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面對痛苦不需要妄想代理人
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至于哈姆雷特的原形或者本體究竟如何,其實并不重要??措娪叭缡?..
富蘭克林就敘事手法、劇情、寓意等方面雖稱不上別出機杼獨具匠心,但仍可算是我近期內(nèi)所看過的電影中最值回觀看時間付出的一部。
電影講述結(jié)構(gòu)是已經(jīng)頗有濫觴嫌疑的多進程,由約翰·普萊斯特的其時城故事、艾米利婭的死亡秀、米洛失戀后的境遇以及彼特的尋子之旅四線組成。
其時城:約翰·普萊斯特為了尋找到害死自己委托人、十一歲女孩塞納的兇手“孤獨者”而出沒于黑夜之中……
死亡秀:艾米利婭是一名藝術系的女學生,她正在創(chuàng)作一部關于“死亡”的作品——自己的自殺過程……
失戀境遇:米洛失戀后感到十分痛苦。而就在這時,他在街頭再一次看到自己孩提時代的伙伴、女孩薩莉……
尋子之旅:彼特是教堂的看守人,他為了尋找失蹤的兒子大衛(wèi)而四處奔走……
這四個故事其實是在講一種精神狀態(tài):應對痛苦的三種表現(xiàn)……
一種,像大衛(wèi)一樣,面對妹妹塞納死亡的沉重打擊,創(chuàng)造出一個完完全全的妄想世界其時城,使自己置身其中,賦予自己新的身份、姓名、使命,來逃避痛苦的折磨。這是對現(xiàn)實世界完全否認。
一種,像艾米利婭一樣,背負著父親離去陰影的她由于得不到母親的共識——即她思念著父親而她的母親卻不是——而痛苦。所以她進行著一場又一場的死亡秀,除了要激怒母親,激怒導師,來得到他們的認同和理解外,也表現(xiàn)出了她對現(xiàn)實世界的無能為力。這是對現(xiàn)實世界完全承認。
一種,像米洛一樣,因為女友的離去而不得不取消婚禮的他痛苦萬分,于是他又一次喚回了那個在小時候因為自己的孤獨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妄想人物薩莉。這是對現(xiàn)實世界半否認半承認。
這三種應對痛苦表現(xiàn)的誕生并不是憑空生出,而是有其根據(jù)的。
大衛(wèi)的父親彼特是教堂的看守人,或許兒子從小就有這種精神出格的跡像,但他并沒有對此做出正常的應對措施例如心理指導,而是將兒子的精神問題解釋為被上帝選定了——大概老彼特看圣女貞德看多了...這種不抑反揚的做法使得大衛(wèi)在受到強烈刺激下,具有了米洛所說的超能力,將自己妄象的故事化為真實,建筑出了一座烏云籠罩的灰暗城市。
米洛跟大衛(wèi)一樣,都有這種精神方面的萌芽,在小時候就發(fā)端了,或許是因為孤獨或是在同齡人中受到欺負,總之他創(chuàng)造出了只有自己看得到的伙伴——可愛的小女孩薩莉,這使他得到了某種程度的麻醉與慰藉。他的母親對此是一種消極的反應,而米洛在長大后一段時間內(nèi)也因為與別人有了交流,有了朋友,似乎將這種精神問題自然而然的解決了。但一旦再度受到打擊,他便重新找回了“薩莉”。
艾米莉婭的母親無法原諒自己的丈夫——雖然劇情里并沒有交待原因,她的這種態(tài)度深深刺傷了女兒的感情,但也因此沒有讓女兒得到虛假的生活感受,如果她為了遷就女兒而編織出女兒父親的美好形像,使女兒從而麻醉在對過去美好時光的回憶中,大概艾米莉婭也會跌入自己的妄想中不可自拔。但她卻制造了另一個極端,導致艾米莉婭在現(xiàn)實世界中“出生入死”。
大衛(wèi):由痛苦萌發(fā)的精神問題+父親的積極認同=完全否認現(xiàn)實。
米洛:由痛苦萌發(fā)的精神問題+母親的消極默許=半否認半承認現(xiàn)實。
艾米莉婭:由痛苦萌發(fā)的精神問題+母親的強硬不妥協(xié)=完全承認現(xiàn)實。
無論是誰,在現(xiàn)實世界中總會遇到煩惱、焦燥、傷心、痛苦,解決的方法有只有兩套:正面的和負面的。正面的即是開解自己,鼓勵自己,堅信痛苦總會過去。負面的則是痛不欲生,自怨自咎或者移罪它人,沉溺在痛苦中飽受折磨。
富蘭克林這部電影便是展現(xiàn)了負面情況的三種延伸:是像大衛(wèi)那樣埋頭妄想中完全麻醉,還是像米洛那樣時不時借助妄想得到暫時的慰藉,又或是像艾米莉婭那樣游走于死與生之間對現(xiàn)實痛苦進行反抗?其實這些都不是我們需要的,我們應該做出的最佳表現(xiàn),是不再視痛苦為快樂的對立面,而做為快樂的一部分永存,并因為有了痛苦更加體會到快樂的來之不易而去珍惜它。
另:個人認為在醫(yī)院拖地老頭的身份,妄想代理人。
再另:也可以這么認為,他是觀眾的妄想結(jié)果。
2 ) 太故弄玄虛的故事
不過從這部處女作中看得出導演的野心,而且能找到三位明星腕來出演,也從另一個側(cè)面證明這個劇本確實很有魔力。在我看來,這種劇本更適合用文字,比如小說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畫外音、虛實交織、意識流、主客觀人稱的轉(zhuǎn)換。后來得知導演本身是搞寫作出身的,進一步證明了我上述的猜測。電影畢竟是影像的藝術,如此文縐縐的表現(xiàn)形式難怪會讓大部分觀眾提不起精神來。
3 ) Never Land,Meanwhile City和Nowhere Town
最近看了一篇Brett Anderson的訪談,他說自己就想住在Nowhere Town里,找不到方向。這在trash里唱出的神秘地方就是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
原來,每個人都愛把自己的思想具化成一種事物。就如同那篇影評上寫的,“妄想代理”。
這無關年齡與閱歷--相反,越是年少幼稚,你們的代理就越生動真實。
你敢說沒有嗎?
男生們,哪一個敢說自己曾經(jīng)沒有拿著奧特曼玩具痛K小怪獸的?
女生們,你們誰沒有玩過類似于芭比娃娃的過家家?
這就是Never land,最初級的鏡像。一種用自己局限的眼界和世界觀經(jīng)營的一個王國。它很美麗,如桃花源般沒有矛盾與隔閡,喜怒哀樂都很清晰。--但只活在少數(shù)人的童真里---就像《尋找夢幻島》里,彼得潘只有真正承認自己盤子里有彩色土豆泥,并能當做武器攻擊時,他才是真正的Peter Pan。淪喪了童真的人,是看不懂這些的。
而meanwhile city,看完《富蘭克林》之后,突然有種想笑的感覺。不知你們有過沒有這種經(jīng)歷,小的時候一無聊,就開始把自己幻想成個大英雄,然后編個劇本就開始手舞足蹈,“喀叱喀叱”唾液亂飛地拯救世界了···父母一開始以為我有孤獨癥,后來習慣了:幻想荷爾蒙分泌過度。這也是半大小孩,尤其是受過動漫熏陶過的小孩們的正常反映。
說這么多,不知道你們是否想起了些什么--那個蒙面人,你是否能從他身上找到你少年時期那個“英雄”的影子?還有那個哥特的meanwhile city,是不是就是你曾經(jīng)的英雄之城豪華版?
曾經(jīng)押井守的一部《Avalon》讓我想入非非了好一段時間,因為那種現(xiàn)實與虛擬的對接實在是太刺激了,可沒想到自己曾經(jīng)自編自導自演的那部《Avalon》直到現(xiàn)在,還仍在繼續(xù)。這不能不讓人唏噓。
一種感覺。
那種從末班車走下的一種莫名失落感。是的。
成人的世界已經(jīng)不需要幻想,僅有的想象力卻成了一種資源。這可真諷刺。
我們現(xiàn)在都生活在這所Nowhere Town里,正在對一切事物進行著線性規(guī)劃,看著自己的夢想殆盡卻不知道挽留,可笑的是,“只有孩子們趴在窗戶上注視著外面。只有孩子才知道我們?nèi)ツ膬??!?br> 也許我們曾經(jīng)都有一座鏡像之城。
也許我們都曾經(jīng)是英雄,只是早已忘卻罷了。
4 ) 雙線驅(qū)動老套路
《富蘭克林》乍聽片名,還以為是人物傳記片,一下子就想到了在雷雨天在室外放風箏的那位,但看了開頭就發(fā)覺不是這套路了。
故事雙線驅(qū)動,馬上就能察覺出是現(xiàn)實和幻想互相穿插了。很喜歡幻想中其時城,還有主角的那個面具,有點V的味道,隱藏在面具之下的是一種思想,思想是不怕子彈的...很可惜,沒過一會,面具就被摘掉了。
5 ) 重逢
我很弄不懂這個女人,Eva Green。
她妖冶或清純,溫婉或狂放不羈,洞穿一切或固執(zhí)己見,得體優(yōu)雅但演員本身卻擁有著極度奇怪的穿衣品味。她總是在我完全相信她已然是個精靈的瞬間露出凡人的馬腳。
在《皇家賭場》已經(jīng)過去的好幾年里,Vesper的形象依然深刻腦際。幾年后在《富蘭克林》里再次看到她,我仿佛在眉宇間又看到了些Vesper的氣息,也許是Emilia的煙熏妝里,也許是Sally的一襲綠裙里,又或許是她們兩者舉手投足間從未散去的Eva Green的氣場。在這部并非完美的片子里,我再次看到了她的完美,2小時,等來一場于Vesper的重逢,足矣。
6 ) 其實我覺得, 如果砍掉失戀男和自殺女的這2條線會更好.
4條線一直交錯, 感覺不能突出重點, 如果只保留David 和 他父親的互動 (即Meanwhile City 和 London)會有趣的多, 節(jié)奏感也會快很多.
專心講述關于一個精神病人的幻想世界(或做平行世界) 和現(xiàn)實世界的沖撞與互動會更有看頭.
這個idea不算新鮮, 我記得上初中時, 在科幻世界里面就讀到過一篇文章是講類似的(標題應該是叫做<黃藥片>), 不過這個idea搬上大熒幕倒是第一次.
我個人很喜歡meanwhile city的風格~
7 ) 差點放棄掉的好片子
前半個小時讓人很郁悶 差點放棄掉。。堅持看下去后才看到導演所希望表達的東西
讓人想靜下來再慢慢回味一遍的片子
現(xiàn)在電影是不是非要搞個懸疑的噱頭?其實這個電影就是那種各線故事平行又交錯的故事~好好的拍不也挺好嗎?非得弄成個懸疑驚悚片,叫人看了4/3還是摸不著頭腦?何苦來?何必來?
一件事就能改變?nèi)说囊簧械娜藦拇司蜕钤诹俗约旱幕孟胧澜缰小?/p>
這類...搞不來啊.好像不夠完美
開頭的復雜程度超過了《高斯福莊園》,然而結(jié)尾一切揭曉后的快感要少很多,這就是多線索纏繞的難度了。掃地的老頭兒的線索沒看明白,也許還有驚喜?關于故事最想說的是,哪怕是在自己的弄出來的幻境里,那還是要往前走,那就還有走出去的希望。
怨念。。。我是怎么看完的啊。。。
歐美人愛心理片兒有點兒多 都是神經(jīng)病。
想在再想這部電影,感覺其實是文藝片的意味大于科幻片的……Ryan雖然依舊美的不可方物,不過這個角色帶來的戾氣大大的沖散了這點。
喜歡自殺秀和最后的相遇~
如果能堅持啃完“無意識鋪墊”的前三十分鐘,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部不錯的電影
又是平行敘事,又是最后交叉在一起,又是一部以精神病做噱頭故弄玄虛的電影;高中時看過宣傳片,今天看過全片后感覺被深深的欺騙了!
拍電影玩形式玩到這種地步,真的有夠無聊
天使其實都是糟老頭。你所經(jīng)歷均是魔方中的一塊,時候未到而已。
119 電影的后半部分感覺不錯 前面卻不太好 會讓人望而卻步。。。
很深邃的一部電影,在結(jié)尾的時候才稍許看懂,通過平行的兩個世界,四個人物,向我們詮釋了在人痛苦時的三種表現(xiàn)
最后公寓一場戲,一下子覺得前面漫長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天使化作拖地大叔出現(xiàn),引導冥冥之中注定的相遇。
這個電影真的很新銳,花小錢但高素質(zhì)
和Mulholland Dr.相比簡直不值一提,既然重點是人性,卻是刻畫最弱的環(huán)節(jié),以至于給人不過三個神經(jīng)病的感覺.不過依然是不錯的片,在這樣浮躁的年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病------對于孩子,父親就是他們的世界
For someone,it's the end, for someone is the begining,for me, it's just the middle of story...
幸好看了2遍,否則差點把一諸多小細節(jié)都值得回味且四條線索清晰的片給打成2星= =!片子剪的不錯,沒一個多余的鏡頭和一點拖沓的感覺;另外導演編劇功利不俗,結(jié)尾不僅給人感覺釋放了所有之前喘不過氣來的壓抑感和困惑,而且還感到心中一絲徹骨的暖意,適合一個人靜下心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