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老年魯濱遜漂流記
老人的海上荒野求生,老人魯濱遜漂流記,看近80的老戲骨還能在暴風雨中在風浪中搏擊,真是令人欽佩,一個紅色的集裝箱刺穿了老人的帆船,雖然幾經(jīng)修補,但帆船還是行將就木,在風暴中老人不得不棄船,登上救生艇,好不容易看到一艘貨輪,卻沒看到他似的走了,白天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小魚,卻被鯊魚咬走了,晚上看到一艘巨輪又發(fā)信號彈,還是頭也不回地開走了,不久他又看到一艘巨輪,此時已經(jīng)沒有信號彈了,他只好燒紙想要引起注意,沒想到把救生艇給燒了,被迫跳入大海,沒想到巨輪看到了火光,真的派救生船把他給救了,當然這一切也可能是老人臨死前產生的幻覺。
2 ) 電影開頭的旁白
我很抱歉,也許現(xiàn)在道歉已經(jīng)無濟于事了,但我還是要道歉,我努力過,大家都應該知道我努力過,努力變得真誠,變得強大,變得善良,學會愛,做對的事情。但我沒有成功,我知道這種事大家都有獨到的體會,我真的很抱歉,這里一切盡失,只剩飽經(jīng)摧殘的軀殼和靈魂,還有半天的理智。我現(xiàn)在知道沒有推脫的借口,雖然不知道為什么現(xiàn)在才承認,但我終歸還是承認了,我一直奮斗到底,雖然不知道有什么價值,但至少問心無愧,我希望大家努力的收獲比我多,我會想念你們。我很抱歉。
如果沒理解錯的話,開頭的旁白應該是男主角扔進大海的那個漂流瓶中所寫的內容。
3 ) 一個人一條船,撐起整個影片。
5星,相當不錯,我雖說是個航海外行,但這個片子細膩的程度,也算是讓我開了眼。 一個人,一條船, 先不說這種西方人偉大的航海情節(jié)。 就只靠這倆能撐起一整部影片,已經(jīng)算是非常強了,何況還是可看性極佳,全程無尿點,無拖沓,一個字“爽”,一個詞“怒海求生”。當老爺子最后向上游去獲救時, 感嘆人類的堅強與人性的光輝。
4 ) 《一切盡失》:一切盡失,除卻身體與靈魂
《一切盡失》:一切盡失,除卻身體與靈魂
文/姜小瑁
2014-01-14
"All is lost here, except the soul and the body."
“一切盡失,除卻身體與靈魂”。
《一切盡失》是部惜字如金的影片,它也確確實實“無須多言”。在影片中,生命被打回原形——一具肉身,一艘破損的小船,一只橡皮艇和一片汪洋大海。在如此隔絕的設置下,語言是最無力的抗爭,也是最累贅的附加。這些在影片伊始緩緩流淌的獨白,幾乎成了主人公嘗試與我們進行的唯一一次語言交流,也成了邁進電影敘事空間的一道門檻。也正是因為影片中語言與文字的精貴,所以它們在意旨的傳達上會更加精心;畢竟,在如《一切盡失》般的影片中浪費臺詞,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是種無法負擔的奢侈。
片如其詞,除卻身體與靈魂,一切關于主人公的信息都已盡失。我們不知道這位老者姓甚名誰,不知道他是怎么開著這條小船跑到大海中央,更不知道他此行的目的為何。我們知道的僅僅是他尚有可以應付困境的身體和愿意應付困境的靈魂。信息的缺失與主人公的失語使他不僅僅是副血肉之軀,更使他成為一個抽象的人——正因為他誰都不是,所以他反而能夠成為任何人。他可以是身陷困境的你,也可以是感到前路渺茫的我——正如角色表上所寫的那樣,他是“our man”,是我們的代言人。
《一切盡失》的角色設定帶著那么一點現(xiàn)代寓言的色彩。在汪洋中獨自漂流的孤獨者不是青壯年,而是一位老人;與青壯年所代表的希望、力量與生命力相對,老者代表的往往是落后、脆弱甚至死亡。在影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老人不太會使用橡皮艇里面各種科技的玩意,而他與這些救命工具之間的代溝,也一度成為了他與生存之間的距離。這樣的一位老者被放置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任其憑借自己的本事生存或毀滅。環(huán)境的力量總是帶著巨大的毀滅性,它依著自己的韻律起伏波動;這片大?;蜢o如止水,或狂風暴雨——自然遵循著自己的呼吸頻率,才不會顧這一個生命體的死活。海洋生物不斷侵蝕著形單影只的橡皮筏,鯊魚躍出水面搶奪上了老者鉤的海魚;可誰說這是只有在大海中才會發(fā)生的物競天擇——如履薄冰,強者肆意,這不也正是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老者面臨的也不僅僅是來自純粹自然的威脅,他同樣面臨著大宗貨船的冷漠。不論白天還是黑夜,兩艘大型貨船的出現(xiàn)總是先點燃救贖的希望。然而當它們逐漸靠近并最終與橡皮艇擦肩而過時,希望的喜悅讓位于一種巨大的恐怖。巨大的、整齊排列的集裝箱好像一種高于人類的力量與存在,它們靜靜使過,漠視甚至嘲笑著這個迷途老者的困境。最奇怪的大概是三次求救信號都被忽略,兩艘貨船上也并沒有出現(xiàn)人的蹤影。這種恐怖讓我想起柯勒律治在《古舟子詠》里面所塑造的“鬼船”形象,船上的“死亡”與“死中之生”共同書寫了一段巨大的夢魘。在《一切盡失》的貨船上,一切人的元素業(yè)已盡失。這些死亡的或死中之生的貨品、商品仿佛正主宰著貨船向目的地駛去,同時也勾勒著橡皮筏上這位孤獨老者的絕境。在財富中迷失、在物質中被拋棄——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寫照。一切古老的品質盡失,只剩一具尚在的身體與求生的靈魂。
影片的結尾,孤注一擲的老人試圖用火焰引起遠處船只的注意,卻不慎放火燒掉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層保護殼——橡皮筏瞬間被大火吞噬,成為大海之上一個諷刺的光圈。正當老人放棄希望慢慢被海水吞噬時,遠處的船只及時趕到,一只堅實的手臂成了真真切切的生的力量與希望。這個結尾引起了不小的討論,因為它很巧妙地架在虛與實之間,或許老人的確得救,但或許這只是絕望之人的一種心理投射。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影片的結尾不妨可以理解為另一種形式的返璞歸真。商品、貨物的誘惑盡失,剩下人與人之間最本真的互動;在這場歷盡磨難的海上漂流中,人對商品、物質的幻想終于打破,回歸對生命的訴求和對人性的呼喚。畢竟,影片從最開始就告訴我們,一切盡失,除卻身體與靈魂。
5 ) 觀后感而已,算不得影評。
看到這部電影,是因為優(yōu)酷上很多電影是收費的,而我卻幸運地看到了雷德福德主演評分很高卻不收費的字樣,覺得更加有必要看一下了。
沒有人配戲,沒有對白,只有自己一個人來演繹,很容易讓人感到無趣。即使是雷德福德這樣演技一流的人依然令有些觀眾感到昏昏欲睡,我想那是你在觀看的時候沒有真正深入到這個角色的內心世界,假如你是他,你會跟著他一起驚慌、沮喪,一次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被風雨熄滅。當他最后幾近絕望時選擇沉入海底,是一種人們對生活對世界感覺到絕望時的隱喻式的呈現(xiàn),其實每個人或許都難免在短暫而漫長的一生中需要經(jīng)歷一下這種絕望。當他最后被救起時,我在沙發(fā)上為這個老人歡呼,置之死地而后生這個詞在此時是多么的貼切。這部電影的情節(jié)令他可以重新?lián)碛凶约旱纳?,同時也非常巧妙地告訴觀眾,絕望時當重新燃起希望。不是嗎,影片中的希望正是靠他燃起了最后所有的物品,甚至賴以寄身的充氣救生筏而得到的。絕望的向海底沉去,看著那個仿佛燃燒成一個句點的救生筏,all is lost,生命一點點被吞噬,這時奇跡出現(xiàn)了,仿佛漆黑的海上有個聲音在說,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還得提一下那個令主人身處險境幾乎喪命的集裝箱,開始當我看中文”好運”兩個字時,感到有點諷刺,難道在這樣一部只有一個演員情節(jié)簡單的片子里都要揶揄一下天朝嗎,呵呵。但我總覺得這既不是想揶揄天朝,也不是無意間隨便選了這么一個有中文的廢舊集裝箱?!昂眠\“兩個字出現(xiàn)在影片開頭,難道不是對最后主人公被救的似有似無的一種暗示么。但如果一個集裝箱上面不是“好運”而是“good luck”,那就很奇怪了。中文在這里仿佛是一種神秘的符號,揭示最后的結局。這個聯(lián)想屬于我的“意淫”,呵呵。
在豆瓣的短評里面看到有豆友說主人公就是自己“作”,如果從我天朝的傳統(tǒng)農耕文化來看,這確實很“作”,這把年紀不是應該在家對著兒孫樂呵樂呵,或者在養(yǎng)老院安度晚年等死嗎。請想一下,西方文明的一步步走向世界前端,是離不開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也離不開探索挑戰(zhàn)精神的,而這部影片里主人公在茫茫無際的海上挑戰(zhàn)命運拯救自我的情節(jié),不管是有意無意,都非常巧妙地對應了西方文明里對那種個人價值的思考和呈現(xiàn)。當你獨自一人而臨失去生命時,你仿佛無比貼近上帝,呼喚他的拯救,正如在少之又少的臺詞中,老人發(fā)現(xiàn)裝淡水的塑料桶中全是海水時,抱著頭痛苦地說了一聲“God”。這種文化是我們的文化里沒有的,雖然我們也會喊“蒼天啊大地啊”,“我的媽呀”,正是這種文化差異會讓一些人覺得這老頭吃飽了撐的沒事干跑到海上去作死。
昨天晚上看過,隨后在豆瓣做了記錄性質的短評,但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蛟S是因為一直都非常喜歡雷德福德自身的個人魅力和他的表演風格。更為重要的是,未曾想到雷德福德會在七十幾歲的高齡選擇出演一部這樣的影片,令人欽佩(是不是也證明了一直以來自己內心對他的喜愛和推崇是多么值得多么令人驕傲)。對他來說,這是一種雙重意義上的挑戰(zhàn)——身體上的,演技上的,在我小小的個人視角來看,他的挑戰(zhàn)是成功的。無疑,影片也是成功的,那么多提名和獲獎,絕非浪得。
6 ) 和別人相處,讓我覺得麻煩
想起來電影社一起去看《一切盡失》,
大部分的觀后感都是諸如“不能脫離人群,不能一個人孤獨地活著,還是要依靠別人,才能活下去”此類的總結。
這樣說的人,恐怕是從來都沒有體會過孤獨的妙處。
我好像踴躍發(fā)言來著?
大概是說,孤獨又落魄的時刻,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經(jīng)歷一段。你自己走不出去,其他人幫不了你,絕望一波又一波地打擊你的肉體,磨練你的意志。你得不到救助,自己的體力也早就耗光,瀕死的那一刻終于有人伸出手,帶你逃離黑暗的海底。
你沉著冷靜,以為生命終會結束在孤獨的海上,事實上這片海,只不過是寥寥人生路途中必經(jīng)的一段。親人、朋友、愛人、陌生人都幫不了你,你只能自己用盡氣力,掙扎求生。
7 ) J·C對我們的期望
一部獨角戲,沒有旁白,沒有內心獨白。沒有其他演員。全片下來電影并不難看。男主與剪輯師讓整部電影順暢的走完。導演大概是一個極簡主義者,他只告訴我們了開口那段獨白的內容。其他的一切都需要我們去想象。根據(jù)片名,我可以猜出影片的最后會什么都不剩,從藝術的角度考慮。我認為男主應該沉入海底。即符合片名也合情合理。并且讓我們根據(jù)開頭的內容展開想象。
但導演似乎并不滿足于只有我們的快感,他自己也想過一把癮。那就是當經(jīng)歷過絕望后,一切盡失后。從死亡邊緣被拉上來的男主是否學會了愛,學會了誠實,學會了堅強?
8 ) 遠不是求生電影
聽說這是青年導演的作品,邊看電影邊記錄,以下幾點或許可以建構起我對導演意圖的猜想:
1.沒有個性的人
除了結婚戒指之外,沒有對主角個性和過去的描述,也沒有內心臺詞或旁白(除了電影開始晦澀地那段),即——主角是匿名的,他是代表著人類和‘生’的人,而不是一個有著感情共鳴作用的角色。
如果一定要歸納其個性,角色“個性”是在醒來之后所做的行為被描繪出的:熟練、沉默。這里的個性是一種微觀的具體方法論,而和靈魂無關,所以總的來說,這是個沒有個性的人。
2.沒有目標的人
主角沒有目標,或者說沒有來自于外界的希望,沒有家人需要懷念,沒有獲得指引他的求救信號(在船沉后,他好像有了目標,但不強烈),沒有希望即沒有方向,影片不旨在讓觀眾因外界的救援情節(jié)而著急(影片中根本沒有外在世界),也不意圖讓觀眾通過行為來進入角色內心來產生同情/同感,觀眾的感情皆建立在引起我們同感的主角的求生本能上,我們看到他作為我們人類的代表(匿名性讓他可以成為任何一個人)與自然搏斗,同作為人類的共性是影片喚起觀眾感情
的唯一來源,這樣來看,可以說影片是有深度的。
3.變化(或視角的獨特)
桅桿因風浪斷裂時,主角沒有聽到而我們聽到了,這是對前面塑造的觀眾——主角統(tǒng)一主觀視角的背離,但也確定了觀眾在這其中奇妙的位置,既非全知的同情者亦非擔心的同乘客,觀眾進入了‘觀眾——主角——自然’的關系圈中,這使觀眾進入了獨特的觀察者位置,也為影片后來的變化埋下伏筆。
4.沉船(或進入求生記錄)
船沉時,有明顯的長鏡頭與激起觀眾感情的音樂,這里對船的眷戀表現(xiàn)主角成為著屈服于自然的求生者,在這之前,他是一個能在暴風雨來臨時安然刮胡子的挑戰(zhàn)者,自然于主角來說是“可與之搏斗的”,船的下沉就是最明顯的人類干不過自然的比喻——在自然面前我們只能求生,一切的征服與平起平坐都是幻覺。
當然,不排除這是作者對于影片最昂貴道具的逝去表達的紀念,在片尾字幕中我看到他寫了關于亞利桑那號的感謝辭。
在這之后,淡水、地圖、釣魚盡管已經(jīng)拍的相當免俗,但主角既然成為了求生者,生存的細節(jié)與地圖的方向難免占據(jù)觀眾的注意,值得提出的是兩場游輪經(jīng)過的戲,可以說是生存希望的戲劇性體現(xiàn),但誰又能說不是人類與人類之間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呢,最后主角選擇自溺相當讓人無奈,但又在戲劇氣氛的情理之中,可以看出導演是為了觀眾更開心而讓老頭子喝了40秒海水還能游回來的。
一個人,一句臺詞,和大海。完全可以力挑《少年派》和《地心引力》。問世間還有誰能像Robert Redford這樣,77歲了拿完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還演海難獨角戲?這才是真正的用生命在演出,熱淚盈眶,永遠的Sundance Kid。
讓我想起了老人與海,人的求生欲望真是不能小看
9.25 扣人心弦。眼淚在眼眶里打轉。J?C?山多爾沒讓我失望。第二部長片,全片幾乎沒有對白,只有羅伯特?雷德福一位演員,挑戰(zhàn)《老人與?!芬话闫D難的拍攝環(huán)境,勇氣可嘉。比《利益風暴》更多了一份絕望感。
主演羅伯特·雷德福 出生于1936年8月18日 好片子好演員
從電影完整性角度來說,影片缺陷明顯,事件起因並未敘述清楚、人物背景也沒建立完整,但作為一部獨角戲電影,影片又是成功的,Robert Redford用精彩的表演一個人撐起整部電影。因為劇本僅止於人與自然的對抗,難以和同類獨角戲《Life of Pi》和《Gravity》相比,給人的震撼少很多。
這分打的一點不違背良心,我看著實在是難受。是什么淡定的力量讓老爺子全程不流淚不傷悲不絕望(淡定的絕望?)在一個小時的時候才怒吼出了God和Fu*k?如此闊氣又淡定的偽航海家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的被編劇扔在了遠海,藝術性到位可觀賞性太弱,至少我真的就一直吃東西喝水心不在焉無法專注
還行吧
請收看BBC荒野求生2013特輯之老人與海。又名「老年Pi漂流記之無虎醬潔版」「月心引力」「活淹」「you-know-how-many小時」。既然不給人物任何背景介紹,那好歹給點求生指南常識吧,給點海上奇觀歷險吧,給點節(jié)奏吧給點細節(jié)吧給點神轉折吧。不算難看,就是我把褲子脫了之后感到空虛寂寞冷啊。
我差點就覺得結尾不能太棒了 結果獲救了
老年Pi的詭異漂流。奇妙的觀影體驗,看電影時不知道他在干嘛,他出海是到底想干嘛,他在船上折騰來折騰去到底是為啥,他最后到底干嘛去了,統(tǒng)統(tǒng)不知道。前半段重復的片段太多,讓人懷疑導演是刻意消磨觀眾的耐性完全把自己代入情境內感受到切身的孤獨感。
雷德福太勇敢了。能在如此的年紀把這樣一個艱難的角色演得這么好,我已經(jīng)無言只剩敬佩。有時候不作一個燃燒殆盡的最后努力(就像電影里展現(xiàn)的一樣),是不會知道生命可以同時這么脆弱又這么頑強。把這和地心引力連著看還是挺有意思的,都是孤獨的人求生,但一個很好萊塢,一個很不好萊塢
一出精彩出色的獨角戲,面對絕望恐懼的求生大戰(zhàn),同時也有金融危機的隱喻。羅伯特·雷德福表演很出色。
上帝若喜歡一個人,會親手把他的心打碎;上帝拯救一個人之前,總是先將他推下懸崖。羅伯列福近80高齡演這片,當真是現(xiàn)代版<老人與海>啊,獨角戲,幾乎無臺詞,極簡的配樂融入環(huán)境聲中也幾乎無法察覺??筛痘膷u余生、荒野生存、地心引力、127小時、活埋、月球、失事、少年Pi、我是傳奇》湊個豆列了。
節(jié)奏緩慢。作為一部無臺詞無旁白的電影其鏡頭語言并不出色,有些行為的意義和目的對沒有航海經(jīng)驗的人來說會覺得莫名其妙。應該是航海迷、生存迷或者帆船玩家才會喜歡的電影罷。
極簡主義的“老人與?!?,只是一個老人平靜而沒有前因后果的對抗命運。個人背景被全部抽空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一直看著他左手那枚戒指,想象他是怎樣一個有故事的人... 好片!
很真實的感覺,獨角戲,內心戲,演員不容易!還好最終獲救了!
此片的選角導演太容易當了;這是imdb上唯一只有一名卡司的長片嗎?看完我只想說:翻譯我來做!
這種絕望的感覺是一點點滲出來的。不停的努力,卻仍漸漸陷入深淵。雷德福太辛苦了,快80的人了還這么拼。僅當做一部遇險與抗爭的片子看就很好看了。不過,如果你真的嘗試過度闡釋,去做些政治或經(jīng)濟的隱喻其實也蠻有趣的。比如因一個中文集裝箱遇險,被大貨輪無視。有一種小家一點點被蠶食的無力
用火光畫一個句點,然后重新開始。
老人與海,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的基礎上不加任何虛構的戲劇化的事件,卻可以拍的這么跌宕起伏有聲有色,看完這部電影后我唯一想做的就是把J.C.Chandor加到我的大師導演預備營里。在劇本上,這和【地心引力】是兩個對立的做法,相比之下,還是這部電影的編劇更有種。★★★★