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被摧毀的,不僅僅是生命——[獵鹿人]
用六分之一的機會,轟掉全部希望。
一擊即中。
——題記
在mike拿槍對著自己腦袋看著nick眼神堅定地說i love u的時候,倒下的并不是他,而是坐在對面,剛剛回憶起共同打獵同上前線,在嘴里喃喃說著“一擊即中”的nick。
鮮血就這樣如片里的暴力一樣在瞬間迸發(fā)。mike沖上去手忙腳亂地試圖堵住自nick太陽穴源源不斷涌出來的紅色液體,當然我相信他和我們一樣知道這個人是再也挽回不了了。導演很聰明地在這里沒有用任何聲樂處理,這樣一來,這個場景雖然煽情,卻不突兀,不造作,一切都正正好。人的內心在這種時刻往往可以得到最真實的一次釋放。
電影始于盛大的婚禮——熱鬧,好看。新娘之外還有一大群著粉色紗裙的伴娘,linda是其中之一。那個時候是傻子也看得出來mike凝視著她的眼神帶著多少溫柔,可惜,那是他最好的朋友nick的未婚妻。在那個婚禮上,linda答應了nick的求婚,但一切又充滿了未知,男人們即將前往戰(zhàn)場,誰知道誰能活著回來呢。說實話,我實在不喜歡streep的長相,也不認為她有多么了不起的演技。但既然選她演了linda,我們就忍受吧,繼續(xù)。
獵鹿的場景只出現兩次,但和俄羅斯輪盤賭一樣,有呼應,有隱喻,既是電影的中心,又是高潮部分。最初的mike見到叢林中的鹿時可以做到毫不猶豫的射殺,槍法之準,神情之果斷,令人側目;但自從他戰(zhàn)場歸來后,槍端起幾次,卻仍選擇了放棄。這是導演的妙處。正面描寫戰(zhàn)爭殘酷的場景幾乎沒有,但一前一后對于同一件事的不同反應,卻預留了不少空間。有幸活著且毫發(fā)無傷地從戰(zhàn)場上歸來,對于“生存”這個詞當是懷有相當強烈的贊同意識的,那時的mike,已經體驗到活的艱難與寶貴,對人對動物其實都是相同的。這種放生的舉動,正在于對所有生命的尊重。雖然不落任何評論,但暗中已有了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
而俄羅斯輪盤賭卻是整部電影最慘烈之處,也正是對這種虛構情節(jié)的處理,從另一個側面烘托出戰(zhàn)爭于人各方面的摧殘。第一次賭出現在三個好友被俘后。由steven的茫然失措直接引發(fā)了朋友們的恐懼。這種對死亡的害怕同樣映射了先前三人在婚禮上的喧鬧及對將來的迷惘,這也正是戰(zhàn)爭在人身上、精神上、靈魂上的投影之一。
mike顯然是三人之中的主心骨。steven依賴他,nick更是全身心無條件地信任他。這種彼此之間親密的感情在[獵鹿人]一片中是渲染的重點,但在導演的鏡頭里卻又無比真實而流暢,并不曾多添加幾分刻意。然而活躍的steven最終卻只能在輪椅上過完后半生,nick更是完全失去了自我,淪為徹底的玩物和犧牲品。
表面看mike的結局是最樂觀的,其實并不。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要比在mike臉上投下的印痕深得多也重得多,只不過以本性內斂的mike來說并不會過分表達罷了。兩個細節(jié)頗有玩味之處:其一是mike回家時特地讓司機開到旅館,刻意避開了為他大肆歡慶的朋友,夜晚的燈光打在他臉上,雖然看不清表情,但完全不難想見那種寂寥和苦澀。這是只有親歷過戰(zhàn)場的人才能體會的;其二是linda試圖留下他,說,難道我們就不能相互安慰?mike暗戀linda是眾所周知的事,我想當然也包括linda自己。這里有意思的在于,linda直接說出了“我們可以上床”的請求,但后一句話卻是“彼此安慰”,是相當實際、決不遮掩的意圖——人內心的空虛在此表露無疑。但mike拒絕了。與其說是他出于對nick的責任而拒絕,不如說戰(zhàn)爭的洗禮讓他整個人生步驟錯亂無章,以至于那瞬間他并沒有辦法確切看清自己需求的究竟是什么。
而在最后部分,當mike重新見到nick時,后者早已不復當年意氣風發(fā)、俊朗挺拔的模樣。那種空洞的眼神,呆滯的肢體動作,機械一樣的表情都可謂是戰(zhàn)爭遺留下的杰作。他并不記得mike,卻仍然會固定給身在遠方、已殘疾的steven寄錢,那一具行尸走肉般的軀殼在mike的呼喚中剛剛醒來旋即又再度離去。但誰都無法否認,死亡在此處固然是一場觸目驚心的爆發(fā),對于nick來說卻反而是最好的結局。從此他將不帶任何陰霾,再無須為各種折磨而留下累累傷痕。反而,從來不與他人分享內心的mike將注定背上那種沉痛生活一輩子。這并不是愛情或者其他什么感情能為他解決的難題。
雖然結尾部分被導演處理得很冷靜,帶著極分明的哀而不傷的氛圍,但那種明顯的大美國主義人文之氣卻讓我不舒服。越戰(zhàn)對于兩國人民都可謂是噩夢一場,但最大的受害者畢竟還是越南。但[獵鹿人]對越南人兇狠野蠻一面的處理顯然過于一相情愿了,就這點來說,西米諾與庫布里克及奧利佛·斯通的差距顯而易見。
另,題外話是,這部片子的音樂相當棒。相信所有看了這個片子的人在聽到的一剎那會有“哦,原來就是它啊”的想法。
http://spaces.msn.com/raeadi/blog/cns!76C98477DE2F939E!921.entry 2 ) 獵鹿人
挺不錯的片子,只是中段越南部分稍欠火候,講來講去落腳點還是戰(zhàn)爭對人性的摧殘,距經典仍有一步之遙。
約翰·凱澤爾彼時與斯特里普正處于戀愛關系,正是在羅伯特·德尼羅和梅麗爾·斯特里普的力保之下,凱澤爾才得以順利出演這一角色,而這也成了他短暫演藝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影片拍攝完成后他即因罹患癌癥而與世長辭。
3 ) 戰(zhàn)爭就是悲劇
很多現在的老面孔當年好嫩啊。米高膽子大有計謀,他也愛著米奇的未婚妻,回來后兩人在一起了。又和朋友去獵鹿,但是瞄準了卻打偏,不忍殺生,是戰(zhàn)爭的震動吧。米奇原來在越南賭場做俄羅斯輪盤賭的威脅行當,大概是為了克服當年和米高一起被越共逼著玩輪盤賭的恐懼吧,他手臂血管的烏黑痕跡或許是精神也被賭場用藥物毒品控制,為了勸他回國,米高只好跟米奇再玩輪盤,但是短暫喚醒他的一起獵鹿的回憶后他自己開槍死了,米高把他的尸體帶回國,實現了一開始米奇在參軍前說的如果他死了尸體要送回來
4 ) 導演音軌中提到的一些故事
基本上導演全篇都在強調一個“real”,拍的婚禮是真的,超市是真的,約翰住的那個軍人療養(yǎng)院是真的,一直出鏡的演員幾乎只有麥克,尼克,史蒂夫,斯坦利,琳達,其余角色大部分都是普通群眾,甚至稱不上群演。導演的理念大概是把角色放入真實,讓他們發(fā)生化學反應,制造新一輪真實。
其中史蒂夫住在退伍軍人療養(yǎng)院的戲,除了史蒂夫其他所有人都是真實的,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是在拍戲。史蒂夫對麥克說“麥克,把尼克帶回來?!保娪袄飫h了這句)時,身后一個沒有胳膊、沒有腿也沒有眼睛的殘疾軍人喊道:“回去吧!把尼克帶回來!”這段場面給導演留下十分震撼的印象。
從電影中可以看到,這些退伍軍人有些年紀很大了,可能是二戰(zhàn)或朝鮮戰(zhàn)爭的軍人。導演說他們每天吃非常多的藥,有些整天只能躺在床上,護士按時給他們吃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樣過去二十多年。
還有一個故事是導演說他去看一個癱瘓在床上的年輕軍人,有非常漂亮的藍眼睛和溫柔可親的嗓音,和導演一樣也叫麥克,他們愉快地聊了五分鐘后發(fā)現這個軍人連眼睛也是瞎的。
片子里麥克回越南時有一段紀錄片一樣的場景,的確就是當時被扔在倫敦檔案館中廢棄的新聞錄像。當時導演找來一群已經被戰(zhàn)爭打擊到沉迷毒品、酒精中的戰(zhàn)地記者放映這個片子,出現這些新聞錄像時突然有人歡呼“這是我拍的!”有個記者沖上去指著熒幕“這是我!這是我!”場上這些記者接二連三地發(fā)現自己拍的錄像出現在畫面上,他們歡呼雀躍,樂得像個孩子。
5 ) 刻意的越戰(zhàn)片
片頭的演職人員表長時間的黑底白字和音樂把人引入電影的世界,第一個穿過隧道的鏡頭更加強了影像世界的構建。開頭幾分鐘人物出場快速集中,初步展示了人物身份性格和關系,但對觀眾不太友好,信息密度過大節(jié)奏過快,不太符合全片的調性。
全片時間較長、節(jié)奏較慢,看得出導演史詩巨作的野心,但結構略刻意,部分片段技巧有余、內涵情感不足。尤其是婚禮段落,全景拍得相當恢弘漂亮,包括合唱也相當震撼,多人的調度也展現了導演的功力。但部分人物關系交代含糊,只是用視聽語言表現了聯系卻沒有過多的解釋,Mike.Linda.Nick的三角關系令人困惑,前史交代不明確,人物心理刻畫不足。Mike歸來后對Linda的態(tài)度朦朧,難以令觀眾產生移情感受。人物行為邏輯略迷,本是leader定位的Mike在第一次打獵時的反常行為沒有足夠的解釋。著力刻畫的主要人物性格反而不如配角明確,想表現的復雜和矛盾沒有自圓其說,顯得故做深意。部分女性角色過于臉譜化、功能化,臺詞較少,心理和性格也展現不充分,如Steven母親和Angela。
部分預示劇情發(fā)展的細節(jié)過于刻意,如婚禮上溢出的酒、Nick請求一定要帶他回家,設計有余、自然不足。
俄羅斯輪盤游戲運用過多,雖然這些段落的確能很好控制觀眾情緒,但過多未免引起厭煩情緒,且符號化隱喻過于強烈,植入不夠自然。巧合設計較多,對越南人的展現過于單一,削弱了故事的紀實性。
視聽語言相當優(yōu)秀,長鏡頭的運用十分出彩,但部分使用有炫技之嫌,臨走前鋼琴演奏的段落,每個人呈沉思狀對厄運的預示效果不佳,也并未展現出性格和關系,使人物顯得不夠生動。
最后救Nick的片段形式感削弱了人物情感和立體感,行為略不符合邏輯,一個老兵居然還搖動已經中槍流血的人,錯誤過于低級。
可能越戰(zhàn)片不是我的菜,全程云里霧里,除了視聽語言真的很棒,其他部分都很懵。
6 ) 稍微記一些細節(jié)
1.主角們的俄羅斯后裔身份
一群美國俄羅斯人被越共逼著玩俄羅斯方塊,呸,俄羅斯轉盤。
2.戰(zhàn)前許諾flag
根據戰(zhàn)爭片定義,立托付flag的托付都很成功,如果尼克讓麥克把自己帶回來時加一個“活著”,按照規(guī)律他沒準就可以活著回來。
3.稱呼
Mike,Nick看起來都很美國,但最后Mike呼喚Nick的記憶時用的是尼古拉斯這個俄式昵稱,也不同于尼克在醫(yī)院是被問到的那個正式的俄文名字。Mike的朋友在他回來后和他碰杯時一次稱呼是米沙,也是俄式昵稱。所以俄式昵稱是喚醒回憶的紐帶?
除了Nick以外,其他人包括Steve稱呼Mike都是Michae,Mike稱呼Nick是Nicky,兩人都是非常美式昵稱。
美式還是俄式的昵稱考慮到當時的背景,這群美國長大的俄國人可能從出生就打上矛盾烙印。
4.跳舞
婚禮歡慶中,當麥克看向琳達時,有個紅發(fā)妹子在盯著他(可能是斯坦利說的那個麥克對她什么都沒做的紅發(fā)妹子),后來尼克把琳達塞給麥克去跳舞,自己和紅發(fā)妹子跳,看到麥克把琳達帶走去喝酒,表情有些微妙,仿佛自己兄弟終于能泡妹子了。
5.新娘
安吉拉在結婚時懷孕了,但史蒂夫和尼克發(fā)誓他沒碰過她。斯坦利知道安吉拉的事可能從女朋友那里得來的,然后就到處嚼舌根。所以可能所有人盡管歡慶、熱愛、祝福這對新人,包括神父,但所有人背后都知道(或嘲諷)新郎是“新”娘的接盤俠。
5.照片
導演在歡出發(fā)前送會,被俘虜時俄羅斯轉盤,歸來后保齡球館處,背景中都有照片中的人目光在靜靜看著照片外的人。也不知道啥意思。
麥克在一邊像個局外人一樣安靜灌醉自己時看著場上大家歡樂地跳舞,他看了幾秒墻上尼克的照片,然后把目光落在跳舞的尼克和琳達身上,這時視角內,他與他自己的照片相對,中間是跳舞的這對情侶。琳達很快發(fā)現了這個目光,讓她感覺有些不自在(這里梅姨演得真好?。?,她似乎感覺到麥克的那種“獵鹿人”目光,而她就是那個鹿。(但為什么要看尼克照片)
被俘的俄羅斯轉盤局中,麥克背后是胡志明的照片,胡x明的目光仿佛在看向牌桌,桌子上有各種鈔票、手表,與胡x明的宣揚可能形成了某種諷刺效果?而尼克是正對著麥克和麥克頭頂的胡志明,所以他的視角下,兩種割裂的沖突十分明顯。
6.失憶
尼克看著窗外大兵尸體們被抬回國,被問到自己名字,父母名字時已經有些恍惚,被問到父母生日時突然情緒崩潰,大概是因為這時候他意識到自己已經想不起過去的事情,而出發(fā)前他還有些忐忑地和麥克說自己非常熱愛家鄉(xiāng)這個鬼地方,所以要麥克“無論他變成什么樣子,不要把他留在那里”。
最后麥克找到他時,問他自己姓什么,尼克已經想不起來,麥克說“come home”,但這個最愛家的小子選擇一槍崩了自己也沒有回去,在回家機會擺在眼前時,選擇永遠留在越南。
7.自貢的大象
尼克在妓女家突然被街頭的木雕大象吸引(我覺得這個木雕象是不是也有什么含義),然后說我要去抓個象,活也不干就跑了,但他跑下去也沒抓象。聯系到前面他喜歡各種各樣的樹,各種樹的形狀,難道象就是他認為在越南時樹的最好的形狀?
麥克在看到尼克寄來的錢和大象后,突然要史蒂夫回家,應該是因為他決定要去找尼克,而史蒂夫需要有人照顧,他沒有時間留在這里慢慢讓史蒂夫恢復,這樣,萬一他有什么閃失,史蒂夫可能余生都會呆在這里,逃避家庭,不如趁著他可以做到,逼史蒂夫走出陰影回到家中。史蒂夫本來非常抗拒,但很快屈服了,可能也是想到自己的命都是這個人救的……
8.麥克和尼克的對局
兩次對局的映照性非常強,第一次對局,麥克是剛烈又狂熱的,熱烈鼓勵尼克鼓起勇氣開槍,舍棄人性的軟弱,用兩人的性命去賭兩人活下去的概率。麥克在扣動自己扳機時是怒吼的,尼克是驚懼到崩潰邊緣。兩人一人一空槍。第三槍麥克打向越南人,是實彈。
第二次對局,麥克疲憊又懇切,他懇求尼克重拾人性,不要再開槍。麥克在扣動自己扳機時說“這就是你想要的嗎?”“我愛你,尼克?!卑鈾C扣得很慢,空槍響起,他松了口氣。此時也是他與尼克一人一空槍。第三槍,尼克作為麥克的好友履行了麥克的“one shot”,實彈。
隔著40年的時代差距和400年的中西文化差距(就不用4000年了,多傷人),整個片子能讓我切身感受的東西幾乎不存在,因為和我的生活經歷就沒個一樣的地方,我最多能感受一點……死亡危機感?
反正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我都不熟,還是從麥克的角度看吧。他本來是個不太安于現狀的人,他在鎮(zhèn)子里有些特立獨行——喜歡一槍致命的捕獵,喜歡冒險,而且十項全能,體力方面做啥都挺優(yōu)秀,可能還有些看不上(但完全沒有鄙夷,只是客觀評價他們哪里不行)其他幾個平庸的伙伴。
精神上,麥克就像這群人當中的局外人,沒有人完全理解他,但大家會推崇他(Stanley除外),尼克覺得麥克比較另類但正是這種另類給他安全感(尼克:我喜歡麥克的車,它讓我感覺很安全),麥克強大的獨立人格是尼克的精神支柱,這點在越南時尤為突出。麥克自己對這種親疏也明明白白:我不愿意其他人打獵,他們不懂“one shot”真諦(就是在說這些人沒有追求得過且過的平庸),我只和敏捷反應快的同伴一起(他看中尼克的條件,覺得是這群人里比較適合陪伴自己的),但沒有你,我就一個人去上山打獵(雖然老子很欣賞你,但我也不是缺你不可)。
這種獨立感讓麥克不太喜歡融入到大家歡慶的場面,更愿意觀察他們,然后一杯一杯把自己灌醉?;槎Y上他和一直處在歡慶中心的尼克形成一明一暗的對比。不過麥克著實是個好人,天然的英雄,他很喜歡大家,可能勝于大家喜歡他,并且極端負責,他像個大家的守護者一樣。
琳達在麥克回來后,說她希望尼克能和他一起,似乎大家都有種默認,麥克是守護那兩個朋友的人,因為他很強。
然而,在被俘后,無論麥克多強,他們三個都是“鹿”,越南人的“one shot”是六分之一的概率,中了,一招斃命,不中,等著下一個六分之一。麥克經歷了兩輪的俄羅斯轉盤,看分析,這可以隱喻那些躲過一場槍林彈雨又被拖到下一個槍林彈雨的士兵們。
而讓這些好不容易活下來的士兵們能主動愿意參與到下一場死戰(zhàn)中的動力,就像麥克所表現的,竟然是為了活下去,只有和自己信賴的同伴一起戰(zhàn)斗,自己和同伴可能死里逃生。這是戰(zhàn)爭的詭辯性。
7 ) 《獵鹿人》中的《Cavatina》:遠去的傷逝
(芷寧寫于2008年11月11日)
在由羅伯特·德尼羅、梅麗爾·斯特里普、克里斯托弗·沃肯等演技派主演的老片《獵鹿人》里,有兩首十分經典的配樂令人難忘,一首是結尾時人們同聲輕吟的影片主題曲《上帝祝福美國》,另一首便是不時于適宜情節(jié)處緩緩響起的經典吉他曲《cavatina(卡伐蒂那)》。
30年前(1978年)的51屆奧叔頒獎禮上,片長不短的《獵鹿人》不客氣地拿下了9項提名中的5個,另一個贏家是題材類似的《返鄉(xiāng)》,這兩部影片之所以在當時備受矚目,一方面是時機和心態(tài)問題,彼時恰逢美國人對心中永遠的痛——那場拖了近20年才結束的越戰(zhàn)做出反思的時候,另一方面是這些反戰(zhàn)影片本身所具有的特質,就《獵鹿人》而言,不論反思的角度還是反省的深度都頗入人心,對特殊心境和細節(jié)的描述和深挖,更是令觀眾在感同身受的壓抑中,揪心不已。
影片的精髓在于淡化了戰(zhàn)火紛飛的大場面,而著墨于戰(zhàn)爭對人所產生的異化,細致刻畫了戰(zhàn)爭對人物內心所造成的永久創(chuàng)傷以及那日久彌深的陣痛。同時,在這部注重描摹戰(zhàn)爭于心境深處淤痕的影片中,配樂起到了相當精妙的輔成作用,令這種著墨和刻畫更入骨髓。如果說,片尾人們在哀傷之余吟唱的《上帝賜福美國》起到了“散淤”與“歌外音”的作用的話,那么,出現在上戰(zhàn)場之前于家鄉(xiāng)獵鹿和回憶往事時的配樂《Cavatina》,則起到了梳理、牽動甚至撫慰心緒的作用,仿佛借助于如此恰如其分的聽覺方式,以憂傷動聽的旋律籠罩了那種無奈而凄楚的境況,不僅具有觀影帶入性,且回味悠長。
《Cavatina》可謂是當今最受歡迎的吉他名曲之—,其原為一種音樂形式的名稱,即抒情的短歌或音樂小品,19世紀時為歌劇中詠嘆調部分的稱謂,后被廣泛運用于各種器樂的演奏中。就吉他演奏形式而言,最著名的當屬波蘭作曲家湯斯曼所作的吉他獨奏《Cavatinra》(此曲分四個樂章,題贈給吉他大師塞戈維亞)?!东C鹿人》的這首配樂出自英國作曲家斯坦尼·麥爾斯(Stanley Myers)之手,擔任編曲和演奏的則是著名的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
較之影片,這首配樂誕生的較早,樂譜于1971年就已出版,1978年經由《獵鹿人》這個介質,人們充分領略到了它的唯美和惆悵,繼而被人們以另一支吉他曲《愛的羅曼斯》相提并論,不過,這首《Cavatinra》雖然貌似結構也很簡單,但在演奏技法上,要難于《愛的羅曼斯》。
事實上,這兩首吉他曲確頗有相似之處,都是那種既有藝術氣息又具傳播特點的耐聽型音樂小品,也都是籍由電影而得以“樂飄四?!钡摹!稅鄣牧_曼斯》原為西班牙傳統(tǒng)民謠,由西班牙吉他大師西索·葉佩斯(Narciso Yepes)將其改編而成并親自彈奏,繼而作為法國影片《被禁止的游戲》(1952年)的主題音樂而為人所稱道。
具有極佳演奏效果的《Cavatinra》常被選為吉他演奏會的慣用曲目,那簡約的形式卻似飽含著極深情的情愫,在柔和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下,舒緩而怡人的旋律便汩汩而出,加以豐饒而變換的和聲,配以略略起伏的琶音為底,襯托出了委婉而纏綿之極的主旋律,整個樂曲意境純然而恬美,輕柔而浪漫,充滿遐思,又引人懷想,最后,全曲在難舍難棄的依戀和莫可名狀的無奈中終了。
于《獵鹿人》一片中,《Cavatinra》那柔曼而質樸的一面于光影間隱約閃現,而那溫和流暢的旋律和玲瓏精致的編曲,結合片中曾經悠然時光下美好的個體生活以及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產生出了強烈的反差,觀影點也仿佛觸及了一種遠去的傷逝,既誘人沉思,又散發(fā)出碰觸淚腺的凄美。
(若聽Cavatina,可去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5622692_d.html)
8 ) 獵鹿人
[電影] 《獵鹿人》
老晃 發(fā)表于 2005-7-14 12:20:31
[獵鹿人] ★★★★
片子幾乎可謂冗長,足有3個小時,當中僅婚禮一場就大約用去30分鐘,可看完一半,已經確信它是了不起的電影。
奧斯卡獲獎大片,能像這部這樣名副其實的,最樂觀也不超過半數。片子看得人很心碎,和《野戰(zhàn)排》、《現代啟示錄》、《全金屬外殼》絕然不同,它不刻意宣泄暴力,但暴力突如其來,只閃一下,就將一切盡數毀掉。
片子里有好多動人的場景,也有不少令人心驚肉跳的段落,當中最刺激的莫過于德尼羅和沃肯之間的兩次輪盤賭,但前后情緒不同,一個是恐懼,一個是悲愴。我感覺這片子最好的部分,就在于它能不動聲色地煽情(把煽情蘊藏在極度的寫實當中),這一點類似于拉斯馮的《破浪》。反戰(zhàn)和反思戰(zhàn)爭固然是最大主題,但情感的主題——片中的友情更濃于愛情和親情——恐怕尤為可貴和永恒,我最喜歡的是導演對片尾的處理,我以為故事會結束于沃肯之死,那樣很刺激,但太悲觀,而且觀眾的悲痛無從宣泄,于是有了后面的葬禮,葬禮也不是結束,而是葬禮后的聚餐和唱歌。唱歌放在別的片子里放在別的地方,可能是太煽情了,但放在這兒,尤其鏡頭拉出一個遠景,反而烘托出那種創(chuàng)傷無法彌合的巨大悲慟,這個處理實在是好,比德尼羅獵鹿放生的那一場,有更多的意思。
這個電影,把友情講得一點都不偽善,一點都不夸張造作,這個其實很難。
http://220.249.96.6:8080/oblog/more.asp?name=sixdoors&id=1120
@SIFF2020。片尾德尼羅收獲了單獨的一次掌聲,但其實沃肯演得也很棒。開頭接近一個小時的小鎮(zhèn)婚禮狂歡更像是絕望來臨前最后的歡樂,每個人都極盡所能地放縱著,越南被俘那段瀕臨死亡邊緣的焦慮感非常折磨人。一槍斃命的對照讓人心碎,片尾的葬禮反而不是很喜歡,但瑕不掩瑜。獵鹿人無法再扣下扳機,摯友逝去,創(chuàng)傷永存。
片段式的敘述,截取出戰(zhàn)前-戰(zhàn)斗-戰(zhàn)后每個時期最強力的節(jié)點,我們看到戰(zhàn)爭改變了每個參戰(zhàn)的個體,戰(zhàn)爭改變了小鎮(zhèn)這個群體,所以戰(zhàn)爭改變了整體——美國;那場宏大的婚禮乍看或許只是一場華麗的展示,但看到結尾會發(fā)現那其實是一部反色的預言,就如同俄裔大兵死在俄羅斯輪盤賭下一般宿命。
看了一晚,碉堡啊。很多場景單獨拎出來都是格外震撼(獵鹿、俄羅斯輪盤、最后一場戲,等等)。當然加起來真的是很長。。獵鹿人最后都成了戰(zhàn)爭的獵物。沃肯大叔年輕時候美少年啊我勒個去,清秀得跟個女孩子似的
三人都是戰(zhàn)爭和國家意志的犧牲品,但是德尼羅會因為其表演風格而顯得更像英雄一些,致使批判力度減弱。但這不是什么大問題,作為穿針引線的人物,麥克出色的完成了任務并賦予了自己極高的戲劇性。不能滿分的問題在于前后不一致的節(jié)奏,以及結尾尼基的死。前面節(jié)奏較慢,娓娓道來,耐心鋪陳,轉到越南后卻突然加快了,中間還刻意隱去一些鏈接,反而沒了厚重感。尼基的死編排的有些草率,藝術邏輯或敘事邏輯都不夠完美。如果安排成他盯著麥克,朝自己連開三四槍死去,我認為會更有力量。結尾唱上帝保佑美國也是敗筆。
缺點和優(yōu)點同樣突出 背景和鋪墊冗長 敘事角度主觀片面 切換生硬缺乏技巧 但是意象設置實在牛B 幾乎任何一個段落都是大師級水準 兩段輪盤戲神作 與獵鹿構成強悍對比呼應 音樂佳表演佳 沃肯之驚艷秒殺老羅和梅姑 和這些令人津津樂道的優(yōu)點比起來 那些缺點算得了神馬呢 只能讓他難言完美吧?
“導演想說的是:你可以遠離越南戰(zhàn)場,卻無法徹底擺脫它。它深刻觸及了美國社會的每個角落。此片并未像通常的反戰(zhàn)電影那樣將立場落足于政治譜系的自由主義那邊,而是對于將自家子弟送往戰(zhàn)場的保守的美國工人階級的立場予以了尊重。”……與簡方達的恩怨或源于此?!?方達是榮歸的制片人,當時和胡志明拍過片?!蔽髅字Z回憶說,“她有較強的反美情結。奧獎當天,她都沒正眼瞅過我,因為我早被貼上了極右的標簽。我們曾搭乘同一部電梯,我試圖向她道賀,可她轉身就走開了。就我所知,榮歸那片的原始劇本結尾被改動過,方達希望表現出美國的原罪。她有這個權力,她是制片人?!C獎夜后我們從未說過話。 ”
開頭的婚禮無疑是場面中的經典片段
像《飛躍瘋人院》一樣,我竟然不愿意再看第二遍。
1.戰(zhàn)前、戰(zhàn)斗、戰(zhàn)后,這才是一場完整的戰(zhàn)爭;2.狂歡、友誼、未知、期待;恐懼、決斷、背叛、絕望;疏離、內疚、畏懼、遺忘。有人因為戰(zhàn)爭成了英雄,有人渴望戰(zhàn)爭,但是更多的人厭惡、恐懼戰(zhàn)爭,更多的人不愿意在戰(zhàn)后提起戰(zhàn)爭,那是一段不堪回首、渴望遺忘的回憶;3.戰(zhàn)爭,摧毀了人性中最溫柔的部分。
戰(zhàn)前人獵鹿,美國美如畫。戰(zhàn)后人如鹿,命如輪盤賭
又臭又長
陪上性命不足6/1的生還可能,最后總會遇到那顆逃不掉的子彈
我很想知道越南人當時是不是真把那游戲當娛樂了。片子太主觀,但不是錯。前戲雖然太長,但看20分鐘就知道是好片子??死锼雇懈ッ黠@演得比德尼羅好,而片子開頭把德尼羅的名字放在導演前面,就說明是靠他老人家賺票房的,因此硬漢形象從頭撐到尾,審美疲勞。音樂好,但最后GOD BLESS AMERICA太好笑,弄半天是美國人被欺負了啊……
【B】還好我是ipad看的,不然肯定又是無數次暫停,鋪墊實在是長啊……但后兩個小時就很精彩了,俄羅斯輪盤等幾場戲特別棒。導演想說的很多又處理的比較隱晦略過很多東西,導致我看不太懂ORZ。本來是想圍觀年輕的梅姨的,結果被年輕的沃肯大叔驚艷了,翩翩美少年啊
層層遞進,典型的三段式,戰(zhàn)前戰(zhàn)中戰(zhàn)后分別用大段篇幅敘述,看到結尾再回想起開頭幾個年輕人在小鎮(zhèn)上的美好時光,對比效果分外強烈,戰(zhàn)爭給每一個平凡人帶來的巨大創(chuàng)傷展露無遺?!岸砹_斯輪盤”那一段看的好緊張。梅姨年輕時候真美啊,仿佛仙女下凡般。獵鹿人,不知是森林的獵手還是戰(zhàn)爭的獵物。
美國七八十年代的經典電影全讓羅伯特德尼羅給演了
看的時候很折磨人
好吧!沒想到這也是部戰(zhàn)爭片。……可惜!最愛的戰(zhàn)爭電影《拯救大兵瑞恩》沒能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我想如《巴頓將軍》《獵鹿人》這樣漫長的戰(zhàn)爭電影,要在電影院大屏幕看才能讓我更有耐心認真看完吧?……原來那首<Can't Take My Eye Off You>不是「Muse」原創(chuàng)的歌曲啊!在影片聽到驚喜了一下。
糟亂、吵雜、冗長…要戰(zhàn)爭沒戰(zhàn)爭,要越南沒多少越南,哪里冒出來的名不見經傳的導演,竟然拍出了另一部《好家伙》+《美國往事》!歡樂的極致,痛苦的極致,創(chuàng)傷的極致。戰(zhàn)爭回來后回避參加歡迎宴、再次獵鹿最佳時機選擇空槍、葬禮后魂不守舍的悲傷…等片段堪為永不過時的影史瞬間。3小時前后觀感反差最大的一部,結尾難受到癱在影院座椅,后勁太大。如此難以遏制痛哭的結局,上一次看到還是《斷背山》。
8.2/10 69,298 votes Top 250: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