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潘菲洛夫師(摘自網絡)
蘇德戰(zhàn)爭中蘇聯戰(zhàn)功卓著的步兵師(近衛(wèi)步兵第8師)。 以其第一任師長潘菲洛夫(1893—1941)命名。1941年7-8月間,在阿拉木圖市組建。番號為第三一六步兵師,下轄3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編入西北方面軍。同年10月中旬調人西方方面軍)屬第十六集團軍,參加莫斯科會戰(zhàn)。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抗擊撲向莫斯科的德軍。11月16日在杜博謝科沃車站附近,28名勇士阻擊德軍坦克壯烈犧牲,以潘菲洛夫式英雄載入史冊。18日師長潘菲洛夫少將陣亡。根據國防委員會決定,該師被授予“近衛(wèi)紅旗潘菲洛夫師”稱號。1944年又以解放列日察再獲“列日察師”稱號。全師在蘇德戰(zhàn)爭中共有1.4萬余人立戰(zhàn)功,33人獲蘇聯英雄稱號 。
潘菲洛夫師全稱為榮獲列寧勛章和蘇沃洛夫勛章的近衛(wèi)紅旗潘菲洛夫列日察步兵師。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的1941年7、8月間,蘇聯紅軍總部在阿拉木圖立即組建了這支部隊,番號為步兵第316師,下轄步兵第1073、1075、1077團,炮兵第857團以及其他部隊,全師當時主要以哈薩克人為主,齊裝滿員,全師約1.5萬人。在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打響后,這支部隊從遙遠的哈薩克斯坦加盟共和國調到莫斯科,立即投入戰(zhàn)斗。1941年8月末,調西北方面軍,編入第52集團軍,9月,以部分兵力在小維舍拉市東南抗擊敵輪番沖擊。到10月10日,調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作戰(zhàn),并在西方面軍第16集團軍編成內參加莫斯科會戰(zhàn)。1941年10月15日,全師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西南30公里地域首次投入戰(zhàn)斗。
潘菲洛夫-28勇士紀念公園坐落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市果戈里大街,占地18公頃。公園林木茂盛,景色秀麗,內有長明火、光榮紀念碑、軍官之家等建筑。始建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它是為紀念在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中擊退德國法西斯坦克進攻,表現英勇的前蘇軍316潘菲洛夫近衛(wèi)步兵師1075團的28位勇士(其中有10名為阿拉木圖人)而命為現名建造的。那場戰(zhàn)斗結束后,這28位勇士全部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公園是當地人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緬懷先烈、假日休閑的主要場所之一。
德軍的裝甲部隊兵臨莫斯科城下,勇士們用頑強的意志堅守陣地,沒有后退一步
我一直對俄羅斯的電影情有獨鐘,特別是俄羅斯戰(zhàn)爭片,《第九突擊隊》,《風暴之門》,《斯大林格勒》。我覺得那些電影沒有美國好萊塢的商業(yè)氣息,沒有那些酷炫的爆炸場面,耀眼的特技效果。
1941年11月14日,德軍精銳裝甲部隊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在中亞組建的潘菲洛夫師(難怪我看到許多亞洲面孔)奉命在莫斯科城外狙擊德軍的進攻。遠處就是莫斯科,而部隊正在城外駐扎。
實際上蘇軍指揮員無法判斷出德軍的主攻方向,好像到最后指揮員都沒有給克洛奇科夫增派預備隊。
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部隊開赴戰(zhàn)場,注定了悲壯的結局。影片中蘇軍修建的戰(zhàn)地工事非常專業(yè)。蘇軍的炮兵假陣地位于主陣地的前方,在步兵戰(zhàn)壕上也看到了這樣的防空偽裝網。
德軍偵察機會把陣地的坐標告訴后方的炮兵部隊。難怪那些炮彈打得那么精準。在德軍第二次進攻前,陣地上又出現了偵察機,結果是德軍的炮彈直接落在了戰(zhàn)壕中,給克洛奇科夫的連隊造成重大傷亡。
這是蘇軍的炮兵陣地,因為防空的需要,它布置在樹蔭下,而不是像假陣地上的大炮那樣擺放在開闊地上。
蘇軍的炮兵由前線觀察員引導轟炸。在德軍坦克部隊第一次進攻的時候,你可以看到觀察員把坐標方位告訴后方的炮兵部隊。
電影中描寫的步兵反坦克場面非常的專業(yè)。在樹林中的反坦克小組在主陣地的側面,指揮員在遇到德軍坦克攻擊時,會命令所有炮兵隱蔽。當敵軍坦克撤退時,再次命令移動炮位,追擊敵人的坦克。一切戰(zhàn)術動作配合非常默契,一氣呵成。
看過國內的抗日神劇,完全沒有專業(yè)性可言,就是一挺馬克沁機槍在陣地上胡亂掃射,炸彈亂飛,敵人很有規(guī)律性的倒在了血泊之中。而電影中的重機槍陣地修建在側面,這給德軍步兵造成了很大的傷亡。但是,最后重機槍陣地的復活讓我很驚訝,看來坦克那一炮沒有把他們炸死。
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打破了德軍坦克集群沖鋒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蘇軍的英勇頑強的精神,以少勝多的勇氣讓人感嘆。
下午用電視果看網盤的資源。本來中途想撒尿的,但是憋著了,所以我可以說無尿點,但不是全程。
前面的鋪墊還行,看的字幕翻譯得怪怪的。從士兵的臺詞講七武士的故事開始暗示后面的劇情,然后是連長會議時的氣氛的鋪墊,這些都做得中規(guī)中矩。交戰(zhàn)場面拍得也很不錯,雖然不是資深軍迷,知識戰(zhàn)雷菜鳥玩家,只認出了有3號坦克,連自己開過的4號坦克都沒認出來,所以沒法完全享受毛子們在服化道上的用心,后面看了這篇文章才大呼厲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89c710102xxot.html|軍迷的教科書——《潘菲洛夫28勇士》中的武器裝備與戰(zhàn)術]]。
總體來說,這部片子能給四星吧,頂破天。之前在B站看過戰(zhàn)斗片段,那會兒被彈幕吹的,現在都不敢給三星,但是始終覺得味道不夠,勁兒不足。可能是因為沒有什么特別突出的故事或者人物,節(jié)奏把控及格但是還是稍微查了點點。所以真的適合當教科書電影來看。
然而之后看了關于整個故事的起底,發(fā)現這個故事就是虛構的,整個人都不好了,我還想著以后去阿拉木圖旅游的時候去瞻仰一下呢。
我最近發(fā)現一件很是奇怪的事情,之前在國內,很少能看到非美歐日韓的影視作品,哪怕是央視頻道,播放非美歐日韓的影視作品的時候,都很少很少。相對的美歐日韓的影視作品,在國內卻是鋪天蓋地。尤其是美國好萊塢的電影,二十多年來在國內是大行其道,票房也是屢創(chuàng)新高。這二十多年來,我們的影視娛樂圈的目光,都集中在美歐日韓身上,影視作品的標準,也都是向美歐日韓看齊。似乎美歐日韓就代表一切,美歐日韓就代表整個世界,這不得不說是國人的悲哀。好在最近因為俄烏戰(zhàn)爭,俄羅斯和北約的關系徹底鬧翻,慢慢的有關俄羅斯的影視作品開始多了起了。希望我們的影視娛樂圈人員、媒體宣傳人員,能夠保持這樣的一種態(tài)度,把聚焦在美歐日韓身上的目光,收一點回來,眼界放寬一點,多介紹一些非美歐日地區(qū)的好的影視作品,也許能讓更多的國人明白,美歐日韓并不是這個世界的全部!
本片主要圍繞4連的兩場狙擊戰(zhàn)展開,呈現的戰(zhàn)斗細節(jié)十分豐富。雖然面臨兵力不足,無法確定敵人進攻方向等眾多不利因素,但蘇軍依然在現有條件下盡可能的做了充分準備。戰(zhàn)斗打響前,指導員利用木材造出坦克模型,讓戰(zhàn)士們反復練習如何用燃燒瓶攻擊坦克,而在之后的戰(zhàn)斗中,很多德軍坦克正是被這樣摧毀的。狹窄曲折的“之”字形戰(zhàn)壕,配置了防空洞、白色偽裝網,本人雖對此是個門外漢,但也能看出導演在還原真實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上是下了功夫的。德軍進攻前的炮火準備、空中偵察,進攻、撤退時的步坦協同,顯得章法有度,也從側面反映了其作為對手的強悍。蘇軍的防守反擊也不是無腦的突突突,而是展現出了許多直接交火背后的細節(jié)準備,如在敵人炮火襲來時兩人合力將重機槍轉移進入掩體,炮火一停立馬又將重機槍部署在射擊陣位,而且這些鏡頭出現了不止一次;操作反坦克槍時主副射手裝彈與射擊的相互配合;在利用火炮阻擊德軍坦克時觀察手向炮兵通報各項射擊參數以及選用的彈種,并大喊“相信我的觀察結果”,在第一輪炮擊結束后根據觀察修訂參數;戰(zhàn)斗間隙馬拉板車將傷員與死者不斷送向后方。戰(zhàn)斗結束后,4連僅有6人幸存,沒有勝利的喜悅,也沒有死亡的悲愴,面對自己創(chuàng)造的奇跡,幸存者顯得平靜而淡然,或許是見慣了太多生死。或許正如他們所說吧,這就是戰(zhàn)爭呢。
電影《潘菲洛夫28勇士》
這就是戰(zhàn)爭,生與死就在瞬間,前面是敵人,后方是莫斯科。不放過任何一個敵人越過保護線,彈盡糧絕,槍上刺刀,用斧子、用鏟子、用匕首、用赤手空拳……
看到彈片炸翻土地時,我頻頻想到一個書名《人類與大地母親》。大地母親承受了多少苦難……
德國法西斯變態(tài)心理,喪失人性。坦克活埋戰(zhàn)壕里的將死蘇聯士兵,戰(zhàn)壕里的士兵用盡生命最后一絲力氣從厚重的土里鉆出把炸彈仍向坦克。那瞬間,感人至深,這部電影這種瞬間非常多。
另外這部電影里的軍事細節(jié)非常多,太真實,太殘酷,蘇聯這邊無所不用其極,布置假陣地吸引敵方火力,至少可以抵擋三小時左右。挖戰(zhàn)壕,戰(zhàn)壕里面另挖儲物小腰坑還有可以藏幾人安全室,戰(zhàn)壕上方用白色網罩住等等諸多細節(jié)。很多軍事用語我雖然聽不懂,但是深深體會他們的用心良苦。軍事裝備遠遠差于納粹,那又如何,把所有的全部用上,妥善安置,絕不浪費資源。拼吧,為了祖國。
8月29日電影頻道佳片有約。俄國版抗德神劇,俄國版《八佰》。只不過抵抗的只有28位蘇聯動員兵。電視臺編排這期節(jié)目,顯然是為了與當下熱映的《八佰》比較、呼應。
以我血肉之軀,擋你鋼鐵洪流。俄國人的戰(zhàn)爭片就像俄國一般冷冽。
前20分鐘還是不錯的,拍完炮擊過后的陣地我還以為是部好片子,結果還是失望了。宣傳色彩太濃,德軍完全是靶子,坦克皮薄餡大,反坦克步槍可以擊穿正面裝甲,德國步兵不會開槍,一挺重機槍簡直成了喀秋莎,德軍打兩波就撤了,手雷和燃燒瓶也被過分夸大,總之僅比抗日神劇真實一點,也就一點點。
狙擊接力,履帶掩埋,肉身近戰(zhàn)坦克莫洛托夫加手雷,視死如歸裝刺刀,三粒子彈保平安;開戰(zhàn)前后口水多過茶,聊聊溫泉關和七武士,聊聊多民族多信仰的俄羅斯國族認同;火炮壓制不忘戰(zhàn)壕座談會,假裝沒說過上帝保佑,假裝援軍就在身后,自己都不相信咋就活到了最后,操心后人如何買賬;但戰(zhàn)爭戲真是拍得過于扎實,硬橋硬馬不煽情,好看
在片尾致謝名單里找到了記己的名字!我為安東漢過化!我為蓋緊氪過金!
坦克太傻了。
5星全篇沒一句廢臺詞和廢畫面
無意發(fā)現個眾籌的片子還沒字幕,好奇的點開結果愣是看完了!故事也許是假的,但劇中的紅軍戰(zhàn)士表現出的鋼鐵意志和犧牲精神是真的。新年看的第一部片子,潘菲洛夫28勇士,驚喜。
蘇方劇本就是拿步兵反坦克戰(zhàn)例改編的,德方則根本沒有劇本一群匪兵乙。看在眾籌電影能拍成這樣的份上,禮節(jié)性給個四星。
民間集資不易,一群非俄羅斯人沒有多少受足夠訓練和合適裝備就被趕牲口般上了屠宰場並死在不是自己故鄉(xiāng)的土地上,洗地電影獨立連6.6分,這部電影值得比它更高的分數,那位戰(zhàn)鬥前偷偷懺悔的士兵也是亮點。
怎么會有人在戰(zhàn)壕里講道理…
很不錯的二戰(zhàn)戰(zhàn)例片,寫事寫人,細節(jié)豐富,節(jié)奏掌控有致。聽說是三萬多人集資再加上政府部門支持拍攝的,不易??!
完整的陣地戰(zhàn)戰(zhàn)斗調度場面,爆點和中彈的剪輯邏輯。配樂略詭異。俄羅斯冬天真不是打仗的地方。但這個名字該改成哈薩克人保衛(wèi)莫斯科吧。
前半段話癆又沉悶,后半段突突突走過場,結尾的莫名奇妙。。。
改編自日本電影《七武士》
絕對算是主旋律了。沒有手撕鬼子卻也差不多意思……但為何讓我看得流淚滿面?28張臉中,好幾個都是亞洲臉孔。這些臉孔都是韃靼人,哈薩克人……他們都在說:我們的背后是莫斯科!我們的背后是什么?
戰(zhàn)斗拍的挺仔細的,包括戰(zhàn)場火力布置,機槍手和反坦克狙擊手轉移陣地之類的。話說單兵、班級、排、連、營級的作戰(zhàn)技術從來都沒電影好好表現過。成本原因看起來像是小小的阻擊戰(zhàn),德軍只有四門大炮、十來輛坦克幾百人的規(guī)模。加一星也是因為小成本和眾籌操作……
影評笑尿
五星,真實,樸實,考據,沒有個人英雄主義也沒有大發(fā)威力的武器,死得平平凡凡。希望世界和平,不要再有戰(zhàn)爭。
四星,歷史或許有爭議,預算少也沒關系,但只要用心細致,一樣能拍出不俗的效果?!拔覀儫o路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參與眾籌的哥們兒們沒白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