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伍德:1924-1978,易裝癖,喜歡穿著胸罩和女性內褲;天才演說家,可以僅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就能找來投資為他那些爛片;20世紀80年代,他被評為歷史上最爛的導演,他拍攝的影片《外星第九號計劃》被稱為影史爛片之王,但是他一輩子最想做的工作,就是想成為一名導演。。。
好萊塢是一個制造夢想的地方,但現(xiàn)實的世界卻是非常殘酷的,富有激情卻缺乏導演才能的艾德.伍德注定很難成功,但是影片《艾德.伍德》中他的拼搏精神卻是令人佩服的。蒂姆.伯頓看來是他的狂熱擁護者之一,為其制作了這部半自傳影片《艾德.伍德》,并為他虛構了一個美好的故事結尾:在《外星第九號計劃》首映禮上,影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現(xiàn)實中,艾德.伍德的作品沒有一部獲得成功,晚期埋頭撰寫情色電影劇本,生活潦倒,最后郁郁而終,也許,這樣的結局這才更真實些。。。
艾德.伍德是一個夢想家,是一個沒有成功的夢想家,但他那種樂觀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也許,能被評為最爛已經表明了他的成功。。。
就是這樣的夜晚,就是這樣的小木屋,就是這樣的棺材,就是這樣的吸血鬼,就是這樣的墓地,就是這樣的十字架……就是蒂姆·波頓!片頭一出來,一連串的“就是這樣”直沖腦門,我甚至忘了這將是一部人物傳記影片。當像墓碑一樣的HOLLYWOOD的大標牌停止閃耀,片子的主角抱著一棵樹從人群中不急不慢地走出來了,噢,這不是那個剪刀手,不是船長,更不是那個殺人狂……這就是淹沒在好萊塢眾多電影從業(yè)者中的一個,為著不餓肚皮,更是為著理想而掙扎的艾德·伍德。一個被劃歸為邊緣人的導演、編劇、制片……
沒有華麗絢爛的布景,《艾德·伍德》用純粹的黑白手法記錄了一段心酸與感動并存的人生。
這是像黑白一樣純粹的心酸和感動。
艾德·伍德像得到寶貝一樣看到一段早被視為廢片的交卷,并想方設法將其創(chuàng)作成一部完整的影片。只要能做成這部片子,他不顧制片方的嘲笑和女友的激烈反對,暴露了自己隱藏已久的迷戀異性裝扮的怪癖,并將這個元素作為影片的主題。結果,這部片子成了制片方和發(fā)行方嘲笑諷刺的對象,艾德本人更是被告知“這是我見過的最爛的影片?!卑聟s用輕快的語調回應說:“我的下一步片子一定很好?!?br>看到這里,我內心不禁抽動了一下。面對犀利的諷刺與嘲諷,坦然應對的人要么是萬事皆看空,或者可以自謔為臉皮厚,而艾德的從容,卻是由一種對理想的執(zhí)著堅強地支撐起來。
拍一部爛片不難,難就難在拍一輩子的“爛片”,卻仍堅信自己的信念,一輩子都未放棄追求自己的理想,哪怕貧苦一生潦倒一世。即使生后有無數的影迷將其奉為偶像,甚至本人被當作cult片的宗師,艾德生前卻無疑是寂寞而不被認可的?!白畈顒诺膶а荨?、“最差的影片”……諸多“殊榮”并未打消他從影的決心,極盡一切可能尋找投資方和演員,也許前一秒鐘他還在吧臺上陰郁地啜飲,后一秒鐘他便能活靈活現(xiàn)地在可能的投資人面前講述自己的劇本。只要有一絲希望,他便會使勁渾身解數去爭取。拜強尼·德普所賜,我不僅一次被艾德臉上那孩童般真摯的笑容打動。
當一個人純粹地為理想活著的時候,他的人生便足夠成就一部傳奇。因為純粹,艾德與老牌吸血鬼演員貝拉·盧戈西的忘年交也成為一段難以磨滅的經典情誼。老盧戈西在幾近(活著已經)被人遺忘的時候,艾德卻以一種“一時偶像,一生敬仰”的態(tài)度將他再度請上銀幕,雖然,這些影片并沒有改變老盧戈西潦倒的困境,甚至讓他成了新的笑柄,但兩個人的合作卻因為惺惺相惜而顯得彌足珍貴。當年邁虛弱的盧戈西一次次向艾德求助,艾德對待自己的老偶像,現(xiàn)在的合伙人,與其說是伸出援手的朋友,更像是一個兒子對父親那種無微不至的照顧與關懷。當艾德憤怒地將戒毒機構獵奇的記者趕走,當艾德隱瞞住難堪的真相將無錢繼續(xù)治療的老盧戈西接走,我仰起頭,把即將流出的淚水收回。
在人生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時候,能收獲一份這樣的友情,就像是無盡的長夜中唯一燃燒的火苗,照亮走向盡頭的路。也許正因如此,老盧戈西才會在臨近人生盡頭的時候,不惜隨時凋敝的生命,為了艾德的影片縱身跳入冰冷的水里搏命地出演。有此一友,此生足矣!
如果說因為事業(yè),艾德·伍德的人生慘淡無光,那么他與凱西·伍德的愛情也足以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愛一個人,便會接受他的一切,包括他的易裝癖,包括他糟糕的事業(yè),包括他那些奇怪的伙伴,甚至能為他沖上大街縱身跳到車上以截下一輛出租車,20余年,無論貧窮富裕,無論疾病健康,無論死亡與否,不離不棄,始終如一。艾德是否應該感謝前女友的拋棄,從而能遇上凱西這樣的女子并將她收為自己的妻子呢?
真實的艾德·伍德的人生也許并無影片中描述的那么動人,他只是在寂寞與貧困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然而蒂姆·波頓卻用最純粹的色彩,將其描繪成了一部震撼人心的傳奇。只有最真摯的情感,才能做出最打動人的影片。我并不是一個資深的蒂姆·波頓迷,只是從有限的資料中得知,艾德與老盧戈西的友情和蒂姆與文森特·普萊斯的友情很像,而蒂姆·波頓本人曾經也有過不被廣泛認可的經歷,另外,艾德影片中一些恐怖、科幻的元素也受到了蒂姆·波頓的推崇……人在敘述和自己相似的故事時,那種共鳴和感情是最純粹而真摯的。
在看過的為數不多的蒂姆·波頓的影片中,我同樣能夠感受到一種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無論是《圣誕夜驚魂》中堅持要過圣誕節(jié)的杰克還是《文森特》中頂禮膜拜文森特·普萊斯的小文森特,也許還有更多的我還不了解的角色,在陰郁的氣氛中,卻總能感受一種執(zhí)著的甜美。
這種甜美,也像黑白那般純粹而永恒。
ps:將我在HC的第100貼獻給你,當你看到時,我還是會靜靜地一個人發(fā)呆,享受回憶的甜美。無論貧窮富裕,無論疾病健康,無論相聚與否,始終愛著,不離不棄。
本人對艾德·伍德和蒂姆·波頓的了解有限,以上言論若有紕漏,歡迎不吝賜教。見笑。
blog:
http://blog.sina.com.cn/EdithPiaf是一個人的名字,也是一部電影的名字。他的另類傳記片。
這本是蒂姆波頓+德普組合藝術水準的最高體現(xiàn),卻也是他們合作影片中票房最為慘敗的一部。
雖然承認有些文藝片必須得接受賺不回成本的事實,畢竟拍成類似[廣島之戀][2001太空漫游]之類,太小眾也沒有辦法。
但[艾德伍德]這部片子并不晦澀沉悶,相反,可以說非常有趣。結果也淪落到如此境地,未免令人心生遺憾。
推測原因——大概是黑白電影實在無力吸引當今的觀眾。
是的,這部影片誕生于色彩繽紛的年代里,更具體一點說,并不遙遠的上個世紀末。
而導演卻執(zhí)意地違背了潮流,帶領觀影者(哪怕是很少數的),疏離了這個浮華的當今,忘卻了色彩的繁雜。
于是,當你看著古董一般的黑白膠片,擁有最純粹色彩的光與影,
便仿佛能聽見放映機在黑暗中輕輕轉動,沙沙作響,
懷舊而沉默。一如那已然黯淡的,一去不復返的,好萊塢黃金年代。
這個年代里,誕生了[公民凱恩],一部被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
如今的很多知名導演都曾說,是奧森威爾斯這部傳奇的作品引發(fā)了他們對電影事業(yè)的熱愛,使他們走上了今天的道路。
然而我相信,也會有很多導演,甚至更多,曾被艾德伍德的作品深深震撼,
從他的電影中獲得了對這項事業(yè)的無限熱情和勇氣,
如醍醐灌頂般紛紛扛起了攝像機,開始盡情釋放被艾德伍德所激發(fā)的靈感與才華。
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很多人通往導演身份的道路上,艾德伍德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怎么樣?現(xiàn)在對他產生了很深的敬意吧?
我好像忘了交代一點。
愛德華 D 伍德 Jr,封號為“有史以來最爛的導演”。
總以為無論什么修飾成分,
只要自己的名字能和最高級聯(lián)系在一起,把它看作是一種稱贊也未嘗不可。
而艾德伍德作為導演之“最爛”,
也絕對爛的如假包換,童叟無欺。
他的代表作[外太空第九號計劃]就在IMDB上雄霸“得分最低影片”稱謂近半個世紀之久。(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2077/)
據說還有憤怒的觀眾強烈要求為這個片子打負分。
因而我們分析他的特質也不必考慮他的其他影片
(如[原子能新娘]或[忽男忽女]——請對影片內容自由發(fā)揮想象。)
看一部[外太空第九號計劃]就足矣。
在編劇時,艾德伍德將其定義為“科幻恐怖片”,然而相信我,你完全可以把它當作爆笑喜劇來看。
由于經費不足和艾德伍德并不在乎“一點點瑕疵”的風格,影片中到處充斥著:
塑料餐盤做成的飛碟,搖搖晃晃的沖向“地球”,而連在上面的釣魚線還在閃閃發(fā)亮;
宇宙飛船內部的駕駛艙,據我仔細觀察,應該是由兩把折疊椅和一張浴室的塑料簾子組成;
某僵尸從墓地里爬出來的場景,沖進兩個與劇情毫不相干的工作人員,架著扮僵尸的演員的胳膊把他從卡住他的墓穴中解救出來;
某演員與巨大的章魚搏斗,陣陣慘叫,異常激烈。然而你可以明顯看出那個章魚玩具很可愛的不會動——因為馬達掉了;
拍攝過程中一重要角色的扮演者不幸逝世,而影片后半部則由另一個與他長相毫不相像的人來接替他,此人不得不在影片中一直用斗篷蒙住半張臉......
一場穿越墓地的戲,由于拍攝時間的不同,同一場景的背景由夜晚變到白天又從白天變回夜晚......
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電影中該出現(xiàn)的不該出現(xiàn)的,這個片子應有盡有。
看完此片,又怎么能不破口大罵,拍案而起:“xx的,這也能叫電影?!那老子也能拍電影!”
聯(lián)想趙麗華“梨花體詩”事件......這種反面刺激的力量是無窮的。
于是一個個投筆從影的導演就此誕生,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不知道[艾德伍德]的導演蒂姆波頓是不是其中的一員。
不然為何在記錄艾德伍德人生時,忠實卻又略帶了一絲調侃的味道。
到處跑著找投資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員加入自己的劇組,在電影院里被觀眾的臭雞蛋爛番茄打得抱頭鼠竄......熱鬧而搞笑。
在笑容的背后,不知為何又感到一種酸楚與淡淡的凄涼。
也許這就是看一個小人物時的感覺。
渺小,平庸,一如蕓蕓眾生中的自己。
然而他又與我們自己不同,因為更單純,而傻得可愛。
所以,當我們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夢想不過是一個無法證實的傳說時,他只是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堅持。
于是艾德伍德雖然被制片罵的比狗血還淋頭,仍然神采奕奕的坐在電影院里欣賞他自己的成果。
透過他興奮到癲狂的眼神,你知道在面對這個無人欣賞的世界時,他一個人在空蕩蕩電影院的黑暗之中為自己感動。
當他隨著影片無比慷慨激昂的念著臺詞,完完全全沉醉于他的rubbish時,我善意的希望整個世界為他安靜下來。
曾經以為只要有了一顆熱情的心一切就都有了可能,以為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哈哈。
當我在相信愛迪生那句“成功等于1%的天才加上99%的汗水”時,
漸漸發(fā)現(xiàn)他還說著,“那1%的天才更重要,甚至比那99%的汗水的汗水更重要?!?br>不知是誰刻意要隱去后半句的名言,為眾多平凡的小人物許下了了一個空洞的承諾。
無數打擊卻逼迫著人們相信——真的有所謂命運的存在。真的有無法求得的天賦。
我恍然,于是我放棄。在我停下步伐慢慢退到路邊時,自己也清楚是做出了一個明智的選擇。
然而還是忍不住回望舍棄的那條坎坷的路途,艾德伍德仍在上面跌跌撞撞的奔跑。屢戰(zhàn)屢敗,而又屢敗屢戰(zhàn)。
我不再相信了,他卻依然信著。我變聰明了,他卻依然愚笨著。我在嘲笑他,卻為自己落下淚來。
是不是有一些人,天生就應該奔跑,應該去追逐?那些奔跑與追逐的背影,氤氳了那樣一種笨拙的溫情。漸漸明白了,喜歡一棟房子,原因是自己永遠也買不起它。喜歡一個人,原因是自己,永遠也不能成為他。
我不知道艾德伍德是否幸福。
影片的最后,有一個有趣的場景。
艾德伍德因受到了投資方種種限制,一氣之下跑到bar里喝悶酒,卻在那里偶遇了奧森威爾斯。(艾德此時還穿著裙子。)
一次“史上最偉大導演”與“史上最爛導演”的對話,讓艾德伍德頓時又充滿了激情,風馳電掣重新殺回片廠拍攝去鳥~
誠然,這件事會讓他興奮很久,不過對于奧森威爾斯來說,是不是幾秒鐘就可以把這個對他無限敬仰的B級片導演忘的一干二凈呢?
正如[東京巴比倫]中那個美麗哀怨的女孩子,帶著令人心碎的流淚的微笑,從高塔上跳下,
畢竟艾德伍德最終因沒有人來投資,貧困潦倒,饑寒交迫,死于酗酒引起的疾病。
上天給了他對電影癡狂的熱愛,卻吝惜給予他哪怕絲毫拍攝電影的天賦。
這,是不是一種殘忍?
我也許該懂得這種無奈,然而又不能輕易釋懷。
最后抄下史鐵生的一段話。
“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br>
在人生的大舞臺上,獻給那些生來去充任苦難角色的人們。
蒂姆·伯頓與約翰尼·德普的經典合作.很CULT的一部電影.一部向CULT片致敬的電影.
拍這個題材是很冒險的.但是影片的導演畢竟是Tim Burton.我最喜歡的導演.至少到現(xiàn)在為止.沒有"之一"兩個字.Tim Burton.在向Edward D. Wood Jr.致敬的同時.也用自己獨特的電影表現(xiàn)手法.自己對電影的獨到見解證明了自己的藝術.時至今日.他能被這么多人追捧.不僅讓自己的才華得到證實.也鼓勵了千千萬萬個熱愛電影的人.做自己的藝術.也許他曾經也想Ed Wood崇拜奧森威爾斯一樣喜歡著哪個導演.直到他成功.直到他超越.
Tim Burton是個神奇的人.他總是能讓人漸入佳境.最開始也許想要放棄看這部電影.但慢慢的.會脫離不開.直到結束后還回味無窮.這就是Tim Burton的魅力.
奧森威爾斯對艾德·伍德說:電影值得你為它奮斗.為什么不在你一生中拍一個人的夢想呢?
艾德·伍德,史上最爛導演.然而就算是他對拍電影完全沒有天賦.就算是被制片方罵得狗血淋頭.還是一如既往地對電影保持著熱情.在今天.他仍舊保持著"史上最爛導演"的稱號.然而就是這個稱號.引來無數CULT迷追看他的電影.這也算一種成就吧.至少他的藝術保留到了今日.還沒有被忘記.
電影中.我看到了一個永不服輸的普通人.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今天我們可以把這稱之為藝術.喜歡穿女生的衣服.一個普通人而已..看完電影好一陣子.我忘了Johnny Depp 的名字.只想叫他作Ed Wood.Tim Burton塑造的小人物.那么能吸引人.深入人心.
令我感動的是Ed Wood與貝拉·盧格西的忘年友情.我看到是Ed讓貝拉重燃對生活的希望.他們的相遇.對他們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生最寶貴的財富.在影片最后.Ed在夢寐以求的首映式上深情地說::“I just wanna say that this film is for Bela.”這是他送給BELA最好的禮物.馬丁·蘭道將BELA演繹得十分完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部勵志片.影片的主角.不是最偉大的.而是最爛的.永不放棄.就算條件再差.也會成功.
今天.Ed Wood 的名字被眾多CULT迷銘記.Tim Burton的<Ed Wood>是送給他的禮物.即便他是"史上最爛導演".又有什么關系呢.
到現(xiàn)在為止.已經談不上喜歡不喜歡.只有崇敬不崇敬.<Ed Wood>From Tim Burton.
為你喜歡的奮斗一生吧.即使你是最爛的.
邊看這電影,邊讓我回憶起《色情男女》,回憶起《喜劇之王》,都是懷著一腔戲劇夢想的人們,由導演講述的導演的故事,于是便分外真實和心酸。第一次發(fā)現(xiàn),約翰尼德普竟然笑得與周星星如此類似,燦爛得有些生硬,眉毛會抬得高高的,而這種笑容,往往在他最尷尬的時刻呈現(xiàn),當被別人指斥“從沒有看過這樣爛的電影”,當四處奔波也尋求不到贊助商的投資,他總是會這樣笑著,并投入下一次的努力。
在《色情男女》中,阿星總是流露著失落的,明明是在追求著藝術的,但往往現(xiàn)實事與愿違,不得不隨波逐流。印象最深的是當街拍三級片的那幕,每個工作人員依次戴上墨鏡,掩耳盜鈴地期冀做這種事情的永遠不是自己。場面實在有些黑色幽默。在《艾德·伍德》中,艾德卻總是以樂觀示人,我們總看到他的笑,但也不會忽略他那句“我只是想講故事”后面的隱隱失落。
貝拉·路格西,一個被別人過氣的吸血鬼扮演者,一個時時在人前擺著架子,軟弱時會向艾德哀嘆“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老人,被別人提起時總會被問到“他還沒有死嗎?”我們看了太多演員光鮮誘人的表面,而只有很偶然才能碰觸到他們是多么的孤獨。如果曾經擁有的一切已經成為生活中難以磨滅的牽拌,永遠走不出光環(huán)散盡時那無邊的黑暗,那么,我也許寧愿不曾擁有過曾經的一切。我這個人非常容易被老人打動,尤其是一個孤單而沉迷于往事中的老人,時間實在太殘酷,而我的這份渺小的悲憫最終總會回落自身的。
《艾德·伍德》并沒有在人生的路途多舛上渲染太多,也不似要承載多少人生感悟和道理。一切似乎既成事實,艾德總是在坦然面對著,于是,這電影看得我還比較欣慰。還沒有看完全部影片,蒂姆波頓應該不會給出一個南海十三郎式的結局的。我覺得,拍出這樣電影的導演同時也是在鼓勵著他自己的,爾冬生如是,周星馳如是,蒂姆波頓也應該如是。在影片中,艾德完成的電影也不能上映,但是,他的電影仍舊給了參與拍攝的工作人員以啟示,我想,其中的潛臺詞是:如果這部電影給更多人看到,一定會有更多人從中得到需要的東西。
一個導演的奮斗史,無論勝敗,都會被他的同行所理解吧,也一定會給有夢的人們以啟示。也許艾德能繼續(xù)樂觀下去,那么悲劇便不成悲劇,等我把全片看完便知結果了。
~~~~~~~~~~~~~
看完了,本來快得內傷了,又被童話般的結局調整過來了,像周星馳偶爾不搞笑而拍《喜劇之王》一樣,蒂姆波頓也不魔幻了拍出這部《艾德伍德》,都是出乎意料地動人的,算得上是驚喜。
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堂吉訶德。史上最爛導演艾德·伍德就是蒂姆·波頓的堂吉訶德,讓人憐憫又嫉妒……Lugosi去世前在自家門前摘花那一幕令人無比動容。
“他是史上最爛導演,卻在死后為無數B級粉所擁躉。他有稀奇古怪的異裝癖,喜歡穿著女裝招搖過市。他是極具天才的演說家,僅憑三寸不爛之舌便能撬動投資人的錢袋。他是奧森·威爾斯的粉絲,蒂姆·波頓的偶像。可笑又固執(zhí),熱血又有趣,一個一生追求夢想的失敗者——他是艾德·伍德,電影史上的堂吉可德
“電影值得你為之奮斗,為什么不在你一生中拍一個人的夢想呢?”一部具有哥特味的奮斗勵志片,其實非常喜歡艾德·伍德那永不放棄的精神,即使全世界都否定他,仍有勇氣做喜歡的事;Johnny Depp易裝相很美,Bela lugosi雖則老矣,神秘而孤獨的形象為影片增添幾分蒂姆·伯頓最擅長的黑暗色彩。
縱不能光芒萬丈,也要倒在追逐夢想的路上。
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藏著被這個世界所不容的、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
很好笑但其實更多是心酸,好萊塢何嘗不是一個定義失敗的地方,好在現(xiàn)在他也重新定義了“成功”。最后他竟然就那樣遇見了奧森威爾斯。。
德普對電影事業(yè)的熱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不管生活如何,永遠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不改變,陽光便會追隨于你。
艾德·伍德是個具備妥協(xié)和投機力的理想主義者,而托米·韋素是個有錢的理想主義者,先天暴發(fā)的后者比白手起家的前者低能了多少,《艾德·伍德》就比《災難藝術家》優(yōu)秀了多少。付蘭蘭應該把這片拉上十遍,看看什么才是真正可敬的“向下致敬”。和奧遜·威爾斯的相逢提升全片,天才蠢材,同此涼熱。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好萊塢之王,小人物有喜有淚的奮斗史也能成就cult片之王。打動不了別人,也能被自己感動。在這點上電影爛片之王伍德和公認最牛叉的奧遜·威爾斯沒有區(qū)別。向艾德·伍德致敬,也向無數電影中的小人物致敬。
只有波頓,才會給這樣一位“爛"導演樹碑立傳,電影雖說是紀實題材,但看得出保留了他自己電影中的哥特風格。從某種方面來講:他和波頓是同樣偉大的導演,甚至強于波頓。因為他那種對電影的熱情,無人能比,和如今大陸的爛片導演是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所以,再也不要拿”艾德伍德“來形容他們了,好嗎?
藝術的確需要天賦,但是藝術的不確定仍舊能夠懇誠努力,“電影值得你為它奮斗”,艾德·伍德堅信這句話并投以執(zhí)著,他相信的,是自己的才華,盡管被評為"史上最爛的導演",但他的真誠也在他死后為他迎來了贊譽。depp的荒唐和不倫在形式上讓本片的意義得以驗證。
被波頓一拍,史上最爛導演成了世上最可愛的人;多次笑噴,以淚收場。
這不是一部簡單的關于史上最爛導演的傳記片,而是一部講述全世界電影人辛酸史的自傳電影。結尾處波頓將這位公認最傻叉的伍德和公認最牛叉的奧遜威爾斯拉平了距離,足見一個導演要實現(xiàn)理想,無論是天才還是蠢蛋都要經受同樣的折磨與苦悶。
B級片導演--伍迪艾倫。知道這片子是因為第十放映室。
這是一個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
我們的艾德雖然自此住進了醫(yī)院一陣子,但他還沒有放棄自己的追夢之旅:還是到處跑著找投資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員加入自己的劇組,在電影院里被觀眾的臭雞蛋爛番茄打得抱頭鼠竄。場面熱鬧而搞笑
德普的臉譜化表演之一,膩歪透了
何其悲壯,何其蒼涼。幾乎哭到難以自持,因為在每一個非虛構的角色里看見自己的影子,在快要堅持不下去時,看見發(fā)光熾熱的夢想,滾燙。
這部片的意義遠大于其內容和形式。又是關于理想破滅,而且還這么爛,途中幾次想刪。而最悲劇的恐怕是這竟然是真人真事!號稱“史上最爛導演”,ED兄大概是ENFJ,但其實他的人生不能算是完全失敗,最起碼他始終堅持了他的理想。拍電影這行恐怕更多的是辛酸,要不是真愛,誰費這勁啊!
無數個像ED一樣的小導演,成就了HOLLYW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