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itv版的波洛系列盡管在05年的第十季開始便顯現(xiàn)出了質(zhì)量參差不齊之勢(有幾部距原著已然十萬八千里,但《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類神作也比比皆是),但最終季的《帷幕》還算是中規(guī)中矩。然而在本原著黨看來,黑斯廷斯伴著戚戚然的鋼琴聲看到命已歸西的波洛一幕,還是少了些原著里俄耳甫斯式的凄惶。
“老朋友??!”我出門時波洛對我說了一句。
這是我聽到波洛說過的最后一句話。因為當科蒂斯前來照顧他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主人已經(jīng)去世了……
波洛對小黑說的這句mon ami(盡管電視劇里不是這樣呈現(xiàn)的,老粉如我還是腦補出了聲音),仿佛是將要逃出冥界的時候,歐律狄刻在呼喚俄耳甫斯,之后即魂飛魄散。想起《燃燒女子的肖像》中,愛洛依絲對歐律狄刻的這一舉動的解讀——那是詩人的選擇,她要把自己最美的姿態(tài)留在愛人俄耳甫斯心中。于波洛何嘗不是如此呢?他用彼此最熟悉的語言呼喚黑斯廷斯,mon ami就是兩人之間的秘密符號,他希望自己最后時刻留在摯友心中的形象是尚有生氣、熟稔地呼喚摯友間的暗號、還葆有尊嚴和驕傲的(畢竟這世上除了他還有誰能呼喚他呢?)姿態(tài)。他希望黑斯廷斯記住的他的謝幕是像往常一樣的(心臟在跳動、頭腦也在思考),而那具死氣沉沉的冰冷尸體,只是給一個交集不多的男仆看的。
因此至少要在展現(xiàn)給觀眾的畫面中,盡管高傲的波洛聲稱“放下帷幕吧”,也萬萬不能將他離魂后的瘦弱軀體給黑斯廷斯看,那可不是打碎一句mon ami就能交代了觀眾的。
赫爾克里·波洛究竟代表了什么?
不管是看原著,還是看電視劇,還是看完這些和紀錄片之后掩卷而思,我始終在思考這個問題。阿婆幾十年如一日的筆耕不輟,已經(jīng)讓這位憑空出現(xiàn)的比利時偵探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先前隱隱覺得,波洛之死、小黑之心死,抑或賈普、萊蒙乃至男仆喬治的隱退,都像是接連帶走了什么已經(jīng)在如今消逝的東西,看完茨威格《昨日世界》后,方有些更清晰的感受。
波洛、小黑、賈普和萊蒙,都代表著過去世界的背影。那是一個二戰(zhàn)前歐洲最后的安寧歲月,彼時工業(yè)革命改變世界久矣,但阿加莎的劇中人,仍有些“衣冠簡樸古風存”的意味。
在阿加莎的原著中,因為寫作時間不同,我們能夠明顯地從波洛視角的英國中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和環(huán)境的改變(正如茨威格所言,每個人都迫不得已成了見證人)。在二戰(zhàn)前的時光中,故事總是輕盈精美的,劇中人或者讀者們也不會感到心里上的沉重,我們看著這些故事,似乎有些《午夜巴黎》的男主吉爾向他理想中的Golden Age回首的妙趣,在回光返照般的Golden Age里,黑斯廷斯與達爾西·杜維恩喜結(jié)連理,波洛初識女伯爵,四人組一起破案……這些多收錄于短篇集《蒙面女人》或《首相綁架案》(新星版)中的小小故事宛如餐后甜點,晚宴、珠寶、貴婦、豪門、遺產(chǎn)、游輪、青年人的情愛是點綴這甜點的奶油,帶著一戰(zhàn)烽煙余燼的《斯泰爾斯莊園奇案》被拋在腦后,正如彼時掙脫戰(zhàn)時種種物質(zhì)生活的限制后的解放甚至放縱(《昨日世界》的“重返奧地利”一章),于是波洛的探案故事便伴隨著一份專載奇聞軼事的報紙、一聲黑斯廷斯的好奇詢問,在一間安靜的公寓中開始了。
感謝itv高抬貴手,這些故事在電視劇化時雖大量被強行改編成30年代中葉的故事,但在80、90年代特有的服化質(zhì)感乃至畫質(zhì)的烘托下,原著的意趣得以留存十之七八。在聲色流動的一幀幀畫面中,一絲不茍地更換著晨衣、日裝、晚裝的從容英國人、趕著去看歌劇和話劇或者欣賞音樂會的英國人、熙熙攘攘的倫敦城、四通八達的鐵路線、宛如透納畫中的鄉(xiāng)村自然風光一一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
那個終其一生講禮貌、不動聲色地體察人情但依舊法律與原則至上的波洛,永遠奉行紳士原則的黑斯廷斯,妝發(fā)和OOTD(今日穿搭)收拾精致才要上班且工作穿搭兩不誤的萊蒙小姐(在我看來,這是對原著相當高明的改編),黑帽子米色風衣就能搭出無數(shù)時尚博主夢寐以求的vintage感的賈普——那悠然的節(jié)奏,講格調(diào)和儀式感的生活(誠然,此之最還要數(shù)侯麥電影),都在明明白白告訴觀眾,這是一個已經(jīng)逝去的年代。我們看著劇中人過著同我們完全不同的生活,大抵如斯泰爾斯的青年男女看穿著愛德華時代繁瑣服裝的英格爾索普老太太一樣。
然而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大約是阿婆的心境像所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人一樣悄然發(fā)生了變化,體現(xiàn)在波洛40年代末以至于之后的探案經(jīng)歷中,于是波洛最后二十多年的故事氛圍便于以往有了一定的差異。有位專業(yè)課老師曾說過,一戰(zhàn)把英國打殘了,二戰(zhàn)把英國打廢了。尤見于《順水推舟》中,開場便是一群遺老在俱樂部里苦中作樂躲空襲,幾個鏡頭過去,便對準了戰(zhàn)后返鄉(xiāng)待業(yè)的林恩·馬奇蒙特,她不僅要面對自己只能賦閑等嫁人的慘淡事實,家里固定收入被扣除大半、經(jīng)濟蕭條而不得不辭退仆人也是要落到她和家人肩頭的考驗。
這些后半段的故事中,處處可見戰(zhàn)爭對社會氛圍產(chǎn)生的影響,消極、低沉、下行式的氣氛彌漫在年長的人們中,包裹著舊罪和往事的陰影時隱時現(xiàn);而年輕人們則是一番叛逆灑脫的姿態(tài),與他們祖輩經(jīng)歷過的Belle époque(世紀初的美好年代,這是波洛的青春歲月)或Golden Age完全不同,那是尼爾·蓋曼《如何在派對上搭訕女孩》中60/70年代正值青春歲月的人們的肆意與張狂,要么是經(jīng)營畫廊的弗朗西斯·凱莉(《第三個女郎》)那般畫著濃妝也活得醉生夢死,要么是像十來歲的米蘭達(《大象的證詞》)那樣空靈飄逸的波西米亞風女郎。
但行至暮年的波洛無疑是特別的。他身上還帶著舊日的氣息,總是與戰(zhàn)后的新世界格格不入。優(yōu)雅的禮儀、精致的穿著留著昨日歐洲的烙印,像一塊活化石游走在新時代的青年人中,他對他們乃至新世界的種種習氣和瑣事表示不能理解。當然可以原諒,畢竟作為一個比茨威格還大十幾歲的人(不知是否有某個夜晚,他獨自在公寓里追憶往昔時,發(fā)出茨威格那樣的感嘆——我的今天與昨天是那么不同,我的得意與失意相差是那么大),他的青年時代可要比我們想象得精彩得多。當一個人的壯年充斥著浪漫主義晚期音樂和美術(shù)、還有巴斯爾和愛德華式的衣著、甚至還有新藝術(shù)運動的風韻,二戰(zhàn)后的社會風貌對他還有多大的吸引力?他是一個“最后的俠士”(這句話其實來自衛(wèi)克安版的《哈布斯堡王朝》,但放在這里形容波洛也莫名合適)。
70年代,兩極格局的世界和當初波洛青年時代“歐洲均勢”余暉下的歐洲已經(jīng)大不相同,但百年高齡的波洛已經(jīng)要與讀者一一作別,他永遠不會知道,身后四十年,世界再次震蕩,回響至今猶在,他的世界,于我們已成昨日。
至此,縱觀波洛先生存在過的浩浩幾十余冊書,面上自然是精巧的古典推理故事,底色卻是只有經(jīng)歷過歐洲輝煌與衰落的人方能察覺到的悵惘。阿婆將自己對時代的體悟輕輕地、智慧而不著痕跡地耳語給了波洛和黑斯廷斯,于是我們才能在她女性纖細溫潤的筆觸之下,隔著時代的帷幕,體會身歷世紀之交、兩次大戰(zhàn)的那一代人心中的苦與樂。
那是屬于波洛的昨日世界,更是屬于阿加莎的昨日世界。
此正是:帷幕一落千古憾,再無俠士辨忠奸。英雄暮景老當壯,不惜身死正義鑒。
原著小說相當精彩,電影還可以。 波洛這個小老頭頭一次看我是拒絕的,一直把他當成了《東方列車謀殺案》中大壞人被害者。。。因為形象不是讓我感覺足智多謀,而是冷酷奸詐。。。不符合我心中的可愛仁慈小老頭。。。看了一會,也漸漸的發(fā)現(xiàn)的確是個足智多謀的老頭,說喜歡說不上,至上有些好感了。 電影90分鐘很多細節(jié)沒講到,情節(jié)發(fā)展的他太快,沒有小說中那么多的鋪墊??疵總€人物說話都覺得不自然怪異(除了黑斯廷斯,真的演出了老實忠厚的老好人)很是喜歡,好電影明顯把黑斯廷斯的年齡夸大了,原著中比三十三四歲的特爾小姐大十來歲,所以估計50歲,但電影感覺要70歲了。還怎么去追求特爾小姐。最精彩的事最后波洛和諾頓兩個聰明人的對決,殘忍的諾頓最后還沒有一絲悔改,讓波洛更下決心處死他! 阿加莎書中出場的很多女性角色都是年輕漂亮或者風韻猶存的漂亮,但是電影中特爾小姐,護士,看上去就是大媽一個,朱迪斯好看,但吵架聲音太爺們了。英國口音真的和美國口音不一樣,聽起來更刻板嚴肅,而美語則是隨性活潑。
2017/1/9 1st波洛最后一案,這最后一幕簡直觸痛淚腺,
當波洛不自信會阻止兇手時,黑斯廷斯情緒激動“胡說,你一定可以阻止罪行”.
威廉爵士邀請黑斯廷斯出去走走,黑斯廷斯擔心波洛的身體,“我也想去,可我不想扔下你”波洛卻堅持讓他出去,“當然,我就知道他是你喜歡的類型”
死前波洛的最后一句話是“我的朋友啊”
我們再也不能一起追兇了,我的朋友。我們第一次聯(lián)手破案就是在這里——最后一次也是… 我們曾經(jīng)擁有過美好的日子。 是啊,那些日子多美好啊…
我在現(xiàn)實中見過這樣的一些人,他們喜歡幸災樂禍,他們擅長煽風點火,他們熱愛挑起事端,看到別人因為自己的言語而對他人產(chǎn)生誤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而深陷麻煩,自己偷偷的在一邊沾沾自喜。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為什么會有人這么愿意去做呢?
看了這個案子我明白了,因為有一種人本身就是精神施虐狂,他們擅長并且喜歡靠自己的“努力”讓別人產(chǎn)生不良的情緒和念頭甚至殺人,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巨大的快感。這種快感可以彌補自己本身生活不幸的現(xiàn)實,沒錯,這種精神施虐狂往往是不幸福且懦弱無能的人。我要表揚一下演嫌疑人的這個演員,找的太對味了就是這種陰柔變態(tài)感。
本案的嫌疑犯的可怕處還在于,連波洛,我們的大偵探波洛其實也是被他挑撥了,波洛知道他是始作俑者,但是沒有用,他的所作所為雖然非常的邪惡兼令人不恥,你卻無法將他定罪,然而如果你繼續(xù)放過他,他的“小嗜好”將會害死更多的人。
波洛選擇了不放過,他自己也付出了代價,波洛的“替天行道”,波洛自己宣判了嫌疑人的死刑是不符合自己的一貫理念的,想想《東方快車謀殺》中被迫放棄自己的理念時那個憔悴痛苦的波洛。他臨終的這一舉讓自己害怕,他放棄了拯救自己的努力,他祈求上帝原諒。
知道大偵探會死掉,但是只猜到了衰老和重病這種自然手段對他的折磨。這種臨終最后一案的心理折磨真是萬萬想不到,他走的孤獨且不安詳。
小黑曾評價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正如《神夏》中花生評價卷福是他認識的最好的人。這些聰明絕頂?shù)娜嗽僭趺聪嘧R滿天下,似乎真正相伴的只有孤獨了。而這個最惡心的嫌疑人讓這個孤獨的人,破了無數(shù)的案件,抓住無數(shù)嫌疑犯的大波洛,臨終又被誅了心。
但是,我想對波洛說,上帝知道一切,上帝知道你做過的一切,你想法的一切,在另一個世界里,請你放心吧,上帝會原諒你的,因為上帝和小黑一樣知道你是他們世界里最好的人。
波洛就是阿加莎本人的投影,這個探案集中,阿加莎為了構(gòu)建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不惜塑造出一個與社會規(guī)則、既定法律格格不入的偵探。不斷探討謀殺和自我制裁罪犯的關(guān)系,終于在最后一案中用波洛的手殺死了犯人,達到了她心中的最高境界。曾經(jīng)我很欣賞阿加莎把不可制裁的罪犯送入地獄,但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我是福爾摩斯式的偵探。
最后一集!百感交集! 后面的采訪和后記非常感動人心!
看起來女伯爵在波洛心中其實只能排到第四名的樣子……
還原得比較到位,也很忠于原著。但我還是更喜歡小說的描寫,電影有種說不出的僵硬感。
作為最終集略失望,過于注重趕節(jié)奏而沒有將人物情感醞釀到位。Elyot的作品歷來照本宣科,這集和《尼羅河》一樣像是流水帳,人物扁平缺乏深入刻畫,多處線索鋪墊也沒點出。要是交給Dear就好了,他的改編作品除了尊重原著外還很會烘托情感和氛圍。
劇情四星,但這是波羅的最后一案,必須五星。克里斯蒂的這個故事太過刻意,情感的波瀾勝過邏輯推理。不劇透,就像波羅對白發(fā)蒼蒼的黑斯廷斯說“你不會愿意看到結(jié)局的”,我也覺得,觀眾也會不愿意看到這個劇情的。
第13季第5集。還可以,菠蘿死去了,告別好時代的傷感和傷逝。劇情顯較一般的阿婆片好理解,在老旅館和一群鳥人周旋后菠蘿召來了黑廝,告以有敵情讓他判斷,而后溘然長逝,留下遺書解謎。黑廝從中悟到兇手實系以挑唆蠱惑指使別人犯案的幕后黑手,而非直接染血的具體人。菠蘿赤膊上陣斃兇也頗讓我愕然。
24年 這幾天重溫經(jīng)典 從第一季看到這最后一集 當頭發(fā)已花白的黑斯廷斯打開門 輪椅中的波羅轉(zhuǎn)過身 眼睛一亮 我就開始哭了…………時間太殘酷 這個意氣風發(fā)潔癖挑剔幽默自負可愛的比利時小老頭 永遠的經(jīng)典
第一次覺得阿婆的故事可能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前段鋪墊得太無聊了,黑斯廷斯開始查案好像才正式開始,結(jié)局卻出人意料。這個系列的電視劇差不多看了十來年居然一直看到了劇終的時候。再見,大菠蘿。
S13E05:看過原著,影片省去了跟隨黑斯廷斯推理的過程,算是一種有趣的改編。不知結(jié)果的人更推薦先看原著,因為更可能收獲意外感。當然,相較一集過去,閱讀帶來的沉郁感也伴隨更長的吸收過程而更讓人難受。Hercule Poirot也是我(即便是在書中)見過最好的人。
當我第一眼看到銀幕上大衛(wèi)·蘇切特飾演的波羅時,他就成了我唯一承認的阿加莎筆下的波羅。敦實的身材,一絲不茍的著裝,完美上翹的胡子,滑稽的比利時口音……從1990S-2010S,Suchet演完了波羅的所有案子,而波羅的一生終究是要落下帷幕的,Curtain是波羅的最后一案,也是他人生退場時落下的幕布。嗚呼哀哉……Poirot 這個曾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呼喚法律與公正的人卻以謀殺他人結(jié)束了自己的最后一案(其實直到結(jié)尾我都在期待反轉(zhuǎn),期待惡人的自我毀滅)。開始我不懂這個結(jié)局,現(xiàn)在明白有些罪惡是法律和道德也無法裁決的,所以波羅犧牲了自己恪守的準則而隱秘地維護了正義。
對于熱愛波洛的人,這集是一場凌遲,從波洛的摯友已然白發(fā)蒼蒼,到波洛自己衰老垂死,到波洛被心絞痛折磨,到波洛被罪犯玩弄于鼓掌,到波洛沒有服下救命藥,他自殺了,是為了懲罰自己,因為逞兇而違背了自己人命至上的信條,他是波洛,但也是個可憐孤獨的老頭
波洛殺身成仁。即使違背自己一輩子信奉的上帝,不惜犧牲一生虔誠的祈禱,最后也要手刃“罪犯”。同時,又像他自己的信中所寫的一樣,“法律掌握在個人的手中不是一件好事”。抱持著這樣的矛盾,波洛永遠離開了我們,也留下了所謂極善與極惡之間模糊的定義。也許,法律并沒有辦法辨別所有的善與惡。
波頓的演技很棒,這集很好,比書好。只是不能接受波洛以這樣一個案子、這樣一種方式謝幕。如果大反派不是一個內(nèi)心脆弱的挑撥者,而是莫里亞蒂一樣的大boss也許心里會好過點。
no..NO!!!!!!!!!!!!!!!!!!!!!!!!!!!!!!!!!!!!!!!
"過去的日子總是美好的 黑斯廷斯"
完結(jié)季的最后一集,好不舍?。‰娨暟娌_的去世和本集中的這些容量還可以,也算對得起最后一集的光榮收尾了,很可惜大菠蘿沒能完美畫上人生和職業(yè)的句號,但也許現(xiàn)實生活中就是如此,本集故事一般,游說大師簡直被超自然加持了,給人催眠洗腦能那么靈驗?黑斯廷上校越老越有味,愛他們!
全系列選在第十三季第五集結(jié)束也是充滿深意,與「無人生還」相似的謀殺寓言,引人深思,而這次故事的主角換成了阿婆最愛的波洛探長。什么才是犯罪,什么是完美犯罪,精神謀殺者該如何在現(xiàn)有法律系統(tǒng)下被制裁,一個人能不能擁有懲罰真正罪犯的權(quán)利,而作為制裁者是否也是罪犯,該如何自我救贖。再見!
白羅的謝幕,我在法界混的阿婆迷朋友說是角色崩壞,但死亡將近誰不變呢?總之,如此沉重的收尾足以洗去其他案件的胡鬧感,這一系列也是值了。
老頭最后揮手示意黑斯廷斯離開房間時的那一下輕哼,聽得我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