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不平凡的一家子,可還是渺小的七個人而已。
一味避世無法成長,與時俱進方為上策。
一輩子確實很短,短到有太多的來不及。
挺喜歡他們一家子的,教育方式多少還存在局限性,父親最后對波特范說得一段話" 永遠保持真誠,保持高尚的品行,每一天都要像最后一天一樣,活得充實 不留遺憾 樂在其中,要有冒險精神 要勇敢,但也要盡情享受,因為人生本短,要活著 "
突然覺得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挺可憐,對于父母給予你的無力改變只能照單全收。同時做父母的也很無辜,他們只想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給你。好萊塢每到涉及兒童教育的題材就會很謹慎,所以結(jié)尾折中處理了??赐曛笪乙膊恢赖降资菫跬邪詈眠€是現(xiàn)實更好,總之結(jié)尾孩子們和父親在一起就對了。話說這么全能的父親真的不是退役的高級特工嗎哈哈哈??????
故事開篇,一位父親帶著六個性格迥異,活潑可愛的孩子們,在叢林中狩獵。一開始我還真以為這個故事是類似于《荒野求生》的調(diào)調(diào)……這一家人在森林中居住生活,偌大個森林成了他們?nèi)胰说暮蠡▓@,他們盡情的奔跑、攀巖、狩獵、BBQ,要不要這么拉風ING……一位神奇的父親用自己獨創(chuàng)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們講授他理解的社會學、文學、哲學(最小的孩子看年紀也不過四五歲的樣子吧,就開始學習《人權(quán)法案》這么深奧的知識,竟然不是在學校里學到的,我看的時候真是服氣的。)
在遠離都市塵囂的森林中,父親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建立一個柏拉圖式的“理想王國”,并力圖將孩子們都培養(yǎng)成為最優(yōu)秀、最獨特的人。六個孩子在老爸的教導(dǎo)訓練下,都擁有了同齡孩子所無法企及的體魄與知識儲備(聊到這里,我又想到了國內(nèi)的教育體制,應(yīng)試教育的優(yōu)劣一直在爭論,然而卻從未被打破,我們這一代,我們的下一代究竟是這種教育的受益者,還是受害者,是否真有答案呢?)
故事發(fā)展到這里,是不是感到很牛X,這種生活方式真是太天馬行空啦!原以為,整個故事就是按著這個脈絡(luò)自由延伸展開時,卻傳來了噩耗孩子們的媽媽(罹患抑郁癥在都市治療時,不堪病痛折磨自殺了)。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孩子們的媽媽她的遺愿竟要求“將自己火化后把其骨灰沖進馬桶”。我真是被這個媽媽的遺愿驚嚇到了……真是應(yīng)了中國的一句古話: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一對神奇的夫婦孕育了六個可愛的孩子,一位神奇的父親帶著孩子過著超脫世俗的生活,我感覺父親是想讓自己和家人都變成傳奇吧。
于是一家人為了實現(xiàn)媽媽這個遺愿,離開了自己熟悉的森林,來到了陌生且新奇的大都市。我們的故事高潮也接踵而來,孩子們探索和好奇的心態(tài)在這個陌生的大都市里都被無限放大,故事的矛盾沖突全都撲面而來。
我是很服氣父親與孩子們的交流方式的(可以說是百無禁忌)。中國的父母們在兩性關(guān)系的教育上還是很避諱和含蓄的,而西方的父母們對孩子在這方面的教育還是很理性與客觀的。對于孩子提出的兩性問題,答案都是簡單明了,直白通透。嗯,通透到都讓我這個成年人都略感尷尬……雖然如此,但我認為這一點是值得所有的中國父母們學習的,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小給孩子傳遞一個正確健康的兩性觀,才是對孩子的最好保護和負責。
劇中的父親在孩子的教育上不嬌慣不溺愛,尤其是在體能訓練上甚至感覺是在錘煉一隊特種兵!嚴厲甚至變態(tài)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了孩子們勇敢堅韌的性格,自食其力力求做純粹的自己,這確實是教育積極正向的一面。然而父親過度“返璞歸真”的理念,讓他視文明社會的客觀存在為洪水猛獸,將孩子們與現(xiàn)實社會完全割裂開,恰恰忽視了孩子們情商的培養(yǎng)與塑造。確實是父親教育環(huán)節(jié)上的缺失。教育原本就是社會、學校、家庭多角色共同協(xié)作完成的任務(wù),每個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缺少社會化的孩子既使身體鍛煉成金剛,精神上卻孱弱為青草一株,如何經(jīng)歷生活的磨礪如何健康全面的成長。
故事也多角度的剖析出孩子們?nèi)鄙偕鐣囊幌盗袉栴}:
1、 大兒子掌握四國語言的高智商下卻無法和女孩正常交流。熟背《人權(quán)法案》的背后是對adidas都沒聽說的認知空白。
2、 為了贏得食物帶領(lǐng)孩子上演了一場超市搶救戲碼,其主題卻是為了實現(xiàn)趁火打劫偷盜食物。連違法的事情都可以當作游戲來嘗試,這是要把孩子往火坑里推的節(jié)奏嗎?
3、 在孩子未成年時就放任其飲酒,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從何談起?
4、 甚至竟然讓女兒去攀爬屋頂進行所謂的營救計劃……完全不顧及孩子的人身安全!
以上的種種,都是這位瘋狂的父親帶給我們的任性的,脫離社會生活的自我精神潔癖式教育。孩子們在都市里面臨著各種新鮮事物時,原有的思想意識和現(xiàn)實產(chǎn)生了強烈的對比與不適,勢必要沖破父親的教育壁壘過自己想向往的生活,孩子們需要的是做自己,而不是做父親塑造的自己,于是孩子們與老爸的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
故事還向我們傳遞出:城市在現(xiàn)代工業(yè)和科技文明的推進中,人們都享有了最佳的物質(zhì)供給、醫(yī)療服務(wù)、交通便捷、社交進化。但是,我們在這樣的都市生活中,卻日顯迷失自我是為什么?因為我們想追求冒險,向往自由,實現(xiàn)自我,拒絕社會束縛感的理想生活方式。然而追求自由之路并不是反社會而為,不是一味的固執(zhí)極端鄙視傳統(tǒng)。而是有效調(diào)和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使兩者達成平衡和諧共處。神奇隊長確實神奇,但我們不推崇這樣的神奇變?yōu)閭髌妗?/div>
4 ) 城市森林冒險三部曲終篇《神奇隊長》
雖然沒有得到權(quán)威的認證,現(xiàn)在將2016年上映的這三部(《瑞士軍刀男》《追捕野蠻人》《神奇隊長》)電影稱為“城市森林冒險三部曲”也不無道理。三部電影都有一個十分明顯的共同點就是大篇幅地展現(xiàn)現(xiàn)代城市人如何在森林中生存,并且無一例外地通過表現(xiàn)環(huán)境上的矛盾來表達獨立的個體與整個現(xiàn)代社會的沖突與聯(lián)系。
為什么稱《神奇隊長》為終篇呢,主要根據(jù)兩個分類標準:一是以展示森林部分的影片時長作為標準;二是根據(jù)主人公依賴森林荒野的程度。《瑞士軍刀男》可以稱為2016年度最奇特的一部電影,男主人公作為一個極度自卑自閉的人,他對森林的依賴程度最高?!度稹返膱鼍皬念^到尾幾乎都局限于森林之中,到最后主人公也沒能很好地回歸城市文明,應(yīng)為“城市森林冒險三部曲“的開篇。《追捕野蠻人》也花了大篇幅去展現(xiàn)新西蘭廣袤的森林,最后小男孩和叔叔這對野蠻人“被捕”,男孩回到城市中加入了另一個寄養(yǎng)人的家庭,視為中篇。而《神奇隊長》展現(xiàn)森林的場景只占了片長的一半甚至更少,結(jié)尾部分父親更是打算徹底放棄了六個孩子的撫養(yǎng)權(quán),最后雖然幾個孩子還是跟他一起生活,但是他們已經(jīng)徹底脫離了森林回歸到城市暖和的晨光中,視為終篇。
為什么只將以上三部影片作此歸類,展現(xiàn)森林的電影也算不上特別罕見,諸如《荒野獵人》之類的影片就未納入此類,主要因為這類電影依然是個傳統(tǒng)的類型,表現(xiàn)的只是單純的人與大自然的搏斗與抗爭,是生存層面的矛盾和沖突,而城市森林冒險片表現(xiàn)的更多是意識層面的抗爭與沖突,屬于社會學的范疇。
父親就是那個神奇隊長,他訓練自己的六個小孩在森林里面生存,生火、打獵、攀巖、射箭等等一切在野外生存需要的技能。除此之外訓練他們掌握閱讀、外語、數(shù)學、法律等現(xiàn)代文明的精華。父親很滿意他的孩子們,孩子們也熱愛他們的父親,只是一旦出了這個森林,暴露于城市之下,他們的言行像足了怪胎。因為他們不懂得耐克、阿迪達斯、可口可樂和x-box等等,被他們的表兄弟們?nèi)⌒Χ鴾喨徊恢?br>
本片涉及教育問題與方式,不過這還不是最想討論的問題,父親曾經(jīng)懷疑過自己是否害了他的孩子們和因無法忍受疾病帶來的痛楚而自殺的妻子。孩子們的祖父痛恨這個女婿,并禁止他來參加女兒的葬禮,祖父認為就是這個男人害死自己的女兒。而事實上,就是孩子們的媽媽提議并決定到森林里面生活,遠離煩囂的冷血城市和丑陋的金錢社會。父親作為隊長,他所做的恰恰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們。孩子們確實過得純粹和單純,身體強健而且知識淵博,即便如此只要他們重返城市,一切都變得格格不入。最大的那個兒子熟識古典音樂,對于搭訕女孩卻一竅不通。孩子們終將長大,父親明白到無法將他們永遠留在森林,無法永遠睡在星空之下,即便那是一片人類的凈土。
《神奇隊長》用森林和公路、用星光和橋梁、用獵物和貨柜詮釋著理想主義純粹性和實用主義復(fù)雜性的矛盾,展示著森林精神和城市文明之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
作者:cherie chik
文章編號:CF035
日期:2016年10月23日
公眾號:wordshowu
轉(zhuǎn)載請與本人聯(lián)系,未經(jīng)許可禁止隨意抄襲,侵權(quán)必究,特此聲明,請自重
5 ) Sweet Child O'Mine
我步入?yún)擦郑驗槲蚁M畹糜幸饬x。
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華!
把非生命中的所有一切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jié)時,發(fā)現(xiàn)自己從未活過!
——大衛(wèi)·梭羅
節(jié)選自電影《死亡詩社》所引用的梭羅《瓦爾登湖》中的一段話,雖然對原文進行了些許改動,但也并不影響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所表現(xiàn)出的獨樹一幟的自由思想。而維果莫滕森主演的這部家庭親情+公路片,就探討了梭羅的自由主義的2.0版(家庭形式的自然主義生活)的可能性。
電影開頭是父親本對六個孩子的教育,格斗、靜坐、健身、讀書、攀巖,由于屏蔽了外來的無謂干擾,加之父親教育方法的科學、有效、持續(xù),每個孩子所掌握的知識已經(jīng)遠超過同齡人的層次,身體條件也非常健康乃至強壯,至于這種教育方法究竟正不正確,或者說這種脫離于人類社會的知識理論教育,所具有的類似于空中樓閣的固有缺陷,能否彌補普通教育對人性、價值的扭曲,兩者相比究竟哪種教育方式更好,這就是個大問題了,在此無力討論。但從大兒子沒入世都已經(jīng)深諳撩妹之道,厚實的理論知識也很輕松的敲開名校的大門,結(jié)尾布德文放棄大學機會,獨自前往納米比亞流浪、生活、學習、思考、體驗生命,可以看出導(dǎo)演是原諒這種教育方式的先天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這種教育。
在隨后得知母親自殺,本帶上所有孩子走上為母親送葬、完成母親意愿的道路。在路上,本不斷給新奇的孩子們講解書上描寫的世界的真實樣子,并且恪守原有的食物準則,拒絕垃圾食品,而在超市所設(shè)計的偷竊案,則更是將本所固守的摒棄、厭惡傳統(tǒng)社會體制與秩序的思想觀念表現(xiàn)出來,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那些虛偽、狡詐、置生命健康于不管不顧的人的行為,還不盡是披著面具的盜竊、褻瀆嗎。而在接下來的一幕里,導(dǎo)演將爭論直接放入兩個家庭中,用現(xiàn)代小孩所追求的耐克、阿迪、XBOX與扎亞隨口說出人權(quán)方案、企業(yè)制度、資本壟斷對比,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生活在這個世界里的渺小的人與生活于這個渺小世界之上的人的對比。
如果說之前的劇情只是為了表現(xiàn)本的教育方式的獨特、高超與奇怪,那么之后在母親葬禮及其后的故事,則直接表現(xiàn)了自然主義生活、反社會反政府反宗教主義、甚至也包括嬉皮士運動本身,與這個社會的格格不入。在不尊重女兒遺囑的情況下堅持基督教葬禮,不顧親情與人性阻撓本參加葬禮,借助這個社會所謂的法治框架搶奪孩子的撫養(yǎng)權(quán),而當祖母給本念出那封信的時候,本才意識到是自己的放棄斷絕了妻子最后的信念與希望。實際上,我們不能拒絕這個社會體制所給予的所有東西,它給予了我們足夠的保護與便利,又給了我們充足的物質(zhì)享受與撕裂甚至扭曲的思想觀念,但這個龐大的社會體制機器所帶有的銹跡斑斑的劣行,也足夠讓人深惡痛絕。當然,由于斯德哥爾摩效應(yīng),每個人都會成為這個社會堅定的維護者。
在強大的壓力與自責面前,本選擇了放棄,但是孩子們沒有。他們從基督教墳?zāi)怪芯虺隽四赣H的遺體,在一個美麗的湖畔,遵照母親所信奉的佛教火葬形式,伴著我們熟悉的GUNS N'ROSES的經(jīng)典搖滾樂Sweet child O‘mine ,在音樂、舞蹈、鮮花與藍天之間,正式送別母親。愿你永遠擁有自由、善良、勇敢與希望。
如果你心中沒有希望,那希望將不復(fù)存在,如果你有一種追隨自由的本能,那你就有改變世界的機會,才有創(chuàng)造一個更美好世界的可能性。
——諾姆·喬姆斯基
結(jié)尾送上Sweet child O’mine的部分歌詞,愿自由與愛永生,同時致曾經(jīng)希望樹葬的你:
She's got a smile that it seems to me
她彷佛是在對我微笑
Reminds me of childhood memories
勾起了我的童年回憶
Where everything
那段時光,
Was as fresh as the bright blue sky
如同明亮的藍天
Now and then when I see her face
從此以后每次我見到她
She takes me away to that special place
彷佛被帶到另一個特別的地方
And if I stared too long
如果我凝視得太久
I'd probably break down and cry
必定會崩潰而哭泣
Sweet child o' mine
我甜美的愛人啊
6 ) 這其實是篇短評……
開始以為以為是野性的勝利,中段以為是城市的勝利,最后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地也種了學也上了,那跟他們兩個只愛打電玩的表兄弟相比是熱愛的勝利、humanity 的勝利?我理解作者對現(xiàn)代生活和現(xiàn)代教育的不滿,但這樣的 solution 終究還是太過膚淺。當然了,教育方式這種當事人毫無選擇權(quán)的事情(至少前半段也是奠定孩子性格的教育基本都是在孩子沒什么判斷能力的時候進行的),恐怕再爭論幾十個世紀也不會有結(jié)果。
但作為電影來講,片子的流暢度和完成度還是相當不錯的。但人物塑造方面還是太偏重父親了,除了要上大學的哥哥還有恨爸爸的弟弟有一定辨識度之外(那也是因為劇情而非他們本身的性格或見地),其他的孩子角色全都是模糊的。如果作者想用幾個個性模糊的孩子、超負荷的體能訓練、背課文式的人權(quán)法案、應(yīng)試感濃郁的 Lolita 讀后感等等等等來 justify 他的教育主張的話,我不知這能有多大的說服力。
教育的確是個很難的題材,我只能說 nice try.
7 ) 一部自以為是的電影
不是很喜歡父母將自己的人生觀加于孩子的身上。憤世嫉俗,對時代感到失望,于是帶著孩子隱居山林。教出來的孩子博覽群書,張口閉口哲學佛學,卻沒有絲毫兒童的感覺,對時尚和娛樂也幾乎一無所知。我不知道電影中的這種教育方式是對是錯,但是我覺得,意識到時代問題之后,應(yīng)該做的不是逃避于山林之中,而是教會孩子如何在這個時代中生存卻又不被其同化。
電影一方面表達著對這個時代的厭惡,一方面又用這個時代衡量優(yōu)秀的標準來展現(xiàn)男主孩子們的優(yōu)秀,這種明明深陷時代卻又自認為自己高于時代的自以為是讓人覺得不適。那個解救食物的任務(wù)更是莫名其妙。整個電影就給人一種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覺。
你不喜歡這個世界可以,你可以隱居,但請不要把你的逃避標榜成不屑于這個世界同流合污,畢竟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
當我們以偏執(zhí)與驕傲去對抗世俗的價值體系,這個世界卻賜予我們憐憫與溫柔。
但當災(zāi)難降臨,他們被迫離開了自己創(chuàng)建的天堂,開始走向外面的世界。這不僅挑戰(zhàn)了他對“家長“這個角色的理解,也讓孩子們開始懷疑父親所教給他們的一切
非常討厭這種極度偏見的看法,但依然是我的年度十佳,拋開 homeschool和結(jié)局處理不盡人意之外,整體超治愈,「陽光小美女」后又一個可愛又cool的家庭....
悶片如云的戛納看這樣輕松好笑酷勁十足的片子真是解渴啊。維果莫滕森帶六個叢林中長大的孩子一同去“攪局”媽媽葬禮的公路片,探討了烏托邦式閉合家庭系統(tǒng)、自給自足的極端生活方式在現(xiàn)代社會的存在可能,以及最終對外部世界的折衷妥協(xié)。音樂好聽,家庭和聲&空靈又燃的BGM,蘇格蘭風笛都有了搖滾味
毫無一點防備地出現(xiàn)了一只鳥。
重新找回了那些年在Ritz看電影的感覺!贊的點:家庭音樂會上Rellian用鼓點敲出不一樣的旋律,爸爸和兄弟姐妹馬上配合協(xié)奏;8歲的Nai說得出對BillofRights自己的解釋啪啪的打基礎(chǔ)教育的臉;爸爸對于性,自殺,酒精這些敏感話題真誠真實坦白的解釋給予孩子知曉和思考的權(quán)力;荒野生存的家庭版-烏托邦vs社會的平衡
清新有余深度不足,試圖建立一套超越世俗的價值體系的人,講的卻都是些人文社科的皮毛,并沒有太多特殊教育方式之外的其它想法表述。Matt Ross 意料之外,George MacKay 會選劇本,Noam Chomsky 生日快樂。
最后男主角不是已經(jīng)開始服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逐步回歸到正常社會中去了么,有部分人是不是只看了前面都關(guān)掉了???
太酷的一家人了,吊打"無恥家庭"??!我們都是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社會馴服的綿羊,只有神奇隊長——只有神奇隊長還像拿著長矛的堂吉柯德,帶著孩子們沖向物質(zhì)文明的大風車。嬉皮未死!
一般來說,這種烏托邦題材以及小清新風格外加一張情感牌,基本上都能獲得大部分觀眾的虛高評價。
當烏托邦與現(xiàn)實碰撞。走出叢林適應(yīng)現(xiàn)代都市對這群“放養(yǎng)”孩子們來說真是特別不容易,老爸對物欲橫流的世界是抵觸的,而孩子們無處不覺得新鮮,在這次回歸都市之旅中,他們被父親構(gòu)建的價值觀在一步步瓦解坍塌,與世隔絕的烏托邦并不是最好的成長環(huán)境,如何在物質(zhì)世界活成一股清流才是真的強大。
魔戒人王露JJ,特立獨行教BB。素質(zhì)教育路遙遠,我佛慈悲得永生。
"Without the bill of right ,We'd be more like China."小姑娘你可以啊1
今年目前看過的拍得最用心的一部電影,充滿浪漫主義又不缺理性反思。每個人都向往簡單自由的烏托邦,但人類早已把自己逼上了復(fù)雜和制度化的絕路無法回頭。最有故事的人還是那個沒有活著出場過的媽媽,導(dǎo)演也一定是和她一樣在兩個世界間糾結(jié)徘徊的人。
十分特別的一部電影,被打動了,這不是簡單的教育方式的問題,是關(guān)于如何生活的問題。電影沒有給出對錯,只給出不同的愛。
84/100 不少人指責片中的父親的教育方式反社會,但不管學校教育和homeschool,教會人類獨立思考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嗎?有誰規(guī)定人必須生活在鋼筋水泥里?你以為你接受的教育是你自己選擇的?一輩子在朝九晚五里循環(huán)致死,看看這個社會社交障礙的人有多少吧,別笑掉大牙了。
點“想看”已經(jīng)是2014年5月21日的事情,時隔兩年半終于看到了……整個電影的氣質(zhì)和Viggo本人的氣質(zhì)簡直天衣無縫。以及小朋友的costume特別好看,音樂也美QvQ
自以為是其實是很愚昧的,哪怕你再聰明再有理想。嘲笑基督徒對上帝的信仰,卻自己扮演神的角色對自己的孩子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各種操控,其實和別人有什么區(qū)別。
“我的手是我的手,我的眼是我的眼,我的嘴是我的嘴,我的我不是我的,因為是你的”…2016最后一部電影,去往斯里蘭卡的航班上度過。
本片和《追捕野蠻人》《瑞士軍刀男》一起組成暖暖的“現(xiàn)代叢林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