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當代,中國長江沿岸。
船長高淳(秦昊 飾)在駕駛貨船沿長江送貨的途中,不斷上岸尋找艷遇。但他逐漸發(fā)現(xiàn),這些在不同的碼頭遇到的女人,好像是同一個人——安陸(辛芷蕾 飾)。只是隨著航程的上溯,安陸時而溫柔,時而瘋狂,但是變得越來越年輕。高淳迷上了安陸,不斷停船與她相會,也漸漸發(fā)現(xiàn)安陸出現(xiàn)的地點,都與一本未知作者的手寫詩集有關。
但是船過三峽之后,安陸不再出現(xiàn)了。
高淳瘋狂地尋找安陸,在詩集和航線圖中,發(fā)現(xiàn)了安陸出現(xiàn)的規(guī)律。船上發(fā)生變故,但他不顧一切地獨自一人駕駛貨船,繼續(xù)上溯長江,直到源頭的雪山,終于發(fā)現(xiàn)了安陸的起源,和長江的秘密。
《長江圖》算是我近期以來唯一認認真真看的藝術片了。電影播到中段,有好幾對觀眾離場,想必是小情侶們根據(jù)時間想消遣休息,沒想到遇上這么一塊難啃的磚。希望中國電影發(fā)展的越來越好,早日開通藝術院線! 大學在武漢讀,但對長江感觸并不深,長江、黃河這些意象于我而言,更像是小時候書本里的一種符號,它代表古老的文明,代表華夏,卻不是我個人。但電影的表達并不傳統(tǒng),我看到的長江,是冷調(diào)的,寂寞的,而在威懾力的同時,又是母性的。很奇怪的感覺,導演沒有用小清新配詩句,而是很莊嚴的在向觀眾訴說,他只是在說,并沒要求你聽。 關于安陸與高的關系。我更傾向于她是高回憶和幻想結合的一個形象,其中有倒敘,也有順序的錯亂,船只由長江入??谝宦肺餍校且环N追溯,也是高的追尋。那本詩集的創(chuàng)作者,或許就是高本人,或許可以看做是高另一精神世界的投射,高帶著這本詩,尋找信仰,尋找生命的意義,尋找所有不解的答案,在安陸身上他得到很多卻似懂非懂,他對她有好奇,有敬仰,也有恨。或許有愛。在現(xiàn)實世界里,安陸同時背叛了兩個男人后自殺,一個是高,他選擇離開,一個是為她割腕的男人。兩個沉默的男人。 安陸。詩中說:沒有神靈值得信服,所以需要一個女性。長江是女人,安陸也是。也許在這世上,女人永遠是比男人有靈性的生物,男人用詩句對抗生命和世界,而女人連這樣的載體都不需要,她們本身就可以感知一切。就像安陸對僧人所說,資源無限沒有道理,活著是搶奪,冷漠是原罪,神跡不能使人真正得到信仰。她是極度厭世的人,或許不叫厭世,而是厭惡自己,又極度敏感。她的死亡是必然的,但絕不是因為愛情。 黑魚。黑魚的意象很好理解,就是父親。黑魚在香爐里兩個月不死,事實上是暗示高一直在父親的影響下生活,而黑魚逃脫后,小弟和老人一個接一個的離開了,沒有陪伴和意見,高開始完全自我思考。這段也許也是在講離別,離別的多種形式,離別給人們留下的。 關于詩集。詩句是整部電影的脈絡,它不僅表達了情感基調(diào),也暗示了劇情。詩句附在下面,結合電影比較好理解。要說的是‘”悲傷高于快樂,純凈高于生活“,這句在第一首和最后一首詩中出現(xiàn)兩次,是為一種循環(huán)。高從影片一開始初見安陸,到最后安陸水中第一次的微笑,是一個環(huán),長江之水,由發(fā)源地到入海口再到發(fā)源地是一個環(huán),生死之事是個環(huán),信仰的產(chǎn)生和破滅也是一個環(huán),萬事皆有永恒。 附:長江圖詩句 我厭惡人們在大河上山谷中拉長嗓音呼喊 慶祝自己的存在 我厭惡生命的禮贊 悲傷高于快樂 純凈高于生活 ——上海 吳淞 新船上水七千公里 發(fā)動機不??人?我壓低聲音穿過溫暖的縣城 怕人聽出心中怨恨 ——江陰 黃田港 賣魚人和買魚人彼此怨恨 彼此擁抱 一切人反對一切人 ——南京 小洲 我厭惡堅硬高聳的信仰 山清水秀的長江 和所有確定無疑的愛情 ——荻港 萬壽塔 我珍惜我靈魂的清澈 我忠于我不愛的自己 ——銅陵 和悅洲 在字里行間我只是無能 在文字之外我參加了日常的邪惡 增添了新的痛苦 ——彭澤 小孤山 兩岸城市都已背信棄義 我不會上岸 加入他們的萬家燈火 ——鄂州 觀音閣 我詛咒我走過的路 我讀過的書 我獻媚眾人的表演 我離開獨行之道的那一刻軟弱 ——宜昌 三游洞 要么丑陋 要么軟弱 要么虛偽 沒有神靈讓人信服 那么期待一個女性 ——豐都 鬼城 總有一天 我們相會的橋 穿越的渡口 都會變新 ——涪陵 點易洞 你是即生了證的旗幟 你是對治黑暗的鎧甲 ——江安 澀崗 一九八九年冬天 我第一次見到你的笑容 ——宜賓 三碼頭 ps.秦昊長得好文藝,小弟側臉像柯震東>< pps.希望有更多人去影院看,起碼讓好電影多些排片~
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movie432,文末有二維碼噢~
不止一個朋友問我,《長江圖》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電影里,每一個地方都有跡可尋,每一位人物都有行為動機,每一段故事都似曾相識。但是,連起來就看不懂了。 我用一句話來回答這個疑問。 因為這部電影不是為了寫實。或者說,它追求的第一要義,不是寫實。 所謂的寫實,拋開形式與風格之說,換個通俗易懂的——比如放置在當下中國的電影院,你可以把它看做一部電影或一個導演,試圖講一個清晰完整有脈絡的故事。譬如《百鳥朝鳳》在寫實,《我是潘金蓮》也是追求寫實。它們要講的東西,每個走出電影院的普通觀眾,完全可以用簡單一句話來概括。 但放在《長江圖》身上,你要給出唯一確鑿的電影故事版本,很難。 這不是一道選擇題。 我下面的解釋,也是基于我個人的理解,不是導演的話,不存在官方說法。 “她就是長江”。
這是最常見的閱讀理解。大約只是女主角安陸喊出“這是我的長江”的另一種說法。而在影像上,可以把她理解為一具橫躺的身體,平放于水面的身體就是流動的長江。但這個飄蕩的人物,她卻大多只在陸上出現(xiàn),連泅水場景都表現(xiàn)得更像是幻象。還有最新的一款海報,船行駛在一個女人的掌紋中。這或許是另一套解讀密碼。 安陸的一生,像長江一樣,從北源楚瑪爾河開始,經(jīng)金沙江漂流而下,少女時代經(jīng)過了宜賓、豐都、云陽、巫山,到三峽宜昌附近被攔腰截斷,變成一個散發(fā)著致命誘惑的年輕女子,又經(jīng)鄂州、彭澤、銅陵、南京、江陰,最后上海。她已然是一個漂泊在漁船孤舟之上,以賣身為職業(yè)的肉身菩薩。 很多人會被沿途不斷出現(xiàn)的參佛悟道修行所迷惑,以為楊超是又一個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仁波切。固然佛教在解釋前世今生未來方面有天然優(yōu)勢(如同《路邊野餐》必須以金剛經(jīng)為引以及今年關于藏傳佛教的《皮繩上的魂》),但在我看來,這不過是為了讓女主角的一生,最終得以安放。 她的身世,與佛有關。 天地氤氳,萬物化淳。高淳在《長江圖》所遇到的安陸,正是平行時空中不同年齡段、身份未知、去向不明的意象女子。 高淳和廣德號逆流而上,安陸的生命、青春與肉體,沿江而下。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沒有出現(xiàn)的高淳父親,沒有點破的安陸父親,他們也成為形式上的對位呼應。 觀眾看到的影片正序時間,始于高淳黑魚供父。他在上海發(fā)動了船,偶得一本詩集。他從江陰接了貨,開始了行程。但不知從何處開始,電影的現(xiàn)在時空開始慢慢坍塌,虛幻了起來。他跟年輕船工起沖突,老船工又不知所蹤。 最神秘的,則是在路(陸)上與他一響貪歡或遙遙相望的女子。這部分劇情,有時候好像是真實的現(xiàn)在,有時候仿佛主觀幻想,有時候儼然就是對詩句的魔幻演繹。 有人認為,高淳看到的,不過是父親的故事。也有人說,高淳和安陸,不過是移形換影的同一存在。總之,每當讀完一首詩,廣德號就遠上五百里。 如果還有人把《長江圖》解讀為護送不知名珍稀魚類生物,進而認為它是一個大愛無疆的環(huán)保題材,我也不會太意外。
正如你也可以發(fā)揮想象,認為行駛在長江上的廣德號是一艘逾越了光速的宇宙飛船(哪怕是存在于詩人的意念中)。它在一道藍光的指引下,追溯著一名女性的身世。時光流轉。 不過,我還是更傾向于,《長江圖》是由兩個不同的時空交織組成。畢竟,影片的時空與詩集的時間標注,本身就有神來的契合,是完美的呼應。 你很容易注意到,貫穿整個長江流域的景象,全部是以蕭索、冷清和迷茫的冬景示人。白晝陰沉,寒夜青燈,鬼魅暗生。主人公情緒頹靡,失落,郁郁寡歡。那些現(xiàn)代詩篇,則全部是寫于1989年的冬天,是為:一切景語皆情語。迷失于水中的主人公,其實也是迷失于時間。這不是一件太難解釋的事情。正如兩千年前,孔夫子就發(fā)出了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無論特意選擇冬天的江景,還是采用膠片拍攝(對光線明暗的高寬容度呈現(xiàn)),這些在觀眾看來不容易察覺的制作手法,都不同程度指引著楊超實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江水的闊遠中,在霧蘊的迷遠中,在山巒的幽遠中,整部《長江圖》,其實正是一幅流動、尋源和多維的長江畫。 婁燁等導演表現(xiàn)過南京、武漢和重慶等大城市,這些城市與長江的影像,地理特征過于明顯,識別度高?!堕L江圖》有意或無意避開了這些景象,包括采用完全不同的鏡頭調(diào)度,倚靠船舶的移動視角,制造出了遠看山水的空靈與留白。而一旦沒有了現(xiàn)代建筑,長江看起來,就可以回到無限遠的過去,回到遷人騷客出沒的和悅洲、小孤山和觀音閣。 一同能引領觀眾回到過去的,還有楊超作為第六代導演的堅持和苦思。波瀾不驚的大師級攝影,精心細致的聲音設計,乃至以八十年代現(xiàn)代詩集為引的故事,都有著上世紀中國藝術電影的特質(zhì)。它們不斷重復類似的主題:個體被社會所牽制,逃不脫歷史的擺弄。高淳和安陸是人,同時也是人質(zhì)?!堕L江圖》是電影,更是無言的挽歌。 現(xiàn)在,沒有中國導演樂意這樣拍電影了。 或正因如此,充滿勇氣、等待、賭注和遺憾的《長江圖》入圍了2016年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并拿到銀熊獎。這一年,中國電影再一次在戛納威尼斯被剃光頭。
拍長江的男孩運氣總不會太壞。
渺小與宏大兩種敘事并行與長江之中,她從頭走向尾,他從尾找到頭。用一條江的時間懷念一個人,而人像承諾一樣、像水流一樣、像歷史一樣,終是尋不回了。
賓哥現(xiàn)在真是不挑活兒,不過這片的攝影他只負責了大部分,并不是全片……導演的話,我只能說,野心可以有,但是也要明白自己的能力夠撐得住多大啊omg……隔壁野餐說實話強多了
提前鑒定了《長江圖》,語言好劇本好,一組詩,舊長江和新長江兩個時空交疊,“她”是個姑娘,寓意卻是這條滄桑女人河…所以主角不是人,是景和事,涉及信仰。有一個缺點是旁白太詩意也太多,情感都被講了出來,角色的表演空間也就小了。柏林基本演技獎無望,攝影獎極有實力拿。私人很喜歡。
山河水域才是真正的主角,流動著的行歌溯回,關于詩關于旅程關于消散的記憶關于長江的邏輯。導演將每一個游魂妥帖安置于江流,也將每一處韻腳輕藏在影像。沒有神靈讓人信服,所以需要一個女性。沒有流逝可以逆轉,所以需要一部電影。
遮遮掩掩、不倫不類,不是所謂“瘋狂的敘事”而是“分裂的姿態(tài)”,在并不恰當處削弱正常敘事性,擺出了拒絕觀眾的姿態(tài)后,又用拙劣文字熱切傾銷闡釋自以為高深的隱喻,企圖最大理解。十年真的是殘酷卓絕的創(chuàng)作歷程,然而與其淹沒在自己的洪流里,丟掉了尚好的立意與宏大的視野,不如及早上岸。
電影不太夠,攝影來湊。。其實就是空虛迷茫想靠把妹解決嘛,放在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敏感年份下(順便:其實不必這樣吧,電影一不當心被封咋辦呢...),再放一個憂郁的秦昊,于是弄出一點婁燁那部禁片的味道... 不過李屏賓的攝影的確不是蓋的,非常美
看簡介很寫意很有看的欲望。上影節(jié)終于看到了。景很美,新舊長江時空交錯,感覺故事主要在講景和物,并不是人。缺點是旁白太多了點。
3.5星,路邊野餐有錢了以后……
看完也說不上來的感覺。但就是喜歡沉淪在這樣的攝影、畫面與詩句中,昏昏沉沉,就算睡去也不覺得可惜,似乎夢和影像有了重合。詩與航線,女人與執(zhí)念,結束也可以是起源。
故事性支離破碎,簡直就是災難。但好在膠片拍攝的質(zhì)感簡直好到哭,水面上的霧氣氤氳,層層疊疊的山峰,船艙的銹跡斑斑,冷暖色調(diào)的交融顯得非常迷人。。。鏡頭非常好,但有幾處好像有點瑕疵,像是“卡帶”一樣的感覺。
萬壽佛塔里,佛不能讓塔內(nèi)落雪,卻能讓信仰本身成為神跡;巫山新城內(nèi),人可以把每處物品復原,卻無法回溯江水漫過的土地;白魚引來殺身之禍,黑魚卻能祭奠魂靈。安陸是一場逆流時間的艷遇,長江是一段滄桑變遷的征程。一本意味深長的詩集映刻著一代人的迷惘,一處功過難辨的大壩截斷了一個民族的心率。
八零末一代頹喪低落癥候群知識分子的沿江還魂游。詩歌、性、情愛、吊喪包裹著的內(nèi)心悲滄,在最后一刻依然無以釋懷。舊世界素材群像延伸出這個國家民族的時代蒼涼,而三峽區(qū)域的整體失魂與缺席,即是游魂流離失所的現(xiàn)狀,亦是世紀罪證的另一個犯罪現(xiàn)場。罕見的華語獨立電影工業(yè)代表作。
也有些許生硬與討好,但楊超胸襟氣魄明顯更為開闊,遠山如黛,清冷孤絕,獨行寒江,海潮至此回頭,余路只能逆流而上,本身已然具有粗糲的浪漫詩意,憑借無意中拾得的詩集,打通了人生、歷史與地理隔閡,實現(xiàn)三重窮源溯流,過三峽大壩科幻驚悚感神來之筆,白鰭豚聲吶悲鳴,紅塵凡俗之苦如影隨形
寒江煙渡,驚起一灘歐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薄暮冥冥,虎嘯猿啼,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攝影美得心顫,光束照進暗夜?jié)摿魅缟褊E顯現(xiàn);他帶著漂泊的靈魂(長江的舊精魂)渡過漫漫冥河,她在每個港口守候,卻依然無法修得同船渡;幽靈船駛過三峽,靈魂出竅,如是我聞。
感覺能拿攝影獎
近來大陸文藝片的三要素:佛經(jīng)、詩歌和旅行。
《長江圖》與《路邊野餐》展示了兩條不同路線:未能完成的空間-影像/詩-影像如何被迫轉換為觀看影像與閱讀影像。
三峽控、長江控真的受不了那些從未見過的視角和影像,無邊的江面、開閘的大門、兩岸的疊山……又長又大又寬。過閘時緩緩升起的水面,如晨勃的丁丁沉重挺起。消失的荒洲,遺棄的孤島,是歡愉后最迷幻的空虛。“他愛她,所有痛苦、低賤和榮耀的時刻” 相遇,恢弘如同命運。
路邊野餐太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