題。影像如夢幻般,敘事如憂郁般。伊麗莎白沉默不語與艾瑪?shù)泥┼┎恍菪纬蓮娏业姆床?。兩人鏡像重合,穿越想象界、象征界,對實在界的認知與把握。伯格曼在完成艾瑪?shù)霓D(zhuǎn)變與伊麗莎白再開其口的過程中,使用脖頸相交、面孔并列的畫面進行隱喻和象征,意味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也就完成了榮格的“I+We=Fully I(我+我們=完整的我)"的集體無意識模式。
2018上海電影節(jié)第一彈,放完全場鼓掌,好像都看懂了似的??
從《第七封印》《野草莓》至此,沒有一次能擠出點滴感悟,每次看完伯格曼,都想找部通俗大片當腦白金補。這部晦澀程度更甚,卻有了勝于上述兩者的畫面,那種無所適從又難以抽離的恐慌和迷幻氣息,是神級的視與聽浪漫交配的驚人結(jié)果,不明覺厲。以及,我就不信演員知道自己在演什么。
英格瑪·伯格曼代表作,也是其生涯轉(zhuǎn)捩點。影片撕裂了時空,曖昧模糊,龐博多義。首尾迷幻蒙太奇-放映機,釘手掌,內(nèi)臟,男孩撫摸眼前巨大模糊的女性面孔;沉默與滔滔不絕;美妙的4P獨白(憶及戈達爾[周末]);沸水威脅與玻璃渣惡作??;無縫疊置的臉龐;重復(fù)訴說的話語;矛盾;痛苦;語詞之虛空。(9.5/10)
野草莓之后我就做好了準備不會喜歡這部 沒想到竟然這么不喜歡 和支持此片的同學(xué)們大撕了一場。我承認這部在技藝上非常高明但恰恰就是這種高明毀了電影 過度的炫技和象征符號堆砌看來真的很對知識分子的口味 加上點越南戰(zhàn)爭自焚的和尚和奧斯維辛的猶太小男孩就高潮了 但可惜你們沒一個人真的care這些人 這些受著苦難的人就是你們北歐中產(chǎn)小資的精神阿片罷了 閉上嘴就沉默了?你張著嘴也沒有在說有意義的話。整個片子就像是大型沙盤推演 大型影音思想實驗。這跟我非常喜歡的莎翁式的人文主義伯格曼正好相反 disembodied private psychological??梢宰x小說念詩歌觀戲劇甚至看電視都不會比你電影差 伯格曼在66年意識到了新媒體對電影的超越故而將電影完全向前者打開 但不受人完全控制的電影也因此沒了/從電影史開頭就是要跟電影無關(guān)了 直接是對電影的反諷
假面雙生花穆赫蘭道...首先,是受夠了西方人幼稚的二元結(jié)構(gòu)。其次,表達不出就捶桌子、就不說話、就一驚一乍、就引老片子、就扎手心、就拍得很美、就調(diào)動性愛元素、就激化人物關(guān)系,要么歇斯底里,要么用形式放肆厥詞,導(dǎo)演真是任性。好的電影超越個人的情緒和境遇,能用一句臺詞代替一場死亡。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會讓我莫名其妙的去關(guān)注和記憶每一個鏡頭。這是一部很形而上的電影,包括了哲學(xué)和心理學(xué)。我的理解是一個演員分裂成了兩個人在體驗生活和對付生活。
搏擊俱樂部的大雞雞。今敏的精分演員。索拉里斯的海邊別墅。穆赫蘭道的雙女之夢。實體化的心靈舞臺。獨角戲。極簡的布置,室內(nèi)劇感。海邊的奔走長鏡。敘事過于碎塊化??吹牡谝徊坑⒏瘳敗げ衤嗫勺髌鹪葱缘姆枀⒄战庾x,先行作個四星基準。攝影讓人驚嘆,忍不住再加一星。
Stop Talking,溝通從閉嘴開始
A+ / 私影史TOP3/明明是恐怖片/畫面中人物的銳角與鈍角關(guān)系/人像的仿真、對稱與重疊/演員對攝影機和第四堵墻的挑戰(zhàn)/膠片的斷裂與電影的死亡/像是博格曼精心布局的裝置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