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講述了八個哥倫比亞游擊隊少年在山區(qū)基地中看守一名美國俘虜的故事,他們經歷的一系列事件讓人開始反思成長、反叛、規(guī)訓等主題。雨林、山丘、激流的壯麗背景與敘事的殘酷相輔相成,精彩的配樂和變幻莫測的剪輯同樣令人贊嘆。本片獲第35屆圣丹斯電影節(jié)評審團特別獎。
講述了八個哥倫比亞游擊隊少年在山區(qū)基地中看守一名美國俘虜的故事,他們經歷的一系列事件讓人開始反思成長、反叛、規(guī)訓等主題。雨林、山丘、激流的壯麗背景與敘事的殘酷相輔相成,精彩的配樂和變幻莫測的剪輯同樣令人贊嘆。本片獲第35屆圣丹斯電影節(jié)評審團特別獎
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這部電影敘述了哥倫比亞反動軍的一個特種小分隊——猴子小分隊之間種種,以此來折射出哥倫比亞長達六十年的分裂戰(zhàn)爭的抽象圖景。八名猴子小分隊的隊員在一個與世隔絕之處看守美國俘虜,一個女工程師,也是全片中唯一帶著文明基因的人。小分隊中發(fā)生的第一個事件就是,奶牛帶來的隊長自殺,隊員為了歡慶隊長的婚禮,開槍慶祝,卻打死了他們保護的奶牛,隊長畏罪自殺。大腳借機上位。在這其中,我們看見了對于小分隊來說,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和教育是在一種強權統治之下的,所有的事件包括追求伴侶都是需要得到上級教官允許的。而且所有人是缺失私人空間的,大家完全生活在公共領域之內,沒有隱私也暗示著所有人都在監(jiān)視者其他人。而后的情節(jié),大家分野狼的裝備,互相揭穿,獨自逃跑,都可以看出來隊員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十分親近。野狼之死,是猴子小隊分崩離析的前兆。這其間還有一個細節(jié),就是蘭博十五歲生日之時,慶祝典禮就是用鞭子狠抽十五下,多克托拉也被要求抽一下,她不愿意卻也不得不狠狠揮出鞭子,由此來看是她文明思維第一次受到直接沖擊和突破。 而后多克托拉逃跑算是一個轉折點,這時,背叛與出賣相繼出現,大腳希望確立自己的權威,不愿意受到懲罰,決定不上報自己尋找多克托拉。一切的一切,禮崩樂壞。小分隊在各自的鬼胎中散去了。最后,電影結束在蘭博含淚的面龐中。 整部電影都處在一種陰郁的環(huán)境中,既是雨林的潮濕氛圍,也是強權統治下暴力至上的思想牢籠。這八個人和俘虜組成了一個幾近完全封閉的小型社群,伴侶朋友都僅限于這些人,而完全喪失的私人空間,讓每個人都相互忌憚。黑暗中的篝火,吃了致幻的蘑菇,莊嚴的歌舞暗藏著的槍聲,這一切給電影帶上了神秘色彩。正如他們不能理解他們“和善”對待的多克托拉要逃走一樣,我們無法想象暴力之于人類的不可缺失。在這樣幾乎返祖的語境下,殺人對這些孩子們和踩死一只螞蟻沒有任何區(qū)別。這種本我的思維,是由戰(zhàn)爭帶來的。戰(zhàn)爭抽象出來,再由一群孩子展現出來,就是猴子小分隊。猴子就是高度抽象的暴力史詩。
劇情中少年們的熱烈又困惑的情感,都寄托在這片雨林里。少年們的每一個選擇都是被動的,屈從于內心和現實,每個人臉上的空虛和無知所措,和郁郁蔥蔥的環(huán)境很相配。
本片的大背景,透著野性。蟲鳴不止,水流湍急,樹木高深。配合著年輕孩子的沖動,幼稚,生動,美麗,十分相襯。
那份意境和傳達出來的少年的張力,真的也有這份背景一股力。
這個片子的攝影極其漂亮,顏色對比,畫面結構,大氣磅礴。8個孩子看守一個美國俘虜的故事。矮個子教官負責鍛煉這些未成年士兵和聯絡基地。故事從一頭奶牛的引入漸漸開始走向失控。因為意外,重要物資奶牛被射殺,作為小隊長,阿狼懲罰了隊員,但由于愧疚和職責,選擇了自殺。于是其他成員決定隱瞞真實兇手,嫁禍到阿狼身上,內部分歧就已經出現了。于是教官認命大腳怪為新任小隊長,由于大腳怪的極端做事風格,故事從這里開始徹底走向失控。背景也從寒冷的地方來到了叢林環(huán)境,美國俘虜在藍精靈的看守下意外逃跑,為了隱瞞真相,大腳怪破壞了無線電,并決定自立門戶,由此和教官有了矛盾,并射殺教官,懲罰藍精靈,最開始對大腳怪不滿的蘭博也選擇了**。在瑞典妹的大意看守下,美國俘虜勒死了她,并再一次逃跑。最后在大腳怪,砰砰,阿狗奮力追蹤蘭博下,找到了蘭博藏身處,在繼續(xù)追蹤下,蘭博成功被空軍部隊營救,阿狗也在最后關頭選擇**,至此,整個團隊分崩離析。影片在鏡頭的運用上非常有力量,很多大特寫,尤其是原地跑步時,各個扭曲的臉,印象特別深刻,這些都是未成年人,也想有愛情,也想變美,也有自己的夢想,但在原始的,冰冷的,炎熱的環(huán)境下,最終面目猙獰
本片是我2019年最喜歡的15部電影之一,鏡頭語音非常厲害,節(jié)奏把握也非常好,但是這些都不談了,下面主要談2個方面,1)是猴子小分隊如何像《蠅王》里面的人物一樣,一步一步走向叢林法則,一步一步失去人性的,2)是哥倫比亞的政治現實為什么就是叢林法則,魔幻現實主義在拉美其實就是寫實主義。
01 影片開場有很多大全景鏡頭,在畫面中有一個高高聳起的巨石,和它相比,猴子小分隊都是異常渺小的。這個時候一個身高不足五尺的軍官上司來了,訓練小分隊成員。請注意這時候他們的衣服穿的很多也很干凈。這個軍官其實就是權威的象征,在他的訓練下,小分隊負責照顧奶牛和一名人質,這個時候基本上工作是井井有序。 然后他們開party,吃了疑似毒品的東西,第二天有人誤殺了奶牛,其實這正是第一個被殺死的來自文明世界的東西,接下來電臺,豬等等都會被破壞或者殺死,代表文明世界的衣服也被剝去,大家越穿越少,而且涂上了泥巴。當然具有標志性的轉折是軍官被大腳怪殺死,這代表著他們從文明社會的邊緣徹底走向了叢林法則,而且影片后半段確實大部分是在叢林里的戲。 就像小說《蠅王》中一樣,當一群人在接近封閉的環(huán)境里生存下來,原有的文明世界的一套并不再適用,大家進入了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尤其涂身體和豬頭這兩個鏡頭與小說高度契合。
當然在這個叢林里還是有所謂人性的覺醒,那就是蘭博,他從一開始就好像和大家格格不入,當大腳怪徹底滑向瘋狂,他沒有選擇加入,而是自己一個人試圖逃出那叢林。《蠅王》中結尾是輪船來到小島接走了大家,而本片中來的是現代社會的直升機,接走了蘭博。 本片的名字叫猴子,其實既可以指猴子小分隊,也可以說是預示了這隊人從所謂有序世界的服從命令的戰(zhàn)士,轉變成了只遵守叢林法則的大自然里面的猴子。
02 當然在把本片看成是隱喻的同時,也要指出這個故事的各種變體正在哥倫比亞反復發(fā)生。 雖然哥倫比亞在1820s就已經獨立了,但是這片土地卻沒有片刻安寧。尤其是1960s以后受美國可卡因等毒品銷售量大增的影響,哥倫比亞的毒品種植和走私慢慢發(fā)展起來。 1964年哥倫比亞革命陣線成立,一開始宣傳自己是為了窮人的**主義組織,但是有些人不久就變成了從事販毒,綁架的恐怖主義組織。1984年雖然和政府有和解舉措但是直到2016年才最終簽了繳械的協議,具體執(zhí)行又到了2017年。 哥倫比亞雖立國快200年,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人們無一天不是在叢林的狀態(tài)里面活著,雖名有政府但是全國很多地區(qū)掌握在游擊隊或者販毒組織的手里。美劇《毒梟》里面就是講的哥倫比亞毒販集團和政府斗智斗勇的故事。 顯然猴子小分隊是隸屬于一個從事綁架勒索的游擊隊的,為了成為戰(zhàn)士而服從安排進入叢林看管人質。 哥倫比亞這種國情在世界其他地方不多見,所以被我們叫做魔幻,但是對他們這就是寫實,就是日常。
03 從片中可以看出為了維持一個地方的秩序,外界的權威有時是必須的,否則就會變成混沌不堪,變成原始的互相爭斗的局面,而且這恰恰是不自由的,片中大腳怪說了算以后反而其他人毫無發(fā)言權,而且隨意殺死意見不同之人。 當然片中人質的變化也值得說一說,她一開始的逃跑計劃沒有傷害任何人,但是最后她不但殺了一個女孩還棄另一個隊員于不顧,輕描淡寫的拿走了他的靴子。 狼隊長和蘭博以及看守和人質之間的同性之吻,也是片中一個很值得關注的點,在這個看似開放實則閉塞的環(huán)境,大家性向是不是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呢?
注:以下內容純憑一次觀影記憶撰寫,或有疏漏。
在令人厭倦的沙漠里,有一片恐怖的綠洲?!臓枴てぐ枴げǖ氯R爾
舞蹈,可以婀娜到指甲都優(yōu)美,也可以扭曲至頭發(fā)都變態(tài)。
人常常跳舞。我們往往能夠在舞臺上欣賞前一種舞姿,卻經常在舞臺下看見后一種。
當地時間2019年2月3日,《猴子》獲得了圣丹斯評審團特別獎。2個多月后的今天,我在北影節(jié)上看到了這部作品。它在短短的102分鐘里,預訂了我的年度電影榜首。
這是一個有著濃重拉美風格的故事。它關于一個國家的內戰(zhàn),關于一群哥倫比亞的青年游擊隊員,關于一個美國俘虜,關于一對因為善良暴斃家中的夫婦,關于三個父母慘死后的無路可逃的孤兒。
有評論說這是一個像《蠅王》一樣的故事,寓指人在極端情況下會從文明退化回野蠻,施展動物般的暴力。然而,這樣一種看法對于生活在魔幻現實主義大陸的拉美人民,顯然太幼稚了,甚至天真到可憐。
暴力,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他們。在拉丁美洲,暴力不需要一座孤島作為它的活動場所。它活在每一個人的每一口呼吸。從某種角度來說,暴力也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而作為一種認知世界的觀點,一個人甚至可以宣稱,暴力,就是生活的內核。
人,從始至終就是猴子。幾百萬年的進化并沒能來得及把我們變成另一個物種。正如竇唯所說,人類,只是一種“高級動物”。動物的本能是生存,生存的基礎則是暴力。
這或許不夠準確。因為植物的本能也是生存,并且植物為了生存同樣也可以絞殺另一株植物的根系,讓它活活“窒息”。所以,或許應該說,生物的本能是生存,而生存的基礎則是暴力。因此,暴力有資格成為解釋事物運轉的一種理論。
在高級動物的娛樂場里,拉美是這條理論最風靡,亦或是最顯著的地方。電影《猴子》用最濃烈的語言,把它記錄了下來。
但《猴子》其實并不如想象中的血腥。全片只死了5個人,1頭牛和1只豬。生命在這里并不像昆汀電影里那樣的廉價。鏡頭對于死亡的描繪十分克制,在許多場景中,觀眾甚至見不到血。
可同時,《猴子》對于死亡也是毫不吝嗇的。前一晚還在收看德國糖果無聊廣告的夫婦,第二天一早,也可以在簡單的兩聲槍響下,就倒在自己的家門口。在拉丁美洲,死亡就和不預期到來的噩夢一樣,沒準哪天就會光顧一個人。
然而《猴子》的開頭與死亡無關,它講的是誕生。
這是一座云霧繚繞的山。卷積的云像畫上的油彩,滲著一點淡淡的藍。它們把這座山包圍了起來,隔絕了起來,造出了一座不存在的天堂。
青年們蒙著眼罩,站在兩塊宛如圣碑的巨石前,仿佛在等待神啟。
這讓人想到《2001太空漫游》里神秘的黑色石碑。而在開場的十幾分鐘里,像這樣雄偉宏大的畫面比比皆是,讓人懷疑鏡頭后面站著拍攝《創(chuàng)世紀》時的薩爾加多。
這群青年就像是世界上的第一批人類,面對尚未打開的遼闊天地,不知所措。
他們終于等來了神的點撥。不過,啟示他們的不是上帝,不是佛陀,也不是安拉。他們等來的是他們的長官。長官為猴子(這是青年們游擊隊的隊名)帶來了一頭牛和一個用以維護反政府軍形象的美國俘虜,同時準許了隊長野狼和隊員美人的“婚姻”。
野狼就像是亞當,而美人就像是夏娃。當兩人的婚姻被許可后,慶祝自然是不可缺少的。
晚上是一場如夢似幻的篝火晚會。重鼓點的配樂、搖曳的火光,發(fā)狂的人。這一場的效果實在是太好。聲音、畫面和演員組合起來,把炙熱和死亡交織在一起。
炙熱地活著,然后炙熱地死去,這幾乎是絕大部分拉美人不得不選擇的生活。
拉美人是很奇怪的。在他們那,文學與政治、藝術與生活的聯系分外的緊密——許多著名的拉美大文豪甚至就是顛覆政府的參與者。在求而不得的情況下,藝術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他們的出口,死亡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他們作品的必要組成。
在這場篝火晚會上,死亡尚未投下它的陰影。但是不時出現的震耳欲聾的音樂,層層疊加,猶如陰天里低沉的雷聲,時刻暗示著觀眾,或許在下一秒,就將有事情發(fā)生。
在《圣經》里,亞當和夏娃偷食禁果后,招致了不好的命運。我不知道《猴子》的作者是否有這個意思,但在野狼和美人睡了的第二天,不好的事確實降臨了。
沒有從昨晚的狂歡中醒來的隊員,拿著機槍四處亂掃,打死了長官交代必須保護好的牛。隊長野狼擔心懲罰,在朦朧的晨霧里飲槍自殺。
故事的節(jié)奏就是在此進入了正軌。死亡、欺騙、背叛像一只黑色的蝴蝶,落在了這些剛受過“神啟”的青年的肩上。他們不再似蒙著眼罩時的純真,包裹上了高級動物的外皮。
他們在無線電臺里告訴長官,野狼在錯殺了牛之后,畏罪自殺。
圣碑下,猴子們跳起了骯臟的舞蹈。
政府軍發(fā)現了青年們潛藏的孤山,發(fā)起了襲擊,想要奪回被俘虜的美國人Doctora。但是青年們在反政府軍同伴小隊的支持下,贏得了戰(zhàn)爭。
這座神佑的山暴露了。于是,青年們走進了凡間,躲進一片燥熱的叢林。在叢林里,“進化”的他們反而更像一群猴子。他們赤裸身體,在樹上爬上爬下,甚至嘬手發(fā)出猴子一樣的“吱吱唧唧”的叫聲——這是他們的聯絡暗號。
倒是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細節(jié)。在“圣山”時,野狼、美人和蘭博三個人曾坐在一塊石頭下聊天。野狼和蘭博各自用手合出一個笛子的形狀,吹出了鳥叫。美人想學,但野狼怎么也教不會她。
現在,能夠發(fā)出鳥叫的野狼死了,只剩下蘭博。而學不會鳥叫的美人,只能是猴子。曾經說“永遠不會忘記殺死牛的不是野狼”的美人在叢林里和接任的隊長大腳睡在了一塊。
蘭博因此一次又一次地感到迷惑。這個迷惑在他把試圖逃跑的Doctora用鎖鏈綁起來的時候達到了頂峰。每次Doctora對著簡陋的DV念新聞之前,他都要把她的身子擦干凈。他不明白為什么這樣一個像狗一樣被拴住的女人能夠維護反政府軍的合法形象。他可憐她,于是在拴上鎖鏈后,他蹲在一邊,嚎啕大哭。
長官還是發(fā)現了Doctora逃跑未遂的事情。于是,他把隊長大腳帶走接受軍事審判。在奔涌的河上,在長官背對著自己撒尿時,大腳朝他開了槍。
失去了長官的青年們,再一次進化,他們從反政府軍變成了徹底的土匪。他們把皮膚涂成阿凡達一樣的藍色,嘬手發(fā)出猴子一樣的叫聲。
他們從純真到欺騙,再到奸詐。他們變得越來越文明,但卻變得越來越像猴子。
這一串場景又是一個音樂與視效的完美結合。高昂的節(jié)奏、綠色的雨林、占滿整個熒幕的面部大特寫,《猴子》的制作團隊讓觀眾產生了又一次的顱內高潮。
蘭博出逃了。
他在河上漂流,找到了一架懸停于河中央的船。船主是一個善良的大叔,他把他帶回了自己的家。
這一家有三個孩子。夏天的午后,他們一家人坐在屋外的沙發(fā)上乘涼,看著無聊的電視節(jié)目。柔和的光打在他們的臉上,小屋里的時間好像將這么永不改變地流淌下去。媽媽把睡著的兩個孩子抱回屋內睡覺,最后只剩下蘭博一個人。他看著四周的環(huán)境,蜷縮在椅子里,緊繃的神經終于放松下來。
但一只猴子跳到了旁邊的欄桿上。
第二天一早,蘭博醒來,他看到窗外的三個孩子在玩氣球,就像在“圣山”時的他們一樣。紅色的風扇吹出熱風,他開心地又卷進了被子里。
然而下一個畫面就是兩只“猴子”的大特寫。他們呲牙咧嘴,發(fā)出刺耳的叫聲。老夫婦拿起槍在自己家的門口警惕地朝外觀察。兩聲槍響,他們倒在血泊中。
美人踏進屋里,引出了一個360度旋轉的長鏡頭。屋里的一切擺件沒有變動,時間還是那樣地流淌。可鏡頭最后掃到了倒地的夫婦,掃到了藏在桌下的三個孩子,觀眾們知道,一切都不一樣了。本來的時間線在這里停止,那個每到夏夜就會傳出電視聲響的小屋,永遠只能存在于另一個時空。
桌下的三個孩子沒有一絲驚恐,哥哥拿著木棍堅定地擋在兩個妹妹前。如果最后沒死的話,年幼的他們或許在今天也得到了“神啟”。
蘭博瘋狂地奔跑。他跳進了奔涌的河流。
Doctora意識到這個土匪窩里出現了空檔。她用套在自己脖子上的鎖鏈殺死看守自己的最后一名隊員,用石頭砸斷鋼鐵,逃出生天。
一架政府軍的直升機從高空駛過,在河灘上發(fā)現了暈倒的蘭博。
這里的鏡頭同樣很有意思。俯視的航拍視角,攝入了兩條河流——一條清澈,一條渾濁。這兩條不同的河匯到一塊,變成了統一的顏色。清澈與渾濁,最后統統歸于渾濁。
在泥漿滿溢的河灘上,蘭博臉朝下地趴著,像溺死在海岸邊的那個敘利亞小孩。
政府軍把蘭博帶到了直升機上。鏡頭在直升機上橫掃到遠方的現代城鎮(zhèn),顯得分外突兀。在一整部片子“圣山”和“叢林”的洗禮后,面對這樣一堆方方正正的土坯,人不由自主地感到獵奇。
鏡頭繼續(xù)平移,觀眾們看到了蘭博。那是一雙哭紅的雙眼。它就那么地凝視著鏡頭,發(fā)出無聲的質問。
究竟為什么蘭博會變成這樣?究竟為什么世界會變成這樣?導演拋出了問題,卻沒有給出答案。
會學鳥叫的蘭博終于像鳥一樣飛在了天上,可他卻在哭。他的命運因此得到拯救了嗎?電影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政府軍的士兵通過電臺詢問長官,該如何處理蘭博,一切卻在這無言的凝視里戛然而止。
《猴子》無疑是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盡管為了完成這樣一種神秘的風格,電影在部分敘事上出現了明顯的斷裂感,但我覺得這種犧牲是值得的。它的視效、配樂、演員、劇本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讓影片最后拋出的問題擲地有聲。
電影里有太多出色的地方。漂亮的調度、《發(fā)條橙》式的拉鏡頭(由特寫至全景)、積極參與敘事的配樂、神話般的置景和美術風格……太多太多了,它應該沒有疑問是2019的年度最佳(我當然希望還能有更好的)。
更重要的是,這些東西沒有一樣是為了形式而形式,它們全部是為主題服務的。青年游擊隊的遭遇只是大環(huán)境中一個無關痛癢的故事。正是比這些青年更文明的人,挑起了戰(zhàn)爭,勾來了死亡。
《猴子》是拉美戰(zhàn)亂的縮影,更是整個人類的寓言。
我從來不寫影評,這是我的第一篇。因為我確實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拉美的文學家和藝術創(chuàng)作者一次又一次地震撼著我百無聊賴跳動的心臟。
在高級動物的外皮底下,我們依舊是一只野蠻的猴子。
MONOS unfolds with a spatiotemporal otherworldliness that is both riveting and disquieting, ensconced in a Colombian mountaintop festooned with sublime and mutable cloudscape and thick morning fogs, a cadre of eight teen soldiers is charged the mission of watching over an American hostage, Sara Watson (Nicholson), to whom they simply refers to as “Doctora”, after being drilled by the Messenger (a diminutive Salazar, himself a former FARC child soldier).
The underage soldiers are named “monos”, Spanish for “monkeys”, initially the group is led by Wolf (Giraldo), who obtains the permission to enter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with Lady (Quinero) and a celebration ensues where campfire and rollicking fun ablaze almost like a mirage in the night, also member Rambo (Buenaventura) receives a “punitive” rite of passage on his 15th birthday, here, director Alejandro Landes consciously blurs his gender, while the subtitle uses the masculine pronoun, Rambo is indeed played by a gamine, rangy girl, and along the line, he becomes the nearest candidate as the film’s protagonist in the slow disintegration of the group, which all starts with the unfortunate demise of a cow named Shakira, the victim of friendly fire’s potshot.
Corralling an ensemble mostly of inexperienced teenagers, Landes and his co-scenarist freshen each guerrilla member with distinctive traits: an immature but mercurial Swede (Castrillón), a biddable and innocuous Smurf (Rueda), Dog (Cubides) is a primitive bozo, Boom Boom (Castro), a four-square sidekick and Lady is mature enough to get an upper hand with her sexuality, but the most dangerous one, is the recalcitrant, feral, backstabbing Bigfoot (a dreadlocks-sporting Arias, over-confident, browbeating, insidious but also consistently and entrancingly inscrutable), who is ripe for leadership but cannot brook any naysayer.
Amongst the tight-regulated group, it is not different to understand why Rambo is the chosen one with whom audience can identify, when the second half swerves to a trek in the tropical jungle, where more familiar set pieces take place (an escape attempt goes nowhere, and no good things can emerge after squealing under duress), he becomes a conscientious deserter under Bigfoot’s high-handed cruelty and rebellion. However, Landes seems to lose some of his mojo when the narrative closes in to the finish line, he gives up envisaging a proper denouement to all those characters with whom we are emotionally invested since the off, leaving things up in the air (both literally and otherwise) is a cop-out, if not a complete letdown.
Nicholson’s Doctora sticks like a sore thumb among impressionable saplings, hapless, desperate, her presence and nationality alone invites to be construed as a metaphor of the bitte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Third World in the South America, but a bushwhacking, mud-caked Nicholson braves the adversity and stereotype with true grits, and perceptibly registers a steely determination of saving her own skin, but not without an ambivalence about her chosen method driven by her primeval, instinctive self-preservation.
Economizing the larger picture of the ongoing war conflicts in the milieu, MONOS starts out as an Ibero-American version of LORD OF THE FLIES, examining the internal dynamism of its susceptible guinea pigs under unusual circumstances, but in the end, what predominantly marvels us is its spectacular sallies on our sensorium: the awe-inspiring locality and its sublime hues, the subaqueous pellucidity of its camera work, and Mica Levi’s sparse but unheimlich score, where human frailties and complexity brim in the beguiling microcosm of a young country’s growing pains.
referential entries: Carlos Reygadas’s JAPóN (2002, 7.2/10); Kleber Mendon?a Filho, Juliano Dornelles’s BACURAU (2019, 7.3/10).
6.3 導演想通過自然主義嘗試去營造一種生猛,混亂的視聽,很有想法,但最后的結果里只有鏡頭,沒有構成電影語言。配樂和攝影單獨拎出來自然都是好的,可放在電影里卻成了毫無意義的符號堆積,這種不明不白的劇本拖了很大的后腿。
今年至今觀影最佳 攝影師可能是個神仙
拉美地區(qū)偶爾就會出現一部這樣的電影,美學風格很獨特,但是擱在利桑德羅·阿隆索和盧奎西亞·馬特爾,或者卡洛斯·雷加達斯等這些拉美導演之中,這類電影的感應感受其實是大同小異的,算是這些地域獨特的藝術電影風格吧,非常不一樣,導演亞歷桑德羅·朗德思非常有才華和創(chuàng)作力,特別喜歡他在聲音上的處理,讓人再次看到了聲音在影像風格上的某種可能性。
雨林裡的煉獄,一個政治寓言,鏡頭語言真的很霸道,這片應該送柏林,而不是圣丹斯。
希望這些電影意識強悍的導演能走更遠。? BJIFF
不知道為什么沒來柏林主競賽而選擇去圣丹斯首映。導演可以去好萊塢發(fā)展,影像掌控力和表現力都很高效出色。
又生又猛,恍惚間分不清是原始還是現代。時常覺得看此類電影總有一些文化、社會感知上的隔閡,點評它,滿臉都是洋人見了中國皇帝下跪時的尷尬。
生糲的戰(zhàn)爭兒童政治寓言,封閉叢林動物般的人類法則,追求剛猛野蠻的影音效果,但整體稍顯稚嫩的擺架勢有些沒撐住所營造的絕望失序原始的氛圍?!镀つ抑隆贰兜谝环蛉恕返呐錁稭ica Levi果然厲害。#北影節(jié)2019#資料館午夜場。
#BJIFF2019#視聽語言炸裂了,導演充滿自信的敘事,老辣的節(jié)奏控制,都非常牛逼!干脆利落又狠,沒廢話!
向長官請示才能媾和,靠鞭子抽打才能進化,殺死奶牛要以死謝罪,放走人質要換掉靴子。培養(yǎng)童子戰(zhàn)士就好像制造小熊軟糖,既要有一定硬度又要耐于咀嚼。無線電故障是無序的土地,對鏡頭讀報是自由的禁區(qū)。孩子會長大,猴子會進化,蜷在桌底的孩子是否長成復仇的猴子,端著機槍的猴子能否進化文明的孩子。
從山脈、河流到叢林、地下,視覺方面做得挺純熟,故事基本還是南美電影的思路,年輕演員們非常棒,躁動不安,鮮活肉體,蠢蠢欲動,可惜人物太多,前面鏡頭太遠,看到一半才分清誰是誰。
科波拉與赫爾佐格的直系后裔(赫爾佐格更多一點)。從山巔到叢林到河底,拋開政治隱喻,制作本身已經相當了不得,還有同樣驚魂攝魄的攝影與配樂
影射哥倫比亞長達60年的殘酷內戰(zhàn),將年輕演員引入卡司增加青春氣息以及彼此之間關系的張力。從山巔到雨林導演的調度讓人驚嘆,尤其一場漂流戲太震撼。配樂和攝影都非常給力,制作水平極高可預見會直指各大影節(jié)獎項,新一代哥倫比亞導演們或像墨西哥一樣雄踞影壇。PS:演Rambo的是女孩
電影不應該是概念的產物,也不應該是電影節(jié)的產物。對表演的、題材的、攝影的濫用和消費,但也算是當下電影節(jié)電影的一個側面吧。
#69th Berlinale# 全景。年度十佳預訂。圣丹斯世界單元評審團特別獎。果然炸裂的片子?。?!這片絕對是柏林主競賽前三名的水準啊!去圣丹斯首映也不知道是怎么設計電影節(jié)路線的……講述八位哥倫比亞游擊隊少年(“猴子”們,片名正解大概是“猴子”小分隊比較合適吧……)看守一名俘虜,在訓練官(非職業(yè)演員,本身就曾經是娃娃兵……)離隊之后在山區(qū)基地留守,進而發(fā)生了一系列事件。群像刻畫非常成功,但更重要的是堪稱華麗的攝影和調度,精確捕捉了人物的情緒——嚴格軍事訓練、與世隔絕的生存、只有集體生活而缺乏個人生活的情況下的青春躁動,用很有新意且高度電影化的視聽表現出來。影片把困擾哥倫比亞社會長達60年的戰(zhàn)爭提升到了普遍和抽象的高度。
【哥倫比亞】最驚人的是Julianne Nicholson被給予了一個可能生涯中最為重要的角色,即使她的Doctora并非故事的重心,但幾段求生戲單拎出來,已經足夠做一個很強的女性電影了,愛她愛她愛她。前半段是成長片中的探索,后半段則有著《大逃殺》那樣加劇的緊張,亞馬遜河區(qū)被同時點出了地理意義和時政意義上的兇險,沒有未來,也沒有答案,終將等待任何一方的發(fā)落。
#9thBJIFF# 看到一半的時候還覺得都尚在可接受范圍內,越往后越顯生猛大膽,當然指的并不全是情節(jié)橋段上帶來的沖擊,而是整個文本在高度概念化的外延之下仍然保持了十分具象化的內涵,且在充分調動視聽情緒的時候也給予觀眾以自喘的空間。被規(guī)訓的蠻荒之地、消解二元對立性(道德意義上的、生物學意義上的、行為范疇內的等等)、失效的“野蠻”與“更野蠻”的沖撞、在Rambo的覺醒和更多人的犧牲之中,一切都走向混亂但又漸趨明晰的情境,那種自然的、原始的、濃郁的神秘主義氣息是對于整個故事隱隱綽綽的懸置背景的最好注解。
#Berlinale2019# 精確的,組織化的,軍事化的影像,有別于《阿爾及爾之戰(zhàn)》。奢侈的,但并非享樂的視聽體驗,有別于《野小子們》。是否美國人綁架了哥倫比亞人,而非相反?
#9thBJIFF#杜比聲效實驗品+浸入式攝影展,整體過譽,視聽高度風格化的同時也減損了敘事連貫性。導演很會借用環(huán)境意象營造出瞬時的感官沖擊力,那山谷間翻卷的云海和潮濕雨林,共同構筑成了冷洌蠻荒的物候空間。但如何將嚴酷的政治背景溶于這套隱喻系統,來說明“地獄如此惡劣”和游擊隊內部分崩的原因?這就需要更進一步的調度和具象思維,而不只是想當然的片段轟炸。Mica Levi黑洞般的配樂有些招搖,不過觀賞性滿分,最后一鏡很有力@影史經典凝視
電影是哥倫比亞內戰(zhàn)在高山野嶺和原始密林里的巨大留白,用寒冷與濕熱的兩極野蠻環(huán)境中和未成年身上還未定屬的能量渲泄和成長空間,只有性別模糊卻自帶人文主義屬性的Rambo經歷了自然訓練家庭接納和回歸社會的洗禮,但是沒有定性的Rambo在社會中依然不會有一席之地。導演影像和聲音的風格非常清晰有力,吸人眼球,英語還說得這么好將來肯定會成為好萊塢外籍導演打工大軍的一員。配樂可以給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