捫心自問,如果不是因為某些原因(此處省略三百字),我會不會在周末的傍晚,大片云集的影院,選擇《甲午大海戰(zhàn)》這部影片?很慚愧,答案有七成以上的可能是否定的,這場戰(zhàn)役,它太沉重太悲哀,且并未遙遠到讓我們足以淡然以對,遙望海天之交,似乎總有淡淡的血色蔓延,對于這個民族它是一次慘劇,而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它是一道傷痕,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被逼著去審視傷痕,即使這樣的審視很有必要。
而根據我在觀影之前獲得的劇透,這片已經很致郁,偏偏卻又不夠文藝,不肯用人性的至善給悲劇打上柔光,不肯用感情的升華來消磨歷史的棱角,它勢必很硬,像個冷飯團子,吃下去胃要艱難的消化很久,就像片尾曲最后一句唱的,“心里的疼要一百年”。
這些因素決定了它應該不會如同檔期的大片們一樣紅,甚至會很憋屈的被放在影訊板上不起眼的角落,但我想不管怎樣,它在那里就好,有心的人自然能找得到。
它本就是一群理想主義者,拍給另一群理想主義者看的電影。
這個世界上的理想主義者本來就不多。
但我還是想說它被拍得很美,這種美是一種難得的質樸大氣的美,有些細節(jié)也許用力過度,但總的來說,從導到演,都誠意十足,走出觀影廳的時候你也許不像其他廳出來的觀眾那么喜笑顏開(我是很丟人的擦著眼淚……),但也絕不會有種被騙錢的憤怒。
首先配樂就可以打高分,一部以大海為背景的戰(zhàn)爭影片就該有這樣的配樂,從開頭的靈氣優(yōu)美,到后來的綿延廣闊,到最后的深沉恢弘,就像海水一樣,載著畫面送到我們面前,片尾曲其實有點主旋律,甚至還采取了老土的幻燈片的形式,但一幕幕照片閃過的時候真是眼淚洶涌,覺得真該有一首這樣的歌,為一群這樣的人而唱。
很多人看完后說少年戲非常好,一群被選中去西方學習以建立海軍捍衛(wèi)領土的少年,在大船的甲板上對著即將遠離的故土齊齊一跪,這一幕戳了好多人的淚點,就連那個給少年鄧世昌送粽子的小妹妹也格外可愛,這種清新淡泊的風格其實貫穿了整部影片,淡淡的友情,淡淡的愛,天真自然,毫不讓人感到做作或者粘膩(后來那位女演員的表現(xiàn)另說)。陸同學甫出場動手教訓那個不知好歹前來挑釁的外國人的時候,我忍不住在心里默背少年中國說,“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br>看到這里,雖然早就知道了結局,卻無比希望一八九四年的歷史被改寫,希望他們此刻還在閃閃發(fā)光的理想不要在清廷腐敗的環(huán)境里碎成一地的玻璃渣子,哪怕有一次的勝利也足以安慰,不要被剝奪和踐踏得那么徹底……
但是現(xiàn)實是不容回避的,就像歷史是不容假設的,那場艱苦的,悲慘的,恥辱的,壯烈的戰(zhàn)役終于開始了。
從我這樣一個沒見過什么世面的觀影者的角度來說,場面還是頗有可看性的,雖然雙井UME號稱有DMAX幕卻沒給這片上DMAX讓我郁悶了一下,但更多的還是被炮聲、大火、巨浪所震撼,被劇情深深的吸入其中,這場仗輸?shù)谜姹锴?,明明我們有很不錯的船,有很厲害的艦長們,但是有炮無彈啊,關鍵時刻射出去的都是啞彈啊!當時真的很想把這個月工資捐出來買軍備有木有(喂)本來敵我各十二艘艦艇,對方的怎么打都打不沉,我們的一艘接一艘沉沒,有點怨念,其實這種戲就不要拍的那么真實感了嘛,這是虐觀眾啊……
重頭戲大概就是致遠艦在敵方集中火力攻擊的情況下抱著必死的心撞過去,日方指揮官指揮下那一炮又一炮簡直是打在心上啊,全艦殉國,連條狗都不例外,淚,這里不多說了。
剛才說到這戲的導和演都是誠意十足,老戲骨們如楊立新就不用說了,一出場就是品質保證,而分別飾演日軍聯(lián)合艦隊司令官伊東祐亨和北洋水師統(tǒng)領致遠艦艦長鄧世昌的也是一直覺得很順眼的兩位演員,夏雨和陸毅,影片中伊東祐亨和鄧世昌劉步蟾等曾是留洋時的同學,后來在外交場合和戰(zhàn)場相見,相知相爭,對手戲就顯得很有張力,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伊東祐亨和鄧世昌的兩次碰杯,聲音似乎經過特殊處理,錚錚然如箭在弦上,那一刻雙方就明白終將兵戎相見吧……
先說夏雨,他的角色在我看來是冷和熱的反差,伊東祐亨從始至終行為都非常理性,當斷則斷,說殺就殺,絲毫不念同學之情,幾乎就差在額頭寫上冷血兩個字,但他深藏在心底的對民族利益的決絕的執(zhí)著,可以從他那段琴聲中聽出來,那是冰冷巖石下的火熱巖漿,一旦迸發(fā)就將世界變成沸騰的血海。
如果說夏雨的冷熱反差塑造了典型的日本軍人的性格的話,陸毅的鄧世昌就是個很中國的男人,他的反差在于軟和硬,不管怎么說這位鄧大人看起來是很溫潤的,特別是身在國外的戲份,儀態(tài)優(yōu)雅,彬彬有禮(也難怪那個妹紙會喜歡他那么多年),但一旦風沙磨去他的表面,袒露出的內心卻是堅硬的,甚至是刻板的,不懂變通的,他明明可以逃卻選擇了撞,他明明可以活卻選擇了死……他殉的不僅僅是他的戰(zhàn)艦,還有他的理想,他終究陪它們一起,在海底度過百年孤寂。
看完這部影片后難免會想到很多理想啊現(xiàn)實啊優(yōu)勝劣汰啊釣魚島啊這些不適合在周末考慮的東西,但一部影片真正能影響到的人和影響的程度都是有限的,唯一可以寄望的是很多人的熱血只是沉睡,很多人的堅毅尚未露崢嶸,五千年下來理想主義者總是生生不息,前赴后繼。
就算理想終將遠去,總會有人追隨它的腳步。
濟遠,經遠,致遠,來遠,定遠,鎮(zhèn)遠,超勇,揚威……
“我要揚起風帆?!?/div>
2 ) 能拍這種惡心電影,說明還是落后,還會挨打!
電影里沒有反思為什么清朝落后,為什么挨打。只是怪罪到慈禧一人頭上。
沒有反思為什么會出現(xiàn)慈禧這樣的獨裁者,沒有反思制度上的落后。
日本當時比清朝先進,是先進在制度上,但這個電影里根本沒有反映出來,只是突出了日本統(tǒng)治者的好戰(zhàn)和戰(zhàn)略準備上的不惜一切代價。
這一點來說,這個片還不如 走向共和。
演員基本是打醬油,背臺詞,沒看出他們有什么誠意。
至于地圖錯誤,簡體字錯誤,日語發(fā)音錯誤,這些更是不認真制作電影的表現(xiàn)。
加上最后結尾的向錘鐮示好,大唱贊歌,十足的惡心和無恥。證明了導演徹頭徹尾的墮落。
歷史戰(zhàn)爭電影要么來個大場面讓大家看個熱鬧,要么好好反思一下關于戰(zhàn)爭和人性。這種愛國主義電影也可以反思一下為什么落后,為什么挨打。
但這個電影沒有做到任何一點,最后結尾的向錘鐮搖尾示好也讓人倍感惡心,簡直是滑稽可笑。
3 ) 《甲午大海戰(zhàn)》:我很后悔去看
這個片子上映的時間還是很不錯的是吧。。。
如果我說這片子場面不大,沒有震撼,你可能會說我庸俗,但是如果你發(fā)現(xiàn)這個電影里的戰(zhàn)艦只有一層殼,艦炮像橡皮泥一樣,一開炮就“抖動”個不停,你還會有對歷史的敬畏感么?反正我沒有,我覺得這電影就是在惡搞!
更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制作方好像在憑著直覺拍電影,如果日本人都已經決定搶占臺灣、澎湖的話,他們會去考慮釣魚島么?編劇你喝醉了吧?
關于最后的賠款,考證一下應該不難吧?配得越多越震撼么?加上“贖遼費”清政府也只出了2億3千萬,馬關條約實際上只簽了2億啊親!再來3千萬說不定中國真的就完了。
還有劇中所謂的“搶米事件”,我要說是子虛烏有好像有點過分,可是確實不是這么回事。。。
更搞笑的是嗎,導演組好像認為海軍的炮彈和手榴彈差不多,炸一下就是著點火,“中彈2000多處”,那定遠都變成灰了!而且被魚雷擊中真的會造成側弦起火么而且前提是艦體完好無損?我好好奇啊
作為電影人,應該尊重觀眾,可是以上這些做法我覺得就是對觀眾的不尊重。如果說讓觀眾就是沖著“甲午海戰(zhàn)”這個名字去看的話,那我頂多走到影院門口,看到那個巨大的宣傳畫上“給力”的場面還有那幾個字就ok了,又何必讓我們掏幾十塊錢看你胡編亂造一頓呢?
4 ) 民智已開,教科書請退散
首先,我想說我對甲午這場戰(zhàn)爭是很有興趣的,這是日本與中國真正交惡角力乃至成為死敵的起點。
拋開民族主義立場,我對雙方的軍人都保有敬意。中堂大人不是那么亢奮的憤青,鄧世昌也不是那高覺悟成精的小神仙,不許抄主席的專利!
相信馮導如果真如他自己所說做過功課,應該會贊同我的話。
可惜,我估計馮導既不會贊同我的話,另外它的功課恐怕也只限于我國的歷史教科書。
影片從開始一直使用激昂的配樂,而且一直沒消停過,真像央視紀錄片。
影片描述很多人物,卻始終流于單薄,所做的僅僅是滿足與馮導想象中的宏大敘事。
馮導的特技依然使用兒戲般的搞笑模型,您要不轉行做木匠?
整部電影平鋪直敘,無激情、無亮點,演員表演完全流于表面,情節(jié)完全照搬教科書里的內容,包括可信度存疑的野史細節(jié)。那么多的相關人物奏章、書信、報告;當時的報章報道、相關歷史學者考證成果,馮導您是真不知道呢,還是裝不知道?
就算是枯燥的紀錄片,我也曾被感動過,您這部配樂一直沒消停的史詩巨作我咋就看了就想郁悶的砸墻呢。
將教科書視覺化不是一個導演應該做的事,那是匠人,哦對了,您就是個匠人。
最后一句話:爛人拍了一部爛電影,我寫這么多東西都覺得我自己犯賤!
5 ) 真神奇
首先,馮小寧拍這種片子還是可以的,至少看到了那么一點點《紅河谷》的神韻。
其次,這部片子的模型做得還算可以……至少沒有出現(xiàn)雷達陣列這種穿越,比起先前的劇照好。
再次,這尼瑪是《北洋水師》的精縮電影版?
最后,我打三分,因為這部電影的情節(jié)很讓帝國主義者受用
開扯!
我們知道,制海權是近現(xiàn)代帝國主義國家最重要的標志之一,每一個牛逼哄哄的帝國主義國家都有(或曾有)一支令他們牛逼哄哄的海軍部隊,供他們征服世界用。在這里,我們引申一下:大英帝國的皇家海軍,民主燈塔美利堅合眾國的航母艦隊,大德意志的狼群潛艇部隊,大蘇維埃的紅海軍,升陽帝國的聯(lián)合艦隊(似乎有什么奇怪的東西混進來了),這些稱雄一時的艦隊都會這些帝國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作為新興大國的天朝,也開始逐步做起了這個大國海軍夢——向深藍進發(fā)!
當然此天朝非清朝。
作為大清帝國而言,艦隊這個東西比較高端,可以玩一下,但是不會一直玩下去。甚至也玩不下去。在片中,外國顧問在長崎水兵事件后建議炮轟長崎已達威懾之意被拒后,大吐槽到:“這就是乃們中國銀被欺負的主要原因!”
當然為了照顧我大中國是被欺負形象,特意選取了長崎水兵事件的第二部分,就是被日本警察設伏的部分,而沒有選取我大清海兵嫖妓不爽怒砸日本派出所的光輝事跡。
如此甚好。
在片中, 我們后來揚名天下如雷貫耳的元帥海軍大將東鄉(xiāng)平八郎并沒有真出現(xiàn),而另一個元帥海軍大將伊東佑亨倒是帥氣得緊——也難怪,大東溝海戰(zhàn)里東鄉(xiāng)平八郎連個將軍都不是——不過馮導啊,咱可以不省演員的錢不?不怎么出名的板元八郎太少佐都有出場(雖然人家是個炮灰),而豐島海戰(zhàn)中愣是用了坪井航三代替了東鄉(xiāng)平八郎的浪速號艦長?
元帥海軍大將悲劇了。
還有諸如伊東佑亨沒有去過英國念書等細節(jié)就不討論了,這些歷史錯誤犯也不要緊。但是!
但是!
但是!
尼瑪!艦炮上掛衣服這個謠言雖然沒有人說出來,你也不用拍出來吧?伊東抬頭一看,我擦,清軍的側舷炮上掛著衣服,清軍必敗的小眼神那叫一個歡……
還有,蒙古人演的日本天皇……那嘴型……好吧,我知道三船敏郎演過一個類似的大胡子造型的,可問題是這個日本天皇也太……張紀中了吧?
本片還有一大吐槽點,便是凌亂的各種穿越敘事模式,采用了舉起手來里那種現(xiàn)代人考古探尋的方式,但是各種傳奇的穿插敘述把電影搞得支離破碎,打有一股電視劇的味道。
還有,馮導啊馮導,你的船怎么那么有特攝片的風格?!好歹你這個電影號稱投資全國最大的海戰(zhàn)電影,還不如《坂上之云》的黃海海戰(zhàn)的1/10有魄力!我們就看到了一群各種PS的紙船模型在哪兒作戰(zhàn)……
還有,本片最大的問題就是——你妹你沒事扯什么釣魚島?那時候釣魚島P都不是!那時候是屬于琉球的一部分,《馬關條約》割讓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法理上當時確實是日本的了。然后呢,60年代發(fā)現(xiàn)了油田,這個時候,咳咳……大家都知道油氣田的地位,就不多說了。
本片最后還扯了一下黃巖島……真夠扯。
當然本片還是有點誠意的,至少北洋覆滅時,都換了冬常服,這個細節(jié)還不錯。
還有一個槽點……一開始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的戲時,英國軍館用中文發(fā)音讀出了——東鄉(xiāng)平八郎。
真神奇
6 ) 強烈的共鳴
不說是否順應歷史史實,也不說特效夠不夠逼真。單說影片中呈現(xiàn)出,那一代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留洋歸來為國效力,為維護國家尊嚴的強烈愛國心,就讓我深深感染。沒有出過國的人,可能無法體會影片中,在同日本同窗競逐的那一幕幕所產生的內心共鳴。我很感動,也感同身受。
7 ) 無語的甲午海戰(zhàn)
對于馮小寧的記憶止于紅河谷,那片子當年很火,導演也愛國。十多年過去了,這電影證明了他依然很愛國,所有的歷史觀和政治觀一點都沒變始終如一!好啦,說說俺的感想吧。
首先,看完這電影我明白了這片子是為釣魚島和黃巖島拍的,日本人太牛逼了,那么早就盯上釣魚島了,而且這場仗好像都不是為了爭奪朝鮮打的,而是為了釣魚島,真有先見之明!而且要反復說釣魚島是中國的,我們是故意搶的。
其次,原來愛國主義教育其實很早就有了,鄧世昌這撥北洋水師的竟然那么早就知道曾母暗沙是中國最南邊的領土了,我還以為是黨國成立后小學課本里才有的呢,牛逼呀!而且民族觀念好先進呀,一聊天都是什么“祖國”呀“中華”的,沒一個人叫過“大清”,我差點以為他們都是孫文革命黨的人。
再有,伊東和鄧世昌咋一見面就跟倆斗雞一樣呢?而且總見面,英國見完德國見,德國見完日本見,最后海上見。我覺得導演應該再藝術加工一下,讓伊東和鄧世昌都愛上劉步蟾他妹,引入愛情環(huán)節(jié),這樣電影更深刻了!
另外,俺是做船模的,都2012年了,那幾條船我真不想評價了,弄模型不如找我來弄弄吧,何苦恨不得把六七十年代的軍艦搬出來告訴大家這是鎮(zhèn)遠,那是定遠呢?軍事迷們會吐血的。
最后總結下,這片子說實話真不如我爹小時候看的那個《鄧世昌》。不過導演的歷史觀倒是挺忠實于那個紅色歲月的,一點沒變。原來馮小寧也是個五毛愛國憤青。好了,愛國青年們可以對我開炮了!
8 ) 觀《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zhàn)》有感
電影終歸是電影,不可能完全按照歷史重演,再說歷史早已成為過去,很多細節(jié)的真實性很難考證,電影最終的目的是票房,所以一定會添加修改一些情節(jié)。但這部片子大體把當時的真實情況還是反映出來了,可以說是尊重歷史的??吹胶芫W友罵這部片子,有些考證帝舉了一堆例子來指責電影與歷史不符,就好像對著一頭驢子品頭論足,說這驢子哪里哪里都不像馬,看似有理,實則讓人蛋疼。這個現(xiàn)在是部分國人的通病,但凡國產的東西,就一定會有一大部分人出來指責。個人覺得此種做法有好有壞,不要過分就好。近年來日本動漫,歐美大片對我們年青一代發(fā)揮了及其重大的積極影響。我們特殊的國情以及歷史遺留下來的病癥決定了今天的國人很難創(chuàng)作出與國外經典相媲美的作品。這一點我們不該去抱怨,通過歷史我們可以更多的了解社會,了解人性,了解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當你做到這些,就會理解今天的中國。
言歸正傳,當時社會背景是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打造的北洋水師,都是從福州船政局畢業(yè),國外留學回來的學生做艦隊指揮,整個海軍制度都是復制英國海軍的,海軍章程、軍銜稱謂等翻譯過來大致改改就自己用了,把英國的軍官請來訓練中國水兵,配備著國外買回來的定遠號鎮(zhèn)遠號這類大軍艦,當時中國的北洋水師是世界公認的亞洲最強海軍艦隊。日本開戰(zhàn)前,國際輿論普遍認為日本不會戰(zhàn)勝中國的。而清政府內部貪腐根深蒂固,內耗眾生,加上花巨資建頤和園、修三海,國庫頻臨空虛,高層處于一種無知、自滿的狀態(tài)下。所以用于維護海軍的軍費、戰(zhàn)備物資等就可想而知了。還有國人自滿自大的民族劣根性,海軍學會開船后就把國外請來的總教習瑯威理趕走了,北洋水師內部開始松懈,陷入了不進則退的困境。后來開戰(zhàn),鄧世昌的致遠號各個密封艙的密封圈都老化了,被一顆魚雷就打沉了,鄧世昌自殺了,丁汝昌、劉步蟾、林永生戰(zhàn)敗后都自殺了。
光緒是個好人,但對國家而言卻不是一個及格的皇帝。4歲登基,慈禧慈安垂簾聽政,慈安去世后大權都是由慈禧掌握,成年的光緒是一個想有作為的人,至少面對國家的前途他是一個有強烈危機感的人。他有先見之明,卻無治國之力,最關鍵的還是沒有能力對抗慈禧的壓制。后來的戊戌變法就充分體現(xiàn)出來了。
李鴻章,這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又以外交大臣的身份經常出國,在當時的中國絕對是個數(shù)一數(shù)二的見過世面的人,也的確有眼光有謀略。但也犯了很多錯誤,譬如用人,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他找了一個忠于他的淮軍騎兵出身不懂海戰(zhàn)的人去做艦隊的總指揮,可想而知。后來丁汝昌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拒絕了伊東佑亨的勸降和瑞乃爾等的逼降,服毒自盡。李鴻章在《馬關條約》簽訂前的第三次會議歸途中,遭到日本激進勢力的襲擊,左臉被打了一槍。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李鴻章該負多少責任,很難講,正如他后來自己所說:“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乍看有推卸責任的嫌疑,實際上當時的真實情況又何嘗不是這樣,他也痛恨,其中有無奈,有惋惜,有一種說不出的悲憐。總的來說,這老人還是值得我們后生敬畏的。
以上這些情形,大部分在影片中都有表現(xiàn)出來,雖然某些年代對不上號,不過無傷大雅。還有關于日本明治天皇和清廷慈禧太后的鮮明對比,以及光緒在慈禧面前的唯唯諾諾,這些早已經注定好了戰(zhàn)爭的結局。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便是一個落寞王朝的宿命,人類歷史的滾滾車輪,無論是鄧世昌、光緒、李鴻章或者死去的那些仁人志士們,沒有人能夠改變,也沒有誰能夠阻擋。
影片中鄧世昌的扮演者是陸毅,算是找對人了,我沒見過鄧世昌,但作為一個民族英雄,陸毅扮演的鄧世昌給人的感覺對著呢。話說這男人越老越有味道,貌似不假。陸毅在以往片子中的表現(xiàn),我覺得都一般般,就帥了點而已。
至于片中,日本留學生和中國留學生的同學關系,也算得上是別出心裁的設計。至少借同學這個身份,讓我們從另一面看到日本武士道精神,看到了日本這個民族強悍的一面,能打敗你的人,一定有他的道理。一味的痛恨敵人只會讓自己顯得更無知。從對手身上學習,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影片最后出現(xiàn)了釣魚島,黃巖島,南沙…介于當前的國際局勢,我想導演是不是在給當局暗示什么…呢?
關于李鴻章有一個笑話,說是有一次出使德國,飯前,德國人端來一盆洗手用的水,李鴻章一看,(當時的中國人還沒有飯前洗手的習慣。)估計這是德國人待客的禮儀,二話沒說,端起來就喝了一口,邊上的德國人都愣住了,心想這中國人飯前的講究怎么這么奇怪,為了表示友好,出于國與國之間的友誼,德國首相帶頭,在坐的每個德國高官輪流端起臉盆一人喝了一口。
說點題外話,大概是上中學的時候,我知道了電視劇的真相,原來都是演員在那里按照設定好的劇情來表演,導演和攝像師在旁邊拍攝,完事兒制作成電視劇供我們觀賞的。我頓時感覺好假好假。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提不起看電視劇興趣,甚至看恐怖片時,每當夜深人靜,披頭散發(fā)的女人出現(xiàn)的時候,我腦子里全都是屏幕背后,劇組的工作人員在那忙著張羅…你說都這樣還看毛的電影啊。好在我沒在那個階段停滯不前,要不然真會錯過很多。至于那些個考證帝真該認真去研究下驢唇跟馬嘴的關系。
謹以此篇悼念那些早已死去了卻還活著的英雄們!
馮小菊導演的yy之路??匆姾笊夏菐讉€島名就氣得我不行,發(fā)國難財?shù)碾娪岸疾慌浍@得一星以上的評分。去電影院花錢看這種片的nc憤們我真覺得你們錢太多了。
日本用了20多年就打造了亞洲最強的海軍。人才需要時間培養(yǎng),從小到大,20年不過是一個過程。但強大的軍隊已經不是這個時代的主題。
畫面毫無紀實感,慘白而虛無!何來歷史重現(xiàn)?
多好的題材啊,拍得糟爛.手法像八十年代的三流電視劇.
很多內容明顯的指桑罵槐以及YY!質量也比較差!但里面講出了一點正是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里從來不變的!就是我們骨子里是不會投降的!
寧和剛就差一個字,但是電影的差距咋這么大捏?
馮導,你丫的就歇著吧,絕對抵制。
馮小寧沒出過爛片啊,為什么罵聲一片?我決定明天去電影院支持~!
片子實在很奇葩,基本笑到哭,馮導的處理手法相當老舊,基本停留在八十年代。特別土鱉的段落,人物造型以及表演搭配在一起呈現(xiàn)出了擰巴嚴肅悲壯的特別喜感,非但難以被觸動還會無端端的被逗樂。特效就不說了,但某些地方的做法還是可以借鑒的。不過馮導本人還是挺親和開放的,可惜拍片實在讓人無語。
下來 半年多 總算今天晚上把他看了。。。。。。哎
這是一部能與2012相媲美的災難片,不同的是前者災難體現(xiàn)在特效,后者體現(xiàn)在質量,歡迎走進電影院觀賞《一八九四·模型大海戰(zhàn)》
因為某種不確定因素,竟然沒有那么討厭這樣的電影,也許是因為愚蠢得那樣直接,而且沒任何廢話地表達了自己的愚蠢。
甲午大海戰(zhàn)這個片子,看完預告以后,完全可以期待馮小寧同學在大銀幕上給我們帶來精彩的電視劇效果,至于能否超越目前流行的諜戰(zhàn)片,那是個謎。不過可以肯定的說,應該不會超越前作超強臺風所給我們帶來的視覺和心靈震撼。
這片子和《坂上之云》比就是個坨屎。。。。。
僅憑題材就夠5星了
拜托增加負分的選項,謝謝
可以看出是花了錢的
上海影城3號廳 #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 選題、立意、配曲都有血有肉、嚴肅負責,可謂相當難得,只是一些場景細節(jié)實在把人雷得外焦里嫩,稍顯遺憾...
誠意之作,還不錯
真慘烈,世界第六的海軍如此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