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s no way to know what makes one thing happen and not another.What leads to what.What destroys what.What cause what to flourish.Or die.Or take another course.What if I forgive myself?What if I was sorry?But if I could go back in time,I wouldn't do a single thing differently.What if I wanted to sleep with every single one of those men?What if heroin tought me something?What if all those things I did were the things that got me here?What if I was never redeemed?What if I already was?...
After I lost myself in the wilderness of my grief,I found my way out of the woods.And I didn't even know where I was going until I got there on the last day of my hike.Thank you,I thought over and over again,for everything the trail had taught me,and everything I couldn't yet know...
My life ,like all lives,mysterious,irrevocable,and sacred. So very close,So very present,So very belonging to me.How wild it was...to let it be.
年后第一次見到Y,才知道他整個春節(jié)都在老家的醫(yī)院度過。他的母親突然查出重癥,醫(yī)生甚至暗示他們不必做更多努力了。我不知道他是怎么面對這一切的,只知道他請了長長的假,最近剛回來,大概很快又要再走。
Y與我同齡,與我一樣來北京讀大學,畢業(yè)后留下工作,也與我一樣“晚熟”,久久飄在這個城市,扎不下根。講到春節(jié)期間經歷的種種,他語氣平靜,大約獨自面對苦痛久了,總歸只能如此。他談起未來對父親的安置——把他留在老家單獨度日,接到北京共同租房過陌生的都市生活,亦或他自己回家鄉(xiāng)就業(yè)從頭開始?每一種選擇,似乎都不太對。
我們仿佛轉眼之間就過了那種欣欣向榮的年紀,那時朋友們傳來的消息多半是戀愛、結婚、生子一類,即便偶爾感情失意、創(chuàng)業(yè)失敗,也都帶著點蓬勃的傻氣。一眨眼,我們要面對老、病、死了。甚至還沒來得及學會挑穩(wěn)重擔,那責任自身已先行坍塌。
生活一夜之間突然變了模樣,要怎么應對?對他人盡責之外,自己的狀態(tài)如何調適?有人自此消沉,直至時間治愈,或麻木于痛苦,或放棄原來的軌道,或依靠運氣,等待遇到新的人新的事開始新的生活。另一些人自我意志強些,打起精神主動調整,嘗試的方法各有不同,比如讀書、運動、修行、看心理醫(yī)生、寫作、獨自旅行。
我比較習慣后兩種,它們的共性在于,你必須長時間、無遮攔地面對自己。起頭的時候,總難免疙疙瘩瘩,互相看不慣——我每次出門第一天,都覺得自己做了很蠢很無聊的決定;每次寫稿,也總要留出時間寫廢掉一個開篇——但慢慢的,當你深入其中,就會發(fā)現(xiàn)凝視自己的樂趣,乃至新奇。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此前從未觀察到的一面,或者在梳理某個前因后果時,得到一個始料未及的答案。這種源于坦誠的發(fā)現(xiàn)過程,往往最終帶來信心和勇氣。
最近看美國電影《涉足荒野》,又想起這些,雖然故事發(fā)生在大洋彼岸,但其中經歷與我們每個人會遭遇的沒什么不同。女主角Cheryl無法面對媽媽的遽然離世,自暴自棄,婚姻破裂,無家可歸。后來她去走PCT長線(Pacific Crest Trail,太平洋山脊小徑),在94天徒步路中找回了自己。聽上去有點雞湯,但來自真實經歷?,F(xiàn)實中的Cheryl在旅途之中亦寫作,后來出了一本書,就叫《Wild: From Lost to Found on PCT》。
電影拍得平淡簡單,大多場景就是女主角一個人走在路上,沒什么戲劇化的情節(jié),所遇波折無非是帶錯裝備、走錯方向、路遇野獸或陌生人之類。穿插并支撐這一旅途的,是大量碎片式的回憶,就像一個初學打坐的人,在剛剛坐下的一兩分鐘里,簡直把所有能想的事情不分大小都想了一遍。但正是這種逃無可逃的面對,教人學會接受,接受生活的不完美、自己的不完美。也許正是因為抱著“不必強求,你隨時可以放棄”的想法,Cheryl才走到了最后,比那些卯足了勁、打算來一次完美穿越的專業(yè)徒步者們走得還遠。
旅程本身也在教授這些。食物不足、飲用水不足、雨雪天氣、途中湍流,這些最基本的困難成為最大的障礙,以千變萬化的形式給你挫敗。行走在這樣的路上,你會意識到人生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法則:想辦法活著。與此同時,它也幫你摒棄雜念,重新發(fā)現(xiàn)并感受那些最簡單的美與快樂:日出日落、浩瀚星空、草木香氣、一頓熱氣騰騰的飯帶來的能量與歡欣……
是哪個哲人說的,活比死好,笑比哭好,愛比恨好。聽來像是廢話,難在時時踐行。
Cheryl最終選擇了媽媽的生活方式,時時抓住當下,感受善意與美。媽媽有一段糟糕的婚姻,常常遭受丈夫咒罵毒打,后來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逃離,住在租來的狹窄房子里,收入拮據生活窘迫……但這一切都沒有成為她的負擔,她總是盡可能保持好心情,隨時哼著歌謠起舞。她永遠有好奇心,中年時還與女兒進入同一大學去學習新的東西。她教孩子們摘下植物的葉子,放在手里揉搓,低頭享受清新的味道。她甚至不后悔那段婚姻,因為這讓她有了兩個心愛的孩子。她說,“每天太陽都會升起和落下,你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你也可以好好享受美?!?br>
人生有限,這是無可奈何的,慢慢走近老病死,讓人悲春傷秋。一旦切身體會到這些,不由會問為什么,繼而試圖在某種答案中尋求安慰,尋求安身立命之所。宗教固然是可以庇護的場所之一,但對于我們這些自小沒有于信仰體系中生活的人來說,大自然本身,生活本身,沒有來世沒有前生的現(xiàn)世本身,就是庇護所。
這是我最近常常想到的,無論是聽完Y的講述,或是看到《涉足荒野》。李澤厚的一句話總縈于腦際,“強顏歡笑,度此人生,此即真、善、美?!?/div>
5 ) 你跟我說生活有捷徑,你找到了嗎?
春風十里滿是浪蕩氣息的季節(jié),音響里放到了《涉足荒野》的主題曲El Condor Pasa (If I Could),思緒瞬間被拉回這部電影。
如果把看完電影的悲傷或沉重程度分級,我大概有4種:
1. 毫無感覺
2. 看的時候被一些套路所催淚,但看完也就完了
3. 流了鱷魚的眼淚,之后每一次回想都會陷入當時的情緒
4. 看的時候或流淚或壓抑,并從影片中汲取了力量
總的來說,能讓我看哭的電影特別少,《涉足荒野》就屬于第四種。2015年的北影節(jié),我和小伙伴沒搶到《教父》的票,于是在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看到最后淚流滿面。即使現(xiàn)在回想,記憶回到那條大山大水綠野蒼穹的徒步道,依然會因生命的無限而感動。
電影根據謝莉爾·斯瑞德的自傳《Wild》改編,作者Cheryl深愛的母親癌癥過世,她陷入了悔恨,開始自暴自棄,與弟弟關系越來越差、吸毒、濫交,逼走了丈夫后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只好墮胎。那幾年Cheryl的狀態(tài)應了斯科特·菲茲杰拉德的那句話:“在靈魂的漫漫黑夜中,每一天都是凌晨三點鐘”。作者本人在徒步PCT十七年之后,才把自己的經歷寫成書出版,Cheryl本人是這樣解釋的:我一直不敢正視自己的經歷,不愿意把它當作自己的一部分。我本來想把這個故事寫成小說,寫成別人的經歷。
生活墜入深淵后,她偶然在貨架上看到一本PCT徒步之旅的指南書,,封面是上圖的火山湖,那個瞬間她產生了一個執(zhí)念,她要變回以前媽媽心里的那個自己。在1995年,20年前,在一個季度內試圖“通徑”thru-hike PCT的不會超過30個人,她依然只身上路了,用了96天,1600公里,重生。這是她在火山湖的照片。
當她看到那本旅行指南,她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我很喜歡這種充滿巧合的執(zhí)念,因為它也常出現(xiàn)在我的生命里。存在主義認為,存在是一種狀態(tài),本質是存在之后慢慢找到的,沒有人可以決定你的本質,除了你自己。所以存在主義說“存在先于本質”,也可以理解為,事物的本質是在進行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我的個人觀點是,如果有一件事你非常想做,有東西你非常想學,哪怕當下看來投入產出比不高,都要去做。凡是強烈的、非負面的欲望,都不妨放任自流。幸運的是,Cheryl在完成自己的執(zhí)念的過程中找到了她需要的“本質”。
徒步旅行是一種治愈,孤獨的旅途中她只有自己,肉體的磨難更激發(fā)了她對生命的強烈渴求,電影不斷閃回,Cheryl面對自己和母親曾經的親密和傷害、自暴自棄的過往,面對破碎的婚姻和愛人,那些她想要放下的東西,先被一件件拾了起來。
想要放下的,必然先拿起。
第94天,Cheryl得到了這段旅途的意義,終于在眾神之橋結束了旅程。背負著“母親”前行的重量,被留在河的那一邊。
豆瓣一張劇照下面有一句話:《制造伍德斯托克》里的一段:“在那個時候,我意識到我的未來將是誠實、溫暖和真實的,正如我現(xiàn)在知道——生活可以是那樣”。
ps.最后說一下配樂,電影用的是畫內音樂,就是由情節(jié)引出的配樂,比如電臺里放的歌,角色的哼唱等,編劇是我很喜歡的英國作家尼克·霍恩比,難怪配樂選的辣么棒!主題曲El Condor Pasa (If I Could),是Simon & Garfunkel的,老組合了,《畢業(yè)生》里那首著名的The Sound Of Silence就是他們的.
更多影評和毒砒霜可以關注我的個人訂閱號~
6 ) 玫瑰帶刺 但是帶刺的不都是玫瑰 · 2014年終小結
當Reese Witherspoon背負甚至超過她身體重量的登山包踏上1100英里的遠足之旅時,我便知道 這部電影當為我2014年年末小結奏響伴奏的旋律。
Chapter One · 內心世界開啟于Curiosity
當我們開始讀書的那一刻,老師強調“最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找答案”;當我們想要深入了解另外一個人,那便是愛情啟程的最好證明。
在很長的一個階段里,我是挺無聊的一個人:鮮少能夠對任何事情提起興趣,生活像是被安排好的一趟列車在軌道上緩緩行進。有一次被突然問起未來想要做什么,“你不工作,那尊重從哪里來呢?” 我愣住了,驚詫于自己竟從來沒有意識到,沒有工作便不能被尊重。小時候的我還以為 永遠都有名牌包可以背就永遠都不會被輕視了。
于是那一刻,我開始對一些問題產生了真正的好奇,它們牽引著我開始了靈魂深處的成長?!拔蚁矚g什么?我擅長做什么?我的短板在哪里?我為什么要學生物化學?研究生的方向在哪里?要如何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我想構建怎樣的家庭?如何教育我的子女?…” 這些源于生存與尊嚴的考題被逐漸解開的那一刻,我才豁然開朗,為何美國教育的基礎課總在探索:Who am I?———這個問題將會伴隨我們一生一世,有些人邊走邊思考,有些人忙到永遠忘記了思考。
Chapter Two · Problems'll turn to sth. else
思考是面對困難時的自我救贖。我無法說服自己,“當沒事情發(fā)生就好了…” 明明是上天安排走入生命的人與事,為什么要委屈自己 壓抑背叛自己的內心?決定與自我進行談判交涉是我認為自己至今做過最英明的決策。
所以當我看到Reese選擇獨自一人走上別人眼里困難重重的逆境旅程時,我非但無法感到緊張惋惜,反而期待它所帶來的真正的旅行的意義。
若真心敬業(yè),那三百六十五行 行行皆可出狀元;若思想自由,那家門口也是出游圣地。
Chapter Three · 當你有靈魂作伴 便再也不會孤單
孤單是人類痛苦的來源之一,而它最大的惡果就是讓人對特立獨行產生根本的恐懼??v然舉袖為云,也無法驅趕內心荒涼。若上天揀選了你無法沉浸于平庸之樂,你就該正視這份心底的吶喊,敢于找到真正的答案。
任何一項獨處的活動:科研,跑步,登山,寫作…Experts均致力于超越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刻苦研習,最終突破局限。外人看來明明苦不堪言,自己卻樂得自在。
而做筆記 貫穿我整個學生時代 并讓我沉迷其中。想想還要感謝我的叔叔,教會我翻書之前,先看前言:所有的學問,都始于為什么;再好的方法,都得記筆記。于是,我一直堅持寫東西———學到的多就多記,學到的少就少記,但一定得落實到筆頭上。當我們學會旁觀自己的境遇,用邏輯整理思緒,成長隨筆便應運而生。
這種隨筆像是舊照片,亦像熟悉的旋律,半島鐵盒的序,變成了日記 變成了空氣 演化成回憶…
Chapter Four · 一個人的旅行
“一次愛情就是一次反省” — 淋漓盡致從塑造到破碎,是我們都曾沉迷的Cocaine。
曲終人散皆是夢
繁華落盡一場空
風往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其實一個人生活大可不必自哀自憐。戀愛如同遠渡重洋海外學子的困苦局麻劑,通過大量分泌noripinephrine阻斷神經傳導后再來些phenyl ethylamine消除疲勞 提升興奮度。沒準備好的兩個人在一起拖累消耗還不如放過自己。未必非要與男女朋友分享心事,更要克服總想跟人黏在一起。一個人完全可以談戀愛,與生活 與未來的自己。潔塵寫,“愛情,說到底 還是一個人的事情?!?不能同意更多。因為懶得費心為誰刻意停下,那么不如崇拜未來的自己,這種追逐帶來滿足,表面上的單戀實則充實平靜。愛情是有那么一天,在無意識間加盟成長的旅程,自然與平靜帶來最終的歸屬感。
Chapter Five · 成長來自收獲之外
當你不敢放手 就勿言得到。
生活這場旅行恰如萬里徒步,隨身背包里的東西需得夠用卻不能過重。判斷一個人是否富有,別去看他擁有什么 而去看他敢于扔掉什么。
不舍得扔東西 未僅說明戀舊。
曾經的夢想 雞肋的愛情 過去的榮耀 漸行漸遠的朋友… 人生旅途之初,青春與激情允許我們多做一些準備 無法決定的取舍便都學了帶上。然而 隨著路途日益艱辛 精力能量的分配也需從廣聚精,這時 放手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當發(fā)現(xiàn)自我
對曾經不切實際的夢想說再見吧
今天起你將破釜沉舟 從己所好
當不再愛他
對曾經的纏綿繾綣說再見吧
今天起你將恢復單身 一個人上路
當步入工作
對曾經的校園輝煌說再見吧
今天起你將一無所有 再次從零開始
道不同 不相為謀
對曾經的所有不再需要的美好勇敢說再見吧
今天起你將減輕行囊 準備收獲明天的美好
If you love something, set it free; if it comes back to you, it is yours; if it doesn't, it never was.
Chapter Six · 過半
旅行之初,每每回首已經走過的路 “再堅持一下就好了…” 推遲的一次次放棄是對自己的鼓勵與肯定。
轉眼之間 旅程過半。
當困苦逐漸被遺忘,跋涉也變成了夢想的盛宴,另一種畏懼油然而生。像是下午四點的日落,十一月的秋葉凋零,通往結束的交替與更迭讓難過無所遁形。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一次次積累到一次次放下,似乎跟自己過不去這件事兒永遠沒有盡頭。敏感給我們帶來漫無邊際的悲傷同時 亦帶來無與倫比的快樂。也許擁抱畏懼才是放下自己,是天 是地 是神的旨意。
Chapter Seven · 還好我去了那場旅行
"What if I forgive myself? What if I was sorry? But if I could go back in time, I wouldn't do a single thing differently."
世界很大,事情很多,而我只有一個。當Reese終于完成涉足荒野之旅,想起當年質問母親如何在嫁給那樣一個不負責任的人渣 經歷如此多變故之后依然那么快樂。Laura的回答動人而深刻,“即便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嫁給那樣的他??v然婚姻失敗,可正是這段看似不該的結合給她帶來了讓她最幸福的兩個人:她的一雙兒女。"If I can teach you only one thing, just to be a better elf. "
三百多日嬉笑眼淚,但所幸 2014年 我還是長大了。
7 ) 那是她的最痛。
在戲院看完《wild》的時候,真的是拍起手來,八個字:
真!的!太!他!媽!的!好!了!
故事的記敘方式其實很好,一直交叉從前的往事,漸漸的從不起眼的小事和不能適應的旅途穿接,慢慢到旅途平靜的心境翻撥心中最痛苦的事,簡直是看得令人心疼。
我發(fā)現(xiàn)年紀越老越大,就越像女主角一樣,我們終不太能專心地回想從前的一個片段,而是複雜的思緒會將很多不同時段的零碎片段剪接一起,走馬燈一樣,完全都不記得當時幾歲了。
而看這部電影令我最大的感觸是: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尊重每個人的所謂:最痛苦。就好像我們不明白小孩子為甚麼哭著要冰淇淋一樣,因為冰淇淋就是小孩子的一切。就好像我不會懷疑女主角最傷心的事,就是媽媽的離開一樣,女主角慢慢演過來真的演得太好了,而相比當年Reese Witherspoon在<walk the line>拿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的表現(xiàn)來看,這部超出的豈止是一個層次,而是拋離太遠了。她將一個各個階段的乖女生,叛逆、迷失頹靡、濫交墮落、再到堅強韌定至崩潰解脫的人物個性詮釋得十分到位,絲絲入扣,說服力超強,如果連奧斯卡提名都沒有的話,真的要砸電視機了。
我喜歡電影里主人翁遇見的人,不盡然世界上都是壞人,讓人覺得人情味其實處處可見。當然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是做人這回事,不是每一次都會遇上壞人的,我們總不可以因為被騙一次就認定世間是黑暗的,而不是自己因為在人世間浮沉多年,就不相信自己不能繼續(xù)天真。我們可以從女主角的母親的角度看看,她的世界何嘗不比女主角來得可悲十倍,卻還是能看見世界的美好?所以,事在人為,像是最近朋友常說一句話:“心中有觀音,看見世界自然一切都美好?!倍覍τ谀切┤顺3ξ艺f大人的世界有多復雜之類的,可我卻覺得那只是做人的一部分而已,我內心是覺得,下班以外的世界,都是自己可以操控的,那里本來就可以不用那么復雜難熬,可那都是你的選擇,你選擇了忙碌與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而忘了如何欣賞世界的美好。
電影裡,我們看見的除了是要完成一個目標,更是要向過去的一切告一段落,而狐貍的出現(xiàn),仿佛是一面借鏡,讓角色本身去窺視自己的好奇,膽怯和包容自己的陰暗面(首先出現(xiàn)了《小王子》的感覺,后來覺得像是《The Life of PI》)。而結局狐貍的出現(xiàn),真的為整部電影做了一個完美的結束,那代表著解脫,代表著無悔,勇氣。
人生裡頭總會有很多挫折,就如我常說的:既然人生都不完美,我們何必浪費時間去計較遺憾,倒不如好好欣賞今天活著的美。
電影裡一首 《紅河谷》終於讓她明白生命的真諦,她終於明白母親的話,看清楚人生只要活著,就是希望。故事結尾聽到她說幾年後 他還是和她前夫走到了一起,還生了兩個孩子,淡淡的說出來,就是她母親的愛,就是我們做人,淡淡的人生。
@20150326034653
8 ) 女主最后的獨白
誰也不知道怎樣做好一件事
也許這事你做好了
另一樣又不行了
要是我迷失了自己呢?
要是我開始后悔了呢?
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 我還是會做同樣的事
是不是我只想跟這些地圖一起睡在野外呢?
如果她沒有教我這些事情會怎么樣?
如果我做的事情就是為了要把我引來這兒會怎么樣呢?
要是我從來沒有被救贖會怎么樣呢?
我花了很多年讓我成為了我媽希望我成為的那種女人
它花了我4年7個月3天來做這個
沒有旁人相助
在錯失風景 飽經滄桑之后
我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路
我不知道一路向前 將何去何從
感謝你 我一次次想起
過去的生活讓我懂了很多 甚至那些你都不知道的東西
四年前 也是在這座橋
就是這里 我跟一個男人結了婚
9年之后我跟這個男人生了兒子 Carter
又過了一年 我的女兒出生了 我給她取了我母親的名字 Bobby
我意識到我可以繼續(xù)生活下去
美好的事物經歷太多 但永遠沒有盡頭
那些美好就是我所擁有的一切
我的生活與常人并無二致
美麗而又神秘
近在眼前 觸手可及
就像它們就是我的一樣
涉足荒野 就是生活
其實講救贖這些都挺虛的,肉體的磨難更多是一種絕望。渺小的人僅能以這種方式,試圖擺脫內心的痛苦
導演用碎片式的回憶再現(xiàn)了一個女人的自我救贖,這讓故事顯得非常完整,而且在戲劇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僅靠著不間斷的抒情音樂完成了流暢的敘事和剪輯。這片子并沒有明顯的用力痕跡,它故事甚至會讓驢友們覺得特矯情和流水賬,但背后的那份覺悟和人情味很有殺傷力,何況還有沿途的風景?!铩铩?/p>
這部電影好在有傷痛的人被引起共鳴,開頭那些wtf真的是真實心理寫照。想起在西澳獨自一人搭車的經歷,看的我從頭開始哭到尾。苦旅能解決問題嗎,不能。但能極大激活生存欲,這是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得不到的。徒步本身就是治愈,那些翻滾的想法最終會排出體內,這經歷會讓人更堅韌。
母親是自由的,女兒卻要走過那么多路,才能發(fā)自內心地找回自由。
“我遠比你年輕的時候世故?!薄爱斎?,這就是我的打算?!薄笆裁创蛩??”“生活中難免有很多傷害,我一直希望你能比我更懂得人情世故?!薄暗疫€是遍體鱗傷?!蹦愀艺f生活有捷徑,你找到了嗎?
不錯
一個“喪母、離婚、濫交、吸毒后通過徒步旅行重生”的聽上去很濫俗的故事,瓦雷還是拍出了點令人欣賞的東西:他沒有刻意把這趟旅行描繪得多艱難、偉大、凈化心靈,甚至直接原因都一筆帶過,把重點都放在對母親的回憶上,雖然小清新,可我還是被打動了。一個人不會因為一次旅行就重生,但重生終究會來
推薦看!還不錯!
畫面好看
這才有影后的感覺
整體不錯,電影畫面也美
蠻匠氣的一個片子,看得人出戲連連,訴諸的情感和立意都讓人get不到、挺難共鳴。但導演放進來的每個鏡頭、所有的元素你都知道他又想瞄準你的哪個部分煽了。全片唯一有靈魂的角色,倒是片末那個小男孩,臺詞不多,但你會好奇生命中發(fā)生了什么、有什么東西在他小小身體里留下了難以承擔和忘懷的傷痕。
“我的生活跟其他人一樣,神秘而美麗,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注定是我的。生活是多么的狂野而殘酷啊,就讓它繼續(xù)吧” 當你不能從容地生活,只能說遭受的還不夠。放逐自己,真正放得下,才能再次拿得起。春風化雨的好電影。“去發(fā)現(xiàn)自己最好的一面,然后讓最好的自己保持一輩子”
好看,,,
很棒,推薦
真人真事改編,不錯,小男孩的歌聲非常治愈。
蛇(恐懼/迴避)--->毛蟲(恐懼/反擊)--->雪地狐貍(挽留)--->血趾狐貍(憤怒)--->馬(和解)--->草泥馬(告解)--->遠方的獸(放下)
標題叫荒野。。故事大部分卻都著重在和人的交流上了。。有點小失望。。想不到竟然是witherspoon的表演把整部戲撐了起來。。加一星。。
影片的意義和深度很高
救贖之道,始于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