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想裝的話,這就是一部爛片,是垃圾,但是卻是一部精致的垃圾。很多人可能會對“精致”著迷,忽略了垃圾的本質(zhì)。當然會有不少人用這種“精致”裝逼格,這是網(wǎng)絡的常態(tài)。
電影采取雙線模式,這種雙線模式我們在《法國中尉的女人》、《盲刺客》中都會看到。雙線模式不是僅僅把兩個不同的故事講出來就行的,關鍵是這虛構和現(xiàn)實的故事要有外在的或者精神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才行?!兑剐袆游铩分校瑑蓚€故事我看是脫節(jié)的,實際上并沒有什么聯(lián)系,當然任何兩個事物間,只要你想,都會找到某種聯(lián)系,牽強附會是簡單的事。
電影中的現(xiàn)實和小說虛構的兩個故事除了缺乏令人信服的聯(lián)系外,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就在于這兩個故事都出奇的乏味,都是被用了成千上萬次的老梗,虛構的復仇故事,現(xiàn)實的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故事,真的很難讓我有感覺。從故事和意味上看,確實是垃圾或者說無聊。
那為啥這么多人替這部電影圓場和夸贊呢?當然是為了裝逼格,而電影中的“精致”以及導演的時尚圈的身份都會讓小資們津津樂道,比如電影開場兩個女人的舞蹈,還有演員的某些“金句”等,對劇情基本沒什么用,但會讓網(wǎng)絡小資們遐想(或者瞎想)。我們要知道,網(wǎng)絡話語都是被小資們所掌握的。
當《夜行動物》落下帷幕時,我思考的并不是任何關于劇情的問題,雖然神秘感十足的結局到底該如何理解必然將在未來幾個月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如此引人入勝的收尾勢必讓絕大多數(shù)的觀眾在屏幕切到黑幕后覺得意猶未盡,忍不住要跟旁邊的朋友討論電影里發(fā)生的事情。但我的腦里卻僅僅有一個疑問:
為什么湯姆?福德不去制作更多的電影?
這個基本上是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古馳的男人,在7年前制作了在我看來讓人驚艷的出道作品《單身男子》,但卻再也沒有觸碰過任何電影的制作。你問這7年他都干什么去了?當然是全心全意打理他自己的同名高端時裝品牌了。對于只會偶爾留意一下他頁面的我來說(因為實在買不起且太難穿…),平心而論還是覺得他的設計很驚艷的,而我也從來不懷疑他在時尚界的地位到底有多么的叱咤風云。
但在《夜行動物》之后,我真的只想表達對于他在電影界低產(chǎn)的遺憾。福德不僅在對《夜行動物》復雜故事的敘述上顯得游刃有余,更是用精準到位又不失犀利的視覺效果刺激著觀眾對這個故事的理解。這根本不像是在履歷上只有一部電影的新手所能企及的水準,而更像是經(jīng)驗老道的導演表現(xiàn)出來對自己風格所特有的自信。
《夜行動物》的開場題卡片段大概立刻給了觀眾們當頭一棒的扭曲感吧?一幫因為美式垃圾食物而過胖且身體上充滿各種異樣的裸女,穿戴著各種充滿美國色彩的飾物,向熒幕外的觀眾搔首弄姿。但我們后面明白這只是一場藝術展罷了,而這場藝術展的策劃人正是電影的主角蘇珊(艾米?亞當斯飾)。這位衣著毫無瑕疵的主角,除了在藝術節(jié)功成名就之外,還有著一位高大帥氣的老公,似乎并沒有什么好抱怨的。但福德似乎想以開篇這場異樣的藝術展以及緊接著蘇珊那冷漠的眼神告訴大家,她的生活并不如看起來這么如意,反而充滿著缺陷。而隨后的畫面似乎也確認了這一點。與普通電影所展現(xiàn)那繁華夢幻的洛杉磯不一樣,福德鏡頭下這個極度陰霾冷峻的洛杉磯畫面配著讓人惶恐的音樂為整個電影定下了駭人的基調(diào)。
故事的主線由蘇珊收到前夫愛德華(杰克?吉倫哈爾飾)小說正式開始。蘇珊在打開小說包裹的時候不小心被刮傷手指似乎預示著這將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刺痛著她。《夜行動物》,這是這本小說的標題,也是愛德華當年對深夜無法入睡的蘇珊的愛稱。而當蘇珊打開這本厚厚的小說,一場視覺上對故事的極致訴說也從此開始了。蘇珊腦中幻想的故事,跟蘇珊所經(jīng)歷的現(xiàn)實不斷交錯,隨后更是跟蘇珊與愛德華之間的情史互相交映。而這種三個故事之間的穿插正是《夜行動物》引人入勝的地方。但正如前文所說,面對這似乎復雜無比的三個故事,甚至說九幕的結構,福德卻以玄妙無比的視覺語言把它們簡化至能毫不費力地理解且容易有所投入的程度,呈現(xiàn)在了觀眾的面前。
這或許跟福德根本沒有把這個故事想得那么復雜有關系吧?何況,大概明白人都能慢慢看出來小說中描述的正是愛德華與蘇珊這段悲傷舊情的映射。從這方面來說,《夜行動物》與《穆赫蘭道》有那么一點類似。都說《穆赫蘭道》是把夢境與現(xiàn)實混淆從而把復雜的故事告訴觀眾,那么《夜行動物》則是把文學作者的創(chuàng)作以一種錯綜復雜的方式交代給大家吧。“沒有人會寫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東西的。”我們在倒敘中聽到作為寫作人的愛德華德這么說道。而這也正是理解《夜行動物》的鑰匙,因為小說與現(xiàn)實其實是一模一樣的。
福德為了把小說是現(xiàn)實的映射這一點以尊重觀眾們智慧的方法清楚交代,實在是花了不少心思。電影作為以視覺去敘述故事的媒介,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則便是盡量以畫面講述創(chuàng)作人想要表達的東西,而不是以角色的對白去給觀眾們不斷地解釋。但這在近年的電影中卻少有得到出色的體現(xiàn)。不斷給觀眾們解釋的電影數(shù)不勝數(shù),例如各種超級英雄電影(最明顯的就是自殺小隊了,我的影評:
//movie.douban.com/review/8027446/)以及各種續(xù)集(比如同期某魔法電影番外篇…);而還有的則是過分故弄玄虛而很難讓觀眾達到充分理解的藝術類電影(比如本年的《霓虹惡魔》)。到底要給觀眾多少信息,要以什么樣的方式把這些信息交代給觀眾,這是編劇和導演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而要達到一種平衡,既尊重觀眾們的智商,又給足夠的線索去讓他們思考得出創(chuàng)作人們本來想要的結論,是相當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情。
但《夜行動物》就是能取得這種平衡的電影中的佼佼者。
電影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小說內(nèi)容與現(xiàn)實中的切換,而福德大量運用畫面匹配切換來提示觀眾小說與現(xiàn)實的一致性,可謂既明顯又微妙。除此之外,福德也用各種道具物品甚至演員的選取給用心的觀眾留下線索。比如小說演示中的丈夫正是現(xiàn)實中愛德華的模樣,而妻子則是由被美國民眾經(jīng)常開玩笑說與艾米?亞當斯相似的艾拉?菲舍爾飾演,從而表達出蘇珊的代入感,以及提示兩個故事的重疊性。又比如小說中丈夫所開的車與電影開端愛德華德深夜送包裹時所開的車是一樣的,而小說反派所開的綠色車,則是愛德華和蘇珊當年分手時背后櫥窗中的展示車輛。這些看似細小的信息,卻給了觀眾們足夠的線索去投入理解整個故事,更能讓有興趣重復觀看的觀眾去欣賞制作人的良苦用心。
這些線索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增加觀眾觀影樂趣的所謂彩蛋而已。要解讀電影迷一般的結尾,這些線索是必須的,因為觀眾們必須在腦中建立出現(xiàn)實與小說是相通的這個理解,才能自然而然地明白為什么會有這個結局,為什么這個結局是必然的。說到底,這是一個關于復仇的故事,而福德為了讓這更為清晰,甚至有點反常地在電影中以大字藝術品的形式直接告訴大家。愛德華的這本小說,說的正是作為“夜行動物”的蘇珊抹殺了他的婚姻,抹殺了他們的孩子,而他對此所進行的復仇?!拔冶緫柚顾?!”我們在看到現(xiàn)實中的蘇珊墮胎后電影立刻切回小說中,直白地告訴觀眾愛德華在現(xiàn)實中的悔恨以及憤怒。而小說中妻子與女兒被殺后放置的紅沙發(fā),正是現(xiàn)實中蘇珊所抱怨的“這些東西”。類似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可以說,這本小說是愛德華的復仇工具。他知道蘇珊會在讀完這本小說后重新愛上他,但蘇珊不知道的則是復仇后的愛德華已經(jīng)完完全全與過去劃清界限了。他,已經(jīng)在過去的這段關系中“死”了?!案嬖V我時間和地點?!边@個愛德華對蘇珊約會請求的回答,猶如復仇成功的宣告一樣,甚至沒有直接告訴蘇珊他會不會赴約。
至于愛德華有沒有在現(xiàn)實中死掉,還是留待有心的觀眾們?nèi)幷摪?,但這對故事的主旨已經(jīng)沒有太大影響了。
要說《夜行動物》是一場現(xiàn)實與潛意識之間不斷切換的視覺盛宴一點都不為過,而對福德的贊譽相信也不會少。但同樣值得稱贊的則是一眾演員的演出,尤其是飾演牛仔型警官的老戲骨邁克爾?珊農(nóng),給出了在我看來是他自《存身》后最好的表演。而當年出演《海扁王》的亞倫?泰勒-約翰遜則再也不是那個瘦弱的小孩了,滿身肌肉的他這次對反派變態(tài)的精準演出實在讓人對他的未來充滿期待。至于兩位主角艾米?亞當斯和杰克?吉倫哈爾,都是準影帝影后級別的兩人相信沒有任何人會對他們的演出有任何的抱怨吧。
而福德,雖然不能像時尚界一樣稱他為大師,但他在電影界所留下這僅有的兩部電影都是那么的迷人,作為影迷的我們當然對他的下一部作品有更大的期待了。還好這次我們不用再等又一個7年了,因為福德表示他已經(jīng)編寫了一部“政治非常不正確”的劇本,希望在未來兩三年呈現(xiàn)給大家。
“政治非常不正確”?湯姆?福德?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When you love someone, you have to be careful with it. You might never get it again."
- 當你愛一個人,務必全心呵護這份感情。你可能永遠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 -
這句出現(xiàn)在預告片末尾處的臺詞是整部電影的核心?!兑剐袆游铩贩路鹨欢伟b精致、設計巧妙的醒世恒言,它用最美麗也是最殘酷的方式告誡觀眾:如果有幸擁有一位靈魂高度契合的愛人,千萬不要為了金錢或世俗之見而放棄他/她。
身為時尚帝國的創(chuàng)建者,我心中的湯姆.福特是前衛(wèi)甚至是激進的。然而他在電影方面的選擇卻非常老派(old-school)。他認為與隨時都在變幻的時尚界不同,電影是歲月的定格,是光影的凝聚;電影一旦拍完,便成為了無法碰觸的存在。正因如此,鏡頭前的一切都很神圣,真正的藝術應當是永恒的。
《夜行動物》是湯福的第二部電影作品,劇本改編自Austin Wright的原著小說《托尼與蘇珊》。蘇珊(艾米.亞當斯飾演)與現(xiàn)任丈夫感情出現(xiàn)裂痕,在她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時收到了幾乎二十年未見的前夫愛德華(杰克.吉倫哈爾飾演)寄來的小說手稿。閱讀故事的蘇珊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之中,手稿所描述的驚悚情節(jié)與現(xiàn)實交織在一起,小說的男主人公托尼(同樣由杰克.吉倫哈爾飾演)與她印象中的前夫愛德華吻合得天衣無縫,而托尼所遭受的那些心碎與折磨,似乎正是她當年背棄愛德華的完美鏡像……
湯福并不是首位在影片內(nèi)玩“畫中畫”的導演,但他無疑是執(zhí)行得非常出色的一個。不用說,這也得歸功于杰哈和艾米出色的表演?!兑剐袆游铩分杏腥龑踊ハ嗦?lián)系的世界,物欲橫流的洛杉磯,荒蠻無度的德州,以及數(shù)年前細雪紛飛的紐約。三重時間線經(jīng)過導演精心策劃的剪輯和推進,巧妙地讓觀眾與女主角蘇珊一樣對虛構的小說世界產(chǎn)生了共鳴。以至于觀影全程我都不斷地猜測當年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她的悔恨以及他的復仇,是否就真的是自己所推想的那樣?而兩人的最終結局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我就不劇透啦。
杰克.吉倫哈爾在訪談中說,湯福邀請他的時候,他其實是猶豫的。他喜歡拍真實的故事,希望觀眾看完電影后能生出些感慨,而不是用美麗的畫面來吸引他們的眼球(杰哈近年來挑片的目光我十分信服)。雖然,在后來跟湯福的一次通話中杰哈的疑慮煙消云散了,但他最初的擔憂并非純粹的多慮:湯福這個名字本身就寄托著對美學的極高崇尚,人們?nèi)菀桩a(chǎn)生一種無罪的偏見:他拍出來的東西會是華麗而空洞的時尚廣告大片——換句話說,“華”而不“實”,有“型”無“靈”。起碼在我看來,《夜行動物》時期的湯福比《單身男子》時期要成熟得多了。除去科林.費爾斯影帝級的表演,《單身男子》里色調(diào)的變換、氣氛的掌控都可圈可點,而《夜行動物》里無處不在的隱喻、三層故事之間精妙的銜接更是徹底證明了他作為導演的能力。
當然啦,湯福畢竟是湯福,《夜行動物》還是拍得非常美的,堪稱我今年看過的最漂亮的電影之一。本片擔當攝影的是《贖罪》、《復仇者聯(lián)盟一》的Seamus McGarvey,不必多說了吧。配樂是Abel Korzeniowski,《單身男子》時湯福就跟他合作過,這位的作品質(zhì)量都一直挺高的。
我之所以寫這篇影評,很大程度上是想探討一下影片中那些有意思的細節(jié),歡迎看過的同好一起聊聊。既是說細節(jié),必然有一定程度的劇透,介意的就此打住吧。
1. 片名
翻譯成中文后是看不出來,但英文片名中的animals“動物”取用了復數(shù)?!耙剐袆游铩笔菒鄣氯A給蘇珊起的昵稱,而這個世界上顯然不僅有一個“蘇珊”。漫漫長夜,無法入眠,這群夜行動物是孤獨的,他們物質(zhì)極度富有,精神極度空虛,也正是湯福想表達的現(xiàn)代都市人的常態(tài)。
2. 起舞的肥胖裸女
雖然我喜歡這部電影,但并不代表我喜歡它的全部——比如說片頭我就不喜歡。我能夠理解湯福想要表達的極丑或極美的模糊感以及那種夸張所帶來的怪誕,美國junk culture的具現(xiàn)化,也明白這樣的片頭絕對可以一下子將觀眾們抽離現(xiàn)實。但怎么說呢,那一連串的裸舞畫面真的太有沖擊性,我整個人都呆住了,視線無法移開,也不知該做什么反應……打個比方吧,你本來以為自己馬上要吃一頓法式大餐了,結果一上來就塞你滿口的羊雜布丁當前菜,未免有點重口,和全片的基調(diào)也有些不搭。
3. 血腥的預兆
蘇珊試圖打開前夫送來的手稿時,手指不慎被紙張割破,這其實是個聰明又直接的小暗示,不但呼應了即將出現(xiàn)的小說內(nèi)容的血腥暴力,也讓觀眾們意識到他們曾經(jīng)的愛侶關系是以一種非常極端方式結束的。
4.紅發(fā)女郎
不難注意到,現(xiàn)實世界的蘇珊和她的女兒、小說世界中托尼的妻女全部是紅發(fā),甚至扮演托尼妻子蘿拉的女演員艾拉.菲舍爾都和艾米.亞當斯長得都很像。這其實也是一種巧妙的心理暗示,再度強調(diào)了現(xiàn)實世界和虛構世界的鏡像關系。蘇珊讀到小說里的托尼發(fā)現(xiàn)妻女慘死后,立刻嚇得給自己的女兒打了電話。這里前后有幾乎一模一樣的構圖出現(xiàn),一個安靜祥和,一個血腥恐怖,觀眾們立刻忍不住好奇起來——蘇珊這個美麗的女兒是她與誰所生?她是不是蘇珊與前夫的孩子?她對愛德華的傷害,是否跟這個孩子有關?
小說中女孩的戒指也呼應了蘇珊現(xiàn)實世界中有穩(wěn)定戀情的女兒
5. 反派
我對亞倫.泰勒-約翰遜了解的不多,但他在《夜行動物》里的表現(xiàn)絕對上乘,把一個英俊又神經(jīng)質(zhì)的變態(tài)演得活靈活現(xiàn)。敲車頂?shù)男幼魈匾饨o了特寫,留長的臟指甲和戒指頓時給了角色一種詭秘感。和邁克爾.珊農(nóng)一樣,這個小說里角色是全然虛構的。他純粹的邪惡有時反而令人著迷。
6. “作家寫的永遠是自己”
在和蘇珊爭吵時,愛德華氣憤地道出了一個并不怎么美好的真相:作家寫的永遠是自己。畫師、導演、音樂人……藝術家們最好的素材永遠都是自己。湯福曾經(jīng)說過,《單身男子》的喬治是他本人的化身,整部電影則是他寫給愛人的情書。那么《夜行動物》呢?《夜行動物》中的許多人物身上都有湯福的影子,蘇珊作出的錯誤選擇以及隨之而來的悔恨他感同身受,而愛德華這么一個出生在粗糲德州卻敏感而浪漫的角色自然也是投射了湯福本身(是不是沒想到啊,湯福是德州人?。┖芘銮傻氖?,蘇珊的哥哥,愛德華的童年密友性取向也跟導演一樣。
7. 綠車
這是我二刷時才發(fā)現(xiàn)的,愛德華與蘇珊決裂那場戲里出現(xiàn)在背景里的綠色轎車,其實早在小說世界里就出現(xiàn)過。這幾乎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兩場戲里一個男人(托尼/愛德華)都失去了所愛。
如果觀察得更仔細一點,亞倫.泰勒-約翰遜所扮演的反派還穿了一雙鮮艷的綠色鞋子,結尾處蘇珊也選擇穿上一身綠裙去見前夫愛德華??赡苁俏蚁攵嗔税?,總覺得這片子里的綠色似乎代表了不好的含義。
8. 蘇珊生命中的兩個男人
蘇珊打掉自己與愛德華的孩子之后,與另一個男人緊緊相擁。“我一輩子都會活在悔恨之中”,蘇珊流著淚說。但她還是將這個孩子殺死了。我不由得想起了小說里托尼的女兒的命運——警探告訴托尼,她臨終時非常痛苦,手臂骨折,被活活掐死。
“他永遠不會發(fā)現(xiàn)的”,他如此安慰懷中的女人。
然后蘇珊轉過臉,驚愕地發(fā)現(xiàn)大雨中的愛德華。這里的構圖很是巧妙,窗外的愛德華與蘇珊身邊的哈頓同時入鏡,但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是如此遙遠又如此靠近。此處的剪輯也非常巧妙,觀眾并沒有直接看到愛德華發(fā)現(xiàn)自己被背叛之后的反應,我們只能大概想象那天三人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鏡頭回到了小說的世界,托尼一時猶豫,放走了殺死他妻女的兩人。
“我應該阻止他!”在警探搶過他的槍殺死其中一個后,托尼跪在地上崩潰地大喊道:“我應該阻止這一切的!”此處演員的情緒釋放順理成章,與之前的愛德華所面臨的抉擇處境互相呼應,形成了一處讓觀眾深為觸動的情感高潮。
托尼或愛德華,他們是懦弱的嗎?某種意義上說是的。他們無力守住所愛,也缺乏當即決斷的勇氣。正如蘇珊的母親當初預言的那樣,愛德華是浪漫的,脆弱的,敏感的、毫無野心的。蘇珊眼下愛著他的特質(zhì)會成為日后她厭惡他的原因。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是好人。所以就連警探也低下頭來安慰托尼,溫柔地說你是個好人。這里我忍不住要贊揚一下杰哈,之前他演了好幾個非常強勢的角色(《夜行者》的記者,《囚徒》的警探,《鐵拳》的拳擊手等等),但他在《夜行動物》中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脆弱與敏感同樣極具說服力。很有趣的是,他這部戲里一身肌肉,和略為懦弱的個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知是不是導演特意要求的,因為杰哈是那種可以為了角色變得精瘦的人啊。
give him oscar already!!!!!
9. 結局
說來諷刺,蘇珊和愛德華最早確立戀愛關系是始于一家餐館,而他們關系的真正結束也是在一家餐館。蘇珊在赴約前抹去濃重的口紅,脫下自己奢華的首飾——如果仔細看她后來手指的特寫,觀眾甚至能夠發(fā)現(xiàn)她連指甲的顏色都不再是之前的黑色。此時的蘇珊與現(xiàn)任丈夫早已形如陌路,他們婚姻已經(jīng)走到了毫無感情的境地。她滿心期望能夠和愛德華重新開始,所以她才會洗去鉛華,試圖變回當初那個蘇珊,然后與那個能夠真正明白她、相信她的男人相見。
但事與愿違,他沒有出現(xiàn)。正如愛德華曾經(jīng)對她說過的那般,你永遠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這就是愛德華的復仇。第一次看的時候,我有種“就只是這樣而已?”的感覺,但再刷時就明白這對于一個女人來說——對于蘇珊這樣的女人來說,簡直如同一把利刃插入心臟。
10. 宗教因素
臺詞中有提到蘇珊是天主教徒,她的家庭是很傳統(tǒng)的那種。影片的鏡頭也給了托尼和蘇珊佩戴的十字架好幾個特寫。雖然我覺得好像不是很有相關性,姑且還是在這里提一下,或許有什么我沒注意到的深層含義呢。
總體來說,《夜行動物》這部片子還是很值得反復觀看的。等資源出來了我估計還會再看一遍(或許能補充一些圖片和細節(jié))。人這一生,要遇到契合靈魂的伴侶太不容易。如果真的遇到了,千萬不要放手,這種感情將是永不復得的。這么說出來感覺略為老套也有點悲觀主義,但在我看來,湯福這部片子想要表達的就是這么一個道理吧。
4 ) 暴力并不總是血腥的
暴力并不總是血腥的
《夜行動物》(Nocturnal Animals (2016))這部電影的主題可能是關于“revenge”的,但它應當不是指通常意義上的“復仇”?!皏enge”這個詞根含義豐富,它可以表示“有懲罰目的的”、“充滿懲罰心的”、“復仇心重的”和“深藏仇恨的”等多重含義。如果我們從這個詞根來理解本片主題,那么,本片更多的反映的并不是“復仇”而是“報復”,一種側重心理層面的“對抗”、“逆反”或“懲罰”。如果這種心理行為指向愛你的親人,它就是一種“暴力”。我看完這部電影后一直鬧不明白一個問題:為什么愛德華說他的前妻蘇珊給了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因為表面上看來,愛德華的小說充滿了“暴力”和“悲傷”的情緒,而他的創(chuàng)作觀又是:小說創(chuàng)作是來源于創(chuàng)作者個人經(jīng)歷的,然而,現(xiàn)實中的蘇珊和他可以說是和平分手的,即便“墮胎”帶有暴力性,它也很難跟小說中的暴力相提并論;如果非要將兩者掛起鉤來,那么就必須對蘇珊行為的“暴力性”重新作出解釋,我想一個表面上溫文爾雅的女士,非要說她充滿“暴力”,那只能是心理上的,試解釋如下:
蘇珊逆反心理非常嚴重。女兒跟母親常常是反著的,她將這一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她母親反對她跟愛德華結婚,她偏偏要逆著來;前夫說她像她母親,她就非常反感,這甚至就是她第一次婚姻失敗的直接禍因,因為潛臺詞是,既然你說我像我母親,那我就做一個“非?,F(xiàn)實的人”給你看吧(從她跟現(xiàn)任丈夫的對話看,她并不是個那么注重物質(zhì)利益的人)!前夫希望她成為一個“名媛”,她偏說我成不了你希望的人,甚至離婚后將這種“反名媛”的心態(tài)表現(xiàn)得無以復加,比如她辦公室、工作場所里充滿暴力和性暗示的畫作。逆反似乎是人的天性,但若以懲罰、報復為目的,它就是暴力性的,會帶來巨大傷害,而且這種傷害往往又是雙向的。她離開前夫,其實就是因為前夫沒有按她的意圖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這種“離開”不能不說是殘忍的,它的心理不能不說是帶有“懲罰性”的;她的這種“懲罰性”心理在她現(xiàn)任丈夫身上也表現(xiàn)得很明顯。她想和現(xiàn)任過二人世界了,但現(xiàn)任違逆了她的美意,她便一改往日的事業(yè)型女人的風格,并將丈夫說的“我們需要談成生意”糾正為“是你需要”,顯然,這也有對現(xiàn)任不關心她的情感需要的一種懲罰吧。然而,這種基于懲罰目的的“對抗”心理所造成的傷害是雙向的。她的現(xiàn)任不就直接出軌了嗎?如果說這是現(xiàn)任的報復方式,那么,前任的報復方式是:回寄一本即將出版的小說,以他的成功證明她當年的偏見和錯誤,當她想重溫舊愛的欲望被撩起時,他拒絕赴宴算不算也是一種懲罰?如果我們不想這樣承認的話,那么,想想她為何赴宴前要抹掉口紅,想想他可是親自送手稿到她郵箱(曾開車尾隨她到她畫廊)的??!他想給的報復就是要讓她明白,若不小心對待愛,“愛可能永不再來”。
除了上述,影片還通過很多藝術作品來展示蘇珊的revenge心理。不過,在我看來,這其實正是整個影片的基調(diào)。因為revenge心理真是比比皆是。給這種心理一種大致的概括就是:既然你說我這樣,那我就偏要這樣(或那樣),無論是哪樣,目的在于對抗、逆反或懲罰。蘇珊逆反對其母,其母又何嘗不如此對她?她明知女兒的選擇不會有好結果,但她并沒采取積極措施,一句“那就等著瞧”,大有希望社會來替她來治治這個倔強的女兒;警察鮑比?安迪斯無法通過正常途徑伸張正義,他就想通過私力來救濟正義,從而將腐敗的法官撂在了一邊;小說中的歹徒事先到底存沒存有奸殺之心不好說(他們只想給那個對他們豎中指的女孩一個教訓也未可知),但被那個女孩指責成強奸犯了,那個叫雷?馬庫斯的歹徒就真的這樣做了。
蘇珊傳給愛德華的(也是他創(chuàng)作小說的靈感來源)更多的應當是“被暴力感”,而不是“復仇”(即便小說中的托尼也沒有主動去復仇,他只是在協(xié)助警察追查他妻兒的命案而已)。但正因有過這種感受,他的小說才能讓讀者產(chǎn)生真實的感覺。(文/石板栽花 2016年12月27日星期二)
5 ) 沒有生氣的城市
TOM FORD的第二部電影《夜行動物》,是今年我最愛的文藝片第一名。演員演技爆表,配樂一如往常完美,每一幀都講究美麗。TOM FORD讓人徹徹底底覺得上帝是不公平的,他給了別人一扇窗,也沒給你留一道門。
這部片一開場的胖裸女舞就讓坐在觀眾席的我和佩佩看到呆若木雞,真的是很久很久沒有在電影院大熒幕看過這么震撼的鏡頭了,不是特效,不是3D,就那么直biangbiang擊進你心底,讓剛剛坐下來甚至還沒來得及進入觀影狀態(tài)的你馬上就接收了影片的第一磅炸彈。網(wǎng)上有人說,TOM FORD本來拍那些胖女人,只是想拍歐洲人眼中的美國人:“過度肥胖”、“肥膩”、“毫無生氣”,沒想到拍出來居然很好看,每個胖女人都很活潑盡情做自己。這時他才想到可以用這個諷刺女主,因為這些胖女人身上,有著穿著美麗TOM FORD西裝、維持完美身材、出入洛杉磯高級亞洲餐廳的女主身上,找不到的生氣。
但當然,一開始觀影的時候,你是不會意識到這點的。
“死氣沉沉”是TOM FORD眼中的上流社交圈,而所有的人隨著年事漸長都開始對這件事束手無策。在派對中,與女主對話的女人說:“其實有一個Gay Husband并不是那么糟糕的事,畢竟我知道我只會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女人”,她對女主丈夫出軌感到同情,也許這一點能夠讓她覺得自己的形婚并不是那么糟糕。而她口中的這位Gay Husband面對丈夫外遇而死氣沉沉的女主(丈夫甚至不愿意在女主最重要的展覽做做樣子露面15分鐘),也認為她應該保持這樣的生活,“你做得非常好,年輕的時候我們覺得很多東西很重要,隨著年歲漸長我們都會明白這些事情其實都沒有意義”。畫外音大概就是:人這一輩子也就這么一回事,湊湊合合過完這一生是每一個人的宿命,你現(xiàn)在看穿這一點還不算太晚。
這大概就是TOM FORD眼中的“夜行動物”:死氣沉沉、得過且過,沒有勇氣朝更好的自己邁出一步,渾渾噩噩過完這一輩子,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清晰和真實的自己才會靈光乍現(xiàn)一會,但很快又如煙火般消失不見。
我在上海上班那會,有次晨早坐七號線,剛到站臺就聽到兩個女人在吵架。旁邊圍著一堆人,為了什么吵起來也沒弄清楚。只聽到一個女人對另一個女人說:“你有錢就不要坐地鐵啊,怕擠就自己開車嘛!”當初大力提倡“造人”的建國第一代領導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他們的蝴蝶效應把一線城市的交通逼到了怎樣一個崩潰的狀態(tài)。那個時候,上海地鐵十號線追尾事件剛過去沒兩天,早高峰卻依舊是人滿為患。這些穿著或隨意或正式的上班族,無論在心理上如何抗拒剛剛出事的上海地鐵,依舊抱著戰(zhàn)死沙場的決心拼命把自己擠上了車。每一個在大城市生活的人,都像是夜行動物。
這就是繁華都市下一群夜行動物的無奈,他們失去了對于生活很多方面的選擇權和控制權,只有在晚上下完班的短暫空檔能做回自己,天一亮又要披上面具假裝若無其事去繼續(xù)人生。
在知乎上曾經(jīng)有過一個很有趣的討論,叫做“苦難有什么價值”。得票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永遠不要相信苦難是值得的,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嚯y不值得追求,磨練意志是因為苦難無法躲開?!蔽矣X得苦難絕對不是應該被稱贊被崇拜的,如果可以選,一定不選它。但現(xiàn)在的很多社會媒體卻在刻意夸大苦難的價值,好像我們每天吃應該吃一點虧,無時無刻都要對別人比自己好一點。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是成長中最大的謊言,卻沒有人有勇氣拆穿它。所有的人活得都像是電影里嫁給了Gay Husband的女人,或者是跟女人接了婚的Gay,粉飾失落感,學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忙著做同一件事:接受苦難,不去反抗,順便說服身邊的人也一起接受。如同傳教士一樣潛移默化,希望所有的人和自己一樣,過上夜行動物的日子。
我辭去畢業(yè)后第一份工作時,曾經(jīng)和當時的總監(jiān)聊了很久;我跟他說我在現(xiàn)在的工作中看不到未來,問他如何堅持下來年復一年做著這些事,他只是回答了我一句:“有一天,你會明白的。”我當時覺得這可能就是上層人的客套話,拿著自己的年齡和資歷在“曬命”,但今日我卻真正能體會到他那話中的無奈和深意。若是你一直都是短發(fā),那么剪短頭發(fā)對你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但若是你已經(jīng)留了好幾年的頭發(fā),有一天要你全部剪掉,你肯定會不知所措或不舍。也因為不敢失去已經(jīng)擁有的一切,所以選擇做一個夜行動物,白天就讓真實的自己睡著,晚上靠著酒精的作用才讓他偶爾出現(xiàn)。年歲越長,就越走向一個“被定義”的過程,越老未來就越版板上釘。
年輕的朝氣,并非只是來自肉體的新鮮,也來自于當時的我們能意識到未來是嶄新的,充滿各種未知的可能性,完全不用擔心人生已經(jīng)“被定義”。但很快這一些,都會被大城市吞噬,慢慢的,上海、伊斯坦布爾、紐約或者洛杉磯,都會擁有著一群一模一樣的夜行動物,生活在一個又一個沒有生氣的城市。
《下妻物語》中有說,“人在面對巨大幸福的時候,反而會變得更加懦弱;抓住幸福,其實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氣”。你過得好不好?你夠不夠愛自己?是不是抓住了幸福?還是在忍耐痛苦?
6 ) 為什么我不會再見你
去看這部電影,很大原因是Gyllenhaal。 從Donnie Darko到 Prisoner,從 Nightcrawler到 Nocturnal Animals,Gyllenhaal幾乎成了夜的化身和代表。他背負著夜的沉重,用他精湛的演繹和憂郁而深沉的眼神一遍又一遍地讓觀眾沉浸其中,沉思人生。
這部電影的主題之一很明確: REVENGE。這七個單詞按照2-3-2的排序呈現(xiàn)出來,中間三個E,左邊是RVG。RVG,相對價值增長,抑或是一種略帶苦味的雞尾酒。價值,又是什么。但丁說過,文字的報復是最雋永的。莎士比亞在“我當將汝比喻為夏日玫瑰”中說到,“只要眾生仍然呼吸,眼睛仍然能看到,我的詩就會不朽地流傳下去,并因此賦予汝生命”。神曲,則是通過抨擊和挑戰(zhàn)將但丁恨的人永遠釘在恥辱柱上。Nocturnal Animals呢?或許他是Edward送給Susan的永遠難忘的痛苦和悔恨吧。Susan潛意識里近幾年經(jīng)常想到Edward,而不自覺地選擇REVENGE這幅藝術品,也大概與此難脫干系。
Susan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從來沒有真正地試著去體會過Edward的感覺。她不了解Edward,卻要求Edward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正如她自己所說,她是個憤世嫉俗者。在遇到困難時,她會選擇離開,留Edward在紅光的路燈下兀自徘徊。而Edward這本書,徹底改變了她--大概很多事,需要事后,通過隔離一定距離的方式去回望,才能夠看清楚事實的真相吧。為了讓Susan看到她對Edward的傷害,或者說,為了讓Susan走出那個她自己構建的泡泡走進真實世界(在開頭處Susan女友的丈夫也對Susan說,藝術世界算是純凈,現(xiàn)實世界才真是可怖),Edward此舉也可謂是用心良苦了。
兩個交疊的故事,全是影射。Susan離開了Edward,讓Edward覺得自己是個弱者。Susan投向了一個強者的懷抱,并墮了和Edward的孩子。這便是故事開始時Edward被一群混混逼下了車,眼睜睜看著混混們帶著自己的妻子和女兒被劫持最后殺死而束手無策的對映。他后來咆哮自己或許本可以改變這樣的結局,但事實是否如此(亦即在當時情境下他到底可以做什么),其實大可商榷。Susan愛Edward,并且她想成為一個自己理想中的自己(也是Edward愛的自己),但她無法擺脫家庭和教育的影響,潛意識的作用太大以至于她竟如她母親一般對Edward說出他是個弱者這樣的話。她無法變成那個自己想成為的自己,無法變成Edward喜歡的那個自己,她過不了那個坎,就選擇逃離,選擇離開,選擇結束和Edward的感情。她并沒有找到愛情--她后來的那個“強者”丈夫出軌并對她的生活和過去毫不在乎,對她幾乎沒有任何愛。Susan自己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唯有女兒可以寄托希望(而女兒在接電話時,也和別的男人睡在一起)。Susan自始至終,都是孤獨著的。她選擇逃離,可是這種逃離背后的自私,給Edward帶去的一生的煎熬和痛苦,這也只有Edward自己才能夠體會到。他在沙漠中孤獨前行,也許遇到了幫助他的人,也許是自己意志力的支撐,他最后找到了那些殺死他生活中的幸福的混混們,并且開槍打死了其中一個(也是最可恨的那一個)。通過這樣一種儀式性的行為,他變成了一個所謂的強者,而這種轉變,卻標志著他自己對于這段經(jīng)歷的徹底超脫和終結--他開槍打死了自己,結束了屬于自己的奧德賽。
影片的開頭是兩個肥胖如豬的女人在跳舞。她們手持煙花棒,帶勁地扭動著身軀。這種觀感的呈現(xiàn)讓觀眾不安。事實上,如果你換一個標志的美女,腳上穿著白色長筒靴,嘴上涂著濃濃的口紅,拿著煙花棒挑逗,是很撩人的,不過換了這兩個關鍵部位嚴重下垂難看得不行卻又似乎自戀的女人,甚至讓我懷疑這是導演希望觀眾不要看畫面,而是關注這部影片的制作人和演員的字幕播映。最后兩個肥胖的女人雙雙”死去“。這種由性感的著裝提供的“可能實現(xiàn)的美”和最后穿戴著裝的女人代表隊“現(xiàn)實呈現(xiàn)的丑”交織著貫穿整部電影,直到結尾。而這個結尾,我覺得這也是這部電影值得深究的地方。
Susan和Edward約好周二晚上晚餐。Susan鄭重其事,在梳妝臺前對鏡貼花黃。她本涂了口紅,可后來大約是覺得希望以初戀時清純的形象出現(xiàn),又把口紅抹掉了;她下意識地想帶上婚戒,可拿到手指間又遲疑地把戒指放下了。她想回到從前,回到十九年前他們第一次在紐約幽會的時候。Edward沒有出現(xiàn)。Susan在等待的時候的一個細節(jié)特別引人注意--她下意識地摸了一摸自己左手的無名指,似乎對無名指沒有戒指感到頗不習慣。關于Edward沒有出現(xiàn)這個事實,其實完全是一個Ford導演設置的開放式結尾。Edward的性格,如若答應了,應該是會赴約的。在郵件中,他也確實答應了Susan。然而,當相約的時間逐漸走近,他卻發(fā)現(xiàn)這種沉重,讓他難以承受。這么看,他似乎仍然是那個Susan口中的弱者;可是換一種理解方式,他已經(jīng)用“槍”結束了自己的這段往事,正如他對Susan所說的,有的感情錯過了不可能重來。就算Susan素顏清純地坐在餐館等候,Edward已經(jīng)沒有留戀。他從愛生恨,又從恨變得釋然,這份釋然,便是這段感情的墳墓。因此他沒有赴約,正是他精神成長和超脫的表現(xiàn),晚宴的葬送正是他扣動扳機的行為的映射,正是他成為一個強者的標志性事件。Nocturnal Animals這本書的結尾絕對不是Happy Ending,相對應的,現(xiàn)實生活中Susan和Edward的Relationship的終結也注定不會皆大歡喜。于是,“可能實現(xiàn)的美”(晚宴相聚,盡釋前嫌)與“現(xiàn)實呈現(xiàn)的丑”(Susan赴宴,無人對酌)又一次膠著在了一起。
反觀我們自己,誰又沒有相似的經(jīng)歷呢?!凹捌渌染耄殡S事遷,感慨系之矣”。在某人面前的“弱”,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愛的體現(xiàn)。當這種“弱”的情感屢遭質(zhì)疑甚至嫌棄,那么當“弱”轉變成冰冷的“強”時,也就是這段感情的墳墓了罷。然而這種“弱”在相愛兩方之間的存在,就如Susan在劇中所說,本身就是一種對彼此愛情的信仰的堅定,本身就是一種“強”。只是,此“強”非彼“強”罷。
難卻感慨,一記而已。
7 ) 敏感與脆弱
電影中的年輕蘇珊,出生上流社會,受高等教育,學藝術史,思想開放,有包容心。不像她眼中現(xiàn)實又物質(zhì)的母親,她理解同性戀的弟弟,愛上理想主義的愛德華。在蘇珊眼中,愛德華敏感,浪漫,有才華,會寫書。無論母親如何反對,她還是選擇嫁給了他。然而很快,不同的成長背景暴露彼此心中不同的不安及脆弱。蘇珊發(fā)現(xiàn)自己依舊欣賞愛德華的敏感與才情,卻不能理解他處理生活以及面對懷疑時表現(xiàn)出的情緒化,高自尊和攻擊性。這些來自他敏感本性(sensitivity)的次生特質(zhì)——脆弱(vulnerability)和自我懷疑讓她痛苦不堪。也是在那個時候,蘇珊開始意識到(也可能并沒有清晰的主動意識),高等教育帶給她對不同階級的認可,對物質(zhì)以外價值的欣賞,卻沒有改變她思維模式里那些由成長背景構成的對生活基本安全感的需要。簡單說,過去生活中她想當然(take for granted)的構成元素,包括物質(zhì)、實用性(認為自己不能成為純藝術家)及面對選擇總有后路的樂觀,她從沒想過有一天會失去或者需要被改變。她因此共情不了愛德華的脆弱與懷疑,理解不了他為何沒有她這份“從容”。在這樣一段感情里,她認為自己是唯一的強者。
之后的蘇珊出軌,打胎,離開,做了一系列可能深深傷害到愛德華的行為。隨著時間過去,應母親所言,蘇珊成為了當初堅持以為自己不會成為的那種人,像她母親一樣的人。她畫著濃重的眼妝,開藝術畫廊,在上流社會里穿梭,住空曠清冷的別墅,有一個同床異夢的伴侶。生活日復一日,直到某一天收到愛德華寄來的手稿。是他新寫的小說,取名《夜行動物》。
小說中描寫了在德州的一家人夜間驅(qū)車出行度假,遇到一車當?shù)貝汗鞯倪B番挑釁。由于丈夫托尼的懦弱,妻子勞拉和女兒被逼著上了惡棍的車,自己也被其中一名惡棍威脅開去一片荒漠。雖然托尼逃脫,妻子和女兒卻被奸殺。之后伴隨托尼的便是漫長的復仇之路。整部手稿寫得沉重而陰郁,充滿悲劇色彩且隱含對命運的無力。在閱讀的時候,蘇珊幾乎不可控制地把自己和愛德華代入到小說的角色當中。也難怪,畢竟手稿扉頁就寫著“to susan(致蘇珊)”。觀眾由此看到的也都成了蘇珊的閱讀視角,在她眼里,托尼即愛德華,托尼的妻子勞拉是自己,而現(xiàn)實中他們并未成形就失去的女兒是印蒂雅。整部手稿變成了一段平行時空里蘇珊與愛德華婚姻進行到某年某月的悲劇故事。
毫無疑問,現(xiàn)已中年的蘇珊被《夜行動物》肆意牽動著情緒。手稿中自我生命的逝去、仇人的血腥暴力和丈夫復仇過程中的無力開始喚醒著她內(nèi)心的脆弱。敏感的觸角至此超出浪漫及藝術理解的范疇而內(nèi)化走向個體心靈的黑暗。逐漸地,蘇珊在現(xiàn)實中也開始感到心悸與不安,似乎察覺到自己早在很久前就已經(jīng)失去對生活的掌控力。她甚至感覺這份手稿是愛德華對他們過去種種的一份審判,是對她當年“缺乏共情心”行為的一種報復。書中妻子的凄慘死去,正如當年自己驟然離開愛德華世界那樣。而后托尼復無門,幾度徘徊的軟弱也正如愛德華多年無處宣泄的心中隱痛。
如她母親當年所說,“最后你會深深傷害他的”,蘇珊開始意識到傷害之深。于是她給愛德華寫郵件,約見面。郵件末尾,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這樣寫著:so much to say. 有很多話想和你說。love, susan。愛你的,蘇珊。
其實也并不只是愧疚,乏善可陳的中年生活里,蘇珊也開始回想起年輕時候的自己,那雙美麗的綠眼睛(雖然后期做的有些過)是如何望向她心目中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他們相識相知中有過充滿激情的浪漫,還有彼此欣慰的共鳴。她是期待著再見到他的。
之后手稿走向高潮,癌癥晚期的警官提議替托尼復仇私了了那些惡棍。托尼面對殺妻仇人卻不敢開槍,懦弱到雙手顫抖,任其言語凌辱,情急之下終于打出子彈卻也同時被鐵棍打瞎。醒來后,復仇成功。他滿臉是血獨自一人在荒涼的德州沙漠上踉蹌,摔倒,或有意或無意地扣動扳機,殺死了自己。全稿終。同時,現(xiàn)實中的蘇珊也等來了愛德華的回信。他只是簡單問見面的時間與地點。
蘇珊的脆弱終于被書稿完全喚醒了。如果說當年兩人相知相愛是因為分享著同一頻率的敏感,其中包含著對藝術及美的悟性這一系列敏感帶來的正面特質(zhì),那么她如今思念愛德華,是因為終于理解了她當年所不能理解的——敏感帶來的負面特質(zhì)——愛德華的不安與脆弱。幾乎是第一次,蘇珊與一個除自己以外的人的內(nèi)心搭起了共情的橋梁,上面不止有自己的脆弱,也有對方的脆弱。這份對他者(the other)的高度理解是通過閱讀《夜行動物》而產(chǎn)生的,是經(jīng)歷一系列換位思考及角色代入才完成的。通過閱讀這本以托尼(愛德華)視角來講述的虛構小說,蘇珊了解到托尼的內(nèi)心,進而感受了愛德華的自責、恨意與脆弱,最終反思到自己與之交往時有限的視角。她或許為自己當年的不曾努力就執(zhí)意分開的決定感到后悔,或許為那句雖沒說出口但不斷用行為暗示著的“你真懦弱”感到愧疚。也可能,是為那個她還是沒有堅持成為的,想要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自己而遺憾。無論是哪一種原因,蘇珊都決定抹掉口紅和眼線,再去會一會昔日的愛人。
可惜她或許忘了,愛德華早在當年就這樣提醒過她,“When you love someone, you have to be careful with it. You might never get it again."
全片的結尾,伴隨著緊扣觀眾神經(jīng)的背景音樂,蘇珊一個人在餐廳里坐著。幾個小時過去了,她還是一個人。愛德華并沒有出現(xiàn)。當年的告誡一語成讖。
是愛德華對蘇珊報復?影片結束后前排的老爺爺回頭默默說了句“it is a revenge." 是啊,或許是的。終于讓這個傷害過自己的人感同身受到自己的痛卻不給她彌補或施加影響的機會,這何嘗不是一種高級報復。又或許不是?年輕時候愛德華說過,“如果還愛一個人就會想盡辦法去補救那段關系”。他并未赴約只是因為不再愛她。甚至,早在看到蘇珊發(fā)來的郵件時愛德華就已經(jīng)獲得了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至少得到了90%,而剩下的是需要她一個人坐在餐廳里無望等待而完成的。他得到了當年的自己就夢想得到的——蘇珊對他心靈的全然體諒與理解。這近乎是一種出于自我憐愛的可笑索取。然而他也在同時渴望著她可以再一次審視自己在理想與行動間的差距,由此證明困在自身脆弱中的人并不只有他。她也并不是如她自己所想象的那樣強。
其實,愛德華心中愛著的蘇珊早已經(jīng)死了,一個死在惡棍的手里,一個死在她自己說出“I am a realist. I am unhappy.”的那刻。
他們不會再見,他們也無需再見。雖然都曾愛過對方,但誰都明白他們更愛的是自己。《夜行動物》的手稿好比是愛德華的一次大膽嘗試,試圖打破感知的個體局限性,利用對對方的了解設局讓對方走進自己的心靈世界,感其恨,痛其哀。然而可惜的是,現(xiàn)實中再親密的靈魂之間也不可能存在全然的理解。敏感提供了彼此親近的土壤,但脆弱卻只會尋求各自的棲息地。
一直以來,最理解蘇珊脆弱所在的始終是她最仇視的母親,而不是愛德華。要體諒他人的脆弱,同時不為自身感到優(yōu)越而妄圖改變對方,這一切沒有共同經(jīng)歷和至深的他愛,談何容易呢?
我們終究只在感知自己所感知的罷了。甚至連自己所感知的也常常因為缺乏主動的串聯(lián)而不為主觀意識所認識。這已經(jīng)可謂本體內(nèi)的兩道大門,若再加上語言和行為這些信號釋放系統(tǒng)間的接受差異,傳遞之艱難,可見一斑。
一如最后一幕,蘇珊坐在餐廳里,她究竟想到什么了呢?
作為觀眾席的我們恐怕永遠無法真正體會。
氣氛把握得太好?;貞洑⒗顰A和Jake看著都好年輕,看得我想求化妝技巧指南。而且女主晚上回家會卸眼妝,看了那么多帶著濃妝睡覺的戲后,我已經(jīng)感動得不知說什么好了。
分手二十年后文藝青年如何洋洋灑灑寫了一部小說捅刀前任,前任白富美當年為何拋棄初戀,雙線敘事像你展示文藝青年的內(nèi)心世界。文藝青年分手也如此清新脫俗不做作??赡芴焐牡木壒剩⑽从X得女主做錯了什么,最后確實領會到了TF稱贊amy眼睛有靈魂這件事。ps我覺得TF對紅發(fā)女郎是真愛。
視覺聽覺上挺美,服飾妝容更是精致,可是本片實在很空洞,抖包袱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作為一個驚悚片它不合格。三個故事以強扭的方式交叉在一起,沒有自然的過度只有不停摔書,女主遭劇本的驚嚇頻繁度讓人懷疑她到底平時都閱讀嗎。臺詞也比較愚蠢,總感覺所有的人少說點話這電影也會好很多…
影像質(zhì)感極佳,故事立意一般,男主角得有多大才華才能洞穿女主角心事,女主角內(nèi)心得多敏感纖細,才能見此思彼展開聯(lián)想落寞成失心人,觀眾得有多細心才能體察到那種紙上的報復,生活在多數(shù)人不讀小說,輕視文學,男女約會都不用寫、不會寫情書的時代,這個通俗的故事逼格高,太文藝,也難怪有人看不懂。
別的優(yōu)點不提了,劇本是人家自己寫的!政治不正確地引用一句guo the fun:“倒不是我有多優(yōu)秀,主要都是同行們襯托的好?!?/p>
設計師的瑪麗蘇之作。as glamorous as 小時代。 = =
故事有點薄弱,但劇本的呈現(xiàn)力驚為天人,音畫結合得精美絕倫。從情深如海的“單身男子”到冰冷嫉俗的“夜行動物”,湯姆·福特完成了自己優(yōu)雅的轉身。如何讓前任萬箭穿心:《A Weak Man》
為什么要給我看Aaron Taylor Johnson拉完屎擦屁股的情節(jié)??為什么擦完的紙還要給我看一眼??我他媽只是性幻想他并不想跟他過日子??!我的性幻想對象才不會拉屎!
將【單身男子】的優(yōu)點又展示了一遍,缺點和優(yōu)點都放大了,導演的編劇水準還是生硬的照搬教科書的級別,好在他是個好學生,他的節(jié)奏處理也確實及格,只是中間雜糅三段故事的時候還是很生硬,用了很多割斷故事的情緒鏡頭,至于這個故事本身,邏輯之類的確實也會造人詬病,但是片子整體的可看性確實很棒。
太喜歡杰克吉倫哈爾,忘了從哪部戲開始,有可能是斷背山,有可能是愛情與靈藥,然后后來的源代碼,去年的夜行者,今年的夜行動物,都不錯
完美融合了Tom Ford的野心和(惡)趣味:開場甩奶就大開眼界,甩《霓虹惡魔》妖艷賤貨N條街。完美卡司連配角都牛逼閃閃,Jake表演天賦穩(wěn)定發(fā)揮令人驚嘆(我再次相信愛情),Amy居然很性感!驚悚和幽默齊飛,構圖、色彩、配樂已有個人風格,美學盛宴。最后,想和Jake Gyllenhaal談一場轟烈的戀愛!
時尚界人尖兒還這么懂電影語言,有點厲害。TF將獨特的時尚藝術品位融入這部類型元素雜糅的新作里,成就一部頗具后現(xiàn)代風格的黑色驚悚片。戲中戲,不同故事線、場景、遐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轉換行云流水,若干組貌合神離的人物關系描寫也比較到位??ㄋ菊娌诲e,大主角小配角都讓人眼前一亮。
紅白玫瑰從不只是未及的愛人,是華侈紅黑貂皮大理石堆砌浴缸與后院杰夫昆斯的氣球狗雕塑,也是素面朝天微卷紅棕發(fā)與紅絨布沙發(fā)。戲中戲撐起了背叛痛苦種種情感,核心還是場中年危機與遲來的愧疚。不覺得書是場精心策劃的復仇,丈夫承認自己懦弱無能承認因此妻女離別,如果這是場報復,那還真是片森林。
很出色的劇本,戲中戲的故事,以罪案驚悚這些類型噱頭來抓人,而創(chuàng)作者與讀者的真實情感漸漸與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混雜在一起,形成情感的漩渦,呼應且相互影響,這個就有意思了,該形式感的地方又很形式感,可看性很高,又可以細琢磨,很有趣。
想起曾有策展人對我說:「被妳喜歡應該是件很可怕的事?!故前?,被藝術工作者以作品報復是很可怕的。
感覺和新海誠的片子一個毛病,形式大于內(nèi)容。雖然很多鏡頭拍得很美,氛圍也拿捏得很到位,但因為情節(jié)的平庸和人物塑造的蒼白導致有力無處使,既做不到真正的藝術片那樣靠氛圍和意象傳達出晦澀深刻的主題,也做不到好好講一個有力的故事。只有那些恰巧能與片中情緒產(chǎn)生共鳴的觀眾能被影片打動。
追看性與氣氛不錯,但tom ford作為一個gay實在厭女到極致。無數(shù)女人在她眼中都是現(xiàn)實鬼、整容怪與奇裝異服癖,他到底經(jīng)歷了什麼?能用幾十年寫本書復仇(關鍵是女主實在沒做錯什麼事),最後一場戲還要讓百般不濟的女主嚐嚐被拋棄的滋味,實在為故事的心胸感到汗顏
各方面都完美,構圖,顏色,結構,表演,音樂,甚至內(nèi)涵。美到極致,痛徹心脾。唯一不喜歡人物幾乎全是近景特寫,很少two shot,一點不給喘息,出了影院感到exhausted emotionally. 是tom ford的本意嗎,這種虐觀眾的手段有點無情呢
和驚悚懸疑沒半毛錢關系。曾經(jīng)想放下的放不下,現(xiàn)在該滿足的不滿足,追憶、糾結被一部小說激活。如此而已。
講了個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