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這部電影的劇情并不重要——“被虛擬世界控制的人類通過反思尋找秘訣脫出重圍反控制”,各色科幻小說里都演過了;論深度與思辨,《黑客帝國》三部曲早就玩夠了。
這部電影的主旨也不重要——老爺子說出政治正確的“現(xiàn)實生活是唯一真實的”,主角說出政治正確的“人需要經(jīng)常過現(xiàn)實世界的生活”,都只類似于歸納中心思想;畢竟大家都看到了,虛擬世界在電影里如此奇幻瑰麗,現(xiàn)實世界一塌糊涂,回到現(xiàn)實世界簡直是憶苦思甜。
對未來世界的刻畫很深刻,但類似的烏托邦傳奇,《饑餓游戲》之類也有。
令二次元愛好者狂熱的彩蛋挺重要,但不是最重要:那些是內(nèi)容的一部分,是招口碑的生意口,是讓二次元愛好者快樂的細節(jié),但重要的是形式,一種寄托著斯皮爾伯格態(tài)度的形式。
一種真誠的、理解的、欣賞的態(tài)度。
看過電影的朋友,基本有兩類反應。
本身是二次元愛好者的,自然志得意滿:數(shù)著梗,挺著腰,如數(shù)家珍——有點像看完《星際穿越》后,忙著跟朋友們解釋梗的科幻愛好者——大概是:“終于有人懂我們了!”
非二次元愛好者的,紛紛來找前一類人拍肩:原來游戲這么好玩?我也要玩游戲!
身為一個此時此刻家里擺著四臺PS系列主機(其中PS1是在巴黎某個老店里掏的)和兩臺xbox、steam上裝滿老游戲、電腦里裝滿模擬器、每天用psVR影院模式打游戲看視頻、沒事喜歡在海拉爾大陸烤蘋果+蘑菇+用盾反收拾哥布林的家伙,看這電影時,除了看到梗的感動外,更多的是在想:
“終于有電影人準確掌握游戲·電影的正確打開方式了——終于有電影人理解我們了?!?/p>
而且不是來自一個年輕的宅男導演,而是一個快72歲的老爺爺。
對大多數(shù)非游戲愛好者而言,你說句“我愛打游戲”,經(jīng)常會招來“啊,在app store叫什么呀,我搜搜”、“哪里下載啊,我用電腦下?!?/p>
——我也試圖跟人解釋說,現(xiàn)在的好游戲不再是那么回事了。紅白機時代,游戲提供的,普遍是一個簡化的世界:需要的是眼明手快、迅疾的簡單操作;許多現(xiàn)在的手機游戲,依然如此。世嘉機和超任時代,已經(jīng)有許多游戲試圖提供一種擬真體驗了。PS和PS2時代,許多偉大的游戲制作者利用多媒體,開始描繪世界。之后,從《GTA》到《荒野大鏢客》到《神秘海域》到《巫師3》,都在賣體驗,確切點說,沉浸式體驗。
——好電影應該有的東西——美工、劇情、分鏡、敘述、視角、文本——好游戲也應有盡有。偉大游戲到最后,與偉大電影的目的是類似的:造夢。
——但我說到這里時,他人已經(jīng)聽得意興闌珊。我也只好緘口不言。我明白,要讓朋友們知道游戲有多好,只能讓他們自己玩。實際上,每個來我家玩游戲的朋友,我一句話都不說,給他們看一段《戰(zhàn)神3》如何打波塞冬,看一段《神海3》的大沙漠,套上VR頭盔來一段《廚房》,他們就都服氣了,也懂了。
畢竟,游戲依然算是亞文化。各色游戲改編電影,成功的并不多——畢竟,大多數(shù)好游戲是按著電影路數(shù)制作的,而電影導演們也就順著做。
但《頭號玩家》不同。
這部電影的劇情與主旨不重要;梗的意義在于顯示誠意;而華麗多變的虛擬世界這種表現(xiàn)形式,才是一切。
換言之,形式比內(nèi)容重要。
電影里《閃靈》那段尤其明顯。如果按主線敘事,那段可以大幅度刪減,但電影保留了足足的長度:是為了致敬?還是斯皮爾伯格爺爺終于過了一把癮?——“我終于可以名正言順這么玩啦”!
斯皮爾伯格爺爺,快72歲了,做了一輩子電影。他很深刻,很有人文關懷(《辛德勒的名單》);但他最大的樂趣,一向是,找到一個題材,好借此展現(xiàn)一種卓越的,幻覺般的奇觀:
《大白鯊》、《ET》、《印第安納瓊斯》、《侏羅紀公園》、《丁丁歷險記》;他監(jiān)制了《變形金剛》系列,他一輩子都在竭力展現(xiàn)幻覺般的奇觀。
他導《丁丁歷險記》這部動畫片的時候,都65歲了。
他是個執(zhí)著的造夢人?!渡衩睾S颉废盗杏螒驘o數(shù)細節(jié)都在向他致敬。
幾乎可以想象,這個故事到手后,他的樂趣在于:終于可以給他一個題材,讓他肆意展現(xiàn)畫面與夢境了——畢竟在未來虛擬世界里,怎么夸張怎么玩都不過分。
于是我們看到了《頭號玩家》。
雖然電影提示我們“現(xiàn)實更重要”,但斯皮爾伯格用如此燦爛輝煌的方式展現(xiàn)虛擬世界,這種燦爛的狂歡,這種形式上的斑斕華麗,是電影這種門類的藝術大師,向游戲這項藝術門類進行的致敬,或者祝福——就像一個畫家在向攝影藝術致敬似的,一個72歲的老爺爺,用自己浸淫一生的藝術,向另一個藝術門類說:未來是你的。
電影結尾,哈利迪老爺子說了句“感謝你玩我的游戲”,然后關門而去;那一瞬間,我險些哭出來。這句話,也可以是斯皮爾伯格說的;“感謝你看我的電影”;他與游戲設計師老爺子的類似之處是,他們都是真誠的造夢者;所以斯皮爾伯格想說的,其實也差不多是這種意思:
“感謝你玩我的游戲——感謝你來經(jīng)歷我制造的夢?!?/span>
這句對白,帶著一種清醒的溫柔,一種心胸開闊的,對觀眾,以及未來造夢藝術的誠懇祝福。
就像一個老爺爺蹲下來,真心誠意地陪一個小孫子玩一盤游戲似的,而且真心欣賞地說:“游戲確實很好玩??!”
從看完電影的那一刻起,我激動的心情一直無法平復,真的很久沒有遇到一部如此讓我血脈僨張的電影了。還沒有看影片的各位,能看多大屏就看多大屏,能看IMAX 3D就請一定要看IMAX 3D!
這部連預告片都能找出幾十個彩蛋的電影,大概花上三天三夜逐幀查找,也不見得能找全所有的彩蛋吧。電影充斥著80-90年代的流行文化,電影、游戲、音樂,你總能在其中找到屬于你的回憶。雖然影片內(nèi)容是懷舊,但核心是科技創(chuàng)新。好萊塢終于在不斷炒冷飯中,迎來了一個全新的大IP。
80-90年代也是斯皮爾伯格的黃金時代,《ET外星人》、《奪寶奇兵》、《侏羅紀公園》等斯皮爾伯格最負盛名的作品都出自這個時期。我們這一代人大概都是看著這些電影長大的,包括《Ready Player One》的原著作者Ernest Cline也說斯皮爾伯格是其最喜愛的導演之一。近幾年斯皮爾伯格的作品似乎大部分都聚焦于政治和歷史,雖然各種獎項年年都有提名,但總是缺少了那種震撼和轟動。
終于!今年這部《Ready Player One》用狂轟濫炸式的彩蛋攻擊,讓我再一次從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里感受到了振奮人心的冒險情懷。
這是一個全民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的年代,在虛擬現(xiàn)實游戲OASIS中,人們可以實現(xiàn)除了吃飯睡覺等生理行為外的一切活動。我們的男主角,父母雙亡,生活艱苦,頭腦靈光,還有一個超級英雄式的名字Wade Watts(全名為Wade Owen Watts, 縮寫W.O.W.,正好對應War of Warcraft),除了長得一般般,就是典型的主角命啊。
2040年,OASIS的創(chuàng)造者Halliday去世后,向所有OASIS玩家公布,他在游戲中留下了一個彩蛋,誰找到這顆彩蛋,誰就能繼承他所有的財產(chǎn),包括OASIS?!罢业讲实熬屠^承產(chǎn)業(yè)”的整體設定就是在致敬《Willy Wonka & the Chocolate Factory》。要找到終極彩蛋,必須要集齊三把鑰匙:黃銅鑰匙(Copper Key)、翡翠鑰匙(Jade Key)、水晶鑰匙(Crystal Key)。
斯皮爾伯格選擇了賽車游戲作為影片的第一場大戲。賽車游戲起源于70年代,80-90年代也一直是最受歡迎的游戲之一。最早的賽車游戲應該是1974年西角友宏設計的《高速賽車》(Speed Race)。巧合的是,影片中Halliday一直穿著的T恤上的游戲《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也是西角友宏的作品。
在這場龐大的賽車游戲中,斯皮爾伯格輕而易舉地塞入了大量流行文化元素。比如,Wade的車是《回到未來》中的時光車DeLorean,Art3mis的摩托來自《Akira》,摩托上還有Hello Kitty的貼紙,賽道上的怪物有金剛,還有《侏羅紀公園》的T-Rex。
游戲規(guī)則很簡單,通過終點線的玩家就能獲得黃銅鑰匙,然而整整五年都沒有人成功通關。直到Wade在Halliday's Journals中,無意間聽到“Why can't we go backwards”,靈感迸發(fā),駕駛著他的DeLorean一路暢通無阻地退行到終點線,獲得了第一把黃銅鑰匙。
《閃靈》是取得翡翠鑰匙的關鍵。斯皮爾伯格用游戲重新呈現(xiàn)了《閃靈》的經(jīng)典畫面:Overlook Hotel、恐怖雙胞胎姐妹、血漿噴射的電梯、237房間的可怕裸女、冰雪迷宮的瘋狂追殺。這可能是我在電影中最喜歡的部分了,越想越覺得斯皮爾伯格選擇《閃靈》真的是太巧妙了。
翡翠鑰匙最重要的線索是“a creator who hates his own creation”。這句話一是指Halliday本人和OASIS。Halliday某種程度上是討厭自己創(chuàng)造的這款游戲的,甚至是討厭自己的,這款游戲似乎讓他與現(xiàn)實完全脫離,他也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和最愛的姑娘。二是指Stephen King和《閃靈》。雖然《閃靈》一直被很多人視為曠世神作,但原作者Stephen King從來都不喜歡庫布里克對其的詮釋。
《閃靈》本身就是講述被過去困住無法逃離的故事。 一方面,Halliday和所有OASIS玩家們都沉浸在過去的游戲、電影、音樂中。另一方面,Halliday設計游戲的初衷是為了逃離現(xiàn)實,可是無論在游戲中呆多長時間,都沒有辦法完全逃離現(xiàn)實。
最重要的一點,我相信這是斯皮爾伯格對庫布里克的緬懷。斯皮爾伯格和庫布里克是好友,庫布里克去世之前沒有拍成的《人工智能》,最終就是由斯皮爾伯格指導完成的。庫布里克的電影總是對未來有著先知般的敏銳,而在這一部聚焦于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電影中,有著庫布里克的印記可能就是對未來最好的啟示吧。
獲取水晶鑰匙的過程可算是十分簡單粗暴了。這場OASIS世界大戰(zhàn)看得我酣暢淋漓,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看見高達大戰(zhàn)哥斯拉,《鬼娃回魂》的玩具公仔還可以被用來做武器。
最后一場游戲——Adventure,是終點,也是起點。那個年代,Atari發(fā)行的游戲不會給作者署名。于是Adventure的制作者Warren Robinett將自己的名字藏在游戲中。這便是最早的游戲彩蛋,也是Halliday設計OASIS彩蛋的靈感來源。玩家只需要進入隱藏彩蛋的房間,就可以獲得水晶鑰匙。
而“Adventure”本身大概是對本片,對斯皮爾伯格電影的最好概括。
Halliday最后對Wade說“謝謝你玩我的游戲”,就好像是斯皮爾伯格在對觀眾說“謝謝你看我的電影”,而我也想對他說“謝謝能讓我看你的電影”。
能看著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長大,我覺得很幸運?,F(xiàn)在,71歲的斯皮爾伯格又給我這樣的成年大小孩送上了一份震撼大禮。我知道影片有許多不完美的地方,劇本有漏洞,邏輯有缺陷,人物塑造有瑕疵,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完全沉醉的它所塑造的世界中。
我能想象,10年、20年后,當我?guī)е鳹R頭盔沉迷于浸入式游戲的時候,回憶起這部電影和觀看它的感受,依然會覺得熱血沸騰吧。
密集懷舊梗爆贊,可惜劇情太簡單?
電影版劇本相對原著已經(jīng)大規(guī)模改造,然而還是被吐槽不夠強悍。
當年原著在科幻世界譯文版連載時,有只叫“鯊魚丹”的缺德畫手利用職務之便,把一個他自己瞎掰的結局,配上真實封面圖發(fā)到百度貼吧當作下半集預告,導致大量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信以為真,一周后紛紛驚呼上當。
以下就是他發(fā)布的另一種結局
---
哈利迪沒死。
阿爾忒密絲是哈利迪的私生女,以及“第六人公司”(反派)的真正后臺boss。
遺產(chǎn)競賽游戲是個騙局。獲勝者的真正獎品:繼承哈利迪的全部財產(chǎn),并下載哈利迪的意識。
人格思想由人生經(jīng)歷決定,經(jīng)歷相似的東西越多,人格越接近??雌驒C競賽的真正目的,是為大土豪找出最適合人格移植的大腦。
免費綠洲世界背后有個超級大陰謀。所有綠洲游戲的皮膚之下都是相同的應激機制,釋放條件,刺激玩家做出反應,把每個人變成人腦處理器。游戲就是這樣讓人類忘記了星辰大海,忘記了希望和夢想,全民沉浸在虛擬世界死宅到末日。
“第六人”是綠洲公司為玩家制造的虛構階敵。真的莫羅早就死了,他們看到的是哈利迪的腦控分身。
阿爾忒密絲被洗白。愛情就是這么膩害。
面對窮兇極惡的階敵,主角將計就計打敗大土豪。
帕西法爾在最終戰(zhàn)役打敗全部機甲通過所有關卡獲得勝利,然后就中獎了,在3次元下載哈利迪意識。此時韋德提前吃下的劇毒膠囊正好溶解,真正的大反派哈利迪在3次元掛掉。屌絲獲得最終勝利。
埃奇和阿爾忒密絲獲得遺產(chǎn),將綠洲世界關閉,將全部資金投資到探索太空和宇宙移民。衰退的人類社會找到了現(xiàn)實目標,逐漸復蘇。
很多年以后,埃奇和阿爾忒密絲帶兒子從近地軌道上的核動力星際飛船回到地球祭奠故人。
韋德住過的疊樓遺址上建立了一座巨大的紀念塑像。因為不知道韋德的真實相貌,這座塑像是按照游戲中帕西法爾的形象制作的,命名為“玩家一號”。
---
最后,更喪病的是,當時大家覺得這個結局更好……
你怎么認為呢:
支持,請點個“有用” ⊙ω⊙
反對,就踩個“沒用” ⊙﹏⊙
---
日本特攝蜘蛛俠 - 烈帕頓
魔神Z系列 - 米涅瓦X
高達系列 - RX-78-2高達
勇者萊汀系列 - 勇者萊汀
原書中反派組使用的全部機甲:
機龍(機械哥斯拉)
百獸王(戰(zhàn)神金剛)未能合體成功【電影轉正了】
超時空要塞(太空堡壘)
EVA(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
---
[頭號玩家/玩家一號 Ready Player One 作者: [美]恩斯特·克萊恩 譯者: 劉宇韜 責編:虞北冥(豆瓣 @普拉內(nèi)托斯 )]
我能聽到阿爾忒密絲和埃奇的叫喊聲,他們已經(jīng)進去了,在第三扇門面前等著我 。
我應該做的就是沖進城堡,我們?nèi)齻€人能在索倫托趕上之前打開第三扇門。對此我毫不懷疑。
但我沒有動,而是拿出了變身器,握在手里。
索倫托想殺我,在這個過程中,他殺了我姨媽,還有好幾個鄰居,包括可愛的吉婆婆,他還殺了戴托,即使我從沒見過他,戴托也是我的朋友。
而現(xiàn)在索倫托又殺了索托的角色,奪走了他進入第三扇門的機會,索倫托配不上他的力量,他只配獲得譴責和失敗,他只配在正義世界面前倒下。
我將變身器高高舉起,按下了啟動按鈕。
一道耀眼的光芒閃過,天空隨著我的改變變成了暗紅色,我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紅眼睛人形外星人,雙眼如同咸蛋一般,胸上印著一道亮光。在接下來的三分鐘內(nèi),我就是奧特曼。
機械哥斯拉停止了尖叫,它的視線落到了地上,就在我的角色原來站著的地方。它慢慢地抬起了頭,望向它的新對手,我們的雙眼最終對上了,我現(xiàn)在直面著索倫托的機甲。
索倫托的機甲笨拙的退了幾步,它的眼睛里又開始閃起亮光。
我擺出了進攻的姿勢,看了看我屏幕右上角的三分鐘倒計時。
2:59,2:58,2:57。
在計時器的下面是奧特曼多樣的進攻技能菜單,我迅速選擇了超人死光,然后把手交叉在身前,豎成一個十字,一道白色能量波從我臂緣射出,直中機械哥斯拉的胸口,將它打飛,索倫托失去了控制,他的巨獸砸到地上。
人們的歡呼從混亂的戰(zhàn)場上響起。
我飛上半公里高的天空,然后躍下,直踢機械哥斯拉的頭部。擊中目標,我聽到了巨獸內(nèi)部傳出一聲可怕的爆炸,它的嘴巴開始冒煙,眼里的藍光也暗了下來。
我向后一躍,落在了巨獸遠處,它僅剩的左手撐著大地。索倫托似乎努力向讓它站起來。
我選擇了菜單上的沉默光環(huán),一道發(fā)亮的藍色能量環(huán)出現(xiàn)在了我的右手,猛烈地旋轉著,我把它扔向索倫托,就像飛鏢一樣,它劃過空中正中機械哥斯拉的肚子,能量環(huán)切進它的金屬皮膚,就和切一塊豆腐一樣,把這只巨獸分成了兩半。在整臺機器爆炸了前,它的頭從脖子上掉了下,索倫托彈射出來了,但因為機械哥斯拉是平躺在地上的,所以駕駛艙擦著地面飛著,索倫托很快調(diào)整了過來,火箭噴射器將他推向了空中。在他逃走之前,我又起雙手再發(fā)了一道死光,駕駛艙發(fā)出了令人驚訝的爆炸。
人群瘋了。
我看了看積分榜,確定索倫托的員工編號已經(jīng)消失了。他的角色死了。我并沒有感覺非常高興,因為我知道他大概已經(jīng)在趕走他的馬仔來控制另外一個角色了。
我退出奧特曼形態(tài)的時候計時器上只剩15秒,我的角色變回了原來的樣子,然后我轉過身,啟動了噴氣靴,飛進了城堡。
能在觀影的140分鐘時間里,讓我跟身邊的所有觀眾一樣屏息、驚叫、開心到爆炸,迫不及待的想三刷四刷,想把它推薦給所有人的電影,正是3月30日即將上映的《頭號玩家》。
斯皮爾伯格用這部電影,示范了什么才是想象力爆棚、特效酷炫、完成度滿分的科幻電影。配合影片中全程嗨點的劇情節(jié)奏,觀影體驗簡直是在被老導演拽著一起開心的發(fā)瘋。
豆瓣目前是9分的高分,而參與了提前觀影的好友們,更是罕見的打出了9.5的超高分!
甚至有網(wǎng)友表示:“《頭號玩家》并不只是簡單的科幻電影,更是斯皮爾伯格對未來世界的一次深度探索,可以預見會成為新的經(jīng)典?!?
電影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影片劇本則由《復仇者聯(lián)盟》的編劇扎克·佩恩和小說原著作者厄內(nèi)斯特·克萊恩共同打造完成。
有趣的是,原著作者厄內(nèi)斯特·克萊恩一直都把斯皮爾伯格視為偶像,也正是從他的眾多電影中找到了靈感,創(chuàng)作了這本小說。但原著僅僅是游戲向而已。
2045年,人口爆炸、資源枯竭,呈現(xiàn)出反烏托邦的未來形態(tài)。人們瘋狂迷戀虛擬游戲世界“綠洲”,以逃避現(xiàn)實世界的衰敗,尋求虛擬的慰藉。
“綠洲”的創(chuàng)始人哈利迪在彌留之際宣布將自己的巨額財產(chǎn)和“綠洲”的所有權留給第一個破解三道謎題并拿到彩蛋的人,由此引發(fā)了全球玩家的激烈競爭。
已經(jīng)72歲的斯皮爾伯格一直都是全球最受觀眾歡迎的銀幕造夢者之一,不管是《辛德勒的名單》《林肯》《間諜之橋》等嚴肅現(xiàn)實題材,還是想象力爆棚的科幻電影《第三類接觸》《奪寶奇兵》,他創(chuàng)造的電影世界讓無數(shù)影迷為之欣喜。
到現(xiàn)在,作為非專業(yè)科幻迷的我,都還記得小時候《外星人ET》《侏羅紀公園》《大白鯊》帶給我的震撼,說是啟蒙電影也毫不為過。
很多導演在這樣的年紀要么已經(jīng)退休不再拍攝,要么就是選擇拍攝難度較低而具有社會話題性的劇情片??墒悄挲g從來沒有限制斯皮爾伯格的想象力和導演能力,這一次,這位科幻老頑童重回自己熟悉的領域,聚焦于未來世界,用他超凡的想象力和導演掌控力,帶來了這部年度必看的科幻神作。
在科技感十足的虛擬世界“綠洲”中,既有高能團隊的氣勢恢宏的戰(zhàn)爭場面,也有隊友間溫暖的彼此信賴。同時,驚險刺激的奪寶主題也讓故事充滿了戲劇性和出人意料的轉折??苹谩Z寶、冒險,斯皮爾伯格將自己擅長的元素都運用到了影片之中,完成了這一劑超級致幻藥。
連原著作者厄內(nèi)斯特·克萊恩都說:“我原本覺得這個故事是不可能被改編成電影的,但幸運的是碰到了一個能讓這一切成真的人。”
《頭號玩家》的故事設定雖然是在27年后,但整部影片卻充滿了懷舊氣息,片中無限深情的致敬和懷念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文化。因為那個文化新浪潮,互聯(lián)網(wǎng)初現(xiàn)曙光,人類獨立精神覺醒的時代,正好與2045年的衰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金剛、高達、雅達利,《閃靈》、《阿基拉》、《異形》,街頭霸王、守望先鋒、忍者蛙。不管你是影迷、游戲迷、動漫迷還是科幻迷,都能在《頭號玩家》中找到燃點淚點,被它驚喜得在內(nèi)心瘋狂尖叫!說到年輕人的情懷,老導演可比其他人都懂。
有不少觀眾看完都說這是一部彩蛋電影,每一分鐘都是足以做成知識競賽的應接不暇的典故,就看你能不能抓得住。
比如片中最有名的《閃靈》梗,它一出現(xiàn)就引發(fā)了全場不由自主的驚呼,又能在短短的幾分鐘內(nèi)完全再現(xiàn)《閃靈》的經(jīng)典場景,傳達出它的精髓。很多導演都喜歡在自己的電影中致敬經(jīng)典電影,但只有這次的致敬,我給滿分。
游戲迷們也有高度的評價,甚至稱這是一部幾乎致敬了整個電子游戲發(fā)展史的電影。不劇透的告訴大家,如果你是游戲迷,影片的結尾絕對會是你的大淚點,我甚至想不出有任何其它更好的方式來作為終極彩蛋。
當然,斯皮爾伯格也在片中自信滿滿的“致敬”了一回自己。比如《回到未來》中那輛馬丁與博士用來穿越時空的車(他是《回到未來》系列的制片人)。
如果說到真正的頭號玩家,那么一定是斯皮爾伯格本人。
同時,這并不僅僅是一部爽過即忘的娛樂電影,其中的角色建立和現(xiàn)實意義飽含著導演的深思和探討。
“擁抱現(xiàn)實,因為那是唯一真實的東西?!?
斯皮爾伯格說:“我認為書里所描述的離我們并不遙遠,而有可能成為真實的未來”。《頭號玩家》具有著一定的現(xiàn)實預言性和警戒性。
影片的結尾,導演讓大家重新認識到了現(xiàn)實世界的美好。但是我真的想生活在這樣的電影,再多一點時間。
這必須得是一篇不溫不火的影評。因為我可能一不小心就傷害了誰的青春,傷害了誰的情懷。據(jù)說這部電影有119個彩蛋,對我這篇影評來說,那就是119個地雷。
先說幾個數(shù)字。這部電影花了1.75億美元,由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兼制作。昨晚豆瓣標記的觀影人數(shù)是1w6,今天飆至4w8,評分一直是9.2分沒有變化。65%的五星,28%的四星,僅有5%的三星。
這些數(shù)字,足以看出中國影迷對這部電影的狂熱。而我的意見已經(jīng)被歸入了極少數(shù)的5%
從那119個彩蛋說起(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多,比如《閃靈》應該算一個,而不是七個),這部電影的創(chuàng)意就在于集合各種經(jīng)典電影和游戲的元素,制造一場狂熱的粉絲盛宴。而這些所謂彩蛋,大部分只是一閃而過,但是密度驚人。
而斯皮爾伯格絕對不是一個低級玩家,簡單的排列組合并不足以滿足他的創(chuàng)作。這部電影的結構才是他的精心設計。
首先,是以《公民凱恩》為引子,提出“玫瑰花蕾”的謎題。大型VR游戲的創(chuàng)始人逝世,留下一筆巨大的遺產(chǎn),分成三個鑰匙,三個謎題,答案都藏在他的記憶庫里。而《公民凱恩》中,是以四段不同的回憶去構建一個矛盾而復雜的凱恩形象,最后解出“玫瑰花蕾”的謎題。
其次,電影采用了一種“身外化身”的設定,帶上VR眼鏡,即可創(chuàng)造一個化身進入游戲世界。這種結構在很多電影中被采用。根據(jù)原著作者的說法,其靈感直接來自于狎井守導演2001年的電影《阿瓦隆》。
(此處由豆友@書癡達芬奇指正,評論區(qū)亦有豆友指正,非常感謝。也非常抱歉自己此前不嚴謹?shù)恼f法,歡迎大家交流?。?/p>
這個就引出一個關于虛擬與現(xiàn)實的探討。但是在這一點上,《頭號玩家》并沒有深入,最后只是引導出了一個“好好生活,好好感受現(xiàn)實”一般的定論。不如《黑客帝國》對于現(xiàn)實與虛擬有一番真假難辨的妙論。
最后,它的主要內(nèi)容是一種類似于《奪寶奇兵》一般的闖關尋寶的冒險歷程。然后結合了很多經(jīng)典游戲類型,比如第一關的賽車游戲,第二關的迷宮逃脫游戲,第三關直接是引用了一系列最原始的電玩游戲。這部電影的最大特點也是將電影和游戲全面的結合起來,裝在了一個VR世界這樣的容器里。
所以這個三件套,才是斯皮爾伯格涉及的主要彩蛋。很巧妙,很有創(chuàng)意,不得不承認。
其他的那上百個彩蛋,我覺得是存在爭議的。在電影中致敬經(jīng)典,從來不會過時。用得好,那是傳承,是豐富電影的意象符號。比如《現(xiàn)代啟示錄》引用電影《罷工》中屠牛的意象,創(chuàng)造出來新的意義;用的一般,那也算是情懷,博觀眾一個眼熟。比如《瘋狂動物城》里對《教父》的模仿是一個不錯的笑點;用得不好,那叫抄。比如《愛情公寓》對《老友記》等美劇的大段引用,為人所詬病。
(以下圖片可能會引起不適)
斯皮爾伯格屬于第四種,以數(shù)量和密度取勝。大量得流行文化符號幾乎覆蓋了80后90后記憶中的全部?!督饎偂窙]看過?《侏羅紀》了解一下。《鋼鐵巨人》沒看過?《高達》了解一下。你要的彩蛋我們都有,總有一款適合你。一旦勾起了影迷的熟悉感,那么電影的其他設定全都可以拋之腦后。我想這可以解釋為什么這部電影掀起了這么大的狂熱。就連一直以來都非??燎蟮暮芏嘤霸u人,都亮出了五星。
熟悉感是致命一擊。
我想起姜文《一步之遙》的票房口碑兩邊都被冷落得不堪事實?!兑徊街b》的創(chuàng)意其實如出一轍,且比《頭號玩家》早。但是姜文是把自己喜歡的電影元素集合在一起,這里面不乏有生僻的內(nèi)容,包括《八部半》《意志的勝利》《大獨裁者》《縮水的情人》《謀殺綠腳趾》等。
異曲同工,卻走向兩個結局。這無疑是流行文化的勝利。而這種勝利無疑是建立在日本動漫和美國電影之上的,這對整一代人來說都是這樣的。
關于這個的討論,我以電影中大篇幅的《閃靈》片段為例。
(首先不得不承認,作為一個庫布里克迷,在看到《閃靈》的畫面被幾乎百分百還原在銀幕上的時候,確實很興奮。)
《頭號玩家》最突出的點應該是揭示了電影發(fā)展的未來。從繪畫到攝影,到默片,到有聲片,到3D電影,到VR電影(還未普及)視覺藝術從抽象到具象,從感知到沉浸式體驗,斯皮爾伯格用一部講述VR世界的電影,預示大家,電影可能會走向一種交互式體驗的形式。
我們可以浸泡在《閃靈》的血河里,可以奔跑在暴雪的迷宮里,我們可以感受到杰克尼克爾森的的斧頭穿過木門的威脅。
以后不再是看電影,我們可以進入電影世界,我們可以改變電影世界,我們可以成為電影世界的一部分。
現(xiàn)在聽起來是天方夜譚,可是科幻電影的終極目的正是探索未來。
標準化的劇情
被情懷迷昏了頭之后,我們忽視最多的正是劇情。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又是心懷夢想的年輕人拯救(游戲)世界,順便收獲愛情和人生哲理的故事。
標準的開頭簡介,足足講了五分鐘不止;標準的人物設定,五個主角分別是,一個有夢想的白人少年,一個志同道合的白人女朋友,一個黑人好朋友,兩個亞裔好朋友;標準的愛情線,正如男主所說,我知道有點俗套,但是我收獲了愛情。嗯!對!你知道俗套就好。以及還有標準的高潮決戰(zhàn),標準的“意想不到又合情合理”的轉折,標準的總結人生哲理,標準的大團圓結局。
整個電影的基調(diào)更像是一個喜劇,尤其是那個蠢萌的反派,為了促進圓滿結局,他楞了一分鐘就是不開槍。雖然說喜劇很符合這部電影的狂歡氣質(zhì),但是也讓這部作品徹底淪為爆米花電影。
斯皮爾伯格曾經(jīng)是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導演,是大白鯊,侏羅紀,外星人的一手締造者。他是好萊塢導演里最執(zhí)著于“造夢”的人?;蛟S《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德勒的名單》這樣的電影只是他的興趣,他的真愛應該是構建一個龐大的電影宇宙,正如他在《頭號玩家》片頭說的,“在這個地方,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可是我始終不希望,電影的未來是不斷地重復過去。以斯皮爾伯格的創(chuàng)造力,他的電影宇宙應該更加豐富,而不是變成一個記憶相冊,滾動播放那些陳舊的作品,僅此一次可能真的很high,再多一次就膩歪了。
玩家一號,游戲開始!
Ready Player One
上一次國內(nèi)觀眾集體對一部科幻電影陷入狂熱是什么時候?《銀翼殺手2049》嗎?顯然不是,因為影片票房相當一般,只是些情有獨鐘的影評人和找熱點的自媒體在做解讀;《瘋狂麥克斯4》?影片確實令人瘋狂,但國內(nèi)沒有上映,且并非所有人都對廢土世界有感覺;亦科亦幻的漫威系列就不要說了……大概《變形金剛》第一部在國內(nèi)引起的震動,勉強能與此次斯皮爾伯格回歸科幻之作《頭號玩家》(豆瓣9.2分)相比。
影片開場,80年代著名金屬樂隊范海倫的《Jump》響起(這首經(jīng)典搖滾曾經(jīng)在《回到未來》第二部和第三部中都出現(xiàn)過),立即引領我們進入了一個令人眼花繚亂,充滿各種電子游戲、流行樂(搖滾)、動漫、桌游、類型電影(恐怖片和青春片為主)符號的世界。無論你是青少年還是年近中年,只要接觸過這些流行文化元素,都會隨著影片為之瘋狂!
我并不打算接下來去羅列影片中出現(xiàn)了哪些游戲角色、動漫人物和搖滾金曲——盡管作為一個資深游戲玩家、多年搖滾樂迷和死忠影迷,我對影片中出現(xiàn)的大部分元素都相當熟悉,曾為之如癡如狂。我想探討的是:為什么本片又成為一部普通觀眾極度贊譽,專業(yè)影評人反響平平的影片?影片中密集出現(xiàn)的種種流行文化符號意味著什么?國內(nèi)觀眾緣何如此癡狂?這樣一部反映最前沿的VR空間和流行文化的影片為何是由72歲的老導演拍出來的?
當金剛、哥斯拉、亞基拉、高達、《光環(huán)》中的士官長、《街霸》春麗、《真人快打》四臂戰(zhàn)士Goro、Joan Jett的搖滾金曲“I 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鋼鐵巨人》、卡梅倫·克羅的青春片《情到深處》、庫布里克的《閃靈》、奧遜·維爾斯的《公民凱恩》等元素紛紛出現(xiàn)在影片中時,作為觀眾我當然非常感動和愉悅,甚至有種身份認同的狂喜。更主要的是,隨著這部1.75億美元預算的商業(yè)大片推向全球市場并取得成功,游戲、動漫等各種亞文化再次展現(xiàn)魔力,向世人宣告它們存在的意義,并由此進一步融入、影響著主流文化和大眾。
亞文化(Subculture)是大衛(wèi)·雷斯曼(David Riesman)在1950年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大眾是“消極地接受了商業(yè)所給予的風格和價值”的人,而亞文化則“積極地尋求一種小眾的風格(在當時為熱爵士樂)”。換句話說,亞文化涉及了一種身份的自我定義:你喜歡《俠盜獵車5》,我喜歡《艦娘》;你喜歡兇猛的速度金屬,我喜歡微妙感性的后搖;你喜歡寺山修司,我喜歡哈維爾·多蘭……正是這些亞文化的元素,在我們共同(且多少有些乏味)的吃飯工作睡覺之外,定義了我們獨特的身份,讓我們可以在社交網(wǎng)絡上通過這些元素來相互指認,找到共同話題,加入某個圈子。
《頭號玩家》絕對是對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代一次亞文化的巡禮,其符號的豐富性和廣泛性令人咋舌!極少有電影能將數(shù)以百計的游戲、影視、音樂、動漫典故(當然版權是個極高的門檻)運用自如。集中展現(xiàn)亞文化元素的背后,是一種令往日流行文化登堂入室的潛在野心。很多導演都在自己的電影中致敬青少年或童年時深受影響的亞文化,并由此賦予它們新的活力——JJ·艾布拉姆斯的《超級8》、邁克爾·貝的《變形金剛》、德爾·托羅的《環(huán)太平洋》、意外大爆的《銀河護衛(wèi)隊》、維倫紐瓦致敬經(jīng)典的《銀翼殺手2049》、諾蘭的《致命魔術》,包括美劇《怪奇物語》、《西部世界》……無不帶有濃厚的懷舊色彩,以及大量亞文化元素的呈現(xiàn)。就像尼爾·蓋曼在《美國眾神》中喻示的:汽車之神、高科技之神、媒體之神靠著無數(shù)當代信奉者的崇拜而獲得神力!
本質(zhì)上,這和國內(nèi)導演馮小剛拍《芳華》、張藝謀拍《山楂樹之戀》、管虎拍《老炮兒》是一致的。但60到80年代的我們,文化上總體是極度匱乏甚至是畸形的。因此很難在電影中呈現(xiàn)豐富且具有長久活力的亞文化元素。無論文工團、忠字舞還是霹靂舞、喇叭褲,或者胡同碴架,這些曾經(jīng)的符號與國人的當代生活都已經(jīng)斷裂開了。而在美國并不存在文化斷代或割裂的現(xiàn)象,因此就讓人感到:好萊塢的復古并非完全向后看,甚至有重新引領潮流的前瞻趨勢,而我們這里的懷舊往往是單純的回望。
懷舊并不是一單萬能靈藥——很多電影(包括國內(nèi))用到了大量懷舊元素,但并沒有成功打動觀眾。你不能只是把過去的文化元素呈現(xiàn)在電影上,就叫懷舊了。你需要去營造一種氛圍,去告訴觀眾,你呈現(xiàn)的東西是多么獨特,多么值得懷念,多么動人……這種獨特和動人往往連觀眾自己都一無所知,當他看到電影時,才忽然懷想起曾經(jīng)打游戲、哼唱流行金曲、和伙伴們分享動漫的歲月,意識到那段歲月對自己多么美好,多么有價值。只有這時,電影才成功“催眠”了觀眾,讓他們集體進入到一種虛幻但又有真實基礎的夢幻世界中去。
在這里,斯皮爾伯格又一次展現(xiàn)出他作為造夢大師的極高水準!《頭號玩家》營造出了“綠洲”這樣一個可以讓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都可以找到歸屬感的夢幻之地。更重要的是,影片代表了一種價值的重新建立(特別是在中國):以前人們認為打游戲/看動漫是純粹的消遣(娛樂),是為了殺時間;不承認游戲是文化,不認為游戲中的紀錄或?qū)τ螒虻奶剿餮芯渴怯袃r值的。今天,這些價值觀已經(jīng)被動搖了。影片中綠洲的創(chuàng)始人哈利迪就是這樣一個極客/宅男代表:他一生孤獨,與合作伙伴鬧崩,跟心愛的女性擦肩而過。一生唯一的成就就是虛擬游戲世界綠洲。不過,他留下的最大財產(chǎn)其實不是價值千億美元的綠洲股份,而是他自己——他玩過的游戲,聽過的音樂,看過的影視……所有這些亞文化元素,組成了他的一生,也最終造就了綠洲世界。影片中的三個謎題,就是藉由這些文化符號作為橋梁,走進哈利迪的內(nèi)心世界。想想看,現(xiàn)實中的喬布斯、扎克伯格、埃隆·馬斯克……不都是哈利迪一樣的人物嗎?
我曾經(jīng)在文章中分析過,幾乎所有涉及虛擬空間的科幻電影,本質(zhì)上都是對1939年的影片《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的一種重寫:同樣是一個人墜入另一個世界,他/她必須打敗黑巫師,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去。當然,這個主題最早的源頭,其實是1865年劉易斯·卡羅爾的小說《愛麗絲漫游仙境》!《創(chuàng)戰(zhàn)紀》《黑客帝國》乃至《紅辣椒》《盜夢空間》等等無一例外。
很難相信《頭號玩家》這樣一部風格華麗,運鏡夸張大膽的影片出自72歲的斯皮爾伯格(以及他的老搭檔,攝影師卡明斯基)之手!影片對虛擬空間/VR的呈現(xiàn)是電影史上最出色和獨特的一次。之前很多涉及虛擬空間的影片中,進入虛擬空間的過程基本都像在做夢,即人的意識從現(xiàn)實世界進入到電腦的虛擬空間中去,肉身成了無意識的軀殼。即使《黑客帝國》,也只提到了在虛擬空間死亡會令肉體承受不住而導致真正死去。《頭號玩家》中設計了完善的VR系統(tǒng),進入綠洲中的角色在現(xiàn)實世界中仍然是意識“在線”的。影片中,現(xiàn)實與虛擬世界之間,人的肉體和意識是雙重對應的。電腦空間不再僅僅是一個夢境,它無比真實,是另一種現(xiàn)實。
《頭號玩家》結尾,導演斯皮爾伯格用《公民凱恩》中的經(jīng)典元素“玫瑰花蕾”點題。其實,影片中無數(shù)令我們難忘的形象,各種亞文化元素,不就是我們?yōu)橹畠A心的玫瑰花蕾么?
大開眼界!對我這個只玩過斗地主的電腦游戲盲來說,《頭號玩家》的內(nèi)容確是匪夷所思。年輕觀眾歡呼雀躍的無數(shù)“彩蛋”我常常無從辨識,一頭霧水,但是觀影體驗仍然痛快、滿足。比我小四歲的老導演斯皮爾伯格,如此旺盛的藝術想象力和嫻熟才華,讓人佩服不已。后半部漸顯落套,也無可苛求。
其它都挺好。但是你拍了一部片,講述了一個在游戲里找到摯友,搞到真愛,還一夜暴富成為人生贏家的故事,最后告訴我只有現(xiàn)實是唯一的真實,不覺得結論太蒼白了嗎?強行政治正確吧。
全場喊牛逼!沒啥是斯皮爾伯格做不到的了,在一個商業(yè)片中把所有的特效情懷和愛結合得完整而徹底,讓影迷樂迷游戲迷接二連三地高潮,即使都不是也能看得花枝亂顫,這樣應該算是完美了吧。而最后也竟然默默抹了把眼淚…Reality is the only thing that is real.
游戲宅和影迷的春藥!還原《閃靈》那場戲看到要爆炸了!值得去電影院刷十遍!
要哭了,每個友鄰都是五星好評,而我羞愧地半路睡著了……就感覺故事蠻老套的,那些讓人嗨的點,心里只是“哦”了一下。
眾里尋蛋千百度,玫瑰花蕾卻在燈火闌珊處。“謝謝你玩我的游戲。”——謝謝你拍這樣的電影。
斯皮爾伯格把他對電影的夢想、熱心、愛與情懷,濃縮到這部片子,通過極具年代感的經(jīng)典電影和角色,又并茂高科技的現(xiàn)代游戲闖關,他拿手的、專注的、想訴說的都在這里給影迷情傾盆呈現(xiàn),并在最后一句“謝謝你玩我的游戲”推向高潮,就像在銀幕前看著他對我們說“謝謝你看我的電影”…淚奔
就像第一次玩俄羅斯方塊,那個豎條降落的時候的感覺。我沒辦法給出更高的評價了。
堪比“黑客帝國”的虛擬與現(xiàn)實切換,但沒有苦大仇深的哲學思考,而是帶著娛樂至死的精神,把影視游戲各種流行文化致敬了個遍。和當初的E.T.一樣,童心未泯的斯皮爾伯格不經(jīng)意就開啟了電影的未來。宅男宅女們,歡迎來到VR紀元!(最后還不忘勿沉迷的忠告,贊贊贊~)
公民凱恩串起了閃靈、鬼娃、高達、哥斯拉、亞基拉、街霸、鐵巨人、金剛、龜波氣功……,加上迪斯科音樂和各種游戲卡,簡直是是一部全球世紀流行文化編年史。感謝撕皮兒剝殼,把我們這些大孩子一把拉回追看《回到未來》和《奪寶奇兵》的神奇年代,跟著逼真的特技和癲狂的想象去重溫我們的“玫瑰花蕾“。
看完之后,完全沒感覺到這個電影有140分鐘……時間過得好快……
這片講述了“綠洲五人組”尋找終極彩蛋之旅:第一關告訴你,有時退一步,就是海闊天空;第二關告訴你,人生很短暫,關鍵的一步一定要邁對;第三關告訴你,不以輸贏論英雄,找到樂趣、享受人生;最終關告訴你,別沉迷,活在當下。片中各種游戲、動漫、影視彩蛋信息量太大,必須多刷!
斯皮爾伯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他早就無須用作品證明這點,但一不小心,這部電影又給大家證明了一次!我都不記得上次在電影里目不轉睛的看完一部電影,對導演的想象力佩服的五體投地是什么時候了,無論是影迷和游戲迷都能從這部電影里看到滿滿的愛,無處不在的彩蛋又時刻在喚醒我們心底的這份愛。
太好看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文化真的全在里面了,2045年你們要是建不出這樣的虛擬世界,新年鐘聲敲響的一刻我立馬舉槍自殺
恕我直言,比老斯會拍爆米花電影的人還沒出生吧?玩梗玩的賊6,金剛、侏羅紀、異形、哥斯拉......閃靈那段更是驚艷到爆炸,驚喜一個接一個的來!還有能不能輕虐我們鋼鐵巨人啊,心疼死了~
希望豆瓣也出VR版吧,然后我們懶洋洋傻乎乎躺在精神病角落,在豆瓣電影top250撕逼,在無人問津的9點自說自話,阿爾法城說不定還有幽靈出沒。小豆不能換錢,紫豆用戶是傳說,該電影無法訪問是惡勢力的封鎖,大蛋和阿北是彩蛋。嗯,謝謝你,這些年玩過的豆瓣。
斯皮爾伯格就是那個頭號玩家。
9。我愛這部電影,就好像我的夢想是能進入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車司機》,看羅伯特德尼羅槍殺嫖客和雞頭,營救朱迪·福斯特。所以,我愛這部電影。
好想在有生之年玩一場全民大戰(zhàn)馬化騰
走馬觀花的IP大賞,劇情人物基本不通,雞湯也撒得不知所云。適合跟塑料姐妹們一起假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