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微光般的希望
晚上七八點鐘的時刻,躺在床上以最懶的姿勢看了電影“中央車站”。
兩個小時的影片,沒有一秒鐘快進,也沒有中途去打開什么網(wǎng)頁,就這么安安靜靜看完了。
我給電影打星的標準向來是:故事還不錯但忍不住快進看完的,三顆星;故事吸引我的注意,居然沒讓多動癥的本人去做別的事情,四顆星;如果讓我完完全全認真看完了,并且在看完之后還不想去做別的事情而是在思考的話,五顆星。
“中央車站”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之前沒有看任何的劇情簡介,對它一無所知,它只是不湊巧地躲在我的硬盤里,又不湊巧被我在一個無聊的晚上雙擊打開。像是一場邂逅。
所以當我看見朵拉小姐坐在車站流淌的人流后靜靜寫字的樣子,我以為這大概是個善良的老女人。在我的想像里,這應該是一部關(guān)于秘密的電影:孤獨的老女人,在別人的信件和感情中生存,或者像是可愛的艾美麗小姐一樣,收集著他人帶有感情印記的東西。
錯得多離譜!朵拉小姐把信件隨手撕掉或是扔進抽屜的時候,我想,這個老女人真是壞極了。怎么可以這么隨便對待別人的信呢,不僅僅是信件,還有信任啊。瞧她臉上的表情,冷漠、自私、堅硬、不可接近。瞪大眼睛的樣子,活生生像是巫婆。
接著是一樁輕描淡寫的殺人事件。殺人的人恍若捏死一只螞蟻。這一時刻起,才注意到電影開始變得不同。每個人對待殺人事件的態(tài)度是如此之漠然,顯然對他們而言,趕上下一趟列車比一個被殺死了的小偷要重要得多。畫面依舊明亮,像天上的太陽一般明亮,亮得晃眼。太陽總是無辜地看著一切,不關(guān)心更不憐憫。朵拉小姐收拾著東西,擠上列車回家。是啊,她只需寫那些不會寄出的信養(yǎng)活自己就好,哪有那么多工夫管別人的閑事。
約書亞出現(xiàn)的時候,覺得這個小男孩的眼神格外早熟,這種似乎能看穿一切的眼神并不來自于演技上的訓練,而是真正在生活中磨礪而成。據(jù)說,小演員是導演從千余名小孩中選出的,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擦鞋童。怪不得。優(yōu)越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小孩,不會有那樣清澈又倔強的眼神。還有那些自然而然的拘謹與羞澀(比如第一次去朵拉的家的時刻),非常能打動人。
故事看到一半,我想到“菊次郎的夏天”,兩個故事是如此相似,以至于沒辦法不聯(lián)系在一塊?!爸醒胲囌尽睌z于1998年,“菊次郎的夏天”在2000年上映,因此我斷定北野武一定看過“中央車站”。
同樣的關(guān)于尋找的故事。朵拉與約書亞,菊次郎與正男。約書亞尋找想像中的父親,正男則是奔向想像中的母親。朵拉冷漠,菊次郎暴躁。朵拉有關(guān)于父親的傷心往事,菊次郎的母親獨自生活在養(yǎng)老院。都在公路上漂泊,都遇到一些人,都沒有錢而搭上順風車,都能沒完成尋找的最終目的卻在路途中實現(xiàn)了自我的救贖重新獲得愛與信任的能力。
沃爾特·塞勒斯與北野武不同的是,他在這一題材的駕馭上更加具有野心。雖說北野武慣常用暴力的方式表達影片的內(nèi)容,但在“菊次郎的夏天”里,鐵漢也柔情了起來,破天荒地玩起了小煽情,用一些可愛的細節(jié)去展開故事,比如天使書包和鈴鐺,機器舞還有原始人。好笑之余被小小的溫情打動。而沃爾特·塞勒斯不是,他更冷靜地去處理尋找的過程。從頭到尾使用高亮的色調(diào)將畫面變得具有沖擊力,粗暴并且直接。他甚至一開始讓朵拉把約書亞賣掉以激化兩人之間的矛盾,當朵拉的良心在轟隆的列車聲中復活中,她救出約書亞帶他踏上旅途,于是,尋找在彼此強烈的不信任中開始。
對朵拉來說,她并非心甘情愿上路。一方面是自我對抗中良心稍微占了點上風,迫使其做下這個決定;另一方面,沒得選擇,救出約書亞后就惹上了大麻煩,不走的話大概會像小偷一樣被打死。(她把約書亞賣給了前文中那個一槍打死小偷并且若無其事的家伙,所以小偷死亡事件不光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一個揭露,同時也是一處伏筆)
約書亞則是完全無法信任她。母親拜托朵拉寫的信,她壓根就沒寄出去。之后又被這個老女人賣掉。如何去信任?然而除她之外又沒有可相信的人,母親猝死,甚至不知被埋在何處。唯一能信任的只有父親,父親在未知的遠處,能帶他前往的只有身邊這個凸眼球滿臉皺紋的冷酷女人。沒得選,于是就此上路。
路上邂逅的卡車司機,很值得一提。老好人一個,生活在車上,伴侶就是公路。(好吧,我承認我又從菊次郎的夏天里找到了類似的家伙,就是那個開著車四處流浪的光頭。)有意思在于,導演在這里故意設(shè)計了一個橋段,讓朵拉老姑娘喜歡上了這個開卡車的家伙。我是覺得從這個瞬間起,朵拉小姐的形象才算是完全立體了起來,她也是個女人,需要愛和被愛,長期的獨身生活并非因為冷酷和無情,而是因為情感的無從獲得。當有合適的人出現(xiàn)的時候,她的渴求變得熱切和焦灼,最后活生生嚇走對方。冷漠老女人一下子變成了可憐的沒有人愛的單身老姑娘,即便口紅涂得再鮮艷,卻只能默默坐在路旁,陪伴在身邊的,是一個九歲的孩子。尤其是,這個孩子還故作成熟地說,你涂口紅的樣子還挺好看的。可憐的朵拉。
一段具有濃烈宗教色彩的儀式,眾人虔誠的膜拜,約書亞的奔跑,朵拉在小房間中的昏倒,都具有極強的象征意義。朵拉枕在約書亞的腿上沉睡,他輕輕撫摸她的頭發(fā),她醒來,向他微笑,然后擁抱。與其說是兩人關(guān)系的融合,倒不如說是宗教所帶來的覺醒和安寧。安靜的長鏡頭,一如既往的明亮色調(diào)顯得很溫暖。
再次寫信賺錢時,一切都不同了?;蛟S還是神的功勞,每個人臉上都帶上安詳和滿足的深情,說出的句子都是關(guān)于感恩和關(guān)愛。朵拉和約書亞臉上一直帶著笑。
約書亞扔信的動作,其實是種信任的表現(xiàn)。他開始體諒朵拉的感情后,已經(jīng)認可了她的一切,不管那是對是錯。然而,信任常常是交互的,朵拉從約書亞那里學會了信任,于是她毅然走向了郵局。這一刻真是百感交集,朵拉千瘡百孔的心臟終于愈合,從寄出信的一瞬間里,尋找的意義已經(jīng)實現(xiàn),救贖也已經(jīng)完成,是不是能完成尋找的過程,已經(jīng)沒那么重要了。
然而意外還在后面。不得不再次感嘆導演的野心。
父親耶穌失蹤了?兩個哥哥,摩西和以賽亞?(帶有無法忽視的宗教意味的名字)本以為故事已經(jīng)無法繼續(xù)下去了,卻又在一封信里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關(guān)于尋找的故事。故事的男主角是父親,女主角是已經(jīng)死去的母親。信寫得如此美麗和憂傷,簡直像一個童話。影片的結(jié)尾,尋找,變成了等待。約書亞和哥哥們一起等待父親的回歸,不論這等待將會有多么漫長。
而朵拉獨自離開,等待新的生活如同曙光一般從地平線升起。她終于重新獲得愛與被愛的能力,終于學會去相信,終于看見了希望,即使那希望渺茫,像黎明前無法捕捉的微光,但它畢竟是來了。
于是,朵拉的流淚,我以為那便是幸福了。
2 ) 中央車站
第一次看中央車站這部片子,大約在兩年前,今天再次重溫一遍。觀看本片時,剛開始對朵拉這個角色極盡厭惡,但隨著影片的展開,朵拉這個角色開始逐漸變得可愛起來,直至被其感動。
假使沒有約書亞的出現(xiàn),我想朵拉依舊是個不值一提的撒謊的騙子。朵拉小時候的生活并不幸福,從約書亞的身上,朵拉找到了某些早已失去的東西,或許這也是她一直所刻意逃避的吧,在遇到合適的人后,自然的迸發(fā)出了。在尋找的路上,約書亞對朵拉從懷疑到依依不舍,其間觸發(fā)的感情,雖不經(jīng)意卻很真實,流露出的是脈脈溫情。
尋找的結(jié)果,兩人各得其所。對約書亞,找到的是真實的家;對朵拉,找到的則是丟失以久的親情。當影片最后兩個人各自拿著合影幸福的看時,不禁想到了小王子上面的一段話,“如果一個人愛上了一株花,這株花只長在億萬顆星之中的一個上面,那么觀看群星就足以使人感到幸?!?。雖然朵拉和約書亞可能不會再見,但他們會在底片上感受到彼此的幸福。中央車站,個人的自我尋找救贖之路。
3 ) 尋找耶穌的過程
《圣經(jīng)》不愧是一本影響至深至遠的作品,從它誕生之日起不斷的有人在試圖解讀這部作品,從宗教、文化到精神等等,不可勝數(shù)。當然也有很多的影視文學作品都在采用這樣的題材。記得以前曾經(jīng)看過一部電影叫做《逃獄三王》,其中有很多隱喻性的場景都跟圣經(jīng)或者是古希臘神話故事有關(guān)。這種類似的方式我在昨天看到的一部電影中又再次見到了,這部電影就是《中央車站》。
故事似乎很簡單,就是關(guān)于一個老女人帶著一個小男孩尋找父親的過程。讓我很感興趣的除了故事中透出的濃濃的親情之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jié)。小孩的名字叫做約書亞,他的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一個叫做摩西,一個叫做以賽亞,而他的父親叫做耶穌。于是幫人寫信的老女人帶著小男孩尋找父親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慣于撒謊的人在純潔的少年的引導下尋找耶穌的過程。這讓我想到了17世紀班揚的《天路歷程》,基督徒歷經(jīng)千難萬險終于到達了天堂。雖然電影的結(jié)局部分她們沒有找到耶穌,但兩個人的人性都得到了升華?;蛟S天堂并不存在,但每個人的心中都珍藏這一個美好的天堂,只是她有沒有發(fā)現(xiàn)了。
里約熱內(nèi)盧的中央車站是嘈雜而喧囂的,人心浮躁,老女人朵拉在這里幫人寫信,表面熱情而細心,其實把那些寄托這人們情思的信件都藏在了自己的抽屜中,讓人空自期盼。人們在這里傾訴著自己的痛苦和憤怒,對親人、情人還有“耶穌”。警察無情地槍殺了一個小偷,僅僅只是因為他偷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商品。暴力、浮躁、冷漠在這里充斥,甚至包括朵拉,無情的幫人們寫信,無情地將信件收藏在自己的抽屜中,仿佛自己能夠給人們的人生做主。但當他們踏上流亡的路程他們才真正地活了過來。遠離里約熱內(nèi)盧的小鎮(zhèn)荒蕪而貧瘠,甚至連電都沒有,但是人們卻是那么的樂天知命,他們虔誠的膜拜著上帝,感恩的活著。在朵拉的信紙上寫下的是對上帝的感激,對情人的思念,他們無一例外的都面帶笑容,充滿感激。耶穌沒有在這個地方找到,但是約書亞找到了他的兩個哥哥,他們是那么的自然純樸,臉上是自然的笑容,讓人感動。朵拉把約書亞留在了這個純潔的地方悄悄的走掉了,而她也不再是以前的那個朵拉了,她變成了那個有情有義的,會借用別人的口紅來美化自己的女人。一個全新的朵拉出現(xiàn)了。在這個純樸之地她獲得了新生。耶穌不在這里,但他已經(jīng)安在了人們的心里。
4 ) 一個叫朵拉的老女人的心靈旅程。
買了太久的電影,每次拿出了都覺得假想調(diào)調(diào)和情緒不相符。今天終于看了,窗外是紅色預警大暴雨。屋內(nèi)安靜。
生活中的一次偶然邂逅,足以改變一生。我覺得片中的主角不是約書亞,而是朵拉。一個9歲孩子的成長路可以有成千上萬種,即便他失去了母親。然而朵拉——一個不惑之年的老女人,沒有家人,沒有安全感,生活看似規(guī)律卻漫無目的,空虛而沒有寄托。她才是個典型的需要被解救的人物,約書亞的出現(xiàn)就像是她不值一提的生活中飛來的天使和陰霾中一線陽光。這個孩子讓她有了平日里不會有的思緒和情感波折,也是讓她重新找到靈魂深處美好的部分的轉(zhuǎn)折。
故事不新穎也不老套。細節(jié)描述不粗糙也不細膩。印象比較深的是車站的場景。朵拉的住所。朵拉只身一人解救約書亞后的狼狽。朵拉在洗手間涂口紅。出來后見卡車司機離開,胳膊搭在窗上絕望的神情。兩人寫信掙錢后約書亞給朵拉買的那條5塊錢的裙子。朵拉暈倒后醒來發(fā)現(xiàn)躺在約書亞懷里時寬慰的笑。朵拉幾次講到父親時的落寞......
朵拉在離開的那個凌晨穿了新裙子,對著鏡子涂了口紅。透過這些舉動可以看到一個帶著新的希望和美好回憶的人,擁有更多信念和活力開始以后的生活。她愛約書亞,她太需要這樣的一個人陪伴或引領(lǐng)。然而她還是離開了。愛是不占有。
一直沒有掉淚,對多少有刻意渲染的部分本能地有戒心。不過最后看到朵拉在車上獨自寫信,心里還是難受了。善良總是很柔軟。
對原聲敏感的緣故,覺得這個片子的配樂不夠流暢。鍵盤與弦樂很難統(tǒng)一而形成風格。其實這樣的一個故事,更多使用現(xiàn)場音效會更有味道。
5 ) 活死人的黎明
兩年前的夏天,我和朋友到馬來西亞的云頂去玩,有一次,我們在賭場外的大廳等人,大門里出來了一個女人,年齡大概有五十多歲,一副皮包骨頭的身架卻穿了一身妖艷的紅,她手里夾著煙,旁若無人的從我們的面前走過,樣子老且丑陋,臉上的狀容極濃,但渾身卻有著說不出的吸引力,仿佛從一部電影中走出來的一個故事。使得我一直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她的背影,直到她消失在走廊的盡頭。后來,我們在旁邊的面店又遇到她,這次卻是同一個同樣老且丑的男人在一起。她坐在那里,一言不發(fā),只是一個勁的抽著煙,那男人也是一幅老浪蕩子的模樣。我是個愛寫小說又愛電影的人,于是對這個女人充滿了好奇。很想知道這樣一個女人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而我的朋友也注意到她,于是就對我說,“看那邊那個女人,一定是個老妓女。
兩年以后,我在《中央車站》的候車大廳里第一眼看到朵拉的時候,她坐在一張桌子后面替人寫信,鼻梁上架著一付眼鏡,裝模作樣的讓自己顯出一幅善良的樣子來,以騙取路人的信任,好利用他人的希望,為自己換來一點活命的錢。她的顧客都是目不識丁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他們對她眼中偶爾滑過的一絲狡詐絲毫沒有洞察,幸福洋溢的在她面前訴說著自己的各種向往,然而我卻被她的眼神震了一下,我讀過故事的簡介,知道這是一個關(guān)于一個老女人和小男孩的故事,但是我沒有想到這個老女人還是個騙子,樣子老且丑陋。我立刻想起了云頂上的那個女人,于是就想,這個女人一定也當過妓女,她坐在那里,帶著她的過去,而這個電影,講述的卻是她的未來。
然后男孩約書亞也出現(xiàn)了,沒有許多電影中孩子們一貫擁有的那種澄澈和溫柔的大眼睛和討人喜歡的純真笑容,卻有著令人不舒服的早熟與懷疑的眼神,以及在下層成長起來的孩子特有的察言觀色的能力。她情不自禁的看了他好幾眼,他也看她,他的眼睛在說,“我討厭你?!倍难劬t在說,“我也是”這就是這部電影中一老一小兩個主人公的第一次相遇,老人并不慈祥,孩子也并不可愛,在熙熙攘攘的里約熱內(nèi)盧的中央車站,四周的空氣干燥悶熱,各種墮落,腐爛與掙扎混和在勃勃生機之中,在南美洲明亮得照得透墻壁的陽光里,燦爛得象一場夢。
即便是這樣,他們還是被命運安排著走到了一起,一個故事的開始,即使是沒有善的原因,還可以因為惡。約書亞母親在車禍中的突然死亡,并不能夠成為他可以賴上朵拉的理由,她只是幫他媽媽寫了一封信而已,不至于為了這么一點點聯(lián)系就背負起這么大一個責任,更何況,她本來也是想騙他媽媽的錢,就像騙其它人的錢一樣。令人吃驚的是,她比人們想像得還要惡一些,她甚至把他賣給了倒賣人體器官的人販子,然后用得到的錢買了臺電視機。但是她又沒有她自己想像的那樣惡,到頭來實在熬不過良心,又去把孩子救了出來。
一來二去的這么一折騰,兩個人也只好一起上路了,她不送他也是無處可去,他不相信她也是無人可相信。他們一起去一個名字長得仿佛是在世界盡頭的一個地方。據(jù)說那里是約書亞的家,有父親還有兄長。兩個互相厭惡的人最終坐在了一起,大巴在潮濕炎熱的夏夜中穿行,無人期待黎明的到來。
每一個朵拉都曾有過自己怒放的青春,盡管她現(xiàn)在可能只是個抱著酒瓶把自己灌得爛醉如泥的女人。她清晨醒過來,講起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我們看到了一個沒有希望的人那已經(jīng)死去了的靈魂。她早已習慣于不給自己留一點念想,徹底扼殺掉這叫做希望的東西,甚至是替別人寫的信,也從來不曾真正的寄出過,不肯為那些自己不相信的東西浪費一分錢。
希望遲遲不來,苦死了等它的人。即便是遙遠如巴西那樣一個對于我們來說,有著如夢般明亮陽光的國度,人和人的希望與失望依然是如此相似。一個孩子,自然還有著對這個世界的美好去相信和去追求的勇氣,但是像朵拉這樣的一個女人,我們一路跟隨著她走下來,卻讓人再也無法埋怨她的冷漠和無情。沒有人能夠真正的了解到她的過去,她也不再提起,只講到她的父親和母親,她是否曾經(jīng)被男人拋棄?當然,對于一個小男孩來說,她也只能講講這個。但是我們知道,在我們認識她的時候,她就已經(jīng)是死了。騙人,偷東西,賣孩子……一切對她來說,為了生存而自私的掙扎是那么自然而然,腐爛深入到她的心靈,扎根,發(fā)芽,吞噬著她的良知,絕望和痛苦從不掛在一個久已不知幸福和希望為何物的人嘴邊。只有一次例外,她遇到了一個心地善良的男人,就不顧一切的撲了上去,那架勢簡直就像是蒼蠅見了血一樣,談不上什么愛情,只是一個行將溺死的人,突然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完全顧不上自己年老色衰的臉面,讓人看了只有無言。她站在在加油站的洗手間的鏡子前,第一次擦上了口紅,廁所里斑駁的油漆墻面,和骯臟的鏡子里她那滿臉的滄桑,外面的陽光依然燦爛,她那副溺水者張牙的勁頭卻真是嚇壞了男人。他逃得飛快。在日后的日子里,這男人也許會和人的說起他曾如何及時醒悟逃過這一劫,沒有被一個已經(jīng)僵死了的女人拖下水的故事。幸虧他有卡車。
關(guān)于人類希望的故事,也就無非如此了吧。在希望和失望這個過程中反反復復得掙扎,也許就是每個人這一生都躲不開的一個過程。這讓我想起了《牯嶺街少年里》的小四,那個曾經(jīng)對生活充滿著熱情和信念的少年。他幾乎就是朵拉的前身,他的父親曾經(jīng)對他說,只要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希望的,于是他相信了。但那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關(guān)于希望破滅的故事,當小四最后終于掏出手中的刀刺入小明的身體的時候,他是恨她為什么這樣早早得就放棄。在他看來,這樣活著,不如一個死人。然而,無數(shù)個小明和小四還是會活下來的,他們有的人,注定會成為里約熱內(nèi)盧車站里的朵拉,約書亞并不是一個真正的起點,他幼小的心靈還不足以感受得到這人世間得痛苦和迷惑,小四才是這個起點,而朵拉則是他的未來,一個活死人。在這起點和終點之間的,大概就是那些我們聽過無數(shù)次的故事。
約書亞最后還是找到了自己的家,在一片簇新的民居中,一幢刷著漂亮的蘭色油漆的房子鮮艷得仿佛是一個童話。他的父親是愛著他的媽媽的,而他的哥哥們是忠厚老實的木匠而不是酒鬼,這是朵拉所沒有想到的。她以為終點就是終點,但原來她的旅程并沒有結(jié)束。這不是她第一次重新喚起對人生的希望,但是最令她徹悟的一次。
在起點失去希望,在終點將其找回,朵拉的旅程,在夜里開始,在黎明結(jié)束,這也許是導演用心良苦的一個暗示。人的這一生,是不是真的只有在經(jīng)歷了這么多的苦難之后,才可能尋找到內(nèi)心真正的平靜。在人生旅程即將結(jié)束的時候,才會真正明白,什么叫做希望。要經(jīng)歷過靈魂上無數(shù)的生死輪回,才能真正看到黎明。那些在風中飄逝的答案啊,我的朋友,你可曾還在守望?
終于,她寄出了那些信。她在用一輩子學會了懷疑之后,學會了相信。
6 ) 救贖枯萎的心
Walter的影片慣于以“放逐與找尋自我認同”為主題,《中央車站》正是藉著一個簡單的二元對立角色、背景關(guān)系在完成這個題旨的同時又進一步升華到對民族感的找尋和認同。
朵拉就是在這個車站以代人寫信謀生的。她的一張桌子隔開了兩個世界:一邊是車站中一張張冷漠的臉(這在影片全景的掃描和特寫中都可以看到),一邊是口述信件時豐富的表情;一邊是朵拉飛快地、同時也是冷冰冰的記錄,一邊是聲情并茂的述說。在面對朵拉時,人們把她作為了自己親人的化身,是唯一可以傾吐和表達真實感情的人,可不幸的是,朵拉卻是一個忘卻了也不相信“愛”的人,她不能體會也不相信親人間真摯的感情,于是她選擇了自己對人群的裁判方式:以玩賞的態(tài)度來對待一份份真誠的述說,并扮演了“上帝”般審判者的角色,以自己的感覺來臆斷寫信者,從而作出撕毀或留置的“判決”,她實際上是粉碎了許多美好的希望、價值和感情,而她也只能被夾在洶涌的人流里,在擁擠的車廂內(nèi),獨自緊緊地扯住屬于自己的那個吊環(huán)。
約書亞的出現(xiàn)使整個事情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他不僅是本身的純真的孩童,而且也是這個社會美好傳統(tǒng)的化身,他雖然在“現(xiàn)代化”的潮流中顯得弱小和無助,但他終究代表著人們心靈深處善良的本質(zhì)。按照約書亞的描繪,他那個當木匠的父親所代表的無疑就是巴西這個國家的傳統(tǒng)形象,雖然這也許只算是一個從未見過面的被他叫做父親的男人,但他還是報定了希望和執(zhí)著,認為“父親”就是“愛”,這種尋找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突破了它自身的能指,而深入到更為深刻的“尋根”主題的所指上來了。
約書亞是第一個說出了朵拉未寄信秘密的人,朵拉自我的世界的窺破也是冷淡的成人世界被撕開的開始,那個麻木而凝固的如陀螺般的平衡第一次被擊中了。于是,朵拉本能地試圖用一種經(jīng)驗來保持鎮(zhèn)定――事實上,在影片的前半部,這種“孩子用純真打動忘卻,老人用滄桑保持堅定”的對峙是尤為明顯和常見的;雙方都在嘗試說服另一方,不斷的交鋒中有微妙的拒絕和接受,改變是緩慢卻真實的。當約書亞的母親死后,他“命令”朵拉替他寫信,尋找最后能指望上的愛,這時的朵拉已經(jīng)開始無法保持冷靜了:她粗暴的趕走約書亞,罵他討厭,要他滾開,實則是觸動了她自己的回憶,并先驗地認定了約書亞所冀求的愛根本不能找到,朵拉是把自己傷心絕望的下意識發(fā)泄在了小男孩身上了。
影片在這里著意安排了一個突發(fā)的謀殺:偷竊了一點東西的少年在圍觀下被公然打死在鐵軌上――對人命的任意荼毒和冷漠,這已經(jīng)是無愛的極端和盡頭。也許是這一事件觸動了朵拉的良知,她帶約書亞回家了,而導演緊接著又安排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情節(jié),她把小男孩賣了,然后又把他救了出來――正像愛琳所指責的,朵拉,什么事情都要有個限度,有些事情不能過分;自私和作惡,絕對是原則上的壁壘分明。朵拉在達到了她良知的極限后,開始了一種反思(不管是自覺還是不自覺的)的行動。在這里,約書亞對于愛的希望在潛移默化中感染了她,終于,朵拉在對愛的多年懷疑后開始鼓起勇氣探索是否會有愛的真實存在,探索人世的厭棄和寬容誰更重要。過去她忘記了一些東西:在人里她忘記的是溫情,或者還有幾個不幸的愛情故事;在神里她忘記的是她的主所要求她的――愛這個世界。約書亞找父親,她也在尋找她所遺忘的。
在車上,朵拉婉轉(zhuǎn)的向約書亞敘述著那個成人世界里的虛偽和假象,告訴他何謂已婚男人,就是在家陰沉沉,出門就耍寶。還有那個公車和計程車的比喻,公車有方向有目的,計程車沒有,會迷路。公車是男人家里的妻子,而計程車是外面的女人。但是最后先離開父親的卻是母親,朵拉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這些淡淡的描述容易被忽略,但全是朵拉在向外展露出她曲折隱秘的心理,讓我們看這個世界里,忘記了如何愛的人群是怎樣將她慢慢包圍,最終融合的結(jié)局。
當人性的溫情重新回到朵拉的身上后,導演特意安排她重新操起了舊業(yè),讓她重新找回了過去的感覺,只是這一次,她把握生活的姿勢已經(jīng)徹底不同。當約書亞想學著她過去那樣,撕掉別人的信時,她用一個微笑和手勢制止了――當變化發(fā)生時,雖然很慢,但是無處不在的進行著,導演是要一滴一滴的給我們看。
最終,約書亞找到了親人,朵拉也尋回了“親情”的感覺,他們共同完成了這次打通人類心靈的旅程。當最后朵拉悄悄抹上口紅,穿著小男孩為她買的新衣離去,睡夢中的男孩爬起來呼喚她的名字;當最后朵拉改變了選擇忘卻的“我有時也不太記得我爸爸的臉,也許沒有照片,就不用去記,就可以遺忘?!倍怯辛擞篮愕膾鞈选叭绻阆肽钗遥涂纯次覀兊暮险?,我這么說,是怕有一天你忘了我?!?;當最后朵拉在車上以“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寫信了”為開頭寫下屬于她自己的信,男孩在車站佇立;他們同時拿出了照片,淚在臉上卻不是最初的悲傷,而是一種充滿希望的感激和祝福,因為他們有了被牽掛的默契和曾被關(guān)懷的記憶。
有一張《中央車站》的海報是這樣介紹這部影片的:“男孩要尋找他的父親,女人要尋找她的歸依,而這個國家,要尋找它的家園。”前兩者在表層情節(jié)上就可以找到,而后者就要結(jié)合巴西的社會現(xiàn)實了。正像本片導演所說:隨著工業(yè)化造成的人口的流動,近30年來沒有一個國家像巴西這樣經(jīng)受了這么多痛苦的改變。特別是90年代以來,失敗的經(jīng)濟計劃使80多萬青年背井離鄉(xiāng),由此引起的社會動蕩和人們心理的失衡可想而知。這一失衡的社會帶給人們的感受是痛苦的。人們渴望在現(xiàn)實和傳統(tǒng)中去尋找一個支點。影片就試圖給出一個答案:只有挖掘出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善”與“美”,讓這個社會充滿這人情和人性,才能重建起美好的精神家園,從而喚起國人對巴西的信心和希望。影片中不時出現(xiàn)的圣跡也一直在提醒人們:巴西是一個為上帝所許諾的圣地,它是一定可以復興的!
7 ) 人與人的真情
小男孩約書亞的出現(xiàn)是朵拉新生活的開始,她開始審視探索人生新的旅程,電影小的立意中隱藏著很大的意義。我們可能因為一些不好的事而開始冰凍自己的內(nèi)心,開始懷疑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鴕鳥心態(tài)。朵拉因為往事而冰凍內(nèi)心,覺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根本就不值得信賴,但在與約書亞尋父的過程中,內(nèi)心逐漸回暖,我覺得電影更告訴觀眾的是人要有信仰。
皺紋,肥胖的身軀,冷漠和偽裝出和善的狡詐粗鄙的老女人。小孩子的早熟,瞳孔里盡是惹人厭的懷疑。回想起童年的時光時你一定會喜歡那個時候的你,連淚流滿面也不惹人疼惜。這個世界充斥著腐敗和狐疑的氣味。無人可信無人可依賴,惡與惡之間就如此散開。但任何黑暗中都依然會有人性的閃光點將你推向溫柔
感性的對這片無法拒絕,對比從里約開始一路上巴西都是那么的糟,到最后喚起的又都是那么的美好,不停地希望失望,這種反差的懸念一直留到了最后。祈禱中的人性之光,圣經(jīng)里的名字用得好,感化下上帝的子民溫暖自救。金熊獎影片銀熊獎影后,配樂經(jīng)典,小男孩有些像馬德里金童托雷斯和勞爾的合體。資料館
什么時代我們總是還需要這樣的導演和這樣的電影,因為他們告訴我們不管眼前多么漆黑一片前面總有什么值得期待
把你送回家,讓你找到爸爸,可我的爸爸不愛我,我只有偷偷哭泣。
心冷是因為曾經(jīng)受到過傷害,心暖是因為正在被感動。
父位的缺失、以及有被最后父親與母親的信件相會的那幕感動到——2016里約奧運開幕式多首配樂出自于此,以及吉祥物Vinícius也與本片男孩扮演者同名。
我想導演想追尋的并不是主人公小男孩未曾謀面的父親,也不是老女人消逝的對生活的激情。在那個困頓迷茫的年代,中央車站,是整個巴西的縮影吧,我想影片想喚起的應該是國家的振興。
有一種最原始、真摯的情感慢慢浮現(xiàn)。最后孩子追著她的汽車一路跑,然后她一直難以抑制的哭泣,我也難以抑制的落淚。。。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何處是我靈魂的家?在人生的中央車站,那些人們,愛你、怨你、恨你、念你,終究陪你走過一段路程,不要忘記他們,記得想念他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舒緩漸進的劇情擊碎人心。
可能電影外的故事更打動我。小男主和“何以為家”一樣,都是通過電影改變了人生。善良讓他在車站乞討時也只說真話,善良讓他在試鏡本片時叫上了所有的鞋童。他的善良,無需考核。
在車站做了半輩子昧著良心的事,朵拉在遇到約書亞后,讓自己走完了一程心靈的輪回。
「我懷念一切?!?/p>
以為這種電影必然一眼看到頭,也以為再大的情緒波浪,亦多少有所免疫,但原來還是有幾度出乎意料,被風干的口紅,被塵封的信箋,還有最后一刻被擊潰的防線。總以為見夠了糟糕的事情,卻總有更糟糕的疾苦興味盎然地等待下一次沮喪,總以為生離死別就是最戳的死穴,沒想到笑著落淚的開闊通達,也可以燦爛得心頭泣血。兩個人演得真是好生動情,人與人之間的救贖,太珍稀了。不過當曾當過老師的朵拉把約書亞罵到跑掉,還是挺難過,今天跟一個初中同學聊起中小學老師說過的許多尖酸刻薄話,還有那些勢利態(tài)度,都很感嘆這些對敏感的小孩來說真不失為劫難,真慶幸,我們都幸存了。師德與為人父母之道,同樣極其珍稀。四星半。#資料館#
美而有趣的人的故事,鮮活、誠懇、現(xiàn)實感強烈,同時具備樸素而自然的精神升華。
不要讓值得記住的人成為那些匆匆而去的過客
一個不太好的人做好事,心里的掙扎反而更感人。。。
很推薦這片,演員好,講述得好.
如果早有人欣賞她涂口紅的樣子,贊美她穿藍色衣裳的樣子,也許她的人生真的就不一樣了。想想這女的遠比這男孩可憐,無邊的冷淡、從小缺少父愛和周遭的不信任充滿其人生,慶幸的是,這一路來發(fā)現(xiàn),“耶穌”就在身邊。8.3
成都?金磚國家電影節(jié)No.1。很討喜的公路類型片,簡單的千里尋父記,成功地塑造了兩個血肉飽滿的人物形象,完美勾勒出巴西社會的面面觀,爆棚的化學反應和充滿力量的表演將情感傳達直擊人心,讓人感同身受,平緩的節(jié)奏反而讓情緒在舒緩有力的配樂及故事中緩慢發(fā)酵,最終讓人淚流滿面?!铩铩铩铩?/p>
底層狡黠小人物有缺陷的良心與從冷漠到互相靠近的劇情遠比圣母題材更打動人。同為公路尋親片,此片比《菊次郎》多了濃郁的天主教圣方濟各色彩,從約書亞,以賽亞,摩西一門三兄弟的名字上可見一斑,永久缺失之父更直名耶穌。女一號長得著實像我某七大姑。另有最萌的小正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