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2022-02-26 上海電影博物館 二刷
———————————————————
特地去補了法國原版的《貝利葉一家》,然后確定了本片屬于靈魂改編。
美版做得最好的一點,是比原版更充分地從both sides去討論了“聾啞家庭唯一聽力正常的女兒”這一設(shè)定。女主角這邊,翻拍版將她的家庭職業(yè)和性格都進行了改動。前者由農(nóng)貿(mào)改成監(jiān)管更嚴(yán)格的捕魚是為了進一步強調(diào)家人對她的依賴和她在家庭中占據(jù)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后者由大大咧咧改為敏感自卑則是為了展現(xiàn)家庭對她的消極影響。在獨當(dāng)一面與無足輕重之間的切換,構(gòu)成了這個角色最大的沖突。
更重要的是,美版加入了女主之外的另一個全新角度----哥哥的看法(把弟弟改成哥哥真的是神來之筆)。借哥哥之口提出這種依賴實際會成為他們與環(huán)境互相適應(yīng)的阻礙,既是為剖析這種特殊家庭關(guān)系做出的重要補充,也呼應(yīng)了父母對女主此刻如同束縛的保護。
其實翻拍版的關(guān)鍵情節(jié)基本上都來自于原版,但正是因為有了上述更多角度、更深層次的發(fā)掘和討論,翻拍版才能在相同情節(jié)中游刃有余地作出不同解讀和延伸,最終以至于在主題提煉、細節(jié)把握和完成度上都呈現(xiàn)了碾壓之勢。
以追求音樂夢想這個情節(jié)為例,原版最大的矛盾在于父母不想寶貝女兒遠離家鄉(xiāng)失去自己的保護,而女兒主要糾結(jié)的也并不是這個家庭需要她。這是因為此前影片并沒有在“依賴”這層關(guān)系上著墨太多,因而最后的歌曲唱的也是“親愛的爸媽我要離開,我愛你們?nèi)缥簦覍㈦x開”。你會發(fā)現(xiàn),這里即使拿掉聾啞家庭的設(shè)定也對影片發(fā)展絲毫沒有影響。而翻拍版基于同樣的情節(jié)建立起的卻是一種更為復(fù)雜糾結(jié)的關(guān)系和情感,并將雙方為何難以割舍早就向觀眾作出了回答。
而且,美版的兩首關(guān)鍵歌曲實在是選得太好了?。∪绻麏W斯卡有最佳插曲選擇及演繹獎,我會毫不猶豫地給本片投票。
《You’re All I Need To Get By》在全片主要唱了三次:第一次是排練時少男少女間情愫的不自覺流露和相互試探;第二次是正式演出時在高潮戛然而止,這里是真的比原版更能讓觀眾感受到什么叫做把美妙撕碎,瞬間將觀眾扔到了一個不得不感同身受的殘酷境地;第三次清唱則完全變換了一個角度,把情歌變成了對命中注定無法割舍的親情的歌唱。當(dāng)父親問起“這是一首什么樣的歌”時,原版的回答是“關(guān)于男女之愛”,而本片則為“這是一首講述人是如何需要另一個人的歌”,真的太絕了。
《Both Sides Now》:真的是對全片的最佳總結(jié),當(dāng)你聽到每句歌詞時都能浮現(xiàn)影片前面的點點滴滴,這是在沒有充分鋪墊的情況下完全做不到的,而它本來只是一首跟影片毫無關(guān)系的歌。這里有一個細節(jié)也很棒,女主是在唱完“But clouds got in my way”后才開始比手語,不僅是愛的自然表現(xiàn),也是對她心境變化的最好表達。
當(dāng)然,原版也有很出色的地方。聾啞家庭的女兒追求音樂夢想這一核心情節(jié)乍一聽很俗套,但是它敏銳地捕捉到了背后的諷刺,點出了音樂是這家人在世界上最不能理解事物,并用一種最殘酷的方式讓觀眾直觀地體會到了女主家人的心情,又用一種最動人的方式讓他們最終也感受到了音樂的力量和女兒的心情。這幾處情節(jié)設(shè)計均是翻拍版煥發(fā)生命力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健聽女孩》在奧斯卡中奪魁,震撼眾人。一陣有關(guān)政治正確的議論過后,不了了之。最近剛剛看完《健聽女孩》,事實證明,女孩奪魁情理之中。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作為一部音樂電影,《健聽女孩》更為主張表現(xiàn)的是一個家庭與社會的精神內(nèi)核。家庭中,女孩作為家中唯一一個聽覺和嗓音正常的人,在社會中的存在價值本身就與生俱來的不一樣。生活在一個以捕魚為業(yè)的家庭里,在上大學(xué)的年齡中他必須要做出自己的選擇:上一所離家很遠的名牌音樂學(xué)院或是繼續(xù)留在家里幫助家人的捕魚事業(yè)。社會上,這種殘疾人家庭生活仍然困難,在本就艱苦的生理條件下還要經(jīng)受社會的毒打。
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這種超級英雄電影的爛俗套路在《健聽女孩》中完美地規(guī)避了。故事結(jié)構(gòu)上,其實并沒有真正地去解決問題,說白了,魯比家庭選擇了某種程度上的“擺爛”。但這并不影響故事的完整程度,影片結(jié)尾仍然將魯比這條大學(xué)故事線與家庭線融合成了一個閉環(huán)。突破性的一點是《健聽女孩》并沒有傳統(tǒng)“傷痛青春電影”的詬病,影片中魯比一家對魯比的音樂人生沒有任何堅決地否定,家人們更加理性,尊重孩子的發(fā)展。這得益于影片聾啞的根本設(shè)定。
音樂在影片中的存在感仍然重要,同時音樂也是《健聽女孩》的一個情緒迸發(fā)點,幾乎所有的感動情節(jié)都體現(xiàn)在了音樂片段中。這里最能讓人們難以忘懷的應(yīng)該是魯比上臺演出,臺下家人享受“無聲的音樂”和結(jié)尾魯比在考試現(xiàn)場的那段手語音樂。這兩場戲其實有一種內(nèi)在的時間順序和必然聯(lián)系。第一場戲魯比在臺上手舞足蹈地表演,而在這場表演中臺下的親人們卻只能看到觀眾們的鼓掌和臺上富有激情的動作。表演結(jié)束后父親詢問魯比歌曲的內(nèi)涵,也暗示了后面的手語與歌曲并行,情緒完全迸發(fā),那是一種親情的愛,即便他們的身體是殘疾的。
聲音的細節(jié)其實在《健聽女孩》中很有表現(xiàn)。就說舞臺表演那段,魯比的家人在臺下進行“無聲的聆聽”聲音在攝影機越線后靜音,將觀眾帶入一個聾啞的觀影體驗之中,極大地提升了代入感。也許正是聲音的多重設(shè)計讓《健聽女孩》如此不同吧?
這種勵志,真情感人的經(jīng)典電影有很多,本片的成功在于它不滿足于表面化的親情,而是深層次地去挖掘這種親情背后愛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羅西一家不是沒有愛,也不是不珍惜愛,而是他們沒有認(rèn)識到愛的力量!
人的愛有很多種,但是任何一種都是極其抽象,極難描繪的。本片中羅西一家人的愛就像大海一樣,包圍著他們,不斷地供應(yīng)生活的需要,可是愛僅僅是避風(fēng)港么?影片的最后,父親坐在后院里深思仰望星空,他意識到海不僅僅能應(yīng)付生活的需要,還能讓他們看見更美的星空!
羅西一家四口,是幸福的一家人。是的,除了妹妹露比,他們都有先天的殘疾,生活在社會底層,以打魚為生,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們幸福的生活。父親以自食其力為傲,有房,有車,吃喝足用,他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樣,開車玩音樂;母親曾經(jīng)是成功的模特兒,家里雖然貧寒,卻擺設(shè)精致,夫妻和睦,兒女融洽;哥哥能干,妹妹美麗,還有比這更幸福的家庭么?雖然他們常常遭受不公正的待遇,雖然他們生活有很多不便,但是他們早已經(jīng)慣,也并不在乎這些,甚至還自我欣賞自己的特權(quán),可以用手語隨便罵那些看不懂自己的傻瓜。這一切都源于這個家庭充滿了愛,他們不在乎這個世界是否接納他們,只要他們四人彼此相愛,他們就心滿意足了。如果真的是這樣就好了,然而在他們內(nèi)心的深處其實是用愛來遮掩自卑。
羅西家的愛的本質(zhì)是對周圍環(huán)境的消極抵抗。這種愛的表面是一個溫馨幸福的家庭,而其內(nèi)核卻是空虛脆弱的。這是一種偽裝起來的自強和自尊,用來抵擋外部的消極環(huán)境,其實在他們內(nèi)心是對自我的否定,承認(rèn)自己不是個正常人,只能依賴家庭之愛來彼此慰藉。父親是個經(jīng)驗豐富的漁夫,一早看出了整個漁村前途的危機,但是他害怕別人的嘲笑,只能躲在背后偷偷咒罵,看起來酣暢淋漓,其實只是耗子扛槍窩里橫,沒有勇氣站在那些正常人中間表達自己。哥哥里奧明知道魚販在坑他,還是傻乎乎地接受別人的報價,他委曲求全只為了別人能像對待一個正常人一樣和他說話。媽媽不喜歡妹妹聽音樂,不喜歡那些“會說話的婊子”,那是因為她嫉妒正常人的生活。妹妹露比,跑出音樂教室,更是直接表現(xiàn)出對人生的逃避。所有這些表面的堅強,恰恰是建立在自我否認(rèn)的基礎(chǔ)上,實質(zhì)上是極度的自卑。而這一切在露比加入到合唱團后都被放大了出來。
羅西一家總是選擇在別人否定自己前,先拒絕別人,這樣就能保護自己不會受到傷害。露比不喜歡自己的好友格蒂和哥哥談戀愛,是要保護哥哥,不想被對感情不認(rèn)真的格蒂傷害到。爸爸滿不在乎把自己的私生活低層次地暴露出來,恰恰是對自我的放棄,從來不覺得自己會得到正常人的待遇。媽媽總是把露比當(dāng)成翻譯工具,不是因為她不愛她,恰恰相反,她是太愛她,怕失去她,所以不敢在她身上傾注太多的感情,在她看來正常人和聾啞人之間沒法維持長久的親情。而這一切寧靜都被露比長時間的歌唱訓(xùn)練給打破了,不習(xí)慣露比不在身邊翻譯,他們聽力障礙的弱點被無情地暴露出來,他們努力構(gòu)建的親情壁壘崩塌了。他們無法面對外面真實的世界,于是所有人都去責(zé)怪露比。這對于露比實在是個難題,是滿足于一個幸福的殘疾人家庭?還是去挑戰(zhàn)一個正常人的生活?
從別人眼中的肯定,羅西一家漸漸認(rèn)識到自己愛的力量。首先是爸爸被逼無奈,大罵工會,號召漁民建立自己的合作社,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贊同。然后是哥哥里奧,為了贏回自己的尊嚴(yán),在酒吧里大打出手。這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欣賞。這讓他從內(nèi)心深處萌發(fā)了自尊,他不再滿足于承認(rèn)自己的無助,依賴露比幫忙,也不愿再迎合正常人,為什么不讓他們來配合我這個聾啞人呢?媽媽也不再自輕自賤,詆毀一切音樂和聲音,為女兒精心準(zhǔn)備了一套表演長裙,走出家門,來迎接大眾的目光。其實他們所擁有的不但不比那些正常人差,反而擁有他們所羨慕,所沒有的親情。
只要接近羅西一家,你就會被這種愛所吸引。格蒂是露比的好朋友,她沒有偏見,很快就被這個家庭愛的氛圍吸引了。音樂老師發(fā)現(xiàn)了露比的才華,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隱藏在這個少女內(nèi)心的無窮潛力。露比和所有青春期的女孩兒一樣,也有自己心儀的對象,然而她絕不敢像一個正常女孩兒一樣去追求那個男生,只要默默地和他一起去排練,她就心滿意足了。她努力去避免和那個男生的接觸,不是因為她不愛,而是因為她不敢,她害怕拒絕帶來的傷害太重。即便如此,她還是沒能避免別人的嘲笑。但是這次她錯了,邁爾斯不但不是對她有歧視,反而是以一個正常人的眼光來開她的玩笑,甚至是羨慕她的家庭生活。邁爾斯在她身上看到的不是輕賤的肉體之交,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佩服,欣賞這個少女的才華,勇氣。他羨慕這樣家庭愛的氛圍,甚至是他這個正常人家庭所沒有的。他的真心和堅持也終于打動了露比,露比也在邁爾斯這里真正做了一次正常的戀愛少女,她可以大膽地拒絕,也可以任性地要求男朋友為她做這做那。
值得注意的是跳水的一段情節(jié)。露比告訴邁爾斯跳水的恐懼不在跳在水里的時候,而在準(zhǔn)備跳的時候,雙腿會嚇得發(fā)抖,一旦勇于跳出去,身體就會被湖水包裹。這正是露比內(nèi)心的寫照,家庭的愛就像這泓湖水,帶給她無限的安全感,站在湖外的世界始終讓她戰(zhàn)戰(zhàn)兢兢。就像影片從頭至尾所暗示的大海,里面有無限豐富的水產(chǎn),不僅如此,也有無窮的力量,讓羅西一家有勇氣來迎接任何挑戰(zhàn)。爸爸最后不禁感嘆,海上的星空要比路上看起來美麗的多。邁爾斯跳出水面的一吻,給了露比邁向大眾的勇氣。在露比的歌唱表演上,一家人真正得到了和正常人一樣的尊重,他們也開始認(rèn)識到自己的價值,所以他們不再輕視自己,愿意像個正常人的家庭一樣,送女兒去報考音樂大學(xué)。
一個經(jīng)典的電影主題是不斷拔高的。在音樂考試中,露比怯場了,她雖然可以像一個正常人一樣去參加考試,但是她遠遠達不到優(yōu)秀的標(biāo)準(zhǔn)。就在她準(zhǔn)備放棄的時候,她看到了自己的家人,她認(rèn)識到自己的力量其實源于這個家庭的愛。她終于認(rèn)識到這親情的價值其實遠遠大于自己的認(rèn)知,是這世上最寶貴的愛。這一次她真正得到了自尊與自強,她愿意為了自己的家庭而歌唱,不是為了消極地躲避外人的歧視,而是驕傲地展現(xiàn)出這愛的力量!
這種勵志,真情感人的經(jīng)典電影有很多,本片的成功在于它不滿足于表面化的親情,而是深層次地去挖掘這種親情背后愛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家庭的愛不僅僅是羅西一家的避風(fēng)港,也不僅僅能讓他們過上正常人的生活,而是一股超凡脫俗的力量。
當(dāng)麥當(dāng)娜憑借著"Music makes the people come together"狂攬冠單并回春,所有人聽從號令隨著音樂放肆舞動時,我想那時的聾啞人一定是要翻白眼的。對于先天性失聰,對聲音沒有任何概念的人,我們怎么也沒法跟他們解釋為什么有這么廣泛的人熱愛音樂,就如電影中的爸爸那么通情達理的理想角色,因為聲音的震動自稱喜歡"匪幫說唱"的他看到周圍的人因為音樂歡呼,因為音樂哭泣仍然表現(xiàn)出一種茫然的無力感。
這時候我會贊嘆故事劇本的精妙,出生在父母和哥哥都是聾啞家庭的孩子追尋音樂夢想,它不難,不苦大情深,不給你講道理,寥寥幾筆的設(shè)定,把所有的負面情緒隱去像大家展示Children of Deaf Adults的故事,卻有以小窺大的能量。
電影我眼淚從眼睛中打眶數(shù)次,最終用了三片紙巾。
第一次是女兒問母親"你有沒有更希望我是聾啞人時",母親肯定的回答背后是不想成為一個壞媽媽"自私"但真摯的愛。
第二次是父親請求女兒給自己唱歌,他把手顫顫巍巍的放在她的聲帶上,女兒的聲音越來越大的某一個時刻瞬間我被震撼到了。
第三次當(dāng)然是結(jié)尾的both side now,她望向看臺上的父母和哥哥,邊唱邊用手語慢慢的打出歌詞,有點俗,有點好哭。我想至少對于父母和哥哥來說是一次美好的詩歌體驗(我想這也是為什么要選joni的歌)。
最后的最后,雖然CODA的奧斯卡bp已經(jīng)板上釘釘,我仍然是犬之力堅定的支持者。CODA有點像皮克斯的一些電影,看完的感覺像完成了一天疲憊的工作后喝了一瓶氣泡水,舌尖那份快感過去不奢求回味。犬之力是對當(dāng)代toxic masculinity最有力的吶喊,它有些爭議但是自然會伴隨著思考。兩者作為電影這個媒介在某種程度也許一樣好,但是綜合所有層面,在競爭世界最大的獎項時后者我認(rèn)為無懸念的脫穎而出。
2023-6-13,健聽女孩,第20部
2021年上映,豆瓣8.6分,騰訊視頻,時長111分鐘
這部片子,它集合了另外2部片子的特點,《傲慢與偏見》+《聽說》。
而且,翻拍的是另外一部法國電影,《貝利葉一家》。
(《貝利葉一家》,豆瓣評分8.4分,翻拍能超越原創(chuàng)的,屬實是功力深厚了)
看完真的讓人心情很好,那種感覺像是沉悶的生活里,突然有人播放了一首自己的歌,是一個很美好的結(jié)局。
故事線還是比較清晰的,一條是親情線、一條是愛情線。
關(guān)于親情線:
一家四口,爸爸媽媽、哥哥妹妹,除了妹妹之外,余下3位都是聾啞人,這對他們捕魚的謀生方式造成很大影響,他們對外傳達信息,需要依靠健全的妹妹來溝通。
但是,妹妹喜歡音樂,她想考伯克利音樂學(xué)院,她需要花費時間去老師家里反復(fù)練習(xí)。
家里需要她幫忙,她抽不出時間去練習(xí),為此,家里人吵架了。
這個哥哥,真的很愛自己的妹妹,他從別人的口中,了解自己的妹妹在音樂上天賦異稟,所以,他不希望因為家人的缺點,就耽誤了自己的前程,他希望妹妹可以去實現(xiàn)夢想,而不是被家里禁錮了。
這一點,真的很難得。
關(guān)于愛情線:
男生到女孩子家里練歌,不巧聽到了女孩爸媽深度學(xué)術(shù)交流的聲音。
女孩爸媽還示范了一些動作,被男生記住了,回頭男生就在學(xué)校里傳播。
于是,這倆人就吵架了,后來就和好了,還談戀愛了。
和好的方式就是男生先主動道歉,然后女孩讓他從高臺上跳下去游泳。
再后來兩人一起去考音樂學(xué)院。
男生有說到自己的爸媽并不相愛,他羨慕女孩爸媽是很相愛的。
從側(cè)面反映,他內(nèi)心是帶有一些嫉妒的。
而且,他學(xué)習(xí)音樂的動機跟女孩不一樣,女孩是因為自己喜歡,男生則是因為需要得到家里人的認(rèn)可。
這部片子,值得讓人思考的點是:
一、身體不健全的父母,能培養(yǎng)出健康、有夢想有追求的好孩子,因為他們懂得尊重孩子、不強制干涉孩子的人生、也愿意放手。
而有些身體健全的父母,卻能毀掉一個孩子的未來,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人生很成功,足以指導(dǎo)孩子的一生。
這樣一對比,好像很諷刺。
可以用眼盲、心盲,來對比。
眼盲的父母,他們養(yǎng)育出了前途光明的孩子,他們的心不瞎。
心盲的父母,他們憑本事毀掉了孩子的前程,眼睛所看到的,全部都是不好的。
二、有幸遇到一位好老師,那真的是三生有幸!
老師肯定她的天賦,不僅指導(dǎo)她學(xué)習(xí),還支持她去追求夢想。
《健聽女孩》。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和《奇跡男孩》一樣,堪為美式主旋律范本。
在家庭倫理,高中生成功學(xué)和青春性喜劇這些普通的電影邏輯之外,能夠獲得最佳影片的主要因素當(dāng)然是對聾啞人的關(guān)注。
但是不賣慘。一家人都魅力十足,這是每個孩子都希望有的那種家人??吹臅r候就覺得老爹實在應(yīng)該得最佳男配角,酷到?jīng)]邊??赐暌徊?,果然是。
中間有段無聲的視角太能感同身受了。
Now i look at love from both sides.
CODA as Child of Deaf Adults,“健聽”是相對于聾啞群體而言的概念。不管是基調(diào)節(jié)奏還是內(nèi)核,這片子做到了各要素的完美平衡,幾乎沒有刻意和煽情的痕跡,這種小清新小美女又不做作的音樂勵志片,誰能不愛呢
我真的好容易被這種題材打動!全片流暢自然,角色和對白都很有趣。每次看到兄妹conflict的時候真的同時心疼他倆。
一部制作精良的“心靈雞湯”式的電影,聾啞人家庭里唯一正常之少女的成長,是其獨特魅力所在;幾位真正聾啞人的表演更是添彩!雖然它是舊片翻拍,但仍舊獲得了今年初,圣丹斯電影節(jié)評委會大獎及觀眾獎,被新成立的“蘋果TV+”用2500萬美元購買,可見其市場之潛力。
夜晚皮卡車上,父親摸著女兒喉嚨聽歌的時候,哭的不能自已。
真的很好哭?。I點真是一波又一波的,后面幾場唱歌的戲每場都好好哭,尤其是父親用手聽女兒演唱那段,哭到不行了。其實故事很常規(guī),跟法版設(shè)定也基本一樣,但這種講述真善美、人間有愛的片子,真是怎么看都不會膩。歌曲之所以感人,是因為演唱者用她來傳遞自己的愛,而電影也是這樣。愛與溫暖,真好。
你可以是家人,但也同樣可以是你想要成為的那一個人。比起原版更為溫暖、配合圣誕檔時境的設(shè)計;美版有青春片總是少不了高呼“我討厭我的生活”的女主角,還把多點的篇幅放在了那些成長的拉扯與困頓中。最好的部分是Marlee Matlin的選角,沒有作為日后對陣媒體的“擋箭牌”或是對某種“份額”的填滿;和女兒的交心,那段關(guān)于“壞媽媽”的對話,慶幸她依然能不停地活躍著;并且也等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那段家人“聽”角下突然全然無聲的duet是意料之外的厲害片段。
歐陽娜娜都能考上,她肯定能上。
一個好故事的魅力,幾處橋段非常動人,唱歌為這個故事靈動了起來。
媽媽說她不能離開我,她是我的寶寶,爸爸說可是她從來沒有當(dāng)過寶寶。從這里開始我一路哭到結(jié)尾。因為特殊而變得更深重的羈絆,纏住了人生,卻也托住了人生啊。
幾年前看過法國原作貝利葉一家,所以再看美版新鮮感肯定要差了,但一樣覺得喜歡,因為創(chuàng)作者用一種很真誠的態(tài)度把這個故事搬到了美國,并帶來了不亞于原作的感動,最喜歡合唱團那場無聲戲,無法欣賞到自己孩子的天賦,這大概是最難過的事情,而更為難過的是要親手扼殺它,所以最終父母選擇放手,雖然這結(jié)局過于理想了,但這不就是大家都想看到的么
當(dāng)“陽光小美女”遇見Glee,非典型家庭與青春逐夢對撞出的溫柔天籟,難怪能橫掃圣丹斯、被蘋果天價買走版權(quán)。CODA=Children of Deaf Adults,成長于聾人家庭的健聽一代。由于從小充當(dāng)家人與外界溝通的橋梁,他們承擔(dān)了超出年齡的重擔(dān),在有聲與靜音的世界穿梭——直到開始追逐自己的夢想與生活。全片最感人的可能就是父親摸著女兒音帶、“聽”她唱歌的那一幕了,淚目。
可愛又溫柔,就是那種一切都很俗套,但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被打動。家人們,生孩子不是為了造福自己,成全,是親屬的美德。
是佳片有約會播的電影
在「講好一個故事」這點上,我認(rèn)為本片幾乎挑不出一點毛病。劇情流勢如流水素面一般,高處立意,順流而下,穩(wěn)妥收尾,每個故事轉(zhuǎn)折點的卡位都那么精準(zhǔn),編排絲絲入扣,一把大手牢牢捏著觀眾的心,甚至可以收錄進編劇課程的教科書了。盡管也讓電影顯得過于工整、雕琢痕跡偏重,但是演員們質(zhì)樸、生活化的演出又很好地中和了這一點,挺高明的。影片中那位稍顯懷才不遇的聲樂老師,給我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盡管也帶著名校出身的驕氣性子,卻依然能夠貼近地面、懇于去真誠地聆聽基層生活的聲音。社會地位也許并不及他那些腳不沾地的知名校友們,但唯獨他卻值得一些額外的掌聲與尊敬。
是那種電影,你清楚的知道它哪里好哪里不好,但是你不太想說,你只是知道你以后會把它看很多遍,然后把它推薦給自己認(rèn)識的每一個人。
1.奧斯卡史上第三次將最佳影片頒給翻拍電影(之前兩次是1959年上映的[賓虛]與2006年的[無間行者]),比及這兩部作品及今年頒獎季其他幾部佳片([甘草披薩][暗處的女兒][犬之力]),本片無疑并不怎么配得上年度“最佳影片”的頭銜。2.主要問題在于,大部分時候的電影語言都了無新意、缺乏強度。劇本也斷乎不算上佳,最后的解決方式雖溫情可人卻簡單粗暴,在家庭依賴/束縛與覺醒追夢的核心主題上也挖掘呈現(xiàn)得不夠,有些元素剔除掉也不影響主線,比如女主與二重唱搭檔的戀情。這碗雞湯也因此看起來童話色彩過重。3.不過,必須承認(rèn),影片依然能給出一場流暢美妙的情感之旅,動人的歌曲和精湛的表演也不可小覷,整體上至少比[綠皮書][無依之地]更真誠。4.艾米莉亞·瓊斯非常靈,歌喉也讓人難忘。5.學(xué)校演出上驟然的消聲(主觀聲響視點)用得妙。(8.0/10)
La Famille Bélier 美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