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影片的背景設定和很多情節(jié)都是詩性的,因此是否真實就顯得沒那么重要——雖然我還是覺得最后尸體慢慢干癟的鏡頭,其周遭應該積灰。我也不太清楚竹花是否真的長成片中那樣。
整部片子靜默、哀美,是一種對日本民族固有的不安全感的極唯美表達。個人覺得其中的政治插入略顯生硬——雖然我同意導演觀點。
不足之處是我覺得整部作品都像是導演的個人獨白,人物都只是為了導演自己的表達而存在。相比其它類似的電影,本片又顯得不那么渾然天成,感覺差那么一點點,略顯做作。此外,女主從個性到談吐,從內(nèi)至外,完全是日本式的,其南非難民的身份設定是否真的有必要,值得商榷。
(巾城)
整個片子取景都是一個小鎮(zhèn),像秋冬季一樣蕭瑟的小鎮(zhèn)??諘缰信紶栍辛攘葞兹耍块g里不斷播報核輻射后舉國逃難進展的電視機。沒有血腥恐怖的災難場面,和別的核輻射題材比更加內(nèi)斂吧。每個人都慢慢的,了無生氣的。就像監(jiān)獄里被叛無期徒刑的犯人一樣,處處是人們知道自己死期,全無希望,提不起精神,孤獨,悲傷 絕望的壓抑氣息。。
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流量君],ID:dotammm
關于機器人的電影,我們都看過不少——
《機器管家》、《剪刀手愛德華》、《人工智能》……
每一部都能讓我們愛上機器人,每一部都讓我們熱淚盈眶。
不過,這些機器人,都是真人拍攝+電腦制作而成的,
你有看過真正的機器人“本色出演”的電影嗎?
比如說這部:
《再見》 | 2015
又名:世界,永別
電影虛構了未來日本遭到核輻射、民眾舉國逃難這一背景;
講述了留在日本的難民坦尼婭,和陪伴其長大的智能機器人的故事。
而片中的機器人,就是由日本制作的一個女機器人——Geminoid F。
她“出生于”2010年,因為皮膚是由柔軟的硅膠研制而成的,還能像真人一樣對話、唱歌;
所以從遠處看,她膚白貌美,幾乎與真美女無異。
在這部《再見》中,她本色出演機器人,與女主相依為命——
女主10歲就離開了南非,作為難民來到了日本;
她在機器人的陪伴之下長大。
然而,由于核電站的爆炸,日本大半國土都被籠罩在重度核輻射的威脅之下。
危急關頭,日本政府被迫作出“棄國宣言”。
隨之而來的是撤離計劃——
國民按照政府排列的名單先后次序,相繼逃往海外……
女主的身體情況很差——
但作為難民,她的名字,遲遲不出現(xiàn)在那些被疏散群眾的名單中。
虛弱的她,預感自己就快死了,每天就是睡睡覺,
跟機器人聊聊天,讀讀詩;
偶爾到門外吹一下風,機器人也會因為輻射問題,勸她進屋。
因此她的生活,基本都在這個小屋子內(nèi)度過。
昏暗、低沉,沒有一絲明亮的色彩。
或許人生就是這樣漫長而蒼白無力的吧。
哪怕她偶爾會等來男朋友——
他們坐在沙發(fā)上,聊天,接吻,大概還做了愛;
男朋友答應會與她結(jié)婚。
只是最后,男朋友一家得到了政府的疏散名單,去了國外;
而她,還是在這個小屋子里,度日如年。
有時候,朋友佐野會來找她出去散散心,兜個風。
只是佐野曾殺死了自己的兒子——
作為一個殺人犯,她被疏散的名次一定在很后面。
于是在一個篝火晚會上,佐野義無反顧地扎進了熊熊燃燒的火堆……
女主身邊的人,離開的離開,死去的死去;
就連郵局,也要關門走人了。
最終,還是只剩下了她和機器人……
影片到這里,展現(xiàn)了一直極致的孤獨——
好比夜幕降臨,一旦天黑下來,這個世界上,就真的只剩下自己一個生命了……
這樣絕望的死亡氣息,也終究對應了女主的逝世;
她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等到鏡頭再轉(zhuǎn)向她時,她已經(jīng)成了一具尸體,而機器人,一直陪伴著她……
在這部電影里,導演成功地營造了一個“末日情懷”的世界;
這個世界上,還有男人的自私背離和機器人的至死相隨。
但片中的每個人物,都不夠飽滿鮮明——
我們只能從冗長的對話中,從只言片語中,猜測這個人物的性格。
還有這冗長拖沓的拍攝手法,給人帶來的無聊感——
如果你不太喜歡安靜文藝的片子,那么這部電影,大概會讓你看著看著就睡著了……
影片最大的亮點,無疑是機器人的本色出演。
這也是導演引以為傲的。
出演的機器人,會眨眼、微笑、皺眉等65種不同面部表情——
要知道我們?nèi)缃褚粋€表情包,就傳達N種復雜情感了。
因此這個機器人,掩蓋了影片中其他人物的光彩。
不過沖著這個機器人,也可以看看這部電影——
畢竟這是首部“機器人親自全程參演”的片子。
而制作這個機器人的石黑教授表示:
將來會出現(xiàn)“機器人演員”這個職業(yè)。
這或許才是本片最具革命性的地方。
連人工智能都拍戲了,那些鮮肉演員們,你們感到恐懼嗎?
#電影《再見》深田晃司(編劇導演) 整部電影干凈純粹,引發(fā)人類深度思考:
影片背景是核輻射后的日本……
有錢人有資本的家庭、夫妻、個人都離開了日本,留下的人們越來越少,逐批開放遣送其他國家避難的窮困難民,和一些有案底的罪犯……
女主童年擁有愛自己的父母,溫暖的家,陪伴自己的智能機器人。有關系很好的同性友人,有相愛的男友。
首先是父母的離開;接著是承諾結(jié)婚一起離開,相愛的男人,他卻背信棄義,跟自己的家人先行離開,只托機器人留下了虛無縹緲的口信“未來在某個地方相見”;最后是好友的去世,得知好友很多年殺過人,眼睜睜看著好友,大叫著撲向大火……
人類之脆弱,眾人皆孤獨。 親情、愛情、友情,逐漸離場…… 陪伴主人直到女主變成枯骨的是智能機器人Geminoid F
金庸《笑傲江湖》里的令狐沖,寧愿醉死在酒里,也不想老死在床上。
任盈盈為了救他,彈了一曲“清心普善咒”。
用的是古琴。
白居易《琵笆行》里的商人婦,千呼萬喚始出來。
成就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彈的是琵琶。
讀書、讀詩,想象過那個場景,也想象過那些余音,
但自己明白,沒那個想象力,體味其中玄妙,也就只能讀書、讀詩。
80后,深田晃司,2015年,自編、自導了一部影片《さようなら》(再見)《世界,永別》
用畫面填滿了我的想象。
這就是,“清心普善咒”的境界。
這就是,“楓葉荻花秋瑟瑟,潯陽江頭夜送客”的余音。
塔尼婭,死在窗前。
她真的是等死,慢慢等死,死在窗前。
她不想死在床上,寧愿死在窗前。
窗前有光,光下有花,花下有土,土上有她愛的人,背著她同行的腳印。
那天,她累了,他蹲下身。
那天,她說,我們結(jié)婚吧,他說,好啊。
目睹,塔尼婭,在窗前變成枯骨的是,Geminoid F。
她是塔尼婭的終生好友,她是一個需要坐輪椅的,機器人。
Geminoid F,最后選擇了,殉情。
死在一片竹林前,深情地凝視,開滿的竹花。
那是,塔尼婭,對這個世界最后的眷戀,看到一幅感動到哭的畫面。
備注:
《世界,永別》さようなら 《再見》(2015)
//www.iqiyi.com/v_19rr795xhc.html
Geminoid F,
是由日本機器人專家石黑浩制作的一個女機器人,出生于2010年。
/ 一個異常緩慢的片子 很多畫面節(jié)奏慢到睡著 / 片中提到了核爆炸 但對災后的影響描寫有限; 提到了追逐幸福與不孤獨 私以為是兩個層面 不好混為一談; 提到了人工智能 記錄并學習主人 對于情感和美學沒有自主判斷 貫穿全片 但也不是片子一直強調(diào)的重點; 那么通片到底在說什么 我不明白 / 于我 生活并不只是不斷的再見 還有期待、遇見、思念 奇怪的人設、消極的情緒、零散的主題 此片更像是導演的自言自語 /
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movie432,文末有二維碼噢~
(Spoiler Alert!!以下內(nèi)容有小部分的劇情泄露,可能影響觀看) 今年參加西寧FIRST影展,朋友看我這個不喜歡那個不喜歡,不免毛了:那你到底喜歡哪個? 其實啊。我哪一個都夠不上喜歡。 真正令我驚詫的,并不是中國電影,而是一部昏昏沉沉,黯淡無光,半死不活還氣氛壓抑的日本軟科幻片:《再見》。影展上翻譯成了《世界,永別》。 日文原名是:さようなら,就是徐志摩寫的,沙揚娜拉。 擬一條宣傳語,大概就是這是由機器人出演機器人的FIRST電影。 《再見》導演是深田晃司。他2016年新片《臨淵而立》剛?cè)雵岁┘{國際電影節(jié)的一種關注單元。這部《再見》是2015年底的,也算很新的一個片子了。
這名導演,我最早是見于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的展映單元,有一部叫做《歡待》的電影。后來,《河畔的朔子》,別有情調(diào),我給五星好評。 《再見》顯然比這兩部電影更加超現(xiàn)實,也更深入去探討:人為何物,心歸何處。 用一句話描述來這部電影就是:軟科幻的黑澤清綁上了是枝裕和的空氣人形。 2016年,黑澤清的《岸邊之旅》和《毛骨悚然》都在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做了展映,無數(shù)走出電影院的影迷觀眾大罵坑爹。因為悶,拖拉,不好看,電影裝神弄鬼。
《岸邊之旅》的彈琴段落,《毛骨悚然》的問訊段落,好多處地方,都用到了光線由亮到暗再變亮的漸變演示。這種陰暗的驟然變化,自然是超現(xiàn)實的設計,也是一般電影特別忌諱出現(xiàn)的,會被認為是光沒測好,穿幫暴露,技術不達標。但黑澤清用它來反映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試圖達到一種神不知鬼不覺的壓抑效果和心理壓迫。
如此說來,《再見》也屬于“不好看”的行列。因為它的攝影師是黑澤組的蘆澤明子,最近幾年,感覺她一心在研究探討這種光線變化帶來的真實時間力量。 《再見》看得人很累。它講的是死,是毀滅,還有無處可去的孤獨。 電影的節(jié)奏,像人機對話一樣冰冷絕望,自我告慰中,飽含了痛苦抑郁。核末日的世界背景,導致畫面故意灰蒙蒙,正如核輻射的霧霾不散。以難民為題的故事,多少有點主題先行,女主的情感狀態(tài)始終機械、刻意,有一種被遺棄的無可奈何。 像我這樣自認為很吃日本電影的,也被女主和機器人的低速、慢頻交流搞得很崩潰。機器人說的話,冷冰冰,一字一句,不帶感情色彩。電影讓她背了一首又一首的詩,從日本本土的谷川俊太郎,到法國的蘭波,到德國的誰誰誰。結(jié)果她在不自覺的模擬人類情感中,變成了女主角的情感模式翻版——她就是另一個女主角。 極端荒謬的是,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對機器人的表演產(chǎn)生了疑問,它,應該是真人演員去演出的吧(我事先沒有看過任何宣傳資料)。
結(jié)果沒有想到,女二號,居然真就是一個類人(仿人)機器人。我還暗自在想,這個女演員好辛苦啊,表情要繃么久。結(jié)尾在草地上,好歹爬了有幾十米。結(jié)果在Q&A環(huán)節(jié),有個觀眾對機器人的演出表示贊賞,我才恍然大悟。
是枝裕和的《空氣人偶》,相似的場景,見上圖——對人類身體、美感與生命力的謳歌。這是一部格調(diào)滿分的文藝(藝術)片子,里面還出現(xiàn)了碟片租賃店,賣的都是安哲、維克多·艾里斯等人的片子。 《空氣人偶》引用了谷川俊太郎的《生命》,講的是一個有了人類意識和情感的充氣娃娃,最后發(fā)現(xiàn)逃不過是一具宣泄工具的命運,生無可戀,變成了不可燃的垃圾。黑暗,冰冷,絕望。 從充氣娃娃到高仿機器人,好像只是材質(zhì)和高精尖科技的不同。但他們會引發(fā)的人類情感體驗,有時候卻是共通的。 《再見》的女機器人,來自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的產(chǎn)品。他設計生產(chǎn)的類人機器人,在這些年的展出后,頗為轟動。 這些機器人,第一眼看上去,你會覺得,它們好像人類啊。但是,如果你全神貫注去跟它們對視,你又覺得異??植?。 這就是很多人應該有聽說過的恐怖谷理論。
森政弘指出:由于機器人與人類在外表﹑動作上都相當相似,所以人類亦會對機器人產(chǎn)生正面的情感;直至到了一個特定程度,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之反感。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讓整個機器人顯得非常僵硬恐怖,讓人有面對行尸走肉的感覺。可是,當機器人的外表和動作和人類的相似度繼續(xù)上升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情感反應亦會變回正面,貼近人類與人類之間的移情作用。 與那些投放在工業(yè)或者人所不能企及環(huán)境工作的機器人相比,石黑浩的理念是把機器人往人的真實外形方向不斷靠近,模擬人的一切行為表情和情感模式,讓你難辨真?zhèn)危踔習屇惝a(chǎn)生害怕的心理。 它們不是人,卻像人一樣真實,會說話,也許,還有思想。 這聽起來像花拳繡腿,但卻與電影的本質(zhì),有不謀而合之處。
我也突然想起來,之前確實有看到過這個機器人 Geminoid F 的新聞報道,并且被列進了2015年度機器人世界十大新聞。 Geminoid F因為出演了《再見》,成為了第一個擁有IMDB條目的機器人演員。當然,你在多數(shù)時候,還會覺得她假。但這種假,帶來的電影觀賞體驗卻是(當你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你會覺得“真人演員”演得好辛苦啊。 不過,你肯定還是覺得,它更像從蠟像館跑出來的——就像田亮突然受到了幾萬點的暴擊傷害。 關于機器人能否代替演員的暢想,阿里·福爾曼的《人類學大會》則講了另外一個故事: 羅賓·懷特在片中飾演自己,她經(jīng)過一番思考,接受了形象被掃描和數(shù)字化存儲的合同。那意味著她作為一名演員的個人生涯被終結(jié),同時卻意味著她作為數(shù)字化演員的生涯得到了永生。 不過,《再見》使用機器人扮演機器人更像一個亂花迷眼的噱頭,它既成就了電影的一部分,也拖累了電影。 現(xiàn)階段,類人機器人的存在,始終還是表情缺少五官表情的正常變化——更不用說細微變化的、需要被特寫鏡頭注視的肌肉控制力,如何讓一個真人演員不是覺得在憑空做戲,也不是用過于豐富的表演秒殺機器人,那么,讓一個生無可戀的演員,去表現(xiàn)那種無限走進死亡狀態(tài)的麻木狀態(tài),她就會跟機器人,成為一個完美的組合。 《再見》真正產(chǎn)生電影魅力的畫面,其實正是來自兩個表現(xiàn)時間流逝的電影長鏡頭——奇妙的是它們都是出自機器人的主觀視角。我認為,這兩個鏡頭構成了整部電影的美學訴求基礎。 一個鏡頭是女主人公在沙發(fā)上,在機器人吟誦的長詩中,沉沉睡去。天色變暗,黑暗從窗臺闖入,慢慢侵襲了整個房間。我們看到,女人的身體慢慢模糊,變成了層次分明的身體輪廓,然后是一些陰影中的線條,最后,它跟著微微的光亮,完全消失了。
一個鏡頭是女主人公死去以后,還是在機器人(沒)有感情的注視中,她在自然風干和漫長時間的作用力下,身體失去了水分,皮膚萎縮,骨頭凸頂,變成了一具干尸。 因為這兩個鏡頭,我容忍了整部電影的荒誕絕望。 與機器人在一起,一個人類會更加感受到孤獨,更能明白生命是哪一種東西。 電影背了那么多詩。雖說往電影里加入精美詩篇,未必能給電影帶來真正詩意。它會變成旁白,變成鏡頭語言乏力的體現(xiàn),轉(zhuǎn)而需要另外一種強大的支撐力來托舉電影本身。
但科幻電影以詩來做結(jié),最成功的例子,就是雷德利·斯科特的《銀翼殺手》了。 荒山野嶺,遺棄小屋,絕癥主人公,損壞機器人…… 《再見》充分利用了這個1/7200000000孤獨的主題,把陷入困境的南非白人難民,放在了核子末日的未來背景。她沒有了父母關愛,朋友陪伴,還遭遇愛人拋棄。她只有一個無法走路的機器人陪伴,為她讀詩,陪她說話。
她在家庭錄像帶的投影面前,試圖用手去抓住影像,留戀著時間的過往,滿目瘡痍。這是一顆孤獨的心,這也是一顆充盈的心。她變得更需要機器人來說話與傾訴,交流詩歌——一種能夠強硬地對抗和抵御時間流逝的優(yōu)美文體。 竹子開花的隱喻,象征著無法逃避的死亡。當一個機器人選擇看到死亡而不顧一切自殺,當它說希望通過摧毀自己的零件讓人類感覺到快樂一些(它也會報銷,停止運作)。那么,它離真正的人,其實已經(jīng)很近很近了。 不知道,在未來機器人撰寫的電影史中,Geminoid F是一個什么樣的存在。我大膽以為,她和這部電影,都會被機器人撰寫的電影史。【MOViE木衛(wèi)】
我走進了陌生人群,回來,卻滿臉淚痕。這是一片沒有孤獨的土地,這是一片處處都是孤獨的土地。
今天你用替身輕蔑演技,明天由機器人搶你飯碗
在她的身邊,童年時代的知心好友列歐娜也被留在這片絕望的土地上。人們一個一個地減少,而兩位好友也迎來了說再見的時刻……
節(jié)奏很慢
機器人演員???感覺不會太完美
灰綠末世色調(diào)以及傾斜變異的鏡頭,像極索科洛夫之《沉寂的往事》與《母與子》;多元文化背景的女主,出現(xiàn)在核爆炸后的日本,再次印證生存危機意識的深入骨髓;對光線的處理很到位,高潮部分有滄海桑田、白云蒼狗之味,在時間的萬古亙流面前,無論人類或機器的孤獨,都會被吞噬得一干二凈。
中段可以不用突然學索科洛夫。但還是挺驚喜,特別是最后幾場戲,夠拍案叫絕的了。末日來臨,人其實比自己以為的還要孤獨。
深田晃司在記者招待會上說了很多,提到怎么去營造“走向死亡”的世界,但整個故事依舊存在缺憾,部分人物不夠飽滿,這也或許是為了突出機器人后,無法平衡整個故事的緣故吧,而機器人無疑是本片的最大看點,見面會上石黑教授也提到了將來會出現(xiàn)“機器人演員”這個職業(yè),這或許才是本片最具革命性的地方
你一點一滴地死去 像孤獨一點一滴侵蝕我 兩個震撼的長鏡頭可以看出 我的愛看似輕描淡寫 你卻在一點一滴死去中慢慢舉足輕重。
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世界盡頭,人類毀滅,天荒地老,只剩孤獨的類人機器人,主人腐朽成塵埃,只有她,終于看見百年一遇的竹子開花,似乎開始知道什么是悲傷。
3.5 兩天連看兩本深田晃司,一緊一馳,各有所長。核末日的設定,索科洛夫混搭黑澤清,有一堆槽點,但看起來又嗲又帶感...
前面看著比較壓抑。
拍得很“好看”
末日題材,攝影挺美的。
只有死亡和人類的寂寞是永恒的。
前面劇情沉重又有些乏味,最后部分較好
#FIRST10#雖然多次感覺電影可以結(jié)束了,但是最后20分鐘讓心理的好感度增加。攝影很美,女主也很美,末世,恐慌,孤寂,不知道最后機器人就是為了看竹子開花,還是準備自殺,這世界到底還能糟糕成什么樣?人工智能都會演戲了,演員們不著急么?!
又一個看得生無可戀的電影。對白透著灰暗絕望的死亡氣息,只等那竹子開出花。難民題材扣上了核末日,軟科幻的黑澤清綁上了是枝裕和的空氣人形,機器人出演機器人的設定成就了電影也拖垮了電影——就正如最近一段評注:不是往電影里加入了詩,片子就會變得有詩意。真正傳達思想的還是來自兩個長鏡頭啊
怎么會有這么可我心意的電影(放在post-covid也很合適,雖然女主演技實在有點弱。我也想有一個這樣的機器人,可以給我念詩,回應我說的每一句話,陪著我死去。但其實她只能是我自己,為了讓我確認我對自己有多么陌生,以及我終究只能擁有我自己。PS. 新井浩文突然站起來,說了句,抱歉,我得回家了,都給我整啞然失笑了(苦笑),他倆(導演和新井)可真厲害。
伊蓮娜留給世界的“紅”。機器人守護到最后??赐赀@個電影對世界真是心灰意冷。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