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_俄罗斯无码特级毛片_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_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黄页网站免费大全_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_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_99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 當前位置:首頁 戰(zhàn)爭片 我們的1944

    我們的1944

    評分:
    0.0很差

    分類:戰(zhàn)爭片其它2015

    主演:卡斯帕·威爾伯格  克里斯蒂安·烏克斯庫拉  麥肯·施密特  格特·勞塞  亨德里克·圖姆佩勒  卡爾·安德烈亞斯·卡梅特  亨里克·卡爾梅特  帕努·歐加  普瑞特·斯川伯格  普瑞特·派厄斯  馬特·派厄斯  克瑞斯托·維丁  賈克·普林特斯  馬格努斯·馬里烏森  邁特·馬姆斯登  托努·歐加  瑟珀·西曼  安妮·里曼  ?

    導演:埃爾莫·紐加農?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猜你喜歡

    • HD中字

      余戰(zhàn)

    • HD

      余戰(zhàn)2024

    • 正片

      風聲

    • HD中字

      五月的四天

    • HD

      東北狙王決戰(zhàn)虎牙山

    • HD

      第十二個人

    • HD中字

      跨過鴨綠江電影版

    • HD中字版

      被遺忘的戰(zhàn)役

     劇照

    我們的1944 劇照 NO.1我們的1944 劇照 NO.2我們的1944 劇照 NO.3我們的1944 劇照 NO.4我們的1944 劇照 NO.5我們的1944 劇照 NO.6我們的1944 劇照 NO.16我們的1944 劇照 NO.17我們的1944 劇照 NO.18我們的1944 劇照 NO.19我們的1944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1944年……德軍與蘇聯列寧格勒方面軍為爭奪納爾瓦地峽進行了一連串戰(zhàn)斗。7月,蘇軍攻占了納爾瓦,這座古城九百年來一直是俄羅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線。納爾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線是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線,一群20歲出頭的愛沙尼亞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裝黨衛(wèi)軍親衛(wèi)隊第20師,開始在東線迎頭痛擊蘇軍裝甲部隊,為反抗蘇聯的占領而戰(zhàn)。  這不是愛沙尼亞第一次淪為東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戰(zhàn)的戰(zhàn)場。從楚德湖的冰上大戰(zhàn)算起,這一戰(zhàn)斗已持續(xù)了七百多年,夾在中間的愛沙尼亞人也不可避免地被雙方裹挾其中,成為歷史的犧牲品?! 〉搅?月,由于芬蘭宣布停止同德國的軍事合作并簽訂莫斯科停戰(zhàn)協定,腹背受敵的德軍決定撤出愛沙尼亞。蘇軍尾隨著德軍一路前進直至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紅軍中的葉沙尼亞(俄羅斯化的愛沙尼亞人)士兵也親眼見證了,那面象征著愛沙尼亞民族獨立的藍、黑、白三色旗,于德軍撤離的9月18日在塔林市的象征——赫爾曼塔懸掛了四天之后,終于在9月22日被蘇聯的紅旗所取代?! ≌碱I塔林,并非蘇德雙方在愛沙尼亞的最后一戰(zhàn)?!?1月,在薩雷馬島泥濘、茂密的森林中,葉沙尼亞士兵頂著德軍艦艇的炮火,驅逐了愛沙尼亞最后一批德軍。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終于結束了,但和平和自由仍未降臨這片小小的國土,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傷痛仍難以撫平……  這,就是愛沙尼亞人的1944年。

     長篇影評

     1 ) 向所有為了獨立而戰(zhàn)斗和犧牲的人們致敬。

    向所有為了獨立而戰(zhàn)斗和犧牲的人們致敬。

    如果我還能見到你,我會告訴你一切真相,從一切的起始說起,我其實是紅軍士兵尤里約吉,是殺死了你哥哥的人,我一直沒有勇氣親口告訴你,而在我現在的世界里又只有你。

    如果可以,請你原諒我。

    愛沙尼亞進入了最佳外語片在第8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但它并沒有入圍。

    這部電影于 1944 年 7 月在愛沙尼亞的坦能堡防線上映,在那里,武裝黨衛(wèi)隊的愛沙尼亞士兵正在與前進的紅軍作戰(zhàn)。一名納粹官員的訪問,他分發(fā)了希特勒的簽名照片,引起了嘲笑。蘇聯軍隊在坦克和步兵數量上占優(yōu)勢,而德國軍隊不得不通過平民難民潮撤退。經過激烈的戰(zhàn)斗,勝利者是紅軍愛沙尼亞部隊。 當他們將雙方的死者埋在萬人坑中時,一名名叫尤里的紅軍愛沙尼亞人搜查了德軍中一名名叫卡爾的愛沙尼亞人的尸體,并在塔林找到了一封未寄給卡爾姐姐艾諾的信。俄國人攻占這座城市后,他親自送信,他和艾諾變得友好,這招致了他所在部隊的政治官員的敵意。S?rve半島的回擊11 月,他的部隊抓獲了一群身著德國制服的 16 歲愛沙尼亞男孩。政治官員命令 Jüri 將他們全部殺死,當他質疑決定時,將 Jüri 射死。幾秒鐘后,這名軍官本人被尤里的一名戰(zhàn)友處決。在 Jüri 的尸體上,一位戰(zhàn)友發(fā)現了一封未寄給 Aino 的信,當他休假時,他親自送來了這封信。

     2 ) 俄羅斯人也有人性,但康米不是人

    恩,這不是我的觀點,是本片的潛臺詞。

    為了建構愛沙尼亞民族國家,需要“包容”俄羅斯族裔,用“人性”和“”宗教“把他們納入國族敘事里,承認他們也是”共產主義受害者”,可能與愛沙尼亞族共情。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人是好人,是愛沙尼亞人的親戚(奶奶是愛沙尼亞人),會出手打死那位愛沙尼亞族的“克里姆林”;不是俄國人壞、愛沙尼亞人好,而是資本主義好,共產主義壞。

    這種看似更“包容”的、不那么“民族主義”的敘事,恰恰是試圖在更高層次上建構民族主義的嘗試;愛沙尼亞民族主義成為了神圣的康米受害者的集合體。連愛沙尼亞籍的蘇軍看來都是為了消滅蘇維埃制度而戰(zhàn)的。

     3 ) 風雨小國,無情戰(zhàn)爭

    愛沙尼亞,一個提起二戰(zhàn)歷史幾乎沒有印象的小國家,被德國納粹和蘇聯紅軍卷入戰(zhàn)爭機器,被迫拿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向著自己的同胞和手足開火。

    在巨大戰(zhàn)爭的殘酷現實中,電影這樣的藝術表現形式,也失去了主角的力量,就在一次交火中,即使是主人公,也悄無聲息的死在槍下,簡單的掩埋過后,又有下一個主角死在槍口下,生命,或者國家尊嚴在這臺戰(zhàn)爭機器里,完全被撕裂。

    蘇聯紅軍冒著嚴寒一路往西占領柏林,德國納粹16歲的少年也被拉上戰(zhàn)場繼續(xù)進行著主動要失敗的戰(zhàn)爭,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和進步在戰(zhàn)爭這樣的背景下,所有人都在被動的殺戮和不被銘記的犧牲。

    戰(zhàn)爭越是無情,人性就越可見光輝,在巨大的正示意圖和思想統治下,總會有人保留著最后的理智和溫情,即使是獻出生命。所有力圖表現戰(zhàn)爭積極形象的戰(zhàn)爭類電影就是邪教,戰(zhàn)爭就意外折血肉之軀的死去,意味著家破人亡,意味著田地變荒野城市變廢墟,所幸,我們只是在熒幕中看到這些。

     4 ) 一部不怎血腥但卻很真實的戰(zhàn)爭片

    剛剛看完影片。

    影片開始的炮擊場面所營造的視覺沖擊很強(讓我想起《兄弟連》雪戰(zhàn)里的視覺效果,當時嚇得我夠嗆)。

    在電影中雙方遠距離開火時并沒有子彈擊中人體的視覺效果呈現,士兵只是一個接一個倒下(看慣了好萊塢戰(zhàn)爭片的我感到有些欠火候……不夠血腥),另外機槍開火的鏡頭覺得槍火有些假。這是兩處個人以為的不足吧……

    我看的好像是德語配音版,所以場景聲效沒有完全出來,看了幾分鐘總覺得聲音很奇怪,音量調高后人聲特別大但環(huán)境聲卻不協調。后面看了預告片聽到原聲才確定是配音版。 本來會打四星??吹娇旖Y束時結局卻讓人不由得感到……兩個男主角都……不過這也是影片高明之處,影片給我的淚點就是最后第二封信送去的那段描寫。所以值得五星,為最后的淚目! 這是一部不怎血腥的卻很真實的戰(zhàn)爭片。 另外,女主角很漂亮,雖然電影過半她才出來。

    注:短評字數所限……難道這就是我的第一篇“影評”( ′▽` )

     5 ) 被碾壓的小國命運

    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其命運是最為悲慘的了。如果遇到窮兵黷武的惡鄰,那國家與人民的命運,就猶如處在兩個巨大的磨盤之中,根本無法掌控,只能隨著身邊龐然大物的不斷較勁,遭遇著連續(xù)的碾壓。

    世界上這樣的小國很多,波羅的海沿岸三小國即是如是。他們處于兩大強勢文明之間,從十二世紀起,從抵抗普魯士強權而成型自己的文化,到俄羅斯沙皇帝國的崛起,這三個波羅的海之旁的國家,即在德意志文化與俄羅斯文化的擠壓之中。從語言、文化到宗教,都打上了這兩種文化的深深烙印。沙皇靠武力將這幾個國家收入囊中,蘇維埃革命之后,剛成立的蘇維埃政府則又將他們割讓給了德國,并最終讓他們成為了獨立的國家。

    1940年,根據德蘇之間的秘密協定,蘇聯入侵這三國,并將其納入了自己的版圖。德國入侵蘇聯之后,則又重新占領這三國。不過,令人尷尬的是,當德軍進入這三個小國時,當地的人民是將他們當成了解放者來歡迎的。當德軍在蘇聯失利,蘇軍反攻之時,又在這三國展開了激戰(zhàn)。由波羅的海三國中最小的愛沙尼亞,在去年所拍攝的影片《1944》,就是描寫的這一段歷史。

    這部影片投資并不大,只有區(qū)區(qū)的150萬歐元,遠比中國的大多數影片少。不過,卻并不妨礙影片對于宏大場面的表現,戰(zhàn)爭的場景拍得相當出色,對于歷史的把握很有水準,人物的刻畫也頗具特色。

    電影從兩個不同的視角來觀照那場戰(zhàn)爭,觀照當時愛沙尼亞復雜的局勢,觀照當時身處兩個勢力之間人的不同心理狀態(tài)。電影在開始時就以字幕告訴觀眾,在1940年蘇聯入侵愛沙尼亞之后,他們征召了5萬多名愛沙尼亞人參加了蘇聯紅軍;而在德國侵入愛沙尼亞后,又有7萬多愛沙尼亞人加入德軍,德軍還專門組建了一個愛沙尼亞師。1944年,二戰(zhàn)局勢發(fā)生逆轉,蘇進德退,蘇德兩軍又在愛沙尼亞對壘,而站在對壘第一線的,則差不多都是愛沙尼亞人。據統計,在整個二戰(zhàn)期間,愛沙尼亞共有二十二萬人戰(zhàn)死,占其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影片一開始,即是從愛沙尼亞黨衛(wèi)軍的角度,切入這場戰(zhàn)爭的。1944年,已經是二戰(zhàn)的后期。經過幾年殘酷的廝殺,戰(zhàn)爭的勝負其實已見端倪。曾經鐵蹄踐踏氣吞萬里如虎的德軍,早已是氣勢不在。電影中的愛沙尼亞黨衛(wèi)師的軍人們,也只能是躲在戰(zhàn)壕之中,反擊著蘇軍的進攻。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年齡不大的士兵,大多是志愿加入這支軍隊的。他們對于希特勒并不感興趣,影片中也有他們戲弄希魔照片的鏡頭。他們加入德軍,只不過是將德軍視為愛沙尼亞的解放者,他們只是想借助德軍的力量,對付來自東邊的紅色猛獸。

    東邊這個龐大的鄰國,一直就是愛沙尼亞人的夢魘,特別是沙皇變成了蘇維埃以后。趁著一戰(zhàn)的混亂,愛沙尼亞人在1918年初舉行了起義,并且求助于德國的幫助,迫使蘇聯與德國簽訂協議,終于從蘇聯手中獨立了出來。二戰(zhàn)開始之后,德蘇簽訂互不侵犯協議,愛沙尼亞成為大國之間的犧牲品,失去獨立地位,重新被劃歸蘇聯,蘇聯在那里成立了蘇維埃共和國,并且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改造。

    那是愛沙尼亞歷史中慘痛的一頁。盡管只有短短的一年時間,卻有很多人遭遇妻離子散的命運。影片中很多的士兵,他們都是這段紅色恐怖的受害者,很多人已經孤身一人,再無牽掛。因此,當第二年德軍浩浩蕩蕩進入愛沙尼亞時,當時的情景猶如是在歡迎王師。其實,這樣的事在二戰(zhàn)期間的東歐,并非孤例。即使是德軍侵入烏克蘭時,也受到了當地人的夾道歡迎。歷史有時無法細看,會有很多讓人尷尬的細節(jié),但細細地分析,其實也有其合乎邏輯之處。這就是歷史復雜的地方。

    從影片中這群德軍士兵的言談中,我們看不到他們對于身為德國黨衛(wèi)軍有什么羞恥,他們只是覺得這是在為自己而戰(zhàn),在為自己的祖國而戰(zhàn)。在他們的眼里,自然來自西邊的威脅遠遠小于東邊,他們只是不斷地提到,成千上萬個紅色分子就要過來了。這才是他們最為擔憂的,盡管愛沙尼亞蘇維埃政權的存續(xù)只有一年的時間,但已經足夠令他們記憶深刻了。這些年齡并不大的士兵們作戰(zhàn)非常的勇敢,且有著自己的準則。影片中的德軍視角,讓觀眾了解到了愛沙尼亞戰(zhàn)局中的復雜性。

    影片的另一個視角,則是來自于蘇軍。這支蘇軍也是由愛沙尼亞人所組成,但裝備和軍紀與德軍相比,就有著明顯的差距了。前半部分露面,只是在戰(zhàn)場上,基本上只是作為德軍的靶子。后半部分甫一出場,即是一場遭遇戰(zhàn)。但這場遭遇戰(zhàn)剛一打響,即因雙方聽到了對方的口音而停戰(zhàn)。畢竟皆是同胞,沒必要為別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行為卻遭到了這支紅軍部隊政委的質疑,認為這些愛沙尼亞的戰(zhàn)士對法西斯心慈手軟。盡管這個政委自己亦是愛沙尼亞人,亦在抱怨著蘇聯人對愛沙尼亞人有偏見,讓自己升遷受阻。他的面孔沒有任何的表情,對于任何的可疑之事都毫不留情。他在軍隊里發(fā)展了很多秘密的眼線,替他收集士兵甚至軍官的不滿情緒。

    這是一個既僵化也頗為矛盾的人物,代表著西方對于蘇聯紅軍中這類人物的普遍觀感。在二戰(zhàn)期間,希特勒曾下令,對于被俘的紅軍政委,不享有戰(zhàn)俘的待遇,抓到后一律槍決。他們認為軍隊中的這些從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員,既宣傳著紅色的思想,又脅迫著士兵們實施違反人性的行動,因此算是罪大惡極。有趣的是,在二戰(zhàn)中除蘇聯之外,納粹其實也設置有黨衛(wèi)軍,護衛(wèi)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的軍隊。后來,一律槍決受俘政委的規(guī)定,受到了德國前線官兵的抵制,也就取消了。不過,電影中的這位政委,卻因為逼著自己的手下槍殺幾個德軍,而被自己的手下開槍打死。這幾個半大小子皆為愛沙尼亞人,他們從戰(zhàn)敗的德軍中逃了出來,并且已向蘇軍投降。政委槍決了拒絕向這幾個孩子開槍的戰(zhàn)士,引起了眾怒。

    最后的戰(zhàn)局是以蘇聯軍隊取得了1944納爾瓦戰(zhàn)役的勝利,并且順利地挺進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而告終。對于參加德軍的那些愛沙尼亞人來說,他們當然充滿了沮喪。他們的同伴大多戰(zhàn)死,親人們也不知所終。即使活下來,但作為戰(zhàn)敗的一方,后面是什么樣的命運,他們相當清楚。參加紅軍這一方的愛沙尼亞人,雖然取得了勝利,他們也高興不起來。代替德軍占領自己祖國的,是戰(zhàn)前祖國欲拚死抵抗的蘇軍。蘇聯對于愛沙尼亞那一年的統治,給太多的人造成了嚴重的心靈創(chuàng)傷,那種暴風驟雨般的革命,對于每一個家庭都有觸及。1944年戰(zhàn)爭的結果,對于所有的愛沙尼亞人來說,是沒有勝利的感覺的。

    我們看過很多關于二戰(zhàn)的電影,對于西方的觀眾來說,二戰(zhàn)的勝利即是故事的終結。而對于東歐的很多國家來說,這僅僅是新的苦難的開始。這種苦難的程度,并不亞于戰(zhàn)爭所造成的痛苦。東歐近年來也逐漸拍攝了此方面的影片,反映著當時東歐人民那種彷徨而無助的心情。其中波蘭所拍攝的《羅莎的命運》,所講述的故事最為悲慘。身處在戰(zhàn)后蘇聯與西歐陣營之間的東歐,他們的命運其實也是不斷地被政治所碾壓。隨著蘇聯紅軍坦克所帶入他們國土的,不僅是歷史上對于東邊這個大帝國的舊恨,還有一種讓他們恐怖的制度,而這種制度會在他們身上進行四十五年的試驗,并且將這些本來與西方有著緊密聯系的國家,擋在了一道厚厚的鐵幕后面。

    愛沙尼亞亦是如此。后來的歷史很快就驗證了愛沙尼亞人當時的擔憂。二戰(zhàn)之后,愛沙尼亞失去了獨立的地位,重新變成了蘇聯的加盟國。斯大林為了懲罰愛沙尼亞人(其實對于整個波羅的海三國都一樣)在戰(zhàn)爭中與德國合作,在戰(zhàn)后許多年對愛沙尼亞人進行了殘酷的大清洗,很多人為此喪命或者被投入監(jiān)獄。為了防止他們的再度反抗,并將很多家庭強制搬遷到了蘇聯的西伯利亞寒荒地區(qū),同時又遷入了很多的俄羅斯人。這是波羅的海三國人民最為心痛的一段歷史,他們不僅失去了獨立,而且失去了家園,同時個人徹底地失去了自由,成為一種新興制度的試驗品與犧牲品。因此,當1989年條件成熟之時,他們毫不猶豫地堅決脫離了那個搖搖欲墜的帝國,堅定地向西轉。

    不過,他們真的能夠擺脫被碾壓的這種歷史宿命,能夠在大國的夾縫之中自由存在嗎?從目前的政治格局來看,恐怕還是相當艱難。

     6 ) 從添加到通過審核用了一周,不能遺忘的抗蘇歷史

            愛沙尼亞,很少有國人知道他在歐洲版圖的那個地方,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真正獨立于1991年蘇聯解體。上一次獨立還是在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
            愛沙尼亞共和國是北歐波羅的海三國之一。西向波羅的海,北向芬蘭灣,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脫維亞和俄羅斯接壤。很小,對于中國人來說。
          歷史上的愛沙尼亞,一直被北歐各國輪番統治,簡稱輪奸。一戰(zhàn)之后他終于第一次獨立了。1920年2月2日與愛沙尼亞簽署《塔爾圖和約》, 蘇維埃承認了他的獨立。
         1941年6月14日,愛沙尼亞再一次被蘇聯吞并,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是為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剛過一個星期,6月22日,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3個星期后即占領了愛沙尼亞全境。
            愛沙尼亞人視德國軍隊為“解放者”,并與其展開合作,在武裝黨衛(wèi)隊中還成立了一個愛沙尼亞師。1944年9月德軍從愛沙尼亞撤退時,蘇聯再度占領愛沙尼亞。
    本片訴說的就是1944年愛沙尼亞人和德國并肩作戰(zhàn)抗蘇的戰(zhàn)爭。在愛沙尼亞人的眼中,俄羅斯人才是真正的侵略者。
    被占領后的愛沙尼亞人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組建了流亡政府,該政府一直延續(xù)到1992年,直到蘇聯解體再次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愛沙尼亞損失了22萬人,相當于戰(zhàn)前人口的1/5,有8萬人流亡到西歐。
            二戰(zhàn)后愛沙尼亞遭到蘇聯的強烈報復。蘇聯紅軍轟炸了塔林和納爾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傷亡。蘇聯重新占領愛沙尼亞后還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逮捕和處決。反抗蘇聯占領的愛沙尼亞游擊隊“森林兄弟”一直戰(zhàn)斗到1948年,最后一名游擊隊員在1978年才被逮捕。
    歷史原來就是如此,這讓我又想到了蘇芬戰(zhàn)爭。

     短評

    戰(zhàn)爭,撕裂人民的幸福,撕裂民族的完整。但是,唯一在戰(zhàn)爭的陰霾里閃光的,是人性不滅的光輝。這部電影,讓我們記住了愛沙尼亞這片土地,以及她和那里的人民被戰(zhàn)爭撕裂的生活。

    2分鐘前
    • dblddx
    • 力薦

    前半德軍視角,后半蘇軍視角,把愛沙尼亞外籍兵團的分別闡釋。當然還是更喜歡前半部分,總算有部片還算正面的記錄Waffen-SS了(電影中出現了11SS和20SS),雖然是作為外籍兵團。當然德國人肯定還是不趕趟這趟渾水的,畢竟政治不正確。戰(zhàn)爭是宏大的,而個體是渺茫的,這也是戰(zhàn)爭片永恒的魅力。

    4分鐘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薦

    必須四星+,雖然其實不太好看,追求對稱的諷刺感和悲劇感(雙方都有的補充兵、戰(zhàn)斗、殺俘、救人段子)卻使作為對照的第二段顯得乏味,同樣作為犧牲品,德方的犧牲品多少比蘇方的犧牲品來得博人同情,相較德方來頒發(fā)元首玉照的角色,蘇方成天要人告密的內務部渣滓也喪心病狂多了。

    6分鐘前
    • Favillae
    • 推薦

    一個小國人民的尊嚴。同一個國家的壯年男子被征入敵對國軍隊,弟弟目睹哥哥死亡、兄弟故人戰(zhàn)場相殺,只有死亡把他們的再次掩埋在一起。今天我們站在德軍陣營,明天我們站在俄軍陣營,因為我們并不知道這場戰(zhàn)爭究竟為何而戰(zhàn),我們只是不愿離開故土。戰(zhàn)爭場面拍得激烈逼真。

    10分鐘前
    • 瑤瑤
    • 推薦

    三觀正

    11分鐘前
    • 原教旨托利黨人
    • 力薦

    夾在蘇聯與德國中間的愛沙尼亞,一場手足相殘的混賬戰(zhàn)爭。

    14分鐘前
    • 大海里的針
    • 力薦

    建議和羅馬尼亞電影“年輕鬥士的肖像”一起觀看,老大哥以及另一個極權是怎麼把人搞到心疲力盡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18分鐘前
    • John Coey
    • 力薦

    微觀上戰(zhàn)術場面寫實明晰,比一般戰(zhàn)爭片都來得好??墒呛暧^上視角從前半段的德方轉換到后半段的紅軍方面真是很怪異,然后又插入段和緩的軍民魚水情,節(jié)奏十分不暢。

    20分鐘前
    • 無趣
    • 還行

    正讀《政治殺手貝利亞》,看此片感觸更大,此片并沒有直接描述蘇聯的統治者對這些加盟共和國的野蠻掃蕩。戰(zhàn)爭或許并不是最殘酷的,最殘酷的或許是借著解放的名義而進行的屠殺。

    24分鐘前
    • 種瓜得瓜
    • 推薦

    大贊開頭打老毛子那段

    25分鐘前
    • Capt.Lam
    • 推薦

    (8/10)兩幫愛沙尼亞人,卻只能為了兩個外國的利益拼個你死我活。用以前看過的一本書開頭寫著的“小國草民,生逢亂世?!卑藗€字來形容再適合不過了。

    29分鐘前
    • [己注銷]
    • 推薦

    以小見大的良心之作(本片鳴謝的第一個人就是馬特·拉爾,有他在歷史觀就可以放心了)。雙主角雙視角,但他們都不可避免地成了犧牲品。

    32分鐘前
    • 祥瑞御兔
    • 推薦

    “無罪的人不斷自責,有罪的人心安理得?!笨蓱?zhàn)爭開始了,誰才是有罪的人,誰又是無罪的人呢。同一場戰(zhàn)爭,有的人麻木,有的人自責,有的人咄咄不安,有的人趾高氣昂……我們到底在為了什么贖罪,又在贖誰的罪呢。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個國家。

    36分鐘前
    • 極圈里的燕魚
    • 推薦

    影片描繪了彼時在蘇聯與德國的夾縫中間的自相殘殺、絕境求生的愛沙尼亞人的悲戚局面。一邊是黨衛(wèi)軍第20(“愛沙尼亞第一”)擲彈兵師,一邊是蘇聯第8愛沙尼亞步兵軍。在二戰(zhàn)期間,22萬愛沙尼亞人戰(zhàn)死,占總人口20%。當二戰(zhàn)結束后,老司機將幾乎一半的愛沙尼亞人流放到西伯利亞,而其本土的本族人口比例從90%驟降至48%?!盁o罪的人不斷自責,有罪的人心安理得?!比鯂鵁o外交,弱國更需要外交;血淋淋的歷史,道不盡小國的悲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影片得到了愛沙尼亞國防部的大力資助,因此片中的武器裝備和戰(zhàn)斗場面都完成得相當不錯。PPSh-41、StG44、MG42、鐵拳、T-34/85、Pak38、伊爾-2等輪番上場,都是真家伙。從蘇臺德到克里米亞、到頓巴斯,還是一樣的配方。政治與利益相互糾葛,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家人。

    41分鐘前
    • 夏季的天空
    • 力薦

    三星半。愛沙尼亞戰(zhàn)爭類型片的崛起。這是一段必須展現的歷史,但電影的視角不是狹隘的愛國主義,雖然深情,但沒有過多的渲染,反而顯得真摯,讓人敬畏這一段歷史。(私以為看這類電影可以補充歷史和軍事方面的知識。)

    42分鐘前
    • 云童
    • 還行

    左有納粹,右有赤俄,中間地帶的小國尊嚴,以血與火鑄就。

    44分鐘前
    • 柏林蒼穹下
    • 力薦

    1.這是我第一部沒有憎惡臭名昭著的德國黨衛(wèi)軍電影,也第一次知道,黨衛(wèi)軍的一部分并非在德國,而是為他們的家園而戰(zhàn)、自由而戰(zhàn)。2.故事的前半部是黨衛(wèi)軍的主觀視角,后半部分切換成蘇聯紅軍的主觀視角,也是忽然領悟紅軍中一部分人并非純粹的蘇聯人,而是來自他們霸凌的民族。3.兩個視角的切換,深刻揭露了同族人由于分屬兩大陣營的對峙與血拼的強烈悲劇性,凸顯了人性的張力。4.家園,是本片的一個隱含主題,既能讓雙方血染沙場,也能化敵為友,目睹著家園被坦克與炸彈的摧毀,觀者代入時有一種切膚之痛。5.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悲劇,通過短短的戰(zhàn)爭切片,竟流淌出如此淋漓的鮮血,導演的手法很高明。6.人類,永遠是政治的祭品,無論大國還是小國,當然,對小國更甚。7.導演對于蘇與德的情感,雖然在故事中不著一詞,但是看出了明顯的傾向性。

    48分鐘前
    • 畢大費
    • 力薦

    無罪的人不斷自責,有罪的人心安理得。左納粹,右赤俄,小國家的掙扎,是多么渺小。雙視角線索,不是你的錯,是戰(zhàn)爭的錯。

    50分鐘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薦

    小國家也能拍這么好的電影…為什么我們要拍那么多神劇。兩個視角很棒,而且兩個男主都掛了…說明哪有什么主角光環(huán)一不小心就挨槍子了。我對于戰(zhàn)爭片也只能說好看和不好看了,畢竟我是不懂這些武器啊裝備的,覺得看的爽了看的有意義了就是好片,我就不懂都是中國人為什么你們要為了德國和蘇聯在那吵…

    52分鐘前
    • 六元的小兇許
    • 力薦

    無罪的人不斷自責,有罪的人心安理得。每個民族關于戰(zhàn)爭的回憶總是不盡相同,愛沙尼亞用無奈與荒謬詮釋戰(zhàn)爭無解。一群年輕人稀里糊涂加入德軍蘇軍,他們把酒言歡、拿希特勒照片開涮、討論遇到本國人怎么辦。直到尤里殺了同鄉(xiāng)并愛上對方妹妹,故土難歸,他們像曠野上抱著娃娃的孩子般迷惘。節(jié)奏稍混亂。

    53分鐘前
    • 西樓塵
    • 還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