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前段時間,我在網(wǎng)上看到一條新聞:
深夜12點,一名小學家長在班級群里問女老師:“睡了嗎?”老師回答:“睡了,有什么事?”那名家長說:“你睡覺了,我閨女卻寫作業(yè)寫到12點還沒睡?!?/p>
隨后這個挑事兒的家長被老師“請”出了班級群,但是卻有很多人支持家長的做法。
其實像這種不滿教育體系的家長有很多,有條件的可能會請家教,讓孩子在家里自學;還有的可能親自上陣,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輔導子女;更極端的則像電影《神奇隊長》一樣,將孩子們完全與社會隔離,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烏托邦。
當然,就目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教育現(xiàn)狀來說,很多時候我們沒得選,那些敢于做出另類選擇的人,往往也會付出不小的代價。
由黛布拉·格蘭尼克執(zhí)導,本·福斯特主演的影片《不留痕跡》,就探討了在現(xiàn)代社會,普通人對于子女教育乃至生活方式的選擇權。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對父女,他們像“荒野求生”類節(jié)目一樣,長期生活在森林公園的帳篷里,靠采摘野菜、收集雨水為食,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他們才會走到鎮(zhèn)上采購生活必需品。
父親的身份是一名退役士兵,他不僅教會女兒野外生存的能力,還教她如何隱藏蹤跡,因為他們不想被外界打破隱居避世的生活,這也正是片名“不留痕跡”的來源。
影片并沒有明示這對父女隱居的原因,不過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我們可以推測父親是在服役期間患上了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 PTSD),這導致他無法正常融入社會,并且厭惡一切現(xiàn)代化產(chǎn)品。
隱居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是靜謐祥和。直到有一天,這份靜謐被森林里的伐木工人打破,隨后警察和志愿者搜索到他們的露營點,并且把這對父女帶回了救助站。
救助組織發(fā)現(xiàn)女兒正是上學的年紀,于是對父親進行了心理測試,以確定他是否有虐待子女或者反社會傾向。不過這些心理測試給人的感覺非常寬泛,恐怕正常人作答也會得出心里不健康的結論,這也是對主觀偏見的一種諷刺吧。
志愿者還對女兒的受教育水平進行了測試,發(fā)現(xiàn)她的讀寫能力甚至強于同齡人。原來在隱居期間,父親經(jīng)常和女兒一起下棋、閱讀,還會督促她做功課。
不過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女兒還是要到正規(guī)學校上學。于是志愿者把這對父女安頓在一個愿意提供住所的農(nóng)場里,并且?guī)退麄冝k理入學手續(xù),以期待他們能夠回歸社會。
這對父女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社會各界給予了他們很多幫助,這些幫助雖然是善意的,卻不是父親想要的。
那個農(nóng)場主對父親說:很多人都幻想有你們這種生活方式,但是我很高興能有現(xiàn)在的結果(指他們回歸社會)。
本質(zhì)上,農(nóng)場主和志愿者們是慷慨的,他們不僅提供物質(zhì)傷幫助,還帶這對父女去教堂禮拜。女兒很快喜歡上了這個花花世界,還和不少同齡人交上朋友,而父親依然厭惡現(xiàn)代社會。
有一次女兒離家晚歸,她對父親說:“如果我們有電話,我就可以打給你了?!?/p>
父親則回答:“永遠都有方法不通過手機聯(lián)系?!?/p>
在農(nóng)場生活的這段時間,父親需要幫農(nóng)場干活作為回報。這個農(nóng)場的主營業(yè)務是種植圣誕樹,就是將杉樹修剪成整齊劃一的造型,然后用機器打包運往各地售賣。
這份工作對父親來說有著某種象征意義:在森林隱居期間,他周圍的樹木都是形態(tài)各異的,自由生長;回到文明社會后,他就和圣誕樹一樣,被迫與主流保持一致。
其實對于隱居者來說,他們避世的最大原因可能就是不想工作、不想?yún)⑴c經(jīng)濟活動、不想應付社交場合,而主流社會顯然無法理解和尊重這一點。
農(nóng)場里的生活當然不是父親想要的,于是在一個早上,他和女兒偷偷溜走了,逃到了更遠的北方森林。
父親的計劃并沒有征求女兒的意見,女兒雖然繼續(xù)和父親流浪,卻漸漸對這種艱苦的生活方式產(chǎn)生厭倦。
北方的森林更加寒冷,露營的條件更艱苦了,女兒差點被凍感冒,父親也在一條小溪邊扭傷腳,差點被凍死在森林里。
幸虧得到了森林附近一家好心人的幫助,于是他們就在好心人的房車里借住了一段時間。
等到父親的腳傷痊愈后,父親又想再一次的逃離,女兒則決定留下。
在以前的日子中,父親從沒有征求過女兒的意見,這一次,他終于明白:如果救助機構無權讓自己重返社會,那么他也無權讓女兒離開社會。
收留女兒的女人說,森林里有很多像父親一樣的隱居者,每隔一段時間,她都會采購一些生活必需品掛在森林里,讓那些隱居者們自行取用。
和父親分開后,女兒接手了這項工作,這成為她與父親保持聯(lián)系的唯一方式。
其實像父親這樣的消極避世者,在生活中有很多例子。
意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寫過一部《樹上的男爵》,主人公因為與家人的矛盾選擇在樹上生活,他搭建了樹屋,還學會了在樹上打獵和取水,此生再也沒有回到過地面。
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荒野生存》,主人公放棄了優(yōu)渥的生活,跑到阿拉斯加隱居,最終因為吃了一種有毒的植物,死于食物中毒。
有人說,這種生活方式很自由,返璞歸真。
也有人說,這是一種斷絕自身經(jīng)濟屬性的“消極抵抗”。
其實怎樣去看待他們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每個人對生活方式的選擇,畢竟敢于對社會主流說“不”,就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情了。
本文為《暴走看啥片兒》特約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針。如需授權、轉載請聯(lián)系qichangxiong@baozou.com
觀看此片讓我想起最近別人轉發(fā)的一個視頻:【【ny】如今,連流浪都要小心翼翼!-嗶哩嗶哩】 //b23.tv/hELomMN ,主題和這個電影的一部分主題很像。即使是說流浪如果在行為中暴露出來,也會受到制裁被送回正軌,比如那個視頻下面的評論:
“ 四川一絕壁山洞現(xiàn)神秘人員生活痕跡,警方介入調(diào)查 男子在林芝5A景區(qū)隱居6年被勸回家,避世又開荒【男子在林芝5A景區(qū)自給自足隱居6年,于近期被發(fā)現(xiàn)并勸返回家】男子在西藏大峽谷隱居六年,警方將其勸返回家過年 ”
電影中的父親和tom即是這么做的。
在討論他們的遠離世俗之前,我們該聊聊促成他們逃離的動因。父親在經(jīng)歷戰(zhàn)爭后患有PTSD,對螺旋槳的聲音感到敏感,他無法重新到社會,甚至做心理學量表時都因問題內(nèi)容而感到難受。而戰(zhàn)爭并非是一場意外和天災,有人為的因素促使他。是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擴展的本性導致的,它是生產(chǎn)關系的產(chǎn)兒。
所以父親的逃亡與其說是恐懼社會,比如說是恐懼社會對人的摧殘毀滅(他自己就已經(jīng)遭到摧殘且傷口無法愈合),恐懼它吐露出的惡臭膽汁。并不是所有人都被它所濺到,但是被濺射到的人必定永遠無法忘記這刺痛,這種刺痛使他們對一切都感到彷徨和無法適應。片中父親和其他退伍老兵正是遭到了摧殘,選擇遠離一切。
當然,電影本身并沒有深刻挖掘父親在戰(zhàn)爭中使他精神崩潰的事情,在這方面經(jīng)典的越戰(zhàn)電影們已經(jīng)說了很多。導演只是把它作為一個符號呈現(xiàn)。所以我不認為“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是導演的一個討論話題,它只是父親被“社會”摧殘的體現(xiàn)。使他離群的動因還能換成別的,這一模糊化處理使得觀眾可以將自己的社會經(jīng)驗帶入到其中。在這點上我認為肯·洛奇的《家庭生活》講得最好。在那部電影中,女主角作為一個青年無法接受流水線剝奪人意志的生活,選擇過嬉皮士的生活,父母對她批評責罵,種種壓力使她患上了抑郁癥,到了精神病院后醫(yī)生也只是想著把她“修好”送回社會的生產(chǎn)線上。那部電影的主旨是,無論是家庭、精神病院,都是有意無意地維護著生產(chǎn)關系,限制試圖逃離它的人,如果有人在這當中崩潰被擊毀了,精神病院也只想著把他修好,讓他聽命服從,送回生產(chǎn)線。
說回本片,社會也派出人力來清理這些“不合群”的人,將退伍老兵的臨時住宿推導,將父女兩送走讓他們回到“正常生活”。這又讓我想起了最近別人轉發(fā)的一個視頻:“如今,連流浪都要小心翼翼!//b23.tv/hELomMN ”,說的是流浪如果在行為中暴露出來,也會受到制裁被送回“正軌”比如那個視頻評論區(qū)的一些鏈接:“男子在林芝5A景區(qū)自給自足隱居6年,于近期被發(fā)現(xiàn)并勸返回家...男子在西藏大峽谷隱居六年,警方將其勸返回家過年 ”
在這里必須指出的是,片中的“回到社會”顯得太有“良心”了,政府給父女倆心理治療,給房子給工作還有免費教學。這甚至是令人羨慕的。我不清楚美國的情況,至少在這片大地上,編劇的這個設計使得電影的主題略微限制于“人際關系”上。
父女倆在社區(qū)生活時有一句臺詞,雖然他們吃喝住都是靠別人,已經(jīng)和一切脫不開關系了,“但我們?nèi)匀荒苡凶约旱南敕ā?。實際上“自己的想法”也在被侵蝕,電影中有官方的教會組織進行宣傳上帝造物。
說了這么多,我們可以回到電影大部分時間都在展示的“逃離”,不留痕跡地逃離強制的社會規(guī)則。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父親和Tom有了不同的想法。父親依然無法適應一切,不斷地逃離。而Tom卻在社區(qū)和那個房車營地中漸漸找到了歸屬感。在電影的最后兩人分道揚鑣。導演和編劇并沒有在二者中戰(zhàn)隊,而是中立性地呈現(xiàn)一切。使得父女倆的離別成為無可挽回的悲劇,令人動容。但這也表明了導演和編劇沒有對問題給出答案,他們只是發(fā)問,而沒有回答。
Tom留在的房車營地顯得有些烏托邦,現(xiàn)實不是那樣的,或者是并不一直是那樣。他們只要進行著生產(chǎn)消費(養(yǎng)蜜蜂),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生產(chǎn)關系的影響。比如農(nóng)產(chǎn)品物價、農(nóng)業(yè)危機、機械化生產(chǎn)等等……如果社會真的管不到他們了,那么營地里那些善良的人,同樣也會被當作“離群”的人被送回“正常社會”。
很喜歡片尾的設計,Tom效仿營地中的婦女,在森林中定期留下物資,給在森林獨自生活的人,她的父親也屬于其中之一。因而這個物資資助,更像是對所有離群之人的微弱幫助。
另外提一嘴, 托馬辛·麥肯齊 在片中的形象非常棒。她展現(xiàn)出了從小脫離社會撫養(yǎng)的人的獨特性,片中兩場微弱的哭戲使人動容。她很有氣質(zhì),但不知道為何她演的其他電影中造型師都磨滅掉了這股氣質(zhì),搞成了特別俗毫無個性的形象,本片和Jojo rabbit算是例外。
“各從所欲,皆得其愿”,是中醫(yī)經(jīng)典《黃帝內(nèi)經(jīng)》里的一句話,也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人們身體的健康來自于內(nèi)心的平和,而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所以,要尊重每個人的意愿,讓人人皆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這是理想社會。
電影的兩個主人公,父親和女兒,最終都按照自己的愿望過著自己的生活,如此甚好。
工業(yè)文明的嘈雜、重復勞動的厭倦、社會交往的虛偽,這些在文明社會中生存逃離不開的東西,讓父親感覺疲憊,他內(nèi)心渴望著回歸叢林,在大自然中自由的生活。他知道一切文明的舒適享受都要付出代價,比如房子、里面的物品,所有這些都要靠日復一日的辛苦勞作才能換得,一切物品都有它的價格。
在叢林中長大的女兒,對人類社會充滿好奇。她享受文明社會的便捷,喜歡豐富的物質(zhì)。她愿意用一打就著的燃氣做飯,而不是像父親那樣費勁的鉆木取火;離開社工提供的住宅時,她對房間里的陳列物戀戀不舍。她喜歡跟別人交往,也愿意接受別人的善意。
蜂箱的那段,我覺得是電影的點睛之處,一是老婦人告訴女兒,蜜蜂不會輕易咬人,它咬人的同時自己也會死去。二是女兒說的下面這句話以及之后拿掉保護服接觸蜜蜂的舉動。
說明女兒對于老婦人的話和蜜蜂都是信任的,她愿意暴露自己去面對未知的一切,雖然有可能帶來傷害,但她相信人有承受傷害的能力。而父親,可能是已經(jīng)承受了太多的傷害,類似超過500次蜜蜂的叮咬,他已經(jīng)無法再承受更多,所以只好躲起來。
最喜歡電影里滿滿的綠色,可以看出影片作者是真心喜歡大自然的,樹枝、樹葉、露水、昆蟲都拍的那么美,令人向往。而城市里的色調(diào)大多是灰色,看起來很壓抑,與綠色的大自然形成鮮明對比。
城市和自然,各有各的好。城市里生活便捷,但要忍受枯燥的工作和嘈雜的環(huán)境;自然里有美麗的景色和清新的空氣,但要忍受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動手以及貧乏的食物。
我覺得女兒最后的選擇還不錯,住在遠離城市的山里的一個房車營地,環(huán)境不錯,人也少,是我的理想之地。
今天亞馬遜上買的原作《My Abandonment》到了,還是忍不住想寫一下我做的閱讀理解(觀后感。
太喜歡這個故事了,平平的講完整個故事出來之后心里滿滿的,想了很多,關于怎么去定義”好的生活“,關于怎么去定義”對的事“,關于怎么去定義”有意義“。故事里安排的每一場戲都值得回味,很久沒有看完電影有這種感覺了,更多時候都是在看劇情是不是有故事性。
“好的生活”
好像什么時候開始默認了「更多錢」、「更高的生活品質(zhì)」、「更多的資源」就意味著好的生活,但看到他們的野生又基本的生活,衣食住行都沒有好的保障,會因為環(huán)境,天氣,受到傷害受到威脅,也并非就是不好。
養(yǎng)小蘑菇,看書和大自然做朋友,養(yǎng)蜜蜂,反正都有時間,沒有人在背后追,慢慢都會好起來,傷口都會愈合。如果真的沒有好起來的話,也不算個大事,沒有痕跡地走過這一生,多數(shù)時候也是自然規(guī)律。
同時,看到這種「惡劣」的野外環(huán)境也總是可以征服的,我才想起來人類畢竟也是動物啊,也是有適應性的。并不是更好的生活之下才能更有安全感,安全感還是人和自身、和周圍之間的關系。受傷和與世隔絕很危險,但是也不意味著就過不去了,蜜蜂也沒什么好怕的,狗也沒什么好怕的,人到底還是皮很厚。
“正確的事”
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大概就是「合群」,影片里出現(xiàn)的一些人就像生活中會出現(xiàn)的一些人一樣,在輸出「正確」,試圖干預你去和人相處、工作、使用電話,接受分離。所以但最后結局很溫柔地沒有用這個標準來設定爸爸的人生。
PTSD錯了嗎?對錯那么重要嗎?
最后妹子有了自己的成長,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爸爸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兩個人都哭了。或許會再重逢,或許就在這里結束,鄭重其事的告別,心碎又動人,很美。也是這兩種不同的選擇,結尾還是給另外一種人生的可能性留出了空間——我們也可以「不正確」。很療愈。
我喜歡這個電影在「正確」之間沒有立場,沒有硬要給他們一個「好」的結局。最后在回味里這種溫柔的力量爆發(fā)了,很感動很震撼——不一定要「正確」,不一定要「快樂」,不一定要「有意義」。有的話很好,沒有的話也不是就無路可走。
電影好多細節(jié),好多場景一幕幕慢慢地記錄下來,想起了是枝裕和的筆觸。
也很喜歡中文譯名,我覺得很好地解釋了兩層意思,leave no trace和live in the forest。
最后記一句喜歡的臺詞: 學校的意義不僅僅在培養(yǎng)智力上,還包括教會你怎樣和人們交流和相處。
(文/楊時旸)
《不留痕跡》是一部難以名狀的電影,它沒什么大開大合的情節(jié),而更多的在展現(xiàn)一種氛圍,一種象征,像一則短小的寓言。它的故事異常簡單,一對父女一直在森林公園里生活,野炊、帳篷,原始、簡陋、自給自足。于他們二人而言,這是一種快樂的生活,但于旁人而言,這就是無需辯駁的流離失所。這片林地屬于國家用地,在此生活違反相關法律,他們偶然被一個施工隊發(fā)現(xiàn),警察前來將父女二人帶走,從此,一些微妙的變化開始了。
如果從細部去觀察,《不留痕跡》所涉的暗含議題很多,比如退伍老兵的安置與心理重建,比如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同伴教育,比如邊緣群體的救助與個體自我放逐的權利等等,而顯然,這個故事并非指向社會批判,而更多的在于探討個人的心靈史。
變化發(fā)生在父女倆被重新安置之后,他們重新進入“現(xiàn)代文明”,電、煤氣、自來水、工作、報酬,一種世俗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與交易方式,女兒很快適應甚至愛上了這一切,但父親始終疏離,努力尋找重返原始森林的機會。黛布拉·格蘭尼克 ——《冬天的骨頭》的導演在自己這部新片中,用一種水滴浸染紙面的緩釋方式,一絲絲呈現(xiàn)父女間價值觀和世界觀層面的分道揚鑣,外部仍然維系著某種感情共同體的表征,但內(nèi)在碎裂的聲音清晰可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故事在講述有關于成長、蛻變、從“母體”中脫出以及隨之而來的心理撕裂、慢慢成熟的過程,它用一個小格局的故事反射一種宏大的和普遍的寓意——個體生長與認識世界的過程。
最初,在林地里,女兒看見旁人掉落于地上的項鏈,本能地感到喜歡,那是一個青春期女孩對于美好、文明的本能向往,而她的父親一把拽走了她——這成為了整個故事最具有象征意味的一個細節(jié)。是的,默不作聲的細節(jié)成就了這部電影,它們不動聲色但準確地指向某種精神意義,比如,父親最熱愛的是林地,但他被安置之后,得到的工作卻是砍伐小松樹整理打包后運往城市制作圣誕樹,砍伐野地生命而運往城市中產(chǎn)階級的家中淪為虛妄的裝飾,這對于父親來講,近乎于懲處,也是對自己此前生活與信仰的抹除與否定。這個故事有一種難以言明的鬼魅力道,但仔細想想,生發(fā)出這種力道的其實就是“否定”,男人否定了城市生活與現(xiàn)代文明,而現(xiàn)代文明和法律系統(tǒng)否定了他的選擇,彼此間的拉鋸、撕扯、對抗之中氤氳出了某種難以名狀的東西,而除卻他與世俗世界,他與女兒之間也漸漸從一體變成分裂,繼而彼此否定。但這否定不是敵對,而是阻隔。《不留痕跡》所呈現(xiàn)出的就是每個人都是孤島,企圖聯(lián)結成大陸,但終將失敗,但這失敗之后,并沒有灰色與頹敗,只是有的人繼續(xù)重整旗鼓,有的人樂于安享孤獨。
從結構上分析,這是個循環(huán)再循環(huán)的故事,從逃離開始,之后是被納入,再逃離,再納入,這其中有被動也有主動,無非自我解構,又被體制和文化慣性結構,有人拼命破解,有人拼命融入。有的故事面對這樣的彼此隔絕或許就奔著對峙的路子寫下去了,但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彼此認識到對方的不同,繼而尊重和諒解的一絲哀愁與散淡。
女兒在那個新的落腳點認識了新朋友,養(yǎng)蜂的老人讓她見識了蜂房,“能讓它們信任你,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崩先丝粗錆M手掌的蜜蜂說道。她在講述什么?無非在講述親近,人與人的聚攏,社交,親密與信任,女兒更熱愛這一切,夕陽下的聚會,彈起吉他哼起民謠,一次擁抱和一瓶啤酒,以及人們無欲無求的笑臉,彼此間的幫助,遮風避雨的墻壁與屋頂,而父親卻仍然義無反顧地獨自返回荒野。
故事的首尾,有巧妙的呼應,最初的時候,父女間聯(lián)手“演習”,躲避前來尋找自己的警察,他們配合默契,女兒永遠跟隨在父親身后,而最終,分別的時刻,兩人只能默默對視彼此流淚,誰也無法挽留誰,但他們?nèi)匀恢雷寣Ψ饺ネ约合肴サ牡胤?,這或許是最好的結尾。
人是一種具有集體性的社會動物,這個社會里的每個成員具有獨立性的思維意識,這讓個體之間有所不同,但是從眾性心理又會使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改變個體的判斷力,行為力。群體的規(guī)模性越大,個體所承受的壓力就越大,也越容易被群體所同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個體都會被群體所改變,這使他們孤立于群體之外成為社會的邊緣人。
ptsd是一種嚴重心理創(chuàng)傷導致的應激障礙,這種心理疾病使威爾對人群以及城市產(chǎn)生恐懼感和厭惡感,這讓威爾無法融入人類社會,威爾成為了社會群體之外的邊緣人。他領著女兒遠離了城市,住進了公園的森林里,森林里有長滿青苔的大樹,有時候陽光會從樹葉之間漏下來,清新的空氣讓人無比放松,威爾有一手好的求生技能,他能在照顧好自己的情況下照顧好女兒湯姆,還能傳授她知識,這個男人真的是很厲害了。
雖然在野外求生不易,但是父女倆在森林里生活倒也自在快活,對于患有ptsd而言的威爾,這可能是他最好的選擇。但是對于湯姆這是不公平的,湯姆并沒有機會在父親與社會群體之間選擇,她愿意追隨父親是因為她所接觸的社會環(huán)境是圍繞著威爾展開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愿意呆在森林里是因為威爾呆在森林里,對于湯姆而言,威爾就是她從眾心理的核心,后來湯姆真正的接觸到了社會群體,她開始逐漸把威爾身上的核心轉移到了人群里,親情是維系著她和父親關系的紐帶,也是湯姆愿意待在威爾身邊最主要的原因,被鏟車破壞的小家園暗示著群體對個體的同化,對于這個故事最好的結局只能是威爾送走湯姆,讓湯姆選擇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故事。
古時候陶淵明老爺子過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老爺子大概是厭倦朝廷里的政治斗爭,加上仕途的不順,所以選擇了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以慰籍疲倦的心。高更也是畫畫不順心,直接選擇跑去塔希提島和原始人生活?!痘囊吧妗防锬兄鹘菫榱藢ふ易晕叶x開文明社會?!督鹗掀饔洝芬驗樘颖芨呃J索性居住在無人的小島上。這些遠離人群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是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個體的意識與群體意識存在較大差異,個體如果徹底脫離群體,會感受到孤獨,孤獨是一種自我尋求價值的過程,這樣的價值使個體在群體之中擁有存在感,可是當個體脫離群體太長時間,他們也會習慣脫離群體的生活,這并不是逃避生活,也不是拒絕生活,而是選擇另一種生活的方式。
曾經(jīng)我以為我能像小說里描寫的那樣獨立獨行的活著,喝著烈酒,揮灑著青春,四處流浪,望著陌生的景色吸著寂寞的煙,后來我發(fā)現(xiàn)人活在世界上總會有所牽絆,這牽絆有時候讓人傷痕累累,邊緣存在的個體總容易受到群體的同化,我漸漸學會戴著面具行走于世間,喜怒不再形于色,遇到不同的人就換上不同的面具予以應對,晚上睡覺的時候,聽著分針行走的聲音擊打著夜的寧靜,我也知道我已經(jīng)漸漸失去了面具下真實的自己。后來我不再奢求年少時所期待的生活,只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可以摘下虛偽的面具。
雨天,下夜班坐車回家。迷迷糊糊的睡過了站臺。下車以后發(fā)現(xiàn)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 沁人心脾的空氣讓我的意識開始清晰起來,眼前是郁郁蔥蔥的樹林,似乎有鳥兒躥行于林中枝間,遠方云屯霧集的地方隱隱約約能看到層巒疊嶂的山峰,山巒間沒有植物覆蓋的白色石頭格外顯眼。夜里睡覺的時候夢到自己回到了那個陌生的地方,這次沒有折頭坐上回家的公交車,而是離開了熙熙攘攘的人群,頭也不回的走入了那樹林之中。樹林里有著鹿角發(fā)光的麋鹿,樹干上爬滿了生機盎然的青苔,腳旁是嫩綠的植物,不見花朵,卻有幽藍色的蝴蝶徘徊于植物之中,抬起頭的時候也能從樹枝間看到點點星光。后來醒了過來,在時空錯亂的恍惚間發(fā)現(xiàn)那不過是一場夢境,萬籟俱寂的夜里竟然有種莫名的失落感,真希望可以回到那樹林之中,無論那樹林是現(xiàn)實還是夢境,那一瞬間真的好想開始一種脫離人群的生活,展開一段不一樣的人生。
即使是深夜,諾大的城市依舊燈火輝煌,這本該是一個熱鬧的城市,可是總覺得這熱鬧似乎與己無關,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依舊覺得心里空蕩蕩的。在目不能及的地方,千帆過盡的角落,夜晚有蟲鳴的地方是我的家鄉(xiāng),從前我總想離開它,而如今想起它的時候總會雙眼濕潤,那里沒有盛世繁華,沒有鮮衣怒馬的俊男俏女,卻有著煙嵐云岫的山巒,有著往來阡陌中的故友,或許無法去到夢境中的世界,但是此生的句號能夠停留在家鄉(xiāng)二字之后也是極好的。
如此人生,足矣。
如此人生,只能想想。
謝謝你看完我的影評。
這部電影是女主角湯瑪遜麥肯錫(Thomasin McKenzie)一鳴驚人之作,改編自Peter Rock所著的小說《My Abandonment》,故事啟發(fā)自真人真事。故事描述一對父女在公有森林公園裡扎營,過著與大自然共存的生活,但某天卻意外被人發(fā)現(xiàn),福利團體開始介入他們的生活。
這部電影在2018年與各影展曝光后獲得了眾多影評人盛讚,把它列為2018最愛電影第一名,爛番茄上更維持100%的成績。片名Leave No Trace除了形容這對父女的生活方式之外,也是一種野外環(huán)境禮儀“無痕山林”。這是一套為了保護野外、建立良好環(huán)保意識的道德規(guī)范,包含7個原則: 提前計劃和準備、在堅固的地面上旅行和露營、妥善處理廢物、留下你找到的東西、盡量減少篝火的影響、尊重野生動植物、善待其他訪客。
很喜歡這部電影很重要的原因是,真切的“用畫面說故事”。電影一開始幾乎沒什麼對白,觀眾通過鏡頭語言慢慢拼湊這對父女的生活,包括為什麼他們會選擇住在森林公園、父親過去遭遇了什麼、女兒又有什麼想法等等。尤其最近疫情嚴峻,每個人在家的時間變長,“家”的意義變得更重要。究竟現(xiàn)在的生活,是你真的想要的,還是因為大家都這樣,只好選擇隨波逐流了呢?
父親Will是位患有創(chuàng)傷后壓力癥候群(PTSD)的老兵,他常做噩夢、聽到直升機的聲音就睡不著,更害怕文明社會,不敢與人接觸。他固定會去退伍軍人健康管理局領取藥物,再把藥通通賣掉換取金錢。通過他與其他老軍對話,我們知道這些藥并沒有效,這些經(jīng)歷過可怕戰(zhàn)爭的軍人們,縱然一切已成歷史,他們卻每一天仍活在過去的夢魘。導演用輕描淡寫的方式,訴說著爸爸沉重不已的一生。政府的彌補僅是表面作業(yè),內(nèi)心殘缺的部分無人問津、亦沒人愿意承擔。Will是個特別溫柔的人,他在女兒的成長、教育上花了極大的心思,看向對方的眼神一直都充滿著愛與溫暖。
搬到農(nóng)場生活后,我們看到了Will更多內(nèi)心深處的陰影,而這遠比一開始想像得還要更嚴重。Will被農(nóng)場主人要求伐木,原本視樹木如避風港的他,此時被迫接受這一切。他在四面牆的房子中無法入睡,更拒絕所有能與現(xiàn)代社會產(chǎn)生連結的產(chǎn)品,包括電視、手機,他害怕被豢養(yǎng),于是不停囑咐女兒即使住別人家、吃別人食物,也要有自己的思想。因為這份恐懼與擔憂不曾消失,所以他一而再的選擇出走。雖然說Will選擇住在公園裡一部分原因是想逃避現(xiàn)實,但另一部分猜測也是想好好保留女兒未經(jīng)污染的靈魂本質(zhì)。
女兒Tom是個聰明的女孩,談到這個角色必須說到3種動物:海馬、兔子、蜜蜂。儘管Tom把野外生活適應得很好,但他在接觸現(xiàn)代社會后,陷入了一個掙扎:究竟,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Tom非常喜歡海馬,對于海馬一生只會有一個伴侶的生活特別著迷,這個階段的她認為和父親相依為命是最美好的狀態(tài)。后來被福利團體安排住到農(nóng)場后,認識了一位養(yǎng)了兔子的年輕男孩,她和對方相談甚歡,隱約還透露出了一絲情竇初開的感情,她想像自己如對方懷裡的兔子般備受呵護,或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她想像呵護兔子般呵護另一個人。
最后談蜜蜂的意象。因為父親受傷,Tom意外住進了林間的房車,和當?shù)氐淖魝儺a(chǎn)生了深刻的連結。她第一次主動爭取想要的生活。她從住戶身上學會了信任,就如養(yǎng)蜂人所說的:“蜜蜂不會蜇你,牠蜇你的話,自己也會死亡,這是一種互相信任的練習?!盩om帶著父親來體驗蜜蜂停留在身上的感覺,向他說了和養(yǎng)蜂人一樣的話,企圖說服父親找回對人性的信任。
《游牧人生》的Fern用旅程來思念丈夫,《荒野之心》的Will則用“無痕山林”的生活方式,向過去贖罪。這部作品雖沒有《游牧人生》磅礴壯觀的畫面,卻擁有難得純樸與寫實(拋棄先知角色)的說故事方式。全片除了談論生活,還涉獵了反戰(zhàn)、環(huán)保、對社會的批判。最后的結局是心碎的,這對相依為命的父女因為對生活的理解產(chǎn)生不同的想法,于是從此踏上了分歧路。班佛斯特在分別那一刻的演技,相信都會讓大家淚腺失守,那些不捨、難過、愧疚的複雜情緒,全寫在他們的臉上。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分開,就如《時時刻刻》中Laura曾說的:“What does it mean to regret when you don’t have a choice? It’s what you can bear. It was death, and I chose life. ”父親最后穿過樹林慢慢消失在觀眾眼中,就如片名那樣,不留痕跡的走了。這條路看似是離去,實際上卻是歸途。而Tom能做的,就是定期在林中掛上補給品,知道父親仍安然無恙就好。
小身材大作為,于無聲處直擊靈魂!一個簡簡單單的故事,沒有花哨的雞湯,沒有炫技的臺詞。退役軍人父女遠離塵囂,選擇一種自我孤立、自我邊緣、自我放逐的簡約生活,如此堅定,義無反顧。對于父親的過往,以及心態(tài),沒有閃回,無從知曉,但恰恰這種提純的手法,讓影片更耐人尋味,仿佛一面誰都不忍心泛起漣漪的靜水。更重要的是,每個節(jié)點都是反套路,一直到結局都如此讓人唏噓但合情合理——簡約卻不簡單,年度佳作。
這個故事有一萬種變俗套的方式,但是都沒有,結尾很心碎動人但同時也留下了力量。小女孩很靈,但父親的角色更值得回味,讓我想起瓦爾達的《天涯淪落女》。一個人的放逐或許根本不需要去尋找任何答案??赐闛ld Joy再看這部,對俄勒岡州的森林非常向往。
有的人他可能有PTSD,或者他干脆就不屬于現(xiàn)代文明,而我們自大狂妄的人類,為什么又去給他們提供所謂的“幫助”呢,他們根本就不需要,更不用你來允許不允許,尊重同種生物的多樣性,這是我看完這個電影最大的感受
導演替觀眾問了幾次why?但他一次也沒回答過
剛開始覺得只是美國獨立電影那種大路貨,就差半場離席了,然而小女孩演技像是顯靈一般,成就了接下來一切微妙細節(jié),就像森林里的呼吸,
又是一個靈氣十足的小女生,Ben Foster演技更是沒話說。同題材作品里的翹楚
也許有的人天生血液里真的沒有現(xiàn)代文明的基因吧,血濃于水的父女二人,在自由與現(xiàn)世之間的掙扎,令人困惑又同情,最終二人的的選擇,更是讓人心痛不已。兩個主演表演太贊,小姑娘有成為下一個Jennifer Lawrence的潛質(zhì)。
片子太棒了,無話可說。要吐槽的是,中文片名的翻譯,此Leave非彼Leave啊,這意思是“別暴露”(信息量很大的!軍人、野戰(zhàn)、叢林生存、PTSD......),不是“葉子沒有痕跡”……呃……
以為會是一嚴肅版《追捕野蠻人》,結果弱化了“追”,放大了“逃”,后半段有意隱去了承載現(xiàn)代社會功能的追擊者(不然哪會這么輕松),轉而試圖嚴肅探討(在借助一定外力的條件下)離群索居的可能性,同時還埋了條父女關系演變的暗線(或者在某些觀眾眼里這條才是真正的主線),當然,如果注意力沒放在這條線上,結局可能是溫水煮青蛙式的沖擊;拍得倒是非常認真,也不是說這樣的事例不具有信服度,只是動機實在太牽強附會了,編導給父親披上一層創(chuàng)傷老兵的身份就妄想糊弄過去也太低估如今觀眾的接受能力了,掐頭去尾的拍法也夠偷懶,結果企圖靠只言片語建立起來的父親形象也完全沒撐住,倒是又見證了一位零零后戲咖的誕生。
父女最終還是在融入社會和獨善其身之間做了抉擇。不論是社恐般的遠離人群和普通日常,還是和人平淡地溝通接觸,都沒有所謂的不好的選擇。影片致力于呈現(xiàn)邊緣個體的生理以及心理狀態(tài),也探討了回歸社群的可能。女兒打開袋中文件,從影片給出的信息可以發(fā)現(xiàn),那些文件并非身份證件以及別的重要文件,而是一些心理問答的暗示和報道社會問題的報紙。我們一定要感受到主流社會的情愛與歸屬,才能說明我們是安定幸??鞓返膯幔慨斨髁魃缛簭娭瓢才潘^的居所和工作時,也許他們并沒有想過個體的感受,或者嚴重地說,他們直接忽略了個體存在的意義。
? Oh and I, I know you must go, and I think I know why, but I don't know why ?
與阿莉切·羅爾瓦赫爾相比,差太遠了。
對大部分人來說,生活充滿著理所當然。男主的生活離我們太遠,但正因如此,我們得以照見自己的生活,得以發(fā)現(xiàn)我們或許不是方方面面地被給予,而是不同程度地被剝奪。深邃的森林安放著許多彷徨,男主的只是其中一種。看完片子,想到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一個歸處,竟然也獲得了一些安慰。一個另類而詩意的電影。
片兒不錯,什么《神奇隊長》之類的都應該跪著看這片兒十遍。細節(jié)很豐富,靠細節(jié)而不是說教講故事,用戲劇化的對白表現(xiàn)父女倆對野外生存態(tài)度的轉變。Debra Granik這個導演有兩下子。攝影很好,色彩很鮮艷。20190226: 今天給一個項目做健康安全計劃,查到野外露宿的內(nèi)容,才知道Leave No Trace是美國一個致力于野外露營者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影響的組織的名字。所以片子有可能reference了這層含義,從父女二人對野外生存的態(tài)度入手,探索兩個人的關系,兩個人的態(tài)度與Leave No Trace的精神有怎樣的藝術上的呼應等等,我們又多了一個理解這部電影涵義的角度。
2018375 二星還行
難得全片保持著一種無侵略的中立性。先以雄性繁殖的海馬來代獨居的父女關系(項鏈,書本,橘皮),繼而又用蜂巢呈現(xiàn)群居的一種可能,最后再用留置食品包裹傳達尊重相異的生活方式;至此,各個方面都完整了,于是,末尾父女兩人各行各路也如同林間漫步一樣自然。
在不影響其他人的前提下,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力。救助機構無權讓男主融入社會,男主也無權讓女兒離開社會。
和“神奇隊長”一樣都是反物質(zhì)文明的叢林烏托邦題材,但女性導演用包容取代了對抗,給厭世的現(xiàn)代人留下了逃遁的出口。父女感情刻畫得溫柔而深厚,更重要的是彼此都學會了放手。小女主太靈了,真人比電影里還靦腆,才滿18歲!
住在公園就是無家可歸,離群索居就會格格不入。關在籠里的馴馬才可獲得安全,修剪統(tǒng)一的樅樹才能慶祝圣誕。用冰冷機器的提問定義什么是正確,剪有關夢想的貼紙暢想什么是未來。我們是藏在鋼筋水泥后等待投喂的人,卻視幕天席地的旅客為異類。我們都躲在面罩里怕被生活蟄,卻從未試圖獲得大自然的信任。
Wish you every day get a beer to drink and a folk to 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