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畢業(yè)生:就是“未解決”
這部片子很經典,我卻是今天才看了.電影標題與我近況很合襯:畢業(yè)生.雖然片子那么老,但里面表達的東西,我想有相似身份的人多少會有點感觸.
影片主要想表達年輕人初進社會時一切別扭,生澀和痛苦的迷茫感吧,然而不僅是心理,說那是畢業(yè)生的現實也可以的.看的時候有時懷疑這電影劇情是搞笑還是認真的?有些地方看著都笑了,但又覺得不對,好象沒有立意搞笑的感覺.
兩個人交往的情節(jié)真的很尷尬.就那么牽強的約會,會產生多濃厚的感情我真的很懷疑.Ben一直給我的感覺是迷途的小羔羊.從學校的環(huán)境出來,對一切都還是那么生澀,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一點頭緒.他一直為這個問題苦惱."i don't know"是他說得最多的回答.對Elaine的執(zhí)著是否因為難得找到了一個暫時可以追求的目標?因為Ben在追求女友過程中經常以特寫鏡頭展現的眼神,充滿倔強和希望,我怎么看都像是一種年輕人實現自我,獲得肯定的掙扎,而不像是堅定的愛意呢.而且他也從未要求Elaine愛他,只是要求和她結婚.好象他只是決意要實現一件自己決定了的事.
而Elaine的感情也是半推半就式的.涉世未深時第一個約會,因為男方吻了她,所有的荒唐都可以拋開.本來要拒絕掉追隨她至課堂的Ben,只因看到對方突然決定放棄,又動了心.戲中并未交代他們實際交往的程度.在我看來他們彼此都不了解.他們的感情是典型的初戀式:懵懵懂懂似是而非.這樣的結合,可以說后患無窮呀.
結尾對兩人面部表情變化的展現,讓我對他們的結局不甚樂觀.Elaine注視那個把她從婚禮中搶過來的男人,但得不到眼神的回應.她是Ben不顧一切而終于得到的女人,但此刻Ben好象失去了注意她的心思,只是麻木地看著前方,好象在想:我下一步呢?可以追求什么?而Elaine也只好收起表情正過頭去. 他們兩個背棄了家庭,打破了當時社會的風俗,也沒有自己的事業(yè).他們甚至連坐上的巴士要開到哪里也不知道.他們的未來是不確定的.影片以破舊鄉(xiāng)村巴士揚塵而去的鏡頭做結束,并沒賦予一種預示美好未來的感覺.
總結來說,電影提出了Ben作為一個畢業(yè)生的迷茫和焦慮,卻沒有在最后解決他的問題.問題還是問題.或許這就是電影想說的——什么是畢業(yè)生?就是不確定,"未解決".
2 ) 畢業(yè)生
知道達斯汀.霍夫曼是緣于他主演的“雨人”,當時很奇怪,電影中,這么帥的弟弟(湯姆.克魯斯)怎么會有個這么丑的哥哥?不過,霍夫曼扮演的那個天才型白癡的形象卻再也揮之不去,而小湯哥的帥氣自有后人超過,比如布拉德.彼特,印象反而不深。
這還是十多年前大學的時候,那時國門開放不久,D版電影剛剛興起,特別喜歡看美國電影,當然第一次看“本能”的動機很不純潔,這不能怪我,你總不能奢望一個既沒吃過豬肉也沒見過豬跑的并且有著正常荷爾蒙分泌的小男生一本正經的說“本能”是一部優(yōu)秀的懸疑片,事實上對于那一代的大學生來說,它就是一部性啟蒙電影。伴隨著電影而來的同時,還有各色的美國鄉(xiāng)村民謠的涌入,更多時候,電影和音樂不可分,很多好聽的民謠都是經典老片的插曲,再加上當時國內偶像成方圓大姐的竭力吆喝,從開始認同直到瘋狂的喜歡。其中就包括“斯卡布羅集市”,這首歌唱的是什么,很長時間里一直不知道,雖然卡帶上有歌詞,但我懶得去看,四級勉強過線看了也白看,可英文不好并不妨礙我喜歡這首歌,一點點憂愁,一點點神秘,尤其是合聲的那個部分,越聽不懂越覺得好聽。
通常情況下愛屋及烏是人的本性,有時喜歡電影從而喜歡上電影中的插曲,有時反之亦然,對于讓達斯汀.霍夫曼一舉成名的“畢業(yè)生”,我就是從喜歡“斯卡布羅集市”才認識的,卡帶上說這歌是美國電影“畢業(yè)生”的插曲,可惜一直沒找到機會去欣賞,想象中“畢業(yè)生”一定是部勵志的電影,類似十年后我們都是祖國的棟梁之類。
記得那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下午,在碟屋偶然淘到“畢業(yè)生”,封面上的霍夫曼很年輕,年輕得令人不敢相信,原來雨人也是這么年輕過來的。不用思索就抱回家看,很幸運,電影還在播放字頭的時候就是這首歌,之后不斷出現這段旋律,一下便癡了。
電影是老的,歌是老的,可故事一點也不老套,相反,和我之前的想象相去十萬八千里,從某種意義上說就象“蒂凡尼的早餐”,流露出對當時美國中產階級的叛逆味道。中年婦女勾引純潔的小伙子,而小伙子卻又愛上了她的女兒,最后終于抱得美人歸,其中相比經驗老道坦然偷情的婦女,小伙子第一次的生硬和被動表現令人莞爾。嚴格意義上說,應該不算亂倫,也無敏感器官的暴露,可不知道為什么在臺灣居然被禁映了幾十年。相比前一大半中自閉保守經常緊張得手足無措對前途悲觀,最后為了搶奪新娘時表現出的執(zhí)著和沖動,霍夫曼相當準確的演繹了這個角色,動作表情都表現的令人服氣,難怪新出道的他僅憑借此片就在好萊塢嶄露頭角。
至于這歌,一定比電影流傳的還要廣,實際上,我認真看了歌詞后發(fā)現根本和故事情節(jié)牛頭不對馬嘴,似乎里面還有戰(zhàn)爭的陰影,但這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熱愛電影,熱愛音樂,熱愛生活,就足夠了。
3 ) 我們追逐的不過是追逐本身。
送上門的熟女,即使極力挑逗,
你也是不要的。
而她走了,你的心空了。
你要用主動的吻來填滿你的心。
鋪好的前程,即使勝券在握,
你也是不要的。
而崎嶇的路,你沒有思路。
如何才能使生命與眾不同。
傾心的女孩,消失了。
你以為終于找到追逐的目的。
聲嘶力竭,歇斯底里。
追趕的過程,獵物就是唯一的使命。
最后,你們放聲大笑,微笑,相視無言。
你最終茫然。
再次的迷惑和那駕黃色的車輛并駕齊驅。
下一個目標,是什么?
你熱衷的并不是追逐的獵物,
而是追逐本身。
4 ) 我喜歡達斯汀.霍夫曼
一直不愿意說國外的演員,大概因為說起來總像在說鄰居家的事,不如說自己家里的那么理直氣壯,最可怕的是還有嚼舌之嫌。后來一想,走別人的路,讓自己說去吧。
霍夫曼是我記住的第一個外國男演員的名字,且因此津津樂道。那大概是1991年左右,我剛看完《雨人》,正式對自個兒宣布,一定要進軍電影界。進軍雖然沒成,可是卻勾起我的電影欲,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是毫無章法地逮個電影就狂看一通,完了還特激動,而是開始熱衷于看一些視角特別的片子?,F在想起來,大約也是受了劍走偏鋒的引誘。
看霍夫曼的第二部片子就是《克萊默夫婦》,驚訝于他把克萊默這么個小人物飾演得如此生動,當然和他配戲的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的克萊默夫人也非常精彩,我一下子喜歡上霍夫曼。假如說《雨人》讓我見識了霍夫曼的多才,那么《克萊默夫婦》讓我覺出霍夫曼的多情,或者說,他在我眼里立體起來。
有時候我想,每個演員雖然飾演的角色各有不同,可是總體來說,他只是在飾演他自己,不論角色如何,他都能讓觀眾對他產生興趣,這樣的結果,應該是個人魅力所至吧。一說起這個,我又忍不住想說國內的演員,能夠讓觀眾因為這部戲是他演的而非看不可的太少,我想每一個影迷大概都能說出他所喜歡的演員的性格特征,且八九不離十,雖然他們距離演員們從空間來說似乎很遙遠,可是這并不妨礙影迷從演員的只言片語中深刻了解他們。從國內演員的影片中散發(fā)出人性光芒的太少太少。的確有諸多原因在制約他們,因為我沒經歷過,過于苛刻總是不對,只好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后來很長一段時間沒看到霍夫曼,再看到的時候應該是1995年在《恐怖地帶》(又譯《蔓延》)中,霍夫曼飾演一個盡職的醫(yī)務人員。這部片子我是沖霍夫曼去的,結果卻讓我很失望,雖然這片子票房不錯,在大陸也沒少宣傳。憑良心說,霍夫曼在這片子里依然很賣力,從《克萊默夫婦》中我就已經看出,他是一個非常敬業(yè)的演員,而且敬業(yè)的主要原因是他喜歡電影,熱愛電影。但是《恐怖地帶》中的角色扮演他沒能出彩,這個時候我似乎是抱怨了一小下,因為他不是別人,是我喜歡的霍夫曼。后來我想,沒有一個人能夠在他飾演的每部片子里都出彩,我的朋友劉彥說得好:一個人一輩子只要有一部讓自己滿意的作品就夠了。重音在“一部”上。
直到前天,我才看了霍夫曼的成名作《畢業(yè)生》?,F在回想起來,有關霍夫曼的片子似乎都是從后往前倒著看的。這讓我覺得有趣,如同和一個人交往,我見到他的現在,然后從他和別人的嘴里知道了他的過去。在這個沒有人打攪的空間里,我看到了從1967年到1995年間的霍夫曼,怎樣摸索著走過電影的歷程,并且感覺到霍夫曼的早熟。我猜想霍夫曼小時候一定比同齡的孩子要早熟些,看看他在《畢業(yè)生》里的眼神吧。在主人公本杰明(霍夫曼飾)受到鄰居羅賓遜太太的引誘后,躺在床上的幾個小片段里,本杰明注視著在鏡子前不斷變換的羅賓遜太太。那注視的目光,是全片最精彩的地方。
那時候的霍夫曼,已經三十歲。
三十歲成名,是早還是晚?我個人以為霍夫曼三十歲成名是合適的,這讓他有時間想清楚很多事,堅定很多事。不過什么時候成名是個人無法把握的事情。
如今霍夫曼早已過了不惑之年,事業(yè)走下坡路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不相信一個人能永遠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即使是電影人。現在的霍夫曼,總是讓我想到《金色池塘》中的亨利。方達,對年老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死亡這件事是每個人無法避免注定要經歷的,在走向它的過程中,因為未知,恐懼在背上慢慢加重,有時候會讓一個人變形。
看著自己喜歡的影星因為恐懼在夜空中慢慢不再閃光,也會隱隱感到一些抑郁,在那些伴隨我成長起來的影片里,一個個鮮活的影子總是不斷閃現,直到白天來臨。
順便說說《畢業(yè)生》。
啊,那個年代這部片子也算很前衛(wèi)了吧。紅杏出墻,還是和一個剛畢業(yè)的小男生,而且這個小男生還不那么愿意,覺得受了勾引??上н@片子的視角還是頗正的,所以勾引本杰明的羅賓遜太太沒得到什么好下場,最后還有些歇斯底里。
現在看起來,這片子的開頭很有趣,非常有趣。結尾很無聊。可是霍夫曼憑著他高超的直覺扳回了一點兒無聊。那是在影片的結尾,本杰明不顧一切地沖進教堂,把正在舉行婚禮的心上人成功搶走。他倆沖上一輛公共汽車,不管旁人的側目坐在汽車最后一排座位上,女孩回頭看著被甩掉的家人,然后又看本杰明,可是本杰明卻不看他,也不笑。
居然不笑。
霍夫曼真的很厲害。Kurt說這一幕是一種獲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之后的空虛和恐懼。Kurt也挺厲害。
《畢業(yè)生》還有一點值得國內諸位同行熱烈學習的地方就是它的主題音樂——寂靜之聲。每次音樂都響得那么恰到好處,而這音樂又是這么好聽,帶著些淡淡的憂傷,絕對不是什么哀怨。那是一個男人的成長歷程,如同分娩,痛,并快樂著。
2002/12/11下午17:40
5 ) 男人的第一次
今天無意聽到畢業(yè)生的音樂,雖然早就聽過,但一直沒看,也許因為自己剛畢業(yè)了,便懷著告別大學時代的心情,產生了觀看欲。影片已相隔40年,同時又夾雜著懷舊紀念的心情重溫這部經典。
這是一部關于是關于男人的第一次,不只是性的第一次,從校園走向社會,從青澀走向成熟,從男孩到男人將面臨許多第一次,可以說影片是關于心靈成長的電影。
影片的基調是淡淡的憂傷,輕輕的迷茫,非常符合剛畢業(yè)生的心理,再加上合理的寓意,“誘惑是畢業(yè)后的第一步。覺醒就是成長的最后一步?!北磉_了影片背景下畢業(yè)生一種普遍的心路歷程,成為經典也就不足為奇。
成為經典少不了影片那些傳神的細節(jié)場景:本面對羅賓遜太太的勾引,總是在說“看在上帝的份上”;本開房間時,接待人員問是不是需要人去幫忙搬東西,他說不用只有一個牙刷。當去房間時,還專門跟接待說:看,我只拿了牙刷。 后來又慌張地打電話給羅賓遜太太,卻忘了告訴房間號。本親吻羅賓遜太太后,她從嘴里吐出煙來的鏡頭。依蓮提議去他經常和羅賓遜太太約會的那個酒店,本把汽車開上馬路牙子的鏡頭。
一個畢業(yè)的年輕人,享受母女倆人的垂愛,太刺激,享福了,不過是在迷茫的我們可以理解的或者經歷過的或者希望過的那種種的年輕、真實、空虛悸動中的代價下。這個年輕人是我。 是你。 也是他。 無論是,真實的發(fā)生過,還是你意淫過。 我們合拍了,所以記住了這部電影,并以之為經典,懷念之。 ----------豆瓣網友夏成夫
羅賓森太太引誘本杰明的動機不足,看來他們一家是早就想把女兒介紹給本杰明,做母親的又怎會故意上來插一腳呢? 本杰明接受誘惑的動機也顯得不足,以他的成長經歷和家世背景,身邊追求者按道理應該很多的,為什么偏偏中了羅賓森太太的圈套呢?還有本和憶蓮他們倆的感情基礎貌似沒有這么牢靠吧? -----豆瓣網友小肥婆
送上門的熟女,即使極力挑逗, 你也是不要的。
而她走了,你的心空了。 你要用主動的吻來填滿你的心。
鋪好的前程,即使勝券在握, 你也是不要的。
而崎嶇的路,你沒有思路。 如何才能使生命與眾不同。
傾心的女孩,消失了。 你以為終于找到追逐的目的。
聲嘶力竭,歇斯底里。 追趕的過程,獵物就是唯一的使命。
最后,你們放聲大笑,微笑,相視無言。
你最終茫然。 再次的迷惑和那駕黃色的車輛并駕齊驅。 下一個目標,是什么?
你熱衷的并不是追逐的獵物, 而是追逐身。 -----豆瓣網友coco
我在努力的每一個角落去找尋關于畢業(yè)的惶恐心情。影片講述了一個成長三部曲,一個自我蛻變的故事,從慌亂到墮落再到清晰。愛上有夫之婦之前,男主角情緒上是慌亂的,像一個即將溺水的人在找尋一個方向,這就是一個即將走向社會的畢業(yè)生的心情寫照。畢業(yè)了,一個時代的終結,另一個完全異常的時代就要開始了。我們該給自己一個怎樣的定位。誘惑,是畢業(yè)后的第一步。男主角也受到了誘惑,我們掙扎、懦弱,最終順從和放縱。最后開始了一段不倫之戀。我們也迷失在滿是道路的世界上,有些事,明知無益于己,還是會一邊自責一邊沉淪。也或者是說,覺醒,就是成長的最后一步,男主角在種種快樂和痛楚之中也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和擁有的東西,于是開始了矢志不渝的追求,排除萬難,最終得到了幸福。從完全跟隨父母、盲目反抗再到最終的獨立自主,也許這就是任何一個畢業(yè)生與社會融合的必須經歷吧。 ----豆瓣網友看電影的兔子
影片可圈可點之處在于主人公情感刻畫細膩,主題鮮明,銀幕界首次表達畢業(yè)生的心理,讓人產生共鳴所以稱為經典。拋開當時的時代背景,中美文化差異,影片確是讓我們嗅到青春青澀的味道,產生了懷念共鳴。我的目的達到了,從中找到了畢業(yè)生畢業(yè)后的心理心靈情感成長,還有關于青春校園的懷念,和大學時代做了告別。
6 ) 畢業(yè)生的《畢業(yè)生》
要說《畢業(yè)生》這部電影,那就要先說他的主題曲《寂寞之聲》。我一直覺得這首歌的名聲比《畢業(yè)生》本身還要大。很多人聽過《寂寞之聲》并大為贊賞,但他們卻未必看過《畢業(yè)生》。這也難怪,因為這首歌兒實在是太與眾不同了。
記得我當初第一次聽的時候就被它迷住了,那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我上輩子就聽過了。音樂中透著的那種安逸與寂寞不言自明。
不管是陽光明媚的下午,獨自坐在躺椅或窗臺上,手中捧著一杯咖啡,聽著這首歌的慵懶;還是一個人無所事事、漫無目的的走在地鐵里,聽著地鐵站中的音像店一遍又一遍的放著這首歌的寂寞,都能讓人想入非非,像是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什么都沒有,只有你自己。
我一直認為,音樂不過是一種消遣,一種情緒的背景而已。高興的時候就聽些歡快的歌曲,難過的時候就聽些悲傷的音樂,是情緒的一種調味品??伞都拍暋穮s顛覆了我的認知。每當《寂寞之聲》的音樂響起的時候,我總有一種時間凝固了的感覺,我仿佛變成了這首歌的背景,變成了這首歌的一個點綴罷了……
第一次看《畢業(yè)生》我上大一。看的是愛情??幢抉{駛車汽車在公路上飛馳去追尋他那的愛情。看本的執(zhí)著最終讓他在教堂搶走了自己的新娘。成就了那永恒的經典。
第二次看《畢業(yè)生》我上大二??吹氖潜硌?。那時正是我崇拜達斯汀·霍夫曼的時候,看了他的幾部電影之后,再回過頭來重看《畢業(yè)生》,對他的演技由衷地贊嘆。
第三次看《畢業(yè)生》我上大四??吹氖切那??!爱厴I(yè)生”這三個字對我來說,不再是簡簡單單的三個字了,終于理解了為什么這部電影叫《畢業(yè)生》,終于明白了那個暫時離開生活正軌的本為什么是一個“畢業(yè)生”,終于明白了本的心情,“畢業(yè)生”的心情。
其實出軌、愛情、倫理不過是一個載體罷了。承載了畢業(yè)生那種迷茫、那種彷徨、那種無助。一顆美麗的珍珠的確需要一個漂亮的盒子來裝??炊娜诵蕾p了珍珠,看不懂的人欣賞了盒子,各取所需。
對于很多人來說《畢業(yè)生》是一部電影,又或者一部好的電影。而對于“畢業(yè)生們”來說,《畢業(yè)生》就不僅僅是一部出色的電影那么簡單了。
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只有做過“畢業(yè)生”的人才能明白。
7 ) 【譯】給安妮.班克羅夫特,給羅賓遜夫人
【覺得寫的很好就窮極無聊的翻了這文,Roger Ebert蠻有愛】
安妮.班克羅夫特(Anne Bancroft)(1931-2005)
“我在這里對你說,羅賓遜夫人;耶穌愛你的程度,比你想的要深?!?br> ——《羅賓遜夫人》西蒙與加芬克爾
安妮.班克羅夫特(Anne Bancroft),因一次表演贏得了學院獎,又因另一次表演贏得了永恒的名聲。而星期一,在紐約, 她死了,享年73歲。
她曾得了奧斯卡獎,因為她的那一部《奇跡工作者(The Miracle Worker)》(1962)中,她飾演的安妮.沙利文——一個家庭老師——摸索著進入了又盲又聾的海倫.凱勒的世界。而她那不朽的名聲,則來自于一部《畢業(yè)生(The Graduate)》(1967年),其中,她扮演的羅賓遜夫人——一個已婚婦女——用她世俗的性欲去勾引一個年輕的大學畢業(yè)生(達斯汀.霍夫曼)。而如今“羅賓遜夫人”這一名字,早已成為了性感的中年婦女的代名詞,不僅僅是因為有名的西蒙和加芬克爾(Simon and Garfunkel)曾為這個角色譜寫過一首充滿贊美的歌,。
班克羅夫特小姐,曾嫁給了作家、導演和喜劇演員——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40多年過去了,如今,她死在了紐約市的西奈山醫(yī)療中心,死亡的原因是子宮癌。
在那一部《奇跡工作者》之后,班克羅夫特曾被奧斯卡提名過四次,甚至更多——《食南瓜者(The Pumpkin Eater)》(1964年)中,她扮演了一個受情感折磨的妻子;《畢業(yè)生》中,她是羅賓遜夫人;在1977年的《轉折點(The Turning Point)》中,她飾演了一個選擇了事業(yè)而放棄了私人生活的芭蕾舞者;在《上帝的女兒(Agnes of God)》(1985年)中,她是一個女修道院長。而在劇場舞臺上,她也享有盛譽,曾因《兩個蹺蹺板(Two for the Seesaw)》和《奇跡工作者》的表演,而獲得了托尼獎。
阿瑟.佩恩(Arthur Penn)——上述這些戲劇,以及《奇跡工作者》的導演——曾對《紐約時報》說:“她的面孔上十秒內發(fā)生的變化,夠絕大多數女性‘變’上10年了?!?br>
這里說的,當然指的是《畢業(yè)生》,在這部片子里,她是一個極為傳統(tǒng)的郊區(qū)居民的無所事事的妻子,大膽地引誘了本杰明.布拉多克——一個由霍夫曼扮演的角色。后來,他與她的女兒(凱瑟琳.羅斯飾)墜入了愛河,情節(jié)就變得相當情緒化和危險了。而本杰明靜靜注視著羅賓遜夫人穿著尼龍襪的一條腿的瞬間,成為這部電影意象的一個不朽標志。
雖然,這部片子將“代溝”做的很大,拍片那時,班克羅夫特卻只有36歲,而霍夫曼是30歲。1997年,我又重溫了這部的電影,以一種和30年前完全不同的方式,我重新認識了它。當年,我發(fā)現的是,羅賓遜夫人“性感的超凡脫俗,潑婦似的讓人著迷,足以使這一次的誘惑令人心服口服?!?br>
而在1997年的評論之后,我寫的是:“好吧,羅賓遜夫人,我要對你說:你從那令人難忍的蔓延物——本杰明——以及他帶給你的挫敗中幸存下來了。其實,你在《畢業(yè)生》中扮演的是一個最能引起同情的,也是最聰明的角色。 ”我又寫道:“影片中,羅賓遜夫人是唯一不守舊的人。她對混日子的丈夫無比厭煩,她酗酒,她引誘本杰明不是出于欲望,而是出于一種友好的感情,或者說是絕望。化妝和燈光可以用來使安妮.班克羅夫特看起來更老。但是,有一場戲,是她在暴雨中被浸透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臉,沒有欺騙和遮掩,她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美人。同時,她也是冷笑的、嘲諷的,以及發(fā)音清晰的、口才卓越的——總之,她是這部電影中,你唯一會希望與之對話的的人。”
當我重新寫完這篇評論后不久,就遇到了班克羅夫特小姐和布魯克斯,我告訴她,我確信羅賓遜夫人是那部電影中最迷人的角色。 “當然,她是?!卑嗫肆_夫特笑了,“你認為我為什么會接受這個角色?”
-----
她與布魯克斯的長久婚姻關系,就像是兩個機智的口頭雜耍者在走鋼絲。布魯克斯安排她在他的《灼熱的馬鞍(Blazing Saddles)》(1974年)和《無聲電影(Silent Movie)》(1976年)里客串演出;他們“雙星合璧”,出演了阿蘭約.翰遜的《生存或者毀滅(To Be Or Not to Be)》(1983年);并且,在《吸血鬼:死亡和愛它(Dracula: Dead and Loving It)》(1995年)中,布魯克斯讓她扮演了一個靈媒先知者。
在《沉默電影》里,她向內斜著眼(所謂斗雞眼),簡短而搶鏡的時刻就到來了。在一次對布魯克斯的采訪時,我觀察到,她似乎能夠讓兩只眼珠朝不同的方向傾斜。
“你是怎么做的特效呢?”我問。 “特效?”布魯克斯說,“沒有任何特效,這就是安妮!她真的可以做到!這就是為什么我會娶她。12年前,我們坐在21路車上,我愛上了她,我問,“說吧,我怎樣?”作為回答,她像這樣斜眼看著我?,F在我知道了,這就是愛。幾年來,我一直在尋找安妮適合的角色。不是《奇跡工作者》,不是《食南瓜者》,不是羅賓遜夫人。真正適合她的角色,是一個可以讓她斜眼的角色!”
喬治.安東尼,CBC娛樂節(jié)目的主管,依舊記得班克羅夫特和布魯克斯是一對“真摯坦誠的愛侶,早些年的時候,兩人以在公開場合打架而出名,幾乎與伊麗莎白.泰勒和邁克爾.托德有的一拼?!彼貞浰麄兊囊淮巍拔涠贰?,他抓住她的手臂,而她拉離并推開他。安東尼的故事是這樣的:
“‘你居然膽敢碰我的樂器'!”她狂怒,以她在演員工作室里所能達到的最高的憤怒。
“‘哦,所以這是你的樂器?’
“‘是的。這是我的樂器!’
“‘好吧。那么來彈一首《憂郁寶貝》吧?!?br>
她是意大利人,他是猶太人,在一起就會碰撞出電流。外表上,他倆都很幽默風趣,但是他總是如此;而她有時也要歇一歇、緩一緩。他們的事業(yè)生涯有起伏,布魯克斯有過后來的《太空炮彈(Spaceballs)》(1987年)和《生活發(fā)臭(Life Stinks)》(1991年)的票房暴跌和不景氣,然后,他又帶著他的1968年的音樂版的喜劇《制作人(The Producers)》回來,成為了百老匯的歷史上最卓著的重磅一擊。
她從電影起步,因為她很喜歡觀察,在階梯的最底層時,她聲稱在《在逃的猩猩(Gorilla at Large)》(1954)之中,自己已是很主要的人物。完成了幾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后,她轉向了百老匯,并得到了兩個托尼獎,以及獲得了其他的成功,然后,她返回了好萊塢,更進一步的攀爬著階梯。
她一共出現在大約65個電影、電視電影和連續(xù)劇中,其中著名的有《年輕的溫斯頓(Young Winston)》(1972年)中的珍妮.丘吉爾,《嘉寶說話了!(Garbo Talks!)》 (1984年)中的嘉寶的鐵桿粉絲,《查令十字街84號(84 Charing Cross Road)》(1987年)中的一本書情人,《最老的僅存同盟國寡婦告訴所有人(The Oldest Living Confederate Widow Tells All)》(1994年)中的主角,以及 《直至維拉Up at the Villa》(2000)中富有的意大利公主。
當舞臺版本的《制片人》轉移入百老匯之前,它在芝加哥開幕,很明顯,在揭幕的那一夜,注定了這個音樂片將會是一個巨大沖擊。在宴會過后,我問她,她一直以來在做什么。 “我一直在退休的狀態(tài),”她說,“我接受一些邀請,然后再次退休?!?br>
她出生于1931年,布朗克斯,安娜.瑪麗亞的意大利語區(qū),并保留了布朗克斯口音,作為她表演倉庫中的一個選擇。她迷人的外表之下,阿瑟.佩恩說:“她是一個重型的布朗克斯?!?
在她演藝生涯的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她曾名為安妮.馬諾,后來,她決定改藝名為“班克羅夫特”,美聯社曾報道說:“因為它聽起來很莊重?!彼?964年遇見了布魯克斯,是在錄制一個佩里.科莫電視特別節(jié)目的時候。
今夜,百老匯劇院將會專門為了她,熄滅舞臺幕布前的所有燈光。
2005年6月8日
文: Roger Ebert 譯:鹽lynn
原文地址
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20050607/PEOPLE/506080301
這不是部關于愛情與青春的電影,而是關于人盲目的征服欲…
1.故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卻還是輕巧的讓我傷感,共鳴如此;2.鏡頭、剪輯還有那首配樂,深入我心;3.最后公車上的會心一笑,笑后的沉默,意味深長;4.爹娘熟識的已婚婦女千萬別搞,性教育可以從別的渠道別的女人身上學得,所以別搞,有害未來發(fā)展。
有一種經典,是你看的時候罵娘,回憶的時候靜默的東西
這才是真正的殘酷青春物語。當他“少年維特式”地煩惱未來時,成人世界的情欲輕易就把他俘獲。他努力想逃脫“又一個這種人”的窠臼,愛情是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影片最后當舍棄他的小紅車,搶到了新娘,經歷了人生罕有的刺激與浪漫,但喜悅迅速消散,只剩失落與尷尬。他知道某種循環(huán)已經開始了。
里面的歌太經典了。在婚禮上的那聲大叫讓人一振,而隨后反而是陷入更深的迷茫。
修復放映。故事有點扯淡,但配樂真的太經典了,每次響起都能勾起我的Nostagia情緒。青春,在男孩和男人之間迷惘著的青春,年輕霍夫曼古銅色的臉似乎永遠都在流汗...
讓人惡心的主角們
那時候玩鏡頭玩得可真“硬”。有韻味,有留白,有風格。
第一,霍夫曼那年也快三十了,這不是問題,問題是演得完全不像21歲的畢業(yè)生。第二,他們之間根本沒有愛!
真是學英語的好教材
不僅是愛情與青春,更多的是一個躁動時代的縮影,感謝壓抑過后在結尾的最后一縷光。霍夫曼正名之戰(zhàn)
這是個齷齪的浪漫愛情片
青春不怕犯錯,怕的是沒有勇氣
青春就是在高速路上飛馳,青春就是揮舞十字架搶奪別人的新娘。青春就是永遠不后悔,青春就是永遠充滿勇氣。
看到那麼法國的美國電影,實在有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激動
青春就是沖動? 他們并沒有那么相愛,坐上車,冷靜下來,就又迷茫。
講述畢業(yè)生的迷茫、困惑、憂慮與叛逆,一曲五味雜陳的青春挽歌。邁克·尼克爾斯憑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構圖攝影剪輯精致而絕美,經典鏡頭一籮筐,幾處轉場和大跨度推拉極具戲劇性,對景深的運用更是教科書級別。達斯汀霍夫曼演技初露鋒芒。畫龍點睛的結尾引人深思。兩首主題歌宛如天籟。(9.0/10)
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duce me. Aren't you?
荒誕起首,憂傷中段,甜蜜結局,一曲五味雜陳的青春挽歌;尼克爾斯平實而樸素的導演技法的確是與故事本身的氣質太契合了,精確的構圖和視角,多處完美而饒有趣味的蒙太奇,幾個過目不忘的經典鏡頭,歲月的流逝并沒有使這部片子顯得過時;美妙的配樂和霍夫曼看似愚鈍實則靈動的表演則更是錦上添花。
最后結尾兩個人跳上車后的冷漠好驚艷呀~為擺脫負擔而選擇的自由最終還是成為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