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選擇《登月第一人》作為2018年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的開幕影片,可以說國際上最為權威的電影節(jié)給了這位最炙手可熱的新星導演——達米恩·查澤雷足夠的肯定。
從導演脫離學生習作的稚氣真正進入電影工業(yè)體系開始算起,第一部執(zhí)導的電影《爆裂鼓手》甫一現(xiàn)世,就真的爆裂了整個電影圈,各方面都可以用驚艷來形容。
第二部電影《愛樂之城》更是成為當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的爆款,后來又一舉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也是距今為止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獲得者。
1. 備受矚目的查澤雷
到第三部電影《登月第一人》(First Man)就直接做了今年威尼斯的開幕影片,現(xiàn)年33歲的查澤雷,可以說在歐洲和美國兩個不同的電影體系都獲得了不同于旁人的期許。
和同年齡段的新生代導演比起來,查澤雷在工業(yè)體系中似乎顯得更為游刃有余,在大眾市場和藝術水平之間也始終都拿捏得當。
第三部電影《登月第一人》除了繼承前兩部佳作累積下來的高口碑之外,還是查澤雷第一次跳出了音樂電影的舒適區(qū),拋棄以往張揚奔放的情感表達,轉為一種更為內斂安靜的內向式的靈魂挖掘。
新片繼續(xù)沿用《愛樂之城》男主演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擔任男一號,也就是影片中的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的指揮長——尼爾·阿姆斯特朗。
關于49年前的“人類史上第一次登月”,電影作品并沒少涉及。大部分都是從科幻片想象或是紀錄片探秘的形式去描寫,但是真正從探月者個人內心情感出發(fā)的影片,《登月第一人》可謂是開了先河。
盡管在其他藝術領域,大衛(wèi)·鮑伊的《Space Oddity》就曾在飛船發(fā)射前,就通過美國探月者的心態(tài)描寫,描繪過這一神奇的魔幻時刻。
在看到《登月第一人》的那一刻,筆者內心就涌動出初次聽到《Space Oddity》時的悸動。在Major Tom(虛構人物)和Control Ground(地面控制中心)的對話中,鮑爺用極致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迷失宇宙的迷幻感。讓人深信,精通爵士及流行音樂的達米恩·查澤雷正是受到《Space Oddity》的啟發(fā),去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登月旅程。
相較于大衛(wèi)·鮑伊《Space Oddity》中人類迷失在宇宙浩瀚虛無的迷幻感,查澤雷的《登月第一人》雖然同樣以個人角度去看待這次人類首次登月的歷史時刻,卻是把大量的著力點放在了向人物內部的精神和情感的探索。
自從人類學會了飛行,在大眾的想象中,太空旅行就被描繪成一種,神秘的擺脫地心引力束縛的高聳翱翔的雄偉境界,極少會有作品將升空過程中的壓抑和恐懼,如此直白而又赤裸地展示出來。
但在查澤雷《登月第一人》中,尼爾·阿姆斯特朗與這項刻入人類歷史里程碑的NASA太空項目,人與外界的關系,人與家庭的關系,甚至是人與自身的關系,都讓這個看似按部就班的登月計劃充滿動蕩不安、引人入勝的戲劇性。
在影片中,乘坐一艘被儀器和刻度盤環(huán)繞而充滿壓抑狹窄感的火箭飛船,并沒有什么寧靜或令人安心的地方,呈現(xiàn)的空間更接近于困在恐懼中的牢籠。
在這個已知結局的歷史事件中,查澤雷面臨著和諾蘭一樣的挑戰(zhàn),如何將觀眾帶入影片所創(chuàng)造的情緒,讓人信服宏觀歷史背后的故事。在這一點上,新作《登月第一人》證明了即便沒有《爆裂鼓手》奔放的感染力,沒有《愛樂之城》糖果色調的奇思妙想,憑著內斂而冷靜的內省式的探索,查澤雷也有足夠的說服力。
2. “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
在詹姆斯·R·漢森(JamesR.Hansen)的著作中,影片《登月第一人》記錄了阿姆斯特朗(瑞恩·高斯林飾),從被NASA招募到阿波羅11號升空之間的經歷。
劇本著墨之處,不是高唱美國航空實力劃時代的勝利的頌歌,而是記錄一個喪女的父親在家庭與生活之間掙扎的困境。阿姆斯特朗始終渴望重新建立新的生活,在擺脫喪女傷痛和堅定生存意志之間搖擺不定。
這種矛盾的存在狀態(tài)既造就其“登月”的動力,也是影片主人公“登月”前情緒掙扎的源泉。
影片的開場是阿姆斯特朗駕駛一架X-15戰(zhàn)斗機,噴氣式飛機在空中旋轉,天空從漆黑的午夜變成了明亮的藍色,太陽的光線從大地的邊際噴射,倒映在阿姆斯特朗的面罩上。飛機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在顛簸中返回陸地。
飛行中產生的巨大噪聲,猶如存在血管中的恐懼感貫穿始終。阿姆斯特朗穿越大氣層回到地表,影片突然消音,突如其來的寂靜之美,以“無聲勝有聲”創(chuàng)造出著實攝人心魂的視覺效果。
與其將《登月第一人》看作是一部太空類電影,不如說這是一部單純的傳記人物心理成長影片。
影片中沒有過多地展示所謂的太空場景和技術,實際上鏡頭停留在日常生活的糾結可能比太空漫游還要多。幼女患病離世,與妻子之間的爭執(zhí),家庭在巨大壓力下瀕臨崩潰,同袍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在越戰(zhàn)和“美蘇競賽”的大背景下,“登月”的歷史性勝利被無限放大,影片卻把觀眾的眼球重新拉回到個人價值的重塑上。
在整個電影敘事文本中,有兩點文本結構性元素顯得特別突出。第一個是阿姆斯特朗和妻子珍妮特之間的家庭關系,面對著生活中不斷發(fā)生的變故和其他航空任務失敗帶來的死亡壓力,外界熱鬧喧囂和內部沉默暗涌的對比回旋出個人與環(huán)境的張力。
另一方面,影片確實將這次航空任務與更廣泛的世界大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同一時期的美國各地爆發(fā)了反越戰(zhàn)抗議,太空競賽看起來像是一場昂貴的男人間游戲。影片選擇了蓋爾·斯科特(Gil Scott)于1970年發(fā)行的《Whitey on the moon》,從側面補充了影片這點欲蓋彌彰的政治意圖。
當然,片中情緒的圓滿表達,得益于瑞安·高斯林的出色演繹。高斯林在片中盡力淡化了人物的自然魅力,輕描淡寫地描繪了一個人致力于一項工作的過程,將展現(xiàn)自我的常規(guī)好萊塢演繹減到最弱。
阿姆斯特朗絲毫不愿意自吹自擂曾經的歷史功績,片中沉默寡言的行為甚至讓媒體感到無所適從。這使得人物的演繹方式,與好萊塢同類型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人物塑造標準概念背道而馳。
正如導演查澤雷所言,“阿姆斯特朗并不是一個愛夸夸其談的人,大部分宇航員可能都和大眾的印象一致,看起來非常堅定干練。”
他還說,“但阿姆斯特朗非常不同,他特別安靜內向,不大說話,但任務完成得很出色。我從高斯林身上看到阿姆斯特朗的影子,覺得他應該可以很好地呈現(xiàn)到這一點?!?/p>
其他如凱爾·錢德勒和西亞蘭·辛茲這樣的老牌演員,也將他們一貫的莊重演出融入到影片中美國宇航局的權威角色上,科里斯·托爾則扮演了直言不諱但滑稽憨厚的奧爾·德林,一莊一諧的配合調和了整部影片的嚴肅色調。
從整體上來看,影片的主要敘事重點放在以男性為主的整體及主要人物阿姆斯特朗身上,鮮有個別的角色的敘事分配,這也是本片在整體豐滿度上稍顯欠缺之處。作為一部以個人敘事及情緒帶動的影片,闡述重點單一地放在主角身上,不免太過單薄,很難在整體圓滿度上形成能夠自洽的人物自身與外界的關系。
技術上而言,內森·克勞利的視覺設計還原了上世紀60年代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讓人物置身于一個普通的環(huán)境中,抽離了阿姆斯特朗登月前的所有英雄式歌頌,借助高斯林低調的人物呈現(xiàn),展示出平靜克制的情緒暗涌。
查澤雷向來擅長捕捉角色眼神的鏡頭語言,梳理出阿姆斯特朗在掙扎與克制之間的內心搖擺,所產生的不俗的效果,讓人感受到入肉的心理痛楚。
瑞典攝影師萊納斯·桑德格倫繼《愛樂之城》后,再度掌鏡達米恩·查澤雷的作品。鏡頭語言追隨盧貝茨基式的美學風格,大量跟拍長鏡頭帶出查澤雷作品一如既往的律動節(jié)奏,阿姆斯特朗一邊和孩子們玩耍,一邊和女兒竊竊私語的鏡頭,人物空間距離和光線位置等都非常精致到位。
從構圖設計上很容易讓人想起《生命之樹》,將溫柔的生命之美與幽閉恐怖的升空鏡頭并列在一起。干凈的鏡頭感與反高潮的劇本編排形成高度一致的風格,形成影片中具有金屬色般的細密壓抑感。
在家庭場景中,鏡頭從一個黑暗的房間通往一個明亮出口的推軌,形成一種幽暗中的牽引力,似乎模擬著徘徊在黑色的空間之中。
而在月球的場景中,遠焦鏡頭讓頭盔模糊了攝像機鏡頭的視線,讓觀眾帶入到影片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當月亮出現(xiàn)在地平線上時,從阿姆斯特朗的視角往外看,月亮的表面反射在頭盔玻璃上,鏡頭捕捉到情緒和奇跡之間的共振,正是那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感使影片情緒超越了鏡頭。
3. 我們都猜到了結局,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將我們帶到結局
影片《第一人》中沒有刻意的人性沸點,沒有經過渲染的愛國熱情,更沒有悲慟式的劇作撕裂,用幾近靜默的痛苦克制且冷靜去完成人物弧光。將一種更容易被高歌的登月狂熱,返璞歸真回更為漫長的反高潮的生活本質。
這位探險家從未知的世界回來了,神秘地退出了公共生活,目睹著世界對太空的探索由狂熱到熄火。就像協(xié)和式飛機一樣,它是一種未來主義,成為了過去的東西。在這次從另一個星球凝視地球的旅程中,鏡頭用公平的眼光看待這一存在主義的冒險。
影片其中一幕以阿姆斯特朗的視角俯視,當?shù)谝粋€人類的腳印踏在月球的塵土上,高斯林冷靜的臉上隱隱抽動,是恍惚間的難以置信和不現(xiàn)實,也是“個人一小步,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的激動,靜默的鏡頭語言帶出復雜情緒,完成了影片中最大的人物高光。
影片《登月第一人》最大的戲劇張力,便在于現(xiàn)實與超現(xiàn)實之間的反復拉扯。
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已知結局的歷史事件,鏡頭語言本身就扮演著中立而面無表情的角色。觀眾借助片中阿姆斯特朗的視角,從太空艙的窗口看到散發(fā)幽光的瓦礫土地上,陶醉在月球砂礫的質地中。
阿姆斯特朗邁出第一步時,目光隨鏡頭凝視著靴子腳下幽靈般的遙遠時,隱含著超現(xiàn)實主義的暗示,但宇宙飛船終究將其拉回地球的現(xiàn)實生活中。正是這種超現(xiàn)實的漂浮感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生活掙扎交錯拉扯,讓人類實實在在體會到了《Space Oddity》所吟唱的迷幻。
這部電影對于死亡的捕捉一直是劇本驅動的主要元素,阿姆斯特朗愛女的病逝,雙子座太空計劃之前其余失敗計劃導致的殉職,任務危險因素所帶來的死亡恐懼,任務中最為可怕的推動力,都是在深淵邊緣催眠時做著的一個夢。
影片《登月第一人》重新定義了什么是太空旅行,生活在我們的想象之外,第一次捕捉到了命中靶心的真實關系。
事實上,太空旅行比我們想象的更危險、也更多磨難,這是《第一人》原始戲劇力量最重要的一環(huán)。然而,最終讓你感到困擾的是,登上火箭飛船的危險,體現(xiàn)了太空計劃的一些不可磨滅的東西:不僅是一個“新的前沿”,而且是某種文化反抗死亡的方式,使它變得既讓人難以忘懷,也顯得更加扣人心弦。
當阿姆斯特朗的身體卡在雙子座太空艙的幽閉空間內起飛時,鏡頭隨著飛船劇烈晃動所帶來的不安,不僅是因為這樣的飛行比以往所見的更粗野可怕,更毛骨悚然;還因為緊張情緒的燃料來源于外化物質世界。
人類史無前例的工業(yè)技術可以神奇地將人類本身架在一臺機器上,在天際間撕開一道裂口。這一剝離的過程,既是現(xiàn)實中與在地踏實感的剝離,也是人類精神上已知世界的分崩離析。
和1969年阿波羅11號的登月之旅一樣,查澤雷帶著他的新作同樣完成了一次艱難的冒險。
作者|小飛俠;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注明出處
看完電影,我去喝酒了,喝的不是很清醒,但還是有很多話要說.
之前,我有一次去福建武夷山,去過的朋友可能知道,那里有一個荒廢十多年的景點,叫大王峰,基本上人跡罕至.不湊巧的是,我在途中遇到了幾個外國姑娘,她們繞開了很多熱門旅游山峰,徑直去攀登了這座廢棄的景區(qū)山峰,我跟在后面以至于速度太慢跟丟了.可是,在攀登的過程里,這其實就是一座絕山,登上山頂只能從懸崖的間隙里爬上去,人在懸崖相交的縫隙里攀行,所以,在這次旅途里,我不得不佩服外國人的勇于探索和冒險精神.
麥哲倫,現(xiàn)在想想,他是多么大的勇氣,環(huán)球航行.
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說一句國人不愛聽的話,大家都比較慫.這種慫從骨子里長出來,害怕冒險,討厭不穩(wěn)定,不能忍受風險.其實,這種價值觀念硬是要分一個上下的話,落后國家落后的原因就是不敢去嘗試不可能的事情.赫茲和牛頓等等這些現(xiàn)代物理學的計量單位,沒有一個中國的.
斷不了舍離,想來想去那個chance有多少,交換的砝碼是多少.
落后就是落后,不能創(chuàng)造就是不能創(chuàng)造,人慫就是人慫,這是事實,不可否認,所以說阿姆斯特朗登的不是月,其實是人類挑戰(zhàn)的極限高峰,而且并不是所有創(chuàng)造偉大功績的人都是優(yōu)秀共產黨員或者新長征突擊手.
我從武夷山旅途回來,驚詫于曾經置身自己于險境,但從此更愿意探索和冒險,
關于月亮,還真是有一些緣分,夜里曾在北京的時候,爬上一座荒山,拍攝了月亮的照片,我更加認為了沒有經過探險和冒險的事情都不值得珍視,沒有冒險也不足以談人生.
附上我拍攝月亮的照片,驚詫于阿姆斯特朗真的登上去了.
2018年頒獎季又來了,伴隨著鋪天蓋地的小年和唏噓聲??赡軒撞孔罴延捌瑔渭悠饋?,還比不上一部最佳外語片的質量。不過在眾多的頒獎季作里,小玄兒還是有著自己的好萊塢五佳:
《登月第一人》
《湮滅》
《遺傳厄運》
《銀湖之底》
《黑色黨徒》
今天特別想分享的
是這部達米恩·查澤雷的新片
《登月第一人》
很多人覺得《爆裂鼓手》看著太疼了,又不喜歡男主角;《愛樂之城》又太浪漫,不喜歡石頭姐;那我覺得這部《登月第一人》——導演達米恩·查澤雷給出的新作品,完全是不同的類型,而且是我看過的,最動人,最有誠意的真人傳記電影。
大家常說喜歡悲情英雄,那么這部《登月第一人》真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你很難想象,故事的主人公,竟然是尼爾·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這樣一位載入史冊的宇航員,怎么會如此的痛苦與悲傷?
初看片名《登月第一人》你可能會以為這是一部美國主旋律電影,但是在IMAX大銀幕和高清資源的二刷下,令人依然想三刷、四刷。這部電影與最近的政治正確話題沒有任何聯(lián)系,作為人物傳記,毫不炫技,沒有《史蒂夫·喬布斯》的盛氣凌人,也沒有《至暗時刻》那么沉悶,《登月第一人》有著獨一無二的審美與氣質。
1. 電影導演的音樂品味
實在是在太重要了!
如果你問我2018年哪部電影原聲最值得收藏,雖然奧斯卡的最佳原聲配樂提名還沒公布,但是我會選擇《登月第一人》?;叵胍幌隆缎请H穿越》和《地心引力》,越是科幻片,越是需要音樂來引領觀眾的想象力,擴展無限的視覺空間,讓觀眾體會到,身臨其境,面對浩瀚宇宙的內心旋律。
這部《登月第一人》的配樂,從微小的旋律,到登月的史詩一刻,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音效和配樂都完美至極!人類的登月,不就是一首真正的月光圓舞曲么?只不過是用科技和生命譜寫而成。在那一刻,人類的文明在宇宙中化為一道光,平穩(wěn)地降落在月球上,實現(xiàn)了人類長久以來的一個夢。
甚至沒有語言可以形容那種,場景氣氛與配樂的恰到好處。月球的打開方式,導演找到了,而且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達米恩·查澤雷和他最親密的配樂伙伴賈斯汀·赫維茲,也是第三次合作了。憑借《愛樂之城》賈斯汀·赫維茲已經獲得了小金人,這次的發(fā)揮更是令人驚艷!
2.這不是美國的登月計劃
而是屬于阿姆斯特朗內心旅程
這部電影從尼爾·阿姆斯特朗的真人傳記改編而來,就注定電影的輕政治背景,重人物情感的方向。生活中阿姆斯特朗的獨孤、傷感、沉穩(wěn)、果斷。最重要的是,他少言寡語。與孩子,甚至是妻子,都有著漸疏漸離的狀態(tài),所以影片中大量的人物狀態(tài),是透過鏡頭中的孤單身影和配樂氛圍來表達的。
電影中,我們將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登月第一人,其實我們也從未真正認識他。從影片開篇,危險的零重力飛行測試,到小女兒患腦瘤去世,阿姆斯特朗的悲傷就開始在影片中蔓延,這樣的悲情貫穿了整部電影。隨著登月計劃的進行,宇航員的葬禮一個接著一個。本應該是影片高潮的阿波羅11號的升空,竟然被導演處理成了一場葬禮的送行。這種悲壯的渲染,更加合理也更加高級,令觀眾從全新的角度去觀看這場所謂人類的壯舉。
在電影里,你看不到任何主旋律的渲染,強國的炫耀,只有一個沉默寡言的阿姆斯特朗,走在一條漫長又黑暗的道路上,直達月球——那個跟他一樣,孤獨、寂寞、寒冷的地方。他才最終放下了心結,達到了內心的平靜。
登月之后,影片也沒有表現(xiàn)那些,插國旗與總統(tǒng)通話等等大家都已經熟知的情節(jié)。而是回到了阿姆斯特朗與女兒的回憶,作為一個父親,阿姆斯特朗總是懷著深深的遺憾與悲痛。
影片甚至在的登月這個何其重要的人類歷史時刻里,加入了虛幻的情節(jié),阿姆斯特朗將女兒的遺物,丟入月球坑中,并且留下了一滴眼淚。這件事成為了阿姆斯特朗登月的唯一,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3. 《登月第一人》從頭到尾,
都是關于一個人的故事。
在登月任務完成后,阿姆斯特朗回到了地球,住在隔離間與妻子透過玻璃窗,重新開始了觸碰,建立情感關系,這一刻他才最終完成了人物弧光。
也就是說,這個講述登月的電影,其實講述的是阿姆斯特朗個人的心路歷程。從一個痛失兒女的父親,孤獨的男人,如何重歸家庭的故事。
如果說這部電影主旋律的話,它講述的是美國最經典的主旋律——家庭。
4. 這是我見過的
最不帥的高司令
因為要飾演阿姆斯特朗,高司令這次剃了小平頭,貼近人物角色。也將是你看到過的最平凡的高司令,他沒有了《亡命駕駛》的酷勁兒,也沒有《愛樂之城》里的浪漫眼神,而是近乎沒有了表情,板著一張臉,常常把自己關在屋子里。
與妻子和家人的互動,是影片中少有的溫馨時刻。
導演將大量的家庭場景,都還原了家庭錄影帶的畫面質感與拍攝方式。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觀眾,感受更真實的生活片段。
家庭戲里被處理的最美的,應該就是這場月光下的夫妻共舞了,窗外的月光和室內的燈光,正好形成了冷暖的對比,剪影部分也恰到好處,展現(xiàn)了兩個心靈的彼此靠近。
5. 這個男人
完全不是英雄人設
而是最寡淡無趣的那個
從冷戰(zhàn)的開始,在美蘇航天計劃的競賽中,阿姆斯特朗就只是一個平凡的工程師。應聘宇航員的挑戰(zhàn)和工作,也是他離開家,逃避女兒去世的救命稻草。
對于阿姆斯特朗來說,新的生活剛剛開始,馬上就被一個個宇航員去世的噩耗打碎。隨著五位宇航員的去世,阿波羅計劃的一次次擱淺。一場場葬禮,讓阿姆斯特朗再次陷入崩潰的邊緣。當阿姆斯特朗成為了阿波羅11號的指揮官,他的擔心與焦慮除了完成任務,還有如何面對他的家人。
無論是政治還是時局的壓力,影片中這些人類瘋狂建造的龐然大物,在畫面中不斷的給到觀眾同樣的心理壓迫。
影片中的一首《Whitey on the moon》把民間的抗議和NASA的趕工交叉剪輯,將矛盾推向了制高點。這種音樂+劇情沖突的對比,帶來全新的視聽感受,導演簡直是天才的不得了。
阿姆斯特朗就是那個,踏著無數(shù)宇航員的肩膀,最終走向月球的人。他不是登月的首發(fā)團隊,卻是一個沉穩(wěn)的接球手。
觀眾將看到他毫無喜悅地走向土星五號。導演的鏡頭里,再次出現(xiàn)狹窄的三人駕駛倉,冰冷的架構,密閉的環(huán)境,每次電影里出現(xiàn)這個畫面,都令人想起死刑犯即將坐上的電椅一樣的冷峻氣氛。當他終于站上了月球,他需要面對的還是他自己,他需要解決的,還是他的個人問題。
當阿姆斯特朗從月球返回地球,他真正要完成的,是回到自己的家人身邊,重建聯(lián)系。這也是影片試圖傳遞的最私人,最個人的內心旅程。阿姆斯特朗內心的悲傷,被導演傳遞的淋漓盡致,觀眾從觀影的前10分鐘開始,就被沉重的氣氛籠罩,對角色的移情最終在登上月球時,達到高潮。
這部《登月第一人》是我今年看到的,無論從劇本還是拍攝,配樂,道具,后期等等完成度上,誠意最高,驚喜最多,也是最喜歡的一部好萊塢電影。電影借助人類登月的壯舉,試圖攤開在觀眾眼前的,是關于生命的重量。
無論是阿姆斯特朗的女兒,還是同事;無論是死于疾病,還是執(zhí)行任務;對于阿姆斯特朗來說,這些生命的離去,沒有輕重,都是沉痛的打擊。即便他登上了月球,他需要面對的,還是關于自我的問題。阿姆斯特朗作為宇航員,作為父親,作為丈夫......
從這一部電影開始,徹底被達米恩·查澤雷圈粉。如果你也看了,歡迎一起分享感受。
撰文小玄兒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歡迎在 B 站或 Youtube 關注「小玄兒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觀看
#日本電影大師藍光套裝系列
#臺灣電影大師藍光收藏系列
#新老電影混剪系列
未來還有更多CC必收藍光套裝系列
感謝小伙伴們的支持!你們的每一個關注對我來說都彌足珍貴!
我忘了在哪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講宇航員是怎么選人的。其中有一個重要特質是,他們比平常人更不容易感到緊張。作為一個挑戰(zhàn)人類極限的人類,而且需要做很多之前無人做過的挑戰(zhàn),這個特質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尼爾·阿姆斯特朗無疑就是這樣的人,影片在第一個鏡頭中就已經闡述得明明白白:即使在女兒罹患癌癥、心煩意亂的前提下,他仍然可以把出故障的試飛飛機安全開回地面。這,也是他之后被選為宇航員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這一特質使得電影分外難拍,也是這部電影并不出彩的原因:他們也許比平常人具有更少的感情。冷靜到了一定程度,也許會和無情難以割舍,在外人看來,也許是冷酷。
縱觀阿姆斯特朗的人生,幾乎沒有任何彎路,就是一個完美的NASA宇航員形象。中西部中產階級家庭出身,工科大學生,打過韓戰(zhàn),當過試飛員,在NASA期間多次完美完成任務,登月后成為大學工程學教授,活到82歲,因為心臟病而逝世。這么一個平淡無奇的人生,幾乎沒有什么拍成電影的沖突,除了女兒因腦癌夭折之外。所以在電影里,導演把它放大了,甚至讓高斯林帶著女兒的手鏈上了月球。但其實這對看過紀錄片和傳記的我來說,并沒有太大說服力。在他心中,完成任務是第一位的,他所處的歷史位置不允許他出任何差錯,任何可能的風險都要被減到最低。所以,在靜海上的那個情節(jié)雖然感動,但我并不覺得真實。如果有感情,我覺得他有的也是那種大愛,即對國家的熱愛與對神的崇敬,在六十年代那種狂熱的冷戰(zhàn)氛圍中可能會顯得更加真實。但如果這樣拍,個人的那條線就只能完全擯棄,就和導演想表達的命題大相徑庭了。
瑞恩·高斯林希望用刻板的面部表情和機械的動作來表達阿姆斯特朗近乎無情的冷靜這一特質。這位查澤雷的御用演員實在是太不像阿姆斯特朗了——他們的面相幾乎完全相反——所以他覺得也許只能用神情和氣質來模擬。但事實上,如果你看過今年新出的登月紀錄片《阿波羅11號》(我也寫了影評在這里),你就會發(fā)現(xiàn)真正的阿姆斯特朗并不是面無表情,在進火箭之前最緊張的時刻,他甚至還對鏡頭露出了微笑。他并不是一個嚴肅的人,他也會和隊友開玩笑;也就是說,他的冷靜并不浮于表面,而是在他那比平常人跳動得慢的心臟里,在一次次從容完成危險任務的結果里,而這是很難用電影的手法來表現(xiàn)的。
所以即使這是部講故事的劇情片,我仍然更喜歡看今年的《阿波羅11號》,因為對于這一無與倫比的偉大人類歷史事件,只要用剪輯得當?shù)摹⒄鎸嵉溺R頭砸過來,就足以形成對觀眾排山倒海的震撼。人類的感情在這件事情前是渺小的;也許一個充滿情感的故事很感人,但我只要看看宇航員慢慢穿上厚重的宇航服,沖天而起的火焰,巨大的轟鳴,控制室內緊張到無法呼吸的氣氛,就能得到更大的刺激。如果需要情感,那就加上宇航員在返航途中朗誦的那段圣經。在這件事情上,任何文藝創(chuàng)作都不如真實來得更好。
很榮幸, 這部電影改編自我們學校的歷史系教授James Hansen的著作<第一人>, 因此在我們學校有個小首映禮,教授還回答了一些電影中的細節(jié)和真實的故事. 趁著我還記得住,忍不住想分享一下.
首先這部電影但凡涉及到無線電臺的對白時,百分百都是有記錄下來原話,真實性可想而知.
阿姆斯特朗最后登上月球,獨自對著月球坑發(fā)呆是真實發(fā)生的,教授說,這一段還有醫(yī)學記錄,說當時一度測量到阿姆斯特朗的心跳達180每分鐘. 然而沒人知道是為什么.
在面對月球坑時,阿姆斯特朗把他逝去的女兒的手鏈留在了那里, 這是一個表達人物情感的細節(jié), 而事實上,他扔沒扔,甚至扔了什么, 都是一個謎. 我們教授說, 他找到過NASA的人詢問登月宇航員的物品單,對了,每個宇航員帶了什么東西上月球都要像過關一樣申報.另外兩個宇航員都有一個明確的單, 唯獨阿姆斯特朗的找不到了.于是教授親自去采訪了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否認自己帶了東西.但是我們教授的態(tài)度是,阿姆斯特朗是個很實誠的人,但那一次他撒謊了, 因此教授推斷,他應該帶上了一個他自己特別珍貴,卻不想讓任何人知道的東西. 由于阿姆斯特朗對 他的小女兒感情特殊,如同電影里一樣,他老婆,他同事都從未聽他提起過. 甚至很多他同事根本不知道他曾經有一個女兒. 因而編劇在創(chuàng)作了這一個橋段.
電影結尾,高斯林給了女主一個吻, 在玻璃上.非常隱晦,既不想點破他們后來離婚的事,也不想加入太多感情.現(xiàn)實卻很搞笑,他妻子見到從月球回來的阿姆斯特朗的第一句話原話是:
OK, NOW WHAT?
導演達米恩在不僅照劇本拍了很多素材,還讓演員們自由發(fā)揮在家里的很多橋段,因為畢竟家里的事,除了通過阿姆斯特朗的兒子透露出來的家庭對話之外,大部分對白都是編出來的.在阿姆斯特朗收拾行李時,妻子在書房里發(fā)脾氣讓他給兩個兒子道別的那一段純屬演員自由發(fā)揮. 也出于想拿奧斯卡獎的緣故, 這一段放進了電影里.
當問及到我們教授對這個故事的劇本貢獻有多少時候, 教授說遠沒有他希望的多. 剛開始接觸劇組的時候, 編劇喬西辛格,也就是憑<聚焦>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的編劇給我們教授發(fā)了雙行距的16頁紙的劇本,讓他提意見. 我們教授實誠的回了他一份單行距的70頁紙的修改意見...于是乎編劇超過三個月沒再理我們教授.我們教授一臉委屈的說,后來再也不敢隨便瞎說修改意見了,單純做一個顧問,告訴他們哪些細節(jié)對哪些細節(jié)錯.
個人非常喜歡這部電影, 畢竟,愛樂之城忠實粉絲.加上母校光環(huán). 作為傳記電影來說, 把很多橋段設計成第一人稱視角的方法非常討好,讓我們有一種過山車似的體驗,體驗到宇航員的偉大探險精神. 而且這真的是一部細節(jié)堆積的電影,導演把每一場景都精心設計一番, 讓我們時而感受到太空的浪漫,時而感受到太空的幽靜與窒息的恐懼,時而還能感受到人類偉大的使命感. 總之達米恩絕對是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導演, 我甚至看到了一點諾蘭和雷德利斯科特的影子(關于宇宙的部分,經常想到星際穿越的對接場景,有一段有異形的詭秘感)
新世紀后,曾有美國宇航局局長邁克爾·格里芬坦言航天器、空間站是代價高昂的“戰(zhàn)略性錯誤”。
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當1969年7月21日凌晨2點56分,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將其左腳第一次踏上月球表面,講出這句話。
全世界此刻有超過5.3億人正在通過直播關注著這一激動人心的瞬間。
僅僅半個世紀前,魔術師喬治·梅里愛還在他的[月球旅行記]里描畫著人們登上月球,遇到月球人的奇思妙想。
此刻,雖然沒有遇到月球人,但梅里愛那不可思議的奇思妙想顯然已經變?yōu)楝F(xiàn)實。
[爆裂鼓手]、[愛樂之城]的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拍[登月第一人],也沒忘了他那爆裂的靈動與浪漫感。
尼爾·阿姆斯特朗不是神話,也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英雄,他就是一個把與女兒的羈絆帶上月球的父親。
導演講他作為父親、作為丈夫、作為同事,作為普通人的一面,從很私人的角度講述登月。
雖然刻意模糊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但60年代美蘇的瘋狂太空競賽,永遠是人類登月繞不開的背景。
1961年4月的第二個周一,從莫斯科來的謠言就已經開始散播到國際社會:
蘇聯(lián)的火箭研究者們已經將載人航空器送入太空并安全返航。
直到第二天晚上,美國中央情報局才傳來報道,蘇聯(lián)這一飛行計劃將在當晚進行。
當華盛頓還在睡夢中,另一邊的莫斯科已經將一個名叫尤里·加加林的宇航員送上了太空。
他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發(fā)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
加加林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人。這個人是個蘇聯(lián)人。
美國人氣壞了。
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更是經歷了一個糟糕的下午,所有媒體都向他拋來一個最尖銳的問題:
為什么美國在航天領域總是屈居蘇聯(lián)之后?
他也明白,如果想要洗刷這一恥辱,就必須要在更激進的領域領先,比如,登月。
于是,也就有了后來肯尼迪那個著名的《我們選擇登月》演講,他說:
我們選擇在這個時代登月,還要做其他事,并不是因為它們簡單,而是因為它們很難。
肯尼迪為整個美國和NASA制定下了十年內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標。
追溯源頭,早在二戰(zhàn)后美蘇兩國瓜分戰(zhàn)后德國時,就已經開始了這場太空競賽好戲。
當時,納粹德國有一艘作為世界最尖端武器的V-2火箭,它也是人類首次創(chuàng)造出的有能力進入太空的裝置。
美國比蘇聯(lián)更快一步,將其搶先拿到,并且還收獲了它的締造者馮·布勞恩。
馮·布勞恩及其背后的整個核心團隊和核心設備,全都被一起運往了美國。
這也成了美國航天技術的起點。
而另一邊在搶奪戰(zhàn)中失利的蘇聯(lián),則不得已請出了自己的“大神”,在蘇聯(lián)大清洗時入獄的科羅廖夫。
兩邊的較勁就此開始了。
五十年代后半期,兩邊先是爭先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成功后,接著又開始將生物比如小狗、猩猩等送入太空。
57年,蘇聯(lián)發(fā)射首顆人造衛(wèi)星;59年,蘇聯(lián)拍到了首張月球背面的照片;61年,加加林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地球人。
尤其是加加林的上天,深深打擊了美國領先眾人的驕傲。
美國民眾此刻正在看著蘇聯(lián)對自己耀武揚威。
他們需要反擊了,而肯尼迪做了這件事,無論最后結果是榮耀還是損失,都源于他的這一決定:
美國將在十年內把人送上月球。
當時,美國的載人飛船才剛剛完成一次彈道飛行,赫魯曉夫譏諷它是“跳蚤的一躍”。
蘇聯(lián)當時絕對不信,美國會真的舉全國之力投入到名為“阿波羅”的登月計劃中。
但事實上,即使花費超過數(shù)百億美元,美國就是下定決心要去做了。
因為,太空競賽發(fā)展到了這里,已經不僅僅再關乎技術優(yōu)勢。
或者說,它和國家安全和科研關系都不大,而僅關乎臉面,有人甚至稱之為“天體政治學”。
60年代,蘇聯(lián)擁有更大的火箭,可這恰好證明他們在技術上處于劣勢。
美國科學家找到了更好的方式來設計氫彈頭,讓它的體積和重量都可以達到比之前更精小的地步。
蘇聯(lián)科學家需要大量的火箭助推器,可美國無需如此就能完成火箭發(fā)射。
白宮和克里姆林宮的人對此都很清楚,但普通民眾并不清楚。
你要向他們解釋,軌道上更多的衛(wèi)星是美國的、比起蘇聯(lián)發(fā)射的笨重衛(wèi)星,美國早已有了整套用于氣象、用于通信等的衛(wèi)星設備。
對于普通民眾來說,不過是白費口舌。
因為,蘇聯(lián)的確更引人注目,他們搶占了一系列的“第一個”、“首次”。
美國早早就向公眾宣布將在1961年5月上旬將第一個美國人送上太空。
卡好了美國宣布的時間,克里姆林宮的赫魯曉夫和蘇聯(lián)載人航天的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就打算“截胡”。
原定8次的試射搞了7次就匆匆發(fā)射,其中還有2次是以失敗收場。
為了趕時間,加加林乘坐的飛船上也是一切從簡,就連必備的陀螺儀都沒有。
回程之路險象環(huán)生,這個故障、那個中斷,最后跳傘落地后的加加林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活著回到了地球。
而肯尼迪則被逼到了絕處。
甚至已經有人開始預言“等著吧,肯尼迪會因此在下一次的競選中失利”。
他自己也相信,在這一刻,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注視著這兩個超級大國間的競爭。
西奧多·索倫森是肯尼迪曾經的助理,在后來的肯尼迪同名傳記中,他這樣寫道:
肯尼迪相信美國還未完全抓住太空競賽對全球政治及心理方面的影響。東西方正在競爭,力圖說服舉棋不定的新興國家轉向自己的陣營,告訴他們未來的路。
他害怕蘇聯(lián)在航天上“看起來”的高光成就會幫助其建立世界領導地位。
對這一點,他心里是發(fā)毛的。
所幸,在三個星期后,美國人民在心理上就稍稍扳回了一城——
第一枚“水星計劃”的運載火箭發(fā)射,乘客是海軍中校艾倫·謝潑德。
他在外層空間飛行了15分鐘,如果說加加林的飛行軌道復雜程度是10,那謝潑德的就是1或者2。
但可沒人在乎這個,美國上下陷入一片歡騰。
紐約以史上最盛大的彩帶儀式迎接他的回來,人們紛紛為他寄賀卡導致賀卡脫銷,他家鄉(xiāng)州的議員們爭論著要將州名字改成“太空城”......
當幾年后,阿姆斯特朗將美國國旗插在了月球上,宇航員們接連向國旗敬禮。
這一場關乎面子的、史上最昂貴的科技戰(zhàn)爭也由此到達高潮。
幾年前,美國《新聞周刊》刊登了一篇文章,詳細介紹了解密文件中美國軍方曾經的一個瘋狂設想。
文章稱,50年代末,美國軍方曾花了很多時間來探討將月球用于戰(zhàn)爭的可能性。
陸軍提出建立月球基地的計劃,而空軍走得更遠,它想用核武器攻擊月球。
不過,與其說是攻擊月球,不如說是在月球附近或月球上引爆核武器,以此來震懾蘇聯(lián)人。
在那個太空競賽最狂熱的年代,現(xiàn)在聽起來最瘋狂的設想在當時似乎都稀松平常。
畢竟,現(xiàn)實總能比設想更瘋狂。
1967年,蘇聯(lián)共產主義革命50周年之際,怎么慶祝呢,他們打算讓一名宇航員上天然后與飛船對接,互換船只再回國。
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第一艘飛船“聯(lián)盟一號”就是一堆垃圾,根本沒有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條件。
無奈當時的領導人勃烈日涅夫明確表示希望這件事成行。
迫于壓力,凡是提出問題的,皆被解雇、降級,一切向前照常推進,所有人也都清楚,這是一次自殺任務。
宇航員科馬羅夫最終不得不硬著頭皮上——他為了保護他那唯一的替補,他最好的朋友加加林。
可不久后,加加林也在一次飛行訓練中,因飛機墜毀而罹難。
同年,另一邊美國的三名航天員蓋斯·格里森,愛德·懷特和羅杰·查菲死于阿波羅太空艙內的一次大火。
這一段有些冒失的試驗在[登月第一人]里也有相對完整的展現(xiàn)。
另一個就是高昂的花費,美國僅在把人送上月球的阿波羅11號這一項,就投入了超過560億美元。
而這還遠遠沒有結束。
所以,后面的幾屆政府都無法采取長遠措施與策略來應對60年代更轟轟烈烈的種族騷亂。
這些騷亂加上反越戰(zhàn)游行,構成了60年代除了太空之外的另一個主題。
新世紀后,曾有美國宇航局局長邁克爾·格里芬坦言航天器、空間站是代價高昂的“戰(zhàn)略性錯誤”。
也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質疑載人航天計劃是否真的有足夠的科學價值。
但就像當年肯尼迪在《我們選擇登月》演講中所說的:
為什么選擇登月?那他們也許會問為什么我們要登上最高的山峰?為什么要在35年前飛越大西洋?
的確是針鋒相對的競賽且代價高昂,但那個年代也正散發(fā)出一種永恒而無限的幻想與執(zhí)著。
至少,當阿姆斯特朗邁出踏上月球的第一腳,那是一個何其浪漫又美妙的時刻!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破詞兒」
當我們提到太空電影時,首先想到的標簽,往往是科幻故事、英雄主義和探索精神,但很少真正地關注參與其中的每一個個體。但這種情況,自奧斯卡級別的《地心引力》之后開始逐漸改觀,《火星救援》就在重視人文關懷的同時還對技術本身保持了很高的關注,《隱藏人物》更是直接把鏡頭對準了默默無聞的少數(shù)族裔科技工作者們。
而奧斯卡影帝西恩·潘在今年帶來的劇集《火星先驅》,與達米恩·查澤雷和瑞恩·高斯林的新片《登月第一人》,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類似的紀實風格,將歷史性大事件的核心主角,從《世界末日》式的缺陷英雄形象重新降格為人,同時又不像《星際穿越》一樣煽情過度,而是事無巨細地展示劇中角色如何在生活中的不同身份之間取舍和做出犧牲。兩臺反高潮的太空戲劇,都不約而同地把真正的航天內容,放在了故事的最后,而幾乎將故事的全部重心,都放在了家庭和個人抉擇上——當個人命運與人類命運相互交叉時,任何選擇都不是輕而易舉的。
與達米恩·查澤雷的前作《爆裂鼓手》類似,《登月第一人》偏向自然主義的表演和敘事風格,不僅為故事和人物本身提升了可信度,更為觀眾帶來了自恰的敘事空間,降低了觀察角度——甚至能得到近似第一人稱的體驗——從而大幅提升了代入感。這與好萊塢之前,對太空電影奇觀化和娛樂化的表現(xiàn),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與《火星先驅》類似,《登月第一人》有一種植根于60年代的,脫離意識形態(tài)之爭,沒有被稀奇古怪的政治訴求所污染的黃金精神。
在傳統(tǒng)的太空電影中,往往在有意或無意中通過去人格化和英雄化,拒絕承認宇航員也有正常人的情感,更不用說去討論它們了。而這樣一來,就降低了宇航員作為一項職業(yè),所要面對的生理和心理風險——尤其是后者——這不僅僅是能夠憑借勇氣或意志就能一言蔽之的事情。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和編劇喬?!ば粮瘢ā毒劢埂贰度A盛頓郵報》)眼中的尼爾·阿姆斯特朗,并沒有放棄作為父親和丈夫的身份,從而讓電影能夠與觀眾之間建立真正的情感共鳴。在達米恩·查澤雷的多年合作伙伴,攝影萊納斯·桑德格倫的鏡頭,就像《美國狙擊手》的做法那樣,始終保持在尼爾·阿姆斯特朗的主觀面:無論是在NASA聽簡報,還是給兒子讀睡前故事,與妻子冷戰(zhàn),都能夠更好地傳遞他的彷徨和不知所措。這些強烈的個人感受,目的就是讓觀眾跟隨深受大男子主義困擾的尼爾·阿姆斯特朗一起,感受到守得云開見月明的沖擊力。
即便《登月第一人》更加近似一部歷史心理劇,但電影仍然在飛行的模擬體驗上實現(xiàn)了自《地心引力》以來的一次飛躍。與后者對3D的超凡運用不同,前者并沒有太多畫面上的技巧,而是更加專注于讓觀眾進入尼爾·阿姆斯特朗的身體之中,從而感受到在幾個G的加速度下,從事看似簡單的活動,其實要面對怎樣的驚人考驗。
而達米恩·查澤雷提升代入感的另一個做法,就是對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環(huán)境的精確重述。除了美蘇之間的太空競賽,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在之前的太空電影中(如《阿波羅13號》)被忽視的內容——比如在電影中段,可以看到許多非裔美國研究者們(《隱藏人物》)認為,預算高昂的阿波羅計劃是在轉移公眾對當時如火如荼的平權運動的注意。而持有類似觀點的并不局限在少數(shù)族裔群體中。同時,在片中的電視節(jié)目中,也暗示了越戰(zhàn)引起的抗議活動,這種不安和動蕩的情緒能夠滲入故事中,讓《登月第一人》在氛圍的把握上,要比其他反映美國太空計劃的電影更加真實——排在前面的,幾乎只剩下HBO的迷你劇集《從地球到月球》了——后者的地位,幾乎可以類比于《兄弟連》之于二戰(zhàn)題材影視作品了。
達米恩·查澤雷是一個非常注重角色內心體驗的導演,這在《爆裂鼓手》上已經有過了非常清晰的展示。而像瑞恩·高斯林和克萊爾·福伊這樣,表演風格內斂的演員,也讓劇本能夠在沒有對話的情況下,能夠很好地傳達角色的深層情感——尤其是夜深人靜之后的恐懼與孤獨感。
而與《爆裂鼓手》的另一類似之處,就是對悲劇和失敗的重新解構:所有的犧牲,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自我凈化,在迎來成功之前,去除不完美的因素。這種帶有強迫癥風格的對完美的不懈追求,在J·K·西蒙斯的演繹下有著令人恐懼的壓迫力,而在瑞恩·高斯林和一代又一代的NASA人的努力下,象征著人類在踏往未知的道路上反復自省,所必須承擔的堅韌意志——盡管它能摧毀一個人的生活,盡管它對這世界上的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似乎是毫無意義的。
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說:“我們需要在這里失敗,所以我們才不會失敗?!?/p>
這才是先驅者們留下的最寶貴的遺產。
今天周日,本來打算去鄰近的AMC電影院看lady gaga的新片A Star Is Born,但是驚喜的發(fā)現(xiàn)居然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達米恩查澤雷的新片,F(xiàn)irst Man(登月第一人)居然也上映了,作為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開場電影,之前對其早有所耳聞,可是無奈票都賣光了,所以只好打車去了另外一家AMC,兩個多小時目不轉睛地看完了這部電影,心里五味雜陳。
達米恩查澤雷大概是那種你每次看他電影之前,都會滿懷期待的那種導演。今年33歲的達米恩年少有為,2014年的他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片,爆裂鼓手(Whiplash),這部電影我整整看了三遍,直到今天我依舊忘不了它給我?guī)淼臎_擊;之后是愛樂之城(La la land),差一點捧到奧斯卡最佳電影,不過我一直堅信這個頭銜一直離查澤雷不遠,今天看完這部登月第一人,我感覺到這部電影絕對有機會拿到明年的Best Picture.
電影站在人類歷史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的角度,重現(xiàn)了登月整個過程。作為達米恩的好搭檔,瑞恩高斯林在電影中扮演阿姆斯特朗本人,克萊爾芙伊則扮演阿姆斯特朗的妻子Janet. 與其說電影本身是站在阿姆斯特朗的角度敘述,不如說是站在阿姆斯特朗家庭的角度。作為一部傳記片,家庭,親情永遠都是一塊兒好的材料去雕刻琢磨,這部電影也不例外。
從電影開始,就用影像交代了阿姆斯特朗年幼身患癌癥的女兒,Karen. 她在整部電影中都是一個象征,當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表面,將手里帶有Karen名字的prayer手環(huán)扔到月球上時,我感覺到整個電影院一片寂靜,我也沒控制住眼淚。
一部好的傳記片不能大的篡改歷史事實,但也不能缺少元素與象征,這部電影里阿姆斯特朗的女兒Karen就是一個象征。去年十二月上映的I,Tonya似乎在這方面也沒輸,它強調了Tonya畸形的童年,只不過在后半段略微乏力。而這部很多人期待已久的登月第一人上映兩天在IMDb上的分數(shù)也降到了7.7,豆瓣上現(xiàn)在也只有7.9,大大低于查澤雷的平均水平。問題是出在哪里了呢?
大部分人認為這部電影缺乏驚喜,的確這部電影確實讓我略微失望。當我們看著電影中的阿姆斯特朗站在阿波羅里時我們知道他會活下來;當阿姆斯特朗的妻子跑去失去丈夫的鄰居時,看到的只是一個面容憔悴的,剛失去丈夫的妻子。我們總是希望在電影里期待一些Unexpected stuffs,不過作為對于人類歷史登月第一人的尊重,這部電影幾乎完全按照Jame.R.Hansen為阿姆斯特朗寫的傳記,F(xiàn)irst Man:The Life of Neil A.Armstrong改編。而電影里對于原型的還原也恰到好處。
雖然電影的劇情是大概按照人人都知道歷史推進的,但是里面還是有一些有意思的元素(畢竟是查澤雷?。。?。當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上時,這時穿插進來了一些阿姆斯特朗和家人,妻子,兒子,女兒(Karen)的片段,他們在河邊郊游,陽光刺眼奪目。小Karen趴在阿姆斯特朗的肩上,指著黃昏中的月亮,這是鏡頭突然轉換到月球表面,只有孤零零的阿姆斯特朗一人,他站在那里,在月球表面,這個人類從存在的那一天起就崇拜神往的地方,它距離我們永遠不可及,但這一刻,那一刻,阿姆斯特朗在上面,在它的表面,一切都凝固了,一切都停下來了。
電影的結局同樣令人動人,阿姆斯特朗回地球之后,因為害怕帶有外星病毒而要隔離一個月,他的妻子Janet隔著玻璃深情地望著他,他們動人地望著對方,電影就此嘎然而止。其實說一些題外話,現(xiàn)實中,阿姆斯特朗返回地球之后,因為名氣變大而變得孤僻,常常望著Karen的舊照片發(fā)呆,人生不是電影,最讓人難過的是,1994年,阿姆斯特朗和生活了38年的妻子Janet離婚了,幾年后又和一位叫做Carol Held Knight的女人結婚了。
2012年8月25日,載入人類歷史的阿姆斯特朗與世長辭,對于他,這一次一切又凝固了,不同于在月球表面那一次,這一次,一切永遠的凝固了。
我給這部電影打5星/5星,電影本身4顆星,然而在登月四十多年后,阿姆斯特朗逝世后5年還能看到這樣一部如此高質量的傳記片,我覺得它值得五顆星。因為前兩部音樂電影而成名的查澤雷這一次在配樂上也沒有讓人失望,下面是Spotify上這部電影的配樂Playlist,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聽一下:
最后謝謝您的閱讀,歡迎大家關注我寫雜文的公眾號:Andysspace,本人目前17歲,正在美國讀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