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二戰(zhàn)結束后的德國漢堡,寓意重生的希望,夾雜憤怒的暴徒,更多的是面臨親人喪失痛苦不已的普通百姓。在一片狼藉后,某些人的身軀沒有缺失,但內心卻再也不完整了。
這部電影名叫《余波》,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如何在戰(zhàn)爭后從失去至親的陰霾中走出來,哪怕硝煙已經散盡,一磚一瓦都在重新添加起來,城市也在恢復秩序,但戰(zhàn)爭的余音還在裊裊吹著,在人們的心理泛起余波陣陣。
這個電影建立在了戰(zhàn)爭對立雙方的沖突上,把戰(zhàn)爭雙方放到同一個屋檐下,使得矛盾最大化。
這是兩個受傷的家庭,但這兩個家庭在整個大背景下只是很小的縮影,電影本質上是一個裹挾著戰(zhàn)爭名由而出軌的故事。
英軍上校劉易斯帶著自己的妻子瑞切爾來這個城市負責重建工作,他們本應是戰(zhàn)爭的贏家趾高氣揚,但因為在戰(zhàn)爭中喪失了11歲的兒子,夫妻兩人之間早已有了間隙。劉易斯總是借工作為由逃離家庭,甚至連孩子喪禮后的六天休假都不接受,把自己沉浸在工作中。
他們沒有真正把話題敞開講,有的只是維持表面的平靜,日復一日,好似歲月靜好,戰(zhàn)爭過后平穩(wěn)的日子來臨,但愛子始終是如鯁在喉,讓他們同床異夢,無法再像過去一樣交心。
他們住進了一個德國人的家里,這個英俊的德國男人斯蒂芬?guī)е畠海瑧?zhàn)爭使他失去了妻子。本來劉易斯應該可以把這對父女趕走,但善良的他選擇同他們一起居住。
這是一家當地富裕的人家,除了別墅裝修考究,還有幾個仆人每天負責安排起居生活。斯蒂芬在感謝之余,把家搬到了別墅的頂樓,也算給彼此生活留出空間。但斯蒂芬的女兒卻不妥協(xié),對盟軍極度厭惡,不僅偷拿了劉易斯帶有兒子照片的煙盒,還交給了想對盟軍發(fā)動襲擊的青年黨成員。
沒有人是愿意始終沉浸在痛苦中的,所有的人都在尋求救命稻草。劉易斯找到的是工作,把自己的精力分散就可以驅逐掉內心喪子的悲慟,而瑞切爾的方式是見朋友,辦派對,通過一些歌舞升平的繁華來抵扣掉無望感和空虛。
始終得不到丈夫的諒解和愛的她,在精神層面感到了空缺。每次靠近都會被丈夫叫停,失去兒子她本身也很愧疚了,本來應該是攜手共同走過這個難關,但另一半的種種跡象表明這段關系在走向死亡的過程中。
而對于斯蒂芬所代表的德國人,她一開始是痛恨的,那種情感遷移的強烈感使她本能地產生抵觸情緒,所以當自己的老公提出要讓他們留下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時候她反對過,但反對無效后她也開始接受現(xiàn)實。
這兩個人就在敞大的豪宅里互當空氣的生存著,斯蒂芬有主動示好過,但瑞切爾卻幾乎不把他當回事。整個故事就這樣波瀾不驚地行進著,原本也就是日復一日的麻木著,但是某一天,當斯蒂芬突然一個健步強吻住瑞秋時,真正的沖突激發(fā)了。
女人有個通病,就是需要有男人的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自古以來都是如此。所以當這個有些莫名其妙的吻發(fā)生的時候,兩個人的內心都起了別樣的情愫。凱拉·奈特莉歷來就是一個有魅力的女人,而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往哪里一站都可以吸引住女性的目光。
帶有禁忌的、夾雜著眾多復雜情愫的帶有“療傷互助”的打著愛情名號的出軌在這個別墅里上演了。
第一次出軌未果,因為劉易斯回來,兩個干柴烈火的人中途叫停;后來曖昧的氣息不斷上演,不經意間劃過肩膀的觸摸、通過音樂傳達信號的方式,對于長久壓抑的人們來說仿佛是一根救命稻草。
于是乎,在劉易斯出差六天的時間里,他們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唯美的床戲,為藝術獻身的凱拉·奈特莉讓人感受到了不忍指責的荷爾蒙迸發(fā)。明明是出軌,卻恨不起來。經歷傷痛的人選擇彼此接納,給予能量與溫暖。在當下的那個時刻,卻擁有了一絲美感和不切實際的夢幻。
我始終認為,每一對情侶在步入婚姻殿堂的時候都是堅定著想要一生一世的理念的,但由于種種原因,七年之癢困倦也好,意外也罷,婚姻朝著不盡如人意的方向行進,這些坎在當下的時刻對婚姻雙方是考驗更是對人性的檢測。
當斯蒂芬向她勾勒出重新生活后的美好畫像時,她是向往的。戰(zhàn)爭結束后的人們最渴望的其實是平靜而安詳的生活,這也是斯蒂芬試圖傳達給她的未來理念。
這個故事的結尾有些令人出乎意料,當和老公劉易斯攤牌并出走情人的那一刻,我認為是這對經歷了冷暴力多年的夫妻對雙方關系的解脫,即使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兩個人達成的共識是彼此不見從而隱藏喪子這個痛,通過分開來遺忘過去,因為老公坦言每次看到瑞切爾就想到了兒子的臉,每次靠近都可以聞到兒子的氣息,這樣的陰影無法抹去。
眼看著奔赴新生活而去的瑞切爾就要和過去的生活劃清界限了,誰料到在最后關頭愛好似乎選擇回歸家庭,目送著斯蒂芬和他的女兒上火車。
這里面有兩個隱患,首先是對未來的不確定。和斯蒂芬之間畢竟只是短暫的露水情緣,沒有深厚的感情基礎,枉然地拋棄具有根基的且沒有原則性問題的婚姻太冒險;其次,婚姻就是面對很多的挫折挑戰(zhàn),要履行對彼此的責任。瑞秋兒可以一走了之,但心結卻沒有解開。
最后時刻她決定回歸,因為只有選擇勇敢地去面對,才可以獲得新生。
滬上50萬粉絲人氣公眾號“上海公交”主編。
關注女性成長,職場達人,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主角家庭的悲劇是由于十一歲孩子的意外身亡。孩子在這么大的時候離開,對任何父母都是極其巨大的傷害。二戰(zhàn)的時候幼兒的夭折率還很高,如果孩子只有兩三歲,雖然孩子死去父母會很傷心,但是畢竟孩子還不能和父母有太多的交互,而且這是父母尚年輕,有了下一個孩子,悲傷總是可以淡忘的。但是如果孩子十幾歲的時候離開,父母已經投入很多,有了很多美好的回憶,而且父母年紀大了,再有孩子也比較難,沒有新的慰籍,悲傷的延續(xù)就會一直下去。這就是本片的矛盾的起源。
一開始夫妻兩人的見面就感覺到兩人很生疏,因為彼此都在埋怨對方,應該為孩子的死負責。而且越是親密關系反而很多話還就說不出來了。
男主人公經常為了緊急事務跑出去,不能說沒有不想面對妻子,而想起孩子的離世的念頭。這個節(jié)打不開,生活就出問題。
二號男的魅力我是沒太看出來,不知道他們都彼此喜歡什么。
還是想起李連杰在中南海保鏢里的好,女人是需要陪的。自己的女人要看住了,每個人都有不想說出來的心里話,都可能會一時沖動,要防微杜漸,多陪伴。
出了問題不要只是互相埋怨,這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生活更加艱難。
在飛機上偶然看的,沒想到被男主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的神顏驚到,后續(xù)又看了好幾遍舔屏(害羞臉)。這是一部好電影,人物情感結合時代背景來看非常合理和真實,很喜歡,推薦~
瑞秋和劉易斯
影片開始,劉易斯來火車站接妻子。夫妻倆久別重逢,有些拘謹,想抱沒抱,僅貼了一下臉。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蘇珊和基斯,擁抱、熱吻。
重逢后的第一個夜晚,氣氛有些沉默,為了緩解尷尬,瑞秋點了一根煙,但劉易斯并不知道妻子學會了抽煙。瑞秋透露是為了緩解焦慮癥,劉易斯沒有繼續(xù),選擇了岔開話題。談論起過去的時光,瑞秋露出了笑容,隨即又嘎然而止…第二天早晨,當瑞秋醒來,丈夫早已起床出門。
后面的劇情,兩人一起的時候幾乎都是伴隨著矛盾和沖突。焦點似乎是因為兩人對待仇人的態(tài)度不同:因為喪子,瑞秋憎恨德國人,劉易斯則得到感悟而變得仁慈。這種仁慈在瑞秋眼里變成了偽善和自私。其實,兩人最大的矛盾是劉易斯的逃避和習慣性忽略瑞秋:回避溝通,做事看似商量,其實早已有了決定。
相較于劉易斯,瑞秋主動的多,背井離鄉(xiāng)來到漢堡與丈夫相聚,多次開口挽留劉易斯陪伴自己...可主動并沒有得到想要的回應,這也為后面出軌埋下了伏筆。
瑞秋和魯伯特
瑞秋和魯伯特的婚外情從兩人的性格和所處的環(huán)境來看其實是必然的:本性善良,對新生活都有著強烈的渴望;正如此,他們是不會一直帶著恨活下去的。瑞秋在感情上是主動的,魯伯特也一樣,甚至更熱烈。魯伯特最希望的是回到過去,一家三口過日子。瑞秋則是希望有人關心陪伴她,想其所想,感其所感。
最初,因為親人的死,兩人是相互厭惡的。瑞秋表現(xiàn)的明顯,魯伯特因為寄人籬下而不得不隱藏。但是,拋開敵對的身份,魯伯特的修養(yǎng)、品味、深情、隱忍之下尚存的血性對瑞秋是有吸引力的。
因為弗里達的緣故,瑞秋和魯伯特有了兩次直接接觸,瑞秋也因此了解到了魯伯特的悲慘遭遇:戰(zhàn)爭讓他失去了工作和妻子,家被征用,連親生女兒也嫌棄和疏遠他,這一無所有的境地與自己何其相似,除了同情更多了一份共情。而真正讓兩人感情發(fā)酵的是三件事情:
一是魯伯特在外受到基斯羞辱,回到家又被瑞秋質疑是納粹,震怒后帶著挑釁強吻了瑞秋,這一吻讓瑞秋先慌了神。
二是魯伯特被示威者撞傷后到家,遇到了在自家開派對的英國人,面對基斯的挑釁,差點沒沉住氣。瑞秋的緊張和脫口而出的“斯蒂芬”暴露了情感,也讓魯伯特恢復了冷靜。瑞秋替魯伯特包扎傷口并主動表白,魯伯特先是吃驚,后是毫不猶豫的接受,干柴烈火差點燒上身。
過程中有一段對話特別有意思,魯伯特因為之前強吻的事想向她道歉,可瑞秋的答復讓人驚呼好一對“狗男女”!(姨母笑.GIF):
魯伯特:I was going to apologize.(我本來打算向你道歉的)
瑞秋:For what?(為了什么?)
瑞秋:Don’t.(不用)
魯伯特:I was going to.(我本來打算的)
魯伯特:But I won’t.(但是,現(xiàn)在不會了)
寥寥數語,兩人的心意全懂了。
CP粉看著兩人互撩雖然很開心,但客觀來看,此時魯伯特的感情是復雜的,瑞秋的美麗、善良讓人心動,可很難說沒有摻雜著利用的成分。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讓魯伯特急于想拿到洗白證開始新生活,可基斯的態(tài)度又認定自己是納粹,似乎只能利用瑞秋夫婦與基斯的關系了。這也解釋了被包扎時的竊笑。
三是瑞秋帶著對劉易斯的絕望,在余暉下彈著德彪西的《月光》。這一幕讓弗里達和魯伯特震撼,此時的瑞秋像極了克勞迪婭。瑞秋想起死于戰(zhàn)爭的兒子而崩潰痛哭,弗里達和魯伯特這才發(fā)覺原來瑞秋和他們一樣。魯伯特緊緊抱住這個可憐的女人,兩人的感情真正噴發(fā)。
之后的幾天,魯伯特、瑞秋、弗里達像一家人一樣,一起吃早餐、做頭發(fā)、看電影、過圣誕節(jié)…被戰(zhàn)爭奪去一切的人們仿佛回到了過去的幸福生活。魯伯特帶著瑞秋去小木屋,向瑞秋規(guī)劃著未來的生活。兩人的希望都得到了滿足,重現(xiàn)了新生活的曙光。
這段感情,很難說不是愛情,魯伯特規(guī)劃的未來有瑞秋。但更多的還是兩個受傷的人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依存。
三人的感情結局
雖然我是堅定的瑞秋&魯伯特 CP粉,可不得不承認,瑞秋對劉易斯的感情更深。雖然有誤解和矛盾,但感情并未真正改變。遇襲事件讓瑞秋真實感受到:戰(zhàn)爭雖然結束,可仇恨仍未結束,劉易斯的忙碌確實是無可奈何。同時,危機驚嚇之下也讓自己覺察到了對劉易斯尚存的愛。而劉易斯在最后時刻的寬容和告白使兩人的矛盾和誤解得到了化解。
魯伯特拿到了清洗證,從此可以開始新的生活,女兒也原諒了他。相比之下,劉易斯更需要瑞秋,而瑞秋也需要與劉易斯達成和解。
影片最后,魯伯特含淚看著瑞秋離開,他走上火車,低著頭關上了車門(cp粉暴風哭泣臉.GIF)。劉易斯在雪地里,看著回來的瑞秋,小跑向前,緊緊抱住了她。
戰(zhàn)爭已經結束,創(chuàng)傷雖然依舊疼痛,可終將淡去,新的一天總會來臨。
最后的一些感想
1、一開始很遺憾瑞秋沒選擇魯伯特,好看的人互撩太養(yǎng)眼了,隔著屏幕都要發(fā)出姨母笑。可劉易斯在大是大非前的人性光輝完全可以讓人忘記他曾經犯的錯,世界上最好的劉易斯才能擁有瑞秋的愛。
2、愛情是在有好感的基礎上,某一個瞬間的電光火石??沙赡耆酥g,相互需要比相愛更真實。整部電影,瑞秋和魯伯特,瑞秋和劉易斯之間從沒出現(xiàn)過“愛你”的字眼,更多的是“需要你”。
3、男女主角除了外形,演技也是一流。瑞秋壓著眼偷瞄魯伯特的樣子;第一次出軌冷靜下來后面對劉易斯的愧疚;被劉易斯發(fā)現(xiàn)之后的羞愧和無地自容。。。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則是很好的運用表情和動作細節(jié)來展現(xiàn)人物的心理和情境,在自家大宅前迎接新主人時展現(xiàn)的教養(yǎng)、克制;與女兒爭吵后郁悶砍柴時的自責、憋屈、無奈;得知自己在瑞秋幫助下拿到了洗白證的同時又得知瑞秋要回倫敦時的驚喜、心虛和失落;瑞秋決意回到劉易斯身邊后獨自上火車時落寞的背影。。。優(yōu)秀的演技支撐起了整部劇。
ps:說下基斯和蘇珊,這倆人在戰(zhàn)爭中也失去了孩子。但與劉易斯不同,他們的內心充滿仇恨。基斯因看不慣劉易斯的仁慈而故意找茬魯伯特,為證明魯伯特是納粹分子來給劉易斯一個下馬威。戰(zhàn)爭之下無人幸免,基斯和蘇珊也是可憐人。
二刷 為了那些羞羞的畫面 女主是個缺愛的孩子 誰更愛她 她就跟誰 男主太帥了 愛的太快了 滿滿的荷爾蒙 終會兩相厭 她感到沒有安全感 老公這邊畢竟基礎牢 而且心結也打開了 他們更像一個team 更有凝聚力 如果女主堅強一點 富有一點 她可能和帥哥走了 但是她其實不自信 她需要一個人幫她療傷 而不是僅僅掩蓋住傷口一走了之 帥哥男主是一個熟女殺手 他開始是在女主身上泄憤加報復 而后利用她拿到良民證 當然后來也在干柴烈火過后產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感 不過女主并不是卡門或者安娜卡列尼娜 我感覺她也沒有那么需要一個情人 如果她能從老公身上得到慰藉的話 她更需要和看重家庭和安全感 畢竟是七十多前的英國人觀念還是傳統(tǒng)的 情人是一個暫時的替代品 英國女人大概不是像法國女人一樣 把情人放在第一位 她發(fā)現(xiàn)老公還是愛她和孩子的 就決定了還是回到老公身邊 有點像甜蜜蜜里的李翹放棄了黎小軍 留在豹哥身邊 有些人還是留在心里就好了 留在身邊的要是更愛我的那一個 片子里的兩個男人都是絕世好男人 善解人意 或者努力去嘗試理解對方 責任感爆棚 有男人味卻沒有大男子主義 寬容 多金 有才華 一次都讓女主遇上了 有一句話是說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 從女主身上我也看到了我的貧窮 好男人 是多么稀缺 因為我無法想象和理解 男人會這樣對待女人 見過女人在男人出軌時自我反省的 沒見過男人反省的 為了孩子堅決不離婚的女人我見過 沒見過自己出軌還懟老公的 不讓老婆和陌生人說話的家暴男也不少 看到做頭發(fā)回來的老婆充滿感激的男人真沒見過 電影里的男主 比來自星星的你更像外星人 那一定是一顆女人都想去的星球
其實也并不是說去了會三宮六院 真正的有錢人也不會大手大腳胡吃海塞一身名牌 有錢的快樂在于你擁有選擇的權利 你遇到喜歡的合適的需要的就可以去try 而不是你的經濟實力不夠所以只能買這個 我想擁有尋找的權利 在我遇到ta以前 不想有人不停的警告我 快點買啊 不買就買不起了 然后只好隨便買了一個我并不那么想要的 然后 就一切都結束了 再也不能去逛街了 這是我們這個星球目前的規(guī)定 我覺得會有更合理的規(guī)定制定出來吧 讓大家更容易接受的 更公平的婚姻制度 建立在寬容和相互理解的基礎上 而不是針鋒相對和相互捆綁 離開和相聚也不一定是幸或者不幸 希望更多的人能歷盡千帆找到你們都認為是對的那個人
在盟軍勝利背景下,失去兒子的英國軍官夫婦占領失去妻子的德國設計師父女之家的故事。全篇都在民族矛盾和情感依靠之中穿梭,在反差和矛盾中扭曲著人性,帶著一種隱忍冰冷的清醒,溫度冷卻不涼。有大量的近景刻畫人物內心的細膩變化。視覺和情節(jié)極佳。
故事在三個矛盾中發(fā)展:
首先是軍官丈夫,沒有戰(zhàn)爭帶給軍官們縱欲和暴戾之氣,開篇一句“漢堡昨天扔下得炸彈比整個戰(zhàn)爭中對倫敦投放要多得多!”就感覺到了他與其他軍人的不同,面對饑民的態(tài)度、挽留了德國人一家、面對居住的德國人是否為納粹也不關心的態(tài)度,富含同情心和人為關懷,有別于軍中官僚。
其次是夫妻倆對戰(zhàn)爭傷疤的認知和處理反差。軍官太太的冷漠無情,強烈的界限意識、對德國人的排斥,源于與德國的戰(zhàn)爭殺死了她兒子!她對痛失兒子有深深的內疚,對戰(zhàn)爭無比憎恨,卻因為丈夫是軍官,這種憤怒無處安放,她痛苦,卻始終沒能治愈??释皝淼聡c丈夫一起療傷,卻又得不到,日日隱忍著、疼痛著。軍官對喪失兒子不是不心疼,是想通過對工作的極度投入,麻木自己,忘記失去的痛苦,他甚至逃避夫妻感情,遁入工作之中。兩口子沒有情感的支撐,甚至吵都吵不起來,這婚姻如同被轟炸的漢堡一樣,廢墟一般。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同一屋檐下兩個家庭的沖突和畸戀。德國建筑師一家對生活品質(繪畫、鋼琴、閱覽室)、設計理念(各種設計大師作品)、生活樂觀態(tài)度(從建筑師淪為鋼鐵澆筑員也保有風度)、對孩子叛逆的包容心態(tài)(“我只是他的爸爸而已”),甚至妻子被炸死,這些都沒有被炸彈或者戰(zhàn)爭摧毀,疼著、茹血隱忍。戰(zhàn)爭讓兩家人住到了“一起”,“痛失家人”讓兩家人聯(lián)系在了一起,鋼琴成為了開啟兩家人溝通的橋梁,男主的女兒成了軍官夫人對孩子的情感寄托和治愈內心的良藥,德國建筑師像丈夫一樣的呵護、支援,好似彌補了軍官夫人婚姻中兩個重要角色的“精神空缺”,德國建筑師也把對妻子的情感需要投射向軍官夫人。雙方的不倫情感因彼此需要而越燃越烈。但,正如電影開篇所說,深藏在下面的彼此仇恨,并沒有因為戰(zhàn)爭結束而停止。
二人的不端關系終還是露出馬腳,被軍官發(fā)現(xiàn),戰(zhàn)爭勝利了,妻子婚姻中自己卻輸給了德國人,在這情緒錯綜復雜時,一顆子彈,讓人們從粉色的婚姻戰(zhàn)爭中扇回到冰冷的嗜血現(xiàn)實。軍官知道妻子留不住了,干脆愛她就讓她走。在這場婚姻戰(zhàn)后的廢墟中,妻子可以率先贏得治愈的陽光,那就去吧。到此已是完滿。
結局返回是有些刻意了,反而掩蓋了軍官情緒變化的光澤。
BBC拍攝的電影,從拍攝手法到畫面感,都透露出十足的英倫復古文藝氣息。開頭的航拍戰(zhàn)后漢堡街景,仿佛把我們拉回到戰(zhàn)爭過后的廢墟現(xiàn)場;女主在車站與男主久別重逢,點到為止又不失親昵的親吻臉頰,用細節(jié)把把英國紳士、熟女文化闡釋的恰到好處;女主與閨蜜在餐廳展開的圣誕節(jié)禮物話題討論,把女性遭遇外遇時的奇妙心理刻畫的入木三分......但是這些細節(jié)上的功課,已經為電影加分不少。
而影片的主題更是鮮明突出,本來彼此敵視的兩個國家的人,機緣巧合同住在一個屋檐下,又因為一連串意外牽動了彼此的關系,產生了情愫...戰(zhàn)爭散去,余波仍在,每個受盡苦難的心靈深處,人性光輝依舊難以泯滅。雖然女主與男二的感情升溫過快,令人始料不及的狗血,但仍舊沒有影響愛與道德主題的宣傳。
圍繞主題展開的一系列關于婚外戀、中年喪子、戰(zhàn)后心理創(chuàng)傷等元素,也刻畫的很微妙,沒有具體展開敘述,都如浮光掠影般一幕幕閃過,卻都值得我們一一深思。尤其是男主和女主最后的雪地重逢,不知該贊嘆男主的善良包容,還是女主的良心發(fā)現(xiàn),總之,大團圓式的美好結局,也像極了BBC的一貫作風。
《余波》原著小說出自于毛姆文學獎得主瑞迪安·布魯克,小說描寫了戰(zhàn)爭結束后英國人和德國人的生活狀態(tài),以此來反映戰(zhàn)爭對人們的影響。這是一個特殊的視角:大震已過,余波不斷,勝利者艱難的統(tǒng)治著一個破敗的新世界,失敗者還在負隅頑抗,人們無法因為戰(zhàn)爭的結束而歡欣鼓舞,因為戰(zhàn)爭中造成的傷害還在蔓延。
因為對小說的鐘愛,我點開了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影片《The Aftermath》(中文名:《余波》)。
故事從女主瑞秋(凱拉·奈特莉飾)開始。
二戰(zhàn)結束后,瑞秋從英國到德國漢堡與丈夫路易斯(杰森·克拉克飾)團聚,緩緩行駛的火車上,英國人和德國人隔著一條過道,人們并沒有因為戰(zhàn)爭的結束而握手言歡。漢堡車站上,獲勝的英國人們正在親吻和擁抱,臉上洋溢著久別重逢的喜悅。
當瑞秋和路易斯乘車來到城市里,眼前變成了另一幅景象,被戰(zhàn)爭摧毀的城市好像一個巨大的露天垃圾場,道路兩旁堆滿了磚塊和砂礫,德國人們面無表情的看著英國人的車子從面前經過,婦女們懷著一絲僥幸在廢墟中搜尋親人的尸體。
出城之后,車子穿過白雪覆蓋的森林,停在了一座氣派的莊園里。這座莊園的主人,是才華斐然的德國建筑師魯伯特(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飾),根據戰(zhàn)爭條例,戰(zhàn)敗國的居民必須搬到安置營居住,房子移交給英國軍官,也就是路易斯代管。
對此,魯伯特表現(xiàn)出驚人的理智和風度,他深知德國人在戰(zhàn)爭中的罪行,也深知個人意志在戰(zhàn)爭中毫無意義,所以他并不抵觸英國軍官接管他的房子,他甚至在路易斯一家到來之前,整理好自己的容裝,反復練習英語,他要保持紳士的尊嚴和風度,即便是面對敵人,即便是他就要告別這優(yōu)渥的生活,和女兒搬去安置營。
第二天,路易斯照常去街上巡邏,安置營里的德國人處境慘淡,其中還混跡著不接受失敗的納粹分子。路易斯親眼看到一個德國少年在和英國軍人的沖突中,被無情的射殺,這位少年不到二十歲,胳膊上印有88的記號。
88在德語中是“希特勒萬歲”的意思,88隊是德國“狼人部隊”的代號,這支部隊幾乎全部由納粹后裔組成,成員大多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少年。
面對著這種亂局,早已對戰(zhàn)爭和殺戮厭倦的路易斯,不忍心將魯伯特和其女兒送去安置營,他決定讓魯伯特一家留下來,住在房子的頂層,瑞秋對此十分不滿,但她無力改變丈夫的決定。于是,在戰(zhàn)爭中彼此傷害過的英國人和德國人住在了同一屋檐下,故事就從這里展開。
起初,兩家人的相處并不融洽,瑞秋對于魯伯特一家態(tài)度冷淡,因為他的兒子死于德國人的轟炸,魯伯特的女兒弗里達對瑞秋同樣不夠友好,因為她的媽媽,也就是魯伯特的妻子死于英國人的轟炸。在戰(zhàn)爭中,這種群體性的傷害其實與個人并無實質性的關系,但喪親之痛還是讓兩家人有著深深的隔閡。
一天,瑞秋回到家里,客廳中傳來了悅耳的鋼琴聲,她緩緩的走進房間,看見弗里達正在客廳里彈鋼琴,瑞秋靜靜地聽著,這琴聲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兒子。正在此時,魯伯特進來帶走了女兒,因為魯伯特覺得自己和女兒的空間只是在房頂上,不該隨便進入瑞秋和路易斯的空間,而瑞秋則表示:弗里達可以來這里彈鋼琴,沒有問題。這是瑞秋第一次和魯伯特的友好對話,在這次對話中,瑞秋體會到:魯伯特一家不是敵人,他們和自己一樣,是戰(zhàn)爭中的受害者。
另一邊,瑞秋和丈夫路易斯的關系正在惡化,瑞秋始終對德國人心有芥蒂,她無法忘記自己的兒子死于德國人的轟炸,而路易斯作為這場戰(zhàn)爭的親歷者,他希望一切都盡快結束,而不是陷入悲痛的回憶??此贫鲪鄣姆蚱?,實際上已經有了裂痕,這一切都沒有逃過魯伯特的眼睛。
一日,魯伯特接受完英國軍人的調查,回到家中,瑞秋獨自在家,兩人因為一幅畫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吵,爭吵中,魯伯特強吻了瑞秋,瑞秋始料不及。從此,兩個人的關系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劇情也從此處開始爛尾。
在魯伯特和瑞秋二人暗送秋波的這段時間里,路易斯軍務纏身,對一切都沒有察覺,他甚至因為執(zhí)行公務,要離開漢堡一段時間。而身處出軌邊緣的瑞秋,深知路易斯一旦離開,將會發(fā)生什么,她哭著央求路易斯留下來,或者帶自己一起走,但路易斯沒有答應。
路易斯走后,一天晚上,想念兒子的瑞秋來到客廳,很久都不碰鋼琴的瑞秋彈奏了一曲德彪西的月光,弗里達被琴聲吸引,來到客廳和瑞秋一起彈奏,瑞秋在弗里達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死去的兒子,如果兒子還活著,就該和弗里達一樣的年齡。
于是,瑞秋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放聲大哭(奈特莉在此處貢獻了一段演技炸裂的哭戲),一直在瑞秋身后的魯伯特走過來,緊緊地抱住了瑞秋,于是,兩個在戰(zhàn)爭中喪失了親人的人,在彼此的擁抱中得到了慰藉。
擁抱之后,兩個人再也按捺不住心里的火焰,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勢,瑞秋在魯伯特的身上重新感受到了愛情的力量,兩個人旁若無人的談起戀愛,甚至計劃著一起離開漢堡。
路易斯回到漢堡之后,得知了妻子出軌的消息,而瑞秋也沒有隱瞞出軌的事實。
路易斯作為一個男人,當然無法接受,兩人大吵一架,在這次爭吵中,一向克制的兩個人盡情的宣泄了情緒,路易斯承認兒子死后,他有意疏遠瑞秋,因為看到瑞秋就讓他想到兒子的死,瑞秋也坦陳,她察覺到了路易斯的變化,她們再也無法回到從前。最后,路易斯放走了魯伯特和瑞秋,自己抱著兒子的衣服失聲痛哭。
最終,就在瑞秋和魯伯特準備踏上離開漢堡的火車時,瑞秋又改變了主意,她對魯伯特說了一句:forgive me,然后一路小跑,回到了丈夫身邊,丈夫也接納了出軌的妻子,影片就在夫妻二人的擁抱中,happy ending。
原本豐滿的小說,在改編成電影之后,就爛尾了,爛尾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兩點:
第一,“余波”二字,清晰的表明影片的主題是想表現(xiàn)戰(zhàn)后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在影片前40分鐘,兩國平民之間的仇視,無處抒發(fā)的怨恨,德國人的地下組織等情節(jié),都渲染的很好,但也許是因為時間限制,很多鋪墊好的線索并沒有展開,影片的后半部分完全將故事核心落腳在了婚外情上。這就與主題偏離的太遠了。
雖然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但它并不是能化解一切仇恨的良藥,無論是瑞秋的喪子之痛,魯伯特的喪妻之痛,或是他們二人對于戰(zhàn)爭的憤懣,都屬于非常深沉郁結的情感,這種情感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被浪漫的激情所化解。尤其是瑞秋和魯伯特在雪地里纏綿的那場戲,瑞秋說:我從未想到我還能如此開心。這句話對于一個剛剛在戰(zhàn)爭中失去孩子的女人來講,顯然過于淺薄,因為一場愛情就能忘記喪子之痛,這并不符合一個正常女人的人設。
第二,魯伯特是一個追求完美主義的德國紳士,前半場的鋪墊,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魯伯特的嚴謹、克制以及高貴的靈魂,這樣一個人,要和一個有恩于他的英國軍官的太太發(fā)生關系,他必定要經歷過曲折的故事和復雜的心理斗爭,但在影片中,一切都發(fā)生的太突然太輕易了,前半場的喬峰變成了后半場的段譽,人設完全崩塌。
總之,因為編劇的緣故,一個好好的題材就這樣被浪費了。當然,片子雖然爛尾,但并非一無是處。
本片最大的看點是女一瑞秋和男二魯伯特的顏值和演技。女主奈特莉長著一張極具辨識度的高級臉,以“英倫玫瑰”著稱于歐美影壇,其演技也不必多說。
來自瑞典的男二扮演者亞歷山大雖然沒有多大名氣,但他曾經被評為瑞典最性感的男子。在本片中,他英俊高冷,風度翩翩,深邃的藍眼睛帶著謎一般的憂郁氣質,在他的光彩之下,男一毫無主角光環(huán)。
因為這一對璧人,“婚外情”似乎也沒有那么讓人反感。其實,但凡有過感情經歷的人,應該或多或少都能明白:感情是一回事,道德是另一回事。在生活里,我們必須恪守道德,因為越界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換言之,我們做了“好人”并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是好人,而是因為我們怕惹上麻煩。
但藝術作品里的人物,沒有這些擔憂,他們自由瀟灑,百無禁忌,可以勇敢地跨過禁區(qū),走到我們無法輕易去到的地方。與中規(guī)中矩的生活相比,我們更愿意在藝術作品里看到大膽的突破和跨越,越界的藝術人物,非但不惹人厭惡,反而招人喜歡,因為他們可以替我們去看禁區(qū)里的風景。用一句惡俗的話來總結:瑞秋和魯伯特滿足了我們對于婚外情的一切幻想。
本片的第二個看點是場景與對白。戰(zhàn)后殘敗的城市,冰冷肅穆的歐洲森林,魯伯特家的擺設,每一幀畫面都帶著高貴的哀傷,就像一個原本驕傲的王子,在經歷了一場磨難之后,遍體鱗傷,但他并沒有喪失自己美好的天性。這也許正符合原作想要表達的主題:戰(zhàn)爭雖然殘酷,但它決不能剝奪人類最美好的東西:愛與善良。
此外,影片通過人物對白,表現(xiàn)了原作者對于戰(zhàn)爭的一些觀點:
路易斯:你還派孩子們去幫你殺人。
戰(zhàn)犯:當然,孩子是最棒的殺手。他們不問問題,而且你們也不敢拿孩子怎么樣。
路易斯:那你就錯了。我可殺過比這更小的。戰(zhàn)爭開始的時候,在當官的插手之前,我見一個德國人就殺一個,因為我想讓戰(zhàn)爭結束。
戰(zhàn)犯:你也是殺人兇手。你以為我們忘記了嗎?你就像個孩子,把眼睛遮起來就以為世界不存在了,但是我們不會忘記。
這是一段發(fā)人深省的對白,它告訴我們:戰(zhàn)爭,是一場連上帝都無法阻止的混亂,不要單純到以為憑借著一兩個人的力量就可以改變什么,在這場混亂中,你必須做出一個明確的選擇,要么做一個懦弱的小人物,像老鼠一樣躲進下水道里,努力生存到戰(zhàn)爭結束,魯伯特代表了這條道路;要么義無反顧的參與到戰(zhàn)爭里去,無情廝殺,因為只有殺戮殆盡,才能終止戰(zhàn)爭,重啟新生活,路易斯則代表了這條道路。沒有人能在戰(zhàn)爭中,既維護了道德和正義,還能手上不沾鮮血。
所以,如果大家看膩了血肉橫飛的戰(zhàn)爭片,那就不妨看看這部爛尾的文藝片,不要追究情節(jié)和人物,就靜靜地觀賞美麗的畫面吧。
我竟然為一個男人流淚了……其實我也能理解女主為什么出軌,女人是情感動物,受到丈夫的漠視,又沒什么朋友,是要尋找溫暖,剛好碰到了同樣受傷的帥氣房主。可是想想,女主還是自私了些,格局也小了些,不能設身處地理解她丈夫,只顧著自己傷春悲秋,感嘆!她丈夫是個多好的人啊
我不相信有人住進Alexander Skarsgard的房子,坐他的密斯凡德羅的椅子,彈他的史坦威鋼琴,不會和他上床談情......丈夫的reaction formation就是連common sense也一起消失(喂
第一次羨慕凱拉奈特利的胸
賞!心!悅!目!喜歡這種片子的色調和質感,尤其女主的服裝造型,養(yǎng)眼極了。唯有結尾,差強人意,俗套了。共同經歷過巨大創(chuàng)傷的兩個人,既然都無法面對,還是放過彼此吧。*對了,此片美國標了PG,坡給碼了R21
雖然是KK的顏粉 可是這個故事情節(jié)看得太莫名其妙了……
從選角看就知道雷爺的公司盡力了。以零年為背景,戰(zhàn)后納粹復辟情緒,但最后還是落腳在家庭倫理。但是劇本明顯太潦草,兩人從敵視到情愫漸生轉折過于生硬,簡直就是為了撒糖而撒糖。其次,少年納粹這條線基本廢了,一不深入,二不善終。下雨天不小心闖入中老年廳,結果和在坐大爺大媽一起看奈特利的裸戲真的是emmm,好萊塢再也找不到比四哥更好的花瓶男星了。
怎麼會有Lewis那麼好的人……
本子很一般,感覺被預告片騙了。搞了半天就是狗血言情戲碼嘛,而且放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頗有種硬是不想戳破不好好講故事的感覺。但是!整個片子太欲了,拍的挺美的,服裝家居音樂甚至Steinway都深得我心。再次證明Alexander Skarsg?rd就是個行走的春藥,各種暗潮涌動,誰抵擋得了那些小眼神嘛…三個演員說實話演的都很好,實在有些可惜了。
調調是我喜歡的,結局是我喜歡的
影片提出了兩個嚴肅的問題:如何治療戰(zhàn)后心理創(chuàng)傷(失去親人之痛)?彼此敵對的國家如何化解仇恨?影片給出的答案堪稱粗鄙和下作:婚內出軌,和昔日的敵人上床。當問題擺在兩個男人之間(英國軍官和德國少年)時,因為都是直男,無法上床,于是只能你死我活。這種粗暴的回答還不如把問題就放在那,不去解決,畢竟這世上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
這是個什么爛劇情啊,其實女主和老公關于中年喪子的獨白部分拍得還行。女主最后都不管自己那些漂亮衣服時我感受到了愛與責任感(不是)
我覺得導演,只是想拍個床戲而已,別的劇情就順手點綴一下算了。看預告的時候期待那種戰(zhàn)爭&原諒,家庭&情欲,完全沒有,角色就簡單立個人設,然后為所欲為,也不管他們做的事是否符合人設。床戲是真的不錯。
人性就是如此脆弱與復雜。Watched on the flight from Nadi to Auckland on 4, Aug. 2019.
披著戰(zhàn)爭外衣的家庭倫理片?Keira好神奇,看起來演技爆棚,但是所有片子都是一樣的。
這種劇情的片,2位主演的顏促使我撐完了全場。
BBC 拍的電影都是這個調調,復古優(yōu)雅 色調精美,服化道都沒的說,尤其KK很適合這種扮像,但故事真的太無聊。。。。。只有床戲還算不錯,福利不錯哈哈
兩星半給我四哥!半星給結局,不能再多了!但依然拯救不了這個弱雞劇本。可能導演本來就打算賣四哥的肉體,劇本無所謂吧(需要更多四哥?。。㎏K其實還是挺美的,就....別笑得太開,好嗎?!
而我究竟我什么要看這個…
年度婊現(xiàn)劇,沒有之一。人之所以是人,表現(xiàn)在人性的偉大不會因為環(huán)境,遭遇,身份,地域的改變而泯滅。戰(zhàn)爭與創(chuàng)傷不是你放任自流的借口,在炸塌四壁的圖書館,紳士們依然是保持鴉雀無聲的看書。而這部片子宣揚的是,女人做任何事只要找到理由就是對的:可以頤指氣使仗勢欺人,可以尋求權勢不顧一切,可以為了慰藉心靈肉帛相見,可以爽完反悔鴛夢重溫~什么?你說老公不同意?那一定是他不夠愛你。女人需要勇氣。(如果不是套個二戰(zhàn)的殼,這片子得有多難看,金蓮在天有靈,異國后繼有人。)
用女人告訴英國人,誰是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