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苦守寒窯十八年,一場游戲一場夢
《前陷風暴》是一部以色列電影,獲得2007年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單就影片的拍攝手法本身來說,稱不上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然而若是把這部電影放在時代的聚光燈之下,卻自有重大的意義。
《前陷風暴》的導演約瑟夫-席達出生在美國紐約,六歲后與父母一同移民到以色列,在取得哲學和藝術學位后,他又回到紐約攻讀電影碩士。由于接受過正統(tǒng)的電影訓練,約瑟夫-席達的運鏡手法顯現(xiàn)出影劇學院特有的熟練與精確,濾鏡、軌道與腳架,三機取鏡與切換,鋪墊、沖突與終結。相較于中規(guī)中矩的運鏡與敘事方式,這部作品所采取的視角立場以及拍攝的時機更吸引眼球。
《前線風暴》的故事講述的是以色列于2000年從“波佛特堡”撤出這一真實歷史事件。波佛特堡是一座由12世紀時的十字軍所建立起來的碉堡。在過去九百年間,歷經無數(shù)次的血腥戰(zhàn)斗,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羅馬人與阿拉伯人都曾占據(jù)過這座碉堡。波佛特堡位于黎巴嫩南部,黎巴嫩是一個小國,土地只有1.04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11萬人。在數(shù)次的以阿戰(zhàn)爭中,許多巴勒斯坦難民從以色列逃到相鄰的黎巴嫩,其中自然也包括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成員,這使得黎巴嫩成為以色列的眼中釘、肉中刺,使其在1982年和2006年兩次遭到以色列的戰(zhàn)爭攻擊。
在1982年的第一次以黎戰(zhàn)爭中,以色列派出了十多萬軍人進攻黎巴嫩,一舉攻占了波佛特堡,而這一占就是十八年。2000年,在強大的國際輿論壓力下,以色列終于決定從黎巴嫩南部撤軍,《前陷風暴》講述的就是以色列軍隊撤出波佛特堡時,堡內軍人所面對的狀況與心情。不同于一般的戰(zhàn)爭片,《前陷風暴》并非從英雄主義或愛國情操來切入,而是以個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場戰(zhàn)爭的荒誕本質。
■以色列軍隊駐守波佛特堡的最后一段時間里,情況非常異常。一直以來,真主黨人就持續(xù)對波佛特堡進行炮擊,而以色列當局給駐軍的指示是:堅守堡壘、不得還擊。在決定撤軍之前倒也還好,真主黨人的攻擊只是象征性的,一天來上幾次無傷大雅的炮擊。然而當以色列將要撤軍的消息傳出來后,攻擊就變得密集和強大,意圖呈現(xiàn)出一種以色列人被打跑的態(tài)勢。結果堡內軍人開始出現(xiàn)傷亡,撤軍通知卻遲遲不來,不得還擊的指示也始終不變。
隨著攻擊的增強,堡內駐軍們的心情益發(fā)動搖,開始私下討論當年攻占波佛特堡的情況。據(jù)說在1982年的以黎戰(zhàn)爭時,上頭曾經下達一紙命令,那就是不要占領波佛特堡。然而不知怎么的,這紙命令并沒有被發(fā)放執(zhí)行,以色列軍隊不僅占領了波佛特堡,還持續(xù)占領了十八年。
影片的主角是只有22歲的基地指揮官李拉茲,就和其他堅守堡壘的年輕軍人一樣,李拉茲也是不顧父母反對而加入軍隊,如果說有什么讓李拉茲區(qū)別于其他駐軍的,那就是他有著更強烈的愛國情操。因此當準備撤軍的消息傳來時,李拉茲的感受其實是失落與不舍。然而,當攻擊越來越猛烈,當自己遵從上面指示而對下屬所下達的命令開始造成死亡時,李拉茲的信心動搖了,他突然明白愛國這個抽象意識在戰(zhàn)場上所代表的真實意義。
撤軍的行動終于開始落實,50輛軍車載著數(shù)噸的炸藥來到波佛特堡,準備在撤軍后將碉堡炸毀。在布置炸藥的同時,李拉茲下令駐軍們收拾碉堡內的東西,連國旗都從旗桿上拿下來,當晚便要撤出波佛特堡??墒桥R行之際,上司卻又通知他們留在原地繼續(xù)堅守。屬下們對此群情激憤,但是李拉茲只能無奈地將國旗再掛回去,繼續(xù)派人到碉堡上冒死駐守,繼續(xù)等待那遙遙無期的撤軍命令。
透過電視新聞,駐軍們得知以色列國會對撤軍一事尚在爭議當中,未能達成最終的決議。與此同時,新聞播放了一則對戰(zhàn)亡將士父親的采訪內容。這名犧牲的軍人屬于拆彈部隊,他被派到波佛特堡來拆除一枚炸彈,盡管這名軍人當時的判斷是炸彈過于復雜,暫時不宜拆除,但在李拉茲以及軍隊總部的堅持下,他不得不冒險進行拆除,結果不幸犧牲。在電視上,這名軍人的父親含淚說道,他有三個兒子,每個都不顧他的反對加入軍隊,他始終不知道這三個兒子在那里,如今他終于知道三兒子的下落,在棺材里。
終于,駐軍們撤出波佛特堡,當悲傷凄婉的音樂從熒幕中傳來時,映照的是年輕軍人們歡欣鼓舞的笑臉。
■在整部影片當中,碉堡不斷受到炮擊,然而卻從沒看到炮彈來自何方、也沒看到任何一個發(fā)射炮彈的敵人,只聽到駐軍們說敵人似乎是那些瘋狂的真主黨人。在碉堡之上,放置了許多身穿軍服的假人,用來吸引敵人的攻擊,對這些假人,駐軍們戲稱他們?yōu)椤懊擞选薄6诘叵碌锉炔?,是綿延不斷的曲折回廊,既沒有指示牌、也沒有警示燈,駐軍們每日在這如同迷宮般的地下通道中來回穿梭,稍有不慎,便會迷失當中。
關于攻占波佛特堡的理由,只有一個難以證實的傳言。關于堅守波佛特堡的理由,只有一則國會爭議不休的新聞。既然要堅守堡壘,為何下令不得還擊?既然不得還擊,為何不干脆撤離? 在《前陷風暴》中,導演便用這幾個場景安排來呈現(xiàn)波佛特堡駐軍的荒誕困境:不知為何而占、不知為何而守、不知敵人是誰、不知盟友在哪、堅守不離但不能還擊。如果說影片中有什么是波佛特堡駐軍們確定的,那就是一個失去兒子的人的眼淚。
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第二次攻打黎巴嫩,經過34天的交戰(zhàn),兩邊終于簽訂停戰(zhàn)協(xié)議,由1.5萬名的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以及1.5萬名的黎巴嫩政府軍共同駐守黎巴嫩南部。黎巴嫩真主黨在7月12日抓了兩名以色列士兵,這便是美國所主導的西方媒體對這場戰(zhàn)爭的官方說法。從戰(zhàn)爭發(fā)動的時間便可以明顯看出來,這是一場美國和以色列早就籌備好的戲碼,只是這次以色列刻意避開波佛特堡。
就影片本身的手法來說,《前陷風暴》不如以色列導演塞繆爾-毛茨在2009年推出的《黎巴嫩》。然而,就影片拍攝的時機和意涵來說,在以色列第二次攻擊黎巴嫩、在美國控制西方媒體的情況下,這部由出生于美國的以色列人所拍攝、講出許多人心聲的電影,有著與眾不同的意義。
《黎巴嫩》是以1982年第一次以黎戰(zhàn)爭為背景的反戰(zhàn)電影,從這兩部電影作品可以看出,有越來越多的以色列人開始對持續(xù)不斷的戰(zhàn)事有所質疑,對以戰(zhàn)止戰(zhàn)的極端策略感到厭煩,也對美國這個從不現(xiàn)身的盟友產生反感。當歐洲影展陸續(xù)將獎座頒給這兩部電影時,希望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能有所觸動,也希望以色列政府能早日擺脫無謂的政治游戲。
是的,在這事上,我立場鮮明。
2 ) 這地球有個角落叫波弗特
波弗特城堡,一座始建于12世紀的十字軍要塞。幾百年來,幾經爭奪,幾度易主。血雨腥風的洗禮為它平添幾分神秘色彩,儼然成為“英勇”的代名詞。1982年,黎巴嫩戰(zhàn)爭首日,歷經一場激烈、充滿爭議的激戰(zhàn)后,以色列國旗最終飄揚在要塞上空。18年后,面對公眾的不滿與抗議,以色列政府最終決定撤離黎巴嫩。
這是電影開始的字幕,緊接著就是波弗特的全景鏡頭,沒有宏偉的堡壘,就一個土山頭。電影描述了駐守這里的士兵:一群帥哥,20出頭,棱角分明,挺拔健壯。這個年紀,應該在校園游蕩、談情說愛、聽搖滾或者打cs,可惜他們只能在間歇的炮彈襲擊下,守著這個破山頭,站崗。
沒有敵人,即將撤離。如此平靜的戰(zhàn)場,還是有4個小伙死了。其中有人擁有音樂夢想,有人擁有遠在美國的女友,他們的生活原本有更多可能,但是他們死在了波弗特。我為他們不值。其實他們任何一條生命,都比這破山頭重要。
導演只是客觀紀錄這一切,如果他有什么觀點的話,可能要表明攻打和撤離波弗特是一出真實的荒誕劇。片中兩次提到,18年前的攻占似乎是一個失誤的指令,而如今的撤離也是朝令夕改混亂不堪。
永遠的無奈,高層的幾句爭吵就決定了底層個人的生死。
只欣賞好萊塢白癡片的兒童請繞行,這里沒有火爆場面香艷美女,這里只有波弗特,地球一個角落的日常生活
3 ) 孤獨的波弗特要塞
《波弗特》是我看過的第一部關于以色列國防軍的電影。對于這支全亞洲最為強悍的軍隊聞名已久,想象中的以軍完全是一副殺氣騰騰,訓練有素的模樣,沒想到在影片中看到的卻是一群迷惘、彷徨,被戰(zhàn)爭壓迫的喘不過氣的可憐炮灰。影片大部分是在狹小雜亂的坑道中拍攝的,情節(jié)也大部分如同舞臺劇一樣是通過幾個人物的對話展開的,較少沖突變化,這使影片通篇被一種沉悶壓抑的氣氛所籠罩。很少的幾個外景,高山深谷遼闊蠻荒,藍天白云凄美動人,更給影片增添了幾分苦澀的味道,本片與其說是一部戰(zhàn)爭片不如說是一部文藝片。這部情節(jié)簡單沉悶的電影之所以能夠獲得銀熊獎恐怕是因為歐洲人想到了他們在阿富汗所處的進退兩難的困境,所以對以色列人有一種兔死狐悲的同情。
波弗特要塞位于黎巴嫩南部,是12世紀十字軍建立的一座堡壘,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48年以色列建立后,飽受兩千年流亡之苦的猶太人終于擁有了自己的祖國,而這塊土地原來的主人阿拉伯人則又開始品嘗失去家園的滋味,大批巴勒斯坦難民的背井離鄉(xiāng)流亡到鄰國黎巴嫩,但數(shù)十年來巴勒斯坦愛國者們回到故鄉(xiāng)的努力從來沒有放棄。黎巴嫩境內的難民營為巴解組織提供了大量的穩(wěn)定兵源,尤其是70年代巴解總部從約旦遷到貝魯特后,巴解游擊隊不斷從黎巴嫩境內向以色列發(fā)動進攻,黎巴嫩成為了整個反以戰(zhàn)爭的前沿。為了斬草除根,1982年6月,以色列軍隊悍然入侵黎巴嫩,敘利亞軍隊在貝卡谷地一觸即潰,巴解總部被迫遠走突尼斯,以色列支持的基督教民兵在難民營內大開殺戒。次年,以色列假稱撤軍,實際卻以安全區(qū)的名義繼續(xù)霸占黎巴嫩南部兩千平方公里土地,建立了一個國中之國,以色列的大衛(wèi)王六角星軍旗開始在波弗特要塞上空飄揚。
然而在以色列軍民為勝利而彈冠相慶的時候,卻沒有想到這只是另一場漫長戰(zhàn)斗的開始。以色列人的屠刀不但沒有嚇倒巴勒斯坦人的抵抗意志,反而激起了黎巴嫩人的憤怒,一批不甘以色列人壓迫的黎巴嫩人決定拿起武器,奮起反擊,以色列另一個最危險的敵人——真主黨誕生了。18年來,這些不甘國土淪陷的熱血男兒不顧強弱懸殊,用迫擊炮、火箭彈、地雷這些簡陋的武器來對抗被高科技武裝到牙齒的以色列侵略軍,一次次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沖擊以軍堅固的防線,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終于,在經過長達18年殘酷而血腥的戰(zhàn)爭之后,即使頑強如以色列人也在這種不屈不撓的意志面前感到了戰(zhàn)栗與恐懼,國內出現(xiàn)了“四母親”這樣的反戰(zhàn)運動(從沒想過以色列人也會反戰(zhàn)),強硬的以色列政府終于低下了他那高傲的頭顱,開始計劃撤軍了。
影片《波弗特》正是以這一時代為背景展開的。以色列政府已經決定從波弗特撤軍了,偏又不想丟面子,想以得勝之師的形象從黎巴嫩體面撤走。正如今天的美軍明明已經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入泥潭,早想尋求脫身之計,卻又不甘心灰溜溜的溜走,總想尋一臺階下,只好打腫臉充胖子繼續(xù)苦熬。真主黨當然不會給以色列這個面子,在經過18年的艱苦奮戰(zhàn)之后,他們絕不會讓勝利者的榮譽從自己手中溜走,于是他們加強了對波弗特的攻擊,炮彈和火箭彈如雨點般的在要塞中傾瀉,希望以此迫使以色列人如喪家之犬般狼狽地從波弗特逃走。以色列政府既想保住面子(面子真是害死人),又不想進一步擴大戰(zhàn)爭,于是給要塞的守衛(wèi)者們下達了不撤退、不反擊這樣一個愚蠢透頂?shù)拿睿ㄖ挥械诙硒f片戰(zhàn)爭中葉總督那個著名的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政策可與之媲美)。
大人物要面子,小人物的命運可就慘了。要塞里留守的士兵成為了躲在地洞里膽戰(zhàn)心驚的老鼠,老鼠還是好的,雖然要塞已將放棄,但旗還要照樣升、崗還要照樣站,于是他們還要充當真主黨的人肉靶子。影片一開始,在總部待了一年的新兵茲弗第一次來到前線就接受了將真主黨布設的地雷取回研究這樣的危險任務。以軍要撤退了,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后路被敵人埋上了炸彈,而布雷方式還是向以色列人學的(真是荒誕)。影片的開頭便以茲弗在迷宮般的要塞中迷失方向,四處游蕩的過程為導線,介紹了整個要塞。18年前,茲弗的姑父作為進攻要塞的突擊隊員犧牲在了這座山頭,從此這座要塞就成為了以色列軍人榮譽與勇氣的象征??扇缃瘢澑プ咴诨璋?、逼仄、混亂的環(huán)境中看到的是一個個疲憊的身軀、無神的雙眼和呆滯的面容。他們唯一的盟軍是那些被稱為間諜的假人。士兵們在要塞里每天單調乏味的生活和終日提心吊膽的恐懼的雙重壓迫之下茍延殘喘,被煎熬成一具具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就和越南叢林里的美國大兵一樣。在這里,既看不到榮譽也看不到勇氣,有的只是麻木和無望。
茲弗起初認為任務危險而拒絕執(zhí)行,但在上級軍官的命令和要塞指揮官里拉茲的逼迫下被迫接受了任務,結果被當場炸死。兩天后,上級派來的排雷車輕而易舉的排除了地雷,茲弗的犧牲毫無意義。以茲弗的死為開始,要塞的士兵們接二連三的毫無征兆的死在敵人的炮擊下,懷疑和厭戰(zhàn)的情緒也開始像瘟疫一樣在要塞里蔓延。茲弗臨死前說的話也開始流傳:“當年戰(zhàn)爭時實際已經下令停止進攻波弗特,可命令在下達過程中不知在哪里消失了,于是波弗特被攻陷了,18年來士兵們一直堅守在這里?!痹瓉?,所謂18年的堅守只是因為一個荒謬的開始,正如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建立也是因為一個荒謬的開始??墒牵缙幸陨熊姽偎f的:“那又怎么樣呢?”。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其實世界上很多的戰(zhàn)爭和仇恨都像《格列佛游記》中大頭派和小頭派之間的戰(zhàn)爭一樣當初是因為一些極其微小甚至是荒謬絕倫的理由引起的,隨著年代的流逝,現(xiàn)在的人已根本記不得當初是因何爆發(fā)沖突的,可這些戰(zhàn)爭和仇恨今天依然在繼續(xù),并將會傳給我們的后代,其實歷史本身就是荒謬的。
在片中,作為個體的一個個士兵不再是一架精巧的殺人機器上的一個合格部件,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個人。他們有的期待著戰(zhàn)后去和自己的美國女友團聚,有的則夢想著成為一個音樂家。然而,他們最終都沒有活到撤軍之日,殘酷的戰(zhàn)爭最終粉碎了他們的一切希望。戰(zhàn)爭在長期折磨他們的肉體,榨取他們的精神和活力之后,又徹底的消滅了他們的肉體,讓他們的所有夢想都成為泡影。影片里有兩個場景最令我感動,一個是史畢茲在地道里彈著電子琴動情地吟唱:“母親痛徹心肺,她該怨恨誰?我又怨恨誰?”;一個是茲弗的父親在電視里凄涼地說:“他并不怨恨任何人,這是政治的失誤,和具體的人沒有關系”。在那一刻,我心底里那柔軟的部分被深深的刺痛了,這些士兵,他們在我眼中不再只是入侵別國的侵略者和屠殺平民的劊子手,他們也都是父母的兒子,也都是這場戰(zhàn)爭的受害者。是??!我們又該怨恨誰呢?我們總幻想將自己的命運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其實全世界又有幾個人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小人物的命運往往掌握在大人物手里,大人物的命運又掌握在時代那看不見的手里。多年前看過一篇小說,一個被日本軍官收養(yǎng)的中國孤兒勸他的養(yǎng)父:“回到日本去吧,這里不是你的家?!彼酿B(yǎng)父回答:“我們都是小人物,國家、戰(zhàn)爭這些事都是大人物決定的,我們決定不了自己的命運?!逼鋵嵭∪宋锏拿\就像風中的浮萍一樣,決定浮萍落在哪里的是風,而不是浮萍自己,雖然凄涼但卻無奈。
影片的主角是要塞的指揮官里拉茲。里拉茲是一名典型的以色列軍人,恪盡職守、忠誠勇敢,甚至在休假時也扛著槍,正是因為他的這種職業(yè)精神才被派到最危險的波弗特來。當茲弗對命令產生懷疑時,他便強迫他服從命令,并不是因為殘忍,而是因為他認為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里拉茲也渴望離開前線,回到家鄉(xiāng)和親人團聚,但他認為身為軍人既然沒有接到撤退的命令,就應該忠于職守,站好最后一班崗。他之所以和手下的士兵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就是為了避免和他們產生感情,從而影響自己執(zhí)行任務??伤K究只是一個人,不是一塊石頭,眼看著身邊的戰(zhàn)友一個個倒下,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眨眼間變成塵土,里拉茲終于也達到了崩潰的極限。面對著在炮火中掙扎著,無助的向他求救的戰(zhàn)友,他戰(zhàn)栗了、恐懼了,呆立在那里不知所措;上級們不顧士兵的死亡,依然麻木不仁的下令重建綠崗,繼續(xù)放哨,里拉茲終于憤怒了、爆發(fā)了,他悲憤的向上級控訴:“這樣毫無意義的犧牲究竟有何價值?”當他又面臨給綠崗哨兵排班的困境時,他拒絕指派,平時滿是抱怨的士兵們主動承擔了任務,其實精明如里拉茲者恐怕早已料到了會是這一結果,可一向敢于擔當?shù)乃€是選擇了逃避,畢竟每一個人都有脆弱的時候。
一直認為以色列是最為頑強的一個敵人,但通過本片我們看到了以色列人脆弱的另一面。對待強大的敵人最好的武器不是力量而是時間。以色列之所以能以彈丸之地、如許之民在強鄰環(huán)伺中同阿拉伯國家周旋至今,靠的是它頑強的意志和正確的戰(zhàn)術;而真主黨以區(qū)區(qū)數(shù)千之眾,靠著簡陋的武器,竟能以小搏大,打敗擁有數(shù)十萬精銳部隊,更有唯一超級大國為后援,甚至連埃及、敘利亞這樣的地區(qū)大國都奈何不得的中東小霸以色列,靠的同樣是堅韌的意志和正確的戰(zhàn)術。
以真主黨的弱小實力,若同強大的以軍正面交鋒,無異于以卵擊石,所以它采用了以弱勝強最為有效的戰(zhàn)術——游擊戰(zhàn)。我堅決反對那些稱真主黨和哈馬斯為恐怖分子的歧視性言論。所謂人體炸彈其實是弱者最后的武器,正像阿拉法特所說:“我們的人民沒有F—16,也沒有導彈,有的只是自己的身體。難道真要逼著阿拉伯人舉著長矛刺刀去進攻波弗特這樣擁有坦克大炮的以軍陣地才算是光明正大。當年抗聯(lián)也曾經襲擊過日本開拓團(定居點),鐵道游擊隊在掀翻鬼子列車時恐怕也沒法百分之百避免誤傷平民,武工隊也從不穿軍服,鬼子當年也稱八路是土匪。那又怎么樣呢?按照現(xiàn)代流行的所謂人道主義觀點,否認自己祖先的光輝業(yè)績,承認他們是恐怖分子?對待侵占自己國土,殺害自己同胞的侵略者,反抗應該是不限任何手段的。那些用所謂國際法苛求阿拉伯人的精英們純屬站著說話不腰疼。
事實證明,真主黨的戰(zhàn)術是正確有效地。像以色列這種強大的敵手,他們可以忍受重大的傷亡,可以忍受戰(zhàn)爭的殘酷,卻沒法忍受望不到盡頭的長期戰(zhàn)爭對士兵和國民的煎熬與折磨。短期結束的戰(zhàn)爭,即使傷亡巨大,一般也不會對軍民士氣產生致命的打擊,如果迅速取勝的話,甚至有助于提過國民士氣??砷L期戰(zhàn)爭卻不是這樣,即使再飽滿的士氣,再高昂的戰(zhàn)斗意志,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盡頭的苦熬中最后也會被消磨殆盡(正如我們在伊拉克戰(zhàn)爭和阿富汗戰(zhàn)爭中所看到的)。戰(zhàn)爭初期年輕士兵帶著些許興奮、些許緊張、些許恐懼的樂觀情緒很快便會被戰(zhàn)壕中枯燥、單調、乏味的生活所產生的疲憊、厭倦、煩惱所取代,最終完全被悲觀絕望的情緒所壓垮,在不見天日的地道中同戰(zhàn)士的身體一起潰爛發(fā)炎的是戰(zhàn)士的思想和靈魂。
即使堅韌頑強如猶太人,在經過18年對勝利漫長而無望的等待之后,在比他們更為頑強的敵人面前,也終于感受到了慌亂和恐懼。在年輕士兵不斷犧牲的鮮血的刺激下,以色列的母親也終于感受到了無數(shù)阿拉伯母親幾十年來所感受的痛苦與悲傷,理解了她們心中的絕望與凄涼,于是“四母親”反戰(zhàn)運動誕生了,一向團結一致的以色列社會終于發(fā)生了分裂,“撤退”這個從未出現(xiàn)過的詞匯終于出現(xiàn)在了以色列內閣的議程上,小小的波弗特要塞正是這一時代大背景的一個縮微寫真。一個個風華正茂的以色列青年,本應在和平的環(huán)境里享受大好青春,正是應該和女朋友一起唱歌、跳舞、談戀愛的黃金季節(jié),卻被迫穿起厚重的軍服,困守在波弗特狹小陰暗的地道里。于是,一場悲劇開始了。前有看不見摸不著卻又似乎無處不在的恐怖敵人,后有昏聵無能對前線將士生死漠不關心的的冷酷政客;神秘莫測的突然襲擊,前后矛盾的混亂指揮;戰(zhàn)友突然死亡的震撼,后方親屬的悲慘控訴;這一切的一切將這群飽受思鄉(xiāng)之苦折磨的年輕士兵壓的透不過氣來。
一個個花一般年輕鮮活的生命在這里無聲無息地凋零,那些幸存者(抑或不幸者)則繼續(xù)在生不如死的困境中茍活。一個個脆弱的靈魂在苦悶、壓抑、彷徨中痛苦的呻吟、煎熬,最終崩潰垮掉。首先垮掉的是年輕的新兵,然后是成熟的老兵,最后是要塞的靈魂里拉茲。里拉茲——忠誠和榮譽的象征,紀律和服從的典型,在這如墳墓般陰森恐怖的壓抑環(huán)境里最終也崩潰掉了,一向對上級命令有著盲從般信任的里拉茲終于也對上級的命令產生了懷疑,并對這場戰(zhàn)爭的意義產生了質疑。
放棄要塞的命令終于下達了,最后剩下的12名士兵興高采烈的做著撤退前的最后準備,午夜一到,他們就將炸毀他們堅守了18年的波弗特要塞,回到久違的故鄉(xiāng)去與親人們團聚。不料,風云突變,政客們出于一些士兵們永遠無法理解的政治考量,收回了撤退的指令,命令士兵們繼續(xù)在在布滿炸藥的要塞中堅守。這種朝令夕改的反復成為了壓垮要塞中焦急等待回家的士兵們敏感而脆弱的神經的最后一根稻草。剛剛燃起的回家的希望被兜頭一盆冷水徹底澆滅了。士兵們憤怒了,絕望了,久經考驗的士兵如今卻害怕再一次站在哨位上,他們把這種不滿和憤怒無情的發(fā)泄在要塞的指揮官里拉茲身上,里拉茲成為了士兵們發(fā)泄憤怒的出氣筒和官方無能政策的替罪羊。
但在這天塌地陷般的絕境中已經有所動搖的里拉茲反而鎮(zhèn)定了下來,拒絕了克里斯要他自行炸平要塞,帶領戰(zhàn)友離開的請求,安撫驚慌失措的艾米羅,鼓勵戰(zhàn)友們站好最后一班崗??吹竭@里,即使作為敵人,也要為里拉茲作為軍人的職業(yè)精神致以深深的敬意。里拉茲與他的下屬不同的地方在于里拉茲有自己的原則,有堅守的底線。雖然里拉茲也有恐懼,也有脆弱的時候,也想早日逃離這里,和自己的戀人相聚,但他時刻沒有忘記自己作為軍人的使命與職責。所謂軍人,其實質是政府手中的刀劍。即是刀劍,其命運便不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掌握在拿劍的人手中。砍還是不砍?砍向誰?這些問題不需要刀劍自己來思考,更不需要刀劍來做出決定,做出思考和決定的是拿劍的手,即政治家。一把合格的刀劍它所要做的就是隨時保持銳利,一經揮出,即毫不猶豫的斬向目標,取其首級,而無論何時揮出,目標是誰。所以說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軍人不需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因為軍人一旦有了獨立的思考,就如同刀劍有了自己的意志。而一把有了自己意志的刀劍,在砍向目標時就可能產生猶豫和遲疑,而在戰(zhàn)場上,哪怕是片刻的猶疑也將是致命的。一把產生遲疑的刀劍就再也不會得心應手,就是一把不合格的鈍劍,就必須被拋棄。里拉茲最終證明了自己是一名合格的軍人,他雖然產生了懷疑,卻并沒有猶豫,最終依然選擇了堅守崗位。這一決定,無比艱難,所以可貴。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其實可以說是角色決定命運。每個人在潛意識里都對自己有一個角色定位,這種滲透到骨髓里的信念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的命運。里拉茲的自我定位就是一個合格的軍人,盡管他已經對上級的命令和這場戰(zhàn)爭的意義產生了懷疑,但他對自己的這種角色定位使他不可能放棄自己的職責,自己的崗位而去逃生,無論是為了自己還是戰(zhàn)友的生命。正如里拉茲自己所說:“我希望自己現(xiàn)在有膽量離開這里,親自炸平這里,帶你們離開,不過說實話,拋開我的軍階,拋開我的級別,我就是不能離開這里,我做不到,什么東西阻止我這么做?!逼鋵嵗锢澓芟瘛都Y號》里的谷子地,雖然谷子地后來無數(shù)次痛悔自己當初為什么沒有帶著自己的弟兄離開,可如果再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他還是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堅守,因為骨子里的東西我們無法改變。說到自我角色定位,記憶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走向共和》里的李鴻章。庚子國變前,面對山雨欲來之勢,梁啟超給李鴻章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先發(fā)制人,率兵北上剿滅義和團,以斷外人干涉口實;中策是另立山頭,在廣東自任大總統(tǒng),保南方一方平安?!蔽创湔f完,李鴻章即打斷他道:“你的上中兩策雖好,我卻只能采用你的下策?!奔吹瘸咽虑楦阍液?,出來收拾殘局,簽訂喪權辱國條約,承擔罵名。梁啟超默然良久道:“雖然來之前早已想到中堂會選擇此策,但聞聽此言還是禁不住為中堂惋惜?!崩铠櫿缕嗳坏溃骸懊總€人都有自己的命運?!崩铠櫿轮赃x擇下策是因為他在骨子里給自己的定位是做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但要學岳飛上陣殺敵,血染疆場;還要學秦檜替主子攬臟水,背黑鍋,承擔千古罵名。雖然他也有不甘,但最后還是不能逃脫自己的宿命,死在了簽訂賣國條約的談判中,不但生前受盡唾罵,死后也是遺臭萬年。人一旦有了自我角色定位,便會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強化這一自我心理暗示,一言一行都向自己想象中的自我形象靠攏。當他成年后,這一自我定位已成為他整個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使你對它產生懷疑,也很難進行改變,就像我們即使對自己的右手不滿意,也不可能將它切掉再更換一條更強壯的手臂。所以李鴻章最后只能無奈的選擇“賣國”,里拉茲最終也只能選擇哪怕是無意義的堅守,這就是他們命運的悲劇所在,但也正是他們值得我們尊敬的地方。
歷經劫難的波弗特終于到了它的大限,無數(shù)渴望生命的年輕士兵永遠長眠在了這里,而渴望保護他們的里拉茲卻最終活了下來,親眼看到要塞在沖天的火光中化為灰燼,和它一起被埋葬的是刻著18年前攻占要塞時犧牲者名字的鐵牌。當大衛(wèi)王之星最終從要塞上空落下時我長舒了一口氣。別人的東西,你拿了,終究是要還的。被以色列人占領了18年的波弗特是這樣,被以色列人占領了60年的巴勒斯坦最終也會是這樣。就像克雷孟梭總理在凡爾賽宮所說的:“生于不義,必毀于恥辱!” 佛家說世界上最怕的就是執(zhí)著二字,有時候放棄其實是更好的一種選擇。
當波弗特的最后一批守衛(wèi)者跨過邊境時,迎接他們的只有同袍們的歡呼聲,為的不是勇氣,更不是榮譽,而只是因為他們還活著。劫后余生回到家鄉(xiāng)的以色列士兵緊緊相擁在一起,里拉茲終于脫掉了沉重的軍服,跪倒在地上,大口大口的喘息著自由的空氣。這一刻,沒有勝利者的凱旋,有的只是如釋重負。在前方,等待他們的沒有鮮花和掌聲,只有白發(fā)蒼蒼的母親的思念和苦苦等待的情人的擁抱;而在他們身后,留下的除了波弗特的廢墟之外還有無數(shù)年輕以色列士兵的生命和猶太母親的眼淚,以及更多的阿拉伯人的血淚。
祝福以色列人,更祝福阿拉伯人,愿他們最終都能回到屬于自己的土地上。也許終有一天,當阿拉伯人的星月戰(zhàn)旗重新在耶路撒冷上空高高飄揚的時候,這塊多災多難的土地才能實現(xiàn)它最終的和平與繁榮。
4 ) Beaufort
名字美麗, 真實卻不美麗, 一群末代以色列駐守Beaufort 的部隊, 除卻了英勇無敵的面紗, 其實每天遭受四方八面不知從何而來的導彈和迫擊砲襲擊, 一個又一個的同袍受襲而死, 卻連軍人最根本的原則: 以牙還牙, 以血還血都做不到, 被迫躲在地堡中等待撤軍的命令, 度日如年. 電影一改戰(zhàn)爭片的爆炸格局, 只集中描述士兵度日如年的心理, 以及同袍一個一個死去的創(chuàng)傷. 電影節(jié)奏緩緩推進, 連第一個拆彈專家在地堡中迷路都去了十幾分鐘. 電影中後段開始精彩, 指揮官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受襲, 卻無能為力, 開始失控. 到最後成功撤退後, 指揮官第一件做的是, 竟然是除下軍服大啖喘氣. 電影中嘗試拆除以軍霸道, 無敵的一面, 連訪問死去的拆彈專家的父親, 都不是為國捐軀為榮, 旨在表現(xiàn)在以軍軍人面對四方八面的攻擊的恐懼及人性的一面. 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雖然我稍嫌描寫軍人的恐懼不夠深入. 反而, 危險的地方是, 這套電影表達的: 原來以軍軍人也是脆弱的表面, 替換了現(xiàn)實的情況. 或許最需要思考的是, 既然以色列知道他們的行為必然導致自己置身於危險中, 但為何每次當以巴之間快要靠近和解的時候, 希望最終以軍事行動扼殺於萌芽之中? 以巴問題背後以一種什麼邏輯運行著. 或許問題離開了電影本身, 但卻是我看完電影後第一個想到的問題.
5 ) 沉默也有聲音
故事講的是以色列的軍隊保衛(wèi)Beaufort這座山。
呼吁和平的一部電影,其中,給我最有感觸的是:一個戰(zhàn)士演奏了電子琴,戰(zhàn)友都哭了,覺得戰(zhàn)爭是非常殘酷的,最后一個戰(zhàn)友問演奏的戰(zhàn)士,為什么不去專攻音樂?他說自己沒天賦。那個戰(zhàn)士回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話:“我其實很了解你,是你不在乎而已!”。
經典。。。
6 ) 心靈的要塞
《希望》
只要心靈深處
尚存猶太人的渴望
眺望東方的眼睛
注視著錫安山岡
我們還沒有失去
兩千年的希望
做一個自由的民族
屹立在錫安山和耶路撒冷之上
記得趙汀陽老師在其《論可能性生活》中表達了其對一些貌似深刻的文藝作品的不滿“刻意制造一個倫理兩難,讓主人公在兩難中矯情做作的掙扎一番后或者大團圓或者全毀滅”,很多我看來的好電影在趙老師的這番話后失去了獲得更高層次意義的可能,但是我相信這部片子趙大師您可能會喜歡。
第一不說人——沒有一個戲份很重的主角;也不說事——以巴沖突背景根本就沒有大面積的展開;更不是說感情——全是男人,在一個相對封閉安全的環(huán)境中也沒什么可歌可泣的兄弟之情。整部片子中要表達的東西在我看來只有兩個“榮譽”和“死亡”。
軍人大凡是為榮譽而存活的,其生命的最高價值不是存在而是悲劇性的毀滅,將自己的生命元素融入宏觀的歷史事件中 ,片中Liraz一開始也是這樣認為的,在狂熱的榮譽感和森嚴的科層體制束縛下的軍隊里你是很容易忘卻你作為一個鮮活的人的存在的,但是隨著三名戰(zhàn)友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被奪去生命,隨著撤離命令的下達Liraz漸漸意識到“奪去這個要塞是因為錯誤的命令,如今放棄他也是混亂的政客所為”。榮譽是軍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但不是政客的,在這一對價值沖突下這個士兵顯得是那么的反調和不合時宜。片中實際上Liraz并沒有一個所謂的“幡然醒悟”過程,撤離他也是帶著疑惑和尊嚴離開的Liraz作為理想主義者的定位并沒有發(fā)生變化,“政客的事情士兵不懂,士兵的執(zhí)著政客也永遠不會明白”可能是對這個角色最好的注腳。
而“死亡”這一元素在片中更是俯仰皆是,開篇便是在一片炮擊的混亂以及“落彈,落彈”的報警中開始的,先是Liraz為了執(zhí)行命令完整的獲取路邊炸彈,茲弗就這樣成了一隊骸骨。之后是在綠營中執(zhí)勤的兩位戰(zhàn)友,都是在平和而無先兆的環(huán)境中被導彈擊中——呼嘯的導彈劃破寧靜,鉆入掩體化為一團火球。確實軍人的生命用來犧牲無可厚非,但是若要探究“犧牲的價值”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了,政客眼里你的犧牲只有實現(xiàn)目標的價值,但是在Liraz眼中,軍人的死永遠死神圣而具有歷史價值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Liraz其實也預感(甚至期盼)自己的犧牲,但是命運弄人的是他活到了最后看著自己心中的要塞化為廢墟。世上最有震撼力且最為殘忍的事情恐怕就是能以他者的眼光看著自己意義世界餓崩解吧,真是一幕杰出的黑色幽默。
導演的高明是沒有讓以上的兩個主題過于突出的表現(xiàn)出來,全部蘊于Liraz的眼神,動作和環(huán)境之中,不慍不火可謂恰到好處。其實這實在是一部值得好好思考的片子,作為生命個體的Liraz究竟應該在政客的嘉獎和命令中獲得價值還是在自己對軍人職業(yè)的理解和對歷史的膜拜中取得自己什么的意義?和政客在不經意間形成共謀的理想主義者還算是“好人”么?戰(zhàn)爭究竟是一場交易還是一幕悲壯的戲???
這些問題Liraz可能有他的理解,我也有我的理解,看過的其他觀眾肯定也會有自己的理解。一部電影能引起那么多的“理解”自然不能說不成功了。就連我對趙大師的那一番話也有了新的理解——他者的心靈永遠比自己跳動的那顆冷漠一些。
-----------------------------------------------------------------------
注:熟悉歷史的朋友大多會知道波弗特這個地方,美西斯二世當年東征就是被阻于此。到了12世紀的時候這里成為了十字軍要塞,處于兩種文化兩種宗教斗爭的最前沿。幾百年來,幾經爭奪,幾度易主。1982年,黎巴嫩戰(zhàn)爭首日,歷經一場充滿爭議的激戰(zhàn)后,以色列國旗最終飄揚在要塞上空。18年后,面對公眾的不滿與抗議,以色列政府最終決定撤離黎巴嫩。
7 ) 《波弗特》:如何被炮灰埋葬?
【影評】《波弗特》:真實殘酷的反戰(zhàn)電影 被荒誕可恥埋葬的炮灰
戰(zhàn)爭結束的時候,人們總會在戰(zhàn)場上清理一些東西,這個工作量是很大的,也很艱巨。但實際上只有兩樣東西最難清理,一是尸體,二是旗幟!
―――韓兮
波弗特是一個古老的城堡,建于公元12世紀,歷代均是兵家必爭之地。1982年,以色列進攻黎巴嫩的時候控制了這個要塞,而18年后,以軍則要撤離這個地方,但是,誰能站好這最后一班崗呢?
關于中東地區(qū)戰(zhàn)爭的影片已經拍了許多,美國人有美國人的角度,以色列人有以色列人的角度,阿拉伯人當然也有阿拉伯人的角度,雖然角度不同,但這些影片都具有反戰(zhàn)性,這一點似乎無須質疑。但是,這只是一些導演的想法,現(xiàn)實是中東依舊混亂,各方勢力還繼續(xù)相互仇視著,每一天還會有人因為戰(zhàn)火而喪生。
理想與現(xiàn)實往往無法達成真正的統(tǒng)一,撤離要塞是所有以軍的夢想,但現(xiàn)實是撤退的道路竟然被地雷所阻擋了,掃清地雷是撤退的第一步,這的確很荒謬,一個占領了18年的要塞卻在歸路上被對方設下了地雷,而據(jù)說對方設地雷的手段還是向以軍學習的。毫無疑問,這個情節(jié)的設置帶有強烈的批判性,從某種角度來說,以軍現(xiàn)在這種狀態(tài)的產生無疑是自己造成的,正所謂作繭自縛。
茲弗是一個排雷的新兵,入伍很長時間,但卻是第一次排雷,在基地指揮里拉茲的強烈要求下,茲弗以一個軍人的形象前去排雷,結果卻失去了生命。軍人,便是要服從命令的,里拉茲是這樣做的,他要求他的手下也要這樣做,但茲弗卻犧牲了。更可笑的是,茲弗的犧牲其實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新式的排雷工具完全可以避免人員上的危險。命令害了茲弗,所以當茲弗的父親支持以色列國內“四母親運動”的時候提出了明確的觀點,這是一個政治上的失誤,與里拉茲根本沒有任何關系。
但是里拉茲依然受到了以克雷斯為代表的手下的質疑。說到戰(zhàn)爭片,許多人都要歸結到人性上去,或者是嗜血的狂戰(zhàn)分子,或者是懦弱的反戰(zhàn)斗士,也或者是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對手的尊敬。這部影片當然也不例外,許多情節(jié)的設置都與人性有關,尤其是里拉茲這個人物,他時時刻刻以一個軍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這樣要求自己也這樣要求別人,但當好友躺倒在炮火之下向他發(fā)出求救的哀嚎的時候,他卻被嚇壞了。這個矛盾令里拉茲脆弱的一面表現(xiàn)無遺。
在戰(zhàn)爭面前,誰又不是脆弱的呢?里拉茲絕不是一個嗜戰(zhàn)的分子,他同樣想逃離這個危險的地方,但他首先是一個軍人,他不能容忍的是一個逃兵的行為,即便被別人所厭惡,他也必須遵守命令,所以,在那些個人的面前,他無疑成為了一個政治的替罪羊。當部隊終于安全地撤離基地的時候,里拉茲脫下了他全身的武裝,沉重的枷鎖終于不再羈絆著他了,他可以如釋重負般地大口喘氣。
里拉茲這個人物無疑是豐滿的,但事實上他在影片中最直觀的作用卻并非是作為一個個體而出現(xiàn)的。在里拉茲的身上,導演賦與了許多暗示,如前面所說,里拉茲是政治的替罪羊,他的堅持與他的轉變都暗喻了以色列的政治意向。影片多次強調十八年前那場奪取波弗特的戰(zhàn)爭,這是以色列軍人們的驕傲,但這驕傲是正確的嗎?也許根本就沒有下達過這樣的命令,往事的真相已經被埋藏了,已經不重要了,正如士兵們所說的,喜不喜歡里拉茲重要嗎?不重要的。對于一個軍人來說,其實是無所謂政治的,他們只是在服從命令,而這種盲從下的勝利又有什么意義呢?于是,那塊英雄的牌匾只能留在銷毀的基地中了。
茲弗死了,還有幾名綠哨中的戰(zhàn)士也死了,作為個體,他們存在著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理想,但作為一名軍人,他們的死是與命令直接相關的。如果說撤離是正確的,那么十八年前的進攻則是荒誕的,如果說堅守最后一班崗是正確的,那么政治談判時無視戰(zhàn)士生死的命令則是可恥的。荒謬與可恥組成了以色列與黎巴嫩之間長達二十年的戰(zhàn)爭,導演的用意便顯而易見了!
波弗特基地最終被炸毀,與那些已經死去的英雄們都成為了真正的歷史,而歷史卻是用政治的炮灰涂抹的,在人性被命令禁錮著的時候,反戰(zhàn)便顯得猶為重要了!
韓兮
2007-12-14于通州
8 ) 音效很好,場景很真實
覺得好像是在碉堡里面一樣,從一頭走到另一頭,聽到軍靴踩在水泥墩上的聲音,從遠處飛來的導彈的聲音,爆炸的聲音。
敵人沒有面孔,士兵也不太明白為什么要和這樣沒有型不可觸摸的敵人作戰(zhàn),意義何在。所有人都似乎明白為什么要堅守,但又講不出所以然。Ziv的爸爸在電視上做訪談的時候,看著鏡頭的眼神,是最最具有殺傷力的。故事發(fā)展的比較慢,也許本來就沒有什么太多的情節(jié)。和Das Boot一樣,電影想給你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場身臨其境的體驗。
導演自己原來就是在beaufort的守兵,所以影片的所有細節(jié)都做得十分到位,非常真實。有朋友之前是在攻進黎巴嫩的以色列士兵,堅決不肯去看這場電影,因為覺得實在是太真了。
跟第九突擊隊類似的片子
作為獲得柏林最佳導演的影片,確實很吸引人。獨特的地理、視角展現(xiàn)了不同一般的戰(zhàn)爭影片,攝影、剪接非常棒,記憶深刻還有簡單而直達靈魂的配樂。
以色列人口少,所以實行義務兵役制,日復一日的炮彈來襲鈍化了駐守要塞的士兵,沉寂的背后更多是壓抑與迷茫.一位拆彈專家的死變成了轉折點...
無辜的士兵之于地圖上的敏感地帶,最多也僅僅是隔靴搔癢.!
平平
還行,是個很值得思考的電影,畢竟是以色列的電影,戰(zhàn)爭,導演把這樣的一個枯燥的故事導演的不慌不忙很見功底的,還行吧,我那個碟子翻譯的一點都不好```````看的不是很懂
介是文藝片吧。。。。。好吧,戰(zhàn)爭時期人最不值錢了
戰(zhàn)爭,毀滅一切的戰(zhàn)爭!
到現(xiàn)在偶爾還能發(fā)現(xiàn)漏標的,想當年這部片的碟是在天河買的啊。
論怎樣才算一名好軍官?
很感人很有趣的一部電影 @2008-08-03 16:52:50 @2022-11-28 16:58:59
Ziv爸爸接受采訪,Liraz自己爬回去掛國旗等橋段戳淚點。但是Liraz居然也是個segen,未免有點太弱,這個心理素質怎么當commander啊。。。
7分。1猶太人和阿拉伯人血緣很近。2,極端。以色列如今極端的猛完全是二戰(zhàn)時極端的慫刺激的。3,戰(zhàn)爭在個人層面是殘酷和無聊的。4關于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層面的不同。
無數(shù)事實證明戰(zhàn)爭里頭最可以犧牲也是最不重要的興許就是人了吧。
戰(zhàn)場上的他們,也是在上班。然而何其不同,然而又有什么不同?有多少事情,人們是出于自愿而做的?又有多少時候,大眾只是某些意志底下的棋子?于是又要問,自我意志和國家意志之間真的存在公平關系么?剛剛想著這樣的問題,炸彈突然就落下了,隨后是一陣作動,再隨后,人們癱坐著,想著自己的結尾,想著為何來到這里,想著想著,雨下起來了,剎那間,所有思緒退潮,而在短暫平靜背后,是明日依舊照常升起的太陽,又要繼續(xù)這樣活下去了,在新的一天,承擔舊的自我,努力假裝,努力活下去。(臨場感十足。音效做得很好。另外,背景音樂也做得很好,藏起來似的,不搶戲,和環(huán)境音完美融合在一起,聽起來就像沒中斷過一樣。
戰(zhàn)爭只是政客的游戲 很多無謂的犧牲
第一次看是實在看不進去,不愿意浪費時間還特意標記避免再次撞車。忍不住第二次還是用1.5倍速和2倍速飄過,安靜的話癆片。戰(zhàn)爭是政治的延續(xù),需要民眾上戰(zhàn)場不是誰反戰(zhàn)就能選擇逃避的。6.8/566 短評99條 【IMDb6.7/4700 預算2500萬美元,北美票房10.25萬美元,全球票房27.13萬美元】
第一是無聊,第二是猶豫不決又高瞻遠矚的領導,第三是敵人,
這種電影看起來特別的沉悶
沒有戰(zhàn)爭場面的戰(zhàn)爭,只有人一個個的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