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以四縱、十一縱,加兩個獨立師,強化塔山防線。二三七八九,五個縱隊,加六縱十七師,包打錦州。十縱,加一個師,在黑山、大虎山一線,阻擊廖耀湘兵團。十二縱加十二個獨立師,圍困長春。五縱六縱兩個師,監(jiān)視沈陽。一縱做總預備隊。” “不會擦皮鞋,拿不到畢業(yè)證啊?!?“等一等,就這樣走了?連個手都不握?” “給程子華發(fā)報,我不要他的傷亡數字數字,我只要塔山。立即發(fā)報,快?!?“總預備隊,不動?!?“你來了,一切都有了?!?“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再見”
無與倫比沒有特效,實景爆破的大場面。參演的得有幾萬人吧。這么多人的組織,導演功力厲害了。攻打錦州時千炮齊發(fā)太震撼!講方言的毛,周,蔣,朱,,,,,比現在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吃豆的林彪,戒煙的羅榮桓,被吵醒的毛。人物舉手投足細節(jié)考究,力求還原,又很生動形象。場景道具也全是當時老貨。 林彪全面負責運籌帷幄,仔細盤算,下定決心后殺伐果決。羅榮桓相輔相成,工作出色。相反國軍,衛(wèi)立煌,老蔣,廖耀湘誰也不聽誰的,廖耀湘反復猶豫,貽誤戰(zhàn)機 能贏嗎?
能看出這是一部仔細把握細節(jié)的電影,這是一部有充分準備的電影,這是一部有詳實資料支撐的電影,這是一部有充分支持的電影。
比起更戲劇化的建國大業(yè)這部影片更厚重,軍迷必看。估計再也拍不出來這種電影了。高水準,大場面。
什么是難以超越的作品?“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是公認的經典,《大決戰(zhàn)》也是。 我試著說說這部作品偉大之處: 1.結構宏大,嚴謹相結?!都t樓夢》的結構不是《西游記》過關打怪式,不是《水滸》英雄逐個出場聚義式,不是《三國演義》陣營分明正邪分明式,而是復雜交錯,點點力透紙背又草蛇灰線成一體。 《大決戰(zhàn)》的線索、事件、人物就是這樣復雜而清晰結成網,詳略自得,大人物與小人物,真人物與虛構人物渾然天成,這是大家之力方可為之。 舉個灰線伏筆串結構的例子,圍繞傅作義的鋪墊是:《遼沈戰(zhàn)役》里他小小出現,不肯出力要偷襲西柏坡取巧。《淮海戰(zhàn)役》里他未出現,蔣介石要在南京見他,這一場在《平津戰(zhàn)役》里才真出來?!痘春?zhàn)役》里周恩來沉吟“該下雨了”,稍后解釋“下雨天留客”,要設法把傅作義集團拴在華北,結果你猜怎么著?《平津戰(zhàn)役》開篇畫面后是故宮大雨場景,這雨,真是匠心啊,到此傅作義的鋪墊到了,他的戲開場。 2.信史為基,智慧縱橫?!洞鬀Q戰(zhàn)》的考證功夫深,領袖、將帥、大事且不說,就算虛構人物和細節(jié)都有口述歷史為基??纯醋帜焕飶姶蟮念檰枅F國家隊,這不是一兩個文學編劇能做到的。 《大決戰(zhàn)》戰(zhàn)略學、政治學、史學、文學營養(yǎng)豐富,看毛澤東布局、博弈,看蔣介石權術,看能成長為將帥者如何做人、思謀,看能成就大事的人們的勇氣、智慧,看中國人的友情、義氣、奉獻、狡黠、幽默…… 3.雄渾壯麗,巧妙映帶??赡苋魏闻臄z解放戰(zhàn)爭的影視作品都要面臨《大決戰(zhàn)》的場面高壓,覺得面前是一座難以超越的山岳。這不僅是動員大量野戰(zhàn)部隊實拍的效果,還由于總策劃團隊就是戰(zhàn)將,拍攝導演們就是軍人和有歷史經歷的人,他們勾勒出的場面是雄渾磅礴的。 從《遼沈戰(zhàn)役》開篇的黃河解凍到《平津戰(zhàn)役》開篇的山海相連萬里長城,都是排山倒海之勢?!痘春?zhàn)役》更是奔馬貫穿始終,這里除了宏大還有映帶:開篇的馬,杜聿明被圍陳官莊外荒草溝中殺馬,結尾毛主席撫摩大青馬,表示坐轎車不舒服,不忘馬,然后放馬自由奔馳,明眼人一下子感受到“不忘初心,人民解放”之意。 映帶還有很多,著名的毛主席和蔣介石會議隔空辯論,臺詞成為經典,大家時不時拿來戲仿。粟裕和杜聿明的作戰(zhàn)會議停電一明一暗就完成了對比轉換,真是清晰巧妙。 4.余音繞梁,經久不息。《大決戰(zhàn)》可以在廣播里聽,可以朗誦和演奏。旁白是標準沉郁的史詩。對白是帶有人物風格和鄉(xiāng)音的寫意。說實話,蔣介石的口音我多年以后才聽懂,但越是這樣越覺得有韻味。 林彪的“我做如下部署調整”“我只要塔山”“總預備隊,不動”, 廖耀湘的“我兵團暢通無阻” 毛澤東的“手不能發(fā)抖啊”, 蔣介石的“優(yōu)勢在我”, 粟裕的“不會的不會的”, 鄧小平的“照樣解放全中國”, 杜聿明的“完了完了”, 邱清泉的“共軍共軍”, 黃百韜的“足夠了” 這些臺詞一出來好像就自帶語音。 背景樂,可能叫《決勝千里》或《江山多此多嬌》,大氣婉轉如江河。 廖耀湘和黃維進兵時的音樂,大家說叫《功德林進行曲》或《大壞蛋進行曲》,至今仍在流傳。 5.偉人傳神,凡人感人?!洞鬀Q戰(zhàn)》中人物眾多,主要角色選得好演得好。 馬紹信老師的林彪沉靜多算又決絕,你不由得要相信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這些就是從他身上發(fā)散。蔣介石在陳布雷、杜聿明面前那陰晴轉換,讓你感到他能從舊軍閥和國民黨各派中勝出絕非偶然。 毛、周、朱、劉、任領袖群像偉岸而各有特色。 遼沈,羅榮桓寬厚堅定,劉亞樓機敏剛烈,衛(wèi)立煌滿心不愿, 淮海,劉多謀,鄧能斷,陳詩意,粟精算 平津,聶穩(wěn),林沉,劉從參謀長無縫銜接攻天津城總指揮,楊得志如磐,羅瑞卿如刀,耿飚如風 對方傲氣橫溢,但各有一面:趙家驤(大偉兄,呵呵)驕傲而聰明,廖耀湘驕傲而恐慌,邱清泉驕傲而狡詐,郭景云驕傲而顢頇,巴達維驕傲而不知趣 小人物不小,塔山的紅圍脖小戰(zhàn)士,黑山的通訊員,打雙堆集3營犧牲的愛美不想剃頭的機關兵,支前車隊里新婚新寡悲痛堅毅行進的女青年,讓人淚目 攻錦州時會打炮的解放戰(zhàn)士(圍殲廖耀湘時過河跑到不能動其他戰(zhàn)士攙扶的好像是同一人),通訊兵丁小二,陳官莊雪地里跑過來吃包子的國民黨兵,可愛之外,讓我們看到江山易手已成大勢 …… 用手機打字真是費勁,先寫這些吧。我家電視放U盤里電影有時長限制,過兩個半小時就自動停止,《大決戰(zhàn)》每每看不完,今天中午找到個軟件切割了一下,成功了,欣喜啊。 《大決戰(zhàn)》,從當年就愛看打仗場面,到后來能看他們開會,對著地圖看他們的作戰(zhàn)指令,查閱背景資料,查主要人物生平和后來事……《大決戰(zhàn)》是精神和智慧寶藏,看《大決戰(zhàn)》是學習和享受。
熟悉中國電影的觀眾,絕對知道《大決戰(zhàn)》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而熟悉戰(zhàn)爭史的軍迷們,也非常清楚《大決戰(zhàn)》所展現的人民解放戰(zhàn)爭中的“三大戰(zhàn)役”,在軍史上的地位。今年是《大決戰(zhàn)》公映30周年,也是黨的100周年華誕。讓我們再次回顧這部巔峰之作,感受它為我們帶來的沖擊和震撼!
“棋局早已終了,勝負也已成為歷史。但,假如我們有暇在棋盤上,還原當年的黑白對弈,仍可以感受到那棋局變幻莫測,感受到那每一顆落子的雷霆萬鈞之力?!薄洞鬀Q戰(zhàn):遼沈戰(zhàn)役》開場。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解放戰(zhàn)爭中最驚心動魄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階段,人民解放軍先后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前后歷時142天,一舉殲滅了國民黨軍154萬余人,奠定了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基礎。這場戰(zhàn)略決戰(zhàn)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群眾,將徹底推翻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集團的統(tǒng)治,迎來新中國的誕生。
新中國成立后,解放軍電影制片廠(也就是后來的八一電影制片廠)曾醞釀將三大戰(zhàn)役搬上熒幕,但由于當時的條件有限,最終未能如愿。1986年1月,中央軍委經過研究決定,將“三大戰(zhàn)役”拍攝為故事片的任務交給了八一電影制片廠(以下簡稱八一廠)。
由八一廠拍攝“三大戰(zhàn)役”無可厚非,因為八一廠是我國唯一的軍隊電影制片廠,攝制大量優(yōu)秀的軍教片、紀錄片和故事片,也翻譯了很多國外反映宏大戰(zhàn)爭場景的影片。而且就在1986年,八一廠協(xié)助當時的總參謀部、軍科院軍事研究部,編攝了反映三大戰(zhàn)役的軍事教學片《偉大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
八一廠在1986年2月組建三大戰(zhàn)役劇本創(chuàng)作組,由王軍、史超、李平分別負責遼沈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三部分影片劇本的創(chuàng)作?!洞鬀Q戰(zhàn)》劇組按照八一廠“劇本不好不拍”的原則,查閱了包括當事人回憶錄在內的大量資料,采訪戰(zhàn)役參加者和有關人士300余人,還實地考察三大戰(zhàn)役舊戰(zhàn)場。中央領導和諸多老同志對該片劇本創(chuàng)作進行了指導。
1987年年底,《大決戰(zhàn)》電影文學劇本完成最后一稿,影片隨即進入籌拍階段。八一廠經研究決定由李俊出任總導演,楊慶衛(wèi)為總制片主任,同時確定由楊光遠、蔡繼渭、韋廉分別負責遼沈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的具體拍攝工作。八一廠組織了規(guī)模空前的參拍隊伍,當時全廠1000多名職工,就有800多人參與了拍攝。
《大決戰(zhàn)》涉及有名有姓的人物多達236位,其中主要角色達50人之多。攝制組以全國海選、“自愿報名、試戲選拔”的方式選拔演員,原則是形神具備、一般演員要樸實、我方角色要有“土香味”。當時參加遴選的,很多是當時的著名演員。最終攝制組經過層層篩選,確定了古月、趙恒多、馬紹信、盧奇等一大批優(yōu)秀演員參加拍攝。
1989年,《大決戰(zhàn)》正式投入拍攝。開拍之際,總導演李俊還率楊光遠、蔡繼渭、韋廉三個分導演拜訪聶榮臻元帥。作為平津戰(zhàn)役總前委之一,聶榮臻元帥詳細介紹了“三大戰(zhàn)役”的一些情況,對平津戰(zhàn)役講得更為詳細,包括爭取傅作義、保護古都等歷史細節(jié)。聶帥詳細的講解,對《大決戰(zhàn)》的拍攝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
很多《大決戰(zhàn)》劇組人員在后來的回憶中稱,《大決戰(zhàn)》是舉全國之力組織、集全軍之力拍攝。據統(tǒng)計,共有來自解放軍各大軍區(qū)、有關院校、武警部隊等單位的約13萬干部戰(zhàn)士參加了拍攝。全片拍攝地區(qū)涉及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qū),北起黑龍江哈爾濱,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黃河河套,東至渤海之濱,參拍群眾達15余萬人次。
據原八一廠攝影師楊振吉回憶,《大決戰(zhàn)》一開始是以《遼沈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分成三個大組同時拍攝,后來因為進度問題,又分成了十個組展開工作。而且后來的拍攝過程中,劇本也曾有過修改,力求反映歷史的真實。
作為一部戰(zhàn)爭巨制,《大決戰(zhàn)》的戰(zhàn)場規(guī)??涨?,煙火效果也是國內電影的極致水平。據統(tǒng)計,為拍攝《大決戰(zhàn)》,共動用了炸彈3500個、TNT炸藥160噸、黑白煙幕70噸、血漿100公斤、軍用裝甲車20輛、真坦克50輛、可炸汽車100輛,空包彈170多萬發(fā)、真炮彈1萬多發(fā)、假槍支6000支、刺刀6000把。
而且,在有煙火爆炸場景的拍攝中,攝制組對現場人員的安全非常注意,有時候在完成炸點設置后,還要反復檢查,導演甚至是最后一個撤離現場的。攝制組拍攝煙火爆炸場景,未曾出現過安全事故。
《大決戰(zhàn)》采取先拍攝、后配音的方式,據當時的配音導演吳俊全介紹,全片有400多位配音演員參加了配音工作。在演員采用普通話還是采用方言演出的問題上,攝制組在征詢總政治部領導、專家顧問和一些老同志的意見后,最終確定一部分領袖和將帥講方言,其余人物講普通話。
應該說,參拍《大決戰(zhàn)》的演員都是極為敬業(yè)的,他們的表演水平非常高,對角色的塑造非常到位?!洞鬀Q戰(zhàn)》這部電影太大了,每一個角色都要做到符合當時的真實人物,而且要突破臉譜化公式化的俗套,同時要把角色演得生動、演活了,這是天大的難題。但老一輩演員就是能克服困難,成就這部戰(zhàn)爭巨制。
攝制組的嘔心瀝血更是值得敬佩,據攝影師楊振吉回憶,為拍攝《淮海戰(zhàn)役》中一個下大雪的鏡頭,劇組派出一個小分隊到哈爾濱等雪,一等就是兩個月。此外,《遼沈戰(zhàn)役》那個著名的“冰河開凍”經典鏡頭,劇組為了這個鏡頭在黃河邊苦候了兩年。
回到《大決戰(zhàn)》影片的本身。以前筆者也看過一些有關《大決戰(zhàn)》的文章和評論,很多人留言,說什么“一場內戰(zhàn)而已,有什么可以大書特書的”,或者是“內戰(zhàn)就是民族悲劇,沒有勝利者”之類的論調。誠然,內戰(zhàn)確實是一場悲劇,畢竟中國人民不是好戰(zhàn)者,“中國人打中國人”這種事是最不愿意看到的。
但是,必須明確指出的是,很多人注重的是“內戰(zhàn)是一場悲劇”這一個點,卻忽略了“內戰(zhàn)因為什么爆發(fā)”,以及“為什么這群中國人要和另一群中國人打仗”這些根本問題。是誰挑起了內戰(zhàn)?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1946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撕毀《雙十協(xié)定》,進攻中原解放區(qū),挑起了全面內戰(zhàn)。
而《大決戰(zhàn)》的開頭旁白就已經明確表明了,這場內戰(zhàn)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對受到美帝國主義支持,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進行的一場偉大的解放戰(zhàn)爭。而《大決戰(zhàn)》所講述的“三大戰(zhàn)役”,這是這場戰(zhàn)爭中最為驚心動魄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階段,可以說是一戰(zhàn)定乾坤。
那么,誰是勝利者呢?自然不是如今躲在臺灣島上,只會整天唧唧歪歪卻一事無成的國民黨。
勝利者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中國人民。是如今正在努力建設祖國的中國人民。
當然了,作為內戰(zhàn)遺留問題的臺灣問題沒有完全解決,那么中國內戰(zhàn)并沒有徹底結束。
根本問題說完了,還是講《大決戰(zhàn)》本身。因為三部曲太大,值得說的東西太多,筆者詞窮,講不了那么多。所以挑幾個部分講。
這部影片的顧問有7位,全部是經歷了三大戰(zhàn)役的老同志。
《大決戰(zhàn)》應該是我國故事片里實景拍攝規(guī)模最大的了,畢竟當年三大戰(zhàn)役的戰(zhàn)場太大了。而且影片拍攝的時候,很多地方還沒有開發(fā),保留著當年的原貌。舉一個例子,當年拍攝“遼沈戰(zhàn)役”時,錦州市區(qū)基本都是平房,連城內的遼代古塔也還沒有修繕,基本和1948年的樣子差不多。
筆者講《大決戰(zhàn)》是中國軍事題材影片的巔峰,一點都沒有夸大。三部電影時長十個多小時,有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有技高一籌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博弈的緊張、戰(zhàn)斗的激烈,統(tǒng)統(tǒng)在這一部片子里展現出來。而且全片沒有特效,全部是部隊實打實地拍攝。實景爆破的規(guī)模應該是國產片之最(如果有超過的片子,麻煩用數據告訴筆者)。
《大決戰(zhàn)》做到了符合史實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平衡。前蘇聯(lián)最大規(guī)模的軍事題材電影是《解放》,這部電影的戰(zhàn)爭場面規(guī)模更大,也完全是按照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歷史拍攝,但是它更偏重于史實表達,以至于影片更趨于紀錄片風格,藝術創(chuàng)作部分不足。
《大決戰(zhàn)》完全是按照史實拍攝,遼沈戰(zhàn)役的重點在塔山阻擊戰(zhàn)、攻克錦州、圍殲廖耀湘兵團;淮海戰(zhàn)役的重點在圍殲黃伯韜兵團、圍殲黃維兵團和圍殲杜聿明集團;平津戰(zhàn)役的重點在攻克新保安、解放天津和北平和平解放。影片做到了戰(zhàn)役和戰(zhàn)役之間的銜接非常流暢,用所有的重點組合成一場龐大的決戰(zhàn)。
而劇情和細節(jié)的藝術創(chuàng)作,《大決戰(zhàn)》非常厲害。配水池戰(zhàn)斗后那位送飯的老班長、淮海戰(zhàn)役中整整一個連被蒙上白布的犧牲戰(zhàn)士,僅僅是這種悲傷、悲壯的情節(jié),演繹出來足以讓觀眾潸然淚下。
值得一提的是,《大決戰(zhàn)》三部曲的開頭和結尾遙相呼應:“遼沈戰(zhàn)役”開篇時,毛澤東在陜北登上高山,望著黃河冰封解凍;而在“平津戰(zhàn)役”結尾時,毛澤東登上長城,看到的是紅日初升,也寓意著新中國的誕生。這種意境,筆者只能說“太棒了”!
大場面登峰造極了。《大決戰(zhàn)》的大場面多厲害,以至于后來很多的影視劇,它們拍不出大場面的行軍或戰(zhàn)斗,只能去剪輯《大決戰(zhàn)》的片段(比如《亮劍》、《建國大業(yè)》都有)。攻克錦州、圍殲廖耀湘兵團、圍殲黃維兵團、攻克新保安、金湯橋會師,一言不合就是一個長鏡頭航拍。
而且被廣大軍迷封為經典鏡頭的“黃維兵團行軍”,更是一段無法讓人忘懷的長鏡頭航拍,同時配上一段氣勢恢宏的背景音樂。不過,很多軍迷都表示,黃維兵團可走不出影片里的氣勢。
對弈太精彩了。三大戰(zhàn)役是一場決戰(zhàn),不僅是兩軍對壘,更是雙方統(tǒng)帥部的較量。毛主席和他的戰(zhàn)友們只在小小的西柏坡里,指揮著全國各戰(zhàn)略區(qū)摧枯拉朽;而蔣介石坐著飛機到處飛,動輒朝令夕改,也難以力挽狂瀾。
“淮海戰(zhàn)役”中,國共雙方統(tǒng)帥部都有一場對戰(zhàn)局起決定意義的會議,鏡頭不斷在雙方統(tǒng)帥部之間轉換,這段劇情是非常精彩的:蔣介石略有擔憂仍強裝鎮(zhèn)定,最后一句“優(yōu)勢在我”并無底氣;而毛澤東冷靜分析且胸有成竹,最后一句便把戰(zhàn)役決心定下來,并不拖泥帶水。
《大決戰(zhàn)》有太多值得說的東西,但是因為篇幅關系,就不一一述說了。1991年,《大決戰(zhàn)》三部六集拍攝完畢,經多位領導人審核后,《遼沈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于1991年公映,《平津戰(zhàn)役》于1992年公映。中央領導給予了高度評價,還特意為《大決戰(zhàn)》題寫了片名。
1991年8月1日,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64周年,《大決戰(zhàn)》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式。影片在全國上映后,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鄧小平同志看過后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不僅在中國內地,《大決戰(zhàn)》還在香港地區(qū)以及美國、日本等地上映,產生了良好的反響。有臺灣人士看到《大決戰(zhàn)》后,評價趙恒多飾演的蔣介石非常到位。
1992年1月,《大決戰(zhàn)》榮獲第1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最佳美術、最佳剪輯、最佳道具和最佳煙火等6項大獎。同年,該片獲得第1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同年2月,《大決戰(zhàn)》又榮獲解放軍文藝大獎和原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優(yōu)秀影片獎,原總政治部給《大決戰(zhàn)》攝制組記一等功。
筆者感謝《大決戰(zhàn)》攝制組,以及所有為《大決戰(zhàn)》付出努力的人們,他們?yōu)橛^眾獻上了這部史詩巨作。《大決戰(zhàn)》影片結束時會發(fā)演職員表,但更多的是鳴謝為本片提供支持的中央和地方單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舉國之力拍攝一部電影,恐怕以后再也沒有了。
同時要感謝那個時代的英雄和烈士?!镀浇驊?zhàn)役》后期有這樣一段張家聲老師的旁白:
“人們回顧革命道路坎坷艱辛,在兩種命運大決戰(zhàn)的四年中,僅人民解放軍就犧牲二十六萬人,負傷一百零四萬人。又何止于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實現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有多少中華優(yōu)秀兒女……有多少中華優(yōu)秀兒女,獻出了自己的一腔熱血,他們隨著屬于自己的年代去了,他們的身影投映在大地上,將永遠不會消逝?!?/p>
這段話的中心意思,就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參考資料: 電影《大決戰(zhàn)》誕生記;
《大決戰(zhàn)》:新中國戰(zhàn)爭電影史詩;
空前絕后的電影《大決戰(zhàn)》,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遼沈戰(zhàn)役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qū)對國X黨軍進行的一次戰(zhàn)略性進攻戰(zhàn)役,是解放戰(zhàn)爭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第一個戰(zhàn)役。這場戰(zhàn)役打了52天,用三個半小時記錄了當時的歷史事件,相較于以往革命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于經典之作,尤其是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和細膩的人物刻畫。 從影片中,我感受到我黨與國X黨的種種不同,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記得有這么一些場景,都反映出我軍與國X黨的最大不同:我軍戰(zhàn)士為打仗而挖土豪時,老百姓挑來了自家的木箱當擋板,一位大嬸還將自己的頭巾圍在了一名小戰(zhàn)士頸上;毛主席和戰(zhàn)友們調侃,一點架子都沒有,特別是與同學談天時,為人謙虛;在戰(zhàn)斗中,戰(zhàn)士們奮勇搏擊,哪怕年齡小,也要為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獻出自己的生命,當坦克駛過戰(zhàn)友的尸首時,他毅然決然的拔出了塞子,消失在他熱愛的土地上,而在遠處炊事員手中的豬肉燉粉條,他卻連一口都來得及嘗。相對于我軍,國X黨則顯得失去了民心,將自己擺在一個過高的位置上,又怎能和人民達成一致呢;上下層之間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團結勾心斗角只能讓讓內部變得混亂,對于蔣介石,至始至終與衛(wèi)立煌都沒有達成共識,最后空降沈陽直接指揮,由主帥降為將軍,以一人之智對多人之謀,焉能不敗?就連他的美國參謀也說:因為毛澤東沒有專機,所以只有在家里等待捷報即可。相比之下,毛澤東在面對林彪的反對意見上,選擇以退為進,在不影響局勢的程度上,加以引導來達到戰(zhàn)略統(tǒng)一。
貌似上中學的時候就看過了,當時的自己就是個“戰(zhàn)爭狂人“每天夢想著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成為一個偉大的軍事領袖在亂石之中敕岔風云,每周新的一期軍事期刊發(fā)行后就趕緊跑去購買,電視上有戰(zhàn)爭片上映就看得激情澎湃,更有甚者,自己勾勒出中華帝國的兵力部署阿,戰(zhàn)爭時的動員阿,組建了“軍政黨”(模仿希特勒的國家社會黨,一度很崇拜希特勒),也許好斗是大多數男孩子童年的特征吧。漸漸的長大,這種破壞欲望漸漸消磨,甚至周邊世界發(fā)生過什么事也不曾想到要關注,眼光越來越局限在自己身上,自己身邊的事情。
呵呵,就是說林總每個決策都是錯的唄,然后得上級引導、下級力勸才能回到正確軌道,說白了林總根本不會打仗,都是別人教的...他就是后來犯了天大的錯,彼時的功績也無法抹殺,不至于這么瞎編排人家吧。歷史這個小姑娘都快給打扮成張飛了,就差涂上黑扇面直接寫金字了。大場面還不錯。
中國戰(zhàn)爭電影的最高峰就是大決戰(zhàn)系列,客觀的展現了國共兩個當年,都說集結號如何如何,可是跟這個大決戰(zhàn)比還是差遠了,大決戰(zhàn)的視野大,場面大而不假,各種軍事細節(jié)都很真實,選取的人物都很具有代表性,配水池墻上還寫了凡爾登第二。絕對的戰(zhàn)爭電影最高峰!現在導演只會搞噱頭,看來這種電影是絕響了
好像是第一部正面描寫林彪的電影
在中國電影史上,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全景式的戰(zhàn)爭巨片,氣勢之磅礴令其他戰(zhàn)爭電影都難以望其項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雖為主旋律片,卻并沒有一味地歌功頌德,而是從宏大歷史的視角,抽絲剝繭般去分析國共雙方。影片自始至終采用一種對仗的敘述方式,上至雙方最高統(tǒng)帥階層,下至各自陣營里的將領與士兵,做了精雕細琢地刻畫,形成鮮明對比的同時,勝與敗,得與失,留有后人評說。
在今天這個反宏大敘事、刻畫小人物或個體英雄泛濫的時代,這三部曲宏大壯闊的氣象,反而顯得空前絕后的珍貴,看得蕩氣回腸。何況對雙方的刻畫今天不過時,相當客觀冷靜,克制著價值評判,力求真實還原歷史。
史詩巨片,對細節(jié)和史實的還原、對場面的控制、對節(jié)奏的把握都很好,基本事實的還原上唯一的模棱兩可的就是鄭洞國據守長春中央銀行大樓是在脅迫下起義的而非主動起義
評論里那個“中國人打中國人,好厲害”的人,真的是腦子有坑。如果拍美國南北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這種人應該會是第一個鼓掌的人,而且還會歌功頌德把他的美帝爹爹捧到天。真的是非蠢即壞。
人物刻畫細膩,特別是國軍方面,廖耀湘,衛(wèi)立煌,杜聿明都很出彩。共軍方面林的刻畫很亮眼,臺詞少但印象深刻。小人物也不馬虎,戴紅圍巾的小戰(zhàn)士,送豬肉粉條的炊事員等等,出場不多但很突出。戰(zhàn)爭場面精煉,沒有過度渲染,也不冗長乏味,國共雙方的行軍場面都很震撼。臺詞各具風格,精當傳神。
如果能更尊重一點歷史,這個系列或許會是一部無法超越的超五星作品,畢竟沒有哪家公司承擔起這樣巨制的費用。但是我還想說但是:就目前來看還僅僅是一部主旋律獻禮電影。
一部電影成為太祖和101的終極迷弟。借這條短評說一件我意難平的事。本科學政治那一年多的時間里,我一直都很迷燕京的幾個中國專家,其中馬若德教授前幾天剛剛去世。那時我對一個現象非常失望,因為出了哈佛燕京,似乎沒有什么政治系的老師對我黨這個我自以為很有價值的課題感興趣。我想在我離開美國回國的時候,我要給一些本科時待我不薄的教授們發(fā)一封郵件,真誠地問問他們,他們可能研究了一輩子各種政黨,但是在人生中的某個瞬間,是否對一個28年時間從12個黨代表發(fā)展到統(tǒng)一四萬萬國民的黨產生過興趣。如果沒有,那說明本科時精神上的極度失望,或早或晚,都會出現,是不可避免的
林彪:劉亞樓,你記一下,我作如下部署調整。以四縱、十一縱,加兩個獨立師,強化塔山防線;二、三、七、八、九,五個縱隊,加六縱十七師,包打錦州;十縱加一個師,在黑山大虎山一帶,阻擊廖耀湘兵團,十二縱加十二個獨立師,圍困長春;五縱、六縱兩個師監(jiān)視沈陽;一縱作總預備隊。給我復述一遍?。▍⒅\長,電報)劉亞樓:林總,塔山來電。林彪:念。劉亞樓:敵人采用中央突破的戰(zhàn)法,整營整連地集團出擊,塔山守備團損失過半。林彪:給程子華發(fā)報,我不要他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立即發(fā)報,快。劉亞樓:林總,部隊已經全亂了,縱隊找不到師,師找不到團。林彪:這個我不管,能找到廖耀湘就行。羅榮桓演員真是好演員,居然還演過大宅門詹王爺,三國演義劉禪。潛伏吳站長遼沈戰(zhàn)役這會已經通共是東野八縱司令段蘇權。
林彪在火車站的一組鏡頭相當精彩
“告訴程子華,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趴在椅背上的林彪啊……
太棒了,無論是鏡頭藝術性還是人物刻畫場景都十分精妙。林“開完會各自回去,我沒有準備午飯”,羅補充:“跑步通知伙房下面,讓各位指戰(zhàn)員吃了再回去”。警衛(wèi)員叫毛毛犯起床氣不起,周闖進毛房間毛頓時翹起來,然后被林的電報氣得扣錯扣子。林指示嚴辦失陣地不報的司令,羅親自前往赦免,臨別“就這么走了,手都不握?”逼出對方熱淚。md,編劇大手子!??!請今天生硬麥麩的主創(chuàng)們好好學學什么叫見微知著細膩自然地表現互補的性格和默契的情誼!
震撼的戰(zhàn)爭片,整個影片的質感就和開篇時的黃河凌汛恢宏的氣勢一樣,影片所展現的是決定了后來中國走向的解放戰(zhàn)爭,題材就給了影片一種嚴肅厚重的氣質,作為受此歷史影響的后人,情感上隨著戰(zhàn)爭的進行不禁掀起了洶涌的波濤,我對解放戰(zhàn)爭的了解并不多,看了這部影片我對這場戰(zhàn)爭的興趣多了很多。
從戰(zhàn)爭片的角度是完美的電影。特別喜歡那些航拍鏡頭,氣勢如虹,現在是拍不出那種東西了
每一次回顧三大戰(zhàn)役都血脈賁張,尤其是遼沈戰(zhàn)役。戰(zhàn)斗之前,林總的“未言勝,先料敗”,固然讓人感覺精打細算,瞻前顧后,但戰(zhàn)爭真正開打起來,仔細琢磨那種不拘一格、大開大和和對時機的把握,不愧為軍神。
這片子比現在的主旋律好看多了!政治 軍事 經濟 人心全有描寫,大到軍事戰(zhàn)略,小到小人物的細節(jié)。大敵當前,每個人心里還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搞派系搞內斗,這樣的政黨怎能不亡。不是林彪多厲害,純屬是國民黨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八一制片廠的最好水平??!大場面掌握的很不錯。大事件也處理的不錯。人物塑造也挺到位。很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