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darling. I'm waiting for you. How long is a day in the dark? Or a week? The fire is gone now. And I'm cold, horribly cold. I really want to drag myself outside but then there'd be the sun. I'm afraid I waste the light on the paintings, and I'm not writing these words. We die. We die,we die rich with lovers and tribes, tastes we have swallowed, bodies we have...entered and swum up like rivers. Fears we have hidden in ---- like this wretched cave. I want all this marked on my body. We're the real countries, not the boundaries drawn on maps with the names of powerful men. I know you'll come and carry me out into the Palace of Winds. That's what I've wanted: to walk in such a place with you, with friends, on the earth without maps. The lamp has gone out and I'm writing in the darkness.
我走在沙漠里。
我哭喊道:
“啊,上帝,把我領(lǐng)出這個地方!”
一個聲音說:“這不是沙漠?!? 我哭喊:“但——
這沙子,這酷熱,這空洞的地平線?!? 一個聲音說:“這不是沙漠?!?/p>
她說,這是克瑞恩寫的,他從未到過沙漠。
他到過沙漠,馬多克斯說。
——翁達(dá)杰《英國病人》
一、洞穴
小說里的凱瑟琳與電影里的凱瑟琳不是同一個人。又是同一個人,但僅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的女人都是同一個人。
凱瑟琳死去的地方,泳人洞穴,隱喻著很多東西。比如欲望:凱瑟琳對病人的渴望。比如習(xí)俗:凱瑟琳離開病人的真正原因,并不完全如她之前所說,擔(dān)心傷害杰弗瑞,而是如她死前所言,她明白她無法改變病人,無法以婚姻的名義與病人生活在習(xí)俗之中,他人的眼光之中。還有國度。洞穴隱喻著被邊境線畫地為牢的國度。病人無法從盟軍那兒借到一輛吉普趕回去救凱瑟琳,因為他“有錯誤的姓名”,外國的姓名。
洞穴還隱喻著仿佛非如此不可的孤獨?!澳銜驹谀莾阂粍硬粍?,不說話,仿佛多露出一寸自己的性格便是對自己最大的背叛?!睙o論病人曾經(jīng)怎樣著迷于她,病人還是不愿向她袒露自己——盡管他總是赤身裸體地走向她,哪怕三年之后當(dāng)他走進(jìn)冰冷的泳人洞穴,走近她已經(jīng)“變成了合歡樹”的尸體。
洞穴還隱喻著身體,這個靈魂的居所或牢房。他們對彼此的渴求中,性的歡愉占著怎樣的比重?這個提問方式根本就是錯的。在具有原始性的激情中,生命是渾然一體的,無法區(qū)分靈與肉、自我與他者。那是一場火災(zāi),戀人會被燒死,或在烈焰中提煉成金石。所以,凱瑟琳說,我們分開之后,要么會喪失靈魂,要么便找到了靈魂。
不止這些。很顯然,洞穴隱喻著女人,隱喻著純粹的女性性別:一個角色,一個不完整的存在。
凱瑟琳死于洞穴,死于洞穴的所有隱喻。
分開之后他們喪失了靈魂。凱瑟琳一如既往地游弋于社交場,但她內(nèi)里的一切已被病人摧毀。她看上去很冷靜因為她已經(jīng)沒有了生命,沒有了生命所本有的喧囂與騷動。
病人在痛苦中懷疑和憎恨,退回過去的習(xí)慣,退回沙漠和酒吧,用第三人稱寫下回憶凱瑟琳的片段貼進(jìn)《歷史》——“死亡就是把自己放進(jìn)第三人稱?!?/p>
小說中的凱瑟琳是一個女人。可以用很多短語來形容她:家世顯赫,受過很好的教育,年輕且充滿活力,并不完全循規(guī)蹈矩,美?也許。她便是由這些形容詞和一個類概念組成的。很多普遍的性質(zhì)放到一塊,就有了她這么一個女人。但電影里的凱瑟琳是不能用描述和類概念來窮盡的。她就是凱瑟琳。
“親愛的,我在等你。黑暗中的一天有多長?抑或一個星期已經(jīng)過去?火已熄滅,我太冷了。我真該把自己拽到洞穴外面。但那里又有烈日。我想我把光浪費在了壁畫上,浪費在了寫這些文字上。我們死去。我們富裕地死去,與愛人與部落一起,與我們吞咽的味道,與我們進(jìn)入并在其中游弋的河流般的身體一起。我們藏于其中的恐懼,正像這個幽暗的洞穴。我要這些全都烙在我身上。我們是真正的國家。而不是畫在地圖上的邊境線,不是那些擁有權(quán)勢的人。我知道你會來,抱著我走進(jìn)風(fēng)的宮殿。那是我所希望的全部,和你一起,和朋友們一起,走在那么一個地方。沒有地圖的大地。燈已經(jīng)滅了。我在黑暗中寫下這些?!?/p>
寫這封遺書時,凱瑟琳一個字一個字地找到了靈魂。是的,靈魂,不僅是她的靈魂,也不是另一個人的,而是靈魂本身,是超越了角色、國度、時代,超越了人類文明而直抵存在之心的火種——在洞穴中的篝火熄滅的時候,在她即將離開身體的時候。這,是一個巧合么?
凱瑟琳用一封遺書超越了洞穴,超越了她死于其中的所有隱喻。
我在小說里怎么也找不到這封遺書,直到我讀到這段文字:“信仰的游牧民族,他們走在沙漠的單調(diào)里看見了明亮看見了信仰看見了色彩。一塊石頭或被找到的金屬盒或骨頭被人們熱愛并在一次祈禱中成為永恒的方式。她成了她現(xiàn)在來到的這個國度的壯麗的一部分。我們富裕地死去:愛人和部落,我們吞咽的味道,我們進(jìn)入身體并在其中游弋——像在智慧的河流中,我們爬進(jìn)那些性格,像爬樹那樣,我們藏身于恐懼有如藏在洞穴里。我希望我死后,所有這些都標(biāo)記在我身上。我相信這樣的制圖學(xué):被自然所標(biāo)記,而不是在地圖上為自己貼上標(biāo)簽仿佛那些有錢的男女在門牌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我們是公共的歷史,公共的書籍。我們不被擁有,也不在趣味和經(jīng)驗中一夫一妻地生活。我所渴望的全部,便是走在這樣一個沒有地圖的大地上。
我抱著凱瑟琳走進(jìn)沙漠,那里是一本公共之書、月光之書。我們在關(guān)于井源的傳言之中。走在風(fēng)的宮殿里。”
把小說改編成電影的人,我想,一定是個深情的人。他用電影,救活了小說中絕望的凱瑟琳,至死都恨著病人的凱瑟琳——愛恨交織地恨著,并讓曾經(jīng)為彼此燃燒的他們真正相愛,真正能夠相愛。
洞穴里太冷了。病人為她燃起篝火,用合歡樹的枝葉。他們的愛是一株金色的合歡樹,樹下的人感到自己是如此完整。
二、敵人
病人急切地想要救活心愛的人,卻不能從盟軍那兒借到吉普——因為他有外國的姓名。他們不在意有個女人重傷,有個女人快死了。他們只想弄清你是敵人還是盟友,他們只想像探雷員拔掉地雷的索引那樣,拔掉藏在沙漠里的間諜。
三年之后,這個后來被稱為“英國病人”的人,燒著德國人的汽油駕駛著英國人的飛機,帶著身體已經(jīng)變成了合歡樹的愛人飛出沙漠卻被德軍擊落,被不知來自哪個部落的沙漠原住民救活——“與救活他的人們在一起的時候,他記不起自己是從哪里來的。他本可以是他在空中與之作戰(zhàn)的敵人?!?/p>
“這個被戰(zhàn)爭強暴了的沙漠,人們炮轟它仿佛它僅僅是沙子。野蠻人對抗野蠻人。雙方的軍隊穿過沙漠卻對沙漠是什么毫無概念?!?/p>
我想起庫切《等待野蠻人》里的段落:你已經(jīng)犯下了通敵叛國的罪行,他說。我們這里是和平的,我說,我們沒有敵人。要不我們搞錯了,要不我們就是敵人。
我們就是敵人。習(xí)慣于占有、掠奪、使用暴力的人類,就是敵人。武力懸殊時,發(fā)生的是殖民;武力相當(dāng)時,發(fā)生的是戰(zhàn)爭。殖民者闖入別人的家園建立好望角、建立資源庫,建立軍機處。他們認(rèn)為世代居住在那里的人是“野蠻人”。多么野蠻的理直氣壯!武力是最有效的普遍性貨幣。可以用它購買一切,包括自身的滅亡。
蘇格拉底在言辭中構(gòu)建理想國之前,構(gòu)建了一個基于分工合作的“健康的城邦”——因為這個城邦只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被其他人嘲笑為“豬的城邦”。之后那個在后人中廣為稱頌的“理想國”里,有了沙發(fā)和點心,有了奢侈,有了狂歡節(jié),于是需要多余的資源,需要向外掠奪。所以需要衛(wèi)士,需要軍隊。戰(zhàn)爭是奢侈品的必然前提,是一個奢侈的城邦的地基與城墻。“發(fā)燒的城邦”,蘇格拉底這么描述它。蘇格拉底這么描述被后人成為“理想國”的城邦。
當(dāng)擁有奢侈品成了人區(qū)別于豬的標(biāo)志,人就發(fā)燒了。殖民和戰(zhàn)爭是發(fā)了燒的人分不清虛實的夢魘。
三、隱喻
小說中有密集的隱喻,像四處都埋著地雷的戰(zhàn)場。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其它一切都是故事發(fā)生的背景。而小說是龐大的,關(guān)于沙漠與失落的歷史,關(guān)于文明與秩序,關(guān)于戰(zhàn)爭、宿命、生死,與人性。病人和凱瑟琳的愛情只是其中的一個插曲和線索。小說的各個主題之間通過隱喻和象征交織起來,這或許并非作者有意為之,而是語文和世界之間奧妙的指引與輝映。
比如殖民現(xiàn)象與性別問題。殖民者之于殖民地,我覺得,隱喻著男人和女人之間沉淀至今的關(guān)系:不僅是占領(lǐng)與服從、采汲與給予。還有審美的眼光、神秘感,等等。
女人應(yīng)該透過殖民現(xiàn)象來思考自身的歷史境遇。但一定不能沿著女權(quán)主義的思路。女權(quán)主義者所要求的平等毋寧是一種“實質(zhì)平等”。她們想抹平差異,卻不明白齊一本是對性別的逃避和扭曲,是對女性性別的自卑和自辱。所謂“實質(zhì)平等”,正是在抹煞平等得以可能的真正根基。
秩序與文明是男人的發(fā)明物,包括所有制。病人的探險隊遠(yuǎn)離那個秩序井然的文明社會,“在沙漠的綠洲里停歇有如歐洲人聚集在咖啡館和酒吧”。沙漠是他們的家園與放逐地,廣袤的地勢起伏是時間最初的形象。沙漠是他們的女人。他們是女人,是最初的生命孕育者。
病人是在沙漠里遇見凱瑟琳的,在秩序之外、所有制之外,與凱瑟琳生成了他們的世界。一個最親密的世界,一個最公共的世界。
“你最討厭什么?”“謊言?!?“你呢?”“所有制。離開我后,把我忘掉?!?/p>
探雷員尅普擺了一路蠟燭,等著漢娜沿著燭光找到他。他白天尋找敵軍埋下的地雷,到了晚上,便只希望被找到。被漢娜找到。戰(zhàn)爭結(jié)束那天,盟軍在那個意大利小鎮(zhèn)的廣場上慶賀勝利。哈迪軍士爬上廣場中心的雕塑,想把不列顛的國旗插在那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地方。插在埋在小鎮(zhèn)里的最后一枚地雷上。
哈迪死了。死于占領(lǐng)。死于象征。死于他的帝國從殖民到戰(zhàn)爭所一貫體現(xiàn)的傲慢的所有制。
另一個死于占領(lǐng)的人是杰弗瑞。他是個還沒斷奶的大男孩,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他不能占有他想要的東西,他就可以把這個東西毀掉,哪怕,這個東西是一個人的生命,他也要去毀掉,與他自己的生命一起。人一旦以“愛情”的名義去占有,這個“愛情”,便必然徒有其名。就像打著“正義”的旗號去掠奪,掠奪里一定沒有正義。
人和其它事物的區(qū)別,于人而言,便是其它事物可以被人占有。而人不能,更不應(yīng)被另一個人占有。其實,從形而上的角度來看,人也無法占有其它事物。只有約定俗成。約定俗成是人與人之間的契約,并沒有在人與物之間建立起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而當(dāng)人與物之間有了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這個聯(lián)系必定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占有與被占有?!罢加小北旧硎菆鲵_局。出于占有欲的行為,不是導(dǎo)致悲劇,就是導(dǎo)致囚禁。而囚禁本身便是最直觀的悲劇。
“你的鎖骨旁邊的那一小塊皮膚是我的?!?“我以為我們反對所有制?!?/p>
女人的皮膚與大地彼此隱喻著。地圖是占有的象征。是所有制最簡潔明確的工具與符號。一個沒有地圖的大地,一個擦去了國籍與姓名的病人與愛人。一個公共的領(lǐng)域,如同“理想國”里的衛(wèi)士階級,他們沒有個人財產(chǎn),沒有一夫一妻制,沒有私人空間。但他們守衛(wèi)著一個城邦,守衛(wèi)著這個城邦里其他公民的私有制。他們沒有財產(chǎn)因為他們有金的靈魂。他們生來便有最好的東西。他們不需要任何其它的東西。
在電影中,病人和凱瑟琳之間便是這樣一種愛:他們已經(jīng)不需要愛之外的東西。不需要所有制。因為他們已經(jīng)有了最好的。
四、語文
泳人洞穴里的壁畫,紅色的游泳的小人兒,那么生動,仿佛洞穴里盛滿了水,他們游在水里——“你最喜歡什么?”“水。游在水里的魚。”而洞穴早已干枯,就像繪制壁畫的人早已成為傳說,就像凱瑟琳,死在篝火終于熄滅的孤寂里。我想到柏拉圖的洞穴,墻壁上隨著火焰變幻的影子——柏拉圖是個幽靈,他在你的閱讀中徘徊,在你的思考中徘徊,在你日漸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出的人性里徘徊,不是么?
一個走出柏拉圖的洞穴的人將看見更真實的東西,將體驗更高貴的幸?!独硐雵啡缡钦f。泳人洞穴在非洲,在地球上的人類起源的地方。根據(jù)進(jìn)化論,最早的人類起源于非洲,在遠(yuǎn)遠(yuǎn)早于文明發(fā)生的歷史之前,慢慢遍布地球的各大板塊。人類的進(jìn)化史便是人類“走出非洲”的歷史,走出那個已被文明遺忘的泳人洞穴。
不止人類。每個人的個體生命,也都是從洞穴中誕生。
生存與繁衍。一切物種最初的行動力。最初走出非洲的人,是因為身體條件不夠強悍而被迫去其它地方尋找生存的機會的人。所以至今非洲人都有著最強健的體格。而擁有不夠強健的體格的人們便日漸懂得了合作與思索,懂得了集體與國度。最聰明的人種,在體格上是孱弱的。他們建立起最嚴(yán)密的文明以保護(hù)自己,滿足自己;他們發(fā)明出最精致的語文,訓(xùn)練自己,維持自己。
休謨調(diào)侃說,人類是個多么滑稽的物種:他們的欲望與他們中單個成員的身體能力簡直不成比例。我想,好在,他們有語文。他們有一個在流逝與變遷之外隱喻著永恒的世界,他們的從生到死,便成了一次遷徙,遷徙到那個關(guān)于永恒的隱喻里。眼前的自然主義的世界容不下如此闊大的悖論。但語文可以為他們透支意義,他們可以在意義中揮霍自己沒有邊境線的想象力。
這便是電影中的凱瑟琳找到了靈魂的秘密。她用一封遺書走出了洞穴。而病人在講完了自己的故事之后,便讓漢娜為他注射劑量致死的嗎啡,為他朗讀凱瑟琳的遺書。
他把故事放進(jìn)語言,讓故事完整地留在了它發(fā)生于其中的那個世界。他也可以走了。去另一個世界繼續(xù)活下去,和凱瑟琳一起——
“我將是她看見的最后的意象。將是在洞穴中為她引路的那只豹子,保護(hù)她,永遠(yuǎn)不欺騙她。一百多個神靈系于動物,我告訴她。其中的一些系在豹子身上,這些引導(dǎo)你走去來世的生靈,便是我早先的鬼魂,在我們重逢之前的那些年里,陪伴你?!?/p>
2011
有時候,用誰的古典音樂以及用什么樣的古典音樂,可能是關(guān)系到如何更深體會電影里人物情感細(xì)膩變化,甚至故事脈絡(luò)微妙走向的重要條件?!队∪恕防锏谋戎Z什扮演的護(hù)士安娜在廢墟中發(fā)現(xiàn)一架斜躺的鋼琴,比諾什忍不住將手指按在了琴鍵上,彈的是“哥德堡變奏曲”。印度籍掃雷兵告訴她,鋼琴是德國人最喜歡放地雷的地方,比諾什卻笑著告訴他,如果彈的是巴赫,就算有炸藥也不會爆炸,因為巴赫是德國人……為什么彈巴赫?廢墟里的斜鋼琴讓人想到它已經(jīng)于任何人的不專屬、于任何樂章的不拘束、于任何時光的不歸附。梅紐因曾這樣談到巴赫的音樂:我演奏了一輩子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樂,其音樂之純潔表達(dá)了我們最高境界的倫理道德,我們最高尚的品行,我們最圣潔的情感。
原文:My darling, I'm waiting for you. How long is a day in the dark, or a week?The fire is gone now and I'm cold, horribly cold .
I really ought to drag myself outside, but then there'd be the sun. I'm afraid I’ll waste the light on the paintings and on writing these words. We die. We die, We die rich with lovers and tribes. Tastes we have swallowed. Bodies we have entered and swum up like rivers. Fears we have hidden in, like this wretched cave. I want all this marked on my body.
We're the real countries, not the boundaries drawn on maps, the names of powerful men. I know you will come and carry me out into the palace of winds. That's all I have wanted to walk in such a palace with you, with friends, an earth without maps. The lamps gone out and I'm writing in the darkness.
譯文:親愛的,我在等你。不見天日的一天到底有多久?比一周還長嗎?火已經(jīng)熄了,我覺得冷,刺骨的冷。
我真該把自己拖到洞外去,那里陽光朗照??磮D和寫些文字恐怕要耗費一些電量。我們死了,我們魂歸天國,那里盡悉相愛之人,不分種族。我們曾吞咽彼此的體香;我們曾靈欲合一,相愛摯深;我們曾心懷恐懼,如這山洞的幽暗。我要把這些永遠(yuǎn)銘刻在身?! ?
我們的國度是真實的,沒有畫在地圖上的邊界,也沒有強者的命名。我知道你會回來的,把我抱出洞外,踏入那風(fēng)的殿堂。這是我惟一的愿望:在一方?jīng)]有地圖的土地上,與你,還有一些朋友,于風(fēng)中漫步……油盡了,燈枯了,我執(zhí)筆時已是漆黑一片。
想象著凱瑟琳當(dāng)時在山洞中的心境,總覺得這些語言那樣貧乏無力。言不及心,言不及意,真如一種牢籠。再加上經(jīng)過我言不由衷的翻譯,“其中味”想必傳達(dá)無幾。另外,我個人覺得,這段文字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不僅僅在于它的感情成分,還在于它的思想內(nèi)涵。
首先請大家注意“地圖”這個概念。作為皇家地理學(xué)會和地理考察團(tuán)的成員之一,Katherine和Almasy應(yīng)深知地圖的特殊價值。然而,他們卻一個將地圖交給德軍,一個卻希望生活在一處沒有地圖的地方。豈不怪哉?欲究其因,我們還是要回到與本片的愛情同等重要的另一主題:反戰(zhàn)。(大家知道,當(dāng)年本片的制片人曾在英國演藝學(xué)院的頒獎禮上猛烈抨擊布什發(fā)動的伊拉克戰(zhàn)爭,語驚四座。)在本片中,地圖的地理意義已經(jīng)讓位于政治和軍事。其實,反觀我們?nèi)祟惖臍v史,又何嘗不經(jīng)常如此呢?地圖難道不是經(jīng)常成為用來滿足某些野心家的權(quán)力欲和占有欲的工具嗎?人類有多少戰(zhàn)爭和沖突不是導(dǎo)源于變更地圖的欲望?只要地圖上那一條條彎線存在著,誰都有可能成為戰(zhàn)爭的制造者,誰也都有可能成為戰(zhàn)爭的受害者。我想,Almasy對此應(yīng)是感同身受。當(dāng)Caravaggio指責(zé)Almasy將地圖交給德軍差點造成千萬盟軍士兵死亡時,Almasy的回答的確發(fā)人深?。骸笆堑?,確會有千萬人死去,只不過是不同的人而已?!眲澖?,這個地圖中的本體行為,在為人類提供了便利的同時又造成了多少對立和沖突,造成了多少隔膜甚至殺戮。然而,人類真的能夠擺脫劃界嗎?“一方?jīng)]有地圖的樂土”――一個沒有性別偏見、沒有種族歧視、沒有等級壓迫、沒有地域限制、沒有國家之分的地方,一個人們可以像風(fēng)那樣自由無羈、親密無間的地方。這,也許只存在于天國,存在于那遙遠(yuǎn)的烏托邦。所以,Katherine去了,Almasy也去了。因為只有在那里,他們才能找到他們“真實的”家園。
記得我在本論壇提交過一個“要看懂這部影片必須弄明白的兩個問題”的帖子,其中問大家為什么影片始終以“水”的意象來刻畫Katherine。在此,大家或許就明白了它的所指:水,作為一種液體,是能夠消彌界限的一種東西。另外,它還排斥劃界。因為不同于固體之物,你很難在水中劃出界限。當(dāng)然,水這一意象在西方文化中還有許多不同于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在本片中也有不少體現(xiàn),大家可以慢慢體味。
其次請大家注意這段文字是寫在了什么地方。細(xì)心的觀眾不難發(fā)現(xiàn),它寫在了Almasy那本書的尾頁中,而不是他的那些碎紙片上。要知道,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書,它是被譽為“歷史之父”希羅多德的那部《歷史》。它不僅破爛不堪,在形式上是一部“古書”,而且實質(zhì)上,作為西方最早的歷史著作,也是相當(dāng)古老的。這部書決不是明格拉為附庸風(fēng)雅而強拉硬扯來的一個道具。它其實是被用來象征人類社會中的一種悠久而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tài)――男權(quán)主義。因為歷史(history)由其以來所寫的都是“男人的故事”(his story),而其敘事主體也非男性莫屬。所以說,它實際上是維護(hù)父權(quán)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話語工具。正因如此,Hanna明確表示她不喜歡這本書,認(rèn)為“它寫的都是男人,太多男人了。(It's all about men, too many men!)”而對于較之漢娜更熟悉這部書的Katharine來說,這更是它顯見的本相。在篝火晚會上,她選講書中那個反叛國王的王后的故事便是明證之一。而她在《歷史》尾頁上寫下這段文字,無疑又是對男性話語霸權(quán)的大膽挑戰(zhàn)。其中所表達(dá)的拒斥“地圖”的思想在此同樣具有了抗辨的意義(從愛情的角度而言,這段文字則是對Almasy那些文字的回敬。Katharine說她喜歡那些文字,相信Almasy也喜愛這段文字。不然他為什么要選擇在漢娜的朗讀中死去呢。愛的極致是死,確然?。。S纱?,經(jīng)由女性之手續(xù)寫的《歷史》由于嵌入了她們的聲音,便不再是男性話語的獨白,而成為了一部嶄新的歷史。然而,這新的一頁卻讓凱瑟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所幸的是,漢娜又接過了這部書,并緊緊地抱著它,走出象征著拯救和重生的修道院,踏上了新的旅程。還有那同車的小女孩,那稚嫩而純真的笑臉,就像那樹叢中不時灑落的陽光,令人充滿著無限的希望。
愛情的力量有多大?它很大,它可以讓人們?yōu)橹偪瘢瑸橹弑M全力,為之至死不渝;它很小,地位的鴻溝可以將其阻隔,謊言的毒液可以將其毒害,社會的動蕩可以將其毀滅。所以,愛情,對于個人,它很大;對于世界,它很小。正如《英國病人》中的艾馬什與嘉芙蓮的愛情,那樣美好,那樣瘋狂,那樣炫目,但是在戰(zhàn)爭中,和很多愛情一樣,于燦爛中戛然而止,留下的是一個個“病人”的呻吟。
影片于現(xiàn)實和過去之間交錯,今日奄奄一息,體無完膚的“英國病人”和過去為愛激昂的艾馬什交替出現(xiàn),他們是同一個人,又那么的不同。一個人,艱難的張合著殘缺的嘴發(fā)出讓人心酸的聲音,用殘缺的雙手捧起那本歷史之父的著作卻勾起不愿回憶的記憶。一個人,面對同事兼好友的妻子無法壓抑心中的愛意,激情的表達(dá)著不顧世俗的最純正的愛情。從艾馬什到“英國病人”,中間是愛情之花的綻放與凋零。這個過程是個充滿了一次又一次抉擇的過程,當(dāng)艾馬什遇見嘉芙蓮時,他要抉擇,愛還是不愛他好友的愛人,嘉芙蓮要抉擇,愛情與道德她該何去何從,當(dāng)兩人終于拋開一切相愛時他們要抉擇,是將短暫的激情還是相愛一生,當(dāng)嘉芙蓮在山洞里苦苦等待著艾馬什的救援時,艾馬什要抉擇,在政治立場中抉擇,是否該為了愛人的生存導(dǎo)向自己祖國的敵人――德國。他們抉擇,一次次的抉擇讓他們越愛越深,卻又陷入下一次更痛苦的抉擇。而在現(xiàn)實中同樣如此,漢娜要抉擇是否為奄奄一息的“英國病人”留下,多次失去了她所愛的人,她要抉擇是否和印度籍的拆彈手基普相戀,那位被削去手指的間諜終于找到“仇人”時也要抉擇是否殺死“英國病人”,特別在他聽了那凄楚的愛情故事后。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次次抉擇本源上都是因愛而起,而最終,對于抉擇的個體,愛情都壓倒了一切,壓倒了道德,政治,種族,地位,仇恨,當(dāng)艾馬什為了救嘉芙蓮而將非洲地圖給了德軍,駕駛著裝滿了德國汽油的英國飛機前去救愛人時,這種愛情與道德的沖突特別令人為難。艾馬什駕機來到了山洞,但是太晚了,嘉芙蓮已經(jīng)死去,他唯有痛苦,惟有載著愛人的尸體駕機起航,直至墜落成為“英國病人”。在本片中,愛情就是這樣,贏了個人,輸給了世界,當(dāng)艾馬什向嘉芙蓮承諾將回來救她時,他便踏上了為了個人的愛情向世界,向命運對抗的過程,他盡力了,但是他“輸”了,最后他的痛哭令人震撼,悲劇性的愛情總是能夠動人心魄。在動蕩的年代,戀愛是危險的,就如現(xiàn)實中漢娜和基普的愛情也要面對生死考驗一樣,然而這一切約束都難不住人們繼續(xù)著一段段動人的愛情。在這部影片中,更多的是展現(xiàn),而非對道德的探討,它展現(xiàn)著在動蕩的年代里人們?yōu)榱顺鲇谌诵缘膼矍榭梢話伻ザ嗌偃诵砸酝獾氖`,這些愛,美而傷感,就如故事的背景,那壯麗的沙漠,赤裸裸的,一望無際的浩大,沙漠凄涼,充滿艱險,但是它沒有那么多的“荊棘”,可以讓人自由的奔走,在沙漠中,艾馬什抱著嘉芙蓮的尸體走向飛機,顯得沉重而超脫,他們的愛超越了他所繪制的地圖上的一條條國界線。
“我已別無所求了,只想跟著你漫步天國,帶上一些朋友,去一個沒有地圖的樂土”,在死前,嘉芙蓮這樣寫到。愛情于個人的意義正在與此,正如已經(jīng)成為“英國病人”的艾馬什向試圖復(fù)仇殺死他的間諜所說的,“你不能殺死我,我的心已經(jīng)死了”。艾馬什別無所求了,愛情已去,他也該走了,所以末尾當(dāng)漢娜準(zhǔn)備為他注射藥物時,他再次伸出殘缺的手將藥盒打翻,將一管管藥物推到漢娜面前,當(dāng)漢娜知曉了他的意思,逐一打開藥物準(zhǔn)備將“英國病人”送入天國時,艾馬什弱弱的說了一句,“Thank you”,那一刻,漢娜痛哭,我也流淚了,聽著嘉芙蓮的絕筆,他安然的離去。在天國,他一定遇到了等待他的嘉芙蓮,他們已經(jīng)等的太久,他們終于可以在一個沒有地圖的樂土相知相愛,對于他們,愛情超越了生死。而活著的人們?nèi)栽诶^續(xù)生活,漢娜坐上了前往佛羅倫薩,她能再遇見基普嗎?我希望她能,他們也等的太久了。
《英國病人》是部充滿了人文關(guān)懷的電影,它表現(xiàn)的人類最純真的感情,它展示著為了人類最本真的愛,人們可以多么的不顧一切,拋去人類為自身制造的種種枷鎖。我想也正是它展現(xiàn)的這些感情盡管與道德有那么多令人為難的沖突,但是依然打動很多人的原因,在1996年的奧斯卡獎上它也獲得諸多大獎,或許這也是對它表達(dá)的理念的肯定。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145136.html
婚外戀上了格調(diào)也是很偉大
這就是那種本質(zhì)說不上有多好,但就是會代入、共情,然后有回味的電影,因為每個剪輯點、每個人的眼神和談吐、每個靈動起止的音符都很恰如其分。依照這種配置和套路,美國至少有十年在量產(chǎn)這樣的片子了,但就是折騰不出那種微妙的觸覺。投機的不算,有些真摯也不是有誠意就拍得出,是可遇不可求啊。
1遍,即使被譴責(zé)有違道德倫理,還是感動心痛到不行,最后生死離別間的對話和情緒表達(dá)不禁令人紅了眼眶。2遍,壯闊的沙漠+絕佳的配樂+被一票大神們的精湛演技和散發(fā)的迷人魅力所折服傾倒。3遍,沒有過多對戰(zhàn)爭的渲染和刻畫,但依舊能體會到其中的殘忍和傷痛。4遍,一部很難用單薄的言語形容的經(jīng)典。
毀三觀,抱歉!只能給這樣的分?jǐn)?shù)了
時隔很久以后看第二遍,好像才有些懂。凄美的愛情總是多發(fā)于戰(zhàn)爭當(dāng)中,因為戰(zhàn)爭而短暫悲慟,因為戰(zhàn)爭而耐人尋味。ps,拉爾夫被燒焦以后的樣貌,倒是為后來出演伏地魔作了鋪墊…… ★★★★
沒看明白愛情是怎么發(fā)生的。。當(dāng)作一個身份電影還行。比諾什讓我看到別扭。
我能三天長出 Ralph的胡子,卻及其可能一輩子遇不上Catherine
In memory, love lives forever... 一直以來最愛的電影,沒有之一。-“你一直戴著它?” -“是的,我一直戴著它。傻瓜,我一直愛著你?!?/p>
看Patient真的需要足夠的patient
他和她在閣樓頂?shù)脑〕乩锵鄵砝p綿,遠(yuǎn)處是伊斯蘭教堂的頂尖?!澳阕詈薜氖鞘裁矗俊薄爸e言。你呢?”“占有?!?/p>
我記得那個名為Almasy Bosphorus的鎖骨,我無須記得那宏大如詩篇的敘事。
我第一次覺得愛情可以蓋過道德,但我說不出理由。
My darling. I'm waiting for you. How long is a day in the dark? Or a week? The fire is gone now. And I'm cold, horribly cold. I really want
今天你出軌了么?
我看的很沒勁,不知道是不是當(dāng)時心態(tài)的原因。
喜歡這段臺詞:"I once traveled with a guide who was taking me to Faya.He didn't speak for nine hours.At the end of it ,he pointed at the horizon and said,"Faya".That was a good day."
毀容前后都有不同的絕世美女相伴,人生贏家。
即使我喜歡法國電影,也無法忍受這樣庸長沉悶的電影.所謂的奧斯卡.
喜歡在教堂看畫那一段,真美好
柯叔是老公,拉叔是情人,托馬斯姨很幸福啊有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