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大批飽受戰(zhàn)爭蹂躪的阿富汗平民被迫涌入伊朗,艱難求生。影片主角之一的巴倫就是這群難民中的一員。在伊朗建筑工地上打黑工的父親因意外摔斷了腿,眼看一家人的生存難以為繼,作為長女的巴倫喬裝到工地頂替父親的工作。在隨后的日子里,巴倫認識了一位伊朗的男孩拉提夫,命運讓他們越走越近。
《巴倫》是一部杰出的伊朗現(xiàn)實主義題材電影,面對冰冷而殘酷的現(xiàn)實,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反而選擇用深情而溫柔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在影片質樸的影像下,涌動著的是熾烈而純真的情感。
在那些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們心中,閃耀的是金子般的光芒。影片中的伊朗人和阿富汗人并沒有因為戰(zhàn)爭和貧窮而拋棄自己的靈魂,他們堅強、善良,一如既往。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薄宦菲D辛找到他偷偷喜歡的姑娘,可是看到的是她站在冰冷而渾濁的河水中搬運笨重的石頭。他默默的躲在橋墩后面流著淚看著,踟躇不前。這時我想起了這句詩。
這是一個沉默的愛情故事,沒有任何的一句言語表達。他們相識于伊朗的一個灰灰的工地。他,負責工地的飲食,快樂的外出采購;她,來自阿富汗的難民,迫于生計扮成男裝,頂替摔斷腿的父親來到工地,贏弱的肩膀抗起生活的重擔。
善良的工地老板見她不堪此負,將她和他的職位調換。她開始做相對輕松的膳食工作;他,沒有了之前的安逸,抗起了沉重的石灰。他對她充滿了仇恨,尋找一切機會進行著孩子式的報復:潑石灰水,破壞剛整理好的廚房……她面對傷害不發(fā)一言。
改變緣于一場風。風掀起簾子,他看到了灰暗工地不曾有的風景:她正對著渾濁的鏡子盤著她的秀發(fā)。有什么東西輕柔拂過心,他再一次的改變:他開始時刻追隨著她的身影,她外出,她歸來,他都偷偷在天臺守望;他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哪怕干活會很快弄臟;他在她為難的時候立刻挺身而出,即使得罪了工友……他站在遠處深情的凝視,默默的關懷。
他為這場青澀的暗戀傾其所有:檢查官發(fā)現(xiàn)她是阿富汗人,他盡力奔跑幫助她逃脫哪怕自己被抓;身份暴露,她不能留在工地了,他請假到處尋找;他看到她的艱難,執(zhí)意找老板要了一年工資,因為靦腆托人轉交卻被攜款逃走;他最后不惜賣掉了自己的身份證淪為跟她一樣的黑市戶口,送錢去的時候卻說是老板給的。
蒙蒙細雨中,她即將踏上回鄉(xiāng)的旅程。她打翻了籃子,他默默幫她撿拾,默默的將她卡在泥里的鞋撿起,默默的替她穿上。她放下面紗,默默的透過簾子凝視,和車子一起消失在迷蒙細雨中。留給他的是泥濘中貯滿雨水的淺淺的腳印。
自始自終,他與她相互沒有一句交談。她的名字叫巴倫,波斯語中意為“雨”。
在伊朗這樣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選擇“愛情”這一題材,委實很危險。導演卻從兩個青年男女心里暗生的情愫切入,不同以往那些充滿迷亂情色的喧囂世界的愛情,帶給我們的是久違的溫暖和清新,一切都是那么毫不張揚,干凈而純粹。影片中有很多導演擅長的細節(jié)處理:路上發(fā)現(xiàn)了一枚硬幣,他踩住硬幣緩緩蹲下身撿起它。在灰塵彌漫的工地,一方土墻上,一個盛滿清水的小玻璃罐,插著一蔓綠意昂然的枝條。躲避檢查官追捕的時候的快滿鏡頭的切換及清晰的喘氣聲。鏡頭中慢慢推進的他的帽子,帽檐邊別著工地上撿到的她的小黑發(fā)夾……
影片拍于2001年,那一年戰(zhàn)爭不斷的阿富汗是國際政治形勢的焦點。大量的阿富汗難民涌入伊朗,也成為一個城市難題。那一年伊朗拍了三部和阿富汗相關的電影,除了這部還有沒有劇本邊走邊拍的《坎大哈》。保持了一貫的伊朗電影風格,類似DV自拍的形式,下層平民就是最好的演員,他們的生活經過鏡頭被賦予了豐富的語言。聽說《巴倫》戰(zhàn)勝了《坎大哈》代表伊朗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盡管最終未能折冠,但是通過鏡頭我們再次看到了借著愛和正義的旗幟的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苦難。
“情變使人成長,家變使人成熟”,什么可以讓社會成長,讓世界和諧?
2007.6
你知道我是如此地愛你嗎?
——淺析愛情電影中少男對少女的愛
文藝作品中常常以少女的情感發(fā)展歷程作為主線刻畫一段愛情,因為人們的思維定式往往局限于少女之愛,覺得少女的情感豐富、細膩、纖柔,更容易傳達出作品的精髓,其實這樣的觀點有失偏頗,我個人反而更喜歡側重表現(xiàn)少男對少女的愛的愛情電影,而日本電影《情書》(導演:巖井俊二)、港臺合拍電影《心動》(導演:張艾嘉)、伊朗電影《巴倫》(導演:馬基·麥吉迪)就是很好的例子。
u 命運讓你我相遇。中國有句老話:“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手難牽?!闭f的就是
愛情的可與而不可求。
《情書》中一對少男少女因為同名同姓——都叫藤井樹,而且同班,從中學生活的第一天起便接連鬧誤會,雖然都苦不堪言,兩人的關系就如同《圣經》里的亞當和夏娃,每天生活在反復被嘲弄的校園里,而且戰(zhàn)戰(zhàn)兢兢,甚至彼此都不太理會,但正是這樣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卻像月老那根看不見的紅線將兩人緊緊維系。
《心動》里17歲的少女小柔因為一場音樂會,與19歲的浩君相識,兩人乘坐同一輛公共汽車,隔著車上的乘客,他們彼此偷偷地打量對方,這時候,他們已經為對方怦然“心動”。
《巴倫》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座建筑工地上,工頭梅馬雇傭的阿富汗工人納賈夫摔斷了腿,納賈夫的大兒子萊麥特接替父親的職位,于是,萊麥特和梅馬的侄子拉提夫因為一同工作而相識。一個意外的機會,一陣風沙吹來,萊麥特所住的宿舍的門簾被風吹起,拉提夫看到了模糊的鏡子反射出一頭美麗烏黑的長發(fā),他發(fā)現(xiàn)了這個沉默的青年的秘密:原來萊麥特是個本名叫巴倫的女孩,她為了得到工作養(yǎng)活全家不得不女扮男裝。
茫茫人海,我于千千萬萬人中遇上了你,冥冥中命運的手將你我相連,我不知道將會發(fā)生什么,我只知道我遇到了你??此婆既坏南嘤鰠s又是必然的。
u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ね呶髁蟹蛘f過:“愛情的基礎總是相互的好感、彼此
中意?!碑斈信p方都未曾意識到時,感情已經在彼此心間悄悄地扎根延伸。
《情書》是關于一段跟回憶牽緊的故事。影片中兩個藤井樹因為被同時安排做值日,藤井樹(女)問藤井樹(男)第二天誰值日,藤井樹(男)問藤井樹(女)當天數(shù)學教什么內容,有意無意的、文不對題的兩個問句恰恰暗含了彼此的好感,縮短了兩人的距離。后來,兩個藤井樹因為同學的惡作劇,被同時推選為圖書股長,課余管理學校圖書館,眾人變本加厲地大肆起哄,她忍不住哭泣,他見到她在哭,立即沖上前去踢了起哄者。他以這樣的方式渲泄出自己的不滿,他以這樣的方式保護自己喜愛的女孩子。在圖書館里,她兢兢業(yè)業(yè)地埋頭工作,整理圖書,而他常常失職,幾乎不工作,常??吭诖芭_邊看書,最怪的是他總是借一大堆冷門書,喜歡在沒人借過的借書卡上寫他的名字,她感到厭煩,而他卻樂此不疲。她問:“你看這種書?”他答:“怎么可能看?”說罷,揚長而去,留下一頭霧水的她。有句話說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在被愛或是愛人時常常迷糊著,根本不會深究對方的深意。多年以后,她回到學校,和她當年一樣,如今管理學校圖書館的已經是小學妹們了,她們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八十七本寫有藤井樹名字的圖書,她說是朋友當年搞的惡作劇,小學妹說:“那個人一定是喜歡你,才寫那么多你的名字吧!”她不承認。最后,事實被這句猜測的話言中了。他要告訴她——他愛她,他沒有口頭說,他只是一遍遍地寫下她的名字給她看,告訴她他對她的愛,可是她遲遲地沒有意識到這其中的玄妙——她以為他寫下的“藤井樹”只是他的名字,卻不知他寫的“藤井樹”是她的名字。當她終于知道、終于明白他的愛時,已經來不及了,他已于兩年多前死于一場山難,她就此跳進塵封的回憶,自我沉醉下去……他默默地愛著她,他選擇了一個特別而含蓄的方式訴說著自己對她的愛,他以為或許有一天她會發(fā)覺他的心意,可是他遺憾地沒有等到。愛情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地得到,不知不覺地與自己擦身而過。冥冥中一切早已注定,生與死不再重要,在頃刻遺忘和瞬間記憶起的電光火石間,我們終于察覺了愛,也因為有愛,我們才可以永恒地存在下去。
《心動》講一個簡單卻令人怦然心動的初戀故事,直指人心的柔軟。影片描述了一個中年女人對往事的回想,那點點滴滴被她小心地擦拭著,慢慢顯出了原來的光澤。小柔在河邊等待歸來的浩君,浩君在學校門口等小柔放學,聚會上兩人不經意的碰觸……愛情就這樣開始了。小柔和浩君經歷了一段短暫卻甜蜜的戀愛時光,后來因為小柔母親無法接受兩次考大學落榜的浩君而導致分手。成年后他們一個在日本,一個在加拿大,忙著各自的事業(yè),有過相遇,有過激情,但彼此非常獨立,從無要求,從不勉強,各自成就一番平凡的美麗。小柔結婚生子,浩君也準備再婚。多年以后,小柔由于自己和浩君共同的朋友——陳莉的去世,赴日本參加追悼會。她也知道了陳莉竟是浩君離了婚的前妻。他們在機場離別,浩君送給小柔一份禮物——一盒數(shù)十年來思念彼人時所拍的同一方天空的照片。告訴一個人我愛他(她)、我想他(她)其實無需貴重的禮物,只要有心,平凡的事物中也能表露真情。照片訴說著浩君對小柔一輩子的情和愛。在《心動》開始說到,“你可能和這個人相戀,但你嫁的可能是另外一個人”。我們在影片里看到了無法回頭的青春,年輕時我們簡單地愛著恨著,相信所謂緣分,輕信一見鐘情。有些事,真的是要講緣分,就算彼此愛了二十年,三十年,就算他后來離了婚,而你也無任何牽掛,但是終究不能在一起。愛是能夠埋在心底生根發(fā)芽,歷經歲月打磨,最后長成參天大樹,但婚姻,很多時候是另外一回事。
《巴倫》描述了一段大背景下的愛情。1989年,蘇聯(lián)撤離阿富汗,這個國家立刻陷入混亂的內戰(zhàn)中。數(shù)百萬計的難民涌入周邊國家,其中僅伊朗就接納了140多萬。他們在貧窮中掙扎,大多數(shù)只能為低廉的工資從事最艱苦的工作——如建筑業(yè)。本片就發(fā)生在德黑蘭北部的一座建筑工地上。拉提夫從巴倫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永無邊界的貧困、苦難與掙扎。他開始喜歡上這個堅強的女孩,且沒有將這個秘密透露給任何人,且暗中保護巴倫。拉提夫在巴倫受工友言語欺負時,在巴倫的宿舍被工友闖入時他都挺身而出保護她。因為有關當局派專人到工地上嚴查阿富汗人,巴倫受驚,一路狂奔,當局的專人在后猛追。拉提夫在樓上看到這一切后,不顧一切地拼命奔跑,超過一個人、兩個人……巴倫被專人拽倒,拉提夫上前推走巴倫,自己則遭幾名專人毆打。因為此事,工地上的阿富汗人都被解雇,拉提夫決心傾盡全力幫助巴倫及她的一家,他開始了尋找巴倫之旅。他首先向梅馬索要多年來未曾取過一次的工資,并托人以工傷補償?shù)拿x送給納賈夫,但這名轉交的人居然攜款離去。當工資轉交人攜款離去后拉提夫并沒有灰心,反而繼續(xù)想辦法幫助巴倫,這源于拉提夫心中對巴倫深刻的愛、憐惜以及他自身的善良、純樸。他掏出了所剩的所有積蓄為納賈夫買了一副拐杖,默默地放在他們家的外屋。他又賣了自己寶貴的伊朗人的身份證,他把這筆錢以工頭的名義給了納賈夫,希望替自己愛的女孩分擔生活的重擔,而且讓納賈夫一家得以重回家園。拉提夫對巴倫的愛純粹到了極點,他知道自己沒辦法直接幫助巴倫,于是就選擇幫助巴倫的父親、巴倫一家的間接的幫助方式。拉提夫援助的是錢,這在我們看來是很俗的東西,但從影片的背景來看,拉提夫所付出的錢、身份證是當時最稀缺、最寶貴的東西,當然還有更無價的,那便是拉提夫的美好心靈。如果不是愛到極至,怎可能愛到傾己所有?
少男對少女的愛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或心思巧妙,或簡單樸實,但我們就這些外在的內容往里挖掘,便不難看出少男們癡情的心。在純真的年代里,我們或許還不很明白愛情的真諦,但以上三部影片中,少男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了他們的愛情觀——愛就是付出,不計回報的付出。這樣的愛情在我們看來或許顯得傻氣,但卻是那樣地如清泉搬澄澈,透人心扉。一個人無論他(她)一生經歷了多少次戀情,往往最難以忘懷的便是年少時的初戀。初戀總是美好的,發(fā)生在年輕時代的真摯愛情,一生都無法忘記,因為——一生只有一次。
u 無悔的愛,沒有結果的愛?;ね呶髁蟹蜻€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鐘情的人總是
在尋找表達自己感情深度和強度的辦法,尋找通向另一個人的心扉的道路。” 說到《情書》、《心動》、《巴倫》這三部影片,我不得不提一下這三部影片各自耐人尋味的結尾?! ?《情書》的結尾處,小學妹們?yōu)樘倬畼洌ㄅ┧蛠砹艘槐久麨椤秾で笫サ臅r光》的書,而這本書是當年藤井樹(男)轉學前送到她家委托她還的,她至今還記得當時把這本書還上書架時的依依不舍。學妹讓她抽出書卡,她看到了書卡背面他當年畫的一幅她的肖像素描畫,她的淚水奪眶而出,她終于知道,當年他以那樣特別的方式熾熱地愛著她……影片到此結束。在回憶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那份愛其實早已經留在了她內心深處,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貞浿?,日月升沉也閃爍發(fā)亮。那種感覺,雖說虛幻,卻很熟悉,像那個陽光燦爛的午后的圖書館,他靜靜地在窗簾后,微風輕吹,人仿佛在窗簾后消失了,但稍微定定神,他竟然又在那里,似有還無。原來他一直在存在的空間里,是在你我一顆蠢蠢欲動的心里,不能磨滅,永志難忘。而影片的另一條線索,即扣開藤井樹(女)回憶的女子——藤井樹(男)的未婚妻博子。博子明白了當初他為何說對自己一件鐘情,那只是因為自己長得像他心中的愛人——一個同他同名同姓的女子,他原來愛的不是自己,自己只是另一個女子的影子。博子知道了這個真相后,終于從對他寸步難行的回憶中解脫,重新抖擻開始屬于自己的新的愛情。失去的時光不會再來,或許只有在回憶中,我們才可以“尋求失去的時光”。
《心動》的結尾,小柔和浩君在機場離別,浩君送給小柔一份禮物,小柔在飛機上打開禮物,卡片上留言——“這就是我想你的日子,把它全送給你!”。這是一盒數(shù)十年來浩君每當思念小柔時,抱著吉他,仰躺在屋頂上所拍的同一方天空的照片,每張照片后都有簡單的字——78’10:00、78’中午、78’4:30pm.、92’非常冷……小柔熱淚盈眶,她按照時間先后排起了照片,最后放上去的是一張陳莉學生時代的報名照,最后鏡頭移到了機艙外,青年時代的小柔和浩君在樹下相依相偎著,他們身上染上了太陽的光輝……影片以這段假想中美夢成真的畫面劃上了休止符,而陳莉的相片更是影片的點睛之筆——浩君當初之所以娶了陳莉,是因為他可以通過陳莉思念小柔,延續(xù)自己對小柔的愛。這樣一個結局的基調是隱忍的悲傷,但內在的激情卻深深震撼了觀眾——無數(shù)個白天,浩君就這樣孤零零地躺在屋頂上,抱著吉他,低吟淺唱著憂傷的歌,這時,他多么希望小柔可以聽到,他多么希望小柔就在身邊,可是他只能看到天空,看到和他一樣孤獨的鳥兒。他拿起相機,拍著瞬息萬變的天空,他借著相機留下剎那時光,留下剎那時光下瞬間的天空,更留下他對小柔剎那間的思念?!皠x那即是永恒”,無數(shù)個剎那就匯成了永恒。小柔此刻的淚水浩君已經看不到了,浩君也無需看了。因為所有的情和愛他倆都清楚——你愛我,我也愛你,只是我們終究天各一方。或許只有在夢里,或許只有我們在天堂相遇,我們的愛才會有理想的結果,我們才能沖破一切阻礙在一起?!缎膭印方o人的感覺仿佛是初冬時第一場雪,細細碎碎慢慢地下著,無比柔弱,卻蘊涵一種深沉動人的力量。
《巴倫》的結尾——納賈夫因為得到了拉提夫送來的錢,帶著一家人離開伊朗,開始了千里迢迢的返鄉(xiāng)之旅。拉提夫趕去送行,他明白自己與巴倫之間有一條難以跨越的界線——國籍、性別、時局……多方面因素。巴倫手中提著的食物翻了,拉提夫和過去在建筑工地幫助巴倫一樣,本能地上前幫忙,巴倫在剎那間對著拉提夫笑了……這是她在影片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笑,她將笑容給了拉提夫。這一笑勝似千言萬語,滿含著巴倫對拉提夫的感激和愛……“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拉提夫一次次關鍵時刻的幫助的觸動下,巴倫終于敞開了心扉。巴倫摘下了面紗,走向將要載她返鄉(xiāng)的卡車,但是由于土壤泥濘,她右腳的鞋子的陷在泥里,拉提夫蹲在地上,拔出了鞋子,放到了巴倫的腳前,巴倫穿上。因為巴倫帶著面紗,我們無法看見巴倫的臉,正是這樣的“遮掩”,讓觀眾有了更多猜測、回味的空間。巴倫坐著卡車走了,我們看到巴倫始終注視著拉提夫,直至卡車遠去……這時天空下起了滂沱大雨,拉提夫望著泥地里巴倫剛剛留下的鞋印笑了,這是釋懷的笑——拉提夫所有的心血沒有白費,他雖然沒有和心愛的姑娘巴倫發(fā)生任何愛情故事,但通過自己的不斷付出和努力,巴倫得以返鄉(xiāng),也終于明白了自己對她的愛,一切已足矣。影片的最后,雨越下越大,巴倫的腳印了很快的蓄滿了水……其實,雨水很好地表現(xiàn)了當時拉提夫的心情,雨水是拉提夫積壓已久的感情的一次徹底的渲泄,這是一個少男對一個少女澎湃的、激越的、無私付出的愛,而她心愛的姑娘在那離別的一刻終于明白了他的心意,他的付出。當腳印蓄滿了水,其實是愛情之水在拉提夫、巴倫各自的心里蓄滿了。
三部影片中的三個少男各自用表達自己感情深度和強度的辦法,扣開了少女的心扉。或許在我們看來,這樣的“扣開”為時已晚,但卻成功了。愛情的過往在這一剎那的開啟間如排山倒海般涌出,誰說他們的愛只有結果,沒有過程,其實往昔歲月里,他們已經愛著了。
《心動》的導演張艾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年輕時,我們拒絕遺憾?,F(xiàn)在想法不同了,其實生活中有遺憾才是美好的!它讓你回味一生,這才是永恒的?!边@其實是《情書》、《心動》、《巴倫》這三部影片共同告訴我們的。三部影片都是以感情一點點地積蓄下來的方式打動了觀眾,憂傷而感人,在那種悲傷的情緒中融入了涓涓溫情。我不僅是在“看”《情書》、《心動》和《巴倫》,更是在經受一場愛的洗禮。
——“你知道我是如此地愛你嗎?”——“我終于知道了?!边@便是影片傳達的情愫。
此文是我大學時候的一篇作業(yè),后發(fā)布在我的博客上。另外曾于2006-08-03在
www.mtime.com網(wǎng)上發(fā)表。
注:當初寫此文是結合日本電影《情書》(導演:巖井俊二)、港臺合拍電影《心動》(導演:張艾嘉)、伊朗電影《巴倫》(導演:馬基·麥吉迪)三部影片一起寫的,拆開來會破壞其完整性,所以貼上原文,大家一起分享吧!
馬吉德居然也拍愛情,依然是用最輕盈的悲歌來詠嘆生命的沉重。
精美絕倫的側面和睫毛的長度令人震驚
你是注定會離開的女孩,我把你留下的發(fā)夾別在我的帽子上;我是魯莽的青春,是熱情、是付出,是深深注視卻漸行漸遠的眼;轉角的老鞋匠不見了,我終究沒能跟他一起分享面包;你的腳印,在我心里,洼出一個小小淺淺的印痕。
無論生存有著怎樣的艱辛,也熄滅不了這平凡生活中蘊藏的詩意。當男孩在雪中邁步、在樹林中奔跑、在門背后數(shù)次靜靜地偷窺,想著、念著、看著那個美麗的姑娘,我的心情隨著鏡頭的推移也不禁心生波瀾。
他為愛情付出全部,終于得到她在泥地上印下的小鞋印,然后風來,然后雨來,然后我們記住他浮在臉上的微笑。不過愛情,或許就是事件驅動,內在的原因,或許與人性有關,或許無關。
拉提夫為了心儀的巴倫無私付出不求回報的愛讓我感動(為救巴倫時不被抓捕而奮力奔跑甚至獻出自己的積蓄…),而早前「拉瑪搶了自己原來的工作」與后來「發(fā)現(xiàn)他其實是個女孩」的180°態(tài)度轉變也是蠻可愛有趣的……真心希望那些困苦的人們能夠有工作保障能過上好日子,而國家政府能給他們提供更好的幫助!
He looked at her footprint lying on the earth,smiled.A sudden rush rain fills the footprint.What will fill up with the rough life then?
一如既往地伊朗式靜水流深,馬基迪也一如既往以左派視角關注底層,典型環(huán)境中有典型人物也有非典型人物,“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無言的愛,甚至拋棄身份(證)也不足惜,未來如何尚不可知,生存不一定會改善,但再艱苦的環(huán)境也能讓人性綻放可愛的小花。
相比于阿巴斯,馬基德馬基迪比較通俗接地氣,情感表達來的也比較直接??匆晾孰娪翱偸潜容^適合培養(yǎng)人性中的悲憫情緒。不同于達內兄弟《羅塞塔》的冷峻絕望,伊朗電影在粗糲艱苦的生活中總會有一抹美好的愿景瞬間(有意使用了一些慢鏡)。馬基德馬基迪很喜歡金魚在《麻雀之歌》《小鞋子》中都出現(xiàn)過。
簡單,美麗,浪漫,感人的愛情故事。女主角整部電影沒有說過一句臺詞,只用面部表情表達她的內心世界。男主角無私的愛和自我犧牲,也令人感動。電影告訴人們仁慈和慷慨。
3.5;小體量內的敘事絲毫不露怯、不見拙,講述一個動人哀婉的愛情故事同時,亦不忘輻射到更廣更深的社會背景中去(1979年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以及后來的塔利班,造成大量阿富汗難民涌入伊朗,因缺乏合法身份而困苦不堪,也是后文的注腳),且結合得自然合理,并無刻意拔高或矯飾之嫌——不得不贊嘆伊朗導演們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或受限的題材內,充分發(fā)揮拍攝技巧、用心打磨劇本細節(jié),值得所有立志好好拍電影的人學習。堪稱一首無言的哀歌,從誤會到冰釋,從愛慕到別離,不發(fā)一言不著一字,情意全在眼神流動里,微風掠過簾子映出少女的影子,鴿群環(huán)繞的錯過的樓頂,遠望的背影,拾起的發(fā)夾,最后留下的淺淺腳印裝滿雨水——故事仿佛并未發(fā)生,然而滿心滿眼全是愛情,暗戀真是一件痛苦又甜蜜的事啊!
哀婉且悠揚,少年心事與生存困境之間純潔卻糾纏的情緒刻畫得淋漓盡致。前三十分鐘還在想為何不用手持而用固定機位甚至長鏡頭,結尾才體會到本片難得的鏡頭質感與節(jié)奏。結尾太美妙:紅柿子、鞋印與水,應該是有限觀影量同主題電影最純美而哀婉的結尾。
那個女人。
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
看過此片之后,重新定義“純愛”。男女主角幾乎沒有言語上的交流,只有一兩次的四目相撞,影片結尾,愛情在開始的瞬間結束,化作一道永恒。用最樸實的細節(jié)白描鏡頭來描繪男主角的情愫。末尾的雨水不是悲傷與哀愁,而是不打擾的溫柔?!阒牢矣卸鄲勰銌??
水培綠蘿,風吹布簾,少女梳頭的背影,夾著發(fā)絲的發(fā)卡,送拐路上拄拐玩耍的青年,泥濘里的一個鞋印和青年的一滴淚,好細膩的鏡頭語言啊。男孩和女孩在一個半小時里沒有發(fā)生一句對話,平靜的敘事里卻舒張出強大的張力,最后兩人對視的時刻我?guī)缀跻蘖?。在對視后女孩放下頭簾的一刻,我陡然生出恐怖感,回看幾次方意識到非常巧妙地、在該一時刻,導演使周遭的風聲和水聲戛然而止,這層頭簾好像是符號化的一切隔閡的總體,宣告了故事的無奈收場。
導演的視角視乎永遠是定焦于底層的那些卑微的人民,表達其生活無奈的同時展現(xiàn)他們身上所展現(xiàn)出的那些光輝品格,比如單純、善良、責任與包容。意外的是,曾經幾部中不曾體現(xiàn)或者較少體現(xiàn)的愛情元素在這部片子中有了大篇幅的展現(xiàn),盡管只是暗戀,但卻展現(xiàn)拿捏的十分到位,結尾紅金魚再現(xiàn)!4.5/5
小心眼青年一秒鐘變癡情大漢,女主全片沒開口。
導演很細心,前面鋪墊出男主是個年輕沖動做事不計后果的人,因此后面的發(fā)展才不覺得突兀。以及比《山楂樹之戀》純情多了……20161005
2007/09/17。這是「天堂的孩子」導演在2001的作品,伊朗的電影雖然一再重複類型化的題材,但每部片仍是那麼樣的好看動人。主角劇中的轉變有點難以解釋,可是我絕對相信伴隨他謊言的是真誠的眼淚,尤其是最後的笑容,呆的可愛,也不得不原諒他多次的偷窺跟縱狂行為了。原本看到中間還以為那個阿富汗人拿了男主角的錢很賤的跑路去了,沒想到他也是個可憐人,先入為主的惡意,慚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