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_俄罗斯无码特级毛片_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_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黄页网站免费大全_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_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_99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 正在播放:極速車王-HD

    極速車王

    動作片/美國/2019

    猜你喜歡

    • HD

      赴湯蹈火2025

    • HD

      的士判官粵語

    • 已完結(jié)

      虎膽救援

    • HD中字

      三惡人2024

    • HD

      鬼手傳奇之聽風(fēng)瓶

    • HD

      尸殺泰拳

    • HD

      展昭·探案

    • 正片

      三惡人

     劇照

    極速車王 劇照 NO.1極速車王 劇照 NO.2極速車王 劇照 NO.3極速車王 劇照 NO.4極速車王 劇照 NO.5極速車王 劇照 NO.6極速車王 劇照 NO.16極速車王 劇照 NO.17極速車王 劇照 NO.18極速車王 劇照 NO.19極速車王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基于真實故事,聚焦由汽車設(shè)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帶領(lǐng)的一隊美國工程師、設(shè)計師,以及他旗下的英國車手肯·邁爾斯,亨利·福特二世要求謝爾比打造一輛全新的賽車,希望能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錦標(biāo)賽上打敗長期占主導(dǎo)地位的法拉利。最終福特GT40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成功擊敗法拉利,并蟬聯(lián)了1967和1968年的冠軍。

     長篇影評

     1 ) 賽車運動史上的純真年代

    11月13日全德點映,經(jīng)典好萊塢劇情加真實賽車歷史復(fù)刻。

    - 名字雖是Ford vs. Ferrari,但福特/法拉利外/Shelby都是配角,主角其實是Ken Miles——一直誤以為其扮演者是Jim Caviezel:只見《諜影重重》的伯恩和《疑犯追蹤》的李四——一個專殺人一個專打腿的資深特工人近中年,喘著粗氣扭打在一起不分伯仲...

    - 故事背景:福特選擇以賽車為切入點,在戰(zhàn)后嬰兒潮中將品牌年輕化,福特二世祖欲收購法拉利,最后被意大利人放了鴿子,二世祖決定給意大利人點顏色瞧瞧

    - GT40的原型來自Lola,初期整合并不成功,問題集中在氣動,冷卻,Colotti變速箱和倍耐力輪胎,后兩者直接流用自法拉利,結(jié)果和美式引擎的大扭矩特性完全不匹配,1964年跑得稀爛,原班人馬出局,Shelby接手。電影只交代原型車來自英國

    - Shelby接手后基本上把整車重新設(shè)計了一遍,換裝7升nascar引擎,因此福特和法拉利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設(shè)計理念之間的競爭:大排量低轉(zhuǎn)速高扭矩vs.小排量高轉(zhuǎn)速低扭矩,在那個沒有序列式變速箱的年代,前者在減少換擋次數(shù)的同時也減小了犯錯概率

    - 到1966年二世祖的耐心已經(jīng)到達極限,下令必須奪冠:親自蒞臨搖旗,以13輛車的人海戰(zhàn)術(shù)參賽(最后僅完賽3臺,不過是前3),車輛分配給多支車隊彼此競爭,最后二世祖還告訴Shelby自己已經(jīng)做好了牌子,上書"福特贏得1966年勒芒"

    - Ken Miles本來可以成為史上第一也是唯一一位在同一年里同時贏得Sebring/Daytona/Le Mans的人,無奈福特要求三車同時沖線被迫減速,ACO解釋是McLaren車組發(fā)車靠后,總里程最長拿奪冠,但照片顯示沖線時黑色#2已經(jīng)在#1前面了,具體原因眾說紛紜。劇情安排了個小人背鍋

    - Ken Miles在測試GT40 MKIV原型車時在200mph的事故中殞命,電影符合史實。也許像昆丁的《好萊塢》一樣虛構(gòu)個大團圓的結(jié)局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但也只有昆丁敢這么拍

    - 片中美國精神的代表Ken Miles其實是英國人,還帶著伯明翰口音,這真的很MAGA...

    - 片中美國精神的象征,福特第一款勒芒冠軍賽車(GT40)是英國人開發(fā)的(Lola),最后一款勒芒冠軍賽車也是英國人開發(fā)的(multimatic),這也非常MAGA...

    - 福特GT40以勒芒4連冠終結(jié)了之前法拉利的6連冠,時至今日法拉利再沒拿過勒芒全場冠軍,甚至90s如日中天的333SP到了勒芒也像被詛咒了一樣

    - 這片子花樣黑意大利人在意大利能上么

     2 ) 特意噴一下國內(nèi)某些智障字幕組

    一向懶得噴這次實在是太不爽了。

    一定會有人說你白嫖還想怎樣,按這種狗屁邏輯我看到上圖土豆就立刻關(guān)閉把丫刪了,現(xiàn)在有沒有資格噴?

    大概還有人說我就愛看這種抖機靈。吃屎也是種愛好我不予置評,但是我要求他給我拉屎了嗎?

    正片開始不過10分鐘就拉了這么多,我不知道后面還有多少。

    既然這種人自以為有權(quán)利公開抖機靈,顯然我也有權(quán)利公開噴丫挺的。

     3 ) 作為鐵桿車迷,我看哭了,我覺得有必要從賽車角度講講。

    可能對謝爾比來說,這輩子最后悔的事就是傳達讓邁爾斯減速的指令。

    不可否認(rèn),布魯斯·邁凱輪也的確很強,久負(fù)盛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邁凱倫現(xiàn)實其實也是死于賽車測試(1970/6/2),但公平競爭中,骯臟的政治很惡心(其實現(xiàn)實有點出入)。希望這部好電影能讓更多人知道肯·邁爾斯,他和謝爾比的貢獻深淵得影響了賽車屆乃至整個汽車行業(yè)。

    福特也在2016年重回勒芒正逢自己奪冠50周年拿下GTPro冠軍。

    68號奪冠

    //b23.tv/av77438099(福特重返勒芒50周年奪冠紀(jì)錄片)

    而法拉利重新奪得勒芒冠軍其實是2012/14/19,也是GTPro組別冠軍,并非全場冠軍。

    從那后來幾十年,法拉利都把精力投向F1了,而后來勒芒戰(zhàn)場(GT40后時代就是917時代)上的冠軍基本被保時捷奧迪(截止2017年,保時捷19,奧迪13),中間零零碎碎的有賓利標(biāo)致寶馬馬自達豐田捷豹雷諾MATRA,值得一提的是邁凱輪F1 GTR 用的寶馬的V12,95年碾壓法拉利F40 LM,那一場原型車組全軍覆沒

    1995年,黑色59號是冠軍,右邊是F40LM
    某人不知道F40 LM參加過勒芒,那就給他漲漲見識

    影評區(qū)一大堆不懂賽車的在亂評論,首先這是賽車不是飆車,完全不同,我懶得給外行解釋。很多人會覺得賽車就是跑圈跑圈很無聊,沒事,只是你欣賞不了,太多人主觀得認(rèn)為賽車和你日常開的家用車沒啥關(guān)系,那就太錯了,很多很多現(xiàn)代汽車技術(shù)都是人類上百年汽車運動中進步積累下來的,燃油噴射,剎車盤,進氣系統(tǒng),渦輪等等各種技術(shù)進步都源自于賽車及航空等行業(yè),才有了現(xiàn)在你在路上能看到的各種各樣靠譜的人類工業(yè)文明的產(chǎn)物。

    所以要好好珍惜內(nèi)燃機時代,幾十年后的電動時代太蠢了,連換擋都沒有,也沒聲音,怕跑長途,電池?fù)p耗的特性意味著,貶值快,電動超跑也無收藏價值,像勒芒根本沒法跑,難道進站換電池嗎,為了長續(xù)航,就需要帶更多的電池,意味著更重,現(xiàn)在LMP1一噸不到,要是只帶電池,至少得1.5噸,而且,電動賽車發(fā)生碰撞后,只要電池形變,就會噴火。輕量化和長續(xù)航不可兼得,高功率工況,勒芒跑三圈進一次站,換電池,勒芒24小時大概跑300多圈,難道進100次站?而且哪來那么多電池,完全不現(xiàn)實,所以電動耐力賽車基本不可能,賽車的未來是新燃料,電動賽車有未來,但很多問題有待解決,F(xiàn)E一場頂多跑小幾十公里,續(xù)航不解決,只能停留在小比賽。

    當(dāng)然,作為一名狂熱的賽車愛好者,我可以很客觀得講,這部電影和極速風(fēng)流(Rush)是最好的賽車電影(Rush其實更勝一籌),速度與激情也就一般,3除外,我不像專業(yè)影評會從什么角度分析,但單從賽車迷角度來講,我能體會到電影中的情感和賽車的激情,極速風(fēng)流我已經(jīng)看了5遍了,這部過也會再看。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216006?dt_dapp=1這部影評我也寫了)

    劇情沒什么好分析的,只是有些劇情需要與事實有些出入,再補充些細節(jié):福特失敗收購法拉利被羞辱的過程也沒那么夸張,Daytona24不是在戴通納拍的,邁爾斯在戴通納也不是最后一刻超過隊友,他早套別人圈了,勒芒24也不是勒芒賽道拍的,60年代的勒芒比現(xiàn)在的勒芒短,而且慕尚大直到以前是沒現(xiàn)在那倆彎的,所以以前有車跑到390KM/H,車隊經(jīng)理和邁爾斯的對手戲也是假的,老板是亨利福特二世,一世是他爺爺不是他爸。

    雖然福特66-69四連冠,但兩家博弈還是有來有回的,其實早在64年福特就參賽了,阿斯頓馬丁負(fù)責(zé)運營,然而64、65依舊被法拉利吊打,而66年,當(dāng)福特把車隊交給謝爾運營才奪冠。67年戴通納24H就是法拉利330壟斷前三,也是并排沖線的。

    硬頂330P4,敞篷330P3

    若干年后,SCG那老板找賓尼法利納把自己的ENZO改了,加了330的元素,于是有了這輛1of1P4/5

    James Glickenhaus

    個人還是覺得很好看,后來還造了GT3版本跑紐伯格林24H,反正沒拿冠軍,紐伯格林冠軍這10年都是BBAP壟斷的。

    其實電影名字適合叫謝爾比和邁爾斯,但這名字出去沒人認(rèn)識,賽車畢竟小眾,只能叫福特V法拉利。

    別小看路上那么多便宜的福特,他發(fā)明了流水線。還有,看到有評論噴亨利福特啥啥,這都電影效果,別過于主觀,動動腦子,當(dāng)年沒有他的決策,也不會有如今的福特和如此完善的汽車工業(yè)。

    最后向肯邁爾斯,卡羅爾謝爾比,亨利福特二世,恩佐法拉利等一眾元老致敬。

    貝尓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好,喜歡??

    BTW,影片開始是謝爾比在1959年開馬丁DBR1拿的勒芒冠軍

    (純屬個人觀點,歡迎評論區(qū)討論補充)

     4 ) 人生的意義不在于活了多久,而在于曾經(jīng)如何活過

    肯·邁爾斯

    “我想試試F1賽車,不是為了拿大獎,而是想看看它到底什么樣,一定很好玩!”

    當(dāng)肯·邁爾斯說出這句玩世不恭的話時,或許沒有料到,未來的某一天,他會成為F1賽車世界的無冕之王。

    1966年,在邁爾斯參加“勒芒24小時耐力賽”之前,已經(jīng)獲得同年“賽百靈12小時耐力賽”和“代托納24小時耐力賽”冠軍。如果他能夠在勒芒賽中,擊敗連續(xù)五年衛(wèi)冕冠軍的法拉利車隊,就會成為賽車史上唯一一個同年斬獲三大世界級耐力賽的超級冠軍。

    事實上,他的確贏了,兩次打破勒芒最快圈速紀(jì)錄,將無數(shù)頂尖賽車手遠遠甩在后面,第三名甚至落后他整整12圈。

    然而,他也的確輸了,不是輸給速度,也不是輸給車技,而是輸給黑幕和丑聞。

    將在本周五上映的電影《極速車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傳奇車手肯·邁爾斯,將這段功敗垂成的著名往事搬上大銀幕。影片榮獲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剪輯獎,如此出色的音畫效果,唯有在電影院才能身臨其境——

    當(dāng)耳邊炸開F1賽車發(fā)動機的轟鳴時,我們將在急速飆升的腎上腺素中,感受時速320的狂野與浪漫。

    謝爾比與邁爾斯

    惺惺相惜的賽車雙雄

    如果說,一個人的才華決定了他獲得成功的下限,那么,他的性格也許就決定了他取得成就的上限。

    在電影開始時,肯·邁爾斯已經(jīng)45歲,靠著自己組裝的名爵賽車,參加過大大小小的賽事,也算小有名氣。然而,由于他憤世嫉俗的個性,往往在為人處世中率性而為,得罪了很多人,也失去了很多機會。

    所幸,有一個人深知邁爾斯的賽車才能,并且盡心推動他走向自己的巔峰,這就是電影的另一位主角卡羅爾·謝爾比。

    諷刺的是,當(dāng)謝爾比向保時捷車隊的負(fù)責(zé)人竭力推薦邁爾斯、為他和善的性格打包票時,邁爾斯正跟美國賽車俱樂部比賽的檢測員大吵大鬧,合作的事也不了了之。

    謝爾比身為邁爾斯的好友,壓著火氣,誠懇規(guī)勸邁爾斯別再犯渾?;貞?yīng)他的,卻是邁爾斯扔來的一把扳手。

    事實上,比邁爾斯小5歲的謝爾比,早已是聲名遠揚的“美國英雄”,他在1959年為阿斯頓 · 馬丁車隊奪得了歷史上唯一一次勒芒 24 小時耐力賽的全場冠軍。然而,先天性心臟病讓他無法繼續(xù)高強度的賽車手生涯,年僅37歲便不得不退役,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謝爾比美國汽車公司,可謂名利雙收。

    此時,邁爾斯經(jīng)營的車行入不敷出,倒閉以后難以養(yǎng)家糊口。謝爾比再次邀請他加入自己的團隊,讓邁爾斯作為工程師和極限試車手,參與開發(fā)福特公司即將參加勒芒賽的新型賽車。

    邁爾斯和謝爾比同樣身為頂尖F1賽車手,他們對賽車性能和車技的理解,往往充滿心照不宣的默契。當(dāng)邁爾斯疾馳于賽道、準(zhǔn)備在彎道超過對手時,謝爾比光是看著直播電視,就能精準(zhǔn)預(yù)測到邁爾斯超車的最佳時機。

    在這方面,他們二人始終處在同一個高度的思考領(lǐng)域,是勢均力敵的伙伴,也是惺惺相惜的知己。

    我有時候在想,如果謝爾比沒有因為先天性心臟病早早退役,而是在世界級賽道上與邁爾斯狹路相逢,那這兩位賽車天才之間,不知又會產(chǎn)生如何驚心動魄的火花。

    然而,兩人之間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處事方式,也往往帶來激烈的矛盾和沖突。

    有一個場景印象很深,謝爾比受邀參加福特野馬的發(fā)布會,在臺上演講時,他一直注視著人群中的邁爾斯,說了一段極為動人的話:

    “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是真正幸運的人,因為他們做起事來不會感覺在工作,那些事讓他們著迷,如果他們不去做那些事,他們會覺得腦子被掏空了。我就是這樣的人,我知道還有一個人跟我一樣。”

    邁爾斯聽到這里,慢慢摘下了墨鏡,也靜靜注視著臺上的謝爾比。這一刻,無論是邁爾斯還是銀幕前的觀眾,都明白謝爾比口中的這個人,就是跟他一樣視賽車為生命的邁爾斯。

    因此,當(dāng)謝爾比接著說出“他就是亨利·福特先生”時,邁爾斯大失所望,立刻轉(zhuǎn)身離開。他失望的原因,并不是謝爾比沒有當(dāng)眾提到他,而是因為,他認(rèn)為謝爾比成了拍著福特總裁的馬屁、用阿諛奉承來換得一點好處的那種人。

    像邁爾斯這樣眼里揉不得沙的人,當(dāng)然對此不屑一顧。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謝爾比收斂心性、種種不得已的妥協(xié)和圓滑,是為了讓這個團隊、讓邁爾斯在賽車之路上走得更遠。

    夢想與利益的鴻溝

    毫不意外,邁爾斯再次得罪福特高層以后,失去了代表福特車隊參加勒芒賽的資格。

    這款將來赫赫有名的福特GT40賽車,是謝爾比和邁爾斯的得意之作,每一個零件、每一處改進都包含著他們的心血。

    可想而知,當(dāng)邁爾斯得知自己沒有資格駕駛它馳騁在勒芒賽道時,會有多么失落。

    謝爾比當(dāng)然能夠明白他的心情,親自與亨利·福特交涉,力薦邁爾斯代表福特參加“代托納24小時耐力賽”,如果他奪冠,就必須讓他參加勒芒賽;如果他輸了,福特公司將獲得謝爾比美國汽車公司的所有權(quán)。

    這注定是一場豪賭,如果謝爾比不是對邁爾斯的才華有絕對的信心,又怎么會將自己半生的創(chuàng)業(yè)成果孤注一擲?

    諷刺的是,能夠帶領(lǐng)福特?fù)魯》ɡ奶觳跑囀?,要靠心機和手腕才能取得參賽資格;口口聲聲不惜一切代價奪冠的福特總裁,看了一會兒比賽就跟美女坐直升機去享用晚餐;大權(quán)在握的高級執(zhí)行副總裁,算計著如何讓比賽結(jié)果幫助自己的升遷……

    如此種種征兆,或許早就預(yù)示著1966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不僅是頂尖車手代表各大汽車廠商之間的對決,也是單純追逐賽車夢想的車手與精于市儈的商人之間的對決,醞釀著黑幕與丑聞的氣息。

    在這個時候,謝爾比已經(jīng)做了能夠做的一切,他把選擇的機會完全交到邁爾斯手中。

    電影中的這一幕非常動人,邁爾斯坐在疾馳的GT40中,看著空無一人的賽道,開心地大聲唱歌,他已經(jīng)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這個時代。隨后,他悄無聲息地流淚,以往總是謝爾比在為他兜底,為他承受了太多壓力,這一次,該換過來了。

    邁爾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無比艱難的選擇。

    在這場舉世矚目的比賽之后,僅僅過了兩個月,邁爾斯在加州的賽道上試駕福特新車時,不幸失事意外身亡,享年47歲。就像他曾經(jīng)說過的那句話:“我寧愿死在賽車上也不愿意得癌癥”,沒想到一語成讖。

    正如謝爾比在演講中提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是真正幸運的人。從這方面來說,邁爾斯是幸運的,他始終用一種飽滿的激情,心無旁騖地追求賽車夢想。更幸運的是,在他追逐速度的巔峰之旅,能夠遇到謝爾比這樣互相扶持的知己。

    我一直認(rèn)為,人生的意義不在于活了多久,而在于曾經(jīng)如何活過, 肯·邁爾斯已經(jīng)證明了這點。

     5 ) 福特 VS 法拉利

    1963年,福特的老板亨利·福特二世與法拉利創(chuàng)始人恩佐·法拉利談判的,由福特收購法拉利賽車部門的交易由于過度苛刻的附加條款而以失敗告終。被激怒的福特當(dāng)即決定打造自己的賽車團隊,并立言將在每年一度的法國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擊敗法拉利。

    很快,福特簽下了來自于阿斯頓馬丁車隊的約翰·威爾,并砸下了1000萬美元,開始研發(fā)新車。但是,1964年的勒芒并沒有為福特帶來好消息,出征的三輛福特GT40全都因為懸掛斷裂等各種故障而退賽。之后,不服氣的亨利·福特二世在這個項目上投入了更多的資金,同時炒掉了約翰·威爾,將項目負(fù)責(zé)人換成了曾在1959年率領(lǐng)阿斯頓馬丁車隊擊敗過法拉利的知名汽車設(shè)計師卡羅爾·謝爾比。然而1965年參賽的三輛GT40卻因為動力太強油耗過高導(dǎo)致沒能完賽,福特因此陷入了尷尬的局面。

    經(jīng)過上一年的整修改裝和調(diào)整之后,卡羅爾·謝爾比意識到好車與好車手都是不可或缺的,于是他和英國車手肯·邁爾斯一起,同時參與了新車的重新設(shè)計和調(diào)試,并于1966年率領(lǐng)13臺最新研發(fā)的福特GT40 Mark II再臨勒芒。而這一年,法拉利派出的是3輛法拉利330 P3。由于GT40速度更快,而330質(zhì)量更輕且省油,所以順勢造成了兩臺車勢均力敵的局面。

    肯·邁爾斯

    在比賽的初始階段,由于被下令不得過速危險駕駛,福特一直落于下風(fēng)。但肯·邁爾斯無視了這項指令,不顧自身安全,長時間以超過7000轉(zhuǎn)速的速度行駛,最終將GT40帶進了比賽前三。等到比賽進行的第17個小時左右,由洛倫佐·班迪尼駕駛的330與由邁爾斯駕駛的GT40在直線賽道上齊頭并進,兩輛車到了比拼速度的時候。最終,法拉利330由于車手的持續(xù)推進導(dǎo)致引擎過熱而敗下陣來。至此,邁爾斯的福特一號GT40和布魯斯·邁凱倫駕駛的福特二號GT40開始領(lǐng)跑比賽。

    法拉利330 P3

    福特GT40 Mark II

    等到最后時刻,比賽的領(lǐng)先者是三輛福特。但是其中一輛由羅尼·巴克納姆駕駛的GT40相比于前兩名落后了十二圈,而兩輛領(lǐng)先的賽車,排在第一位的邁爾斯和第二位的邁凱倫處于同一圈。于是,福特的公關(guān)人員里奧·比比決定,為了展示福特的卓越地位,強調(diào)贏得比賽的是制造商,而不是車手,所以要求三輛賽車并排越過終點線。這項提議遭到了謝爾比的強烈反對,因為這將會影響邁爾斯最后的成績,他對于福特GT40所做出的貢獻和他幾小時前與法拉利進行的速度搏命都使他當(dāng)之無愧獲得冠軍頭銜。但邁爾斯最后還是同意減速,讓三輛車同時沖線。

    最終,由于邁凱輪的福特二號在比賽開始時比邁爾斯的福特一號落后八米,在起跑時覆蓋了更多的地面,導(dǎo)致邁爾斯在越過終點線時實際上已經(jīng)落后于邁凱輪了,所以比賽的冠軍從邁爾斯易主給了邁凱倫。但福特以包攬前三的極致優(yōu)勢獲得了這場與法拉利的較量,并在接下來的三年中連續(xù)獲得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四連冠。

    這部時長長達152分鐘的電影以雙主角的模式記錄了福特的這場完勝,由馬特·達蒙飾演設(shè)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車手肯·邁爾斯。貝爾的橡皮人屬性使他在增肥演完《副總統(tǒng)》中的迪克·切尼之后的7個月,減重約31.5公斤,成為了這個50年前的車神。與迪克·切尼這個善于隱藏情緒的陰謀家完全不同,肯·邁爾斯是一個特立獨行的直脾氣怪人,貝爾又一次奉獻了完全沉浸于角色中的表演,將邁爾斯對福特和對賽車的奉獻精神詮釋了出來。兩年中這兩個角色之間巨大的差距顯然也體現(xiàn)出貝爾又叒叕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潛力??上Ы衲甑纳褡餮菁紝嵲谑翘啵瑠W斯卡欠貝爾的小金人大概又得再拖一年了…

    本片劇情將親情和友情上的情感渲染穿插在激動人心的賽車賽事之間,并未使感情戲喧賓奪主的同時也為影片增加了與觀眾的共鳴點。它并不需要像《速度與激情》系列那樣用無數(shù)的快速剪輯和動作特效來強調(diào)腎上腺素激增的感覺,只需要將本就非常振奮的事實賦予畫面和完美的配樂就足夠了。

    更多精彩影評劇評請關(guān)注公眾號“夢境電影”

     6 ) Ford v Ferrari的幾處不同于現(xiàn)實的細節(jié)

    本片改編自A.J. Baime的<Go Like Hell: Ford, Ferrari, and Their Battle for Speed and Glory at Le Mans> ,Amazon可以買到電子版

    1. Lee Iaccoca沒有在1963年去Maranello參與收購Ferrari談判,談判由Ford資深副總裁Don Fryer親自負(fù)責(zé);

    2. Enzo Ferrari因為Scuderia Ferrari的控制權(quán)拒絕被Ford收購并羞辱了Henry Ford II,唯一被證實的羞辱內(nèi)容是Enzo稱Hank the Deuce一輩子比不上Henry Ford,其余的都是編劇的藝術(shù)加工二次創(chuàng)作;

    3. Ford收購破產(chǎn)后盡管一直有流言稱Ferrari把Ford作為與Fiat抬價的資本,但Fiat直到1965年才開始入股Ferrari,到1969年才獲得50%的控股權(quán);

    4. Carroll Shelby在GT40項目之前好幾年就開始與Ford合作了,1961年的AC Cobra就搭載了Ford的V8引擎—Shelby一開始找的是Chevrolet,但是Chevy因為害怕給Cobra供貨會影響自家Corvette銷量拒絕了;

    5. 有證據(jù)表明Henry Ford II確實試乘過Ford GT40,但肯定不是像電影里那樣頭盔都不帶穿著西裝皮鞋就被Shelby拉走飆車了;

    6. Ken Miles參加了1965和1966兩屆24 Heures Le Mans,其中1965年因為變速箱故障退賽,和他駕駛同一臺車的隊友正是第二年搶走他冠軍的McLaren創(chuàng)始人Bruce McLaren;而1965年的比賽也是他兒子Peter Miles唯一現(xiàn)場觀戰(zhàn)的Le Mans賽事;影片里Miles坐在收音機前聽完1964年Ford GT40因為變速箱和剎車故障全軍覆沒之后直接跳過了1965年的比賽;

    7. 因此Ford內(nèi)部,尤其是高管Leo Beebe拒絕Miles參加比賽的情節(jié)也是藝術(shù)加工出來的,盡管Miles和Shelby確實因為理念和性格問題讓Ford很多人覺得難以相處;Shelby或者Ford也從未有Miles必須贏下Daytona來換取Le Mans參賽資格的說法;

    8. 所以Miles和Shelby在草坪上一頓打戲也是編劇的二次創(chuàng)作;

    9. Leo Beebe在本片被黑的體無完膚,Beebe與Shelby的對手戲很多是根據(jù)John Wyer與Beebe的沖突改編—在Aston Martin作為車隊經(jīng)理與Shelby一同贏下1959年勒芒的Wyer是1963-1965年GT40項目的負(fù)責(zé)人;Beebe在12 Hours of Sebring也沒有對著Miles幸災(zāi)樂禍;公關(guān)專家Beebe確實在Henry Ford II默許下下達了三臺GT40同時撞線的要求,而Carroll Shelby也接受了;

    10. Enzo Ferrari并沒有出現(xiàn)在1966年24 Heures Le Mans現(xiàn)場。在1955年和1956年接連失去了旗下最出色的車手Alberto Ascari和長子Dino Ferrari之后Enzo的精神受到極大打擊,幾乎從不去比賽現(xiàn)場指揮觀戰(zhàn)—法拉利的車手們多次抱怨如果Enzo能夠到場會更好地鼓舞車隊的士氣。

     7 ) 《極速車王》:賽場之外

    從默片時代的滑稽追逐到《速度與激情》,need for speed一直是最能體現(xiàn)電影“運動影像”特質(zhì)的主題之一。聚焦1966年勒芒耐力賽的《極速車王》是此類型下的最新選手,如片名所示,它充斥著對速度的極致還原和對造車過程的精細刻畫。底特律的工廠流水線和摩德納的作坊,勒芒夜霧彌漫的賽道和鄉(xiāng)間小路,扳手與方向盤,加速,過彎,撞擊與燃燒,《極速車王》用穩(wěn)健的敘事和炫目的剪輯,將觀眾帶入擋風(fēng)玻璃后的第一視角,鉆入汽車底盤聆聽發(fā)動機的轟鳴。

    但你不需要是賽車愛好者,甚至不需要懂車,也能在《極速車王》中收獲當(dāng)今好萊塢難得一見的影院體驗?!稑O速車王》這個有借《極速風(fēng)流》東風(fēng)之嫌的中文譯名,或許不完全準(zhǔn)確,這部影片不是專為速度崇尚者準(zhǔn)備的視覺奇觀,不只是腎上腺素為第一主角的競技電影,它還是人物為先的傳記片,細節(jié)豐富的年代電影,充滿幽默和轉(zhuǎn)折的劇情片。

    英文片名Ford V. Ferrari,福特對戰(zhàn)法拉利,雖然沒有高明到哪里去,但可能對于理解本片更適宜:《極速車王》是一部關(guān)于對抗與妥協(xié)的電影。這種對抗,不只是勒芒賽道上兩位車手雙車并行火花四濺的對峙,更多的是賽場之外,兩位汽車巨頭的理念之爭,商業(yè)世界與理想主義的博弈,純粹與不純粹、尊嚴(yán)與妥協(xié)之間的對立。


    Ford v. Ferrari:是車王還是廣告狂人

    影片故事設(shè)定在二戰(zhàn)后60年代嬰兒潮的大背景下,追求新奇標(biāo)榜個性的美國年輕一代不再中意流水線生產(chǎn)的國產(chǎn)福特,來自異國更具“匠人精神”的跑車品牌顯得更酷,而連續(xù)在勒芒耐力賽中獲勝的法拉利更是成為速度和冒險精神的代名詞。面對下降的銷售額,福特公司的營銷鬼才Lee大膽提議福特開發(fā)跑車產(chǎn)品線,收購正處于財務(wù)危機中的法拉利,而Lee這個拍腦袋之舉在也成為整場福特法拉利大戰(zhàn)的源頭。經(jīng)歷了語言不通坐立不安的尷尬談判后,Lee為老板帶回他們被法拉利戲耍了的消息,和一句致命的諷刺:“你不是亨利·福特,你只是亨利·福特二世?!?/span>

    “尊嚴(yán)”,是《極速車王》不斷出現(xiàn)的重要議題,而將尊嚴(yán)受損作為大戰(zhàn)的直接導(dǎo)火索是非常聰明的戲劇處理。聽到競爭對手嘲笑自己肥胖,嘲笑福特工廠丑,福特二世都帶著戲謔的表情不屑一顧,但最后這句挑戰(zhàn)尊嚴(yán)的諷刺卻讓他神色大變,直接宣布在當(dāng)年的勒芒向法拉利開戰(zhàn),要用一輛福特制造的跑車擊敗法拉利。準(zhǔn)確來講,他這里的用詞不是擊敗,而是埋葬。亨利·福特二世,這個繼承了創(chuàng)始人祖父亨利·福特之名的二世祖,和他對身份的不自信以及所背負(fù)的重壓,也就此豐滿地樹立起來,讓觀眾心中福特V法拉利的天平悄悄傾斜。

    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亨利·福特二世與恩佐·法拉利

    《極速車王》極有意思的一個點,就是在整個故事的行進過程中,片名中這兩個公司,福特和法拉利的形象一直在不斷變化和搖擺。法拉利一方在開篇中被塑造成了狡詐的惡人,似乎他們作坊里精雕細琢的養(yǎng)眼紅色跑車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裝腔作勢。待到勒芒開賽時,法拉利方的車手像個沉默著奸笑的反派,而看臺上法拉利老頭每一次的氣急敗壞,和主角Carroll每一次的作梗都能讓觀眾感覺舒爽。

    而影片前中段的福特二世正相反,觀眾會支持他尊嚴(yán)受損后的復(fù)仇意愿,而在此之外他顯得極有大局意識和商業(yè)頭腦,對主角團隊也比較尊重。一場狂飆后的哭泣是本片最好笑的一個段落,也讓這個車業(yè)巨頭顯得有點可愛。然而,這個意料之外的喜劇段落正鋪墊了亨利·福特與速度和駕駛之間的疏離,鋪墊了福特根本不懂賽車的事實。

    福特公司的高層Leo在主角們到達勒芒終點線之前替老板當(dāng)了惡人,用會議室里那一套官僚主義一次次為主角們制造障礙。但當(dāng)終點到來時,觀眾們會逐漸看清,玷污速度純粹性的的反派永遠不會只有那么一個,所有體育精神,競技道德,所有對速度的浪漫主義幻想,在商業(yè)世界中都不過是終將轉(zhuǎn)換成銷售額的宣傳品和營銷話術(shù)。

    所以當(dāng)我們的車手成為品牌形象下的犧牲品,亨利·福特變成了拋下團隊坐著直升機去用餐的資本家,反而是一直板著臉嚷著意大利語的法拉利老頭,向Ken低頭致敬。


    Carroll Shelby & Ken Miles:速度的終極意義

    在福特與法拉利的大標(biāo)題下,本片毋庸置疑的兩位真正主角,是由馬特·達蒙飾演的賽車設(shè)計師Carroll Shelby,和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車手Ken Miles。不同于許多其他體育類型片著重刻畫選手與對手之間的競爭關(guān)系,《極速車王》將重點放在了這一對惺惺相惜互相成就的同隊友人身上,這一處理也顯示出《極速車王》對于競技與輸贏,對抗與妥協(xié)的不同解讀。

    影片以Carroll在勒芒參賽時的回憶片段開場,勒芒賽道迷離的夜霧陡然變成洛杉磯的悠閑陽光,而Carroll這位首個贏下勒芒的美國賽車手,不得不因心臟問題放開方向盤退居幕后。但Carroll明顯是不甘心的,他對速度絲毫未減的迷戀從他開篇引用的詩句就能看出:“當(dāng)發(fā)動機轉(zhuǎn)速達到7000時,一切都將逝去?!?/p>

    前賽車手的身份,和對賽車事業(yè)的忠誠,成為驅(qū)動Carroll在整部影片中行動的引擎,這個總是嚼著口香糖不屑一顧的德州漢子,將不厭其煩地在商場與賽場間周轉(zhuǎn)斡旋,險棋走遍,也要確保他精心打造的GT40里坐著一位真正的車手。

    Carroll心中最純粹的車手,是傳說中很不好相處的Ken Miles。這個總是癟著嘴一臉刻薄的英國男人,在方向盤后就變成了另一個人,他說的最多的一個詞是push,以報廢的風(fēng)險在一圈圈的競速中突破著車輛的極限,也一次次將他自身肉體和精神的極限向前推進。

    達蒙和貝爾,在本片中的表演是現(xiàn)象級的。就如兩個角色的關(guān)系一樣,兩位影帝級別的演員絲毫沒有搶占銀幕時間,或是“飆戲”的傾向,有的只是沒有表演痕跡的松弛自然。達蒙完全將自己化成了那個賽道邊掐表的領(lǐng)隊人,情緒內(nèi)斂細膩;而貝爾,橡皮人一般的體重控制能力只能說是對他敬業(yè)精神的贊揚中最低級的一層,《極速車王》中出神入化的伯明翰口音,對人物不同狀態(tài)轉(zhuǎn)化的處理,都證明貝爾早已是當(dāng)代最好的男演員之一。沒有人會不愛貝爾塑造的Ken,即使這個人物根本沒有討任何人喜歡的意圖。

    大多數(shù)觀眾,大概都對66年勒芒賽的最終輸贏不太了解,而《極速車王》的類型模式和故事走向,也似乎是以這場賽事的最終結(jié)局作為終極懸念。但在最終三輛福特越過終點線時,我們或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受騙了:《極速車王》不關(guān)乎勝利,它的最終主題,是妥協(xié)。

    Carroll對身體狀況妥協(xié),退出賽場后開始心不在焉地服著藥;而當(dāng)他獲得福特提供的機會可以帶領(lǐng)團隊重返賽道后,即使他耗盡心力花樣百出地抗?fàn)幹?,到最后也不得不在資本和權(quán)力面前放下尊嚴(yán)。

    Ken似乎是純粹和自由的化身,但他在進入GT40的車艙前還是有經(jīng)濟壓力和家庭責(zé)任纏身。在成為福特車手后,他的第一次重大妥協(xié),發(fā)生在福特高層禁止他出席前一年的勒芒比賽時。脾氣火爆的Ken,出人意料地沒有一走了之,他在空蕩蕩的車庫里鉆進車下,從收音機里聽著隊友們在勒芒的最新消息,一面認(rèn)真地做著點評。

    真正控制著那些炫酷賽車的不是把著方向盤的車手,看臺上眾人簇?fù)淼馁澲虃?,才真正踩著油門和剎車,掌控著這些他們砸下重金的玩具。Ken輸不起這個機會,只能躺在跑車投下的陰影里,繼續(xù)玩這個他并沒有話語權(quán)的角力游戲。

    而Ken更為重大的一次妥協(xié),出現(xiàn)在勒芒賽道的終點線前。這一次的妥協(xié),是真正表意上的妥協(xié),放慢,減速,交出對速度的控制權(quán)。當(dāng)然,對于Ken最后的這個決定肯定有很多非常不同的解讀,而我傾向于將它落腳于之前Ken與兒子的一場談話中。Ken的幾次妥協(xié),都可能是為了保住自己作為賽車手的機會做出的選擇。這種妥協(xié),是理想主義下忍辱負(fù)重的無奈,但或許對于Ken來說,更是明白速度的意義之后的通透與釋然。

    在一次次打破個人記錄,一次次將手中這臺車逼到物理極限后,Ken已經(jīng)拓寬了自己速度的邊界。對于Ken來說,賽道不是直線型指向終點的,他真正的賽場,是一圈又一圈,永不停止的進程。所以Ken不需要贏,他只需要握住方向盤的那個機會,因為那之后他便不會停。

    這或許是《極速車王》與其他類型片最不同的地方。“不在乎結(jié)果,只在乎過程”,雖然看上去只是安慰失敗者的雞湯,但對于真正純粹的競技者而言,這是絕對正確的行動指南?;蛟S競技者這個說法,在這里都不夠準(zhǔn)確,因為在Ken最后的那場駕駛沒有其他對手,只有他一個人,在曠野中駛向一團火光。

    作為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在現(xiàn)實的框架下,《極速車王》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改編。從現(xiàn)實與電影的不同中,或許就能看出創(chuàng)作者們的表達重點:現(xiàn)實中,恩佐·法拉利不但沒有在比賽最后對Ken致意,他甚至根本沒有出席66年的勒芒賽;而福特公司,其實也沒有為Ken設(shè)下重重阻礙,在65年的勒芒就有派Ken出戰(zhàn)。對這兩個公司脫離現(xiàn)實的塑造,一方面豐滿了《極速車王》的情節(jié),一方面或許也是創(chuàng)作者們自己站了隊,站在所謂“純粹者”的角度去批判行業(yè)壟斷者的不純粹。這樣的處理是否有失偏頗,可能得福特、法拉利及其消費者們自己去裁定了。

    66年勒芒賽三輛福特并行過終點線的新聞圖片

    而作為真實人物的傳記片,《極速車王》也免不了夸大這兩個主角的領(lǐng)導(dǎo)力和重要性,將車隊中其他的車手和工程師們模糊化或徹底抹去。真實歷史中,Carroll和Ken并不是福特GT40的最大功臣,但為了方便敘事和建立人物,《極速車王》直接將這款傳奇車型記在了兩人名下。

    但這并不是在批判《極速車王》,虛構(gòu)作品與真實世界之間,本身就有巨大差距,而創(chuàng)作者們也是拿著有限的信息和老舊的電視畫面,用自己的態(tài)度和解讀填補故事中的空白。除了人物塑造的趣味和對類型敘事略帶顛覆性的解讀,《極速車王》作為體育電影和傳記片的另一個亮點,在于對Ken家庭的展現(xiàn)。

    在這位賽車手追求極致的過程中,他的親人不再是電視機旁憂心忡忡的阻礙,相反,Ken的家人都是站在刻板印象對立面,脫離功能性的角色。妻子Mollie是與Ken絕對相稱的靈魂伴侶,會把車開得比他還快,會在看到兩個大男孩打架時拎一把花園椅打開一本雜志坐在一邊,而Ken的兒子Peter,是Ken最大的崇拜者,但會在Ken做出妥協(xié)時露出不解和失望,又最終真正讀懂父親。

    雖然這篇文章著重于站在賽車門外漢的角度,討論《極速車王》賽場之外的表意與敘事,但這不代表《極速車王》的賽場不好看。從Willow Springs,到Daytona,最終到勒芒,《極速車王》中的三場賽事,和賽事之間的無數(shù)測試,都依靠臨場感十足的攝影、聲效和剪輯,生生制造出一種生理上能感受到的速度感。甚至不需要3D,那種游樂園里沉浸式的高速體驗,《極速車王》做到了。

    《極速車王》設(shè)定在60年代,但除開年代設(shè)定,整部電影從題材選擇到敘事手法,都透露出一種不屬于當(dāng)今時代的,扎實而穩(wěn)健的復(fù)古感。在Disney+流媒體平臺上線的這個周末,當(dāng)多數(shù)媒體人對《極速車王》票房持悲觀態(tài)度時,這部在流媒體和“達斯米奇”時代顯得不合時宜的影片,在開畫首周意外票房大爆,將作為系列電影重啟作的《霹靂嬌娃》“埋葬”?!稑O速車王》遠不可能是部杰作,但它能成為給古典主義電影人們的一記強心劑,又再一次證明,“need for speed”在影院中,永遠不會過時。

     短評

    優(yōu)缺點很明顯,賽車場景一級棒,秒殺前幾年看的某華語片…

    7分鐘前
    • 逢澶Ty
    • 還行

    導(dǎo)演并沒有通過貶低法拉利來捧高福特,恰恰相反,法拉利是一個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福特高層卻自私、虛偽、世故。當(dāng)勒芒宣布冠軍是邁凱倫的時候,所有人都去為邁凱倫喝彩,只有恩佐·法拉利向肯脫帽致敬。恩佐·法拉利都68歲了還在勒芒現(xiàn)場看完了整場比賽,是真正的賽車迷;亨利·福特看了一半就坐直升機走了,直到比賽快結(jié)束時才回來。福特副總裁利奧從來都是要風(fēng)得風(fēng)要雨得雨,肯不像其它人那樣對他畢恭畢敬,讓他感到很不爽,所以要用卑鄙的手段報復(fù)肯。假如肯能奪得勒芒冠軍,他身為副總裁臉上也貼金,但他寧愿自己臉上不貼金也堅決不要肯好過。這就是賤的最高境界——損人不利己。打敗肯的不是比他更優(yōu)秀的賽車手,而是商業(yè)運作和官僚主義,是黑暗的人性和腐敗的體系。賽車手和運動員最大的敵人不是對手,而是那些違背體育精神的企業(yè)和人。

    12分鐘前
    • 朝暮雪
    • 力薦

    直男熱血賽車片,不玩虛的,咔咔就是干。最后一部分長達幾十分鐘的賽車戲真是過足了癮,緊張又激動。車手對速度與刺激的追逐,剛好與福特高層的溫吞保守形成鮮明對比,才讓這些追逐巔峰的車手,超越普通人,變得更加偉大??死锼沟侔病へ悹栍忠淮纬錾谋硌?,不但再次瘦身,眼神都發(fā)生了變化,看了原型照片,還挺還原的。馬特·達蒙也很好的完成了任務(wù),同樣很出色。這個片,是真的拍出了激情與速度的感覺,一陣一陣的嗨。希望內(nèi)地也能上吧,雖然,有點長。

    14分鐘前
    • 桃桃林林
    • 推薦

    導(dǎo)演依舊很穩(wěn),可惜他太三好學(xué)生,雖然能力不錯,還是沒什么野心,我已經(jīng)厭倦了好萊塢電影這種講故事的方式,一切都帶著強烈的目的性,人物塑造個個臉譜化,這種諷刺的力度止于第一場戲。這就是一部完成度不錯的商業(yè)片,亮點是那幾場充滿速度感的飆車戲吧,剪輯和混音非常出色,引擎聲打底悄無聲息地疊加上配樂用的很巧妙,可以讓觀眾的心跳跟著音響效果一起加速,讓人熱血沸騰,但這部電影也就只剩這些技術(shù)方面的優(yōu)點值得一夸了,其他方面真沒什么競爭力。

    16分鐘前
    • 褻瀆電影
    • 還行

    六七十年代的賽車真的太美了,古典和速度,激情與理論,克里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這些元素結(jié)合在一起,擦出了不少驚喜的火花,顯然《極速車王》比其他賽車系列要挖得更深,但賽車戲份絲毫不遜色。兩位出色的演員也很好補足了影片劇情的些許零散化,影片的成功,一半功勞給兩位主角。

    20分鐘前
    • 大聰
    • 推薦

    跟熱血的福特大戰(zhàn)法拉利相比,人性的爭斗、賽車精神和官僚企業(yè)文化的斗爭才是最觸動人心的主題。每個疾速如風(fēng)的男人背后,都有一個厚重如山的男人,貝爾和達蒙成就了彼此,尤其是達蒙——演技巔峰?。?/p>

    23分鐘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薦

    結(jié)構(gòu)工整,節(jié)奏穩(wěn)健,全片一氣呵成,賽車部分更是讓人血脈噴張,結(jié)局則讓人唏噓感嘆。由真實人物事件改編,講述福特汽車公司在和一名汽車設(shè)計師以及一名英國賽車手的合作下走進賽車市場的故事。影片幾乎挑不出毛病來,從導(dǎo)演拍攝到演員演技,可以說得上面面俱到,是相當(dāng)不錯的一部傳記片。P.S. 垃圾甲方不是人啊?。?!怎么可以這樣做事??!氣死我了?。?!

    25分鐘前
    • Rocrw
    • 力薦

    #LFF#首映 四星半。貝爾的變臉顛覆式表演看來是永無窮盡的了,演什么都是全新的狀態(tài),太牛批了。呆萌相比中規(guī)中矩,但也有不錯的爆發(fā)點和走心處。罰叔的出現(xiàn)、造型和表演是驚喜。前半段劇情較為cliche,但拋去內(nèi)容,賽車題材和卡司的外殼也值得享受。之后緩慢漸入佳境,車門bug新奇,全片最高光處應(yīng)該就是Ken瘋狂加速后在最后一圈放下自傲,真的減速和同事車手齊頭并進,給了人頗大的情感沖擊。然后結(jié)尾的又反轉(zhuǎn)又意外又BE就像把觀眾的感受踩碎又揉爛,滿面驚異和疑惑地看完結(jié)束。中間有一段,呆萌載著福特老板飆了一圈車,停下后老板大哭,以為是被嚇的讓全場笑聲不停,但后來說的卻是:好遺憾我父親沒能體驗到這樣的成果。笑容就瞬間全凝固在觀眾臉上,就突然想到菲編對喜劇魔力的讀解,深以為然。ps.見到諾亞弟弟真人很驚喜了

    30分鐘前
    • LEのn個晴天
    • 力薦

    超好看也超生氣,買車絕對不會買福特了#所以福特是怎么同意這片上映的…

    33分鐘前
    • 蟲拜女神銀
    • 力薦

    太過癮啦!趕緊引進吧,誰引進誰發(fā)財!

    37分鐘前
    • 潘萌SoPhia
    • 力薦

    貝爾拍副總統(tǒng)胖了起來,拍車王又瘦了,果然是橡皮人

    40分鐘前
    • 楊昊
    • 力薦

    有時候真的是很佩服好萊塢的,其實這個電影本身的故事可以說是熱情敗給金錢、體育精神敗給商業(yè)運作的典型負(fù)能量案例,沒想到還可以拍得如此熱血沸騰哥倆好,兩個半小時啊!我是沒挪過眼,前面各種鋪墊也不覺得多余(比賽部分其實就是最后半個多小時)。是挺滿足的商業(yè)片體驗了。貝爾和達蒙都很有銀幕魅力!

    43分鐘前
    • 米粒
    • 推薦

    劇本結(jié)構(gòu)扎實,是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喜歡這種讓角色失去卻仍然能達成目標(biāo)的結(jié)尾。貝爾演得太好了,情感一切都圍繞他展開,而達蒙就是達蒙。剪輯很棒,只是情節(jié)稍微有點長,如能再縮短15分鐘或許會好很多,應(yīng)該減少兒子的戲份。

    48分鐘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薦

    真實賽車手事跡拍攝,剪輯可獲獎,其余乏善可陳.。

    49分鐘前
    • 謝飛導(dǎo)演
    • 還行

    也不是神作,但是情感上如此喜歡的一部電影。貝爾塑造的Ken Miles是一個如此完美的角色,是一門心思的高手,濁世的輸贏污染不了他。He doesn't need to prove anything to anyone.

    50分鐘前
    • 踢邇達
    • 力薦

    看過七千轉(zhuǎn)以上的風(fēng)景,恐怕過不好七千轉(zhuǎn)以下的人生。那些閱讀轉(zhuǎn)了四手文件的人,試車沒到一小時的人,營銷三車共同越線的人,乘直升飛機吃晚宴的人,如何看到周圍變慢的風(fēng)景,聽到穿梭時空的聲音。那聲音說你是如此可憐,命中注定逃不掉著火的賽車。那聲音又說你是如此幸運,找到了人生必須要做的事。

    52分鐘前
    • 西樓塵
    • 推薦

    根本是意外驚喜。完全不是無腦熱血,更多的討論了現(xiàn)實層面福特公司中的官僚主義所實施的種種壓力。雖然VS法拉利,但是卻在小細節(jié)里塞滿對法拉利公司賽車精神的尊重。貝爾的演繹完美展現(xiàn)了陷入對職業(yè)的熱情是什么狀態(tài)。只是前期公司內(nèi)部的爭斗感覺消磨掉重頭戲勒芒的對抗燃感,最后馬特達蒙的結(jié)尾也有點輕飄飄的,整體人物也沒有出來

    54分鐘前
    • Metronome
    • 推薦

    站在看臺上的法拉利向賽道上略顯落寂的邁爾斯脫帽致敬,那個平靜的瞬間才是這部充滿馬達轟鳴聲的電影最重要的時刻:標(biāo)題里贏的人實際輸了,輸了的人卻真正贏了。邁爾斯、謝爾比和法拉利一樣,純粹到極致,在這個銅臭味的世界里竭力保存住最后一絲關(guān)乎自我的忠誠。

    57分鐘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薦

    毫無疑問是今年頒獎季一眾片廠命題作文里質(zhì)量最好的之一,不僅文戲在水準(zhǔn)之上,成本到位讓幾場重頭的賽車戲也讓人過足了癮,尤其是那場雨中夜賽(邁克爾曼署名executive producer不是沒有原因的),而相比之下Rush就因為成本的限制打了折扣。片中Shelby和福特高管之間的矛盾顯然是導(dǎo)演與片廠斗爭的自況

    59分鐘前
    • 舌在足矣
    • 推薦

    片名不該叫Ford v Ferrari,Shelby American v Ford才是正解。賽車不是重點,講的更多的是對系統(tǒng)的反抗。Ford II就是個孫子,還比不上Enzo給Ken點的那下頭。

    1小時前
    • Cinema is dead
    • 推薦
    加載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