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童話,總是王子和公主最后幸福的在一起,被虐待的灰姑娘終于打敗了邪惡的后母,巫婆受到懲戒,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無論過程如何艱難,最后都會是幸福的大團圓,而且這艱難的過程,往往篇幅短小,且一帶而過,所以,這就是幸福的童話。
在童話中,幼年的我們安然入睡,伴著微笑,伴著快樂。
但是童話是屬于孩子的,在這里,你幼年的動物玩伴會一直陪伴著你,在這里,死亡的陰影永遠籠罩不到,在這里,孩子擁有的永遠是最大的能量,因為這是屬于孩子的自由自在的世界。正如彼得潘可以永遠長不大。
不過成人世界里,不是這樣的,F(xiàn)rankenstein不是你的玩伴,不是你的寵物,它是人人厭惡害怕的怪物,是纏繞你終身的陰影,是死亡的腐肉,是不可原諒的災難。
所以迪斯尼是屬于孩子的電影。
科學怪狗就是這樣一部簡單的電影,這里沒有成人世界的糾葛,沒有深邃的理念,沒有對事物本質的分析和思考,這就是一部滿足孩子幻想的電影。當我把這部電影的受眾定位于大人的時候,這部電影沒有令人深思,也沒有發(fā)人深省,甚至連啟示寓意都缺乏足夠的依據(jù),是不成功的;但是當我把這部電影的受眾定位于孩子的時候,這就是一部好電影,它簡單,幼稚,直接,給孩子希望。所以說,成人的世界終究是和孩子的世界隔離的,成人的世界是復雜的,孩子的世界是簡單直接的。
我個人對這部電影感觸不深,也許是因為已經沒有了孩子的心吧
我只知道,逝去的不會回來,任性改變不了未來,科學不可能起死回生。
我們最終要面對自己深愛的人離我們而去,不能逃避整個社會的人際關系,我們最終要明白,好人不一定會有好報,壞人不一定會有壞報,我們最終會知道,生活不像童話世界一樣,每一個結局都令人微笑。
也許,Sparky永遠不會回到你的身邊。你終究要學會一個人走,走出自己的童話世界,把它永遠留在那里。
曾經帶來無限哥特驚喜和瞎想的蒂姆·波頓似乎越來越有被迪斯尼招安的傾向,他曾經是本人最欣賞的導演之一,然而在《理發(fā)師托德》之后,下滑的軌跡似乎在加速并且沒有回暖的跡象。
今年5月曾經在一個很像《科學怪狗》閃電夜的傍晚去了電影節(jié)捧場《黑暗陰影》,盼望兩年卻盼來了一部肥皂?。淮朔貭t重做自己28年前的半小時短片,波頓卻依然沒有帶來驚喜。就如同片中那一次又一次的電擊,卻從最初的驚喜到效果越來越不如預期一樣,波頓電影似乎從《艾德·伍德》、《剪刀手愛德華》那樣的哥特仙境到了現(xiàn)在《愛麗斯漫游仙境》《科學怪狗》般賣老本,觀眾漸漸已經習慣他的人物設置(強尼·德普雖然沒有出現(xiàn),可是victor依然還是強尼·德普范兒),場景設計(整個街區(qū)布景都和剪刀手愛德華無差),乃至配樂(丹尼·艾爾夫曼真心只有那幾個音調)。
然而,作為波頓粉,還是得說兩句好話,開頭一段的仿電影充滿對怪獸電影的致敬并很好地展現(xiàn)了sparky的可愛之處;前半小時多次運用精彩的剪輯在近似圖像之間切換自如;原版的30分鐘里過多的運鄰居對sparky的懼色來升級到最后的木屋段,這個人物變化的突兀轉折在長篇版被幾個孩子急功近利的復蘇動物給替代了,算是個不壞的主意;另外,最關鍵是黑白動畫效果:滿分!
再次無限期待的小失落依然不會影響本人對波頓的追逐熱情,不過確實感覺他如果不在下一部作品有所新的嘗試和突破的話,恐怕連波頓迷都無法再被電擊救回了,波頓你何時東山再起?
黑白定格動畫,殿堂級的光影效果。這是一部汪星人向喵星人猖狂進攻的電影,在塑造主角偉大光榮激萌形象的同時,充斥著呆傻苶癡等種族主義的辱貓描寫,并含有貓與鼠合體、慘遭虐殺等少兒不宜的情節(jié)。感情易受傷害的貓奴請自重。
看 著這群杏兒眼的小鎮(zhèn)居民就知道這是蒂姆·伯頓的世界,可以讓人感覺到他那滿腔的熱情和那顆哥特氣的童心,順便像【科學怪人】和那個年代的恐怖片致敬一把。這是一部有趣的定格粘土黑白動畫,卻不是伯頓最好的,技術一流,只見熱情不見亮點,就是一部標準的好萊塢商業(yè)流水線制作。
一個小男孩的愛狗被車撞死后,他十分傷心郁悶。在學校上課的時候,當老師做用電擊青
蛙的方法使其神經抽搐的實驗時,他有了救活他的小狗的靈感。于是晚上,他引了天上的雷電電擊小狗的尸體,使它復活。重生的小狗嚇壞了男孩家的鄰居們,他們視這只狗為怪物。鄰居們追趕狗時將狗和男孩逼進一間小木屋,失手幾乎燒死他們。但小狗卻將男孩救出,自己死去。鄰居和男孩的父母為之感動,決心再次救活它。他們用汽車發(fā)動機制造電能,又一次救活了這只狗。
作為一部翻拍電影,《科學怪狗》動用了新形勢,在故事中填塞了更多的內容。無論好壞,至少讓情節(jié)很切實的豐富了許多。因為感情的豐滿,使這部定格動畫有了那么些許別有風情的意義,很像是上了年紀的人在尋找逝去的青春與美好。
感覺就是他早期兩部短片的加工再創(chuàng)作。模棱兩可帶著個人投射的主人公,淡淡的柔和情緒,風格化形象的保持,化簡為繁的故事情節(jié)都讓人感覺回到一個簡單的波頓。
外表黑暗,內心溫暖,這就是一直喜歡他的原因,即便最后貌似演變成“侏羅紀公園”,Sparky不能免俗的再次復活,但卻成為10年來,《大魚》后個人最喜歡的蒂姆·波頓 Tim Burton電影。
早先在看到第一批預告片放出的時候我曾毫不留情地痛批這部科學怪狗是蒂姆·波頓不思進取毫無誠意的作品,和《僵尸新娘》如出一轍的尖臉、細身、大圓眼的角色造型完全沒有什么可區(qū)分度,近年來甚囂塵上的關于蒂姆·波頓已經江郎才盡,“波頓式哥特”已死的傳言也似乎愈發(fā)顯得有據(jù)可循。
而在我認真地看完了這部《科學怪狗》之后,我100%收回上面那句無知的言論。因為當我看到片中的主角Victor和早年波頓的成名短片《Vincent》的角色造型幾乎一模一樣的時候,我明白了這其實是蒂姆大叔一次用哥特和陰暗包裹起來的溫柔自白
首先科普一下《Vincent》這部短片的內容及其創(chuàng)作意義。
年僅七歲的文森特,他總是表現(xiàn)出很有教養(yǎng),并且做大人讓他做的事。但他又是一個愛幻想的男孩,他的腦子里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古怪而新奇的念頭,卻受到成人社會的壓抑 ,他陷入到深深的孤獨之中,活在冥想中那充滿鬼怪的世界里。文森特最喜歡的作家是愛倫坡(Edgar Allen Poe)。一天晚上,當他在讀一本令人后怕的書的時候,幻想著自己是恐怖演員,飾演將妻子活埋后不堪精神重負的兇手。他挖開她的墓去確定她是否還活著,他并沒有意識到那是他母親的花圃,文森特的母親將他關在房間里,他知道他不得不被驅逐到末日之塔,他被判在那兒度過他的一生并長眠,孤身一人,只有他美麗的妻子的畫像為伴,當他孤獨的“墓穴”中只剩他混亂的思想……
黑色幽默的溫婉和憂傷,自閉又很有張力,冷與暖的交揉,是陰森中的華麗,溫暖中的殘酷,黑暗中的溫馨,一個非常詭異的世界
蒂姆·波頓小時候常常被父母鎖在屋子里,后來又離開父母跟年邁的祖父一起居住。那正是他頑劣的青春期的時候,一個老人明顯不是他叛逆的對手。理所當然的,蒂姆·波頓的世界被小人書和恐怖電影包圍。和許多孤獨的人一樣,波頓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又極度黑暗,就好像當一個頭破血流的小孩蘸著自己傷口上的血畫出一朵玫瑰,玫瑰的色彩很美,可是也很恐怖
有蒂姆入駐的作品,縱使是公司龐大如幾乎只手遮天的Disney,亦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破例一改開場前夢幻絢麗的城堡煙火LOGO動畫,用黑白灰三色交織而成的深度憂郁和陰森為整部電影從最開始就奠定了基調,可以說這個舉動的意義遠遠不止于為影片造勢添火,其目的多少有點向蒂姆大叔這位年近60的鬼才老頑童致敬的意味在里面。而這部作品也確實在真正意義上完成了蒂姆長期以來想把《科學怪狗》以定格動畫的方式,配合3D的新世紀電影技術,呈現(xiàn)在大熒幕上。對于蒂姆而言,《科學怪狗》更多的是一次偉大的實驗和一種心愿的達成,至于最終的口碑和票房如何,我想,大叔本人和熱愛他、尊敬他、懂得他的影迷心中自有一尺精準的標桿在。
也正是由于大量消極陰暗的元素的加入,使得這部本應該面向低齡觀眾群的動畫電影的受眾面倍受擠壓。在我個人看來這部動畫起碼得是PG-17的等級,畢竟怪誕、陰森、憂郁、驚悚、恐怖、血腥、死亡這些敏感話題與素材不論在哪一個國家、不論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到如何思想開放的程度,這些都是不允許也絕不應該向尚處于心智開始健全階段的未成年兒童的 —— 畢竟,絕大多數(shù)家長首推Disney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在孩子哭泣或是對生活的百無聊賴失望的時候塞給他們一張制作精美的藍光碟,換到他們一個半小時的放聲歡笑,期待著貫穿在電影中的那些正能量能夠多少引導甚至矯正孩子的三觀,不是嗎?
由此看來,這次蒂姆和Disney的強強聯(lián)手恐怕才是超越影片內容之外的令所有家長都聞風喪膽的恐怖故事:孩子被帶壞了怎么辦?
而這一種幾乎已經根植于大多數(shù)家庭心中的固有偏見恰恰是對蒂姆本人最大的誤解與詆毀。
因為有早期的《Vincent》作鋪墊和本片遙相呼應,從Frankenweenie這個孩子角色一登場我就是按照蒂姆的形象和人生軌跡去打量他的。
這個看似再尋常不過的小男孩身上幾乎收納了所有蒂姆本人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些個人特點與標簽:孤獨、自我、個性、宅、執(zhí)拗、聰敏、奇思妙想、怪誕、復雜,各方面體現(xiàn)出不應該是他這個年齡層所擁有的成熟和憂郁。
而造型同樣怪誕無比的狗狗Sparky作為Frankenweenie父母之外的唯一陪伴,自然是有著它被創(chuàng)作出來存在的理由 —— Sparky就好像蒂姆童年時期、或者甚至是之后的創(chuàng)作期的一個感情寄托,具有豐富的象征和指代含義:既可以是自閉的蒂姆小時候無意中發(fā)現(xiàn)的一件小玩具、一本小人書、一塊秘密的玩耍土地;亦或是童年時期常被父母遺落和獨立的蒂姆自己所構思出來的一個虛擬形象,和它交談、和它嬉戲,彼此依賴,以度過漫長的孤獨時光;又或者這就是蒂姆從小就有的電影夢、導演夢,這個夢因為他不合時宜的年齡而受到同齡人的詬病、嘲諷和中傷,因此這個夢呈現(xiàn)出來的形象不那么光鮮,一如電影中尖頭大眼的怪狗Sparky,它們分享著一個畸形殘缺的共同特質,但都無一例外地陪伴過蒂姆走過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時期。
如果你是帶著這樣一種認知和解讀去看這部《科學怪狗》的,那么在看到Sparky在一場意外中被疾馳而來的汽車撞飛的這一幕你一定會忍不住淚流滿面。
這或許是影射了蒂姆早期遇到的第一個人生大坎,對他的打擊和摧殘是極其巨大的,從片中Frankenweenie目睹Sparky死去時的心碎,以及埋葬Sparky之后和家人一起久久矗立于墓頭的一幕,可以窺見這個挫折對于主人公,對于蒂姆的創(chuàng)傷有多么撕心裂肺。
“When you lose someone you love, they never really leave you.“,“They just get into our heart.”
-“I don't want him to be in my heart.”,“I just want him back.”
這句話里飽含的悲傷近乎讓人崩潰。當時的蒂姆一定是感受著夢想逐漸遠離的切膚之痛,但是偏執(zhí)地堅持著夢想甚至用欺詐性的幻想的方式讓自己維持下去,也許是他走投無路的唯一選擇。
To you, science is magic and witch craft because you have such small minds.
I can't make your heads bigger. But your childrens' heads, I can take them and crack them open.
This is what I try to do, to get at their brains.
Science isn't good or bad.
But it can be used in both ways.
影片中Frankenweenie的老師在面對小鎮(zhèn)家長的一致非議公開為自己辯護時說的這番話可謂是全片的最精華所在。老師對于Science的解讀正是完美吻合了蒂姆對于做電影的鮮明態(tài)度 —— 別人眼中的荒誕、不可理喻,而為什么這個社會和這個世界會用異樣的眼神和透骨的偏見去打量這樣的作品,才恰恰是最荒誕、最不可理喻的理念和觀點。
借由老師的幾句話蒂姆可以說是托物言志暢快淋漓地完成了一次對傳統(tǒng)價值觀的解構和諷刺,也是蒂姆所有作品中都少有的如此不半抱琵琶尤遮面的高調、大膽地直抒胸臆。光憑這一點,這部《科學怪狗》就足以稱得上是蒂姆轉走哥特風以來最好的作品之一,即便算不上最好的唯一,這也一定是最蒂姆、最波頓的蒂姆·波頓式電影,無關動畫、無關內容、無關形式。
縱觀全片,盡管有無法剔除的負面消極的種種電影意向在其中,但蒂姆依然用他高度的電影人敬業(yè)精神履行著一個電影人該盡的全部義務與責任:造夢。
誰說夢一定要鮮衣怒馬要夢幻溫柔?誰規(guī)定了夢就必須要存在于“只應天上有”的情境之中?
夢為什么就要規(guī)規(guī)矩矩而不能凌駕于傳統(tǒng)審美觀和普世價值觀之上?
蒂姆·波頓給了所有沉睡中或者裝睡著冷眼旁觀的世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 縱然是怪誕,亦體現(xiàn)著夢的天馬行空。因此蒂姆用他瘋狂的創(chuàng)意和想象力接連造出了蝙蝠貓、毛毛蟲“泰坦”克洛諾斯、哥斯拉一般的巨型悍龜、繁殖量驚人的吃鹽會爆體的Sea Monsters …… 而究其誕生之根源,就如同那幫無恥小兒盜用Frankenweenie的創(chuàng)意一般,皆是始于Sparky,始于蒂姆·波頓孩童般的電影夢。
影片的最后,蒂姆在深思熟慮之后,罕見地做出了他可以說最大的一次讓步和妥協(xié),當那一陣陣微弱的電流最終成功喚醒Sparky之后,我明白了那是蒂姆深藏在他那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的外表下的極致溫柔。
特立獨行了幾十年的蒂姆,在這一次與迪斯尼的合作中,終于也放下了姿態(tài),選擇用這樣一種深沉的方式滿含慈愛地凝視著這個世界。
在我看來,這絕不是蒂姆被逼無奈的屈服和被這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同化,恰恰相反,這一個不卑不亢的蒂姆·波頓才真正意義上完成了一次對自我的超越,真正意義上圓了他那個從小就懷有的偉大導演夢。
圖文日志:
http://www.douban.com/note/254517665/
把當年的短片做了更多擴充,包括增加了壞人,以及維克多與小狗之間感情的渲染,最后還玩起了恐怖片大亂斗,烏龜斯拉什么的。仍然是蒂姆·波頓的風格,卻沒有什么太驚喜的地方。他現(xiàn)在最需要的就是自我突破了。仍是雪萊與科學怪人的致敬
這片子居然真的是黑白的……話說帶孩子來看蒂姆波頓的父母們,你們是生怕小孩的童年木有陰影么……是不是親生的啊……
波頓童心的回歸,就是結尾太迪士尼了。。。還有波頓你到底有多討厭貓咪?。。。。。。。。。。?!
好蠢的狗。。確定那是只狗而不是只豬么。。里面不論狗還是人的智商有時候真是讓人捉急啊。。沒什么亮點的片子
炒冷飯
超越原作,新版充斥著無數(shù)的老片致敬元素,與《黑暗陰影》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波頓這幾年的好幾部片,都在高潮戲或后半段被處理得雜亂無章收不住,本片同樣如此,但它癲狂般的致敬橋段讓我忽略了故事內容,沉浸在他富有想象力的雜糅之中,實在是迷影文化的集大成。希望有機會看到大銀幕3D版!
另一種弗蘭肯斯坦
好蒂姆波頓,黑暗哥特味兒!喜歡!
幼稚
很波頓的同時也很迪斯尼,最有趣的其實是”龜斯拉“哈哈哈。結尾若是狗鼻子從墳墓中冒出來會更有意思。
黑白定格動畫,殿堂級的光影效果。這是一部汪星人向喵星人猖狂進攻的電影,在塑造主角偉大光榮激萌形象的同時,充斥著呆傻苶癡等種族主義的辱貓描寫,并含有貓與鼠合體、慘遭虐殺等少兒不宜的情節(jié)。感情易受傷害的貓奴請自重。
挺好看的
風格太別致了??!各種冷幽默~ Tim Burton就可以把20分鐘的劇情延伸到90分鐘還絲毫不冗長~ 最后不要臉的說Victor我的菜!he is not weird..he just lives in his own world. 聽到這個好感觸
日本人的龜撕拉太搞笑了哈哈哈哈
看著這群杏兒眼的小鎮(zhèn)居民就知道這是蒂姆·伯頓的世界,可以讓人感覺到他那滿腔的熱情和那顆哥特氣的童心,順便像【科學怪人】和那個年代的恐怖片致敬一把。這是一部有趣的定格粘土黑白動畫,卻不是伯頓最好的,技術一流,只見熱情不見亮點,就是一部標準的好萊塢商業(yè)流水線制作?!铩铩?/p>
如果結尾Sparky沒有復活,可能會更好
1、相由心生大復活解讀版:蝙蝠貓、星際寶貝蝦、小巨人、刺猬鼠、哥斯拉龜…2、《藝術家》狗與主人一命救一命“寶貝,你不用再復活,你都活在我心中” 3、哥特外衣下的皮克斯式溫暖故事,淚點同《瓦力》4、給人由低到高的期待,情感飽和自始至終,更樂于看到它拿今年奧斯卡動畫長片 5、贊片尾曲
全是黑眼圈。片尾曲很不錯啊。就是Tim Burton有歧視+虐待貓的嫌疑喲。。我沒有看過原作,應該找來看看的,片尾有點太迪士尼了,搞得讓我想到《TED》。。。
哭死我了,眼已腫TT_TT。。勾起很多小時候的回憶,很多場景很熟悉,每句臺詞都非常有感觸。我們愛著同樣的東西,遇到不同的事情,被給予不同的啟示,最后成為了不同的人。從科學怪人,到伯頓自己的剪刀手和現(xiàn)在的科學怪狗,始終都在講一個故事。
我又哭成傻逼了QAQ??!動畫版剪刀手愛德華!那個講著荒誕卻溫暖的古怪童話的波頓回來了!!所以我哭成傻逼了QAQ?。。‰m然說電影還有一寫說不清哪里的不夠好,但還是推薦?。∫驗槲艺娴目蕹缮当屏薗AQ?。酃啡耸恳欢ㄒ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