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_俄罗斯无码特级毛片_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_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黄页网站免费大全_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_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_99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 正在播放:和巴什爾跳華爾茲-正片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動畫片/以色列 / 德國 / 法國 / 美國 //2008
    當前位置:首頁 動畫片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評分:
    0.0很差

    分類:動畫片以色列 / 德國 / 法國 / 美國 /2008

    主演:Ron  Ben-Yishai  Ronny  Dayag  Ari  Folman  Dror  Harazi  耶海茲·拉扎諾夫  ?

    導演:阿里·福爾曼?

    猜你喜歡

    • 精子總動員

    • HD中字|國語

      藍精靈

    • HD國語

      蠟筆小新:大人王國的反擊

    • 更新HD

      超大一年級生和超小二年級生

    • 更新HD

      藍色巨星

    • HD

      蠟筆小新:呼風喚雨!夕陽下的春日部男孩

    • 更新HD

      癲狂!

    • 更新HD

      呆呆精靈與女巫城堡

     劇照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劇照 NO.1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劇照 NO.2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劇照 NO.3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劇照 NO.4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劇照 NO.5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劇照 NO.6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劇照 NO.16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劇照 NO.17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劇照 NO.18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劇照 NO.19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本片是第一部以動畫形式拍攝的紀錄片。以色列導演阿里?福爾曼19歲時作為以色列士兵親眼目睹1982年黎巴嫩貝魯特薩巴拉與沙提拉巴勒斯坦難民營大屠殺。二十多年后,失憶的福爾曼通過與當年的戰(zhàn)友、朋友、心理醫(yī)生和親歷慘案的軍人與記者的對話采訪,試圖回憶起屠殺的真相。隨著福爾曼的 記憶被逐步喚起,1982年黎巴嫩戰(zhàn)爭的慘象逐幀浮現(xiàn)。
      本片獲得2008年愷撒獎最佳外語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洛杉磯電影協(xié)會最佳動畫片獎和最佳紀錄片亞軍,并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英國電影電視協(xié)會最佳非英語影片和最佳動畫片,并入主2009年戛納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

     長篇影評

     1 ) 我們?yōu)槭裁从洃洠?/h4>
    英國歷史學家Ian Kershaw所說,“通往奧茲維辛的道路,為之開道的是仇恨,為之鋪路的是冷漠?!?br>當年主人公19歲,他向黑暗中開槍,他問同伴:我應該禱告嗎?同伴說:一邊開槍一邊禱告!
    戰(zhàn)爭的陰影還在他的心中,父輩們在奧斯維辛的血跡未干,孩子們已經(jīng)跳上坦克去見證另一次屠殺。
    當然,歷史學家、各種專家都可以拿出歷史的困境供我們討論:當年,想想吧!以色列處于一個什么境地呢?如果不是沙龍的部隊殺出一條血路,那還不早就亡國亡種了嗎?
    到了今天,哈馬斯為什么扔飛彈呢?
    可是再多的悖論,也無法抹平血的事實。
    人為什么殺人?
    在一個合理的心理機制下,犯罪是理所當然的。那個士兵示意說,老頭不給我下跪,我朝他膝蓋開槍,他還不服,我就蹦了他腦袋,多么輕描淡寫?。《嗝蠢硭鶓?。
    在射擊的時候,不能把對方想象成人,而只作為一個活動的物體。因此,其中一個訪問者說:有個士兵,他的心理防護機制讓他仿佛戴了一副立體眼鏡,他只是站在其中觀看戰(zhàn)爭大片。可是他忽然醒了,原因并不是看到了很多死人,而是看到馬兒,成群的掙扎著死去的馬,讓他受不了……另一個士兵長達二十年的噩夢,夢見的不是巴勒斯坦人,而是二十六條狗。
    人為什么冷漠?
    心理機制,出于恐懼。如果不冷漠,就無法射擊,不冷漠即使活下去,也要心理崩潰。
    記憶是靠譜的嗎?
    人一次又一次加工了記憶,用合理性去粉飾,再用時間之水沖刷并遺忘。
    那么,還有真的好人嗎?
    一個十九歲的士兵,他就是惡的象征嗎?他甚至還是懵懂的,可怕的懵懂,他既不仇恨,甚至也不冷漠。然后,他遺忘。
    看到翩翩起舞的癲狂中射擊的士兵,有種美感啊
    最后五十秒的尸體和哭泣的女人們,就是美感的終結(jié)。
    奧斯維辛,昆德拉說,再過若干年如同一個玩笑。文革呢?發(fā)生在非洲的無數(shù)次屠殺呢?什么是輕,什么是重?
    人們?nèi)绾蚊鎸^去?面對集體犯罪?
    最后,我們?yōu)槭裁椿貞洠?br>徐賁最新出了一本 《人以什么理由來記憶》。
    他說:對于人類共同的災難,記憶研究最關(guān)心的不是我們愿意記憶什么,而是我們由于道德責任而應該記憶什么。我們應該記住的是那些直接毀滅共同人性的邪惡事件。

    說得很好,值得鼓掌……可是,研究了又如何?放在標本室里的樣本還少嗎?人類的潛意識要遺忘,羽毛一樣飄起來。如同新的泥土覆蓋了堅硬的巖石。芻狗一樣的人。重復的屠殺。
    人會變好嗎?

     2 ) 一部被奧斯卡忽悠的杰作

    以色列電影《與巴什爾跳華爾茲》(Waltz With Bashir)很難歸類,到底算紀錄片還是動畫片?奧斯卡評委會最有意思,干脆將它提名為“最佳外語片”。確實出人意料,但也不算荒謬,因為《華爾茲》是希伯來語電影,不過這么一來,一部應該被載入紀錄片史的佳作就輕易被奧斯卡忽悠。 《華爾茲》應該算歷史上第一部動畫紀錄片。其實在紀錄片中使用兩維和三維動畫已經(jīng)越來越流行,去年另一部被奧斯卡無端忽略的紀錄片Chicago 10中,導演使用了大量三維動畫來重現(xiàn)美國法庭審理的場面。“鏡頭不夠”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永遠面對的挑戰(zhàn),而如何呈現(xiàn)那些無法找到影像資料的歷史事件則尤其傷神。從前的做法是找照片來應對,美國紀錄片導演Ken Burns將這種風格推到了高峰。雖說敘事目的可以達到,但觀眾看起來多少有些乏味。 在影視制作中,動畫比照片要生動得多,一經(jīng)合理使用,敘事效果立即可以躍上新臺階。對那些在Second Life中長大的一代人來說,僅靠幾張老照片在鏡頭前晃來晃去說故事已經(jīng)屬于解放前的事情。此外,除了再現(xiàn)歷史比較困難,紀錄片敘事中還經(jīng)常會遇到其他一些無法實際拍到的段落,比如夢境、回憶、幻覺。2008年的紀錄片中,已經(jīng)有American Teen等作品開始用三維動畫描述夢境和幻想。 如果說這些富于創(chuàng)新的嘗試讓人欣喜,那么《華爾茲》的誕生真可以讓人欣喜若狂。這是一部幾乎全部使用動畫的紀錄片,極具實驗性,而大膽嘗試中有可能遭遇的粗糙、生硬在《華爾茲》中幾乎沒有現(xiàn)身,創(chuàng)作上的成熟讓人驚嘆。 紀錄片的導演、以色列人Ari Folman直接出現(xiàn)在《華爾茲》中,聲音是他的原聲,但畫面是他的卡通形象。Folman走訪老戰(zhàn)友們,大家回憶1982年以色列---黎巴嫩沖突中各自的經(jīng)歷。跟Folman一樣,其他被采訪者也大都采用原聲加卡通形象的組合,僅有兩人例外。在動畫設(shè)計上,導演并沒有采用目前最好的技術(shù),人物描摹不能說特別精細。這是Folman的創(chuàng)作選擇,他沒有刻意追求照相現(xiàn)實主義。 如果細心一些,觀眾仍然能夠看出來,電影中的這些角色和年輕時候的區(qū)別。當年他們都要瘦一些、皮膚白凈一些、頭發(fā)多一些。我特別喜歡導演對光影的處理:電影中的一個角色退到樹蔭下的過程中,原本明亮的形象逐漸蛻變?yōu)榧粲?;夜晚開車行駛在通衢大道上,街燈在司機的臉上留下的陰影一直在動蕩變幻中。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規(guī)模再大,也需要細節(jié)的填充才有魅力。 大家參加了同樣一場戰(zhàn)爭,但戰(zhàn)爭留給他們的記憶卻各自不同。Folman已經(jīng)忘記大部分細節(jié),他的同伴Boaz經(jīng)常夢見26條狗飛奔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的大道上,接著聚集到他家的窗口下狂吠。Boaz找到Folman,告訴他自己的惡夢。Folman覺得心理醫(yī)生才能提供幫助,自己不過是個紀錄片導演?!半娪半y道不具備心理療效嗎?(Can’t films be therapeutic?)”,Boaz提醒說。Folman這才開始創(chuàng)作《華爾茲》。 他開始用動畫來反思戰(zhàn)爭。作為以色列軍人,F(xiàn)olman和戰(zhàn)友們在戰(zhàn)爭中是勝利者,同時也都是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犧牲品。他們中的很多人親歷過1982年最慘烈的一幕,黎巴嫩右翼基督教民兵組織以當選總統(tǒng)巴什爾被刺殺為理由,大肆屠殺巴勒斯坦平民,在當?shù)刎撠熅S持秩序的以色列國防軍沒有及時干預。面對良心的譴責,有人采取逃避態(tài)度。參與采訪的攝影記者強迫自己相信,悲劇只發(fā)生在膠片上,跟實際生活其實是兩樣。等到自我欺騙失靈的時候,他的心理立即瀕臨崩潰。Folman多年來強力壓制記憶,隨著與戰(zhàn)友們溝通的深入,他也開始被惡夢纏繞。在夢中,他跟戰(zhàn)友們一起,裸著身體從貝魯特城外的海水里站立起來。 從視覺設(shè)計的角度來說,這段鏡頭相當完美,逼真的貝魯特城市輪廓 安排在背景,前景中是Folman及戰(zhàn)友們瘦削的剪影。電影中還有一處具備強烈視覺沖擊力的設(shè)計:一個巨大的女性仰躺在水面,F(xiàn)olman的戰(zhàn)友附著在她的軀體上,象個嬰兒。初看上去,你可以闡釋為人們在戰(zhàn)爭壓力下向往祥和安寧,但如果周圍的海水都是血紅色,你的理解可能會不同。 未來創(chuàng)作中繼續(xù)涌現(xiàn)全動畫紀錄片的可能性也許不大,但《華爾茲》足以預示一個新的藝術(shù)追求,動畫可以表現(xiàn)最嚴肅最沉重的主題,它肯定會成為新聞和紀錄電影創(chuàng)作流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誰不需要動畫提供的那種重建時空的自由?

     3 ) 歷史夢魘的現(xiàn)實重構(gòu)

       回顧2008年的世界電影,有兩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一部是英國年輕導演史蒂夫?麥奎因的《饑餓》;另一部則是一部以色列的動畫片《和巴什爾跳華爾茲》。它們的杰出在于能從一種獨立、客觀的視角中揭開那段被集體塵封的記憶,然后通過個體經(jīng)歷來重構(gòu)歷史話語,在痛苦的反思中撫平心靈的傷痕。對于英國,北愛爾蘭是一個敏感又痛苦的記憶;對于以色列,貝魯特大屠殺則是深埋于國家、民族靈魂中的潘多拉之盒。在電影中這個盒子被挖出,直到最后被打開。但它釋放的卻不是仇恨的力量,而是反思的勇氣。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民族和解的希望,盡管它微弱、渺小,但對于一部電影來說,你還能要求它什么呢?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選擇動畫這種形式確實讓人眼前一亮(盡管前年的《我在伊朗長大》已經(jīng)足夠驚艷了),但更讓人折服的卻是影片的主題。用動畫形式包裹嚴肅主題對于習慣于好萊塢迪士尼式兒童動畫的觀眾來說可能會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如果你的視野稍微開闊一點就會發(fā)現(xiàn)從日本到西亞,從東歐到西歐,動畫片從來就不是兒童的專利,動畫形式常被導演用于作為表達思想、傳達態(tài)度的媒介。主要原因在于動畫相比真人拍攝的種種限制,它的表現(xiàn)空間更開闊、更自由。去年,當全世界都沉浸在皮克斯制造的機器人烏托邦中時,來自以色列的電影創(chuàng)作者們卻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沒有虛幻愛情和光明結(jié)局,混淆善與惡、美與丑,夾雜血與淚、痛與恨的真實歷史。在那里,戰(zhàn)爭中人性的異化、身份的錯位、尊嚴的喪失交織成為一出徹頭徹尾的現(xiàn)代悲劇。更讓人不寒而栗的是,它不是發(fā)生在劇院里,而是真真實實地發(fā)生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皮克斯放眼太空用兩位機器人去換取高票房,以色列人回望過去用一代人的傷痛來為民族贖罪。我不敢妄斷兩部作品的價值高低,我只能說在笑與哭中也許后者才能真正給人帶來一種叫做“希望”的東西。
       在動畫形式之中《和巴什爾跳華爾茲》還選擇了紀錄片的拍攝模式:通過一個喪失戰(zhàn)爭記憶的前士兵(現(xiàn)在是一個電影導演)尋訪相關(guān)親歷者重組記憶的故事,來再現(xiàn)20多年前的那段歷史。那位喪失記憶的主人公正是當代人對待歷史的縮影呈現(xiàn)。一種強大的權(quán)力話語禁錮了這段歷史,甚至連當事人也不例外。而突破這種權(quán)力話語的壓制,正是影片主人公探尋真相的原因。影片導演借主人公的身份對照,表明了電影創(chuàng)作的真實意圖。對于官方歷史的重新建構(gòu),將歷史的解釋權(quán)還給歷史的當事人,如同用巴赫金“狂歡節(jié)”式的文本書寫,去抵制羅蘭?巴特的“語言法西斯”。因此,電影中那場戰(zhàn)爭中的相關(guān)人員依次登場:從士兵到記者,用他們的親身經(jīng)歷還原歷史、重構(gòu)歷史。其實,任何站在當下的時空維度去對過去的探究都無異于刻舟求劍,任何記憶都不可能完全真實。電影中展現(xiàn)的那一段段夢魘般的記憶瑣碎、個人,但當歷史的當事人被重新推向歷史前臺,個人歷史與國家歷史間的矛盾頃刻展現(xiàn),眾生喧嘩之中戰(zhàn)爭終于可以超越正義與非正義的層面被否定,個人經(jīng)歷終于可以跳出國家歷史的束縛被承認,民族亦可于逃避與謊言中被救贖。
       影片暗示了一種令人深思的角色轉(zhuǎn)換。電影最后記者提到了從貝魯特難民營中走出的形容枯槁的生靈,高舉雙手、滿臉恐懼,像極了那張攝于華沙猶太難民營的著名照片。曾經(jīng)的受害者變成了施害者,歷史總是如此充滿“戲劇性”,常常讓它的演員們無所適從。還有那個被拋棄的士兵在歷經(jīng)艱難之后,救他的竟然是拋棄他的那支部隊,而他變成了拋棄戰(zhàn)友獨自逃命的懦夫。影片最后由動畫影像變?yōu)檎鎸嵱跋襁h沒有《辛德勒的名單》最后的黑白變彩色那般動人。相反,它將原本就壓抑的空間進一步壓縮,這就是赤裸裸的真相,沒有一絲一毫的篡改空間。與之相比,《辛德勒的名單》的升華倒顯得矯揉造作了。
       那段肆意瘋狂的華爾茲,黑夜中徐徐下落的信號彈,大海中孤獨前行的“愛之船”……一幅幅歷史記憶不斷呈現(xiàn),那是戰(zhàn)爭親歷者們終身無法釋懷的夢魘。無數(shù)的人體炸彈、汽車炸彈,一輪又一輪的大規(guī)??找u,隔離墻兩端對扔的石塊……一幕幕現(xiàn)實慘劇不斷上演。歷史的傷口還在隱隱作痛,現(xiàn)實就已經(jīng)開始迫不及待地要往傷口上撒鹽了。解決之道在哪?電影告訴我們:不在現(xiàn)在,更不在未來,而是在過去。只有正視歷史,才能重構(gòu)現(xiàn)實;只有重構(gòu)現(xiàn)實,才能希翼未來。一部真正的好電影是絕不滿足于僅對歷史做現(xiàn)實的重構(gòu),重構(gòu)歷史的真正目的在于關(guān)照現(xiàn)實世界,去對現(xiàn)實進行重構(gòu)。用電影改變世界,這或許就是每一個懷抱電影夢的創(chuàng)作者的終極理想吧!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面對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電影也許可以做得更多。

     4 ) 屠殺與催眠

    第一次看這種形式的紀錄片,或者動畫片。故事概要就是主人公(或者說本紀錄片的導演)發(fā)現(xiàn)自己殘留著年少參軍時目睹的黎巴嫩屠殺的記憶殘片,“當時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的疑問驅(qū)使著他追尋那仿佛夢境的記憶。根據(jù)點滴線索,他不斷走訪和當時有關(guān)的朋友、戰(zhàn)友,對那段大屠殺的記憶隨著訪談的深入而逐漸清晰。全片幾乎都是電腦加工的動畫,使得本片的視角始終在紀實與虛構(gòu)之間游離,這種曖昧的態(tài)度直到最后才突然明朗,在黎巴嫩難民撕心裂肺的哭號聲中,畫面由動畫換成了真實的鏡頭。導演通過長時間的對影片真實感的剝奪,使得最后的真實直指人心。
    我一直在問自己紀錄片是什么?,F(xiàn)在我的答案是感覺,真實的感覺。紀錄片的導演通過各種技法和手段,營造出那么一點點微妙的真實感,讓觀眾認同他的表達和主張。所以,《和巴什爾跳華爾茲》雖然是動畫,但依然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令人尊敬的紀錄片。邁克爾摩爾的電影,很多鏡頭據(jù)稱都是擺拍和策劃出來的(其間不乏陰謀),按理是違背了紀錄片的準則,但是業(yè)界在搖擺之間仍然不能否認他拍的是紀錄片,至少是因為他的電影靠真實的感覺來表達意見。而很多整天扛著攝像機跟在被訪者屁股后面轉(zhuǎn)的片子,因為缺乏有力的表達和對傾訴的渴求,或許只能算是素材片了。倒是應了英文Documentary的意思,一家之言。
    本片另一個值得玩味的是主角(或曰導演)為什么會失去對大屠殺的記憶。剛推薦過的《第三種猩猩》里的解釋是:大屠殺如同一次大規(guī)模的催眠,讓無論是外界還是內(nèi)部的人都呈現(xiàn)出一種逃避性的集體失語和失憶。之所以人類社會中的極大部分屠殺事件都被埋沒在主流聲音之外,是因為無論是對受害方還是第三方,都有足夠的緣由保持沉默:對于屠殺幸存者來說,他們往往因為身邊的人都死去而質(zhì)疑自己為什么會活下來,相較于悲傷、害怕和憤怒,自我懷疑和愧疚反而是主導他們的情緒,所以他們一般會因羞愧而保持緘默;而對于第三方(如記者或聯(lián)合國觀察員)來說,大屠殺的反人性程度大大超越了他們的認知經(jīng)驗和道德體系,強大的震懾導致心理創(chuàng)傷,讓他們選擇逃避、沉默或否認。于是乎,Super Junior的演唱會視頻可能一夜之間傳遍全球,但在地球村某個角落正在發(fā)生的屠殺、種族滅絕等重大事件卻因以上原因而很難通過主流話語體系而被世人所關(guān)注。唯一的例外就是二戰(zhàn)時期的納粹集中營,因為受害者是全球最懂得輿論和宣傳的民族之一。而我們的南京大屠殺,雖然鐵證如山,但想獲得正式關(guān)注卻難上加難,這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更莫提發(fā)生在我們所不了解的國家的更多的人間慘劇了。沒看過本片的話,你知道黎巴嫩當時發(fā)生了什么事嗎?

     5 )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的背景:他們是勝利者,他們也是犧牲品

    電影《和巴什爾跳華爾茲》開場是兩個中年男人在酒吧交談,戴眼鏡的男人講到了他自兩年半前開始不斷做的惡夢,夢中的他一直面對26只狂吠的惡狗殺戮的威脅,而這引起了男主追尋回憶的旅途,關(guān)于1982年的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

    本片是第一部動畫形式的紀錄片,以男主,也就是導演阿里?福爾曼的視角展開,由多人受訪的回憶記錄構(gòu)成。

    片名《和巴什爾跳華爾茲》指的是士兵在巴什爾的巨型畫幅下瘋狂掃射的一幕,仿佛在跳華爾茲。

    巴什爾,即巴希爾·杰馬耶勒(Bachir Gemayel,1947年-1982年)是一位黎巴嫩politician,在黎巴嫩內(nèi)戰(zhàn)早期曾為右翼基督教黎巴嫩長槍黨的領(lǐng)導人以及黎巴嫩力量(Lebanese Forces)民兵組織最高指揮官。

    1982年8月23日,在以色列和美國的支持和壓力下,巴希爾·杰馬耶勒被議會選為黎巴嫩總統(tǒng),此時的黎巴嫩正深陷內(nèi)戰(zhàn)泥沼,并被由以色列和敘利亞為首的駐黎巴嫩多國部隊(Multinational Force in Lebanon)占領(lǐng)。
    然而不到一個月后,杰馬耶勒就在貝魯特長槍黨總部的一次炸彈襲擊中被刺殺。
    此次刺殺事件震驚全球,并直接導致了以色列國防軍入侵貝魯特,以及由長槍黨發(fā)起的報復性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
    ——來源:維基百科

    電影背景簡介

    1982年9月15日,以軍以黎總統(tǒng)貝希爾.杰馬耶勒遇害為由,進駐貝魯特西區(qū)。

    貝希爾.杰馬耶勒

    電影講述的就是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又名薩布拉-夏蒂拉大屠殺(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1982年9月16日至9月18日的一場zz性大屠殺,事發(fā)地點是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薩布拉街區(qū)和鄰近的夏蒂拉難民營。

    由支持以色列的黎巴嫩長槍黨旗下的基督教民兵組織在以色列國防軍提供協(xié)助下,屠殺他們zz上的敵人,包括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的什葉派穆斯林,遇難人數(shù)大約在762人至3500人之間。
    當時正值黎巴嫩內(nèi)戰(zhàn)和第五次中東戰(zhàn)爭?!獊碓矗壕S基百科

    選擇性失憶

    男主及導演阿里?福爾曼在19歲時作為入侵黎巴嫩的以色列士兵目睹了這一切,而他顯然選擇性地忘記了這段回憶。

    阿里?福爾曼

    片中的醫(yī)生講其經(jīng)歷的事件為“dissociative events”,這是作為患者對創(chuàng)傷產(chǎn)生自我防衛(wèi)機制,而有某段時間記憶空白,以幫助患者逃離所受的創(chuàng)傷。

    分離性遺忘癥或游離性遺忘癥(Dissociative amnesia),又稱為心因性失憶癥(Psychogenic amnesia),是一種心理疾病。
    患者會遺忘個人記憶中的重要資料,通常不是由生理因素(如腦部受傷或記憶力退化)所引起的,而是曾遭受重大打擊造成內(nèi)心重大的悲痛所造成?!獊碓矗壕S基百科

    可以說,他作為施暴者的一方都在經(jīng)歷如此的心理創(chuàng)傷,那么那些受害者呢?在片尾的一幕,由動畫轉(zhuǎn)為了真人畫面,戰(zhàn)爭的殘酷愈發(fā)真實。

    第五次中東戰(zhàn)爭

    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正值第五次中東戰(zhàn)爭。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對黎巴嫩境內(nèi)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占領(lǐng)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

    黎以戰(zhàn)爭的起因仍是巴勒斯坦問題爭端的繼續(xù)。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謀求在黎巴嫩境內(nèi)建立一個親以zheng權(quán),擠走敘利亞在黎巴嫩的駐軍。

    巴勒斯坦人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并展開了同以色列的戰(zhàn)爭。

    巴解游擊隊的基地設(shè)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主要設(shè)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

    ——來源:新華網(wǎng)

    以上帝之名

    法國大革命期間,羅蘭夫人被送上斷頭臺前留下了一句被廣為人知的名言:“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所有的戰(zhàn)爭或暴行,都可以被冠上好的名頭,“自由”只不過其中之一。

    我記得之前看過的2013年英劇《白王后》,其講述的是玫瑰戰(zhàn)爭時期各方勢力爭奪王位(這幾家子還都是親戚),而他們都以上帝之名,視自己為正義之師,恨不得將對方除之而后快。

    在上戰(zhàn)場前,各方都在虔誠地向上帝禱告自己能殺盡敵軍。是什么樣的上帝會應允這樣的祈禱呢?

    當年輕的以色列士兵們踏上黎巴嫩的土地時,他們當時是抱有怎樣的心態(tài)呢?是抱著崇高的追求和高尚的目標,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在行正義之事?還是只是沒有思考的盲從?

    后者被視為是“平庸之惡”,當事人始終意識不到自己的罪行,這在我之前對電影《波斯語課》的影評里有過討論(我將以我們的名字,呼喚你》)。

    這些以色列士兵們無論當時是怎樣的心態(tài),現(xiàn)在都在為其付出代價。這不是洗白,而是在表達一個真實的狀態(tài)。

    導演在尋找和回憶中,重構(gòu)出了一個普通士兵對于那場大屠殺的記憶。他們是勝利者,他們也是犧牲品。在戰(zhàn)爭面前,沒有贏家。

     6 ) 創(chuàng)傷不會創(chuàng)造自由

    賞心悅目的畫面,精巧的鏡頭調(diào)度,暢順自然的動畫,一流的覌賞經(jīng)驗;純熟的電影語言,充滿了豐富聯(lián)想的隠喩,可供影評人寫上幾萬字的敘事。

    但它擺脫不了蒼白的內(nèi)涵,在充滿藝術(shù)化的造形下面的僵化創(chuàng)傷,不愿愈合的傷口。

    電影所敘的是一段過去的重構(gòu),幾個以色列軍人,對于1982年貝魯特薩布拉?夏蒂拉難民營大屠殺的遺忘和回憶。這也是一部自傳,導演Ari Folman以色列人,寫的就是自己。他在當年前參與了這場戰(zhàn)爭,二十年后,因重復的惡夢勾起了某些回想,驅(qū)使他往尋昔日的戰(zhàn)友,重建那不知道為什么失去了的過去片段。

    作為失憶者,主角患了創(chuàng)傷后心理障礙癥(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因巨大的創(chuàng)傷產(chǎn)生自我保護機制,自行忘卻那段創(chuàng)傷的記憶。所以,導演/主角受過創(chuàng)傷,也是受害者。受害者重拾記憶,是心理康復的重要過程,拍電影就是治療,主角說。

    諷剌的是,以色列軍隊是中東地區(qū)最強者,黎巴嫰戰(zhàn)爭的唯一正規(guī)軍。如果他們也是大屠殺的受害者,那誰是罪魁禍首?誰還能有這個實力?以色列人所創(chuàng)傷者,會不會是身為強者而無法保護近在身旁的老弱婦孺?不,失憶者既是受害人,電影沒有顕出自咎,只有隠約地指出上層指揮官的默許,下層部隊的無奈,然后止于此。

    以色列近代史總是以受害者自居,老戰(zhàn)友問主角:巴勒斯坦難民營有沒有讓你聯(lián)想到納粹集中營?這道出了以色列的集體回憶是如何牢固地凝定在受害者自居。是否以色列人只能在自己的痛苦中才能同感到別人的痛?

    屠殺事件中以色列領(lǐng)導層的默許非常明顯,以軍在屠殺的晚上一直發(fā)射照明彈。主角在屠殺者長槍黨槍手撤出后進入難民營,看到卷發(fā)小孩的尸體,年紀和他女兒相若;然后發(fā)現(xiàn)四處都是尸體,有些地方,尸體堆疊到胸口高。畫面轉(zhuǎn)到真實新聞片段,巴勒斯坦婦女號啕大哭,電影到這里,戞然而止。導演還是未能流淚,只能透過別人的淚水表達悲傷。

    「創(chuàng)傷不但不會創(chuàng)造自由,對于他者和分裂與懸蕩的自我碎裂也未能采取敞開,而是會引向回然不同的碎裂──用佛洛伊德自己的說法,一種具毀滅性也同時讓身分故步自封,朝向完全不同的路:走往教條、脅迫與強迫形式之信仰的危險。我們是否冒著將身分的瑕疪與裂痕理想化的危險?片斷可能產(chǎn)生僵化,就如同一個民族可能會因歷史異化,不但不播散本身,反而開始欲挖掘歷史以便正當化國家暴力?!供ぉべZ柯琳?蘿思Jacqueline Ross(2003),“回應薩依德”,收錄于愛德華?薩依德(2003),“佛洛伊德與非歐裔”

    可惜心理分析不能治療子彈穿過至愛親人身體那種痛,26年后的迦薩,惡夢一再撕開未愈的傷口。



    背景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Sabra_and_Shatila_massacre

    薩布拉?夏蒂拉大屠殺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簡介(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wǎng))

      “屠殺持續(xù)了一夜。兩個難民營成了大屠場,成千的男女老幼的尸體橫七豎八,有的倒在街上,有的被殺在家里。一些男人被捆綁著,拴在一起押在卡車上拖走,有的青年被割去了生殖器,有的喉管被割斷,有的奶頭被割掉,還有人頭顱被砍掉,有的婦女緊緊地抓住自己的嬰兒死去……”

     7 ) I am trying to survive, my very short life.

    畫的像皮影一樣,一上來就是26條狗,20年來的夢,海浪拍岸的逼真效果,燈光打的人物如同剪影,一個關(guān)于后大屠殺時期的故事,symbolism的頻繁使用。回憶孩提時期的清新色調(diào)。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就是無法集中精神看字幕。藍色女人美的驚艷,又一瞬間變紅。shoot and pray,魔幻超現(xiàn)實主義,還是用動畫來表現(xiàn)的好。
    Good morning, Lebanon. 清晨坐在坦克里邊敲邊唱,My very short life后的爆炸。即使是整個城市在戰(zhàn)爭,天空還是飄著白云的淡藍色,講述著的臉在海邊的巖石上很真實,仿佛一個相似剪輯就應該一下子從動畫跳脫到現(xiàn)實中,可是沒有。甚至畫出了夜霧燈光下的丁達爾效應!
    赤膊站在藍的像墨水一樣的海邊彈電吉他,戰(zhàn)爭也可以這樣呈現(xiàn),深喉景物的斗轉(zhuǎn)星移。砸不中的酒瓶就用機關(guān)槍打掉,子彈多的乍舌。I survived but I could have died. 這就是戰(zhàn)爭下的生活么?荷槍實彈的走在叢林里的那一段,樹葉的黑影投在軍人的身上,子彈緩慢的推出,陽光還從樹葉之間的罅隙灑下,居然用端莊優(yōu)雅的鋼琴伴奏。
    之后又切到了的documentary的敘述模式,戰(zhàn)爭的Montage拉快講述進度。馬的死亡象征了什么?這已經(jīng)不是馬背上的戰(zhàn)爭了。
    軍人退伍回國卻看見一副糜爛的樣子,everybody seems to have fun。回到戰(zhàn)爭時才明白軍人之間也有階級區(qū)別。同一方的兩個軍人居然在爭搶槍支作戰(zhàn),最后的負隅頑抗使用圓舞曲來表現(xiàn)。
    戰(zhàn)爭暫停時每個民族都會有一個元首,于是元首出現(xiàn)了,連戒指上都是他的頭像。
    血戰(zhàn)后百姓是最受苦的人,被迫遷移去不知哪里,整個色調(diào)都變成土黃色。
    終于,電影結(jié)尾,有了真實的影像記錄,記錄的是戰(zhàn)后尸橫遍野,母女嚎哭,城市廢墟,戰(zhàn)爭結(jié)束。
    Sabra and Shatila, 真是只是坐在沙發(fā)上的hallucination么?

     短評

    笑,泣,默。

    5分鐘前
    • 望月封道
    • 推薦

    一個疑問:畫出來的動畫紀錄片,還算是紀錄片嗎?(P.S.:音樂太贊了?。?/p>

    8分鐘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薦

    以色列的希伯來語有一句話:一邊殺戮,一邊哭泣。影片有碎片般的記憶和九段訪談的靈活轉(zhuǎn)換,講述了1982年那場大屠殺,既恐怖又具超現(xiàn)實美感,像一條遂道,通向遙遠的過去。結(jié)局是最震撼的,福爾曼說:電影無法改變世界,我們什么都不說,我們只是呈現(xiàn)真相,這些膠片自己會說話。

    9分鐘前
    • 花兒果果
    • 力薦

    早安,黎巴嫩。阿拉伯馬場。鋼琴曲中的火箭彈。機槍華爾茲

    10分鐘前
    • 扭腰客
    • 力薦

    以色列一兵的選擇性失憶。粗線條想起GTA。

    14分鐘前
    • 大剛
    • 推薦

    原來那一切不是夢境不是幻覺,是真實的赤裸的殘酷的真相,由動畫切到真人場景,震撼力很強。

    15分鐘前
    • 歡樂分裂
    • 推薦

    紀錄片真沒必要這么搞,勞民傷財不落好

    20分鐘前
    • Nobervem
    • 推薦

    關(guān)于殘酷回憶的意識逃離。畫面的顏色搭配很好,最后一幕實在殘忍。

    23分鐘前
    • 王薇醺
    • 推薦

    恨不得給六顆七顆星星,真的是fucking good, 對這種畫風本來就無抵抗力!題材和對白都很有張力,加上無敵的配樂——最美好的和最殘酷的放在一起,總能給人最震撼的感覺。

    26分鐘前
    • 米粒
    • 力薦

    無論從主題,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都相當?shù)厝侨俗⒛?。再次證明,好的電影音樂不光在于音樂本身,而在于視聽元素的結(jié)合。再次證明,動畫不僅擅長刻畫夢,更擅長刻畫超現(xiàn)實的噩夢,而這種噩夢正因為建立在現(xiàn)實的背景上,才顯得愈發(fā)的可怕。一段彈雨中的華爾茲,一群死去的平民,看完后久久不能說話。

    29分鐘前
    • 叉叉小箭豬
    • 力薦

    回憶錄

    34分鐘前
    • Yolanda
    • 推薦

    -“我們將陌生人送進地獄,當然我們在大路上會傷及無辜。如果我離死亡不遠了,我要說我天天都炸貝魯特?!? 在歷史和夢魘之間游走的真實、粗糲的動畫畫面、詭譎迷幻而顫栗不安的原聲音樂……影片最后,動畫場景倏地切換到了真實的中東,伴隨著一具躺在殘垣斷壁中的孩子尸體的景象,全片戛然而止。

    35分鐘前
    • 葦間瘋
    • 力薦

    令人印象最深的兩幕是像僵片一樣群狗瘋跑的開場以及抱著機槍像跳華爾滋那般瘋狂掃射方向不明的那幕。到是最后那50秒對于導演至關(guān)重要的真實鏡頭的影響力被削減的不剩多少實感,因為整個影片都是由夢和記憶構(gòu)成。配樂相當?shù)某錾?。而以動畫的媒介來制作紀錄片,到底出于怎樣的心態(tài)呢,真的很想知道。

    39分鐘前
    • 惡魔的步調(diào)
    • 力薦

    誰能做到更改記憶呢?

    42分鐘前
    • 可樂楊
    • 推薦

    集劇情,紀錄片,動畫片與一體。畫面好,音樂好。而且音樂的效果與反襯巨大,比如它經(jīng)常用輕柔的鋼琴來展現(xiàn)緊張的戰(zhàn)場。特別喜歡它大部分用一種相當旁觀,甚至MTV式的手法來展現(xiàn)這場殘酷的戰(zhàn)爭。非常棒!

    43分鐘前
    • 思陽
    • 力薦

    殘酷,震撼的影像,那段槍林彈雨的華爾茲讓人印象深刻

    46分鐘前
    • Singin'in rain
    • 推薦

    牛逼電影

    49分鐘前
    • 科林
    • 推薦

    事前真沒有準備是講戰(zhàn)爭的。只是看完馴龍騎士2太難看,同事說不如看這個,對比一定很強烈。尋找失落的戰(zhàn)爭記憶。音樂和戰(zhàn)爭實在是最佳拍檔,而動畫的表現(xiàn)形式,其實也不過是個假象,最后幾分鐘真實鏡頭才是它真正要說的。

    51分鐘前
    • vivi
    • 推薦

    7.5 “作為猶太人,我不相信我和納粹分子做了同樣的事情。”小伙子乘著“愛之船”赴戰(zhàn)場,幻想著能和裸體的愛神一邊游泳一邊交媾。黃色的照明彈燃燒在黃色的畫面里,戰(zhàn)場讓人分不清白天和黑夜。90分鐘的動畫癲狂而漫長,但比起那50秒的屠殺現(xiàn)場,我寧愿生活在癲狂與漫長里。

    52分鐘前
    • 喂飯
    • 推薦

    開紀錄片新時代;記錄歷史,明鑒未來。

    54分鐘前
    • 艾小柯
    • 力薦
    加載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