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在香港西營盤的清晨,一間茶餐廳,收銀、擦桌子、招呼客人....這劇一開始就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很熟悉的早餐店場景,那份滿滿的生活樸素感和煙火氣鋪面而來,看了就很有生活的味道!追了前五集,總體感覺這劇是以茶餐廳為據(jù)點,講述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冷暖、內地與香港人互相關愛的故事,一間小小的茶餐廳,卻充滿了濃郁的人情味,這份人情味是最打動我的。 (一)一河之隔的愛情 李高山和梁歡夫婦是我最喜歡的兩個角色,而他們的相識相愛也是那個時代下香港和內地關系的一個縮影。 想要給自己的茶餐廳增加特色美食的李高山千里迢迢來到了廣東佛山尋找“娘家云吞”的技藝,未曾想到卻和老板的女兒梁歡在一來二往的交流中互生情愫,不僅學得了云吞面的手藝,還成功抱得美人歸,成就了一段香港和內地的愛情佳話。 那時的香港和內地,交通沒有那么便利,所以梁歡一直帶著孩子在內地生活。直到1984年中英簽署聯(lián)合聲明宣布香港即將回歸,一家人才得以在香港團聚,兩張小床,一家四口,日子不算富裕但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溫暖。香港的回歸帶來的是許許多多這樣的家庭重聚,從此不再忍受相思之苦,從此有了對家更深的理解。 (二)逐漸融入的友情 梁歡融入香港的過程也正是內地和香港相互交融、相互理解的代表。 初到香港來到茶餐廳時,員工們對梁歡表面上熱情,實則背地里卻瞧不起她,害怕她想要讓自己的親戚朋友都來工作,心生芥蒂,但梁歡察覺到大家對她的誤會后,沒有自怨自艾和抱怨,而是用自己的善良和包容,慢慢地改變了香港當?shù)厝藢ψ约旱钠?。她吃苦耐勞,凡事都沖在前邊,把員工當做家人一樣對待員工們也都留下來幫助歡姐,一起把茶餐廳做強做大。 更典型的還是甄建華這個角色。雖然沒有什么壞心腸,但是嘴毒得很,對內地人天生有偏見,第一面就跟梁歡不對付。在李高山去世后,甄建華一是害怕梁歡經營不好茶餐廳,二是覺得覺得梁歡一人拖家?guī)Э谠谙愀凵畹眯量?,處處刁難梁歡,希望她能知難而退,拿著錢回內地。好在,在這場股份拉鋸戰(zhàn)中,梁歡并沒有被打趴下,而是發(fā)揮了她鐵娘子的精神,兢兢業(yè)業(yè)工作、誠誠懇懇待人,遇到事情不氣餒不放棄,帶領茶餐廳的大家伙兒一起攜手共進,共同面對甄建華的生存考驗。最后用自己的不服輸精神戰(zhàn)勝了甄老勸退的好意,把喜歡你茶餐廳開得紅火起來! 甄老對梁歡的生存體諒是一種人情味,在這場人情味的對戰(zhàn)中,梁歡又回饋給甄老內地人的堅毅與努力,用自身行動贏得了甄老作為香港人的尊重與愛意,自此,大家用真誠和實力建立起對彼此的尊重與和諧,內地人與香港人也開始真正站在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交流,畢竟再怎么說,從古至今都是一家人,又分什么彼此呢! 當然,這劇還有很多有人情味兒和感人的地方。 像是善良忠厚的李高山,他對待兄弟毫無私心和油頭,真誠相處,也會把每天賣剩的面包分給餓肚子的流浪兒,哪怕是被刺傷,最后還是在鼓勵那個孩子要好好做人,他是一個真正的好人。 茶餐廳的其他人也都充滿了人情味兒,像是茜姐為了幫助梁歡渡過生存危機,買了上百碗云吞面,這個看似大大咧咧的女人,實則也有一副好心腸;員工們本來打算離職卻紛紛留下,幫助梁歡一起把早餐店經營下去,打動他們留下來的已經不是薪資的誘惑,更多是情誼的溫度,正是朝夕相處的情誼,才讓他們不舍得離開。 小小的一間茶餐廳,已經成為了情誼的風向標,不僅人們在茶餐廳這你來我往的情感流動中達成了情誼的和解與升華,而且它也代表了內陸人與香港人的交好,是一個時代不可或缺的印記啊
大概是真的很喜歡香港,所以這部主旋律劇一下子還是看了進去。當然這部劇要選粵語版本來看,講了大時代的發(fā)展和小人物變遷。大陸版《巨輪》的感覺。
算是幸運,也算是不幸,從小見證了香港的繁榮,也親身感受了香港的熱鬧,終于也看到了香港的榮光減退。
其實香港和其他發(fā)達國家面臨同樣的問題,會讓人感覺老舊破爛,可細想一下,在80、90年代香港就已經是這樣了,那時候我們住的房子是什么樣子呢?又見過幾棟摩天大樓?
現(xiàn)在我們一切都很新,但二三十年后呢?也依然會步香港的后塵,所以他們依然是先行者,他們的現(xiàn)在就是我們的未來。
香港情懷,tvb劇迷,所以對香港的感覺必然是不一樣的。第一次去到香港,從深圳灣大巴到旺角,當踩到旺角的水泥街道的時候,以前劇中的場景才有了真實感。
旺角安頓好以后搭乘雙層巴士到達尖沙咀,面對維港我大喊:“香港,我來了?!碑斎灰矔裼慰鸵粯哟蚩朗?,逛景點,購物等等。第一次去香港的感受很棒,自有的空氣,以至于我總是會說,那邊無拘無束到哪怕你光著屁股逛街,也不會有人多看你一眼。
去了香港才知道,原來好多歌詞都是地點的名字,也怪我只聽粵語歌,并沒有解其中意。記得第一次搭地鐵去鲗魚涌,路過天后之前,地鐵播報“海港(下一站),天后”,這不就是那首我最喜歡的《下一站天后》嗎?大概銅鑼灣的百德新街因為短小,也站不住幾對愛侶。至于《喜帖街》,我是真的沒有找到,皇后大道倒是總經過。
去過好多次香港,但是好像一直都沒有去過尖東、紅磡,小時候看衛(wèi)視中文臺,記得好多給明星寄信的地址就是香港紅磡多少多少號。大嶼山算是玩過最遠的地方,不過也是昂坪纜車的功勞。大澳和赤柱也沒怎么吃海鮮,就是那種小村鎮(zhèn)的感覺,倒蠻放松的愜意。
論說香港我最喜歡的地方,其一是中環(huán)上環(huán)半山那邊,其二便是油尖旺到深水埗。若說香港有多大,有一次拜完黃大仙后在石硤尾出來地鐵,一路溜達到深水埗,然后走到旺角,每次我都會住在旺角的新興大廈,出來便是彌敦道。晚上逛旺角,白天則溜達到港島。喜歡漫步深夜的香港,不會沒有安全感,更多的是孤獨的愜意。
早先就看到了這劇的路透,感覺故事還挺有意思的。開播刷了一集,從演員到整部劇的風格再到劇情,都是我要的那種港味兒,直接喚醒了本人沉睡已久的港劇魂,所以忍不住很想來給大家安利一把子~
首先,選角就真的很港。以謝君豪胡杏兒譚耀文這些老港星為代表的主演都是tvb的戲骨擔當,演技上自然是沒得說的,演員表上的李治廷吳千語也是一水的“中國香港”,內地參演的演員也都是兩廣籍貫,從小在港式文化的熏陶下長大,一口粵語沒得說。用這種香港演員來演香港的變遷,再加上香港成名已久的老牌導演和編劇,港味直接撲面而來!
其次,在風格上也是滿滿的港味。開篇就把老港片中常見的那種市井煙火氣表現(xiàn)得很不錯,故事是圍繞李高山羅一同勞金三兄弟經營的“好兄弟”茶餐廳展開,不管是餐廳里熱情的伙計,還是始終只點一個套餐的客人,都很鮮活而豐滿。而且港劇特有的那種快節(jié)奏、多高潮敘事也把握的很好,僅僅一集就經歷了高山照顧小逸、梁歡和老公重聚、羅一同不能出國、茶餐廳的股權危機、港人和內地人之間的不理解等等,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讓人始料未及,永遠驚喜。
劇情不拖沓,節(jié)奏輕快,人物塑造的也好。港式表演那種略顯奔放但是絕不過度的風格就很有意思,雖然有時候會夸張一點來突出娛樂化,但從來都是點到即止,用風格化十足的表演把每個人的人物個性彰顯了出來。比如善良熱心專一深情的李高山,開朗樂觀堅韌的梁歡,嗜賭成癮但是浪子回頭的勞金等等,看著羅一同和老婆甄茜美吵架時誰都不先低頭的樣子,就也很搞笑,輕輕松松,很適合下飯。
接下來就不得不好好說說它的內容了。首先要提的就是劇中的港式茶餐廳文化了,屬實把我饞住了!作為最地道、最草根的飲食場所,茶餐廳早已經成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在凡事都要講究高效的香港,人們自然不會在吃喝上浪費時間,所以你會在“好兄弟”茶餐廳里看到各色的人物,從穿著便裝的打工人,到西裝革履的白領精英,都會來這里點一份叉燒通粉、牛油多士、熱奶茶等等,這樣的一份餐品在下單3-5分鐘之后就可以呈上,這就是港式茶餐廳的快、靚、正的地道文化。除此之外,劇里還涉及到了類似于移民熱潮這種反應當時社會現(xiàn)狀的事件,把最真實的眾生百態(tài)如實呈現(xiàn),讓人仿佛置身那個時代。
鑒定完畢,我只想說,這種原汁原味的港劇風味太贊了,喜歡港劇的小伙伴們真的不要錯過!
記憶中的香港是什么?是新聞中的中國同胞?是時髦的都市麗人?是中環(huán)的車水馬龍?是太平山山頂眺望維港?是旺角街頭的人來人往?還是彌敦道或港島街邊隨處可見的茶餐廳?作為香港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元素,茶餐廳文化和茶餐廳美食在本電視劇中給觀眾加重了“心錨”。電視劇更將香港人的特質凸顯出來,不再只是以往的臉譜化形象,而是有了更豐富、更多層次的形象。一代香港人的精明、熱情與仁義,面對逆境不放棄不拋棄的樂觀,都在劇中有了現(xiàn)實主義層面上的刻畫。
主調就是要繼承發(fā)揚真正的獅子山精神,其實也是中國傳統(tǒng)精神的內核,拼搏、團結、不畏困難,代表人物高山梁歡;反調是精致利己主義沒好處,大眾化代表人物是靚媽,極端代表人物是尤氏父女(他們是外國利益買辦層),靚媽代表的大眾小有資產、擁護樓價飆升、不理大勢,自認把優(yōu)質教育給了孩子,培養(yǎng)他們成才,但事實上小家敗給了大勢,一個兒子成為利誘的犧牲品,一個兒子即使是精英也是投機失?。斆鞔虿悔A大勢,投機贏一時,沒有堅定的民族精神信念,只會磨滅初心,不知道真正的贏的力量在哪里)。
坦白gong,剛開始幾集,我也差點被演員浮夸的演技,夸張的人設勸退,但是秉承著內地人堅持不放棄的精神,給這部劇一個機會,也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堅持看下去,于是開啟了淚流滿面的觀劇模式。
也許是我的淚點很奇怪,但是作為大灣區(qū)的一員,這部劇實實在在觸到了我們這個時代,觸到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痛點。80年代的內地之于香港,猶如90年代的中國之于歐美發(fā)達國家,沒有幾個人有愛國情懷,每個人都想極力地拋棄身上的鄉(xiāng)土氣息和貧困烙印,既想證明自己,又想抹掉自己,融入外面的世界??墒墙K極所能,沒有先天良好的家世背景,最終也不過是有錢的二等公民。不過,也正是這一代堅韌不拔的“二等公民”,為缺乏身份認同的80、90代,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老移民的后代們生于香港,長于香港,享受著最優(yōu)質的資源,接觸著最前沿的資訊,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90年代到20世紀初,他們經歷了父輩們大半輩子都體會不到的變化,掙錢變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人日進斗金,也有人千金散盡。父輩們憑借骨子里的勤懇和踏實,小心避開了時代浪潮中的波濤,而新一代們,摩拳擦掌,各個都想爭當弄潮兒,踏浪而上。浪花過后,有的人飛黃騰達了,而有的人跌落,被浪花卷走,留下了無盡唏噓。
中國民族自古以來刻在骨子里的勤勉讓我們在任何困境下都能不怕吃苦,然而卻沒人教會我們如何同甘。面對巨大的誘惑,彷徨、懷疑、犯錯、痛苦,這一代人面臨的不再是生活的苦,而是內心的苦。世界變了,我們堅守自己是苦,我們跟隨世界的潮流也是苦,終究是沒有強大的內心,不知道自己是誰,該走怎樣的路,該怎樣走下去。
所以,我們其實很羨慕父輩們,羨慕他們的日子能一眼望到頭,只是現(xiàn)在的世道,再也一眼望不到頭了。
粵方言長年被當成一種外語存在…
是為了迎合大陸兒拍的嗎,失去了港劇自有的風格,感覺劇場化表演
雖然大多是中國香港演員,但再也找不回經典港劇的感覺。
演員陣容強大 拍得很穩(wěn) 娓娓道來的細膩和真善美 時代滄桑巨變 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是上個世紀的好劇氣質 雞血有 狗血也有 最可恨是千雪的死 亞視人死性不改!除了主角可靠 劇中很有幾個黃金配角 戲份雖然不多但十分動人 比如翁虹啊熊黛林啊羅嘉良啊等等 是難得的好劇 但是一定要看粵語版才能get到
山海情飆方言,獅子山下玩配音講普通話。。。
中藥&西藥的混合物……
只有在黨的領導下,香港才能拍得出這樣的好劇??
拍得很好玩。這不就是TVB的味道嗎?因為愛國,所以就要給低分的那些人,我是覺得,可以去shit hole(川普名言,不是我的)里泡個澡了!
想起十周年左右的時候,有《榮歸》、《歲月風云》、《香港姐妹》、《女人本色》、《每當變幻時》、《老港正傳》…那時挑剔著“不好看”,如今甚是讓人懷念。平心而論講它作為紀念年份的命題作文沒有太大的問題,杏兒有了空間能暢快地展示這十多年來累積的可見進步,三兄弟與歡媽的早期打拼和小輩六人的分合走向也足以成為讓人牽掛的角色故事。但陳寶華坐陣外加這個陣容,明明可以做得更好;結果精心布置的茶餐廳和欠缺更多實景溢出的“不真實感”,還有走馬觀花地點出每個重大事件卻輕描淡寫個體角色命運的立場都有些挫傷了對它的期待。最大的價值大概是讓康康演到了一個講粵語的角色,外加沈震軒繼續(xù)讓人可以(:還有仍然漂亮的向海嵐;只當作“檢查”老友近況的目的,還算能夠過關。
真心覺得這部劇很好。作為一個北方人我不太懂香港人的情懷,但是看了這部劇,我好像懂了!雖然有很多地方劇情感覺特別刻意,但是還是覺得真的挺不錯的?。?/p>
不要停留在過去了,香港人需要看看內地現(xiàn)在是怎么樣,內地人也應該看看香港現(xiàn)在是怎么樣。雙方對方對方印象停留在8 90年代,有意思嗎?停留過去,只會進一步阻礙交流。
減肥黨慎入,看到里面的叉燒燒鵝奶茶豬扒飯,實在沒忍住的點了一份港式外賣,這劇意外的還挺好吃
聽說砸穿央視底盤了,xs本來想看看的。原因無它,一是配音勸退,二是父母輩也不是傻子年輕人更不是,內地人去香港打拼,香港人是什么態(tài)度,左轉《甜蜜蜜》,預告片整得那么正能量,誰信呢。大陸純純怨種,給你錢給你人給你名,就想讓你承認我們是一家人,結果過去被人看不起,現(xiàn)在被人一邊撈錢一邊看不起,演員表里還有騎墻派連夜繡紅旗的,已經看夠了操著港普賣情懷的港人,瓣短評那些哀嚎怎么演任務片的二臂們,哥哥姐姐也賺得差不多了吧。我說能不能別再搞這些自我感動的了,有這閑空多立法。
最開始是沖著李治廷去的,可是看了兩集之后被老戲骨們圈粉了,開篇就讓我們見識到三兄弟的感情,梁歡和李高山,羅一同和甄茜美的夫妻感情都讓本單身人士羨慕了一把
總覺得香港回歸沒多久,沒想到一晃已經25年了,時間過得好快啊,這劇的視角就是用原汁原味的香港市井文化去回顧這段歷史,蠻不錯的
片子劇情演繹都很一般,但意義重大,香港加油!
斷斷續(xù)續(xù)至ep10 回想起當年港劇創(chuàng)世紀 以及各位學會如何效率完成kpi了嗎(要理解這一時間段的發(fā)生 我認為金庸的天龍八部足可以解釋 但相比之下 這部劇凡事只輕輕一點 毫無深度)(20220623 我修正了我的想法:多么有意義的一部劇 十年后二十年后來看多有意義)
獅子山下精神一直是香港的核心價值觀,但這部劇很奇怪,內地投資,獻禮香港25周年,主題曲黎明唱的,除了黃覺一個內地主要演員,導演編劇和其余主演基本都是這些年主攻內地市場的香港人,可是在香港沒有播出,首播竟然在央視,還有國粵雙語。很多人說雖然用TVB慣用的茶餐廳演香港風云變化幾十年,卻感覺沒有TVB味。那可不,這不就是當年亞視沒倒閉前和內地合拍劇的套路嗎?這不就ATV《我來自潮州》《萬家燈火》的味道嗎?
我說李治廷跟熊黛林還有點cp感有人會揍我嗎/前幾集真的真善美假大空到爆,進入子時代之后突然還有點好看,果然金融戀愛劇是已經刻進香港人的血液里了嗎,胡拍都不會太爛。
同一盤菜,不同人經手烹飪,味道完全不一樣。而我卻還傻傻的期待吃到同一個味道。不管了,做人呢,最重要的是開心。看劇呢,開心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