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分類:戰(zhàn)爭片 波黑,奧地利,羅馬尼亞,荷蘭,德國,波蘭 2020
主演:賈絲娜·德尤里奇克 伊茲丁·巴喬維奇 Dino Bajrovic 約翰·海爾登貝格 雷蒙德·提哈瑞 波利斯·伊薩科維奇 埃米爾·哈齊哈夫茨比哥維奇 雷豪特·比瑟馬克 特恩·呂伊克斯 Juda Goslinga 耶琳娜·科迪奇·庫雷特 厄明·布拉沃 伊迪塔·馬洛維奇 米哈·赫爾肖夫 桑內(nèi)·丹·哈托格 艾莉娜·梅爾徹爾 Emina Muftic 瑪利洛·尼佐維奇 露娜·米喬維克 喬萬·齊瓦諾維奇 埃爾敏·西賈米賈 Boris Ler Alban Ukaj ?
導演:亞斯米拉·日巴尼奇?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2021年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 6月20日 上海市滬北電影院
四星半。
這部電影的背景是1995年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斯雷布雷尼察位于波黑東部,是穆斯林聚居的一塊“飛地”,當?shù)卦芯用?萬多人。1993年6月,波黑戰(zhàn)爭期間,聯(lián)合國安理會宣布將波黑首都薩拉熱窩以及斯雷布雷尼察等地劃為“安全區(qū)”,并規(guī)定這些“安全區(qū)”為“非軍事區(qū)”,不應受到任何一方的武裝攻擊和發(fā)生任何敵對行動。然而,這些規(guī)定并未得到有關(guān)各方的遵守。
1995年7月11日,波黑塞族武裝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并宣布建立地方政權(quán)。聯(lián)合國安理會隨后通過決議,希望塞軍撤出該地區(qū),無條件釋放被扣押的維和人員,并在那里重建聯(lián)合國安全區(qū),但遭到塞族方面堅決拒絕。14日,塞爾維亞方開始屠殺斯雷布雷尼察的男子,共屠殺八千余人,并掩埋了尸體。
波黑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波黑穆斯林失蹤人口委員會在斯雷布雷尼察發(fā)現(xiàn)許多埋尸坑,并掘出數(shù)千具尸體。長期以來,波黑政府一直否認發(fā)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大屠殺事件,直到2004年6月承認。2020年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25周年,《艾達,怎么了》這部電影就是為了紀念死難者而拍攝的。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艾達是聯(lián)合國的一名翻譯,她的丈夫是高中校長,還有兩個二十歲左右的兒子。影片開始時,他們生活的斯雷布雷尼察遭到轟炸,平民前往聯(lián)合國駐地尋求庇護。艾達利用職務之便,將家人接進了聯(lián)合國基地。但是隨著局勢的發(fā)展,聯(lián)合國也不再有能力保護平民,塞族軍隊強行進入基地,宣稱要把平民接去安全的地方。這期間,艾達一邊做著翻譯工作,一邊不斷想辦法,希望能為家人尋求一條生路。然而直到最后,聯(lián)合國也被迫撤離,她的丈夫和兒子最終還是被塞族軍隊帶走,慘遭殺害。
很偶然地買了電影票,看電影之前也沒有做功課,沒想到是一個如此沉重的主題。從電影開場心就一直揪著,一直到結(jié)尾發(fā)現(xiàn)一切都無法挽回的時候,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電影的節(jié)奏感很好,緊張的氛圍貫穿始終,有幾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
一是平民在基地度過的第一個夜晚,大家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主角一家圍坐在一起,企盼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的生活。這是一家人最后一次圍坐在一起聊天。二是艾達的家人被帶走,和其他年老和年少的男子一起被帶進一間空房間,房門關(guān)上,槍桿從兩側(cè)的窗里伸進來,然后鏡頭切到窗外的景色,一片槍聲。三是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艾達去認領(lǐng)家人的尸骨,當她終于看到熟悉的衣物的時候,她身體一震,卻不敢上前。再后來她顫抖著蹲在尸骨旁,握著干枯的手骨,說:“我的寶貝…”。
在家人被帶走之前,艾達的形象一直是果斷而強悍的。在她為家人四處奔走的時候,我一直以為他們會有機會幸免于難。但事實證明,在戰(zhàn)爭面前,普通人的任何掙扎都是徒勞的;一切有關(guān)戰(zhàn)爭的、對于當權(quán)者的天真幻想,都會被毀滅,被碾碎。女性導演亞斯米拉·日巴尼奇將這段并不久遠的苦難記憶刻畫在大熒幕上,用一個家庭的故事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悲劇。人們應當永遠反思戰(zhàn)爭,死難者值得被更多人知曉和銘記。
個人認為文章客觀,專業(yè)水準,說明清晰。
戰(zhàn)爭這種事,一般人群絕對承受不起,一旦發(fā)生,就是災難。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事件”的前前后后
2005-06-24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本報駐貝爾格萊德記者 宋文富
在滿是高山和叢林環(huán)繞的民房前,幾個頭戴紅色貝蕾帽的軍人正從卡車上卸著什么,迷彩 服的胸前綴有一只昂頭挺胸的金黃色毒蝎,6名雙手被綁、身著便服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年輕人平躺在車上,旁邊看護的士兵將槍直對著他們,用力踢著他們的腦袋和身子,嘴里叫罵著將他們趕下車來。隨后這些年輕人一個接一個站到前邊,士兵們從背后扣動扳機,接連打死4人之后,將其余兩名不到30歲的年輕人的繩子解開,待兩人將4具被擊斃者的尸體拉到遠處后,他們也被士兵開槍擊斃,隨后射擊者揚長而去。 這一切就好像是在拍電影,但的確是真實場景的再現(xiàn)。今年的6月1日,就在米洛舍維奇進行法庭辯護過程中,海牙國際刑事法庭杰弗里法官要求播放一部錄像短片,這些就是錄像片中的真實畫面。杰夫里法官對此解釋說,錄像片獲得于今年5月25日,攝錄者曾經(jīng)是塞族“毒蝎”志愿部隊成員,片中記載了1995年夏季波黑塞族軍隊攻占波黑東部的斯雷布雷尼察城市后,將穆族被俘人員拉至特爾諾沃實施集體屠殺的實證。法官認為,由于塞族“毒蝎”武裝志愿部隊屬塞爾維亞內(nèi)務部警察部隊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證明,波黑塞族軍隊在占領(lǐng)斯雷布雷尼察城市之后,在塞爾維亞軍隊的幫助下,該市曾經(jīng)發(fā)生有屠殺大批穆斯林被俘軍人及平民的慘案,由此也可進一步證明,米洛舍維奇確實在波黑犯下有種族滅絕的罪行。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事件”,猶如整個塞爾維亞民族身上的一塊傷疤,再一次被國際社會揭開和重擊。 事件的由來 斯雷布雷尼察,一個位于波黑東部的小城。周圍群山環(huán)繞,距離塞爾維亞邊境不到20公里,距離薩拉熱窩約100公里。塞語中“斯雷布洛”一詞意指“白銀”,城市的得名,即來源于當?shù)厥钟忻你y礦。據(jù)1990年時人口統(tǒng)計,該地共有居民3.5萬人,四分之三均為穆斯林民族。1992年波黑戰(zhàn)爭開始后,當年春季幾乎全部的波黑東部城鎮(zhèn)均被塞族軍隊占領(lǐng),惟有斯雷布雷尼察因地形特殊,整座城市易攻難守,因此塞族武裝在1992年4月占領(lǐng)了3天后即迅速撤出,重被穆族武裝控制。 作為穆族武裝在波黑東部的惟一重要支撐點,周邊的穆族難民不斷向這里涌入,當?shù)氐哪伦逦溲b也得以壯大。到了冬季,城內(nèi)饑餓的居民們與穆族武裝不斷襲擊周邊的塞族村莊與居民。當時波黑塞族首府帕萊通往貝爾格萊德最便捷的一條通道距離斯雷布雷尼察很近,這一通道對卡拉季奇至關(guān)重要,駐守在斯雷布雷尼察的穆族武裝曾幾次試圖將其切斷。因此到了1993年3月,波黑塞族下決心徹底拿下斯雷布雷尼察。就在塞族軍隊步步接近城市之際,美國及西方社會開始干預,經(jīng)法國駐波黑維和部隊的調(diào)停,塞族同意停止進攻,同時要求市內(nèi)的穆族全部解除武裝,停止攻擊塞族居民,并且決不允許威脅波黑塞族首府帕萊至貝爾格萊德的通道安全。1993年4月16日安理會通過決議,明確該市為聯(lián)合國保護區(qū)之一。 1995年春季,同樣也被列為聯(lián)合國保護地的克羅地亞境內(nèi)的大片塞族居住區(qū)―――克拉伊納共和國,幾天時間內(nèi)就被克族軍隊徹底攻占,大批塞族難民逃至塞爾維亞與波黑,這一行動徹底激怒了波黑塞族,最終下定決心,再次聚集力量徹底攻占斯雷布雷尼察。7月6日塞軍首先包圍并將荷蘭駐當?shù)氐木S和部隊隔離開后,攻擊正式開始。5天之后姆拉迪奇即通過電視正式宣布,斯雷布雷尼察已被攻占。與此同時塞族也開始受到穆族與西方社會的指責,表示在7月11日至16日的幾天時間里,塞族武裝曾在斯雷布雷尼察地區(qū)有組織地對穆族戰(zhàn)俘和平民實施大規(guī)模的屠殺。 圍繞數(shù)字的爭議 是誰下達的屠殺命令?究竟有多少人被殺?英國BBC電視臺播放的節(jié)目稱,1995年7月12日―16日的幾天時間里,該地共有7414名穆族居民被姆拉迪奇指揮的波黑塞族軍隊殺害。1995年11月代頓協(xié)議之后,數(shù)十個來自國際社會的各種委員會與專業(yè)小組來到這里,挖開數(shù)百座墳墓后重新進行核實與調(diào)查。波黑塞族政府也成立了專門委員會對此予以協(xié)助。幾年時間里,死亡人數(shù)不斷上升,從7000人至11000多人各種說法不一。就在今年6月1日6名穆族青年被槍殺的錄像片播出后,6月11日,薩拉熱窩的報紙首次將1995年斯雷布雷尼察事件中失蹤的8106人的名單全部刊出,表示這是至今所做的調(diào)查結(jié)果,但還并不是全部。根據(jù)國際紅十字會2004年8月公布的材料,已有1482具尸體的身份已被確認。加上其他一些國際組織的核實,目前共有2984人的真實身份被查清,其中有2173人是重新挖出尸體或尸體殘塊后核查得出的結(jié)果。波黑塞族實體政府斯雷布雷尼察事件調(diào)查委員會指出,綜合30多個組織提供的失蹤人員名單,失蹤人員數(shù)量大致應集中在7000人到8000人之間,如果這一情況屬實,那么至少還應有5000人至6500人的遺體,但這些遺體在哪里?多方查尋尚無具體下落。 對于這一數(shù)字貝爾格萊德提出有不同意見,“塞族居民遭迫害罪行調(diào)查委員會”主任伊萬尼舍奇指出,所謂8106名失蹤人員名單,1995年時國際紅十字會就曾拿出來過,但也正是名單中的3016人,第二年波黑大選時,又重新出現(xiàn)在選民名單上。他還表示,即使在經(jīng)核實確已死亡的2000多人中,其中婦女僅36人,老人及孩子約50人,很少有平民。他說,海牙法庭的軍事專家梅寧金在自己的報告中曾寫道,將尸體挖出后重新勘驗的工作已經(jīng)進行了17次,在1883具尸體中,核實確認其中有1656人為男性,只有一具為女性,另有212具無法辨別性別,此外其中有1424人是被槍彈擊傷后而死。因此伊萬尼舍維奇本人根本不同意所謂大屠殺一說。 塞爾維亞的反應 6名穆族平民被槍殺的錄像片一經(jīng)播出,整個塞爾維亞震驚了,一直以弱者或是被視為遭受國際社會不公正待遇的塞族居民震驚了。塞爾維亞總理科什圖尼察當天即發(fā)表講話,最為憤怒地譴責在斯雷布雷尼察所發(fā)生的罪行。塞各政黨以及各屆人士也紛紛表態(tài),指出槍殺6名穆族青年的行動是法西斯行為,本民族同胞為這一行動感到羞愧和恥辱,一致要求應嚴懲當事人。塞爾維亞總統(tǒng)塔迪奇明確表示,他本人可前往斯雷布雷尼察,向戰(zhàn)爭中犧牲的非塞族無辜居民們懺悔。隨即塞爾維亞政府也立刻下令,逮捕了錄像片中顯現(xiàn)的,目前還在塞爾維亞境內(nèi)生活的4名“毒蝎”部隊成員。 塞境內(nèi)的人權(quán)基金會等8個非政府組織立即聯(lián)名上書政府,要求塞爾維亞議會公開通過決議,承認在波黑戰(zhàn)爭中對穆斯林居民犯下有罪行。然而經(jīng)兩天的辯論與醞釀下來,議會最終未能達成一致。主要原因在于,多數(shù)人認為戰(zhàn)爭本身就是一極為殘酷的行動,家人的死亡、戰(zhàn)友的遇難都可能激發(fā)個別人野性的一面,導致采取極端方式,但這些更多地應屬個人行為,肇事者必須受到嚴懲,但他們并不能代表整個塞爾維亞民族的意愿,并不能由此即認為這屬于國家行為。 更多的民眾強調(diào),任何暴行都應遭到譴責和懲治,無論是塞族、穆族還是其他民族所為,議會如果通過決議,同時也必須譴責幾年戰(zhàn)爭期間穆族極端分子對塞族居民實施的暴行。據(jù)塞族居民遭迫害罪行調(diào)查委員會的材料,斯雷布雷尼察同時也是塞族人的墳墓,自1992年至1995年期間,整個斯雷布雷尼察地區(qū)至少死亡3227名塞族居民,僅在該市市中心就有446人死亡,參與犯罪的穆族暴徒多達469人,所有這些都具備文字與影像等各種證據(jù)材料。委員會強調(diào),整個波黑戰(zhàn)爭期間,共有26818名塞族人喪生,其中19%是軍人,31%是農(nóng)民,10%是婦女,還有不足1%的兒童,這些也必須予以澄清,因為每一個死難者都一樣重要,塞爾維亞的母親們也有權(quán)了解一切真相。 米洛舍維奇的質(zhì)疑 面對法官的錄像播放,法庭上米洛舍維奇明確表示,所看到的這一切“無疑肯定是罪行”。但他同時表示,然而這一罪行并不能與塞爾維亞相聯(lián)系,因為“毒蝎”部隊成立于1992年,被克羅地亞境內(nèi)的“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的塞族武裝正式收編,總共300多人屬志愿部隊,工資要比正規(guī)塞族軍隊的士兵高4-5倍,其任務在于保護克拉伊納共和國的石油生產(chǎn)地,代頓協(xié)議簽訂后1996年秋季該部即被解散,與塞爾維亞警察部隊無關(guān),因此也根本不能證明,塞爾維亞直接參與了斯雷布雷尼察事件。 接著米洛舍維奇詢問,“請法官證明是誰、在哪里拍攝了這部錄像?”“特爾諾夫距離斯雷布雷尼察159.4公里,根據(jù)什么可以斷定這6個被槍殺的穆族居民確實來自于斯雷布雷尼察?”“準確的槍殺時間又是何時?”“整盤約2個小時的錄像帶均在左上角明確標明有錄制時間,但為何恰恰在這段顯示有殺人場面的約20分鐘的帶子里卻無任何標示?”“某些部分曾被重新編輯過的痕跡明顯,其中有一段話顯然是被抹掉了?!庇纱嗣茁迳峋S奇對于這一盤錄像帶的真實性提出質(zhì)疑,希望法官能對此作出解釋。 錄像為何在此時披露 根據(jù)司法程序,錄像帶屬間接證明材料,由于種種疑點的存在,甚至杰弗里法官本人也認為,很難將其正式歸入證據(jù)材料。塞爾維亞的分析人士認為,其實從一開始法官對此就十分清楚,然而錄像播出的真正目的在于,取得震驚社會的轟動效應,只要讓國際社會看到塞族人犯罪的這一震驚場面就夠了。 今年是斯雷布雷尼察事件10周年紀念日,7月11日國際社會將在該市舉行大型祭奠活動,眾多國際要人均表示屆時將可能前往,然而迄今為止,西方認定的斯雷布雷尼察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姆拉迪奇仍蹤跡全無。下半年內(nèi),關(guān)于科索沃最終地位問題的談判也將正式啟動。因此當?shù)匾环治鋈耸空J為:錄像之所以在現(xiàn)在披露,西方國家的主要目的在于,指責塞爾維亞不能正視自己的過去,從而以減弱塞黑在科索沃最終地位問題上的談判立場;其次,西方希望在7月11日之前盡快逮捕姆拉迪奇,認為在這些令人震撼的畫面播出之后,多數(shù)民眾對于姆拉迪奇會有一個新的認識。 斯雷布雷尼察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到底應怎樣看待這一事件?原塞爾維亞軍事醫(yī)學院院長、曾經(jīng)多次出現(xiàn)在各個戰(zhàn)場上的斯坦科維奇將軍這樣認為,“在斯科拉寧一個掩埋著尸體的大坑里,我們親眼看到一個男孩走了進去,一個一個地翻找著每一具尸體,我想上去制止,但他對我說,‘我的父親、母親、兄弟和姐姐都在這里’。后來,我見到了身著軍裝的這個男孩,他背上了沖鋒槍,開始去為自己的親人復仇?!睂④娬f,斯雷布雷尼察事件的最大問題就在于,“我們目前審判的是(戰(zhàn)爭的)結(jié)果,而不是它的起因。這些行為是什么?肯定是犯罪。但到底是種族滅絕?復仇?還是其他的什么?我們對死者有所虧欠,不僅僅是指塞族人,同時包括所有的戰(zhàn)爭死難者?!?
看這部片子的時候讓我想起了辛德勒,《辛德勒的名單》講了一個拯救的是,那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拯救,猶如創(chuàng)世紀中的諾亞方舟。而《艾達,怎么了》(下稱艾達)不屬于這樣的片子,雖然也涉及戰(zhàn)爭,也涉及拯救,但拯救只涉及到了艾達和她的家人,講述了戰(zhàn)爭下,她以及她的家人如何去避開風險,尋求聯(lián)合國庇護,此后又因為塞軍侵入而不斷逃亡的故事。
這是一個自私的故事,但戰(zhàn)爭中的自私是可以被原諒的自私,尤其在那種自顧不暇的境況中,能保護家人都已經(jīng)十分不易了,作為聯(lián)合國駐當?shù)氐姆g,艾達有這個權(quán)利,去和聯(lián)合國的駐當?shù)氐能姽僬剹l件,從一開始把困在營地外的家人們——她的丈夫、兩個兒子——帶進營地,到后來,塞軍和聯(lián)合國軍達成協(xié)議,將在營地里的數(shù)千難民轉(zhuǎn)移到塞軍指定的地方,而后者則給予監(jiān)視,保障平民的安全。
這期間,艾達盡可能的保護家人,不讓家人被塞軍帶走,直到塞軍搜查營地,躲無可躲,艾達痛哭,卻無能為力,同樣的,有很多和她熟悉的人想要獲得幫助,她都無情的拒絕了,不是她不想幫忙,而是她沒辦法幫忙,辛德勒固然可以利用自己的工廠,來保護猶太人的性命,同時,他也是德國人。但艾達不行,她只是一名翻譯,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而她所“投靠”的聯(lián)合國駐軍,人數(shù)更是少得可憐,除了和塞軍首領(lǐng)談判,別無他法。
可能明明知道塞軍會做什么,但卻無法阻止。
保護了艾達的家人,駐軍的安危就會受到威脅,不去保護,艾達又不依不饒,這樣的一個對家人安危執(zhí)著的近乎神經(jīng)質(zhì)的角色,用她自私的,純粹的愛,去面對戰(zhàn)爭最殘酷的一面,這可能是大多數(shù)戰(zhàn)爭里的“配角”所會做的事情吧!
世界各地都有冤屈,某些塵封在黑暗中,剩下的被歷史銘記…… 我尊重影片的意義,但就共情來說,有點平平無奇。首先沖突不夠,一大堆難民聚在一起,應該發(fā)掘幾個痛苦的事件,來加深印象,結(jié)果只有最后的射殺反映了戰(zhàn)爭的殘酷。 塞軍在里面的惡跡沒有過多展現(xiàn),甚至還有派送面包、大巴車接送等救濟行為,這樣對比之下,雖襯托出人性的矛盾,沉重感卻低了很多。 女主作為一個外交翻譯,地位十分底下,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在保護父子這個問題上,負責維和的部隊也不愿牽涉進來,由此能感受到她內(nèi)心的無助:無法阻止死亡,只能親眼目送。 孩子在舞臺上的表演回歸到和平的主旋律:沉痛緬懷,活著的都不要怨恨,反思戰(zhàn)爭帶來的傷害,努力為下一代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
戰(zhàn)爭對我們生活在和平時代的人來說,是完全陌生的存在,但它就是真真實實的存在過,也正在發(fā)生著。阿依達就是這樣一位生存在塞黑戰(zhàn)爭中的普通教師,因其為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做翻譯而更深入的了解戰(zhàn)爭究竟是如何在摧毀自己的生活,不僅是她,影片中與塞爾維亞軍隊談判的維和部隊軍官、無法維護波黑民眾安全的士兵、擁擠在安全區(qū)中的每一位平民,都無法為即將到來的災難而抗爭,而阿依達的心境,我是無法想象的,她是如何面對被帶走的丈夫孩子,懷著什么心情回到戰(zhàn)后的家中,又是何種心態(tài)讓她找到了親人的骸骨,真的無法想象。
其實我覺得,在戰(zhàn)爭中是沒有絕對的正確或是錯誤的,雙方都有憤怒的魔鬼,也都有脆弱的民眾,雙方都是在維護自己的正義,又同時行使著各自的暴力。
我們?nèi)缃竦纳钍嵌嗝吹暮推椒€(wěn)定,但這樣的和平之中,也正隱匿著戰(zhàn)爭的暗流,而且這樣的和平并不是因為世界人民都向往和平而和平,而是眾多的武器在維持的和平。
所以,愿真正的和平總有一天能到來,就從俄烏?;痖_始,這也是戰(zhàn)爭電影應該帶給世界的。
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金獅獎、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最後五強,《突襲安全區(qū)》以1992至1995年間波斯尼亞戰(zhàn)爭為題材,寫實地呈現(xiàn)1995年安全區(qū)中一段刻骨銘心的難民悲劇,敘事節(jié)奏明快,劇情簡而有力。
戰(zhàn)爭期間,聯(lián)合國宣布斯雷布雷尼察城是禁止交戰(zhàn)的安全區(qū)域,難民紛紛湧進基地,亦有大批難民無法進入基地而鼓譟,然而塞爾維亞共和國軍卻對聯(lián)合國的命令置之不理,當?shù)氐穆?lián)合國維和部隊亦與難民一同陷入孤立無援,擔任翻譯員的艾達既打算將丈夫和兒子帶進基地,另一方面卻身不由己,翻譯各種對同胞不利的訊息,陷於職責與道義的兩難。
相信大部分觀眾對於這場戰(zhàn)爭顯得陌生,電影以簡單幾筆呈現(xiàn)安全區(qū)內(nèi)眾生相,迅速入題讓觀眾代入背景,面對龐大的議題,導演的處理顯得冷靜克制,沒有過多的戲劇化場面,相反電影更像一套紀錄片拍攝女主角周旋不同持份者,勾勒女主角既保有私心希望長官批準家人進入基地的焦躁情緒,又被迫翻譯不利信息的無力感。
電影並非以難民為主軸展開故事,透過女主角飾演的翻譯員單一角度出發(fā),反映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的拉扯,觀眾得以從中立角度切入了解歷史的多面性。女主角起初公器私用要求長官讓自己家人進入安全區(qū),老實講角色並不討好,但後來劇情發(fā)展下聯(lián)合國在事件當中的無能為力逐漸被放大,她的家人若在基地外必然會遭受生命威脅,即使她遭詬病亦要多返周旋於長官中談判,感受到她作為母親堅強不屈的一面,亦凸顯出在戰(zhàn)爭下,即使擔任聯(lián)合國職員亦無法絕對保全家人性命,「人人生而平等」在這時候就顯得相當諷刺。
比較特別的是,電影以戰(zhàn)爭為題材,卻缺乏任何槍林彈雨的鏡頭,所有塞爾維亞共和國軍的槍殺場面置於鏡頭之後,死亡或許突如其來,身處於所謂安全區(qū)的難民亦必須惶恐渡日。亦因如此,片尾筆鋒一轉(zhuǎn),沉重、無力感才能如排山倒海般襲來,導演依然選擇克制地呈現(xiàn)這場人道災難,空鏡頭讓我們反思這場距離我們只有二十多年的人道災難,或許就在異地再度上演著,我們可以做甚麼來避免?
電影以靜制動,接近零配樂,毫無冷場,全文戲亦能讓觀眾緊張得喘不過氣,是近期不可忽視的一套佳作。
1、從今年三月中美阿拉斯加會談翻譯官意外的焦點中,我們對於國際會議或者跨國機構(gòu)中的翻譯員的職責、工作方式與要求、素養(yǎng)等方面有了深刻的了解,所以當看見電影阿依達的救援行動(Quo Vadis, Aida?,2020)開場會議中,女主角阿依達(或艾達)居中翻譯時的語調(diào)、情緒、表情、肢體都過分的表現(xiàn)出主觀與主導性的時候,我們知道這一場屋內(nèi)談判對他(及其家人、民族)而言特別的切身——是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由於是生死存亡之際,面對這樣一方武裝霸權(quán)的侵略,聯(lián)合國這樣國際組織的理性就顯得緩急非所益——秀才遇到兵。這樣國際組織失能的情形,讓我想起另一部電影三不管地帶(Ni?ija zemlja,2001)。
2、最近幾天G7會議結(jié)束,發(fā)表公報中的外交問題上將西巴爾幹的重要性位列第四,次於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之下。這個地方一直以來都是引爆區(qū)域動盪的火藥庫。片中僅從塞爾維亞軍人的口中側(cè)面透露出這場一九九五年軍事報復事件的導因,他說:「這裡連一個穆斯林的軍人都沒有嗎,難道當初對我們開槍的是鬼嗎?」之所以這麼隱晦的提及,是因為電影無意於爬梳史實並議論史事,其主軸仍在透過戲劇緊湊的安排,和悲劇衝擊,激盪出人類對和平理想的祈求。
3、對於大屠殺,不論是亞美尼亞、猶太人、圖西族人,或者是南京大屠殺,都是人類破壞性的表現(xiàn)——破壞性也是人類的天性,只是他屬於一種原始求存的動物性的擴張與上綱,是人沒有或喪失人性時的非文明舉動。我想,一個好的人性的作為,就是回頭看,去反省,然後不貳過——這一點上,日本尚未做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觸及戰(zhàn)爭歷史題材的日本電影,經(jīng)常在事實未清楚梳理之前就以「原諒上一代錯誤」的呼籲來作結(jié),更遑論其教科書的編纂不盡客觀。)
4、我還是想講一點關(guān)於「特權(quán)」。特權(quán)和貪汙一樣,是現(xiàn)代社會中無法杜絕的,況且在某些時刻也是人性的一種困局,如管仲是貪,富擬公室,他有不可擺脫的三級貧戶的恐懼,但是他至少協(xié)助齊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諸侯,所以齊國人感念他;電影中女主角也是想方設法,藉由自己的身分之便去護佑家人,而我們作為觀眾的,甚至於希望他能成功,是吧?當聯(lián)合國部隊中的年輕士兵「正直的」向塞爾維亞的軍人指出有穆斯人青年假扮女性想逃跑,結(jié)果被其他聯(lián)合國士兵給揍了一頓,這也讓我們叫好,對吧?所以很多情況不是形式主義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從本質(zhì)上去看,包括世界推尊的民主——想想看,「民選」的宗教國族主義領(lǐng)袖莫迪,如何造成了世界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的災難,卻依然穩(wěn)坐印度的寶座?
5、不要忘了,以色列占領(lǐng)巴勒斯坦土地引發(fā)的土地侵占和種族滅衝突不斷的發(fā)生,而美國作為扶植以色列復國的大國卻刻意無所作為,以這個背景來說,和電影如出一轍。以下是近期以色列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新聞: //chinese.aljazeera.net/opinions/2021/5/12/%E7%BE%8E%E5%9B%BD%E6%94%BF%E5%AE%A2%E4%B8%BA%E4%BD%95%E6%97%A0%E6%B3%95%E8%AF%B4%E5%87%BA%E4%BB%A5%E8%89%B2%E5%88%97%E7%A7%8D%E6%97%8F%E9%9A%94%E7%A6%BB%E4%B8%80%E8%AF%8D
今晚看了2020年的波黑電影《阿伊達,你往何處去》。影片獲得了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最佳影片提名。
波黑內(nèi)戰(zhàn)里,面對針對平民的種族屠殺,一位女性試圖通過聯(lián)合國雇員的身份,拯救自己的家人,但最后功敗垂成。
電影的情節(jié)緊湊,扣人心扉。女演員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天然帶來一種緊張感。戰(zhàn)爭的慌亂是真的慌亂。幾分鐘,人就沒了。
記得初中時,從校圖書館借到過顯克微支的《你往何處去》,講的是暴君尼祿迫害信徒的故事。小說寫的很遼闊。暴君死去,有情人終成眷屬,信仰得以彰顯。后來知道,顯克微支靠這部小說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今晚第一眼看到這部電影名字時,隱隱然覺得它與顯克微支的作品可能有所聯(lián)系??赐曛?,有一種無力感。面對暴力和強權(quán),誰都無法幸免。
今天是記者節(jié)。白天的時候,跟幾個做記者的朋友開玩笑,說他們自我閹割。此刻想來,誰會在乎真相呢?就算知道真相,又有什么用呢?這些想法本來與電影沒有什么關(guān)系,卻進一步加深了觀影后的無力感。
視角很獨特的片子。我以為既然使用了單人物的封閉視角,就可以把歷史的曖昧性進行到底。影片中段有個工作人員看到塞軍押解了幾個人出去,后來就傳出了塞軍槍殺平民的“謠言”,我覺得這種曖昧性是很迷人的。
太絕望了,看電影的時候一直在期待著有轉(zhuǎn)機,看完該片仿佛被生吞活剝一般。女主角演技炸裂。全片毫不拖泥帶水,緊張刺激感貫穿始終,最后是深深的悲涼和無奈。
以一名聯(lián)合國雇員的角度去解構(gòu)這場戰(zhàn)爭中的沖突,相對于直面戰(zhàn)場的血腥,戰(zhàn)爭背后流離失所人們的命運亦是悲慘。當一名母親,一點點了解到殘酷現(xiàn)狀,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家人踏上亡命之路,這樣的傷痛又是何等撕心裂肺。最后的那個鏡頭,劇院外的孩子還在踢著足球,而劇院里傳來的是不停的槍聲,整個畫面靜與動的巨大反差,簡直讓人無語凝噎。
7分,視覺比較獨特的切入點,一部合格的命題作文。無能即無為,沉默即幫兇,聯(lián)合國在影視作品里的形象,一貫如此,事實亦然,花瓶一座,小丑一枚。不禁聯(lián)想起同是波黑戰(zhàn)爭的《無主之地》。
一開始我俗氣地以為女主會像盧旺達飯店的經(jīng)理,與聯(lián)合國配合救走一大批難民;看到一半的時候我樂觀地預測女主偶遇的學生是“塞爾維亞辛德勒”,利用職權(quán)至少放走女主一家;甚至槍聲響起的時候我還心存僥幸,腦補小兒子能像Dear Comrades中的小姑娘一樣奇跡般生還;直到女主站在滿廳骸骨中間,我才羞愧地醒悟,任何對戰(zhàn)爭的浪漫化想象都是極其荒唐和無知的。
手無寸鐵任人宰割的波黑裔難民、塞族軍隊的殺戮、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的懦弱、國際社會與「公理」的缺失,作為第三世界無人問津的悲劇,拷問的是全世界的「良心」,不過這種敘述和人物設定并沒有比辛德勒名單、南京大屠殺高出多少,對于人性、戰(zhàn)爭中的種族滅絕批判還是如同通俗劇一般毫無長進。
看得太揪心了,是和《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一樣不忍再看第二遍的電影。艾達身在其中的撕裂、糾結(jié)和終而無能為力,帶著觀眾一步步走向絕望。很難想象94-95年間發(fā)生至少兩起如此駭人聽聞的種族屠殺,一個盧旺達屠殺(《盧旺達飯店》)一個就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也許還有更多我不了解的人類慘劇,這正是電影這種媒介的力量吧。
只要和自己無關(guān),就冷淡的可怕。就像獅子撲倒了某只羚羊,別的羚羊都停止了奔跑,就在不遠處該干嘛干嘛。倒也有幾只想做些什么,只不過看到大家都很淡定,于是就把沖動又壓回去了。
能談失去的幸存者,旁觀者。留下來收拾廢墟、建立新生活的人,只有女人。戰(zhàn)爭和生活并無區(qū)別。
去他媽的聯(lián)合國!去他媽的維和部隊!去他媽的那個彈鋼琴的荷蘭上校!去他媽的姆拉迪奇和塞族軍隊!去他媽的受害者和劊子手共濟一堂其樂融融的結(jié)尾!
對于殺戮者而言,死者只是數(shù)字,有時連數(shù)字都不是,而對被殺戮者的家屬而言,那是心臟上的一個洞。最后去看,一切有什么意義?殺戮者占據(jù)了自己的舊居,所有人的后代都在一起跳舞,像什么都未曾發(fā)生。生活恢復到一種世俗瑣碎之后,一直追問的人都像是病人??赡切┤嗽趺纯赡苓z忘呢?
本片再次觸及歷史之殤。從聯(lián)合國雇員普通翻譯員的視角,以營救家人為劇情主線,剝開波黑戰(zhàn)爭外殼,暴露殘酷踐踏撕裂生命的肌理。艾達奮力營救親人、爭分奪秒的運動鏡頭讓節(jié)奏和情緒始終處于滿弓繃弦的緊張焦灼中。矛盾升級后仍然制造存活期望,但屠殺中的空鏡才是真正的高潮。戰(zhàn)爭機器啟動后的失控是必然的,面對敵對雙方和民族怒火,所謂維護正義的維和部隊,也只是無所作為和利益傾斜。歲月已逝,痛定思痛的情感反芻,在無辜的骸骨中迴轉(zhuǎn)。
更準確的譯名應該是“阿依達,你往何處去”,典出《新約》。跟暴虐的軍閥、無能的維和部隊比起來,女主就像是受難的圣徒。臨近結(jié)尾時有人發(fā)生口角,散場時大吵了起來——電影院里的人跟電影里一樣仇恨自己的鄰人,簡直就是黑色幽默般的諷刺
1. 一車又一車手無寸鐵的平民被大巴拉去“安全區(qū)”,就像一籠又一籠的牲畜被拉去屠宰場。好戲上演的意思是機槍掃射地開始,而戰(zhàn)爭過后在同一個場館劊子手卻可以和自己的后代其樂融融于一堂。2. 無能無信懦弱的聯(lián)合國及維和部隊竟相信種族屠殺軍隊的“保證”,而在有能力庇護時把平民直接踢出去。去他媽的維和部隊和荷蘭上校!3. 一個女性在面臨困難和危機時保護家人的堅強和決絕,與尸首相認的悲痛,沒有過度宣泄情緒,但我已經(jīng)淚流滿面。4. “斯雷布尼察屠殺”發(fā)生在95年!95年啊!二戰(zhàn)都結(jié)束50年了快!任何種族歧視種族仇視都應該被消滅,難道歷史還不夠血腥和悲痛嗎? 5. 就像謝飛導演說:電影是可以再現(xiàn)歷史,提醒人們記住過往的。
老實說,我從這部電影中可以獲得的信息、警示和啟發(fā)太少了,除了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的無能,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在重復我們對此類事件的認知。對于歷史慘劇的重現(xiàn),我已越來越不相信這種劇情片,很多戲劇化的處理會影響我們對真相的了解和判斷,就像本片,人物都是臉譜化的,正邪的評判太容易。去年被主流影評人吹爆,metascore 有96分。她也許滿足了美國影評人對歐洲的幻想,但在大屠殺題材影史上,實在算不得佳作。
終于有影片聚焦1995年波黑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了。8372名男性穆族平民死于塞族武裝分子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槍下,姆拉迪奇的演員與本人簡直神似,他的大塞爾維亞主義在接受采訪時都幾次說漏嘴。無能的荷蘭維和部隊簡直就是幫兇一樣的存在,槍聲像鞭炮一樣噼里啪啦響起時,那些塞族小孩甚至還在踢球。歷史掩蓋不了悲傷,絕望的艾達在骸骨面前只能靠殘破的衣裳辨別孩子,昔日的劊子手卻住進了他們的房子。如今塞族共和國在發(fā)生大屠殺的東波斯尼亞仍是政治實體,當?shù)啬滤沽值谋壤呀?jīng)由當年的30%銳減到不足10%,但他們依然還在堅守“家園”。
siff 寂靜的片尾曲中,兩個各執(zhí)一詞爭執(zhí)不休的觀眾和左顧右盼默不作聲的影院工作人員,詭異地形成了這部電影所描述的某種微縮模型
大屠殺中女人的英雄主義,以及屠殺后女人獨自面對戰(zhàn)爭的后遺癥和荒謬。1995年離現(xiàn)在并不遙遠,這部片警示我們民族主義的抬頭,以及任何權(quán)威機構(gòu)的不可靠性。
觀影過程中,恰巧得知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國際影片)最終的提名名單。觀影完畢,各種嘆息。縱向上,同題材,同歷史,同類型作品,比之近二十年前的最佳外語片《無主之地》,少了太多太多太多深邃與細膩,只像一本時隔多日的流水賬似的日記。橫向上,做個很不恰當?shù)膶Ρ龋罕睔W中年危機的《酒精計劃》死了1個人東歐火災牽扯出層層腐敗的《集體》死了27個人東亞校園霸凌的《少年的你》死了2個人中東難民題材《販皮的人》猶未可知本片,官方數(shù)據(jù)死亡人數(shù)幾千人。另外,和本片劇情特別相似的《親愛的同志》居然落選。我不想也不愿意以此來推測最終,我只想說:人類啊,快點的原地爆炸吧
男人們找各種理由:種族的、民族的、宗教的等等相互殘殺吧,因為他們沒有孕育生命的能力,但難道還不會摧毀嗎?這樣都可以奪得對他人的主導權(quán),可以找到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