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眾影評網(wǎng)《霧林寒戰(zhàn)》影評
在本屆戛納電影節(jié)競賽單元的強大陣容中,烏克蘭導演謝爾蓋·洛茲尼察也許最不為大眾熟悉,作為著名的紀錄片導演,洛茲尼察之前只有一部劇情長片,入圍了當年戛納競賽單元且受到相當?shù)暮迷u。這位導演以詩意表現(xiàn)風格見長,在之前《我的幸?!分?,這種詩意與劇情結合的相當巧妙,然而在《霧林寒戰(zhàn)》里,詩意表達變成了冗長拖沓,將故事抻得毫無張力。
影片根據(jù)白俄羅斯作家瓦斯里·貝科夫的小說改編。二戰(zhàn)期間在被德國占領的蘇聯(lián)西線地區(qū),幾個鐵路工人制造了一場針對德軍的火車出軌事故,事發(fā)后這些人皆被處以死刑,除了蘇申亞。蘇申亞因此被當作通敵者,兩名游擊隊員受命前去處決這位“叛徒”。
這是個理應有情節(jié)沖突的故事,但洛茲尼察用緩慢的節(jié)奏將所有本該起沖突的地方淡化,讓影片看起來像一部哲學思考的實驗電影,可是又缺少思想的縱向表達。我們能隱約體會到導演想要傳達的思考,僅僅是隱約,它既沒有通過情節(jié)推進展現(xiàn)出來,也沒有通過極端的影像風格表達清楚。這讓整部影片奇慢且毫無變化的節(jié)奏變得什么也不是。
劇情中,兩名游擊隊員本要將蘇申亞帶入?yún)擦种刑帥Q,卻遭到了德軍伏擊。從這里開始,出現(xiàn)了每個人的閃回片斷。一段現(xiàn)在時加一段倒敘,連時長都幾乎完全一樣,形成極其規(guī)整的對仗??墒沁@個形式感與影片毫無關系,顯得十分刻意。
洛茲尼察在導演闡述中說希望對二戰(zhàn)期間蘇德戰(zhàn)區(qū)的可怕經(jīng)歷進行反思,但事實上影片的表意很模糊,似乎想說戰(zhàn)爭對人的影響,又似乎想探討無論是否有戰(zhàn)爭,人心都要面臨無可避免的選擇。演員故意慢節(jié)奏的行動和臺詞除了讓節(jié)奏更拖沓,沒有任何深化主題的力量。缺乏內(nèi)核,任何形式化的東西都是蒼白無力的。
唯一值得稱道的是影片攝影,洛茲尼察與他的處女作攝影師Oleg Mutu再次合作,后者曾執(zhí)鏡克里絲蒂安·蒙吉的代表作《四月三周兩天》,而今年競賽單元里蒙吉大受歡迎的新片《群山之外》也是由Mutu擔當攝影。其主觀隨意的拍攝方法和對自然景觀的展現(xiàn)很有獨到之處,片中俄羅斯亞寒帶針葉林在其鏡頭下被渲染上冷肅氣氛。但很可惜在洛茲尼察的手下毫無用處。
2 ) 節(jié)奏偏慢,在大雪里,死亡都是緩刑
節(jié)奏偏慢,在大雪里,死亡都是緩刑。戰(zhàn)爭面前,種族滅絕面前,誰是兇手不重要,因為全人類都是兇手。節(jié)奏偏慢,在大雪里,死亡都是緩刑。戰(zhàn)爭面前,種族滅絕面前,誰是兇手不重要,因為全人類都是兇手。節(jié)奏偏慢,在大雪里,死亡都是緩刑。戰(zhàn)爭面前,種族滅絕面前,誰是兇手不重要,因為全人類都是兇手。節(jié)奏偏慢,在大雪里,死亡都是緩刑。戰(zhàn)爭面前,種族滅絕面前,誰是兇手不重要,因為全人類都是兇手。
3 ) 鋤奸記
2022.10.21
聰明的科爾卡自己拼裝了一輛卡車,不想被村里的二鬼子警察給搶了去,車壞了還強迫他去修,氣的科爾卡一把火把車給點了,然后加入了游擊隊。這才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投八路!”,加入了游擊隊的科爾卡改名布羅夫。
蘇茲瑟亞和另外三個鐵路工人把德軍鐵路在轉彎處的鐵軌破壞了,就等著看熱鬧,誰知來了一列裝滿平民百姓的列車,其中兩個鐵路工人慌了神,轉臉往轉彎處跑,被德軍發(fā)現(xiàn)了端倪,事情敗露,四個人遭到酷刑拷問,德軍逼迫蘇茲瑟亞簽一份秘密合作協(xié)議,他堅決拒絕簽。德軍絞死了另外三名鐵路工人,卻把蘇茲瑟亞放了,放出來的蘇茲瑟亞在世人甚至妻子阿涅雅面前抬不起頭來,遭人背后唾罵,生不如死。
就因為德軍把他放了,游擊隊憑此懷疑是他出賣自己人,派布羅夫和韋迪克去他家把人帶出來執(zhí)行槍決。其實布羅夫和蘇茲瑟亞都是一個村子的,兩家是街坊鄰居,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但是戰(zhàn)爭就是那么冷血,殘酷無情,大是大非面前沒有什么親情可講。正像蘇茲瑟亞自己說的那樣“戰(zhàn)爭,一切都有可能”。
布羅夫讓蘇茲瑟亞帶了一把鐵锨,用來挖坑埋自己,坑挖好了,布羅夫舉起槍瞄準蘇茲瑟亞,正要扣動扳機,突遇幾個二鬼子來襲,韋迪克嚇的望風而逃,布羅夫倉促應戰(zhàn)被射中,蘇茲瑟亞把他救了出來??墒莻麆葸^重的布羅夫還是死在了去祖柏維科的路上,蘇茲瑟亞表示愿意把死去的布羅夫背回祖柏維科的游擊隊駐地去面見游擊隊長柯涅亞,以證清白。
其實韋迪克是個猥瑣狡詐、投機取巧的小人,布羅夫的被襲負傷就是因為他的警戒失職造成的,而且臨陣逃脫,既不示警,又躲避戰(zhàn)斗。派他去偵查,他竟然找個地方躲起來睡覺。更卑鄙的是出賣收留他的老鄉(xiāng),導致一家人被滅門。
過大路的時候,韋迪克讓蘇茲瑟亞背著死去的布羅夫先過,看看沒有什么動靜他才過,誰知人算不如天算,他剛走到路邊就遇到兩個二鬼子警察,韋迪克反身回跑,來不及了,被二鬼子一槍打死。這應該算是老天給他的報應吧。
兩個來殺自己的游擊隊員都死去了,蘇茲瑟亞進退兩難,再也說不清楚了。他從布羅夫身上找到那種左輪槍,只好開槍自盡,選擇有尊嚴的死去,這也是絕望的蘇茲瑟亞最后的一絲掙扎,沉重而無力。大霧彌漫,掩蓋了一切,讓歷史永遠也無從探究和分辨清楚這起事件的是非曲直,真?zhèn)魏诎住?/p>
4 ) 在霧中
這些年,我們所看到的白俄羅斯影片,大多與二戰(zhàn)有關。
二戰(zhàn)中,白俄羅斯作為前蘇聯(lián)的一部分,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部2012年出品由謝爾蓋·洛茲尼察執(zhí)導的電影《霧林寒戰(zhàn)》(又譯《在霧中》),卻用另外一個視角,通過一個老實巴交普通人所受到的冤情,以解讀戰(zhàn)爭給人們所帶來的無比困境和心神煎熬,對人性有著深刻的闡釋和解析。
無情的戰(zhàn)爭會讓每一個人都難以置身事外。其實,這也是反思戰(zhàn)爭的一部分。在那種殘酷的大環(huán)境中,凡人如微塵,急速地卷入戰(zhàn)爭泥流的同時,還可能會無緣無故地被自己的同胞誤判。等一切還來不及辨白,即可能又卷入另一個絞殺戰(zhàn)當中。該片風格極其冷靜,如同一首凜冽寒霧下的長篇敘事詩,只是其中過于擠壓和腫脹。
霧霾重重,方向不明。這是該片常見的場景。一個名叫蘇中亞的男人,在鐵道上干了13年,因為德軍的入侵,被卷入了一宗迷霧般的重案。事情起因是他的三個工友,偷偷擰掉了鐵軌上的螺絲,造成了德軍的火車傾覆。這事的直接起因是他們四人一起受到了“俄奸”的污辱,另三個工友無法吞下這口惡氣,說可以這樣神不知鬼不覺的做一次,而沉穩(wěn)的蘇中亞并不贊同他們這樣做,因為德軍會找附近村民撒氣而殺光無辜的他們??伤麄?nèi)齻€還是做了,且全被抓到。
德軍審問蘇中亞時沒得到他們所想要的,就提出不絞死他的一個條件:放他回去,做德軍的線人,以提供游擊隊的情報。這立即遭到了蘇中亞的拒絕,他說我寧愿你們絞死我。盡管如此,德軍還是放了他,而絞死了他的三個工友。這事引起了大家的議論,甚至他的妻子都懷疑他。
當然,游擊隊一口咬定是他出賣了他們。于是,高大英俊的游擊隊布諾夫帶著一個叫沃蒂克的瘦弱點隊員,一起騎馬走過山間,待入夜后,來到蘇中亞的家。布諾夫看到蘇中亞正跟小兒子逗樂,蘇中亞看到布諾夫的到來并不驚奇,仍靜如止水。妻子安妮婭哀求布諾夫別帶他走,可蘇中亞還是若無其事的跟他們走了,如同飛鳥入林,杳無影蹤。只有山中濃濃的寒霧和林中潺潺的泉水。
沉靜憨厚的蘇中亞一路上只說自己從沒有出賣過工友,他說也不明白德國人為何放了他。他總是那句話我寧愿被絞死,也不受這種冤枉氣。但受命的布諾夫根本聽不進去,讓沃蒂克去望風,而讓蘇中亞挖坑,所謂自掘墳墓莫過如此??油诤昧?,布諾夫舉起槍準備射他時,突然槍聲大作,布諾夫應聲倒下。原來他們遭到了德軍的伏擊。
好心的蘇中亞背起受傷的布諾夫狂命奔跑。在一山坳處倒下,沃蒂克過來,看到這一幕也無可奈何。醒過來的布諾夫囑沃蒂克不要對蘇中亞怎樣,潛臺詞似乎告訴他蘇中亞是被冤枉的。蘇中亞說必須找地方給布諾夫治療,急切的背著他,沿著陡峭的山徑艱難前行,可他們離最近的村子也有不少旅程,何況村子還有德國人和俄奸。沃蒂克去探路,蘇中亞就跟布諾夫靜靜地訴說事情的經(jīng)過,當他說完時發(fā)現(xiàn)布諾夫早昏過去了,其實已死了。沃蒂克承諾向上級證明蘇中亞的清白,因為德軍之所以放他,是想他做為一個誘餌,以伏擊游擊隊員。蘇中亞這下才舒了口氣。
好不容易能看到了村子,就在沃蒂克過馬路時,偏被兩個俄奸發(fā)現(xiàn),射殺了他。等他們走后,布諾夫背起沃蒂克,與布諾夫放在一起,看到死去的他們,霧茫茫一片,現(xiàn)在又有誰能證明他的清白呢。
2013、8、11
5 ) 大陸一千年也拍不出這樣的電影
大陸再過一千年也拍不出這樣的電影,這并不是我信口開河,我列出下面的兩條理由,你可以看看。
第一點,全片的所有角色在內(nèi),沒有一個反派角色死亡,甚至連受傷都沒有,可以說是毫發(fā)未傷。受傷和死亡的全是正面人物和正方角色。
第二點,全片的所有角色在內(nèi),所有的正面人物全部死亡。三個破壞德軍鐵路的工人被絞死,派來處決叛徒的游擊隊隊長被偽軍打死,收留游擊隊隊員的平民被炸死在屋中,最后的一個游擊隊隊員被俄奸警察打死,男主角最后自殺。到影片結束,所有的正面角色全部死亡。
應該說還有第三點和第四點,但和上面兩條比都不重要。比如說全片的正面角色都長相平庸,甚至是丑陋。這要在國內(nèi)是難以想像的,先不說用不用小鮮肉,在本片中,正面角色可以說一點點偉光正的影子都沒有,更別談什么光輝形象了。
全片的所有角色,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全部都看不到標簽和藝術化處理,觀眾看到的只是無限接近于真實,包括演員的極其自然化的表演和真實到你挑不出毛病的道具,比如那跟真正的死尸毫無差別的游擊隊隊長的尸體,這具尸體我沒有在任何一部內(nèi)地電影中看到過。
可以肯定的是,大陸一百年內(nèi)是拍不出這樣的電影的,至于一千年后,還有沒有電影就不知道了。
6 ) 戰(zhàn)爭中的人性迷霧
電影一如其名稱所傳遞的灰暗陰冷色調(diào),戰(zhàn)爭創(chuàng)造了一種迷霧般的生存場景,宏大歷史背景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圍,困惑與冷漠占據(jù)了人的生存主題,無論是游擊隊員還是被指認為“背叛者”,都被簡單的邏輯理念或激情所主宰,唯有看似遲鈍的Sushenya跟電影節(jié)奏完全同步,一種慢讓人得以有反思的充足時間,一種對日常生活主題的堅守才讓人清醒,然而清醒并不能救得了任何一個人,這是戰(zhàn)爭的殘酷本質(zhì)使然,當Sushenya面對Burov的質(zhì)問所表現(xiàn)的絕望也源自于這種清醒,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帶來救贖,唯有自我麻木可以達到平衡。
電影所采用的慢節(jié)奏,與穿插的敘事方式可以說恰恰從兩個方面讓觀眾做充足的反思,慢使得我們能避免被情節(jié)所裹挾而只得到片面的印象,穿插敘事恰恰能讓我們對各個情節(jié)有多層次的把握。單從人物關系上來說,行刑者與受刑人組成了一個人性對比的完美整體,這也是多數(shù)電影的一個邏輯結構,然而穿插的事件與反思打破了這種圓環(huán),Burov作為一個正面的形象的代表人物,也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對于其燒毀汽車的情節(jié)描述絕不是指明一個革命者的心路歷程,而恰恰因其看似正義的行動而要對母親與妹妹的死終生愧疚,當然革命者永遠要作出犧牲,不可能都像他母親所言,世上事要么是愚蠢的要么是明智的,想要行動并作出改變就要跳出這種日常生活的理性。當然無論什么處境下,我們的本質(zhì)都會有所保留,就像Burov對于Sushenya家庭生活的參與,哪怕是極其簡單而又短暫的,也會讓理性與激情稍稍抑制,在行刑者與普通人之間暫時尋得一個平衡。
而Voitek與Burov則是絕然不同的另一類生存理念的代表人物,他們不是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或者很好的體驗反思者,而只是投機者,沒有絕對的人生主導理念,受著片段理性與簡單的生存需求的支配,行動的理念就是其對于自身利益的恰當性,也難說,在和平時期這種人或許都會有自己的理想與追求,然而亂世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生活標準,于是,多數(shù)人都像他一樣回歸動物性,簡單,安全,又沒有大眾輿論的評判。當他看似肩負使命歸來途中被警察逮到時,便屈服于其本性,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打到 別人身上的子彈和良心的責打會是同一種疼痛嗎,況且,這個時代啊,你讓我怎樣,我是最壞的人嗎,那些德國佬呢,過于容易給這些找到一個原因,就簡省了自身的反思。
最后,所有的故事都屬于Sushenya,最清醒的他也變?yōu)榱俗罾Щ蟮?,只有他最清楚他們?nèi)叩木车?,然而卻無從抉擇,人性從四面八方將其包圍,所有可能的主導其生存的理念都難以給出明確的評判。關于生存的真正困境就體現(xiàn)在這里,任何一種行動都面臨質(zhì)疑與自我責難,因為被迷霧所包圍,我們對于他人身上真實的東西都難以辨認。最后的那一聲槍響,可以說是Sushenya對于困境中個人的卑微的悲劇性認同。
7 ) 東線的黑暗森林
1941年6月22日,在納粹德國實施巴巴羅薩閃電戰(zhàn)計劃后,蘇聯(lián)紅軍之所以全線大潰退,一方面由于1936年開始的那場大清洗,讓這個布爾什維克國家損失了幾乎所有的高級將領,而無力指揮抵抗;另一方面則是強扭的瓜不甜,這個偌大國家西部那些加盟共和國和少數(shù)族群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始終沒能做好,戰(zhàn)爭伊始,出現(xiàn)難以想象的大規(guī)模的放棄抵抗甚至陣前倒戈。針對前線嚴重的失敗主義和投降思想,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頒布了第227號命令,讓內(nèi)務人民委員會(NKVD)的部隊有權進入軍營逮捕“意志脆弱分子”,并在戰(zhàn)場上對逃兵格殺勿論。而“意志脆弱分子”還不僅限于軍營,戰(zhàn)區(qū)一切生產(chǎn)生活相關人員,都有可能被以各種理由逮捕并送至著名的“懲戒營”,被認為情節(jié)嚴重的,內(nèi)務人民委員會有權按軍法就地處以極刑。
二戰(zhàn)本身就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富礦,而衛(wèi)國戰(zhàn)爭前期這段逐漸揭秘的歷史,因布滿彼時彼地人們在意識形態(tài)和歷史站隊中的艱難抉擇問題,而具備了極強的戲劇沖突可能。小說《活下去,并且要記住》以及電視劇《懲戒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一次的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上,烏克蘭導演謝爾蓋?洛茲尼察頗有心思的在歷史洪流邊嗚咽的個人溪流里,舀起一瓢苦水,以極為結構化的三段體,標識出殘酷歷史中人群殊途同歸的悲涼命運。
1942年秋的白俄羅斯,227號令頒布不久,德占區(qū)的一群鐵道工人制造了一起火車出軌事故,在輪番酷刑后,其中的Sushenya竟被釋放了,眼睜睜看著德軍營地中被吊死的工友們尸體,心緒萬千的回到村中家里。他知道釋放他的納粹軍官其實也給了他一道比死還難受的懲罰——在鄉(xiāng)親鄰里對其“通敵”行為的假象和唾棄中茍活,甚至茍活的資格都沒有,內(nèi)務部處決叛徒的同志遲早會來,一顆子彈了結這個叛國的罪惡靈魂,讓他不能像工友們那樣在紀念碑上永垂。
內(nèi)務部的同志來了,讓Sushenya與妻子告別,抓上土豆和蔥花,在夜晚開始彌漫的霧氣中,進入無邊的密林。由從小一道長大的朋友Burov動手或許是最好選擇,坑挖好了步槍上膛了,不辨身份的槍火卻突然大作,是德軍還是白俄的傀儡部隊?Burov不幸中槍, Sushenya只好承擔起照顧差點崩了自己之人的重責,與內(nèi)務部的另一個同志Voitek往敵方或己方的地盤艱難走去。密林和濃霧,逐漸消弭了敵我邊界以及英雄與叛徒的身份,其間的三人,就像《現(xiàn)代啟示錄》中逐漸沒了目標感的迷失者,而前方的村莊究竟是屬于布爾什維克還是納粹抑或傀儡軍隊,又或者像《紅軍與白軍》中那樣輪流坐莊。
白俄羅斯的密林,也就成了劉慈欣在名著《三體》中描述的黑暗森林。每個星球每個個體都是其中持槍謹慎前行的獵人,最好將自己牢牢藏好,因為你有意無意駁出的一槍,都會招來更高文明或更強個人的注意,并引來殺身之禍。
角色在黑暗森林慎行,電影也在黑暗森林中以極緩的節(jié)奏分別展開三人故事,127分鐘的時長將戲份近乎平均的攤到每個人身上,于是在各自的閃回中,我們看到在黑暗森林中嗚咽著的溪流,不僅是“叛徒”Sushenya這支,在Burov奄奄一息后,起支配作用的Voitek反倒有著各難以啟齒的出賣友鄰過往。
森林總能走出,迷霧終將散去。在并不占主導地位的影片現(xiàn)實時間里,三人關系也從控制/被控制發(fā)展為相互依存,并期待在各回各家的無奈中結束。然而,這場濃霧實在太大,以至于徹底遮蔽了歷史,也讓影片在看不到的一聲槍響中拉上了灰色的帷幕。
8 ) 卑劣或殘存的人性與無正義的戰(zhàn)爭
我看的白俄羅斯的電影相當少,《霧林寒戰(zhàn)》算是第二部。前一部也是該國與俄羅斯合拍的電影《布列斯特要塞》,兩部皆是寫二戰(zhàn)的,只不過一部是寫戰(zhàn)爭剛開始之日,一部寫在戰(zhàn)爭雙方膠著之時。但兩部影片旨趣卻大相徑庭,《布列斯特要塞》與傳統(tǒng)的蘇聯(lián)戰(zhàn)爭片并無二致,場面很宏大,背景也很深厚,算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既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也體現(xiàn)了蘇聯(lián)軍人的勇敢與犧牲精神。而《霧林寒戰(zhàn)》就顯得灰暗多了,它并非如《布列斯特要塞》那樣的宏大敘事,更多地是反映人性,關注的是歷史的微小層面,關注的是在大歷史背景后面的個人所為。
關于白俄羅斯這個國家,在我的腦海上印象模糊,總是將它與俄羅斯搞混。在歷史上它總是躲藏于俄羅斯的身后,光芒被俄羅斯巨大的身影所遮蔽。而蘇聯(lián)垮臺之后,加盟共和國各奔東西,似乎只有白俄羅斯這個國家不離不棄,盧卡申科所領導的共產(chǎn)黨,一直在該國當政,在外交上亦緊緊地追隨俄羅斯,就像大哥后面跟著的一個小弟。近來,雖然兩國在貿(mào)易方面鬧點別扭,可仍然讓如我這樣的人,無法將他們當成兩個不同的國家。在寫作此文之時,查閱了一下維基百科,才知道原來白俄羅斯與俄羅斯并非同文同種,處于各個大國之間的該國,命運也是很悲慘,總是被周邊強國所瓜分,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之所以在寫電影評論之前,先介紹了一段關于該國的背景,是因為這兩部影片與著這個迷霧般性格的國度,有著極大的關系。兩部影片皆是聚焦于二戰(zhàn)中德國人的入侵,是因為這段歷史對于該國的重要性,也許同時是由于這段歷史相對于其他時段的歷史,讓人們能夠更好地敘述。在《布列斯特要塞》中,除了布列斯特這個城市屬于白俄羅斯之外,我們看不出白俄羅斯的影子,就如它在蘇聯(lián)時期的表現(xiàn)一樣,掩映在蘇聯(lián)這個巨大存在之下。德軍首先從布列斯特要塞攻入了蘇聯(lián),蘇德戰(zhàn)爭從此開始??创瞬坑捌?,我們無法將它與其他俄羅斯反映這段歷史的影片區(qū)分開來。這是一場蘇聯(lián)的戰(zhàn)爭。
《霧林寒戰(zhàn)》里所反映的戰(zhàn)爭,其實更真實地觸摸到了白俄羅斯這段歷史。這是一部真正關于白俄羅斯的影片,盡管該片對于此段歷史的反映,也是遮遮掩掩模模糊糊,并未明確地表現(xiàn)出。與其他當時的其他蘇聯(lián)加盟國一樣,白俄羅斯在德軍入侵之后,并未如《布列斯特要塞》那樣,表現(xiàn)得同仇敵愾斗志昂揚。相反,大多的白俄羅斯國民,特別是白俄羅斯西邊的居民,對于德軍的到來,他們是手捧鮮花熱烈歡迎的。這些居民特別是當?shù)氐霓r(nóng)民,真是“苦秦久矣”,對于蘇聯(lián)的嚴酷政策早已痛恨在心。更何況對于該國的知識分子來說,雖然呆在蘇聯(lián)之內(nèi)已是有年,但認同感并不強。德軍的到來,被白俄羅斯人視為一個獨立的機會。
因此,也與波羅的海國家及烏克蘭等一樣,白俄羅斯的許多軍人放下了武器,拒絕再為蘇維埃與斯大林而戰(zhàn),更有些人成立了解放軍及游擊隊,幫助德軍對抗蘇聯(lián)紅軍。但現(xiàn)實并非如他們所想像的那么美好。白俄羅斯多種力量同時并存,各類的游擊隊相互作戰(zhàn),白俄羅斯的密林及沼澤,成為最佳的拉鋸戰(zhàn)地方。經(jīng)常是你方唱罷他登場,白天德軍掃蕩,晚上游擊隊突襲,當?shù)氐木用駸o從適從。白俄羅斯一個士官曾說:“我們根本沒有這樣做或那樣做的選擇。如果德國人獲勝,他們就會把我們?nèi)肯麥?,如果蘇聯(lián)人獲勝,他們就會消滅我們的文明并使我們的民族同化……沒有第三種選擇。”白俄羅斯人在二戰(zhàn)期間,就處于這種困境之中。
《霧林寒戰(zhàn)》的故事就發(fā)生于這樣的背景之下,發(fā)生于這片充滿霧氣的寒冷森林中。
這是一部只有三個主要角色的影片,而整個故事都圍繞著這三個人來進行。其實故事也很簡單,但放在當時的背景之中,就顯得相當復雜了。居住在森林之外的一個鐵路工人,參與了一項破壞鐵路線的活動,卻并未如其他幾人那樣被德軍處決,被反抗德軍的游擊隊懷疑他出賣了被處死者,因此派了兩名游擊隊員前來除掉他。在寒冷的松林中,圍繞著他的死,引發(fā)了不少的故事,并追問著人的道德與良知。
這位鐵路工人其實對于破壞鐵路并無興趣,他知道這是毫無意義的行動,只會帶來德國人的瘋狂報復。他只想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然而在戰(zhàn)爭期間卻只是一種奢望。他因別人的行為被德軍抓捕,又因沒有與他人一起被吊死,成為了游擊隊眼中的叛國者。各國游擊隊對于叛徒的懲處都很嚴厲,死就成為他必然的選擇。他也自愿受死,除了家人,他已無活著的欲望,然而他的這種態(tài)度,卻又讓準備槍決他的游擊隊員,心里有了一絲猶豫。他也與母親生活在附近村莊,因德國傀儡軍強征了他自己組裝的汽車,讓他趁夜憤而燒毀了汽車,加入了游擊隊。在他被德軍打中之后,他想槍決的那個鐵路工人卻又對他不離不棄。
最讓人意外的是另一個游擊隊員,看似不聲不響,實則人性卑劣。借口去為瀕死的同伴尋找馬車,卻找了個地方躺下度過一夜,使得同伴死去。村民為他提供住宿,他去在走之前偷走了他們家的糧食。在路上被巡邏的軍人逮住,為了脫罪,他帶著德軍去干掉了曾經(jīng)幫助他的那家人。不過,他的下場亦很慘。他讓鐵路工人背著同伴的尸體在前面趟路,當他以為安全時,卻被恰好經(jīng)過的兩名軍人開槍打死,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而且軍人又拿走了他身上的一切,讓他曝尸荒野。吊詭的是,這兩名游擊隊員本來是來執(zhí)行對鐵路工人死刑的,最后結果卻是這個鐵路工人為他們收尸??粗⒎翘芍膬删呤w,那個鐵路工人也迷茫了,如同寒冷松林中的迷霧一樣。
整個影片的灰暗色調(diào),有著一種讓人絕望的情緒。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戰(zhàn)爭,找不到一點正義的影子。德軍的入侵自是禍魁,但其他的各方也遠非讓人欽佩。德軍吊死了幾個搞破壞的工人,而游擊隊員卻要對一個無辜者執(zhí)行死刑。密林四方皆響起槍聲,卻無法知道究竟是哪一方在活動,當然,受害無疑都是當?shù)氐拇迕?。在?zhàn)爭中的人,似乎也只是碌碌之人,從德國軍官到游擊隊員,只有那個只想安靜過日子的鐵路工人,還有一點人性的光輝。
從電影回到歷史。最后是德國人失敗了,而白俄羅斯繼續(xù)回到了蘇聯(lián)的懷抱。他們的苦難其實并未走到盡頭。只是從一種異族文化的控制,過渡到另外一種異族文化的控制之中,從殘暴的納粹統(tǒng)治,返回到他們也并不喜歡的蘇維埃統(tǒng)治之中。白俄羅斯人的的命運,依然如那片森林那樣寒冷,還彌漫著重重濃霧。
濃厚的文學性,“戰(zhàn)爭真的在某種程度改變了我們”這是中心思想,獨述戰(zhàn)爭對于人的潛移默化——我們開始更愿意相信敵人,也更容易后悔...這攝影真是完美的體現(xiàn)了高加索的密林??!美!霧起了,迷失了前路也迷失了心靈。三星半~
瓦西里·貝科夫似乎永遠在描寫二戰(zhàn)時白俄羅斯森林中嚴酷的游擊戰(zhàn),帶有強烈道德的拷問,獲得“戰(zhàn)爭中的陀翁”美譽,根據(jù)他小說改編的《升華》堪稱一曲受難挽歌。2012年又一部改編影片《霧林寒戰(zhàn)》頗受矚目,導演Loznitsa紀錄片出身,冷峻到極點,相當考驗對觀影者的耐心。
吳同學在食用網(wǎng)購的雙匯雞肉腸時吃出變質(zhì)異物,對于客服提出“只賠償1根火腿腸的錢”的處理方式不接受,在平臺的介入下收到了整單的退款。平臺退款次日,客服私信吳同學留下“兩面三刀、難怪三本大學”等字眼讓吳同學氣憤不已。吳同學稱,經(jīng)過自己曝光,目前商家已將涉事客服開了
7.5,德占區(qū)人民的反抗和迷惘,鏡語不錯,沒在戛納搏到獎有點可惜。電影基調(diào)很灰暗,對復雜人性的闡釋很到位,層層疊嶂的濃霧中的一聲槍響,恰如絕望人們最后的一絲掙扎,無力而沉重。
節(jié)奏拖沓得沒必要,形式和內(nèi)容不搭,除了攝影有些特點(比如特別愛拍行走的人的后腦勺?)之外乏善可陳。直接用插播往事來暗示角色人格的手法也太笨了吧……
不知是評價為沉悶還是淡定的節(jié)奏,值得贊許的長鏡頭,默默看下來也五味雜陳。
由一次失敗的林中行刑,引出了三個小人物在戰(zhàn)爭時期各自的“革命往事”:年輕的憤青修車技師,老實無辜的鐵路工人,懦弱貪婪的游擊隊小偷……在愈發(fā)模糊的霧林中,所有人都逐漸深陷戰(zhàn)爭荒誕的死亡和絕望
故事本身毫無魅力,我們想看那里的氣息
這片是遺珠呀,謝爾蓋又是教科書式的鏡頭調(diào)度和細節(jié),薩特“墻”的延伸。
結構很棒,攝影很美,導演壓得太狠了,立意本可以更好吧……
攝影值得稱道,但整個片子有種憋了很久到最后啥都沒有的感覺...
主題和寓意好,鏡頭也好,但是,漫長的電影不可避免地枯燥
開頭和結尾較佳,但Sergei Loznitsa的敘事都沒甚麼張力啊...
從創(chuàng)建敘事迷宮的角度來說是不太成功的,另外這尊嚴、人性與個人記憶關系不大的主題沒必要走這種形式
6/10。形式悶到裝逼,正常節(jié)奏÷4的長鏡頭、無配樂、景色熏黑的堅硬氣質(zhì)和幾乎零戰(zhàn)斗戲的戰(zhàn)爭片,寧靜幽閉的空間內(nèi)調(diào)動人物對白及微動作完成激烈的心理情節(jié)。中途三段插敘揭示導演的人性追問,殺人于無形的是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群體把自我犧牲當天經(jīng)地義的反人性價值觀。白霧這層時代不明朗的象征要多加強調(diào)。
他們寧愿相信德國人,也不愿相信自己的同胞。全劇彌漫著絕望的氣氛,那時候很多普通人的真實寫照吧!
對子虛烏有的事情,還能怎樣?一離開fiction story的設定,所謂的EQ成熟圓滑處世還有李開復大叔有個毛的用處。
此片乃重度失眠者的良藥,經(jīng)過這么多年文藝片的摸爬滾打,在此片前我還是敗了。影片節(jié)奏慢到我以為我不小心碰到了暫定,有一種便秘了N久也沒有拉出來的苦逼感。這苦大仇深的,希望在哪里呢?
目測這部戲劇本就只有半頁。。兩倍速看我都嫌慢
道德游移在模糊而抽象的邊界,戰(zhàn)爭只是催化劑罷了。w.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