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分類:戰(zhàn)爭片 俄羅斯 2019
主演:維多利亞·米羅什尼琴科 瓦西麗莎·佩里吉娜 Andrey Bykov Igor Shirokov Konstantin Balakirev 克塞妮婭·庫捷波娃 Olga Dragunova Timofey Glazkov Filipp Zhloba ?
導演:康捷米爾·巴拉戈夫?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28歲俄羅斯導演康捷米爾˙巴拉戈夫的《高個兒》,得到去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的最佳導演獎,跟最佳影片獎。
故事描述列寧格勒保衛(wèi)戰(zhàn)結(jié)束的隔年秋天,習慣穿綠毛衣的伊婭和紅頭發(fā)而且喜歡穿紅襯衫的瑪莎,在傷兵醫(yī)院打雜維生的日子。
伊婭是高射炮兵,她得了突發(fā)性僵化癥而提早退伍。我們后來發(fā)現(xiàn),為了在前線活下來,擔任后勤支援的瑪莎得不斷的陪不同男人睡。
集體公寓那么擁擠,人們還是要喝茶做衣服。長官要來視察醫(yī)院,病人們都安心配合醫(yī)院,不對戰(zhàn)爭提出任何控訴。圣誕夜大家吃鯡魚喝酒,跳幾支舞就很快樂。
生活太艱難,生命太滄桑。但是,每個人都把生活中的每件事情,本本份份的誠懇以對。最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被大家稱作高個兒的伊婭,其實一直都暗戀著瑪莎。
俄羅斯跟法國的藝術(shù)片,兩者最大的不同點是:俄羅斯會用堆迭小沖突,讓人在回望的時候感到后怕或不舍。法國人則是小事件不斷,最后讓你余音裊繞。
沖突是可以正反組合的樂高,事件則是層層分明的拿破侖蛋糕。前者的每個組合都很揪心,后者則是冷冷的在最后給你致命一擊。
看到把生活過成一首莊嚴的詩的人,讓人不禁想起,我28歲的時候在做什么?
俄羅斯電影 高個兒 被貼上了同性的標簽。最近很排斥貼了同性標簽的電影,因為很容易做成傳統(tǒng)的男女關(guān)系,然后為了博眼球,加拍一些小電影的畫面。 講真,很惡心! 同性是一種選擇,只是在傳統(tǒng)社會里,這種選擇會面臨諸多壓力。好看的是這種非傳統(tǒng)關(guān)系面臨的壓力。在這個越來越包容的社會里,還在電影里用傳統(tǒng)兩性關(guān)系訴苦,和那些明明愛找小姐,卻在gay吧里賣的二夷子沒啥區(qū)別。 所以 高個兒 淡化lesbian,選擇了孩子這條感情線極其高明。雖然故事背景放在二戰(zhàn)剛結(jié)束的蘇聯(lián)已經(jīng)足夠吸引人。有了足夠的外部矛盾,lesbian做一條簡單的感情線挺好。喊了就喊了,不追著人說教。 電影里的頹敗也是看點,和同樣講二戰(zhàn)之后的 雁南飛 個人情感里露出一種尚有自豪的硬氣不同。高個兒 里處處透著頹敗。這大概是時下俄羅斯最基本的感受,一個月3000人民幣左右的工資,還有一個可以連任到2036年,玻尿酸打的笑起來都僵硬的leader 這些年俄羅斯電影民族性極強,如上天打怪的 莫斯科陷落,如只寫槍神輝煌而不寫晚年潦倒的 卡拉什尼科夫,又或者意淫特種兵在巴爾干的電影??傊馊丝雌饋砭褪切υ挕.吘?07或者颶風營救這種low到爆的好萊塢總愛把俄羅斯當敵人。還在那里拍自己的教科書,除了領(lǐng)導的報告,誰相信這是文化自信? low逼的襯托,更顯 高個兒 的優(yōu)良。全片手持,卻不故意搖晃,又在帶階級的宮斗那場戲里穩(wěn)穩(wěn)的上了三腳架。至少是當下主流的鏡頭美學。至于紅綠的主色調(diào),帶上一點維多利亞黃的濾鏡,保留了色塊在文本上的沖突,又沒有太艷俗。 多說一句演員,高個子的女一拿了戛納女主角的提名。竊以為落選是肯定的。在電影里這種生澀的確很好,但更多的是素人對鏡頭和劇組的本能抗拒反應(yīng)。一如 中國女排 里郎平閨女和女排隊員的反應(yīng),生澀,但有老戲骨托一下,這種生澀就成了珍貴。 導演91年的??磥聿皇且粋€抖音快手的重度愛好者。
關(guān)于色彩
導演自述: The reds and greens signify a battle between rust and life and between trauma and hope. The colors also signify birth and life.
導演在色彩處理上顯然有想法,但這想法并非內(nèi)生,充滿了刻意。色彩的隱喻和主題并沒有很好的結(jié)合,所謂形式上的探索——利用顏色的律動來表達人物的內(nèi)心,在我看來,匠氣,笨拙而無效。
關(guān)于臉和作為表意的肢體
導演自述: “I wanted to show the aftermath of the war with faces, not with buildings. “
理解導演刻意避免戰(zhàn)后那些既定印象,想在傳統(tǒng)描述戰(zhàn)后殘垣的基礎(chǔ)上通過將鏡頭對準人物的臉而創(chuàng)新。但這種嘗試和色彩的華麗產(chǎn)生了沖突,其邏輯并不清晰。況且兩個主人公的臉也沒有展示出戰(zhàn)后的創(chuàng)傷。
在導演認為全片最重要的一場戲中,瑪莎跳舞作用是 “To represent this loss of youth”,人物的旋轉(zhuǎn)和特寫的鏡頭,到瑪莎情緒失控,則顯得突兀而無效。
高個兒這個頗具象征意義的符號,和鏡頭的調(diào)度融合不佳,很多鏡頭顯得刻意,提示出攝影機的尷尬存在。
關(guān)于內(nèi)容
在內(nèi)容上,導演的野心很大,處理了如此多的強戲劇情節(jié)(壓死兒子,借腹生子,安樂死),還夾帶了諸如女性主義,LGBT,戰(zhàn)后創(chuàng)傷,階級等這樣的宏大議題,結(jié)果就是從小孩被壓死開始,電影開始一路崩塌,內(nèi)容和人物情感的斷裂,造成兩個女主的很多行為沒辦法得到共情,甚至顯得怪異。
人物情感的斷裂和情節(jié)的坍塌,讓導演在更深一層的探討更加無效,導演或許有歷史自覺的意識,但卻不知道要表達什么,太多的元素糅雜在其中,并沒有一個主要的核心來帶動,表意混亂,模糊。
在收尾的這場戲上,瑪莎一掌呼在咿婭臉上,讓其閉嘴,紅色的鮮血滴了下來,這種強烈的情緒找不到令人信服的情感積聚,不知所云的動作也就顯得乖戾甚至可笑了。 整部電影就像影片中的高個一樣,承載了太多,而顯得笨拙,不協(xié)調(diào),時而還會災(zāi)難性地卡頓。
女主角美的就像油畫走出來的。毛子好會構(gòu)圖??!隨手截圖每一張都美輪美奐,帶著濃郁的古典氣息。
整個電影好致郁。戰(zhàn)爭結(jié)束了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無法被治愈的傷痛。
大個兒女主間歇耳鳴,還會卡頓癲癇。紅發(fā)女主流產(chǎn)多次無法生育還容易流鼻血。她們被卷入戰(zhàn)爭,幸運的活下來。傷痛需要余生治愈。
戰(zhàn)后的女性生活就電影里地主家傻兒子的朋友直接說:隨便挑個女兵,她們會為食物脫褲子。
前面兩個女孩重逢,紅發(fā)女子衣服上全是勛章。她是高臺炮兵。為了從前線活下來,她勾搭上了后勤醫(yī)官?;钪貋砹?,榮譽不當飯吃,她在醫(yī)院做衛(wèi)生員。
她說:我要結(jié)婚,薩沙愛我,我要選擇一個大家族保護自己。我的戰(zhàn)友會給我們生孩子。
干部夫人說:你在后勤啊…不就是軍j嗎
上一段夫人在衛(wèi)生營慰問傷員,她怎么說的,“感謝你們,我為你們驕傲。”
紅發(fā)女主就執(zhí)著于生孩子,生孩子代表了她的生活希望。金發(fā)妹子的執(zhí)著則是她,“有了孩子我就能抓住她”
我的媽呀怎么會有這么致郁的電影?。。?!
The sophomore feature of emergent Russian filmmaker Kantemir Balagov (born 1991), BEANPOLE’s spatiotemporal juncture is set in Leningrad immediately after WWII. Its title refers to the sobriquet of Iya (Miroshnichenko), a pale, blonde, rangy nurse working in a veteran hospital.
The film opens with Iya stuck in a bizarre catatonic state, the world around her is muffled, foregrounded by her own rhythmic breathing sound. Hers is a PTSD symptom which has invalided her from front-line duty. Living in a Communal apartment, Iya ministers to her young son Pashka (Glazkov, whose ill-sorted big head and emaciated body uncomfortably suggests a tot suffers from malnutrition, a casting job well done), but a horrific accident occurs when she has another frozen-up episode, a young life is put out of his misery. However, audience will soon get wise that Pashka is actually the son of Masha (Perelygina), Iya’s comrade-in-arms and best friend, who returns from Berlin in one safe piece.
Masha effects a more philosophical guise toward her bereavement, but in time, acknowledging that she is now infertile, she will oblige Iya to get pregnant and bear a child (a son) for her, claiming that only a newborn baby can fill that profound void (child becomes a fungible item to quench a woman’s maternal distress). But Iya harbors her own suppressed feelings for Masha, things get even trickier when Masha has a new suitor in the person of Sasha (Shirokov), who actually hails from an apparatchik family.
BEANPOLE sieves through the post-war aftermath with grand discernment (a quadriplegic war-hero has no intention to live; Masha’s own experience in the front line is a tacit, dodgy business that puts young women in unspeakable travail and sacrifice; all those who are fortunate enough to survive the ordeal is rewarded with PTSD as a chronic sequela; not to mention the utter class divide which substantiates the powers that be is too callous and sanctimonious by a half towards cannon fodder) and takes its own protracted pace to map out its two female protagonists’ scarred psyche and mutual dynamism, but apparently, Balagov over-eggs the pudding by extracting as much empathic impact as possible from them. The camera obdurately fixates on them longer than average and their verbal delivery is often deliberately timed in an elliptical affectation only frustrates a viewer’s patience and betrays Balagov’s conceit-boasting.
Whereas both Miroshnichenko and Perelygina are tenderfoots in their feature debut, the former, benefiting from her literal head-and-shoulders-above-others otherworldliness, is able to retain Iya’s emotional temperature in scalding measurement that runs rings around the latter’s affected, dicier oscillation between a friend and a frenemy, therefore renders the two’s reconciliatory ending a tad less heartwarming than what is in Balagov’s intent.
Against the grain of the usual methodology of depicting post-war privation, Balagov’s picture is first and foremost, enwrapped in an eye-pleasing chromatic agglomeration of red, green and yellow, formulates a warm-colored painterliness, often being showered under guttering candle light. Thence the most exhilarating takeaway is that, albeit his whippersnapper’s artistic pretension, Balagov might just as well a new virtuoso of cinematic intimism whose star is definitely rising.
referential entries: Cristian Mungiu’s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2007, 8.9/10); Jan Komasa’s CORPUS CHRISTI (2019, 7.4/10).
〈Beanpole〉譯為《高個兒》,它花了2個多小時講了戰(zhàn)后那些難以重建的內(nèi)心墻壁,它們一次一次坍塌,而我們?nèi)园抢@一地碎石,分不清什么是希望什么是因希望被困于當下。
被醫(yī)生、家庭放棄的傷兵,打安樂針后,吸食這人間最后幾縷女護士吹給他的煙。無法生育的戰(zhàn)時營中女性,失去唯一的孩子,卻寄托希望于另一個無法生育的營中女友能有個孩子。
鏡頭一轉(zhuǎn),是一位中產(chǎn)女性帶著小狗出門遛彎,她拒絕另一個被戰(zhàn)爭摧毀的女性進入家門,和自己的兒子成婚,她聊著自己兒子的情感有多易變,寄托于這樣的愛情沒有出路。
殊不知愛情早已不是戰(zhàn)后人們會談?wù)摰脑掝}。
太多的電影聚焦戰(zhàn)場上的殘酷,那些尖叫,那些血液,但有的時候這些都沒有迎接勝利的戰(zhàn)后,我們要面對那么多無人問津,無法與自己對話,無法和他人建立連接的靈魂,來得殘酷。
戰(zhàn)后,打扮體面的女官員,祝賀大家迎得勝利,宣布大家下面便要加緊進入新的工作中。
鏡頭中唯一鼓掌的人便是被醫(yī)生、家庭已經(jīng)放棄的傷兵。所以誰能說活著一定是希望呢,誰能說希望不是折磨我們的被困于當下的毒藥呢。
今年,由康捷米爾·巴拉戈夫執(zhí)導的影片《高個兒》代表俄羅斯參加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前身是最佳外語片)的角逐。盡管今年強手如林,但于筆者而言,《高個兒》仍有很大希望憑借其高超的導演水平和強烈的視覺呈現(xiàn)進入最終的短名單,最終結(jié)果如何,還需拭目以待。
巴拉戈夫作品不多,但起點可不低,他師從俄羅斯著名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俄羅斯方舟》),從他的作品里,我們確乎能夠看到索科洛夫的影子:沉重的主題、極度風格化的色彩、對主流價值的叛逆、對電影文學性和詩性的關(guān)注……他的第一部長片作品《親密》(又譯“狹隘”)就入圍了2017年戛納電影節(jié)“一種關(guān)注”單元,并且在法媒中獲得了一致好評(法國電影網(wǎng)站AlloCiné媒體評分4.1)。實際上《高個兒》也只是他的第二部長片作品,而這部電影甫一出現(xiàn)在今年戛納“一種關(guān)注”單元入圍名單中便頗受關(guān)注,最終也獲得了這一單元頗為重要的最佳導演獎。由此看來,年僅28歲的巴拉戈夫的確已經(jīng)在戛納“親兒子”之路上越走越遠,一些影迷戲稱其為“俄羅斯多蘭”也是所言不虛。
雖然作品不多,但從這兩部來看,巴拉戈夫一以貫之的是對女性地位的表達:《親密》里的女性被自己的家人出賣,為了將被綁架的兒子贖回,父母甚至意圖將女兒嫁給一戶富人家庭以換取禮金,俄羅斯女性的地位和生存狀況可見一斑;而在《高個兒》當中,女性的身體仍然成為某種可以交換的“物品”:我們從一名女官員的口中我們才得知,二戰(zhàn)期間奔赴前線的女兵(女主角瑪莎也是其中一員)并不全是上戰(zhàn)場打仗,她們中的一部分實際上是在后方充當男性士兵的慰安婦,因此某種程度上說,二戰(zhàn)中蘇聯(lián)的勝利并不僅僅是建立在男性身體的犧牲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對女性身體的蹂躪之上的,這是編導對衛(wèi)國戰(zhàn)爭的一種“政治不夠正確”的新闡釋。從當代的《親密》回溯到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的重建時期,巴拉戈夫似乎為他對俄羅斯女性命運的書寫找到了一種歷史的連續(xù)性和縱深感。
不過,《高個兒》也不完全是站在弱勢女性的立場上對俄羅斯的歷史和社會進行某種單一向度的批判。事實上,片中的女性形象非常立體豐富,一些女性是如此的自主和清醒,以至于很多面對她們的男性成為了真正的弱勢群體。在全片最值得玩味的的一個段落中,瑪莎來到男友亞歷山大家中,準備和他的父母見面、訂立婚約,然而在政府中擔任職位的母親卻完全不同意二人結(jié)合(有趣的是,父親則一直不置可否地坐在“主位”上吃飯,只是在最后才說了一句“把門關(guān)好”),這既是因為她對于戰(zhàn)爭期間前線出現(xiàn)的慰安現(xiàn)象心知肚明,對瑪莎的“為國捐軀”敬而遠之,但更重要的是,她因為二人共同的女性身份而對瑪莎抱以極大的同情(雖然是一種冷酷的同情)。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兒子沒有什么情感經(jīng)驗,也真情實意地向瑪莎透露亞歷山大根本無法擔負起丈夫和父親的責任。直到最后,亞歷山大倍感羞辱,拍案而起奪門而出,一場大戲不歡而散。女性之間生動細膩的互動,可以說把整部電影帶向了一個更為真實而曖昧的境地之中,讓我們感受到人性是何等復(fù)雜矛盾。
更進一步說,巴拉戈夫的高明之處也在于,他并沒有試圖把片中的任何人物塑造成單純的受害者,而是讓所有人成為整個鏈條上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梢钥吹?,在整個故事當中,瑪莎固然是戰(zhàn)時慰安制度的受害者,但她反過來也在對自己的摯友“高個兒”施暴,強行要求她與醫(yī)院的醫(yī)師為自己生孩子,給對方帶來了巨大的生理和精神創(chuàng)傷;“高個兒”本人看似無辜,卻先是在其PTSD病發(fā)時無意之間悶死了瑪莎的孩子,然后又“解脫”了一名全身癱瘓的士兵,某種程度上成為了醫(yī)師的“同謀”。應(yīng)該說,《高個兒》所展現(xiàn)的是一種相互戕害的狀態(tài),人與人之間畸變的倫理關(guān)系表征了戰(zhàn)后初期整個蘇聯(lián)社會的殘缺和崩潰,不管是生理上的、精神上的,還是個體的、國族的,這也使得這部作品在格局上更顯宏大,立意上也遠比上一部更加發(fā)人深省。
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說,巴拉戈夫今年的這部影片都比以往更加大膽:影像風格更加極致,光影對比更加明顯,油畫質(zhì)感異常濃烈,全片使用了極度鮮明的紅綠兩種顏色作為主色,營造出一種令人不安和壓抑的反常氛圍,在一個場景中,鮮綠色的油漆從墻上流下,就像是墻壁上滲出綠色的血。隱晦曲折的敘事再次加強了這種不安和反常感,各色人物懷揣著自己的前史進入畫框,每個表情、動作,每句短小的臺詞看似細微輕盈,一晃而過,實則又另有所指,整部影片看下來給人一種諱莫如深的感覺(所有這些特質(zhì),都很難不讓人聯(lián)想起他的老師索科洛夫)。巴拉戈夫還在影片里安插了很多非常值得玩味和深思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往往又編制成線索,等待觀眾自己去組合、發(fā)掘和闡釋。
譬如對于瑪莎腹部那道傷疤的成因,片中從頭到尾都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如果真的像瑪莎暈倒之后對醫(yī)師所說,僅僅是被彈片劃傷,她何以在公共澡堂里面對高個兒的詢問時沉默不語?這難道不是某種保家衛(wèi)國的榮譽證明?聯(lián)想到之后瑪莎在男友家中提及自己一次又一次墮胎的后方遭遇,提及自己換了一個又一個男友只為更好地生存下去,而她又從未被告知自己的子宮已被切除,我們似乎大體可以拼湊出一個新的答案。誠然,我們得到的也只是模糊的“多義”,是一些無從確證和考察的猜想,但這些猜想的共同指向,是比瑪莎所言更為殘酷的現(xiàn)實。
也正是基于這種戰(zhàn)后蘇聯(lián)社會現(xiàn)實的“殘酷”,我們才明白從戰(zhàn)場歸來的瑪莎為什么一定要費盡心思想借高個兒的子宮生下一個孩子——因為“孩子”是希望的象征,無論對于一個剛剛失去孩子的母親,還是對于一個正準備從廢墟中重建的國家和民族來說,都是無比重要。她甚至不惜挑戰(zhàn)倫理和道德的底線來完成這項既是生理層面又是象征層面的“生育”,即使這種對生命延續(xù)的極度偏執(zhí)帶來了一連串的悲劇,把所有無辜者全都牽連了進來。從失去子宮到陷入瘋狂,我們甚至可以認為瑪莎的遭遇是一則暗示了二戰(zhàn)之后蘇聯(lián)命運的終極寓言。巴拉戈夫似乎是在向他的觀眾尋求某種答案——希望固然是美好的,但畸形的希望值得去追求嗎?如果說二戰(zhàn)是一場必須要贏得的戰(zhàn)爭,那么善良美好的人性又應(yīng)該在何處安放呢?
這又讓人想起S.A.阿列克謝耶維奇在《二手時間》里發(fā)出那句頗讓人深思的疑問:“我想住在哪里?一個偉大的國家,還是一個正常的國家?”這個問題也許不難回答,但對于那些真正經(jīng)歷過勝利的人們來說,卻成為了一個永久性的難題。
才經(jīng)過戰(zhàn)爭施虐的列寧格勒城(現(xiàn)在改名為圣彼得堡),高個兒伊雅(維多利亞·米羅什尼琴科 Viktoria Miroshnichenko飾)在戰(zhàn)場上由于重傷而留在戰(zhàn)時醫(yī)院里為護士照顧醫(yī)院里傷殘的士兵。她還帶著一個在前線戰(zhàn)友的托她代管的一個小男孩。很不幸的,有天伊雅舊病復(fù)發(fā)而整個人發(fā)僵把孩子悶死了。
她的戰(zhàn)友也就是孩子的母親瑪莎從前線回來找到了她(瓦西麗莎·佩里吉娜 Vasilisa Perelygina飾)來了。她申請了醫(yī)院的工作。她告訴領(lǐng)導她和伊雅曾是高射部隊的戰(zhàn)友,伊雅因傷而回到了后方。她隨著部隊一直到了柏林。醫(yī)生告訴她,由于受傷后的手術(shù)她已經(jīng)不能生育了,可是她卻想要個自己的孩子。所以她要伊雅幫助她生個孩子作為彌補。為了這件事,她們兩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搞了半天還沒有成功。
瑪莎遇到了個官二代做男朋友。但是他的媽沒給她好臉色,羞辱了她一大番。瑪莎決定了,今后要一直和伊雅共度余生,她還說了,一定要生個和伊雅這樣高的孩子。
列寧格勒在整個二戰(zhàn)中就是被德軍圍困死死的。在德軍的封鎖下,除了炮彈和炸彈外,大部分時間都沒有援助。饑荒籠罩著被圍困的城市??梢韵胂蟮膽?zhàn)爭才結(jié)束時候列寧格勒的處境,寒冷和陰暗。到了解圍時候,剩下的人不少受到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兵士就是忍受了多年饑寒的老百姓。這樣的環(huán)境下,生命幾乎是一錢不值。影片一開始就提到了孩子從來沒聽到過狗叫,因為早就被饑餓的人吃光了,在這里成了一個笑話,但也是流著眼淚的笑話。大街上都躺著凍餓而死的人。兩年四個月的圍困,就有150萬人喪生。即便在戰(zhàn)后,一個全身癱瘓的重傷傷員,即不愿意增加家里的負擔,又不愿在療養(yǎng)院里度過殘生。就由護士幫助他安樂死(到底是真的嗎?)。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人們似乎對一切都麻木了。
就拿美國來說吧,服役期是8年,而上前線為6到12個月, 然后休整一年到一年半。這還是世界超級強國和一個小國的戰(zhàn)爭,主要是掃蕩武裝叛亂分子(都繼續(xù)快十年了)。遠不能和二次大戰(zhàn)中蘇德之爭硬核戰(zhàn)役的殘酷性相比。即便如此,他們退伍后,除了因戰(zhàn)爭受傷外,還常常會創(chuàng)傷后遺癥給以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也就可以理解蘇聯(lián)戰(zhàn)后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了。更不說女兵了。官二代的母親說的非常透徹和殘酷,把她們看作軍妓,到底是否如此,但也說明了她們的境遇。
再加上幾句,我其實不認同導演的看法。把幸福的和平說的如此不堪。再苦,再冷,再窮也要比打戰(zhàn)強無數(shù)倍。看過不少戰(zhàn)爭片子,最令人高興時候就是戰(zhàn)爭結(jié)束時候那個輕松氣氛。就記得充滿了死亡和血腥的痛苦經(jīng)歷的《英倫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 (1996)”結(jié)束時候,朱麗葉·比諾什 Juliette Binoche坐在卡車后面面帶微笑背對著陽光,為她的幸福感到無比高興。戰(zhàn)爭給人以創(chuàng)傷,但和平是最好的治療藥。伊雅和瑪莎還都年輕,她們兩人之間的愛情更為堅定。以后還有的是各種機會。她們以后可能如瑪莎說的,將會有個孩子,三個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就如我下面說的,被破壞的皇宮都能從廢墟恢復(fù)到往日的輝煌,更何況兩個年輕人呢。
今天的圣彼得堡是一個美麗的城市,無數(shù)漂亮的皇宮,博物館和教堂。在列寧格勒被圍之前,博物館把許多珍品運到了后方。而那些難以搬動的雕塑,被埋在地下。雖然德軍占領(lǐng)時候炸毀了不少皇宮,但戰(zhàn)后基本上都重建了,許多展品也都能回歸到原來的地方,給人們有欣賞美麗和智慧的機會。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但戰(zhàn)爭中沒有女人,只有生與死、權(quán)貴與卑賤、口號與虛偽……濃墨重彩的影像質(zhì)感和讓人意外的代孕愛情故事,都裹挾在了戰(zhàn)爭余波的昏黃陰霾里,每一個涉及它的人都躲避不掉。
女主這逆天高個子和奇怪的靜止抽搐?就已經(jīng)自帶魔幻感了,戰(zhàn)后的城市像一座精神廢墟,每個人都在尋找解脫方式。有被截肢的戰(zhàn)士快樂地模仿雄鷹,也有全癱的戰(zhàn)士懇求每個人幫他結(jié)束生命。富家公子哥像個街頭小混混,遇到真愛卻無法被父母接受。當然最糾結(jié)的還是兩位女主,她們渴望迎來一個新生兒來療傷,無奈困難重重,中間還夾雜著復(fù)雜的多角戀和百合情。那么可愛的小正太居然活不過15分鐘,悶死在“mommy”的抽搐中好壓抑...134分鐘,到最后我旁邊老外已經(jīng)捂臉嘆氣不敢看了。這才是真·悲慘世界啊。某些段落很動人,光影很有古典美,但是個別地方過于拖沓,短點感覺會更好
D+/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全面升級即退步”。人物的狀態(tài)擰巴不是問題,在環(huán)境中架空缺乏互動的擰巴才是問題;強戲劇性劇本不是問題,但是干硬的細節(jié)嵌入甚至妄想以此有效推動情節(jié)才是問題;標志性的雙色運用不是問題,但是在人物已經(jīng)只有單薄的“聲音”與“身體”之時,色彩就也只能成為被犧牲的材料而已。最終形成的是一個僵死的時代切口,而不是釋放著著冷靜的悲憫與洞察的“入口”。
奇遇電影字幕組QY-280,翻譯過程中讀了好幾遍臺詞,發(fā)現(xiàn)了不少關(guān)鍵的信息量,隨便什么地方出現(xiàn)一句臺詞,就帶著角色身上關(guān)鍵的人物經(jīng)歷。其實是一個非常殘酷的戰(zhàn)后故事,前線慰安婦,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后遺癥和女同關(guān)系都是非常嚴肅的主題,編劇預(yù)留了很多小細節(jié),之后每次拋出來一個點就讓人措手不及,導演用女性的視角拍戰(zhàn)爭,竟然選擇了一個這么刁鉆的視角,故事看似波瀾不驚,但后勁和余味太可怕了,不愧是戰(zhàn)斗民族的新導演。導演全程用了紅綠黃三種夸張的光,不同階級身份的人,房間里的布光也不一樣,整體上非常的風格化,舞臺化的風格調(diào)度略強,但幾場重頭戲的視聽調(diào)度倒是非常準確,調(diào)度上最精準一點就離戛納主競賽不遠了。
4.5,前兩天剛看「雁南飛」再看這部真是再合適不過了。戰(zhàn)后創(chuàng)傷這一話題早已被拍爛的當下,巴拉戈夫依然能從這樣一個抽搐殘缺的形象入手,獨辟蹊徑。兩位女主演技大贊
今年戛納節(jié)一種觀點單元的最佳導演獎獲得者,導演是只有28歲的俄國新秀導演,二年前他的第一部長片也入圍了戛納,好評一片。本片講述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軍醫(yī)院里二位女護士的奇特、殘酷經(jīng)歷,屬純粹的LISBIAN類型片。戲劇性過強,矯情的地方不少。美工及攝影好,還原那個時代下了功夫。
綠與紅,生機與情愫,在倒塌的天空下試探殘酷的剝削、犧牲、憎惡和愛情,哺育注定死去的希望虛像,雙色亦勾勒巨大機器的圖騰,反襯勝利與振興下螻蟻般茍延殘喘的現(xiàn)實,彼此守護謊言共享自欺施舍告慰的暖流,明知無望,哽咽相擁,痛苦的“母親”,高瘦的女人,在凋敝的人海中苦笑著窒息,這圖景仿佛來自幻想的世界,然而她的笑與淚,卻是眼前這片土地最后守望的溫度。
狗都被吃光,為何還聞得到犬吠。鳥都已滅跡,怎么還聽得到鳥鳴。女人都已絕育,為何還能孕育男孩。他眼睛像你,鼻子像我,有高高的個子,治愈了整座城市的荒蕪。獨臂的男人可以展翅,癱瘓的四肢已經(jīng)僵死,誰在勝利的裙子上染了鼻血,誰在時代的子宮里孕育著新生,誰在舊時代里發(fā)愣,壓垮蘇維埃的孩子。
俄羅斯王小帥,且比王小帥更加精于算計。模塊化元素拼貼成為影片成立的先決條件:沉痛的故事基調(diào)、畸變的表演風格、細碎的聲效抓取、刻意的紅綠調(diào)色;卻完全回避真正凸顯張力的影像技術(shù)呈現(xiàn):畫外空間延展、內(nèi)外景場面調(diào)度、鏡頭組織與剪輯節(jié)奏。觀眾極易被牽引著發(fā)揮想象力對各種隱喻符號進行解讀,但剝開唬人的外殼,全片不過是一場干癟的看圖猜謎練習和人物走位示范,而最終指向的恰是最淺白的戰(zhàn)爭陰影與創(chuàng)傷,是完全架空的概念提純和無虞中庸的價值輸出。
對一種依托于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史里“俄羅斯母親”——但不是冬妮婭也不是拉拉——演變而出的新女性關(guān)系的刻畫實在動人,兩位女主角演繹“貧瘠的娜塔莎之舞”,分別在對方身上尋找一種托爾斯泰式的基督的愛。在蘇維埃廢土中,舊的俄羅斯母親已經(jīng)死亡,盡管wartime的陰影籠罩,但新俄羅斯母親仍在掙扎中試圖誕生。
Ия對Маша說: И я. 我也是。那一瞬間覺得這才是她名字的意義啊。不是什么紫羅蘭,也不是什么女圣徒,只是一句不能更溫柔的答話。/Аврора /Родина
#72nd Cannes# 一種關(guān)注費比西+最佳導演獎。戛納親兒子巴拉戈夫已經(jīng)拍出第二部長片了,但是我仍然喜歡不起來……兩星全給攝影和美術(shù)吧。攝影確實好,跟上一部《狹隘》一比,就看出巴拉戈夫的導演風格是“濃墨重彩”的配色和(低機位)長鏡頭了。片名其實應(yīng)該翻成“豆芽菜”,——Iya的女友Masha在前線的工作基本就是陪各種軍官睡覺……反復(fù)流產(chǎn)導致不育,這種故事之前絕無被講出的可能。不過影片過于拿腔拿調(diào)的舞臺劇表演風格實在是讓人看得如坐針氈,加之長鏡頭的設(shè)計其實也不夠圓熟??紤]到以導演的年紀,敢于去碰老導演都未必駕馭得了的歷史題材,巴拉戈夫真的前途無量。
早晚會拿金棕櫚。
二戰(zhàn)后慘勝的蘇聯(lián),每個幸存者身上都帶著傷痕——用劍走偏鋒的方式拍PTSD。 在舉國恐同的俄羅斯,作者導演們已經(jīng)學會變著花樣的加同性元素了,厲害~??????
圍繞兩個女人之間的羈絆講述「俄羅斯零年」的故事。戰(zhàn)后的創(chuàng)傷在城市、人心和人與人的耦合間或清晰或隱晦地反復(fù)浮現(xiàn),展現(xiàn)豐富復(fù)雜的思考。兩位主角各有一場堪稱戲眼的好表演,「我可以穿著它轉(zhuǎn)一圈嗎」最佳,社會的集體的創(chuàng)傷隨著裙擺揚起;「我們可以再做一次嗎」,深藏的私人情感傷痛在抽搐的背影和僵停的手間隱隱爆發(fā)。攝影和美術(shù)都極好,誰說紅配綠不能好看。
#歐盟影展 潛流般被一再壓抑的創(chuàng)傷內(nèi)心戲精彩,外化為環(huán)境的油畫式暗紅綠黃色調(diào)。91年生的導演可能是未來大師。
有點不太節(jié)制,但人物塑造很成功。“它”在戰(zhàn)爭中誕生,在戰(zhàn)后蕭條中死去;“它”如分娩般帶來幻痛,又如疤痕般揮之不去;“它”如救命稻草求而不得,又如新歡舊愛棄之蔽履?!八笔菋牒?,也是戰(zhàn)爭創(chuàng)傷,還是扭曲的希望。表演加加加加分,綠裙子旋轉(zhuǎn)太美太幻滅。
這個題材太沉重了,看得我有點喘不過氣來。印象最深的是電影里有很多從低處拍攝的鏡頭,以及對于細微聲音的捕捉。27歲的導演敢拍這樣的題材,很有魄力,也很有野心。開場前有人介紹說兩位女主角還只是在學表演的學生,然而看完我們會知道她們已然是真正的“女演員”。不會再看第二遍,不是電影不好,而是太痛苦了,四星鼓勵一下吧。
視聽厲害!劇本內(nèi)在文學性又深刻又復(fù)雜。戰(zhàn)后并沒有什么新世界,沒有勝利的人,大家都是被打倒的人,用一顆猙獰的心活下去,有人選擇求死,有人選擇麻木,有人選擇打壓,有人選擇依靠旁人難以理解的執(zhí)念。導演確實有一種奔著未來大師而去野心,這么年輕控制力已經(jīng)非常強,恰恰是這超強的控制,整部影片走向一種過于冰冷的完美病態(tài)之中。難以從個人層面認同這樣直接切開的扭曲截面。
今年戛納一種關(guān)注導演獎。受Aleksievitch的《戰(zhàn)爭的面孔不是女性》啟發(fā)而成的作品。戰(zhàn)后時代依舊延續(xù)著正常與不正常被打破的例外狀態(tài),死亡與生存無異,擁抱與撕扯無異。想要一個孩子的正常欲望被扭曲至此。新生是虛妄的,卻要用這種虛妄來填補戰(zhàn)爭留下的另一種虛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