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的條件》是一個系列的長電影,每個有野心挑戰(zhàn)人類重大命題的導(dǎo)演都希望拍出一部類似這樣的題材?;乩@著《人間的條件》這部電影的核心問題是什么?我看后的感悟電影試圖回答怎么樣像人一樣活著。
影片開篇就是一個反對戰(zhàn)爭的場景,廊橋下一對男女緩緩走來,不遠處整體步伐昂昂向上的是即將開赴戰(zhàn)場的部隊。男女之間情愛的波折反復(fù),一下讓我們掉入了人生命運的旋窩之中,為什么要戰(zhàn)爭,戰(zhàn)爭是為什么,諸如此類的問題馬上就在腦海中回旋。
愛的沖突在此刻演變?yōu)榱藢ξ磥砻\的不同憂慮,女人想的是緊緊抓住眼前這個男人,只要抓住了他,抓住了愛,活著就像個人,活著才有了意義。男人卻想的是一旦上了戰(zhàn)場,隨時都有可能丟了性命,人死了,還會有活著像什么為什么的問題嗎,沒有。在愛的火焰面前,他也一度投降,似乎理解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奮不顧身,愛就是全部的意義??上钥v即逝,轉(zhuǎn)過頭,他還得思考會不會被派往前線,不管愛的勇敢讓他多么的目無一切,可戰(zhàn)爭就在面前,不是人推著命運走,是戰(zhàn)爭推著人往前走。
他選擇了回避,或者干脆說他選擇了逃避,是的他反對戰(zhàn)爭,因為他是一個人本主義者,難道這個世界就不能人與人簡單相愛嗎,這構(gòu)成了他理解世界的藍圖,是書本給他傳遞了這些。我們姑且把他想象為一個大學(xué)畢業(yè)生,他帶著對世界的藍圖,做了一個畢業(yè)論文,論文的題目叫反對戰(zhàn)爭。反對的方式隱而未顯,是逃避。然而,他卻掉進了真正的戰(zhàn)爭旋窩之中。
他的第一個戰(zhàn)場是礦區(qū)。這里主要討論的是勞工問題。但是明里暗里兩條線在走。第一條,就是勞工問題,就是不管這些人是什么身份,如何給與相匹配的人的待遇。第二條是暗線,是人的其他身份問題,國別,性別,階級等等。作為一個具有現(xiàn)代管理意識的中層管理者,他提出的改善勞動者條件也能提高生產(chǎn)效率,與簡單粗暴的強迫勞動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其實就是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之間的區(qū)別。會取得效果,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即便是目標相同,手段的區(qū)別,仍然招來了困難重重。人們發(fā)現(xiàn),這個人在人群中是如此的不同,不同的失去了真實性,因為他似乎代表了人性的一切好的方面。于是,剝削與壓迫的問題,侵略者與被侵略的問題,轉(zhuǎn)換成了善與惡的人性問題。
他在這個戰(zhàn)場上,覺得只要處理好了善與惡的問題,自然能在日本同胞與中國戰(zhàn)俘之間起到一定的平衡,為雙方爭取最大的好的結(jié)果,使這個世界充滿更多的人性??墒且粓鲂〉臓幊?,一袋面粉,就能使得各方聯(lián)合起來,戰(zhàn)俘逐漸逃跑,平衡被打破,原則遭受到了死亡的挑戰(zhàn)。精彩的一幕當然是憲兵隊點殺戰(zhàn)俘的那一幕。只要他站出了,他就會面臨死亡,自然生命的死亡。但是他如果不站出來,他也會面臨死亡,精神生命的死亡。愛經(jīng)歷了從青年人的熱戀演變?yōu)榱朔蚱揸P(guān)系。遇到去縣城逛街這種生活中極其普通平凡的事情,才發(fā)現(xiàn)男女之愛,除了愛何其的空洞,空洞得只留有簡單的執(zhí)著。這不是一個具體的男人和一個具體的女人之間發(fā)生的情感,因為他們彼此從來沒有真正地了解過。面對善與惡,面對死亡,妻子要的僅僅是丈夫的愛,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愛的沖突就成了關(guān)于選擇怎樣活著的沖突。在寒鐵的軍刀面前,他經(jīng)受住了死亡的考驗,見到了人群的光亮,斗爭產(chǎn)生了人間奇跡,人生從此別開生路。
他的第二個戰(zhàn)場是新兵營。老兵與新兵之間的斗爭已經(jīng)不是主線,因為這已經(jīng)是他的基本生存技能,總是能團結(jié)相對的弱者進行反抗爭取權(quán)益。理論上的指指點點和爭論,早就化為量力而行,積攢實力的爆發(fā)?,F(xiàn)實的斗爭越是前進,人的內(nèi)心深處卻越是迷茫。真正的鐵屋子恰恰不是看得見的銅墻,而是無形的墻。看不見,又分明在那里。新城說越過國境線,那邊有更好的世界,人的世界。他追問到:真的是這樣嗎?當妻子千里迢迢跑到軍營來看他,似乎是愛給了他繼續(xù)戰(zhàn)斗下去的勇氣和希望。為了什么活著,變成了因為什么還活著。只有在這樣的私人空間里,人生中,成為人的那種艱難和迷茫一下浮現(xiàn)了出來。月光下的淚水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有被打破的可能性。愛在孤獨和絕望中,助力了一個人的精神成長。
就在這個戰(zhàn)場,當?shù)谝淮蚊鎸橙说臅r候,他又站回了逃避的那個戰(zhàn)場。真正考驗人的是,退無可退時候的選擇。好人終于轉(zhuǎn)變成了“壞人”。不得不殺看上去沒有什么錯誤的人,原本以為可以僅憑善惡來判斷裁決人的生死,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僅僅因為彼此的身份不同,僅僅是因為戰(zhàn)爭雙方的角色不同,就要彼此決斗,你死我活。對戰(zhàn)爭的理解上升到了這樣一個層面,戰(zhàn)爭恰恰不是為了殺人,戰(zhàn)爭的理由都是為了活著而去殺人。如果此前他是作為一個人本主義者在反對戰(zhàn)爭的話,經(jīng)過了這場戰(zhàn)斗,他已經(jīng)無意識地演變?yōu)橐粋€民族主義者。
他的第三個戰(zhàn)場是叢林。在叢林他掌握槍桿子,掌握糧食,引領(lǐng)方向。他會發(fā)現(xiàn)當我們還在考慮怎樣去活的時候,活著本身已經(jīng)成為一個問題。這些殘酷也是無可逃避,不得不在這種“自然淘汰”的法則面前,眼見生死毫無辦法。戰(zhàn)爭問題固然棘手,人們真正面對的恰恰是這樣競爭的你追我趕的淘汰。
他可以選擇立即投降,像一個戰(zhàn)俘一樣茍且地活著,然而活著確多了幾分另外的意義,愛似乎也在這場求生的漫長之旅中變得模糊,一個人,一個團隊,只要想要活著,就需要一些原則,一些精神,沒有這些根本就沒有接下去討論的必要。盧梭回歸叢林,想象了人類的原始初心,是活著讓我們一次一次地重新認識我們?nèi)祟愖约海舱且驗槲覀儾粩嗟刂匦抡J識自己,我們才發(fā)現(xiàn)可以更有意義地活著。
可惜因為放映的原因我沒有看到結(jié)局是什么,單于說結(jié)尾仍然是他一個人奔向原始森林,孤獨的走向西伯利亞。這使我很容易想起另外一個人的形象:“隱約像是長嗥,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p>
第二遍看。只能用精彩絕倫形容,一部人性史詩。男主角梶是極端人性之惡的環(huán)境中,一個近似于尼采意義上的“超人”般的存在。他尊重人的價值,做事有極度嚴苛的道德準則,但環(huán)境在一步步把他往非人的方向逼迫。
梶,美千代,影山,沖島,(通口,川島,小池,岡崎),崎川,牟田,(沖川?),小陳,古屋,高,王享利,金東福,楊春蘭,jushiro kitada,junichi kuroki,渡合軍曹,田中上等兵。
圣父:上司,同事,下屬,三方面的壓力。
第一部:★★★★
殖民地勞務(wù)管理諸問題,工人專用妓女梶是老鴇,你們會繼續(xù)壓榨工人,互相袒護逃避追查,你疼工人和石頭有什么區(qū)別,特殊工人是北中國的俘虜,逼人工作的方法就是滿足他們的性欲,一個女人要對付七個男人,揭發(fā),投訴,30女vs600男,人是可以無限的堅強起來的,我不是中國人日本人我是朝鮮人,追查白面庫存不讓私拿,小陳居然和金東福睡了,偷面被抽,三千伏特半夜一點停兩分鐘,不要殺人兇手的甜甜圈,憲兵隊追究十一人逃走,暴力只能支配人的軀殼。
第二部:★★★
對你們很好把我當傻瓜隨意欺騙我,122~133分鐘英文字幕,他想伏擊逃跑的人小陳觸電自殺,扔石頭抵制勞動劍道高手殺,集合意志在一起來反對處刑,軍國主義同黨還是美好的人,憑我的力量什么都做不到,臥槽他打算把所有人放出來,勞工圍觀土坑前砍頭,就因為看這種邪門歪道的書,梶在監(jiān)獄綁椅子上遭受酷刑,你終于沒有看到黎明就死了,臨時征兵指令,幕后指使設(shè)置障礙同流合污,被誤會被侮辱被吐痰被撒沙。
小林正樹的這部電影《人間的條件》(人類的狀況),有的時候也被翻譯為“何以為人”,跟漢娜·阿倫特1958年以德文出版的政治學(xué)名著《人的境況》(The Human Condition)正好是同名的,二者可能共同地都受到存在主義哲學(xué)思潮的影響。在這部長達三個半小時的第一、二部合輯之中,主人公梶為了逃脫兵役、為了自己的良心而去某個看押中國人勞工的監(jiān)獄做監(jiān)工,但是最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每一次有道德的行為都受到同僚、上級和下屬們的抵制,發(fā)現(xiàn)自己寸步難行,還作為賣國者被懲罰,飽受精神和身體雙方面的凌辱。
整部影片是特別寫實的,節(jié)奏緩慢,而且不太講究敘事的好萊塢性質(zhì),所以在現(xiàn)在看來可能稍微有些枯燥,但是另一方面,它企圖從一個小的勞工營的“社群”生態(tài)的角度,還原二戰(zhàn)時日本軍方對待俘虜和普通華人勞工的倫理問題。它主要的線索雖然是在講主人公梶的掙扎與救贖之路,但同時也是在刻畫整個的、當時勞工營內(nèi)部的所有人的群像,包括日本的法西斯主義者、梶本人為代表的人道主義的下層管理者,還有一些失去人身自由、被強制勞動的中國人、朝鮮人,和那些到這邊來進行“工作”的慰安婦,所有這些人的取向、生活狀態(tài)、職業(yè)倫理彼此交織,很大程度上也彼此沖突,有多條線索同時進展。比如說,梶作為一個日本人,看到這些對于逃跑的中國、韓國勞工的惡劣懲罰之后,良心上開始過不去,他職業(yè)上的身份和他本人的道德良心之間就發(fā)生了沖突;或者,這些普通勞工跟那些妓女之間發(fā)生的愛情故事,與他們失去自由的身份之間也產(chǎn)生了沖突;以及看守營里面的中國人罵日本人為漢奸所形成的對待日本的法西斯主義者和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同情者的混淆,這種混淆本身也加劇了梶的內(nèi)心掙扎。
每個不同身份的人之間的沖突都交織在一起,每個人都從自己的標準來判斷和行動,朝前發(fā)展自己,妄圖改變別人,最后形成了這樣一系列的悲劇、慘劇,當然主導(dǎo)的因素仍是囚禁者本人。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對中國人的刻畫方面,雖然臺詞是不通漢語的日本演員摹仿漢語聲調(diào)講的,但是整體上來說,這部影片對于當時的中國人的整個的精神氣質(zhì),生活狀態(tài)和他們在倫理知識上被日本軍官所欺壓、內(nèi)部又一盤散沙、缺乏組織性的這種狀態(tài),進行了比較寫實的刻畫。
尤其是在影片到三小時左右發(fā)生的勞工內(nèi)部對于隨意屠殺六個中國人的暴行,發(fā)出主動、一致的抗議,所造成的群體感和團結(jié)感,是非常振奮人心的。
同時,小林正樹,對于底層人之間露水姻緣的愛情故事也給予了強烈的同情,在這方面,影片寫實的故事外殼中還有一層浪漫的含義。整體上,它通過把這些日本人跟中國人的故事,中國人之間的故事,男人跟女人之間的故事,日本人內(nèi)部善和惡之間有爭議的故事,家庭與個人的故事,進行了一個全景式地刻畫,雖然是三個半小時,但它的線索和內(nèi)容卻非常地龐雜、飽和。
因此,《人間的條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努力,其中也隱喻了小林正樹作為進步導(dǎo)演勢單力孤的批判性力量在日本思想界的位置,這部影片完成的也是小林正樹本身的自畫像。
部分情況下,影片也有一些類似舞臺劇的處理,可能是囿于外景地的限制。包括荒漠、山丘,在影片視野開闊的部分,缺乏精致的、與勞工營內(nèi)景相稱的豐富表現(xiàn)??梢哉f,三個半小時更多的空間是在內(nèi)部,是在監(jiān)獄有電的鐵絲網(wǎng)之內(nèi)發(fā)生的故事,在封閉空間中導(dǎo)演企圖涉及到比如說中韓慰安婦的問題,以及軍營與勞動營、軍國主義者與亡國奴的對比問題,整個故事講述過程還是比較有小說化的特色的。結(jié)尾時,通過主人公男女兩個人的的愛情,象征性地實現(xiàn)了影片內(nèi)部正義的“最終勝利”,但慰安婦、勞工營中男人的愛情卻最終被支解。因此,影片的設(shè)置可以說是把一個群像式的故事最終又收尾到了一個主人公的成長肖像的故事上去了。
無論在日本還是在中國,很少有一部二戰(zhàn)片,能像《做人的條件》這樣,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毒害審視得如此之深刻,即便后來同樣批判法西斯的日本紅色經(jīng)典《戰(zhàn)爭與人》,也沒能辦到這般徹底、如此的“無人性也是一種人性”。
不過作為冷門佳作,本片在網(wǎng)上難尋蹤跡,能夠找到的版本也大多翻譯得很差勁,迅雷上有帶字幕的MKV版,片名譯作《何以為人》(日文原名是“人間の條件”),盡管最后一集漏譯了十多分鐘(其他版本也沒有譯出這一段),但總的來說是目前最好的版本了。
如果你要以好萊塢大片的標準問我這片好看不,我只能回答它“不好看”,但拍得很出色。因為本片主要以反戰(zhàn)為主,所以沒有任何激情的內(nèi)容,沉悶的對話占據(jù)了大部分篇幅,氣氛壓抑得讓人闖不過氣。
如果要用一個簡短的字眼來概括主題的話,那就是:人間地獄。
影片對法西斯制度,并不是那種臉譜化的“口頭譴責”,而是把所有人還原為“普通人”加以審視(“普通人”不等于“好人”),以更為冷靜而真實的手法去表現(xiàn)其毒害性,以更為人性化的角度去反思戰(zhàn)爭,不像同期的很多日本二戰(zhàn)片那樣曖昧不清,反映戰(zhàn)爭“殘酷”的同時也強調(diào)自身很“可憐”。它也不像《南京南京》那樣自作多情、自以為是。
一味的口頭譴責并不是審視法西斯的最好方式,它等于直接否認了法西斯是“由個體組成”的,也等于否定了“個體有成長過程”,仿佛有些人天生生下來注定成為大圣人、有些人天生生下來就注定成為大惡棍,除此之外沒有第二種可能、沒有一個演化過程。
不妨套用《西線無戰(zhàn)事》開頭的那段話來形容本片:
“這不是一次譴責,也不是表達內(nèi)心的懺悔,更不是在描述一場冒險,對于那些經(jīng)歷過生死的人來說,戰(zhàn)爭絕不僅僅是冒險。”
是的,《做人的條件》里所講述的,并非一場“冒險”,很多戰(zhàn)爭片如《拯救大兵瑞恩》雖然意在突出戰(zhàn)爭的“慘烈”,卻無形中將戰(zhàn)爭浪漫化、冒險化、英雄化。
故事后期講述主角一行人逃亡的場景,也沒有拍成“虎口脫險”,而是極力地營造一種恐怖的氣氛,讓人畏懼戰(zhàn)爭的后果、還有被人忽略的角落,深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此時考驗主角一行人生死存亡的問題已經(jīng)不再是“敵人的追擊”,而是大自然的殘酷(這點和《從海底出擊》很相似),此時什么國家、民族、文明、政治、戰(zhàn)爭、君主……之類,都已經(jīng)顯得不值一提,在殘酷的大自然面前,所有人都被打回了原始狀態(tài)。
眾人空著肚子,餓死的餓死,自殺的自殺,僅存的幾個人終于找到了一個被日軍占領(lǐng)的村莊,可迎接他們的日軍頭頭,卻頂著肚子指責他們是懦夫,不夠“愛國”。
我并不反對拍以日軍為主角的片子,相反,我覺得換個視角看待戰(zhàn)爭是件有意義的事。
《做人的條件》和《南京南京》的主人公都是心存良知的日本士兵,然而在處理這個人物方面,兩部影片卻有天差地別,《南南》的格調(diào)是“日軍中也有好人”,《人》則是“好人只能被時代綁架”。
軍國主義說白了只有一句宗旨:為主子獻身是最光榮的,主子的命令與榮譽高于一切。
在這種反動思想的倡導(dǎo)下,人類在“大局”前只是單位,個人的思考能力被剝奪,人性被滅絕,它極力地泯滅人性中卑怯的一面,要求所有人必須“英勇善戰(zhàn)”(所以要了解軍國主義的片子是怎樣的,其實不必特意去看日本影片,我國就不乏《上X嶺》、《董X瑞》這樣的軍國大作)。
《做人的條件》主角梶是一個被時代所綁架的卑微人物,在這部長達九小時的影片里,他始終是獨立的個體,無法溶入和改變這個無情的時代。
梶本人并不好戰(zhàn),可他身邊的人都是軍國份子,都以“報效祖國”為榮。在腐敗的軍國主義面前,他只是一個無力的存在,個人對集體的反抗是多么的蒼白、多么的無足稱道。
作為官僚時,他以俯視的角度,主張善待中國勞工,卻換來了所有人的不理解。勞工營是沒有尊嚴的。
被服兵役時,他以平視的角度,主張平等對待每一個士兵,卻換來了同行的羞辱。軍營是沒有人性的。
成為戰(zhàn)俘時,他以仰視的角度,主張為俘虜們爭取基本的權(quán)利,但這只是“笑話”。戰(zhàn)俘營是殘酷的。
梶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勞的,他無法像《南京南京》里的角川那樣拯救別人,他連自己也拯救不了。
他因為替中國勞工說了幾句話,就被視為“叛國份子”,進了牢獄,之后被強行充軍。
他和護士聊了一下天,就“害”得對方被送上戰(zhàn)場(這就是法西斯的毫無人性之處)。
他請求戰(zhàn)俘營的管理頭頭(日本人)寬待他的朋友,等到的卻是朋友被虐待至死的慘劇……
在這個毫無人性的時代,梶根本沒有做人的權(quán)利。身為時代的棄兒,他是沒有發(fā)言權(quán)的。
故事后期,日本戰(zhàn)敗,士兵們四處逃竄,有的為非作歹殺害弱者,有的漠視同胞的痛苦,有的趁機向蘇軍拍馬,有的大吹時事幻想等國共爆發(fā)內(nèi)戰(zhàn)再殺個“回馬槍”……只有梶一人,他已經(jīng)受不了這些扯淡,溫暖的家庭是他唯一的渴求。
妻子的擁抱,對梶而言,一開始,是“生活”,接著,變成“期待”,到了最后,成了“夢想”。
無情的時代綁架了梶,然后無情地摧殘了他,再將他無情地拋棄。梶只不過是軍國主義這顆大毒瘤的“無關(guān)痛癢”的受害者罷,他的反抗、他的正直、他的逃亡、他的生死都對“大局”沒有影響。
時代永遠保護那些有權(quán)有勢者。
搞南京大屠殺的朝香鳩彥,成了“高爾夫球會會長”。
搞731人體實驗的石井四郎,成了受人膜拜的“軍神”。
日本天皇雖然被“拉下馬”,卻依然高高在上。
東條英機被判了極刑,卻被供奉在“英靈”之位上。
諸多日本戰(zhàn)犯雖然入了牢,卻在幾年后紛紛出獄(有的還當了政客)。
諸多殺人如麻的日本老兵,在戰(zhàn)后享受著國家的福利(遠非中國老兵能比)。
……
只有梶這種可悲的渺小之人,才被懲罰得最深。
天下雖大,卻無處為家,也許對梶而言,只有那片冰冷的雪原,才是他的解脫之地……
本片不知是否受到《西線無戰(zhàn)事》的影響,感覺很多場景頗為相像,比如第三部(第5集)開頭,主角為了逃命捅死了一個蘇聯(lián)士兵,最初對他而言只是戰(zhàn)術(shù)需要迫不得已,可等到成功逃生后回過頭來,那個蘇聯(lián)士兵中刀時的表情一直浮現(xiàn)在主角的腦海里。盡管戰(zhàn)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爭斗,但主角始終不能原諒自己,稱自己為“殺人犯”。
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反戰(zhàn)片,劇中自然少不了震撼人心的鏡頭。
梶的一個朋友同樣不好戰(zhàn)爭,他入伍完全是因為“世俗觀念”,即男人不參軍枉男人、不效忠于政府就是不愛國,在這種成見和隊友吉田整日的嘲弄下,他最終選擇了自殺。梶氣憤地說兇手其實不只是吉田,還有死者的家人、朋友、和有罪的軍隊,是他們“聯(lián)手”起來把死者逼上了絕路。
還有一個讓我印象很深的場景,沖繩島被美軍攻下后,某日本軍官慷慨激昂地說“士兵要無畏地死”,旁邊的戰(zhàn)友聽了后諷刺道:“口才好的都不是最勇敢的?!?br>
當然,還有以下的這段對話,最能折射出當時日本軍部的情況:
“如果日本戰(zhàn)敗了……”
“日本怎么可能戰(zhàn)敗?!有這種想法的人都是不愛國的!”
“雖說不愛國,可大家都在這樣想……”
而下邊主角與蘇聯(lián)軍官的這番談話,更是在諸多日本二戰(zhàn)片難以看到的:
“你承認日軍迫害了我們俄國的戰(zhàn)士?”
“是的……”
“你承認日軍迫害了中國人的戰(zhàn)士?”
“是的……”
如今日本拍的二戰(zhàn)片,可有多少部作品能夠如此直面歷史問題?
本片難得的地方是對日軍的批判并不止于口頭上的譴責,第一部就有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lǐng)勞工起來反抗日軍的場景,還有一個抗日戰(zhàn)士被處決后情婦大罵日軍是“日本鬼子”的情節(jié)。
除了《做人的條件》,我覺得還有三部作品是很出色的,這就是熊井啟早期拍過三部二戰(zhàn)片:《帝銀事件》、《日本列島》和《望鄉(xiāng)》。
這三部作品,全部都是改編自真實事件。
《帝銀事件》所講述的,是發(fā)生在二戰(zhàn)結(jié)束幾年后的一起銀行搶劫案,兇手利用毒藥殺害了銀行工作人員后趁機搶走了存款,然而這起重案的不尋常之處,就是兇手所使用的毒藥疑似來源于731部隊,而美軍和日本政府都對731提供了庇護。影片的主題之尖銳可見一斑。導(dǎo)演還認為當時被判刑的犯人并非真正的兇手,而是被政府抬出來充當替死鬼的無辜之人。
《日本列島》的女主角是一名中國少女,她的父親在二戰(zhàn)爆發(fā)后被日本憲兵逮捕入獄,從此生死不明。影片所講述的是一位老偵探為這名中國少女尋找其父的過程,然而因為事件牽涉到過多的敏感問題,最終釀成了悲劇。
《望鄉(xiāng)》曾經(jīng)被我國引入,由上譯配音。故事背景發(fā)生在二戰(zhàn)前夕,當時的日本政府為了籌集資金,允許日本婦女出國賣淫(但其實大多是被迫的),可當她們把白花花的鈔票寄回國內(nèi)改善日本社會后,日本民眾全都翻臉不認人了,還對其投以鄙視的目光,影片的主人公阿崎就是這樣一個可悲的“南洋姐”,而加害者不僅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眾。影片通過“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對日本社會的冷漠無情進行了批判,還借劇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諷刺了日軍的侵略行為。據(jù)導(dǎo)演所說,“南洋姐”們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們所到之處,就是日軍后來侵略過的地方!確實,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來到了當年“南洋姐”們的墳地前,發(fā)現(xiàn)這里已經(jīng)破舊不堪,盟軍轟炸當?shù)氐臅r候,日軍也屠殺了當?shù)厝?。此時最令人震撼的場面出現(xiàn)了:“南洋姐”們的墓碑,全部背對著日本……
熊井啟的這幾部經(jīng)典之作,都是從平民的角度來看待戰(zhàn)爭。以軍人為主角的作品,日本拍過不少相關(guān)影片,但大多曖昧不清,明確反法西斯的片子,大概只有《做人的條件》和《戰(zhàn)爭與人》了。而比較客觀的作品則有《虎虎虎》和《沒有出口的?!返鹊取?br>
我在這里重點批評一下《硫磺島來信》,我對它不能諒解的程度,完全不亞于《螢火蟲之墓》。
在日本比《硫磺島》更能正視歷史問題的作品多的是,特別是與《做人的條件》相比的時候,無論真實、客觀、價值體現(xiàn),《硫磺島》都顯得不值一提。
很多人說意大利不也拍了部《血戰(zhàn)阿拉曼》、德國不也拍了部《帝國的毀滅》,憑什么日本不能拍《硫磺島來信》。
首先我要澄清的是,我從來沒有說過半句日本人不能拍以日軍為主角的電影,你們?nèi)シ幌挛业牧粞杂涗?,何時說過?而“記憶”好點的同志大概還記得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話,就不啰嗦了。
《帝國的毀滅》折射出來的是“冷靜的瘋狂”,它對納粹正視而不辯護,《硫磺島來信》更多的則是強調(diào)“日軍也是人”,多少有憐憫的成分,它不像《帝國》那樣,是以一種反思的形態(tài)去審視戰(zhàn)爭,而是一種虛偽的“人道主義”。
我一再稱贊過《帝國》里的經(jīng)典場景“溫柔的母親把毒藥塞進孩子們的嘴中”、“和藹的父親炸死自己的家人”、“親切的希特勒說平民的生命不重要”、年老的瓊格路過索菲朔爾的墓碑后方知“年輕不是借口”……
以上這些場景,《硫磺島》哪里有了?它憑什么跟《帝國》相比?
再說了,《硫磺島》雖然是日本電影(日美合拍),但它首先是由美國人導(dǎo)演,很大程度上它反映的是美國導(dǎo)演的價值觀,而不僅僅是日本的。
我并不反對對日軍給予人性化的描述,但“人性化”并不等于“美化”,所謂“有人性”也不等于“善良”。對殺戮感到麻木也是人性,一邊賣白粉一邊照顧妻子小孩也是人性,在南京大屠殺中搞了“百人斬”回到日本后變成“好好丈夫”也是人性。
《軍閥》以東條英機為主角,但并不美化其人,影片結(jié)尾處不斷地在東條的漂亮口號和戰(zhàn)爭的慘烈畫面之間來回切換,頗有反戰(zhàn)色彩??墒峭瑯又v述東條的右翼片《自尊》,則是我無法容忍的。
《帝國的毀滅》中并不避諱納粹黨的暴行,希特勒一句話就要了赫了曼的命,再一句話就要了一群老百姓的命,至于拿“愛國”這個廉價的商品,煽動年輕人到戰(zhàn)場上去送死更是可恥之極,還有皮特的父母最后也被納粹害死了。
《硫磺島》雖然有主角“被逼上戰(zhàn)場”的情節(jié),但總的來說隔鞭騷癢,對戰(zhàn)爭的反思遠不如《帝國》,更多的是刻畫日軍兵士之間的人性光輝。
我不反對這樣的故事主題,但這是所有戰(zhàn)爭的共同話題,它沒有必要拍成硫磺島戰(zhàn)役。
還有,我并不反對拍反映法西斯一方人民苦難的片子,但是,造成自身苦難的原因要交待清楚,《赤足小子》講述的是核爆,但它也批判了軍國主義,《極地重生》講述的是德軍戰(zhàn)俘逃離蘇聯(lián),但不避諱納粹給猶太人帶來的傷害,《德累斯頓的悲劇》講述的是盟軍對德國城市的轟炸,雖然影片本身是水準一般的肥皂劇,但納粹的不義卻是交待得清清楚楚的,相比之下《再見螢火蟲》和《硫磺島來信》都很片面地強調(diào)自身的“不幸”,絲毫沒有對受害國的愧疚,這也是我能接受前三者,卻無法接受后兩者的原因。
上邊提到的《軍閥》,有個情節(jié)是我認為很有意義的,戰(zhàn)爭后期,日本陷入不利局面,軍國政府打算隱瞞事實,新井記者決意告訴國民戰(zhàn)爭的真相,正當人們?yōu)樾戮牧x舉所感動時,卻有人跑出來這樣斥責他:“新聞記者,戰(zhàn)爭初期你們講過些什么?!什么‘皇軍無敵’啊,什么‘圣戰(zhàn)’啊、‘萬歲’啊,什么消滅美英鬼子……說這些話的是哪些家伙?促使日本好戰(zhàn)正是你們這幫家伙!打了勝仗,你們就歌頌東條,又吹又捧;打了敗仗,就把罪責都往東條身上推,難道你們就沒有責任嗎?!你們在報上寫:‘打不勝的仗就應(yīng)該停下來’,看你們說得多好聽哪!那么,打得勝的仗,就應(yīng)該打嗎?你們號召‘圣戰(zhàn),圣戰(zhàn)……’把日本搞得支離破碎……所有認為戰(zhàn)爭該打的人,全都應(yīng)處以死刑!死刑??!”
《沒有出口的?!芬黄旧聿粠黠@的政治傾向,屬于“述而不評”的類型,導(dǎo)演只不過用平靜的鏡頭說明了那個時代發(fā)生了那些事,而沒去論辯論其中的是非,對日軍的行為既不鼓吹,也不辯護,正如主人公父親所問的:“國家是什么?”。士兵們出征前常唱為國效力的歌曲,出征后卻常唱想念故鄉(xiāng)的歌曲,而熱愛打棒球的主人公在最后所說的那段話富有反思色彩:“你見到過敵人的樣子嗎?我們老說‘敵人、敵人’,可是,就算是美國的水兵也是喜歡打棒球的,有家庭和戀人的人,也大有人在。撞沉敵艦,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啊……”主人公臨終前想到的,不再是所謂的“為國盡忠”,而是大自然的美麗。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則有大量迫害中國人的畫面,影片在日本公映后還獲了獎。不過導(dǎo)演佐藤純彌卻在二十多年后執(zhí)導(dǎo)了《男人的大和》。
我不明白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認為《大和》好看,即便扣除掉意識形態(tài),我也實在受不了劇情的做作。而影片多面討好的曖昧格調(diào)也是我所厭煩的,還不如那些給軍國份子擦粉的右翼片呢,至少人家還像條漢子。
我非常討厭陸川正雄的《南京南京》,它的自作多情讓人作嘔!我以前經(jīng)常批判這部大爛片,現(xiàn)在連罵都覺得懶了,浪費生命,浪費時間。
某些腦殘說《辛德勒名單》里也有納粹好人辛德勒,《鋼琴師》里也有善良的德國軍官威廉,憑什么《南京南京》就不能塑造一個日軍好人?
切!拿孫武和孫悟空相比較就那么有趣是不?辛德勒和威廉都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陸川正雄”又是何方神圣?
我并不反對拍“日本好人”的片子,但為什么不拍“綠川英子”?為什么不拍“原清志”?為什么要一廂情愿地杜撰一個不存在的“良知”,卻污蔑真正的良知拉貝?!
當然,有另一些反《南南》的腦殘也很可笑,我并不因為討厭《南南》而偏袒他們。這些人說什么納粹屠猶不如日軍的暴行來得殘忍,所以西方可以拍《辛德勒》而中國人不能拍《南南》。弱智到這種地步,我也懶得說什么了。
如果在《做人的條件》面前,《硫磺島來信》是爛片、《男人的大和》是垃圾的話,那么《南京南京》連垃圾都不如!
陸川和同樣惡心的屎原慎太郎,會永遠地成為我最厭惡的兩個爛貨!
我并不反對由中國人來拍日軍視角的片子,比如姜文的《鬼子來了》就是一部有意義的佳作,它和《做人的條件》頗為相似,只是換了一個角度,但在反映本國人民扭曲的一面上,卻是相同的,而這兩部影片的主角馬大三和梶,都是被時代摧殘的渺小之人。
關(guān)于其他日本二戰(zhàn)作品,動漫方面,可參考一下個人在豆瓣上的拙作《日本動漫里的二戰(zhàn)》(
http://www.douban.com/note/149181129/)。
小說方面,個人強烈推薦森村誠一的《新人性的證明》、以及松谷美代子的《閣樓的秘密》,這兩本書都與731部隊有關(guān)。
最后推薦一篇我喜歡的影評:
《個人史詩,犀利反思》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932005/昨晚是Human condition第一部在local theater放映的最后一天。我算是搭上了末班車。就連放映員也對這場的觀眾說:you made it.呵呵。
能在寬敞干凈的影院的寬屏幕上欣賞小林正樹的大作,是人生給予我的一大奢侈。其實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小林的作品。隨便查了一下網(wǎng)上,他的作品最為人稱道的大概兩類,一類是與Human Condition一樣反戰(zhàn)反思的,另一類是繼承日本傳統(tǒng)美學(xué)并發(fā)揚光大的講怪力亂神的。網(wǎng)上關(guān)于Human condition的評論非常少,大大超出我的預(yù)計。特別是連一些有名的中文電影網(wǎng)站,對此也不過幾句劇情簡介加導(dǎo)演生平介紹,一看就是從教科書上抄襲下來的,就算已經(jīng)過世的影評人卡夫卡陸也不過寥寥幾句不痛不癢的觀后管,讓我感覺非常不過癮,甚至悲哀。
要我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應(yīng)該看看這部電影。這話一點不夸張。中國人都知道在1937年到1945年間發(fā)生在中國本土的事兒,可大概沒幾個中國人知道,一個日本導(dǎo)演如何描述和呈現(xiàn)這件事,如何反思自己的國民在偽滿洲國犯下的滔天罪行。
小林正樹的這部史詩電影,正是對這個問題的正面回答。
我只看了第一部,所以我只說第一部。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從一開始,這個悲劇的調(diào)調(diào)就很突出。Kaji是個妄圖與制度對抗的人。他希望以人道精神改善被日本軍方非人虐待的滿洲奴役的勞動條件,是一個mission impossible。同樣,作為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一員的他想要獲得中國戰(zhàn)俘的信任,也是一個mission impossible。所以,Kaji在老虎嶺所作的一切,都是不可為而為之。電影反復(fù)地表現(xiàn)Kaji在這兩個irony里的掙扎和反思,他一再地對中國戰(zhàn)俘不信任他感到無力和憤怒,也一再地為自己的上司和同事繼續(xù)虐待和屠殺中國勞力感到悲憤和絕望。Kaji是一個很善于思考的人,然而他忘掉了一件事情,就是,他的祖國日本發(fā)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他向被奴役的中國人要求信任,這個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不能成立的。他用了很多方法試圖和解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甚至到了聲稱要做朋友的程度,但無論怎樣,他們之間始終有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他是個日本人(侵略者),他們,是中國人(被侵略者)。在和平時期,這道鴻溝都未必能被跨越,何況是戰(zhàn)爭時期呢!所以,Kaji其實是一個有著人道主義精神的幼稚的左派,在當時的日本可算是難能可貴,但不是個成熟的合格的知識分子、思考者。他那套人道理論,在鐵一樣的現(xiàn)實面前不堪一擊。在戰(zhàn)爭面前,沒有所謂的改良、改善。支持或反對,只有一個選擇。高被殺害,把這個問題血淋淋地放到了Kaji的面前。
小林在電影里做到了幾件其他日本導(dǎo)演也許永遠做不到或者不敢做不愿做的事。第一是,承認了日本對中國的戰(zhàn)爭是一場侵略戰(zhàn)爭,承認了日本在偽滿洲國進行的對中國人民的擄掠和奴役。第二是,承認了中國慰安婦的存在。承認了日本軍方利用慰安婦達到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第三是,承認了日本軍方對本國有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的迫害。第四是,承認了中國人民為求自由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抗爭,是正義的,是充滿勇氣和智慧的。因此,哪怕電影本身有一些缺點和不足,我仍認為,小林是日本戰(zhàn)后難得的富有正義感和使命感的偉大導(dǎo)演。同為參加過侵華戰(zhàn)爭的小津,對戰(zhàn)爭一言不發(fā)。市川崑,回避了被侵略人民的苦痛,將鏡頭只聚焦于戰(zhàn)敗的日本軍隊。黑澤明,反思戰(zhàn)爭還要躲躲藏藏借助夢來表達。小林,只有小林(至少迄今為止我看到的),敢于直接把日本奴役下的滿洲,那蒼痍滿目的土地、那備受摧殘的人民的面目,搬上熒幕!而這些畫面,出自一個日本導(dǎo)演之手,讓我不由心生敬佩!
我一邊看,腦子里總?cè)滩蛔∠胍粋€問題:假如,在現(xiàn)代史上,中國曾如日本一樣發(fā)動過對別國的侵略戰(zhàn)爭,中國導(dǎo)演能拍出Human Condition這樣的電影嗎?這樣的中國導(dǎo)演,會在當下已有的導(dǎo)演里出現(xiàn)嗎?換句話說,我們能期待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賈樟柯、張元之流拍出 Human condition嗎?
領(lǐng)導(dǎo)說我的這個問題是個假問題,因為不能這樣預(yù)測一個不可能發(fā)生的事件和人們的反應(yīng)。世界不是你能用頭腦想出來的。也許吧,但我總有些莫名的悲觀。
小林讓我贊賞的另一點,是能看到人性的復(fù)雜性。其實能明顯地看出來,小林對中國人是不熟悉的,他對中國人的刻畫有那么點樣板化,遠遠不如日本人形象飽滿、活潑、生動。但即便是處理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對象,小林還是竭力呈現(xiàn)多樣性。他電影里的中國人,有得過且多、貪生怕死型的,有正直勇敢、慷慨就義型的,有聰明智慧以柔克剛型的,還有優(yōu)柔寡斷左右搖擺型的。在他的處理下,我們看不到通常美國電影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臉譜化、絕對化。他對小陳這個角色的處理尤其出色。這個年輕的中國人,給日本人做勤務(wù)兵,是中國人詞典里不折不扣的漢奸。小林在電影里為“漢奸”進行了辯護,把這個角色人性化了。我們看到的小陳,是一個很有孝心、在日本人和中國人兩種角色里搖擺不定的孩子。他做對過一些事,也做錯過一些事。但最終他選擇了和自己的人民在一起,沒有出賣同胞。這和頗有爭議的李安對易先生的處理方法如出一轍。但不同的是,易先生是自己選擇當漢奸的,小陳那樣的窮苦人,卻未必有這個選擇。所以比較起來,小林的處理更有說服力一些。
同樣,小林對日方各色人物的處理也非常注重層次感,注意呈現(xiàn)人物的多面性。二戰(zhàn)期間的日本軍人給我們的感覺往往是冷血、可怕的。影片里的日本軍人也是如此,但,小林著意呈現(xiàn)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盡量避免臉譜化。比如那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軍官,也有對寧死不退的Kaji佩服而退讓的一面。還有一些Kaji的同僚,也是痛恨軍方但敢怒不敢言的。然而同時,同情中國人同情丈夫的Kaji的妻子,卻在緊要關(guān)頭拉住Kaji不讓他解救死囚。可以說,小林對人物的刻畫是從那個人的具體處境出發(fā)設(shè)身處地為他(她)想過的。這些處理都豐富了我們對那個特殊時代和人性的理解。
電影里有兩幕場景,堪稱地獄的人間再現(xiàn)。一幕是Kaji打開押送所謂中國戰(zhàn)俘的列車車門,卻發(fā)現(xiàn)一群狀如地獄鬼魂的中國人爭先恐后地逃下密閉無窗的列車,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進而跑向裝載著糧食的騾車。那處于身體極限精神接近崩潰的人們,那被饑餓、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的人們,就是我的同胞。坐在黑暗的電影院里,看著熒幕上那一個個骨瘦如柴面目全非的中國人,我忍不住我的淚。心里面竟不自主地回響起色戒里湯唯的一句本用于反諷的臺詞:中國不能亡!
我不能理解為什么現(xiàn)在有些所謂的中國學(xué)者談民族主義色變。在我看來,極端民族主義才是應(yīng)該警惕并杜絕的。民族主義本身是一個人國族身份的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而人的存在,到最后,就是國族身份。普泛的人性和人文主義可以跨越國界,但只能是在一定的特殊條件下。相反,絕大多數(shù)時候,人的國族身份決定了他與他者的界限。這是為什么我對不同國族間的真正溝通經(jīng)常感到不樂觀。也是我對人類學(xué)心存懷疑的地方。一個研究中國的美國學(xué)者可以輕松地說,我希望看到中國ge 命。而一個同樣研究中國的中國學(xué)者,則會毫不遲疑地說,我不想看到中國ge 命,因為老百姓會遭殃、會流血。他們都沒有錯。這里沒有對錯,只有國族身份的不同造成的觀念和意識上的鴻溝。
另一幕是日本軍人對幾個企圖逃跑的中國戰(zhàn)俘實施砍頭,而其他的中國戰(zhàn)俘被迫圍觀。這一幕讓我想起了魯迅,想起他所說的麻木的人民。然而在小林的電影里,中國人卻不是那麻木不仁的看客。我注意到,高被處決的一幕,鏡頭是從下往上打的,是個仰視的角度。這在中國電影里,往往是英雄才配享用的,因為它讓人物顯得格外高大。小林對高的處理方式,曾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在看一部日本電影。高那種行為舉止、英雄氣概,讓我恍惚看到了中國紅色電影里高大全的形象,心想是不是小林借鑒了中國電影中的一些表現(xiàn)手法。
小林還有一個做得漂亮的地方,是引入了朝鮮人這個角色。很多時候我們想到滿洲,只想到中國人(漢族人)、日本人,卻很少想到與東北一水相隔的朝鮮和生活在東北的大量的朝鮮族人。在那個戰(zhàn)亂紛飛的年代,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又有些怎樣的經(jīng)歷與選擇?是我們很少關(guān)注的問題。而這個角色的引入,進一步complicate了整個局勢,使得故事更為好看。
小林當然也有一些敗筆。除了對中國人不熟悉造成的對中國人形象刻畫上的失誤之外,語言也造成了一些瑕疵。片中中國人都是說中國話,但演員卻是日本人,大概為了拍片現(xiàn)場學(xué)的幾句中文,講起來那個詰贅拗牙啊,聽得我和領(lǐng)導(dǎo)這個郁悶致死?。∶髅魇恰爸袊恕?,中文卻還沒有日本軍官說得好,這要在中國放映,鐵定笑場。但偏偏這是一部很嚴肅沉重的片子,情境也都多沉重肅穆,要笑還笑不出來,所以感覺特別難受。倒是身邊坐的那些老外幸福,沒有這個語言“優(yōu)勢”,反正都聽不懂,管你中文日文的。我想要是小林能等到中國開放,聘請中國演員來演中國人,情況大概會好很多。但八十年代日本國內(nèi)的政治局勢能不能允許他拍這個片兒,可就不好說了。
領(lǐng)導(dǎo)對小林的處理手法不滿意,他看不慣銀屏上一個日本當權(quán)者(Kaji)被塑造成英雄,他領(lǐng)導(dǎo)下的中國戰(zhàn)俘(實際上是奴隸)還不惜犧牲生命為他出頭。他說這個片兒disturbing。我理解他的感受。但我不贊同他。我想,評判一個導(dǎo)演需要從歷史的角度去考量。小林是日本人,是日本籍的導(dǎo)演,這決定了,盡管他對戰(zhàn)爭有深刻反思、反省,甚至有超越他國族身份的思考,他還是會在電影里塑造日本英雄,不是他姑息日本人,或者盲目樂觀,而是他不可能拍出姜文《鬼子來了》那樣的東西。他沒有在中國文化里成長生活的體驗,他沒有那個文化脈絡(luò)的財富。他沒姜文那樣對中國農(nóng)民的深刻了解,也沒法像《紫太陽》或者《黑太陽731》一樣把日本人當成“他者”來鞭撻。他只能從他所處的具體的歷史文化語境出發(fā)來拍片。而能做到現(xiàn)在這樣的反省、批判、細致入微,已經(jīng)非常非常難得了。就視角問題來說,我所有點不習慣的是,片中經(jīng)常提到的labor問題。侵華戰(zhàn)爭對我來講,一直是個國際政治問題,而不是經(jīng)濟問題。然而,Human Condition提醒我,政治和經(jīng)濟不能脫離。日本帝國的擴張背后的驅(qū)動是經(jīng)濟利益。
小林在片中似乎是特意地回避了日本軍人施虐中國慰安婦的問題。相反,電影里的慰安婦都是日本軍方安排給中國奴隸的。我覺得這個安排是小林的無奈之舉。因為這個話題實在太敏感了。但這樣的安排卻有很多問題。那些吃不飽穿不暖、骨瘦如柴、做牛做馬的中國男人,需要這樣的“慰安”嗎?
最后說一句題目 Human Condition。這個不應(yīng)翻譯為人的條件或者人間狀況。題目的意思應(yīng)該是,一個人能成為full human的條件。所以應(yīng)翻譯為,做人的條件。
泥萌,嗦的種果畫,喔系姨菊也挺布東,人物刻畫,矛盾描寫的很不錯,老高死的太慘了。日本能拍出一個反戰(zhàn)反軍國的人性片真是著實不易啊
小林正樹把史詩片拍出了哲學(xué)高度,仲代達矢把“圣人”演成了“人”。影片中的日本演員說國語確實挺別扭的,但無傷大雅。
個人豆瓣第800部電影。小林正樹6部10小時的鴻篇巨制。第1、2部講述男主角身為滿洲國看管中國勞工的日本理想主義青年,與軍國主義、殖民主義體制斗爭,為中國勞工謀求權(quán)益,卻最終幻滅的悲壯故事。沒有戰(zhàn)爭場面,人性的美好與懦弱,殘忍與陰暗卻暴露無遺,震撼人心真摯動人。比國產(chǎn)抗戰(zhàn)題材片偉大百倍!
黑白攝影非常精致,日本反思侵華戰(zhàn)爭的嚴肅作品,有些乏味
"人之所以為人,大概是因為人有人的同類吧."
一部偉大的反戰(zhàn)電影,必然是站在人性高度反思人之過錯的。電影中的梶和囚犯頭子隔著電網(wǎng)平等的交流——“真正的人,終究會找到他的同類”。小林正樹之偉大也正在于此,他大膽的摒棄了角色的國籍、身份、地位,不矯飾,不煽情,一切的視角都對準“人”這一個體,人之好壞與其他都無關(guān)。
目前為止日本對侵華戰(zhàn)爭反思最為深刻的電影,第二部的砍頭部分,王恒利鼓動中國勞工喊殺人,尤為感人。男主角的妻子更是妻子的典范,相濡以沫,支持理解,不多問問題。愛,生死,仇恨,自由,戰(zhàn)爭片的典范。
舉世皆濁,男主獨清,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瘋狂的、暴力的、機械的世界??v使代價很大,也要登上人本主義的列車,真的偉大了,堪比辛德拉的名單。鐵網(wǎng)內(nèi)外的對話,餓殍遍野的奪食場面,共同發(fā)聲的反抗意識,殘酷生活中的些許愛情,都足夠震撼。力道千鈞,振聾發(fā)聵。從電影制作上來說,光是很努力地讓日本演員說中文,中國觀眾聽起來確實有些別扭,但是其用心之處可見一斑。
一個導(dǎo)演拍一部驚世之作很難,但小林正樹的每部作品都很震撼我。這種震撼是黑澤明沒給我?guī)磉^的。
以個人血肉之軀對抗人間地獄
由于條件所限,所有人的中文都不太好,沒有英文字幕還會有很多不懂的。撇開歷史背景的真實性(雖然我也無意去考證),無論是中國角色還是日本角色,其功能都只是為了把沖突集中在仲代達矢一個人身上。簡而言之,雖然你是好人,還是要譴責你。以中國人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處理就太emotional
人道主義直面極權(quán)的悲歌,群體意識出售英雄的丑劇。【9】
這部里日本人扮演的的中國人角色其實口音不是大問題畢竟我可以腦補,但是臺詞里的形象描寫是一種日式的偉光正,這違和感太強烈了讓我有點噎不下去……雖說都是為了男主的成長服務(wù),但是對日本人配角的描摹明顯就比較自然。我最喜歡的是導(dǎo)演在看似explicit的主題下利用各種微妙的對比傳達出的暗諷,比如開頭“太平南門”的城門門匾慢慢轉(zhuǎn)到一列巡邏的日本兵,比如中間男主把三十名慰安婦送到六百人的特殊集中營之后鏡頭突然一黑倏忽轉(zhuǎn)到了他溫暖的家中老婆平靜喜悅的臉龐,再比如中國人頭子老王在三個士兵被殺男主終于受不了開始反抗的時候才領(lǐng)頭發(fā)出吶喊,還有最后拿失去愛人的春蘭追著男主夫婦這對重逢的愛侶扔石頭作為本部的終結(jié)畫面,太多地方讓人脊背發(fā)涼。
補課系列,一直等到要見仲代。how to justify the innate false?
切入點很多,這次只想引用:“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其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有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后來每不想光復(fù)舊物,而只去贊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后,也每每不思懲兇,自衛(wèi),卻只顧歌詠那幾個烈女,仿佛亡國遭劫的事,反而給中國人發(fā)揮“兩間正氣”的機會,增高價值?!?/p>
小林正樹是唯一令我肅然起敬的日本導(dǎo)演
作為一個裝逼小青年。這種經(jīng)典電影是必須看那麼一點的。我能很裝逼的說我喜歡小林正樹多於黑澤明么?
【寬銀幕】第1部《純愛篇》(104分鐘);第2部《激怒篇》(101分鐘)——一、二部主角以人道改革方針對待中國工人而遭失敗的經(jīng)過,并探討殖民者的良心問題。
1、2部合并3小時26分鐘,也只是整個系列的三分之一,看了一天真累。這種超長篇一定要看完全部也會有整體評價的,不然只能糾結(jié)于拖沓了。仲代達矢在里面是作為一個反思的良知者,宮口精二飾演中國老勞工:人是可以無限堅強起來的,片中的中國人都是日本演員操中文表演。為勞工找慰安婦的情節(jié)有點假
“我是日本人并非我的錯…卻成了我最深重的罪孽!”男主背對妻子說這句話時,礦山污黑巨大占據(jù)整個背景,只留一線天空。他對俘虜說你到現(xiàn)在都不相信我時,鏡頭中仿佛被囚困住的是他自己。這確實是部偉大的電影,身為日本人的小林正樹拍出此片比身為猶太人的斯皮爾伯格拍出《辛德勒名單》更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