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幾個細節(jié)注意
1.塞爾維亞人房屋上有科索沃解放軍(UCK)簡寫的涂鴉
2.阿爾巴尼亞兒童組中的老二和老三是團結人
3.阿爾巴尼亞兒童組中的老大,巴什金的死鬼老爸是元科索沃解放軍“犧牲”的逗士
4.科索沃地方毒理之后,政府表面上提倡民主多元化,構建了多元化族群的警察局,然而民間輿論事實上,你懂的,偏向性很大
5.綠綠國家的綠綠結婚的時候,貌似都有放槍的習慣
6.科索沃地方最終的“獨立”,兩個金主是阿爾巴尼亞和德國,本片中有這個村子里面,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的屋子前掛有阿爾巴尼亞旗和米國旗,我個人認為是BUG,明明是德國旗才對啊,當然,你們可以說阿爾巴尼亞和德國都是米國的狗腿子
7.聯合國維和士兵,那啥子性需求,有一個畫面,TANK震
8.片子末尾有圣母化處理,塞爾維亞兒童內約德小朋友終于移民到塞爾維亞國了,由于他來自科索沃地方,在學校里被同族小朋友偏見歧視(這種逗比學生,小白癡,哪里都有的),說他是阿爾巴尼亞人,但我個人認為,這個只是不清晰情況下的融合早期的磨合,同族間的相處,再差也比異文明間的相處要順利。當然,地域歧視,也確實存在。
2 ) 再見仍是朋友:妥妥把我給看哭了
戰(zhàn)爭的代價和殘酷,歷史上有太多發(fā)人深省的前車之鑒,最近的一次就是敘利亞的內戰(zhàn),導致數以萬計的難民不惜舍身犯險遠走他鄉(xiāng),歐洲高度文明的民主思想和圣母情結,懷有人道主義無常無私的接納,所做出的人品高尚的決策和判斷,卻難掩因彼此文化習俗的差異所帶來的偏見和矛盾逐漸激化的勢頭,引發(fā)了一系列尖銳嚴峻的社會問題,當然,因為人性的光輝,每個人都會很單純的希望,人類之間能克服各種身份、種族、宗教的隔閡,團結、友愛、和諧的生活在一起,但從日趨嚴重的現實狀況來看,這并非是一個能輕松實現的愿望,甚至會讓人有點悲觀。
《再見仍是朋友》提供了一個很感人卻又挺中立的角度,將背景拉回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的科索沃戰(zhàn)爭時期,眼看內部種族分歧的日漸惡化,由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介入攪局,勢不均力不敵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最后敗下陣來,其中最深化的主要矛盾莫過于阿爾巴尼亞VS塞爾維亞,這部電影是塞爾維亞導演戈蘭·拉多萬諾維奇的長片處女作,就像很多伊朗電影一樣,表現得克制、誠摯而平實,沒有刻意的煽情和慘烈的斗爭,用最樸實無華的鏡頭語言呈現了一個動亂悲愴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生活的種種景象,并以小孩純真的視角切入,感人至深,這樣一部有淚點有深度的電影,卻被今年的奧斯卡果斷的拒之門外,其中的原因大伙都心照不宣,歷史的遺癥依舊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當下一個個缺乏公平的對待和決定。
身為塞爾維亞人的小孩內納德,有一個終日酗酒的老爸,一個即將去世的爺爺,還有一個因為戰(zhàn)亂逃往異鄉(xiāng)的姑姑,影片由內納德念著自己寫的作文作為開端,空蕩的教室里只有他和老師,學校與家之間的往返得靠裝甲車接送,他沒有朋友,被仇視、被扔石頭,戰(zhàn)爭的苦果取代了純真的童年,只能和神父一起在昏暗的裝甲車里交流、做游戲,老師突然的離開,讓內納德有了和阿爾巴尼亞小孩一起玩耍的機會,一起坐了裝甲車、游了泳,后來他們也會替他著想、幫他說話,但一個頗有權勢的阿爾巴尼亞小孩巴什金,因為父親被塞爾維亞人所害,內心溢滿了仇恨,幾次想要開槍射殺塞爾維亞人,最終將矛頭指向了內納德,坐著巴士的姑姑冒著生命危險來送父親最后一程,而內納德的老爸也因私自擁有非法槍支,遇上了麻煩。
強勢的巴什金舉著槍不讓無辜的內納德找神父料理爺爺的身后事,硬氣執(zhí)拗的內納德激怒了巴什金,開了槍,將內納德困在了鐘內,傷到自己的巴什金被神父送回家后,撒了謊,激化了雙方的矛盾,阿爾巴尼亞人不僅放了火,還搗毀了塞爾維亞人的墓地,看到桌上曾經內納德遞給自己的巧克力和著急四處尋找他的家人,在凄美憂傷的配樂中(大加分),覺悟的巴什金不顧腿傷救出了內納德,忍著疼痛將曾經狠心拒絕的巧克力重新遞給了他,兩人的對視,一句“記得回來”,虛弱的內納德留下了熱淚,十分感人,那一刻聯系著他們彼此的不再是偏激的仇恨和敵視,只有一份真摯難得意義非凡的友誼,再見仍是朋友,最后導演的處理手法很妙,后來(本以為是愧疚的巴什金產生的幻覺,實際是內納德寫作文時的回憶)和過往穿插進行,結果峰回路轉,巴什金的轉變令人感動而欣慰,內納德也得以提筆寫下“我最好的朋友”。
離開科索沃進入新環(huán)境的內納德也被同學嘲笑和排斥,到了另一個地方新的間隙再次出現,導演并沒有在巴什金救出內納德的一刻畫上樂觀的句點,而是插入了更為現實的一段,讓人了解到想要消除因各種主客觀因素產生的偏見、做到真正的友愛相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神父的安慰,最后獨自落寞和老爸離開的內納德看著讓人有點傷感,不過他和阿爾巴尼亞小孩的友誼相信會一直溫暖并激勵著他。這里面的小孩演得都好極了,非常質樸自然的走心演繹,就像一塊無須多加雕琢打磨的璞玉,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在大量捕捉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寫鏡頭中,內納德從一開始的茫然和孤寂,到凝重、憂郁而堅韌,純真的微笑,令人心疼的兩次落淚,無不讓人為之動容,而巴什金那種透著戾氣的冷峻表情,加之后來意識的開竅和觸動,也能深刻體會到他內心的感受,可以說片中每張頻繁出現的臉上都帶有沉重而內斂的時代烙印和傷痛痕跡,老爸、爺爺、姑姑、神父……
除了利用長鏡、特寫、手持攝像和角色的主觀視角表現出當時當地的荒涼景象(神父家旁邊那片戰(zhàn)爭造成的殘垣斷壁見證了兩個對立民族間一段友誼的誕生)和人物狀態(tài)外,導演還巧妙有心的設計了很多強烈而明顯的落差感,可以細細的對比來看,條件和地位的懸殊,家境殷實的巴什金能衣冠楚楚穿著程亮的皮鞋,家境貧困的內納德卻僅有一套破舊的衣服,游泳弄丟了只能穿著老爸的大長褲;槍支的差別待遇,為了保護牛不被搶走而開了槍,內納德的老爸被舉報,在爺爺去世當日被“同胞”搜屋(莫大的諷刺),沒收所有暗藏的槍械,帶走接受調查,另一邊是巴什金家喜慶結婚的日子,響亮的槍聲不絕于耳,巴什金也能隨身攜帶槍支,一種高低差別巨大的失衡體現,從骨子里透出來的不公平對待,面對不少得勢的阿爾巴尼亞人,被不斷打擊身處弱勢被動一方的塞爾維亞人始終被強壓著(軍方不堪的德行也說明了問題)。
片中坐著巴士回來的塞爾維亞人被惡劣對待,石頭砸中了司機的頭流了血,被勒令禁止開車前行,大伙只好選擇艱難的步行,后來阿爾巴尼亞人往里塞滿了樹木準備燒了他們坐的巴士,趕著馬車看在眼里的神父只好打道回府,再來,一邊是大張旗鼓坐著馬車迎親,穿著華服歡慶的跳舞,一邊是冒著危險回家后,身穿素衣冷清而悲傷的坐著裝甲車送葬,兩種極端的體現和沖擊,帶來了非常大的感觸,荒誕而深刻的構想,讓觀眾能很清晰、很直觀的了解并洞察到當時雙方相去甚遠的地位和立場,面對阿爾巴尼亞人“以偏概全”的仇視和惡行,更加凸顯出了塞爾維亞人的志氣和堅強,內納德面對巴什金的頑強不屈,即便能有個鐵飯碗,內納德的老爸也不愿意接受出于“和解”的虛偽提議,加入那個看似合理平等實際不然、毫無公正意識且具有倒向性的所謂多民族和平共存的司法大熔爐里,以一種相較感性而冷靜的角度正視當時塞爾維亞平明百姓們生存的艱難和苦澀。
當然,導演的意圖并非是要嚴厲譴責當時的阿爾巴尼亞人,抑或一心想為不少被扭曲形象的塞爾維亞人鳴不平,而是更傾向于深刻而真實的還原當時的一個社會面貌,一種爭鋒相對極其尖銳、緊繃、復雜的種族矛盾所帶來的傷痛,以及對于戰(zhàn)爭的反思,很難明確的說清其中誰對誰錯,孰是孰非。最后當地學校的小孩把內納德認成了阿爾巴尼亞人,同樣被排擠被孤立,一方面巴什金和內納德的友誼寄托了導演和大眾一定美好積極的希望,但另一方面兩者的“合二為一”,臨近尾聲不再明確,而是提供了一個更客觀而深遠的指引,世俗的偏見、狹隘的認識、身份的落差所造成的間隔、沖突和對立,在聚集了許許多多迥異的地域、宗教、教育、民族文化的世界來說,會隨著的社會的進程,在不斷地融合中,陸續(xù)的發(fā)生和重演,現實的障礙雖很難輕易的跨越,但我們還是會一直給予正面的祝福,寄希望于未來。
3 ) 國恨家仇里的沖突與和解
講述科索沃戰(zhàn)爭期間,一個塞爾維亞家庭的一場葬禮,一個阿爾巴利亞家庭的一場婚禮以及兩個男孩的沖突和友誼。影片開頭的時候,內納德說他沒有朋友,而最后轉學到貝爾格萊德的時候,黑板上寫著“我最好的朋友”的時候,他想起了阿什金瘸腳拄著拐棍爬到大鐘邊,透過縫隙將巧克力塞進大鐘里,最終讓內納德得救。巴什金最后的舉動多少出乎意料,內納德如果死在大鐘里似乎更能凸顯戰(zhàn)爭和種族仇恨的殘酷。兩個男孩再見仍是朋友,是否也是兩個民族和解的希望。喜歡電影樸實無華的畫面。
4 ) 戰(zhàn)爭
戰(zhàn)爭的代價和殘酷,歷史上有太多發(fā)人深省的前車之鑒,最近的一次就是敘利亞的內戰(zhàn),導致數以萬計的難民不惜舍身犯險遠走他鄉(xiāng),歐洲高度文明的民主思想和圣母情結,懷有人道主義無常無私的接納,所做出的人品高尚的決策和判斷,卻難掩因彼此文化習俗的差異所帶來的偏見和矛盾逐漸激化的勢頭,引發(fā)了一系列尖銳嚴峻的社會問題,當然,因為人性的光輝,每個人都會很單純的希望,人類之間能克服各種身份、種族、宗教的隔閡,團結、友愛、和諧的生活在一起,但從日趨嚴重的現實狀況來看,這并非是一個能輕松實現的愿望,甚至會讓人有點悲觀。
5 ) 祈禱
電影非常的樸素簡單,有種當年看《小鞋子》般的感動。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地區(qū),人們的生活水深火熱,民族仇恨愈演愈烈,就連小孩子也不能置身事外。正如此,簡單的友誼顯得特別溫暖,帶給人希望。電影非常的樸素簡單,有種當年看《小鞋子》般的感動。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地區(qū),人們的生活水深火熱,民族仇恨愈演愈烈,就連小孩子也不能置身事外。正如此,簡單的友誼顯得特別溫暖,帶給人希望。
只愿這世上少一點戰(zhàn)爭,少一點難民
6 ) 再見仍是朋友
在科索沃地區(qū)的一個小地方,只有十歲的Nenad和他的父親、爺爺,還有東正教的牧師和30歲的教師幾個人在這里生活,Nenad是學校里唯一的學生,每天都由維和部隊的車輛把他從父親的農場送到學校,Nenad渴望有同齡的孩子與他一起玩耍。一天,他從裝機車的縫隙看到了兩個與他同齡的阿爾巴尼亞男孩,其中十三歲的牧羊人Bashkim在戰(zhàn)爭中失去了自己的父親,因而他痛恨塞爾維亞人...
7 ) 充滿二元對立的電影
前南國家的電影,看過幾部,比如大名鼎鼎的《暴雨將至》,以及庫斯圖里卡的一些作品。本片有著一脈相承的說不出的粗糙質感(非貶義)。
本片其實適合作為電影課的分析素材。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無處不在的對立關系,說是對立,其實有的是矛盾,有的只是單純的對比:
1.民族對立,這個不用多說了。尤其是喜氣洋洋的阿族迎親車隊經過灰溜溜的塞族黑衣奔喪者隊伍時。
2.宗教對立,這顯然是民族對立伴生的。
3.生與死的對立。
4.喜事與喪事的對立。在黑袍的塞爾維亞東正教神父將受傷男孩交給戴白帽信綠教的阿爾巴尼亞爺爺手上事達到高潮。
5.科索沃鄉(xiāng)下與首都貝爾格萊德“洋氣”的對立,無論是整體面貌、學校教室環(huán)境等等,都有著天壤之別。
6.阿族小孩雖帶有敵意,卻和小男主一起玩耍,對比首都學校的同民族男孩將小男主稱為“阿爾巴尼亞人”的歧視。
7.頭尾兩次同題目作文《我最好的朋友》對比(雖然有些刻意)
8.父親有骨氣地拒絕為科索沃偽政權效力,與“塞奸”警察頭子嚴查本族人的對立
9.父親開始瞧不起逃難去首都的姐姐,最后卻一道去了貝爾格萊德的對立
10.阿爾巴尼亞牧羊男孩被塞族人殺害了父親,自己差點間接害死塞族人兒子的對比
11.阿爾巴尼亞牧羊男孩前后思想與行動的對比
另外,除了對立,片子也有些隱喻。比如小男主的衣服褲子被河水沖走,為什么是紅色上衣和藍色牛仔褲呢?個人認為,這就是塞爾維亞國旗的主色調,暗喻了塞爾維亞主權的喪失。
以及,片子的描寫還算含蓄,“冰山在水面之下”的部分,可以自己思考。比如父親這個人物的性格,酗酒加暴力,抽孩子的皮帶應該就是后面解下來系在兒子肥大褲腰的那條。他怎么來那么多槍?他的妻子是死了還是離開了?這些留白可以給有興趣的觀眾思考。
有評論說導演有塞爾維亞立場,總體來看,片子還是主旋律的,倡導民族和諧相處。不過本族立場也不是沒有,比如牧羊男孩被逼問受傷原因時,倆親戚明顯就是阿爾巴尼亞黑幫形象嘛!
最后,直譯為《飛地》比《再見還是朋友》要好。
8 ) 只有人性的善良,才能化解世代的“敵我”偏見
科索沃地區(qū)位于巴爾干半島。12世紀,這里屬于塞爾維亞王國。但是到18世紀,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入侵和塞族軍隊的敗退,阿爾巴尼亞人大量的遷入。今天的科索沃,90%以上已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阿爾巴尼亞人,而信奉基督教的塞爾維亞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了。二次大戰(zhàn)后,科索沃歸屬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支持塞族人驅逐科索沃的阿族人,而北約則轟炸塞爾維亞,支持阿族難民返回科索沃。在南斯拉夫解體后,阿族人宣布建立獨立的科索沃共和國。
這些民族的世仇和宗教的裂隙,影響著純真無邪的孩子們。其實是大人們在強化這些矛盾,并傳遞給本來無知的孩子。塞族的孩子只能靠坐著維和部隊的裝甲車去上學,周圍都是仇視的阿族孩子,即使到了貝爾格萊德,他仍然是一個被邊緣的孤獨孩子,找不到認同感。
老師命題的作文是《我最好的朋友》。孩子想起的居然是用槍打過他,并把他扣在了大鐘底下,最后又把他從大鐘底下救出來的“敵人”。在那個看似邪惡的“敵人”心底,除了大人灌輸給他的仇恨之外,畢竟還有一絲未泯的純潔善良之心。也許只有人性的善良,才能化解那些世代的“敵我”偏見。
影片從裝甲車中的小窗、磚墻上的孔洞、大鐘下的縫隙來告訴我們:“狹縫中的窺視,誰也看不清誰,只會使相互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嚴重?!?/p>
獨特的東歐意象,孩子視角下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平靜中醞釀著深切的悲傷。孩子,你為何如此戾氣深重?這是大人最該反思的問題。
很樸實,很真摯
也沒看出來兩個小伙伴怎么就忽然情深意重了,結尾太刻意。
記住回來!我最好的朋友,也許分別就是永別。站在同情塞族的立場的電影確實不討西方喜歡,但也許更接近事實,政治的博弈總是以犧牲普通百姓為代價,把問題留到下一輩去處理,問題永遠還是問題。
回到所謂故鄉(xiāng)貝爾格萊德,才發(fā)現南斯拉夫已早于爺爺入了土。橫跨兩片土地,小內爾德都沒找到歸屬感。在傷害過彼此的科索沃,除了切膚之痛的記憶,還寄托著新一代愈合的希望。然而,不絕于耳的槍響以及父親毅然決然地眼神,又預示著婚娶與葬禮同時進行的現狀仍將繼續(xù)。整體節(jié)奏簡明克制,只可惜前半場部分特寫貼得太近,刻意營造出的逼仄反倒擠壓掉了思索的空間。
孩子們眼中的家國仇恨
2018首藝聯塞爾維亞影展開幕片。片名正解是“飛地”,翻成這樣雖說比較扯但好在有些意思。寫不完的科索沃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后遺癥。小鎮(zhèn)算是極為典型的環(huán)境。小細節(jié)比較有意思,劇作上婚禮加葬禮很有些庫爺的意思。當然導演站塞族,導致片里阿族寫得都比較簡單粗暴。高潮戲那里故意甩了一塊寫成因果倒置,比較刻意也不算有趣。里面用了艾連妮·卡蘭卓的好幾首配樂(主要是[哭泣草原]),因為卡蘭卓說新的寫不出來舊的你們看上什么只管買了用……(2015年莫斯科主競賽-觀眾獎)
裝甲車和神父的馬車錯身而過,巴爾干半島上的隔閡與仇恨依然不動聲色。男孩伏于一方窗口望出去的荒蕪,是作文里沒有朋友的寂寥、貪玩被鞭打的抽痛、半躺在洪鐘里發(fā)呆的落寞。彌漫日久的硝煙味熏染了孩童無暇的雙眸,當阿什金懷揣巧克力一瘸一拐來到鐘架的時候,男孩的作文里,朋友的稱謂終于有了歸屬。
卡蘭德若大神的配樂 不管配在什么片子上 感覺都能瞬間漲一星
好久沒見過這么真摯樸素的故事了,很容易打動人,但不否認劇本也有明顯的加工過的起承轉合。動蕩地區(qū)的人的生活狀態(tài),爭端一觸即發(fā),民族仇恨不可消除,這種情緒也影響了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相似的主題,比今年另一部申奧片《希布》好很多。[B]
民族矛盾和人性的較量,持續(xù)了千年,終將無解
只說一個細節(jié)——丟空的塞族房屋的墻壁等地方上的塗鴉字樣「U?K」是「科索沃解放軍」的意思。
仇恨易結不易解。兩個本無私人仇怨的孩子之間尚且如此,往后世世代代的人民又將如何,世界上那么多互相沖突對立的民族之間又該如何,這是電影無法給出答案的。
7.8。兩個民族間,狹縫中的窺視(裝甲車、磚墻洞、轆轤、大鐘下),誰也看不清誰,隔閡越來越嚴重。一族可以用槍支慶?;槎Y,另一族甚至連保護自己的權利都沒有。信仰的失去。人性可以慢慢彌合傷口。感動
飛地(Enklava)這個詞放在科索沃的語境下立馬就有了戲劇沖突,宗教和族裔的差異以及歷史紛爭讓塞爾維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生來就成為死敵,他們唯一的橋梁是歐盟的調解。單純的兒童視角和富有強烈對稱美的影像語言看上去都饒有趣味,但整體難免有簡化矛盾的嫌疑,直到最后談到歸屬感才逐漸明朗
電影一再拓寬了我的地理邊界,科索沃應該是我畢生都不大可能到訪的地方,我卻看了一個發(fā)生在科索沃的故事。種族仇恨其實更多是成年人的執(zhí)念,對于孩子來說,友誼還是可能的,反而是城市里,仇恨可能從一開始就被媒體或宣傳塑造了。
民族矛盾在友誼面前敗下陣來。
用孩子視角講述真是感動地不行了。。。
有點巴爾干阿巴斯的味道 孩子和成人之間的關系 一場塞族葬禮和一場阿爾巴尼亞婚禮 最耐人尋味的部分除了阿爾巴尼亞孩子拿槍威脅塞族孩子后又去救他的場景 和塞族父親拒絕了警察局的邀請 最終來到了塞族人的首都貝爾格萊德
自科索沃戰(zhàn)亂之后,西方媒體就一直不喜歡塞爾維亞人,這部新片就是關于這個被西方媒體因為偏見有意無視的群體,對此導演也表達了對西方媒體這種偏見的不滿。也不是媒體的立場問題,這是政治問題,對于那些被遺憾的弱勢群體里的普通人,導演用10歲基督教小孩的視角展示這個偏見問題的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