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The story is about an aliens that live quietly on the ocean floor until they are compelled to destroy humanity after their eco-system is disrupted by pollution. Scientists race to stave off an apocalypse. The book was a huge bestseller in Germany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While the likes of Al Gore's "An Inconvenient Truth" trying to stir concerns about the environment, "The Swarm" becomes the latest in a growing number of films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that there will be payback for mankind's abuses of the planet.
看劇時腦海里一直在回響尼采《善惡的彼岸》中的那句話“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不同于美劇的敘事風格,色調(diào)深沉,故事的懸念多線鋪開又能歸于主題,劇中人物面對未知的危險,仍能遵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做出抉擇,這何嘗不是每一個平凡的我們漸漸丟掉的東西?未來的不可知能否成為我們前進的原動力?我不知道。或許一次小小的堅持自我,勇敢的面對每天的現(xiàn)實生活就是平凡的我們最大的順利!期待第二季!
一星給劇,一星給自己的耐心。 1、打開電腦輸個密碼也要鏡頭,太多不關(guān)要點的畫面,拍4集都有多余。 2、第5集那里海嘯來了,那女的坐車里嗝屁呢?她被男友拋棄,搜了一下海底滑坡,44:56的畫面海嘯不說推多遠了,但是手機打的是西格爾,就算逃不了了也要跑一下吧,還坐在車里面了沒開車。 3、所說的在海底深處存在著一種集體智慧,原來是一團會發(fā)光的水一樣的東西(名字叫伊爾,有種群),存在了2.5億年。人類在破壞地球,于是出現(xiàn)了種種的自然災難就是伊爾出來信號,以警告人類。 4、最后一集的的好幾段對話畫面我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尷尬。 5、最后看了一下原來是周末雙休,不用加班的,一年甚至可以有一百多天假的德國拍的。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今年柏林電影節(jié)首播的電視劇,改編自德國暢銷小說,充滿了德國科幻片的色彩:節(jié)奏慢卻緊扣人心、畫面精美細致卻暗涌流動,人物脈絡眾多卻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果你曾看過《暗黑》,感受會更為深刻,這種基于現(xiàn)實的想象,是多么令人細思極恐… 赫拉利曾在《人類簡史》里說,人之所以比地球上所有動物都高級,是因為人有意識,能夠通過某種假象出來的意義,讓眾多的人高效地組織起來。但如果世界上有那么一種“新”的種群,而且還是人來最鄙視的單細胞生物也能做到,又會是怎么樣的? 我不是強烈的環(huán)保主義擁躉,但我始終對世界對自然保持敬畏,天上有廣袤無垠的宇宙,地上有深不可測的海洋,在這些不可探測的空間里存在著多少未知,我們甚至不能想象?;蛘呶覀冊撝t卑地銘記:人類不過僅僅占據(jù)了這46億年的600萬年… 第一季八集已經(jīng)更新完畢,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看起了。我去找小說去了…
作為一個歐美暢銷小說改編劇集,這部《種群》算是中規(guī)中矩的,改編力度不大,而且zzzz內(nèi)容實際上并不影響觀眾的觀感。
慢熱型劇集,雖然慢熱,但只要能忍耐住第一集前半集的無聊,下半集就會豁然開朗,一切慢慢浮出水面。
前六集的節(jié)奏非常好,主角團隊從各自為戰(zhàn),因為各種異常事件藕斷絲連,到第六集因為日內(nèi)瓦大會注意到互相,由一個名望較高的擔起團隊領(lǐng)袖位置,主動聯(lián)系團隊成員,組成一支隊伍。
到此為止,都很中規(guī)中矩,劇情節(jié)奏甚至是有些優(yōu)秀的,如果到此為止,我甚至會給這部劇打到8.0-8.7分。
但從第七集開始,前六集好不容易塑造起來的角色立體感在逐漸崩塌,節(jié)奏也開始稀爛,水平直線下滑。
直到第八集結(jié)尾,也并沒有講明,為什么突然之間,團隊成員就聚集到一起,開始為了同一個目標共同奮斗,甚至是不惜拋棄家庭,無視性命之危。
yrr的命名也沒有給清楚,為什么將其命名為yrr?為什么大家要無視性命的危險,甚至是不惜于家人訣別,也要參與這次研究計劃?
編劇給出的所謂,“拯救世界”“富有正義感”“我必須去”“世界需要我”之類的救世主說辭,可以說是非常愚蠢的。
作為一個觀眾來說,其實并不會對拯救世界感興趣,根本不會買賬。
其次來說,這種說辭幾乎完全摒棄了前六集好不容易塑造的一些角色的人設,諸多鋪墊也沒有用上。
內(nèi)容上來說,對于一個固定八集的劇集來說,在第七、八集加快節(jié)奏本來無可厚非,也是這種劇集常用的手法。
但七八集本應該作為全劇的高潮,整體看下來,給我的震撼反而不如前六集的鋪墊,有些平鋪直敘的感覺。
研究團隊的很多人,并沒有發(fā)揮出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的重要性,大多數(shù)時候都在打醬油。
看著看著,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研究團隊中的幾個“主角”,隨便多一個少一個對結(jié)果其實并無區(qū)別。
開放式結(jié)尾算是后兩集中為數(shù)不多的閃光點,但編劇似乎在此上下了過多力氣,以至于太過玄幻,看下來不明所以。
直到結(jié)尾,也并沒有出現(xiàn)任何關(guān)于yrr的實體信息,研究了一季下來,細細回想,主角團隊其實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有用的東西。
yrr還是一個閃光種群,為什么突然對人類有如此大的敵意,也沒有講清楚。
作為一個科幻劇集來說,留存神秘是好事,但結(jié)尾上編劇似乎力氣下的過大了。
整體下來,7.0分還是一個比較中肯的打分,主要扣分點集中在最后兩集,水平實在是直線下滑。
“我嚴重懷疑最后兩集是編劇換人,或者是原作者退出了。”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外星人,他們靜靜地生活在海底,直到他們在生態(tài)系統(tǒng)被污染破壞后被迫毀滅人類。科學家們爭先恐后地避免天啟。這本書是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暢銷書。雖然像阿爾·戈爾(Al Gore)的“一個不方便的真相”(An In便當Reality)這樣的影片試圖激起人們對環(huán)境的擔憂,但在越來越多的電影中,“蜂群”成為最新一部基于人類對地球的虐待行為將會得到回報的理念的電影。
這是一部藍綠色的劇。
標志著大海的沉郁的深藍混合神秘的綠色,從一開始就如墨汁般浸染了觀眾的感官。在陰天的被窩里品味這個故事最合適不過了,柔和的冷調(diào)色和晦暗的鏡頭為敘事增色不少。除了大面積使用的深沉的藍綠色外,人物的服裝也都是低飽和的大色塊,營造出靜謐的意境,仿佛能透過屏幕嗅到北歐的寒峭的空氣。
《種群》作為一部以“海洋哥斯拉”為主題的懸疑驚悚劇,并沒有采用好萊塢式的冒險故事的敘事節(jié)奏——怪事發(fā)生,人們組成探險隊,很快怪獸現(xiàn)身,人們開始與怪獸的戰(zhàn)斗或是人類開始逃亡之旅但仍不斷有人喪生,結(jié)局是人們與怪獸和解或是人類求生成功。和這種不斷刺激觀眾神經(jīng)的節(jié)奏相比,《種族》用多達四分之三的篇幅來講述怪異的海洋現(xiàn)象在世界各地引起各國學者關(guān)注的緩慢過程,形成了從容細膩的敘事風格。這一風格在后四分之一消失,當人們終于聚集到一起,終于從發(fā)現(xiàn)問題過渡到解決問題時,“怪物”yrr從幕后現(xiàn)身,故事轉(zhuǎn)向了好萊塢式的大情節(jié)框架,開啟冒險模式。然而,開放式的結(jié)局又將故事拉回了原來的基調(diào),回歸到人類內(nèi)心世界的沖突和思考。
結(jié)局中,為了與海洋高智慧生物yrr和解,查莉開潛水艇潛入深海,在未佩戴任何設備的情況下出倉,身體在yrr柔和光芒的包裹下舒展、飄拂。這一幕是美麗的,隊友和觀眾都明白查莉已無法生還,她犧牲了自己。不過,查莉的身體和表情還是平靜得過于詭異了,讓我想起《水形物語》的最后一個鏡頭——女主并沒有死亡而是獲得了新生,這一點我們后面再談。下一幕,查莉蒼白的身體躺在岸邊,隨著鏡頭拉近,白得近乎透明的眼睛睜開了,露出了明亮冷冽的綠色瞳仁。
想要深入探索結(jié)局的意味,就不得不回到查莉這一人物本身。
一、子宮
查莉留著一頭短發(fā),皮膚蒼白,理性的眼神中透露著幾分執(zhí)拗,乍一看有些中性。開頭有一個人物我很在意,一個和查莉同門的亞裔女性,兩人關(guān)系親密。第一集,在海邊的燈塔下有一個意味深長的場景:日光耀眼、層云四散、海風吹得人睜不開眼睛,兩人在進行人生中最后一次談話,但此時她們并不知情。查莉因和導師發(fā)生沖突被“流放”至這個海灣做著“任何研究生都會”的工作,而好友即將去挪威執(zhí)行真正的科研任務。在查莉的不甘和好友的勸慰之下,之間似乎還有別的情緒在暗涌,談笑對視都有超越友誼的張力。好友遇難前的視頻通話提到了“l(fā)ast summer’s madness”,并神情曖昧、略含醋意地說起你不接我電話最好是因為你現(xiàn)在正和那個男生在一起。當晚,查莉和新遇到的男生在酒吧談笑而錯過了兩人最后一次視頻通話的機會,感到悔恨是自然的。不過,我認為這種悔恨里面還包含了另一層感受——感情層面的愧疚。這意味著在查莉潛意識深處,與新的異性的性親密是對舊友的一種背叛,因為她在和一個女人的性關(guān)系不確定性探索尚未完成時轉(zhuǎn)向了一個男人。在好友逼近死亡的過程中,插入了一個短暫的鏡頭:暮色中亮起迅速又熄滅的燈塔——兩人最后一次談話的地方,這不僅預示著好友生命之光的消逝,還意味著兩人尚未確認就永遠落下帷幕的,在生命中一閃而過的,朦朧的情感。
好友去世,悲傷的查莉從蘇格蘭回到德國,游泳池的場景也第一次出現(xiàn)了。這時的游泳池也許還尚未顯示出其深意。
游泳池第二次出現(xiàn)則是在海嘯爆發(fā),查莉眼睜睜地看著性伴侶被海浪吞噬之后。和上一次一樣,她離開蘇格蘭回德國,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就在觀眾都以為她會一直在昏暗的房間里度日時,她又一頭扎進了泳池藍綠色的水波中。
游泳池就是查莉的避難所。運動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有效手段,但游泳,或者說水本身對查莉來說遠不止于此。游泳最常見的拍攝手段可能是給泳池一個俯瞰的視角,展示人從一頭移動到另一頭最后游出鏡頭外的過程,這種拍攝手法更強調(diào)時間的流逝。而我們看到的是查莉游泳的近鏡頭,是她在游泳池邊做游泳前的舒展運動的剪影,是背后的落地窗透出柔和的光,是她上岸后在池邊的久坐和談話,是粉刷成藍綠色的墻壁映在水里,整個游泳館水汽氤氳。這些分鏡并不是按時間順序出現(xiàn)的,它們向觀眾展現(xiàn)的是游泳池及整個游泳館內(nèi)部的空間——一個安全的、精神性的、療愈的空間。
這個空間同時也是私人的空間,是查莉的心靈居所。即使游泳池的場景除了查莉外還出現(xiàn)過同門和里昂,但他們只是作為談話的參與者出現(xiàn),他們并不屬于“泳池”,“泳池”也不屬于他們。
讓我們進一步去思考游泳池或者游泳到底對于查莉有如此特殊意義的原因。
第一集,查莉在發(fā)現(xiàn)設備出現(xiàn)問題后迅速駕小船出海,僅著簡單的泳裝就跳進水中,下潛,隨后在水下完成一系列拆除設備的動作,她無疑不是一個游泳新手。再結(jié)合她的博士研究方向(海洋生態(tài)壞境相關(guān))和以游泳排解壓力的習慣,我們可以認為,她的人生已經(jīng)與“水”構(gòu)建了獨特且親密的關(guān)系。相比于劇中的其他人,即使是對比在海邊長大的里昂,查莉的這一特質(zhì)是最突出的。
不過,查莉這一個體化的特征或許有一個與個體化背道而馳的解釋。
結(jié)尾,她在yrr中自在漂浮的鏡頭讓我瞬間聯(lián)想到了嬰兒。嬰兒在母親密閉的身體包裹下,在溫暖的羊水里漂浮,也是如此安詳和美麗,這一意蘊豐富的畫面為解讀查莉的精神世界和全劇的主題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呆在母親的子宮里,可能是人的一生中最私密、安全和舒適的體驗。在那里,我們尚未學會感知時間,也沒有身體的概念,只有與母親為一體的永恒的幸福。奧地利心理學家奧托·蘭克(Otto Rank)最早提出了“出生創(chuàng)傷”(birth trauma)的概念,他認為從媽媽的身體中解脫出來,對嬰兒來說是從幸福的子宮中被放逐的痛苦過程,即出生創(chuàng)傷。出生創(chuàng)傷是人一生中各類焦慮情緒的原型,從而導致了人生最原始和持久的欲望——回到幸福的子宮的欲望。
在游泳池中,或者說在“水”中的時候,查莉暫時逃離外部世界的糾紛、挫折和危險,游泳池的環(huán)境就像母親的羊水一般隔絕了一切痛苦的根源——小我的分別、理想與現(xiàn)實的鴻溝、無法抹去的人性陰暗面。海德格爾認為,時間是存在的基本范疇。通過浸泡在沒有時間概念的“羊水”里,查莉得以從物理存在的痛苦中抽離,與廣闊無邊的集體意識“一”融合,從而達到無我的境界,完成了回到子宮的精神洗滌儀式。
所謂的“一”,意味著人類至所有生物在高維度的精神同一性和同源性,也是《種族》在主題上超越“環(huán)保”的終極表達,這點后文將深入探討。
而主角查莉?qū)w意識“一”的認識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我們發(fā)現(xiàn)她對“一”的認識在不斷加深,直至結(jié)局“羊水”漂浮一幕達到巔峰。這個過程的催化劑或者說內(nèi)在推動力便是死亡帶來的沖擊和反思。
二、樂園
以游泳池為切口深入查莉精神世界還需要一個關(guān)鍵的密鑰,而這一密鑰在倒數(shù)第二集
才浮出水面。
父母雙雙因海洋科研事業(yè)犧牲,她選擇了繼續(xù)研究海洋。父母葬身海底,而她繼續(xù)在海上工作,繼續(xù)乘船、潛水,失意時也是一頭埋進水里。對此,查莉的解釋是:(雙親的遇難)反而讓她更親近海洋,就像是他們在海中守護著她的安全。
看到這,觀眾面臨一個選擇——是否該完全相信查莉的自白?我們都知道,人物對自身的闡釋很少是真誠可信的,因為深刻地洞察自己的內(nèi)心絕非易事,況且隨意讓人物說真話對編劇來說有偷懶的嫌疑。重點在于時機,在觀眾對查莉的內(nèi)心世界有了一定的見解且迫切想探索她背負的秘密時,我們便不容易懷疑這一自白,即使它只是匆忙回答了我們長久的疑問,但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心滿意足地把注意力放在故事主線上。然而,當我們拋下時機,掙脫出緊張劇情的裹挾去審視這一自白時,便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值得玩味的地方,而這才是理解的開始。實際上,這一解釋對大多數(shù)觀眾來說是都是反常的,或者說是被美化過的,是過于理想的。我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理解使我們更傾向于相信另一種解釋:查莉是為了戰(zhàn)勝自己的恐懼選擇留在創(chuàng)傷發(fā)生的環(huán)境里,盡可能去了解海洋,去獲取一種掌控感——無論是潛水也好,游泳也好,或是對海洋的研究也好,對“水”的熟悉能消解一部分創(chuàng)傷帶來的負面情感。這樣的設定雖然平庸,但似乎更真實可信,因為我們能更多地看見查莉的不安和掙扎,看見她身上屬于“人”的地方。
但在這后一種尋常的,便于理解的解讀之下,是我們對于生與死、人與自然兩種二元對立關(guān)系不加思索的默認,其內(nèi)在邏輯是,海洋因雙親的遇難帶上了死亡的色彩,并展現(xiàn)出了能對人類造成毀滅的無邊的力量,由此海洋便成為了人類恐懼的對象,我們只有兩條路:征服它,克服對它的恐懼,亦或是遠離它。我們很難想到那第三條路——查莉選擇的路:愛它,成為它。
在查莉的眼中,生與死,人與自然并不是二元對立的關(guān)系。這便是那句自白的潛文本。
先說生與死。
查莉共有四次面對死亡的重大時刻,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是雙親的離世,好友的遇難,性伴侶的死亡和自己的犧牲,四次都在海里。其中,雙親的離世是隱身在故事背后的,其過程和細節(jié)只能靠想象,但這恰恰是最重要的一次死亡時刻,影響了后續(xù)每一次查莉看待和處理死亡的方式。我們可以從用反推的方式來探究第一次死亡是如何改變和塑造查莉的,這就又回到了最初的切入點——游泳池。
上文已提到,游泳池代表著“水”。從內(nèi)部來說,承擔著“羊水”的療愈功能,那么從外部來講,則是一片室內(nèi)的縮小版的海洋,是海洋的替代品。這對一個失去雙親的孩子來說十分重要,游泳池給了她一個隨時與“水”,與“海洋”親密接觸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她受傷的孤寂的心靈仍舊迫切渴望著父母的愛和庇護,當水波包裹住她的身體,流過她的發(fā)絲,浸入她的每一個毛孔,她的悲傷使她漸漸看見了這樣一種真相:父母仍在這里,在大海里,在“水”里,在她濕潤的細胞里,他們無處不在。
生死兩極的概念是由人類的語言系統(tǒng)構(gòu)建的,更不用說,人與自然的“對立關(guān)系”也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產(chǎn)物。人類社會對人“馴化”的表現(xiàn)之一就在于,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二元對立的概念在我們認知中扎根:生死的對立、兩性的對立、善惡的對立、“我”與他者的對立.......這些對立思想也正是各類不平等、戰(zhàn)爭、精神危機的根源之一,其背后是分別心,是對小我的執(zhí)著。而后結(jié)構(gòu)主義對各類二元對立進行解構(gòu),根本上來說體現(xiàn)了我們試圖回到人類吃下分別善惡的果實之前的平靜和圓滿,回到伊甸園的一種希冀。
對于孩童來說,對立的思想還只是一層薄霧,伊甸園的景象仍依稀可見。但如果不發(fā)生意外的話,轉(zhuǎn)眼間他們便已長大,在濃霧中蹣跚,在相反的方向中彼此漸行漸遠。
而查莉在游泳池中拂去了那層薄霧。
孩童過早地經(jīng)歷死亡從某個角度來說等于一場重生,他們不得不重新構(gòu)建對世界的認知,而這個過程注定是孤獨的。查莉幸運地完成了這一蛻變。她游過無數(shù)的親人的生命分子,去感受死亡。又在廣闊無垠的死亡中,沉浮呼吸,感受生命的的律動。在岸上,她是那個被海洋奪去了父母的孤兒,在水中,生與死的界限已無聲地溶解,一位天才的兒童就這樣尋回了生命的平靜,樂園近在眼前。
三、歸一
說完了生與死,接下來談談劇中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關(guān)系。
“怪物”yrr是一種古老的,有高等智慧的海洋生物,日常潛伏在深海中不被人類察覺。它們的單個形態(tài)極其細小,甚至能像細菌或病毒一樣潛入人類體內(nèi),但高度的協(xié)同性使其能聚合在一起形成千變?nèi)f化的群體形態(tài)。
這是個不落俗套且有深意的設定,不同于《哥斯拉》、《異形》以及海量的恐怖驚悚題材中具體的鬼怪,yrr的形象始終保持神秘,既是零又是無限多,頗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意思。因此yrr能夠輕易超越鬼怪的維度,成為更深沉、宏大、智慧、崇高的意象,觀眾很容易想到,它就是“水”,是“海洋”,是自然本身,同時也是我們?nèi)祟惿鐣挠痴铡K褪恰耙弧?,是沒有分別的、原始的、無所不包的集體意識。
為了抵達“一”的故事終點,《種族》花了大量的篇幅一步步解構(gòu)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關(guān)系。
在對立的維度里,海洋是人類世世代代索取和征服的對象,人類夢想著站在制高點睥睨自己的戰(zhàn)利品——不再對人類在生理或心理層面構(gòu)成威脅的溫良的海洋。
這一維度下出現(xiàn)的角色類型首先是漁民。
這是一種古老的職業(yè),蘊含了人類與海洋長久以來的微妙關(guān)系。從希臘神話中以甜蜜歌聲蠱惑海員的女妖,到《老人與?!分欣先送匣氐鸟R林魚骨,人類對海洋的恐懼幻想從未停止,對海洋的“征服”情節(jié)也從未消失,漁民的存在便是這一混合種族情緒的最小縮影。以查莉的性伴侶和萊昂的漁民朋友為代表,這類角色面對海洋展現(xiàn)的是最普遍的人類的姿態(tài):帶著敬畏和潛意識里壓抑的恐懼,平靜地靠著本能去索取和征服。這是一種刻在人類基因里的原始而天真的姿態(tài),并不讓人反感,有其生機勃勃,鮮活而有野性的一面——在劇中表現(xiàn)為性的魅力,也是很合理的一種設定。
然而,這類角色身上同時散發(fā)出一種人類的自大所導致的無可奈何的絕望氣質(zhì)。在遇難前,查莉的性伴侶向著大海駛?cè)ィ愤^她時笑著將手伸出窗外,我們記得他那最后的一無所知的笑容。萊昂離開時拜訪他年長的漁民朋友,朋友堅定地選擇留在海邊,此時他身上已彌漫出了悲劇的死亡的氣息。
后出現(xiàn)的角色是資本家。
資本家不同于漁民,不需要近距離與海洋赤身搏斗,他們隱身于幕后,始終和海洋保持著一段安全距離,并靠知識積累成功克服了一部分原始的恐懼,索取和征服的野心則數(shù)百倍地膨脹。
霍夫斯坦特德能源公司被告知其開采油田的行為會直接危害新生海洋物種后,選擇了秘密開采,仿佛這是一場零和博弈——我方的福利意味著自然的犧牲,而維護自然的福利則會損害我方的利益。
日本三船公司的深謀遠慮與前者形成巨大差異,也使《種群》中的資本家形象更加多維和復雜。木村拓哉扮演的企業(yè)上級三船相藤(木村拓哉在這部劇中更像個噱頭,實際戲份少得可憐)顯然長了腦子,不止關(guān)心眼前的商業(yè)利益,還對能改變?nèi)祟惿婢硾r的信息感興趣,正是他的贊助使學者們的探險之旅成為可能。
然而,這依舊是資本家獲取信息謀求壟斷的手段。在醫(yī)生發(fā)現(xiàn)了氯胺酮殺死yrr這一關(guān)鍵時刻,三船相藤一改往常看似中立的立場,毫不猶豫地選擇進行防御和攻擊。
與之為對照的是以查莉為代表的學者群體,其中查莉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
她不吃肉,當然也就不吃任何海洋生物。在酒吧第一次邂逅聽到性伴侶的職業(yè)時,她的反應趨于冷淡和回避,或許還帶著些許的輕蔑。此時的查莉難免給觀眾留下知識分子的清高印象。但隨著劇情的推進,觀眾發(fā)現(xiàn)這一“清高”植根于她對海洋真切的情感時,我們便原諒了她。在搜尋yrr的過程中,即使看到同伴被yrr侵入昏迷不醒,她也仍然堅信yrr的目的不是傷害人類。查莉似乎過于“盲目”地信任著海洋,不僅于此,第一次看見yrr的“真身”時,鏡頭給了她一個面部特寫。
她笑了。這一表情或許可以理解為對科研事業(yè)取得進展的喜悅,但在我看來更多地表達了興奮、驚喜和崇拜。因為在這場人類與海洋的戰(zhàn)爭中,查莉被裹挾著靠近“敵人”,目標不是征服,而是與之合而為一。
一切還是要從游泳池說起。
眾人探險的船艙底部有一個供潛水艇停放的水池,池底便是閥門,開啟后即可潛入海洋。
水池大小與片中多次出現(xiàn)的游泳池大小相仿,外觀相似。最后兩集里,一些yrr隨潛水艇一起歸來,在水池中潛伏多日,一小部分進入女科學家體內(nèi),最終被作為實驗滴入的氯胺酮殺死。同樣是通過這個水池,查莉兩次潛入深海,最后一次投入了yrr的懷抱。
我認為,這個水池就是游泳池的迭代版本。
前文已經(jīng)說明,查莉試圖通過游泳池,在心理上接近海洋,建立與去世親人的聯(lián)系。然而,彼時的游泳池與海洋的物理距離還是相當遙遠的,也正是遙遠的距離為查莉提供了保護和安慰,柔化了與真實的海洋合而為一必然招致危險這一事實。第一集查莉為了取回出故障的儀器而潛入海中時我們還能看到她的恐慌,最后一幕她安睡在yrr中時觀眾則捕捉不到任何掙扎和恐懼的情緒,在這期間她無疑已實現(xiàn)了成長與蛻變,與海洋的距離也逐漸縮小,直至最后的歸一。
讓我們從頭梳理一遍查莉的心路歷程。幼年,父母因海洋科研事業(yè)遇難,她親近“水”以消解悲痛。Yrr帶來的危機在全世界蔓延,她失去了摯友和性伴侶,依舊親近“水”,與海洋“合一”的欲望在進一步積累。此時的查莉已迫切渴望看見和觸碰到海洋的真實面孔,渴望徹底放下人類的自大和分別心,行動的勇氣也在逐步增加。上船后,她主動提出要陪同潛水員一起下水,這是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意味著其已準備好走出游泳池的舒適圈,開始真正的“合一”嘗試。艙底水池是一個新的接口,上方是屬于人類的室內(nèi)空間,下方是yrr所在的深海。
不同于游泳池提供的想象“合一”體驗,艙底水池意味著真實的“合一”。看見yrr在水池中的美麗真身時,查莉終于在經(jīng)歷了多年的脫敏練習后,第一次站在真實的自然界的入口前。
此時的她意識到,游泳池已不再是她心靈的歸宿。她不得不直面命運的召喚,放下一切來源于分別心的恐懼,去尋找愛的真相——不受生死束縛的,超越人類意識的永恒的真理。
承載了這一覺悟的最動人的臺詞便是那句“我不害怕,它們不會傷害我?!?/p>
至此人與自然從二元對立重歸“一”的解構(gòu)過程已經(jīng)完成,查莉背負著人類命運療傷,與海洋達成最終和解的自我探索旅途也已結(jié)束。
最后來說說結(jié)局。
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更光明:查莉代表全人類得到了yrr的理解,同時獲得了部分yrr的種族特征——得以承受深海的高壓和極地的寒冷。這個結(jié)局指向了人類世界和平、美好的未來,yrr將停止一系列驅(qū)逐人類遠離海洋的行為,人類開啟更加可持續(xù)的、環(huán)境友好的新生活,同時也開啟了與另一種高等智慧生物和諧共處的新紀元。而查莉能夠獲取yrr的種族特征,不僅是yrr向人類示好的標志,更因此帶來了人類基因改寫、種族進化的新可能。
第二種解釋將真實的結(jié)局交還給觀眾手中:查莉躺在岸邊的一幕只是她的瀕死幻想。在第三集中,查莉在游泳池邊向同門描述了瀕死體驗的可怖。
最后一幕便是這段話的回音。瀕死的世界中時間確實被無限延長了,查莉進入了一個虛無的萬籟無聲的白色天地。但死亡并非她恐懼的那樣痛苦,而是平靜、清涼的。時空的概念不再有意義,生死也已被忘卻,這里是查莉的歸宿——萬物歸一,永恒的圓滿和寧靜。
這種關(guān)于環(huán)保的劇以前覺得是驚悚片,經(jīng)過新冠三年洗禮看這覺得未來會在現(xiàn)。冰層下高智慧物種和愚蠢并傲慢人類之間總在說人定勝天的不屈。歐洲人擅長的優(yōu)美畫面與沉穩(wěn)緩慢松散的敘述在此劇表現(xiàn)淋淋盡致“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說法也表現(xiàn)很突出,可沒有中國科學家參與我表示抗議。首次出演外語劇的木村拓哉讓我失望,不僅沒啥戲份演的也很行貨毫無感情,不是為他我也不會看此劇,看完此劇才知后面劇情遠比他期待!
節(jié)奏比較慢,還安插一些女性工作家庭兩不誤的橋段,最后喜歡越權(quán)的女科學家終于又不按套路出牌了。高級群體智慧生物是不一樣,居然放她回來了,想想第八集,一群人爭相要給智慧生物打毒針,呵呵。
節(jié)奏太慢,像大型預告,第二季應該才是正餐了
看之前完全沒想到改編自弗蘭克·施茨廷的同名小說,雖然整體節(jié)奏很慢,但視角切入是蠻戳我的,可惜有些循規(guī)蹈矩,感情線不是不需要,但這么講就完全顯不出人物了,四舍五入拖了題材的后腿,即便如此還是很期待作者的姊妹篇《?!繁患{入其中,改編難度我會管?加油吧朋友
德國暢銷讀物改編的劇集,制作方也以德國和英國團體為主,所以制作出來沉穩(wěn),沒有美國災難片那種轟轟烈烈的追求炸裂的視覺效果,故事推進得很慢,一點點的烘托事態(tài)的緊張。及格觀望,希望別爛尾吧
我覺得這部片子還是可以的,人物形象衆(zhòng)多,故事可圈可點,拍得也還不錯??赡苁且驙懪惆槲疫^了一個不眠之夜吧。
海洋文明都聯(lián)合起來反攻陸地了,人類世界就只得幾個無政府、無機構(gòu)、無背景支持的野專家、博士生(尚未畢業(yè))組個渣渣隊妄想拯救人類和地球?武器是幾針氯氨酮?建議你們回家在浴室用大澡盆辦家家酒哈,擦干手還可以回客廳繼續(xù)你們老套又空洞的親情友情愛情戲。
看介紹以為是特效爛片結(jié)果意外的人文色彩,最后一幕太蒼穹浩瀚太浪漫了,yrr這個延續(xù)億萬年遠古海洋記憶的統(tǒng)一體概念應該不算新,但在海洋世界里沒太見過,視覺上也不滿足,有一點偷懶(甚至抄襲了吧),如果續(xù)訂感覺會是Avatar的走向
一直覺得對于災難的認知,存在很大的缺陷。在喜馬拉雅山上安靜生長的雪蓮花,沒有人類物種的知曉,但并不意味著靜美不存在??膳紶柋蝗祟惣木拥爻霈F(xiàn)的山崩地裂、海嘯颶風等感受到的人類,頓時預判自然界怎樣,地球怎樣,宇宙怎樣。這個自然,這個地球,這個宇宙原本就自然而然的每日每夜,每分每秒的變化著,不管你身處何處,是否能夠通過軀體感知。人類軀體感知的范圍是有邊界的,人類寄居的地域也是有局限的,人類的軀體認知系統(tǒng)更是只能認知到人類物種可被認知的范圍內(nèi)的。地球分秒都在變化,殊不知以前也這么規(guī)律的變化著。不必大驚小怪。人類作為一個物種,也有生滅。
四集才那么點內(nèi)容。每集都在不停地開會,打電話,視頻……還有其中一個Y裔女演戲真是夸張。
最后五分鐘,美得就像一首遠古的詩篇,讓我莫名落淚。前期所有的鋪墊,緩慢敘述,也讓我深深地陷進去了,仿佛看完了一部8小時的電影。打算去看原著了。
靜謐、暗藏洶涌娓娓道來、引人入勝適合一人觀看很有沉浸感
前三集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驚艷,相反節(jié)奏拖沓有點慢,希望后期能反轉(zhuǎn)
好看的,期待第二季?。。。ㄓ亚樘崾颈芾字改希毫晳T看美劇快節(jié)奏的可以繞道了,這不是美劇,是德國北歐制片的慢節(jié)奏科幻)
節(jié)奏不算太快,但發(fā)現(xiàn)的過程是緊扣人心,最后一集有點太趕。
看完,結(jié)局太弱太弱,突然奇幻和充滿塑料感,最后兩集直接快進,而且又要看來搞個幾十季】】】看到第六集,外星人+環(huán)保題材,雖然中間比較拖沓緩慢,但是第五六集開始的《后天》末日既視感、科學探索小隊全員集結(jié)的質(zhì)感變得相當扎實。整個劇作科幻和末日氣質(zhì)濃郁,文戲處理得不差,人和環(huán)境沖突的展現(xiàn)很不賴,各種海洋場景有真有假,但總體都比較震撼
每多讀一頁書,就覺得該劇多糟糕十分。改編和《流浪地球》一樣,對原著徹頭徹尾的降維,把原作者劉慈欣/Frank Sch?tzing宏大的宇宙觀/生態(tài)觀庸俗化幼稚化無聊化到人類中心主義,把對生存和命運的哲思降為包裹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保護生態(tài)平衡外殼下的與美利堅爭誰拯救地球/第三類接觸不要武力要和平,一個包含科學、哲學和倫理的復雜難題變成了單純的災難片/驚悚片,毫無創(chuàng)意。不提改編,單純看成片,劇本漏洞百出,人物干枯,從頭到尾擺拍,故弄玄虛,毫無organic之感,花那么多錢(4400萬歐,制作時是最貴德?。?,請不來一個好的給海洋做設計的art designer。
7/10,整個像預告片...節(jié)奏很慢,質(zhì)感很好,略帶懸疑和細思極恐的那種恐怖,和《暗黑》的感覺很像,怕是德劇特色了
后面兩集的劇本是用jio寫的嗎?一群科學家跨界聯(lián)手做出一個“殺一個yrr試試看”的決定,一時分不清是不是在嘲諷。
劇集前半部分節(jié)奏是比較緩慢的??吹胶蟀氩糠植虐l(fā)現(xiàn)是德國的,想想暗黑的節(jié)奏,也就習慣了。自然對人類的包容總是讓人感到慚愧,無論人類做什么過分的事情,哪怕剛剛被用人類自 已都不太確定的武器威脅過,只要人類散發(fā)出一點善意,自然就會以百倍的善意回饋。而人類的善意似乎只存在于實在無計可施,被迫生存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